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一、关于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一项调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宋兴川,蒋密密,潘思兴,施加平[1](2021)在《山区乡村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以丽水山区某乡村小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采用调查与访谈法对300名山区乡村小学生进行偶像崇拜的问卷调查,经过分析表明:小学生普遍有偶像崇拜;小学生偶像崇拜多元化,但以明星崇拜为主;小学生偶像崇拜来源渠道多,但以媒体网络为主;小学生选择偶像崇拜具有独立性,主要是娱乐;小学生注重偶像的社会价值及优秀的品质。建议加强媒体网络的管理;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代表,帮助小学生客观认识偶像崇拜;丰富学校的文娱活动。

李海琪[2](2021)在《弗洛姆“偶像崇拜”视角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异化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表明偶像崇拜作为一个显着的社会文化现象,本身具有其复杂性,即历史性、想象性、广泛性,而在当代条件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却出现了异化问题,通过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成因进行商品、技术、资本三个维度的分析,最后提出通往健全之路的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文化改革。

时珩[3](2021)在《农村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及教育引导研究 ——以肥东县X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王徵羽[4](2021)在《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发生及其审美引导 ——基于H小学和D小学的研究》文中认为

马赫[5](2020)在《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深入发展,流行文化已经全方位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社会生活,明星效应和明星偶像崇拜作为流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载体,使得流行文化在传播和大众化上得以可能,是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生命力。人是文化的载体,也意味着文化对人具有形塑的功能,而偶像崇拜作为青少年时期的一种过渡性行为,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青少年主要以明星偶像作为自身崇拜与追捧的对象。近年来,由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中的失范行为带来的文化讨论与社会问题也逐渐成为大众舆论与学术界的讨论热点与研究焦点之一。如私生粉跟踪偷拍与隐私侵犯、职业黑粉拉踩与谣言散布、打投流量购买与言论控评、恶意举报与网络暴力、过度迷恋以至于情感带入等粉丝负面事件屡见不鲜,“饭圈女孩”、“跪族男孩”等青少年粉丝群体的失范行为往往成为网络社交媒体的热点新闻。因此研究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失范及其社会效应具有重要的社会学与文化学意义。当前,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已经从大众文化研究领域拓展到心理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多个学科与研究领域,对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理论转变为多元的分析,而且更加关注明星偶像崇拜群体的内部运行规律和心理活动,探索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价值与意义。我国学术界在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上侧重对现象进行调查,如描述偶像崇拜的特征、原因,强调偶像崇拜与榜样学习之间的关系,注重对我国青少年榜样教育问题提供指导性策略,总体缺少对明星偶像崇拜失范问题的详细解读与重构路径的具体剖析。本研究首先梳理了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描述了社会变迁下偶像崇拜尤其是明星偶像崇拜的发展与变化,总结出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的流行文化背景及时代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崇拜文化经历了从单一化到多元化、从精英化到大众化、从政治到文化的转变过程,中国偶像则经历了英雄偶像,明星偶像,选秀、草根偶像,流量、养成偶像的发展历程。其次,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等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比较与阐释了我国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与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当前我国青少年偶像崇现呈现出泛化与较高卷入度,崇拜对象以明星偶像为主流、二次元偶像彰显出时代的特征,在崇拜活动中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成为常态,并在自我认知上表现出主动性,而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则显示出了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技术进步与推动、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粉丝类型的多元化、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等新特征。明星偶像崇拜文化作为一种流行文化,其对于社会、文化的发展以及大众本身所具有的正功能不容忽视。但是,近年来由于粉丝对明星的过度崇拜与迷恋所导致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带来了超出理智的后果与社会问题。再次,结合当代中国社会中多样化的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进行访谈分别从粉丝的文本生产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自我的丧失、狭隘性、非道德化、娱乐极端化等方面,解析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具体失范现象与行为,呈现其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对其予以重构的意义。通过文化与认同、个体与组织、制度与科技等维度分析了明星偶像崇拜失范产生的原因,并从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等视角对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偏差行为进行了学理性思考。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代表着网络社会下青少年生活态度与生活方式的形成,是当代青少年价值取向的体现。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不利于青少年的自身成长、社会稳定与发展,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与青少年之间的矛盾性,也体现了社会化主体之间的统一性。青少年偶像崇拜亚文化反映出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已经不再是单一的个人问题或者心理活动,更是一种文化的实践,体现了亚文化在发生、发展过程中自身风格化的展现以及与主文化的对立与融合。最后,在研究基础上探究了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在价值、规范和行为的社会系统中路径重构的可能性,提出发挥政府、社会和个人三方的合力正确引导青少年偶像崇拜的观念与行为。对于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现象与行为不能置之不理,但主流文化不应是单一的否定与阻隔的状态,而是通过积极的引导策略与调适形式,在放任恣意发展与合理监督引导之间形成一种适度的张力,为明星偶像崇拜亚文化的构建和青少年失范提供价值与行为等方向指引。总之,当今中国流行文化下的明星偶像崇拜现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青少年粉丝及其诸多言行也常常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热烈讨论。虽然学术界围绕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对于流行文化中当代青少年粉丝的偶像崇拜特点与失范问题研究仍有缺憾。因此,本研究意图通过对我国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研究来推动相关领域的进展,并对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偶像观与价值观有所裨益。

