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敬弟[1](2021)在《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 ——以东莞市长安镇某公办小学学生为例》文中认为
李温军[2](2020)在《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干预研究》文中认为心智解读能力(Theory of Mind)是指个体对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情绪、需要、兴趣、信念等)的认识,并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的能力。研究表明学前阶段是心智解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该能力的缺失将极大阻碍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本研究旨在将主题沙盘游戏干预方案作为改善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主要措施,从发掘研究对象的实际心智解读能力缺陷着手,分别对心智解读能力的情绪与基础信念、初级错误信念以及次级错误信念三个子维度实施介入活动,探讨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干预效果。本研究采用单一被试多基线设计A-B1-B2-C的研究方法设计,自变量为主题沙盘游戏干预介入,因变量为心智解读能力,对3名在心智解读能力的情绪与基础信念、初级错误信念和次级错误信念三维度发展较弱的学前儿童实施为期12周、共39次的主题沙盘游戏的干预介入。运用视觉分析法和C统计的方法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并辅之以质性材料社会效度的分析,探讨主题沙盘游戏干预介入与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发展情况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相关建议。研究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研究结果:1.研究对象经过主题沙盘游戏的干预,其心智解读能力的得分情况较基线期有较为明显的提升,显示出主题沙盘游戏的介入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立即干预效果。2.在撤除主题沙盘游戏的干预后,其心智解读能力的得分情况较基线期仍维持稳定的发展趋向,显示出主题沙盘游戏的介入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维持效果。3.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教师、家长及同伴的访谈得知,在实际日常情境中,心智解读能力的目标特点和行为均有较好改善,显示出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类化效果。
李佳芯[3](2020)在《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自闭症发病率呈急速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和研究自闭症这个特殊群体。这种伴随终身的精神疾病对于自闭症家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自闭症尚无药可治,但有研究表明,如果在2-4岁自闭症最佳康复期期间,能及时发现孩子有自闭症的症状或倾向,及时就医并采取干预治疗,那么就有极大的可能康复。虽然不能说完全和正常人毫无差异,但正常融入社会生活是没有问题的。自闭症教具,是构建自闭症儿童与外界交往的重要媒介,相对于儿童玩具其干预和治疗的目的更强,可以更好地辅助康复师和家长们改善自闭症儿童生理、心理等问题。我国自闭症研究工作比国外晚40多年,在教具设计上相对于国外成熟稳定的市场尚处于空白阶段,目前国内康复机构所使用的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多为国外进口的特殊玩具或儿童通用型玩具。随着国内自闭症儿童数量的逐渐递增,设计出符合我国自闭症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原创教具呼声也越来越高。课题研究目的是基于自闭症儿童认知、心理和行为特点,结合目前国内外自闭症儿童常用康复干预手段,用最接近自闭症儿童图形语言的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设计一款针对国内大部分自闭症儿童认知障碍问题的康复辅助教具,为其他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工作者们提供有效的数据和实践资料,更好的解决这项科研难题。课题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前期的文献分析法、对自闭症儿童家庭、学习、生活习惯等长期跟踪调研的社会调查法、以数据为参考标准的问卷调查法、心理学常用的个案研究法和用户访谈法等来进行课题的研究。通过大量的资料分析和实验测试,研究发现自闭症儿童他们的图形语言具有简单、直接,有同类、异类的叠加,具有鲜明的视觉表现的特点,结合自闭症儿童的视觉偏向性展开教具设计探索。设计实践部分运用扁平化的图形设计风格,作为整个教具的设计基调进行教具设计。通过有目的地选择目标人群进行用户研究,包括目标被试的家庭环境、认知能力、感统能力以及教具喜好的偏向性等,总结自闭症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探讨自闭症儿童成长和智力发展过程中对教具的实际需求,提出教具设计方向。通过分析市场认知类教具产品优缺点,提出明确的教具设计定位、设计要素和设计构想、设计流程等完整的教具设计理论体系。设计并制作出立足于认知心理学和扁平化图形设计风格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课题研究工作主要在盐城市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完成,设计完成后在该康复中心康复师的配合下,基于整合干预疗法对自闭症儿童进行了实验和评测。实验人群分为一个目标被试的长期跟踪测评和百人适用性短期测评两种。通过实验对测试数据进行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课题所研究设计的《动物系列化立体拼图书》,对自闭症儿童的认知能力、精细动作、手眼协调、感统能力、专注力、语言表达等方面都有明显的提升效果,获得了康复师和家长们的一致认可与好评。
