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利用溶剂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钠的新工艺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司景[1](2021)在《工业废盐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现状》文中研究表明工业废盐是化工、医药、印染等行业典型的工业固体废物,具有种类多、产量大、成分复杂等特点,因具有一种或多种危险特性而被定性为危险废物,若无有效措施使其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将严重制约企业生存和发展,并且对生态环境构成潜在的危害,成为亟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从工业废盐资源化处理处置的三大阶段,列举了目前国内外工业废盐处理处置技术方法,分析了国内工业废盐资源化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点对点(企业对企业)的工业盐综合利用方法的建议,同时指出,出台完善的工业盐标准体系可有力推动工业副产盐实现综合利用。
李海朝,张净净,杨小波,李璐瑶,韩鹏[2](2020)在《氯化镁对盐湖卤水蒸发成矿的影响》文中指出晒制出合格成矿卤水的时间,是盐湖生产效率控制因素之一。试验研究了氯化镁存在对卤水蒸发影响。结果表明,在-18~35℃的温度范围内,氯化镁存在对卤水蒸发效率有影响,且温度越低影响越大。生产中有效去除镁离子,可以大大缩短卤水成矿时间,提高生产效率。
王丽佳[3](2020)在《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及处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废盐属于典型的危险废物,具有来源广、总量大、行业散、管理难等显着特征,亟需安全处置。随着国家“无废城市”示范试点的推进和《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19)的即将实施,加强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意义重大。首先,本研究以某化工园区八家来自化学原料、医药、农药、染料行业的工业废盐为对象,通过详细的特征解析发现,不同行业的工业废盐产废系数变异较大。源自化学原料、农药和医药的工业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具有单独资源化利用价值,其余行业工业废盐因产废量小或产品差异,适合合并处置。工业废盐普遍呈现腐蚀性,并具有有机和重金属污染特点,资源化利用或填埋处置过程中,预处理以消除相关污染属性至关重要。其次,针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特点的工业废盐尝试了同步资源化制取硫酸钠盐及盐酸(以脱氯效率评价资源化效果),发现低有机质工业废盐在液固比、硫酸浓度及加热时间分别为3.77、40.80%和40.29min时可实现完全脱氯,同步副产盐酸及硫酸钠方法可行。高有机质废盐副产盐酸及硫酸钠需依次通过热解脱有机质和脱氯两步,最佳热解条件437℃下热解43.2min,后续脱氯考虑到经济成本则在液固比、硫酸浓度及加热时间分别为3、42.61%和34.26min时可达最高效率。最终,模拟研究了工业废盐长期填埋处置过程行为,结果表明,工业废盐的包装方式会极大地影响渗滤液的产生情况。无内膜包装袋废盐的预计完全溶出时间为1.6年,而含内膜包装废盐的溶出可忽略不计。有效的前端包装(含内膜塑料袋密闭包装)可以隔绝大部分污染物质的溶出,从而达到提高渗滤液水质,降低处置难度和成本的目的。可溶性有机物的溶出速率显着快于其他成分,在工业废盐填埋的前期和中期,渗滤液中始终含有高有机物,处理难度大。在工业废盐填埋过程中,包装与否还直接影响到填埋场内的沉降,未经妥善包装会引起填埋场内部的迅速沉降。本研究获得的结论可为工业废盐资源化利用和处置提供重要参考。
