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春甘蓝抽薹特性的研究(Ⅱ)——遗传特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徐文玲,刘贤娴,刘辰,付卫民,王淑芬[1](2020)在《萝卜种质资源抽薹性状鉴定及评价》文中提出为筛选耐抽薹萝卜种质,丰富我国耐抽薹萝卜资源,本研究对105份不同类型的萝卜种质进行人工春化室内抽薹鉴定和春季大田分期播种抽薹鉴定。结果表明,国内红皮白肉萝卜资源中有耐抽薹种质;在春化过程中对日照、温度敏感的种质,两种抽薹鉴定方法所得结果存在差异;杂交、回交等育种措施对耐抽薹特性变化有影响。
陈登辉[2](2018)在《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文中认为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是一种在世界上广泛种植的重要蔬菜作物,具有较复杂的遗传机理,许多农艺性状如抽薹、开花、产量等都是数量性状。对这些性状进行深入的研究,在甘蓝类作物的遗传育种与改良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以早抽薹晚熟高代自交系R4P1和晚抽薹早熟的R2P2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RIL8)为材料,构建甘蓝高密度连锁遗传图谱,并对抽薹性状进行QTL定位及分析。并基于甘蓝自交不亲和特性,利用DNA测序及序列分析,对52份甘蓝材料进行了S单元型的鉴定,从而减少自交不亲和的发生,为一代杂交种的配制提供帮助。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遗传图谱的构建利用软件Join Map4.0对408个SSR和InDel分子标记进行连锁遗传分析,当LOD值≥3.0时,有387个分子标记进入甘蓝9个连锁遗传群,与甘蓝9条染色体数目一致,分别命名为Ch1-Ch9。在甘蓝的9条染色体中,覆盖基因组长度为838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2.2 cM,各染色体长度分别为105 cM、67 cM、103 cM、101 cM、95 cM、61 cM、94 cM、105 c M、108 cM,标记数目分别为37、25、29、54、33、34、86、51、38。其中C09标记长度最大但标记数目却不是最多,C07标记数目最多,密度最大。2.甘蓝抽薹性状的QTL定位及分析利用软件MapQTL6.0对结球甘蓝重组自交系(RIL8)的抽薹时间性状进行QTL定位及遗传效应分析,对构图群体进行了田间抽薹时间的调查,并利用新构建的遗传图谱进行抽薹性状的定位,在第8染色体上定位到一个与抽薹时间相关的QTL(qbt-2-2),其贡献率为9.1%,加性效应为-1.23,分子标记为CB10139。3.甘蓝52份自交不亲和材料的鉴定及分析本研究开发了两对引物SRK1F/R和SRKSP2F/R,能够很好地对甘蓝52份材料的单倍型进行快速的鉴定。其中发现13种单倍型,其中S2材料2份,S5材料2份,S6材料2份,S7材料2份,S8材料2份,S14材料1份,S15材料18份,S28材料5份,S33材料6份,S36材料3份,S45材料4份,S50材料3份,S57材料2份。本研究甘蓝材料中,不同的S单元型出现频率为0.19%-34.62%,其中S15出现频率最高,S14只有1份材料最低,而S2、S5、S6、S7、S8和S57都是两份材料,频率为3.8%。
李晓锋,朱红芳,朱玉英,侯瑞贤,翟文[3](2016)在《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文中认为为了研究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对其耐抽薹品种进行鉴定筛选,以不结球白菜易抽薹纯系M10-1和耐抽薹纯系M10-2杂交获得的6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不结球白菜抽薹性状(现蕾期)和开花性状(开花期)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控制抽薹性状的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并存在明显的加性、显性和上位性效应。其中,2对主基因的加性效应值均为正,显性效应值hb大于ha,且以第2对主基因的正向显性效应为主;抽薹性状存在较大的主基因加性×加性和显性×显性互作效应,以呈负向的多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B1、B2和F2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3.83%、87.82%和88.31%,多基因遗传率均为0,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86.65%,环境变异占表型变异平均为13.35%,说明抽薹性状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在育种上可以应用抽薹性状(现蕾期)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标准,并可在早期世代对其耐抽薹性进行选择,且要注意一定的环境因素。开花性状与抽薹性状遗传相似,均受到2对主基因控制,但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平均为9.57%,而环境变异平均为90.43%,对开花的影响显着,说明开花性状与环境的互作效应非常明显,不适宜作为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利用本研究获得的抽薹性状作为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性的鉴定指标,并应用于育种实践,对选育不结球白菜耐抽薹新品种,提高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雷玉玲[4](2016)在《低温处理下菜心抽薹特性及激素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菜心(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sis var.utilis Tsen et Lee)为十字花科芸薹属芸薹种白菜亚种中的一个变种,是华南地区特产和栽培面积最大特产蔬菜。菜心是一种菜薹类蔬菜,菜薹是菜心产品器官,菜薹的形成和发育状况决定了菜心的产量。因此研究菜心的抽薹机理及发育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在以菜心早熟品种“油绿501”、中熟品种“油绿701”和晚熟品种“翠绿80天”为材料,研究不同熟性菜心的低温敏感性,进一步以早熟品种和晚熟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对菜心抽薹开花、生长发育、细胞结构以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并以早熟品种为材料,研究低温对赤霉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综合分析内源激素在低温诱导菜心抽薹开花中的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低温对菜心抽薹开花的影响。不同的低温处理均可促进不同熟性菜心品种的抽薹和现蕾,且促进效果与低温处理时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即随着处理时间的加长,越早抽薹和现蕾。