伊娟[4](2020)在《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每个孩子享受教育带来的福祉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课堂消极沉默作为教育活动中极其微观的现象,潜藏着丰富而又复杂的教育意蕴。探究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动态生成机制及其原因,既是顺应教育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符合教育活动的应有之义。本研究通过深入Y小学课堂教学活动,发现部分小学生存在不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的状况,并经常以消极沉默的方式应对课堂教学互动。于是,研究者通过目的性抽样的方式选取13名小学生对其进行课堂观察、访谈和实物收集,并通过对资料的不断归纳、分析,确定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的基本类型,并聚焦3名小学生作为叙事研究的对象。研究发现,在不同的互动情境中,3名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程度不同,追根溯源,他们的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形成过程与关键事件紧密相关,并由此造成不同的个人感受与认知,继而产生相应的行动反应。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存在情境性、阶段性、被动性的特点,且三类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原因既存在个性,又存在共性。在个性因素方面,倾向消极沉默转变为倾向发言型学生主要受家庭教育、互动机会的影响,倾向发言转变为倾向消极沉默型学生主要受面子意识、座位排列方式的影响,稳定型消极沉默者主要受交往资质、生生关系的影响。在共性因素方面,三类小学生都受生活世界因素、主体间性因素、交往话语因素和沉默螺旋因素的影响。通过上述分析,为更好的把握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规律,由此建构出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模型。本研究试图从共性因素出发,提出教学内容和校园活动应融入生活世界、规范师生话语行为、构建交往共同体、打破沉默螺旋等解决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转化策略,以帮助所有沉默类型的小学生打破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学会进一步表达。
王宁[5](2019)在《《自我驱动型孩子》(第五章)英汉翻译报告》文中提出青少年的行为问题一直都是社会热点话题,关于青少年自杀、患抑郁症、实施校园暴力之类的新闻层出不穷。行为问题的背后实则是心理健康问题,而这多与其早期的家庭教育密切相关。如此情形之下,推崇家长权威的“中国式家庭教育”似乎已不再适用于现代家庭,科学的指导与有效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翻译报告选择美国维京出版社发行的《自我驱动型孩子》(The Self-Driven Child)第五章作为翻译实践的文本。该书共14章,12余万字,每章都蕴含大量的真实案例与科学研究结果,主要从大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阐述自我驱动性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建立良性的亲子关系,在科学的指导下帮孩子塑造一个更具韧性的大脑。本翻译项目所选取的文本,是针对青少年家长的教育指南类读物,属于信息型文本。此类文本的翻译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翻译时要求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目的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这一要求符合弗米尔所提出的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目的原则、忠实原则和连贯原则。因此,笔者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完成了此次翻译实践。本报告分析了目的论三原则指导下词语、句子、篇章三种层面的翻译中使用到的翻译技巧,其中词语层面的翻译包括四字格的使用、一词多译现象分析等,句子层面的翻译包括增译法的使用、被动语态的转换以及语序的调整,语篇层面的翻译则包括小标题的翻译与段落的调整。该报告共四章:第一章对翻译任务进行描述,包括对翻译项目的来源介绍、翻译文本的文体分析及翻译项目的意义。第二章是对翻译过程的描述,首先介绍了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翻译工具和理论的准备以及翻译计划的制定。然后总结了多次修改译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包括翻译过程中存在的失误和盲点、对源文本理解方面的难点与错误、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对文体修辞的修改以及终稿的润色。第三章是案例分析,该章共列举了28个译例,并将这些译例划分为词语、句子、篇章三大类,详细分析了每个译例的翻译修改过程、使用的翻译技巧以及翻译时遇到的问题等。第四章对本次翻译实践进行了总结,对整个翻译过程进行了反思。
