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李雅静,尹贻林,周晓杰[1](2021)在《综合管廊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综合管廊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综合管廊项目利益相关方众多,业主方统筹管理效率不高,应用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能有效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同时虚拟组织理论契合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的特点,能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进行优化提升,进而提升综合管廊项目的管理绩效。利用虚拟组织相关理论构建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旨在为实施综合管廊项目的企业提供有效支持。
周晓杰[2](2020)在《基于虚拟建设的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控研究》文中指出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发展的标志,我国综合管廊建设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综合管廊工程利益相关者众多,在传统建设管理模式下,导致业主方统筹管理效率低下,“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可有效应对这一问题。然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本身也存在多主体参与等问题,而且现在同时具备综合管廊咨询和全过程工程咨询能力的企业寥寥可数,工程咨询企业就需要寻找有效方式优化整合后为业主分忧解难。相关研究表明,虚拟建设是从虚拟组织基于项目层面的应用发展而来的,恰恰能对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本身进行优化和提升,进而就能提升综合管廊项目的管理绩效。因此本文结合虚拟建设等理论,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来实现指导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项目管理工作的目的。首先对综合管廊项目与虚拟组织模式进行适配,根据项目目标和各阶段咨询任务,进行虚拟组织合作伙伴的选择,构建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星型-主从架构,另为避免工作中的推诿扯皮,对各参与咨询企业进行角色对照、组织领导方式及实施过程的设计,为下一环节虚拟组织的正常运行打好基础。为保证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运行,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对虚拟组织的工作准则、沟通机制、工作机制等进行分析设计,尤其针对综合管廊项目的工作机制,提出部分具体的咨询内容,旨在为实施综合管廊项目的咨询单位提供具体的工作思路,助力综合管廊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的推广实施。
洪巍[3](2012)在《基于虚拟组织视角的大型工程组织结构有效性与协调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延伸,大型工程作为社会发展的标志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大型工程建设规模庞大,建设环境复杂,这为工程的建设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众多大型工程事故案例表明,技术问题仅是导致事故发生的表面原因,而本质的原因则是组织管理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在虚拟组织视角下,结合大型工程的复杂性,对大型工程组织管理问题进行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的结果如下:首先,在分析工程系统性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大型工程的系统复杂性,并论述该复杂性为工程管理所带来的挑战。从表面上看,大型工程在工程规模、技术难度、工程环境等方面具有复杂性;然而,在上述工程复杂性的背后,隐藏着由系统要素、结构以及环境所导致的系统复杂性;上述复杂性为工程决策、综合控制、创新管理、组织协调带来了新的问题。然后,在虚拟组织视角下,结合大型工程的复杂性,分析大型工程组织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并提炼出关键的研究内容。分析了复杂性背景下大型工程组织构建及运营所面临的挑战,包括核心能力识别、合作伙伴选择、组织结构设计、多元异质主体利益与文化冲突;基于虚拟组织视角,指出大型工程组织研究主要关注由"虚拟"的组织结构关系所引发的组织有效性问题,具体包括大型工程组织结构的有效性、大型工程组织利益协调与合作机制、工程文化的快速形成。第三,基于虚拟组织结构的动态性特征,对大型工程组织结构的有效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大型工程组织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大型工程建设的任务与环境特征,分析组织结构所具有的特征;最后针对大型工程组织结构的有效性问题,通过引入信息熵理论,建立组织结构有序度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特定管理模式下组织结构的有序度进行分析。第四,分析大型工程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冲突关系及冲突动因,在此基础上对组织主体间的博弈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核心主体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在利益主体博弈关系分析的过程中,针对两个具体的算例:业主与承包商基于质量的利益激励机制以及技术创新中业主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展开研究,讨论核心主体——业主具体利益协调机制的设计。对于前者,通过利益激励合同的设计,使承包商一方面为了获得激励费用奖励,另一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声誉,从而自发地提高工程质量;对于后者,通过建立双方博弈演化模型,研究超额收益分配及风险分担机制,探讨影响双方合作的关键因素。最后,探讨工程文化的协调作用及其形成过程与影响因素。工程文化协调作用的发挥以文化建设为基础,而工程建设的时限性特征又使得如何快速形成具有核心主导力的工程文化成为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核心主体在工程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运用复杂网络理论与项目管理理论,探讨工程文化的传播路径;运用谜米理论,探讨工程文化的传播原则;结合工程建设实践经验,探讨工程文化的形成路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运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对工程文化形成过程进行模拟,并提出加快文化形成与渗透的建议。