但不同处理间的离散程度存在差异,以早熟品种“油绿501”离散程度最低,说明其对低温更为敏感。2.低温度对菜心生长性状发育的影响。低温显着促进早熟品种“油绿501”和晚熟品种“翠绿80天”薹茎的伸长,降低其茎粗,对早熟品种作用效果更显着。相比常温处理,低温处理(15℃,5d)在苗期、现薹期、现蕾期、快速抽薹期和开花期均可增加菜心茎尖内源激素赤霉素(GA)、生长素(IAA)和细胞分裂素(CTK)含量,在苗期和现蕾期抑制菜心茎尖髓部细胞的纵向伸长。3.赤霉素和烯效唑对菜心抽薹开花、生长性状及内源激素的影响。外源喷施赤霉素,促进了早熟“油绿501”和晚熟“翠绿80天”菜心抽薹、现蕾和开花;促进菜心茎尖内源GA含量。低温处理显着促进菜心薹茎的伸长,且在整个生长期菜心茎尖GA含量均高于常温处理,同时低温处理后在外源喷施赤霉素对菜心抽薹具有正向叠加效果。相反的是,外源喷施烯效唑抑制早熟“油绿501”和晚熟“翠绿80天”菜心抽薹,且严重抑制菜心薹长的伸长,菜心茎尖内源GA含量低于外源喷施去离子水处理,烯效唑抑制低温作用。4.低温对菜心茎尖GA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GA合成通路三种关键酶基因的表达量发现,低温处理下前期合成关键酶Bruc CPS、中期合成关键酶Bruc KAO1(Bruc KAO1、Bruc KAO2)和晚期合成关键酶Bruc GA20ox(Bruc GA20ox2)的表达量在苗期及抽薹期均显着高于对照。综上所述,低温处理能显着提高菜心茎尖GA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提高茎尖GA含量及IAA和CTK的含量,促进菜心薹茎伸长及花芽分化,从而促进菜心的提前抽薹和开花。
李思蓓[5](2016)在《春甘蓝品质性状与裂球性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筛选春甘蓝耐裂球优良品种,探讨春甘蓝叶球的帮叶比、紧实度、球形指数、帮基部宽度、帮10 cm处宽度、中心柱长度比值、干物质和粗纤维含量等8个品质性状与裂球性关系。选用春甘蓝30个杂交一代为材料,叶球生理成熟后测量8个性状值并分析延迟5 d、10 d和15 d时裂球率和裂球指数与其相互关系;以国鉴“秦甘50”品种为材料,以蒸馏水为对照,对甘蓝植株喷施0.16 g/L、0.11 g/L和0.08 g/L三个浓度的CaO比较不同处理的裂球性差异。获得如下研究结果:1、春甘蓝帮叶比、紧实度、球形指数、帮基部宽度、帮10 cm处宽度、中心柱长度比值、干物质含量和粗纤维含量等8个品质性状不同组合间相互存在着极显着性差异;2、30个不同的甘蓝组合间的裂球率和裂球指数存在着极显着差异;3、裂球率在叶球生理成熟延后5 d时与帮叶比、球形指数呈显着负相关(r=-0.521、r=-0.692),10 d与帮基部宽度、干物质含量呈显着负相关(r=-0.637、r=-0.837),15d与紧实度和中心柱长度比值呈极显着正相关(r=0.810,r=0.837),与粗纤维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r=-0.868);裂球指数15 d与帮叶比、紧实度、球形指数、中心柱长度比值、干物质含量和粗纤维含量呈极显着或显着性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r=-0.740、r=0.755、r=-0.863、r=0.625、r=-0.744、r=-0.636。而帮10 cm处宽度与裂球性无显着相关关系。由此得出,春甘蓝叶球帮叶比大、帮基部宽度大、结球较松、球形指数大中心柱长度比值小、干物质和粗纤维含量高的品种耐裂球性较强;4、0.16 g/L、0.11 g/L和0.08 g/L三个浓度的CaO处理均可显着降低叶球裂球性,其中0.11 g/L浓度的钙肥对防止叶球裂球效果最好,可减少裂球率51.2%和裂球指数54.04,是有效防治春甘蓝裂球的栽培技术措施。
王庆彪[6](2013)在《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结球甘蓝简称甘蓝,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主要蔬菜作物。中国自20世纪50-60年代开展甘蓝新品种选育以来,先后有200多个不同类型新品种通过审(认、鉴)定。但许多甘蓝品种的系谱尚不清楚,对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研究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相比相差甚远。通过系谱分析不仅能够发现育成品种更替演变规律,总结出在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和组合配制上的规律,而且能够发现在育种中重要的骨干亲本。在此基础上解析骨干亲本的遗传构成,挖掘其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特异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揭示其遗传效应,将有利于提高甘蓝育种工作中亲本选配的准确性和效率,为创造新的骨干亲本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在对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甘蓝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衍生系以及由01-20和自交系96-100构建的DH群体,发掘骨干亲本01-20特异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并利用QTL揭示其遗传效应,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系统总结分析了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系谱。1982~2012年中国共报导育成甘蓝品种219个,其中杂交种183个,所占比例为83.56%,尤其是近10年来育成品种中杂交种占96.74%;扁球型品种最多,为108个。对目前亲本来源清楚的176个杂交种的亲本组成进一步分析表明,176个杂交种来自261个直接亲本,可以追溯到67个我国地方品种和104个国外引进品种。其中黑叶小平头衍生品种最多(38个),其次是北京早熟(27个)。系谱分析发现亲本选配时不同地理来源或者植物学性状差异较大的两个亲本组配能够表现较强的杂种优势,并结合国内育成的几个重要甘蓝主栽品种的亲本组配特点,探讨在甘蓝育种过程中亲本选择、组合配制上的规律和特点。绘制了‘黑叶小平头21-3’、‘北京早熟01-20’两个甘蓝骨干亲本的系谱图。2、利用978对EST-SSR引物,2173对Scaffold-SSR引物和707对Indel引物在DH群体的双亲01-20和96-100间进行筛选,获得273对SSR和261对Indel多态性引物,将这些标记全部用于遗传图谱构建,获得了一张包含406个标记的甘蓝遗传图谱,包含9个连锁群,总长度为934.06cM,平均间距2.3cM。根据共有标记实现连锁群与甘蓝9条染色体的对应。3、在此图谱的基础上,根据2011-2012两年三季田间调查结果对甘蓝株型、叶片、叶球、种子、品质和抗性性状进行了QTL定位。共检测到与32个数量性状相关的QTL171个,其中与株型、叶片性状相关的QTL有58个,其中贡献率大于10%的38个;与叶球性状相关的QTL5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共38个;与叶色、球色相关的QTL38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26个;与抗性和叶球品质相关的QTL11个,贡献率大于10%的有10个;与角果和种子相关的QTL7个,贡献率大于10%的QTL有5个;并且有15个性状的26个QTL在至少两季调查结果中能够重复检测到。