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及其应用

多级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及其应用

一、多层次Client/Server结构及其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尚凌[1](2020)在《云平台下多层次自调整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海量的轨迹数据,轨迹数据的存储和索引是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传统集中式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基于单节点进行索引的构建,在处理海量数据的高并发读写以及扩展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一系列分布式的索引方法被提出,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但由于这些方法大多仅适用于历史静态数据,不适合数据动态增长的场景,而且索引策略主要针对时空范围查询进行设计,无法为各种查询类型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了提高海量轨迹数据存储和索引的扩展性以及查询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层次自调整轨迹数据存储和索引方案。首先,针对现有分布式索引设计较为单一的问题,根据轨迹数据中的对象标识和时间属性构建第一层索引;其次,为了解决传统空间索引在处理大量高维数据时的性能下降问题,在第二层索引中对空间属性构建Hilbert空间索引,将二维的空间属性降维,并且采用索引节点的均衡划分方法和最长公共前缀命名法将索引节点中的轨迹数据存储到HBase(Hadoop Database)分布式列数据库;最后,根据轨迹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动态地选择经纬度对轨迹数据进行自调整,让轨迹数据随着查询的执行逐渐有序,使时空范围查询性能逐渐趋优。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根据轨迹数据的对象标识和时间属性在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分布式文件系统上建立了第一层索引,适用于对象标识和时间范围查询。2:对Hilbert空间索引的索引节点采用一种均衡的划分方法和最长公共前缀命名法,将二维空间有效地剪枝,当查询定位到稀疏区域时,访问的索引节点也相对少,提高了时空范围查询效率。3:对于存储在HBase中的轨迹数据,根据空间的分布情况,动态地选择经纬度进行自调整,让轨迹数据随着查询的执行趋于有序,提高了时空范围查询的效率,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关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牛浩骅[2](2020)在《基于HSM的空基应用后台服务集成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遥感数据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大趋势下,国家空间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渐朝着跨越多领域、涉及多部门、集成多功能的综合型平台发展,与遥感资源相关的业务系统规模也在逐渐庞大。由于不同行业部门的遥感应用各不相同,使得不同应用系统间的服务变得难以集成,遥感资源共享业务也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因此在遥感领域构建一种可以有效集成多部门系统服务的后台服务系统,并提出一种有效管理资源共享业务的策略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河南大学承担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陆地观测卫星共性应用支撑平台项目,针对其中的“应用技术共享服务分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HSM消息中间件的后台服务集成策略,对各个遥感部门的相关服务进行集成,并封装发布为高性能远程服务接口供其他分系统使用;同时该系统对遥感资源共享业务进行订单记录、更新与可视化管理,实现了对整个应用技术共享服务分系统的后台业务支撑。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对空基应用的服务集成与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现有的服务集成策略、资源任务管理方法与Spring技术。(2)基于Hprose技术设计了HSM消息中间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种轻量化、跨平台的服务集成策略,构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空基应用后台服务集成方案,对不同服务的业务逻辑进行统一管理,解决了分布式部署环境下不同空基系统间服务集成效率低下的问题。(3)深入分析了遥感资源共享业务的需求,提出了一种订单型的异构资源共享记录方案,利用这种订单系统对系统中的资源共享业务进行记录与跟进,使得用户能全面、详细地查看个人的资源共享业务记录。(4)参与了“应用技术共享服务分系统”中后台服务管理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该子系统对空基应用项目中各分系统的资源业务与相关服务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遥感资源业务服务。目前原型系统已部署在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联合各卫星场站与相关部门进行试运行,为遥感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付茜雯[3](2020)在《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文中研究表明科研论文在知识传播过程中作用重大,推动国际范围内的知识共享。摘要是科研论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既是对论文的概括性总结,也是读者发现和探寻相关领域知识的快捷途径。然而,目前英文摘要的机器翻译质量在精确性和专业性方面都不尽人意,需要通过后期编辑和人工校对才能产出高质量的中文翻译文本。本文以计算机科学论文摘要为例,对谷歌机器翻译的300篇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进行了翻译错误类型分析并归类,并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首先在赖斯文本类型理论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进行译后编辑,再邀请计算机专业以及翻译专业的专业人士进行确认。之后以DQF-MQM错误类型分类框架为依据,对机器翻译系统生成的译文中的错误进行分类。研究发现,机器翻译的计算机英文论文摘要的中文版本中存在七大类翻译错误,其中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的翻译错误占比最大,其次是术语误译、误译、欠译、漏译、过译以及赘译。本论文研究发现,由于源文本的信息型学术文本特征,长难句、被动语态以及术语翻译是造成机器翻译错误的主要原因。针对源文本的逻辑缜密、语步序固定等特征,本研究针对性地对各类错误类型提出了相应译后编辑策略。建议译者在译后编辑中通过将隐性连接转换为显性连接从而保持源文逻辑性,通过增加主语以及调整语序处理被动语态保持源文的学术精准,通过恰当选取词意处理半技术词汇等。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系统归类了计算机科技文本摘要中机器翻译出现的错误,并提出相应译后编辑策略,为该领域的译者提供参考建议,从而提高该领域的机器翻译质量。