张琪颖[6](2020)在《偶像崇拜须弘扬正能量》文中研究说明疫情期间,浙江一所小学的一项调查结果很让人惊喜:像钟南山这样的科学家、救死扶伤的医生护士、保家卫国的解放军和警察,居孩子们心中偶像的前三位,接下来排名靠前的是教育工作者、社区工作者、爸爸妈妈,相比之下,歌星、影星则居末位。每个人都需要在这个世界上寻找契合自己的价值坐标。对我们中小学生而言,偶像具有重要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偶像崇拜关乎人生观与价值观。面对疫情,钟南山院士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无双国士",成为百姓心目中的"定海神针";面对风险,广大医护人员驰援湖北,争当"最美逆行者";危难之时,解放军和警察依

梁惠婷[7](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偶像文化的兴起和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偶像崇拜己成为当今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从2007年苦追刘德华13年的兰州女子杨丽娟逼父亲跳海身亡,到2009年12名粉丝听到迈克尔·杰克逊去世的消息选择自杀,再到2019年“周杰伦VS蔡徐坤流量之战”、2020年“肖战粉丝举报风波”等因偶像崇拜而引发的舆情事件备受人们的关注及2020年在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中李兰娟院士关于“青年一代偶像崇拜”的一席话引人深思,青年大学生作为肩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的人生导向和人生价值观与祖国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偶像崇拜是一把双刃剑,积极理性的偶像崇拜引导大学生向上向善,消极非理性的偶像崇拜对偶像崇拜者和偶像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引导大学生选择导向正确偶像和理性崇拜偶像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当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一直是学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目前已形成较多的研究成果,但关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成果较少。如何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关系到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是否落实和时代新人的培育工作。在新时代下加强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研究,探索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梳理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的引导教育路径加以探讨。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四个部分展开。第一部分:研究偶像崇拜概念界定与偶像崇拜变迁。本部分主要先对偶像崇拜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对偶像崇拜的类型和功能进行分析,进而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偶像崇拜的历史演变,为下文相关论述打下基础。第二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查分析。本部分主要通过对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进行数据分析和访谈内容整理,从中分析广西高校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出的特点及存在问题,以更好地为下文进行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提供数据前提。第三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本部分主要以第二部分对广西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分析为基点,对大学生偶像崇拜所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理论与实际的分析。第四部分: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本部分从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出发,围绕强化监督管理、注重理性引导、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强化自我教育等方面探析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的对策。

