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粗粒盐的结晶环境及蒸发结晶器结构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武剑锋[1](2021)在《高温热泵驱动的盐溶液蒸发结晶系统运行特性与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蒸发结晶是基础的化工单元,在化工生产中极为常见。常规的蒸发结晶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生蒸汽,同时产生压力低、品位低的二次蒸汽。由于达不到应用条件,这部分二次蒸汽多被直接排放进大气或被冷却系统冷凝,造成能源浪费。而热泵技术能够通过消耗电能,将低位能提升为可利用的高品位能量,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工业余热回收领域。因此本文提出将二次蒸汽作为低温热源,通过热泵生成高品位热能为结晶设备供能的蒸发结晶系统新形式。由于结晶器所需热源一般为85℃及以上,因此该系统中的热泵属于高温热泵范畴,故将此系统形式称为高温热泵蒸发结晶(High temperature heat pump evaporative crystallization,HPC)系统。HPC系统耦合了热泵子系统与导流筒-挡板(Draft Tube Baffle,DTB)结晶子系统,形成了二次蒸汽潜热的闭式循环,同时使得两个子系统产生了新的运行特性。常规DTB结晶系统中二次蒸汽参数由结晶器内部参数决定,而HPC系统中二次蒸汽能通过热泵系统影响到结晶器内部状态。相似地,常规热泵系统的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仅通过制冷剂相互关联,而HPC系统中蒸发温度与冷凝温度还可以通过二次蒸汽相互影响。由于以上特点,耦合后的HPC系统运行特性更为复杂,同时热泵与蒸发结晶领域的常规评价指标并不能全面评价HPC系统的性能。本文以盐溶液作为结晶原料,针对高温热泵蒸发结晶系统的运行特性与评价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1)DTB结晶子系统模型分析及应用。深入分析并建立DTB结晶子系统数学模型,采用粒数衡算模型完成结晶器有效体积建模,同时结合文献研究成果完善结晶器结构模型。根据DTB结晶子系统的数学描述,完成求解程序编写,依据已知条件构建DTB结晶子系统模型应用案例。(2)HPC系统数学建模与验证。构建热泵子系统的热力模型,完成传热性能研究,选择壳管式换热器结构形式并建立结构优化模型。在完成热泵子系统与DTB结晶子系统的分别建模后,构建耦合模型,梳理得到HPC系统求解方法,并完成数学模型验证。(3)HPC系统构建与运行特性研究。为掌握不同设计参数对HPC系统设计结果的影响,利用求解程序分析关键参数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基于分析结论结合已知条件,构建蒸发能力为300kg/h的HPC系统应用案例,案例的COP达到5.85。为模拟不同工况下HPC系统的运行特性,采用迭代法设计仿真程序,分析四种运行参数改变对系统的影响规律。(4)HPC系统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结合热泵与结晶领域常用指标,完成HPC系统在工艺控制性、节能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四方面的评价指标建立,基于运行数据分析各指标的影响因素及影响规律。本文提出了高温热泵蒸发结晶系统,丰富了蒸发结晶领域的节能技术选择,研究了HPC系统构建过程中关键设计参数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运行过程中的特性变化,并建立了全面的评价方法,为HPC系统的优化设计、工程方案比选以及运行调试提供理论和数据参考。
安雪峰[2](2021)在《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热法零排放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内近九成燃煤火电厂都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脱硫技术来控制SO2的排放,该工艺产生的高盐脱硫废水具有较高腐蚀性和结垢性。现行脱硫废水处理技术基本能实现水分和杂盐回收,但仍存在杂盐固废处理代价高、系统运行高能耗等问题,比如热法工艺中浓缩减量单元的电耗和蒸汽消耗占吨废水处理运行费用的60%以上。开发热法零排放(ZLD)工艺和进行成本优化是实现低能耗脱硫废水深度处理技术的关键,因此本文提出了四种热法除盐系统实现废水结晶分盐和深度处理,并进行了系统技术和经济性分析。首先,确定某电厂脱硫废水为系统进料组成,采用Ca(OH)2+Na2CO3双碱法进行脱硫废水预处理,Ca2+、Mg2+等结垢金属离子脱除率达99%以上;基于杜林规则和依数性原则推导得到了脱硫废水沸点升高值公式;借助已公开发表的脱硫废水相平衡数据绘制Na+//Cl-、SO42--H2O伪三元体系相图以制定分盐结晶方案。其次,建立了三效蒸发、基于低温烟气驱动的三效蒸发、单级机械蒸汽再压缩(Mechanical Vapor Recompression,MVR)和闪蒸增强型 MVR 系统等四种浓缩减量系统主要设备数学模型,以质量浓度为2.98%、脱硫废水处理量为10000kg/h,结晶浓度为27.4%,蒸发规模为9481kg/h为初始条件,采用Aspen Plus模拟软件对系统进行模拟,并引入能耗折算等价热值法和等效电法对系统能耗进行分析。模拟结果表明,低温烟气驱动的三效蒸发系统能耗最低,为传统三效蒸发系统的3.6%,为闪蒸增强型MVR系统的27.1%;相对于单级MVR系统,闪蒸增强型MVR系统压缩机功耗下降了 30%左右。最后,采用规模因子法建立了热法除盐系统关键设备成本模型,并对吨废水的处理成本(LCOW)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基于低温烟气驱动的三效蒸发系统LCOW为22.5元/t,为传统三效蒸发工艺LCOW的43%,为单级MVR系统LCOW的69.2%,为闪蒸增强型MVR系统LCOW的74.5%;其中基于低温烟气驱动的三效蒸发系统LCOW中化学成本占比高达83.4%,电力成本仅占11.2%。
曹守彬[3](2020)在《过饱和度的消除和制盐蒸发结晶罐的结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制盐蒸发结晶罐内的料液过饱和度与产能及晶体粒度密切相关,其作用具有复杂的双面性。提高过饱和度、降低二次成核数量和提高过饱和度的消除速率是蒸发结晶罐结构改进的一个重要课题。可以通过射流引流,强化液下沸腾,将过饱和度的产生空间扩大,同时在此空间内拥有尽可能多的晶体表面和较快的晶体成长速率,来提升蒸发结晶罐的产能和提高晶体的粒度。