唐杰[4](2018)在《赤水晒醋醋曲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制曲工艺的探究》文中提出醋曲作为食醋生产过程中的糖化发酵剂,为食醋提供特殊的营养和香气成分。醋曲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食醋的出品率及品质的好坏。但由于受环境和制曲条件的影响,成曲的质量和稳定性波动实践中非常普遍。因此本课题以赤水晒醋醋曲为研究对象,对不同时期自然繁殖成熟的醋曲进行理化指标、香气成分及微生物、晒醋品质进行比对分析,以此为指导对传统制曲工艺进行优化。主要结论如下:(1)三个时期的晒醋醋曲理化指标分析显示,五月曲优于其他两个月份,有浓郁的复合曲香,生长状况良好。三个时期的醋曲样品水分符合成曲标准,五月曲的酸度最高,为1.15 mmol/10g。酸度的形成主要来源于生酸微生物进行的有机酸代谢及脂肪、淀粉和蛋白质的降解。三个时期的淀粉含量有明显差异(P<0.05),五月曲的淀粉质量分数最低,为46.55 g/100 g,说明曲的生长良好。五月曲液化酶和糖化酶活力最高,分别为2.60 U/g和216.20 U/g,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五月曲的发酵力最高,且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为0.62 g/(0.5g·72h),说明后期发酵过程中的作用更大。综合各理化指标分析,五月曲的品质最好。(2)醋曲中微生物数量测定结果显示五月曲的菌落总数高于其他两个月份,霉菌数量明显更高,为2.6×105 cfu/mL,而霉菌的生长又反映了液化酶和糖化酶活力的高低。五月曲中乳酸菌数目最低,为8.5×102 cfu/mL,但酵母数量高,为2.1×104 cfu/mL,这可能与曲房的培菌环境有关系,并且说明了醋曲微生物菌系的不同。(3)对三个时期的醋曲进行香气成分检测,结果显示:五月和六月曲香气成分中酯类成分含量分别为31.92%、31.50%,均高于四月曲,为曲提供了特殊的香气成分,醇类含量分别为15.54%、17.05%,均低于四月曲,酸类、醛酮类等含量相差不大,分别为13.96%16.67%和1.47%3.14%。通过相对香气活度值法(ROAV)确定晒醋醋曲中的主体香气成分为:乙酸乙酯、癸酸乙酯、芳樟醇、1-烯-3-辛醇、alpha-松油醇、壬醛、月桂醛。(4)采用高通量测序对醋曲样品真菌和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真菌菌落测定,五月曲样品OTU数量最多,为652,说明测序信息更全面。Alpha指数多样性计算结果:五月曲的Shannon指数最高,为1.97,Simpson指数最低,为0.25,说明菌落具有更高的丰富度。五月曲检测到的属类最丰富。细菌菌落测定,五月曲样品的OTU数量为3013,高于六月曲样品,比四月曲样品OTU数量低,说明五月曲的细菌信息全面性高于六月曲,但低于四月曲。五月曲样品的Shannon指数低于六月曲,四月曲样品最低,为2.50;Simpson指数高于六月曲,四月曲样品最高,为0.32,说明五月曲的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六月曲,但高于四月曲。五月曲的细菌属类最高。综合曲样真菌与细菌菌落多样性分析,五月份更有利于醋曲中微生物的生长。(5)三个时期晒醋的感官评定结果表明五月份晒醋最优。理化指标测定结果显示:总酸含量测定,六月份最高,为4.35 g/100 mL,四月份最低,并且四月曲的品质也最差,食醋中有机酸的主要来源是制曲及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发酵产生,原料中也会产生一小部分。还原糖测定结果:四月份含量最低,五月份最高,为2.04 g/100 ml,且具有显着性差异,这与三个时期的醋曲品质有很大关系。吸光度和pH的测定,三个时期相差不大,分别为0.2280.232 L/(g·cm)和3.613.66。综合感官评定与感官指标分析,五月份晒醋的品质最好。(6)香气成分测定结果显示:五月份的挥发性成分最多,为39种,结合相对气味活度值法分析挥发性成分的贡献,得出晒醋的主体香气成分有7种(ROAV≥1):乙酸仲丁酯、2-甲基丁醛、壬醛、癸醛、α-紫罗兰酮、D-柠檬烯、2,4,5-三甲基唑。(7)结合单因素试验及正交优化试验,确定了各因素对制曲工艺的影响,通过试验验证,最终确定最佳制曲条件为A1B3C3D2,即中药粉添加量为7.5%、培养温度为28℃、润水量为125%,自然繁殖时间为25 d,此时得到的液化酶活力为2.41 U/g,酸度为1.24 mmol/10 g,发酵力为0.65 g/(0.5g·72h)。
