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血者手臂消毒效果检测实验报告

献血者手臂消毒效果检测实验报告

一、献血员手臂消毒效果检测的实验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莉[1](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杨柳[2](2020)在《无偿献血前后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液检测结果讨论》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前后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导致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32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献血量,献血前、献血后即刻、献血后20min的收缩压(SBP)以及舒张压(DBP)、心率等指标。并对血液标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清ALT、HBsAg、抗HIV、抗HCV、抗TP。结果:(1)献血前、献血后即刻、献血后20min,研究对象3个时间点之间的坐位收缩压分别为(123.1±12.1)mmHg、(116.5±17.0)mmHg、(123.2±9.4)mmHg,坐位舒张压分别为(80.2±8.0)mmHg、(77.1±10.2)mmHg、(79.3±10.3)mmHg,站立位收缩压分别为(123.7±13.4)mmHg、(118.5±12.1)mmHg、(124.1±11.2)mmHg,站立位舒张压分别为(80.2±8.4)mmHg、(77.6±9.7)mmHg、(80.0±7.1)mmHg。研究对象3个时间点之间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站立位收缩压、站立位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4、10.7290、11.9548、9.6549,P<0.05),献血后即刻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站立位收缩压、站立位舒张压显着低于献血前、献血后20min(献血后即刻vs献血前,t=8.1240、5.5678、7.2111、5.0990;献血后即刻vs献血后20min,t=8.1854、4.6904、7.4833、4.8990;P<0.05),献血前与献血后20min之间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站立位收缩压、站立位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65、2.0340、1.3659、1.4142,P>0.05)。献血后即刻心率与献血前心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献血后即刻心率高于献血前心率(P<0.05),献血后20min心率与献血前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献血量与研究对象献血前后坐位收缩压变化值无显着相关性(T=1.5554、1.1771、0.3717、0.4274,P>0.05)。(3)年龄与研究对象献血前后坐位舒张压变化值有显着相关性(T=2.6234,P<0.05),性别、体质指数、献血量与研究对象献血前后坐位舒张压变化值无显着相关性(T=0.2821、0.8619、1.0439,P>0.05)。(4)132例无偿献血者共采集132袋血,其中2例血清ALT不合格,占比1.52%;1例HBsAg阳性,占比0.76%。结论:献血可导致血压一过性降低。当献血者年龄<37岁时,献血前后坐位舒张压的波动幅度更大。ALT不合格是导致血液报废最常见的原因。

杨娜娜[3](2020)在《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为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事件的发生,世界各国采供血机构都对献血者血样进行了严格的病毒检测。研究发现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技术作为血液筛查的基本方法仍有不足,存在漏检风险,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此种方法的检测基础之上补充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以保证血液制品安全。与血清学检测相比,NAT检测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对检测标本的质量控制要求高,容易受到污染、对实验室环境、人员操作和设施要求严格以及检测成本高等。因此,加强实验室质量监控尤为重要。研究目的了解国家卫生部于2015年将核酸检测技术正式纳入《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后,在基层血站应用与质量监控的情况,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作用以及实现NAT实验室质量监控量化的措施。研究方法1.××市中心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采集了1637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速率法、双试剂酶联免疫方法对血样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筛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对双试剂ELISA检测结果阴性的献血者标本77721份,利用上海浩源或美国罗氏检测系统,分别采用8人份、6人份血液样本汇集的方法,经血液样本混合、核酸提取、病毒核酸扩增及检测三个阶段进行NAT混样检测,混检阴性的视为阴性结果,混检阳性的进行拆分检测,并以拆分结果为最终结果,每批检测均设一个阴性对照、一个阳性对照和一个室内质控品。本课题收集上述检测资料,应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χ2)检验方法,比较国产、进口两种核酸检测系统NAT阳性率、阳性拆分率以及不同年份NAT阳性率的差异。