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生涯目标确立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若兰[1](2021)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迅速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扩增,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职能和责任,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将关系到社会的经济建设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直接影响高职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家相继出台的系列文件也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然而,现阶段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尚处于刚起步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其理念的认识还较为片面,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水平不容乐观,就业形势相对严峻,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展开研究势在必行。培养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有效保障高职院校毕业生顺利就业的最佳途径,更是有效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内在需求的必然选择。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在“人职匹配”理论、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的基础上,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运用问卷、访谈的调查方法和统计分析法,探究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并分析归纳出存在的问题及内外部原因,提出了具体的提升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可操作路径。通过调查和分析,本研究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在自我探索、认识环境、做出决策以及制定目标、计划等方面存在问题。从内部因素分析,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迁移水平有待提升、未能把握职业信息获取机会。从外部因素分析,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师队伍专业水平还不够、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安排存在弊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理念认识较为模糊。鉴于此,本研究从高职学生和高职院校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路径:高职学生应从职业生涯规划态度与责任意识的树立、自我与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提升、信息加工技能的强化、目标与计划的制定四个方面入手提升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高职院校要从师资队伍、课程内容体系、教育评价机制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中心建设四个方面着手,为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提升保驾护航。
王绍媛[2](2021)在《广州市“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为响应国家号召,我国的高职正在大规模扩招。高职扩招以后,一方面,高职生源会更加多样化,中高职衔接通道也会被大大拓宽;另一方面,毕业生人数必然会增多,职业学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局面会越发严峻。“中高职三二分段”是打通中高职衔接通道的重要方式,它是指选取中高职相通的专业,进行中高职贯通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在当前的就业背景下,“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若想要在庞大的就业群体中找到立足之地,就必需提高其就业竞争力。职业成熟度是就业竞争力的一种表征形式,因此,提升“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水平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广州市“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为研究对象,使用《职业成熟度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广州市四所“中高职三二分段”试点学校的7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12名学生进行深入的访谈,以此来研究“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得出:(1)“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整体水平不高;(2)“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职业成熟度在专业、学段、是否喜欢所学专业、是否参加过技能竞赛、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接受过职业指导或技能培训、是否开设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等因素上存在显着性差异;(3)“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及其“选择目标”“自我评价”“信息收集”“问题解决”可以正向预测职业成熟度;(4)学校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培养不够重视;(5)家庭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到位;(6)“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在职业探索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根据理论研究与实证调查的结果,结合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和布鲁纳的螺旋式结构理论的一些核心理念,从个人内在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提出相应的对策:(1)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统筹推进职业成熟度发展;(2)将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高度重视职业成熟度发展;(3)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正确引导职业成熟度发展;(4)创设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打造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欧阳润[3](2020)在《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文中认为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美关系遇到40年未有之复杂局面、毕业生人数逐渐增多等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思想波动频繁,各类就业观念不断涌现,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就业价值观。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与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就业教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和新观点,为大思政格局下做好大学生就业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大思政”格局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就业教育的全过程,构建多元、多维、协同、系统的就业育人体系,选拔好、培育好青年大学生,增强思政育人实效,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能够有效增强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力度、广度和深度,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大价值。本研究把“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互通”作为理论逻辑,对大思政和就业教育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作了界定,概述了国内外关于就业教育的相关理论,从理论视角和社会视角阐述了就业教育相关理论,重点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把“培养大学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价值逻辑,通过对双一流高校、省属高校、民办高校、大专高校等院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并选择了部分学工干部、就业指导老师、一线辅导员、校外导师、企业HR、大学生个体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建议,重点了解分析不同区域、男女生就业价值观的倾向,分析存在的问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参考依据。以问卷调查及个体访谈的分析结果和笔者近20年的就业教育工作经验为现实基础,从社会、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家庭、大学生六个方面追根溯源,探究原因,主要为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等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现实逻辑。