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架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发育特征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架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发育特征

一、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棚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的发育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伊硕,黄文辉,万欢[1](2018)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差异分析》文中指出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作用十分发育,且古岩溶典型发育区差异性明显。在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研究成果基础上,划分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类型,分析古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研究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的古岩溶储层差异及其机理。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岩溶具有期次多、类型丰富等特征,储层可以划分为潜山型和内幕型,并细分为潜山岩溶、顺层岩溶、层间岩溶、同生岩溶、埋藏岩溶及复合型岩溶。(2)岩溶储层的控制因素主要包括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其中构造因素主要体现为构造活动、古地貌格局及断裂等,沉积因素主要体现为沉积相、岩性及其组合。(3)塔北、塔中和塔西南岩溶发育区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发育的规模、类型及油气富集特征存在巨大差异,其中塔北地区以潜山型(风化壳)岩溶和层间岩溶为主,其次为埋藏岩溶,岩溶规模最大;塔中地区以埋藏岩溶为主,潜山岩溶、同生岩溶及层间岩溶也较为发育,岩溶规模较大;塔西南地区岩溶储层整体欠发育,以层间岩溶为主,岩溶规模较小。构造因素和沉积因素的差异是控制塔里木盆地古岩溶差异的主控因素。

袁桃[2](2017)在《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及古海洋环境研究》文中认为古代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组成能近似地反映古海洋无机碳的同位素组成,因此古海洋碳同位素的演化研究就是研究古代海相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演化。通过对全球不同板块、不同古地理位置发育的不同沉积岩相的碳同位素值分布范围、变化幅度、曲线变化形态、偏移模式等的对比研究,可以寻找出具有全球对比意义的碳同位素漂移事件,这对正确解释碳同位素的特征和成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碳同位素的研究是对岩石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在地层对比和全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补充,也是全球变化诸如古海洋环境、古气候环境等研究最直接有效的手段之一。论文以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奥陶系和志留系碳酸盐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实测、岩石露头观察,室内普通薄片观察分析、阴极发光分析、元素分析、有机碳同位素分析、无机碳同位素分析、氧同位素分析等手段,从成岩蚀变强度、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曲线特征、古海水温度、古海水PH值、古海水DIC值和有机碳埋藏分量等7个方面,获取了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奥陶系和志留系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学特征、沉积相特征、稳定同位素特征等信息,并取得了如下几点主要的成果和认识:(1)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时期属于滇藏地块群拉萨地体,广泛发育稳定的浅海碳酸盐岩沉积。而进行研究的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地层出露连续,主要包括上奥陶统刚木桑组、中-下志留统德悟卡下组和中-上志留统扎弄俄玛组,主要岩性为瘤状灰岩、生屑灰岩、泥页岩和白云岩,为一套浅海-半深海碳酸盐岩沉积,且化石类型丰富,以牙形刺、腕足、海百合茎干、海绵骨针、介形虫等较为常见,此外在上奥陶统赫南特阶见大量笔石和腕足动物化石保存于页岩中。(2)古海水原始信息保存较好,主要表现为以下6方面:(1)结晶蚀变程度低、原生沉积构造明显;(2)碳、氧同位素值的相关性差,且仅个别氧同位素值<-10‰;(3)Mn/Sr比值均小于2,主要分布于0.41.2之间,且阴极发光强度表现为微弱的暗红色光或不发光;(4)TOC含量均<1mg/g,且Δδ值主要分布在2830之间;(5)H/C比值基本均大于0.5,且H/C比值与δ13Corg值相关性差;(6)稀土元素组成表明,碳酸盐岩受陆源物质和后期成岩作用的影响较小。(3)通过对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奥陶系和志留系有机碳同位素、无机碳同位素的研究,在该剖面碳酸盐岩碳同位素曲线变化中,分别于晚奥陶世赫南特期、早志留世埃隆期、中志留世申伍德期和中-晚志留世卢德福德期识别出4次明显的碳同位素偏移,即HICE、AICE、SICE、LICE,其偏移幅度分别为+1.8‰、+1.6‰、+5.1‰、+6.3‰,且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表现出同步变化的偏移型式。通过将西藏申扎地区与中国各陆块和全球其他板块研究的同时期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表明,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的偏移在全球各板块是普遍存在的,为全球性碳同位素偏移事件。(4)利用碳、氧同位素及其前人研究成果对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和志留纪古海水环境参数的进行模拟定量计算,结果表明:(1)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古海水温度范围为+9.97+27.87℃,奥陶纪整体古海水温度低于志留纪古海水温度,到晚奥陶世末期-早志留世初期出现了温度的最低值,而到中-晚志留世温度逐渐升高;(2)奥陶纪-志留纪时期有机碳埋藏分量表现出5次较明显的正向偏移,偏移幅度最大值为0.36,最小值为0.11,平均偏移幅度0.22;(3)奥陶纪和志留纪古海水碳离子浓度中主要以[HCO3-]值贡献量为主,在[DIC]值演化曲线中可识别出3次明显的较低值,变化幅度可达300μM;(4)奥陶纪和志留纪时期古海水PH值的变化范围为7.807.98,变化幅度较小,是一个古海洋酸碱度相对稳定的地质历史时期。(5)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系和志留系碳酸盐岩无机碳同位素、有机碳同位素与古海水环境参数的相互关系表现为:(1)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DIC]值的变化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不明显;(2)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有机碳埋藏分量的变化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3)碳同位素值的变化与古海水温度、PH值等无相关性。(6)奥陶纪时期,一方面,生物大爆发使得海相生物迅速繁盛,增强了生物光合作用产率,使得古海洋表层水体重碳同位素富集;另一方面,奥陶纪南极冰盖(冈瓦纳大陆冰川)的广泛发育,使得海平面迅速下降,陆地暴露面积增加,提高了陆地碳酸盐岩、硅酸盐岩的风化作用强度,而风化产物通过河流向海洋不断汇入,使得海水碳浓度增加从而提高了有机碳埋藏量,进一步促进了古海水重碳同位素富集。上述两方面共同循环作用,使得生物大量繁殖,大气pCO2降低,气候急速变冷,冰盖快速发育,海平面迅速下降,生物生存空间缩小,导致生物的竞争性绝灭,而碳同位素却表现为显着的重碳同位素富集,碳同位素值演化曲线中表现为明显正向偏移。因此认为,奥陶纪碳同位素的偏移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生物产率提高导致的有机碳埋藏分量的增加,而生物的绝灭推测可能最根本的原因是古海洋中水体营养物质的过度富集和表层海水浮游生物的过度繁殖导致的竞争性灭绝。(7)志留纪时期,温度逐步变暖,大气pCO2含量增加,冰盖消融,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小,风化作用减弱。另外,冰川消融会向古海洋输入大量富12C的轻碳同位素水体,会削弱生物迅速复苏引起的表层海水重碳同位素(13C)的富集,这可能是早-中志留世碳同位素的偏移量相对较小的重要原因,到中-晚志留世,大气pCO2含量、温度、冰盖量、陆地面积均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而从志留纪开始稳定状态下的生物繁盛,导致了该时期生物光合作用产率的增加。因此,志留纪碳同位素3次碳同位素的偏移主要与生物产率有关,大陆风化作用贡献量小,冰川的消融削弱了早-中志留世碳同位素的偏移幅度。(8)通过对西藏申扎地区5118高地剖面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的系统性分析,首次在古特提斯洋域东部拉萨陆块的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变化中识别出了4次明显的碳同位素异常,并在志留系中上部识别出了显生宙以来最大幅度的碳同位素正异常。(9)通过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与国内外同时期碳同位素曲线的对比分析,证实了古特提斯域东部拉萨陆块的碳同位素偏移方式、偏移幅度和波动形态,具有全球同步的特征,可作为古特提斯域研究古海洋演进过程的碳同位素参考剖面。