统计分析核酸混检阳性率、有效拆分率、结果无效率等相关质量指标。2.采用拟定的《××市中心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调查表》,通过听取介绍、现场查看实验室设备和实施以及相关档案记录资料、口头询问的方式,对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1.××市中心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采集的1637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有5269份ALT阳性,阳性率为3.22%;ELISA双试剂检测HIV-Ab阳性数255,阳性率为0.16%,TP-Ab阳性数829,阳性率为0.51%,HCV-Ab阳性数373,阳性率为0.23%,HBs Ag阳性数1199,阳性率为0.73%。从2013年到2018年间,ALT、HIV-Ab、TP、HCV-Ab、HBs Ag阳性率总体呈现降低趋势。2016年NAT实验开展后三年ALT、HIV-Ab、TP-Ab、HCV-Ab、HBs Ag这五项检测项目阳性率均低于NAT实验开展前三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6.512、47.014、25.218、77.564、41.098,P<0.05)。提示开展核酸检测项目后,血液初筛检测更加规范严格,有助于减少对不合格血液检测的资源消耗。2.该血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上海浩源和美国罗氏两种检测系统对77721份标本进行HBV-DNA、HIV-RNA、HCV-RNA检测,共检出112份阳性标本,其中上海浩源检测系统NAT检测阳性标本62份,NAT阳性率为0.17%(62/36563),美国罗氏检测系统NAT检测阳性标本50份,NAT阳性率为0.12%(50/41158),经χ2检验,两种检测系统的NAT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111,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三年间的NAT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889,P<0.05);美国罗氏检测系统三年间的NAT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26,P>0.05)。结果提示上海浩源和美国罗氏两种检测系统对HBV-DNA、HIV-RNA、HCV-RNA的检测结果不存在差异,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较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稳定。3.该血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两种检测系统三年间混检阳性率差异经χ2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41、2.862,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的混检阳性率1.93%(107/5556)高于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混检阳性率0.85%(68/7961),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9,P<0.05);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有效拆分率73.53%(50/68)高于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的有效拆分率57.01%(61/1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2,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为0.14%,三年间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为血液核酸筛查内参(Internal Control,IC)无效;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为0.19%,经排查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是该批次康彻斯坦质控血清存在问题,更换质控血清后核酸检测结果无效池数为0,结果无效率为0.00%。上述结果提示两种检测系统的NAT检测结果均较为稳定,罗氏检测系统有效拆分能力较浩源检测系统强,无效结果的发生是随机性的,需要保持对核酸无效结果的密切监测,使检测系统、检测流程稳定、可靠运行。4.××市中心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情况调查分析显示,该血站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核酸实验室操作规程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依此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选取适合本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进行NAT过程的量化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结论核酸扩增技术灵敏度高,作为对ELISA检测病毒阴性血样的补充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NAT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员血样筛查后,提高了血样初筛过程的严谨性,减少了核酸检测前筛查实验的工作量与血液检测资源的消耗。国产与进口两种检测系统的NAT检测结果没有差异,进口检测系统更加稳定一些。建议选取适合于本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建立NAT过程的量化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体系并付诸实施,将有利于血液制品更高安全性的保证。

