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证据权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沈芳,韩喜球,李洪林,王叶剑[1](2021)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是未来可供开发利用的重要矿产资源。由于海底环境复杂,勘探成本巨大,利用成矿理论开展资源预测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现有的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远景区预测方法,分析比较了各预测方法的特点,借鉴陆地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的资源预测方法,并结合卡尔斯伯格脊的应用实例,对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工作进行了探讨:多金属硫化物成矿预测方法需综合考虑研究区的勘探程度、数据资料的精度、覆盖范围等实际情况,并结合各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性进行合理选取;应用知识驱动与数据驱动的组合预测方法和深度学习算法解决已知硫化物矿床(点)不足、小样本、数据缺失、数据耦合、主客观误差等问题,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效率;通过综合比较基于不同原理的预测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验证,提高资源预测的可靠性。
耿瑞瑞[2](2021)在《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文中提出湘赣边界的鹿井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铀资源基地,在大地构造位置上,位于华南活动带(华夏地块)武功-诸广断隆区、诸广复式岩体中段。鹿井矿田中部的鹿井矿床属大型花岗岩型铀矿床,在其深部及外围具有寻找隐伏矿体的潜力,但当前总体勘查深度较浅、外围勘查工作量不足,找矿方向存在技术瓶颈,因此本文从三维成矿预测的角度,来评价、预测该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成矿潜力。论文通过建立鹿井铀矿床的成矿模式、总结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构建了矿床的地质找矿模型;通过利用三维地质模型、定量分析控矿要素成矿有利信息,建立了定量预测模型,并采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机器学习等多种成矿预测方法进行定量预测。本文总结了鹿井铀矿床的成矿地质特征、成矿规律,分析了地层、岩性、构造和岩体接触带对矿化的控制作用,确定地层、断裂和岩体接触带是该矿床最重要的控矿要素,并建立其找矿模型。该区寒武纪地层中的含碳质板岩富含铀,印支期以及燕山早期的花岗岩体中的铀含量也均高于华南花岗岩平均铀含量,同时叠加热液中的铀源,使得该区域具备良好的铀成矿物质基础。区内频繁的构造事件使得热液上升的通道活化,且频繁的构造运动使得区内断裂裂隙发育,为铀矿化富集提供有利部位。矿体除赋存在断裂、裂隙内,还赋存于形态复杂的接触带附近,较大的铀矿体可穿越燕山早期岩体、印支期岩体和寒武系岩层,具“三层楼”特点。基于SKUA-GOCAD三维地质软件平台,应用离散光滑插值DSI方法,构建了地层、断裂、岩体以及矿体等三维模型,实现了铀成矿环境与矿体的三维可视化,对表达地下空间地质体的穿插关系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寒武纪地层及各阶段岩体的含矿性分析、确定了该矿床的主要赋矿地质体为寒武纪地层、印支期岩体和燕山早期第三阶段岩体;通过三维距离场空间分析,确定了断裂以及不同岩性接触界面致矿影响范围:断裂最佳缓冲距离是60m、不同岩性接触带最佳缓冲距离60m;通过三维形态场空间分析方法,确定了断裂构造面的异常方位区间为60°~80°和200°~260°,同时提取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将提取的定量化的异常信息赋值给各网格预测单元,建立矿床的预测模型。通过计算各变量间的pearson相关系数,最大相关系数为0.36,认为各预测变量之间不相关。利用三维证据权法、三维信息量法以及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逻辑回归、人工神经网络等机器学习方法进行研究区的三维定量预测,对于构建的机器学习模型通过ROC-AOC曲线以及成矿拟合度曲线进行模型评估,分析其优劣,最终通过以上多种预测方法的高潜力区联合在鹿井矿床深部及外围圈定了5处成矿有利靶区,为研究区深部及外围铀资源量扩大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铀成矿模型、三维地质建模、多维度信息关联分析方法,多种预测方法联合圈定靶区是铀矿资源定量预测和铀矿找矿取得新突破的关键。
冷柚兵[3](2021)在《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文中研究指明中河银多金属矿床位于东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克拉通南缘交接的崤山断隆东部,而崤山地区是小秦岭—熊耳山有色金属及贵金属成矿集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本次对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开展两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分别为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和深部成矿预测。首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地层与矿床的形成不存在直接联系;断裂构造控制着矿体的赋存状态,还控制着成矿岩体的发育;成矿岩体—中河花岗斑岩体在成因上与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矿体以银铅锌和铅锌矿体为主,似层状产出,南部和北部的围岩为破碎蚀变的安山岩,中部赋存于成矿岩体内;矿石构造以脉状~网脉状为主,结构以碎裂结构为主,矿石中金属矿物主要为方铅矿和闪锌矿,其次为含银矿物,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划分出2个成矿期和3个成矿阶段。围岩蚀变强度由断裂带向两侧逐渐减弱,蚀变类型多为低温蚀变,以绢云母化和硅化为主,其次为碳酸盐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等。系统开展的流体包裹体和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显示: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具有中-低温、低盐度、富含水的特征;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均主要来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的花岗质岩浆,结合前人对中河花岗斑岩体的研究,认为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属于中-低温岩浆热液银铅锌矿床。其次,本次还进行深部成矿预测。以成矿预测理论为指导,运用三维地质建模软件,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对中河银多金属矿床所在的研究区进行深部成矿预测研究。深部成矿预测研究表明:综合信息找矿模型的构建是以断裂构造和燕山期酸性岩体为地质找矿信息;以视极化率和视电阻率异常为地球物理找矿信息;以前缘晕、近矿晕和尾晕元素组合异常为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三维定量预测模型的构建过程中,在地质找矿信息中,断裂构造提取出7类成矿预测因子;成矿岩体提取出2类成矿预测因子;在地球物理找矿信息中,提取出视极化率≥1.8%和视电阻率介于100~300Ω·m为物探成矿预测因子;地球化学找矿信息中,提取出前缘晕(As-Sb)、近矿晕(Pb-Ag-Au-Zn-Cu)和尾晕(W-Bi-Mo)元素组合异常为化探成矿预测因子。通过信息量法和证据权法的统计计算,在研究区深部存在成矿有利区域,结合预测信息量圈定出9处找矿靶区,A类靶区为最优级靶区,分布在已有矿体的深部,成矿地质条件充分,具有较大的成矿潜力;其次为B类靶区,依据断裂构造和推测的成矿有利岩体,具有良好的成矿潜力;最后为C类靶区,成矿地质条件不充分,主要依据断裂构造,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对预测结果进行找矿概率评价,得出找矿概率值为71.5%,说明此次深部预测成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韩振玉[4](2020)在《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胶西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金矿资源丰富,探明资源储量约占整个胶东地区的90%以上。