丘旻臻[6](2019)在《寻解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文中提出本文将文献研究所得的理论与一线社会工作所得的实践经验结合,按照笔者个人的理解,总结概述了寻解治疗的理论介绍和基本工作模式,以及在我国部分社会工作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中本土化的进程结果。其后,本文使用“问题”青少年和“优秀”青少年的典型案例的过程剖析来展示寻解治疗在青少年个案介入时的操作步骤、可能遇到的典型困境及其应对方法。在青少年不同的转折阶段,寻解治疗指引服务对象从成功经验中习得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思考方式和应对方式可协助其高效融入新环境的生活,获得更好的成长和发展,规避许多潜在问题的产生和出现。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迅猛有力的行动力,能较快地与同龄人形成优良的信赖关系和未被社会经验洗礼而形成固化的思考方式等等方面皆与寻解治疗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有较强的契合度,因此寻解治疗的“奇迹”问题的使用和探寻“例外”等特色步骤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运用可以发挥更为良性的作用。青少年期间能否形成独立自主的思考方式,自尊自信,正确的合适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社会化的重要内容。我国的青少年社会工作目前多关注社会大众眼中的“问题”青少年,以弥补已出现的问题为关注重点和工作重心,未形成良性循环,仅为查缺补漏。此外,青少年的年龄跨度、所属区域的差异、是否为自愿参与活动、身体精神状况的差异、所拥有的系统资源的多寡以及是否处于特殊的转折时期等皆为影响社会工作者实际工作中如何合理科学地运用寻解治疗的工作方法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社会工作者结合自己的理解,根据寻解治疗各个阶段的要求和特点,对服务对象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在开展个案时发挥优异的观察力和引导力,为达到提供优质服务的要求,社会工作者需要接受科学的职业教育来提升。
蒲特[7](2019)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圣诞礼物:失而复得的女儿》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本翻译实践研究报告所选的文本是美国作家玛格丽特·戴莉着作的青少年文学作品《圣诞礼物:失而复得的女儿》,讲述的是一位父亲在找寻女儿的过程中同时收获亲情和爱情的故事,该书情节丰富,贴近生活,具有趣味性、时代性和启发性。笔者在目的论指导下,以青少年读者为中心,从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个层面出发,分析了《圣诞礼物:失而复得的女儿》在成语、俗语、一词多义、动词、计量单位和人物对话等六个方面的翻译,对重难点进行了具体研究。通过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目的原则指导下的成语和俗语翻译可以采用直译、意译、增译、替代等多种翻译方法;连贯原则指导下的多义词和动词的翻译,不仅要求词语搭配合理,还应追求词语的情感统一;忠实原则指导下的计量单位翻译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忠实原则指导下的人物对话的翻译,应该关注人物性格,重视逻辑连贯。经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将平时所学的翻译技能和策略学以致用,提升了自己的翻译能力,为青少年文学的汉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启示和方法指导。同时,笔者希望自己在翻译过程中总结的英汉成语对照表,能够丰富青少年文学汉译方面的成果。
杜香菊,程霞,张文武,程芳,胡珍玉,汪贝妮,胡莎莎,胡长舟[8](2019)在《父母小组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父母小组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儿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首次诊断为ADHD且就诊前未接受过治疗的35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父母小组培训)178例和对照组(父母门诊简单宣教)172例。对父母干预后,两组患儿均予盐酸哌甲酯缓释片口服治疗6个月。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父母对ADHD、药物治疗的认识及亲子互动状况,并比较两组患儿接受药物治疗比例及依从性。结果干预前,两组患儿父母对ADHD、药物治疗的认识及亲子互动状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儿父母对ADHD、药物治疗的认识及亲子互动状况明显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患儿接受药物治疗的比例为5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1%(P<0.05);药物治疗依从率为94.1%,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结论父母小组培训有助于提高父母对ADHD及药物治疗的认识,增进亲子互动,提高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杨媛媛[9](2018)在《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儿童ADHD问题的研究 ——基于C社区“四点半课堂”中儿童的个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生率逐年提升。受此问题的影响,儿童常伴有与其年龄不相符的认知行为问题,进而导致儿童学习效率低下、人际关系状况较差以及情绪管理能力差。然而,目前社会对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缺乏认识,放任或不合理对待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与社会化发展。社会工作作为以“助人自助”为理念的学科,理应将这类儿童作为重点服务对象。