这些QTL的定位为下一步骨干亲本01-20特异染色体位点的性状关联和遗传效应分析奠定了基础。4、在多条染色体上出现了不同性状QTL成簇聚集现象。其中Chr.1上55.9~60.9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性状相关的QTL分别为9个、7个;Chr.3上88~92cM处聚集了与株型和叶片、叶球、球色相关性状QTL分别为5个、7个、1个;Chr.7上27.8~30.9cM处聚集了与球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分别为2个、4个;Chr.9上58.6~61.5cM处聚集了与叶色、叶球相关性状QTL各3个,与品质、抗性相关性状QTL3个。这些染色体区段为将来进行QTL精细定位和克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也为甘蓝育种过程中相关联性状的辅助选择提供分子依据。5、通过对骨干亲本01-20及其姊妹系和亲本材料的表型性状研究发现,骨干亲本01-20的表型特征在于综合性状优良,与其他姊妹系相比没有明显的缺陷,既继承了其原始亲本北京早熟的早熟性特征,又在株型、叶色、球色和品质性状方面有所提高。对6个姊妹系基因组SSR/Indel位点多态性比较分析发现,01-20具有1个特异位点,01-07-258具有1个特异位点,01-20和01-07-258共同区别于其他姊妹系的特异位点有6个。利用QTL定位结果,其中5个特异染色体位点与农艺性状关联并揭示其遗传效应,表现为骨干亲本材料外叶色绿,株型紧凑、叶球圆正,中心柱较细,球叶脆嫩。其中Chr.3上Indel64位点和Chr.9上Indel353位点具有明显的不同性状聚集和染色体区段效应,是骨干亲本01-20在育种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染色体位点和区段。
邱黛玉[7](2011)在《当归抽薹的调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通过冬季温室育苗和种子直播技术来缩短当归生长周期,避免当归抽薹;通过改变贮苗条件影响春化过程;利用对植物生长过程有调控能力的生长促进剂、生长抑制剂(或延缓剂)对当归生长进程进行调控,进而研究栽培措施和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对当归抽薹的影响规律和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MH、PP333和CCC均对当归叶片数和株高的增加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PP333100mg/L和CCC500mg/L对侧根的萌发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MH浓度越高,对根的膨大生长抑制作用越大,CCC500mg/L抑制当归根部膨大生长。MH导致当归叶片叶绿素含量降低,且降低幅度随浓度增大而增大。PP333和CCC喷施浓度越大,叶绿素含量增加幅度越大。MH和PP333处理使当归叶片可溶性糖含量降低,CCC则浓度越大越有利于促进可溶性糖积累。MH、PP333和CCC喷施均使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且浓度越高,影响越大。抑制剂对抽薹的影响在喷施后两个月表现出来,MH、PP3331000mg/L、CCC500mg/L和CCC1000mg/L处理抽薹率显着或极显着低于对照和其他处理,三种抑制剂之间对抽薹的影响差异不显着,浓度对抽薹的影响差异显着,高浓度(1000mg/L)对降低抽薹率有利,抑制剂类型和浓度之间交互作用不显着。高浓度PP333和CCC可显着增加单根重量,降低抽薹率,增加当归产量。2. NAA100mg/L和GA3100mg/L+NAA100mg/L有利于当归叶片增多,GA3 30mg/L处理则抑制叶片增加,促进植株衰老。NAA单施或与CTK和GA3配合喷施均促进株高增高。NAA100mg/L和CTK100mg/L+NAA100mg/L促进根的伸长生长,ABA20mg/L、GA330mg/L、GA350mg/L+NAA100mg/L和GA3100mg/L+NAA 100mg/L都对根的伸长具有抑制作用。CTK100mg/L+NAA100mg/L促进侧根萌发和生长,ABA和GA3不论单施或是配施,均抑制侧根生长。NAA有利于根膨大生长,ABA和GA3单施或配施均抑制根的膨大生长。GA3对当归抽薹具有促进效应,GA3浓度越大,比例越高,其促抽薹效应越明显。NAA100mg/L和CTK50mg/L+NAA100mg/L对抽薹有微弱抑制作用。NAA单施或与CTK配施均可大幅提高当归产量,CTK100mg/L +NAA100mg/L增产效果最好。GA330mg/L单施减产幅度最大,GA3与NAA配施比例越大,产量降低幅度越大。NAA单施或与GA3配施可明显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而NAA与CTK配施或ABA与GA3配施均抑制叶绿素合成。GA3浓度越高,比例越大,可溶性糖含量就越高。低浓度ABA、NAA单施和NAA与CTK配施都可促进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增高,而GA3不管浓度高低,配施单施都抑制游离氨基酸合成或积累。CAT活性在ABA20mg/L、CTK50mg/L +NAA100mg/L和NAA100mg/L处理后均较对照增高,高浓度GA3则使其降低。POD活性在喷施ABA20mg/L和CTK50mg/L+NAA100mg/L后较对照降低,而喷施GA350mg/L+NAA100mg/L和GA3100mg/L+NAA100mg/L后较对照增大,说明高浓度GA3单施或配施均可使POD活性增大。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在GA350mg/L+NAA100mg/L、GA3100mg/L+NAA100mg/L、ABA40mg/L+GA340mg/L和ABA40mg/L+GA340mg/L处理之后较对照升高,ABA20mg/L和NAA100mg/L可显着降低。3.采用冬季温室育苗-带基质绿体移栽技术可有效抑制当归抽薹,移栽后田间抽薹率为0。育苗环境日均温14℃~18℃,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40%~60%,≥5℃的有效积温为237.1℃~391.8℃对当归苗期生长发育最有利。但在此环境下育苗,经炼苗移栽后田间长势在后期有所减缓。日均温度8℃~15℃,≥5℃的有效积温105.2℃~240.3℃条件育苗,当归苗期生长处于劣势,但移栽后生长后期其地上地下物质积累迅速。育苗容器口径越大,出苗越慢,出苗率越低。4cm纸筒处理最有利于当归茎叶和根部物质积累,有利于提高当归根冠比。田园土与蛭石1:1混合基质最有利于温室当归出苗,田园土反之。育苗容器及育苗容器与基质之间互作效应不显着。育苗容器对当归幼苗子叶退化速度影响明显,纸筒育苗子叶退化速率较快,而基质对子叶退化速度无明显影响。苗前期侧根数纸筒优于塑料营养钵,苗后期及移栽后塑料营养钵优于纸筒。蛭石最有利于当归侧根萌发生长,田园土不利于当归侧根生长,塑料营养钵装蛭石基质最有利于当归侧根生长。苗期纸筒小空间造成种苗植株徒长,而塑料营养钵的大空间利于形成壮苗。相同基质条件下,塑料营养钵育苗根部物质积累量大于纸筒育苗;相同育苗容器下,蛭石育苗根部物质积累量最高,田园土处理当归根部物质积累量最低,因此塑料营养钵为容器,蛭石为基质最有利于当归根部物质积累。4.当贮苗温度高于7℃,过早萌发并不利于当归移栽后的生长。10℃贮苗和岷县传统贮苗抽薹率较高,抽薹率并未表现出与温度有显着的直线相关性。0℃~7℃的温度条件下贮藏当归苗,抽薹率相对较低。贮苗温度条件对移栽后当归根长无明显影响,根直径和侧根数均为岷县传统贮苗为高,而10℃贮苗则处于劣势。贮苗温度虽对单根产量的影响并未达到显着水平,但由于抽薹率的差异,0℃和7℃贮苗移栽后产量较传统贮苗增加。当归种苗贮藏以0℃~7℃为宜。5.采用种子直播技术进行当归栽培,可缩短当归栽培周期,避免抽薹发生,且早薹种子和蜡熟种子可用于直播。种子类型和密度对直播当归主根长和根粗的影响不显着,正常头穗种子以株、行距20cm×20cm直播其主根长、根粗略优于其他处理,正常头穗种子株距10cm、行距20cm播种时直播当归产量最高。与传统山荒地育苗移栽相比,直播当归根形好,侧根较少。不同类型种子直播后当归灰分和醇溶性浸出物含量均达到《中国药典》的质量标准。