王子[4](2018)在《不同储存时间点及频次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不同储存时间点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在悬浮红细胞储存期间不同时间点(储存第14天和储存第28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研究方法30名献血员体检后按照献血流程采集全血,按照标准流程制备悬浮红细胞后,分为更换组1(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更换组2(储存第28天更换添加液)和对照组,每组10例。在红细胞储存第3天、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进行采样检测。应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形态、大小变化情况;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红细胞上清液Na+、K+、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表面磷酯酰丝氨酸阳性率;应用瑞氏染色观察红细胞形态改变情况。通过检测指标探索不同时间点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结果悬浮红细胞储存3-35天,对照组上清液中Na+浓度从(114.1±6.17)mmol/L下降到(80.3±6.46)mmol/L;K+浓度从(6.97±1.38)mmol/L上升到(35.17±8.61)mmol/L;葡萄糖浓度从(28.06±2.77)mmol/L下降到(16.19±4.11)mmol/L;乳酸浓度从(3.44±0.46)mmol/L上升到(10.74±0.12)mmol/L。更换组1更换添加液后(储存21-35天),上清液中Na+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K+浓度和乳酸浓度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更换组2更换添加液后(储存第35天)上清液中Na+浓度和葡萄糖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K+浓度和乳酸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储存第35天时,更换组2上清液中乳酸浓度低于更换组1(p<0.05);Na+浓度、K+浓度和葡萄糖浓度均无显着差异(p>0.05)。悬浮红细胞储存3-35天,更换组1、更换组2和对照组PS阳性率、红细胞棘球率和MCV均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红细胞储存期间更换添加液(SAGM,pH5.1)可以改善储存环境的离子分布状态,补充葡萄糖,去除乳酸等代谢产物,恢复部分糖酵解,并且不会影响红细胞的PS阳性率、MCV和红细胞棘球率。在纠正离子失衡及恢复糖酵解方面,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优于储存第28天更换添加液。第二部分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在悬浮红细胞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在氧化应激、溶血率、渗透脆性等更多方面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研究方法10名献血员体检后按照献血流程采集全血,按照标准流程制备悬浮红细胞后,同一袋悬浮红细胞平均分为更换组(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和对照组,每组10例。在红细胞储存第3天、7天、14天、21天、28天和35天进行采样检测。应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形态、大小变化情况;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各组红细胞上清液Na+、K+、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表面磷酯酰丝氨酸阳性率;应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红细胞脆性;应用脂质过氧化物试剂盒、还原型谷胱甘肽试剂盒和游离血红蛋白试剂盒分别检测脂质过氧化物、还原型谷胱甘肽和游离血红蛋白并计算溶血率;应用pH计测量上清液pH值。通过检测指标探索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结果悬浮红细胞储存3-35天,对照组上清液中Na+浓度从(115.4±3.34)mmol/L下降到(89.4±3.72)mmol/L;K+浓度从(6.62±0.85)mmol/L上升到(31.67±2.85)mmol/L;葡萄糖浓度从(28.76±0.81)mmol/L下降到(18.66±1.16)mmol/L;乳酸浓度从(3.44±0.41)mmol/L上升到(9.59±0.07)mmol/L;红细胞溶血率从(0.08±0.03)%上升到(0.20±0.08)%;pH值从7.23±0.07下降到6.94±0.07。悬浮红细胞储存3-14天,对照组上清液中LPO从(7.99±5.14)μmol/L下降到(3.43±0.74)μmol/L,储存14-35天上升到(4.98±1.38)μmol/L。更换组更换添加液后(储存21-35天),上清液中K+浓度、乳酸浓度、红细胞溶血率、LPO和pH值始终低于对照组(p<0.05);葡萄糖浓度始终高于对照组(p<0.05)。更换组与对照组Na+浓度、PS阳性率、MCV、渗透脆性和GSH均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结论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SAGM,pH5.1)可以减轻红细胞储存损伤的离子失衡、乳酸堆积、氧化应激、溶血率增加等问题。第三部分连续(每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研究目的探索在悬浮红细胞储存期间连续(每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研究方法10名献血员体检后按照献血流程采集全血,按照标准流程制备悬浮红细胞后,储存每14天更换添加液。以溶血率大于0.8%作为检测终点。在红细胞储存第3天、14天、28天、42天、56天、70天、84天进行采样检测。应用血球计数仪检测红细胞形态、大小变化情况;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红细胞上清液Na+、K+、葡萄糖和乳酸浓度;应用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表面磷酯酰丝氨酸阳性率;应用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检测红细胞渗透脆性;应用脂质过氧化物试剂盒和游离血红蛋白试剂盒分别检测脂质过氧化物和游离血红蛋白并计算溶血率;应用pH计测量上清液pH值。通过检测指标探索连续(每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结果悬浮红细胞储存3-84天,上清液中Na+浓度从(114.1±6.17)mmol/L逐渐下降到(88.4±5.89)mmol/L(p<0.05);K+浓度从储存第3天的(6.97±1.38)mmol/L上升到储存第14天的(20.09±3.40)mmol/L,随后又下降到储存第84天的(2.99±0.45)mmol/L(p<0.05);葡萄糖浓度从储存第3天的(28.06±2.77)mmol/L下降到(25.55±1.10)mmol/L,随后又上升到储存第56天的(39.59±1.48)mmol/L,然后又下降到储存第84天的(35.91±2.69)mmol/L(p<0.05);乳酸浓度从储存第3天的(3.44±0.46)mmol/L上升到储存第14天的(8.99±0.41)mmol/L,随后又逐渐下降到储存第84天的(0.46±0.06)mmol/L(p<0.05);PS阳性率从(0.31±0.30)%上升到(3.07±1.39)%,随后又在储存第56天时下降到(0.40±0.21)%;然后又在储存第84天时上升到(2.33±1.15)%(p<0.05);MCV从(91.51±2.33)fL下降到(87.86±2.63)fL,随后又上升到(94.95±2.34)fL(p<0.05);渗透脆性从储存第3天的(4.16±0.25)NaCl g/L上升到储存第14天的(5.08±0.19)NaCl g/L,随后又下降到储存第84天的(4.05±0.19)NaCl g/L(p<0.05);溶血率从(0.15±0.06)%逐渐增加到(0.97±0.24)%(p<0.05);LPO从储存第3天的(9.17±5.98)μmol/L下降到储存第56天的(2.36±0.47)μmol/L,随后又上升到(5.40±1.17)μmol/L(p<0.05);pH值从7.22±0.08下降到6.18±0.04(p<0.05)。结论连续(每14天)更换添加液(SAGM,pH5.1),在第3次更换后会加重红细胞储存损伤,并在更换5次后溶血率超过国家标准。

