一、贝复济(bFGF)促进拔牙创早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圣锦[1](2019)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建立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动物模型,在实验过程中进行阿仑膦酸钠的药物干预,观察干槽症后骨质疏松大鼠牙槽窝的愈合情况,并检测骨保护素(OPG)、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的表达。探讨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状态下并发干槽症大鼠牙槽窝愈合的作用效果,为临床骨质疏松患者治疗干槽症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54只12周龄的健康雌性SD大鼠,体重200250g,SPF级,无菌鼠颗粒饲料喂养,动物自由摄食饮水。适应性饲养一周后,观察大鼠各种情况平稳正常。将所有大鼠随机分三组,即:对照组、骨质疏松干槽症模型组、骨质疏松干槽症+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每组18只。除对照组以外,其他组进行100mg/(kg·d)的维甲酸灌胃处理;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蒸馏水灌胃处理,持续14天。14天后,检测各组大鼠的股骨骨密度,确定骨质疏松模型建立。而后拔除各组大鼠的上颌左侧第一磨牙,利用肾上腺素止血并污染拔牙创的方法建立干槽症模型。除治疗组每日给予阿仑膦酸钠(1.05mg/kg)进行药物干预外,其余两组每日给同等剂量的蒸馏水进行灌胃。在骨质疏松干槽症模型建立成功后的第1、2、4周麻醉处死大鼠。取出上颌骨拔牙窝干槽症处的骨组织处理,进行HE染色、骨保护素(OPG)免疫组化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所得结果以平均值±标准差(sx±)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维甲酸处理两周后,模型组与阿仑膦酸钠治疗组的大鼠股骨的骨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拔牙3天后,大鼠创口污染严重,可见明显脓性分泌物伴腐臭味道。3组织学观察:阿仑膦酸钠药物治疗组较对照组与模型组的炎症消退快,且同一时期治疗组的新生骨小梁及新骨多,拔牙创愈合效果佳。4 OPG检测结果:在7d,14d,28d时期,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比对照组、模型组的阳性表达量高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5 TRAP检测结果:在7d,14d,28d时期,阿仑膦酸钠治疗组比对照组、模型组的阳性表达量降低且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连续灌胃维甲酸2周可成功建立骨质疏松大鼠模型及通过涂抹肾上腺素并污染拔牙创的方法可建立干槽症模型。2实验证明,骨质疏松并发干槽症大鼠牙槽窝愈合情况差,骨质疏松可导致干槽症愈合延迟。3阿仑膦酸钠可提高骨质疏松干槽症大鼠OPG的表达,降低TRAP的表达,促进骨质疏松干槽症大鼠拔牙创的愈合。图36幅;表5个;参149篇。
王敬[2](2016)在《生长因子在牙周炎位点保存中促进骨组织再生的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和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两种不同生长因子对骨生成促进能力的差异。方法: 将28例因牙周炎松动不能保留患牙而拔除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PRF组是牙槽窝内加入Bio-Oss和PRF的复合物,bFGF组使用bFGF和Bio-Oss的复合物,空白组只加入Bio-Oss。术后6个月进行术区骨吸收变化量、骨密度平均值、邻牙骨高度及牙周袋深度变化的临床测量并对PRF和bFGF两组取出直径2.5mm,长4mm的骨标本进行组织观察,用专业图像分析软件IPP.6.0对新生的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空白组垂直骨吸收量为0.9±0.20,PRF组为0.63±0.11,bFGF为0.7±0.22,bFGF和PRF两者骨高度无明显差异,空白组分别与PRF、bFGF进行两两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骨密度平均值为369.064±35.23,PRF组为854.06±69.35,bFGF为597.52±138.87,bFGF和PRF两者有明显差异,空白组分别与PRF、bFGF进行两两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空白组邻牙牙槽骨高度变化为0.5±0.16,PRF组为1.034±0.11,bFGF为0.94±0.17,bFGF和PRF两组在邻牙牙槽骨高度变化量方面无明显差异,空白组分别与PRF、bFGF进行两两分析,有统计学意义。根据专业图像分析软件IPP.6.0测量出新生骨百分比,空白组为24.2±2.2,PRF组为48.3±9.1,bFGF为37.-5.0,空白组分别与PRF、bFGF进行两两分析,有统计学意义,说明PRF组促进成骨生成的能力高于bFGF组。结论:PRF能更有效地促进骨组织的形成,从而获得更高新生骨的质量,为种植修复提供良好的环境。