本研究以C社区“四点半课堂”中的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为介入和干预对象,为了使本研究的研究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在资料收集和评估阶段,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考量案主的问题和需求,并提供针对性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由于现有的社会工作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干预服务只局限于儿童的行为方面,本研究首次尝试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该群体加以治疗,整个干预过程将通过纠正案主不合理的认知去改变案主的行为作为干预主线,认知和行为干预相结合,运用认知行为技术,从案主表层错误观念到深层核心信念渐级进行干预,同时辅助行为矫正技术强化案主认知与行为,提高案主获取信息能力。在服务过程中,结合案主的独特性与需要,按照个案社会工作通用服务流程,为案主提供服务。研究结果发现:(1)认知行为疗法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认知重塑和行为改善有一定积极影响。在介入干预后,案主注意力、学习功能改善,人际关系和情绪状况好转。(2)社会工作的价值理念与干预技巧在介入过程中表现出显着优势。笔者在干预过程中运用同理心、保密技巧促进了个案干预活动的顺利开展。(3)C社区居民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和社会工作学科缺乏了解。今后社会工作发展过程中应加强学科普及与宣传教育,提高相关知识的普及率。(4)个案社会工作认知行为疗法对儿童年龄和认知有一定要求。对此,社会工作者应加强学习,提高专业素养,在干预过程中充分考虑案主的年龄、认知因素,对症下药提高干预的有效性。
张国平[10](2018)在《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哲学的角度看,“自主”是衡量人发展的根本尺度。它已成为中国幼儿园教育的“法定目标”之一,这也反映了时代精神对幼儿园教育现代化的价值诉求。“自主”可被视为幼儿园的“理想规范”,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有自己的“运作规范”,幼儿们也展现出被动性与能动性的复杂反应。幼儿园的日常生活貌似平静,但在此表象下却隐藏着张力。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探究“自主”在幼儿园教师的价值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二是描述与解释幼儿园教师在自主支持与自主抑制中采取的策略;三是理解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结构中的行动。通过对四川省B市三所幼儿园的10位教师与4位实习生的深度访谈,与对这三所幼儿园幼儿的持续观察,本研究从文化主位与文化客位的视角发现:第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处在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之间的张力中。从价值理性出发,教师们认可“自主”这种抽象的价值观;但受日常惯习影响,教师们希望且喜欢幼儿“听话”,这负载着个体重要的价值观念信息,也具有中国社会的历史特征。“自主”作为一般原则无疑为幼儿园教师的行动提供了理由或依据,但当这种原则仅仅以外在形式存在时,常常并不能激发实际行动。第二,“安全第一”是幼儿园教师奉行的首要实践法则。“安全”因具有价值基础性而获得实践优先性。为了保障幼儿安全,幼儿园教师采取了预防、应急与事件澄清(如早说、会说、好说)的各种策略。他们有着非常明显的“安全焦虑”,在幼儿喜爱的户外活动中,他们也顾虑颇多。家长的问责与对利益受损的担忧,是导致他们焦虑的主要诱因。第三,教师们持有应让幼儿“又爱又怕”的信念,并努力营造着适宜的“气场”。他们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上自我依赖,在道德生活上自我控制。他们既运用了显性的强硬手段(如给脸色、用威胁、夺权利、造隔离,等等),又运用了隐性的控制手段(如建立常规、生产空间、选择性反应、崇尚知识、孤立不乖者)。这些举措体现了幼儿园教师主观与客观的嵌套——主观上为了保障幼儿安全、维护活动秩序与帮助幼儿学习、成长,客观上形塑(支持或抑制)了幼儿的自主。第四,在渗透着教师权力的场域中,幼儿除了顺从与沉默外,还有拓殖与反抗。他们的行动不是社会决定论和机械论式的,他们表现出了赋权型、权宜型、反抗型三类自主形态。教师们对此也有不同的反思与认识。幼儿园是一个本真与异化同在、活力与惰性共存的世界。幼儿园教育情境具有不确定性和特殊性,这使幼儿园教师很难根据概括性、普遍性的教育理念开展活动。他们以重复性思维和重复性实践来组织幼儿园日常生活结构,其实践图式具有保守性与惰性,这常常阻碍幼儿的自主发展。但我们也看到了幼儿园日常生活的多维性、多价值性与幼儿的能动性,这些都成为改变现状的可能动力。
二、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动机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一)沙盘游戏 |
(二)心智解读能力 |
四、文献综述 |
(一)心智解读能力相关研究 |
(二)沙盘游戏相关研究 |
(三)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一)个案具体情况介绍 |
(二)ToM情况介绍 |
二、研究工具 |
(一)主题沙盘 |
(二)心智解读能力评量表 |
(三)Happe新异故事(中文版) |
三、研究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一)单一被试研究法 |
(二)观察法 |
(三)文献法 |
五、主题沙盘游戏方案 |
(一)主题沙盘游戏干预方案设计依据 |
(二)主题沙盘游戏干预内容设计 |
(三)主题沙盘游戏的方案实施 |
六、资料处理与分析 |
(一)资料收集 |
(二)视觉分析法 |
(三)访谈结果分析 |
七、研究的信度及效度 |
(一)信度方面 |
(二)效度方面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及分析 |
一、初始沙盘作品分析 |
二、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干预成效分析 |
(一)心智解读——情绪与基础信念(幼儿A) |
(二)心智解读——初级错误信念(幼儿B) |
(三)心智解读——次级错误信念(幼儿C) |
三、社会效度 |
第四章 讨论 |
一、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发展的立即干预效果 |