基于以上逻辑,本论文以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为基础,展开了对策研究:提出要构造社会、政府、用人单位、家庭、高校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实施大学生自我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打造思政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专业知识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四方协同的思政课堂,健全就业机制、激励机制、教师队伍建设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王晶[4](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深刻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在新时代,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事业的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实现自己的价值,使大学生能够全面的发展,而且也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更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研究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问题,对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以中国知网和相关专业书籍为主要参考文献为依托,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并进行评述,说明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界定新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概念,从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的角度梳理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从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方式、必要性,论述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内容。第四部分以部分高校学生为样本,调研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并进行数据分析。第五部分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个人四个层面,提出在新时代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是在我国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为了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解决大学生群体的就业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要求,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内容上,在分析和整理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调查问卷的数据结果为依托,从社会、家庭、学校和学生各个层面提出了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规划教育的对策。
鄂义强[5](2020)在《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文中指出自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由培育“精英”逐渐走向大众化,大学毕业生人数从扩招后第一届(2003年)的212万人次上升到2019年的834万人次,在就业市场化的今天,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随着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中国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已将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升到一个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高度加以重视,同时国家层面不断出台系列的就业政策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此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本文选择了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进行研究,也就是把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这两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大学生就业置于整体政府责任的建构逻辑中去考察,从而有助于厘清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要承担的有关责任,在此基础上展开问题研究,就可以明晰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构建的重点。厘清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是开展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通过对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之间关系的省思,依据责任政府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市场失灵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依据现实中政府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的政府基本职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阐释政府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责任的必要性,厘定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为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一般而言,研究社会现象和相关问题,都不能割裂历史的纵向联系,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在不同就业制度时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府责任履行状况进行考察,也就是于历史演进中去考察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的履行,阐释大学生就业中政府履行责任的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凸显20世纪末大学生自主择业时期政府责任履行上存在的问题,确保当代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研究的历史承续性,为进行深层次的问题研究打下基础。呈现当代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在此基础上开展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问题研究。为提高研究的可信度与客观性,以网络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进行实证研究。编制《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调查对象涵盖全国52所高校、20 197名大学毕业生,通过社会学统计软件SPSS对问卷数据进行分析,主要采用频率分析法和交叉分析法,分别得出频率分析结果和交叉分析结果。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负责人和政府官员进行个案访谈。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政府服务责任、政府监督责任三个向度的问题研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就业政策对大学生个人需求关注不够,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亟待提升。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高校以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主体意识不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促进大学生就业作用不明显。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上的问题为:回应大学生就业状况的高等教育质量有效监督不足,大学生平等就业法治环境建设滞后,大学生就业政策监督机制不健全。深入研究英国、美国、日本、瑞典等发达国家,俄罗斯等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从中得到有益启示。在此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提出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重要性与特殊性,以及中国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构建必须坚持的中国道路。最后在现实的逻辑上回应理论逻辑中所厘定的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探索立足中国国情的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的建构性策略:在政府调控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在政府服务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在政府监督责任上的策略建议为,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从而在现实的逻辑上,形成中国大学生就业中的政府责任促进机制,力求逐步破解中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李辉[6](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理想是理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想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体现。