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动作行为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文广[1](2013)在《浅谈变电站保护配置、计算选择及运行》文中研究表明传统观念认为,电网坚强了,即使保护误动也不会对用户供电造成什么影响。但是,从国际、国内最近几年的几次大面积停电来看,每一次事故范围的扩大都与保护的不正确动作或者保护与自动装置配置的不完善有关。因此,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和电压等级的提高,保护专业面临着更多的新任务。本文从保护配置、计算选择及保护运行等方面对保护全面加以介绍,对变电运行人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邓洁清,刘一丹,乔星金,高磊[2](2013)在《500kV线路单相永久性故障两侧重合闸动作不一致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一条500 kV线路发生单相永久性接地故障,线路两侧的保护动作情况不一样:一侧单跳单重转三跳,另一侧单跳后再三跳。针对这种情况,对故障录波图和保护装置动作逻辑进行综合分析,发现由于线路两侧的开关保护重合闸开始计时方式不同导致了动作行为的不同,同时提出线路两侧开关三跳的原因也不同。最后引出几点思考,希望专业人员予以注意,在适当的场合加以利用。
刘慧源[3](2013)在《内蒙古输电线路微机保护的元件判据技术方案分析》文中提出内蒙古电网已经初步形成了“三横四纵三出口”的500千伏主网架结构,为了实现把内蒙古电网建成输送畅通、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电网的总要求。本文根据内蒙古电网特点,选用该地区典型输电线路微机保护装置的启动元件、方向元件、距离元件、选相元件和振荡闭锁元件等关键元件的判据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改进,目的是保证各个功能模块快速判别故障,迅速发出指令,并进行仿真模拟分析,以验证判据能否达到选择性、快速性、灵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在内蒙古电网中由于冲击负荷和波动性电源的存在,不能保证输电线路时刻保持对称状态。为了减少电流波动和输电线路振荡对启动元件灵敏度的影响,以确保继电保护装置在多个类型的线路故障中均能体现其速动性和可靠性,采用三相同时刻采样和基于零序电流相结合的方案制定启动元件判据。根据线路两侧的方向元件对故障方向的识别结果,采用基于序补偿电压模值比较方式提出方向元件的判据,用以判断是否跳闸。通过分析零序电压和故障相电压之间的相位关系,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类型的方向元件判据。当零序电压低于门槛值时,方向元件采用保护安装处故障前的故障相电压代替零序电压,进行零序功率方向判别;利用正序电压代替零序电压进行方向判别。在距离元件中提出相间距离元件判据和接地距离元件判据。对距离元件的动作特性进行分析研究,提高线路保护装置的灵敏特性。本文还对整组微机保护元件进行了整组复归判别,以保证各个元件通信的畅通和各个模块的一致性。
李正天[4](2011)在《高压线路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及新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网规模越来越庞大,电压等级越来越高,如何可靠地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我国电网日益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美国、欧洲相继发生大停电事故,充分说明了寻求更加安全、可靠的电网保护控制措施是当前电力行业的一个重要课题。论文结合电力系统生产运行实际,围绕现有继电保护领域存在的一些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深入研究。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该方法可以评估任一种比例差动判据在各种可能的运行条件下的动作性能,利用这种分析方法,详细分析了ABB公司两种标积制动判据的安全性和灵敏性。在对全电流差动判据和故障分量电流差动判据的比较方面,论证了在多种内部故障的情况下,故障分量电流差动保护的灵敏性和安全性明显优于全电流比例差动保护;在相电流差动保护和线电流差动保护的比较方面,论证了相电流差动保护在反应接地故障、尤其是单相接地故障时的综合灵敏度比线电流差动保护有所提高,因此,采取零序差动等补偿措施的做法是有意义的。详细研究了采样值差动判据的动作性能,给出了动作电流倍数与电流采样初相角存在的对应函数关系,并论证了采样值差动保护中关于模糊动作区上下界的结论。电力系统振荡期间,需要有效快速闭锁距离保护以免误动,但是对振荡过程中发生的三相对称故障,又需要快速识别并解除对距离保护的闭锁。通过研究振荡过程中系统频率及其变化规律,提出了一种面向继电保护的全过程系统振荡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相有功及三相无功变化率的距离保护振荡闭锁新方法,基于该方法,在振荡的各个阶段,距离保护都能可靠地被闭锁;而对称故障发生后,该方法能够快速动作,不受系统参数、故障时刻、故障位置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提出了一种适应工程要求的自适应振荡闭锁新策略,在各种系统振荡的情况下,本策略均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当振荡中发生区内故障时,除了高阻接地故障,其灵敏度在各种现有策略中是最高的。