张延辉[4](2020)在《膜曝气蒸发结晶处理高含盐气田水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工业技术的发展,工业废水量逐年增加,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加剧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工业废水也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气田采出水是石油天然气行业中产生最多的废水,它含有很多的有机物和无机物,且含盐量较高。目前国内外多采用蒸发结晶的方式处理高含盐气田水,但是蒸发结晶器的运行成本较高,且传统的金属结晶器存在易腐蚀、设备成本造价高、占地面积大、维修麻烦等诸多问题,需要开发新的蒸发结晶设备以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膜材料与膜分离过程的研究,逐渐发现疏水性多孔膜材料在高盐度废水处理行业具备很大的潜力,但是常规的疏水膜分离过程中,膜材料面临亲水化渗漏、膜污染等问题,这就严重阻碍了疏水膜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本文针对当前气田水处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疏水膜分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膜曝气蒸发结晶工艺。此工艺采用聚偏氟乙烯中空纤维疏水膜对高含盐气田水进行高密度曝气处理。利用空气的吸湿原理以及气泡的气液夹带作用对气田水进行浓缩结晶,在使用过程中,膜材料产生的气泡对水体进行扰动加大了气液接触面积,提高了蒸发效率;同时膜曝气过程中空气的连续吹扫作用可以防止污染物在接触料液的膜表面堆积,从而避免常规的沉积滤饼层污染。首先,我们采用耐温性能优异的氯化聚氯乙烯塑料,制作了全塑型结晶器,使用过程中未出现结晶器腐蚀、渗透、变型的情况。其次,我们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曲面法对料液温度(°C)、气液分离距离(cm)、膜面积(m2)、曝气强度(Nm3/(m2·h))等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温度90°C、分离距离20cm、膜面积3.8×10-2m2、曝气强度0.90Nm3/(m2·h),得出产水的水质为284.7μS/cm、蒸发量为2050g/h、膜产水量为30.26Kg/(m2·h)、膜曝气提升率为127.8%;同时,我们对膜曝气蒸发结晶工艺进行长期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在40h的连续实验过程中,保持曝气强度0.90Nm3/(m2·h)的实验条件,膜侧压力从0.080MPa升高至0.110MPa,说明疏水膜表面受污染程度较低,该工艺条件下,经过30小时的稳定运行,72L的气田水浓缩近9倍得到结晶盐,满足长期实验需求。最后,我们进行了中试实验的初步探究,中试实验采用通气性能更为优异的PTFE膜材料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自制换热器能够达到换热的目的,PTFE膜材料在运行过程中性能稳定,能够满足长期试验的要求。
杨洪友[5](2020)在《镁、铵在MnSO4溶液中的溶解度及复盐结晶动力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如今,电解锰行业处于稳定的发展当中,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其中锰电解液中Mg2+浓度偏高的现象成为了电解锰行业发展的障碍,是锰行业的共性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及现场调研发现,目前对硫酸锰溶液体系中Mg2+的危害及相关研究较少,研究团队提出了复盐结晶法除镁思路,为了完善该技术,论文拟开展硫酸锰溶液体系中铵、镁在硫酸锰溶液中的溶解度及其复盐结晶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本文通过对硫酸锰、硫酸镁、硫酸铵混合体系的铵、镁、锰复盐的结晶热力学及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对其结晶过程进行实验探讨和机理分析,揭示了铵、镁、锰复盐结晶过程机理,建立了结晶动力学模型。系统研究测定溶液浓度、温度、转速、保温时间、晶种等因素对铵、镁、锰复盐结晶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较为适宜的结晶工艺条件。这为后续复盐结晶法去除镁技术调控奠定基础,为湿法冶金净化除镁技术的完善提供补充。(1)在温度为298K~358K下,利用静态平衡法测定了硫酸镁、硫酸铵在不同浓度(18~38g/L Mn2+)的硫酸锰溶液中的溶解度,并用Apelblat半经验公式进行拟合,得到溶解度经验方程,拟合结果较为理想。进一步拟合得到硫酸镁、硫酸铵溶解度与Mn2+浓度、温度的回归方程。利用溶解度法估算了硫酸镁在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硫酸锰溶液中的溶解热,结果显示,随着硫酸锰浓度的增大,该体系的溶解热从8.94 k J/mol小幅增加到9.927k J/mol。(2)利用优化后的ΔL定律模型对铵、镁、锰复盐蒸发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曲线拟合得到了转速为30rpm,不同温度下铵、镁、锰复盐蒸发结晶的生长、成核动力学方程,且晶体成核、生长动力学方程的拟合相关指数R2均在0.98以上,拟合结果较为满意。此条件下铵、镁、锰复盐结晶的成核、生长动力学方程为:298K:B=4.4824×1017τ-1.62828,R2=0.99759;G=2.6211×10-7τ-1.16546,R2=0.99236308K:B=1.0819×1016τ-1.31523,R2=0.99689;G=7.1686×10-8τ-0.97708,R2=0.99826318K:B=6.8315×1016τ-1.47054,R2=0.98382;G=2.6995×10-8τ-0.85193,R2=0.98563328K:B=4.6793×1015τ-1.31112,R2=0.98719;G=4.9448×10-8τ-0.92185,R2=0.98878(3)在铵、镁、锰复盐结晶热力学、动力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铵、镁、锰复盐结晶过程中各因素(Mn2+、Mg2+、硫酸铵浓度以及结晶温度、转速、保温时间以及有无晶种)对结晶过程锰、镁、铵的结晶率和结晶产品粒度和质量的影响,并综合考虑能耗、成本等因素,得到了较为适宜的结晶工艺条件:Mn2+浓度为28g/L、Mg2+浓度为20g/L、硫酸铵浓度为110g/L、结晶温度为328K、转速为90rpm、结晶时间为3600s且添加8%晶种。此时,复盐结晶中锰、镁、铵的结晶率分别为68.05%,97.59%,94.81%。
刘二[6](2020)在《煤化工高盐废水分质提盐结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在煤化工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水环境及水资源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随着环保力度的加强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实现煤化工废水“零”排放目标已然成为煤化工产业发展的外在要求及自身需求。而以往的分质提盐技术存在能耗高、设备运行不稳定、成品盐纯度不达标、杂盐比例大等问题。为此,本文开展了煤化工高盐废水分盐结晶技术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首先采用臭氧氧化对活性炭预处理后的煤化工高盐废水进行处理,降低高盐废水中COD含量,减少其对膜设备的污染以及提高后续分盐的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臭氧氧化降解高盐废水适宜条件为pH=9、氧化时间20 min、臭氧流量150 L/h及臭氧浓度为60%,在此条件下臭氧氧化使高盐废水中COD含量由279 mg/L降到46.76 mg/L。设计并优化了一套高盐废水分离浓缩膜组合装置,重点考察了盐水体系和操作条件对纳滤膜分盐效果的影响。降低废水pH值,提高废水中离子浓度,有利于提高分盐效率,而离子浓度的提高,则能降低膜通量:提高纳滤进水流量及压力,能提高膜通量,却不利于分盐。优化后纳滤分盐条件为pH为7,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为38-40 g/L,进水流量520-560 L/h,操作压力1.5-1.7 Mpa。纳滤分盐得到的以硫酸钠为主且含有少量氯化钠的纳滤浓水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为50-52 g/L,以及以氯化钠为主要成分的纳滤产水总溶解性固体含量为15-16 g/L,盐硝比为35-40,经过反渗透浓缩其TDS可达38-40 g/L。为从高盐废水中最大程度的回收盐分,得到高纯度、颗粒大且分布均匀、可以达到工业盐要求的氯化钠及硫酸钠产品,进而实现煤化工高盐废水中盐分的回收利用,对高盐废水的分质结晶技术进行了研究。根据煤化工高盐废水特点,考察了 COD值、搅拌速率、养晶时间、晶种等条件对硫酸钠和氯化钠结晶过程及产品质量的影响,分别得到硫酸钠及氯化钠的结晶优化工艺。获得的硫酸钠产品纯度符合GB/T 6009-2014Ⅱ类一等品标准,纯度≥98.0%,平均粒径238.5 μm;获得的氯化钠产品纯度GB/T 5462-2016精制工业盐一级标准,纯度≥98.5%,平均粒径58.5 μm。