李雪松[4](2011)在《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模式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许多中小城市将开发区建设作为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战略,并为加强吸引投资、推动经济发展,在开发区公共项目上的资金投入多达几百亿,但这些城市所采取的管理模式难以满足投资规模巨大、内容多样化、参与单位众多的开发区公共项目建设。首先,开发区公共项目委托方的项目管理能力不强,工作任务繁杂,无暇全程监管项目代理人的行为,而项目一次性促使项目代理人为谋取短期利益采取机会主义行为;其次,政府未能对各开发区公共项目实施统一管理,各开发区在公共项目建设管理上各自为战,缺乏知识共享与经验积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本文从系统角度分析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研究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模式的创新机理,即减少系统总熵,由此提出构建虚拟联盟,转变项目参与方之间的一次博弈关系,进行资源整合、信息共享、长期合作,控制系统熵增,实现互利共赢;在一定思想与原则指导下,构建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的组织架构,设置由行业专家等组成的项目总控中心,为盟主模块提供信息管理服务和决策支持,这是从系统外引入负熵的有效途径;结合理想点法和线性规划法进行合作伙伴的选择与优化组合,使整个项目建设团队达到最优而不是追求单一业务伙伴的最优;搭建信息平台,使虚拟联盟在信息平台支持下进行组建和运行;提出信任、评价、激励约束三方面的运行保障机制,并研究虚拟联盟模式下如何进行项目主要建设阶段的运作管理,对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杨智璇[5](2009)在《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建筑业先后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商品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商品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以及完善建筑业市场经济体系,走科学发展之路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建筑业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统计数字显示,1980年至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由286.93亿元发展到51043.71亿元,从业人数由648万人增加到3133.7万人,建筑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并持续发挥重要作用。2009年初我国政府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出台了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这些措施的实现与建筑业的参与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建筑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巩固和提高建筑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必须加大力量完善建筑业运行机制,确保建筑业健康持续、稳定有序运行。然而,目前我国建筑业仍处于从探索到完善的转轨时期,市场运作过程中的竞争机制仍不健全,竞争无序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施工领域中建筑企业差异性小,恶性竞争情况严重;总分包体系不健全,合作与竞争难以并存;建筑市场秩序混乱,不公平竞争行为依然存在;行业监管方式有待进一步改进,竞争环境亟需公平公正;行业与地方壁垒并存,地区间难以展开竞争与合作等。上述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建筑业有序竞争的开展,不利于行业合作竞争机制的建立和运行,从而极大制约了建筑业长期、稳定、持续和健康的发展,影响了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其支柱产业的推动作用。为了保证建筑业保持稳定的发展势头,持续发挥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作用,并在新世纪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推进作用,原建设部2005年颁布《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同年,提出建立市场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从法律和道德两个层面规范建筑业市场竞争秩序,这为历经30年改革进程的建筑业,提出了指导实践和持续改进的新思路。但遗憾的是,此方面的理论研究相对欠缺,无法适应建筑业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也不能满足实践工作的要求,难以服务实践和指导实践。因此,当前必须在学术领域内深入探讨目前我国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尤其应针对建筑业无序竞争、恶性竞争和非法竞争等问题,提出规范行业竞争秩序的对策和建议。在此背景下,从合作竞争角度分析我国建筑业存在的无序竞争等问题,并提出相应解决建议和完善措施,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现实紧迫性。论文题为“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研究”,力求在建筑业合作与竞争二者矛盾之间,寻求一种平衡和统一。论文认为建筑业合作竞争是指在建筑业内部,围绕业主项目或建筑企业长期战略目标,以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合作为核心,通过合作,承包商与分包商共同创建市场机会,获得竞争优势;并通过衡量合作中不同企业的贡献力量,对合作剩余进行分配的过程。建筑业合作竞争过程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合作机会的产生源于建筑企业在行业内的网络资源以及信誉。对此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无完整的论证,多将研究的重点置于业主与承包商间伙伴关系的培育上,而对作为建筑业主体的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的合作竞争问题研究较少。近年来,少部分国外学者对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的合作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对论文有较强的借鉴作用,但总体上学者们对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的合作问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鉴于此,论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对国内外研究成果加以借鉴:一是从管理学角度对企业合作竞争的研究成果加以借鉴,二是从建筑业角度对合作伙伴关系研究成果加以借鉴。论文对理论基础的研究视角比较独特,基于制度经济学、新经济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论文提出建筑业合作竞争理论假设(长期经济理性假设和竞争行为镶嵌假设)和以建筑业目标研究环境的建筑业合作竞争理论基础(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是促进建筑业合作竞争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组织镶嵌于行业环境是促进合作竞争的外在条件;建筑业组织间的强连带和弱连带优势是促进合作竞争的纽带;建筑业组织融入社会合作系统是实现合作竞争的动力),将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理论与我国实际紧密联系,既扩展了合作竞争管理学理论的研究范畴,又丰富了其研究内容,并紧密结合建筑业实践,从而提出建立建筑业合作竞争理论的构想。同时,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技术方法,尤其应用合作博弈理论研究我国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并对建筑业合作竞争机制的生成机理、运行条件和保障体系做了研究和设计,为今后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径。论文对于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的研究从建筑业弹性生产力谈起,原因在于建筑业弹性生产力的实现决定着建筑业的产能与效率,而作为建筑业主要生力军的分包商对提高建筑业的产能与效率起到关键作用。分包商与承包商通过相互合作竞争不但可以提高建筑业产能与效率,而且可以实现建筑业弹性生产力要求。