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面铺装层的受力分析及承载力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佳杰[1](2021)在《正交异性钢板-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基本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正交异性钢桥面常采用沥青混凝土铺装层,由于沥青类材料的热稳定性较差、弹模较低,因此容易发生桥面铺装损坏、钢结构疲劳开裂两大典型的病害。而高韧、高耐久性混凝土材料的出现则为解决上述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中以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ECC)最具代表性。国内对于UHPC钢桥面铺装体系的研究较多且较为成熟,已在广东肇庆马房大桥、武汉军山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五桥等大跨桥梁中成功实践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而ECC钢桥面铺装体系的研究目前仍较少,其截面组合效应的强弱、铺装层的力学行为尚未清楚,相关的工程应用也鲜有报道。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ECC基本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研究。通过基本力学实验(轴压、轴拉、四点弯曲和三轴压缩试验),研究了 ECC的应力-应变特性。试验结果表明,ECC的28d抗压强度可达51.6MPa,且受围压的影响显着,当围压由0增大至4.5MPa时,抗压强度提高了 59%;ECC的28d直拉强度为4.6MPa,极限拉应变在4%以上,是普通混凝土的400多倍;28d抗折强度为17.3MPa,是普通混凝土的40多倍,极限跨中挠度为21.7mm。依据试验结果构建ECC材料本构模型,模拟得到的ECC三轴受压响应和四点弯曲受力响应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表明所构建的本构模型能够较好地反应出ECC的基本受力特性。(2)钢-ECC组合结构界面抗剪性能研究。通过4组静力推出试验研究了ECC中栓钉的抗剪性能,试验结果表明钢-ECC层间粘结的存在可以提高组合结构的初始刚度,但对抗剪承载力基本无影响。通过12组推出试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栓钉锈蚀率、栓钉高度、栓钉直径、栓钉强度和ECC抗压强度对组合结构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当锈蚀率由0%提高至20%时,组合结构的抗剪承载力下降了 46.3%;当使用短栓钉(长径比小于3)时,组合结构的抗剪承载力下降了约5%;栓钉直径的增大对抗剪承载力、屈服荷载和抗剪刚度有显着的提高作用;而强度等级不同的栓钉只影响抗剪承载力和屈服荷载,试件的初始抗剪刚度没有变化;随着ECC强度等级的增加,组合结构的抗剪承载力有所提高,但当抗压强度超过80MPa时,提高幅度不大。(3)钢-ECC组合结构局部抗弯性能研究。通过6组四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钢-ECC组合板的局部抗弯性能,试验结果表明ECC层可以有效地与钢板共同工作,纯弯段最大拉应变能达到3%以上,最大压应变在4.6%左右,且具有良好的承载能力和多缝开裂特性;保护层厚度对组合结构的负弯矩抗弯承载力影响显着,当保护层厚度从35mm减小到25mm时,抗弯承载力提高了 21%-25%。通过17组四点弯曲试验有限元模拟研究了栓钉数量、栓钉布置方式、配筋率、配筋强度、以及ECC层厚度对组合结构局部抗弯性能的影响规律。模拟结果表明剪弯段栓钉对组合结构的正弯矩抗弯承载力影响显着,当去除剪弯段栓钉时,抗弯承载力下降了约11%;而当栓钉数量由1*4(个)增多至2*15(个)时,抗弯承载力提高了 120%;随着配筋率的提高、配筋强度的增大以及ECC板厚度的增加,组合结构的抗弯承载力也显着增大;组合桥面设计中推荐布置横向钢筋于纵向钢筋之上,同时可减少部分纯弯段栓钉而增加剪弯段栓钉。(4)钢-ECC组合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研究。通过ABAQUS子模型技术,分析了桥面铺装材料在整体变形、局部变形耦合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ECC桥面铺装层具有优异的疲劳寿命,可长达3.4×10^8(次)。此外,对ECC铺装层参数的敏感性分析表明,桥面钢板厚度对ECC最大拉应力的影响最为显着,加劲肋厚度次之,ECC板厚度的影响最小。当钢板厚度由16mm增加至20mm时,ECC的最大拉应力降低了 39%;当U肋厚度由6mm增加至10mm时,ECC的最大拉应力降低了 19%;当ECC板厚度由50mm增加至60mm时,ECC最大拉应力降低了 4%。研究为ECC用作钢桥面铺装层提供了基本设计认识和优化依据。
王成[2](2020)在《钢箱梁桥面高性能铺装层试验研究》文中提出钢箱梁桥面铺装是钢箱梁桥梁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也是制约钢箱梁桥梁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国内外桥梁研究学术界和工程界都对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今钢箱梁桥面铺装技术虽取得极大的进步,但钢箱梁桥面铺装层在使用年限内出现破坏的现象依然屡见不鲜,到目前为止,既经济又能有效解决钢桥面铺装层病害的铺装技术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基于轻质混凝土刚性下面层的复合铺装结构为研究对象,拟从铺装材料和铺装结构两个方面对钢桥面铺装层进行研究并进行性能检验,以求得到能有效改善钢桥面铺装层受力状况的铺装结构和提高钢桥面铺装层路用性能的铺装材料。首先针对铺装材料,本文采用混杂纤维改善沥青混合料性能的方法,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聚酯纤维、玄武岩纤维、木纤维三种纤维对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三种纤维的最佳配比,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佳掺配比例下,混杂纤维沥青混凝土的高温稳定性能得到了有效提升,更适合作为钢桥面铺装层。为配制出满足钢桥面铺装要求的轻质混凝土,本文按照规范要求和以往的研究经验,对轻质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通过正交设计试验研究了水灰比、粉煤灰掺量、钢纤维掺量三种因素对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确定了轻质混凝土的最佳配合比,试验结果表明:本文配制的轻质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工作性,完全满足钢桥面铺装要求。其次针对该铺装结构,本文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对铺装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研究了复合铺装结构在不同位置荷载下的应力变化规律,并确定了上、下面层的主控应力和最不利荷载位置,为本铺装方案提供理论数据支撑。同时研究了不同铺装参数下铺装层应力变化规律,结合有限元分析结果和工程实践经验对复合铺装结构的主要参数取值提出了合理性建议。最后通过室内试验和理论计算,对复合铺装方案的层间抗剪性能进行研究,并将试验结果与理论分析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铺装方案的层间抗剪能力完全满足力学要求,进一步验证了本铺装方案的可行性。