刘嘉琦[8](2020)在《初中生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及其沙盘干预》文中提出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偶像崇拜引导教育的最佳时期。过度、扭曲的偶像崇拜会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甚至拖累家庭、危害社会,适度、理性的偶像崇拜可以满足初中生内心的情感需要,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生偶像崇拜、同伴关系的现状调查,初中生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的关系分析,筛选结构式团体沙盘干预被试,设计偶像崇拜结构式团体沙盘干预方案,引导非理性崇拜倾向的学生回归理性崇拜。研究一采用《偶像崇拜问卷》和《同伴关系量表》,对一所中学的370名初中生进行了偶像崇拜、同伴关系的调查,分析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作用,研究二根据研究一的研究结果,从初一年级选取理性偶像崇拜倾向和非理性偶像崇拜倾向学生各12名作为被试,将24名学生分为A、B两组,每组理性偶像崇拜倾向和非理性偶像崇拜倾向学生各6名。A组为实验组,进行为期八次的结构式团体沙盘干预;B组为控制组,不做任何干预。通过对实验组学生理性崇拜倾向在结构式团体沙盘干预前后的差异性检验,以此来验证本研究设计的结构式团体沙盘干预方案对引导非理性偶像崇拜倾向的学生回归理性崇拜的有效性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研究一:1.同伴接受与理性倾向存在显着正相关,与非理性倾向存在显着负相关;同伴恐惧自卑与理性倾向存在显着负相关,与非理性倾向存在显着正相关。2.同伴接受显着正向预测理性倾向,同伴接受、同伴恐惧自卑显着负向预测非理性倾向。研究二:1.实验组非理性倾向被试在理性倾向上的前测、后测数据有显着差异;2.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同伴接受维度的后测得分差异显着。研究结果显示:结构式团体沙盘游戏可用于改善初中生同伴关系、引导初中生理性偶像崇拜。

赵甜甜[9](2020)在《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学生偶像崇拜现象日益普遍。偶像的类型、偶像崇拜的方式等都会对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的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一个正能量的偶像形象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反之,如果对偶像形成夸大和盲目崇拜的心理倾向,则不利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小学生在崇拜偶像的过程中已暴露出一些问题,引起学校和家长的担忧和困扰。因此,了解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分析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并根据成因提出合理的教育引导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以福建省福州市某小学三到六年级的学生、部分教师以及学生家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对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基本情况、小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知与态度、小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以及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五个维度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收集的事实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以下问题:偶像类型娱乐化、榜样人物边缘化;小学生容易被偶像外貌所吸引;小学生媒介素养有待提升;教师、家长对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缺位等。这些问题的原因涉及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小学生个人等方面,分别是:大众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影响;学校德育美育工作存在误区;家长教育素质有待提升;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特点。针对上述问题和成因,本研究着重从学校角度对小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进行探讨,提出以下对策建议: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合理进行偶像引导;创新榜样教育形式,加强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发挥德育和美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提高小学生对偶像的欣赏层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小学生媒介鉴别素养;借助家长学校,提升家长偶像崇拜教育引导水平。