汪松松[4](2019)在《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文中指出离散异构制造装备信息量大,信息结构复杂,语义信息模型异构,大部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有限,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异构,导致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能力有限。本文针对信息处理能力受限下的离散异构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低的问题,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理论和语义互操作量化理论下的信息模型构建与互操作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语义互操作实现技术,构建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并在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的针织装备上验证了语义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的可行性。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理论,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建模方法。针对工业互联网中离散制造装备异构、本身信息量大、关系复杂的特性,以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需要对等连接、互操作又需要自适应的语义理解的问题,提出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设计了提取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因子方法,通过信息节点关系度计算,构建了离散制造装备网状信息模型结构,并通过模型降维,形成了可实现语义表述、互操作的树状模型。建立了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组件属性集层次关系架构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并对属性元素进行了优化,提出了结合OPC统一架构(OPC UA)技术实现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的方法。(2)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量化理论,提出了一种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技术。针对大量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处理资源受限、开发OPC UA服务器具有一定困难的情况,设计了语义互操作层次结构。基于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通过信息模型的交互实现语义的互操作,建立了数据语义与业务功能表的映射,实现了数据的语义编解码,把层次化的信息模型与互操作业务功能集成在一起,实现了在底层信息处理资源受限下离散制造装备间指令级的互操作语义系统。通过语义和业务功能系统交互,并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间语义信息模型的互操作和文件的便捷交互,弥补了OPC UA在底层设备间的文件交互的不足。(3)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层次结构,设计了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研究了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并基于设备标识与网关技术,建立了基于上层管理的OT+IT、“互联网+”和基于5G的层状网络结构,结合物联网与工业网络协议,建立了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互操作结构与云服务系统,并进一步建立了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4)建立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针织装备的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设计了针织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条款,并设计了举证、平台和现场验证方法。采用信息模型、OPC UA、互联互通互操作等验证平台,设计网络配置、OPC UA验证、互操作语义等验证场景,通过举证验证、平台验证和现场验证的方法对标准条款依次验证,证明了本文构建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应用于针织装备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本文的创新性工作在于:提出了离散制造语义信息交互维度结构和语义信息建模方法;提出了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技术,实现了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的指令级语义互操作与文件交互;建立了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结构和基于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通过采用构建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与互联互通互操作技术标准化条款的方式,提高了信息处理资源受限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

刘铭崴[5](2019)在《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文中认为相比传统空间信息系统主要处理物理空间的点线面体矢量数据与相关的属性数据,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处理的数据具有典型的多模态特征。多模态时空数据充分刻画了人机物三元空间中“大到宇宙,小到尘埃”的多粒度时空对象从诞生到消亡全生命周期中的位置、几何、行为以及语义关联关系等全息特征信息,对其进行描述、诊断和预测等多层次可视分析成为感知、认知与控制人机物三元世界的重要途径。对多模态时空数据综合分析与协同可视化决策在于:人-机-物三元空间多模态时空数据全面汇聚、关联分析和深度利用,通过可视化分析完成对城市异常的智能预警、关键问题的智慧决策、重大事件的协同处置。多模态时空数据的海量、高维、动态等特征决定了其可视化应用中多样化可视化任务交织且高并发,场景内容及可视化表征高度动态变化,需高效协同可视化系统的存储、计算与绘制资源。虽然时空大数据的可视化现已开展了较多研究,但在面对高并发多层次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任务时,仍存在固定化的场景可视化表征与时空探索分析中未知的分析结果的灵活呈现需求相脱离,面向高并发I/O与高性能绘制可视化机制,难以满足高并发多样化可视化任务需求、高性能计算环境和多样化客户端环境缺乏有效协同等问题,难以有效地支撑新一代空间信息系统和时空大数据可视化应用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虚拟化和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拟研究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重点研究多层次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任务模型分类与构建、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调度方法、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的设计与构建等关键技术与方法,实现按需高效的高并发的多层次可视化。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传统时空数据可视化方法只面向单一的时空场景高性能展示任务,无法满足多样化可视化应用需求的问题,基于人类时空认知的基本需求,依据多模态可视化应用目的(展示、分析与探索)、可视化驱动力(数据驱动、模型驱动与交互驱动)以及可视化任务内容(实时绘制、并行计算与场景交互)之间的关联关系,从多模态时空数据、分析计算模型、人机交互和绘制四个维度进行描述,研究建立包含展示性、分析性以及探索性的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在多层次可视化任务需求与可视化资源分配调度之间建立层次化语义映射关系,为协同调度存储、计算与绘制资源以及可视化场景动态构建供理论依据。(2)针对传统以数据为中心的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难以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可视化任务高并发的难题,研究提出多层次可视化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的工作流与服务链优化调度方法,将存储、计算以及绘制资源服务化为多粒度存算绘服务,设计面向多层次可视化任务的可视化工作流,研究基于工作流和多粒度存算绘服务的多层次可视化服务链构建方法,通过建立多粒度存算绘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动态优化可视化服务链,形成以任务为中心的自适应可视化数据调度机制,突破传统以数据为中心的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实现不同层次可视化分析应用的快速响应。(3)基于上述研究成果,研发了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原型系统,将多模态时空数据组织存储、数据分析计算与空间信息可视化通过GIS微服务架构进行松散耦合,引擎根据不同层次可视化应用任务,自适应的调度和组合多粒度数据与分析服务,满足不同层次高并发可视化应用需求;同时该引擎提供多粒度服务的快速部署与维护,按需自动分配服务正常运行所需的存储、计算与网络资源,根据任务并发情况自动横向伸缩,保证多粒度存算绘服务的高可用性。最后面向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分别以城市宏观态势格局关系描述、溃坝洪水时空过程动态模拟分析可视化以及微观室内火灾逃生方案探索3个典型案例进行验证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提供多层级多专业人员在城市概览、规划、运营、维护以及应急灾害响应等全生命周期的多层次可视化应用。