在传统竞争框架下,通常承包商分包工程旨在转移主合同风险,结果造成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相互对抗,难以合作;而分包商的同质化导致分包商间相互排挤或恶性竞争,丧失与承包商长期合作的优势。因此,在我国建筑业承包商与分包商相互对抗现象较为普遍,由此引发了建筑业“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相比之下,英国建筑业合作伙伴协议,尤其是ACAPPC2000和SPC2000关系契约的应用,推进了承包商与分包商的长期合作关系;日本建筑业内,承包商与分包商通过培养紧密合作关系,使其工程项目的质量远优于英国和美国。因此,建筑业合作竞争关系的实现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可行性。近年来,我国建筑业大力推广业主与承包商间的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ing模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地都已有较为成型的应用实例,但由于过于注重业主与承包商的合作伙伴关系,使得作为建筑业重要力量的分包商无法参与到业主的决策中,致使Partnering模式未能缓解建筑业内承包商与分包商对抗性或敌对的问题。论文对于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的研究可以弥补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的不足,以承包商和项目主要分包商的合作为核心,将其作为长期关系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兼顾业主利益,使传统意义上的伙伴关系间的合作扩展为两个方面:承包商与分包商的合作,以及业主与承包商的合作。由于业主是项目的发起者,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具有主动权,所以业主是推动建筑业合作竞争关系的动力,其对不同层次的承包商与分包商的整合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业主应积极促进和培育合作竞争关系的形成。通过拓展合作伙伴关系研究的外延,论文将分包商融入传统意义上的合作伙伴关系中,形成承包商-分包商合作竞争模式,进而形成业主-承包商-分包商合作竞争模式。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得以建立后,论文从合作促进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互为监督的监督机制、奖惩机制、信誉机制以及剩余分配的激励机制等六个方面构建其运行机制。通过运用博弈论方法予以建模分析后,论文得到六点结论:1.在承包商与分包商间构建一个促进合作的机制是合理并可行的。2.合作利益在承包商与分包商间可以进行有效分配。3.互为监督的监督机制在一定条件下可行并有效。4.罚金与监督方式构成有效的奖惩机制。5.信誉将成为企业长期生存的关键指标,没有信誉的企业会被淘汰。6.团队内剩余份额的分配比例与承包商、分包商在团队产出中的相对重要性相一致。通常,建筑业合作竞争主要围绕某具体项目而展开,但是这还达不到合作竞争的最佳境界,合作竞争更注重长期利益和企业长久发展,对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的研究需要上升到战略的高度,通过建筑业具有独特性的建设方式——虚拟建设,建筑业合作竞争得以从项目型向战略型拓展,实现虚拟化,从而形成建筑业合作竞争的两个阶段——项目型合作竞争和战略型合作竞争。二者具有不同的优势:项目型合作竞争有利于项目团队建设,并充分发挥企业层面的核心竞争力;战略型合作竞争不仅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战略弹性,避免核心刚性,而且可以形成长期持续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从而推动建筑业持续、健康、长期发展。二者之间的过渡和虚拟化过程使得建筑业竞争环境更为稳定、有序;同时,建筑企业在此过程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为持续的市场机遇与发展前景。为了确保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顺利运行,建立相应保障路径十分重要。由于建筑业合作竞争机制更多体现的是建筑企业的自发性和自我执行性,它的保障更多依赖于“私立保障”,即建筑业自发形成私立秩序,并持续自我执行,从而对合作竞争机制的运行进行有效的保证和维护。从私立秩序出发,契约、信任、担保以及行业协会等都是保证建筑业各主体以共同长期利益为目标进行合作竞争的有力保障。因此,论文认为我国建筑业应从形成强化关系契约、促进行业信任和完善工程保证担保体系、有效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等四个方面入手,保障建筑业合作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并针对四部分内容分别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建议。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包括:1.拓展了建筑业合作竞争理论论文在管理学研究范畴内,借鉴了制度经济学及新经济社会学理论,拓展得到建筑业合作竞争的管理学理论,提出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是促进建筑业合作竞争的内在要求,建筑业组织镶嵌于行业环境是促进合作竞争的外在条件,建筑业组织间的强连带和弱连带优势是促进合作竞争的纽带,以及建筑业组织融入社会合作系统是实现合作竞争的动力等命题。2.构建了传统竞争模式下的建筑业“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模型及合作竞争模式下的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的利益分配模型由于合作竞争问题涵盖了合作和非合作两方面,因而,论文在研究中分别考虑了合作和非合作两种情况。通过对合作博弈理论和非合作博弈理论的运用,论文引入了适当的博弈论分析模型,更为合理的解释了现实中建筑业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传统竞争模式和合作竞争模式分别构建了分析模型: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构建在传统竞争模式下,业主、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模型;运用合作博弈论中的Shapley值,构建在合作竞争模式下,承包商与分包商间的利益分配模型。3.提出了建筑业合作竞争的私立保障路径合作竞争更多地需要各经济主体自发进行维护,从这一角度分析,建筑业合作竞争的保障更多依赖于私立保障,即通过建立私立秩序对合作竞争机制的运行进行有效的保证和维护。在建筑业,长期的合作竞争关系若要得以维系,必须通过关系契约的执行、交易中奉行的信任准则、工程担保保障方式以及散布信息的行业协会网络共同构建。基于此点,论文提出我国建筑业应以强化关系契约、建立行业信任、重视工程保证担保和完善行业协会为私立保障路径,维护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顺利运行。
张胜军[6](2009)在《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与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国内外的激烈竞争,都要求我国工程咨询组织,充分调动和合理地利用国内外各种资源,既满足建设事业的需要,又促进工程咨询业的发展。对此,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能够发挥很大作用。本文首先归纳和分析了我国建设事业的咨询需求,工程咨询组织的组织和服务方式,及其不能满足需求的原因,比较了国内外工程咨询组织为客户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弄清了我国工程咨询组织的劣势。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引入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的必要性。本文分析了工程咨询业的特点,明确了构建虚拟组织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文中介绍了伙伴核心能力识别,根据任务分解和界面函数优选合作伙伴,组织运行模式,伙伴利益/风险分配等方法,以便指导构建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行动。