(一)研究对象的动机水平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
(二)研究对象主体性的体现对干预效果的影响 |
二、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发展的维持效果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不足与限制 |
(一)研究的被试数量较少 |
(二)教师评定幼儿心智解读水平量表的局限 |
(三)地域等因素 |
三、研究建议 |
(一)对幼儿园方面的建议 |
(二)对教育研究者的建议 |
(三)对实际日常情境中的指导建议 |
(四)对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Chinese version of Happe’s Strange Stories》中国版奇怪故事 |
附录二、心智解读能力评估表 |
附录三、主题沙盘游戏观察记录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课题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理由 |
1.1.2 研究目的 |
1.2 学术价值和意义 |
1.2.1 研究价值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发展趋势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措施 |
1.4.3 可行性分析 |
1.4.4 研究思路 |
第2章自闭症概述 |
2.1 自闭症简介 |
2.1.1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特征 |
2.1.2 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及其成因 |
2.1.3 现代中国大众对自闭症认知度分析 |
2.1.4 现代中国自闭症家庭调查 |
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 |
2.2.1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手法 |
2.2.2 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干预原则 |
2.2.3 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 |
2.3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评估 |
2.3.1 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选择标准 |
2.3.2 评估方法简介 |
2.3.3 评估量表简介 |
第3章图形扁平化与自闭症儿童教具设计 |
3.1 图形的概念和发展 |
3.1.1 图形定义 |
3.1.2 图形的起源与发展 |
3.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
3.2.1 自闭症的“图像式思维” |
3.2.2 自闭症儿童的图形语言 |
3.3 扁平化设计 |
3.3.1 扁平化设计定义 |
3.3.2 扁平化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
3.3.3 扁平化设计的艺术表现形式 |
3.3.4 扁平化设计在儿童教育产品上的应用 |
第4章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及教具设计策略 |
4.1 自闭症儿童教具偏向性 |
4.2 教具设计定位 |
4.3 自闭症儿童与拼图教具 |
4.3.1 拼图教具类别 |
4.3.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认知发展 |
4.3.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小结 |
4.4 教具设计原则 |
4.5 教具设计流程 |
第5章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 |
5.1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构想 |
5.2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草图 |
5.3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 |
5.3.1 设计方案介绍 |
5.3.2 设计材质介绍 |
5.3.3 人机尺寸说明 |
5.4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创新 |
5.5 自闭症儿童拼图教具设计方案及操作说明 |
第6章自闭症儿童目标被试教具实践成果评估 |
6.1 教具评估实验方法 |
6.1.1 实验方法简介 |
6.1.2 实验流程 |
6.1.3 数据分析 |
6.2 教具设计测试评估 |
6.2.1 目标被试教具实践评估分析 |
6.2.2 多名被试对比教具评估测试分析 |
6.2.3 教具测试评估分析小结 |
6.3 教具设计优缺点 |
6.3.1 教具设计优点 |
6.3.2 教具设计缺点 |
第7章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教具实践意义和今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
1.硕士期间学术论文成果 |
2.硕士期间科研项目成果 |
3.硕士期间参赛获奖成果 |
4.硕士期间其他研究成果 |
附录 |
附录A:自闭症儿童观察日志 |
附录B: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大纲 |
附录C: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分管主任采访稿 |
附录D: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大纲 |
附录E:盐城协和医院自闭症康复中心康复采访稿 |
附录F:关于对自闭症儿童的问卷调查 |
附录G:关于自闭症社会认知度调查报告分析 |
附录H: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 |
附录I:自闭症儿童及家庭调查问卷报告分析 |