江东明[6](2017)在《Apla+语言的云服务交互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云计算和服务计算的结晶,云服务通过云计算方式(如SaaS或PaaS等)提供服务集成和价值增值功能,以满足用户多元化的业务需求。云服务组合功能是通过多个云服务交互协作而实现,所以云服务交互是其组合的基础;而交互机制负责整个云服务系统中各组件通信和协作,是系统神经中枢,直接影响云服务系统性能。由于云服务具有分布性、并发性和容错性,因此如何设计与开发云服务交互机制是云服务研究中一个挑战性问题。当前云服务交互机制研究主要存在三点不足之处:其一,缺乏合适的交互设计模型来抽象和封装云服务并发交互特性。其二,针对于云服务并发交互特性,目前还没有从状态和资源两个方面综合性考量并发控制设计及其算法。也没考虑云服务容错和选择之间的互补特性,未充分发掘云计算资源在线整合潜能。其三,尚没有合适的语言机制来刻画云服务会话交互特性,并加以编程实现。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设计模型、交互机制、语言机制和模型驱动开发四个方面深入研究了云服务交互机制设计及开发,提出面向云服务交互的会话模型,设计面向云服务并发交互的Apla+会话机制,扩展Apla+中面向会话编程的语言机制,并构建了面向会话编程的模型驱动开发框架。本文具体研究从以下四个层次展开研究。(1)面向云服务交互的会话模型。本文首先探讨云服务的交互特性,研究并归纳了云服务交互的层次和类型。针对云服务并发交互特性,本文引入了会话(session)概念,并作为描述和封装交互行为的基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面向云服务交互的设计模型SCSM(Session-based Cloud Service Model),系统阐述交互各个组成要素及其之间关联。相比于其他设计模型,会话模型综合考虑了云服务并发、分布和容错特性,并分别提炼了会话、角色和资源池概念,为语言机制设计提供了抽象模型。(2)面向云服务交互的Apla+会话机制设计。有鉴于云服务系统的并发、分布和容错需求,本文提出新颖的Apla+会话机制,融合了调用、并发管理和容错选择等协议。根据云服务并发交互特性,本文从状态共享和资源竞争两个角度提出了综合性的并发管理协议,保证了云服务并发交互正确性和数据一致性。基于资源导向分解策略,会话机制中选择协议将云服务选择问题转换成拉格朗日对偶问题加以处理。仿真实验表明在相同迭代次数条件下,新算法较原方法在最优解方面至少提升了 6.5%。而容错机制结合了云服务选择协议,提出轻量级事务化容错策略,为云服务交互容错处理开辟一种新思路。对比与其他交互机制,Apla+会话交互机制提供更好的云服务交互安全性保障措施和更为灵活的容错机制。(3)面向云服务会话的Apla+程序设计。针对于面向云服务交互的语言机制设计需求,在Apla+的并发算子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面向云服务会话的Apla+程序设计。结合Apla+语言的函数式并发机制,Apla+会话编程可以结构化描述服务并发交互行为。考虑到云服务数据流和容错处理需求,Apla+会话编程扩展了多种函数式组合算子。为精确定义Apla+会话编程执行过程,本文应用会话类型定义了其类型系统,包括类型推导规则和子类型规则;还证明会话程序具备类型安全特性。相较于其他交互机制开发语言,由于具有多范型特性和函数式组合算子,Apla+可以用一种简洁方式来描述复杂的云服务并发交互过程。(4)构建云服务交互机制的模型驱动开发框架。借鉴于模型驱动开发思想,本文设计与实现了云服务交互机制开发框架。为此,本文实现了 Apla+会话编程的支撑平台,为交互机制开发提供了编译框架,可以提供一站式交互机制的开发解决方案。并且,本文将Apla+会话编程应用于多个典型云服务交互案例中,验证了 Apla+会话编程的开发效率和Apla+会话机制的高并发性能。

彭安琪[7](2016)在《分布式溯源信息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应用,海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数据存储的灵活性、可扩展性以及并发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众多的互联网应用使得多样化的非结构化数据大量地产生,而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使用二维表来描述数据及数据之间的关系,因此它不适宜用于存储灵活多变的非结构化数据。为满足这些需求,许多新的存储设备和存储技术应运而生,例如SSD、NoSql、分布式存储技术等,以适应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场景,提高存储和读写效率并尽量降低存储成本。面对海量的数据,人们通常会关心某些数据的生命周期,例如它是何时被创建的、被哪些用户使用过、存在多少副本等,这些信息对于数据管理、系统安全维护等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通常也被称为溯源信息。溯源信息描述了一个对象的历史运动轨迹和动态衍生过程以及对象之间相互作用和推进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数据越来越庞大,对象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如何有效地描述和存储海量的溯源信息使得用户可以简单高效地对其进行存取,便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针对海量溯源信息的存储问题,本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高性能溯源信息存储系统DBPS(Double Buffer Provenance Store)。DBPS根据溯源信息的特点,在基于中心节点的分布式体系架构基础上采取了多层次的存储架构,包括缓存层和持久化存储层。DBPS在缓存层采用了读写分离的双缓存架构,设计了特定于溯源信息的数据存储结构和索引,对溯源信息具有感知能力,在持久化存储层它采用key-value数据库作为底层的持久化存储引擎,在提高数据的读写效率同时降低了存储资源的消耗。与DBPS相比,大多数的溯源系统或溯源应用都直接使用关系型数据库或图形数据库等现有的数据库来存储溯源信息,在读写溯源信息时需要对数据进行复杂的处理,读写效率较低。实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和实现的DBPS系统在创建和查询溯源对象的数据时具有较高的效率,而在修改和删除数据时效率相对较低,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修改和删除操作的使用频率很低,因此使用DBPS来存取溯源信息的整体性能突出,能够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张龙生[8](2015)在《虚拟蜜罐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发生着全面而深刻的变革,网络购物、互联网金融、工作娱乐、社交等等都几乎离不开网络,由此带来的隐私泄露、财产安全等隐患也日益严峻。随着木马病毒危害的降低,钓鱼网站、服务器漏洞成为黑客常用的攻击手段,而传统的安全防御多采用被动式防护,如配置防火墙、安装入侵检测系统和杀毒软件等,这种被动式防护存在着滞后性,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安全威胁及漏洞隐患。蜜罐技术就是基于这种情况产生的化被动为主动的安全防御思想。蜜罐主动暴露自己的漏洞隐患,吸引攻击,捕获攻击行为,进而分析入侵者的目的动机、攻击手段和攻击行为等,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强化已有的防御体系。虚拟蜜罐是蜜罐技术的一种形态分类,它使用虚拟系统和虚拟服务,极大地降低了计算与维护成本,因此得到应用广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黑客的主流攻击方式演变到客户端软件漏洞攻击,面对这类攻击被动等待攻击的服务端蜜罐失去了作用,于是客户端蜜罐应运而生。客户端蜜罐驱动本地客户端软件主动与攻击源交互,采集并分析有关的数据信息,多用于检测恶意网页和恶意服务器。本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阐述课题的相关背景和研究意义,然后第二章对当前互联网安全的攻防现状进行了分析。接着第三章介绍蜜罐、蜜网以及虚拟蜜网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思想,着重研究了客户端蜜罐的关键特性和具体实现,并将当前主流的开源客户端蜜罐系统从系统结构和实现技术等层面进行了对比分析。之后从具体的工程实践角度出发,探讨了HSN2开源蜜罐系统的部署过程、框架结构和技术层面的实现细节,同时给出了Hadoop开放平台的相关介绍。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结合Hadoop平台的闭环蜜罐系统实践应用,阐述了该实践应用的框架结构、核心模块和C-URL选择算法,并对HSN2蜜罐系统进行了接口扩展,实现远程管理功能。最后指出了该闭环蜜罐系统的工程实践意义,并对未来的工作做了总结和展望。