杜卫[3](2020)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稳定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向来以稳定控制设计,然而已有的关于钢桥面板的稳定计算研究要么限于弹性稳定,要么未能全面考虑诸多影响因素,未能很好地与工程实际相符。结合当下钢材的高强化发展趋势和混杂设计理念的提出,全面地考虑影响因素,研究等强设计和混杂设计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第二类稳定,并基于稳定,从加劲板构造出发解决纵隔板上方的铺装层病害对于桥梁结构的耐久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第二类稳定进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首先介绍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稳定理论,包括四边简支薄板的稳定理论和加劲板弹性稳定理论、加劲板弹塑性稳定理论。由四边简支板稳定理论出发推导了基于不同钢材的受压四边简支板理论宽厚比限值,介绍了加劲板弹性稳定理论,推导出加劲板弹性屈曲系数和加劲板临界刚度比;介绍了考虑塑性的加劲板弹塑性稳定理论,指出压杆理论和正交异性板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横向薄膜效应。其次,基于有限元方法,取组成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基本构件——板元,并简化为四边简支板进行建模分析,分别介绍了其受压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如初始几何缺陷、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焊接残余应力的影响机理及在有限元模拟中的计入方法,探讨了初始几何缺陷敏感性和焊接残余应力敏感性以及受压四边简支板在计入不同影响因素后的宽厚比,针对工程中常见的加劲肋腹板间距而简化的四边简支板,探讨了翘曲稳定折减系数随宽厚比的变化,研究了同一宽厚比下,不同钢材种类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效率随钢材强度升高在降低,但是同样的极限承载力下,钢材强度的提高可以使设计时的宽厚比增大。接着基于等强设计和混杂设计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研究了其纯受压极限承载力和压弯极限承载力,其中计入初始几何缺陷,焊接残余应力、几何非线性、材料非线性。结果表明,在纯受压情况下,开口加劲桥面板只提高母板强度时,承载力提高效率约为50%,而只提高加劲肋强度时,提高效率约为20%,闭口加劲桥面板的提高效率略大于开口加劲桥面板的情况;在压弯荷载下,与纯受压情况提高效率与纯受压情况接近。最后,阐述了钢桥面板铺装层的几种常见病害,针对纵隔板上方铺装层开裂病害解释其破坏机理,并从加劲板构造入手,在四边简支板理论宽厚比限值下,通过增大纵隔板附近U肋高度,以局部加强纵隔板附近刚度,并与原桥面板相比,结果表明,在规范车辆荷载下,改进桥面板纵隔板上方Von Mises应力、SX应力、桥面板上各点挠度较原来下降明显,效果显着。该方案只针对纵隔板附近局部加劲肋加强,经济性与原桥面板结构相当。
张猛[4](2020)在《多跨简支梁桥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的力学分析及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现有的各级公路或市政桥梁中,中小跨径桥梁占总桥数量的95%以上,其中简支梁桥居多。简支梁桥设计时需要在主梁梁端设置伸缩缝,以适应主梁在温度效应和汽车荷载作用下产生的结构变形。伸缩缝装置的数量随着桥梁跨数的增加而增加,对桥梁上部结构的整体性有较大影响。由于伸缩缝设置在相邻两片梁纵桥向的连接部位,故其受力复杂,在外荷载的反复作用下,极易损坏,不仅影响桥梁外观,也给交通行驶带来安全隐患,并且还增加桥梁的养护维修费用。桥面连续简支梁桥的应用,取消了梁端伸缩缝的设置,施工简单,受力明确,降低工程造价,增加行车舒适性,在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桥面连续结构所处位置特殊、受力形式多、设计方法缺规范、施工质量无法保证,致使其开裂现象频繁发生。在车轮荷载的交替作用下,裂缝会进一步扩展成坑洞,严重影响桥面的平顺性和桥梁的耐久性甚至安全性。本文在原有传统式桥面连续结构的基础上,针对一种新型钢筋混凝土拱型桥面连续构造,基于力学理论推导出其薄弱部位在不同荷载及荷载组合工况下的应力计算公式;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探讨分析其在不同荷载工况作用时应力分布状况,并分析不同参数对桥面连续结构受力的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参数的合理取值区间;最后在参数敏感性分析基础上提出其简化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介绍了国内外桥面连续结构的研究现状及其主要的构造形式和典型病害;(2)将钢筋混凝土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简化为无铰拱计算模型,利用弹性中心法对简化模型进行受力分析,推导得出拱型桥面连续构造在不同荷载工况作用下的应力计算公式,并根据桥梁规范对荷载工况进行荷载组合,得出拱型构造薄弱位置处上、下表面的最大拉、压应力;(3)借助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一座传统式桥面连续简支梁桥建立精细化仿真模型,分析其在不同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大小及其分布情况。根据应力分析结果确定影响桥面连续受力的主要因素,并对主要荷载因素进行组合,得出影响桥面连续结构受力的最不利荷载组合及其位置分布情况;(4)在现有工程桥梁的基础上,对桥面连续结构进行改造,将桥面连续结构设计成钢筋混凝土拱型桥面连续构造,并建立精细化仿真模型,分析拱型桥面连续在不同荷载及其最不利荷载组合下的应力大小和分布情况,将分析结果与传统式桥面连续结构的分析结果进行对比,判断出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的优越性;(5)应用ABAQUS对拱型桥面连续结构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判断桥面连续配筋率、铺装层的厚度及其面层材料设置、拱型桥面连续长度、拱型桥面连续浇筑材料等对拱型桥面连续结构受力的影响。通过各参数的分析结果,确定对桥面连续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合理的参数取值区间;(6)结合上述分析结果,对拱型桥面连续构造提出合理的简化设计方案,并进行实例分析和理论验算。