李继福[5](2018)在《响应曲面法优化低品位离子型稀土提取工艺研究》文中指出由于长期的大量出口,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已经明显下降,因此提高现存稀土的资源利用率迫在眉睫。且目前仍无法建立相应的具体模型来指导实际生产,主要凭经验解决提取工艺中的问题,导致稀土利用率仍然偏低。因此本文以龙南低品位离子型稀土矿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稀土的提取过程,采用响应曲面法对提取过程进行了优化。本文通过结合稀土浸出的单因素试验得到的工艺结果,在其他条件的工艺参数为最佳的基础上,选取了对稀土离子浸出率影响较大的条件因素(硫酸铵pH值、硫酸铵浓度、淋浸流速)及合理的取值范围。利用响应曲面法中(CCD法)设计实验,确定了稀土最佳的浸出工艺参数,设计的试验得到三者对浸出过程的影响强弱顺序为硫酸铵浓度>淋浸流速>溶液pH。响应曲面法预测的稀土浸出率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这说明该浸出模型(R2=0.9464)合适有效。原矿与不同浓度的浸后尾矿经XRD、XPS、FT-IR检测分析说明增加硫酸铵浓度能增强离子交换速率,浸出过程不改变内部晶型结构,并且验证了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的工艺参数为最佳,实现了稀土浸出过程进行优化的目的,对此类离子型稀土浸出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降低浸出母液中杂质离子含量,对其除杂过程进行了优化研究,发现常见的除铝剂的除铝效果为氨水>碳酸氢铵>硫化钠,且除杂过程中除了溶液pH值对除杂结果影响大,其余影响甚微。在最佳除杂工艺参数条件下,最终得到稀土损失率为5.81%,铝去除率为96.72%的除杂指标,除铝效果显着。通过结合稀土沉淀结晶过程中的单因素试验,在其他条件工艺参数为最佳的基础上,选择了对稀土沉淀结晶影响较大的条件因素(母液浓度、陈化时间、晶种用量)及合理的取值范围。利用响应曲面法(CCD法)设计试验,确定了稀土最佳的沉淀结晶参数,并得到了三者对沉淀结晶的影响强弱顺序为母液浓度>晶种用量>陈化时间,响应曲面法预测的沉淀颗粒粒度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均小于8%,这说明该模型(R2=0.894)合适有效。沉淀产物经扫描电镜、XRD、FT-IR检测分析说明得到的稀土为正碳酸型稀土,其也验证了响应曲面法优化得到的工艺参数为最佳,颗粒粒度大且晶型较好,实现了稀土沉淀结晶过程进行优化的目的,对此类风化壳离子型稀土沉淀结晶工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历新宇,姜男哲,孟万[6](2017)在《助剂焙烧伊利石高效释钾及其反应动力学》文中认为采用助熔剂法对伊利石释钾过程进行研究,探讨了助熔剂种类和用量,焙烧温度和时间,水洗温度和时间以及固液比等条件对释钾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氯化钙助剂对伊利石的释钾效果影响显着,最佳实验条件下释钾率为95.84%。动力学分析显示焙烧过程为Ca2+在伊利石内部扩散所控制,焙烧渣中钾的浸出过程受表面化学反应控制。
李刚,朱媛媛,易凌云,赵伟,杜爱玲,齐涛[7](2016)在《低品位钾盐助剂焙烧与水浸及结晶制备钾盐》文中认为采用助剂焙烧-水洗浸出-钾盐结晶分离工艺从低品位钾长石中提取钾盐,分析了分解机理与浸出动力学.结果表明,加入复合助剂分解效果较好,在钾长石:氯化钙:碳酸钠=1:0.5:0.1(ω)、800℃焙烧4 h及液固比1 m L/g、80℃水洗2 h的条件下,钾提取率可达91.88%.使用CaCl2-NaCO3复合助剂能降低矿石分解温度,水洗浸出阶段主要受内扩散控制.