李瑶瑶[7](2020)在《盐湖提锂过程中硼的形态及其动态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盐湖提锂后期卤水中硼的存在直接影响提锂过程,而硼在溶液中的存在形态极为复杂,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对硼的研究变得极为重要。由于偏硼酸盐在水中的存在形态与金属阳离子的水合倾向有关,因此本课题选择易水解的偏硼酸盐,水合倾向较强的Mg2+和Li+进行研究。具体成果如下:1.在308.15K下,对LiBO2-H2O二元体系的等温强制蒸发实验过程中,析出固相为LiBO2·8H2O,LiBO2-LiCl-H2O体系等温强制蒸发实验过程中,析出固相为LiBO2·2H2O。析出固相同溶解平衡的平衡固相相同,此外液相中的百分含量也与溶解平衡一致。2.LiBO2-H2O、Mg(BO2)2-H2O二元体系中,LiBO2液相中硼的主要存在形态为B[OH)4]-,其他多硼氧配阴离子的特征峰不明显,且溶液中Li+的浓度对其影响较小,平衡固相发生变化;Mg(BO2)2在水中发生水解,其溶液中硼的存在形态发生变化,B4O5(OH)42-和B303(OH)4-是硼的主要形态,分别占液相总硼含量的49.81%和19.54%,平衡固相为多水硼镁石和Mg(OH)2。3.在323.15K下,LiBO2-LiCl-H2O体系为简单三元体系,对应的两个共饱点分别为LiBO2·2H2O、LiBO2和LiCl·H2O。在共饱点处密度达到最大值,为1.3640 kg·L-1。该体系在323.15K的溶解平衡过程中有明显的增溶现象,与其他温度的现象一致。4.298.15K 下 Mg(BO2)2-MgCl2-H2O 三元体系和 Mg(BO2)2-LiBO2-H2O 三元体系进行研究,Mg(BO2)2在氯化镁溶液中表观浓度从纯水中的0.79%增加到氯化镁饱和时的1.96%。Mg(BO2)2在氯化镁溶液中的平衡固相最终确定为多水硼镁石、Mg3Cl2(OH)4·4H2O和六水氯化镁;Mg(BO2)2在偏硼酸锂溶液中发生水解,平衡固相与水中平衡固相一致,为 Mg2B6O11·15H2O 和 Mg(OH)2。Mg(BO2)2-MgCl2-H2O 体系液相密度在共饱点处达到最大,为1.38071 g·L1,pH从9.69降到6.28;Mg(BO2)2-LiBO2-H2O体系液相在共饱点处密度达到最大值,为1.05103 kg·L-1,液相pH在共饱点处达到最大值,为10.98,溶液偏碱性。5.氯化镁对Mg(BO2)2水解平衡产生很大影响。在氯化镁饱和时B3O3(OH)4-和B506OH)4-为B的主要形态,分别占液相总硼含量的44.57%和40.00%。而B(OH)4-作为偏硼酸镁水解首先形成的物种,其浓度随氯化镁变化不大,氯化镁浓度为0时,占总硼量的2.11%,氯化镁饱和时降低为1.83%。
张欣[8](2019)在《染料行业典型有机废水高级氧化降解过程研究》文中指出染料行业高盐、高浓有机废水由于排放量大、污染成分复杂、高毒、生化性差,处理难度大,缺乏经济有效的治理技术,已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本论文以精细化工行业水处理过程副产废盐的资源化为目标,针对染料行业典型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有机物降解过程,系统展开了高级氧化工艺优化及过程机理研究,并分析了处理后废水中有机物的残留浓度对氯化钠、硫酸钠分步结晶过程的影响。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分别采用次氯酸钠法、过氧化氢法和过硫酸钠法三种方法对模拟染料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了高级氧化降解。在常温条件下,次氯酸钠氧化法降解效果最好,COD去除率达到88%;其次是过氧化氢法,COD去除率为70%;过硫酸钠法降解效果最差,COD去除率仅为50%。在微波、超声和水浴加热等辅助条件下,采用次氯酸钠法处理50 mL有机物质量浓度浓度为1440 mg/L的模拟染料废水时,在次氯酸钠投入量为4.1 mL,溶液pH值为3.0,反应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COD去除率达到95%。次氯酸钠氧化降解模拟染料废水过程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该反应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y=0.0118t+1.5677,R2=0.9978。(2)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结合GC-MS及质谱分析方法从分子水平上对染料废水中典型有机物碱性玫瑰精的降解途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根据其原子净电荷、最高占据轨道、最低空轨道及其能量的计算结果,发现带负电荷越多的原子越容易被羟基自由基攻击,从而发生断键。碱性玫瑰精的主要降解途径分为两方面,一是碱性玫瑰精在羟基自由基的攻击下发生开环氧化作用,二是脱乙基反应。(3)研究了染料废水中有机物浓度对氯化钠、硫酸钠分步结晶过程的影响规律,获得了不同浓度氯化钠及硫酸钠混合溶液的较佳蒸发结晶工艺条件。随着染料废水中有机物浓度的增加,氯化钠和硫酸钠晶体的纯度及结晶率逐渐降低。当有机物质量浓度由50 mg/L升高到5000 mg/L时,氯化钠晶体的纯度由97%降至87%,结晶率从82%降至40%。
康晶[9](2019)在《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的颁布实施,废水减排、回用及零排放工作已成为火力发电厂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我国90%以上的燃煤电厂均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脱硫过程中产生的脱硫废水水质成分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是目前电厂最难处理的一类废水。随着环保标准的提高,脱硫废水的零排放处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国内外零排放领域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以某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优化为研究目标,对5个典型燃煤电厂(A、B、C、D、E)的脱硫废水进行了水质分析和评估;通过单因素优化法研究了影响石灰-Na2CO3法去除脱硫废水中钙镁离子的因素;研究了不同因素对Mg(OH)2沉降性能的影响;在石灰-Na2CO3法的基础上做出改进,考察了石灰-CO2-Na2CO3法去除脱硫废水中钙镁离子的效果;研究了 323.15~373.15K温度下脱硫废水中伪三元体系(NaCl-Na2SO4-H2O)相平衡;选择了三个不同[NaCl]/[Na2SO4]比值的脱硫废水在363.15K下进行了蒸发结晶实验;对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进行了经济性和风险性分析。