金矿床类型以破碎带蚀变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脉型(玲珑式)为主,矿床受中生代岩浆岩和NE—NNE向断裂构造控制明显,多数矿床分布于岩体边缘、NE—NNE向主干断裂带内及其下盘次级断裂中,主要成矿带由三山岛金矿带、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组成。近年来,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主矿体资源量的枯竭,寻找接替资源和深部找矿的需求越来越大。在深部找矿工作中,受经济成本的制约,以钻探为主的传统找矿方法难以再有突破;而以三维地质建模和三维成矿预测为代表的深部找矿新技术开始应用到找矿工作中。三维成矿预测是在综合分析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规律的基础上,依托地质勘查数据、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数据等综合多元找矿信息的不断完善,针对金矿集中区深部隐伏矿体开展找矿研究,这一技术的应用将极大的促进金矿集中区深部金矿资源的“定位”“定量”和“定概率”的找矿预测研究和评价。本次研究选取了焦家金矿带和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为重点区域,在焦家带的南延部位通过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激电测量剖面测量,对焦家带南延位置实施了验证,将焦家金矿带进一步向南延伸约3km;在招远-平度金矿带中南段通过开展1:5万重力测量和1:5万磁法测量,根据地质解译成果,在大尹格庄-夏甸金矿田开展了可控源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和构造叠加晕研究,推断了招远-平度金矿带在第四系覆盖区下的南延部位。在焦家成矿带上勘查深度最深的纱岭矿区、招贤矿区以及招远-平度成矿带中南段大尹格庄、夏甸等矿区采集了钻孔内样品,开展了黄铁矿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包裹体成分分析、包裹体测温、多手段同位素分析研究。通过流体包裹体、S和He-Ar同位素、载金矿物黄铁矿研究,认为研究区金矿主成矿期流体包裹体类型是H2O-CO2混合流体,含少量CH4,是一种中温、中盐度、低密度流体,成矿晚期盐度降低,成矿环境为还原环境;成矿过程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主成矿期有地幔流体的参与,晚期有较多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过程与岩浆期后巨大规模和深度的热液交代蚀变有关,是岩浆期后热液交代蚀变型金矿床。在分析了矿体赋存规律、侧伏规律等因素对金矿化富集控制作用的基础上,采用“立方体预测模型方法”开展三维建模,应用“三维证据权法”和“三维信息量法”对深部矿体开展定位、定量、定概率一体化的三维预测,建立了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地质模型。本次三维建模实现了胶西北金矿集中区的三维可视化,是传统的二维找矿向三维找矿预测的新突破。利用三维预测模型,圈定了6处找矿靶区,在焦家金成矿带深部的两处靶区实现了“定位”“定量”预测,证明了焦家带深部巨大的找矿潜力,利用本次研究布设的钻孔共圈定矿体27个,新增资源量x吨,达到特大型金矿规模。焦家成矿带和大尹格庄-夏甸地区三维成矿预测的成功应用,为整个胶西北地区深部找矿研究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方法。
张士红[5](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四川会理“拉拉式”铜矿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会理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南缘川滇裂谷系中段之会理-东川拗拉槽西端,是我国重要的铜矿资源基地。如何充分利用海量多源地学空间大数据和深度学习方法,挖掘内在的、深层次的找矿预测信息,提高找矿预测效果是当前成矿预测的重要研究方向。论文在收集、整理四川会理地区多源地学数据的基础上,开展了机器学习算法在目标类型矿床找矿预测中的应用研究,重点探讨了系统样本集构建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成矿预测方法流程,圈定了 5处找矿远景区。研究工作对于创新矿产预测方法具有借鉴意义,同时对会理地区拉拉式铜矿勘查也具有实际应用价值。(1)综合“拉拉式”铜矿成矿地质条件、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和航磁数据的分布模式及其与已知矿床(点)的空间关系,筛选出河口群地层、基性岩体临近度、Cu元素含量、主成份分析第二主分量和航磁△T化极异常5个重要预测变量,建立了综合信息预测模型。以此为基础,开展证据权法、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单隐层感知机模型的成矿预测性能对比研究。(2)构建了—套系统、规范的样本数据集,为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奠定了基础。以研究区内代表性矿床勘探所获取的矿体平面投影范围网格化单元为中心,通过样本扩充,得到1468个矿化窗口样本;与随机获取的同等数量的非矿窗口样本结合,形成了系统的可用于深度学习的样本数据集。研究表明利用代表性矿床勘探获取的矿体范围构建样本集,训练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可行的,模型也更有针对性,对特定类型的找矿预测工作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3)引入集成学习的思想,结合深度学习之卷积神经网络,创新性地提出了“随机样本集成卷积神经网络”(Random Samples Integrating CNN,RSI-CNN)成矿预测技术。并在MATLAB平台编程实现了从基本预测要素数据处理、矿化与非矿窗口样本集形成和随机组合,到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训练和成矿预测的完整过程。研究表明随机样本集成卷积神经网络在数据层面增加了训练样本的多样性,在模型层面提高了预测结果的稳定性。(4)使用最大值和均值基学习器组合策略,依据成矿有利度,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圈定了嵩枝坝、落凼—红泥坡、打厂坡西、黎洪、吊井洞等5片找矿远景区,为该地区进一步的铜矿找矿勘探提供了决策依据。
张炯[6](2020)在《琼拉克特勒克钼矿区多源信息分析及靶区圈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琼拉克特勒克钼矿区地处新疆乌恰县东北部,位于西南天山北缘活动带。研究区内高差较大,地形切割强烈,多数地段需要步行攀越和借助畜力工具,为系统性的找矿工作带来了较多困难。结合以往地质工作中钼元素异常和已发现的钼矿体,确定研究区内钼矿存在的证据。通过分析地质、化探、物探等多源找矿信息,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综合,确定矿床类型,对比典型矿床模式,建立找矿模型,利用信息量法改进的专家证据权法圈定成矿靶区,指导地面系统性的找矿工作,以此达到降低人物力成本,提高找矿效率的目的。结合已发现的矿体特征,初步确定研究区钼矿类型为热液脉型石英脉型钼矿,对应的典型矿床为石平川式矿床。通过对研究区地质、化探、物探等信息综合分析,确定控矿要素,据此确定成矿预测模型所需的成矿预测变量。利用D-S证据理论,将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融合得到综合权重,将综合权重代入证据权模型,得到信息量法改进的专家证据权模型,对成矿预测变量进行处理,进行成矿靶区圈定。参考成矿预测理论基本准则,结合研究区已有数据,使用1/5万数据,圈定成矿远景区。在成矿远景区内使用1/1万数据,进一步缩小范围,圈定成矿靶区,最终圈定两个成矿靶区,靶区面积2.1平方千米,已发现的两条钼矿体全部落在Ⅰ号靶区内,侧面反映了Ⅱ号靶区内矿体存在的可能。对圈定靶区进行地面工程验证,圈出了三条钼矿体和两条钼矿化带,证明了预测结果的准确性。下一步工作建议:继续完成Ⅱ号靶区的大比例尺地质填图工作,获得更多地表矿化信息来改进和验证模型;Ⅰ号靶区已发现矿体的位置需要布置更多的地面工程来控制矿体规模。