张乾[9](2009)在《基于Borland Delphi开发平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原理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技术也逐渐从集中式环境向分布式环境发展。在众多分布式系统模式中,多层分布式Client/Server结构模式己经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各种大型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中。当今,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泛而且成为了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也是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计算机应用系统开发的重要工具,它直接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据库应用系统是一种应用计算机技术完成数据处理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数据处理则指对各种形式的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和传输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Borland Delphi是一个功能强大、基于Windows环境、面向对象的可视化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对数据库编程具有很强的支持能力,是当前流行的基于单机版、C/S和B/S结构应用软件开发的工具之一。它的优良的编程特性和快速开发应用系统的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本学位论文中,一些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方法被研究.它也探讨了Borland Delphi数据库系统及其数据安全问题,最后利用Delphi支持Client/Server和B/S技术的特点,开发一个企业职工工资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对项目的实践进行探讨。本学位论文主要的具体工作如下:1详细介绍了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原理和数据库和数据库管理系统的概念,讨论了数据库系统的结构和作用,关系数据库有关理论,数据库与数据表的设计与操作过程以及结构,其中重点阐述了最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SQL Server基本理论以及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语句的功能和作用。2分析了Delphi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运行机理和相关技术。研究了Delphi数据库的访问和链接机制、Delphi数据库两层和多层的应用模式的核心技术,以及对数据库、数据表的操作。它为后面的应用开发数据库系统实例做了大量的理论准备。3研究了Delphi数据库系统和数据安全问题,它包括Delphi数据库中数据完整性、一致性和安全性,以及数据表的加密等问题。4利用Delphi软件开发一个企业职工工资信息管理数据库系统,对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模块设计进行了阐述。介绍系统的实际应用并阐明了研究成果的可行性、实用性。

吕光磊[10](2008)在《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与考核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Internet的发展,以WWW技术为主流的信息服务系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从单机系统到局域网内的系统,再到现在的基于Internet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只用了很短的时间。本系统的开发就是基于B/S模式的大型精密贵重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的网络系统,本文正是对此系统的开发过程进行阐述。本系统采用JSP技术通过原型法对系统进行开发,提出基子B/S模式总体体系结构。本系统主要完成数据的录入、设备及数据的日常管理、综合查询、直观图形显示、统计报表、评价及系统维护七个功能模块。通过这些功能的操作用户可完成设备使用基础数据的采集、远程登录、查询、设备使用的考核及其使用情况的评价,从而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数据。在系统安全方面,本文提出依托于局域网络的网络构架,实现对用户分组管理,登录本系统的用户进行身份认证,不同的用户权限不同,采用强制登录机制避免非法人员进入重要页面,实现数据加密的方法保证信息的安全,采用DES与RSA两种加密算法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对数据进行加密,从而使数据加密的时间得到了很大的缩短论文主要针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的业务需求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特点,以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实际需求为背景,给出了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完整的解决方案,并实现了大部分的内容,最后对系统的开发与实施进行了分析在本文的最后对系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同时明确了系统需要完善的地

二、多层次Client/Server结构及其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层次Client/Server结构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云平台下多层次自调整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轨迹数据存储和索引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自调整索引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轨迹数据
        2.1.1 轨迹数据特点
        2.1.2 轨迹数据模型
        2.1.3 常见的查询模式
    2.2 常见的轨迹索引方法
        2.2.1 集中式轨迹索引
        2.2.2 分布式轨迹索引
    2.3 Hadoop平台介绍
        2.3.1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介绍
        2.3.2 Map Reduce并行计算模型介绍
        2.3.3 HBase分布式列数据库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次轨迹数据索引方法
    3.1 问题分析和存储索引层架构
    3.2 基于对象标识和时间的轨迹数据索引
    3.3 基于Hilbert曲线的轨迹数据索引
        3.3.1 基于Hilbert曲线的降维
        3.3.2 索引节点的均衡划分方法
    3.4 增量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调整索引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
    4.1 自调整索引
        4.1.1 数据库裂解
        4.1.2 自调整合并
    4.2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
        4.2.1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架构
        4.2.2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构建流程
    4.3 基于多层次自调整索引的查询算法
        4.3.1 对象标识和时间范围查询
        4.3.2 时空范围查询
        4.3.3 最近邻查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5.1 原型系统架构
    5.2 系统开发与环境部署
        5.2.1 系统硬件环境配置
        5.2.2 Hadoop和 HBase集群搭建
        5.2.3 系统界面展示
    5.3 实验分析
        5.3.1 实验数据介绍
        5.3.2 多层次轨迹数据索引性能分析