余震[3](2015)在《阿魏酸在慢性创面中的治疗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阿魏酸对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及兔耳缺血性难愈性创面是否有促愈合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20只雄性SD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80只经高糖高脂饲料喂养联合45mg/kg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的糖尿病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糖尿病对照组、凡士林涂抹组、5%阿魏酸涂抹组、20mg/kg阿魏酸灌胃组。大鼠鼠背制作2cm×2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日创面换药并给药干预,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对照组仅换药处理。40只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随机平均分为4组:凡士林组、缺血对照组、5%阿魏酸组、贝复济(rb-bFGF)组;兔耳经缺血处理并验证缺血效果后制作兔耳腹侧创面,每日创面换药并给药干预,缺血对照组仅换药处理。两个动物实验均于术后1、5、8、11、14、17天拍照观察,记录各组创面愈合情况并取材,计算创面各时间点愈合率,比较各组创面愈合时间。取材时将标本由中线一分为二,一半固定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创面愈合情况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1.TGFβ1)、血小板-内皮细胞粘附分子(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CD31)的表达情况,一半用于提取RNA后PCR检测VEGF、TGFβ1、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的表达。结果:大鼠实验结果:大体观察、各组大鼠各时间点创面愈合率、各组大鼠创面愈合时间及造创后8天各组创面组织HE染色均表明5%阿魏酸组及20mg/kg阿魏酸灌胃组创面愈合较糖尿病对照组及凡士林组愈合速度快,慢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创面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5%阿魏酸组及20mg/kg阿魏酸灌胃组VEGF及TGFβ1含量明显较糖尿病对照组及凡士林组高,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PCR结果可见5%阿魏酸组及20mg/kg阿魏酸灌胃组VEGF、TGFβ1、HIF-1α表达较糖尿病对照组及凡士林组高,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兔实验结果:大体观察、各组兔耳创面愈合时间及造创后11天各组创面组织HE染色均表明5%阿魏酸组愈合速度与贝复济组相近、明显较缺血对照组及凡士林组快,P<0.05;造创后各组创面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表明5%阿魏酸组VEGF含量及CD31标记血管数与贝复济组接近,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及凡士林组,P<0.05;PCR结果可见5%阿魏酸组VEGF、TGFβ1、HIF-1α表达与贝复济组接近,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及凡士林组,P<0.05。结论:阿魏酸能通过提高VEGF、TGFβ1及HIF-1α等与新生血管密切相关的蛋白表达而促进创面血管生成进而促进慢性创面愈合。
夏斐然[4](2015)在《生长因子应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度慢性牙周炎(severe chronic periodontitis)患者牙槽骨破坏严重,患牙经临床诊断为无保留价值,则必须拔除。拔除后,牙槽骨出现进一步的吸收。牙槽骨量的严重缺乏和牙槽窝的炎症增大了后期修复或者种植的难度,影响了美学效果。如果患牙拔除时即刻行位点保存术,则可以尽可能保存牙槽骨量,为种植提供良好的骨条件,有利于后期的种植修复。位点保存术通过在拔牙窝内植入各类生物材料,以减少牙槽骨的吸收[1]。本次实验使用的生物材料为Bio-Oss骨粉、生长因子与脱细胞真皮基质(acellular dermal matrix,ADM)生物膜。Bio-Oss骨粉为临床上广泛使用的异种骨材料,其取自小牛的无机骨,疏松多孔,有良好的骨引导作用[2],但是缺乏骨诱导性,因此本实验加入了生长因子。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可以缓慢的释放大量的生长因子[3]。并且,其含有大量的白细胞,可以增加组织的抗感染能力[4],促进创面的愈合。