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篇新章──美国都市传说略谈(论文文献综述)
任志强[1](2021)在《都市传说研究的国际性与本土化——评《香港都市传说全攻略》》文中提出都市传说,又称为当代传说,是指"以城市为背景、讲述个人亲身经历的当代故事"(1)。都市传说往往声称为真人真事,而实际上很难追溯故事的源头。它往往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民众中流传,以前多是口耳相传,现在多了互联网等渠道。都市传说反映了当代社会民众的恐慌与焦虑、怨恨和尴尬,正如民俗学者施爱东所言,"都市传说成了人们排泄都市情绪的下水道。"(2)作为当代都市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化符号,都市传说可以说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徐金龙,林铭豪[2](2021)在《民间表达与塑造:都市传说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依附于真实的城市变迁史与社会事件,其故事的成型过程及内容所体现的多元母题、训诫意义反映出都市传说与传统民间传说的关系和现代价值。同时,都市传说在大众传媒的传播中被进一步塑造和加工,呈现出的题材化倾向反映出都市传说在当代社会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为民间文学,都市传说也反过来影响大众传媒中的公众话题。民间对都市传说的关注越多,传说就愈发成为一种民间文化和记忆的表达载体,在此过程中,都市传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
夏敏[3](2020)在《抗疫传说与“文学治疗”》文中研究指明疫情来袭时,口头抗疫传说的出现具有"文学治疗"的功能。福建以妈祖、神医与瘟神为抗疫主体的传统民间叙事,体现了仪式治疗和文学治疗的互为消长;以泉水、草药、茶、酒为抗疫宝物的各种传说,又具有"寻宝"型民间故事的一般特征。福建的民间抗疫传说,遵循着"平衡(安宁)/失衡(疫情/抗疫)/平衡(安宁)"的普遍结构模式,成为抗疫语境中调适传闻者不安心理注意力的有效渠道,同时也是社会焦虑的减压方式。
李玉涵[4](2020)在《当代“都市传说”的叙事建构与传播机制 ——以“上海吸血鬼”传说为个案》文中指出“上海吸血鬼”传说是源于上世纪90年代,持续流传在上海坊间的都市传说。本研究主要借鉴叙事社会学这一理论方法,聚焦于“上海吸血鬼”的叙事建构、叙事演变,以及这一传说的传播机制与社会建构机制。通过对这一都市传说的叙事建构与演变的分析,都市传说在谣言、传言与传说之间的演进线索得以呈现,同时也展示了遮掩在都市传说之下的社会心理建构机制。上世纪90年代,上海刚刚进入到开发特区的建设,各种新鲜事物的尝试,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以及外来人口的持续进入、突发事件的频发……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结合民间知识中的“鬼怪”记忆,在某种意义上促生了都市传说背后的各种“侵阈想象”。作为一种“都市传说”,“上海吸血鬼”叙事在不同年代的社会生活语境下经历了不同的内容与不同的表现形式。起初,伴随着一些具体的社会事件,基于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心理机制,“上海吸血鬼”在民众中间引发了一种真实的恐惧记忆和具体应对行为。十几年后,这一传闻并没有消失,但时过境迁,“谣言”、“传言”已经变成了“传说”,它已从坊间流言而逐渐发展为一则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传说文本,甚至被改编为一种供人欣赏的漫画小说题材。从叙事社会学方法而言,都市传说也是都市生活史与社会史的一部分,在研究都市传说时,我们不是关注于“故事”本身,而是要关注于“故事”如何与日常生活相互构,以及“故事”如何被讲述、被建构。当我们把一个静态的“叙事”还原成动态的过程,就能某种意义上实现“叙事社会学”主张的由叙事研究过渡到社会研究。
张建军[5](2020)在《布鲁范德与“都市传说”的关系及其学术贡献》文中提出1968年,正值美国民俗学"都市"领域和"传说"文类研究兴起之时,多尔森首先使用了"都市传说"概念。1981年,布鲁范德在其学术畅销书《消失的搭车客》中采纳了导师多尔森的术语,使"都市传说"概念普及大众和学界。从此,这个词和布鲁范德的名字紧密相连,他因"都市传说"而广为人知,但也因该词而颇受诟病。在都市传说研究领域,布鲁范德耕耘数十年,始终处在科普民俗学知识的前沿,他以突出的学术实绩更新了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取材范畴和资料搜集范式,更是凭依"历史的和比较的"方法出版多部经典着述,奠定了国际都市传说类型研究的坚实基础。
陈冠豪[6](2019)在《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当代民间传说中,以鬼魂为主题的叙事类型数量颇丰且深具特色。但受限于封建迷信等观念影响,国内对鬼传说的研究较为罕见,加上鬼传说和鬼故事、谣言常被混为一谈,和都市传说的关系也总定位不明,皆加深了鬼传说的理解难度。虽说鬼传说和鬼故事、谣言皆将鬼魂作为叙事主体,但就叙事结构和叙事功能而言,鬼传说有着不同于其他口头叙事的特征。厘清当代鬼传说和传统鬼传说、都市传说、鬼故事、谣言之间的关系,方能准确地认识我国鬼传说的特质。