        5.3.3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基于HSM的空基应用后台服务集成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遥感服务集成研究现状
        1.2.2 遥感卫星资源任务管理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
    2.1 服务集成策略
        2.1.1 消息中间件
        2.1.2 面向服务的思想
        2.1.3 Hprose框架
    2.2 Spring框架
        2.2.1 Spring Boot
        2.2.2 Spring MVC
    2.3 资源任务管理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SM的服务集成策略研究
    3.1 空基项目系统简介
        3.1.1 项目介绍
        3.1.2 系统体系结构
    3.2 基于HSM的后台服务集成策略
        3.2.1 遥感应用服务集成存在的问题
        3.2.2 HSM设计
        3.2.3 实验验证
    3.3 服务集成策略在系统中的应用
        3.3.1 系统需求分析
        3.3.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3.3.3 服务发布模块
        3.3.4 服务集成模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HSM的订单管理模块研究
    4.1 HSM消息中间件的应用
        4.1.1 需求分析
        4.1.2 整体框架设计
    4.2 订单管理模块在系统中的应用
        4.2.1 订单设计方案
        4.2.2 功能模块设计
        4.2.3 业务流程设计
        4.2.4 服务接口设计
        4.2.5 数据库表设计
    4.3 订单管理模块的具体实现
        4.3.1 订单管理模块的稳定性测试
        4.3.2 订单管理模块的具体实现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1.2 Aims of the Study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CHAPTER2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2.1 Overview on Machine Translation and Post-editing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and Post-Editing Strategies
    2.3 DQF-MQM Error Classification Framework
    2.4 Previous Studies on MT Error Types of Paper Abstracts
    2.5 Text Typology Theory
        2.5.1 Text Typology Theory of Reiss
        2.5.2 Previous Studies on Informative Texts and Translation Principles
CHAPTER3 METHODOLOGY
    3.1 Source Text and Text Analysis
        3.1.1 Source Text
        3.1.2 Text Analysis
    3.2 Research Method
    3.3 Translation Process
        3.3.1 Translating300 computer science abstracts with MT system
        3.3.2 Post-editing the MT-generated translation based on Text Typology Theory
        3.3.3 Conducting a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ensuring post-editing quality
        3.3.4 Analy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errors in300 abstracts
        3.3.5 Preliminary error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DQF-MQM Framework
        3.3.6 Conducting the2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to confirm error classifications
        3.3.7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ll MT errors in the300 abstracts
CHAPTER4 RESULTS AND DISCUSSION
    4.1 Error Types of Machine Translated English Abstracts
        4.1.1 Unidiomatic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2 Terminology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3 Mis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4 Und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5 Omission 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6 Over-translation Errors in MT Output
        4.1.7 Errors of Addition in MT Output
    4.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Machine Translated Abstracts
        4.2.1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Long and Complex Sentences
        4.2.2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Passive Voice Sentences
        4.2.3 Post-editing Strategies for Technical Terms
CHAPTER5 CONCLUSION
    5.1 Major Finding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 Source Texts and Target Texts of300 Abstracts
    1-20 Abstracts
    21-40 Abstracts
    41-60 Abstracts
    61-80 Abstracts
    81-100 Abstracts
    101-120 Abstracts
    121-140 Abstracts
    141-160 Abstracts
    161-180 Abstracts
    181-200 Abstracts
    201-220 Abstracts
    221-240 Abstracts
    241-260 Abstracts
    261-280 Abstracts
    281-300 Abstracts
ACKNOWLEDGEMENTS

(4)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离散制造装备实现语义互操作的需求
        1.1.2 智能制造亟需制订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理论与建模技术
        1.2.2 语义互操作理论与技术
        1.2.3 离散制造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技术
        1.2.4 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制订与验证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论文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基于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1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建模
        2.1.1 离散制造领域本体元建模
        2.1.2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交互维度结构
        2.1.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完备性
