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介素6与骨质疏松及其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姚娜[1](2021)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家兔TNF-α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对去卵巢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家兔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学、肿瘤坏死因子-a(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PMOP的一种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36只健康雌性家兔分为3组:TEAS组(n=8)、模型对照组(n=14)、假手术组(n=14)。TEAS组、模型对照组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法建立PMOP模型,假手术组采用双侧卵巢假切除法建立模型。造模第12w后,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家兔行TEAS治疗,其余两组不予特殊干预,同TEAS组一同饲养、管理。在相同时间点分别记录三组家兔的体重、精神状态、活动情况、毛发等一般情况,于治疗前、治疗8w后进行骨密度、骨生物力学、骨组织形态学的检测,于治疗4w、治疗8w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TNF-α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结果:1.造模完成12w后,模型对照组家兔第三腰椎骨密度为0.256±0.026(g/cm2),假手术组家兔第三腰椎骨密度为0.336±0.035(g/cm2),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对照组家兔骨密度下降>2SD,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且模型对照组与假手术组比较,骨密度明显降低(P<0.05),提示造模成功。治疗8w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EAS组骨密度明显升高(P=0.012<0.05)。2.造模前假手术组体重为2.291±0.134(kg),模型对照组家兔体重为2.310±0.135(kg),TEAS组家兔体重为2.291±0.134(kg),三组家兔体重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前,假手术组家兔体重为3.228±0.113(kg),模型对照组家兔体重为3.400±0.159(kg),TEAS组家兔体重为3.388±0.164(kg);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TEAS组、模型对照组家兔体重明显增加(P<0.05);模型对照组与TEAS组家兔体重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w后,假手术组体重为4.089±0.141(kg),模型对照组家兔体重为4.375±0.249(kg),TEAS组家兔体重为4.131±0.197(kg),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假手术组与TEAS组家兔体重增加缓慢(P<0.05)。3.家兔适应性喂养期间,三组家兔毛色光滑,精神、活动正常。造模后各组家兔活动迟缓,精神萎靡;治疗期间,模型对照组家兔毛发稀疏,活动迟缓,反应较为迟钝;而假手术组、TEAS组毛发光洁,精神及活动正常。4.治疗前,模型对照组在骨力学上与假手术组出现了明显差异,最大折断力、刚性强度和折断前最大位移均明显减小,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TEAS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EAS组最大折断力、刚性强度和折断前最大位移均明显增加(P<0.05)。5.治疗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骨小梁密度和骨小梁厚度均明显降低(P<0.05);TEAS干预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EAS组骨小梁密度和骨小梁厚度均明显增加(P<0.05)。6.治疗4w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对照组TNF-α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TEAS组TNF-α降低(P<0.05);治疗8w后,与模型对照组相比,TEAS组TNF-α明显降低(P<0.05)。结论:1.通过双侧卵巢切除术12w可成功复制PMOP模型。2.TEAS可适当抑制因雌激素分泌失调造成的体重异常增加。可改善PMOP家兔的精神状态、活动等一般情况,通过改善骨生物力学、骨结构,提高骨密度,达到治疗PMOP的效果。3.TEAS可抑制PMOP家兔血清TNF-α的表达水平。4.TEAS治疗PMOP,可能是通过抑制TNF-α的表达,减少骨吸收、改善骨代谢环境而提高骨密度实现的。但是具体调节通路还需进一步研究。
赵晓辉[2](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性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患病率及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攀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质量,不断增加公共卫生负担,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目前对其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合并症对COPD患者的整体疾病发展及预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作为COPD患者极其重要的合并症,可潜在的增加COPD患者的急性发作次数,加重COPD患者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进而降低患者的生命质量,从而加快患者的疾病进程,增加其病残率及死亡率。因此,尽早诊断COPD合并OP对于早期干预治疗及阻断OP的进一步发展、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极其重要。研究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对COPD合并OP与不合并OP的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布调查研究,比较分析两组患者肺功能、骨密度、主要实验室指标及中医证型的差异,同时探索合并OP的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肺功能、骨密度、主要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探讨COPD合并OP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本研究应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纳入2018年7月至2020年12月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呼吸科病房的COPD患者,根据骨密度检查是否合并OP,对COPD患者进行分组。采集并记录患者的基础资料、肺功能、骨密度及主要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信息,四诊合参,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mMRC分级及CAT评分,比较合并OP组与不合并OP组的组间差异、合并OP组的组内差异,分析上述指标与合并OP的相关性,探讨COPD合并OP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纳入的199例COPD患者中,诊断合并OP的患者共有52例,比例为19.94%。(2)199例COPD患者中医证型分布情况为气虚痰瘀证例数最多,占16.08%,次之为阳虚痰凝证,占13.07%,气阴两虚证最少,占6.03%;其中,OP组以气虚痰瘀证最为多见,占17.3%,阴虚血瘀证次之,占15.3%,痰瘀互结证最少,占3.8%;非OP组以气虚痰瘀证最为多见,占15.6%,次之为阳虚痰凝证,占13.6%,以气阴两虚证最为少见,占5.4%。OP组及非OP组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实证类、虚证类及虚实夹杂证类的中医证型分布比例上亦无明显差异,均以虚实夹杂证类最为多见,其次为虚证类,最后为实证类。(3)COPD合并OP患者组内分析发现,虚实夹杂证类最多共有23例(44.2%),其次为虚证类共有19例(36.5%),最后为实证类共有10例(19.2%)。各证类间FEV1%pred、mMRC分级及骨密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虚实夹杂证类的COPD患者mMRC分级更高,FEV1%pred及骨密度值更低。(4)与未合并OP的COPD患者相比较,合并OP的COPD患者有着更低的FEV1%pred及FEV1/FVC水平、更高的CAT评分、更多的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5)COPD合并OP组与未合并OP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钙磷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COPD合并OP患者的骨密度值与各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年龄、COPD病程及FEV1%pred与骨密度值具有相关性。随着FEV1%pred的降低、年龄及COPD病程的增长,COPD患者骨密度值也会随之降低。(7)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吸烟、COPD病程、吸入糖皮质激素、近一年急性加重次数是COPD患者合并OP的危险因素。结论(1)COPD患者合并OP组及未合并OP组证型均以虚实夹杂证类最为多见,其中以气虚痰瘀证最多,其次为阳虚痰凝证及肺脾肾虚证。(2)合并OP的COPD患者1年内的急性加重次数较未合并COPD的患者更多、肺功能下降程度更大、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更差,可能会增加COPD患者的病残率及死亡率。(3)COPD合并OP组患者骨密度值与年龄、COPD病程及FEV1%pred相关,说明OP病情的严重程度与年龄、COPD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4)年龄、性别女性、COPD病程、吸烟、吸入糖皮质激素及上一年急性加重次数可能是COPD患者合并OP的危险因素。