刘克华,张可馨[7](2019)在《日本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的形态特点与动漫设计意义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都市传说在神秘文化的引导下走向兴盛,随着"实话系"传说的诞生和固定,逐渐变为当今以具体城市地点为特点的都市传说体系。当代日本都市传说随着动漫文本的变迁而被解构和重组。都市传说的文本从恐怖惊悚的小故事,转变为以都市传说为框架、由青春、冒险、魔幻和异世界元素所组成的奇幻故事,其中的异化角色形态,也已逐渐由原始的幽灵鬼怪变为拟人的幻想形象。本论文从日本都市传说的演变背景出发,深度分析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的形态特点,及其在动漫媒介中的设计变迁与意义。
杨正兴[8](2019)在《新沟村“水猴子”传说象征内涵探析》文中研究说明传说作为一种口头叙事,其中渗透了历史、信仰、文化以及人类思维等内容,因而一直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在日常生活讲述传说的过程中,民众的精神世界、内心需求以及传统文化观念得以表达,并在生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民俗学者一般关注历史悠久以及广泛传播的经典传说,而地方性传说则相对关注较少。“水猴子”传说作为安徽省六安市流传的地方性传说,有着一定的传播范围和传播受众,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六安市新沟村的田野调查,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解读,描述这一传说的内容,分析民众对这一传说的态度,解析该传说包含的象征内涵。本文以“水猴子”传说为研究对象,以民俗学为研究视角,对比当下“水猴子”口头传说与建国初期“毛人水怪”谣言事件异同,在田野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相关历史档案的基础上,以象征理论的视角分析“水猴子”的身体形象、传说内容以及受害者的类型,进而分析此传说的象征内涵以及文化意义。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旨在介绍本文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传说学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包含五章。其中,第一章介绍田野点新沟村的选择原因及其基本情况。第二章介绍“毛人水怪”谣言概况、“水猴子”传说内容和村民对这一传说的认识,以及“毛人水怪”、水鬼故事和“水猴子”传说三者关系。第三章介绍“水猴子”传说中的形象,指出“水猴子”与人形成的二元对立,以及“水猴子”的身体部位长爪长牙、长毛、无颔的象征内涵。第四章介绍传说内容,即传说中的作为自然景观的湖泊、人文景观的桥梁以及被溺死的人,以及他们的象征内涵。第五章介绍传说的象征意义,包括表达生计方式、映射死亡恐惧、塑造生活权威以及表达鬼神崇拜。第三部分为结语,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不足,呼吁对该传说更为细致和深入的研究。
张可馨[9](2018)在《日本学校怪谈中妖怪的形象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不可思议的存在对于人类来说始终有着不可名状的魅力。古今中外,关于妖怪的故事数不胜数,妖怪的形象也是不胜枚举、形形色色,体现了人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而在日本,近几十年来妖怪传说也逐渐远离乡土,向都市转移,其中,又以学校这一公共空间为背景产生的怪谈格外受到瞩目。本研究即以学校怪谈里的妖怪为考察对象,以阐明其形象、产生原因和存在意义为目的,展开了如下论述。首先在序论介绍了妖怪的发展及学校怪谈出现的历史文化背景。接着通过218份问卷调查得来的数据,辅之以文献研究的结果,总结出学校怪谈中最常出现的妖怪形象有:多在夜晚或黄昏出现、多在非日常空间(以洗手间或特殊教室为主)出现、以带着怨恨死去的儿童和女性的形象居多、设定具有共通性和可行度等。之后分析了这些妖怪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四点:潜藏在学校这个空间里的非日常性因素的存在,学生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好奇和想象,以及学生们对日渐加大的学习压力的反抗。在分析出学校怪谈里妖怪的形象和出现原因的基础上,从以下四方面详细阐述了学校妖怪的存在意义。其一是反映了人们对于现实社会的不安、影射了社会现实;其二是,出于娱乐性,为了满足人类追求刺激的心理;其三是在学校里怪谈可以被学生们作为舒缓压力、强化集体感的一种“文化装置”;其四则是作为对孩子的一种教育和保护的方式。综上所述,妖怪是从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恐惧和反抗生发出来的。但同时笔者也指出,妖怪也可以变成茶余饭后的话题、链接人心的纽带,不可一味地鄙夷、否定、需要辩证看待。