作者还分析了虚拟组织与项目管理思想和做法上的相通之处,提出了将项目管理过程用于管理虚拟组织时需注意的问题,以及我国目前实际项目管理未给予正确对待,需要补充和加强的方面,例如知识管理、协作管理与风险管理。后两者更是管理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时需注意的两大重点。论文还结合实例探讨了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具体实施,以及工程咨询虚拟组织容易陷入困境的几个实际情况,提出了摆脱困境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工程咨询业引入虚拟组织模式非常必要;2)构建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是可行的,能够整合各种可利用资源提高效率,满足建设事业需要;3)要加强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管理。否则,高昂的协作费用和难以把握的风险,就会蚕食虚拟组织的优势。作者建议:1)正确对待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引入时的环境适应性,一些错误的认识和行动,将使新模式的应用陷入困境;2)加快工程咨询服务流程的打造和磨合,以提高合作伙伴的沟通协作能力。
孔俊[7](2008)在《虚拟组织在监理企业应用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将我国当前监理企业的现状与虚拟组织理论相结合,对监理企业运用虚拟组织进行分析,以达到有效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外部合作网络的目的,同时提高建筑市场项目管理的服务水平。
石振[8](2008)在《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针对目前政府投资项目主体虚位、管理效率低下、腐败现象频生等问题导致的国家社会投资效益低下、浪费损失严重的情况,在对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体系、运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管理模式”。探讨了在该模式下,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方式、管理体系等问题。通过充分利用专业人力资源和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项目实施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化管理,提高投资经济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和对比了发达国家和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异同,总结了我国目前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建议和办法,研究其有效性和可行性;(2)针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构建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包括其组建办法、管理运行机制、运行的基础信息平台;(3)在虚拟组织环境下,研究政府投资项目的总体运行管理机制和项目各阶段的运行管理机制,构建其具体实施流程、运行的保障机制;(4)运用定性分析和博弈论,证明虚拟组织理论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的应用,可以有效改善主体“缺失”、一次性博弈、信息不对称,欺骗行为的发生等情况,有效改善行政管理与市场化运作之间的矛盾,提高政府投资效益。
周永祥[9](2008)在《建筑业中虚拟一体化组织模式及其信任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信息瞬息万变,建筑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虚拟组织作为一种高柔性的敏捷动态组织,克服了传统模式的种种不足,为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首先分析了建筑业中虚拟组织提出的背景及其内涵,并对虚拟组织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引入信任机制进行解决.
张宸[10](2008)在《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构建与采购管理优化》文中提出工程项目建设是以形成固定资产为目的的投资建设过程。工程项目物资在工程项目建造成本中占据着巨大的比重,直接影响到工程建设最终的项目成果。然而,工程项目的物流业务在传统工程建设管理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使得工程项目物资的采购、供应等物流活动的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和有效地发挥。随着现代化的管理进程的加快,供应链管理方法和信息管理技术逐渐渗透到传统的工程项目活动中,并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本文应用这些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从项目采购方的视角研究了工程项目物资的采购问题,探索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优化方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采购及采购管理理论的发展演进历程,并对工程物流和供应链、虚拟企业及虚拟采购等与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第二部分是对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构建的研究;第三、四部分则分别对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的两个主要组成部分——合同管理和采购计划管理,利用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分别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本文首先阐述了采购及采购管理的发展历程;其次对与工程项目物流和工程供应链的相关理论内容进行了综述;第三对虚拟企业理论及其在物流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最后提出了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奠定了后续研究的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提出了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VPCC)的组织的定义、特点、结构以及运作的目标,并基于虚拟价值链理论(VVCT)提出了虚拟采购中心的虚拟价值链(VVC)的构建过程。最后,对虚拟采购中心运作所涉及的不同信息化工具进行了分类和评估。第三部分的研究首先应用Kraljic采购组合矩阵划分出了工程项目采购物资的不同类型,并运用资源依赖理论(RDT)对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采供双方的合同契约结构进行了分析和分类,提出了虚拟采购中心(VPCC)混合契约合作网的基本形式。其次,在采购组合及合同契约合作网络的分析基础上,针对采购组合中重点物资采购对象提出了基于“动态检查”、采购方监控供应进度,和基于“JIT采购均衡+合同罚金”的合同事前、事中、事后约束机制,为采购方进行合同管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本论文第四部分借助前文中关于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组合分析的结论,对其中两种重点工程项目采购物资对象——工程项目杠杆型物资和战略型物资分别提出了基于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VPCC)平台下的物资采购计划策略,即“集成工程进度的工程项目杠杆物资集中化采购策略”和“基于活动群方法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的采购策略”。为工程项目重点物资的采购计划管理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操作途径和优化方法。
