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

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

一、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论文文献综述)

王若昀[1](2019)在《远程卒中救治系统中视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俗称“中风”或者“脑血管意外”(cerebralvascular accident,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其发生原因为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是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疾病,按类型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脑卒中致死率、致残率高、康复比例低,患者回到工作岗位或恢复自理能力比例低,治疗和康复时间长、费用高,给患者和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和间接的经济损失。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最佳抢救时间窗口是3小时,为了尽可能缩短救治时间,结合了现代医疗技术并通过辅助工具、电话、视频交互等方式的远程卒中救治系统便应运而生。本课题基于对远程卒中救治体系中视频技术的研究,旨在对我国现行的医疗救治体系进行完善与提升。以远程卒中救治需求为研究对象,以现有多媒体通信设备为平台,系统研究复杂网络环境下的高效视频编码传输、针对脑卒中的智能医学感兴趣目标识别、基于脑卒中医学感兴趣目标的画面控制与交互等科学问题,面向远程医疗系统在“网络化、模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下向智能识别与主动控制技术提出的新需求、新挑战,开发了一套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化远程卒中救治系统。此外,通过远程卒中救治系统的多项技术的研究,结合国家远程卒中中心的现有环境条件,对远程卒中救治业务的重要系统流程进行分析说明,依据不同技术的整合,达到完善系统性能、提高系统质量的目的,为卒中的急诊救治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拓宽远程卒中的适应症,改善患者的预后,进一步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有利于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将优质的脑卒中专家资源辐射基层,提升基层医院卒中诊疗服务能力,提升国民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成本,促进社会和谐。

杨婉霞[2](2019)在《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计算能力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以密码和编码学为基础的信息安全技术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在隐藏机密信息内容的同时,还能隐藏机密信息传输的行为?为此,基于信息隐藏技术的网络隐蔽通信技术应用而生。根据目前公开报道的研究成果,以网络语音流媒体为载体的网络隐蔽通信技术研究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已经在金融、商业、国防和国家安全等国计民生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网络隐蔽通信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带来保障的同时,也会被非法分子利用来盗取信息或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因此,如何及时和准确地检测网络隐蔽通信行为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前沿课题。网络隐信道的研究主要包括模型的建立,隐信道的构建及检测。隐信道的普适模型已成功建立,因此,基于该模型的各载体的隐信道构建方法层出不穷。由于隐信道的检测方法总是在构建之后,相比网络隐信道的构建研究而言,流媒体隐信道实时检测还存在理论模型缺乏等问题,诸多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突破。基于研究背景和现状分析,论文以提高网络语音流媒体中的隐信道检测的实时性和准确性为目标,主要从网络隐蔽通信的实时检测模型、实时传输协议(RTP)隐写分析算法和网络语音VoIP流中的压缩语音隐写分析算法等3个方面开展研究。论文创新研究内容和贡献点如下:(1)建立了一种网络语音流媒体隐信道的实时检测模型。与以图像或音视频为代表的静态存储型多媒体文件为载体的隐写检测结构和体系完全不同,网络语音流媒体载体具有多维度结构以及实时性等特点,所以不能将已有的基于静态载体的隐写检测理论模型直接应用于流媒体。为解决该问题,论文创建了一种网络语音流媒体隐信道的多维隐写空间下的实时检测模型。该模型不仅能支持网络流媒体的实时采集、分析和检测,还能解决异构隐写分析算法的集成问题,填补了网络流媒体隐蔽信道的实时检测模型的空白。(2)提出了2种不同特征的网络语音流协议域的隐写分析方法。RTP/RTCP作为VoIP流媒体的主要传输协议之一,由于其头部冗余充足,为隐信道构建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论文通过分析RTP协议的时间戳最低有效位的不敏感性的存储型隐写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拟合曲线面积差异度聚类的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检测精准率达到100%。同时,针对基于发包数量的RTP/RTCP时分型隐写算法,提出了一种基于发包数量的直方图相似度匹配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虚警率为10%时,检测准确率超过65%。(3)提出了2种不同语音编码的网络语音流高效隐写分析方法。网络语音流媒体多维结构中的负载域是隐信道构建的主要空间之一,另外,由于网络语音有多种编码形式,且不同编码形式有不同的隐写算法。针对网络语音流媒体载体检测算法中多项悬而未决的难点问题,如PCM语音编码中低嵌入率LSB的隐写检测问题,论文结合小波变换和导数等信号处理技术,将传统的Markov模型拓展为具有更确切表达相关性的Markov双向转移概率模型,实现了在嵌入率仅为3%时,准确率达到68.5%的检测准确率。而对低速率语音编码的高隐蔽性QIM-CNV隐写检测问题,采用QIM隐写会改变码字分布的特点,并充分考虑了码字序列各个元素之间的时序信息及相关性特性,设计了具有时间记忆、可抗梯度消失,并能表达“过去”和“未来”信息的BiLSTM模型,结合滑窗算法,实现了在时长为3秒,嵌入率为50%时准确率达96.9%地准确快速检测。论文开展的研究内容的3个方面是相互关联,互为支撑,围绕着解决网络流媒体隐信道检测的核心技术问题,构成了有机研究整体,体现研究的系统性。其中,模型是检测算法集成的理论基础,而检测算法是模型应用价值的实现与验证。