        2.1.4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信息模型的构建过程
    2.2 基于属性语义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
        2.2.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基础模型
        2.2.2 面向离散异构装备模型的共性特征
        2.2.3 考虑频度与优先级语义特性的属性
        2.2.4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描述
    2.3 基于属性语义的模型实例化方法
        2.3.1 离散制造装备信息空间结构
        2.3.2 信息模型实现工具比较
        2.3.3 融合OPCUA技术的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开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
        3.1.1 面向服务的语义信息模型互操作
        3.1.2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能力测度
        3.1.3 面向服务的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映射结构
    3.2 面向服务的互操作语义系统结构
        3.2.1 模型与协议一体化的映射技术
        3.2.2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报文结构
        3.2.3 离散制造装备互操作数据类型
    3.3 基于信息交互维度结构的互操作语义映射
        3.3.1 树状架构语义集
        3.3.2 离散制造装备服务元语指令集系统
        3.3.3 双响应机制的信息交互模式设计
    3.4 离散制造装备文件互操作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
    4.1 离散制造装备互联互通互操作平台架构
    4.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语义互操作服务网
    4.3 离散制造装备泛在连接
        4.3.1 离散制造装备标识与接口
        4.3.2 离散制造装备通信设计
    4.4 基于上层管理的层状网络结构
        4.4.1 OT+IT网络结构
        4.4.2 “互联网+”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4.3 基于5G的离散制造装备网络
    4.5 数据交互协议
        4.5.1 数据交互技术分析
        4.5.2 离散制造装备基础通信协议
    4.6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服务体系
        4.6.1 离散制造数字化车间数据交互结构
        4.6.2 无中心服务节点的离散制造车间统一架构
        4.6.3 离散制造装备语义互操作云平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验证
    5.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
        5.1.1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的构建
        5.1.2 针织装备的语义互操作服务
        5.1.3 针织装备的互联互通互操作网络结构
        5.1.4 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标准化条款设计
    5.2 针织装备标准化条款的试验验证方法
        5.2.1 验证流程
        5.2.2 举证验证
        5.2.3 平台验证
        5.2.4 现场验证
    5.3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
        5.3.1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设计
        5.3.2 语义信息模型验证结论分析
    5.4 语义互操作规范验证
        5.4.1 语义互操作验证设计
        5.4.2 语义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5 针织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验证结论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可视化任务模型
        1.2.2 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
        1.2.3 时空数据可视化调度机制
        1.2.4 GIS可视化系统架构
    1.3 论文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模型
    2.1 概述
        2.1.1 数据可视化的含义
        2.1.2 多模态时空数据特点
        2.1.3 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需求
    2.2 多模态时空数据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分类
        2.2.1 展示性可视化任务
        2.2.2 分析性可视化任务
        2.2.3 探索性可视化任务
    2.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存算绘资源需求映射
        2.3.1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存算绘资源需求特点
        2.3.2 存储-计算-绘制资源分布特点
        2.3.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与存算绘资源映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服务协同调度方法
    3.1 概述
        3.1.1 Web服务技术
        3.1.2 工作流技术及规范
        3.1.3 GIS服务链特点
    3.2 工作流构建
        3.2.1 工作流元模型
        3.2.2 工作流建模形式化表达
    3.3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优化调度方法
        3.3.1 工作流到有向图的映射
        3.3.2 多粒度服务与有向图简化
        3.3.3 基于QoS的多粒度存算绘服务链优化构建
        3.3.4 任务驱动的多粒度存算绘资源协同调度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引擎
    4.1 引擎设计
        4.1.1 引擎框架
        4.1.2 引擎数据流
    4.2 多模态时空数据可视化微服务框架
        4.2.1 多语言微服务构建方案
        4.2.2 基于容器技术的微服务管理与系统集成方法
        4.2.3 服务的动态伸缩与注册发现机制
    4.3 任务感知的自适应可视化调度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系统实现及其应用试验分析
    5.1 原型系统研发
        5.1.1 系统架构
        5.1.2 微服务开发与管理环境
        5.1.3 多样化客户端开发环境
    5.2 多层次可视化试验
        5.2.1 展示性可视化
        5.2.2 分析性可视化
        5.2.3 探索性可视化
    5.3 多层次可视化任务承载力试验
        5.3.1 多样化可视化应用平台
        5.3.2 系统伸缩能力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已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学术活动
    科研项目情况

(6)Apla+语言的云服务交互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构件与服务交互机制
        1.2.2 云计算交互机制
        1.2.3 形式化模型
        1.2.4 交互机制描述语言
        1.2.5 当前研究工作的分析与比较
    1.3 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4.1 本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结构
2 相关基础概述
    2.1 PAR方法与PAR平台
