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高职校教师心理挫折的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田蕊[1](2018)在《中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文中认为中国制造2025不仅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具备专业技能,更需要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关注和了解近几年中国高职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得十分必要,而元分析则为对已经发表的相关量化研究文献再次进行综合统计分析提供一条有效的路径。使用元分析软件CMA 3.0对2011年至2015年发表的、以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的28篇文献,共计20713名高职生进行元分析,并进一步在纵向上与全国大学生常模进行了比较;横向上,在高职生群体内部进行了性别、来源以及年级的差异比较。在此基础上,从全人、全阶段、全生涯教育等视角,通过鼓励高职生心理自助、帮助高职生完成不同阶段心理成长,以及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等举措,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提供援助。
谢文艳,彭万仁[2](2016)在《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化解——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改革,高职院校教师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教师的心理压力又直接影响工作、影响学生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问题又备受各界关注。因为其压力不仅来自教师个人方面,社会的期望、学校的制度改革也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化解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需要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本文将结合四川某校教师实际情况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压力的表现、形成原因及其化解策略。
龚顺强[3](2016)在《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中职学生入职适应的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不少中职学生的工作表现差强人意,很难快速进入工作状态,许多实习后的中职学生也承认,面对完全不同的环境,没有自己期待的那样好,强烈的挫败感对自信心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同时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导致工作非常被动。这些压力让很多中职学生产生了对职业的畏惧,也影响到今后职业生活的适应。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中职学生在入职适应上面存在的问题。在已有研究中,入职适应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教师、大学生,对中职学生的研究很少见。因此,对中职学生的入职适应问题研究已成为中职素质教育的一项新课题,不仅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就业的成功率,而且对他们取得职业成功很有意义。本研究采用了2014年江苏理工学院张弘、钱丹等人编制的“职校生入职适应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用于调查目前中职学校学生入职适应的现状及发现问题并对下一步团体心理辅导提供依据。通过对云南某学院中专部三年级参加过实习实训的302个学生进行调查,通过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检验,对中职学生的入职适应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在此基础上,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方式,对部分入职适应存在障碍的志愿者进行辅导干预。选取了40名自愿性、合作性和承诺性都较高的志愿者作为团体成员,并随机将成员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实验组被试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而对照组无干预,设计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测、后测和跟踪测。本研究的结论有:1.云南某学院中专部三年级参加过实习实训的学生入职适应状况处于中等水平,自身心理适应状况良好,但职业环境适应性方面较差。2.不同性别中职生在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职业人际适应性方面存在非常显着差异,并且男生都高于女生。3.不同生源地中职生入职适应状况在职业选择适应性、职业心理适应性、学习与技能适应性、职业人际适应性四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并且城镇学生好于农村学生。4.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心理适应性、职业环境适应性、职业人际适应性三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且非独生子女好于独生子女。5.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在职业心理适应性、学习与技能适应性、职业人际适应性三个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着差异,各维度的排序为:校级干部>院系级干部>班级干部>无。6.云南某学院中专部三年级参加过实习实训的中职学生对入职适应辅导有较高的需求,希望学校更多地开设相关团体心理辅导来提高入职适应,具体的辅导内容大多集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技巧、文化素养的提升、环境适应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自信心培养、压力管理以及情绪管理等方面。7.初步形成了应用于中职生入职适应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案。8.通过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对促进中职学生入职适应是可行和有效的。
谷荣[4](2015)在《自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重点》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自主招生工作的展开,高职院校班主任需要面临很多新的问题,工作重心随之改变。高职院校班主任要尊重学生,与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沟通;指导学生,帮助学生科学地制定职业策划和人生设计;爱护学生,对学生实施挫折教育,提高其心理承受力。高职院校也要努力营造良好环境,提升人文素养,克服倦怠心理。
生娟[5](2009)在《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念与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持续的学习、探究和实践历程,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的过程,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教师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事实上,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面临诸多“瓶颈”问题,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地位日益尴尬。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加强专业化自主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将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这一理论引入中学思想政治教学领域,对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等相关概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休伯曼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和终身学习理论是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和提高中学政治课实效性的要求强调了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重要性。然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现状令人堪忧:教育评价体制滞后、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身心健康等问题亟待关注。在深入剖析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本课题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提出了应对思路,即规划职业生涯、进行科学反思、参与教科研活动、同行合作交流、加强继续教育和参与课程开发等六个途径。