张恒[3](2016)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形成机制及其与二叠盆地相似储层对比》文中研究指明深埋碳酸盐岩岩溶储层是国内外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顶部发育广泛的不整合面,形成了典型的岩溶储集体,是我国重要的油气产层。然而,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和多期次叠加的成岩流体改造,储层的空间结构、分布规律异常复杂,岩溶成因类型、储层形成机制等方面的认识存在较大争议,严重制约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的油气勘探与开发。西德州二叠盆地下奥陶统Ellenburger群顶部亦发育大型不整合面,与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具有相似的岩溶地质条件。然而,两者储集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差异性显着,分析该差异性机制将有利于认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成因机制。论文选取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塔北隆起和二叠盆地中部盆地台地等三个典型的岩溶发育区,以岩溶水文学和地貌学、水文地质学、储层地质学、地震沉积学、测井地质学等多交叉学科理论为指导,将地质与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技术相结合,立足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分别阐述了三个地区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类型、结构、特征、分布规律以及岩溶储层分布主控因素;并结合成岩演化序列明确了孔隙介质类型、成岩流体类型及其来源、孔隙成因机制。进而,探讨了岩溶作用成因类型、期次和规模,从岩溶水文地貌系统的角度建立了储层发育的水文地质模式。同时,通过横向对比分别阐述了不同地区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的差异性以及原因。主要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发育裂缝、孔洞和孤立洞穴为主的岩溶储集体,并受到同生成岩环境下混合水、表生成岩环境下非承压大气淡水以及埋藏成岩环境下上升型流体的多期次叠加改造,分别形成了3种成因类型的岩溶作用。其中,混合水岩溶作用对孔隙的形成和保存贡献有限,非承压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和深成岩溶作用是储层发育的主要机制。2.从构造演化历史的角度厘定了塔中西北部中下奥陶统抬升暴露的时期处于早期成岩阶段。并识别了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成岩早期2种类型的岩溶作用:混合水岩溶作用和非承压型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成岩早期混合水岩溶和非承压型大气淡水岩溶分别发生与鹰山组沉积时期和抬升暴露时期(即加里东中期I幕)。3.从岩溶水文地貌系统的视角厘定了塔中隆起加里东中期I幕中下奥陶统水文地貌结构为无地表水系型。该水文地貌条件下在塔中中央主垒带和塔中北斜坡分别形成了“裂缝-渗流”型和“顺层-径流”型两种岩溶水文地质模式。4.塔北隆起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自北东向南西方向形成了岩溶高原-岩溶斜坡-岩溶盆地等二级地貌单元,发育了地表-地下双重水系网络,属于地表-地下双重水系型水文地貌结构,岩溶演化阶段达到壮年期。5.塔北隆起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在海西早期大气淡水岩溶作用下形成了一套综合性排驱系统,并识别出了5种古溶洞相类型。古溶洞系统呈现分支状和树枝状的平面网络形态,纵向上呈现多层性、多期性分布特征。古溶洞分布受到区域构造、断裂体系、排泄基准面以及水文地貌结构的控制,并分别在岩溶高原区和岩溶斜坡区形成了“向斜汇流”型和的“峡谷”型岩溶水文地质模式。6.二叠盆地中部盆地台地Ellenburger群是一套联合的垮塌古溶洞系统,可识别出9种古溶洞相类型。溶洞系统的形成经历了近地表暴露、浅埋藏垮塌和深埋藏垮塌等3个演化阶段。受非承压大气淡水和埋藏热液流体2种成岩流体的改造,在多期次构造作用-垮塌作用的耦合机制下形成了矩形式定向分布的古溶洞系统。7.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与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岩溶储层发育的差异性体现在前者以裂缝、孔洞和孤立洞穴为主,后者以联合垮塌古岩溶系统为主。储层发育差异性的形成机制包括:1)近地表大气淡水岩溶作用形成孔隙的保存情况不同;2)白云岩化作用的类型、期次和规模不同,影响了储集空间的支撑和保存;3)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不具备多期次构造作用和持续压实作用耦合形成的垮塌作用机制;4)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深埋条件下发育类型丰富的上升型热液流体,形成了类型更为多样的深成岩溶作用。8.塔北隆起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与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岩溶储层发育的差异性体现在前者以分支状和树枝状古溶洞系统为主,后者以联合垮塌古岩溶系统为主。储层发育差异性的形成机制包括:1)近地表暴露条件下大气淡水岩溶作用的时间和规模明显不同;2)水文地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洞穴网络结构;3)岩溶垮塌作用的规模、作用不同;4)中深埋藏条件的热液流体活动性质不同,形成的储层发育特征不同。9.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在塔中中央主垒带的岩溶发育程度和规模不及塔中北斜坡。形成这种储层发育差异性的控制因素包括:水文地貌条件、鹰山组分段地层尖灭线、鹰山组地层产状和层理厚度以及构造作用。上述条件的差异性,在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形成了典型的岩溶水文地貌效应、尖灭带岩溶效应、岩溶地质边界效应和构造岩溶效应。