刘炜民[5](2017)在《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潍坊地区无偿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梅毒)的感染及合并感染情况,为献血人群的选择和招募安全血源的策略提供理论依据;并对两套检验体系(ELISA(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NAT(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的结果差别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现行实验条件下献血者标本的实验室检测方案。方法对潍坊市2011年1月-2015年12月共423412位志愿献血者(1855周岁)进行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抗-TP等感染标志物的检验(每个项目两种酶免试剂同步检测),结合无偿献血者的个人资料,对无偿献血者按不同献血年份、性别、年龄区间、职业、学历等组别进行划分,得出几种经血传播疾病检测指标的感染和合并感染情况,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同时对2015年3月-9月间(2015年起ELISA检测不合格样本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混样模式检测)献血者HBs Ag、抗-HCV、HIV Ag/Ab实验不合格样本(80例、110例、90例)分别进行HBV DNA、HCV RNA、HIV RNA单人份重复测试,并分析两种检测方法的相关性,探讨实验室血液检测策略。结果(1)潍坊市2011—2015年无偿献血者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抗-TP检测不合格率分别为0.36%、0.31%、0.19%、0.55%。(2)不同年份组间、不同年龄区间组间、不同职业组间、不同学历组间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抗-TP检验结果不合格率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HBs Ag(HBV DNA)、抗-HCV(HCV RNA)、HIV Ag/Ab(HIV RNA)检测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抗-TP不合格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合并感染中,HBV+HCV、HBV+HIV、HBV+TP、HCV+HIV、HCV+TP、HIV+TP合并阳性分别为19例、11例、21例、5例、16例、37例,HBV+HIV+TP合并阳性1例,以TP合并其他感染性指标人数最多(75/110),又以TP与HIV合并感染最多(37/75);合并感染者的年龄区间、性别、学历、职业组间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84577份献血者HBs Ag、抗-HCV、HIV Ag/Ab检测阴性标本中,检出HBV DNA 16例,HCV RNA 0例、HIV RNA 3例;HBs Ag、抗-HCV、HIV Ag/Ab酶免检测结果阳性标本中,HBV DNA、HCV RNA、HIV RNA单人份复测阳性率分别为40%(32/80)、20.9%(23/110)、22.2%(20/90),且NAT不合格标本以ELISA两种试剂均阳性为主(73/75)。结论(1)潍坊市无偿献血者感染性指标中,HBV感染率近年呈下降趋势,HCV、HIV、TP感染率呈升高趋势,且不同性别、年龄区间、职业、学历间感染率有差别。(2)献血者有合并感染状况,以TP合并HIV感染为主。(3)初筛可降低感染性指标的不合格率,可增加梅毒快速初筛项目。(4)核酸检测可缩短病毒感染检测的“窗口期”,与ELISA检测方法互为补充。(5)可考虑应用一种酶免疫方法检测加核酸混样检测模式。