罗嘉鑫[3](2019)在《基于回归模型的多媒体数据传输抖动缓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快速融合发展,加上移动智能终端的广泛普及,为多媒体实时通信技术提供了更强大的网络传输支持和硬件基础。多媒体实时通信服务逐渐深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如视频聊天、网络直播、线上教育等。抖动缓冲在弥补抖动、平滑数据传输、提高播放质量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是影响服务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目前的抖动缓冲算法主要分为静态的抖动缓冲算法和动态的抖动缓冲算法。静态的抖动缓冲算法在通信过程中采用固定“深度”的缓冲区设置,无法适配变化的网络环境。现有的动态抖动缓冲算法,一部分通过设置上下阈值,当缓冲区内数据达到阈值时触发进行更新调节;一部分通过预测网络流量进行“深度”调节。这些算法普遍存在流量预测不准确,调节滞后,调整不合理等问题。本文深入剖析WebRTC(Web Real-Time Communication网页实时通信系统)中的动态抖动缓冲算法的原理及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围绕抖动时延这一影响抖动缓冲工作效果的关键因素,提出一种新的抖动时延计算策略:引入机器学习回归模型,基于网络环境和视频帧状态,根据抖动时延来预测系统的丢包率和端到端时延。在此预测模型的基础上,在基准值附近搜索最优抖动时延,并更新到视频帧中。解决了原方法调节滞后、抖动时延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为了对抖动缓冲模块的工作效果进行评估,本文基于QoS(Quality of Service服务质量)统计信息建立了传输质量评估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系统的丢包率、端到端时延和播放抖动情况,在相同网络环境和媒体处理引擎下,将传输质量评分作为抖动缓冲模块工作效果的反馈。最后,设计了不同网络环境下与WebRTC中现有抖动缓冲算法的对比实验。经测试,在不同的网络环境下,本文提出的基于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抖动缓冲算法能提供更高的网络传输质量,保证用户的通信服务体验。

高琳雪[4](2018)在《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多媒体数据的需求得以满足。相对于普通的文本数据,音视频数据的传输更强调实时性。目前,智能手机间的音视频实时传输已有很多解决方案,但智能手表作为智能终端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没有一个成熟的基于它的音频实时传输方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完成智能手表音频信息采集并实时传输给手机,手机能够流畅地实时播放并进行音频存储的功能。为实现这一目标,在对RTP/RTCP等常用的实时传输协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算法,基于UDP协议进行实时传输,并增加了确认与重传机制、缓冲区管理机制。接收端定时将数据报的接收情况反馈给发送端,并对未超时的有效数据进行处理;发送端能够对没有正确接收的数据报进行重传,但不会对超时的反馈做出回应。针对上述算法,本文设计了可用于智能终端特别是智能手表的音频实时传输方案,采用给UDP数据报添加序号而非时间戳的方式,即使手机和手表端的时间不同步,该方案也能正常运行。方案在搭载Tizen操作系统的三星Gear S2手表和Android手机上进行了实验。经过测试,通过设置合适的参数,方案能够大幅度降低数据传输的丢包率,手机能实时接收到99%以上的数据,音频回放清晰而流畅。这一结果证明,方案能够兼顾传输的实时与可靠性,稳定而有效地运行。本文提出的方案丰富了智能手表的功能,为音频实时传输与播放增加了一个新的应用场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用价值。

张业[5](2018)在《基于智能终端的无线Mesh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外频发的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使得应急通信建设及相关技术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目前,现有通信网络多基于稳定可靠的通信基础设施,一旦设施遭到破坏就会引起通信中断。如何确保突发情况下的通信保障,成为当前研究的热门课题。本文通过分析应急通信系统的网络需求和业务需求,结合无线Mesh网络相关技术以及特点和优势,设计和实现了基于智能终端的无线Mesh应急通信系统。本文完成了基于智能终端的无线Mesh应急通信系统的整体设计。首先针对系统搭建的无线Mesh网络进行IP化设计,使系统能够承载各种多媒体业务。其次,制定系统内部的应用层协议,保证数据的正确发送和接收,为各种应用业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支撑。最后,提出适用于无线Mesh网络下的音视频实时传输方案并对音视频间的同步进行方案设计。本文设计和实现了基于Android系统的无线Mesh应急终端软件。终端软件通过加载无线Mesh通信模块驱动,配置IP信息并完成在网用户的添加操作。根据系统高质量保障的语音通信协议设计一键通(Push to Talk,PTT)语音调度通信功能的相关API函数,实现具有QOS保障的广播、单呼、组呼以及模块参数的设置和获取功能。基于虚拟网卡的数据协议扩展并实现文本消息的收发、文件传输、语音通话、视频通话等多媒体通信功能。经测试,该系统能够在无任何额外基础设施的条件下,随时随地的实现多用户间的PTT语音调度通信以及点对点间的多媒体综合业务通信,可应用于重大突发事件下的应急指挥救援、实时环境监测、团队野外活动等各种应用场景。