李娜[8](2011)在《甘蓝耐抽薹性遗传分析及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 var. capitata L.)是世界各地普遍栽培的一种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在我国周年蔬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甘蓝生产上,先期抽薹现象时有发生,是春季甘蓝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选育耐先期抽薹品种和新种质资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重要的途径。对育种目标性状遗传规律的了解有助于应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对目标性状进行有效选择,提高育种效率,加速育种进程。本试验以耐先期抽薹程度不同的甘蓝自交系及其配制的不同组合为材料,对结球甘蓝抽薹期性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春化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的规律以及指标变化和春化时间的相关性、甘蓝抽薹期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以外叶数,球形指数,紧实度,叶球比,中心柱长为自变量,抽薹期为依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农艺性状和抽薹期的相关系数和通径系数。结果表明:甘蓝叶球紧实度对抽薹期影响最大,相关系数呈现显着正相关。另外中心柱长和抽薹期呈现显着负相关,其他性状与抽台期之间相关性不显着。2、采用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Ⅰ对4个耐抽薹程度不同的甘蓝材料的抽薹期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得到:耐抽薹自交系LN-0901和LN-0913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较高,宜用于杂种优势育种。抽薹期性状主要由加性遗传效应基因控制,广义遗传力为96.42%,狭义遗传力为67.68%,在育种实践中宜于进行早期世代选择。3、相对同一指标来说,抽薹性有显着差异的4类材料在整个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低温春化处理阶段,三个指标都呈现上升的趋势,达到峰值;在常温处理阶段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另外,具有不同抽薹特性的甘蓝品种在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上出现量的差异,耐抽薹的甘蓝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明显低丁易抽薹的甘蓝品种,而可溶性糖含量在低温处理阶段,易抽薹材料低于耐抽薹材料,在常温处理阶段易抽薹材料要高于耐抽薹材料。4、选取抽薹性有差异的四类甘蓝材料为试材进行低温春化处理,以低温春化处理过程中的三个生理生化指标(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的变化值为自变量,低温春化处理时间为依变量进行通径分析得到: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与低温春化时间呈现极显着相关。但各项生理生化指标和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因甘蓝耐抽薹性不同而差异比较大
李娜,李成琼,任雪松,宋洪元,司军[9](2011)在《甘蓝抽薹期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以2个耐抽薹的甘蓝高代自交系和2个易抽薹的甘蓝高代自交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完全双列杂交方法Ⅰ配制杂交组合,对其抽薹期性状进行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耐抽薹自交系LN-0901和LN-0913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都较高,宜用于杂种优势育种。抽薹期性状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广义遗传力为96.42%,狭义遗传力为67.68%,在育种实践中适宜进行早期世代选择。
许俊强,汤青林,宋明,王志敏[10](2011)在《蔬菜抽薹的遗传规律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综述了蔬菜作物抽薹特性的遗传规律、鉴定方法、生化基础以及分子机理等方面内容,并对蔬菜作物抽薹特性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二、春甘蓝抽薹特性的研究(Ⅱ)——遗传特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春甘蓝抽薹特性的研究(Ⅱ)——遗传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萝卜种质资源抽薹性状鉴定及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抽薹性状鉴定方法 |
1.2.1 人工春化室内抽薹鉴定 |
1.2.2 田间分期播种抽薹鉴定 |
1.3 抽薹分级方法、抽薹标准及抽薹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耐抽薹性状优异萝卜种质的鉴定与评价 |
2.2 不耐抽薹(早抽薹、极早抽薹)萝卜种质的鉴定与评价 |
2.3 耐抽薹绿皮绿肉萝卜种质的鉴定 |
2.4 室内抽薹鉴定与田间分期播种抽薹鉴定结果的差异 |
2.5 定向选择及杂交、回交转育对抽薹特性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2)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遗传图谱的构建 |
1.1.1 作图亲本的选择 |
1.1.2 作图群体的选择 |
1.1.3 群体的选择 |
1.2 遗传标记 |
1.3 甘蓝类作物常用的DNA分子标记 |
1.3.1、RFLP标记 |
1.3.2、RAPD标记 |
1.3.3、AFLP标记 |
1.3.4、SSR标记 |
1.3.5、EST标记 |
1.3.6、InDel标记 |
1.3.7、SNP标记 |
1.4 基因定位 |
1.4.1 数量性状 |
1.4.2 QTL定位的原理 |
1.4.3 QTL定位的主要方法 |
1.5 芸薹属作物抽薹性状研究进展 |
1.5.1 抽薹性状传统的遗传学研究 |
1.5.2 抽薹开花性状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
1.6 结实性相关性状分析 |
1.6.1 芸薹属植物自交不亲和S基因的研究 |
1.6.2 SLG基因 |
1.6.3 SRK基因 |