二、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管廊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虚拟组织的概念 |
1.2 虚拟组织的结构模式 |
1.3 虚拟组织的生命周期 |
2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的选择 |
3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合作伙伴的选择 |
3.1 伙伴企业选择的基本范围 |
3.2 伙伴企业选择的基本方式 |
3.3 伙伴企业选择的评价标准 |
4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结构设计 |
4.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结构设计 |
4.2 虚拟组织中盟主企业和伙伴企业工作任务划分 |
5 结语 |
(2)基于虚拟建设的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2.1 现实问题的发现 |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2.1 综合管廊项目起源与发展文献研究 |
2.1.1 国外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
2.1.2 国内城市综合管廊项目的起源与发展 |
2.1.3 综合管廊项目学术研究现状文献研究 |
2.1.4 城市综合管廊项目国内外研究评述 |
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方式文献研究 |
2.2.1 全过程工程咨询推广发展研究 |
2.2.2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模式研究 |
2.2.3 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研究评述 |
2.3 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应用文献研究 |
2.3.1 虚拟组织一般是针对企业的信息集成组织系统 |
2.3.2 虚拟建设是虚拟组织在工程项目层面中的应用 |
2.3.3 虚拟组织与虚拟建设研究评述 |
2.4 文献述评与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本文研究逻辑梳理 |
3.2 基于虚拟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组织构建 |
3.2.1 研究逻辑 |
3.2.2 研究方法 |
3.3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
3.3.1 研究逻辑 |
3.3.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基于虚拟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管理组织构建 |
4.1 综合管廊项目确定与虚拟组织目标/任务的分解 |
4.1.1 合理选择适合综合管廊项目的虚拟组织模式 |
4.1.2 虚拟组织下的全过程工程咨询目标/任务分解 |
4.2 基于虚拟建设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合作伙伴的选择 |
4.2.1 明确项目任务,确定伙伴企业的选择原则 |
4.2.2 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层次构建 |
4.3 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建设组织结构 |
4.3.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详细结构设计 |
4.3.2 全过程工程咨询参与企业角色对照设计 |
4.3.3 虚拟建设组织领导方式及实施过程设计 |
第五章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的设计 |
5.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工作准则 |
5.1.1 项目虚拟组织规制体系 |
5.1.2 项目虚拟组织公共准则 |
5.2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沟通机制 |
5.2.1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沟通逻辑 |
5.2.2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沟通管理 |
5.3 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工作机制 |
5.3.1 综合管廊各阶段咨询要点分析 |
5.3.2 综合管廊各阶段咨询要点内容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创新 |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基于虚拟组织视角的大型工程组织结构有效性与协调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组织理论 |
1.2.2 虚拟组织 |
1.2.3 大型工程组织 |
1.2.4 工程组织与虚拟组织理论相结合 |
1.2.5 文献分析与总结 |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2章 大型工程的系统复杂性与管理挑战 |
2.1 工程的系统特征 |
2.1.1 工程的内涵 |
2.1.2 工程系统 |
2.2 大型工程系统的复杂性 |
2.2.1 工程视角下的复杂性 |
2.2.2 系统视角下的复杂性 |
2.3 大型工程的管理挑战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大型工程的虚拟组织结构特征分析 |
3.1 工程组织的内涵 |
3.2 大型工程的虚拟组织结构特征 |
3.2.1 虚拟组织概述 |
3.2.2 虚拟组织视角下的大型工程组织特征分析 |
3.3 大型工程组织的任务 |
3.3.1 大型工程组织构建 |
3.3.2 大型工程组织运营 |
3.4 虚拟组织视角下大型工程组织的相关研究内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大型工程组织结构及其有效性研究 |
4.1 大型工程组织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
4.2 大型工程组织结构特征分析 |
4.3 基于信息熵的大型工程组织结构有效性分析 |
4.3.1 信息熵理论概述 |
4.3.2 工程组织结构有序度计算模型 |
4.3.3 算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大型工程组织利益冲突与协调机制研究 |
5.1 虚拟组织视角下利益冲突关系分析 |
5.1.1 大型工程利益相关者 |
5.1.2 利益相关者冲突关系分析 |
5.2 大型工程组织利益冲突动因分析 |
5.3 大型工程组织的主体博弈分析 |
5.4 大型工程组织协调机制分析 |
5.5 大型工程组织协调机制设计 |
5.5.1 算例一: 业主与承包商基于质量的利益激励机制设计 |
5.5.2 算例二: 技术创新中业主与供应商的合作机制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文化的组织协调作用及其形成过程研究 |
6.1 工程文化内涵分析 |
6.1.1 基于文化普遍性的工程文化内涵 |
6.1.2 基于虚拟组织视角的工程文化内涵 |
6.2 工程文化的组织协调作用及作用机制 |
6.2.1 工程文化的组织协调作用 |
6.2.2 工程文化的作用机制 |
6.3 基于动态网络的工程文化形成过程 |
6.3.1 工程文化的传播路径 |
6.3.2 基于谜米理论的工程文化传播规则 |
6.3.3 基于苏通大桥建设实践的工程文化形成路径 |
6.3.4 工程文化形成过程计算机模拟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工程文化传播路径拓扑结构计算机实现的源程序代码 |
附录2 工程文化形成过程计算机模拟程序源代码 |
附录3 在读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
附录4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4)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模式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公共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公共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1.5 论文研究方法 |