汤旭国[6](2016)在《异构网络下的智能媒体传输协议研究及实现》文中提出随着广播电视节目和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视频业务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视频业务正成为主流的多媒体服务。同时,传统广播网和互联网的融合日益成为未来网络发展的趋势,因此,对于异构网络传输协议的需求也日益迫切。本文首先分析了现有的各种多媒体传输协议,如MPEG-2 TS、RTP(Real Time protocol)、MPEG-DASH(MPEG Dynamic Adaptive Streaming over HTTP)、MMT(MPEG Media Transport)协议。其中,重点对MMT协议进行了介绍,并对比了各个协议的优缺点。在异构网络的环境下,使用MMT协议具有巨大的优势,支持文件存储和发送,支持媒体内容和信令复用和解复用,支持异构网络,支持差错控制,支持文件存储等。因此,智能媒体传输协议SMT(Smart Media Transport Protocol)主要在MMT协议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解决MMT在个性化传输与呈现、应用层纠错保护等方面的不足。本文主要介绍了应用层编码数据相关的不等差错纠错保护机制。为了验证SMT协议及相关算法的功能,在Linux系统下,设计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并且实现了此系统。由于目前传输网络中复杂的环境并不能保证视频内容的有效可靠传输,因此需要采用一种端到端的差错控制方式,本文在分析了视频内容结构的基础上,针对MPEG视频内容的特点,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前向纠错机制,以优化源数据和冗余数据的带宽分配,并且在SMT中设计了信令结构支持这种机制,提出了一种应用层前向纠错编码传输框架。一个传输协议系统按功能上可以划分为发送端,接收端,呈现端。发送端主要负责按照用户的需求定时流化指定的媒体内容,在这里它不仅仅包括音视频资源,而且还包括HTML文件来呈现布局,包括信令来指示传输流中的媒体内容。另外准确定时发送也是一个难点,本文主要基于NTP时间来完成多个内容之间进行同步。为了支持异构网络的环境传送媒体内容,设计了新的接口来支持广播物理层对接。接收端主要负责按照用户需求接收指定传输流中的内容,并送给呈现端。由于要接收异构网络环境下的媒体内容,不可避免会有延时抖动产生,另外FEC的增加也会造成接收端恢复数据困难,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接收端设计了一个缓冲接收模型来缓冲数据,而为了解决不同媒体资源可能因为接收不完整而造成接收错误,本文设计了一个媒体资源的状态转移模型。呈现端主要负责媒体内容的解析和呈现,传统的多媒体内容一般只针对音视频内容,只需要一个播放器就可以呈现数据,但是我们引入了HTML,能够更加灵活地控制媒体数据内容,提供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为了支持这种体验,我们采用了Chromium浏览器作为我们的呈现引擎,在Chromium浏览器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呈现引擎,完成了对SMT协议的支持。

潘引[7](2014)在《流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随着多媒体音频视频编码技术和互联网的网络传输能力的不断发展,基于这两种技术的流媒体技术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应用日益广泛。在视频监控、视频会议、远程教育、体育赛事实时转播等领域都离不开流媒体技术。编码压缩效率更加高效的多媒体编码标准的实现,4G移动高速互联网络的逐渐普及和传统Internet网络带宽的不断扩大,多媒体数据的网络传输的数据包丢失率会进一步减小,且网络延时也会有所降低,这样流媒体技术将会能够提供更好的视频画质和更好的用户体验。流媒体技术相关的网络传输协议包含有苹果公司针对公司的iPad等产品设计的HLS协议、Adobe公司的RTMP和RTMFP协议和实时传输协议RTP/RTCP,本文对这些协议进行了介绍,对RTP协议详细的介绍了 RTP数据包的封装格式,并以H.264编码的视频数据为例描述了如何将多媒体数据打包进RTP数据包。多媒体编码技术作为流媒体技术的另一个关键技术,本文也对它进行了介绍,并以MP3文件为例讲解了如何从多媒体数据帧中获取有用的编码信息。开源项目Live555采用RTP/RTCP,RTSP协议进行多媒体数据传输,它支持众多的多媒体编码标准,易于扩展。本文描述了 Live555从获取数据到发送数据的整个流程,并在此基础之上设计了一个服务器,扩展了Live555对本地文件作为输入源的限制。最后的测试表明设计的服务器工作稳定,转发出去的多媒体数据客户端播放画面清晰音质好。本文对于如何进行多媒体数据的流式传输具有借鉴意义,并可以加以扩展,以支持不同的多媒体数据输入源。