郑剑,张正红,朱波,苏东坡,王振宇,屈海洲[4](2015)在《塔中东部上奥陶统礁滩体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模式》文中认为基于塔中东部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背景和构造特征研究,结合钻井、岩心、测井及地球化学等资料分析,认为良三段—良二段沉积期以高位体系域垂向持续加积作用为主,是礁(丘)、滩组合镶边沉积的主要发育期,受多期礁滩体营建和海平面升降的控制,礁滩体垂向上溶蚀、胶结作用分带性明显,孔隙发育带集中分布于大气渗流带及潜流带上部近潜水面处,胶结作用带发育于海底潜流带下部。大气淡水选择性溶蚀作用形成的大气成岩透镜体集中分布于礁型沉积地貌隆起区的各期礁滩沉积旋回的中上部,形成以粒内溶孔、铸模孔和粒间溶孔为主的有效储渗空间,区域上呈透镜状沿台地边缘高能相带断续分布。揭示了礁滩体同生期岩溶特征、控储机制及发育模式。

柳敏,陈培元,杨辉廷,罗梓州,张敏[5](2014)在《塔中62区块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以礁滩相颗粒灰岩为主,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孔洞型和裂缝-孔洞型,储集层缝洞系统发育,储层非均质性很强。充分认识此类储集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对于油藏的有效开发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同生期大气成岩环境中形成的横向连续性差的透镜状礁滩沉积岩体,是影响储层平面非均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受岩溶作用影响在垂向和横向上孔洞集中发育段,导致储层物性在横向和垂向上的变化难以评价;不同尺度的裂缝网络系统是影响储层渗流能力非均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岩性隔夹层、沉积微界面、成岩致密胶结带等一系列的渗流屏障,对流体的运移起到了阻隔作用,加大了储层非均质性的严重程度。