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 FGF)是一种多肽类的生长因子,可以促进细胞的有丝分裂,促进细胞的修复与再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创面愈合的时间[5]。菌斑是牙周病的主要病因,慢性牙周炎患者最基础的治疗是消除龈上、龈下菌斑,控制牙周炎症,以便提高后期种植手术的成功率,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本文通过研究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在牙周炎症控制稳定的情况下,位点保存术中分别使用两种不同的生长因子PRF与b FGF,分别与Bio-Oss骨粉混合植入拔牙窝,覆盖ADM生物膜来保存牙槽骨量,为临床上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牙周治疗和拔牙位点保存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目的观察PRF和b FGF两种生长因子应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位点保存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32名患者行牙周基础治疗后,拔除患牙,拔牙窝内彻底清创,生理盐水冲洗,米诺环素处理5分钟,随机分为三组:第一组拔牙窝内植入患者自身血液离心制备的PRF和Bio-Oss骨粉;第二组拔牙窝内植入b FGF和Bio-Oss骨粉;第三组拔牙窝内仅植入Bio-Oss骨粉,不使用任何生长因子。每组均覆盖ADM生物膜。结果32例患者术后2周拆线,拔牙窝均愈合良好,无明显炎症反应。术后6个月观察三组拔牙创均完全关闭。PRF组牙龈形态饱满。三组骨高度保持,骨密度增加。三组治疗前与术后6个月的牙周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牙龈退缩(gingival recession,GR)均有明显差异(P<0.05),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PRF组和b FGF组的牙槽骨垂直向骨吸收量(alveolar bone vertical bone absorption)分别和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拔牙位点保存术中使用生长因子PRF和b FGF可以有效改善软、硬组织的情况,减少牙槽骨吸收的高度,保存更多的牙槽骨量。
吴其松[5](2013)在《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拔除40只Wistar大鼠的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左侧填入浸泡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的明胶海绵(观察侧),右侧仅填入明胶海绵(对照侧),分析处理后不同时间点的牙槽骨骨密度、牙槽嵴高度吸收值、牙周组织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观察侧术后4周、6周和12周的牙槽骨骨密度均高于对照侧(P均<0.05);②术后6周和12周的牙槽嵴高度吸收值均低于对照侧(P<0.05或P<0.01);③术后4周、6周和12周的牙周组织ALP活性和VEGF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侧(P均<0.05)。结论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可加速拔牙创的骨愈合,减少骨吸收,可能是通过上调Ⅰ型胶原和VEGF的表达来实现的。
朱晓琴,邢树忠,杨波[6](2011)在《胶原蛋白海绵促进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胶原蛋白海绵填入拔牙创后胶原蛋白海绵对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建立兔拔牙模型,左侧拔牙创内植入胶原蛋白海绵为实验侧,右侧拔牙创为空白对照侧。拔牙术后1周、2周、4周、8周、12周处死动物取材,通过骨密度检测和组织学检查评价拔牙创牙槽窝愈合情况。应用SPSS12.0软件包对组间均数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1、2、4、8周,实验侧牙槽窝新骨形成明显优于对照侧;术后12周,2组新骨形成无显着差异。结论:胶原蛋白海绵填入拔牙创能促进牙槽窝的早期骨愈合。
张嫒儒[7](2011)在《Beagle犬下颌骨前磨牙拔牙后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临床常用的修复方式包括活动修复、固定修复和种植修复,其中种植修复比较其他修复方式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受植区良好的骨条件是实现植体与骨整合的重要因素,拔牙后种植前的位点保存,是为了预防及减少牙槽嵴的废用性萎缩和吸收,使牙槽嵴骨量的高度、宽度及密度满足后期种植的需要。临床研究中应用GBR方法增加骨量提高骨密度较多,但目前还没有多少基础研究为GBR应用于位点保存时,对于预防牙槽嵴高度宽度的减少以及种植位点的骨密度降低提供支持,且目前基础研究观察时间最长一般为24W,并没有研究表明此时牙槽骨的代谢与改建已经完成,未来牙槽骨的骨质是否稳定。本实验是为了探讨种植位点进行位点保存与未进行位点保存牙槽嵴高度宽度和骨密度的不同,及不同时间的变化。