邱宏丰[8](2011)在《视频会议终端实时传输子系统及其QoS保障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视频会议系统是使用多媒体压缩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在地理位置上分散的用户可以通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交流,实现远距离实时交互、协同工作的应用系统。视频会议多媒体传输具有数据量大、对实时性和可靠性要求高等特点。而当前IP网络的尽力而为服务并不保证传输的服务质量。结合视频会议多媒体实时传输需求,研究视频会议多媒体实时传输技术,以及QoS综合保障技术,为视频会议提供具有QoS保障的多媒体实时传输功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论文重点研究视频会议终端多媒体实时传输及其QoS保障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包括RTP/RTCP协议、DiffServ服务模型、拥塞控制技术、IP组播技术、H.264视频编码数据传输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结合开发的视频会议系统,提出并实现了基于RTP协议的具有QoS保障功能的实时传输子系统。系统使用oRTP作为RTP协议栈;实现Speex音频编码数据和H.264视频编码数据的RTP封装;使用令牌桶算法进行流量整形,实现自适应发送速率控制;实现数据包的DSCP标记功能以支持DiffServ的实施;实现优化的RTP包排序缓冲;基于RTCP协议实现了QoS实时监测;实现QoS Agent的报告发送和网络测量功能。系统支持IPv4、IPv6,支持单播、组播传输模式。论文详细论述了实时传输子系统的设计以及各功能模块的实现,对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和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提供有效的多媒体实时传输功能,在网络状况不良状况下,能保障音视频传输的服务质量,降低延时,减少丢包率。以该实时传输子系统为传输模块的视频会议系统已经在校园网内进行长时间的测试运行,并在参与由华南理工大学承担的国家发改委“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高清视频会议系统应用示范”项目的十多所高校内进行试运行,目前系统运行稳定,满足项目需求。本论文的工作立足实际应用,为视频会议终端实现了稳定可靠的实时传输子系统,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

段鹏[9](2010)在《基于JAVA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往的通信方式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基于网络的视频通信已经逐步成为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沟通方式。与此同时,网络视频会议系统正从以往的对特定网络及硬件的依赖逐渐发展到利用纯软件来实现,利用软件来实现媒体数据的处理及会议的过程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状况及趋势,接着描述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结构组成与常用协议,然后介绍了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本文通过对关键技术的详细对比和分析,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实现方案。为了满足平台无关性,本文采用了JAVA语言,并通过JAVA多媒体框架JMF提供的捕捉、回放、编解码等工具,把音频、视频放到JAVA应用程序中,完成了视频会议系统中媒体数据的处理,通过对比现有的网络通信技术,采用多播进行媒体数据的传输,通过异步通讯模式实现文本的传输,较好的实现了会议功能。本文采取自定义信令,C/S(客户机/服务器)的结构方式进行视频会议的整体设计。运用JMF及多播实现音视频的采集、处理、传输、接收,利用JAVA Swing组件完成系统界面的可视开发。本系统结构简单,功能实用,成本低廉,对中小用户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曹银银[10](2009)在《实时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视频流式传输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在研究了H.264编码标准的内容和优势的基础上,选择H.264运动图像压缩编码标准作为网络视频流式传输系统的视频压缩技术,并对各种网络传输协议进行比较,选用RTP/RTCP/UDP作为系统传输协议。通过对H.264中的NAL概念和RTP负载格式进行分析后,引入了基于RTP的H.264视频数据流的封装设计。在此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用VC开发工具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RTP/RTCP协议的实时视频流传输系统,分别对系统的服务器端和客户端设计并实现。在传输方式上,采用Winsock网络编程技术来完成IP的组播,从而实现了传输系统的高效性。面对通信网络上存在的各种丢包、延时、抖动和终端异构等不利因素,如何保证网络实时视频传输的高效性并改善视频传输的QoS成了一项具有挑战性和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本论文对系统的视频传输服务质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主要是针对网络视频传输过程中出现的延时抖动,设计了一种基于循环队列的环形缓冲区的对策,并提出了一种自适应的拥塞控制方法,即基于RTCP反馈的拥塞控制策略来保证实时视频传输过程中的服务质量,实现了视频传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本文所设计的实时视频流传输系统己经成功运行在局域网上,并且也可以在广域网上使用,具有一定的实用和推广价值。

二、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论文提纲范文)