赵镇雷[3](2021)在《7,8-二羟基黄酮干预雌鼠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7,8-二羟基黄酮(7,8-DHF)是一种天然存在的结构较为罕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它可以模拟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特异性地结合并激活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B(TrkB),触发BDNF/TrkB信号级联,发挥相应的生理调节功能。目前有关7,8-DHF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干预及机制研究上,对其在外周组织相关疾病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7,8-DHF可通过激活骨骼肌的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高脂膳食诱导的肥胖,且在雌性小鼠中效果显着,但是这种性别依赖的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大数据分析显示,相比同龄男性,女性步入绝经期后,代谢综合征(MetS)等慢性病高发,这与女性绝经后性激素水平的剧烈波动及其雌激素相关受体的变化有着密切关联。为了明确7,8-DHF在雌性小鼠衰老过程中对MetS发生的干预作用及其存在性别差异性的原因,本论文分别采用整体动物试验和体外细胞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7,8-DHF长期干预,能够有效预防雌性小鼠因高脂膳食(HFD)和提前绝经导致的MetS发生。7,8-DHF在不抑制小鼠食欲的情况下,可有效抑制HFD诱导的体重过度增长和内脏脂肪堆积,并可同时改善低脂(LFD)膳食和HFD模式下小鼠的糖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和骨量丢失。(2)通过对性激素水平及卵巢储备等相关指标的分析测试,进一步评估了7,8-DHF对下丘脑-垂体-卵巢(HPO)轴的调控和保护作用。结果显示,7,8-DHF长期干预可有效调节小鼠HPO轴功能:保护卵巢储备功能,预防提前绝经,并维持主要性激素水平的稳定;无论是LFD还是HFD膳食模式,7,8-DHF干预均能有效预防卵泡闭锁凋亡,保护卵巢中健康卵母细胞的发育;同时增加外周循环中血清雌二醇(E2)的水平,并降低卵泡刺激素(FSH)的水平。根据血清脂多糖(LPS)、炎症因子和血清素(5-HT)等监测指标的分析结果推测,7,8-DHF对HPO轴卵巢储备功能保护可能的机制之一是通过降低肠道微生物介导的全身炎症实现的。(3)7,8-DHF干预能影响小鼠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其结构组成,能促进有益菌种在肠道中的定植、减少潜在致病菌在肠道中的丰度,并作用于MetS的改善,但是在不同膳食模式下差异较大。在LFD膳食模式下,7,8-DHF虽然显着降低了小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却显着上调了以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Bacteroides plebeius和Blautia producta为代表的6种产丁酸、抑制炎症的有益菌群,并下调与糖尿病有关的Allobaculum等菌群,间接作用于MetS相关表型的改善。在HFD模式下,7,8-DHF能显着增加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p<0.05),增加了Oscillospira、Mucispirillum schaedleri和Dehalobacterium等与产丁酸、抗炎有关的有益菌群。此外,7,8-DHF对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SCFAs)、特别是丁酸的生成有显着的促进作用。(4)本研究发现,雌激素受体ERα的激活和BDNF/TrkB信号通路的激活一样,对骨骼肌能量代谢都是不可或缺的。动物试验结果表明,7,8-DHF能够维持小鼠骨骼肌中ERα蛋白的水平。进一步地,在体外C2C12肌管细胞试验研究中,发现7,8-DHF可分别通过与BDNF/TrkB信号通路相关联的细胞外调节激酶(ERK)和酪氨酸家族激酶(Src)信号分子的激活,反式激活ERα在AF-1功能域的丝氨酸Ser118(S118)和AF-2功能域的酪氨酸Tyr 573(Y537);并且发现k252a阻断BDNF/TrkB信号通路的激活后,7,8-DHF对ERαY537的反式激活失效;反过来,ERα的敲除,也可以阻断BDNF/TrkB及下游AKT信号通路的激活,同时降低骨骼肌线粒体中解偶联蛋白1(UCP1)的表达。结果表明,ERα和BDNF/TrkB信号通路之间存在串扰,并且Src家族激酶在其中起核心作用,二者协同作用于骨骼肌中能量代谢相关信号通路的激活。综上所述,本文以BDNF的天然小分子模拟物—7,8-DHF为研究对象,从对肠道菌群的有益影响、HPO轴功能的调控及骨骼肌中ERa和BDNF/TrkB信号串扰三个方面,系统地阐释了7,8-DHF对雌性小鼠因衰老绝经和HFD膳食导致的MetS的改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清楚地表明,维持或提升骨骼肌中ERa活性,对于缓解雌性动物年龄相关的代谢紊乱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为7,8-DHF性别差异地干预MetS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并为女性MetS的防治提供了潜在的新策略。
胡洲映[4](2021)在《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及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我院中老年(年龄≥45岁)2型糖尿病(type2 diabetes mellitus,T2DM)住院病人,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骨代谢水平的关系以及影响骨代谢水平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不同中医证型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倾向性,为早期防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06月至2020年0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住院的181例T2DM患者,其中男性82例,女性99例,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定量计算机体层摄影(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QCT)测量腰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值、髋关节骨密度T值,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颈动脉及其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入选患者根据骨密度情况分为骨量正常组(BMD≥120mg/cm3并且T值≥-1.0 SD)与低骨量组(BMD<120mg/cm3或T值<-1.0 SD,即包括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同时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形成情况分为:CAS组及无CAS组,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和相关代谢指标,并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辨证分型,对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CAS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1A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尿酸(uric acid,UA)均高于无CAS组;CAS组的吸烟人数多于无CAS组;CAS组的腰椎骨密度BMD值、髋关节骨密度T值低于无CA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CAS组低骨量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老年T2DM患者CIMT与年龄、糖尿病病程、Hb1Ac、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25羟基维生素D相关(P<0.05)。中老年T2DM患者CIMT与腰椎BMD、髋关节T值呈显着负相关(P<0.001)。4.以有无低骨量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女性、高龄、较长的糖尿病病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BMI增高是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保护因素(P<0.05)。5.对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中医证型辨证分型,并根据骨密度情况分为骨量正常组与低骨量组,结果显示,低骨量组中,肝肾阴虚证(30%)、气滞血瘀证(30%)人数最多,其次是痰湿中阻证(20%)、肺胃热盛证(20%)。低骨量组中肝肾阴虚证人数多于骨量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组的腰椎BMD值低于肺胃热盛组、痰湿中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肾阴虚组的髋关节T值低于痰湿中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7.以有无低骨量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肝肾阴虚证与低骨量的发生的关系较为密切。(P<0.05)。结论:1.中老年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低骨量的发生密切相关。2.女性、高龄、较长的糖尿病病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中老年T2DM患者发生低骨量的危险因素。3.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人群中,肝肾阴虚证患者更易发生低骨量。