希望通过动物实验明确牙槽骨失牙后生理性萎缩的机理及时间规律,给临床牙槽骨生理性萎缩及保存受植区骨量的方法提供一定的基础实验参考。方法:选用12只健康成年Beagle犬,拔除双侧下颌前磨牙,一侧即刻行GBR,另一侧缝合另其自然愈合作为对照侧。于拔牙后3个月、6个月、9个月各处死4只动物,两只取完整下颌骨进行CT扫描三维重建,测量剩余牙槽骨高度与宽度,进行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量拔牙创骨密度;另两只取拔牙创处骨块进行HE染色光镜观察、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时间点实验组拔牙创剩余牙槽骨高度及宽度均较高,骨密度明显较高。光镜及电镜观察显示,实验组新骨形成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且持久,9个月时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更加致密,充满于拔牙创。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区在阻止破骨细胞分化激活,抑制骨吸收,有效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和募集,激发成骨,加快新骨生成上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实验表明,拔牙后自然愈合牙槽骨骨量丢失严重,且新生骨骨质疏松,钙化较差。位点保存能有效地预防拔牙后牙槽骨的生理性萎缩,尽量多的生成新生骨组织保留剩余牙槽骨,且形成的新骨致密,为后期的种植提供良好的位点条件,并且经过试验认为后期种植的时间选择在9个月时为最佳时机。
梁红,陈宁,栾明亮,沈铭[8](2010)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对于小鼠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对小鼠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PTH基因敲除小鼠(PTH-/-)和野生型小鼠(PTH+/+)各18只,拔除小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拔牙后第7、14、21天分3批处死小鼠,并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骨总胶原染色、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方法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组织学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PTH基因敲除的小鼠拔牙创骨小梁纤细,排列不规则,骨量少,拔牙创愈合延迟,骨面上破骨细胞总长度占骨面长度的百分比降低。结论内源性PTH缺少可以影响小鼠拔牙创愈合。
谢迎[9](2009)在《脱钙牙基质的物理表征及骨诱导活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骨诱导材料脱钙牙基质的形貌、结构和骨诱导活性,为脱钙牙基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方法:1.以标准羟基磷灰石为对照,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付立叶红外光谱仪,X一射线衍射光谱仪对脱钙牙基质的大小、形貌、组成及晶相结构进行观测和分析。2.以标准羟基磷灰石粉末为对照组,将脱钙牙基质与MC-3T3成骨细胞在体外复合培养,采用MTT法和ALP检测法检测脱钙牙基质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1.脱钙牙基质颗粒呈圆棒状,大小均匀,成分主要为羟基磷灰石,并含有CaPO3(OH) 2H2O和含水的Ca3(PO4)2等磷酸盐成分。2.脱钙牙基质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提高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结论:脱钙牙基质具有羟基磷灰石的主要物理特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活性。
薛洋,胡开进,魏建华,韶波,高媛,何洁,乔倩[10](2008)在《异种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异种(牛)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及牙槽嵴形态改建的作用。方法:选用18只健康成年犬,拔除双侧下颌第四前磨牙,左侧拔牙创内充填异种脱钙骨基质作为实验组,右侧拔牙创不处理作为对照组,同体对照;拔牙后分别于第4、12、24周各处死6只动物,头颅标本行螺旋CT扫描,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拔牙创CT值及牙槽嵴吸收值;切取拔牙创组织制作HE染色切片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拔牙创CT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4周时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低于对照组,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2、24周时实验组牙槽嵴吸收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组织学观察可见:在4和12周时,实验组成骨情况优于对照组,24周时2组无显着差异。全过程实验组均未见明显炎细胞浸润。结论:异种脱钙骨基质可以促进拔牙创的愈合,保持牙槽嵴高度,有利于后期的牙种植或义齿修复。