附录J: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 |
附录K:拼图书选购问卷调查分析 |
附录L: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 |
附录M:关于自闭症儿童认知情况调查表(家长)分析 |
附录N:动物系列化拼图书设计方案 |
附录O:动物系列化拼图书配套绘本设计方案 |
附录P:教具操作示范视频拍摄脚本 |
附录Q: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量表(一) |
附录R:自闭症目标被试认知水平评估计量(二) |
附录S:自闭症目标被试教具使用情况记录量表 |
附录T: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低阶组) |
附录U:多名自闭症被试教具对比测试评估表(高阶组) |
(4)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1.顺应教育公平公正的客观要求 |
2.实现学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 |
3.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现实诉求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一)沉默 |
(二)课堂沉默 |
(三)课堂消极沉默 |
三、文献综述 |
(一)课堂沉默的内涵与特征 |
(二)课堂沉默的分类 |
(三)课堂沉默的功能与作用 |
(四)课堂沉默的原因 |
(五)解决课堂沉默的策略 |
(六)研究述评 |
四、理论基础 |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
(二)沉默的螺旋理论 |
(三)理论预设 |
五、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1.研究对象初探 |
2.确定研究对象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1.叙事研究法 |
2.具体收集资料方法 |
(四)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 |
六、小学生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一)师生互动情境下的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1.师生互动中的“抛锚者” |
2.师生互动中的“扛把子” |
(二)生生互动情境下的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1.生生互动中的“被忽视者” |
2.生生互动中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
(三)生本互动情景下的课堂参与现状及分析 |
1.生本互动中的“自我放弃者” |
2.生本互动中的“积极对话者” |
(四)小结:从课堂参与现状看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1.学生A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2.学生D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3.学生E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 |
七、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特点及成因 |
(一)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特点 |
1.情境性 |
2.阶段性 |
3.被动性 |
(二)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成因 |
1.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个性分析 |
2.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共性分析 |
八、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与发展的思考 |
(一)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认识与把握 |
1.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的形成与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2.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是个性因素和共性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
(二)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与发展的动态模型 |
九、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的转化策略 |
(一)融入生活世界:交往的背景 |
1.教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
2.校园活动联系学生需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二)规范话语行为:交往的有效性 |
1.强化教师话语规范性,促进师生沟通有效性 |
2.提升教师话语亲和力,加强学生话语坦诚性 |
(三)构建交往共同体:主体间性的呈现 |
1.尊重学生话语权,创造平等的课堂生态 |
2.增强交往主动性,明确自身的主体担当 |
(四)打破沉默螺旋:互动氛围的营造 |
1.鼓励学生互助合作,培养相互认同感 |
2.树立正确学习动机,保持学习平常心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类 |
(二)期刊类 |
(三)学位论文类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5)《自我驱动型孩子》(第五章)英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英语原文 |
汉语译文 |
翻译报告 |
1 翻译任务描述 |
1.1 翻译任务来源 |
