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与药物使用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宋甜田[1](2021)在《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文中认为研究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现状,全面系统的调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简单的、有效的、方便临床实施应用的个体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以便于早期筛查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此外,本研究调查了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包括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以及医院的经济负担,进一步说明了预防与控制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重要临床意义,以及为临床行政部门制定医院感染管控策略提供相关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选取2018年~2019年山东省某医院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目标监测调查表》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调查表》,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资料。将患者按照6:4的比例随机分配为建模组和验证组。采用SPSS 22.0和R3.6.1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在建模组数据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依据危险因素构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同时在建模组数据(内部验证)和验证组数据(外部验证)中,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和决策曲线(DCA)对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效能进行评价。此外采用1:1倾向评分匹配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的直接与间接经济负担,同时采用边际分析法探讨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研究结果1、共纳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720例,其中男性387例,女性333例,平均年龄约56.99±10.512岁;在建模组的432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4.44%,平均年龄约为56.73±10.590岁;在验证组的288例心脏瓣膜手术患者中,女性占比约48.96%,平均年龄约57.36±10.401岁。2、720例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感染151例,170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约为20.97%,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约为23.61%。3、151例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中,以下呼吸道感染最为常见,共126例(构成比:83.44%),其次是多部位感染16例(10.60%),浅表手术部位感染6例(3.97%)和血流感染3例(1.99%)。4、共检出病原菌59株,以革兰氏阴性菌最常见,共48株,占比约81.36%,其中以鲍曼不动杆菌最为常见;革兰氏阳性菌10株,占比约16.95%,以表皮葡萄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比较常见;真菌1株,占比约1.69%。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7个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依据危险因素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在建模组数据和验证组数据中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2和0.791,说明模型可以有效地区分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两组的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的感染发生风险和实际观察值的一致性均较好(P=0.868、P=0.09),具有较好的校准度;两组的决策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较好的临床有效性,有临床应用价值。6、对于医院感染导致的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207298.19元,非感染组患者的平均医疗费用约为162977.02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患者直接经济负担约为44321.17元,其中以西药费导致的负担最大(15952.21元);由于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延长了 8天,患者的间接经济负担约为2984元;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的经济负担:2018年约为26.07万元(M%=5%)、52.47万元(M%=10%)、78.54 万元(M%=15%);2019 年约为 25.48 万元(M%=5%)、50.96万元(M%=10%)、76.44万元(M%=15%)。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损失利润比与感染率系数约为0.42。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高风险人群,且医院感染给患者和医院带来的经济负担巨大,因此应重视多学科团队合作,加强对该人群的目标性监测。心力衰竭、ASA分级、气管插管≥3天、无创机械通气≥1天、BMI、RBC、Braden评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取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个体化预测医院感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模型,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校准度及临床有效性,可以帮助早期筛查、早期识别出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发生医院感染高风险人群,尽早制定有效干预策略,以防控医院感染的发生。
高艳[2](2021)在《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现状和特点,明确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重点部位、主要病原菌,为开展目标性监测提供依据。2.评估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希望通过对医院感染负担的货币形式量化,倒逼医疗机构重视患者安全,提升已有感控措施执行力度。3.分析老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构建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确定风险阈值,以帮助医疗机构及早发现医院感染潜在高危患者,实现感染管理关口前移,减少不必要的卫生资源的浪费。方法:1.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现况调查:回顾性收集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2017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期间出院的4548例老年住院患者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率等对患者医院感染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研究:研究样本来自第一步“医院感染现况调查”(但为避免患者死亡对后续医疗费用影响,将死亡病例排除在外),以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感染组,未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为对照组,采用PSM匹配法进行1:1病例对照匹配,通过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费用和住院天数,以评估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负担,并在此基础上评估医院感染的间接经济负担、医院经济负担和医保资金损失。3.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以本研究第一步“医院感染现况调查”的4548例数据为建模组,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出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综合ROC曲线下面积确定预测模型的风险阈值。采用便利抽样法,采集同中心新收集数据(某三甲医院老年病科2020年1月-4月期间的500例老年患者资料)作为验证组,对模型进行外部时段验证。结果:1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调查(1)医院感染发生率:发生医院感染372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18%,发生医院感染616例次,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为13.54%,高于同期全院的医院感染水平(感染率为2.65%,感染例次率为3.45%)。2017-2019年间老年病科老年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和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呈上升趋势。(2)医院感染部位:616例次医院感染发生部位构成中,以下呼吸道感染为主(383例,构成比为62.18%),其次是泌尿系统感染(114例,构成比为18.51%)。