邹大晴[5](2020)在《UHPC铺装在提升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交通量的增长以及车辆的严重超载急剧增加,公路桥梁病害和损伤与日俱增,针对既有混凝土梁桥结构因为荷载等级不足,承载能力不满足交通需求,需要进行提载加固。以往由于对桥面铺装的重视不够,导致桥面铺装出现过早的破坏,给车辆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带来了隐患,在长期重载或超载作用下荷载直接作用在桥梁梁体上,将会降低桥梁的承载力,加速桥梁的功能退化,影响桥梁的使用功能。因此需要对桥面铺装层的设计、计算、使用和更换进行研究。基于UHPC具有比普通混凝土更好的抗拉、抗压强度和低渗透性等优良的力学性能,本文提出采用UHPC桥面铺装提载加固既有混凝土梁桥的方案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桥面铺装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桥面铺装力学变化规律,基于桥梁结构可靠性理论提出采用UHPC桥面铺装提升桥梁承载力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对UHPC桥面铺装提载加固既有混凝土梁桥的本构模型研究较少。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建立了UHPC桥面铺装提载加固既有混凝土梁桥本构关系。(2)虽然对UHPC可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较多的研究,然而,对于界面处的粘结强度没有统一有效的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粘结强度计算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桥面界面效应作用,提出以受拉钢筋和预应力控制值指标的桥面铺装层厚度计算方法。(3)依据UHPC桥面铺装加固提载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的本构关系,推导了UHPC桥面铺装加固法的抗弯承载力和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对采用UHPC加固提载作用加固机制进行了分析。(4)既有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纹对加固后的极限承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对考虑既有混凝土结构存在裂纹的情况下,通过试验对UHPC加固既有混凝土结构的参数进行了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的施工参数。(5)将本文研究成果应用到加固设计中,对加固后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进行了动载和静载试验,通过荷载试验分析了UHPC桥面铺装结构对桥梁的挠度、应变、自振频率和冲击系数的影响,证明加固效果良好。
刘通[6](2020)在《两种方法加固辽宁省某混凝土简支T梁桥模拟分析》文中认为我国许多桥梁都存在结构后期老化的问题,在长期使用荷载及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结构损伤不断加重,结构功能不断退化,其表现为结构存在不同程度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车道凹折等现象,一定程度下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因此,定期对梁桥进行外观检测和对梁桥存在的病害进行维修养护是必不可少的。本文首先对国内外T型梁桥工程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概述,同时介绍了加铺桥面铺装层和粘贴钢板加固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对辽宁省某高速公路梁桥的上部结构和桥面系的主要部位进行外观检查,针对该桥存在的病害以及损伤程度进行相关鉴定并对分析病害状况产生的原因。采用Midas有限元计算软件建立该桥梁分析模型,按桥梁设计规范进行桥梁设计内力组合计算,对桥梁正截面强度和斜截面强度进行验算,了解该桥梁设计的安全储备;结合混凝土简支T梁桥常用的加固方案及该桥存在的病害,确定此T梁桥采用的加固维修方案,即综合运用粘贴钢板和加铺桥面铺装层加固。采用有限元的方法,通过MIDAS计算分析软件,针对简支T梁桥粘贴钢板和加铺桥面铺装层两个加固方法的加固前和加固后的静力特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建立有限元计算模型,比较分析加固前后T梁桥的挠度,应变,固有自振频率及横向分布的变化,得出了相关加固方法对梁桥承载力的影响。为了验证其加固效果及模拟分析的准确性,本文依托一座位于辽宁省的某高速公路桥梁,对文中所分析的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后挠度和应变变化分析;利用加固前后两次的荷载试验实测值,并与有限元模型分析的数据进行比较,定性分析该梁桥结构的刚度、强度、横向分布的变化,得出较单一加固方法相比,粘贴钢板法和加铺桥面铺装层加固的综合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改善原结构承载能力以及内力的横向分布。
吴淑印[7](2019)在《钢桥面高延性水泥基材料铺装结构界面特性研究》文中认为将变形能力优异的高延性水泥基材料ECC(engineered cementitious composite)采用湿法粘结技术用于钢桥面铺装,能够极大地提高铺装结构刚度、增强其抗开裂抗疲劳能力,延长使用年限。湿法粘结技术不仅可以避免因采用剪切键等机械连接方式所带来的力学性能及养护维修方面的缺陷,同时又具有造价经济和施工方便等优点。本文从高延性水泥基材料的设计制备、铺装结构及界面受力特性分析、钢桥面板与ECC界面强度特性与断裂特性分析、复掺轻烧氧化镁及高吸水树脂提高材料自愈合及改善界面质量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国产PVA纤维、石英砂、硅酸盐水泥、粉煤灰、高效减水剂等原材料,基于微观力学和断裂力学设计原理,探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的内在联系,研制成本较低、延性性能良好的大掺量粉煤灰ECC材料。(2)采用商业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各种工况下钢桥面铺装体系的力学响应,把握胶接界面应力状态,探究铺装体系层设计控制指标与铺装体系材料参数及结构参数之间的内在联系,对比分析了ECC单层铺装方案与“ECC+沥青混凝土”双层铺装方案的受力特点,为铺装结构方案的合理确定提供指导。(3)对于湿法粘结,胶粘剂与ECC各自的固化及强度形成过程中存在水分且彼此相互影响,界面性能难以保证。采用拉拔、单剪和斜剪等大量室内试验评价湿法粘结的界面粘结性能,同时探讨冻融和湿热作用下的界面粘结性能衰减规律,并建立湿法粘结界面抗剪强度准则。(4)采用双悬臂梁(DCB)试件和末端切口四点弯曲梁(4ENF)试件分别进行I型、II型断裂试验,采用虚拟裂纹闭合技术计算临界能量释放率;基于鼓泡试验建立混合型破坏的断裂准则;基于Workbench计算平台建立三维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分析荷载作用下界面含水裂纹内的动水压力作用,探究含水界面裂纹的扩展机理。(5)通过在ECC中添加轻烧氧化镁和高吸水树脂,来减少界面缺陷改善界面微观结构,同时增强ECC材料自愈合及界面自愈合特性。采用加压渗水试验、单剪试验以及电镜微观结构观察验证改良效果。
王润年[8](2019)在《简支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文中指出空心板桥具有截面高度低、材料指标经济、施工方便的优点,我国的中小跨径桥梁常采用此桥型。随着桥梁使用年限的增长及重载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大量空心板桥出现病害,尤其是建造年代比较久远的空心板桥,承载能力较低,抗力储备较小,结构耐久性差,有些病害甚至危及桥梁使用安全。对于一些出现病害的空心板梁桥,如何通过有效的加固措施,使原桥恢复其正常的使用状况,延长其使用寿命,变得迫切重要。桥梁病害分析是进行桥梁加固的前提,本文通过调研广东省正在运营的10条高速公路中的空心板桥,总结了空心板上部结构的常见病害,如:桥面铺装破坏、主梁裂缝、钢筋病害、铰缝病害的各种表现形式,并从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分析产生病害的原因。即:桥面铺装出现病害的原因主要是设计阶段考虑不足,计算理论缺乏;施工中混凝土浇筑不均匀,导致铺装层厚度不一,铺装层钢筋网间距及保护层厚度不均匀,各部位混凝土凿毛不够或清洗不干净;使桥面铺装层和空心板间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受力整体。