1.2 翻译文本分析 |
1.3 翻译项目的意义 |
2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1.2 翻译理论的准备 |
2.1.3 翻译策略、方法和技巧的选择 |
2.1.4 翻译计划的制定 |
2.2 翻译初稿的分析与修改 |
2.2.1 翻译过程中的失误和盲点 |
2.2.2 源文本理解方面的困难与错误 |
2.3 翻译二稿的分析与修改 |
2.3.1 文化现象翻译的再思考与修改 |
2.3.2 修辞与文体方面的分析与修改 |
2.4 翻译终稿的分析与润色 |
3 翻译案例分析 |
3.1 词语层面的翻译 |
3.1.1 词意延伸 |
3.1.2 四字格的使用 |
3.1.3 一词多译 |
3.2 句子层面的翻译 |
3.2.1 增译法的使用 |
3.2.2 语序的调整 |
3.2.3 被动句的转换 |
3.3 语篇层面的翻译 |
3.3.1 文章小标题的翻译 |
3.3.2 文章的分段调整 |
4 翻译实践总结 |
4.1 经验做法总结 |
4.1.1 翻译工具的有效使用 |
4.1.2 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 |
4.2 翻译实践中未解决的问题及相关思考 |
4.3 对未来工作实践的启发 |
参考文献 |
(6)寻解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第2章 寻解治疗概述 |
2.1 寻解治疗的理论介绍 |
2.2 寻解治疗的本土化现状阐述 |
2.3 寻解治疗与传统社会工作介入方法的对比 |
2.4 寻解治疗与青少年社会工作的契合度分析 |
2.5 关于寻解治疗的文献研究 |
2.5.1 关于寻解治疗的行动研究 |
2.5.2 使用寻解治疗的具体案例 |
2.5.3 文献研究对本文的启示 |
第3章 寻解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实践 |
3.1 寻解治疗对“问题”青少年的个案介入 |
3.1.1 个案的前期准备阶段 |
3.1.2 个案开展过程记录与分析 |
3.1.3 个案评估 |
3.2 寻解治疗对“优秀”青少年的个案介入 |
3.2.1 个案的前期准备阶段 |
3.2.2 个案开展过程记录与分析 |
3.2.3 个案评估 |
3.3 寻解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运用的经验 |
第4章 结论 |
4.1 结论 |
4.2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7)目的论指导下的《圣诞礼物:失而复得的女儿》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Ⅰ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Research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
ChapterⅡ Project Profile |
2.1 Introduction to A Daughter for Christmas |
2.1.1 The Writer of A Daughter for Christmas |
2.1.2 The Content of A Daughter for Christmas |
2.2 Project Process |
2.2.1 Investigation of Target Readers'Reading Hobbies |
2.2.2 Selection of the Book |
2.2.3 Process of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Ⅲ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3.1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
3.2 Three Basic Rules of Skopos Theory |
ChapterⅣ Case Analysis |
4.1 Application of the Skopos Rule |
4.1.1 Skills of Translating Four-character Idioms |
4.1.2 Substitution of Proverbs |
4.2 Application of the Coherence Rule |
4.2.1 Selection of Polysemous Words |
4.2.2 Focus on the Emotional Color of Verbs |
4.3 Application of the Fidelity Rule |
4.3.1 Translation of the Unit of Measurement |
4.3.2 Display of the Personality of Characters |
ChapterⅤ Evaluation |
5.1 Self Evaluation |
5.2 Peer Evaluation |
5.3 Mentor Evaluation |
Conclusion |
Acknowledgement |
Bibliography |
Appendix A The Comparative List of English and Chinese Idioms |
Appendix B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
(8)父母小组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干预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父母对ADHD、药物治疗的认识及亲子互动状况比较 |
3 讨论 |
(9)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儿童ADHD问题的研究 ——基于C社区“四点半课堂”中儿童的个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 研究设计 |
2.1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2.3 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2.4 研究方法 |
3 ADHD儿童的需求评估与服务设计 |
3.1 ADHD儿童的接案工作 |
3.2 ADHD儿童的需求评估 |
3.3 服务目标与计划 |
4 认知行为疗法模式下ADHD儿童的个案干预过程 |