在广域保护方而,研究提出了一种分层电力系统区域保护系统,与现有的主保护后备保护协同工作,构成强化后的电网第一道防线,此区域保护系统的动作速度介于保护和后备保护之间,进一步提高了整个保护系统的安全性。针对距离保护Ⅲ段和过保护因潮流转移引起误动的问题,提出了自适应调节保护定值的方法,仿真计算结果明该调节方法简单有效,既可以避免由于潮流转移引起的误动作,又可以在线路发生障时不失去远后备保护的功能。最后对全文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高鹏[5](2011)在《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电力系统在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的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电力系统的事故防范非常困难。随着我国电力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电力设备自动化水平的逐年提高,各种故障录波器、微机保护装置和综合自动化装置得到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有效利用故障录波装置和微机式继电保护装置记录的大量故障信息,进一步加快事故处理的速度,提高分析故障的能力,本文开发研究了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针对电网建设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要求,本课题依据IEC61970、IEC61850等相关国际标准,基于先进的分布式系统技术CORBA对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进行了建模分析和系统结构体系设计,并结合淄博供电公司的现场实际实现了二次信息的IEC61850模型封装,进而建立起基于IEC61970-CIM的系统模型支持平台,实现了IEC61850模型的IEC61970-CIM视图访问,使得IEC61850与IEC61970模型体系得到融合;在此平台基础上还开发了二次设备管理、计算分析、运行监控、故障分析等高级应用,使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完善;此外,本课题还研究了该系统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的稳定性,实用性和规范性。
张中宽[6](2010)在《电网运行保护装置异常动作分析及改进措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从继电保护的基本原理、在电力系统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历程、微机保护的硬件构成等基础理论入手,阐述了电网运行中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在继电保护运行中,由于设计不当、元件异常、装置配置不能满足电网特殊情况下的需要等原因,造成继电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对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形成严重威胁。论文从继电保护现场运行实际出发,结合生产运行中发生的继电保护异常动作事故案例,从继电保护装置原理、二次回路设计、安全稳定运行等方面,对微机保护动作特性进行分析,找出继电保护运行中存在问题、缺陷的症结,并提出了改进措施,对电网运行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完成的主要工作包括:(1)变电站改造中重合闸回路异常问题的研究针对变电站改造中,由于施工设计不当,出现机构未储能造成断路器多次重合、控制回路断线造成断路器自动合闸、就地分闸引起断路器自动合闸等问题。从自动重合闸装置原理、二次回路设计、安全运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改进措施。(2)提高微机备自投运行可靠性的研究针对CSB-21A微机备自投装置参数设置不当,造成无流闭锁电压互感器(PT)断线判据失效的缺陷,提出了备自投装置采用降低电流互感器变比,提高轻载运行变电站备自投运行可靠性的措施。同时对电压切换并列回路进行改进,采取双位置重动继电器,提高电压回路切换可靠性。(3)500kV断路器保护异常动作的研究针对500kV断路器保护自动重合闸拒动事故,对继电保护动作的过程和事故录波报告进行详细的分析,确认了自动重合闸拒动的根本原因,更换了交流采样插件,提出了技术防范措施。(4)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方式的研究针对变压器比率制动差动保护的动作特性、不同电气主接线方式下电流回路接入比率制动差动保护动作特性差异进行了理论分析。通过对一起变压器比率差动保护误动跳闸事故的详细分析,指出内桥接线方式下,电流回路接入差动保护方式不当,造成差动保护驱动的缺陷,提出了内桥接线变电站保护装置的选型和施工设计建议。