(3)医院感染病原菌:送检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23株,革兰阴性菌342株,占病原菌总数的66.15%;革兰阳性菌124株,占病原菌总数的23.99%;真菌50株,占病原菌总数的9.67%;支原体1株,占病原菌总数的0.19%。革兰阴性菌中,居首位的是铜绿假单胞菌,其次是大肠埃希菌;革兰阳性菌中,居首位的是肠球菌,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下呼吸道感染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要病原菌,泌尿系统感染以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为主要病原菌。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1)患者经济负担:感染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9 048.96元,对照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3 952.87元,中位数差值为25 096.09元;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33.00天,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3.50天,中位数差值为19.50天,间接经济负担6 639.36元;每例感染患者总经济负担31 735.45元。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随着年龄、感染部位数、CCI评分的增加而增加。(2)医保及医院经济负担:每1例职工医保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损失医保资金17573.81元,每1例居民医保患者发生医院感染损失医保资金3595.33元。每发生1例医院感染导致医院减少收治患者人数1.44例,医院因减少收治1例患者而减少收入1004.60元。(3)医院感染增加费用明细:医疗费用增加以西药费、抗菌药物费、治疗费和化验费为主,约占增加总费用的68.18%。3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1)医院感染危险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12个独立危险因素:年龄、入院的途径、院外感染、留置导尿、抗生素种类、使用抗生素天数、疾病类型、慢性肺病、偏瘫、恶性肿瘤、CCI评分、住院天数。(2)医院感染预测模型:根据医院感染独立危险因素及对应的回归系数,构建回归方程:Logistic(P)=-7.309+0.225*年龄+系数*入院途径+0.556*院外感染+0.661*使用导尿管+0.503*抗生素种类+0.242*使用抗生素天数+系数*疾病分类+0.375*慢性肺病+2.855*偏瘫+0.514*恶性肿瘤+0.298*CCI评分+1.157*住院天数。(3)模型内外部检验:建模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2,模型特异性为87.43%,敏感度为84.41%,预测准确率为87.18%;验证组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模型特异度为82.33%,敏感度为94.44%,预测准确率86.4%。回归模型对医院感染有较好的判别能力。(4)感染风险阈值:综合ROC曲线下面积,当医院感染率预测概率>0.06615(6.615%),患者出现医院感染。即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阈值为0.06615(6.615%)。结论:1老年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医院感染导致沉重经济负担,提醒医护工作者应将老年患者作为医院感染重点监测人群,加强已有感控措施执行力度,利用构建的医院感染风险预警和管理体系,确定感染风险阈值,以促进医院感染的事后治疗向事前预防转变,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卫生资源。2西药费、抗菌药物费、治疗费和化验费成为控制直接医疗成本的重要突破口。做好消毒隔离措施,重点防治多部位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根据药敏实验结果准确、合理使用抗生素,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成为降低经济负担的重要策略。
吴瑶铭[3](2021)在《2017-2018年重庆某教学医院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2017-2018年重庆地区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分布及药敏情况,为本地区临床医生预判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及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回顾性统计分析2017-2018年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经血培养诊断为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GN-BSI共443例,男259例,女184例,新生儿132/443例(29.8%),婴儿137/443例(30.9%),1-5岁儿童73/443例(16.5%),>5岁儿童101/443例(22.8%)。院内感染(211/443例,47.6%):血液科84/211例(39.8%),新生儿79/211例(37.4%)。304/443例(68.6%)有明确局部感染灶,新生儿合并局部感染灶比例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19/132,90.2%vs 185/311,59.5%,P=0.000)。新生儿T<38.0(82/132例,34.1%)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1/311例,3.5%,P=0.000),非新生儿高热(225/311例,72.3%)显着高于新生儿(23/132例,17.4%,P=0.000)。非新生儿畏寒寒战比例显着高于新生儿(148/311例,47.6%vs 4/132例,3.4%,P=0.000)。呼吸道症状272/443例(61.4%),新生儿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04/132例,79.4%vs 168/311例,54.0%,P=0.000)。新生儿呼吸道表现:气促77/132例(58.8%)、屏气或呼吸暂停38/132例(29.0%),非新生儿主要呼吸道表现:咳嗽129/311例(41.5%)、气促82/311例(26.4%)。消化道症状243/443例(54.9%),新生儿显着低于非新生儿(59/132例,45.0%vs 184/311 59.2%,P=0.005)。新生儿消化道表现:腹胀42/132例(32.1%)、呕吐28/132例(21.4%),非新生儿消化道表现:呕吐113/311例(36.3%)、腹泻76/311例(24.4%)。47/318例(14.8%)出现肝脏肿大,其中30/47例(63.8%)为轻度肿大,新生儿肝脏肿大6/97例(6.2%),显着低于非新生儿41/221(18.6%),P=0.004。14/318例(4.4%)出现脾脏肿大,其中12/14例(85.7%)为轻度肿大,新生儿脾肿大1/97例(1.0%),非新生儿13/221(6.9%)。意识障碍36/443例(8.1%),新生儿与非新生儿(15/132,11.4%vs 21/311例,6.8%)无显着差异(P=0.364)。黄疸44/443例(10.4%):新生儿40/132例(30.5%),婴儿4/137例(3.0%)。26/443例(5.9%)皮疹,新生儿与非新生儿出现皮疹的比例分别为6/132(4.5%)、20/311(6.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98)。休克:79/443例(17.8%)。病程中位数2.5天。新生儿WBC中位数10.47*109/L,显着低于非新生儿13.45*109/L(P=0.000)。361/434例(83.2%)CRP升高,新生儿与非新生儿CRP中位数无统计学差异(36mg/L vs 43mg/L,P=0.677)。381/387例(98.4%)PCT>0.05ng/m L,新生儿PCT中位数显着高于非新生儿(25.93 ng/m L vs 3.27 ng/m L,P=0.000)。266/443例(60.0%)有基础疾病,新生儿显着高于非新生儿(102/132例,77.3%vs 161/311例,52.7%,P=0.000),新生儿最常见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87/132例(65.9%),早产70/132例(53.0%),窒息8/132(6.1%),小于胎龄儿7/132例(5.3%),非新生儿最常见基础疾病:化疗后骨髓抑制91/311例(29.3%),先天性心脏病37/311例(11.9%),免疫缺陷21/311例(6.8%),营养不良6/311例(1.9%)。145/443例(32.7%)有深部血管置管及气管插管,新生儿显着高于非新生儿(74/132例,56.1%vs 71/311例,22.8%,P=0.000)。新生儿放弃或死亡显着高于非新生儿(36/132例,27.3%vs 47/311,13.1%,P=0.006)。大肠埃希菌(157株,35.4%)、肺炎克雷伯菌(146株,33.0%)、沙门菌(33株,7.4%)、铜绿假单胞菌(30株,6.8%)、鲍曼不动杆菌(14株,3.2%)是最主要的检出菌。E.Coli和K.P两种细菌产ESBL率分别为57.4%、45.1%。E.Coli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20.4%、15.3%、5.9%、6.6%、0.8%、32.8%、31.4%,K.P对上述7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分别为54.3%、51.8%、44.3%、42.1%、6.0%、19.3%、11.4%。沙门菌对头孢曲松耐药率13.0%。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他啶耐药率10.3%。新生儿中ESBLs 33/52例(63.5%),显着高于非新生儿61/127例(48.0%),P=0.027。体温<38.0℃患儿中ESBLs 25/35例(71.4%),显着高于非ESBLs 10/35例(28.6%),P=0.022。放弃或死亡患儿中ESBLs阳性率19/33例(57.6%),显着高于治愈或好转患儿29/100(29.0%),P=0.003。结论:GN-BSI主要见于1岁以下小婴儿及有早产、先天性心脏病、化疗后骨髓抑制等基础疾病的患儿,且新生儿比非新生儿预后更差。新生儿科、血液科是院内感染的重点防控科室。约70%患儿有基础感染灶,新生儿达90%,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新生儿中NEC以及化疗后骨髓抑制患儿中的肛周感染、口腔溃疡,亦是较常见的基础感染灶。GN-BSI病程短,新生儿主要表现为:低热或低体温,神萎纳差,气促,呼吸暂停或屏气,腹胀,黄疸;年长儿的主要表现为:高热,神萎纳差,畏寒寒战以及咳嗽气促,腹泻,腹痛。绝大多数(98.4%)患儿有PCT升高,新生儿较非新生儿更显着。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最主要病原,本研究检出的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显着,对碳青霉烯耐药率已超过40%,对阿米卡星尚保持较好敏感性。新生儿是ESBLs感染的高危人群,在有ESBLs高危因素的患儿中应选用敏感性高的抗菌药物。