黄甜[10](2020)在《体育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多研究指出,我国大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总体不高。但崇拜体育偶像的大学生,他们会不断地观看体育偶像的比赛、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和评论分析,而且会花时间和金钱去参加体育偶像的活动,他们的体育关注、消费等行为积极性高。偶像崇拜对大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已得到较多研究的证实,但体育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如何产生影响还没有统一结论。本研究旨在修订大学生体育行为量表,探讨体育偶像崇拜对体育行为的影响,及积极情绪和体育价值观在体育偶像崇拜和大学生体育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基于文献分析,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等方法,建立体育偶像崇拜、积极情绪、体育价值观、体育行为之间的关系假设并对其进行验证。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体育行为量表》在使用上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以作为测量我国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有效工具。该量表包括体育关注、体育活动、体育消费3个分量表。(2)大学生体育行为整体水平不高,体育关注、体育活动、体育消费的得分依次降低。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活动、关注、消费均存在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体育关注、体育活动、体育消费均不存在差异;不同生源地大学生体育关注、体育消费存在差异。(3)相关分析表明,体育偶像崇拜、积极情绪、体育价值观、大学生体育行为两两之间存在相关。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体育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体育关注、体育消费具有预测作用,对体育活动不具有预测作用。(4)体育偶像崇拜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大学生体育关注、消费等体育行为,而且可以通过积极情绪、体育价值观的独立中介影响大学生体育关注、消费等体育行为,还可以通过积极情绪、体育价值观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体育关注、消费等体育行为。本研究提供了科学和实践性较强的《大学生体育行为量表》,为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测量和考察提供依据。同时,充分发挥体育偶像的个人积极情感价值,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充分发挥体育偶像的体育教育价值,激发大学生参与体育行为的动机;充分发挥体育偶像的社会价值,营造体育参与氛围;从体育偶像崇拜的积极情绪、体育价值观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参与体育行为。

二、关于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一项调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一项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山区乡村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以丽水山区某乡村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
    (二)研究工具
三、结果与分析
    (一)崇拜是小学生的普遍心理
    (二)偶像崇拜多元化,明星崇拜占优势
    (三)重视偶像的优秀品德
    (四)崇拜偶像的一切,缺乏必要的客观的认识
    (五)希望获得社会的认可和实现自己的理想
    (六)选择偶像属于娱乐,很少受父母影响
    (七)偶像来源主要是影视和网络
四、思考与建议
    (一)关注小学生偶像崇拜
    (二)加强媒体管理,讲好中国人的故事
    (三)父母、教师要注意榜样的作用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缓解学生的压力
    (五)客观分析明星,学习积极的品质
    (六)加强自律和监督,规范公众人物言行
五、结语

(2)弗洛姆“偶像崇拜”视角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异化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偶像崇拜的表现
    (一)历史性
    (二)想象性
    (三)广泛性
二、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异化
    (一)个人异化
    (二)社会异化
三、青少年偶像崇拜异化原因分析
    (一)商品:主体与客体
    (二)技术:存在与意识
    (三)资本:权威与求同
四、通往健全之路
    (一)经济改革:管控市场力量,更注重偶像的精神力量
    (二)政治改革:完善法制制度,更注重网络的正确传播
    (三)文化改革:发挥教育作用,更注重青少年的正确引导
五、结论