司东旭[5](2021)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前期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Chronic duration of bronchial asthma,CDBA)中医干预方案研究成果,温润方组(Wenrunformulagroup,WRFG)良好控制率75.44%,明显优于常规辨证组(Routin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group,RSDG)良好控制率 48.33%。本研究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证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中医干预思路充分反映了中医治疗CDBA的优势与特色。构建基于“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CDBA免疫调控的生物学依据。方法本研究工作主要依托课题——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干预方案,分别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等四个研究中心,开展同时期、多中心、随机、对照、三盲的临床实用性随机对照优效设计研究。应用“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指导思想下形成的“温润辛金培本”原理系列方药(简称温润方)为中医干预方案。共纳入符合研究要求病例128例,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WRFG和RSDG。为进一步观察两组治疗前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白介素谱系变化趋势,对符合要求的入组患者进行了二次筛选。同时,招募健康人群作为健康对照组(Healthy group,HG),并收集受试者血清标本。采用ELISA竞争检测方法进行血清标本检测,开展“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CDBA调节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白介素水平的免疫调控研究。结果1病例信息分析本研究根据现有各组血清病例数,结合纳入排除标准,确定纳入WRFG24例,RSDG 14例、HG 14例。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只有腰膝酸软1(1,2)(WRFG)、0(0,1)(RSDG),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喘息、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均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RSDG组患者疗前疗后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中,气短、乏力、口干、畏寒肢冷、咳嗽、咳嗽性质、总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单项中医症状体征多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中医单项症状体征积分及中医症状体征总积分差值比较中,WRFG在喘息、口苦、口干、心悸、纳呆、腹胀、口渴喜饮、大便不调、夜尿频、头晕、腰膝酸软、总分等方面较RSDG症状积分降低,但均无统计学差异;WRFG与RSDG疗前疗后肺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在FEV1%FVC、PEF%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2血清免疫球蛋白2.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2.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gA、IgG水平较RSDG和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gE水平较RSDG高,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gA、IgG、IgE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3血清促炎白介素3.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2、IL-5、IL-7、IL-8、IL-13、IL-20、IL-25、IL-36y 水平较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 血清 IL-3、IL-4、IL-6、IL-9、IL-33 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7、IL-8、IL-9、IL-13、IL-20、IL-25、IL-33、IL-36γ 水平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血清IL-2、IL-3、IL-4、IL-5、IL-6水平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3.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β、IL-4、IL-5、IL-6、IL-7、IL-9、IL-33、IL-36γ 水平较 RSDG 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IL-3、IL-8、IL-13、IL-20、IL-25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β、IL-3、IL-7、IL-8、IL-13、IL-20、IL-33 水平较 HG 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2、IL-4、IL-5、IL-6、IL-9、IL-25、IL-36γ 水平较 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4血清抗炎白介素4.1治疗前组间比较WRFG 血清 IL-10、IL-21、IL-27、IL-28A、IL-35 水平较 RSDG、HG 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9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血清IL-12、IL-37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4.2治疗后组间比较WRFG血清IL-10、IL-12、IL-21水平较RSDG无统计学差异,较H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7、IL-29、IL-35、IL-37水平较RSDG、HG无统计学差异;WRFG血清IL-28A水平较RSDG低,具有统计学差异,较HG无统计学差异。RSDG 血清 IL-10、IL-12、IL-21、IL-27、IL-28A、IL-29、IL-35、IL-37 水平较 HG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 WRFG组在改善哮喘患者喘息、咳嗽、咳嗽性质、咳痰不爽、乏力、口干、心悸、头晕、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总分等全身症状体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体现了WRFG“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整体诊治CDBA的优势与特色。2 WRFG治疗后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促炎和抗炎白介素水平升高并接近健康人水平,可能与温润方减轻了哮喘患者气道慢性炎症这一基础病理损害,使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局部对较高的血清促炎白介素水平耐受性增强,提高了气道对损伤因子的免疫防御及修复能力有关。3 CDBA具有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病理变化基础,炎症、免疫参与了疾病宏观表现的微观病理变化。反之,不同的微观炎症免疫调控失衡状态影响着宏观中医哮喘的病机演变。CDBA存在着“肺脾为核心多脏虚”的关键病机共性规律。“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是在全面客观认识CDBA脏腑关系与病机演变规律基础上对中医整体观念、脏腑辨证的继承、发展、应用,强调以“肺脾为核心”的整体观揭示哮喘发病机制。