李刚[8](2016)在《低品位非水溶性含钾岩石复合助剂法提取钾盐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钾是地壳中储存非常丰富的碱金属元素,它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钾资源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主要分为水溶性钾资源和非水溶性钾资源两大类。其中水溶性钾资源是生产钾盐的主要来源,也是目前钾肥生产的最重要原料,目前可利用的水溶性钾资源主要有5种类型。总体来看,水溶性钾资源储量少且分布不均。但是,非水溶性钾资源尤其是含钾岩石储量却很丰富,而且分布广泛、品质优良,主要包括钾长石、明矾石、黑云母、霞石、白榴石,以及砂页岩、正长岩、火山岩、板岩等等。因此,研究开发非水溶性钾资源意义重大,首先可综合利用我国的富钾岩石资源以缓解我国钾肥资源短缺的问题,其次可为实现我国钾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与科技支撑。处理含钾岩石的传统方法是高温焙烧分解法,但是这种方法成本过高,加之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本文尝试使用复合助剂法从非水溶性含钾岩石中提取钾盐,该工艺流程短、能耗相对较低,同时保证了钾的浸出率在90%以上。整个工艺流程主要包括三大步骤:(一)焙烧分解:非水溶性含钾岩石与复合助剂充分混合均匀后于800℃焙烧,将不溶性的钾离子转变为可溶性钾离子。(二)水洗浸出:焙烧分解工艺得到的渣相在80℃下以液固比1:1水洗2h,过滤得水洗渣与水洗液。(三)水洗液除杂、钠钾分离:首先除去水洗液中的钙离子,然后通过结晶法(包括蒸发结晶法和醇结晶法)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尝试分离除钙后的混合盐溶液中的钠离子和钾离子,产品烘干即得到可溶性钾盐。本文系统研究了以非水溶性含钾岩石(钾长石、黑云母)为原料的复合助剂法提取钾盐新工艺的详细过程,分析了焙烧温度、焙烧时间、浸出温度、浸出时间、液固比以及不同的助剂等因素对非水溶性含钾岩石中钾提取率的影响,同时对复合助剂法处理钾长石的焙烧分解机理及水洗浸出工艺的动力学进行了深入探讨。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复合助剂焙烧工艺进行探索优化,确定较优的焙烧分解工艺条件,同时探讨焙烧过程的分解反应机理,初步确定分解反应规律。焙烧分解工艺优化条件为:以钙盐(如:氯化钙、碳酸钙等)和钠盐(如:碳酸钠、氯化钠等)为复合助剂,焙烧温度800℃,焙烧时间4 h。焙烧热力学分解机理表明使用复合助剂法能够降低含钾岩石分解温度、减少能耗。(2)对水洗浸出工艺进行探索优化,确定水洗浸出工艺的较优反应条件,同时对水洗过程中钾的浸出规律进行动力学探讨,确定水洗浸出的分离规律。水洗浸出工艺优化条件为:液固比1: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 h。采用动力学方程对水洗浸出过程进行线性拟合,结果表明水洗阶段钾的浸出主要受内扩散过程控制。(3)对水洗浸出液进行除杂,并初步探索了除钙后的混合盐溶液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分离方法。向水洗浸出液中添加适量的碳酸钠以除去水洗液中的钙离子。将除钙后的混合盐溶液分别通过结晶法(蒸发结晶法和醇结晶法)与阳离子交换树脂法进行钠钾分离。结果表明: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效果较差;通过结晶产品的XRD谱图可知,与蒸发结晶法相比,醇结晶法得到的产品氯化钾的衍射峰增强,氯化钠的衍射峰减弱,因而醇结晶法分离效果优于蒸发结晶法,但这两种结晶方法均未将钠离子和钾离子完全分离。
高文远,冯文平,汤建良,宁晚云,郑贤福[9](2016)在《杂卤石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介绍国内外杂卤石资源概况及开发利用重要意义,综述了杂卤石资源的世界分布、储量、成因及研究开发现状,最后分析了杂卤石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和难题,并针对目前研究现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和前景展望。
赵永宝[10](2016)在《近几年钾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文中认为文章介绍了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钾镁肥等几种重要钾肥的生产工艺,并简述了几种生产技术的优点及缺点,旨在为行业同仁做相关研究时提供参考。
二、利用溶剂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钠的新工艺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溶剂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钠的新工艺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工业废盐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业废盐资源化处理 |