1.6.4 SCR/SP11基因 |
1.6.5 自交不亲和反应机理 |
1.6.6 甘蓝类作物S单元型鉴定方法 |
1.7 甘蓝类作物S单元型研究进展 |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遗传图谱的构建及抽薹性状的定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双亲及作图群体的构建 |
2.1.2 田间抽薹性状调查方法 |
2.1.3 引物的筛选 |
2.1.4 总DNA的提取 |
2.1.5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2.1.6 10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配方及操作步骤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SSR与InDel分子标记筛选及RIL群体分析 |
2.2.2 分子标记在群体上的应用效果 |
2.2.3 条带的统计及数据整理 |
2.2.4 甘蓝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2.2.5 偏分离标记与分析 |
2.2.6 表型变异及遗传分析 |
2.3 抽薹时间性状的QTL定位及遗传分析 |
2.3.1 QTL的命名 |
2.3.2 QTL定位及分析 |
2.4 讨论 |
2.4.1 甘蓝高密度遗传图谱的构建 |
2.4.2 抽薹时间性状的QTL定位 |
第三章 自交不亲和的鉴定及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甘蓝自交不亲和S单倍型分析 |
3.1.3 引物的设计 |
3.1.4 总DNA的提取 |
3.1.5 PCR反应体系及程序 |
3.1.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1.7 目的片段的回收、克隆 |
3.1.8 测序及序列分析 |
3.1.9 SRK15引物的验证 |
3.2 结果分析 |
3.2.1 S基因引物在甘蓝材料中的扩增 |
3.2.2 S基因简并引物特异性的扩增 |
3.2.3 S基因特异性引物的扩增 |
3.2.4 S15SPF/R的验证 |
3.2.5 S15单倍型的鉴定与分析 |
3.2.6 S33单倍型的鉴定及分析 |
3.2.7 S28单倍型的鉴定及分析 |
3.2.8 S45单倍型的鉴定及分析 |
3.2.9 其他单倍型的鉴定及分析 |
3.3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4.1 抽薹性状的定位 |
4.2 甘蓝S单元型的快速鉴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3)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性状调查方法 |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抽薹开花性状6世代的基本参数与分离世代B1、B2和F2的次数分布 |
2.2 抽薹开花性状遗传模型的检验与选择 |
2.3 遗传参数估计 |
3 讨论 |
4 结论 |
(4)低温处理下菜心抽薹特性及激素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1.1 蔬菜作物抽薹开花的影响因素 |
1.1.1 温度 |
1.1.2 光照 |
1.1.3 激素 |
1.1.4 遗传因子 |
1.1.5 生理生化物质 |
1.2 十字花科蔬菜抽薹开花研究进展 |
1.3 菜心抽薹开花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低温对菜心抽薹开花影响试验 |
2.2 低温对菜心生长发育影响试验 |
2.2.1 试验材料 |
2.2.2 植株生长性状测量 |
2.2.3 菜心茎尖不同时期内源激素含量测定 |
2.2.4 菜心茎尖不同时期细胞解剖结构观察 |
2.3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抽薹开花影响试验 |
2.3.1 试验材料 |
2.3.2 植株生长性状测量 |
2.4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茎尖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2.4.1 试验材料 |
2.4.2 菜心茎尖不同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2.5 低温对菜心茎尖赤霉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影响试验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菜心 RNA 的提取 |
2.5.3 反转录反应及步骤 |
2.5.4 实时荧光定量 |
2.6 统计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低温及持续时间对菜心抽薹开花及其离散程度的影响 |
3.1.1 现薹时间 |
3.1.2 现蕾时间 |
3.1.3 现薹时间的离散程度 |
3.1.4 现蕾时间的离散程度 |
3.2 低温对菜心生长性状的影响 |
3.2.1 薹长 |
3.2.2 叶片数 |
3.2.3 茎粗 |
3.2.4 地上部鲜重 |
3.3 低温对菜心茎尖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3.1 GA |
3.3.2 IAA |
3.3.3 CTK |
3.4 低温对菜心茎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
3.5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生长及抽薹开花的影响 |
3.5.1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生长性状的影响 |
3.5.2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抽薹的影响 |
3.5.3 低温及赤霉素菜心现蕾的影响 |
3.5.4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开花的影响 |
3.6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茎尖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6.1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茎尖GA含量的影响 |
3.6.2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茎尖IAA含量的影响 |
3.6.3 低温及赤霉素对菜心茎尖CTK含量的影响 |
3.7 低温对菜心茎尖赤霉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1 RNA提取 |
3.7.2 BrucCPS表达特性 |
3.7.3 BrucKAO1和BrucKAO2表达特性 |
3.7.4 BrucGA20ox2表达特性 |
4 讨论 |
4.1 低温促进菜心抽薹和现蕾 |
4.2 低温影响菜心生长 |
4.3 低温及赤霉素影响菜心的生长及抽薹开花 |
4.4 低温影响菜心茎尖赤霉素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试验照片 |
附录B 酶联免疫法测定植物激素的试剂盒使用说明书 |