高原[7](2019)在《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指明多源找矿信息挖掘与集成在矿产勘查实践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被认为是确保成矿预测有效性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着成矿预测的效果。因此,如何对地学数据进行深入挖掘与有效集成,以获取能够更好表达成矿潜力的综合信息,一直是成矿预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近年来,机器学习的前沿算法被引入成矿预测实践,并逐渐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传统分析方法相比,机器学习方法对复杂、隐蔽的分布特征以及变量之间的关系拥有更强的刻画与提取能力,且大多数方法对数据的分布模式并不敏感,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鉴于此,本文以闽西南森林覆盖区为示范研究区,在已收集和整理的多源地学数据基础上,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分形与多重分形理论和机器学习等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相关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取得的认识包括:(一)断裂构造解译与控矿作用分析基于1:20万区域航磁数据,运用地球物理场源边界信息增强方法开展了断裂构造解译,并结合DEM数据对区内缺失的断裂信息进行了补充完善。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和局部奇异性分析方法定量评估了不同走向断裂构造对已知铜矿床(点)空间分布的控制作用。初步确定了区内广泛发育的NW向和NE向断裂为成矿有利要素,而SN向断裂与已知铜矿床(点)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二)矿化指示元素选取与综合异常信息提取基于水系沉积物化探数据开展了以下两方面研究:一方面考虑次生作用等因素影响,从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与富集规律和地球化学元素与矿床空间耦合关系两个层面出发,综合运用多重分形谱函数和ROC曲线开展了矿化指示元素选取;另一方面由于研究区覆盖层的影响,异常信息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屏蔽和衰减,形成弱缓信号而难以被识别和提取。因此,本次将深度自编码网络模型应用于深层次异常信息提取。结果表明,深度自编码网络模型不仅可接受高维地球化学数据进行融合,同时可借助深度网络的多层非线性变换特征有效的获取隐蔽异常信息,所提取的综合异常与已知铜矿床(点)具有很好的空间耦合关系,该方法有助于提升异常识别精度。(三)中酸性隐伏岩体推断由于覆盖与屏蔽作用,覆盖区往往缺少地质直接观察信息,难以获取完整的地学空间数据。因此,本次研究基于区域地球化学常量组分和航磁数据,运用逻辑回归模型开展了中酸性隐伏岩体推断。结果表明,出露的中酸性岩体与推断岩体具有较强的空间相关性,推断结果可为区域成矿预测提供新的中酸性隐伏岩体信息。(四)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针对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不足且大量无标记样本信息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的问题,本次将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运用于多源找矿信息集成研究,并与传统随机森林模型进行了对比评价。结果表明,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上融入半监督的思想,可有效的挖掘未标记的样本信息用于辅助训练模型,有助于提升成矿预测精度,该方法可为在已发现矿床(点)较少的地区开展成矿预测提供借鉴。论文的主要贡献:(1)开展了致矿地质异常信息提取。综合应用航磁数据及DEM数据开展了断裂构造解译,共解译深部断裂20条。同时,基于区域地球化学主量元素和航磁数据开展了中酸性隐伏岩体的推断。以上研究可为闽西南植被覆盖区开展成矿预测提供新的深部找矿信息;(2)开展了矿化指示元素选取和深层次异常信息提取。综合运用多重分形谱函数与ROC曲线,筛选出Cu、Au、Ag、Pb、Zn、Fe2O3、W、Sn、Mo、Bi、P、MgO、Cd、Sr共14种矿化指示元素,为研究区铜多金属矿矿化指示元素选取提供了参考。同时,利用深度自编码网络模型提取了隐蔽异常信息,提升了化探异常识别精度和效率;(3)开展了成矿远景区预测。应用半监督的随机森林模型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集成,并圈定A级成矿远景区4个、B级成矿远景区3个、C级成矿远景区2个,为研究区铜多金属矿进一步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
柳潇[8](2019)在《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认为新疆坡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镍储备基地,区内先后开展了多轮矿产勘查和成岩成矿规律研究,已发现有坡一超大型、坡十中型、罗东小型、坡东小型、坡三小型镍铜矿及多个镍铜矿点。目前区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成矿模式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坡北地区镍铜矿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还是空白,进一步的找矿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旨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坡北成矿带、新疆北山三个尺度系统总结区内镍铜矿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归纳找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对坡北地区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坡北及邻区铜镍矿的成矿模式为“深部熔离+就地熔离多期次脉动成矿”,其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岩浆岩。岩浆岩是直接控矿因素,构造通过控岩间接控矿。(2)新疆北山地区镍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区内晚石炭-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岩浆岩的控制。坡北地区找矿岩体条件为具有成矿潜力的超镁铁岩产出处,也即在找铜镍矿之前先要找到成矿超镁铁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镍铜矿的矿化类型受岩浆成分控制,辉橄岩成矿最好;(2)矿体空间分布受岩浆通道控制,即矿体多产于赋矿超镁铁岩底部;(3)成矿时间受岩浆活动阶段控制,即赋矿岩相为岩浆活动最晚旋回最晚期的超镁铁岩;(4)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成矿,适量的地壳混染有利于成矿,成矿规模最大的坡一超镁铁岩的混染程度小于坡北杂岩体的橄榄辉长岩,大于罗东的橄榄辉长岩;(5)岩浆活动控制着成矿物质迁移分配,主要表现为岩浆中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导致硫饱和,同时硫化物熔离导致剩余岩浆和早期结晶橄榄石中的Ni富集到硫化物中成矿。(3)坡北地区找矿构造条件为有二级断裂产出处,具体为矿床、矿点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构造控制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也即红柳河-依格孜塔格一级断裂是母岩浆上侵通道,白地洼-淤泥河二级断裂是派生岩浆的上侵通道,也是导矿容矿构造,岩浆房位于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交汇处。(4)坡北地区找矿地质条件中大地构造区位条件优越。地壳深部结构反演显示,新疆北山裂谷在岩石圈地幔可导通至塔里木盆地,结合区内镁铁-超镁铁岩、暗色岩墙的岩浆源区偏向于塔里木地幔源区,显示塔里木地幔柱为区内铜镍矿母岩浆源区提供了物质和能量。(5)研究区预查阶段应以找成矿超镁铁岩为主,普查阶段以找镍铜矿体为主。相应的找镍铜矿体的地质找矿标志中直接标志有:(1)地表标志:孔雀石化、镍华或铁帽;(2)矿石类型:浸染状矿石,贯入式硫化物矿体;(3)矿物学标志:镍黄铁矿。地质找矿标志中间接标志有:(1)辉橄岩、橄榄岩发育;(2)特殊地形:杂岩体内负地形盆地;(3)地表标志:伊丁石化;(4)蚀变标志:蛇纹石化。同时,汇总坡北地区成矿岩体的判别标志:(1)成岩时期:晚石炭世-二叠纪;(2)岩体分布: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3)侵入序次晚:较少被岩脉穿插,环形构造的边部;(4)母岩浆成分:母岩浆为高温高MgO的拉斑玄武岩;(5)岩浆混染程度为<5%;(6)岩浆硫饱和,橄榄石中Ni亏损;(7)矿物学标志:磁黄铁矿,含水矿物出现;(8)矿物化学标志:橄榄石Fo>80。(6)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高磁异常、低重力异常、低电阻率异常,用以指示超镁铁岩。在成矿远景区预测中以找超镁铁岩主,在矿区勘探中以解析赋矿超镁铁岩的深部结构为主。物探的。(7)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成矿元素Ni主要和Co、Cu、S、Se、Te、Bi、Fe伴生,原生晕表现为Te→Fe、Co、Cu、Ni、S、Bi→Se,其中最重要的前缘晕元素为Se,Se在地表有次生富集;Ni与Mg正相关,与Ti、Ca反相关则是受造岩矿物的组合控制;Ni与Ni/Co呈正相关性,可用Ni/Co的高值区指示高镍矿体;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反映次生晕,可圈定成矿超镁铁岩发育的区域。(8)遥感找矿标志为遥感矿石含量反演信息,表现为高Si-指数、低高岭土矿物含量和低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应于镁铁-超镁铁杂岩,杂岩体内铁染蚀变矿物含量高值区对应于超镁铁岩。(9)构建了坡北地区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并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结合数据驱动有价值变量筛选预测模型Elastic Net-Fuzzy WofE对坡北预测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圈定2个A级靶区,1个B级靶区,2个C级靶区,为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0)此外,橄榄石的Fo-Ni演化图解显示坡一主成矿期前母岩浆中有高Ni熔体的加入,这是坡一成矿规模相对大的关键。