(1)远程卒中救治系统中视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情况
        1.2.2 我国远程医疗发展
        1.2.3 远程卒中救治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远程卒中救治系统视频技术
    2.1 视频编码技术
        2.1.1 HEVC编码框架
        2.1.2 HEVC编码基本单元
        2.1.3 HEVC的网络适配层
    2.2 视频传输技术
        2.2.1 网络通信协议
        2.2.2 实时视频传输协议
        2.2.3 基于RTP的H.265的数据封装
        2.2.4 H.265视频流的RTP封装设计
    2.3 目标识别技术
        2.3.1 图像预处理
        2.3.2 目标检测
        2.3.3 目标识别
    2.4 画面控制技术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深度学习的医学感兴趣目标识别算法
    3.1 医学感兴趣目标识别概述
    3.2 方法介绍
        3.2.1 模型设计
        3.2.2 Arcface损失函数
    3.3 实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远程卒中救治系统的构建
    4.1 系统功能与应用场景
    4.2 技术实现
        4.2.1 MiNet工程化
        4.2.2 云台控制
    4.3 系统架构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分析
    5.1 实验条件
        5.1.1 视频采集设备
        5.1.2 服务器设备
        5.1.3 测试网络环境
    5.2 系统测试
        5.2.1 基本功能测试
        5.2.2 真实场景模拟测试
        5.2.3 性能测试
结论
    1. 总结
    2. 对未来提出的改进设计
    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和背景
    1.2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构建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与挑战问题
        1.3.1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的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2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检测的挑战问题
    1.4 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
    2.1 网络语音流常用的语音编码
        2.1.1 线性预测编码
        2.1.2 合成分析法
    2.2 隐写分析基础理论与技术
        2.2.1 马尔科夫链
        2.2.2 支持向量机
        2.2.3 深度学习
        2.2.4 多项式拟合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模型
    3.1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实时检测模型
    3.2 网络语音流分组的实时捕获方法
        3.2.1 实时捕获原则
        3.2.2 捕获方式分析
        3.2.3 快速捕获算法
    3.3 网络语音流实时识别和流归并方法
        3.3.1 网络语音流识别方法分析
        3.3.2 网络语音流准确识别算法
        3.3.3 流归并方法
        3.3.4 语音流的解析
    3.4 网络语音流媒体多维隐写检测空间
        3.4.1 多维载体空间隐写检测结构
        3.4.2 异子空间的隐写检测算法同步运行
        3.4.3 同一子空间采用多特征融合以提高检测准确率
        3.4.4 网络语音流隐信道检测模型特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语音流协议域的隐写分析方法
    4.1 RTP/RTCP协议的隐写特征分析
    4.2 面向RTP协议的时戳域隐写分析算法
        4.2.1 模型拟合
        4.2.2 聚类特征的选择和提取
        4.2.3 聚类算法实现
        4.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 面向RTP/RTCP的时分型隐写分析算法
        4.3.1 基于RTP/RTCP包的时序隐写方法
        4.3.2 基于RTP/RTCP包直方图相似度匹配方法
        4.3.3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语音流负载域的隐写分析方法
    5.1 VoIP常见语音编码的隐写特征分析
        5.1.1 语音编码方式
        5.1.2 语音编码的LSB隐写特点
        5.1.3 语音编码的QIM隐写特点
    5.2 PCM语音编码低嵌入率的隐写分析方法
        5.2.1 基于直方图频域矩的LSB低嵌入率语音隐写检测
        5.2.2 基于Markov双向转移矩阵的低嵌入率LSB匹配隐写检测
    5.3 低速率语音编码的QIM隐写分析方法
        5.3.1 循环神经网络模型设计
        5.3.2 码本的相关性模型
        5.3.3 基于BiLSTM的隐写检测及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6.2 未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基于回归模型的多媒体数据传输抖动缓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静态的抖动缓冲技术
        1.2.2 动态的抖动缓冲技术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第2章 相关背景知识
    2.1 多媒体实时通信架构
    2.2 网络传输协议
        2.2.1 TCP网络传输协议
        2.2.2 UDP网络传输协议
        2.2.3 RTP网络传输协议
    2.3 网络抖动平滑
        2.3.1 抖动的产生
        2.3.2 抖动的影响
        2.3.3 抖动的弥补
    2.4 小结
第3章 WebRTC抖动缓冲机制分析
    3.1 WebRTC中的媒体数据
        3.1.1 媒体流与线程关系
        3.1.2 媒体数据特点
    3.2 抖动缓冲模块
        3.2.1 缓冲区数据包的接收
        3.2.2 缓冲区内重排组帧
        3.2.3 抖动时延的计算及视频帧输出
    3.3 异常处理
        3.3.1 丢包重传
        3.3.2 前向纠错
    3.4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网络排队时延差估计
        3.4.1 卡尔曼(Kalman)滤波
        3.4.2 估计网络排队时延差
    3.5 小结
第4章 基于机器学习预测的抖动缓冲算法
    4.1 抖动缓冲预测模型
        4.1.1 特征选择
        4.1.2 数据处理
        4.1.3 模型训练
        4.1.4 训练结果
    4.2 抖动时延更新策略
    4.3 网络排队时延差估计