王小敏[6](2012)在《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和储层预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充分利用近年来大量的钻井、地震测线及露头资料,在前期工作及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以沉积学、层序地层学、盆地分析等理论为指导,通过“露头-岩芯-镜下-测井-地震”五位一体综合分析,系统地研究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三级层序地层格架及其特征。以三级层序为成图单元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结合储层主控因素分析,进行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对实现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新的突破有着重要意义。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包括:(1)塔里木板块区域地球动力学从伸展到挤压的转换始于寒武纪晚期,活动鼎盛时期为中奥陶世中晚期。寒武纪西昆仑地区始特提斯洋开始向北俯冲在塔里木地块之下,奥陶纪俯冲作用强烈,奥陶纪晚期始特提斯洋盆可能已闭合;寒武-奥陶纪南天山地区处于扩张鼎盛时期的古亚洲大洋。区域板块边缘的动力性转换对盆地古构造、碳酸盐岩台地内部古地貌和沉积格局的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共识别出5个层序界面,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其中蓬莱坝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鹰山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一间房组划分为1个三级层序。塔西南地区的寒武统与中下奥陶统及中下奥陶统内部呈现为退积型层序结构样式,而古城等盆地其他地区呈现为进积型层序结构样式。这可能与加里东中期构造运动引起的盆地不同地区差异沉降活动密切相关。(3)以三级层序为成图单元编制中下奥陶统岩相古地理图,综合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各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格局特征,发现层序SQ1、SQ2、SQ3古地理格局呈现继承性演变,层序SQ4属于古地理格局显着变革时期。区域动力学体制的强烈转换造成台地内部及台缘的地貌发生剧烈变化,其中台地内部形成滩-洼相间的微地貌格局,这为中奥陶统台内滩相和台缘礁滩相等优质储层的发育提供了有利地质条件。同时和田、塔中和塔北等古隆起雏形开始形成,局部地区遭受暴露剥蚀,出现暴露古凸起岩溶地貌。(4)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分布主要受沉积相带、成岩改造和层序界面的控制。下奥陶统蓬莱坝组、鹰山组下部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在台内泻湖-潮坪相带,早期遭受准同生白云岩化作用、后期经历埋藏岩溶作用。中奥陶统鹰山组上部、一间房组的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为台地内部的中高能浅滩相,其次为台地边缘的高能礁滩相带。巴麦大部分地区、塔北和塔中地区位于T74不整合界面的顶超削截带,属于中下奥陶统表生岩溶储层发育的最有利地区。

杨海军,朱光有,韩剑发,武芳芳,吉云刚,苏劲,张海祖,王宇[7](2011)在《塔里木盆地塔中礁滩体大油气田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近年来进展很快,发现了一批大型油气田。塔中地区是塔里木盆地的重点勘探区和富油气区,奥陶系蕴藏了丰富的油气资源。奥陶系良里塔格组受塔中I号坡折带的控制发育陆棚边缘礁滩体,储层性质为低孔-特低孔、低渗灰岩储层,埋深在4500~6500m。储层的形成和分布受早期高能沉积相带、溶蚀作用和断裂作用等因素的控制,有效储层的空间展布控制了油气的分布与大面积成藏。油源对比认为,塔中良里塔格组礁滩体油气藏的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并混有寒武系烃源岩成因的原油;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油裂解气,沿塔中I号坡折带断裂向内充注。成藏过程分析表明,塔中地区曾存在三期主要成藏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晚期成藏,油气来自于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但早海西期的构造运动,对该期油气破坏严重,造成大范围油藏破坏。第二期成藏期是晚海西期,也是塔中地区最重要的油气充成藏期,油气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第三期成藏期是晚喜山期,受库车前陆冲断影响,台盆区快速沉降,埋深急速增大,寒武系原油裂解气形成,沿深部断裂向浅部奥陶系充注,对油藏进行气洗改造,从而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凝析气藏。

蔡习尧,张智礼,李越,李启剑,马俊业,张园园,姚小刚[8](2011)在《礁滩型油气成藏要素和塔中实例浅析》文中研究指明礁滩复合体油气成藏分析涉及到层序单元识别、生烃过程、孔隙类型和盖层圈闭这几个要素,这些因子受控于海平面变化、沉积古地理、成岩作用和构造演化史。塔中隆起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的大型礁滩体油气藏的构成是这些因素优化组合的结果,塔中北台缘Ⅰ号波折带临近满加尔凹陷的烃源岩区,,浅水台地边缘形成数期生物礁和高能滩复合体,也是良里塔格组末期海退所形成的客斯特不整合面的集中地带,桑塔木组粉砂岩和泥岩构成了理想的盖层。顺6井具有埋深大、形成早、多期充注的成藏特点,经历多次构造调整过程后,坡折带成为控油控储的关键部位。