王玮琴[4](2020)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慢性气道疾病是我国最为常见、疾病负担最为严重的慢性疾病种类之一,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为代表。并且由于人口老龄化、吸烟、吸入二手烟、空气污染、生物燃料的使用以及药物可及性在不同地区差异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形势仍然严峻。念珠菌属广泛存在于人体和环境当中,属于人体的正常菌群之一,而在念珠菌属之中,比较普遍的一类条件致病真菌就是白念珠菌。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被广泛应用于慢性气道疾病尤其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的治疗,使得此类患者念珠菌的定植率呈现升高趋势,由此导致的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再加上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影响慢性气道疾病患者的病程、预后及转归。因此,探讨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感染的特点,对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研究目的明确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对慢性气道疾病的急性加重、病情严重度、治疗反应和疾病预后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等上海市27家三级、二级医院2011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下呼吸道标本涂片和(或)培养念珠菌阳性者为阳性组,以同期AECOPD和(或)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住院而真菌阴性者为阴性对照组。收集入组患者的一般信息、稳定期临床表现、肺功能情况、治疗状况、本次急性加重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以及患者出院后1年内的再发急性加重情况及死亡情况。主要分析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使用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死亡率、出院后1年内急性加重次数、急性加重再次入院时间间隔以及出院后1年内死亡情况。以出院1年死亡为结局事件,根据卡方检验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指标之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去除缺失关键临床资料的病例,哮喘急性发作患者念珠菌阳性仅8例,真菌阴性仅17例,样本量不足,故未纳入最终的结果统计分析,最终纳入分析的AECOPD患者念珠菌阴性者(459例)有吸烟史者显着多于念珠菌阳性者,同时,稳定期FEV1/FVC%也显着高于念珠菌阳性患者(633例),P均小于0.01,其他资料无明显差异;去除无1年内生存随访患者后,两组患者吸烟史差异显着(P<0.01),稳定期FEV1/FVC%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念珠菌阳性组中微生物组成分析发现真菌培养结果为念珠菌的共582例次,共625个念珠菌分离株,其中白念珠菌529株(84.4%),非白念珠菌80株,包括光滑念珠菌51株(8.1%),热带念珠菌22株(3.5%),近平滑念珠菌5株(0.8%),克柔念珠菌1株(0.2%),其他1株(0.2%),未区分白念珠菌及非白念珠菌16株(2.6%),白念珠菌与非白念珠菌混合41例;纳入阳性组患者中共有452例患者记录了口腔黏膜白斑情况,其中20例(4.4%)有口腔黏膜白斑,余432例(95.6%)无口腔黏膜白斑。临床预后指标分析显示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住院期间机械通气比例、住院死亡率、1年内再发急性加重次数均没有显着差异,P均大于0.05;念珠菌阳性患者住院天数显着长于阴性组,P=0.008;阳性组患者住院费用显着高于阴性组,P=0.001;患者出院1年内急性加重发作次数比例比对中,阳性组患者比例显着高于阴性组,P=0.019;1年内阳性组患者死亡比例以及再次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00。去除无1年生存随访的患者信息进行临床预后信息比对,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比例、有创和无创比例、住院天数、住院死亡比例、1年内加重次数没有显着差异,P均>0.05;阳性组患者住院花费、1年内再次出现急性加重、1年内死亡比例、再次发生急性加重入院间隔天数均显着高于阴性组患者,P<0.05。阳性组及阴性组合并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冠心病、慢性心衰、心房纤颤例数作比较,其相互之间的不同在统计学上没有意义(其中P>0.05);两组在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方面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备一定的意义(其中P<0.05)。在上述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做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结果表明: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OR数值是3.406,94%CI:1.273~9.120,P<0.05)、合并糖尿病(OR数值是5.321,95%CI:1.562~18.120,P<0.05)、使用抗菌药物在两种以上的(OR值为3.666,95%CI:1.218~11.035,P<0.05)是念珠菌阳性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研究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可以加重患者疾病负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念珠菌长期定植,可使患者更容易再发急性加重,并且更易导致死亡;念珠菌阳性和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心房纤颤、慢性心衰不具有相关性;念珠菌阳性与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合并呼吸衰竭、合并低蛋白血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2种、合并糖尿病具有相关性;其中合并糖尿病、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应用两种以上抗菌药物,是引起念珠菌阳性主要危险因素。
陈曦[5](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王梓瑜[6](2020)在《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横断面流行病调查方法,研究海南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感染状况、感染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医护人员进一步做到规范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制定并实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各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本次研究是选取2018年8月7日0:0024:00以横断面调查住院患者,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病例采集并记录,逐一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录入杏林系统。对于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调查1894人,实际检查1894人,实际检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48%,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69%。内科系统当中ICU最高为33.33%,外科系统心血科外科最高为22.73%。社区感染现患率五官科居首位91.67%。抗生素使用率为31.52%。预防用药为主,预防用药为主的是4个科室分别为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治疗用药为主的科室分别是外科、妇科、产科。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34.29%;社区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13.10%。抗生素种类使用率为100%,内科和外科当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分别占35.42%和占24.53%;其次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社区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18.57%;外科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占22.64%。年龄组别、切口类型、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无显着性差异。基础性疾病医院感染的差异化明显,其中以呼吸感染为首位。结论:1、医院感染现患率略低于全国医院感染水平,重症加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发病区;重症加护病房、急诊科为重点监控目标。调查医院感染的现患率都各不相同,与临床上报不及时有一定关系。社区感染的现患率也偏低,五官科是重点目标。2、年龄组别、切口类型与医院感染无直接关系,患有基础性疾病与医院感染有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位居首位。3、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感染部位中都是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是病原菌寄生的主要部位。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医院感染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类主要来源于社区感染病原菌。4、以国家统一标准抗生素使用比例来说,本院使用情况偏高。抗生素使用以预防为主。联用情况以一联用药为主,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病原菌送检比例最高的科室是五官科;最低则是是产科。5、本院使用抗生素种类是692种,使用率最高是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以治疗用药为主。内科、外科系统当中同样也是以青霉素β-内酰胺类为主;其次是使用第三代头孢类的抗生素。6、医院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无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送检科室样本量有密切关系。社区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其中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高。监控重点科室是以内科和外科多重耐药性为主。