李童斐[9](2019)在《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量研究表明,地壳及岩石圈的结构化是一种自组织临界现象。中生代以来,华南地区东部发生大规模岩石圈伸展减薄,形成了大量壳源重熔型花岗岩。钨多金属矿床在南岭成矿带中呈“爆发式”地集中产出以及成矿元素在流体中高度富集,最终形成含钨矿物,并在狭小的构造裂隙中大量堆积等一系列过程,属于典型的奇异性过程。而矿床作为奇异性过程的结果,其在空间上应服从分形分布,并且具有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本文以以西华山、漂塘钨多金属矿床为研究对象,借助流体包裹体测试分析,探索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定量刻画矿床在成矿带、矿集区以及矿床等不同尺度上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将矿床在成矿带尺度上的空间分布模式引入到成矿远景预测中,以降低成矿远景预测中数据不平衡的影响,从而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减小勘探风险,为该地区的找矿提供指导。结合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本文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1)系统地搜集各种比例尺的地质图件及相关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数据,总结前人对南岭成矿带热液脉型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等方面的研究;(2)以西华山、漂塘等热液型钨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岩心编录、坑道素描、含矿石英脉的脉幅、脉间距测量以及地质样品采集等野外地质工作,研究矿体的空间展布、控矿构造、矿石构造、矿物共生组合以及围岩蚀变特征;(3)开展室内研究工作,包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样品,进行光、薄片以及测温片的磨制,对光、薄片进行鉴定,研究矿石的组构、蚀变矿物组合;对测温片中的包裹体进行测温、利用激光拉曼分析包裹体中的成分,研究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各种参数的变化;对不同中段含矿石英脉的脉幅、脉间距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含矿石英脉垂向生长机制;(4)以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件为基础,利用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矿床在不同尺度空间分布上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非线性特征;(5)根据成矿模式,建立钨多金属矿预测模型,将矿床的空间分布模式引入成矿远景预测中,开展定量预测与评价。根据上述研究工作,本文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1)西华山钨矿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184.45223.80℃,盐度集中在4.9610.11 wt%,密度范围为0.681.01 g/cm3,成矿压力集中在49.1860.35 MPa,成矿深度约5.89 km。成矿流体是以岩浆水为主体,混合了大气降水的中温、低盐度、中-低密度,富CO2等挥发分和碱质的还原性流体。成矿流体至少有三个阶段,并且在其演化过程中,可能经历了自然冷却以及与低温低盐度流体的混合作用。(2)热液脉型钨矿床石英脉脉幅、脉间距服从分形分布。其中,脉幅分维数不仅可以用于划分脉带,还可以用来指示矿化强弱。当分维数大于1时,矿化较弱;当分维数小于1时,分维数越小,矿化越强。(3)热液脉型钨矿床的形成是构造、流体演化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多重水力断裂的产生打破了成矿体系相对平衡的状态:一方面,多重水力断裂的形成为流体的运移、汇聚提供了重要的通道,大气降水与富含W、Sn等成矿元素的流体发生混合作用,温度、压力等迅速降低,pH、Eh和氧逸度升高,CO2逸失,含钨络合物/配合物解体,释放出大量WO42-。另一方面,溶液发生酸—碱分离,F、Cl等挥发分则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萤石、云母等,而K、Na、Al等碱金属元素与围岩发生交代作用,形成钾长石化、钠长石化以及云英岩化等。在此过程中,体系的氧逸度降低,pH、Eh下降,围岩中Fe、Mn、Ca等元素以Fe2+、Mn2+形式进入溶液中,在较低的氧逸度、pH、Eh等条件下,与流体中大量赋存的WO42-结合,在先期形成的多重水力断裂中,形成长轴与脉壁呈高角度的黑钨矿集合体。(4)空间模式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定量刻画矿床在不同尺度空间分布的各向异性、不均匀性等特征。Fry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钨多金属矿化具有各向异性的特征,钨多金属矿床在不同尺度上分布的优势方位与燕山期以来的区域构造走向一致。具体而言,在成矿带、矿集区尺度上主要受NE、NEE向构造控制,其次为NW、NS向构造;而在矿床尺度上,主要受近EW向构造控制。平均最近邻距离分析、K函数以及分形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钨多金属矿化在不同尺度上具有不均匀性的特征,钨多金属矿床在不同尺度上均服从分形丛集分布;(5)在利用集成学习算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时,引入矿床分形丛集分布模式,可以可用于筛选不含矿单元。与此同时,采用SMOTE采样方式生成训练数据集,可以有效减弱数据不平衡的影响,在提高预测精度的同时,降低勘探风险。此外,在数据不平衡情况下进行预测模型评估,ROC曲线和原始的P-A图可能会得出过于乐观的评价结果,而改进的P-A图的评价结果更为可靠。(7)根据成矿远景预测结果,综合成矿地质条件、成矿概率以及经济地理等因素,圈定了大余—崇义—上犹、于都—会昌、始兴—全南、骑田岭—千里山等7个A类找矿远景区以及江永—灌县、茶陵—莲花、乐安—宜黄、封开—怀集、连州—乳源等5个B类找矿远景区;(8)建立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床径向密度模型和金属量径向密度模型,根据径向密度模型,保守估计该地区未发现矿床数为70个,未发现WO3金属量约为137.98万吨,表明该地区依然具有很大的找矿潜力。
张世新[10](2019)在《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文中认为西成矿田是我国重要的铅锌等有色金属矿集区,位于秦岭泥盆系铅锌成矿带的西部,往西可延伸到宕昌代家庄一带,向东过两当与凤太铅锌矿田相接,其北以黄褚关断裂为界,南以人土山-江洛断裂为界,夹持在商丹缝合带、勉略缝合带之间。论文在典型矿床解剖的基础上,以成矿系统理论为指导,以成矿建造与构造-热液叠加改造与铅锌成矿关系为切入点,以矿床定位规律和找矿模型总结为目的,以铅锌成矿预测为目标,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研究了西成矿田与铅锌成矿有关的泥盆系沉积盆地构造动力学背景、盆-山演化过程中沉积建造、改造及岩浆活动对铅锌成矿的控制,总结了铅锌区域及矿床成矿地质条件和控矿因素,构建了区域成矿模型及以矿体定位规律为基础的矿区综合找矿模型,并结合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资料开展了深部隐伏铅锌矿床的成矿预测研究。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在系统研究区内铅锌矿床基础上,系统解剖郭家沟、洛坝、水贯子3个典型铅锌矿床,总结了区内铅锌矿成矿特征。区内铅锌矿床矿体呈层状、似层状、鞍状等主要产于泥盆系安家岔组、西汉水组地层中,少数产在泥盆系吴家山群、洞山组中。