王建建[7](2010)在《虚拟微机保护装置及其动作特性分析评估系统》文中研究表明电网规模的扩大、输电电压等级的提高,使得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地位变得更加重要。继电保护装置性能的优劣对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有着重要影响,必须深入了解并详细掌握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和具体工作过程。微机保护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保护装置的性能,但微机保护装置与传统的继电保护系统有着很大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数据计算复杂,动作特性和工作过程不可视,无法获取中间结果等。故障发生后,运行人员只能借助现场故障录波图、保护装置的事件记录和故障报文等信息进行人工的、基于经验的事故分析,以至于出现了当前“信息收集自动化、信息分析人工化”这样一种极不协调的局面。难免存在着分析片面、判断失误等情况,难以对故障特征量和保护判断、动作情况形成全面、完整、客观的判断。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计算机软件对微机保护装置及其动作特性进行仿真分析的方法并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该系统以故障录波数据和软件仿真数据为数据源,模拟常用微机保护装置的操作界面、保护算法、动作逻辑,同时提供了丰富的故障信息分析处理功能。本系统以软件的形式对微机保护装置内部的工作过程和动作特性进行了可视化处理,不仅能够获得中间结果,还能对不同故障条件下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以及同一故障条件下不同保护元件或装置的动作特性进行分析比较,为深入掌握微机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分析评估保护装置性能、开展故障分析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在对课题的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后,阐述了虚拟微机保护装置及其动作特性分析评估系统的整体设计思路与软件架构,论述了各个主要功能模块的实现方法,然后对软件开发中所涉及的故障信息分析处理算法以及保护动作特性分析算法等进行了详细分析,重点介绍了虚拟微机保护装置模块的保护配置、软件界面、动作逻辑等。最后对软件的功能进行了简要地介绍并结合现场故障录波数据进行了实例分析。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系统计算结果准确,动作逻辑正确,仿真分析结论与现场装置动作结果一致,完全可以满足微机保护装置动作特性分析、现场故障分析等要求,也可满足教学、培训等方面的需求。本系统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和数据库技术,以Microsoft Visual C++和Microsoft Access为开发工具,采用C++语言编写,并在Windows XP环境下调试通过。
陆彦虎,刘青杨,邱枫,许涛[8](2009)在《750kV罐式断路器内部单相接地故障的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文中提出对一次典型的罐式断路器内部A相接地短路故障进行了分析,主要通过介绍系统接线方式、单相接地短路时的短路电流计算、故障录波图的分析、保护装置动作报文分析等几个方面,希望能够加强超高压继电保护工作者对750kV罐式断路器CT配置、保护功能配置、简单的故障分析等知识的掌握,对广大继电保护工作者日常分析事故能有所帮助。
吴大立[9](2008)在《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及实现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输电线路的继电保护水平对于维护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提高经济效益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我国互联大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发展,系统容量越来越大,电压等级越来越高,电容电流及TA饱和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动作速度却更快的要求,输电线路保护可靠性与安全性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研究与改善输电线路保护原理与性能以适应新形式下电力系统的发展尤为迫切。为此,本论文主要围绕电容电流补偿、TA饱和及提高保护动作速度等现代大电网中输电线路保护应用时的难点问题展开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极具现实意义及工程价值。提出了输电线路复合差动保护新方案,有效解决了相量差动保护易受TA饱和的影响,而采样值差动保护灵敏度稍显不足的问题。复合差动保护方案依靠采样值差动原理在1个工频周期内可靠切除大多数较严重的故障,通过相量差动保护原理对轻微内部故障作出反应,同时引入制动电流判据,在严重外部故障时自适应增加200ms延时来克服电流互感器(TA)饱和对相量差动的影响。该方案无需配置复杂的TA饱和检测元件,保护判据成熟可靠。仿真及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的可靠性、灵敏性以及抗TA饱和性能均优于单一原理的差动保护。提出了在输电线路贝瑞隆模型的基础上构造采样值差动保护的新方法。基于相量的电容电流补偿方法无法适用于采样值差动,而基于贝瑞隆模型的采样值差动保护不仅在原理上从时域完全消除了电容电流的影啊,并同样具有传统采样值差动动作速度快、抗TA饱和能力强的特点,较好地解决了采样值差动这一性能优良的保护原理应用于超高压输电长线时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出了相位自适应差动保护的新原理,在不影响内部故障灵敏度的情况下,大大提高了差动保护的安全性。