空心板出现纵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底板偏薄,保护层不足,混凝土局部振捣不均匀导致混凝土离散性较大,养护不到位造成的;横向裂缝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混凝土配比不当,养生不到位,预制、存放、吊装过程中操作不当,超载等引起的。钢筋病害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混凝土碳化;环境中氯离子含量过高;结构保护层不足;养生和施工质量把控不严。铰缝出现病害的原因主要是:铰缝的验算理论不完善,铰缝尺寸设计不合理;施工中质量控制不到位;超载,雨水等因素造成的。通过深汕西高速公路中一座3-16m的预应力空心板桥加固实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原桥病害相对较多的左幅第一跨为研究对象,并在该跨桥做了动静载试验。考虑到适合此桥上部结构加固的方案有粘贴钢板法和粘贴碳纤维布法,该桥空心板采用先张法结构,底板较薄,而且预应力钢绞线靠近底板下层。采用粘贴钢板法需要对底板进行钻孔埋螺栓,因此钢绞线有可能受到损伤,危及桥梁安全。综合考虑施工难度与加固效果,决定采用粘贴碳纤维布法对空心板进行加固处理。并采用土木结构非线性详细分析软件MADIS FEA仿真模拟碳纤布加固效果,采取与动静载试验相同工况下,粘贴一层、二层、三层碳纤维布后的效果和动静载试验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粘贴三层碳纤维布的加固效果最佳,验证了通过碳纤维加固措施对原桥结构的挠度、应变、结构基频和结构耐久性得到了改善。为后期空心板桥的维修加固提供参考。
邓欢[9](2019)在《裕溪河特大桥排水性桥面铺装设计及耐久性评价》文中指出排水性沥青路面能快速排出路界范围内的降水,减少喷雾、水漂现象,对行车安全意义重大,但强度比密集配沥青混合料弱。关于排水性沥青路面的设计和评价方法的研究较少,应用于桥面铺装的先例有限。本项目裕溪河特大桥结构受力复杂,对桥面铺装层性能要求较高,桥面铺装情况将直接影响交通安全及桥梁的耐久性。本文经过现场调查、有限元模拟计算、室内试验研究,对裕溪河特大桥的桥面铺装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广泛学习了国内外桥面铺装和排水性路面应用情况,针对裕溪河特大桥的结构、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提出了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分析了造成桥面铺装损坏的常见原因,提出了避免发生类似损坏的建议。其次,运用有限元软件确定了桥上最不利荷载位置。通过有限元模拟计算,得到了铺装层模量、厚度,粘结层模量、厚度以及荷载大小对于铺装层受力状态的影响规律,提出了铺装材料的性能指标。根据以上力学分析结果,参考适用于多孔沥青混合料的级配设计方法,为铺装层进行了材料组合设计。考察了几种常用的防水粘结层材料的多项性能,根据本项目受力特点和气候特征,推荐使用1mm厚橡胶沥青作为防水粘结层。针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易受降水影响的问题,通过室内试验方法进行了盐蚀冻融影响下的耐久性研究。对试件分别使用清水、除冰盐溶液和环保型融雪剂作为介质进行冻融循环处理,之后进行劈裂试验、飞散试验和间接拉伸疲劳试验。得出了在冻融、盐蚀耦合作用下多孔沥青混合料强度、耐久性、疲劳性能的衰变规律。发现冻融给沥青混合料强度带来的影响在经历多次冻融后更加显着,性能衰变的程度和速度将不断加剧,盐蚀对沥青混合料强度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盐溶液进入混合料的初期;而对于疲劳性能,盐蚀比冻融影响更加显着。同时发现环保型融雪剂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最后,在本项目施工过程及完工后进行了实地调查,对生产过程、施工要点有了详细了解。经过实地测量,渗水系数为1258ml/15s符合要求,与密级配路面相比能降低噪声4.1dB6.4dB,确认本项目可以起到排水、降噪效果,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
李浩师[10](2019)在《公路中小跨径斜桥提升荷载等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面对日益增长的交通荷载流,既有桥梁面临提升荷载等级的巨大挑战。本文首先对公路桥梁新旧通用规范的汽车荷载进行比较,研究其对不同跨径桥梁的影响。以某线路空心板斜桥提升荷载等级项目为依托展开研究,基于梁格模型分析中小跨斜桥提升荷载等级的敏感性,经过系统的计算、试验、分析,该线路23座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斜梁桥,原设计荷载为汽-20,挂-100,能够满足运营荷载提升公路-Ⅰ级的要求,并取得以下成果。1.比较89规范、2004规范、2015规范的汽车荷载,随着规范的更新,对跨径50m以上的桥梁影响较小,而对中小跨桥梁的影响较大,所以既有桥梁提升运营荷载时,中小跨桥梁的提载风险大于大跨桥梁。2.基于正交梁格模型,比较中小跨斜桥在不同跨径、不同斜度、不同桥宽下提升荷载等级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桥梁跨径越大、斜度越大、宽度越大,越利于提升荷载等级。所以斜桥提升荷载时,除了关注跨径的大小,还需要考虑斜度和桥宽等几何参数对提升荷载等级的影响。3.通过有限元计算和试验的方法,研究中小跨斜桥提升荷载等级后的承载能力。对拟提升荷载的中小跨斜桥若不考虑附属构件刚度贡献,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相差较大,甚至出现内力检算不通过,试验结果却偏于安全的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考虑附属构件刚度贡献的中小跨斜桥计算模型,不足以指导桥梁提升荷载时的计算与试验。4.在内力检算和试验结果的基础之上,修正了中小跨斜桥的提载计算模型。跨径20m以上的斜桥不考虑桥面铺装层的刚度贡献,跨径20m以下的斜桥按照不同梁高考虑不同厚度的桥面铺装层进行受力分析,而对所有中小跨斜桥考虑护栏对边梁的刚度贡献,基于该修正的计算模型,当中小跨斜桥试验加载校验系数在0.60.9,并且通过内力检算,则认为可提升荷载等级;若不能满足,则认为不可提升荷载等级。
二、桥面铺装层的受力分析及承载力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桥面铺装层的受力分析及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正交异性钢板-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基本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ECC研究现状 |
1.2.2 正交异性钢桥面-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ECC基本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研究 |
2.1 概述 |
2.2 试验方案 |
2.2.1 试验原材料及配合比 |
2.2.2 试验方法 |
2.3 试验结果 |
2.3.1 ECC压缩性能 |
2.3.2 ECC直接拉伸性能 |
2.3.3 ECC四点弯曲性能 |
2.4 ECC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
2.4.1 材料本构 |
2.4.2 模拟结果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界面抗剪性能研究 |
3.1 概述 |
3.2 钢-ECC组合结构推出试验 |
3.2.1 工况设计 |
3.2.2 加载方案 |
3.2.3 试验现象 |
3.2.4 结果分析 |
3.3 推出试验有限元模拟 |
3.3.1 模型建立 |
3.3.2 模拟结果验证 |
3.3.3 有限元参数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局部抗弯性能研究 |