        4.3.1 最小二乘线性回归
        4.3.2 Trendline滤波估计网络排队时延差
        4.3.3 Trendline滤波效果验证
    4.4 传输质量评估模型
    4.5 小结
第5章 实验设计与评估
    5.1 实验目的
    5.2 实验环境
    5.3 实验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网络正常时的实验结果分析
        5.4.2 网络拥塞时的实验结果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方案的实现平台和相关技术介绍
    2.1 Gear S2 智能手表与Tizen系统
        2.1.1 GearS2手表
        2.1.2 Tizen系统
    2.2 Android架构
        2.2.1 Android简介
        2.2.2 Android系统架构
    2.3 音频编码
    2.4 AES加密算法及其工作模式
        2.4.1 AES加密算法
        2.4.2 工作模式
    2.5 流媒体技术
        2.5.1 流媒体的定义
        2.5.2 流媒体传输
        2.5.3 实时传输协议
    2.6 Socket网络编程技术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算法的设计
    3.1 音频实时传输的关键技术
    3.2 问题提出
        3.2.1 待解决的问题
        3.2.2 重点与难点
    3.3 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算法
        3.3.1 传输算法概述
        3.3.2 算法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方案的设计
    4.1 方案概述
    4.2 主要模块设计
        4.2.1 手表端模块
        4.2.2 手机端模块
    4.3 关键过程分析
        4.3.1 连接的建立与关闭
        4.3.2 重排数据报
        4.3.3 数据的反馈与重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方案的实现
    5.1 手表端
        5.1.1 手表端概述
        5.1.2 手表端具体实现
    5.2 手机端
        5.2.1 手机端概述
        5.2.2 手机端具体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方案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分析与测试
        6.2.1 UDP协议传输速率
        6.2.2 连接测试
        6.2.3 加解密效果测试
        6.2.4 UDP实时传输测试
        6.2.5 方案实时传输测试
        6.2.6 方案数据完整性测试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智能终端的无线Mesh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论文的组织结构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无线Mesh网络的应急通信系统
    2.1 无线Mesh网络概述
        2.1.1 无线Mesh网络的拓扑结构
        2.1.2 无线Mesh网络特点
    2.2 基于无线Mesh网络的应急通信系统的构建
        2.2.1 系统需求分析
        2.2.2 系统的Mesh通信终端节点设计
        2.2.3 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智能终端的无线Mesh应急通信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3.1 系统的整体方案设计
        3.1.1 硬件平台构建
        3.1.2 应急终端软件整体设计
    3.2 系统的组网IP化设计
    3.3 高质量保障的语音通信协议设计
    3.4 基于虚拟网卡的应用层协议设计
        3.4.1 应用层协议的数据格式
        3.4.2 应用层协议的数据交互
    3.5 音视频传输方案设计
        3.5.1 实时传输协议RTP
        3.5.2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3.5.3 音视频实时传输系统设计
    3.6 音视频同步方案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ndroid系统的无线Mesh终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4.1 智能终端软件界面实现
        4.1.1 软件主界面
        4.1.2 软件聊天界面
    4.2 智能终端软件功能实现
        4.2.1 在线用户获取模块
        4.2.2 PTT语音调度通信模块
        4.2.3 文件传输模块
        4.2.4 文本消息的收发模块
        4.2.5 语音通话模块
        4.2.6 视频通话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软件测试
    5.1 系统功能测试
    5.2 系统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异构网络下的智能媒体传输协议研究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 论文的组织安排
第二章 传输协议分析
    2.1 引言
    2.2 MPEG-2 Transport Stream
    2.3 实时传输协议RTP
    2.4 自适应流媒体协议DASH
    2.5 MPEG Media Transport
    2.6 协议比较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MT传输协议设计
    3.1 引言
    3.2 SMT协议概述
        3.2.1 内容模型
        3.2.2 传输模型
        3.2.3 呈现模型
        3.2.4 SMT协议栈
    3.3 SMT中纠错机制的设计
        3.3.1 现有的各种纠错机制
        3.3.2 改进的SMT中纠错机制
        3.3.3 适配SMT纠错机制的信令设计
        3.3.4 仿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MT传输协议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系统总体框架设计
        4.2.1 发送端工作流程
        4.2.2 接收端工作流程
    4.3 子模块实现
        4.3.1 缓冲接收模块设计
        4.3.2 AL-FEC差错控制模块设计
        4.3.3 媒体资源恢复模块
        4.3.4 呈现模块设计
    4.4 系统测试及结果
        4.4.1 测试环境
        4.4.2 系统功能测试
        4.4.3 模块性能测试
        4.4.4 测试总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7)流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流媒体技术研究现状
    1.3 流媒体发展
    1.4 本文主要工作