肖洁,李翠莹,朱国标,张利,徐弘,何哲文[6](2015)在《感染控制管理在采供血过程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总结采供血过程中感染控制管理的关键环节,寻找提高临床输血安全、预防医院感染的有效途径。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2011-2013年自采自供型血站工作人员手卫生、环境空气质量、物体表面进行采样监测,统计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献血员传染病检测情况,并对以上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输血科工作人员手卫生和环境卫生状况较好,血源性病原体暴露率较高,献血员传染病检测阳性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重视并做好采供血过程关键环节的感染管理和控制,可最大限度确保血液质量及献血员、工作人员安全,避免医源性感染和医疗纠纷的发生。

肖兴玲[7](2015)在《消毒涂抹方式、次数及消毒液作用时间对爱尔碘用于手背皮肤消毒合格率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并分析临床护士为患者进行手背部普通静脉穿刺前的皮肤消毒的现状;根据现状的分析结果设计并进行临床实验研究,以检测临床护士常用的消毒涂抹方式、次数及消毒液作用时间对手背皮肤消毒合格率的影响,为临床护士选择合适的消毒方法提供参考。方法观察研究:在某综合性三甲医院20余个临床内外科,在每个入选科室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即将进行输液前手背部普通静脉穿刺的35名护士进行观察,观察并记录每名护士进行2人次的手背皮肤消毒操作情况。共观察了107名护士的214人次操作。观察指标主要有消毒涂抹时间、消毒液作用时间、消毒涂抹方式及涂抹次数等。实验研究:在某综合性三甲医院随机抽取20余个临床内外科,根据纳入标准共招募到391名住院患者及家属作为合格受试者。本研究共有涂抹方式、涂抹次数、采样面积及消毒液作用时间四个研究因素。其中,消毒液作用时间为1分钟时,涂抹方式有环形涂抹与竖形涂抹共2个水平,涂抹次数有1支/次×1次、1支/次×2次、2支/次×1次共3个水平,涂抹方式与涂抹次数共组合出6种消毒方法;且每种涂抹次数所对应的两种涂抹方式间采用配对设计,即每位受试者的一只手采用环形涂抹法,另一只手采用竖形涂抹法;同时,组合出的6种消毒方法又分别使用了5cm×5cm与3cm×3cm两种采样面积。消毒液作用时间为20秒时,使用的消毒方法为“1支/次×1次,竖形涂抹”且采样面积为5cm×5cm,样本量为202例。采样及微生物培养操作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结果观察研究:临床护士使用的消毒涂抹时间为(7.8±5.4)秒,消毒液作用时间为(24.2±12.1)秒;环形涂抹与竖形涂抹的使用率分别为85.5%(183/214)、14.5%(31/214);环形涂抹消毒两次且自然待干的使用率为46.7%(100/214)。实验研究:消毒液作用时间为1分钟、采样面积为5cm×5cm时:涂抹次数为1支/次×1次时,环形涂抹法与竖形涂抹法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23%(51/53)、98.11%(52/53),行两关联样本秩和检验,P=0.317;涂抹次数为1支/次×2次时,环形涂抹法与竖形涂抹法的消毒合格率均为100%;涂抹次数为2支/次×1次时,环形涂抹法与竖形涂抹法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6.15%(50/52)、100%(52/52),行两关联样本秩和检验,P=0.157。涂抹次数的3个水平1支/次×1次、1支/次×2次、2支/次×1次所对应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7.17%(103/106)、100%(104/104)、98.08%(102/104),行多个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249。消毒液作用时间为1分钟时,采样面积为3cm×3cm与5cm×5cm的消毒结果比较:二者的灭菌率分别为55.39%(113/204)、37.26%(117/314),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00,将“仅消毒合格”与“消毒不合格”两列数据合并后,行四格表卡方检验,X2=16.467,P=0.000;二者的消毒合格率分别为99.51%(203/204)、98.41%(309/314),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252,用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比较,P=0.411。消毒液作用时间为20秒时,其消毒后所有样本平均菌落计数为(1.41±2.8427)CFU/cm2,消毒合格率为94.55%(191/202);根据杀灭率计算公式,当消毒前手背皮肤平均菌落计数的均值>14.1CFU/cm2时,爱尔碘20秒消毒液作用时间的杀灭率将>90%。将消毒液作用时间分别为1分钟与20秒的消毒合格率进行比较,行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P=0.008,行四格表卡方检验,P=0.008。结论临床工作中,护士为患者进行手背部普通静脉穿刺前皮肤消毒时,其消毒涂抹的方式、次数及消毒液作用时间等与现存参考标准存在较大差别;使用爱尔碘皮肤消毒液涂抹消毒人体手背部皮肤且消毒液作用时间为1分钟时:涂抹方式、涂抹次数及采样面积对皮肤消毒结果的合格率没有影响;采样面积对皮肤消毒结果的灭菌率判断有影响,且采样面积小得出的灭菌率高;消毒区域中心部位的消毒效果优于整个消毒区域的平均消毒效果。使用爱尔碘皮肤消毒液进行手背部皮肤消毒时,20秒消毒液作用时间所产生的消毒合格率低于1分钟消毒液作用时间所产生的消毒合格率;爱尔碘皮肤消毒液的作用时间为20秒时,其产生的皮肤消毒结果满足现存相关标准的要求。

龙银芳[8](2013)在《论采供血环节质量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主要提出了采供血过程中容易发生质量问题的关键环节,并明确相应的质量管理要求,为加强采供血环节管理提供指导作用,以达到确保血液质量安全的目的。