TA饱和是一直困扰相量差动保护的难点问题。利用电流相位比电流幅值相对受TA饱和影响较小的特点,引入自适应技术,根据电流的相位信息来自适应调整相量差动保护中的制动系数。内部故障时两侧电流相位差小,则制动系数小,保护灵敏度高。外部故障时两侧电流相位差大,则制动系数相应增大,相位自适应差动保护的抗TA饱和能力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提出了基于“阻抗收敛”的反时限距离保护新方法,该方法根据实时测量阻抗收敛的情况自适应选择保护算法的数据窗长,测量阻抗收敛越快,保护算法的数据窗长越短,保护动作越快。进一步与“阶梯型”反时限距离保护配合构成的自适应变数据窗距离保护方案性能更佳,在整个距离I段保护范围内的动作速度都得到了明显改善。论文对高性能成套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研制展开了实用化研究,系统阐述了了保护方案的整体配置、硬件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等重要技术环节。并提出了基于IEEEC37.94标准的实用采样时刻调整法,有效解决了光纤纵联差动保护中的双端数据同步的关键技术问题。动模试验结果表明,保护性能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论文的最后,对全文进行了系统总结,并指出了下一步需要进行的工作。
杨增力[10](2008)在《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复杂的电网结构和多变的运行方式给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其可靠动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继电保护整定计算、提高继电保护可靠性及协调动作的能力,对及时切除故障、避免恶性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致力于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整定计算原则与方法研究、整定计算软件通用性及自动化技术研究、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以及广域继电保护算法研究等方面。部分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多家省、区域电网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系统,有效提高了整定计算的效率及保护定值的准确性。为了更好的发挥继电保护装置的作用,对输电线路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功能进行了研究。指出了零序电流保护、接地距离保护和断路器失灵保护在切除接地故障时所处的地位和应起到的作用;提出了新的零序电流保护和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原则。该研究使得接地故障各后备保护的功能更加清晰和具有层次性。提出了新的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为了充分考虑零序互感对接地距离保护性能的影响,提出了简单实用的零序电流补偿系数计算方法;针对目前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系统的基于感受阻抗的整定计算方法。该方法具有更普遍的适应性,基于该方法的保护定值更加精确。同时,提出了基于运行约束条件的距离保护自适应整定计算方法。在整定计算的自动化和智能性方面,提出了基于灵敏度约束条件的线路保护整定计算自动调整方法。在引入整定保护自身灵敏度约束条件、远后备保护灵敏度约束条件和远后备保护灵敏度传递约束条件等灵敏度约束条件的基础上,通过两个调整阶段实现了线路保护整定计算的自动调整。基于该方法的整定计算软件可代替工作人员实现保护定值的自动调整。同时,提出了一种实用的保护配合顺序优化方法,该方法可以提高保护定值的稳定性。对继电保护离线整定模式和在线整定模式进行了分析,并对在线整定计算系统的整体结构及若干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以实际电力系统为例,对离线模式和在线模式下的保护定值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从中可以看出,实现在线整定对提高继电保护性能具有重要的意义。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具有多样性和区域性,为了减小其对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开发和推广的影响,对整定计算软件的通用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内容涉及运行方式组合、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装置级定值整定计算和定值通知单等方面。提出了基于原则选择的运行方式组合通用性解决方案和基于原则自定义的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通用性解决方案,并对通用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实现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提出了一种评估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的方法。