4.1 概述 |
4.2 钢-ECC组合结构局部抗弯试验 |
4.2.1 试件设计 |
4.2.2 加载方案 |
4.2.3 试验现象 |
4.2.4 结果分析 |
4.3 局部抗弯试验有限元模拟 |
4.3.1 模型建立 |
4.3.2 模型结果验证 |
4.3.3 有限元参数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整体受力性能研究 |
5.1 概述 |
5.2 钢-ECC组合结构有限元模型建立 |
5.2.1 全桥模型建立 |
5.2.2 桥面铺装子模型建立 |
5.3 钢-ECC组合结构整体受力性能分析结果 |
5.3.1 最大纵向弯拉应力 |
5.3.2 最大横向弯拉应力 |
5.4 ECC铺装层参数敏感性分析 |
5.4.1 加劲肋厚度 |
5.4.2 桥面钢板厚度 |
5.4.3 ECC板厚度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钢箱梁桥面高性能铺装层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钢箱梁桥面铺装研究现状 |
1.2.1 钢桥面铺装材料研究现状 |
1.2.2 钢桥面铺装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钢箱梁桥面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 |
2.1 试验材料 |
2.1.1 沥青 |
2.1.2 矿料 |
2.1.3 矿料级配 |
2.1.4 纤维 |
2.1.5 最佳油石比 |
2.2 试验研究 |
2.2.1 纤维作用机制 |
2.2.2 试验方案设计 |
2.2.3 试验结果 |
2.3 试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陶粒轻质混凝土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陶粒轻质混凝土概述及试验材料 |
3.1.1 陶粒轻质混凝土概述 |
3.1.2 试验材料 |
3.2 试验研究 |
3.2.1 试验方案设计 |
3.2.2 配合比计算 |
3.2.3 试验方法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3.3.1 工作性分析 |
3.3.2 极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箱梁桥面复合铺装层受力特性分析 |
4.1 有限元模型及基本假设 |
4.1.1 有限元基本原理 |
4.1.2 有限元模型 |
4.1.3 基本假设 |
4.2 复合铺装结构有限元分析模型 |
4.2.1 有限元基本参数 |
4.2.2 荷载简化和荷位布置 |
4.3 铺装层上面层受力特性分析 |
4.3.1 纵桥向受力分析 |
4.3.2 横桥向受力分析 |
4.4 铺装层下面层受力特性分析 |
4.5 铺装层与钢顶板间剪应力分析 |
4.6 铺装层参数影响分析 |
4.6.1 刚性下面层厚度影响分析 |
4.6.2 剪力连接键直径影响分析 |
4.6.3 剪力连接键高度影响分析 |
4.6.4 剪力连接键布置间距影响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铺装结构层间抗剪性能研究 |
5.1 轻质混凝土-沥青面层层间抗剪性能研究 |
5.1.1 防水粘结层设置 |
5.1.2 同步碎石防水粘结层技术要求 |
5.1.3 轻质混凝土-沥青面层层间抗剪强度试验 |
5.2 轻质混凝土-钢顶板层间抗剪性能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稳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发展历程 |
1.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构造及力学特性 |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稳定问题 |
1.2.2 钢材高强化及其混杂设计研究 |
1.2.3 铺装层病害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稳定理论 |
2.1 引言 |
2.2 四边简支薄板稳定理论 |
2.2.1 四边简支薄板弹性稳定 |
2.2.2 四边简支受压板屈曲后性能 |
2.3 加劲板弹性稳定理论 |
2.3.1 加劲板弹性稳定理论 |
2.3.2 加劲板弹性屈曲系数 |
2.3.3 加劲板临界刚度比公式 |
2.4 加劲板弹塑性稳定理论 |
2.4.1 压杆法 |
2.4.2 正交异性板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受压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分析 |
3.1 引言 |
3.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受压极限承载力影响因素 |
3.2.1 初始几何缺陷 |
3.2.2 几何非线性 |
3.2.3 材料非线性 |
3.2.4 焊接残余应力 |
3.2.5 有限元模型中影响因素的计入方法 |
3.3 计入影响因素后设计方法研究 |
3.3.1 初始几何缺陷敏感性 |
3.3.2 焊接残余应力敏感性 |
3.3.3 受压四边简支板宽厚比 |
3.3.4 翘曲稳定折减系数 |
3.3.5 钢材强度(种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等强设计和混杂设计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极限承载力研究 |
4.1 引言 |
4.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有限元模型的简化及建立 |
4.2.1 边界条件简化 |
4.2.2 荷载简化 |
4.2.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模型的建立准则 |
4.3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纯受压极限承载力研究 |
4.3.1 开口加劲桥面板 |
4.3.2 闭口加劲桥面板 |
4.4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压弯极限承载力研究 |
4.4.1 横向荷载布载 |
4.4.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压弯极限承载力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稳定的加劲桥面板改进 |
5.1 引言 |
5.2 钢桥面板纵隔板上方铺装层病害简述及原因 |
5.3 基于稳定的加劲桥面板改进 |
5.3.1 原钢桥面板结构的力学和位移响应 |
5.3.2 基于稳定的钢桥面板改进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多跨简支梁桥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的力学分析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现有桥面连续构造形式及典型损坏状态 |
1.2.1 构造形式 |
1.2.2 典型损坏状态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外桥面连续构造的研究现状 |
1.3.2 国内桥面连续构造的研究现状 |
1.4 主要工作内容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简支梁桥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的经典力学分析 |
2.1 拱型桥面连续结构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经典力学分析 |
2.1.1 概述 |
2.1.2 拱型桥面连续构造 |