冷婵[9](2012)在《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文中指出中国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人数约达4000万,其中约50%携带病毒,为全球之最,输血传播仍是HCV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HCV血液筛查检测是防控HCV输血传播的最显现成效的手段之一。因此,分析献血人群流行病学特点和实施有效的HCV血液筛查策略是保障血液安全的重要任务。目前基于不同检测目的且发展较为成熟的HCV筛查技术有很多。其中抗HCV ELISA检测方法是对HCV感染应用于血液筛查中最主要、最常见的实验方法,可有效阻断输血传播HCV,但因HCV感染窗口期较长可造成漏检,而核酸检测虽对窗口期标本有显着的检测优势,但检测费用昂贵、实验要求高,限制了其推广使用。抗原抗体联合试剂可同时检测HCV抗体和抗原,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性[2],且具有操作简单、检测时间较短、实验室环境要求不高、检测费用相对核酸检测低,且与现行的HCV-Ab EIA血液筛查系统相兼容等特点。本文通过分析比较HCV抗体试剂,抗原抗体联合试剂与抗体试剂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意在探索一种经济有效的血液安全筛查策略。第一部分为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HCV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对献血者进行常规抗HCV ELISA检测筛选,根据HCV5`-UTR的保守序列设计引物进行逆转录和巢式PCR扩增,并对RNA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分型测序分析。本次调查中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抗HCV血清学阳性率为0.35%,其中HCV核酸阳性率为0.10%,85%以上是第一次献血;北京地区的无偿献血人群中HCV感染的基因型分布仍以1b和2a为主,分别为63.56%、20.15%;3a基因型4.65%,3a/3b混合基因型为6.98%,3b基因型为0.78%,6a/1b混合型占3.88%。3b基因型的存在提示注射吸毒人群这一高危人群已经成为输血传播风险的危险来源之一,提示需要进一步流行病学的调查明确献血人群特点;6a基因型提示现在基因型分布的南北差异越来越小,这可能与近年来北京流动人口比例大幅增加有关。第二部分为抗HCV-ELISA检测方法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采用Ortho、WT和Murex三种抗HCV-ELISA试剂对987份血液筛查中HCV抗体初筛阳性和灰区标本进行平行检测,并进行了RIBA检测和RNA检测等补充实验,分析抗体试剂检测结果的ROC曲线,两两比较3种试剂的检测结果符合性及检出情况。Ortho、 Murex在对阳性确认标本的检出中有较好的检出率,WT相对进口试剂的检出率较低。除NS4片段外,进口试剂和国产试剂对C、NS3、NS5片段检测结果的差异均有显着性,尤其是NS3片段,血站可根据不同抗-HCV试剂对HCV不同区段抗体的检出特性合理选择初复检试剂。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单试剂检测确认标本约登指数(平均值:0.66)要显着低于两种不同试剂组合检测(平均值:0.90),双试剂对HCV的检出要高于单试剂,单试剂检测存在漏检。漏检标本中42例为RNA+/RIBA-或RNA+/RIBA IND,提示血清阳转前窗口期或HCV低滴度为ELISA漏检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部分为第四代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及HCV EIA抗体试剂联合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采用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与Murex HCV Ab检测试剂,对987份血液筛查中HCV抗体初筛阳性和灰区标本,以及1份确认窗口期标本进行比较检测,用RIBA、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进行补充验证实验,用阳性检出率、阴性检出率和总检出率,阳性符合率、阴性符合率和总符合率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进一步将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分别与初筛试剂(ORTHO、WT)组合,分析ROC曲线,比较抗原抗体试剂和抗体试剂联合检测的漏检率和假阳性率,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其约登指数(0.92)略高于抗体试剂的组合(0.90);其中,Murex HCV Ag/Ab和Murex HCV Ab两种试剂检出不一致的标本共有123份,其中5例RIBA-/RNA+标本(包括确认窗口期标本),Murex HCV Ag/Ab检出4例,Murex HCVAb试剂检出1例;15例RIBA+/RNA-标本,Murex HCV Ag/Ab检出5例,Murex HCVAb试剂检出10例。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对HCV RIBA-/RNA+标本有较好的检出,与已在血液筛查中广泛应用的MurexHCV Ab试剂相比符合率不高;无论Murex 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还是Murex/Ortho/WTHCVAb试剂,均存在抗体检测的漏检可能。联合使用不同的酶免HCV试剂进行血液HCV两遍检测,尤其是采用HCV Ag/Ab联合检测试剂与抗体试剂组合应用,可以最大限度的防止经血HCV的传播。通过分析血液筛查检测实验造成的漏检和假阳性问题的存在,均提示我们不能依靠单一的HCV血液筛查检测结果来决定血液的去向,应尽快建立完善的血液检测标准、明确筛查和确认实验的性能及结果的意义,以防止漏检带来的血液安全隐患和假阳性给献血者带来的伤害,从而为进一步开展对献血者的回访评估和重复献血者的选择打下基础。