张满[7](2020)在《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医院感染是影响患者安全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致死率和经济损失均明显高于其他科室,因此对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医院感染的防控中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至少可以预防50%的医院感染。但目前关于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多为单一模型,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比较应用的研究较少,且尚未发现有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及开发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的相关研究。医院感染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还能通过延长住院时间,给患者、家庭、医院和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找出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关键因素对于控制其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递归系统模型能科学合理地分析影响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各因素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并找出费用控制的关键性因素。但目前尚未发现有应用递归系统模型探索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的研究。因此本研究以贵州省六所医院综合ICU患者为研究对象,联合比较应用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相对准确地预测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并分别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联合比较应用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出能满足不同医务人员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为ICU制定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提供决策依据。同时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分析匹配后病例组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找出控制其费用的关键因素。研究内容与方法:(1)基于医院感染实时监控系统(杏林),收集2017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贵州省全部六家使用该系统满1年的医院所有ICU患者的相关病历信息,应用Rstudio软件编程,对ICU患者人口学特征和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统计描述,并应用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进行医院感染风险因素的分析。(2)将以上所有样本按照3:1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在训练集构建包括广义线性模型、决策树模型(ID3、CART、C4.5、C50四种算法)和随机森林模型在内的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用来识别ICU患者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然后通过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三个指标再验证集验证模型。并分别根据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3)收集贵州省使用该系统中的四家医院2018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所有ICU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住院费用,运用SPSS25.0软件,按照医院、性别、年龄组、入院科室、入院病情严重程度、医疗保险方式进行1:1匹配,形成病例组与对照组,计算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损失,并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ICU患者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的差异。通过AMOS25.0软件构建的递归系统模型分析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各影响因素的直接、间接贡献与总贡献,找出控制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关键性因素。研究结果:(1)(1)本研究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共1782例ICU患者,其中医院感染率为23.01%(410/1782),高于文献报道发达地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62%~7.23%)。其中男性1191例(66.84%),抗生素使用天数≤6天的患者最多1376例(77.22%),住院天数≥37天的患者占比最少236例(13.24%),40.68%的患者有手术史。其中,发生医院感染410例(23.01%),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最高的组为≥60岁(25.56%)、男性(25.10%)、持续发烧天数≥6天(50.70%)、住院天数≥37天(58.90%)、抗生素使用天数≥13天(49.02%)、床位数≥2000张(32.82%)、需要病原菌培养(30.49%),其他还包括手术史、感染史、多器官功能衰竭、癌症史和糖尿病史,以上各项目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医院感染患者更常发生在冬季(43.90%),感染部位构成比从高到低依次为呼吸系统60.00%、泌尿系统11.50%和血液系统9.80%;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鲍曼不动杆菌43.15%;最常见的多重耐药菌是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23.35%。医院感染发生的基础疾病定义为糖尿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癌症。无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17.53%,患有1种、2种和3种及以上基础疾病患者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26.92%、40.94%和60.53%;侵入性器械使用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导尿管62.28%(千日感染率为0.96‰),呼吸机34.88%(千日感染率为10.03‰),中心静脉导管32.48%(千日感染率为1.58‰)。抗菌药物使用天数≤6天、7~12天和≥13天对应的医院感染发生率依次为6.50%、19.41%和49.02%,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发现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患者年龄、入院临床科室、手术史、本次需要病原菌培养、糖尿病史、癌症史、住院天数、持续发热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医院床位数、感染史等。(2)(1)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发现ICU患者医院感染相对全面的风险因素包括:上次住院期间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糖尿病史、本次住院需要病原菌培养、上次住院持续发烧天数、手术史、癌症史、医院床位数和入院科室;(2)前四位相对稳定风险因素依次为:上次住院期间住院天数(6个模型确定)、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糖尿病史(5个模型确定)、本次住院需要病原菌培养(4个模型确定);(3)多个风险预测模型比较结果如下:广义线性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四个决策树模型的区分度C统计量分别为0.857、0.849、0.745~0.778,对应的校准度评价P(S:P)统计量:分别为0.877、0.114、0.202~0.666;决策曲线分析的净获益统计量分别为:11%、10.5%、8.3%~9.5%。根据指标越大越好的标准得到广义线性模型相对最优。(4)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关键风险因素开发了多款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的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第一类是基于Rstudio软件的交互式风险计算器,喜欢使用代码的临床医务人员通过点选动态可视化个体患者的风险概率,第二类是基于智能手机/网络交互式风险计算器,喜欢使用手机或者网络的医务人员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或登录网址,动态可视化个体患者的风险概率。