该方法结合线路继电保护系统的功能组成特点,从保护装置和保护定值两个方面分别建立了线路继电保护系统的误动概率模型,以负荷损失的形式反映继电保护误动对电力系统运行造成的影响,并据此建立了线路继电保护系统的脆弱性指标。该脆弱性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出电网继电保护的脆弱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多点故障方向信息来完成故障元件的判断,提出了一种基于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算法,并构建了基于变电站集中式结构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该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根据发电厂或变电站的主接线形式和方向元件位置,分别形成厂站内一次设备和厂站出线对应的一次设备/方向元件关联矩阵。电力系统发生故障后,广域继电保护系统根据方向元件指示的故障方向信息和一次设备/方向元件关联矩阵形成一次设备/故障方向关联矩阵,并完成故障元件的识别。
二、双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动作行为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双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动作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浅谈变电站保护配置、计算选择及运行(论文提纲范文)
1 沧州电网保护和自动装置配置 |
1.1 220k V线路 |
1.2 220k V母线和110k V母线 |
1.3 220k V主变 |
1.4 110k V线路 |
1.5 110k V主变 |
1.6 35KV、10KV线路、电容器 |
1.7 电网自动装置 |
2 各种保护定值的计算选择原则 |
2.1 保护定值的实际意义 |
2.2 变压器保护定值的选择 |
(1)相对固定的定值项 |
(2)220k V变压器高压侧后备保护 |
(3)220k V变压器中压侧后备保护 |
(4)220k V变压器低压侧后备保护: |
2.3 110k V线路保护定值的选择 |
(1)相对固定的定值项 |
(2)不同系统结构的整定值选择差异 |
(3)相间距离保护定值选择 |
(4)零序电流保护定值选择 |
3 保护运行管理的原则性规定和运行注意事项 |
3.1 变电站值班员对保护装置的运行管理职责 |
3.2 保护运行管理的原则性规定 |
3.3 保护运行注意事项 |
4 保护动作报告的搜集和动作正确性分析判断 |
4.1 保护动作信息的收集和汇报 |
4.2 保护和录波动作报告的提取和解读 |
4.3 保护动作正确性的判断 |
(2)500kV线路单相永久性故障两侧重合闸动作不一致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故障概述 |
1.1 故障情况 |
1.2 保护动作情况 |
2 故障分析 |
2.1 相关保护逻辑分析 |
2.2 动作原因分析 |
3 保护动作评价及思考 |
4 结束语 |
(3)内蒙古输电线路微机保护的元件判据技术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微机保护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章 保护装置的总体设计依据与功能配置要求 |
2.1 引言 |
2.2 微机保护总体方案设计依据 |
2.3 微机保护系统的功能配置要求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输电线路微机保护主要元件的基本原理 |
3.1 引言 |
3.2 启动元件 |
3.2.1 三相同时刻采样值启动元件 |
3.2.2 零序电流辅助启动元件 |
3.3 方向纵联元件 |
3.3.1 电压的突变量方向元件 |
3.3.2 正序电压补偿式方向元件 |
3.3.3 负序电压补偿式方向元件 |
3.3.4 零序电压补偿式方向元件 |
3.4 距离元件 |
3.4.1 突变量距离元件 |
3.4.2 复合特性相间距离元件 |
3.4.3 复合特性接地距离元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启动元件的判据研究及仿真分析 |
4.1 引言 |
4.2 相电流突变量启动元件 |
4.2.1 对 PSL 601(A)微机保护装置启动元件的研究 |
4.2.2 对 WXH-803 微机保护装置启动元件的研究 |
4.3 三相同时刻采样 |
4.4 相间电流突变量启动元件 |
4.4.1 对南瑞 PCS-902 微机保护装置启动元件的研究 |
4.4.2 对四方微机保护装置启动元件的研究 |
4.5 启动元件的仿真算法比较和总结 |
4.5.1 相电流突变量启动元件分析 |
4.5.2 三相同时刻采样启动元件分析 |
4.5.3 相间电流突变量启动元件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方向元件判据研究及仿真分析 |
5.1 引言 |
5.2 三相采样值乘积算法方向阻抗继电器判据 |
5.2.1 A 相接地故障 |
5.2.2 BC 接地故障 |
5.2.3 BC 相间短路 |
5.2.4 三相接地短路 |
5.3 方向阻抗继电器算法的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距离元件判据研究及仿真分析 |
6.1 距离保护判据 |
6.1.1 判据一 |