研究成果如下:(1)水质分析表明:5个燃煤电厂脱硫废水pH在5.5~6.9之间,COD含量在150~1000 mg/L之间,含盐量在10000~30000 mg/L之间,其中Mg2+浓度在600~5500 mg/L之间,Ca2+浓度在700~2500 mg/L之间,存在严重的碳酸钙、硫酸钙和碳酸镁结垢倾向,还含有较大量Na+、Cl-、SO42-、NO3-等离子,且各电厂脱硫废水中含量存在较大差异。(2)在确定的实验条件下,脱硫废水中钙镁离子去除率均达到99%以上时,石灰投加量为7.67 g/L,Na2CO3投加量为8.60 g/L;石灰乳投料时间5 min,投加晶种量4%体积,投加PAM絮凝剂300 mg/L时,氢氧化镁沉降速率达到最大,相较于未投加晶种和絮凝剂情况下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其沉降速率可提高13.9%;CO2部分代替Na2CO3,在钙离子去除率均为99%时,比传统石灰-Na2CO3法可节省2.15 g/LNa2CO3用量。处理每升废水可节省25%Na2CO3用量。(3)脱硫废水经石灰-CO2-Na2CO3法预处理后,分析其伪三元体系(NaCl-Na2SO4-H2O)相平衡得出:在323.15K到373.15K温度下,随着温度升高,溶液中Na2SO4的结晶区域扩大,NaCl的结晶区域及NaCl和Na2SO4的共饱和区减小。脱硫废水中杂质对Na2SO4溶解度会产生较大影响。在323.15K和373.15K两个温度下,NaCl在纯水和脱硫废水中的溶解度基本相同;Na2SO4在脱硫废水中的溶解度大于其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温下尤为明显。脱硫废水中[NaCl]/[Na2SO4]比值与温度对蒸发结晶的产品种类有较大影响。在363.15K下,当脱硫废水中[NaCl]/[Na2SO4]=1 时,分盐得到Na2SO4晶体;当脱硫废水中[NaCl]/[Na2SO4]=5 时,NaCl和Na2SO4先后析出结晶,较难实现分盐;当脱硫废水中[NaCl]/[Na2SO4]=10时,分盐得到NaCl晶体。(4)通过现金流技术和蒙特卡洛模拟分析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的经济风险性得出:要使该项目具有经济可行性,则发电补贴应为0.0024CNY/kWh。在此基础上进行蒙特卡洛模拟得出,该项目内部收益率大于4%的概率为98.1%,大于8%的概率为61.1%。项目达到排水项目最低收益率的概率较大,项目的财务风险较低。
李静[10](2019)在《高盐废水中硫酸根离子的资源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化工行业的迅猛发展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水处理问题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其中,高盐废水处理问题尤为重要。高盐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无机盐,直接排放不但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也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目前,现有工艺所提取的无机盐多为氯化钠和硫酸钠,种类单一,经济价值低。因此,开发其他无机盐提取工艺,使产品种类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硫酸钡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无机盐,在医疗、涂料、造纸等行业都有着广泛的应用。不同行业对硫酸钡产品的粒度和晶习等质量指标具有不同的质量要求。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本文对利用高盐废水硫酸根离子制备不同形貌的硫酸钡产品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本文研究了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工艺,考察了七种添加剂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发现以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为添加剂可成功制备微米级硫酸钡。探究了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为添加剂时,反应物浓度、溶液pH、反应温度和氨基三亚甲基膦酸的量对微米级硫酸钡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影响,解释了硫酸钡晶习和粒度变化机理。其次,本文研究了亚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方法,发现以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为添加剂可成功制备亚微米级硫酸钡。通过单因素变量设计正交试验,考察了反应物浓度、溶液pH、反应温度和添加剂的量对硫酸钡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影响,探究产品形貌和粒度的变化规律。然后,对硫酸钡产品的晶习进行了理论分析与模拟,考察了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与硫酸钡各晶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计算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与晶面之间的结合能,解释了硫酸钡晶习变化原因,并用修正后的AE模型进行了晶习预测。最后,在上述研究基础上,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电位滴定仪确定了高盐废水的主要成分,并开发了以高盐废水为原料制备硫酸钡的反应结晶工艺,在无添加剂条件下,成功制备出达到国家标准合格品纯度要求的硫酸钡。同时,在前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以氨基三亚甲基膦酸和甲基甘氨酸二乙酸为添加剂,探究反应物浓度、温度、添加剂的量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得到微米级硫酸钡和亚微米级硫酸钡各自的最优制备工艺,所得产品纯度均达到工业盐一等品要求。
二、粗粒盐的结晶环境及蒸发结晶器结构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粗粒盐的结晶环境及蒸发结晶器结构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高温热泵驱动的盐溶液蒸发结晶系统运行特性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盐结晶工艺研究现状 |
1.2.2 结晶器结晶规律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3 高温热泵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4 相变传热过程研究现状 |