以厂坝-李家沟矿床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以泥质岩、细粒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碳酸盐岩建造的碎屑岩建造中,保存典型的沉积组构,代表同生喷流沉积矿床(SEDEX),主要分布在厂坝-向阳山一带的矿田北带。以毕家山、洛坝、郭家沟等为代表,矿体主要产在灰岩与千枚岩岩相界面的热水硅质岩中以及界面附近的千枚岩中灰岩透镜体及厚层灰岩一侧,显示明显后生成矿特征。矿床总体受泥盆系层位控制,但不同程度受到了变质、变形和后期热液叠加成矿改造,属于层控铅锌矿床。2、通过对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示踪,识别出了硅质岩为泥盆系地层中同生沉积的热水沉积岩,指示了同生沉积成岩期存在热液喷流沉积活动。基于矿石中代表后生热液活动脉状矿物的流体包裹体冷热台观察及均一温度、冰点及盐度计算,成矿流体总体为中-低温、中低盐度、低密度、中等压力、酸性、弱氧化性的Ca2+(Mg2+、Na+)-SO42-(Cl-)流体体系。流体包裹体氢氧同位素研究指示后期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岩浆水与大气水的混合,以前者为主。矿石硫、铅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元素主要来自下伏基底碧口群、李子园群及赋矿围岩泥盆系。硫同位素具有明显富重硫特征,矿石硫主要来源自地层中的海相硫酸盐,通过TSR反应形成还原硫,并与金属元素结合形成硫化物而沉淀。矿石热液碳酸盐矿物的C、O同位素组成,指示热液碳酸盐为地层灰岩溶溶解、沉淀形成,具有原地或近原地“就地取材”特点,这种化学反应过程不仅有利于成矿热液的运移,也有效改变着流体性质,对后期成矿意义重大。矿石碳酸盐矿物Sr同位素比值明显高于同时代印支期花岗岩初始Sr同位素比值,而与地层灰岩Sr比值范围重叠,同样指示热液溶解、就地取材的特征。综合以上研究,将西成铅锌矿床归为热水喷流沉积-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3、对西成矿田及外围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定年,泥盆纪不同地层中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系均发育450Ma左右的年龄峰,而南秦岭志留系缺少此年龄峰值,指示南秦岭在志留纪到泥盆纪之间,碎屑物源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志留系碎屑物源缺少早古生代岩浆锆石组分,指示此时北秦岭尚未作为碎屑物源的供给者,而到泥盆纪时大量北秦岭早古生代岩浆锆石出现在泥盆系中,指示此时分隔南、北秦岭之间的商丹洋已经闭合,北秦岭地体已经成为泥盆系碎屑源区。因此推断商丹洋盆闭合应在白龙江群沉积之后,泥盆系沉积之前或同时,不晚于泥盆纪。基于对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示踪,结合前人对本区沉积构造古地理研究成果,推断赋矿地层泥盆系西汉水群沉积之时,盆地应属于碰撞后同造山阶段的前陆盆地,而非伸展性质的裂陷盆地。如若前人提出泥盆纪为伸展盆地构造背景,则因深水盆地(舒家坝群为代表)阻隔,北秦岭碎屑物质不可能越过深水盆地到达南侧的浅水区域(西汉水群为代表),所以将西汉水群视为泥盆系前陆盆地前缘部分的沉积较为合理。与盆地有关的喷流沉积成矿系统可能并不像前人认为的是断陷盆地同生断裂控制流体对流成矿系统,而可能是受同造山挤压构造体制控制前陆盆地流体成矿系统。据此,我们推断吴家山隆起一带是早期同生盆地流体成矿的有利地区。4、基于矿区矿床定位规律及典型矿床解剖和成矿控制因素分析,认为泥盆纪沉积盆地从志留纪被动陆缘伸展盆地,转化为挤压构造背景下的前陆盆地,它控制了区内早期喷流沉积的层状铅锌矿体的产出,矿体直接产于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界面以及局部伸展地段,在印支期造山过程中,原有矿体受到变质变形和岩浆活动不同程度改造影响,在褶皱转折端、层间虚脱部分和岩体附近进一步叠加成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层位(热水硅质岩)+界面+圈闭构造”的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5、基于GIS技术,利用空间分析功能,提取了有利的找矿地质信息,建立了以综合找矿标志为证据层的证据权模型,并通过对研究区已知铅锌矿床符合度验算(大于90%)和成矿信息预测,在区内圈出一级找矿远景区5个,二级找矿远景区6个,三级找矿远景区5个;6、在郭家沟矿区开展了矿体定位预测和钻探工程验证,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基于对矿区“界面控矿”和“褶皱转折端”的矿体定位规律的总结,利用EH4电磁测深技术圈定了矿区内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岩性界面形态,在南北两边各识别出一个近东西走向的背斜,并在褶皱转折端部位布置钻孔进行了钻探验证,在垂深350米以下发现了郭家沟隐伏铅锌矿体,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目前,该矿床以控制Pb+Zn金属量超过300万吨,银金属量超过1000吨;
二、证据权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证据权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的主要方法与原理 |
1.1 证据权法 |
1)先验概率计算 |
2)证据因子权重计算 |
3)后验概率计算 |
1.2 层次分析法 |
1)构建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2)因子的分级与赋值 |
3)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4)成矿有利度计算 |
1.3 模糊逻辑法 |
1)变量模糊化 |
2)模糊综合 |
1.4 模糊层次分析法 |
1)构建模糊判断矩阵 |
2)计算初始权重 |
3)去模糊化 |
1.5 特征分析法 |
1)逻辑变量转换 |
2)成矿有利度计算 |
3)矿床模型建立 |
2 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常用预测方法的特点对比 |
3 来自陆地火山成因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的启示 |
4 卡尔斯伯格脊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的应用 |
1)选取找矿优势因子 |
2)构建共现矩阵 |
3)共现结果综合 |
5 展望与建议 |
(2)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花岗岩型铀矿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三维地质建模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三维成矿预测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鹿井矿田研究现状 |
1.2.5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5 实物工作量 |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6.1 主要成果 |
1.6.2 主要创新点 |
2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岩浆岩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 |
2.3.2 断裂 |
2.3.3 红盆 |
2.4 区域矿产分布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2 岩浆岩 |
3.3 构造 |
3.4 矿体特征 |
3.4.1 矿体赋存部位 |
3.4.2 矿体形态与产状 |
3.4.3 矿体规模 |
3.4.4 矿石特征 |
3.5 围岩蚀变 |
4 成矿模式、控矿因素及找矿模型构建 |
4.1 成矿模式 |
4.1.1 成矿构造背景 |
4.1.2 成矿流体性质 |
4.1.3 成矿时代 |
4.1.4 铀的迁移、沉淀 |
4.1.5 成矿模式 |
4.2 控矿因素 |
4.2.1 矿化受复杂接触带控制 |
4.2.2 矿化明显受断裂控制 |
4.2.3 富铀地层和岩体提供充足铀源 |
4.3 找矿标志 |
4.3.1 地面伽玛异常 |
4.3.2 放射性水化学异常 |
4.4 找矿模型构建 |
5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的构建 |
5.1 建模方法与技术流程 |
5.2 数据资料及精度 |
5.3 数据预处理 |
5.4 研究区三维地质模型 |
5.4.1 地质综合模型 |
5.4.2 钻孔模型 |
5.4.3 地表模型 |
5.4.4 地层模型 |
5.4.5 岩体模型 |
5.4.6 断裂模型 |
5.4.7 矿体模型 |
6 成矿有利信息分析及提取 |
6.1 成矿地质体含矿性分析 |
6.2 三维距离场分析 |
6.2.1 断裂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
6.2.2 岩体接触面三维缓冲距离分析 |
6.3 三维形态场分析 |