王香英,孙凡[6](2009)在《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对高职教师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个变革过程中,适当的压力对教师而言是前进的动力,但压力过大,会给教师带来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这种心理负担直接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着眼于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状况,在肯定其主流是健康的前提下,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了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表现,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若干对策。
秦传江,徐益[7](2009)在《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文章对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做了界定,并进一步提出了通过能力结构培养、课程开发、课程体系等具体实施途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
赵宇[8](2009)在《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文中提出教师职业倦怠作为教师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已经成为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为国内的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警示性或建设性的启示。因此,系统深入地对高职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进行研究便迫在眉睫。近年来,在职业倦怠的研究中,学者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个体的自我效能感所具有的作用,但对高职教师群体的自我效能感与其职业倦怠的内在联系,尚无专门的研究。而通过考察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总体表现及差异,探讨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关系,可以深入分析影响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因素,特别是自我效能感对教师职业倦怠的潜在影响。这既可以为有效预防和缓解高职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提供思路和借鉴;也能为高职教师培训工作有效途径与对策的探求,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最终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切实提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针对重庆市内四所高职院校500名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特点及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后,结果发现:1.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高职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不明显;2.高职教师的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维度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对教师职业倦怠的个人成就感维度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3.高职教师的学历对情绪衰竭有显着影响;职称和教授课程对非人性化有非常显着的影响;自我效能感对低个人成就感有非常显着负影响,年龄对低个人成就感的影响显着;4.年龄31—40岁组且教龄为11-20年的高职教师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提出了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张韬,宋迎秋[9](2008)在《中职班主任工作心理挫折感成因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中职班主任工作心理挫折感的成因,并给出相应对策与建议。方法采用自制的"中职班主任工作心理挫折感成因调查问卷"对广州天河区中职班主任进行抽样调查。结果大部分中职班主任存在中等程度的心理挫折感;中职班主任的心理挫折感在性别、教龄、是否任教毕业班、职称和学校等级上存在显着差异;教学管理、学校体制、个人前途和人际关系4因素与中职班主任心理挫折感显着相关;教学管理、学校体制、个人前途对心理挫折感起正影响,而人际关系则起负影响。结论中职班主任心理挫折感主要源于教学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学校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对个人前途的忧虑。
朱凤萍[10](2008)在《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明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蓬勃发展,截止到2006年全国民办高职大学生已经有280万人,民办高等职业教育构成了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但由于民办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不足,办学经费欠缺,更为重要的是国家在政策上对民办高职院校支持不够,社会上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认可度低,社会声誉差。这就使得民办高等院校大学生带有先天的“自卑性”。因此,了解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和成因,找到解决的对策,无疑对民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以民办明达职业学院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调查了我院经贸、旅游、信息和机电系共280名学生。调查结果证实我院学生绝大部分学生有着自卑感,其中自卑感较强的占41%,自卑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并将对他们的未来产生严重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明达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自卑形成的原因和表现进行分析,进一步揭示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产生的根源并找到相应对策。
二、论高职校教师心理挫折的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高职校教师心理挫折的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
二、研究设计 |
(一) 数据来源与获取 |
1. 文献选取标准 |
2. 文献检索 |
(二)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三) 研究工具与过程 |
1. 研究工具 |
2. 比较标准 |
3. 元分析过程 |
4. 各因子合成分的计算 |
三、高职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对比分析 |
(一) 高职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心理健康水平的元分析 |
1. 异质性检验 |
2. 发表偏倚 |
3. 效应量比较 |
(二) 高职生与全国大学生常模的心理健康水平无显着差异 |
四、高职生群体内部的心理健康差异分析 |
(一)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在不断提高 |
1. 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参考性常模 |
2. 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的原因分析 |