职业理想是职业实践的方向盘和指南针,任何职业生活都需要职业理想。教师职业肩负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特殊使命,更需要树立崇高的教师职业理想。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有崇尚师德的优秀文化传统,中国历代教育家也均执着追求着“师范端严,学明德尊”的个人修养和教育境界。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和教师职业理想问题,并将教师职业理想教育置于教师培养的核心地位。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广大教师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也激励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简洁概括激励着广大人民教师实现从世俗生活到精神自由、从个人价值到使命担当的发展跨越,为我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及师范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为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主力军,他们只有拥有崇高教师职业理想,才能形成可贵的师范气质和深厚教师情怀,才能调动起奉献教育事业的职业热情和奋斗意志。职业理想教育是高校师范生理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范生职业理想培育的坚实保障。因此,对标“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积极关注并研究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问题对师范生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进行了阐释,明确了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及马克思主义职业观为理论指导,并借鉴了西方职业发展理论相关研究测量工具。同时,对新时代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进行了分析: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关乎新时代我国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关乎新时代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以及师范专业改革工作的成效;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的整体要求成为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目标指引。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借鉴心理学研究方法编制了《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及《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并使用上述两个自编问卷进行了相关测量和调查,分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积极方面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剖析了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内容体系有待完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合力结构尚未形成”等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国家及社会四方面分析了上述问题的成因。结合前期文献研究和实证分析结果,本文对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进行了重点研究:一是在实施原则的调试方面,提出要遵循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相融合、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等原则;二是在内容体系建构方面,建议内容体系应涵盖政治信仰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教师职业认知教育、教师职业认同教育、教师职业情感教育以及教师从教信念教育等五个方面;三是在实践举措探索方面,梳理了以讲授、体验、榜样、环境和自我为核心的“五维”培育路径以及探索了构建“向师型”师范生课程体系、发挥以“实习支教”为核心的实践教育优势、发挥“榜样力量”的启迪与激励影响、彰显“师范教育”特质文化环境的熏陶作用、激发高校师范生主体意识及自我教育积极性等对策。在此基础上,也提出了完善高校师范生的“录取与退出机制”“效果评价机制”“国家支持机制”“社会引导机制”以及“家庭干预机制”等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支持机制的思路。其中,第一章“理论概述”是研究起点和基础;第二章“意义与要求”是研究的方向和指引;第三章“现状实证分析”和第四章“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是研究难点和切入点;第五章“思路与举措”是研究重点和落脚点。
谷云卓[7](2020)在《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郑州某中职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目前,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坚期,对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需求加大,高质量就业和充分就业对供需双方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就业形势不容轻视。中职学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既要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多层次人才需求,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中职生专业技能培养,又要充分考虑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现实,加大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指导,以有利于促进中职生的综合全面发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胜任力和就业竞争力。本文选定郑州市某1所中职学校的321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访谈和问卷调查,通过要素差异分析,对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进行多维度分析,探讨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本文的基本结构为,首先,针对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面临的问题提出研究的必要性,并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分析整理调研结果;最后,提炼出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建议。本研究中,中职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包括职场了解能力、自我了解能力、目标规划能力、执行计划能力、评估反馈能力5个维度。通过SPSS描述性分析表明,某中职学校中职生自我了解能力得分最高,职场了解能力得分最低,整体水平偏低;通过差异性分析表明,女生的职业规划水平略高于男生;专业不存在显着差异;年级越高职业规划能力越强;城市学生职业规划能力高于农村学生,有学生干部经历、社团经历、打工实习经历的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显着高于普通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越好及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越高的可能性越大。通过调查,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并不乐观,应重视和加强。中职生自身存在职业规划意识缺乏、就业观念存在误区、盲目确定职业目标、评估反馈能力弱等问题。针对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问题,本文从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学生五个方面提出改进策略:一是政府应给予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扶持;二是学校应重视专业化和实践性,建立高素质、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改进教学模式,实行产教融合以适应时代需求,加强实习实训,搭建完备的就业服务体系;三是社会应营造良好环境,激励企业参与,促进校企共赢;四是家庭要给予积极正确引导,提升道德素养,更新择业观念;五是中职生应注重自我修炼,树立正确成才观,注重自我反思和评估,强化创新思维,明确职业目标并付诸行动。