6.3.1 岩体接触面形态分析 |
6.3.2 断裂面形态分析 |
6.4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异常 |
7 研究区三维成矿预测 |
7.1 证据权法与信息量法成矿预测 |
7.1.1 三维证据权法 |
7.1.2 三维信息量 |
7.1.3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
7.2 基于机器学习的成矿预测 |
7.2.1 训练样本构建及评价指标 |
7.2.2 支持向量机 |
7.2.3 随机森林 |
7.2.4 逻辑回归 |
7.2.5 人工神经网络 |
7.2.6 模型性能对比分析 |
7.2.7 预测结果联合分析 |
7.3 靶区的联合圈定 |
7.4 潜在矿产资源估算 |
8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项目依托与选题依据 |
1.1.1 项目依托 |
1.1.2 选题依据 |
1.2 研究区概况 |
1.2.1 自然地理概况 |
1.2.2 以往工作评述 |
1.3 研究现状 |
1.3.1 银多金属矿床研究现状 |
1.3.2 三维地质建模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4.3 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和演化 |
2.2 地质特征 |
2.2.1 地层 |
2.2.2 构造 |
2.2.3 岩浆岩 |
2.3 区域矿产 |
第3章 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 |
3.1.1 地层 |
3.1.2 构造 |
3.1.3 岩浆岩 |
3.2 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围岩蚀变 |
3.3 矿床成因探讨 |
3.3.1 测试样品及分析方法 |
3.3.2 测试分析结果 |
3.3.3 矿床成因讨论 |
第4章 找矿模型与深部预测 |
4.1 构建找矿模型 |
4.1.1 地质要素 |
4.1.2 物探要素 |
4.1.3 化探要素 |
4.1.4 综合信息找矿模型 |
4.2 地质建模准备 |
4.2.1 三维预测流程 |
4.2.2 建模原始资料 |
4.2.3 数据统一处理 |
4.2.4 钻孔数据库 |
4.2.5 预测模型准备 |
4.3 预测因子与深部预测 |
4.3.1 成矿预测因子提取 |
4.3.2 深部成矿预测 |
4.3.3 靶区圈定与评价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2 研究区地质矿产背景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球物理特征 |
2.3 地球化学特征 |
2.4 矿产特征 |
2.5 研究区重点矿床特征 |
3 物探化探异常特征 |
3.1 重力测量 |
3.2 磁法测量 |
3.3 电法测量 |
3.4 地球化学测量 |
4 成矿作用研究 |
4.1 地球化学采样及测试 |
4.2 成矿地球化学特征 |
4.3 成矿流体来源 |
5 成矿地质条件与成矿规律研究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5.2 成矿规律研究 |
6 三维立体建模及成矿预测 |
6.1 建模思路与技术路线 |
6.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6.3 三维地质模型的建立 |
6.4 找矿模型的建立 |
6.5 成矿预测 |
6.6 钻探验证与资源量估算 |
7 结论 |
7.1 主要成果 |
7.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四川会理“拉拉式”铜矿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
1.2.1 矿产资源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进展 |
1.2.2 机器学习及其在矿产预测中的应用 |
1.2.3 研究区以往工作程度 |
1.2.4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质 |
3 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 |
3.1 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床规模 |
3.1.2 赋矿层位与岩性 |
3.1.3 构造对矿体的控制 |
3.1.4 基性侵入岩体对成矿的意义 |
3.1.5 矿体与矿石特征 |
3.2 矿床成因与控矿要素分析 |
4 综合数据处理及异常分析 |
4.1 地球化学异常分析及提取 |
4.1.1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4.1.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4.1.3 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
4.1.4 多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提取 |
4.2 地球物理异常分析及提取 |
4.2.1 地球物理方法在成矿预测领域的应用 |
4.2.2 岩(矿)石磁性特征 |
4.2.3 航磁异常处理 |
4.2.4 航磁异常分布特征 |
4.3 小结 |
5 综合信息预测模型研究 |
5.1 综合信息矿产预测 |
5.2 ROC曲线 |
5.3 综合信息预测模型 |
5.4 小结 |
6 经典算法综合信息集成与成矿预测 |
6.1 训练样本 |
6.2 预测变量 |
6.3 证据权方法 |
6.3.1 证据权方法原理 |
6.3.2 证据权法成矿预测 |
6.4 多层感知机 |
6.4.1 多层感知机原理 |
6.4.2 多层感知机建模 |
6.4.3 多层感知机成矿潜力制图 |
6.5 支持向量机 |
6.5.1 支持向量机原理 |
6.5.2 支持向量机建模 |
6.5.3 支持向量机成矿潜力制图 |
6.6 随机森林 |
6.6.1 随机森林原理 |
6.6.2 随机森林建模 |
6.6.3 预测变量重要性及其边际效应分析 |
6.6.4 随机森林成矿潜力制图 |
6.7 模型性能评价 |
6.8 成矿潜力分析 |
6.9 小结 |
7 随机样本集成卷积神经网络成矿预测 |
7.1 深度学习发展历程 |
7.2 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
7.3 卷积神经网络的架构 |
7.4 数据 |
7.4.1 预测变量 |
7.4.2 样本扩充 |
7.4.3 集成学习模型 |
7.5 结果与讨论 |
7.5.1 训练单元选择的有效性 |
7.5.2 性能评价 |
7.5.3 模型集成 |
7.5.4 成矿潜力分析 |
7.6 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1.1 主要成果 |
8.1.2 创新点 |
8.2 存在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简历 |
(6)琼拉克特勒克钼矿区多源信息分析及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2.1 区域地质矿产工作程度 |
2.2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2.1 地质背景 |
2.2.2 地层 |
2.2.3 构造 |
2.2.4 岩浆岩 |
2.2.5 变质作用及变质岩 |
2.3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2.3.1 1/5万磁异常特征 |
2.3.2 1/1万激电异常特征 |
2.4 研究区地球化学特征 |
2.4.1 1/5万地球化学特征 |
2.4.2 1/1万地球化学特征 |
第3章 矿床模型建立与预测变量选择 |
3.1 矿床模型 |
3.2 成矿预测变量选择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源信息分析与处理 |
4.1 数据处理 |
4.1.1 地质数据处理 |
4.1.2 物探数据处理 |
4.1.3 化探数据处理 |
4.2 综合权重系数的确定 |
4.2.1 信息量法计算客观权重 |
4.2.2 专家的主观权重 |
4.2.3 权重的融合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靶区圈定及工程验证 |
5.1 远景区圈定 |
5.2 靶区圈定 |
5.3 工程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区域矿产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
1.3.2 区域矿产定量预测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1.3.3 机器学习在矿产定量预测中的应用现状 |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闽西南区域地质及典型矿床 |
2.1 闽西南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地层特征 |
2.1.2 区域侵入岩特征 |
2.1.3 区域构造特征 |
2.1.4 区域矿产 |
2.2 区域大地构造及成矿演化规律 |
2.2.1 区域大地构造演化 |