(二) 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1. 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性别差异分析 |
2. 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分析 |
3. 高职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来源差异分析 |
五、现代职业教育要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构筑“防火墙” |
(一) 实现全人教育: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 鼓励高职生心理自助 |
(二) 实现全阶段教育:充分发挥不同教师的职能, 帮助高职生完成各阶段的心理成长 |
(三) 实现全生涯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生涯教育相结合, 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
(3)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中职学生入职适应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战略地位基本确立 |
二、我国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三、我国中职生入职现状 |
第二节 入职适应研究综述 |
一、国内外入职适应研究综述 |
二、入职适应综述小结 |
第三节 团体心理辅导文献综述 |
一、团体心理辅导概念界定 |
二、团体心理辅导起源与发展 |
三、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
四、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学生适应性的研究现状 |
五、团体心理辅导文献综述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一、现状调查对象 |
二、实验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第五节 研究总体思路 |
第六节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研究一中职学生入职适应现状调查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 |
第二节 研究假设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现状调查结果 |
一、中职生入职适应的总体状况及辅导需求 |
二、中职生入职适应状况的差异分析 |
第六节 现状调查结果讨论 |
一、中职生入职适应的总体状况及辅导需求讨论 |
二、中职生入职适应状况的差异分析讨论 |
第四章 研究二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中职学生入职适应的干预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假设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假设 |
第二节 研究对象 |
一、团辅对象的筛选 |
二、团辅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三节 干预方案设计 |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
二、实施步骤 |
第四节 研究工具 |
第五节 研究结果 |
一、团辅改善中职生入职适应的分析 |
二、实验组与对照组入职适应的5维度在前测、后测和跟踪测间的比较 |
三、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分析 |
四、实验组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后的主观感受评价分析 |
第六节 团体心理辅导对中职生入职适应干预效果讨论 |
一、团辅手段是提高入职适应的一个有效途径 |
二、本研究开发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中职生入职适应 |
第五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反思 |
第一节 结论 |
一、中职生入职适应现状 |
二、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第三节 反思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职校生职业适应调查问卷(节选) |
附录2 团体心理辅导评价量表 |
附录3 团体成员主观感受评价表 |
附录4 中职生入职适应团体心理辅导方案设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4)自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尊重学生、沟通交流是前提 |
二、指导学生、职业策划是重点 |
三、爱护学生,心理教育是关键 |
四、依托学校,营造氛围是主体 |
(5)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念与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相关概念 |
二、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论基础 |
三、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重要性 |
第二章 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存在的问题 |
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
第三章 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策略 |
一、规划职业生涯 |
二、进行科学反思 |
三、参与教科研活动 |
四、同行合作交流 |
五、加强继续教育 |
六、参与课程开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职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
1.1. 生存与安全需要 |
1.2. 人际交往需要 |
1.3. 尊重需要 |
1.4. 成就需要 |
2. 解决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
2.1.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
2.2. 创建和谐的学校工作环境 |
2.3. 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
(7)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问题 |
(一)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 |
(二)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要求的具体表象 |
二、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 |
(一) 教师能力结构培养 |
1. 加强对教师的资格培养。 |
2. 加强教师的在职培养和培训, 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
3. 通过专业培训职业教育理论来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 |
4. 走工学结合之路, 培养教师的职业能力。 |
(二) 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
(三) 教师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 |
(四) 教师心理素质的培养 |
三、几点体会 |
(一) 建立激励机制 |
(二) 制定有力措施 |
(三) 终身学习 |
四、结束语 |
(8)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 |
2.文献综述 |
2.1 自我效能感的定义及有关理论 |
2.1.1 自我效能感的提出 |
2.1.2 自我效能感的主要定义 |
2.1.3 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
2.1.4 自我效能感的特征维度 |
2.2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界定及有关理论 |
2.2.1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界定 |
2.2.2 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2.3 职业倦怠的有关理论 |
2.3.1 职业倦怠的提出 |
2.3.2 职业倦怠的维度 |
2.3.3 职业倦怠的测量 |
2.4 教师职业倦怠的有关理论 |
2.4.1 教师职业倦怠的定义 |
2.4.2 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
2.4.3 教师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
2.4.4 教师职业倦怠测量 |
2.5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有关研究 |