陈强路[9](2010)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台地边缘样式与礁滩相储层形成机制》文中指出碳酸盐岩礁滩相储集体在油气田储层中占有重要地位。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由于勘探程度的差异,对于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地边缘样式的认识多限于塔中北部边缘。本文综合利用最新地震、钻井、测井和分析测试资料,以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解剖了塔中南部、东部、西北部台地结构样式,探讨了台缘礁滩相储层的形成机制。研究成果对于科学勘探部署具有指导意义。以构造—海平面变化为研究主线,认为在中奥陶世末形成的塔中古陆的基础上,在持续海侵背景下,晚奥陶世发育了东窄西宽南北为断裂坡折带控制的NW-SE向展布的塔中碳酸盐岩台地,南北台地边缘均具有中部高陡,分别向东、向西变缓的趋势。根据上奥陶统台地边缘结构特征,总结为陡坡型镶边台地边缘、缓坡型镶边台地边缘和台阶型台地边缘三种样式。陡坡型镶边台地边缘主要分布于塔中台地南、北台缘带的中部地区,缓坡型镶边台地边缘主要分布于塔中西北部,台阶型台地边缘分布于塔中东部地区。台地形成时不同部位断裂活动及其造成的断裂带两侧地形高差对不同样式台地边缘的形成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通过成岩作用研究,建立了良里塔格组孔隙演化模式。早期大气淡水溶蚀孔基本被胶结充填。识别出四期埋藏溶蚀作用,Ⅰ期埋藏溶蚀孔多被无“铁”方解石充填,Ⅱ期埋藏溶蚀孔多被含“铁”方解石充填,Ⅲ期埋藏溶蚀孔被沥青半-全充填,Ⅳ期埋藏溶蚀孔大多未充填为有效孔隙。确认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经历了加里东中期Ⅱ幕岩溶作用的改造,该期岩溶作用沿塔中Ⅰ号断裂带岩溶作用强,其他地区发育较弱。综合多种研究方法,发现高能礁滩相沉积的亮晶颗粒灰岩,受到同生期淋滤溶蚀以及被胶结充填,埋藏环境中这些颗粒灰岩粒内充填方解石和粒间胶结物常被再次溶解,晚期发育的有效孔多与此相关,早期淡水溶蚀与胶结为埋藏溶蚀提供了有利条件。塔中地区的热液活动多表现为热液矿物对先成孔隙的充填,热液溶蚀作用仅局部发育。储层储集空间划分为孔隙型、孔洞型和裂缝型三大类,其中,溶蚀孔、洞主要为风化壳岩溶作用和埋藏溶蚀作用形成,原生孔和早期溶孔保存较少。构造裂隙形成有效的储渗空间,构造挤压形成的岩石颗粒碎粒化易于埋藏溶解作用,多期多类型的破裂作用对储层进行了有利改造。

刘春晓[10](2010)在《塔中隆起西部围斜区奥陶系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践证明,塔中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型储层是塔中地区主要勘探领域。虽发现了奥陶系中1低隆起、多期次发育的岩溶,然而,塔中地区目前奥陶系勘探程度仍较低。奥陶系油气藏以类型多、含油气井段长为特征,油气藏形态受不规则孔、缝、洞储层的控制,非均质性极强,储层是奥陶系油气富集的主控因素。在充分调研、掌握和消化大量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地层学、沉积学与沉积岩石学、储层地质学、岩溶地质学、石油地质学等学科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为指导,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钻井、岩心、测井、地震等资料综合分析方法,紧紧围绕研究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及油气成藏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果显着。通过对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和沉积相特征研究,搞清储层储集空间、孔隙结构和类型,获取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物性参数,建立研究区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识别、评价、预测技术;建立该区岩溶发育模式、发育期次、发育强度,预测岩溶、古风化壳储层的空间分布,搞清岩溶储层纵向和平面分布规律;分析成藏主控因素和油气成藏模式,指明有利勘探方向和目标。深化碳酸盐岩古岩溶地质学与油气储层关系的研究,而且可形成奥陶系岩溶预测的技术,进一步丰富碳酸盐岩储层地质学的相关理论。

二、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棚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的发育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棚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的发育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概况
2 古岩溶储层类型划分
3 古岩溶控制因素
    3.1 构造因素
        3.1.1 构造活动
        3.1.2 古构造地貌格局
        3.1.3 断裂
    3.2 沉积因素
        3.2.1 沉积相
        3.2.2 岩性及其组合
4 古岩溶差异性
    4.1 塔北地区
    4.2 塔中地区
    4.3 塔西南地区
    4.4 岩溶差异性
5 结论