张亮[8](2020)在《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时代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殷切期望新时代大学生,“要树立与这个时代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永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然而,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存在功利色彩浓重,集体意识淡薄,敬业精神缺乏等不良职业价值取向,与时代要求相向而行。与此同时,青年时期是个人职业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因此,加强对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领,抓好职业价值观养成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念,具有现实必要性。职业价值观作为个人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位,是价值观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对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起决定性作用。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研,以期了解青年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是符合时代要求还是背道而驰。本文以调查问卷和访谈相结合方式为切入点,以现状寻问题,以问题求答案,探讨出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引领内容、原则与路径。具体而言,本文以新时代背景为出发点,结合新时代的内涵与要求,阐述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现实必要性。本文认为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职业价值观,是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基石,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必然要求。基于此,本文具体阐述了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涵、理论依据及其引领必要性。随后,本文通过对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调研与访谈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发展现状,并从中归纳出了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引领路径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方面进行成因探析,并从政府、高校和家庭层面总结出了可行性的引领路径,以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职业价值观,心系家国情怀,不负青春韶华,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成为服务人民,奉献祖国的“时代后浪”。
郭静[9](2019)在《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Y大学就业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受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用人机制从行政化转向市场化、经济体制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生就业压力凸显。据统计,2019年应届毕业生人数已高达860万。而就业率却在持续缓慢下降,这一数据还在不断的升高,高校和大学生面临着巨大就业压力。此时,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能使大学生尽早确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目标,根据理想和目标合理规划好自己的大学学习生活,有针对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从而增强自己的竞争力,顺利实现就业。本文从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出发,以职业生涯管理与就业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方式,对北京地区Y大学500名2018届毕业生进行了就业调查。结合数据分析,本文从就业思想观念、专业技能、职业教育、学生评价及个性化指导五个维度出发,进一步分析职业生涯管理与就业的关系。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从职业生涯管理的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的优化策略。从高校、学生个人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一、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二、规范就业指导内容,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等。
袁林峰[10](2019)在《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时期既是人生学习鼎盛时期,也是培养人才发展能力关键阶段,更是改变命运的转折期。大学四年既是大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认知能力不断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大学生知识储备逐渐丰富、自我认知不断成熟的重要时期,是大学生职业发展的准备时期和起步阶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下,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不断发展,高校招生人数也逐渐增加,同时也增加了高校毕业生人数,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在人才辈出的新时代,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将更加艰难。此外,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不同专业学生就业去向与就业率,而运动训练专业相较于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专业有一定特殊性,但专业特色和就业优势仍不够明显。因此,以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情况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以期对提升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的就业率有一定帮助。本文通过对533名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量表》的发放与回收,运用Excel软件对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的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与相关性分析,深刻总结其现状,准确把握其影响因素。综合数据整理与量化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果:(1)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可程度较高,但缺乏科学合理的指导,导致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自主意识缺乏、认知情况较差;(2)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自我认知程度不高,对自身能力无法全面评估,从而形成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规划制定不理想现状;(3)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取向有失偏颇,难以平衡获取高收入与实现自我价值两者间的矛盾;(4)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学校、自身、家庭及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与制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激发其工作潜能、增强其工作积极性。在系统研究后,本文形成以下结论:(1)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对职业生涯认可程度较高,认知情况较差。(2)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自我认知程度不高,职业目标不明确。(3)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有失偏颇,过分追求高收入与舒适的就业环境。(4)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学校、自身、家庭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制约和影响。(5)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受到影响因素排列为:自身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通过结论提出以下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建议:(1)自我完善方面:要强化对自我的了解与认知,以正确评估自我能力为切入口,培养正确积极择业观,提早确定自己职业生涯目标,增强理论知识学习不断提升自己,不断检查修复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2)学校方面:1、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设置;2、加强对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指导,增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容比重;3、加强对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价值观教育;4、加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提高专业经费投入,联系就业单位时拓宽就业门类。(3)社会环境方面: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加强体育体制的建设,提高招聘信息的公开化,让学历、专业、个人综合能力这些求职硬实力要求。(4)家庭方面:父母转变观念,把职业的选择权交给孩子自身,不给孩子施加过多就业压力,不盲目与其他专业孩子就业进行比较。(5)对于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需要构建学校、自身、家庭及社会相协调的育人模式,形成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合力。
二、大学生生涯目标确立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学生生涯目标确立的现状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选题缘由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
1.2.2 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研究 |
1.3 核心概念界定 |
1.3.1 职业生涯 |
1.3.2 职业生涯规划 |
1.3.3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
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
2.1 “人职匹配”理论 |