王尧[10](2017)在《2015年度传说研究综述》文中提出2015年度传说研究一方面传承了经典的学科范式,在具有传统优势的主题流变、历史地理、比较、类型研究等方面均有大量成果持续涌现。另一方面,新世纪以来的研究动向也得到拓展深化,传说与地方人群的动态关联、与信仰的扭结、在语境中的功能等问题也得到了一些精彩个案的有效解答,呈现出新范式的阐释力;同时,如"景观叙事"等新鲜视角进一步拓宽了传说学的视野,显示了民间文学积极参与当下社会建设的活力。然而,本领域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普遍性问题,如对于"一源单线论"的认识不足、比较研究的简单化倾向以及分类标准的含混等。传说研究亟须建立公共的理论对话平台。
二、旧篇新章──美国都市传说略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旧篇新章──美国都市传说略谈(论文提纲范文)
(1)都市传说研究的国际性与本土化——评《香港都市传说全攻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选材广泛,类型多样。 |
二、旁征博引,考证扎实。 |
三、阐释得当,善用图像。 |
(2)民间表达与塑造:都市传说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亦真亦假:“荔湾尸场”传说的逐渐成型 |
二、民间表达:“荔湾尸场”传说的多元母题 |
(一)“鬼灵复仇”的训诫意义 |
(二)“替死鬼”的解释功能 |
(三)未竟的“神人救世”母题 |
三、民间塑造:“荔湾尸场”传说的题材化趋势 |
四、结语 |
(3)抗疫传说与“文学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精神疗救”手段之一的抗疫叙事 |
二、妈祖“圣泉救疫”的叙事传承 |
(一)明林尧俞(约1560—1628,福建莆田人,明万历1589年进士)编《天妃显圣录》所收妈祖显圣的45个故事中始见“圣泉救疫”传说(简称“林尧俞本”),共有153字。原文如下: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三、防疫语境中的神医叙事、瘟神奇谈 |
(一)神医叙事 |
(二)瘟神奇谈 |
四、抗疫传说中的“宝物”治疫 |
(一)化身型 |
(二)采茶救疫型 |
(三)蛇酒祛疫型 |
结语 |
(4)当代“都市传说”的叙事建构与传播机制 ——以“上海吸血鬼”传说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 “都市传说”及其相关概念研究 |
(二) 都市传说的叙事类型研究 |
(三) 都市传说的社会功能研究 |
(四) 都市传说的个案与比较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一) 本研究的创新点 |
(二)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一章 “上海吸血鬼”传说的叙事建构与演变 |
第一节 “上海吸血鬼”传说的由来 |
一、“上海吸血鬼”都市传说的初现 |
二、可能的雏形:被访者记忆中的“吸血老太婆” |
第二节 都市传说中“上海吸血鬼”的形象变化 |
一、细节的嵌入: 日渐丰满的“吸血老太婆”形象 |
二、“上海吸血鬼”活动地点的扩大化与具体化 |
第三节 异文的增加: “上海吸血鬼”形象的多元化 |
一、残存人性的变异科学家 |
二、海上飘来的僵尸 |
三、狂性大发的精神病人 |
四、从成都远道而来的僵尸 |
第二章 “上海吸血鬼”传说的社会建构机制 |
第一节 都市传说产生的土壤: 20世纪90年代的上海社会 |
一、开发建设中的“危险区域” |
二、对外来人口的“侵阈想象” |
第二节 导火索:与社会事件互为佐证的“吸血鬼” |
一、魏广秀案件与“上海吸血鬼” |
二、容易成为受害者的“红衣女性” |
三、对疾病与病人的恐惧 |
第三节 集体记忆的社会延续: 民间知识中的“吸血怪物” |
一、中国民间记忆中土生土长的吸血鬼——僵尸 |
二、地方知识和信仰对“上海吸血鬼”传说的建构 |
第三章 “上海吸血鬼”传说的传播推进机制 |
第一节 传播主体的角色扮演 |
一、推进机 |
二、机会主义者 |
三、调情者 |
四、消极的中转站 |
五、抵抗者 |
第二节 不同角色的多元运作机制 |
一、不同角色的功能 |
二、时间演进中传播主体的角色变化 |
第三节 传播媒介转变对都市传说的演绎 |
一、多元媒介对“吸血鬼”形象的具象化 |
二、网络平台个体流量的崛起: 从民间记忆到个体创作 |
三、传播渠道转变: 从口口相传到网络传播 |
第四章 叙事社会学论域中的都市传说 |
第一节 “叙事社会学”的问题与方法 |
一、何谓“叙事社会学”? |
二、叙事社会学视野中的都市传说研究 |
第二节 都市传说的叙事演进与特征 |
一、从谣言、传闻到都市传说 |
二、都市传说的“时代性”叙事特征 |
第三节 从“叙事”研究到“社会”研究 |
一、作为社会生活史的都市传说 |
二、作为社会事件与过程的都市传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后记 |
(5)布鲁范德与“都市传说”的关系及其学术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布鲁范德与“都市传说”的普及 |
二、“都市传说”的由来和争议 |
三、布鲁范德研究都市传说的学术贡献 |
结语 |