1.6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基础理论 |
2.1 开发区公共项目的有关概念 |
2.1.1 开发区公共项目的界定 |
2.1.2 开发区公共项目的特点 |
2.2 LNH市开发区建设概况 |
2.3 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
2.4 虚拟组织理论及其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
2.5 虚拟组织在项目建设行业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
2.5.1 项目建设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
2.5.2 相关的法律法规问题 |
3 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机理与虚拟联盟的提出 |
3.1 基于耗散结构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机理 |
3.1.1 项目管理系统的耗散结构理论分析 |
3.1.2 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系统具备成为耗散结构的条件 |
3.1.3 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系统熵流模型 |
3.1.4 开发区公共项目管理系统正熵的产生因素 |
3.2 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概念的提出 |
4 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的构建 |
4.1 虚拟联盟的构建思想 |
4.2 虚拟联盟的构建原则 |
4.3 虚拟联盟的组织架构 |
4.4 项目总控中心的设置 |
4.4.1 理论分析 |
4.4.2 项目总控中心的组织构成 |
4.4.3 项目总控中心的职能 |
4.5 虚拟联盟模式下开发区公共项目合作伙伴的选择 |
4.5.1 合作伙伴选择的过程 |
4.5.2 合作伙伴选择的评价指标体系 |
4.5.3 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 |
4.5.4 应用举例 |
4.6 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的信息平台 |
4.6.1 信息平台的设计原则 |
4.6.2 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 |
4.6.3 信息平台的功能划分 |
5 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模式的运行研究 |
5.1 运行保障机制 |
5.1.1 信任机制 |
5.1.2 综合评价机制 |
5.1.3 激励约束机制 |
5.2 项目决策阶段的运行管理 |
5.3 项目设计阶段的运行管理 |
5.4 项目建设实施阶段的运行管理 |
5.5 项目后评估阶段的运行管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概念及内容的界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管理学视角的企业合作竞争理论研究现状 |
1.2.2 建筑业视角的合作伙伴关系理论研究现状 |
1.2.3 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研究前沿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论文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2 论文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4 本章小结 |
2 建筑业合作竞争理论基础 |
2.1 理论假设 |
2.1.1 理论假设的简要阐释 |
2.1.2 论文理论假设 |
2.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
2.2.1 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理论 |
2.2.2 交易费用与资产专用性是促进建筑业合作竞争的内在要求 |
2.3 新经济社会学理论 |
2.3.1 新经济社会学镶嵌理论 |
2.3.2 建筑业组织镶嵌于行业环境是促进合作竞争的外在条件 |
2.3.3 新经济社会学弱连带与强连带优势理论 |
2.3.4 建筑业组织的强连带和弱连带优势是促进合作竞争的纽带 |
2.4 管理学理论 |
2.4.1 社会系统合作理论 |
2.4.2 建筑业组织融入社会合作系统是实现合作竞争的动力 |
2.5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分析技术 |
2.5.1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 |
2.5.2 博弈论技术应用于建筑业合作竞争的分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3 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 |
3.1 建筑业弹性生产力及"金字塔"市场结构分析 |
3.1.1 建筑业弹性生产力原理分析 |
3.1.2 建筑业"金字塔"市场结构与刚性生产力 |
3.1.3 合作竞争柔化"金字塔"市场结构 |
3.2 业主-承包商-分包商模式的两级博弈分析 |
3.2.1 建筑业业主-承包商-分包商模式 |
3.2.2 传统竞争框架下的委托-代理分析 |
3.2.3 合作竞争框架下的委托-代理分析 |
3.3 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的一阶问题——承包商-分包商合作竞争关系的建立 |
3.3.1 传统的承包商分包活动存在缺陷 |
3.3.2 传统的分包商难以实现"高质量"与"差异化"经营 |
3.3.3 承包商与分包商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
3.4 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的二阶问题——业主对建筑业合作竞争的推动 |
3.4.1 传统意义上的业主-承包商伙伴关系 |
3.4.2 对于传统伙伴关系的研究不足 |
3.4.3 涵盖业主的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 |
3.4.4 业主对于分包商参与合作竞争的推动途径 |
3.5 基于合作博弈的合作竞争机制的模型分析 |
3.5.1 合作促进机制的模型分析 |
3.5.2 利益分配机制的模型分析 |
3.5.3 监督机制的模型分析 |
3.5.4 奖惩机制的模型分析 |
3.5.5 信誉机制的模型分析 |
3.5.6 剩余分配激励机制的模型分析 |
3.6 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的案例分析 |
3.6.1 案例概述 |
3.6.2 案例分析与结论 |
3.7 本章小结 |
4 建筑业合作竞争的虚拟化——由项目合作竞争走向战略合作竞争 |
4.1 建筑业合作竞争的虚拟化方式 |
4.1.1 虚拟建设的提出 |
4.1.2 传统建设与虚拟建设比较分析 |
4.2 虚拟建设内涵与建筑业合作竞争分析 |
4.2.1 项目型虚拟建设方式 |
4.2.2 战略型虚拟建设方式 |
4.2.3 建筑业合作竞争模式与虚拟建设方式 |
4.3 建筑业合作竞争由项目型到战略型的虚拟化 |
4.3.1 项目合同型合作竞争模式 |
4.3.2 战略伙伴型合作竞争模式 |
4.3.3 建筑业合作竞争虚拟化的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建筑业合作竞争私立保障路径 |
5.1 强化建筑业关系契约 |
5.1.1 合作竞争模式下的关系契约 |
5.1.2 正式合同与关系契约之间的关系评价 |
5.1.3 完善建筑业合同,强化关系契约以促进合作竞争模式实现 |
5.2 建立建筑业行业信任 |
5.2.1 合作竞争模式下的信任制度分析 |
5.2.2 信任促进建筑业合作 |
5.2.3 建立建筑业行业信任,保障合作竞争顺利开展 |
5.3 重视建筑业工程保证担保 |
5.3.1 工程承包类和业主责任履行类保证担保的阐释与比较 |
5.3.2 业主支付担保、留置权与承包商付款担保探析 |
5.3.3 重视建筑业工程保证担保,为合作竞争提供保证 |