(2)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及古海洋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1 地层时代选择
        1.2.2 学科方向选择
        1.2.3 研究区选择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古海洋碳同位素概述
        1.3.2 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研究现状
        1.3.3 奥陶纪和志留纪相关稳定同位素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论文主要成果及创新
第2章 地质背景
    2.1 全球古板块、古地理及岩相特征
        2.1.1 奥陶纪时期
        2.1.2 志留纪时期
    2.2 区域构造位置
    2.3 地层概况
        2.3.1 古生代地层概述
        2.3.2 早古生代岩石地层特征
        2.3.3 区域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西藏申扎地区5118 高地剖面特征分析
    3.1 剖面描述及样品采集
        3.1.1 剖面列述
        3.1.2 样品的采集、挑选
        3.1.3 样品的分析与测试
    3.2 岩石学特征及沉积相划分
        3.2.1 岩石类型
        3.2.2 阴极发光特征
        3.2.3 沉积相划分
    3.3 碳氧同位素特征
        3.3.1 无机碳同位素成岩蚀变评估
        3.3.2 有机碳同位素成岩蚀变评估
        3.3.3 无机碳同位素和氧同位素特征
        3.3.4 有机碳含量及有机碳同位素(δ~(13)C_(org))特征
        3.3.5 常量、微量元素特征
第4章 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研究
    4.1 国内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研究
        4.1.1 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对比分析
        4.1.2 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
    4.2 全球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研究
        4.2.1 奥陶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
        4.2.2 志留纪碳同位素曲线对比分析
第5章 奥陶纪和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成因机制探讨
    5.1 古海水温度
        5.1.1 古海水温度计算方法
        5.1.2 氧同位素校正
        5.1.3 古温度计算结果
    5.2 碳埋藏分量
        5.2.1 碳循环及碳埋藏分量计算方法
        5.2.2 碳埋藏分量计算结果
    5.3 古海水[DIC]值
        5.3.1 古海洋碳储库及平衡原理
        5.3.2 古海水[CO_2(aq)]值计算
        5.3.3 古海水PH值计算
        5.3.4 古海水[HCO_3~-]值、[CO_3~(2-)]值、[DIC]值计算
    5.4 奥陶-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成因机制分析
        5.4.1 无机碳同位素值与古海水环境演化关系
        5.4.2 有机碳同位素值与古海水环境演化关系
        5.4.3 奥陶-志留纪碳同位素偏移成因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形成机制及其与二叠盆地相似储层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认识和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认识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位置及油气勘探现状
        2.1.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1.3 地层岩性特征及分布
        2.1.4 地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2.2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塔河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理位置及油气勘探现状
        2.2.2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2.2.3 地层分布及沉积特征
    2.3 美国西德州二叠盆地区域地质概况
        2.3.1 区域地理位置及油气勘探现状
        2.3.2 区域构造特征
        2.3.3 岩性地层分布
        2.3.4 地层沉积特征及演化
第三章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
    3.1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水文地貌结构
        3.1.1 岩溶古地貌
        3.1.2 岩溶古水文
        3.1.3 岩溶水文地貌类型
        3.1.4 岩溶演化阶段
    3.2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储集空间发育及分布规律
        3.2.1 非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
        3.2.2 非洞穴型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3.2.3 非洞穴型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3.2.4 洞穴型储层发育特征
        3.2.5 洞穴型储层平面分布规律
        3.2.6 洞穴型储层纵向分布规律
    3.3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孔隙类型及其成岩演化序列
        3.3.1 孔隙类型及其特征
        3.3.2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3.3.3 成岩演化序列
        3.3.4 孔隙成因机制
    3.4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混合水岩溶储层发育特征
        3.4.1 混合水岩溶作用识别标志
        3.4.2 混合水岩溶储层发育特征
    3.5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非承压大气淡水岩溶储层发育及分布特征
        3.5.1 大气淡水岩溶作用识别标志
        3.5.2 大气水岩溶储层垂向分布
        3.5.3 大气水岩溶储层平面分布
    3.6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深成岩溶发育特征
        3.6.1 深成岩溶作用识别标志
        3.6.2 深成岩溶作用发育特征
    3.7 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3.7.1 混合水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3.7.2 大气淡水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3.7.3 深成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第四章 塔河地区古溶洞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
    4.1 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水文地貌结构
        4.1.1 岩溶古地貌
        4.1.2 岩溶古水文
        4.1.3 岩溶水文地貌类型及岩溶演化阶段
    4.2 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古溶洞系统表征
        4.2.1 古溶洞相类型及其特征
        4.2.2 古溶洞充填序列
        4.2.3 古溶洞平面结构
        4.2.4 古溶洞纵向分层结构
        4.2.5 古溶洞系统有效储集空间
    4.3 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古溶洞分布主控因素
        4.3.1 区域构造
        4.3.2 断裂体系
        4.3.3 岩溶排泄基准面
        4.3.4 水文地貌结构
    4.4 塔河地区中下奥陶统古溶洞发育模式
        4.4.1 “向斜汇流”型岩溶模式
        4.4.2 “峡谷”型岩溶模式
第五章 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古溶洞分布规律与形成机制
    5.1 Ellenburger群古溶洞系统表征
        5.1.1 古溶洞相类型及其特征
        5.1.2 古溶洞充填序列
        5.1.3 古溶洞系统有效储集空间
        5.1.4 古溶洞系统形成及其演化
    5.2 Ellenburger群孔隙类型及成岩演化序列
        5.2.1 孔隙类型及其演化
        5.2.2 成岩作用类型及其特征
        5.2.3 成岩演化序列
        5.2.4 孔隙成因机制
    5.3 Ellenburger群古溶洞系统形成机制
        5.3.1 非承压大气淡水岩溶作用
        5.3.2 多期次构造作用与洞穴垮塌作用
        5.3.3 多期次叠加的白云岩化作用
    5.4 Ellenburger群古溶洞系统发育模式
第六章 塔里木盆地与二叠盆地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对比
    6.1 塔里木盆地与二叠盆地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的可比性
        6.1.1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与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相似条件
        6.1.2 塔北隆起中下奥陶统与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相似条件
        6.1.3 塔中隆起中央主垒带和北斜坡中下奥陶统相似条件
    6.2 塔中隆起中下奥陶统与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岩溶储层对比
        6.2.1 岩溶储层类型及分布
        6.2.2 岩溶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6.2.3 孔隙介质类型及特征
        6.2.4 岩溶水(孔隙流体)类型、性质及其来源
        6.2.5 岩溶作用成因类型、期次和规模
        6.2.6 岩溶储层形成机制差异性分析
    6.3 塔北隆起中下奥陶统与二叠盆地Ellenburger群岩溶储层对比
        6.3.1 岩溶储层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6.3.2 岩洞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6.3.3 岩溶水类型、性质及来源
        6.3.4 岩溶作用成因类型、期次和规模
        6.3.5 岩溶储层形成机制差异性分析
    6.4 塔中隆起中央主垒带和北斜坡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对比
        6.4.1 岩溶储层类型及分布特征差异性
        6.4.2 岩溶作用程度和规模差异性控制因素
        6.4.3 构造差异演化控制的岩溶效应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塔中东部上奥陶统礁滩体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质背景
2 同生期岩溶作用特征
    2.1 同生期岩溶识别标志
    2.2 大气淡水成岩透镜体分布发育特征
    2.3 储集层分布特征
3 同生期岩溶作用对储集层控制机理
4 同生期古岩溶发育模式
5 结 论