1.1 预处理 |
1.1.1 压实技术 |
1.1.2 破碎技术 |
1.2 有机质的去除 |
1.2.1 焚烧技术 |
(1)流化床焚烧炉 |
(2)回转窑焚烧炉 |
1.2.2 热解技术 |
(1)直接加热法 |
(2)间接加热法 |
1.3 资源化利用 |
1.3.1 单组份盐 |
1.3.2 混盐 |
(1)重结晶法 |
(2)萃取法 |
(3)化学沉淀法 |
(4)酸碱中和法 |
(5)膜分离法 |
2 结论与建议 |
(2)氯化镁对盐湖卤水蒸发成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部分 |
1.1 原料及试剂 |
1.2 蒸发速率的测定 |
1.3 相对蒸发效率的计算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氯化镁质量浓度对卤水蒸发速率的影响 |
2.2 温度对卤水蒸发速率的影响 |
2.3 氯化镁对卤水蒸发效率的影响 |
3结论 |
(3)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及处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工业废盐处置技术 |
1.1.1 填埋 |
1.1.2 焚烧及高温处置 |
1.1.3 水泥固化 |
1.2 工业废盐资源化技术 |
1.2.1 盐直接提取 |
1.2.2 盐间接转化 |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
2 工业废盐特征解析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工业废盐的基本特征 |
2.3.2 工业废盐的盐含量特征 |
2.3.3 工业废盐的重金属含量特征 |
2.4 小结 |
3 工业废盐同步制取制取硫酸钠盐和盐酸资源化技术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计 |
3.2.3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低有机质工业废盐同步制取盐酸及硫酸钠盐 |
3.3.2 高有机质工业废盐同步制取盐酸及硫酸钠盐 |
3.4 小结 |
4 工业废盐长期填埋处置过程行为表征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试验方法 |
4.2.3 分析方法 |
4.3 结论与讨论 |
4.3.1 .渗滤液水量和pH变化 |
4.3.2 渗滤液无机阴离子和盐度累积变化 |
4.3.3 渗滤液污染物的累积释放 |
4.3.4 工业废盐溶出极限模拟 |
4.3.5 填埋高度累积变化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赤水晒醋醋曲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制曲工艺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醋曲概述 |
1.1.1 醋曲简介 |
1.1.2 醋曲分类 |
1.2 醋曲的理化指标及香气成分 |
1.2.1 醋曲的理化指标 |
1.2.2 香气成分 |
1.3 制曲工艺及微生物 |
1.3.1 制曲工艺的发展及研究 |
1.3.2 醋曲微生物的分类及研究 |
1.4 醋曲的研究进展 |
1.5 食醋的性质及香气成分 |
1.5.1 食醋的性质 |
1.5.2 食醋香气成分测定 |
1.6 高通量测序研究进展 |
1.6.1 高通量测序发展史 |
1.6.2 高通量测序的应用 |
第2章 引言 |
2.1 选题依据 |
2.2 研究内容 |
2.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3章 赤水晒醋醋曲理化指标及菌落数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试剂 |
3.2.3 仪器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醋曲的感官评定方法 |
3.3.2 醋曲理化指标测定 |
3.3.3 醋曲中微生物的培养及计数 |
3.3.4 晒醋醋曲香气成分的测定 |
3.3.5 统计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晒醋醋曲的感官评定 |
3.4.2 晒醋醋曲理化指标检测 |
3.4.3 醋曲中微生物计数测定 |
3.4.4 晒醋醋曲香气成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通量测序对醋曲菌落多样性的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的预处理 |
4.3.2 DNA的提取 |
4.3.3 PCR扩增 |
4.3.4 DNA 纯化回收 |
4.3.5 定量混合 |