姚娜,李鹏程,耿春梅,俸玉,宋艳萍,陈红波,张瑾,范秦瑶,黄丽,陈奇刚[6](2021)在《TNF-α介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作为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共有的细胞因子,可刺激免疫细胞活化,促进炎性因子分泌,加剧炎症反应的作用,直接或间接促进骨吸收的作用,通过多环节多途径调节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可作为监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指标,也有望成为有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药物靶点。本文从免疫反应、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反应等三个方面分析TNF-α对骨代谢细胞、细胞因子、骨代谢环境的影响,分析TNF-α介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机制,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及其机制研究提供一定的研究思路。
周格选[7](2021)在《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仙葛方干预PMOP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评价仙葛方对骨组织药效机制。(2)通过观察仙葛方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尝试揭示其干预PMOP的效应机制。方法:(1)实验模型分组:本实验以去卵巢大鼠为模型组,予仙葛方水煎剂为实验组;以行假手术的大鼠做为阴性对照;予阿仑膦酸钠作为阳性对照。(2)骨代谢检测指标:以骨密度为指标观察分析各组大鼠的骨质量;选取血Ca、P、ALP、StrACP为骨代谢标志物,用测试盒比色法,测量分析各组大鼠血清数据,观察各组大鼠骨代谢情况。(3)信号转导因子表达量检测:以成骨细胞增殖为研究表型;以TGF-β1/Smads在骨组织细胞内的信号传导为研究通路;用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测量分析该信号通路中上游因子——TGF-β1及下游蛋白——磷酸化的Smad2/3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仙葛方对信号通路的效应情况。(4)统计方案设计:收集整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26.0版处理。结果:(1)通过去卵巢手术对SD大鼠进行造模,饲育30天后测量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结果显示阴性对照组远高于其余三组,表示造模成功;分别予仙葛方、阿仑膦酸钠饲育30天后,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骨密度、骨小梁厚度及骨体积分数均较模型组及给药前上升。(2)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结果表示,仙葛方可以促进钙磷的吸收,同时抑制ALP、StrACP的活性。(3)给药组及阳性对照组的TGF-β1、Smad2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较模型组增多。结论:(1)仙葛方有效治疗PMOP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表达,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而达到维持骨质代谢的作用。(2)仙葛方用于临床可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患者的一般状况;能有效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促进其骨小梁结构功能的回复;促进骨矿含量升高,增强抗骨折的能力,改善患者的骨组织状态,调节稳定骨吸收与骨生成之间的动态平衡。
吴艳婷[8](2020)在《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患者261例,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以1994年WHO推荐的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选取其中70例骨质疏松患者为病例组(骨质疏松组),191例非骨质疏松患者为对照组(非骨质疏松组),应用SPSS22.0进行正态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间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碱性磷酸酶(ALP)、高密度脂蛋白(HDL-C)、日照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间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骨质疏松组瘦素、骨钙素(BGP)、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D3)、1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INP)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组;甲状旁腺素(PTH)、I型胶原羟基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水平高于非骨质疏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以瘦素≥25 ug/L、PTH≥55 ng/l、β-CTX≥40 nmol/l、BGP≥50 ng/l、PINP≥45 ug/l、1,25(OH)2D3≥50 ng/l为暴露组,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Leptin、PTH、PINP、1,25(OH)2D3、年龄、日照时间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联,瘦素、PTH、PINP、1,25(OH)2D3暴露可增加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年龄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日照时间的增加是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保护因素。结论1瘦素、PTH、PINP、1,25(OH)2D3水平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PTH升高,瘦素、1,25(OH)2D3、PINP的降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增加。2没有发现β-CTX、BGP与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有关联。图0幅;表8个;参162篇。
张璐瑶[9](2020)在《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合并骨质疏松(OP)患者骨代谢水平,并对2型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明确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发病危险因素,为制定2型糖尿病骨质疏松防治措施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127例,采用美国Discovery-Hologic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仪测定所有患者股骨颈、腰椎(L1-4)、髋部的骨密度(BMD),依据测定结果分为骨质疏松组(OP组)58例和非骨质疏松组(NOP组)69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家族史、病程、体质量指数(BMI)等,测定两组患者尿酸(UA)、三碘甲腺原氨酸(T3)、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甲状腺素(T4)、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球蛋白(Tg)、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促甲状腺激素(TSH)、促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垂体泌乳素(PRL)、雌二醇(E2)、孕酮(P)、睾酮(T)、甲状腺旁腺素(PTH)、骨钙素(OST)、β-胶原降解产物(β-CTx)、I型原胶原N端前肽(PINP)、维生素D(VD)、血钙(SCa)、血磷(S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1hC肽(1h-CP)、餐后2hC肽(2h-CP)等指标临床相关资料,进行组间差异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1、NOP组和OP组患者中年龄及BMI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2、两组患者T3、FT3和LDL-C水平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3、男性患者中NOP组E2水平比OP组高,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女性患者中NOP组FSH水平明显低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NOP组T水平明显高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其余指标对比无差异性(P>0.05)。