2.1.3 截面特性计算 |
2.1.4 跨中汽车荷载或负温度梯度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2.1.5 正温度梯度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2.1.6 整体温度变化下的受力分析 |
2.1.7 汽车制动力作用下的受力分析 |
2.2 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的应力组合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简支梁桥两种桥面连续构造数值对比分析 |
3.1 有限元模型桥工程背景 |
3.1.1 工程概况 |
3.1.2 有限元模型桥主要技术标准及材料参数 |
3.2 单元类型选取与材料本构介绍 |
3.2.1 ABAQUS软件介绍 |
3.2.2 单元类型选取 |
3.2.3 材料本构 |
3.2.4 荷载工况 |
3.3 建立模型及网格划分 |
3.3.1 T型主梁网格划分 |
3.3.2 桥面铺装层网格划分 |
3.3.3 钢筋与预应力钢绞线网格划分 |
3.3.4 支座与加载垫块 |
3.3.5 有限元模型施工过程模拟 |
3.4 有限元模型桥不同荷载工况下数值分析对比 |
3.4.1 二期恒载 |
3.4.2 公路I级车道荷载 |
3.4.3 右跨汽车制动力 |
3.4.4 左跨汽车制动力 |
3.4.5 整体降温25℃ |
3.4.6 整体升温15℃ |
3.4.7 负温度梯度变化 |
3.4.8 正温度梯度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简支梁桥拱型桥面连续构造参数敏感性分析 |
4.1 配筋率对桥面连续受力性能的影响 |
4.2 铺装层厚度及面层材料对桥面连续受力性能的影响 |
4.2.1 桥面连续铺装层厚度设计方案 |
4.2.2 铺装层设计方案受力分析 |
4.3 桥面连续长度对桥面连续受力性能的影响 |
4.3.1 拱型桥面连续段长度设计建模要点 |
4.3.2 数值计算结果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桥面连续浇筑材料对桥面连续受力性能的影响 |
4.5 桥面连续简化设计方法及理论验证 |
4.5.1 拱型桥面连续结构 |
4.5.2 拱型桥面连续设计参数取值 |
4.5.3 桥面连续设计控制标准 |
4.5.4 简化设计实例分析及理论验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主要结论 |
5.2 本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作者简历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工作 |
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UHPC铺装在提升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既有混凝土梁桥检测、评估与加固概述 |
1.2.1 既有混凝土梁桥检测、评估与加固意义 |
1.2.2 既有混凝土梁桥病害 |
1.2.3 桥梁承载力评估 |
1.2.4 桥梁承载力不足加固方法 |
1.3 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概述 |
1.3.1 超高性能混凝土基本性能 |
1.3.2 UHPC应用于桥梁加固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UHPC铺装提载加固本构模型 |
2.1 概述 |
2.2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 |
2.2.1 桥面铺装受力分析理论 |
2.2.2 桥面铺装弯曲正应力计算分析 |
2.3 UHPC桥面铺装提升承载力本构模型 |
2.3.1 桥面铺装提升桥梁承载力原理 |
2.3.2 加固流程结构内力分析 |
2.3.3 桥面铺装受力本构关系建立 |
2.4 UHPC-NC结构界面行为分析 |
2.4.1 结构界面不协调变形对粘结强度影响 |
2.4.2 既有混凝土强度对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
2.4.3 UHPC-NC粘结强度分析 |
2.4.4 考虑界面效应的铺装层厚度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UHPC铺装提载加固机制 |
3.1 概述 |
3.2 承载力计算解析模型 |
3.2.1 抗弯承载力计算 |
3.2.2 抗剪承载力计算 |
3.3 承载力评估 |
3.3.1 极限状态方程 |
3.3.2 功能函数的确定 |
3.4 提载加固机理分析 |
3.4.1 界面微观力学特性 |
3.4.2 UHPC-NC组合结构强度 |
3.5 承载力分析 |
3.5.1 极限承载力 |
3.5.2 参数影响研究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UHPC铺装结构设计及评定 |
4.1 工程概况 |
4.2 桥梁现状分析 |
4.2.1 桥梁病害分析 |
4.2.2 承载力验算 |
4.3 结构设计 |
4.3.1 方案选择 |
4.3.2 参数设计 |
4.4 施工工艺 |
4.5 加固后桥梁性能测试与评定 |
4.5.1 试验方案 |
4.5.2 结构有限元模型 |
4.5.3 测试断面以及测点布置的确定 |
4.5.4 试验荷载 |
4.5.5 试验结果分析及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两种方法加固辽宁省某混凝土简支T梁桥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国内外桥梁工程研究现状 |
1.1.2 梁桥加固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粘贴钢板加固法的研究现状分析 |
1.2.1 国内粘贴钢板加固法发展情况概述 |
1.2.2 国外粘贴钢板加固法发展情况概述 |
1.3 国内外的加铺桥面铺装层加固法研究现状分析 |
1.3.1 国内加铺桥面铺装层加固发展情况概述 |
1.3.2 国外加铺桥面铺装层加固发展情况概述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损伤类型及常规检查 |
2.1 工程概况 |
2.2 钢筋混凝土简支T梁桥的损伤类型 |
2.2.1 由环境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伤 |
2.2.2 由裂缝引起的混凝土结构损伤 |
2.3 简支T梁桥存在的病害种类及位置 |
2.4 原桥检测试验与评定 |
2.4.1 回弹法测试混凝土构件的强度 |
2.4.2 混凝土碳化作用机理及检测评定 |
2.4.3 钢筋保护层情况测定 |
2.4.4 动力特性试验检测 |
2.4.5 检测试验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加固前承载能力计算 |
3.1 MIADS/CIVIL软件的特点及功能 |
3.2 空间结构梁格法简述 |
3.3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 T梁内力计算 |
3.4.1 恒载内力 |
3.4.2 活载内力 |
3.4.3 内力组合 |
3.5 T梁设计承载能力验算 |
3.5.1 加固前T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验算 |
3.5.2 加固前T梁斜截面抗剪弯承载力验算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简支T梁桥加固设计方案模拟分析 |
4.1 混凝土简支T梁桥常用的加固方法 |
4.2 加固方案的选取 |
4.3 理论分析模型的建立 |
4.3.1 几何尺寸 |
4.3.2 计算原则 |
4.4 粘贴钢板法与加固前简支T梁桥承载力对比分析 |
4.4.1 粘贴钢板法对其挠度的影响分析 |
4.4.2 粘贴钢板法对其应力的影响分析 |
4.4.3 粘贴钢板法对其模态的影响分析 |