4.3.6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真菌菌落多样性分析 |
4.4.2 细菌菌落多样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相应时期晒醋理化指标及香气成分研究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仪器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试剂 |
5.2.3 仪器与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感官评定 |
5.3.2 总酸测定 |
5.3.3 含盐量的测定 |
5.3.4 可溶性固形物的测定 |
5.3.5 晒醋吸光度的测定 |
5.3.6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5.3.7 pH的测定 |
5.3.8 晒醋菌落总数的测定 |
5.3.9 晒醋香气成分分析 |
5.3.10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晒醋的感官评定比对分析 |
5.4.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 |
5.4.3 晒醋各项理化指标比较分析 |
5.4.4 晒醋菌落计数结果分析 |
5.4.5 晒醋香气成分分析 |
5.4.6 依据ROAV值确定的特征风味物质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晒醋制曲工艺的探究 |
6.1 前言 |
6.2 试验材料及设备 |
6.2.1 试验材料 |
6.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
6.3 试验方法 |
6.3.1 单因素试验 |
6.3.2 正交优化试验 |
6.4 数据统计及分析 |
6.5 结果与分析 |
6.5.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2 正交优化试验结果与分析 |
6.5.3 验证试验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试验结论及展望 |
7.1 试验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响应曲面法优化低品位离子型稀土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稀土资源概括 |
1.1.1 世界稀土资源的现状 |
1.1.2 国内稀土资源现状 |
1.1.3 稀土的应用 |
1.2 离子型稀土浸出工艺及浸出新工艺研究现状 |
1.2.1 离子型稀土浸出工艺 |
1.2.2 浸出新工艺的研究现状 |
1.3 离子型稀土除杂工艺及除杂新工艺研究现状 |
1.3.1 离子型稀土浸出液除杂工艺 |
1.3.2 除杂新工艺的研究现状 |
1.4 风化壳离子型稀土沉淀结晶工艺及沉淀新工艺研究现状 |
1.4.1 离子型稀土沉淀结晶工艺 |
1.4.2 沉淀结晶新工艺的研究现状 |
1.5 响应曲面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
1.5.1 响应曲面法概要 |
1.5.2 响应曲面法原理 |
1.5.3 响应曲面法的应用及趋势 |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 |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
2.1 试验材料准备 |
2.2 试验药剂及主要仪器设备 |
2.2.1 试验药剂 |
2.2.2 试验主要仪器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离子型稀土浸出工艺优化研究 |
2.3.2 离子型稀土除杂工艺优化研究 |
2.3.3 离子型稀土沉淀结晶工艺优化研究 |
第三章 曲面法优化低品位离子型稀土浸出工艺 |
3.1 浸出工艺参数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1 浸出剂种类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2 矿石粒度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3 浸出剂pH值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4 浸出剂淋浸流速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5 浸出剂浓度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6 浸出剂与原矿的液固比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7 压顶水与原矿的液固比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1.8 原矿含水率对稀土浸出过程的影响 |
3.2 响应曲面法优化稀土浸出工艺 |