5.4 完善建筑业行业协会 |
5.4.1 行业协会及其私立制度前身 |
5.4.2 英国建筑业行业协会借鉴 |
5.4.3 完善建筑业行业协会,保障合作竞争的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1.1 我国的建设事业 |
1.1.2 工程咨询服务概述 |
1.1.3 我国工程咨询服务面临的形势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选题意义 |
1.3.1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概念及特征 |
1.3.2 选题意义 |
1.4 文献综述 |
1.4.1 工程咨询组织创新研究 |
1.4.2 虚拟组织(虚拟企业)研究 |
1.4.3 建筑业、工程咨询业有关虚拟组织研究 |
1.5 研究方法 |
1.5.1 定量分析 |
1.5.2 定性分析 |
1.5.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1.6 论文编排 |
第2章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抉择分析 |
2.1 我国当前的工程咨询服务 |
2.1.1 工程咨询服务内容 |
2.1.2 工程咨询服务的供给与需求 |
2.1.3 工程咨询服务效果 |
2.2 以PMC 为代表的工程咨询模式 |
2.2.1 PMC 服务模式简介 |
2.2.2 PMC 服务模式的优点 |
2.2.3 PMC 发展趋势 |
2.2.4 PMC 拓展服务对我们的借鉴 |
2.3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产生背景及动因分析 |
2.3.1 政策因素 |
2.3.2 直接制约因素 |
2.3.3 使能技术的进步(技术可能性) |
2.3.4 选择的代价 |
2.3.5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抉择分析结论 |
2.4 工程咨询服务新模式-工程咨询虚拟组织 |
2.4.1 构建类型及形式 |
2.4.2 组织的生命周期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构建 |
3.1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构建过程 |
3.1.1 组织构建的关键要素 |
3.1.2 组织构建的IDEF3 模型 |
3.2 联盟核心能力识别 |
3.2.1 核心能力涵义 |
3.2.2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核心能力 |
3.2.3 组织核心能力测度 |
3.2.4 组织核心能力测度举例 |
3.2.5 组织核心能力测度方法的选用 |
3.3 联盟伙伴选择与优化 |
3.3.1 联盟伙伴选择的特点 |
3.3.2 联盟伙伴选择的定性方法 |
3.3.3 基于任务分解和界面函数的伙伴选择优化算法 |
3.4 联盟组织运行模式 |
3.4.1 联盟的基本组织结构 |
3.4.2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运行的基础平台 |
3.4.3 基于动态合同网的工程咨询虚拟组织运行模式 |
3.5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利益/风险分配设计 |
3.5.1 利益/风险分配设计思路 |
3.5.2 联盟伙伴投资额与风险系数的确定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管理 |
4.1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方法 |
4.1.1 面临的管理挑战 |
4.1.2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方法的确定 |
4.1.3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管理模型 |
4.1.4 项目管理方法的不足 |
4.2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协作管理 |
4.2.1 组织中的伙伴协作管理 |
4.2.2 协调机制与协调模型 |
4.3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风险管理 |
4.3.1 风险管理特点分析 |
4.3.2 风险识别 |
4.3.3 风险监控 |
4.3.4 风险传递与控制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在JH 公司的应用 |
5.1 JH 公司战略抉择过程 |
5.1.1 JH 公司概况 |
5.1.2 JH 公司面临的市场形势 |
5.1.3 政策环境因素分析 |
5.1.4 直接制约因素分析 |
5.1.5 使能技术应用情况 |
5.1.6 选择代价 |
5.1.7 战略抉择结果及引进策略 |
5.2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在JH 公司的应用 |
5.2.1 组织架构的调整 |
5.2.2 QD 国家海洋科研中心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与管理的困境突破 |
6.1 困境一:来自项目业主的掣肘 |
6.1.1 表现及危害 |
6.1.2 根源所在 |
6.1.3 问题的解决 |
6.2 困境二:协作费用的控制 |
6.2.1 表现及危害 |
6.2.2 根源所在 |
6.2.3 问题的解决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和建议 |
7.1 结论 |
7.1.1 引进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模式非常必要 |
7.1.2 构建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是可行的 |
7.1.3 要加强对工程咨询虚拟组织的管理 |
7.2 建议 |
7.2.1 要正确对待新模式引入时的环境适应性 |
7.2.2 要加快工程咨询服务流程的打造和磨合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4.1 国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4.2 国内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研究现状 |
1.5 国内外虚拟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
1.5.1 国外虚拟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
1.5.2 国内虚拟组织理论研究现状 |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1.6.1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6.2 论文的研究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政府投资项目理论 |
2.1.1 政府投资项目的概念 |
2.1.2 政府投资项目的分类 |
2.1.3 政府投资项目的特点 |
2.2 虚拟组织理论 |
2.2.1 虚拟组织的特点 |
2.2.2 虚拟组织的优势 |
2.2.3 虚拟组织的构建原则 |
3 政府投资项目应用虚拟组织理论的可行性分析 |
3.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分析 |
3.1.1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传统管理模式 |
3.1.2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
3.2 虚拟组织理论在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
3.3 虚拟组织运行的信息平台基础分析 |
3.3.1 国际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
3.3.2 我国项目管理信息平台的建设 |
3.4 构建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的可行性分析 |
4 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的研究 |
4.1 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的构建 |
4.1.1 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的构建思想 |