(5)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核心概念的界定
        1.4.1 流行文化
        1.4.2 明星偶像
        1.4.3 偶像崇拜
        1.4.4 青少年
        1.4.5 失范
    1.5 文献综述
        1.5.1 国外文献综述
        1.5.2 国内文献综述
        1.5.3 评述
    1.6 研究理论依据
        1.6.1 功能论
        1.6.2 结构分析
        1.6.3 亚文化理论
    1.7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7.1 研究方法
        1.7.2 研究框架
        1.7.3 文章结构
第2章 中国流行文化与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演变
    2.1 中国流行文化发展历程
        2.1.1 建国至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
        2.1.2 改革开放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1978年-1992年)
        2.1.3 “南方谈话”和十四大至二十世纪末(1992年至1999年)
        2.1.4 二十一世纪至十八大(2000年-2012年)
        2.1.5 十八大至新时代(2012至今)
    2.2 中国偶像崇拜现象的历史变迁
        2.2.1 英雄偶像的时代
        2.2.2 明星偶像的主流化
        2.2.3 选秀、草根偶像的崛起
        2.2.4 流量、养成偶像的到来
    2.3 小结
        2.3.1 影响中国流行文化的主要因素
        2.3.2 中国偶像崇拜的嬗变
第3章 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3.1 青少年偶像崇拜基本现状
        3.1.1 偶像崇拜的泛化与较高卷入度
        3.1.2 明星偶像与二次元偶像
        3.1.3 崇拜中的科技使用与消费行为
        3.1.4 自我认知上的主动性
        3.1.5 失范的负功能有待进一步分析
    3.2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比较研究
        3.2.1 问卷调查的比较
        3.2.2 网络调查的比较
    3.3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新特征
        3.3.1 消费需求与粉丝经济
        3.3.2 技术进步与推动
        3.3.3 明星偶像的养成与低龄化
        3.3.4 偶像制造的麦当劳化
        3.3.5 粉丝类型的多元化
        3.3.6 粉丝群体的组织化程度
        3.3.7 明星偶像崇拜的正功能
        3.3.8 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显现
第4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表征
    4.1 符号异化、消费与拜金主义
        4.1.1 偶像符号异化与消费主义
        4.1.2 粉丝消费
        4.1.3 奢侈生活、虚假需求与拜金主义
    4.2 自我的丧失
        4.2.1 象征性权力的偶像崇拜与权力分层
        4.2.2 泛偶像化下的假偶像与精英主义
        4.2.3 自我认同的偏差——社会化的障碍
    4.3 狭隘性
        4.3.1 新媒体与传播技术下的盲区
        4.3.2 明星偶像崇拜的文化趋同现象
        4.3.3 价值观的偏差与替代
    4.4 非道德化
        4.4.1 非理性的偶像崇拜
        4.4.2 偶像崇拜的非道德化
        4.4.3 暴力化的蔓延(语言、行为等)
    4.5 娱乐极端化
        4.5.1 日常生活化的娱乐至死
        4.5.2 肤浅化与浮动性
第5章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与解析
    5.1 明星偶像崇拜失范的原因
        5.1.1 文化与认同
        5.1.2 个体与组织
        5.1.3 制度与科技
    5.2 明星偶像崇拜及失范的解析
        5.2.1 网络社会流行下生活态度与价值取向
        5.2.2 社会化主体间的影响与作用
        5.2.3 基于亚文化视阈的探讨
第6章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的重构路径
    6.1 政府层面
        6.1.1 价值:社会文化的建设
        6.1.2 规范:制度的建设
        6.1.3 行为:政府的监管
    6.2 多元社会层面
        6.2.1 学校教育的引导与创新
        6.2.2 大众传播媒介的导向
        6.2.3 明星公司、文化产业的社会效益
        6.2.4 粉丝社群的管理
    6.3 个人层面
        6.3.1 家长与家庭的角色
        6.3.2 偶像的角色
        6.3.3 传媒者的角色
        6.3.4 青少年粉丝的角色
第7章 结语
    7.1 回视偶像崇拜
    7.2 本研究的结论
    7.3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的相关学术成果
致谢