3.2.1 响应曲面优化稀土浸出工艺参数 |
3.2.2 响应曲面分析方案及实验结果 |
3.2.3 响应曲面优化稀土浸出工艺可信度分析 |
3.2.4 稀土浸出工艺的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
3.2.5 稀土浸出工艺优化后实际试验验证 |
3.3 离子型稀土浸出机理研究 |
3.3.1 风化壳离子型稀土浸取原理 |
3.3.2 原矿与浸后矿XRD物相分析 |
3.3.3 原矿与浸后矿X射线光电子能谱 |
3.3.4 原矿与浸后矿红外光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稀土母液除杂工艺的优化 |
4.1 除杂工艺参数对稀土母液除杂过程的影响 |
4.1.1 除杂剂对稀土浸出母液除杂过程的影响 |
4.1.2 除杂搅拌时间对稀土母液除杂过程的影响 |
4.1.3 除杂静置时间对稀土除杂过程的影响 |
4.1.4 除杂静置温度对稀土除杂过程的影响 |
4.2 水解中和法除铝原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曲面法优化低品位离子型稀土沉淀结晶工艺 |
5.1 结晶工艺参数对稀土结晶过程的影响 |
5.1.1 碳酸氢铵用量对结晶过程稀土沉淀率的影响 |
5.1.2 搅拌速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1.3 搅拌时间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1.4 温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1.5 母液浓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1.6 陈化时间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1.7 晶种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 响应曲面法优化稀土结晶工艺 |
5.2.1 响应曲面优化稀土结晶工艺参数 |
5.2.2 响应曲面分析方案及实验结果 |
5.2.3 响应曲面优化稀土结晶工艺可信度分析 |
5.2.4 优化选择试验条件 |
5.2.5 实际试验验证 |
5.3 碳酸稀土的表征 |
5.3.1 碳酸稀土红外光谱及扫描电镜分析 |
5.3.2 碳酸稀土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6)助剂焙烧伊利石高效释钾及其反应动力学(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方法 |
1.3 物料的表征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伊利石原料特征分析 |
2.2 焙烧工艺 |
2.2.1 焙烧助剂的选取 |
2.2.2 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的影响 |
2.2.3 助剂量影响 |
2.3 浸出条件及焙烧渣分析 |
2.3.1 水洗温度、水洗时间及液固比的影响 |
2.3.2 浸出渣分析 |
2.4 反应动力学研究 |
3 结论 |
(7)低品位钾盐助剂焙烧与水浸及结晶制备钾盐(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实验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实验设备与分析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焙烧 |
2.3.2 浸出 |
2.3.3 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矿物分析 |
3.2 焙烧分解工艺 |
3.2.1 助剂的影响 |
3.2.2 焙烧温度及焙烧时间的影响 |
3.2.3 焙烧热力学 |
3.2.4 焙烧渣分析 |
3.3 水洗浸出工艺 |
3.3.1 水洗温度、水洗时间及液固比的影响 |
3.3.2 浸出动力学研究 |
3.3.3 水洗浸出渣分析 |
3.4 浸出液钾盐分离工艺 |
4 结论 |
(8)低品位非水溶性含钾岩石复合助剂法提取钾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钾资源概况 |
1.2.1 钾资源的种类 |
1.2.2 世界钾资源的分布 |
1.2.3 国内钾资源概况 |
1.3 非水溶性含钾岩石开发利用现状 |
1.3.1 非水溶性含钾岩石直接用于农业 |
1.3.2 非水溶性含钾岩石的活化与转化 |
1.3.3 钾的提取方法 |
1.4 钾长石概况 |
1.4.1 钾长石分布 |
1.4.2 钾长石的结构与性质 |
1.4.3 钾长石提钾进展 |
1.4.4 提钾机理研究 |
1.5 云母概况 |
1.5.1 母资源分布 |
1.5.2 母主要用途 |
1.5.3 黑云母的性质 |
1.5.4 黑云母的用途 |
1.6 本文的研究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矿物破碎、振磨、粒度筛选实验 |