4、NOP组男性患者OST、β-CTx及PINP水平均低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NOP组女性患者OST、β-CTx及PINP水平均低于OP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NOP组女性患者OST、β-CTx及PINP水平均高于男性患者,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5、OST与T3和E2呈正相关关系;β-CTx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UA呈负相关关系;PINP与吸烟史、T3、E2及P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6、BMI、LH、E2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保护因素,可抑制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年龄、FSH、OST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糖尿病性骨质疏松BMD与性别、年龄、BMI、T3、FT3、LH、FSH、E2、OST、β-CTx、PINP及LDL-C水平有关;2、性激素在糖尿病和糖尿病骨质疏松患者中存在差异;3、OST、β-CTx及PINP水平在不同性别患者中存在差异,且OST与T3和E2呈正相关关系;β-CTx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UA呈负相关关系;PINP与吸烟史、T3、E2及P呈正相关关系,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4、BMI、LH、E2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的独立保护因素,年龄、FSH、OST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杨俊英[10](2020)在《抑瘤素M受体(OSMR)对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稳态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抑瘤素M(Oncostatin M,OSM)是细胞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IL-6)家族成员,研究发现,OSM作为一种细胞调节因子与细胞的生存、增殖和分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研究证实OSM具有促进骨形成的作用。抑瘤素M受体(Oncostatin M receptor,OSMR)是OSM的受体之一,其分布十分广泛,存在于不同的细胞中。目前关于OSMR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调节作用研究尚少,其调节机制也未完全明确。本研究主要探讨OSMR对成骨细胞分化及骨稳态调节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1、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 RT-PCR)检测Osmr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诱导成脂/成骨分化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在骨髓基质细胞系ST2细胞中提高和降低Osmr的表达,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及油红O染色/ALP染色等技术检测Osmr对ST2细胞成脂/成骨分化的影响。2、构建OSMR敲降慢病毒质粒Osmr-KD LV,利用293T细胞包装慢病毒后感染BMSCs,并对其进行成脂/成骨诱导,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及油红O染色/ALP染色等技术检测OSMR对BMSCs成脂/成骨分化的影响。3、利用q RT-PCR、Western Blotting技术及阻断实验检测提高或降低Osmr表达后,自噬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的表达变化,初步探究OSMR发挥调控作用的机制。4、采用8周龄C57BL/6J雌鼠构建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小鼠模型,以假手术(Sham)模型为对照。利用q RT-PCR检测Osmr表达变化。5、对OVX模型小鼠进行BMSCs异体移植,共分为3组,分别为Sham+Ctrl LV、OVX+Ctrl LV、OVX+Osmr-KD LV。造模3个月后,利用X-ray、micro-CT及组织切片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方法检测对照组和实验组骨量的变化。结果:1、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成脂分化过程中,Osmr表达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成脂诱导第二天表达最高;成骨分化过程中,Osmr的表达总体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成骨诱导第5-9天下降较为明显。2、在ST2细胞中增强Osmr的表达后,细胞成脂分化增强而成骨分化减弱,成脂分化相关因子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CCAAT增强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 binding protein alpha,C/EBPα)、脂肪酸结合蛋白(Adipocyte Protein2,FABP4/a P2)和adipsin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成骨分化关键因子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 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 2,RUNX2)、锌指结构转录因子Osterix(OSX)、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及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等的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相反,在ST2细胞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降低内源性Osmr的表达则能够抑制细胞成脂分化、促进细胞成骨分化。3、增强Osmr的表达后,自噬通路关键基因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LC3)LC3Ⅱ/LC3Ⅰ比值降低、P62蛋白水平表达升高,UNC-51-激酶-1(UNC-51-like kinase 1,ULK-1)、Beclin-1、自噬相关基因5(Autophagy-related gene 5,Atg5)、自噬相关基因7(Autophagy-related gene 7,Atg7)的m RNA及蛋白表达降低。相反,降低内源性Osmr表达后,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比值升高、P62蛋白水平表达降低,ULK-1、Beclin-1、Atg5、Atg7的m RNA及蛋白表达升高。进一步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MAPK信号通路,结果显示其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s,ERK)磷酸化水平显着增强。利用ERK抑制剂U0126设置细胞阻断实验,实验结果显示,Osmr si RNA通过促进ERK磷酸化从而增加LC3Ⅰ向LC3Ⅱ的转化,最终影响细胞的成骨分化。4、OVX造模后小鼠骨组织中Osmr的表达较Sham组显着升高。5、异体移植3个月后,Micro-CT及HE结果显示OVX组小鼠较Sham组小鼠胫骨骨量明显减少,其中OVX+Osmr-KD LV组小鼠胫骨骨量较Sham+Ctrl LV组减少,但较OVX+Ctrl LV组小鼠骨量丢失有所缓解。结论:1、Osmr在OVX模型小鼠骨组织中表达显着升高,提示OSMR与绝经后骨质疏松有一定相关性。2、OSMR能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系ST2细胞及BMSCs向脂肪细胞分化而抑制其向成骨细胞分化。3、Osmr si RNA通过促进MAPK/ERK信号通路中ERK的磷酸化,继而正向调控自噬的发生,最终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细胞方向分化。4、异体移植Osmr-KD LV感染的BMSCs后能够有效减缓绝经后骨质疏松小鼠模型骨量的丢失,促进细胞的成骨分化。
二、白介素6与骨质疏松及其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介素6与骨质疏松及其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家兔TNF-α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1.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流行病学 |
2.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现状 |
3.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优势 |
3.1 从中医角度阐述 |
3.2 从西医理论阐述 |
4.细胞因子作为骨代谢指标检测的可行性 |
5.TNF-α作为骨检测指标的特异性 |
1.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结果 |
2.1 家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评价 |
2.2 家兔一般情况 |
2.3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对家兔骨密度的影响 |
2.4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骨强度的影响 |
2.5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家兔骨组织的影响 |
2.6 经皮穴位电刺激对血清TNF-α的影响 |
3.讨论 |
3.1 TNF-α对PMOP的影响 |
3.2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原则 |