4.5 加铺桥面铺装层法与加固前简支T梁桥承载力对比分析 |
4.5.1 加铺桥面铺装层法模型的刚度分析 |
4.5.2 加铺桥面铺装层法模型的应力分析 |
4.5.3 加铺桥面铺装层对其横向分布系数影响 |
4.6 组合加固法与加固前T梁桥承载力对比分析 |
4.6.1 加固法模型正截面抗弯承载能力 |
4.6.2 组合加固法模型刚度对比分析 |
4.6.3 组合加固法模型应变对比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简支T梁桥加固后模拟分析及检测 |
5.1 加固后结构模型的建立与验算 |
5.2 依托工程加固前后对比静力特性对比分析 |
5.2.1 静载试验方案及目的 |
5.2.2 试验内容 |
5.2.3 加固前后挠度对比分析 |
5.2.4 加固前后应变对比 |
5.2.5 加固前后横向分布系数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钢桥面高延性水泥基材料铺装结构界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钢桥面铺装研究 |
1.2.2 高延性水泥基材料研究 |
1.2.3 界面强度特性研究 |
1.2.4 界面断裂特性研究 |
1.2.5 水泥基材料自愈合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3.1 高延性水泥基材料设计制备 |
1.3.2 钢桥面铺装结构受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
1.3.3 钢板/高延性水泥基材料界面强度特性研究 |
1.3.4 钢板/高延性水泥基材料界面断裂特性研究 |
1.3.5 ECC铺装材料自愈及铺装结构界面优化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高延性水泥基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ECC设计理论及研究现状 |
2.2.1 基本设计方法 |
2.2.2 应变硬化准则 |
2.2.3 单根纤维拔出模型 |
2.2.4 纤维桥连应力与裂缝张开位移关系 |
2.2.5 研究及应用现状 |
2.3 原材料及试验方法 |
2.3.1 试验原材料 |
2.3.2 配合比及制备工艺 |
2.3.3 力学性能试验 |
2.4 微观孔隙结构分析 |
2.4.1 X射线断层扫描 |
2.4.2 压汞法 |
2.5 ECC材料特性试验结果及分析 |
2.5.1 ECC与普通砂浆力学性能对比 |
2.5.2 粉煤灰含量对基体断裂韧性、开裂强度及弹性模量的影响 |
2.5.3 粉煤灰含量对微观结构的影响 |
2.5.4 粉煤灰含量对纤维/基质界面特性的影响 |
2.5.5 粉煤灰含量对应变-硬化准则的影响 |
2.5.6 粉煤灰含量对拉伸延性和强度的影响 |
2.5.7 纤维含量对拉伸延性和强度的影响 |
2.5.8 粉煤灰含量对弯曲延性和强度的影响 |
2.5.9 粉煤灰含量和纤维掺量对抗压强度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桥面铺装结构受力特性有限元分析 |
3.1 引言 |
3.2 钢桥面铺装体系设计指标 |
3.3 有限元方法和ANSYS软件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模型尺寸及材料参数 |
3.4.2 单元类型选择 |
3.4.3 荷载条件 |
3.4.4 边界条件 |
3.5 铺装结构受力特性计算结果与分析 |
3.5.1 临界荷位分析 |
3.6 铺装层模量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3.6.1 铺装层厚度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3.6.2 轴载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3.6.3 水平力对铺装层受力的影响 |
3.6.4 铺装结构方案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钢桥面与ECC铺装层界面强度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2.1 ECC |
4.2.2 钢板 |
4.2.3 胶粘剂 |
4.3 试件制备 |
4.4 界面粘结性能试验方法 |
4.4.1 单面剪切试验 |
4.4.2 压剪试验 |
4.4.3 拉拔试验 |
4.4.4 冻融和湿热环境对界面性能的影响 |
4.5 铺装结构界面强度试验结果和分析 |
4.5.1 加载速率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
4.5.2 冻融对界面强度的影响 |
4.5.3 湿热环境对钢板与ECC的界面力学性能的影响 |
4.5.4 界面粘结性能损伤机理研究 |
4.5.5 钢桥面与铺装层界面抗剪强度准则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桥面与ECC铺装层界面断裂特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材料界面断裂力学概述 |
5.2.1 界面的概念及力学分析模型 |
5.2.2 界面裂纹尖端附近区域的奇异应力场 |
5.2.3 界面裂纹理论分析模型 |
5.2.4 粘结界面断裂试验研究 |
5.2.5 混合型界面破坏失效判据 |
5.2.6 虚拟裂纹闭合技术 |
5.3 钢桥面/ECC界面断裂特性研究 |
5.3.1 试验方法选择 |
5.3.2 试件设计 |
5.3.3 试件制作方法 |
5.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4 基于鼓泡试验的界面粘结性能评价 |
5.4.1 鼓泡试验 |
5.4.2 界面断裂准则建立 |
5.5 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的界面裂纹扩展机理分析 |
5.5.1 流固耦合机理 |
5.5.2 界面含水裂纹动水压力计算 |
5.5.3 行车荷载与水耦合作用下裂纹扩展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ECC铺装材料自愈及铺装结构界面优化 |
6.1 引言 |
6.2 原材料及配合比 |
6.2.1 硅酸盐水泥 |
6.2.2 轻烧氧化镁 |
6.2.3 高吸水性树脂 |
6.2.4 材料配合比 |
6.3 试验方法 |
6.3.1 宏观试验评价 |
6.3.2 微观试验评价 |
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
6.4.1 ECC自愈合效果评价 |
6.4.2 界面抗剪强度 |
6.4.3 拉伸性能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论文后续工作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经历与成果 |
(8)简支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国内外公路桥梁现状 |
1.2 空心板桥发展与维修加固现状 |
1.3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空心板桥的病害概述及原因分析 |
2.1 空心板病害调研 |
2.2 铰缝病害 |
2.2.1 铰缝的构造与作用机理 |
2.2.2 铰缝的主要破坏表现形式 |
2.2.3 铰缝病害的原因 |
2.3 空心板裂缝病害综述与分析 |
2.3.1 结构性裂缝 |
2.3.2 非结构性裂缝 |
2.3.3 空心板纵向裂缝分析 |
2.3.4 空心板横向裂缝分析 |
2.4 钢筋病害 |
2.5 桥面铺装病害综述与分析 |
2.5.1 桥面铺装常见的破坏形式 |
2.5.2 桥面铺装破坏原因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空心板加固方法分析 |
3.1 增大截面加固法 |
3.1.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2 粘贴钢板加固法 |