4.1 检验表层错误观念 |
4.2 纠正中间信念与核心信念 |
4.3 强化案主认知 |
4.4 结案 |
5 ADHD儿童的个案工作效果评估 |
5.1 访谈评估 |
5.2 量表与数字划消测验评估 |
5.3 单案例实验标准差评估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讨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教师用) |
附录2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父母用) |
附录3 DSM-IV注意力诊断问卷 |
附录4 案主L标准化量表测量情况 |
附录5 注意力基础训练材料 |
附录6 儿童不良行为测量量表 |
(10)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
(一) 何为自主 |
(二) 自主对个体的价值 |
(三) 幼儿自主之路的遭遇 |
二、研究及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
(一) 幼儿自主研究 |
(二) 教师自主支持研究 |
(三) 教师自主抑制研究 |
(四) 已有研究的不足 |
(五) 本研究的主要问题 |
三、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现场的选择 |
(二) 收集资料的方法与编码过程 |
(三) 分析资料的视角 |
四、本文逻辑结构 |
第一章 “听话”抑或自主:幼儿园教师的价值选择之张力 |
第一节 “听话”与自主:价值间的冲突 |
第二节 听话:传统文化浸染中沿袭的固有思维与惯习 |
一、为何要让幼儿“听话” |
二、“听话教育”的负向功能 |
三、“听话教育”的文化基石 |
第三节 自主:正规学习中萌生的现代理念与改革动力 |
一、学习“红头文件” |
二、培训进修 |
第四节 认可“自主”与悦纳“听话”:理智与情感间的矛盾 |
一、理智上认可“自主”的文化传统 |
二、情感上悦纳“听话”的现实情境 |
小结 |
第二章 安全第一与自主“失宠”:幼儿园教师的价值排序 |
第一节 “首选”安全的价值考量:经验优先 |
第二节 幼儿园的安全手段:预防与事件澄清策略 |
一、安全预防:保障尽可能的安全 |
二、事件澄清:教师维护“自身安全”的策略 |
第三节 户外活动:幼儿自主之喜与教师安全之忧 |
一、户外活动:多数幼儿的偏好 |
二、户外活动:教师的安全焦虑 |
第四节 家长对幼儿安全事件的态度:宽容与强硬并存 |
一、“大气”的家长:宽容的合作者 |
二、“小器”的家长:强硬的“复杂人” |
小结 |
第三章 营造“又爱又怕”的“气场”:幼儿园教师权威实践的两难 |
第一节 幼儿园教师的权威:令幼儿“又爱又怕”的“气场” |
第二节 自主支持:让幼儿爱上教师的实践智慧 |
一、鼓励幼儿在生活方面的自我依赖 |
二、尊重幼儿个人事务领域的自主 |
三、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强化 |
四、“优秀生”帮助“后进生” |
第三节 自主抑制:让幼儿害怕教师的权力运作 |
一、刚性手段的运用 |
二、理解“刚性手段” |
第四节 隐性控制:让幼儿就范的无形之力 |
一、建立常规 |
二、生产空间 |
三、选择性反应 |
四、知识崇拜 |
五、孤立“不乖者” |
小结 |
第四章 幼儿的自主与教师的形塑:必要的反思 |
第一节 赋权型自主:反思的机会与选择的保障 |
一、教师“赋权”的动力 |
二、教师“赋权”应有的反思 |
三、赋权型自主游戏 |
第二节 权宜型自主:权力的“松动”与幼儿的狡黠 |
一、权宜型自主的产生“背景” |
二、对特定空间的僭越 |
三、对预定时间的否定 |
四、对游戏规则的冲击 |
第三节 反抗型自主:少数幼儿的“嚣张”与教师的反思 |
一、排异思维:“我们班如果没有这样的孩子该多好呀” |
二、存异思维:“那个孩子可能只能委屈待在我们班了” |
三、矛盾心理:“老师说又说不过他,很烦他,对他又爱又恨” |
小结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二 实习生访谈大纲 |
附录三 观察记录单 |
附录四 活动场地核检单 |
附录五 试验性研究教师访谈大纲 |
附录六 备忘录示例 |
附录七 教师活动反思样例 |
附录八 文中图、表目录 |
后记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四、她为什么放弃了小文——一个多动症儿童家庭教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忽视型家庭教养方式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及对策 ——以东莞市长安镇某公办小学学生为例[D]. 陈敬弟. 南昌大学, 2021
- [2]主题沙盘游戏对学前儿童心智解读能力的干预研究[D]. 李温军. 青岛大学, 2020(02)
- [3]扁平化图形设计原理在自闭症儿童辅助康复教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 李佳芯. 江苏大学, 2020(05)
- [4]小学生课堂消极沉默现象形成过程的叙事研究[D]. 伊娟.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自我驱动型孩子》(第五章)英汉翻译报告[D]. 王宁. 河南大学, 2019(01)
- [6]寻解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运用[D]. 丘旻臻. 长春工业大学, 2019(09)
- [7]目的论指导下的《圣诞礼物:失而复得的女儿》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蒲特. 西南科技大学, 2019(12)
- [8]父母小组培训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杜香菊,程霞,张文武,程芳,胡珍玉,汪贝妮,胡莎莎,胡长舟. 浙江医学, 2019(02)
- [9]认知行为疗法介入儿童ADHD问题的研究 ——基于C社区“四点半课堂”中儿童的个案分析[D]. 杨媛媛.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10]幼儿自主与教师形塑间的张力[D]. 张国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8(01)
标签:自闭症孩子的特征论文; 沙盘游戏论文; 翻译理论论文; 语言翻译论文; 行为治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