    1.5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流媒体相关技术
    2.1 多媒体编码标准
        2.1.1 音频编码技术
        2.1.2 视频编码技术
    2.2 流媒体传输协议
        2.2.1 HLS协议
        2.2.2 Adobe公司系列协议
        2.2.3 RTP/RTCP协议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服务器设计分析
    3.1 需求分析
    3.2 服务器设计框架
    3.3 系统C/S模型设计
        3.3.1 RTSP协议
    3.4 RTP Header
    3.5 RTCP数据包
    3.6 H264视频RTP数据封装方式
        3.6.1 单一NALU打包方式
        3.6.2 FU-A打包方式
    3.7 Mp3音频格式介绍
        3.7.1 Mp3文件结构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器设计实现与测试
    4.1 状态管理
    4.2 数据输入模块
        4.2.1 FFMPEG数据结构
        4.2.2 FFMPEG API
        4.2.3 数据输入线程相关类
    4.3 RTP Module设计实现
        4.3.1 Live555整体框架
        4.3.2 Live555 H.264帧数据的发送流程
        4.3.3 Live555 H.264帧数据的获取与处理
        4.3.4 服务器Source类设计实现
        4.3.5 服务器数据传输设计实现
        4.3.6 服务器的顶层类
    4.4 服务器运行测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视频会议终端实时传输子系统及其QoS保障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会议系统的发展过程
        1.2.2 视频会议多媒体实时传输的研究现状
        1.2.3 视频会议QoS 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工作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视频会议实时传输及QoS 保障相关技术
    2.1 实时传输与控制协议
        2.1.1 RTP/RTCP 协议介绍
        2.1.2 RTP 数据包格式
        2.1.3 RTCP 控制包格式
        2.1.4 RTP 在网络和协议上的传输规则
    2.2 QoS 保障技术
        2.2.1 基于网络的QoS (NQoS)
        2.2.2 基于应用终端的QoS (AQoS)
    2.3 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2.3.1 Speex 音频编解码
        2.3.2 H.264 视频编解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视频会议终端实时传输子系统与QoS 保障的研究
    3.1 CoolView 视频会议系统
        3.1.1 CoolView 视频会议系统的总体结构
        3.1.2 CoolView 终端的基本结构
        3.1.3 CoolView 系统的信令与多媒体传输模型
        3.1.4 CoolView 系统的QoS 保障方案
    3.2 实时传输子系统的功能需求
    3.3 实时传输子系统的结构设计
    3.4 RTP 发送处理模块的功能设计
        3.4.1 RTP 数据的发送过程
        3.4.2 Speex 音频编码数据和H.264 视频编码数据的RTP 封装
        3.4.3 流量整形
        3.4.4 自适应发送速率控制
        3.4.5 DSCP 标记
    3.5 RTP 接收处理模块的功能设计
        3.5.1 RTP 数据的接收过程
        3.5.2 排序缓冲
        3.5.3 帧缓冲
    3.6 基于RTCP 的QoS 监测
        3.6.1 QoS 参数计算
        3.6.2 RTCP 包的传输时间间隔
    3.7 RTP、RTCP 包的组播传输
    3.8 QoS Agent 模块的功能设计
        3.8.1 QoS 报告
        3.8.2 网络测量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视频会议终端实时传输子系统与QoS 保障的实现
    4.1 总体实现方案
    4.2 oRTP 协议栈的使用与改进
    4.3 RTP 发送处理模块的实现
        4.3.1 RTP 发送器
        4.3.2 RTP 封包器
        4.3.3 流量控制
        4.3.4 DSCP 标记
    4.4 RTP 接收处理模块的实现
        4.4.1 RTP 接收器
        4.4.2 排序缓冲区
        4.4.3 帧缓冲区
    4.5 QoS Agent 模块的实现
        4.5.1 QoS 报告的实现
        4.5.2 网络测量的实现
    4.6 组播控制模块的实现
    4.7 与CoolView 终端的具体集成
        4.7.1 音视频数据的发送和接收
        4.7.2 独立的网络测量程序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与测试
    5.1 测试目的
    5.2 测试环境
    5.3 测试内容和分析
        5.3.1 基本功能测试
        5.3.2 组播测试
        5.3.3 DSCP 标记测试
        5.3.4 DiffServ 网络的QoS 保障测试
        5.3.5 流量控制测试
        5.3.6 网络测量测试
        5.3.7 高校网实际应用测试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基于JAVA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视频会议系统的概念
    1.2 视频会议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视频会议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1.2.2 视频会议发展趋势
    1.3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第二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结构组成及通信过程
    2.1 视频会议系统的基本组成
        2.1.1 视频会议终端
        2.1.2 多点控制单元(MCU)
        2.1.3 网关(Gateway)
        2.1.4 网守(Gatekeeper)
        2.1.5 附属设备
    2.2 视频会议系统的通信过程
        2.2.1 呼叫建立
        2.2.2 通信初始化和终端性能协商
        2.2.3 视频、音频通信的建立
        2.2.4 会议服务
        2.2.5 会议结束
    2.3 常用的视频会议通信协议H.323 介绍
第三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关键技术
    3.1 多媒体网络技术
        3.1.1 多媒体通信的体系结构
        3.1.2 多媒体应用对网络的要求
    3.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3.2.1 视频压缩编码概述
        3.2.2 国际电联的H.261、H.263 标准