2.5.1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表现 |
2.5.2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
3.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研究目的 |
3.3 研究基本假设 |
3.4 研究意义 |
4.研究方法 |
4.1 研究对象 |
4.2 研究工具 |
4.2.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
4.2.2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 |
4.3 方法与步骤 |
4.3.1 研究方法 |
4.3.2 研究步骤 |
5.研究结果与分析 |
5.1 对问卷个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5.1.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的信效度分析 |
5.1.2 教师职业倦怠量表(MBI-ES)的信效度分析 |
5.2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总体状况 |
5.3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5.3.1 "性别"与"教龄"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
5.3.2 "性别"与"职称"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
5.3.3 "性别"与"婚姻状况"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
5.3.4 "学历"与"教授课程"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
5.3.5 "职称"与"教授课程"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
5.3.6 "年龄"与"工作岗位"对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差异影响 |
5.4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
5.4.1 "性别"与"教龄"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4.2 "生别"与"职称"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4.3 "性别"与"婚姻状况"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4.4 "学历"与"教授课程"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4.5 "职称"与"教授课程"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4.6 "教龄"与"教授课程"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4.7 "年龄"与"工作岗位"对职业倦怠各维度的差异影响 |
5.5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5.6 高职自我效能与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
6.讨论与建议 |
6.1 讨论 |
6.1.1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的一般特点 |
6.1.2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的一般特点 |
6.1.3 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6.2 建议 |
6.2.1 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 |
6.2.2 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对策 |
7.研究结论与不足 |
7.1 研究结论 |
7.2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的建议 |
7.2.1 本研究的不足 |
7.2.2 后续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明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评价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自卑心理的基本概述 |
2.1 自卑心理的概念 |
2.2 自卑心理的基本表现 |
2.3 自卑心理的影响因素 |
2.3.1 生理因素 |
2.3.2 心理因素 |
2.3.3 社会因素 |
第三章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现状分析 |
3.1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调查研究 |
3.1.1 调查研究 |
3.1.2 我国民办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
3.2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状况的特点 |
3.2.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失落感比普通院校大学生的要严重 |
3.2.2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压力感比普通院校大学生的要大 |
3.3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分析 |
3.3.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
3.3.2 高考分数过低带来的求学压力 |
3.3.3 高额学费的沉重压力 |
3.3.4 社会偏见的认同压力 |
第四章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解决对策 |
4.1 民办高职院校需要国家加大政策支持 |
4.2 社会对民办高职院校应有正确的认识 |
4.3 民办高职院校自身建设的加强和完善 |
4.4 民办高职院校尤其应该重视心理咨询体系建设 |
4.5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要努力克服自卑心理 |
4.5.1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合理定位,要有良好的职业价值观 |
4.5.2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要提高挫折心理的适应能力 |
4.5.3 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人文素质 |
第五章 结束语 |
5.1 对我国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的基本观点 |
5.2 本研究的不足及有待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论高职校教师心理挫折的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元分析[J]. 田蕊. 高等职业教育探索, 2018(04)
- [2]论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压力及其化解——以四川某高职院校为例[J]. 谢文艳,彭万仁.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03)
- [3]团体心理辅导对促进中职学生入职适应的干预研究[D]. 龚顺强.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自主招生背景下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重点[J]. 谷荣.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4)
- [5]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专业化自主发展的理念与策略[D]. 生娟. 苏州大学, 2009(S2)
- [6]高职院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J]. 王香英,孙凡. 现代企业教育, 2009(14)
- [7]论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能力培养[J]. 秦传江,徐益. 教育与职业, 2009(14)
- [8]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倦怠的特点及相关研究[D]. 赵宇. 西南大学, 2009(10)
- [9]中职班主任工作心理挫折感成因与分析[J]. 张韬,宋迎秋.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8(10)
- [10]民办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研究 ——以江苏明达职业技术学院为个案研究[D]. 朱凤萍. 苏州大学, 20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