3.3 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原理 |
4.结论 |
5.问题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骨质疏松疼痛原理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作用机制 |
参考文献 |
附录 家兔穴位图谱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1 流行病学 |
2 COPD患者合并OP的危险因素 |
2.1 吸烟 |
2.2 全身炎性反应及其他生物标记物 |
2.3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
2.4 低体质指数、低瘦体重、肌肉减少症及营养不良 |
2.5 气流受限 |
2.6 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 |
2.7 维生素D缺乏 |
2.8 运动能力下降 |
2.9 COPD急性加重 |
3 COPD合并OP发病机制 |
3.1 RANK/RANKL/OPG信号通路系统 |
3.2 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 |
3.3 Wnt/β-catenin信号系统 |
4 合并OP对COPD患者的影响 |
5 治疗进展 |
5.1 基础治疗及骨健康基本补充剂 |
5.2 药物治疗 |
6 小结 |
二 祖国医学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1 COPD的中医诊疗进展 |
1.1 关于病名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证候证素及辨证论治 |
2 OP的中医诊疗进展 |
2.1 OP的中医病名 |
2.2 病因病机 |
2.3 中医证候证素及辨证论治 |
3 COPD患者合并OP的中医研究进展 |
3.1 病因病机 |
3.2 辨证论治 |
3.3 研究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基础资料 |
2.2 肺功能检查、骨密度检查及实验室检验指标 |
2.3 mMRC分级和CAT评分 |
2.4 中医证候分型 |
2.5 数据分析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COPD患者的基础资料及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2 OP组与非OP组两组间比较 |
3.3 COPD合并OP组患者组内分析 |
3.4 COPD合并OP组骨密度值与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3.5 COPD合并OP的危险因素分析 |
4 小结 |
5 讨论 |
5.1 COPD患者合并OP的患病率 |
5.2 合并OP对COPD患者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及肺功能的影响 |
5.3 COPD患者合并OP的实验室结果分析 |
5.4 COPD患者合并与不合并OP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 |
5.5 合并OP的COPD患者虚证类、实证类及虚实夹杂证型间的比较分析 |
5.6 合并OP的COPD患者骨密度值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5.7 COPD患者合并OP的危险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7,8-二羟基黄酮干预雌鼠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英文缩写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代谢综合征概述 |
1.1.1 代谢综合征的定义及流行现状 |
1.1.2 罹患代谢综合征的性别差异 |
1.1.3 女性绝经后的代谢综合征高发 |
1.1.4 代谢综合征的防治 |
1.2 类黄酮与代谢综合征 |
1.2.1 黄酮类化合物 |
1.2.2 类黄酮的体内代谢途径 |
1.2.3 类黄酮抗代谢综合征可能的作用机制 |
1.2.4 7,8-二羟基黄酮概述 |
1.3 肠道微生物与代谢综合征 |
1.3.1 肠道微生物概述 |
1.3.2 微生物—肠—脑轴(MGB axis) |
1.3.3 类黄酮与肠道微生物的交互作用 |
1.4 骨骼肌调控能量代谢的相关分子机制 |
1.4.1 雌激素受体 |
1.4.2 BDNF/TrkB相关信号通路 |
1.4.3 线粒体功能 |
1.5 本课题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7,8-DHF对小鼠代谢综合征的改善作用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3 试验动物 |
2.3 试验方法 |
2.3.1 动物试验设计 |
2.3.2 血清及组织样本采集 |
2.3.3 葡萄糖和胰岛素耐受试验 |
2.3.4 血液生化指标测试分析 |
2.3.5 基于Micro-CT的脂肪和骨密度分析 |
2.3.6 组织石蜡切片及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 |
2.3.7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7,8-DHF能有效抑制高脂膳食小鼠体重的过度增长 |
2.4.2 7,8-DHF降低高脂膳食小鼠体内脂肪的堆积 |
2.4.3 7,8-DHF改善小鼠脂代谢及血脂水平异常 |
2.4.4 7,8-DHF干预对小鼠骨密度的影响 |
2.4.5 7,8-DHF改善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7,8-DHF对小鼠生殖轴功能的调节作用 |
3.1 引言 |
3.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3.2.3 试验动物 |
3.3 试验方法 |
3.3.1 小鼠动情周期检测方法 |
3.3.2 卵巢组织学和卵泡计数 |
3.3.3 不同阶段卵泡分类方法 |
3.3.4 子宫指数计算 |
3.3.5 其他相关生化指标的分析测试 |
3.4 结果 |
3.4.1 7,8-DHF有助于维持小鼠正常动情周期 |
3.4.2 7,8-DHF有助于维持HPO轴相关性激素水平的稳定 |
3.4.3 7,8-DHF保护了雌鼠的卵巢储备功能 |
3.4.4 7,8-DHF缓解了小鼠的全身炎症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7,8-DHF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的调节作用 |
4.1 引言 |
4.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与试验动物 |
4.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
4.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小鼠粪便采集 |
4.3.2 菌群DNA提取及PCR扩增 |
4.3.3 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4 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 |
4.3.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4.4 结果 |
4.4.1 测序所得序列的数据统计 |
4.4.2 7,8-DHF调节肠道菌群组成的多样性 |
4.4.3 7,8-DHF调控肠道菌群构成 |
4.4.4 7,8-DHF干预对MetS相关关键菌群的影响 |
4.4.5 短链脂肪酸的测定结果 |
4.4.6 7,8-DHF介导的肠道菌群变化与MetS相关指标的关联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7,8-DHF调控骨骼肌能量代谢的相关分子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试剂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试剂与耗材 |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C2C12细胞培养和分化 |
5.3.2 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 |
5.3.3 胰岛素抵抗骨骼肌细胞模型的构建 |
5.3.4 葡萄糖消耗试验 |
5.3.5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目的基因表达 |
5.3.6 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水平 |
5.3.7 免疫荧光检测 |
5.3.8 慢病毒小发卡RNA(shRNA)转染靶向沉默Esr1基因 |
5.3.9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4 结果 |
5.4.1 7,8-DHF诱导骨骼肌ERα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增加 |
5.4.2 ERa和TrkB调控7,8-DHF介导的C2C12肌管葡萄糖消耗 |
5.4.3 7,8-DHF激活ERa的相关分子机制 |
5.4.4 ERa敲除可阻断TrkB及下游能量代谢相关信号分子的激活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读博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
(4)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及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糖尿病对骨骼健康的影响 |
1.1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临床表现 |
1.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 |
1.2.1 高血糖对骨质的影响 |
1.2.2 胰岛素抵抗 |
1.2.3 糖尿病相关并发症 |
1.2.4 骨髓脂肪细胞的增多 |