第三类是Excel风险计算器,通过点选个体患者的不同特点,其对应的风险概率和需要采取的措施能被实时交互展示。(3)(1)2018年其中四家综合医院ICU共收治1403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349例,成功配对335对,放弃14对,配对成功率为95.99%。335例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为84073.34元,病例组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34455.96元、对照组为37749.86元;病例组住院天数中位数25天,对照组为7天。病例组与对照组各项住院费用经配对秩和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中,西药费中位数最高为31981.06元(占44.38%),其次是治疗费中位数13570.86元(占18.77%)。(3)通过传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发现影响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风险因素为住院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和癌症史,进一步通过递归系统模型发现除上述影响因素外,导尿管使用天数对其只存在间接贡献,并且找到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控制的关键因素为抗生素使用天数(既有直接贡献又有间接贡献,总贡献最大)。研究结论:(1)与文献报道发达地区ICU患者医院感染率(1.62%~7.23%)相比较,贵州省六所医院ICU患者医院感染率较高;(2)应用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的关键风险因素开发的多款人机交互式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能满足医务人员不同使用习惯。它们的开发与应用能使医院感染监测、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临床医院感染防控有机结合,很好地填补医院感染监测、模型构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不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影响因素研究中,递归系统模型优于传统的线性模型,可以清晰地识别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直接与间接贡献,计算总贡献,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提供重要依据。
张丽霞[8](2020)在《医院卫生状况与感染率关系分析及感染预测模型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2011-2017年延安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常规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为制定、预防、控制医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指数平滑模型、指数平滑模型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联合运用方法,探究医院感染率发展趋势,找出预测医院感染率最优模型。方法:选择延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间常规环境监测:空气、医务人员手、物体表面、使用中的消毒液作为环境卫生的监测对象;同时选择2011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同时期住院时间超过48小时的患者作为医院感染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进行数据收集,利用卡方检验对医院感染率与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进行统计分析。采用指数平滑模型、灰色GM(1,1)预测模型、指数平滑模型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联合运用方法分别对2011-2016年医院感染率进行拟合,采用本研究所建立的三种方法对2017年医院感染率进行预测,采用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MAPE)对模型预测效果进行评价。资料收集、整理采用Excel 2010,指数平滑模型拟合采用SPSS24.0统计学软件,应用灰色建模软件第七版进行灰色GM(1,1)模型建模,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作为检验标准。结果:1.2011-2017年不同年份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差别具有显着性差异(c2=22.333,P=0.001);2011-2017年不同年份空气监测合格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c2=14.627,P=0.023);2011-2017年不同年份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c2=17.135,P=0.009);2011-2017年不同年份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差别不具有显着性差异(c2=5.517,P=0.479);2011-2017年不同年份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合格率差别不具有显着性差异(c2=1.890,P=0.930)。2.2011-2017年不同年份医院感染率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c2=54.898,P<0.001);2011-2017年不同年份医院感染各部位感染构成比,下呼吸道感染人数最多(构成比49.61%),2011-2017年不同年份下呼吸道感染率具有统计学意义(c2=45.501,P<0.001);2011-2017年不同临床科室感染差别存在统计学意义(c2=3899.248,P<0.001);2011-2017年内科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c2=67.141,P<0.001);2011-2017年外科不同科室医院感染率存在统计学意义(c2=2392.467,P<0.001)。2013-2017年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总感染发病率7.67‰,2013-2017年 重症监护病房导尿管相关尿路总感染发病率1.21‰,2013-2017年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血流总感染发病率2.42‰。2016-2017年不同科室住院病人总的抗生素使用率存在统计学意义(c2=049.001,P<0.001);2016年与2017年不同年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率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c2=90.856,P<0.001)。3.2011-2017年空气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r=-0.768,P=0.044);2011-2017年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r=-0.359,P=0.430);2011-2017年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r=-0.612,P=0.144);2011-2017年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r=-0.612,P=0.144);2011-2017年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r=-0.929,P=0.003);2011-2017年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与空气监测合格率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r=0.867,P=0.012);2013-2017年环境监测合格率与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相关性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450);2013-2017年环境监测合格率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相关性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41);2013-2017年环境监测合格率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P=0.858)。4.2011-2016年医院感染率建立的模型,指数平滑模型MAPE=9.432%,灰色GM(1,1)预测模型MAPE=11.585%,指数平滑模型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联合运用方法MAPE=8.77%;2017年医院感染率进行模型评估,指数平滑模型MAPE=13.95%,灰色GM(1,1)预测模型MAPE=32.56%,指数平滑模型与灰色GM(1,1)预测模型联合运用MAPE=27.91%。结论:1.医院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之间的相关性检验,说明提高环境卫生质量是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方法。提高环境卫生合格率,尤其是提高空气监测合格率,严格执行抗生素的使用标准,有利于降低医院感染率。2.指数平滑模型是预测该医院感染率相对最优模型,短期预测效果相对最好,预测精准度相对较高,能够为医院感染率提出早期预警。