徐小青[10](2012)在《异体红细胞、白细胞对IL-8、IL-10、IL-12调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目的运用郭氏“系统血液快速固有免疫反应分离实验体系”体外观察异体红细胞对IL-8、IL-10、IL-12分泌的影响。(二)方法健康成人同型新鲜抗凝全血,常规分离制备血浆、红细胞和白细胞,以自体血浆作为反应基质建立系统血液分离实验体系,考察异体红细胞对IL-8、IL-10、IL-12分泌的影响,设立自体红细胞作为对照。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IL-8、IL-10、IL-12,并探讨其改变可能存在的意义。(三)结果1、血浆IL-8浓度比较⑴异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28.89179±2.674565pg/ml]与异体红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119.05455±31.056229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90.1628±59.37619pg/ml],(p=0.005<0.05),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别。⑵自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29.05148±2.972132pg/ml]与自体红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132.63303±35.072837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103.5816±59.37619pg/ml],(p=0.000<0.05),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别。⑶异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与自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0.1599±59.37619pg/ml],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819>0.05)。⑷异体红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与自体红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13.5785±59.37619],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997>0.05)。2、血浆IL-10浓度比较⑴异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27.90894±5.445463pg/ml]与异体红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22.28497±4.010929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5.6240±5.37453pg/ml],(p=0.296>0.05) 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⑵自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24.15185±3.748592pg/ml]与自体红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27.58494±4.740832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3.4331±5.37453pg/ml(p=0.524>0.05),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⑶异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与自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3.7571±5.37453pg/ml] 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p=0.325>0.05)。⑷异体红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与自体红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5.2999±5.37453pg/ml],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485>0.05)。3、IL-12分泌量的测定值⑴异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25.80663±3.872463pg/ml]与异体红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22.97730±2.298994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2.8289±4.48095pg/ml],(p=0.528>0.05),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⑵自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37.74982±5.783372pg/ml]与自体红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33.32391±2.982255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4.4259±4.48095pg/ml],(p=0.324>0.05),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⑶异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与自体红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11.9436±4.48095pg/ml],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别(p=0.008<0.05)。⑷异体红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与自体红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10.3466±4.48095pg/ml],(p=0.022<0.05),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差别。(四)结论异体红细胞实验组相对于自体红细胞对照组IL-8、IL-10的分泌量没有显着的不同,表明异体红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Th2等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8、IL-10的功能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异体红细胞实验组分泌IL-12的量显着低于自体红细胞对照组,表明异体红细胞对DC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负向调控作用。(一)目的运用郭氏“系统血液快速固有免疫反应分离实验体系”体外观察异体白细胞对IL-8、IL-10、IL-12分泌的影响。(二)方法健康成人同型新鲜抗凝全血,常规分离制备血浆、红细胞和白细胞,以自体血浆作为反应基质建立系统血液分离实验体系,考察异体白细胞对IL-8、IL-10、IL-12分泌的影响,设立自体白细胞作为对照。ELISA法测定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IL-8、IL-10、IL-12,并探讨其改变可能存在的意义。(三)结果1、血浆IL-8浓度比较⑴异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31.12373±2.828597pg/ml]组与异体白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199.75970±62.743079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168.6360±59.37619pg/ml],(p=0.005<0.05),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别。⑵自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48.29476±6.511376pg/ml]组与自体白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465.92697±111.354713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417.6322±59.37619pg/ml],(p=0.000<0.05),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着的差别。⑶异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与自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17.1710±59.37619pg/ml],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773>0.05)。⑷异体白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与自体白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266.1673±59.37619pg/ml],IL-8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000<0.05)。2、血浆IL-10浓度比较⑴异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21.37236±3.307657pg/ml]与异体白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16.93582±2.346794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4.4365±5.37453pg/ml],(p=0.410>0.05), 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⑵自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47.65618±7.432838pg/ml]与自体白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46.16091±9.180075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1.4953±5.37453pg/ml],(p=0.781>0.05),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显着的差别。⑶异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与自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26.2838±5.37453pg/ml], 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有显着的差别(p=0.000<0.05)。⑷异体白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与自体白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29.2251±5.37453pg/ml],IL-10分泌量两组之间有显着的差别(p=0.000<0.05)。3、IL-12分泌量的测定值⑴异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47.30961±8.11704pg/ml]与异体白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39.69006±6.517480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7.6402±4.48095pg/ml](p=0.665>0.05),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⑵自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39.95673±4.607648pg/ml]与自体白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29.00088±3.838735pg/ml]比较,其均值差值[10.9558±4.48095pg/ml],(p=0.015<0.05),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有显着的差别。⑶异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与自体白细胞生理盐水体系组相比较,其均值差值[7.3529±4.48095pg/ml],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别(p=0.102>0.05)。⑷异体白细胞人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与自体白细胞大肠埃希杆菌体系组相比较[10.6892±4.48095pg/ml],(p=0.018<0.05),IL-12分泌量两组之间有着显差别。(四)结论异体白细胞实验组相对于自体白细胞对照组IL-8、IL-10的分泌显着降低,说明异体白细胞对单核-巨噬细胞及Th2细胞等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8、IL-10有着明显的负向调节作用;异体白细胞实验组与自体白细胞对照组相比较IL-8与IL-10的分泌量显着下降且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至少表明这两种细胞因子之间相互调节,以达成细胞因子网络的稳态平衡;异体白细胞实验组相对于自体白细胞对照组IL-12的量显着降低,表明异体白细胞对DC细胞、巨噬细胞等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12的能力有着一定程度的负向调控作用。