2.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 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
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现状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工具 |
3.1.3 数据处理 |
3.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调查结果 |
3.2.1 问卷信效度检验 |
3.2.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总体状况 |
3.2.3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各维度状况 |
3.2.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差异分析 |
3.2.5 结论 |
4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的问题 |
4.1.1 高职学生自我探索程度明显不够 |
4.1.2 高职学生认识环境能力存在不足 |
4.1.3 高职学生欠缺职业决策制定技能 |
4.1.4 高职学生缺乏目标计划制定能力 |
4.2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内部因素 |
4.2.2 外部因素 |
5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 |
5.1 内部路径 |
5.1.1 必要前提:树立正确态度,增强规划意识 |
5.1.2 基础要素:准确评价自我,有效认识环境 |
5.1.3 核心内容:强化信息加工,提升决策技能 |
5.1.4 重要环节:明确目标计划,及时反馈修正 |
5.2 外部路径 |
5.2.1 打造多元的职业生涯规划专业师资队伍 |
5.2.2 制定“三融”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体系 |
5.2.3 建立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评价机制 |
5.2.4 设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管理中心 |
6 结语 |
6.1 总结 |
6.2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广州市“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 |
二、“中高职三二分段”的相关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 |
二、职业成熟度 |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
一、生涯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二、生涯发展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节 布鲁纳的螺旋式结构理论 |
一、螺旋式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
二、螺旋式结构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问卷调查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调查的实施 |
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第二节 访谈调查 |
一、访谈设计 |
二、访谈调查的实施 |
三、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
第四章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职业成熟度整体水平不高 |
第二节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发展不平衡 |
第三节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不高 |
第四节 学校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的培养不够重视 |
第五节 家庭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的就业指导不够到位 |
第六节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在职业探索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不高 |
第五章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的提升策略 |
第一节 充分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统筹推进职业成熟度发展 |
一、优化职业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
二、提高认知能力,明晰职业发展目标 |
三、完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决策自信 |
四、降低亲友依赖,提高职业自主性 |
五、利用榜样力量,形成良好的职业参照 |
六、立足群体差异,完善职业成熟度发展 |
第二节 将职业指导工作常态化,高度重视职业成熟度发展 |
一、落实就业导向,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 |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
三、加强就业心理辅导,保障学生心理健康 |
第三节 营造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正确引导职业成熟度发展 |
一、转变就业观念,给与孩子鼓励和支持 |
二、积极进行职业探索,为孩子的就业出谋划策 |
三、关注孩子心理需求,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
第四节 创设良好的社会就业环境,打造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 |
一、完善就业政策,加大社会支持力度 |
二、鼓励校企合作,拓宽毕业生就业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及相关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2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 |
附录3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0.1.1 选题背景 |
0.1.2 研究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研究述评 |
3.研究思路 |
4.研究方法 |
5.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1 大思政的概念及内涵 |
1.1.1 大思政的内涵 |
1.1.2 大思政的基本特征 |
1.2 大学生就业教育及相关概念 |
1.2.1 就业概念 |
1.2.2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内涵 |
1.2.3 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特点 |
1.2.4 我国高校就业教育的历史进程 |
1.3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关系 |
1.3.1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通性 |
1.3.2 大思政与就业教育的互融性 |
第2章 就业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就业教育相关的理论 |
2.1.1 劳动分工理论 |
2.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1.3 社会主义劳动就业理论 |
2.2 中共历代领导人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1 毛泽东有关就业教育的思想 |
2.2.2 邓小平有关就业教育的理论 |
2.2.3 江泽民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4 胡锦涛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5 习近平有关就业教育的重要论述 |
2.3 就业教育的理论借鉴 |
2.3.1 职业选择匹配理论 |
2.3.2 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3.3 职业锚理论 |
2.3.4 其他相关的理论 |
2.4 实证分析的社会视角 |
2.4.1 双元结构理论 |
2.4.2 人力资本理论 |
2.4.3 择业动机理论 |
第3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思路、设计与实施 |
3.1.1 调查问卷的基本思路与总体框架 |
3.1.2 调查问卷的总体安排 |
3.2 调查问卷的实施开展 |
3.3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3.3.1 样本结果分析 |
3.3.2 交叉性结果分析 |
第4章 大思政格局下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缘由分析 |
4.1 社会就业教育的复杂性因素 |
4.1.1 新就业形态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挑战 |
4.1.2 就业形势的严峻性对大学生就业教育带来新问题 |
4.1.3 西方不良思潮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冲击 |
4.1.4 封建传统腐朽文化对大学生就业教育的侵袭 |
4.2 政府就业教育的不完善因素 |
4.2.1 政策引导有缺位 |
4.2.2 就业监管有缺失 |
4.2.3 信用体系不完善 |
4.2.4 大学生实习管理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
4.3 高校就业教育的不到位因素 |
4.3.1 就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 |
4.3.2 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不紧密 |
4.3.3 就业教育理念稍显滞后 |
4.3.4 就业教育保障体系弱化 |
4.4 用人单位就业教育的不匹配因素 |
4.4.1 选才标准与学生的职业能力匹配度还需提升 |
4.4.2 用人标准存在歧视的现象 |
4.5 家庭就业教育的被动性因素 |
4.5.1 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 |
4.5.2 参与就业教育主动性不够 |
4.6 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非理性因素 |
4.6.1 责任意识 |
4.6.2 就业观念 |