        2.1.1 Radl语言
        2.1.2 Apla语言
    2.2 Orc语言
        2.2.1 Orc语法结构
        2.2.2 Orc形式化语义
    2.3 会话类型
        2.3.1 二元会话类型
        2.3.2 多元会话类型
3 面向云服务交互的会话模型
    3.1 云服务交互及其类型
        3.1.1 云服务交互
        3.1.2 云服务交互类型
    3.2 基于会话的云服务交互设计模型
        3.2.1 云服务会话与会话协议
        3.2.2 角色与资源池
        3.2.3 云服务会话的概念模型
    3.3 相关研究比较
4 面向云服务交互的Apla+会话机制设计
    4.1 会话交互机制架构
    4.2 Apla+云服务调用机制
        4.2.1 Apla+会话的并发模型
        4.2.2 云服务调用协议
    4.3 云服务会话的并发控制机制
        4.3.1 Apla+会话管理协议
        4.3.2 并发控制协议
        4.3.3 容错机制
    4.4 Apla+会话的云服务选择机制
        4.4.1 服务选择的数学模型
        4.4.2 资源导向分解策略
        4.4.3 实验与讨论
    4.5 相关研究比较
5 Apla+中的会话编程
    5.1 概述
    5.2 面向会话的Apla+编程语法
        5.2.1 Apla+会话程序结构
        5.2.2 组合算子
        5.2.3 Apla+会话的异步编程模型
        5.2.4 Apla+会话程序的容错方法
    5.3 Apla+会话程序的形式化语义
        5.3.1 抽象语法
        5.3.2 操作语义
    5.4 Apla+会话程序的类型系统
        5.4.1 类型指派规则
        5.4.2 Apla+会话程序的子类型与角色
        5.4.3 Apla+会话程序的类型安全性
        5.4.4 云服务动态绑定安全性
    5.5 相关研究比较
6 Apla+会话编程的模型驱动开发与应用
    6.1 Apla+会话程序的开发编译框架
        6.1.1 Apla+会话程序映射Java转换框架
        6.1.2 Apla+会话机制的实现
        6.1.3 Apla+会话程序的转换规则
        6.1.4 Apla+会话程序转换算法
        6.1.5 类型检测算法
    6.2 基于Apla+会话的云服务交互机制设计
        6.2.1 Apla+会话编程的设计方法
        6.2.2 Apla+会话编程案例
    6.3 相关研究比较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7)分布式溯源信息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主要工作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溯源模型
        2.1.1 OPM模型
        2.1.2 PROV模型
        2.1.3 其它模型
    2.2 数据模型研究
        2.2.1 关系模型和NoSql模型
        2.2.2 PROV的存储模型
    2.3 分布式存储技术
        2.3.1 分布式存储机制
        2.3.2 分布式存储架构
    2.4 key-value存储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DBPS系统总体设计
    3.1 应用场景与需求分析
        3.1.1 日志和PROV模型映射
        3.1.2 DBPS需求分析
    3.2 DBPS系统架构
    3.3 中心控制节点
        3.3.1 数据分发与任务调度
        3.3.2 负载均衡与可扩展性设计
        3.3.3 故障检测与容错设计
        3.3.4 可用性与一致性设计
    3.4 客户端
    3.5 缓存节点设计
        3.5.1 数据索引设计
        3.5.2 缓存淘汰机制
        3.5.3 预取机制
    3.6 持久化存储设计
    3.7 DBPS读写流程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BPS系统实现
    4.1 中心节点设计与实现
        4.1.1 元数据管理模块
        4.1.2 任务调度模块
    4.2 客户端设计与实现
        4.2.1 客户端接口
        4.2.2 客户端缓存模块
    4.3 读缓存层设计与实现
        4.3.1 索引模块
        4.3.2 内存管理模块
    4.4 写与预取缓存层设计与实现
        4.4.1 索引模块
        4.4.2 预取模块
    4.5 网络模块设计与实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功能测试
        5.1.1 系统测试环境
        5.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2 系统性能测试
        5.2.1 性能测试指标
        5.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虚拟蜜罐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现状
        1.1.3 研究意义
    1.2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网络安全及攻防现状概述
    2.1 网络安全基本概念
        2.1.1 什么是网络安全
        2.1.2 网络安全的属性
    2.2 网络安全与攻防现状
        2.2.1 网络安全新特性
        2.2.2 网络攻击新特性
        2.2.3 网络安全防御
    2.3 客户端攻击
        2.3.1 什么是客户端攻击
        2.3.2 常见的客户端攻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虚拟蜜网系统研究
    3.1 蜜罐技术的基本概念
        3.1.1 蜜罐的定义
        3.1.2 蜜罐的基本思想
    3.2 蜜罐的形态
        3.2.1 蜜罐发展概况
        3.2.2 蜜罐的形态分类
    3.3 虚拟蜜网技术
        3.3.1 蜜网的定义
        3.3.2 虚拟蜜网
        3.3.3 蜜网技术特点
        3.3.4 蜜网技术架构
    3.4 客户端蜜罐
        3.4.1 客户端蜜罐定义
        3.4.2 客户端蜜罐技术特点
        3.4.3 客户端蜜罐的结构
    3.5 客户端蜜罐产品分析
        3.5.1 Capture-HPC
        3.5.2 HoneyClient
        3.5.3 HoneyMonkey
        3.5.4 HoneyC
        3.5.5 Honeyspider Network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oneyspider Network技术研究与部署实施
    4.1 HSN2概念综述
        4.1.1 HSN2背景
        4.1.2 HSN2组成架构
        4.1.3 HSN2的特点
        4.1.4 HSN2应用场景
    4.2 HSN2逻辑结构
        4.2.1 Import层
        4.2.2 Filter层
        4.2.3 Analysis层
        4.2.4 Presentation层
        4.2.5 Management层
    4.3 HSN2技术分析
        4.3.1 元数据
        4.3.2 组件间通信
        4.3.3 Capture-HPC驱动流程
        4.3.4 Capture-HPC机制分析
        4.3.5 URL获取技术
    4.4 HSN2部署实施
        4.4.1 部署实施的准备工作
        4.4.2 HSN2物理拓扑结构
        4.4.3 HSN2实施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CLAP闭环蜜罐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需求背景
    5.2 系统结构设计
    5.3 CLAP管理组件设计与实现
        5.3.1 CLAP Manager结构框架
        5.3.2 通信设计
        5.3.3 连接保持
        5.3.4 蜜罐系统驱动
    5.4 NetBASS分析平台设计与实现
        5.4.1 复合会话数据库
        5.4.2 DNS解析数据库
    5.5 C-URL选择逻辑
        5.5.1 基于分类器的C-URL选择逻辑
        5.5.2 基于第三方的C-URL选择逻辑
        5.5.3 基于流量模式的C-URL选择逻辑
    5.6 实验测试与分析
        5.6.1 实验环境
        5.6.2 实验过程