6.1.2 判据二 |
6.2 判据算法研究 |
6.2.1 判据一仿真模拟 |
6.2.2 判据一仿真计算分析 |
6.2.3 判据二仿真模拟 |
6.2.4 判据二模拟仿真计算分析 |
6.3 针对冲击性负荷的元件改进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作者简介 |
(4)高压线路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及新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高压线路差动保护特性分析及技术发展 |
1.3 距离保护振荡闭锁和故障识别技术 |
1.4 基于广域信息的高压电网后备保护系统 |
1.5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章节安排 |
2 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新方法 |
2.1 引言 |
2.2 CT饱和情况下传变比和传变角差的关系 |
2.3 基于p-s平面的差动保护动作行为分析方法 |
2.4 应用p-s平面对差动保护判据的分析实例 |
2.5 两种新判据的量化对比分析 |
2.6 小结 |
3 不同电流选取方式下差动保护动作特性比较 |
3.1 引言 |
3.2 相电流比例差动和线电流比例差动的比较分析 |
3.3 全电流与故障分量电流比例差动判据的比较分析 |
3.4 小结 |
4 电流采样值差动保护动作特性分析 |
4.1 引言 |
4.2 采样初相角对采样值差动保护的影响 |
4.3 对模糊动作区的讨论 |
4.5 小结 |
5 系统振荡中对称故障识别及自适应闭锁新原理与方法 |
5.1 引言 |
5.2 面向继电保护的全过程继电保护模型 |
5.3 基于功率变化交叉闭锁的电力系统振荡中对称故障快速识别方法 |
5.4 自适应振荡闭锁判据研究 |
5.5 小结 |
6 基于广域测量信息的后备保护新原理研究 |
6.1 分层式电网区域保护系统原理 |
6.2 广域后备保护动作特性自适应调节新方法 |
6.3 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总结 |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科研工作 |
(5)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系统的定义及信息采集 |
2.1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包含的内容 |
2.1.1 正常运行状态下的信息 |
2.1.2 事故后的动作信息 |
2.1.3 静态的继电保护信息 |
2.2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基本功能 |
2.2.1 自动采集装置信息 |
2.2.2 综合分析功能 |
2.2.3 故障信息共享 |
2.2.4 对历史数据的综合管理 |
2.2.5 通信功能 |
2.2.6 图形界面 |
2.3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对站端信息采集的要求 |
2.3.1 满足事故处理的需求 |
2.3.2 满足事故分析的需求 |
2.3.3 满足电网运行管理现代化的需求 |
2.4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站端信息的采集途径 |
2.4.1 微机保护及其通信接口 |
2.4.2 故障录波器及其通讯接口 |
第3章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 |
3.1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结构初步分析 |
3.2 面向对象技术 |
3.3 统一建模语言UML |
3.4 一次系统建模分析 |
3.4.1 IEC61970标准 |
3.4.2 一次系统建模 |
3.5 二次系统建模分析 |
3.5.1 统一建模 |
3.5.2 分层结构 |
3.5.3 抽象通信服务接口 |
3.5.4 建模实例 |
3.6 系统的信息传输和流向 |
3.7 系统的业务流程 |
3.8 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4章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 |
4.1 总体设计要求 |
4.2 系统总体结构 |
4.3 硬件环境设计 |
4.3.1 主站系统结构设计 |
4.3.2 子站系统结构设计 |
4.4 软件体系设计 |
4.4.1 分布式系统和CORBA技术 |
4.4.2 软件系统结构设计 |
4.4.3 操作系统平台 |
4.4.4 对象持久化接口服务器 |
4.4.5 可扩充的应用系统框架 |
4.4.6 图、资维护及数据建模系统 |
4.4.7 通知服务 |
4.4.8 数据采集器 |
4.4.9 对于现场二次设备的对象组件集合 |
4.4.10 设备对象网关 |
4.4.11 主站数据库设计 |
4.4.12 信息分类、存储和查询 |
第5章 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系统实施 |
5.1 系统实现及技术特点 |
5.2 基本应用功能 |
5.2.1 图形背景及信息层次化组织 |
5.2.2 查询统计功能 |
5.2.3 故障分析功能 |
5.3 高级应用功能 |
5.3.1 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
5.3.2 计算分析 |
5.4 定值管理 |
5.5 流程管理 |
第6章 结论 |
6.1 本文主要成果 |