附录C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5)春甘蓝品质性状与裂球性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甘蓝育种概况 |
1.2 甘蓝育种目标 |
1.2.1 早熟性研究 |
1.2.2 抗抽薹性研究 |
1.2.3 抗病性研究 |
1.2.4 抗裂球性育种 |
1.2.5 优质性研究 |
1.3 甘蓝结球机制、裂球原理 |
1.3.1 甘蓝结球机制 |
1.3.2 裂球原理 |
1.4 植物裂果(球)进展 |
1.4.1 裂果(球)时期 |
1.4.2 裂果(球)症状 |
1.4.3 影响裂果(球)的因素 |
1.4.4.防治裂果(球)的措施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展望 |
第二章 春甘蓝商品品质与裂球的关系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叶球生理成熟后延后15天叶球的商品品质性状和裂球情况分析 |
2.2.2 叶球帮叶比与裂球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3 叶球紧实度与裂球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4 叶球球形指数与裂球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5 叶球帮宽度与裂球性的相关性分析 |
2.2.6 叶球中心柱长度比值与裂球性的关系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春甘蓝营养品质与裂球的关系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叶球生理成熟后延后15天叶球营养品质性状和裂球情况分析 |
3.2.2 叶球干物质含量与裂球性的相关性分析 |
3.2.3 叶球粗纤维含量与裂球性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喷施钙肥对甘蓝裂球性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统计与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国甘蓝引入和育种概况 |
1.1.1 甘蓝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播 |
1.1.2 中国甘蓝的种质基础 |
1.1.3 中国甘蓝育种概况 |
1.1.4 中国甘蓝主要栽培类型及市场变化 |
1.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研究 |
1.2.1 主要农作物系谱分析及研究内容 |
1.2.2 育成品种系谱分析的意义 |
1.3 骨干亲本研究进展 |
1.3.1 骨干亲本现象 |
1.3.2 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骨干亲本的表型特征 |
1.3.4 骨干亲本重要染色体区段的遗传效应 |
1.3.5 利用骨干亲本进行 QTL 定位 |
1.4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1.4.1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4.2 数量性状 QTL 定位 |
1.5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与 QTL 研究进展 |
1.5.1 甘蓝类蔬菜作物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1.5.2 甘蓝类蔬菜重要农艺性状的 QTL 定位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概况 |
2.2.2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的亲本组成 |
2.2.3 中国甘蓝育成品种亲本组配特点 |
2.2.4 甘蓝育种中的骨干亲本 |
第三章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田间试验设计 |
3.1.3 农艺性状调查 |
3.1.4 基因组 DNA 提取 |
3.1.5 PCR 反应体系与程序 |
3.1.6 引物来源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田间农艺性状的方差分析及多重比较 |
3.2.2 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 |
3.2.3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3.2.4 甘蓝重要农艺性状 QTL 定位 |
3.2.5 不同性状 QTL 成簇聚集分布 |
3.2.6 高质量 QTL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四章 甘蓝骨干亲本 01-20 的遗传效应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姊妹系及其亲本农艺性状比较 |
4.2.2 骨干亲本 01-20 特异染色体位点 |
4.2.3 特异染色体位点的农艺性状关联及遗传效应分析 |
第五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2 讨论 |
5.2.1 系谱分析的研究内容 |
5.2.2 中国甘蓝种质基础 |
5.2.3 甘蓝系谱分析过程中的问题和启发 |
5.2.4 偏分离现象 |
5.2.5 遗传图谱质量分析 |
5.2.6 QTL 分析的准确度和精确性 |
5.2.7 多个不同性状 QTL 成簇分布现象 |
5.2.8 甘蓝类蔬菜重要的 QTL |
5.2.9 QTL 定位与特异染色体位点在育种中的利用 |
5.2.10 甘蓝骨干亲本研究中面临的问题 |
5.3 创新点 |
5.4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附图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当归抽薹的调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植物抽薹研究进展 |
1. 当归抽薹的研究 |
1.1 当归成药期的抽薹现状 |
1.2 当归早期抽薹的影响因素 |
1.3 当归早期抽薹的控制技术 |
2. 植物抽薹机理研究 |
2.1 遗传 |
2.2 光温诱导 |
2.3 生理生化 |
2.4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与花芽分化、抽薹的关系 |
3. 抽薹调控措施 |
3.1 分子调控 |
3.2 光温调控 |
3.3 外源激素调控 |
3.4 栽培措施调控 |
4. 小结 |
第二章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思路 |
2.2 研究内容 |
2.2.1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抽薹的抑制效应 |
2.2.2 外源激素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
2.2.3 冬季育苗移栽对当归抽薹的抑制效应研究 |
2.2.4 贮苗温度条件对当归抽薹及生长的影响 |
2.2.5 种子直播对当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设计及测定指标 |
2.4.1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抽薹的抑制效应 |