2.2.2 焙烧分解工艺 |
2.2.3 焙烧渣水洗工艺 |
2.2.4 水洗液除杂、钠钾分离实验 |
2.3 分析表征方法 |
2.3.1 钾的浸出率的计算 |
2.3.2 粉末X荧光半定量分析(XRF) |
2.3.3 X射线衍射(XRD)物相分析 |
2.3.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仪(ICP-OES)分析 |
2.3.5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EDS) |
2.3.6 同步TGA-DSC热重分析 |
3 焙烧分解工艺 |
3.1 成分和热重分析 |
3.1.1 成分分析 |
3.1.2 热重分析 |
3.2 高温焙烧分解工艺 |
3.2.1 高温焙烧分解原理 |
3.2.2 焙烧工艺条件探索 |
3.2.2.1 助剂对钾提取率的影响 |
3.2.2.2 焙烧温度对钾长石提取率的影响 |
3.2.2.3 焙烧时间对钾长石提取率的影响 |
3.3 焙烧渣物相分析 |
3.3.1 XRD分析 |
3.3.2 SEM-EDS分析 |
3.4 焙烧分解工艺主要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
3.4.1 热力学机理分析 |
3.4.2 主要反应过程热力学计算 |
3.4.3 热重分析 |
3.5 焙烧分解工艺小结 |
4 焙烧渣水洗工艺 |
4.1 水洗工艺原理 |
4.2 水洗工艺条件探索 |
4.2.1 水洗温度对钾提取率的影响 |
4.2.2 水洗时间对钾提取率的影响 |
4.2.3 液固比对钾提取率的影响 |
4.3 水洗渣物相分析 |
4.3.1 XRD分析 |
4.3.2 SEM-EDS分析 |
4.4 水洗工艺浸出动力学研究 |
4.4.1 水洗浸出反应动力学理论模型 |
4.4.2 水洗浸出反应动力学研究 |
4.5 水洗工艺小结 |
5 水洗液除杂、钠钾分离工艺 |
5.1 水洗液除杂、钠钾分离工艺原理 |
5.1.1 水洗液除杂原理 |
5.1.2 水洗液钠钾分离原理 |
5.2 水洗液除杂实验及产品分析 |
5.2.1 XRD分析 |
5.2.2 XRF分析 |
5.3 钠钾分离实验产品分析 |
5.3.1 结晶法分离 |
5.3.1.1 XRD分析 |
5.3.1.2 XRF分析 |
5.3.2 阳离子交换树脂法分离 |
5.4 水洗液除杂、钠钾分离工艺小结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杂卤石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卤石及其资源状况 |
1. 1 概况 |
1. 2 分布及储量 |
1. 3 成因 |
2 研究开发现状 |
2.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结语 |
(10)近几年钾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氯化钾的生产方法 |
1. 1 冷分解—浮选法制备氯化钾 |
1. 2 冷分解—热溶结晶法生产氯化钾 |
1. 3 反浮选—冷结晶法工艺 |
1. 4 冷结晶—正浮选法工艺 |
1. 5 兑卤盐析工艺( 4#工艺) |
1. 6 海盐苦卤兑卤法生产氯化钾工艺 |
2 硫酸钾的生产方法 |
2. 1 苦卤蒸发—浮选法 |
2. 2 曼海姆法 |
2. 3 缔置法 |
2. 4 硫酸钙法 |
2. 5 芒硝转化法 |
3 硫酸钾镁肥的生产方法 |
3. 1 无水钾镁矾加工 |
3. 2 盐湖卤水加工 |
3. 3 苦卤生产硫酸钾镁肥 |
4结论 |
四、利用溶剂分离氯化钾和氯化钠的新工艺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工业废盐处置及资源化利用现状[J]. 司景. 安徽化工, 2021(06)
- [2]氯化镁对盐湖卤水蒸发成矿的影响[J]. 李海朝,张净净,杨小波,李璐瑶,韩鹏. 非金属矿, 2020(04)
- [3]工业废盐的资源化及处置技术研究[D]. 王丽佳.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4]赤水晒醋醋曲品质、微生物多样性及制曲工艺的探究[D]. 唐杰. 西南大学, 2018(01)
- [5]响应曲面法优化低品位离子型稀土提取工艺研究[D]. 李继福. 江西理工大学, 2018(01)
- [6]助剂焙烧伊利石高效释钾及其反应动力学[J]. 历新宇,姜男哲,孟万. 硅酸盐学报, 2017(11)
- [7]低品位钾盐助剂焙烧与水浸及结晶制备钾盐[J]. 李刚,朱媛媛,易凌云,赵伟,杜爱玲,齐涛. 过程工程学报, 2016(04)
- [8]低品位非水溶性含钾岩石复合助剂法提取钾盐工艺研究[D]. 李刚. 山东大学, 2016(02)
- [9]杂卤石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高文远,冯文平,汤建良,宁晚云,郑贤福. 盐业与化工, 2016(05)
- [10]近几年钾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J]. 赵永宝. 盐业与化工, 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