2.2.2 区域成矿时空演化规律 |
2.3 典型矿床与成矿要素 |
2.3.1 矿区地质特征 |
2.3.2 主要矿床类型及成矿要素 |
2.3.3 成矿预测要素选取 |
2.4 研究区数据介绍 |
第三章 断裂构造解译与控矿作用分析 |
3.1 区域航磁数据处理与断裂构造解译 |
3.1.1 航磁数据处理方法 |
3.1.2 区域航磁数据处理与断裂构造解译 |
3.1.3 基于DEM影像的断裂构造补充解译 |
3.2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空间关系分析 |
3.2.1 断裂走向与矿床(点)空间分布趋势分析 |
3.2.2 断裂对矿床(点)影响范围分析 |
3.2.3 断裂构造对矿床(点)控制作用分析 |
第四章 矿化指示元素选取与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1 地球化学数据预处理 |
4.1.1 数据检查 |
4.1.2 数据变换 |
4.2 矿化指示元素选取 |
4.2.1 多重分形谱函数 |
4.2.2 ROC曲线分析 |
4.2.3 矿化指示元素综合选取 |
4.3 地球化学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3.1 基于深度自编码网络的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
4.3.2 综合异常信息提取结果评价 |
第五章 研究区中酸性隐伏岩体推断 |
5.1 数据预处理 |
5.2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5.2.1 逻辑回归模型 |
5.2.2 基于逻辑回归模型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
5.3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
第六章 基于机器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
6.1 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概念模型 |
6.2 基于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
6.2.1 训练样本构建 |
6.2.2 随机森林模型 |
6.2.3 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
6.2.4 多源找矿信息集成结果评价 |
6.3 基于半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
6.3.1 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 |
6.3.2 基于半监督随机森林模型的多源找矿信息集成 |
6.3.3 多源信息集成结果对比评价 |
6.4 成矿远景区圈定 |
第七章 主要认识与创新点 |
7.1 取得的主要认识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主要贡献 |
7.4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一、基本情况 |
二、学术论文 |
三、获奖、专利情况 |
四、研究项目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3 成矿预测研究及镍铜硫化物矿床勘查现状 |
1.2.4 新疆哈密北山地区地质工作现状 |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前寒武纪地层 |
2.1.2 下古生界 |
2.1.3 上古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构造 |
2.3 区域岩浆岩 |
2.3.1 火山岩 |
2.3.2 侵入岩 |
2.3.3 大规模暗色岩脉 |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
2.4.1 区域重力特征 |
2.4.2 区域航磁特征 |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坡北典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特征 |
3.1 坡一、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 |
3.1.1 坡一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3.1.2 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
3.1.3 坡一坡十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
3.1.4 坡一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
3.2 红石山镍铜硫化物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矿区蚀变及风化特征 |
3.2.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
3.2.6 红石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3.2.7 红石山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
3.3 新疆北山镍铜矿成岩成矿特征分析 |
3.3.1 赋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3.2 赋矿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3.3.3 赋矿岩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3.3.4 矿体的结晶温度特征 |
3.4 小结 |
第四章 坡北成矿带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
4.1.1 区域重力分解与地质分析 |
4.1.2 区域航磁分解与地质分析 |
4.1.3 重磁反演结果佐证 |
4.2 新疆北山镍铜矿岩浆侵位通道分析 |
4.2.1 罗东-坡北杂岩带深部岩浆通道分析 |
4.2.2 红镍山-红石山岩带岩浆通道分析 |
4.2.3 新疆北山岩浆通道对镍铜成矿作用的控制 |
4.3 坡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4.4 坡北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解译 |
4.4.1 坡北地区重力特征 |
4.4.2 坡北地区航磁特征 |
4.5 坡北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
4.5.1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分析 |
4.5.2 单元素异常 |
4.5.3 组合异常 |
4.6 坡北成矿带遥感地质信息分析 |
4.6.1 遥感数据 |
4.6.2 遥感线环构造解译 |
4.6.3 遥感矿物含量提取 |
4.7 小结 |
第五章 坡北地区镍铜矿成矿预测 |
5.1 镍铜矿的控矿因素 |
5.1.1 构造控矿 |
5.1.2 岩浆岩控矿 |
5.2 坡北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
5.2.1 坡北成矿带区域综合找矿模型 |
5.2.2 成矿远景区预测 |
5.3 坡北铜镍矿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
5.3.1 坡北镍铜矿矿区综合找矿模型 |
5.3.2 坡北镍铜矿矿区深部预测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1 |
附图2 |
(9)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 |
1.1.2 选题目的 |
1.1.3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
1.2.1 国内外矿床空间分布定量研究及其与成矿预测的关系 |
1.2.2 热液脉型钨矿构造—流体演化与资源潜力评价现状 |
1.2.3 基于数据驱动的成矿远景定量预测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论文创新点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背景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6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2.6.1 地层元素特征 |
2.6.2 花岗岩类地球化学特征 |
2.7 区域矿产概况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西华山钨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体地质特征 |
3.1.2 矿石特征 |
3.1.3 蚀变特征 |
3.2 漂塘钨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体地质特征 |