2.4.2 外源激素对当归生长及抽薹的影响 |
2.4.3 冬季育苗-绿体带基质移栽对当归抽薹的抑制效应研究 |
2.4.4 贮苗条件对当归抽薹及生长的影响 |
2.4.5 种子直播对当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第三章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抽薹的影响 |
3.1 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当归生长的影响 |
3.1.1 生长抑制剂对当归叶片数的影响 |
3.1.2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当归地上部分物质积累的影响 |
3.1.3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根部形态的影响 |
3.2 植物生长抑制物质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
3.2.1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抽薹的影响 |
3.2.2 不同生长抑制剂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
3.3 喷施植物生长抑制剂对当归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 |
3.3.1 叶绿素含量变化动态 |
3.3.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动态 |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动态 |
3.3.4 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化动态 |
3.4 小结与讨论 |
3.4.1 生长抑制剂对当归地上生长的影响 |
3.4.2 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根部生长的影响 |
3.4.3 生长抑制剂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
3.4.4 生长抑制剂对当归生理指标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四章 外源激素对当归生长及抽薹的调控效应 |
4.1 外源激素对当归成药期生长动态的影响 |
4.1.1 喷施外源激素前后当归叶片数和株高变化动态 |
4.1.2 外源激素对当归根部生长动态的影响 |
4.2 外源激素对当归抽薹及产量的影响 |
4.2.1 喷施外源激素对抽薹率的影响 |
4.2.2 外源激素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
4.3 外源激素对当归成药期生理变化的影响 |
4.3.1 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4.3.2 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4.3.3 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4.3.4 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
4.3.5 外源激素对当归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4.3.6 喷施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
4.3.7 喷施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4 小结与讨论 |
4.4.1 外源激素对当归成药期生长动态的影响 |
4.4.2 外源激素对当归抽薹率和产量的影响 |
4.4.3 外源激素对当归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5 小结 |
第五章 冬季育苗-绿体移栽对当归生长的影响 |
5.1 育苗环境对当归苗期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
5.1.1 不同育苗环境温度变化 |
5.1.2 不同育苗环境对当归出苗率及子叶退化率的影响 |
5.1.3 不同育苗环境对当归苗期株高及叶片数的影响 |
5.1.4 不同育苗环境对当归主根长及侧根数的影响 |
5.1.5 不同育苗环境对当归物质积累的影响 |
5.2 育苗容器大小对当归苗期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
5.2.1 纸筒直径大小对当归出苗率及子叶退化率的影响 |
5.2.2 纸筒直径大小对当归株高和叶片数的影响 |
5.2.3 纸筒直径大小对当归根长和侧根数的影响 |
5.2.4 纸筒直径大小对当归物质积累的影响 |
5.3 育苗容器和基质对当归苗期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
5.3.1 育苗容器和基质对当归出苗和子叶退化的影响 |
5.3.2 育苗容器和基质对当归株高的影响 |
5.3.3 育苗容器和基质对当归主根长和侧根数的影响 |
5.3.4 育苗容器和基质对当归物质积累的影响 |
5.4 小结与讨论 |
5.4.1 育苗环境温湿度对当归生长的影响 |
5.4.2 育苗容器大小对当归苗期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
5.4.3 育苗容器和基质对当归苗期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 |
5.5 小结 |
第六章 贮苗条件对当归抽薹及生长的影响 |
6.1 不同贮苗条件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6.2 不同条件贮苗移栽后当归成药期地上生长动态 |
6.3 不同条件贮苗移栽后对早期抽薹率的影响 |
6.4 不同条件贮苗移栽后对当归药材根部形态指标的影响 |
6.5 同条件贮苗移栽后对当归药材产量及构成的因素的影响 |
6.6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种子直播对当归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7.1 种子熟度和直播密度对当归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7.1.1 种子熟度和直播密度对当归叶片数的影响 |
7.1.2 种子熟度和直播密度对当归株高的影响 |
7.2 种子熟度和直播密度对当归根部形态特性的影响 |
7.3 不同种子和密度直播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
7.4 种子熟度对当归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
7.4.1 不同种子直播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
7.4.2 不同熟度种子直播对当归药材中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影响 |
7.4.3 种子直播对当归灰分含量的影响 |
7.5 结论与讨论 |
7.5.1 种子直播对当归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
7.5.2 种子直播对当归根部形态的影响 |
7.5.3 种子直播对当归产量的影响 |