1.2.5 系统节能经济性评价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DTB结晶子系统模型分析及应用 |
2.1 DTB结晶子系统运行原理 |
2.2 NaCl溶液及晶体的热物性与状态方程 |
2.3 DTB结晶子系统热力模型 |
2.4 粒数衡算模型 |
2.5 DTB结晶器结构模型 |
2.5.1 结晶器有效体积 |
2.5.2 结晶器结构参数 |
2.6 模型求解方法 |
2.7 模型的应用案例 |
2.7.1 应用案例的输入条件 |
2.7.2 案例的DTB结晶器子系统 |
2.7.3 案例的结晶器结构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HPC系统数学建模与验证 |
3.1 热泵子系统热力模型 |
3.2 换热器传热性能研究 |
3.3 换热器结构优化模型 |
3.4 结晶子系统与热泵子系统耦合建模 |
3.5 耦合模型求解方法 |
3.6 HPC系统数学模型验证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HPC系统设计与运行特性研究 |
4.1 HPC系统关键设计参数确定 |
4.1.1 温度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 |
4.1.2 循环倍率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 |
4.1.3 浓度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 |
4.1.4 制冷剂种类对设计结果的影响规律 |
4.2 HPC系统设计与构建案例 |
4.2.1 应用案例的输入条件 |
4.2.2 案例的热泵子系统 |
4.2.3 案例的换热器性能与结构 |
4.3 HPC系统运行特性模拟算法 |
4.3.1 迭代法 |
4.3.2 HPC系统的迭代法应用 |
4.3.3 算法收敛性验证 |
4.4 HPC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
4.4.1 二次蒸汽温度的影响及分析 |
4.4.2 原料液流量的影响及分析 |
4.4.3 晶种粒度的影响及分析 |
4.4.4 进料浓度的影响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PC系统技术经济性评价方法与应用 |
5.1 HPC系统评价指标 |
5.1.1 工艺控制性指标 |
5.1.2 节能性指标 |
5.1.3 环保性指标 |
5.1.4 经济性指标 |
5.2 HPC系统工艺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
5.2.1 二次蒸汽温度的影响及分析 |
5.2.2 原料液流量的影响及分析 |
5.2.3 进料浓度的影响及分析 |
5.3 HPC系统节能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5.3.1 二次蒸汽温度的影响及分析 |
5.3.2 原料液流量的影响及分析 |
5.3.3 进料浓度的影响及分析 |
5.4 HPC系统技术经济性评价 |
5.4.1 年总费用 |
5.4.2 动态投资回收期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热法零排放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研究现状 |
1.2.1 预处理 |
1.2.2 浓缩减量 |
1.2.3 固化或转移 |
1.3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脱硫废水物性分析 |
2.1 脱硫废水进料组成的确定 |
2.2 脱硫废水的沸点升高值 |
2.3 溶解度 |
2.4 相图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系统设计 |
3.1 三效蒸发系统 |
3.1.1 蒸发器 |
3.1.2 冷凝器 |
3.2 低温烟气余热三效蒸发系统 |
3.3 机械蒸汽再压缩系统 |
3.4 闪蒸增强型MVR系统 |
3.4.1 强制循环蒸发器 |
3.4.2 压缩机 |
3.4.3 预热器 |
3.4.4 闪蒸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艺流程模拟及性能分析 |
4.1 工艺系统关键部件模型 |
4.1.1 预热器 |
4.1.2 物料混合器 |
4.1.3 压力变送设备 |
4.1.4 结晶器 |
4.2 模型验证 |
4.2.1 初始条件 |
4.2.2 模拟结果 |
4.3 全流程模拟 |
4.4 能耗折算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经济性分析 |
5.1 投资成本分析 |
5.2 经济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 |
6.1 结论 |
6.2 论文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3)过饱和度的消除和制盐蒸发结晶罐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蒸发结晶相关基本理论探究 |
1.1 过饱和度与成核 |
1.2 晶体成长速率 |
1.3 蒸发结晶罐内过饱和度的产生和消除 |
1.4 目前行业常用的蒸发结晶罐类型分析 |
1.5 生产大粒盐的蒸发结晶罐类型分析 |
2 新型蒸发罐的设计构想 |
2.1 新型蒸发罐的构想思路 |
2.2 新型蒸发罐设计的核心计算要点 |
3结束语 |
(4)膜曝气蒸发结晶处理高含盐气田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气田采出水 |
1.1.1 气田采出水的来源与特征 |
1.1.2 气田采出水的处理方法 |
1.2 工业结晶技术 |
1.2.1 工业结晶过程 |
1.2.2 工业结晶方法与设备 |
1.2.3 结晶动力学 |
1.2.4 结晶技术的耦合形式 |
1.2.5 结晶盐类的分离提纯 |
1.2.6 金属结晶器存在的问题 |
1.3 膜结晶 |
1.3.1 膜结晶技术的原理与应用 |
1.3.2 膜曝气结晶技术 |
1.3.3 塑料膜结晶器 |
1.4 本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 膜曝气蒸发结晶工艺 |
2.3 中试方案设计 |
2.4 膜曝气原理 |
2.5 参数计算 |
第三章 膜曝气蒸发结晶实验 |
3.1 单因素实验探究 |
3.1.1 曝气温度对蒸发量、产水水质的影响 |
3.1.2 气液分离距离对产水水质影响 |
3.1.3 膜面积对蒸发量、膜产水量的影响 |
3.1.4 曝气强度对蒸发量、膜产水量的影响 |
3.2 响应曲面法优化设计 |
3.2.1 响应曲面法设计与结果 |
3.2.2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3.2.3 模型的预测与验证 |
3.2.4 三维图型分析 |
3.2.5 响应曲面法优化结果的验证 |
3.3 稳定性实验探究 |
3.3.1 膜材料通气流量的探究 |
3.3.2 气泡尺寸对实验的影响 |
3.3.3 曝气压力对产水水质的影响 |
3.3.4 膜曝气连续性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试实验初步探究 |
4.1 膜材料的选择 |
4.2 膜曝气中试设备与组件设计 |
4.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3.1 内部换热器效果的测定 |
4.3.2 各级蒸发量的测定 |