3.2.2 矿石特征 |
3.2.3 蚀变特征 |
第四章 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 |
4.1 西华山钨矿床成矿流体演化 |
4.1.1 样品制备及分析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特征 |
4.1.4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
4.1.5 成矿流体演化 |
4.2 多重水力断裂分形扩张 |
4.3 热液脉型钨矿床构造—流体演化 |
第五章 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模式 |
5.1 矿床空间分布模式分析 |
5.1.1 矿床空间分布的方向性 |
5.1.2 矿床空间分布的聚散性 |
5.2 成矿带尺度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
5.3 矿集区尺度矿床空间分布模式 |
5.4 矿床尺度含矿石英脉空间分布模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南岭成矿带钨多金属矿资源潜力分析 |
6.1 钨多金属矿床预测模型 |
6.1.1 隐伏花岗岩体解译 |
6.1.2 断裂构造 |
6.1.3 岩体与围岩接触带 |
6.1.4 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 |
6.2 多重级联信息综合模型 |
6.3 利用集成学习算法进行成矿远景预测 |
6.4 成矿远景预测中的数据不平衡 |
6.5 找矿远景区优选 |
6.6 资源潜力分析 |
6.7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不足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1 沉积岩型Pb-Zn矿床 |
1.3.2 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 |
1.3.4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5 秦岭泥盆系铅锌矿床存在的问题 |
1.4 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5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二章 西秦岭造山带地质组成及构造演化 |
2.1 造山带内部结构及构造演化 |
2.2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性质 |
2.3 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构造动力学环境 |
第三章 西成矿田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特征 |
3.1 赋矿地层 |
3.2 矿田构造 |
3.3 岩浆活动 |
3.4 变质特征 |
3.5 地球物理特征 |
3.6 化探异常特征 |
3.7 西成矿田矿床分布特征 |
第四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 郭家沟铅锌矿床地质特征 |
4.1.1 赋矿层位 |
4.1.2 矿区构造 |
4.1.3 矿体特征 |
4.1.4 矿石特征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2 洛坝铅锌矿床 |
4.2.1 赋矿地层 |
4.2.2 矿区构造 |
4.2.3 矿体特征 |
4.2.4 矿石特征 |
4.2.5 围岩蚀变 |
4.2.6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3 水贯子铅锌矿床 |
4.3.1 赋矿地层 |
4.3.2 矿区构造 |
4.3.3 矿区岩浆岩 |
4.3.4 矿体特征 |
4.3.5 矿石特征 |
4.3.6 围岩蚀变 |
4.3.7 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
4.4 西成铅锌矿田铅锌成矿特征 |
第五章 西成矿田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5.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 |
5.1.1 测试方法与实验流程 |
5.1.2 郭家沟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3 洛坝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4 水贯子矿床岩相学特征与测试结果 |
5.1.5 成矿流体密度、压力估算 |
5.1.6 流体成分、fo2逸度以及p H、Eh值 |
5.2 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5.2.1 矿石硫同位素特征 |
5.2.2 矿石铅同位素特征 |
5.2.3 氢、氧同位素组成及成矿流体来源 |
5.2.4 热液碳酸盐矿物C、O、Sr同位素特征 |
5.3 赋矿硅质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
5.4 西成铅锌矿床成因及矿床类型 |
第六章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及碎屑源区 |
6.1 样品及分析流程 |
6.2 泥盆系西汉水群碎屑沉积岩岩相学特征 |
6.2.1 安家岔组 |
6.2.2 西汉水组 |
6.2.3 洞山组 |
6.3 西汉水群变沉积岩岩石化学特征 |
6.4 泥盆系碎屑锆石U-Pb定年 |
6.4.1 安家岔组ZK772711 样品 |
6.4.2 安家岔组ZK232 样品 |
6.4.3 西汉水组样品B01 |
6.4.4 西汉水组B02 |
6.4.5 洞山组B03样品 |
6.5 西成矿田泥盆系碎屑锆石源区特征 |
6.5.1 安家岔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2 西汉水组碎屑锆石源区 |
6.5.3 洞山组碎屑锆石源区 |
6.6 西秦岭碎屑源区对比与泥盆纪盆地格局 |
6.6.1 商丹洋盆闭合时间 |
6.6.2 沉积盆地性质 |
第七章 西成铅锌矿床控矿因素与找矿模型 |
7.1 泥盆系沉积盆地对铅锌成矿控制 |
7.2 印支期岩浆活动与构造变形对成矿影响 |
7.3 界面控矿特点与矿区尺度的找矿模型 |
7.3.1 西成矿田界面控矿特点 |
7.3.2 矿区尺度铅锌找矿模型 |
第八章 基于GIS西成矿田铅锌成矿预测 |
8.1 地球物理场与矿床分布 |
8.2 地层-岩性含矿性 |
8.2.1 含矿地层分析 |
8.2.2 含矿岩性分析 |
8.3 构造及岩性接触带控矿作用 |
8.4 地质找矿标志量化提取 |
8.4.1 基于GIS的点元信息提取 |
8.4.2 面元信息提取 |
8.4.3 线元体信息提取及其意义 |
8.5 土壤化探异常特征及成矿预测 |
8.6 找矿标志 |
8.7 证据权模型与成矿预测 |
8.7.1 证据权模型与方法 |
8.7.2 证据权预测结果与评价 |
8.8 小结 |
第九章 郭家沟矿区矿体定位预测实践 |
9.1 物探方法选择及依据 |
9.1.1 电磁测深法 |
9.1.2 方法可行性 |
9.2 物探结果与钻探验证 |
9.2.1 EH4测深结果 |
9.2.2 钻探验证情况 |
第十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图版 |
四、证据权法在成矿预测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预测:方法与思考[J]. 沈芳,韩喜球,李洪林,王叶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21(10)
- [2]鹿井铀矿床深部和外围三维成矿预测研究[D]. 耿瑞瑞.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2021(02)
- [3]崤山东部中河银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深部预测[D]. 冷柚兵. 吉林大学, 2021(01)
- [4]山东省胶西北地区深部金矿资源评价与三维成矿预测[D]. 韩振玉. 山东科技大学, 2020
- [5]基于深度学习的四川会理“拉拉式”铜矿找矿预测研究[D]. 张士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1)
- [6]琼拉克特勒克钼矿区多源信息分析及靶区圈定[D]. 张炯. 新疆大学, 2020(07)
- [7]闽西南铜多金属矿找矿信息挖掘与成矿预测[D]. 高原.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8]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D]. 柳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南岭成矿带热液型钨多金属矿床多尺度空间分布特征与资源潜力分析[D]. 李童斐.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10]西成矿田隐伏铅锌矿床找矿模型及成矿预测研究[D]. 张世新.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