二、贝复济(bFGF)促进拔牙创早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贝复济(bFGF)促进拔牙创早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实验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实验动物 |
1.1.2 主要实验试剂、仪器与设备 |
1.1.3 实验方法 |
1.1.4 指标检测方法 |
1.1.5 图像采集与数据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实验中动物模型和数量 |
1.2.2 各组大鼠股骨骨密度 |
1.2.3 肉眼观察 |
1.2.4 HE染色病理形态观察 |
1.2.5 骨保护素(OPG)免疫组化观察 |
1.2.6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特异性染色观察 |
1.3 讨论 |
1.3.1 实验动物模型的建立 |
1.3.2 拔牙创的愈合 |
1.3.3 阿仑膦酸钠的选择 |
1.3.4 本实验中OPG的结果分析 |
1.3.5 本实验中TRAP的结果分析 |
1.4 结论 |
1.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干槽症的危险因素与防治方法的研究进展 |
2.1 干槽症的危险因素 |
2.1.1 年龄与性别 |
2.1.2 吸烟 |
2.1.3 全身系统性疾病 |
2.1.4 病理因素 |
2.1.5 牙齿的解剖因素 |
2.1.6 手术因素 |
2.2 干槽症的防治方法 |
2.2.1 氯己定 |
2.2.2 碘仿明胶海绵 |
2.2.3 抗生素类药物 |
2.2.4 激素类与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
2.2.5 透明质酸 |
2.2.6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 |
2.2.7 生物材料 |
2.2.8 氦氖激光照射法 |
2.2.9 中药制剂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生长因子在牙周炎位点保存中促进骨组织再生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临床观察 |
2.2 组织学观察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垂直骨高度的比较 |
3.2 种植术区骨密度的比较 |
3.3 邻牙牙槽骨高度的比较 |
3.4 新生骨百分比的比较 |
4 讨论 |
4.1 拔牙后牙槽骨的改变 |
4.2 微创拔牙 |
4.3 感染的控制 |
4.4 生长因子对位点保存术的影响 |
4.5 生长因子的作用 |
5 结论 |
6 附图 |
7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3)阿魏酸在慢性创面中的治疗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实验一 阿魏酸在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模型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糖尿病大鼠模型构建的结果 |
2.2 糖尿病慢性难愈性创面模型中各组创面愈合的结果 |
2.3 各组大鼠创面病理学变化 |
2.4 各组大鼠创面组织标本Real‐time PCR结果 |
3 讨论 |
3.1 阿魏酸对慢性创面促愈合作用的研究意义 |
3.2 糖尿病大鼠难愈性创面模型建立的意义 |
3.3 阿魏酸作用于糖尿病大鼠难愈性模型的作用研究 |
4. 结论 |
实验二 阿魏酸在兔耳缺血性难愈性创面模型中的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主要实验试剂 |
1.3 主要实验仪器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兔耳缺血性难愈性创面模型的改进 |
2.2 兔耳缺血慢性创面愈合的结果 |
2.3 各组创面病理学检测 |
2.4 各组兔耳缺血性难愈性创面Real-time PCR结果 |
3 讨论 |
3.1 兔耳缺血性难愈性创面模型建立的意义 |
3.2 阿魏酸作用兔耳缺血性难愈性模型的研究意义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4)生长因子应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2.1.1 病例纳入标准 |
2.1.2 病例排除标准 |
2.2 生物材料与药物 |
2.3 器械与设备 |
2.4 诊断要点 |
2.4.1 重度慢性牙周炎的诊断标准 |
2.4.2 患牙行位点保存术的适应征 |
2.5 观察方法 |
2.5.1 拔牙窝观察 |
2.5.2 临床观察指标 |
2.5.3 影像学观察指标 |