4.3.3 稳定性测试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不足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5)镁、铵在MnSO4溶液中的溶解度及复盐结晶动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锰矿资源概述 |
1.1.1 锰矿资源分布 |
1.1.2 金属锰的应用 |
1.2 电解锰生产工艺概述 |
1.2.1 电解锰生产工艺 |
1.2.2 电解锰生产工艺中存在的问题 |
1.3 电解锰系统中Mg~(2+)的危害、去除及相关研究 |
1.3.1 电解锰系统中Mg~(2+)的危害 |
1.3.2 电解锰系统中Mg~(2+)的去除研究现状 |
1.3.3 涉及Mg~(2+)的相关研究现状 |
1.4 课题研究内容和意义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方法 |
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1.1 实验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溶解度研究原理 |
2.2.1 溶解度的测定 |
2.2.2 溶解度数据的关联 |
2.3 结晶动力学研究原理 |
2.3.1 成核 |
2.3.2 晶体生长 |
2.4 理化性能测试方法 |
2.4.1 锰离子的测定 |
2.4.2 镁离子的测定 |
2.4.3 铵根离子的测定 |
2.4.4 结晶动力学测定方法 |
2.4.5 晶体性能表征 |
第三章 硫酸镁、硫酸铵在硫酸锰溶液中的溶解度研究 |
3.1 实验过程 |
3.1.1 实验方法 |
3.1.2 实验装置 |
3.1.3 实验步骤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硫酸镁在硫酸锰溶液中的溶解度研究 |
3.2.2 硫酸铵在硫酸锰溶液中的溶解度研究 |
3.3 溶解热的估算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铵、镁、锰复盐结晶动力学研究 |
4.1 实验过程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装置 |
4.1.3 实验步骤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悬浮密度研究 |
4.2.2 晶体粒度的研究 |
4.2.3 晶体粒数密度的研究 |
4.2.4 结晶动力学方程的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铵、镁、锰复盐结晶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 |
5.1 实验过程 |
5.1.1 实验方法 |
5.1.2 实验装置 |
5.1.3 实验步骤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Mn~(2+)浓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2 Mg~(2+)浓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3 硫酸铵浓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4 结晶温度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5 转速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6 保温时间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2.7 晶种对结晶过程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煤化工高盐废水分质提盐结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煤化工高盐废水的来源与特点 |
1.3 煤化工高盐废水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
1.3.1 膜分离技术 |
1.3.2 热蒸发技术 |
1.4 煤化工高盐废水分质提盐工艺 |
1.4.1 冷热结合法分盐 |
1.4.2 纳滤分盐 |
1.4.3 热法蒸发结晶+热法蒸发结晶组合工艺 |
1.4.4 组合分盐 |
1.5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6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煤化工高盐废水中COD的氧化去除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2 废水COD检测方法 |
2.2.3 臭氧氧化降解模拟苯酚废水的研究 |
2.2.4 臭氧氧化降解实际高盐废水的研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臭氧氧化对去除苯酚废水中COD的研究 |
2.3.2 臭氧氧化对去除高盐废水COD的研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盐废水分离浓缩膜组合装置的设计及废水的处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装置与工艺流程 |
3.2.1 实验装置图 |
3.2.2 工艺流程 |
3.3 实验原理及方法 |
3.3.1 实验原理 |
3.3.2 实验各指标检测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超滤装置运行效果分析 |
3.4.2 模拟高盐废水溶液性质及操作条件对纳滤行为的影响 |
3.4.3 实际高盐废水溶液性质及操作条件对纳滤行为的影响 |
3.4.4 反渗透单元运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盐废水分质结晶提盐工艺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2 实验装置图 |
4.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4.3 硫酸钠结晶过程研究 |
4.3.1 不同COD值对所获硫酸钠产品的影响 |
4.3.2 搅拌速率对所获硫酸钠产品的影响 |
4.3.3 养晶时间对硫酸钠晶体的影响 |
4.3.4 FBRM在线监测晶种加入后养晶时间对于结晶颗粒的影响 |
4.3.5 优化后的Na_2SO_4的结晶工艺 |
4.3.6 硫酸钠结晶过程理论分析 |
4.4 氯化钠结晶工艺的探讨 |
4.4.1 有机物含量对氯化钠结晶的影响 |
4.4.2 机械搅拌速率对所获氯化钠产品的影响 |
4.4.3 养晶时间对氯化钠结晶的影响 |
4.4.4 优化的氯化钠结晶工艺 |
4.4.5 氯化钠结晶过程理论产率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7)盐湖提锂过程中硼的形态及其动态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硼、锂概述 |
1.2 盐湖硼锂资源 |
1.2.1 硼锂资源的分布 |
1.2.2 盐湖硼锂资源的特点 |
1.3 提锂过程硼的影响 |
1.4 硼在溶液中的物种形态 |
1.4.1 pH的影响 |
1.4.2 温度的影响 |
1.4.3 溶液离子强度的影响 |
1.4.4 总硼浓度的影响 |
1.5 硼酸盐溶液结构的研究方法 |
1.5.1 振动光谱法概述 |
1.5.2 振动光谱法在硼酸盐溶液中的应用 |
1.5.3 核磁共振法的概述 |
1.5.4 核磁共振法在硼酸盐溶液中的应用 |
1.6 硼酸盐的水解 |
1.6.1 硼酸钾盐 |