(6)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鬼传说”? |
二、当代鬼传说与传统鬼传说 |
三、当代鬼传说与都市传说 |
四、当代鬼传说与鬼故事 |
五、当代鬼传说与谣言 |
(7)日本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的形态特点与动漫设计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都市传说发展的背景 |
二、都市传说异化角色形态特点 |
1、以女性受害者居多 |
2、以人变成的恶灵居多 |
3、特征固定真实感强 |
三、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在动漫设计中的意义与价值 |
1、混合型异化角色形象顺应多方面观影群体 |
2、幻想情境下青少年青春生活的体现 |
3、设计创作受到全球化经济影响 |
结论 |
(8)新沟村“水猴子”传说象征内涵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文献回顾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新沟村“水猴子”传说的田野考察 |
一、田野点的选择 |
二、新沟村的自然环境 |
三、新沟村的人文环境 |
四、村庄的人口流动 |
第二章 “水猴子”传说的内容 |
一、“毛人水怪”谣言事件回顾 |
二、“水猴子”的口头传说 |
三、“水猴子”传说的形成与变迁 |
第三章 “水猴子”形象象征意义解析 |
一、“水猴子”形象的象征意义 |
二、“水猴子”部位的象征意义 |
第四章 “水猴子”传说内容物及其内涵 |
一、“水猴子”传说的环境及其象征意义 |
二、“水猴子”传说中的死者及其象征意义 |
第五章 “水猴子”传说的象征意义分析 |
一、生计方式的表达 |
二、死亡恐惧的映射 |
三、生活权威的塑造 |
四、鬼神崇拜的表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日本学校怪谈中妖怪的形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要旨 |
序论 |
Ⅰ.先行研究 |
Ⅱ.研究目的 |
Ⅲ.研究方法 |
1.调査方法と対象 |
2.调査内容 |
3.调査结果 |
第一章 学校の妖怪のイメージ分析 |
1.1 出现时间:夕方と夜中 |
1.2 出现场所:校内の非日常的な空间 |
1.3 登场キャラクター:女性と子供 |
1.3.1 未练をもって死んだ子供の幽霊 |
1.3.2 恨みを持つ女性 |
1.4 キャラクター设定:高い共通性と信凭性 |
1.5 本章のまとめ |
第二章 学校の妖怪の出现原因 |
2.1 学校に潜んだ非日常性 |
2.1.1 非日常的な时间 |
2.1.2 非日常的な空间 |
2.2 学生自身の恐怖と不安 |
2.3 子供たちの好奇心と想像 |
2.4 学生たちの反抗 |
2.5 本章のまとめ |
第三章 学校の妖怪の存在意义 |
3.1 人间の不安と社会现実の反映 |
3.2 怪异と刺激を求めるための娯楽 |
3.3 ストレス解消と関系强化の「文化装置」 |
3.4 子供へのしつけと保护 |
3.5 本章のまとめ |
结论 |
谢辞 |
参考文献 |
付録:アンケート调査票 |
(10)2015年度传说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
二、2015年度的传说研究 |
(一) 主题流变研究 |
(二) 动力、功能与信仰 |
(三) 景观叙事 |
(四) 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
(五) 比较研究与外国传说研究 |
(六) 古史传说 |
(七) 学术史与方法论 |
三、结语 |
四、旧篇新章──美国都市传说略谈(论文参考文献)
- [1]都市传说研究的国际性与本土化——评《香港都市传说全攻略》[J]. 任志强. 民间文化论坛, 2021(05)
- [2]民间表达与塑造:都市传说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以广州“荔湾尸场”传说为例[J]. 徐金龙,林铭豪.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2)
- [3]抗疫传说与“文学治疗”[J]. 夏敏. 民族艺术, 2020(04)
- [4]当代“都市传说”的叙事建构与传播机制 ——以“上海吸血鬼”传说为个案[D]. 李玉涵.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5]布鲁范德与“都市传说”的关系及其学术贡献[J]. 张建军. 民族艺术, 2020(02)
- [6]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概念指涉[J]. 陈冠豪. 民俗研究, 2019(04)
- [7]日本都市传说中异化角色的形态特点与动漫设计意义的研究[J]. 刘克华,张可馨. 艺术设计研究, 2019(01)
- [8]新沟村“水猴子”传说象征内涵探析[D]. 杨正兴. 安徽大学, 2019(07)
- [9]日本学校怪谈中妖怪的形象分析研究[D]. 张可馨. 东南大学, 2018(05)
- [10]2015年度传说研究综述[J]. 王尧.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