郭亚丽[9](2020)在《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直接经济损失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了解颅内肿瘤切除患者术后相关感染发生现况;2)探讨颅内肿瘤切除患者术后发生相关感染危险因素,为制定减少感染措施提供理论依据。3)分析颅内肿瘤切除患者术后医院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方法:1)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某三级甲等医院1049例颅内肿瘤切除术患者的病历资料,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2)选用病例对照方法,依据配对原则1:1配对,两组均运用《颅内肿瘤切除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调查表》进行分析颅内肿瘤切除患者由于医院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1)基线数据调查结果:发生医院感染有91例,发生率为8.67%;主要感染为脑膜炎(42.85%)、脑室炎(36.26%)、下呼吸道感染(9.89%)。2)单因素分析感染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民族、切口等级、医师级别、30天再住院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方式、手术等级、转科情况、手术次数、是否有基础性疾病、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麻醉方式、住院天数、手术次数、基础性疾病是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4)在年度、年龄、性别、不同感染部位方面,感染组住院总费用均大于对照组。5)医疗费用:医疗服务费、治疗操作费、护理服务费、实验室诊断费、影像诊断费、临床诊断项目费、西药费、非手术治疗项目费、检查用医用材料费方面,感染组住院总费用均比对照组高出很多(P<0.05);两组病理诊断费、中成药费,手术治疗费、治疗用医用材料费、手术用医用材料费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6)病例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每例较对照组多10天(P<0.05)。结论:1)麻醉方式、住院天数是术后发生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2)2017年至2018年的颅内肿瘤术后感染患者数量有所增长,住院总费用较前者有所提高,医院监测系统的完善有助于感染检出效率提高。3)额外费用的支出增加,住院天数增加,年龄不同阶段、部位不同和性别方面的患者经济损失有差异。应采取有利于预防和控制术后感染的措施,用来减缓感染发生率的升高。
周锦[10](2019)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联合应用九项呼吸道病原检测的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联合应用九项呼吸道病原检测的意义,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7月-2019年6月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631例作为对象,根据患儿年龄分为婴儿组(1-12个月,n=894例)、幼儿组(1-3岁,n=523例)、儿童组(>3岁,n=214例)。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完成血清标本采集,采用九项呼吸道联合检验试剂(给予间接免疫荧光法)测定患儿九项病原体IgM抗体,抗体类型包括: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Q热立克次体、甲型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1、2、3型。根据测定结果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查阅阳性组与阴性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温、病程等,对可能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分析;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软件对阳性组与炎症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结果:(1)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者1631例中九项呼吸道病原检测结果:阳性病原体945例,阳性率为39.91%。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为: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分别占:32.70%、22.65%及18.10%;(2)小儿急性阳性病原体945例中主要以单一感染为主,占:64.36%,其次为二重混合感染,占27.65%;(3)幼儿组、儿童组患儿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高于婴儿组(P<0.05);儿童组患儿呼吸道病原体阳性率高于幼儿组(P<0.05);(4)单因素结果表明: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感染与否与性别、体质指数水平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营养状况、住院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感染与否与营养状况、住院前使用糖皮质激素、住院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婴儿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幼儿组与儿童组(P<0.05);幼儿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IL-6及TNF-α水平,均高于儿童组(P<0.05);(7)SPSS 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检出率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IL-6及TNF-α水平均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1)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联合应用九项呼吸道病原检测病原体以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乙型流感病毒为主,且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具有操作简单等优点,能作为感染早期诊断指标;(2)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阳性率影响因素较多,且与炎症因子存在相关性,加强呼吸道病原体、炎症因子测定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
二、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与药物使用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与药物使用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综述 |
2.1 医院感染 |
2.1.1 医院感染的概念 |
2.1.2 医院感染的概况及危害 |
2.1.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 |
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
2.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
2.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第三章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研究设计 |
3.2.2 调查方法 |
3.2.3 研究工具 |
3.2.4 相关诊断标准 |
3.2.5 技术路线图 |
3.3 质量控制 |
3.4 研究内容 |
3.4.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现状 |
3.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
3.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
3.5 统计分析 |
3.6 计算公式 |
第四章 研究结果 |
4.1 基本资料 |
4.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
4.2.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医院感染例次发生率 |
4.2.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分布情况 |
4.2.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情况 |
4.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 |
4.3.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单因素分析 |
4.3.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多因素分析 |
4.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4.4.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建立 |
4.4.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验证 |
4.5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经济负担分析 |
4.5.1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5.2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延长的住院时间分析 |
4.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患者间接经济负担分析 |
4.5.4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导致的医院经济负担分析 |
第五章 讨论 |
5.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现况 |
5.1.1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
5.1.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部位 |
5.1.3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 |
5.2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