1.6.2 硼酸钠盐 |
1.6.3 硼酸锂盐 |
1.7 问题的提出 |
1.8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1.8.1 研究目的 |
1.8.2 研究内容 |
2 理论基础 |
2.1 溶解度 |
2.2 相平衡 |
2.2.1 相 |
2.2.2 相律 |
2.3 相图 |
2.3.1 稳定相图 |
2.3.2 介稳相图 |
2.4 三元相图 |
2.4.1 三元相图的分类 |
2.4.2 三元体系等温相图的标绘 |
2.5 四元体系相图 |
2.5.1 四元体系相图的分类 |
2.5.2 四元体系相图的标绘 |
2.6 固相的鉴定 |
2.6.1 湿固相法 |
2.6.2 X射线粉晶衍射法 |
2.6.3 差热分析法 |
2.7 化学平衡 |
3 实验部分 |
3.1 实验药品 |
3.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取样与分析检测的方法 |
3.4.1 取样方法 |
3.4.2 分析检测方法 |
3.5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
3.5.1 各个组分含量的计算方法 |
3.5.2 离子的不确定度分析 |
4 偏硼酸锂的溶解平衡、溶液结构及成盐特征 |
4.1 LiBO_2-H_2O二元体系的成盐特征与溶液结构 |
4.1.1 研究内容 |
4.1.2 实验过程 |
4.1.3 结果与讨论 |
4.2 LiBO_2-LiCl-H_2O三元体系的成盐特征与溶液结构 |
4.2.1 研究内容 |
4.2.2 实验过程 |
4.2.3 结果与讨论 |
4.3 LiBO_2-LiCl-H_2O三元体系的溶解平衡 |
4.3.1 研究内容 |
4.3.2 实验过程 |
4.3.3 结果与讨论 |
4.4 本章小结 |
5 偏硼酸镁的水解特性、溶解平衡及物种化学平衡 |
5.1 Mg(BO_2)_2在水中的表观固液相平衡 |
5.1.1 研究内容 |
5.1.2 实验过程 |
5.1.3 结果与讨论 |
5.2 Mg(BO_2)_2在MgCl_2水溶液中的表观相平衡 |
5.2.1 研究内容 |
5.2.2 实验过程 |
5.2.3 结果与讨论 |
5.3 Mg(BO_2)_2在LiBO_2水溶液中的表观相平衡 |
5.3.1 研究内容 |
5.3.2 实验过程 |
5.3.3 结果与讨论 |
5.4 液相中硼的物种形态 |
5.4.1 研究内容 |
5.4.2 实验过程 |
5.4.3 结果与讨论 |
5.5 氯化镁水溶液中硼各物种的化学平衡 |
5.5.1 化学方程 |
5.5.2 物种化学平衡 |
5.6 本章小结 |
6 Li~+、Mg~(2+)//Cl~-、BO~(2-)-H_2O四元体系 |
6.1 LiBO_2在高镁体系液相存在特征 |
6.1.1 研究内容 |
6.1.2 实验过程 |
6.1.3 结果与讨论 |
6.2 四元体系 |
6.2.1 研究内容 |
6.2.2 实验内容 |
6.2.3 实验过程 |
6.2.4 结果与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8 展望 |
9 参考文献 |
1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11 致谢 |
(8)染料行业典型有机废水高级氧化降解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染料废水污染现状 |
1.2.2 染料废水处理方法及其研究进展 |
1.2.3 氧化法在处理染料废水中的应用 |
1.2.4 染料废水降解途径及机理研究进展 |
1.2.5 分盐结晶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2 碱性染料模拟废水的深度氧化降解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所用试剂和仪器 |
2.1.2 常用试剂的配制 |
2.1.3 COD的测定方法 |
2.1.4 实验设计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COD分析方法的优化 |
2.2.2 不同氧化方法的处理效果比较 |
2.2.3 外场强化对三种处理方法的影响 |
2.2.4 次氯酸钠法的动力学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染料废水中典型有机物(碱性玫瑰精)的氧化降解途径分析 |
3.1 前线轨道理论在预测碱性玫瑰精反应位点中的应用 |
3.1.1 前线轨道理论 |
3.1.2 量子化学参数描述符 |
3.2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
3.2.1 模拟计算方法 |
3.2.2 质谱分析方法 |
3.2.3 GC-MS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前线轨道理论在预测碱性玫瑰精反应位点中的应用 |
3.3.2 降解产物质谱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染料废水中有机物对分盐结晶的影响研究 |
4.1 仪器与测试条件 |
4.2 测试方法 |
4.3 实验设计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有机物浓度对氯化钠晶体纯度及结晶率的影响 |
4.4.2 有机物浓度对硫酸钠晶体纯度及结晶率的影响 |
4.4.3 某企业染料废水的降解及分盐结晶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9)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脱硫废水特点 |
1.2 脱硫废水处理工艺 |
1.2.1 废水预处理工艺 |
1.2.2 废水浓缩减量工艺 |
1.2.3 废水零排放工艺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创新点 |
2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水质分析 |
2.1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水质 |
2.2 脱硫废水结垢倾向分析 |
2.3 脱硫废水腐蚀倾向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脱硫废水预处理试验 |
3.1 试验与方法 |
3.1.1 试验试剂及仪器 |
3.1.2 石灰-Na_2CO_3法预处理脱硫废水试验 |
3.1.3 氢氧化镁沉降分析 |
3.1.4 石灰-CO_2-Na_2CO_3法预处理脱硫废水试验 |
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3.2.1 石灰-Na_2CO_3法去除脱硫废水中Ca~(2+)、Mg~(2+)影响因素 |
3.2.2 氢氧化镁沉降性能影响因素 |
3.2.3 石灰-CO_2-Na_2CO_3法去除脱硫废水中Ca~(2+)、Mg~(2+)影响因素 |
3.3 本章小结 |
4 脱硫废水伪三元体系(NaCl-Na_2SO_4-H_2O)相平衡 |
4.1 试验方法与仪器 |
4.1.1 相平衡测定方法 |
4.1.2 试验试剂与仪器 |
4.1.3 试验装置 |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4.2.1 脱硫废水伪三元体系(NaCl-Na_2SO_4-H_2O)相平衡测定 |
4.2.2 脱硫废水蒸发结晶过程相图分析 |
4.2.3 不同[NaCl]/[Na_2SO_4]比值脱硫废水的蒸发结晶 |
4.3 本章小结 |
5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经济性和风险性评价 |