4.6.3 就业适应 |
4.6.4 就业态度 |
第5章 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对策研究 |
5.1 构建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机制 |
5.1.1 总体目标 |
5.1.2 工作原则 |
5.1.3 育人模式 |
5.1.4 实施内容 |
5.2 构造“五位一体”的引导场域 |
5.2.1 社会要营造良好氛围 |
5.2.2 政府要完善服务体系 |
5.2.3 高校要创新育人方式 |
5.2.4 用人单位要健全公平机制 |
5.2.5 家庭要构建和谐环境 |
5.3 实施大学生“四元契合”的就业教育方略 |
5.3.1 大学生自我教育 |
5.3.2 职业素养教育 |
5.3.3 职业规划教育 |
5.3.4 社会实践教育 |
5.4 打造“四方协同”的课堂思政 |
5.4.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融入作用 |
5.4.2 加强专业知识的课程思政教育 |
5.4.3 加强人文素养课程的引导元素 |
5.4.4 建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就业教育课程思政体系 |
5.5 健全“三体联动”的就业教育保障制度 |
5.5.1 优化就业机制保障 |
5.5.2 优化激励就业机制 |
5.5.3 优化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
结论与展望 |
附录 关于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现状的调查问卷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4)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论文的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5.1 论文的创新点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内涵和理论依据 |
2.1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关内涵 |
2.1.1 新时代 |
2.1.2 职业生涯规划 |
2.1.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2.1.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
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理论依据 |
2.2.1 青年马克思的职业价值观 |
2.2.2 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
2.2.3 管理学中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基础 |
3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内容 |
3.1 新时代大学生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
3.1.1 思想开放的同时缺乏较强的政治观念 |
3.1.2 物质生活丰富但缺乏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
3.1.3 全球视野与功利主义并存 |
3.1.4 更强的以自我为中心 |
3.2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 |
3.2.1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全面领导 |
3.2.2 坚定文化自信 |
3.2.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教育 |
3.3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 |
3.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
3.4.1 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
3.4.2 帮助学生实现自身价值 |
3.4.3 促进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
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
4.1 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问卷的概述 |
4.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4.3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3.1 调查问卷对象的分析 |
4.3.2 对于专业的了解程度问题分析 |
4.3.3 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分析 |
4.4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
4.4.1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越来越受重视 |
4.4.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不断完善 |
4.4.3 家长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更加重视 |
4.4.4 大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在逐步提高 |
5 推进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对策 |
5.1 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育人环境 |
5.1.1 加强政策引导 |
5.1.2 政府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 |
5.1.3 加强网络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引导 |
5.2 家庭层面 |
5.2.1 积极转变理念 |
5.2.2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
5.3 学校层面 |
5.3.1 加强理论教育,发挥思想引领重要功效 |
5.3.2 建立功能完善的职业生涯教育中心 |
5.3.3 建立专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师队伍 |
5.3.4 制定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课程体系 |
5.3.5 建立毕业生回访制度 |
5.4 学生个人层面 |
5.4.1 端正态度 |
5.4.2 积极参加活动 |
5.4.3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一)文献分析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比较研究法 |
六、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关系的理论概述 |
一、大学生就业与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一)大学生就业的概念界定 |
(二)政府责任的概念界定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理论基础 |
(一)责任政府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民本观 |
(三)市场失灵理论 |
(四)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实依据 |
(一)维护公民基本生存和发展权是政府的基本职责 |
(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职责的内在要求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厘定 |
(一)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调控责任 |
(二)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服务责任 |
(三)政府须对大学生就业履行监督责任 |
第二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践历程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时期:政府包办、计划配置 |
(一)“统包统分”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二、“供需见面”就业制度时期:计划配置为主、调节为辅 |
(一)“供需见面”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时期: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相结合 |
(一)“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制度下政府责任履行概况 |
(二)历史合理性与问题分析 |
第三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现状与问题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总体现状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现状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现状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现状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实证研究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设计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调查概况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频率分析结果 |
(四)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交叉分析结果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一)政府调控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二)政府服务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三)政府监督责任履行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四章 国外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与启示 |
(一)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 |