1.3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西医防治现状 |
1.3.1 降糖药物 |
1.3.2 抗骨质疏松药物 |
2 动脉粥样硬化与骨质疏松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
2.1 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
2.2 T2DM患者骨质疏松与动脉粥样硬化共同发病机理的探讨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2.2 骨密度测定标准 |
2.3 中医证型判定 |
2.4 纳入标准 |
2.5 排除标准 |
2.6 剔除标准 |
3 观察指标 |
3.1 一般情况采集 |
3.2 临床资料收集 |
3.3 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
3.4 骨密度测定 |
3.5 伦理学要求 |
4 统计学方法 |
5 研究结果 |
5.1 CAS 组与无CAS 组一般情况比较 |
5.1.1 CAS 组与无CAS 组一般资料比较 |
5.1.2 CAS 组与无CAS 组临床资料比较 |
5.2 CAS 组与无CAS 组骨代谢水平比较 |
5.3 中老年T2DM患者有无CAS形成与不同骨量分级比较 |
5.4 中老年T2DM患者CIMT与骨密度的相关分析 |
5.5 以有无低骨量为因变量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 |
5.6 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骨量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5.7 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组一般资料及骨代谢水平的比较 |
5.8 T2DM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有无低骨量发生与不同中医证型的回归参数及检验结果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T2DM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
2 CIMT与骨密度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 T2DM患者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 |
4 不同中医证型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关系 |
4.1 肝肾阴虚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 |
4.2 气滞血瘀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发生的关系 |
5 导师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学术观点 |
6 本研究尚存在的问题及不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免疫调控特征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3 免疫调控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的影响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需求 |
5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的临床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前言 |
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中医观 |
2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临床特征与免疫炎症的相关性 |
3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病机演变与免疫调控的相互关系 |
4 中医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炎性因子与免疫调控的作用 |
5 中医通过免疫调控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预后转归 |
6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的优势与特色 |
7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免疫调控面临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理论研究 |
1 “脏腑整体辨证”观 |
1.1 整体观念 |
1.2 脏腑辨证 |
1.3 “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观 |
2.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关键病机的共性规律特征 |
2.2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的含义 |
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的临床应用 |
3.1 “温润辛金培本”治则理论基础 |
3.2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方药系列疗法 |
3.3 温润辛金培本原理内服方药 |
3.4 温润方 |
4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与西医免疫调控的异同 |
4.1 免疫调控失衡的认识思路不同 |
4.2 免疫调控的方法有别 |
4.3 免疫调控的目的一致 |
5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继承与发展了中医解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问题的优势与特色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 |
研究一 基于RCT的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临床信息分析及血清标本收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促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四 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治疗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调节抗炎ILs水平的免疫调控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1 结论 |
2 特色与创新 |
3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件1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实用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案 |
附件2 试验过程的标准作业程序质量控制(即SOP管理) |
附件3 各中心血清采集及哮喘控制情况 |
(6)TNF-α介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TNF-α概述 |
2 TNF-α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机制 |
3 TNF-α对骨代谢的影响 |
3.1 TNF-α对破骨细胞影响 |
3.2 TNF-α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
4 TNF-α对免疫反应的影响 |
5 TNF-α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
6 TNF-α对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 |
7 总结与展望 |
(7)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仙葛方干预PMOP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理论研究 |
一、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防治的研究进展 |
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 |
1.1 RANKL-RANK-OPG轴的紊乱 |
1.2 相关激素的分泌 |
1.3 炎症因子的分泌 |
1.4 氧化应激 |
1.5 其他机制 |
2. 现代医学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方案 |
2.1 骨吸收抑制剂 |
2.2 骨形成促进剂 |
2.3 骨矿化药物 |
3. 中医学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认识 |
3.1 中医病因认识 |
3.2 中医病机认识 |
3.3 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 |
二.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
1. TGF-β1/Smads信号通路 |
1.1 TGF-β超家族 |
1.2 TGF-β受体 |
1.3 smads家族蛋白 |
2. TGF-β1/Smads信号通路与骨骼的关系 |
实验研究 |
1 实验设计 |
1.1 实验动物选择 |
1.2 实验方案设计 |
2 实验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药品、试剂及器材 |
3 实验方法 |
3.1 药品配制方法 |
3.2 实验动物饲养 |
3.3 实验动物分组 |
3.4 造模——去卵巢大鼠模型的构建 |
3.5 造模结果验证——活体骨密度检测 |
3.6 实验动物给药 |
3.7 实验标本采集 |
3.8 各项指标检测方法 |