(5)塔中62区块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储层特征研究
2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
    2.1 同生期大气成岩作用对平面非均质的影响
    2.2 古岩溶作用对垂向非均质的影响
    2.3 裂缝网络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2.4 渗流屏障的分布对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
3 结论

(6)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和储层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2 碳酸盐岩研究现状
        1.2.3 古地理研究现状
        1.2.4 研究区勘探现状与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盆地构造格局
        2.1.3 塔里木板块漂移及板块边缘构造演化
        2.1.4 奥陶纪古隆起的形成与演化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岩石地层
        2.2.2 生物地层
        2.2.3 锶同位素地层
第3章 中下奥陶统层序地层特征
    3.1 层序界面特征
        3.1.1 层序界面识别方法
        3.1.2 层序界面识别
    3.2 不同地区层序发育特征
        3.2.1 露头层序发育特征
        3.2.2 重点地区钻井层序分析
        3.2.3 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3.3 层序展布特征
        3.3.1 SQ1(蓬莱坝组)层序展布特征
        3.3.2 SQ2(鹰山组下部)层序展布特征
        3.3.3 SQ3(鹰山组上部)层序展布特征
        3.3.4 SQ4(一间房组)层序展布特征
第4章 中下奥陶统岩相古地理格局
    4.1 主要岩石类型
        4.1.1 灰岩类
        4.1.2 白云岩类
    4.2 主要沉积相类型
        4.2.1 (半)局限台地相
        4.2.2 开阔台地相
        4.2.3 台地边缘相
        4.2.4 斜坡相
        4.2.5 陆棚相
        4.2.6 盆地相
    4.3 露头及单井沉积相分析
        4.3.1 露头沉积相分析
        4.3.2 重点地区沉积相分析
    4.4 沉积模式
        4.4.1 灰泥丘型缓坡模式
        4.4.2 礁丘型缓坡模式
    4.5 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4.5.1 古地理背景分析
        4.5.2 编图思路及方法
        4.5.3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第5章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综合预测
    5.1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5.1.1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
        5.1.2 成岩序列
        5.1.3 成岩演化史
    5.2 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层序地层学关系
        5.2.1 成岩作用类型与层序边界的关系
        5.2.2 成岩环境与体系域的关系
    5.3 中下奥陶统层序格架中岩溶储层预测模式
        5.3.1 层序地层格架中岩溶储层发育模式
        5.3.2 T_7~4不整合层序界面的发育及演化
        5.3.3 T_7~4界面之下的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预测
    5.4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综合评价与预测
        5.4.1 储层储集空间与物性
        5.4.2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
        5.4.3 储层预测与评价
第6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个人简历

(7)塔里木盆地塔中礁滩体大油气田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塔中地区油气地质背景
2 塔中地区奥陶系沉积演化与储层特征
    2.1 沉积特征及其演化
    2.2 储层特征
    2.3 储层成岩演化特征
3 塔中地区油气分布特征
    3.1 油气显示与分布特点
    3.2 原油的特点与分布
    3.3 天然气的特点与分布
4 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4.1 烃源岩特点
    4.2 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标志物特征
    4.3 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源岩标志物特征
    4.4 油源对比
        4.4.1 中、上奥陶统油源的原油
        4.4.2 具有寒武-下奥陶油源特征的原油
        4.4.3 具有寒武-下奥陶统和中、上奥陶统混合油源的原油
5 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6 油气充注成藏过程
    6.1 油气充注时间与期次
    6.2 油气成藏模式
7 结论

(8)礁滩型油气成藏要素和塔中实例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储集方式及控制因素
二、 成藏分析
三、 塔中地区奥陶系礁滩相储层
四、 顺6井实例分析