(二)经济转型国家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状况的启示 |
第五章 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的策略建议 |
一、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调控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就业政策理念 |
(二)提升就业政策的规划性与协同性 |
二、大学生就业中政府服务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强化高校就业服务促进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意识 |
(二)增强公共就业服务的大学生就业服务供给能力 |
三、大学生就业中政府监督责任履行策略建议 |
(一)以政府监督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机制 |
(二)以法律制度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 |
(三)以主体问责制提升就业政策执行实效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毕业年级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履行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B 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人才要求访谈提纲 |
附录 C 大学生就业政府责任履行访谈提纲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一章 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概念结构模型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功能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及功能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涵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功能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 |
(二)马克思主义职业观 |
第二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和要求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意义 |
(一)促进新时代教育强国战略及教师队伍建设实施 |
(二)推动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立德树人”工作开展 |
(三)助力新时代我国师范院校师范专业深化改革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方向与要求 |
(一)根本方向:培育“四有”好老师 |
(二)职责要求:做好“四个引路人” |
第三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现状实证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问卷编制及使用 |
(一)编制目的 |
(二)编制方法 |
(三)编制过程 |
(四)问卷使用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现状分析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的主体差异分析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当前的积极方面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四章 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一、当前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施原则存在偏差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有待完善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依赖问题凸显 |
(四)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合力结构尚未形成 |
二、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弱化的成因分析 |
(一)学校原因: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及教育有效性不足 |
(二)学生原因:师范生职业理想塑造自觉性差 |
(三)国家原因:薪酬待遇及社会保障不佳 |
(四)社会原因:社会价值观影响及就业形势压力 |
第五章 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思路与举措 |
一、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工作原则调适 |
(一)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协调原则 |
(二)理论指导与实践熏陶相结合原则 |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融合原则 |
(四)专业教育与全方位教育相统一原则 |
二、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内容体系建构 |
(一)政治信仰与爱国主义教育 |
(二)教师职业认知教育 |
(三)教师职业认同教育 |
(四)教师职业情感教育 |
(五)教师从教信念教育 |
三、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实践举措探索 |
(一)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路径选择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对策提升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的机制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访谈提纲》 |
二、《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问卷(正式版)》 |
三、《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郑州某中职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3.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1.5.1 职业规划 |
1.5.2 职业规划能力 |
1.5.3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 |
1.6 理论基础 |
1.6.1 能力结构理论 |
1.6.2 职业行为发展理论 |
1.6.3 职业锚理论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2.1 调查设计 |
2.2 调查方法 |
2.3 问卷内容及访谈调查 |
2.3.1 问卷内容 |
2.3.2 访谈调查 |
2.4 前期测试 |
2.4.1 问卷信度分析 |
2.4.2 问卷效度分析 |
2.5 问卷调查样本分布 |
第三章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维度及现状差异分析 |
3.1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维度分析 |
3.1.1 职业规划能力维度总体状况分析 |
3.1.2 职场了解能力维度分析 |
3.1.3 自我了解能力维度分析 |
3.1.4 目标规划能力维度分析 |
3.1.5 执行计划能力维度分析 |
3.1.6 评估反馈能力维度分析 |
3.2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现状差异分析 |
3.2.1 性别差异 |
3.2.2 专业差异 |
3.2.3 年级差异 |
3.2.4 生源地差异 |
3.2.5 学生干部差异 |
3.2.6 学生社团差异 |
3.2.7 打工、实习经历差异 |
3.2.8 家庭经济情况差异 |
3.2.9 父母教育背景差异 |
3.3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社会因素 |
4.1.1 就业服务管理混乱 |
4.1.2 相关政策制度匮乏 |
4.2 学校因素 |
4.2.1 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4.2.2 教育质量有待提升 |
4.2.3 实践教学模式滞后 |
4.2.4 心理健康教育缺失 |
4.3 家庭因素 |
4.3.1 就业意愿不同 |
4.3.2 价值取向偏差 |
4.4 学生自我因素 |
4.4.1 缺乏职业规划意识 |
4.4.2 就业观念存在误区 |
4.4.3 盲目确定职业目标 |
4.4.4 评估反馈能力较弱 |
第五章 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策略 |
5.1 政府层面 |
5.1.1 思想理念引领 |
5.1.2 政策制度保障 |
5.1.3 财政资金扶持 |
5.2 社会层面 |
5.2.1 扩大社会认知,营造良好环境 |
5.2.2 加大免减力度,激励企业参与 |
5.2.3 广搭合作平台,促进校企共赢 |
5.3 学校层面 |
5.3.1 转变教育思想认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
5.3.2 强化实践育人环节,突出规划能力培养 |
5.3.3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善人才培养模式 |
5.3.4 融入现代教育技术,探索新型教育样态 |
5.4 家庭层面 |
5.4.1 以身作则,提升道德素养 |
5.4.2 正确引导,转变择业观念 |
5.5 学生层面 |
5.5.1 注重自我修炼,提高自主意识 |
5.5.2 更新成才观念,明确人生航向 |
5.5.3 重塑心智模式,强化创新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状况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中等职业院校教师及职业指导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致谢 |
(8)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概述 |
一、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内涵 |
(一)价值观的涵义 |
(二)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
(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涵义 |