(7)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1.选题背景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述评
    (三)基本思路及方法
        1.基本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1.选题重难点
        2.选题创新点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述
    (一)偶像崇拜的相关概念界定
        1.偶像与榜样
        2.偶像崇拜的内涵、类型及功能
        3.大学生偶像崇拜内涵与特点
    (二)偶像崇拜的时代变迁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榜样学习阶段
        2.20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末:多元化偶像崇拜阶段
        3.21世纪以来至今:榜样与偶像并存阶段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
        2.中国共产党关于榜样教育的重要论述
        3.西方关于偶像崇拜及引导教育的相关理论
二、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实证分析
    (一)大学生偶像崇拜现状调查的基本情况
        1.调查问卷设计
        2.调查对象选取与统计
        3.访谈情况说明
    (二)大学生偶像崇拜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偶像崇拜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
        2.大学生偶像崇拜呈现广泛性
        3.大学生偶像崇拜的途径与方式具有多样性
        4.多数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起始年龄较小且持续性较短
        5.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的积极影响及存在问题
        1.偶像崇拜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2.大学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
三、大学生偶像崇拜问题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滋生土壤
        1.偶像的生产与消费
        2.融媒体时代下的媒介运作
    (二)家校引导教育不足为非理性偶像崇拜提供发展空间
        1.家庭引导教育工作有待提升
        2.学校偶像教育有待提升
    (三)偶像自身魅力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
        1.理想我的情感投射
        2.粉丝群体中的群体互动
四、大学生偶像崇拜引导教育对策探析
    (一)强化监督管理,降低失范行为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加强公众偶像和粉丝崇拜行为的监管与引导
        2.引导文娱行业有序发展
        3.发挥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
    (二)注重理性引导,发挥家校的协同引导教育作用
        1.理性对待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
        2.加强与大学生的情感沟通与关怀
        3.注重引导大学生理性偶像崇拜
    (三)开展榜样+偶像教育,借助榜样激发价值情感
        1.明确开展榜样+偶像教育的原则
        2.健全榜样教育工作机制
        3.优化榜样偶像育人环境,丰富育人载体和宣传渠道
    (四)强化自我教育,发挥主体自我建构的主导性作用
        1.强化媒介素养,抵制非理性偶像崇拜
        2.发挥主体意识,理性审视偶像
结束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8)初中生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及其沙盘干预(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偶像崇拜的研究综述
        2.1.1 偶像崇拜概念的界定
        2.1.2 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
        2.1.3 偶像崇拜的测量
    2.2 同伴关系的研究综述
        2.2.1 同伴关系概念的界定
        2.2.2 同伴关系的现状研究
    2.3 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
    2.4 结构式团体沙盘游戏的研究综述
        2.4.1 沙盘游戏的起源
        2.4.2 结构式团体沙盘游戏的操作原理
        2.4.3 结构式团体沙盘游戏的应用
        2.4.4 结构式团体沙盘游戏的相关干预研究
第3章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假设
    3.3 研究方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测量工具
        3.3.3 施测过程
        3.3.4 数据处理
    3.4 研究结果
        3.4.1 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
        3.4.2 初中生同伴关系现状
        3.4.3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的关系研究
    3.5 分析与讨论
        3.5.1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特点
        3.5.2 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
        3.5.3 偶像崇拜对初中生的影响
第4章 初中生同伴关系与偶像崇拜的沙盘干预研究
    4.1 研究目的与假设
        4.1.1 研究目的
        4.1.2 研究假设
    4.2 研究方法
        4.2.1 研究对象
        4.2.2 研究设计
        4.2.3 研究工具
    4.3 研究程序
    4.4 团体沙盘游戏干预方案
    4.5 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干预的实施
        4.5.1 第一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0.22)
        4.5.2 第二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0.29)
        4.5.3 第三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1.5)
        4.5.4 第四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1.12)
        4.5.5 第五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1.19)
        4.5.6 第六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1.26)
        4.5.7 第七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2.3)
        4.5.8 第八次结构式团体沙盘活动(2019.12.10)
    4.6 结果与分析
        4.6.1 实验组与控制组偶像崇拜与同伴关系前测差异检验
        4.6.2 实验组非理性倾向被试偶像崇拜前后测差异检验
        4.6.3 控制组非理性倾向被试偶像崇拜前后测差异检验
        4.6.4 实验组与控制组偶像崇拜与同伴关系后测差异检验
    4.7 讨论研究工具
        4.7.1 结构式团体沙盘的干预效果
        4.7.2 干预有效的原因分析
        4.7.3 团体成员的反馈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6.1 研究的创新点
    6.2 研究的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偶像崇拜问卷
    附录2 :同伴关系量表
致谢