        5.6.3 实验结果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Borland Delphi开发平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原理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预期目标
2 数据库基本理论及原理
    2.1 数据库概念
        2.1.1 数据库
        2.1.2 数据库管理系统
        2.1.3 数据库系统的组成与结构
        2.1.4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和作用
    2.2 关系型数据库
        2.2.1 关系数据库简介
        2.2.2 关系数据库的特点
    2.3 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2.3.1 数据库设计与建立的一般过程
        2.3.2 数据库的概念设计
        2.3.3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
    2.4 数据表的设计方法
        2.4.1 数据表的概念
        2.4.2 数据表的逻辑结构与关键字段设计
        2.4.3 数据表的物理结构
        2.4.4 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表的操作
    2.5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和 SQL 语言简介
        2.5.1 SQL Server 数据库管理系统概述
        2.5.2 SQL 语言
3 Delphi 数据库应用系统及其相关技术的研究
    3.1 Delphi 开发环境简介
    3.2 Borland Delphi 的数据库工具
        3.2.1 数据库工作平台
        3.2.2 Borland Delphi 的数据库引擎
        3.2.3 数据库资源管理器
        3.2.4 数据字典
        3.2.5 SQL 监视器
        3.2.6 Datapump 工具
    3.3 Delphi 访问数据库的机制
        3.3.1 BDE
        3.3.2 ADO
        3.3.3 dbExpress
    3.4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别名管理机制
        3.4.1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别名的意义
        3.4.2 数据库别名创建方法
    3.5 Delphi 数据库应用模式的发展
        3.5.1 单层结构(1 一Tier)数据库
        3.5.2 C/S 结构(2 一Tier)数据库
        3.5.3 多层结构(n 一Tier 或Multi 一Tier)数据库
     3.6 Delphi 中两层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运行机理
        3.6.1 Delphi 数据库的框架结构
        3.6.2 数据库的连接
        3.6.3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数据组件应用技术研究
        3.6.4 两层数据库应用系统中操作数据表的方法研究
    3.7 多层数据库应用程序的运行机理
        3.7.1 多层数据库程序设计原理
        3.7.2 多层数据库编程实现
4 数据库系统及其数据安全
    4.1 Borland Delphi 的数据完整性、一致性与安全性简介
        4.1.1 数据有效性(validity checks)
        4.1.2 参照完整性定义与应用
    4.2 数据库及其数据表的加密方法研究
        4.2.1 数据表及其字段的加密方法与数据安全
        4.2.2 数据连接的加密方法与数据安全
        4.2.3 用户自定义的加密权限的方法
    4.3 数据库安全技术
        4.3.1 数据库安全介绍
        4.3.2 保证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方法
        4.3.3 数据库安全的应用
        4.3.4 数据库安全技术未来的研究情况
5 Borland Delphi 数据库应用系统实例分析
    5.1 概述
    5.2 系统分析
        5.2.1 功能需求分析
        5.2.2 数据需求分析
    5.3 系统设计与功能分析
        5.3.1 系统的主窗体与模块设计
        5.3.2 系统模块功能的分析
    5.4 系统的运行和调试
        5.4.1 编码中的问题
        5.4.2 测试结果分析
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与考核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项目背景和意义
    1.2 现有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分析
    1.3 主要研究对象
第二章 信息系统的开发方法和过程
    2.1 管理系统的开发过程
    2.2 信息系统开发的原型化技术
        2.2.1 快速原型法的概念
        2.2.2 快速原型法的开发过程
        2.2.3 快速原型法的特点
    2.3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系统的结构设计
    3.1 系统的目标和设计原则
    3.2 系统模式
        3.2.1 客户/服务器模式(Client/Server)
        3.2.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Browser/Server)
        3.2.3 本系统的设计
        3.2.4 网络安全
        3.2.5 本系统的安全设计
        3.2.6 系统信息安全
    3.3 数据组织与数据库设计
        3.3.1 数据库的物理存储形式
    3.4 大型设备效益考核各功能模块设计
        3.4.1 检查设备端信息采集模块
        3.4.2 统计查询模块
        3.4.3 统计分析模块
        3.4.4 报表打印模块
        3.4.5 系统维护模块
    3.5 系统数据库实现的关键环节
    3.6 JDBC数据库接口
        3.6.1 JDBC体系结构
        3.6.2 通过JDBC-ODBC连接数据库
    3.7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系统实现
    4.1 系统开发平台工具
    4.2 系统界面设计
    4.3 系统功能模块实现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多层次Client/Server结构及其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平台下多层次自调整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研究[D]. 王尚凌.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基于HSM的空基应用后台服务集成策略研究[D]. 牛浩骅. 河南大学, 2020(02)
  • [3]计算机科技论文摘要的机翻错误类型及译后编辑[D]. 付茜雯.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4]离散制造装备信息模型及互联互通互操作研究[D]. 汪松松.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5]任务感知的多模态时空数据自适应可视化方法[D]. 刘铭崴.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6)
  • [6]Apla+语言的云服务交互机制的研究[D]. 江东明. 武汉大学, 2017(06)
  • [7]分布式溯源信息存储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彭安琪.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8]虚拟蜜罐网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 张龙生. 北京邮电大学, 2015(08)
  • [9]基于Borland Delphi开发平台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的原理与应用研究[D]. 张乾. 重庆大学, 2009(12)
  • [10]大型医疗设备管理与考核系统设计[D]. 吕光磊. 山东大学, 2008(05)

标签:;  ;  ;  ;  ;  

多级客户端/服务器结构及其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