2.6 PRF的制备 |
2.6.1 PRF的即刻制备步骤 |
2.6.2 PRF制备与使用的注意事项 |
2.7 治疗过程与手术方法 |
2.7.1 牙周基础治疗 |
2.7.2 拔牙位点保存术 |
2.7.3 术后医嘱 |
2.7.4 术后复诊时间与处理 |
2.8 统计学处理 |
3.结果 |
3.1 拔牙窝情况 |
3.2 邻牙的牙周情况 |
3.3 影像学情况 |
4.讨论 |
4.1 拔牙窝的改变 |
4.2 位点保存与种植 |
4.3 牙周感染的控制 |
4.4 生长因子的应用 |
4.5 GBR技术的应用 |
5.结论 |
6 参考文献 |
7 典型病例报告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5)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与分组 |
1.2 牙拔除动物模型的制备 |
1.3 评价指标 |
1.4 评价方法及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牙槽骨骨密度 |
2.2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牙槽嵴高度吸收值 |
2.3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牙周组织ALP活性 |
2.4 两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牙周组织VEGF表达水平 |
3 讨论 |
(6)胶原蛋白海绵促进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和材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检测方法 |
1.3.1 拔牙创牙槽窝骨密度检测 |
1.3.2 拔牙创的组织学检测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拔牙创牙槽窝骨密度检测结果 |
2.2 拔牙创组织学观察结果 |
3 讨论 |
(7)Beagle犬下颌骨前磨牙拔牙后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位点保存动物模型的建立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位点保存后犬下颌骨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位点保存后犬下颌骨双能 X 射线吸收法观察骨密度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四部分 位点保存后犬下颌骨拔牙创组织学观察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对于小鼠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方法 |
1.2.1 动物基因型的鉴定 |
1.2.2 动物模型的建立 |
1.2.3 标本处理 |
1.2.4 总胶原染色 |
1.2.5 耐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 (TRAP染色)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HE染色结果 |
2.2 骨总胶原染色结果 |
2.3 TRAP染色结果 |
3 讨 论 |
(9)脱钙牙基质的物理表征及骨诱导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一 脱钙牙基质的物理表征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实验二 脱钙牙基质的骨诱导性 |
1 材料和方法 |
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四、贝复济(bFGF)促进拔牙创早期愈合的动物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阿仑膦酸钠对骨质疏松大鼠干槽症的影响[D]. 刘圣锦.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2]生长因子在牙周炎位点保存中促进骨组织再生的观察[D]. 王敬. 安徽医科大学, 2016(02)
- [3]阿魏酸在慢性创面中的治疗作用研究[D]. 余震. 桂林医学院, 2015(04)
- [4]生长因子应用于重度慢性牙周炎拔牙位点保存的临床疗效观察[D]. 夏斐然. 安徽医科大学, 2015(03)
- [5]局部应用地塞米松和维生素C对拔牙创骨愈合的影响研究[J]. 吴其松. 中国现代医生, 2013(24)
- [6]胶原蛋白海绵促进牙槽窝早期骨愈合的实验研究[J]. 朱晓琴,邢树忠,杨波.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11(03)
- [7]Beagle犬下颌骨前磨牙拔牙后位点保存的实验研究[D]. 张嫒儒. 泸州医学院, 2011(08)
- [8]内源性甲状旁腺激素对于小鼠拔牙创骨愈合影响的研究[J]. 梁红,陈宁,栾明亮,沈铭. 口腔医学, 2010(05)
- [9]脱钙牙基质的物理表征及骨诱导活性研究[D]. 谢迎. 兰州大学, 2009(S1)
- [10]异种脱钙骨基质对拔牙创愈合的作用[J]. 薛洋,胡开进,魏建华,韶波,高媛,何洁,乔倩.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