6.2 需要完善的功能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电网运行保护装置异常动作分析及改进措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继电保护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 |
1.3 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历程 |
1.4 微机型继电保护的硬件构成 |
1.5 电网运行中继电保护存在的问题 |
1.6 论文所作的主要工作 |
2 变电站改造中重合闸回路异常问题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自动重合闸装置简介 |
2.3 机构未储能造成断路器多次重合 |
2.3.1 现象 |
2.3.2 原因分析 |
2.3.3 防范措施 |
3 提高微机备自投运行可靠性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CSB-21A高压备自投装置简介 |
3.3 事故前变电站运行方式 |
3.4 事故经过及动作情况 |
3.5 动作原因分析 |
3.6 整改措施和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4 500kV断路器保护异常动作的研究分析 |
4.1 引言 |
4.2 LFP-921B断路器保护简介 |
4.3 故障前重阳变500kV系统运行方式 |
4.4 事故经过及动作情况 |
4.5 事故原因分析 |
4.6 防范措施及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5 变压器差动保护接线方式的研究分析 |
5.1 引言 |
5.2 一起变压器保护误动事故分析 |
5.3 变电站主接线方式的主要类型 |
5.4 微机比率差动保护动作原理及特点 |
5.5 内桥接线变压器差动保护两种不同接线方式的分析 |
5.6 防范措施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虚拟微机保护装置及其动作特性分析评估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虚拟微机保护装置及其动作特性分析评估系统的总体设计 |
2.1 系统的总体架构 |
2.2 数据库模块 |
2.2.1 Access关系型数据库 |
2.2.2 Access数据表的设计 |
2.2.3 Access数据库的访问—ODBC访问技术 |
2.3 故障信息分析处理模块 |
2.4 微机保护动作特性分析评估模块 |
2.5 虚拟微机保护装置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故障信息分析处理模块 |
3.1 数据输入及转换模块 |
3.2 数据分析和预处理 |
3.2.1 (原始)电压、电流幅值相位 |
3.2.2 工频变化量 |
3.2.3 序分量 |
3.2.4 谐波分量 |
3.3 数字滤波模块 |
3.3.1 数字滤波器算法 |
3.3.2 分析界面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微机保护动作特性分析评估模块 |
4.1 保护起动元件 |
4.2 过流元件 |
4.3 工频变化量方向元件 |
4.4 距离保护元件 |
4.5 差动保护元件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虚拟微机保护装置 |
5.1 虚拟线路保护装置 |
5.1.1 RCS-901A虚拟线路保护装置 |
5.1.2 RCS-931A虚拟线路保护装置 |
5.2 虚拟变压器保护装置 |
5.2.1 RCS-978E虚拟变压器保护装置 |
5.2.2 PST-1200虚拟变压器保护装置 |
5.3 虚拟母线保护装置 |
5.3.1 RCS-915虚拟母线保护装置 |
5.3.2 BP-2B虚拟母线保护装置 |
5.4 辅助分析工具 |
5.5 实例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750kV罐式断路器内部单相接地故障的保护动作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故障简况 |
1.1 故障时系统运行方式 |
1.2 保护配置 |
1.3 故障情况介绍 |
2 保护装置动作情况 |
2.1 主变保护动作情况 |
2.2 线路保护动作情况 |
2.3 装置信号及指示灯 |
3 750 kV系统单相接地短路电流分析计算 |
3.1 系统简图 (图2) |
3.2 系统复合序网图 |
3.3 短路电流计算 |
4 分析750 kV线路保护和2#主变保护动作行为 |
4.1 罐式断路器内部CT配置 |
4.2 保护动作行为分析 |
5 结论 |
(9)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及实现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输电线路保护发展历史与研究现状 |
1.3 输电线路保护原理与技术的新发展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输电线路复合差动保护方案 |
2.1 引言 |
2.2 差动保护原理 |
2.3 复合差动保护方案 |
2.4 数字仿真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贝瑞隆模型的采样值差动保护 |
3.1 引言 |
3.2 输电线路贝瑞隆模型 |
3.3 保护原理 |
3.4 数字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4 输电线路相位自适应差动保护 |