5.3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 |
5.4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创新型与局限性 |
6.2.1 创新性 |
6.2.2 局限性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现况调查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二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研究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老年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医院感染的卫生经济学研究现状与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2017-2018年重庆某教学医院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材料 |
1.3 血培养及药敏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研究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特点 |
2.2.1 局部感染灶 |
2.2.2 临床表现 |
2.2.2.1 感染中毒症状 |
2.2.2.2 呼吸道症状 |
2.2.2.3 消化道症状 |
2.2.2.4 肝脾肿大 |
2.2.2.5 黄疸 |
2.2.2.6 意识障碍 |
2.2.2.7 皮疹 |
2.2.2.8 休克 |
2.2.2.9 病程 |
2.2.3 实验室检查 |
2.2.4 基础疾病 |
2.2.5 侵袭性操作 |
2.2.6 转归 |
2.3 病原分布 |
2.4 主要检出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分析 |
2.4.1.大肠埃希菌与肺炎克雷伯菌 |
2.4.2 沙门菌 |
2.4.3 铜绿假单胞菌 |
2.5 ESBL阳性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分析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高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流感染的病原及耐药性变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念珠菌研究概述 |
1.2 下呼吸道念珠菌定植研究概述 |
1.3 下呼吸道念珠菌感染的流行病学 |
1.4 念珠菌感染疾病的治疗方面的研究 |
1.4.1 针对病原的有效性治疗 |
1.4.2 经验性治疗 |
1.4.3 预防性的治疗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COPD及哮喘诊断标准、急性加重/发作定义 |
2.1.3 实验分组 |
2.1.4 排除标准 |
2.2 研究终点 |
2.3 样本来源 |
2.4 纳入患者临床资料 |
2.4.1 基本信息 |
2.4.2 预后指标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角度进行分析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患者基本资料 |
3.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3.3 阳性病例组念珠菌阳性者有无口腔黏膜白斑 |
3.4 临床预后指标 |
3.5 念珠菌阳性相关因素分析 |
3.6 念珠菌阳性多因素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一般情况 |
4.1.1 年龄 |
4.1.2 吸烟史及吸烟量 |
4.1.3 稳定期肺功能 |
4.2 念珠菌阳性病例组中微生物学情况 |
4.3 口腔黏膜白斑 |
4.4 临床预后指标 |
4.4.1 机械通气 |
4.4.2 住院天数 |
4.4.3 住院死亡率 |
4.4.4 出院后1 年内急性加重次数 |
4.4.5 住院费用 |
4.4.6 1 年内再次急性加重率、再次急性加重住院间隔天数、1 年内死亡率 |
4.5 念珠菌阳性危险因素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慢性气道疾病念珠菌定植及其作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5)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收集资料 |
2.2.2 监测方法 |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
2.2.5 分组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
2.5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
3.5 药敏结果分析 |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
3.7 多因素分析 |
3.8 结局 |
第4章 讨论 |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
4.4.3 肠外营养时间 |
4.4.4 住院时间 |
4.5 预防措施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医院感染含义和现况分析 |
1.2 国外研究现况 |
1.3 国内研究现况 |
1.4 调查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背景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方法 |
2.5 资料控制 |
2.5.1 资料采集 |
2.5.2 调查人员培训 |
2.5.3 数据输入 |
2.6 统计方法 |
2.7 医院感染诊断界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采集 |
3.2 各科室实查率 |
3.3 各科室医院感染的现患率 |
3.3.1 内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
3.3.2 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
3.4 各科室社区感染现患率 |
3.4.1 内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
3.4.2 外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
3.5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
3.6 社区感染部位分布 |
3.7 病原菌情况 |
3.7.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 |
3.7.2 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 |
3.8 社区感染病原菌情况 |
3.8.1 社区感染病原菌的构成 |
3.8.2 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 |
3.9 抗生素使用情况 |
3.9.1 不同科室使用抗生素目的情况 |
3.9.2 抗生素使用率 |
3.9.3 抗生素联用情况 |
3.9.4 病原菌送检率 |
3.10 不同药物种类的使用情况 |
3.10.1 不同药物种类使用目的的情况 |
3.10.2 各种种类抗生素使用率 |
3.10.3 不同科室抗生素种类使用情况 |
3.11 多重耐药性的情况 |
3.11.1 医院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
3.11.2 社区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
4 讨论 |
4.1 医院感染实查率 |
4.2 医院、社区感染现患率的分析 |
4.3 感染人群与感染的关系 |
4.4 医院、社区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 |
4.5 医院、社区感染部位的分析 |
4.6 医院、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分析 |
4.7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4.8 抗生素使用率、联用情况分析 |
4.9 抗生素药物种类使用情况的分析 |
4.10 病原菌多重耐药性情况分析 |
5 对策及建议 |
5.1 加强教育宣传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
5.2 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
5.3 加大监督管理、从面到点开展目标监控 |
5.4 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力度 |
6 本次课题在研究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及未来所研究方向 |
6.1 研究的特点 |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
6.3 本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缩略词 |
绪论 |
第一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现况分析 |
1.1 前言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地点 |
1.3.2 研究对象 |
1.3.3 相关指标及其测量 |
1.3.4 相关变量赋值 |
1.3.5 质量控制 |
1.3.6 统计分析 |
1.4 结果 |
1.4.1 现况研究基本情况 |
1.4.2 医院感染风险的单变量广义线性模型 |
1.5 讨论 |
1.5.1 贵州省ICU患者医院感染总体发病率地区分布比较 |
1.5.2 医院感染患者的感染特点分布分析 |
1.5.3 基础疾病数量与医院感染发病率分析 |
1.5.4 ICU患者侵入性器械使用和感染情况分析 |
1.5.5 ICU患者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1.5.6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因素初步确定 |
1.5.7 小结 |
第二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与应用 |
2.1 前言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3.1 研究地点 |
2.3.2 研究对象与纳入排除标准 |
2.3.3 相关定义及其测量 |
2.3.4 相关变量赋值 |
2.3.5 质量控制 |
2.3.6 统计分析 |
2.4 结果 |
2.4.1 训练集和验证集两组医院感染的比较 |
2.4.2 ICU患者医院感染风险因素识别的多模型构建 |