        3.2.3 JPEG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3.2.4 Motion-JPEG算法
        3.2.5 MPEG动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3.2.6 其它压缩编码标准
    3.3 语音处理技术
    3.4 TCP/IP协议
        3.4.1 TCP/IP整体架构概述
        3.4.2 TCP/IP中的协议
    3.5 RTP/RTCP协议
        3.5.1 RTP实时传输协议
        3.5.2 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
    3.6 网络通信技术
        3.6.1 单播
        3.6.2 广播
        3.6.3 多播
        3.6.4 P2P技术
第四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4.1 JAVA语言
        4.1.1 JAVA语言介绍
        4.1.2 JAVA语言特性
    4.2 JAVA多媒体框架JMF
        4.2.1 JMF的功能
        4.2.2 JMF中的数据源
        4.2.3 JMF中的媒体播放器
        4.2.4 JMF中的媒体处理器
        4.2.5 数据源管理器
        4.2.6 JMF事件模型
        4.2.7 小结
    4.3 JMF RTP API
        4.3.1 SessionManager
        4.3.2 RTP事件
        4.3.3 与RTP事件相对应的RTCP类型
        4.3.4 数据传输格式
    4.4 传输方式的选择
    4.5 视频会议系统架构信令的设计
    4.6 小结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及软硬件平台
        5.1.1 系统硬件平台
        5.1.2 系统软件平台
    5.2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
        5.2.1 C/S的流程
        5.2.2 文本聊天模块
        5.2.3 音视频的捕获
        5.2.4 音视频的处理和传输
        5.2.5 音视频的接收和播放
        5.2.6 多播的设计
        5.2.7 实现界面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实时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视频编码领域
        1.2.2 网络传输领域
    1.3 IP 网络上的多媒体通信解决方案
    1.4 作者的主要工作
2 网络传输相关技术
    2.1 传送方式
    2.2 QoS 控制
        2.2.1 拥塞控制
        2.2.2 误码控制
    2.3 宽带压缩技术
    2.4 视频对网络的适应性
    2.5 本章小结
3 实时视频传输中相关协议介绍
    3.1 系统网络通信协议
        3.1.1 IP 协议
        3.1.2 TCP 协议
        3.1.3 UDP 协议
    3.2 基于UDP 协议的网络传输层协议选择
    3.3 网络实时视频传送协议
        3.3.1 RTP 协议
        3.3.2 RTCP 协议
        3.3.3 RSVP 协议
        3.3.4 RTSP 协议
    3.4 本章小结
4 视频编码原理与H.264 标准
    4.1 数字视频通信对编码器的要求
    4.2 H.264/AVC 视频编码标准
        4.2.1 H.264 的高级技术背景
        4.2.2 H.264 的特点和高级优势
        4.2.3 H.264 编码器和解码器框图
        4.2.4 H.264 编码核心技术
        4.2.5 H.264 标准中的分层技术
        4.2.6 H.264 视频压缩系统
        4.2.7 应用情况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RTP 的H.264 视频数据的封装设计
    5.1 基于RTP 的数据封装的基本知识
        5.1.1 NALU
        5.1.2 RTP 负载格式
        5.1.3 相关定义
    5.2 基于RTP 的H.264 数据的封装
        5.2.1 H.264 视频流的RTP 封装规则
        5.2.2 H.264 的打包
        5.2.3 H.264 视频流的RTP 封装设计
    5.3 本章小结
6 基于 IP 组播的实时传输系统及其 QoS 研究
    6.1 实时视频有线传输和播放的相关技术
        6.1.1 Winsock 网络编程技术
        6.1.2 IP 组播
        6.1.3 IP 组播的WinSock 实现
        6.1.4 Windows 多线程编程技术
    6.2 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6.2.1 系统的开发平台和研制工具
        6.2.2 客户机端/服务器模型
        6.2.3 视频数据发送和接收播放模块的设计
    6.3 IP 网中视频传输中的 QoS 控制
        6.3.1 网络级QoS 的提高
        6.3.2 应用级QoS 的控制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论文参考文献)

  • [1]远程卒中救治系统中视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王若昀.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
  • [2]网络语音流中的隐信道实时检测关键问题研究[D]. 杨婉霞.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3]基于回归模型的多媒体数据传输抖动缓冲技术研究[D]. 罗嘉鑫. 武汉大学, 2019(06)
  • [4]智能终端音频实时传输技术的研究[D]. 高琳雪.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5]基于智能终端的无线Mesh应急通信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业.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6]异构网络下的智能媒体传输协议研究及实现[D]. 汤旭国.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7]流媒体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 潘引. 南京大学, 2014(05)
  • [8]视频会议终端实时传输子系统及其QoS保障的研究与实现[D]. 邱宏丰.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基于JAVA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段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10)
  • [10]实时视频传输的关键技术的研究[D]. 曹银银.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标签:;  ;  ;  ;  ;  

基于RTP的多媒体可靠实时传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