4.1 引言 |
4.2 双端电源线路电流相位特征分析 |
4.3 相位自适应的差动保护 |
4.4 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自适应变数据窗距离保护 |
5.1 引言 |
5.2 常用变数据窗算法比较与分析 |
5.3 自适应变数据窗距离保护 |
5.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高性能成套高压线路保护装置的研制 |
6.1 引言 |
6.2 保护装置的设计原则和功能要求 |
6.3 装置总体结构与硬件设计 |
6.4 保护原理方案 |
6.5 保护软件设计 |
6.6 动模试验结果 |
6.7 本章小结 |
7 全文总结 |
7.1 论文取得的研究成果 |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科研工作 |
(10)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的研究现状 |
1.3 电力系统广域保护的研究现状 |
1.4 继电保护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及章节安排 |
2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功能定位分析及整定计算原则 |
2.1 引言 |
2.2 输电线路保护配置现状 |
2.3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问题分析 |
2.4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功能定位 |
2.5 接地故障后备保护的整定计算原则 |
2.6 小结 |
3 输电线路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新方法 |
3.1 引言 |
3.2 现有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方法分析 |
3.3 接地距离保护整定计算新方法 |
3.4 算例分析 |
3.5 基于运行约束条件的距离保护自适应整定计算 |
3.6 小结 |
4 基于灵敏度约束条件的线路保护整定计算自动调整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灵敏度约束条件的自动调整方法 |
4.3 信息继承在整定计算中的应用 |
4.4 保护配合顺序优化方法 |
4.5 算例分析 |
4.6 小结 |
5 继电保护在线整定系统结构及定值性能分析 |
5.1 引言 |
5.2 离线整定计算模式与在线整定计算模式 |
5.3 在线整定计算系统结构及若干关键技术 |
5.4 在线整定和离线整定的定值性能比较 |
5.5 小结 |
6 继电保护整定计算软件的通用性解决方案 |
6.1 引言 |
6.2 整定计算软件功能划分及通用性分析 |
6.3 整定计算的通用性解决方案 |
6.4 通用原理级保护整定计算软件模块的实现 |
6.5 小结 |
7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 |
7.1 引言 |
7.2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误动概率模型 |
7.3 输电线路继电保护系统脆弱性评估 |
7.4 算例分析 |
7.5 小结 |
8 基于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系统 |
8.1 引言 |
8.2 广域继电保护系统的结构 |
8.3 基于方向比较原理的广域继电保护算法 |
8.4 算例分析 |
8.5 广域继电保护与IEC 61850的关系 |
8.6 小结 |
9 全文总结 |
9.1 总结 |
9.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3 电科院22节点系统线路参数 |
四、双微机线路保护装置动作行为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浅谈变电站保护配置、计算选择及运行[J]. 李文广. 中国科技信息, 2013(18)
- [2]500kV线路单相永久性故障两侧重合闸动作不一致的分析[J]. 邓洁清,刘一丹,乔星金,高磊. 江苏电机工程, 2013(04)
- [3]内蒙古输电线路微机保护的元件判据技术方案分析[D]. 刘慧源.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高压线路保护动作特性分析及新原理研究[D]. 李正天. 华中科技大学, 2011(10)
- [5]继电保护及故障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D]. 高鹏.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6]电网运行保护装置异常动作分析及改进措施的研究[D]. 张中宽. 郑州大学, 2010(03)
- [7]虚拟微机保护装置及其动作特性分析评估系统[D]. 王建建. 山东大学, 2010(09)
- [8]750kV罐式断路器内部单相接地故障的保护动作行为分析[J]. 陆彦虎,刘青杨,邱枫,许涛.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09(24)
- [9]输电线路保护新原理及实现技术的研究[D]. 吴大立.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
- [10]超高压线路继电保护整定计算及协调问题研究[D]. 杨增力.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