5.1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经济性与风险性评价 |
5.1.1 经济性分析方法 |
5.1.2 风险性分析方法 |
5.2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经济性分析 |
5.2.1 项目总投资估算 |
5.2.2 项目经济效益分析 |
5.3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风险性分析 |
5.3.1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风险变量分析 |
5.3.2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风险性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高盐废水中硫酸根离子的资源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高盐废水的来源 |
1.2 高盐废水的处理方法 |
1.2.1 生物法 |
1.2.2 膜分离法 |
1.2.3 蒸发结晶技术 |
1.3 硫酸钡的研究进展 |
1.3.1 硫酸钡的性质 |
1.3.2 硫酸钡的分类 |
1.3.3 硫酸钡的应用 |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意义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 |
2.1 文献综述 |
2.1.1 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方法 |
2.1.2 氨基三亚甲基膦酸的性质 |
2.1.3 膦酸盐对硫酸钡晶体形貌的影响 |
2.1.4 晶体聚结机理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2.2 实验装置 |
2.2.3 实验步骤 |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2.3.1 添加剂的筛选 |
2.3.2 反应物浓度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2.3.3 pH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2.3.4 反应温度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2.3.5 ATMP的量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2.3.6 微米级硫酸钡优化制备方法的确定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亚微米级硫酸钡的制备 |
3.1 文献综述 |
3.1.1 亚微米级硫酸钡制备方法 |
3.1.2 甲基甘氨酸二乙酸的性质 |
3.1.3 氨基羧酸盐类添加剂对硫酸钡形貌的影响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3.2.2 实验装置 |
3.2.3 实验步骤 |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3.3.1 反应物浓度(过饱和度)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3.3.2 pH值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3.3.3 温度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3.3.4 MGDA的量对硫酸钡形貌和粒度的影响 |
3.3.5 正交试验及结果 |
3.3.6 亚微米级硫酸钡优化制备方法的确定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硫酸钡晶体形态学研究 |
4.1 文献综述 |
4.1.1 晶体结构与外部形态 |
4.1.2 晶习模拟 |
4.2 实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单晶结构 |
4.3.2 真空状态下硫酸钡晶习的预测 |
4.3.3 硫酸钡晶面分析 |
4.3.4 MGDA与硫酸钡各晶面间结合能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利用高盐废水制备硫酸钡结晶工艺研究 |
5.1 文献综述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5.2.2 实验装置 |
5.2.3 实验步骤 |
5.3 高盐废水中硫酸钡的制备工艺 |
5.3.1 高盐废水中硫酸根浓度的影响 |
5.3.2 搅拌速率的影响 |
5.3.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5.3.4 高盐废水中硫酸钡制备工艺的确定 |
5.4 高盐废水中微米级硫酸钡制备工艺 |
5.4.1 高盐废水浓度的影响 |
5.4.2 温度的影响 |
5.4.3 ATMP加入量的影响 |
5.4.4 微米级硫酸钡制备工艺的确定 |
5.5 高盐废水中亚微米级硫酸钡制备工艺 |
5.5.1 反应物温度的影响 |
5.5.2 初始浓度的影响 |
5.5.3 添加剂使用量对硫酸钡形貌粒度的影响 |
5.5.4 亚微米级硫酸钡制备工艺的确定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建议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与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四、粗粒盐的结晶环境及蒸发结晶器结构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温热泵驱动的盐溶液蒸发结晶系统运行特性与评价[D]. 武剑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燃煤电厂脱硫废水热法零排放系统设计及性能研究[D]. 安雪峰.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3]过饱和度的消除和制盐蒸发结晶罐的结构研究[J]. 曹守彬. 盐科学与化工, 2020(07)
- [4]膜曝气蒸发结晶处理高含盐气田水的研究[D]. 张延辉.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2)
- [5]镁、铵在MnSO4溶液中的溶解度及复盐结晶动力学研究[D]. 杨洪友. 贵州大学, 2020(04)
- [6]煤化工高盐废水分质提盐结晶技术研究[D]. 刘二. 宁夏大学, 2020(03)
- [7]盐湖提锂过程中硼的形态及其动态规律研究[D]. 李瑶瑶.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8]染料行业典型有机废水高级氧化降解过程研究[D]. 张欣.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9]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工艺研究[D]. 康晶.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高盐废水中硫酸根离子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 李静. 天津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