4.1.2 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的框架 |
4.1.3 政府投资控制管理中心的职能 |
4.2 政府投资项目虚拟组织的管理运行机制 |
4.2.1 合作共赢机制 |
4.2.2 成员管理机制 |
4.2.3 沟通协调机制 |
4.2.4 信息共享机制 |
4.3 基于 INTERNET 技术的网络信息平台分析 |
4.3.1 总体分析 |
4.3.2 基本功能分析 |
5 虚拟组织下政府投资项目的运行研究 |
5.1 项目的总体运行 |
5.1.1 总体运行的构建原则 |
5.1.2 总体运行的框架 |
5.1.3 总体运行的保障机制 |
5.2 项目的各阶段运行 |
5.2.1 项目决策阶段 |
5.2.2 项目准备阶段 |
5.2.3 项目实施阶段 |
5.2.4 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
6 虚拟组织理论应用优势的博弈分析 |
6.1 中央政府与项目管理主体的博弈 |
6.1.1 逆向选择模型 |
6.1.2 虚拟组织对逆向选择的规避作用 |
6.2 政府与承包商的博弈 |
6.2.1 道德风险模型 |
6.2.2 虚拟组织对道德风险的规避作用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构建与采购管理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工程项目采购与采购管理 |
2.1.1 采购及采购管理的职能演进 |
2.1.2 工程项目采购管理相关理论 |
2.2 工程项目物流与供应链相关理论 |
2.2.1 工程项目物流 |
2.2.2 工程项目供应链关系(CSCM Relationship)管理 |
2.2.3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 |
2.3 虚拟企业与虚拟采购研究 |
2.3.1 虚拟企业的定义 |
2.3.2 虚拟企业特征分析 |
2.3.3 虚拟组织理论在工程建设行业中的应用研究 |
2.3.4 虚拟采购的相关理论 |
2.4 文献总结与现有研究中的不足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构建研究 |
3.1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的定义、特征与运作目标 |
3.1.1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定义 |
3.1.2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的博弈分析 |
3.1.3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运作的基本目标 |
3.2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虚拟价值链分析与构建 |
3.2.1 虚拟价值链的基本理论 |
3.2.2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业务的特点 |
3.2.3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的虚拟价值链构建 |
3.3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的组织结构研究 |
3.3.1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成员分类 |
3.3.2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模式 |
3.3.3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运作的动态结构 |
3.4 网络及信息化工具在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的应用 |
3.4.1 工程项目采购流程及信息技术工具 |
3.4.2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信息化工具的分类与评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合同管理研究 |
4.1 合同管理在工程项目采购管理中的作用 |
4.2 工程项目采购的组合分析 |
4.3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合同契约结构 |
4.3.1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合同契约关系 |
4.3.2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虚拟采购中心合同契约结构分析 |
4.4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混合契约合作网络形式 |
4.5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合同约束机制 |
4.5.1 基于“动态检查”的合同事前约束机制 |
4.5.2 采购方监控供应进度的合同事中控制机制 |
4.5.3 基于“JIT采购均衡+合同罚金”合同事后约束机制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的采购计划策略 |
5.1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采购计划的特点与框架 |
5.1.1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采购计划的特点 |
5.1.2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采购计划的执行框架 |
5.2 工程项目物资采购的供应商战略分析 |
5.3 集成工程进度的工程项目杠杆型物资集中化采购策略 |
5.3.1 集成项目生产进度的采购计划ICPP模型 |
5.3.2 工程项目群物资集中采购的库存风险分担策略 |
5.3.3 基于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的项目群集中采购计划策略的实施 |
5.4 基于活动群方法的工程项目大型设备采购策略 |
5.4.1 工程项目设备采购的特点 |
5.4.2 大型设备采购中的缓冲时间(Buffer Time)应用分析 |
5.4.3 基于活动群方法的项目大型设备采购计划模型 |
5.4.4 不同采购项目进度计划方法的比较 |
5.4.5 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设备采购计划策略的实施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四、虚拟组织在建筑业中的应用——虚拟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管廊项目全过程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研究[J]. 李雅静,尹贻林,周晓杰. 项目管理技术, 2021(03)
- [2]基于虚拟建设的综合管廊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管控研究[D]. 周晓杰. 天津理工大学, 2020(05)
- [3]基于虚拟组织视角的大型工程组织结构有效性与协调机制研究[D]. 洪巍. 南京大学, 2012(07)
- [4]LNH市开发区公共项目虚拟联盟模式的构建研究[D]. 李雪松.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1(05)
- [5]建筑业合作竞争问题研究[D]. 杨智璇. 东北财经大学, 2009(05)
- [6]工程咨询虚拟组织构建与管理研究[D]. 张胜军. 清华大学, 2009(S2)
- [7]虚拟组织在监理企业应用的探讨[J]. 孔俊. 山西建筑, 2008(35)
- [8]基于虚拟组织理论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 石振.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8(S2)
- [9]建筑业中虚拟一体化组织模式及其信任问题探讨[J]. 周永祥.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8(02)
- [10]工程项目虚拟采购中心组织构建与采购管理优化[D]. 张宸. 同济大学, 2008(04)
标签:工程咨询论文; 综合管廊论文;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方法论文; 建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