(9)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小学生偶像崇拜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偶像
        二、偶像崇拜
        三、榜样教育
        四、偶像——榜样教育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第二章 小学生偶像崇拜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过程与实施
        一、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访谈设计与实施
    第二节 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基本情况
        二、小学生对偶像崇拜的认知与态度
        三、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行为表现
        四、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
        五、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引导
第三章 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的问题
        一、偶像类型娱乐化,榜样人物边缘化
        二、小学生容易被偶像外貌所吸引
        三、小学生的媒介鉴别素养有待提升
        四、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偶像崇拜引导欠缺
    第二节 小学生偶像崇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大众文化与大众传媒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引导的失衡
        三、家长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四、小学生个人的心理需求与特点
第四章 小学生偶像崇拜的教育引导对策
    一、遵循学生心理需求,合理进行偶像引导
    二、创新榜样教育形式,加强偶像榜样化和榜样偶像化
    三、发挥德育和美育的价值导向作用,提高小学生对偶像的欣赏层次
    四、加强媒介教育,提高小学生媒介鉴别素养
    五、借助家长学校,提升家长偶像崇拜教育引导水平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调查
附录2
致谢

(10)体育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价值
    1.4 创新点
2 研究综述
    2.1 体育行为的相关研究
        2.1.1 体育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体育行为的测量
        2.1.3 体育行为研究内容的分布特点分析
    2.2 体育偶像崇拜的相关研究
        2.2.1 偶像崇拜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2.2 体育偶像崇拜的概念界定
        2.2.3 体育偶像崇拜的测量
        2.2.4 体育偶像崇拜研究内容的分布特点分析
    2.3 体育偶像崇拜、体育行为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
        2.3.1 体育偶像崇拜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
        2.3.2 体育行为与相关变量关系的研究
    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与假设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假设
    3.2 被试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访谈法
        3.3.4 数理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体育行为量表的修订
        4.1.1 初始量表题目的来源
        4.1.2 初测题目内容效度的评定
        4.1.3 项目分析
        4.1.4 探索性因素分析
        4.1.5 验证性因素分析
        4.1.6 大学生体育行为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4.2 体育偶像崇拜和体育行为的水平和特点
        4.2.1 大学生体育行为的水平和特点
        4.2.2 大学生体育偶像崇拜的水平和特点
    4.3 体育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基于链式中介效应的分析
        4.3.1 共同方法偏差
        4.3.2 中介效应检验
5 讨论
    5.1 大学生体育行为量表修订
    5.2 研究变量的水平和特点
        5.2.1 大学生体育行为及各指标的差异分析
        5.2.2 大学生体育行为各变量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5.3 链式中介效应
        5.3.1 体育偶像崇拜与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关系
        5.3.2 积极情绪在体育偶像崇拜与大学生体育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5.3.3 体育价值观在体育偶像崇拜与大学生体育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5.3.4 积极情绪、体育价值观在体育偶像崇拜与大学生体育行为之间的链式中介 作用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7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附录A
附录B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C 大学生访谈提纲

四、关于小学生“偶像崇拜”的一项调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区乡村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以丽水山区某乡村小学为例[J]. 宋兴川,蒋密密,潘思兴,施加平. 河西学院学报, 2021(04)
  • [2]弗洛姆“偶像崇拜”视角下青少年偶像崇拜异化问题探析[J]. 李海琪. 鄂州大学学报, 2021(04)
  • [3]农村初中生偶像崇拜现状及教育引导研究 ——以肥东县X中学为例[D]. 时珩. 安徽农业大学, 2021
  • [4]小学生偶像崇拜的发生及其审美引导 ——基于H小学和D小学的研究[D]. 王徵羽.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5]明星偶像崇拜的失范与重构路径研究 ——以流行文化中的青少年学生群体为例[D]. 马赫. 吉林大学, 2020(01)
  • [6]偶像崇拜须弘扬正能量[J]. 张琪颖.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20(07)
  • [7]新时代大学生偶像崇拜及其引导教育研究[D]. 梁惠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初中生同伴关系对偶像崇拜的影响及其沙盘干预[D]. 刘嘉琦.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9]小学生偶像崇拜的现状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D]. 赵甜甜.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10]体育偶像崇拜对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研究[D]. 黄甜.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小学生“偶像崇拜”的调查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