7.5.4 种子直播对当归药材质量的影响 |
7.6 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甘蓝耐抽薹性遗传分析及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数量遗传体系 |
1.1.1 植物数量遗传体系检测方法 |
1.1.2 植物遗传中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的研究 |
1.2 配合力 |
1.2.1 配合力概念 |
1.2.2 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和分析方法 |
1.3 抽薹性状遗传机理研究进展 |
1.3.1 抽薹性状遗传规律的研究 |
1.3.2 抽薹性状分子标记的研究 |
1.3.3 抽薹分子机理的研究 |
1.4 春化作用的生理生化代谢变化 |
1.4.1 春化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1.4.2 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1.4.3 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1.4.4 耐抽薹性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二章 引言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三章 甘蓝主要农艺性状与抽薹期性状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 |
2.2 农艺性状与抽薹期性状的通径系数分析 |
2.3 农艺性状与抽薹期性状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甘蓝抽薹期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甘蓝杂交组合抽薹期均值分析 |
2.2 随机区组方差分析 |
2.3 抽薹期性状配合力方差分析 |
2.4 抽蔓期性状配合力分析 |
2.5 群体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
第五章 温光诱导甘蓝抽薹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及与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取样 |
1.4 指标的测定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和分析 |
2.1 甘蓝幼苗在温光处理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2.2 甘蓝幼苗在温光处理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2.3 甘蓝幼苗在温光处理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
3 甘蓝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含量与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分析 |
3.1 甘蓝易抽薹材料JD-904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含量与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分析 |
3.2 甘蓝较易抽薹材料JD-907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含量与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分析 |
3.3 甘蓝较耐抽薹材料JD-906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含量与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分析 |
3.4 甘蓝耐抽薹材料JD-914叶片中生理生化指标含量与低温春化时间的通径分析 |
第六章 讨论 |
6.1 甘蓝农艺性状对抽薹期的影响 |
6.2 甘蓝抽薹期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 |
6.3 甘蓝植株中生理生化变化对甘蓝进入低温春化感受态和春化时间的影响 |
6.3.1 甘蓝植株中含氮化合物变化对甘蓝进入低温春化感受态和春化时间的影响 |
6.3.2 甘蓝植株中可溶性糖变化对甘蓝进入低温春化感受态和春化时间的影响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9)甘蓝抽薹期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杂交组合的获得 |
1.2.2 抽薹期性状调查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甘蓝杂交组合抽薹期均值分析 |
2.2 随机区组方差分析 |
2.3 甘蓝抽薹期性状的配合力方差分析 |
2.4 甘蓝抽薹期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
2.4.1 一般配合力分析 |
2.4.2 特殊配合力分析 |
2.5 群体配合力和遗传力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10)蔬菜抽薹的遗传规律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抽薹性的遗传规律 |
2 耐抽薹性的鉴定方法 |
3 抽薹的生化基础 |
4 抽薹的分子机理 |
5 展望 |
四、春甘蓝抽薹特性的研究(Ⅱ)——遗传特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萝卜种质资源抽薹性状鉴定及评价[J]. 徐文玲,刘贤娴,刘辰,付卫民,王淑芬. 山东农业科学, 2020(05)
- [2]甘蓝抽薹结实相关性状的基因定位与分析[D]. 陈登辉. 甘肃农业大学, 2018(10)
- [3]不结球白菜抽薹开花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李晓锋,朱红芳,朱玉英,侯瑞贤,翟文. 核农学报, 2016(12)
- [4]低温处理下菜心抽薹特性及激素变化研究[D]. 雷玉玲. 华南农业大学, 2016(03)
- [5]春甘蓝品质性状与裂球性关系研究[D]. 李思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 [6]中国甘蓝育成品种系谱分析及骨干亲本01-20的遗传效应研究[D]. 王庆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7]当归抽薹的调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 邱黛玉.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3)
- [8]甘蓝耐抽薹性遗传分析及春化过程中的生理生化指标研究[D]. 李娜. 西南大学, 2011(09)
- [9]甘蓝抽薹期配合力及遗传力分析[J]. 李娜,李成琼,任雪松,宋洪元,司军. 中国蔬菜, 2011(10)
- [10]蔬菜抽薹的遗传规律及机理研究[J]. 许俊强,汤青林,宋明,王志敏. 长江蔬菜,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