二、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职业价值观理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三)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三、“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的必要性 |
(一)实现新时代大学生合理就业的有效途径 |
(二)促进新时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推动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前行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研究 |
一、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调研方法 |
(一)调查问卷设计 |
(二)问卷样本确定 |
(三)问卷样本基本情况 |
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现状分析 |
(一)职业评价标准功利化 |
(二)职业价值取向务实化 |
(三)个人本位意识突出化 |
三、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
(一)功利主义突出,奉献意识缺乏 |
(二)个人主义强烈,集体意识薄弱 |
(三)享乐主义过度,敬业精神不足 |
四、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社会因素 |
(二)学校因素 |
(三)家庭因素 |
(四)个人因素 |
第三章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的内容和原则 |
一、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的内容 |
(一)强化职业理想的引领 |
(二)强化职业道德引领 |
(三)强化职业使命意识引领 |
二、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的原则 |
(一)思想引领和就业指导相结合 |
(二)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 |
(三)理论指导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
(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
(五)外部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的实践路径 |
一、发挥政府推动职业价值观引领的关键作用 |
(一)强化社会主流价值 |
(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
(三)加强制度政策建设 |
二、发挥高校推动职业价值观引领教育的主导作用 |
(一)重视思政教育,加强思想引导 |
(二)规划职业生涯,提升职业素养 |
三、发挥家庭推动职业价值观引领教育的基础作用 |
(一)发挥榜样作用 |
(二)弘扬优良家风 |
(三)更新教育观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一) |
附录 (二)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Y大学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职业生涯 |
2.1.2 职业生涯管理 |
2.1.3 就业率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职业发展理论 |
2.2.2 职业选择理论 |
2.2.3 职业生涯决策理论 |
2.2.4 SMART原则 |
第3章 Y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
3.1 Y大学生就业现状 |
3.1.1 问卷调查对象与信度 |
3.1.2 平均收入较低,高收入较少 |
3.1.3 专业匹配度高,制造业较低 |
3.1.4 私营企业比重大,基层服务业少 |
3.1.5 参与网聘较多,离职率较低 |
3.2 Y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现状 |
3.2.1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
3.2.2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不明确 |
3.2.3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模式单一 |
3.2.4 大学生职业生涯管理人员有待配强 |
3.2.5 大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指导有待提升。 |
第4章 Y大学职业生涯管理与就业关系分析 |
4.1 职业生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4.1.1 就业思想观念指导对就业帮助最大 |
4.1.2 专业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具有大的推动作用 |
4.1.3 学院职业教育对于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大影响 |
4.1.4 学生职业管理能力越强对于就业收入越高 |
4.1.5 个性化指导对就业具有较大帮助 |
4.2 各维度差异分析 |
4.2.1 各维度分析结果总结 |
4.2.2 纵向分析 |
第5章 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促进Y大学生就业的策略 |
5.1 正确认识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
5.1.1 勇于实践探索,适时修正规划 |
5.1.2 克服消极懈怠,学会主动出击 |
5.1.3 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元择业 |
5.2 规范就业指导内容,构建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
5.2.1 丰富职业生涯教学形式,强化就业指导课程建设 |
5.2.2 针对学生就业问题,转变就业思想教育方式 |
5.2.3 以学生满意为根本,完善就业评价机制 |
5.3 充分挖掘教师潜能,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
5.3.1 促进辅导员向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转变 |
5.3.2 促进就业指导工作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
5.3.3 引进校外行业内的专家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附录一: Y 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 |
附录二: Y 大学毕业生的访谈问题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10)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概念 |
2.1.2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界定 |
2.1.3 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 |
2.2 职业生涯规划国内外研究现状 |
2.2.1 国内研究现状 |
2.2.2 国外研究现状 |
2.2.3 小结 |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数理统计法 |
3.2.4 逻辑分析法 |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及准备情况研究 |
4.1.1 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情况 |
4.1.2 对自我认知情况 |
4.1.3 职业生涯规划准备情况 |
4.1.4 职业价值取向情况 |
4.2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因素分析 |
4.2.1 学校教育影响 |
4.2.2 自身因素影响 |
4.2.3 家庭因素影响 |
4.2.4 社会环境影响 |
4.2.5 影响因素不同程度排序 |
4.3 完善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研究 |
4.3.1 学校方面的完善 |
4.3.2 自身方面的完善 |
4.3.3 家庭方面的完善 |
4.3.4 社会方面的完善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
四、大学生生涯目标确立的现状与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以S学校管理工程系学生为例[D]. 黄若兰.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广州市“中高职三二分段”学生职业成熟度研究[D]. 王绍媛.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大思政格局下大学生就业教育研究[D]. 欧阳润. 南昌大学, 2020(02)
- [4]新时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D]. 王晶.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5]中国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研究[D]. 鄂义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新时代我国高校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研究[D]. 李辉.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新时代中职生职业规划能力调查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郑州某中职学校为例[D]. 谷云卓. 河南科技学院, 2020(08)
- [8]新时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引领研究[D]. 张亮. 喀什大学, 2020(07)
- [9]职业生涯管理视角下Y大学就业问题研究[D]. 郭静.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4)
- [10]川渝地区运动训练专业本科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 袁林峰. 西华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职业规划论文;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现状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