二、献血员手臂消毒效果检测的实验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献血员手臂消毒效果检测的实验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无偿献血前后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液检测结果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3.1 血压测定
        2.3.2 速率法检测血清ALT
        2.3.3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HBsAg
        2.3.4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抗HCV
        2.3.5 ELISA法检测血清抗HIV
        2.3.6 ELISA法检测血清抗TP
        2.3.7 实时荧光PCR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献血前后的血压变化规律分析
    3.2 献血前后收缩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献血前后舒张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献血是一种应激反应
    4.2 献血后血压,心率变化规律
    4.3 献血后血压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4 血液检测ALT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3)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4)不同储存时间点及频次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不同储存时间点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储存第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第三部分 连续(每14天)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与方法
    二、实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5)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标本、资料来源
        2.1 研究对象
        2.2 标本、资料来源
    3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 主要仪器
        3.2 主要试剂
    4 实验方法
        4.1 HBsAg的检测
        4.2 抗-HCV的检测
        4.3 HIV Ag/Ab的检测
        4.4 HBV DNA、HCV RNA、HIV RNA的检测
        4.5 抗-TP的检测
        4.6 ELISA方法与NAT方法检测比对
    5 统计学处理
结果
    1 HBsAg(HBV DNA)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2 抗-HCV(HCV RNA)的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3 HIV Ag/Ab(HIV RNA)的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4 抗-TP的检测结果及统计分析
    5 HBV、HCV、HIV、TP合并感染结果及统计分析
    6 ELISA体系与NAT体系检验结果及比对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致谢

(6)感染控制管理在采供血过程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提高工作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严格无菌操作规程以预防血液污染
    3.2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和监测, 坚持物体表面定期清洁、消毒是感染控制的有效干预措施
    3.3 高度重视并切实解决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问题
    3.4 规范医疗废弃物尤其是报废血无害化处置流程
    3.5 采集低危人群血液, 严格遵守传染病上报制度

(7)消毒涂抹方式、次数及消毒液作用时间对爱尔碘用于手背皮肤消毒合格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现存现状调查研究结果
    二、现存相关实验研究结果
    三、相关操作规范
实验方法与材料
    一、实验材料
    二、受试者纳入标准
    三、观察指标及结果判断标准
    四、实验方法
    五、样本含量计算
    六、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一、观察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讨论
    一、观察性研究
    二、实验性研究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五、消毒情况调查表及相关知情同意书

(8)论采供血环节质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质管部门在采供血环节管理中的作用
2 采血过程质量管理
    2.1 采血环境管理
        2.1.1 采血室和流动采血车:
        2.1.2 紫外线照射强度:
    2.2 采血器材管理
        2.2.1 采血袋:
        2.2.2 采血秤:
        2.2.3 采血消毒用碘伏溶液:
        2.2.4 器械浸泡消毒剂:
    2.3 采血操作管理
        2.3.1 采血人员个人卫生:
        2.3.2 血液采集:
        2.3.3 留样核对:
    2.4 对献血者的管理
        2.4.1 献血者体检和血液初筛:
        2.4.2 献血者手臂消毒:
        2.4.3 对献血者的沟通护理:
3 成分制备过程质量管理
    3.1 制备环境要求:
    3.2 制备人员个人卫生:
4 血液检测过程质量管理
5 供血过程质量管理
    5.1 贮血环境:
    5.2 成品血液管理:
    5.3 血液运输:
6 全血及成分血质量抽检
7 讨论

(9)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北京地区无偿献血人群 HCV 感染及流行病学调查
    HCV 流行病学基础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第二章 抗 HCV-ELISA 检测方法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第三章 第四代 Murex HCV Ag/Ab 联合检测试剂及 HCV EIA 抗体试剂联合检测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
    材料与方法
    统计学处理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论文

(10)异体红细胞、白细胞对IL-8、IL-10、IL-12调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异体红细胞对 IL-8、IL-10、IL-12 调控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部分 异体白细胞对 IL-8、IL-10、IL-12 调控的实验研究
    一、材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已发表文章
研究生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献血员手臂消毒效果检测的实验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2]无偿献血前后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液检测结果讨论[D]. 杨柳. 南昌大学, 2020(08)
  • [3]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D]. 杨娜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4]不同储存时间点及频次更换添加液对红细胞储存的影响[D]. 王子.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18(02)
  • [5]潍坊地区献血人群经血传播疾病流行病学研究[D]. 刘炜民. 青岛大学, 2017(02)
  • [6]感染控制管理在采供血过程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 肖洁,李翠莹,朱国标,张利,徐弘,何哲文.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15(10)
  • [7]消毒涂抹方式、次数及消毒液作用时间对爱尔碘用于手背皮肤消毒合格率的影响[D]. 肖兴玲. 辽宁医学院, 2015(04)
  • [8]论采供血环节质量管理[J]. 龙银芳. 北方药学, 2013(05)
  • [9]血液HCV筛查策略的探讨[D]. 冷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2(12)
  • [10]异体红细胞、白细胞对IL-8、IL-10、IL-12调控的实验研究[D]. 徐小青. 第二军医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献血者手臂消毒效果检测实验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