2.4.3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 |
2.4.4 基于多个风险预测模型确定相对全面稳定的风险因素 |
2.4.5 基于相对全面稳定风险因素开发医院感染风险计算器 |
2.5 讨论 |
2.5.1 多个风险预测模型在医院感染研究中的重要性 |
2.5.2 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分析 |
2.5.3 多个风险预测模型识别医院感染相对全面稳定的风险因素分析 |
2.5.4 风险预测模型中风险计算器的临床开发应用分析 |
2.5.5 小结 |
第三章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评价 |
3.1 引言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3.1 研究对象 |
3.3.2 匹配条件及原则 |
3.3.3 研究内容 |
3.3.4 相关定义及其测量 |
3.3.5 相关变量赋值 |
3.3.6 质量控制 |
3.3.7 统计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4.1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和住院天数分析 |
3.4.2 基于递归系统模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 |
3.5 讨论 |
3.5.1 ICU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研究的重要性分析 |
3.5.2 递归系统模型分析患者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
3.5.3 小结 |
第四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
4.1 主要结果 |
4.2 主要结论 |
4.3 政策建议 |
4.4 研究创新点 |
4.5 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质量评价报告 |
附录二 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II(APACHE-II) |
作者简介 |
致谢 |
(8)医院卫生状况与感染率关系分析及感染预测模型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3 医院环境卫生诊断标准 |
2.3.1 空气细菌学监测 |
2.3.2 物体表面细菌学监测 |
2.3.3 医务人员手细菌学监测 |
2.3.4 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学监测 |
2.4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
2.4.1 属于医院感染 |
2.4.2 不属于医院感染 |
2.5 统计预测模型 |
2.5.1 指数平滑法 |
2.5.2 灰色预测模型 |
2.5.3 模型效果评价 |
2.6 质量控制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环境卫生监测结果分析 |
3.1.1 2011-2017年空气监测合格率情况 |
3.1.2 2011-2017年物体表面监测合格率情况 |
3.1.3 2011-2017年医务人员手监测合格率情况 |
3.1.4 2011-2017年使用中的消毒液监测合格率情况 |
3.1.5 2011-2017年环境卫生监测合格率情况 |
3.2 医院感染率监测结果分析 |
3.2.1 2011-2017年不同年份医院感染率情况 |
3.2.2 2011-2017年医院感染各部位感染构成比 |
3.2.3 2011-2017年下呼吸道感染率情况 |
3.2.4 2011-2017年医院感染各主要临床科室感染率情况 |
3.2.5 2011-2017年神经外科感染率情况 |
3.2.6 2011-2017年神经外科呼吸系统感染率情况 |
3.2.7 2011-2017内科主要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情况 |
3.2.8 2011-2017年内分泌科感染率情况 |
3.2.9 2011-2017外科各科室医院感染率情况 |
3.2.10 2013-2017年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感染发病率情况 |
3.2.11 2013-2017年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CAUTI)发病率情况 |
3.2.12 2013-2017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发病率 |
3.2.13 2016-2017年住院病人总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
3.2.14 2016年与2017年不同年份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情况 |
3.2.15 2016-2017年门(急)诊使用抗生素总的处方情况 |
3.2.16 2016年与2017年不同年份门(急)诊处方抗生素使用情况 |
3.3 环境监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检验 |
3.3.1 2011-2017年空气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 |
3.3.2 2011-2017年物体表面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 |
3.3.3 2011-2017年医务人员手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 |
3.3.4 2011-2017年使用中的消毒液合格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 |
3.3.5 2011-2017年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与医院感染率相关性 |
3.3.6 2011-2017年无菌切口甲级愈合率与空气合格率相关性 |
3.3.7 2013-2017年环境合格率与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发病率相关性 |
3.3.8 2013-2017年环境合格率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病率相关性 |
3.3.9 2013-2017年环境合格率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相关性 |
3.4 医院感染率模型建立 |
3.4.1 指数平滑模型 |
3.4.2 灰色GM(1,1)预测模型 |
3.4.3 指数平滑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联合应用 |
3.4.4 模型评估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直接经济损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医院感染现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
1.1.1 纳入排除标准 |
1.1.2 诊断标准 |
1.1.3 样本量估计 |
1.2 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分析 |
2 研究方案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工具 |
3 质量控制 |
3.1 课题设计阶段 |
3.2 资料收集阶段 |
3.3 数据处理阶段 |
4 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
5 医学伦理原则 |
6 技术路线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10)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联合应用九项呼吸道病原检测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纳入、排除标准 |
3.仪器与设备 |
4.主要试剂配置 |
5.方法 |
5.1 九项呼吸道联合检验方法料 |
5.2 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原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
5.3 炎症因子测定及及相关性分析 |
6 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院内下呼吸道感染与药物使用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医院感染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的构建及经济负担评价[D]. 宋甜田. 山东大学, 2021(12)
- [2]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经济负担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研究[D]. 高艳.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3]2017-2018年重庆某教学医院儿童革兰阴性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 吴瑶铭.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
- [4]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下呼吸道标本检出念珠菌临床意义的研究[D]. 王玮琴.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5]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6]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D]. 王梓瑜.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医院感染风险预测模型及直接经济损失评价研究[D]. 张满. 东南大学, 2020(01)
- [8]医院卫生状况与感染率关系分析及感染预测模型评估[D]. 张丽霞.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9]乌鲁木齐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颅内肿瘤患者术后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直接经济损失研究[D]. 郭亚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中联合应用九项呼吸道病原检测的意义[D]. 周锦. 皖南医学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