(9)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台地边缘样式与礁滩相储层形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碳酸盐岩沉积储层方面
        1.2.2 礁滩相储层及形成机制方面
    1.3 塔中碳酸盐岩勘探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认识
第2章 塔中地区奥陶系沉积-构造演化
    2.1 塔中地区奥陶系地层序列与岩性综合剖面
    2.2 塔中地区奥陶系层序地层特征
        2.2.1 中下奥陶统二级层序(SSQl)特征
        2.2.2 上奥陶统二级层序(SSQ2)特征
        2.2.3 上奥陶统良里塔组三级层序特征
    2.3 塔中地区地层变形特征
    2.4 塔中地区的断裂体系
        2.4.1 断裂构造的基本特征
        2.4.2 断裂构造的几何学特征
        2.4.3 主要断裂带的构造特征
        2.4.4 塔中地区的构造格架
    2.5 塔中地区沉积-构造演化特征
        2.5.1 早中奥陶世碳酸盐岩台地沉积与隆升剥蚀
        2.5.2 晚奥陶世早期碳酸盐岩镶边台地沉积与晚期混积陆棚沉积
        2.5.3 奥陶纪末及海西期背冲隆升与掀斜
第3章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地样式
    3.1 塔中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台地边缘带的识别
        3.1.1 上奥陶统塔中台地发育的地质背景
        3.1.2 台地边缘带的识别
    3.2 塔中晚奥陶世古地理格局
        3.2.1 塔中横剖面结构特征
        3.2.2 塔中良里塔格组沉积期古地理格局
    3.3 塔中上奥陶统台地边缘样式
        3.3.1 陡坡型镶边台地边缘
        3.3.2 缓坡型镶边台地边缘
        3.3.3 台阶型台地边缘
    3.4 台缘带沉积相分析
        3.4.1 陡坡型台地边缘沉积相-以中2井为例
        3.4.2 缓坡型台地边缘沉积相-以顺6井为例
第4章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礁滩相成岩作用
    4.1 中2井良里塔格组成岩作用
        4.1.1 成岩作用特征
        4.1.2 成岩序列
        4.1.3 孔隙演化
    4.2 中4井良里塔格组成岩作用
        4.2.1 成岩作用特征
        4.2.2 成岩序列
        4.2.3 孔隙演化
    4.3 塔中西北部良里塔格组成岩作用
        4.3.1 成岩作用特征
        4.3.2 成岩序列
        4.3.3 孔隙演化
    4.4 风化壳岩溶作用对良里塔格组的改造
        4.4.1 塔中地区的多期岩溶作用
        4.4.2 塔中地区加里东中期Ⅱ幕岩溶作用的判定
        4.4.3 塔中地区加里东中期Ⅱ幕岩溶作用特征
第5章 上奥陶统礁滩相储层特征与成因机制—以塔中南部和西北部台缘为例
    5.1 上奥陶统礁滩相储层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储集空间类型
        5.1.3 储层物性与储层质量评价
    5.2 上奥陶统礁滩相储层形成机制讨论
        5.2.1 高能相带沉积是有效储层发育的物质基础
        5.2.2 风化壳岩溶和晚期埋藏溶蚀是有效储层形成的主要机制
        5.2.3 多类型多期破裂作用对储层进行有利改造
第6章 主要结论与认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一、个人简介
    二、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塔中隆起西部围斜区奥陶系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分析
    2.1 区域构造特征概述
    2.2 奥陶系地层划分与地层特征
    2.3 地层对比及主要认识
第三章 奥陶系碳酸盐岩沉积相分析
    3.1 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
    3.2 沉积相类型与沉积特征
    3.3 灰泥丘与生物礁的沉积特征
    3.4 沉积相发育分布规律
第四章 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作用与特征
    4.1 方解石的胶结充填作用
    4.2 压实、压溶作用
    4.3 萤石的交代、充填作用
    4.4 硅化及硅质充填作用
    4.5 重结晶作用
    4.6 白云石化作用
    4.7 去白云石化作用
第五章 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作用类型及发育规律
    5.1 同生岩溶作用的特征及发育规律
    5.2 风化壳岩溶作用的特征及发育分布
    5.3 埋藏岩溶作用的特征及发育分布
第六章 塔中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发育规律
    6.1 裂缝几何形态
    6.2 裂缝成因类型
    6.3 裂缝期次
    6.4 裂缝控制因素分析
    6.5 裂缝分布预测
第七章 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
    7.1 储层特征
    7.2 储层类型及分布
    7.3 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分析
第八章 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应用
    8.1 卡 1 区块古地貌特征
    8.2 古地貌反映的有利储层发育区分布
    8.3 储层发育带综合预测
结论与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图版说明

四、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棚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的发育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差异分析[J]. 伊硕,黄文辉,万欢.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2018(01)
  • [2]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志留纪碳同位素异常及古海洋环境研究[D]. 袁桃.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3]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岩溶储层形成机制及其与二叠盆地相似储层对比[D]. 张恒. 中国地质大学, 2016(02)
  • [4]塔中东部上奥陶统礁滩体古岩溶特征及发育模式[J]. 郑剑,张正红,朱波,苏东坡,王振宇,屈海洲. 新疆石油地质, 2015(02)
  • [5]塔中62区块上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影响因素[J]. 柳敏,陈培元,杨辉廷,罗梓州,张敏. 石油化工应用, 2014(02)
  • [6]塔里木盆地中下奥陶统层序—岩相古地理和储层预测[D]. 王小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6)
  • [7]塔里木盆地塔中礁滩体大油气田成藏条件与成藏机制研究[J]. 杨海军,朱光有,韩剑发,武芳芳,吉云刚,苏劲,张海祖,王宇. 岩石学报, 2011(06)
  • [8]礁滩型油气成藏要素和塔中实例浅析[J]. 蔡习尧,张智礼,李越,李启剑,马俊业,张园园,姚小刚. 地层学杂志, 2011(01)
  • [9]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上奥陶统台地边缘样式与礁滩相储层形成机制[D]. 陈强路.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0(08)
  • [10]塔中隆起西部围斜区奥陶系沉积与储层特征研究[D]. 刘春晓.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0(10)

标签:;  ;  ;  ;  ;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碳酸盐陆架边缘大气成岩透镜体发育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