3.9 统计方法 |
4 实验结果 |
4.1 仙葛方改善去势大鼠体征 |
4.2 仙葛方上调去势大鼠股骨的骨密度 |
4.3 仙葛方改善去势大鼠股骨组织形态 |
4.4 仙葛方促进吸收血清中骨矿物 |
4.5 仙葛方下调血清中骨代谢物量 |
4.6 仙葛方上调去势大鼠骨组织TGFBR1、Smad2 mRNA的表达 |
4.7 仙葛方上调去势大鼠骨组织TGFBR1、Smad2蛋白的表达 |
5 讨论 |
5.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模型的建立 |
5.2 阳性对照药物选用 |
5.3 Sham对照组的设立 |
5.4 导师何教授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理论探析 |
5.5 仙葛方的现代药理探究 |
5.6 仙葛方对去势大鼠的基础体征的改善情况 |
5.7 仙葛方对骨密度的影响 |
5.8 仙葛方对骨组织形态的影响 |
5.9 仙葛方对骨矿量的影响 |
5.10 仙葛方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 |
5.11 仙葛方对去势大鼠骨组织TGFBR1、Smad2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 |
结论 |
展望与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选择 |
1.1.2 资料收集与调查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病例组与对照组基本临床特征比较 |
1.2.2 血清瘦素、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患者的相关性分析 |
1.2.3 影响2 型糖尿病骨质疏松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瘦素与T2DM合并OP |
1.3.2 骨代谢与T2DM合并OP |
1.3.3 其他相关因素与T2DM合并OP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
2.1 发病机制 |
2.1.1 高血糖毒性 |
2.1.2 胰岛素及胰岛素生长因子(IGF)缺乏 |
2.1.3 钙、磷代谢紊乱 |
2.1.4 维生素D合成障碍 |
2.1.5 肾脏病变 |
2.1.6 瘦素水平 |
2.1.7 肿瘤坏死因子 |
2.1.8 性激素水平 |
2.1.9 体重(BMI) |
2.1.10 遗传因素 |
2.2 骨代谢标志物与BMD的相关性 |
2.3 治疗进展 |
2.3.1 运动、饮食联合 |
2.3.2 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 |
2.3.3 口服降糖药和应用胰岛素 |
2.3.4 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偏差 |
2.3.5 避免使用致OP药物 |
2.3.6 对症治疗 |
2.3.7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 |
2.3.8 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A 2型糖尿病调查表 |
附录B 参与临床研究患者知情同意书 |
附录C 试剂盒说明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9)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综述 |
1.2.1 高血糖 |
1.2.2 肥胖和高胰岛素血症 |
1.2.3 瘦素 |
1.2.4 性激素 |
1.2.5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
1.2.6 降糖药物 |
1.2.7 微血管病变 |
1.2.8 体重指数 |
1.2.9 饮食、营养、运动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1.2 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实验室指标 |
2.2.3 骨密度测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指标对比 |
3.1.1 一般临床资料对比 |
3.1.2 实验室指标对比 |
3.2 两组不同性别患者性激素指标对比 |
3.2.1 两组男性患者性激素指标对比 |
3.2.2 两组女性患者性激素指标对比 |
3.3 两组患者骨转换标志物比较 |
3.3.1 不同性别两组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组间对比 |
3.3.2 两组患者不同性别骨转换标志物的组内对比 |
3.3.3 DOP患者OST、β-CTx及 PINP与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
3.4 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章 讨论 |
4.1 DOP危险因素分析 |
4.2 不同性别两组患者性激素指标分析 |
4.3 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关系 |
4.4 T2DM合并OP危险因素的回归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抑瘤素M受体(OSMR)对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稳态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OSMR对小鼠骨髓基质细胞系ST2 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定向分化的影响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方法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Osmr在小鼠各组织中的相对表达 |
1.2.2 Osmr在小鼠BMSCs诱导分化中的表达规律 |
1.2.3 Osmr过表达质粒对ST2 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
1.2.4 抑制内源性 Osmr 的表达对 ST2 细胞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
1.2.5 Osmr敲减慢病毒对BMSCs成脂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OSMR调控成骨细胞分化机制的初步探究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方法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OSMR对 ST2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2.2 OSMR对自噬信号通路的影响 |
2.2.3 降低内源性 OSMR 对 MAPK/ERK 的影响 |
2.2.4 抑制ERK通路对OSMR调控自噬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三、OSMR对 OVX模型小鼠骨量变化的影响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1.3 统计学方法 |
3.2 结果 |
3.2.1 OVX模型小鼠骨组织Osmr的表达 |
3.2.2 Osmr-KD LV感染的BMSCs对 OVX模型骨量变化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抑瘤素M对细胞成骨分化调控作用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白介素6与骨质疏松及其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绝经后骨质疏松家兔TNF-α的影响研究[D]. 姚娜.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相关性分析[D]. 赵晓辉.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7,8-二羟基黄酮干预雌鼠代谢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D]. 赵镇雷. 浙江大学, 2021(01)
- [4]T2DM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医证型及骨代谢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胡洲映.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5]肺脾为核心脏腑整体辨证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免疫调控研究[D]. 司东旭.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TNF-α介导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姚娜,李鹏程,耿春梅,俸玉,宋艳萍,陈红波,张瑾,范秦瑶,黄丽,陈奇刚.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2021(03)
- [7]基于TGF-β1/Smads信号通路探讨仙葛方干预PMOP的机制研究[D]. 周格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血清瘦素、骨代谢标志物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D]. 吴艳婷.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9]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分析[D]. 张璐瑶.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抑瘤素M受体(OSMR)对成骨细胞分化和骨稳态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杨俊英.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