3.2.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2.2 构造要求及工艺 |
3.3 粘贴碳纤维片加固法 |
3.3.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3.2 构造要求及工艺 |
3.4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
3.4.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4.2 横向体外索加固法 |
3.4.3 施工工艺 |
3.5 桥面补强层加固法 |
3.5.1 适用范围及特点 |
3.5.2 构造要求及工艺 |
3.6 各加固方案经济比选 |
3.7 本章小结 |
4 空心板加固技术应用 |
4.1 加固桥梁基本情况 |
4.2 上部结构检测结果及加固方案 |
4.2.1 外观检测 |
4.2.2 静载试验 |
4.2.3 动载试验 |
4.2.4 加固方案 |
4.3 空心板维修加固措施 |
4.3.1 空心板裂缝修补 |
4.3.2 破损混凝土修复 |
4.3.3 空心板粘贴碳纤维布 |
4.3.4 防水层施工 |
4.4 加固方案上部结构验算 |
4.4.1 计算模型 |
4.4.2 荷载工况 |
4.4.3 计算内容 |
4.4.4 加载效果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裕溪河特大桥排水性桥面铺装设计及耐久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水性路面/桥面 |
1.2.2 桥面铺装技术 |
1.3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裕溪河特大桥工程介绍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体系力学模拟分析 |
2.1 桥面铺装力学计算模型 |
2.1.1 铺装结构组合设计 |
2.1.2 基本假定 |
2.1.3 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
2.1.4 车辆荷载模型 |
2.2 桥面铺装层力学计算与分析 |
2.2.1 桥面铺装关键力学指标 |
2.2.2 最不利荷位分析 |
2.2.3 桥面铺装层受力影响性分析 |
2.3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沥青铺装性能指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层结构与材料设计 |
3.1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结构设计 |
3.2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上面层设计 |
3.2.1 原材料选择 |
3.2.2 多孔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2.3 多孔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3.3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下面层设计 |
3.3.1 原材料选择 |
3.3.2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3.3.3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
3.4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防水粘结层 |
3.4.1 防水粘结层性能要求 |
3.4.2 防水粘结层材料性能试验 |
3.4.3 防水粘结层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多孔沥青混合料受盐蚀冻融影响下的耐久性研究 |
4.1 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盐蚀破坏机理 |
4.2 试验过程设计 |
4.2.1 试验材料组合设计 |
4.2.2 盐蚀、冻融处理方法 |
4.2.3 强度试验方法 |
4.2.4 耐久性试验方法 |
4.2.5 疲劳性能试验方法 |
4.3 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循环试验结果 |
4.3.1 强度试验 |
4.3.2 耐久性试验 |
4.3.3 疲劳性能试验 |
4.4 多孔沥青混合料传统除冰盐盐蚀试验结果 |
4.4.1 强度试验 |
4.4.2 耐久性试验 |
4.4.3 疲劳性能试验 |
4.5 多孔沥青混合料环保型融雪剂盐蚀试验结果 |
4.5.1 强度试验 |
4.5.2 耐久性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裕溪河特大桥桥面铺装应用实例 |
5.1 裕溪河特大桥工程概况 |
5.2 铺装层设计 |
5.2.1 铺装层结构设计 |
5.2.2 原材料选择 |
5.2.3 生产配合比设计 |
5.2.4 生产配合比检验 |
5.3 铺装层施工要点 |
5.4 工程排水与降噪功能检测 |
5.4.1 实测渗透系数 |
5.4.2 实测降噪能力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仍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公路中小跨径斜桥提升荷载等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中小跨斜桥提升荷载等级的研究现状 |
1.2.1 多梁式中小跨斜桥计算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荷载等级的研究现状 |
1.2.3 提载后中小跨斜桥的承载能力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公路汽车荷载演变及其效应分析 |
2.1 新旧规范汽车荷载的比较 |
2.2 新旧规范汽车效应分析比较 |
2.3 不同荷载等级的效应分析 |
2.4 小结 |
第三章 中小跨斜桥的分析方法研究 |
3.1 多梁式斜桥的分析模型 |
3.1.1 单梁模型 |
3.1.2 梁格模型 |
3.2 斜桥的内力影响面计算 |
3.2.1 对跨中的影响 |
3.2.2 对支点的影响 |
3.3 小结 |
第四章 斜桥几何参数对提载的敏感性分析 |
4.1 跨径对提载的敏感性分析 |
4.2 斜度对提载的敏感性分析 |
4.3 桥宽对提载的敏感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试验的中小跨斜桥提升荷载等级研究 |
5.1 工程概况 |
5.1.1 斜桥内力检算概况 |
5.1.2 四座斜桥的试验结果分析 |
5.2 基于试验的中小跨斜桥模型修正 |
5.2.1 桥面铺装层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
5.2.2 防撞护栏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
5.3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桥面铺装层的受力分析及承载力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正交异性钢板-ECC桥面铺装组合结构基本受力性能研究[D]. 吴佳杰. 山东大学, 2021(11)
- [2]钢箱梁桥面高性能铺装层试验研究[D]. 王成.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3)
- [3]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稳定研究[D]. 杜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4]多跨简支梁桥拱型桥面连续结构的力学分析及设计研究[D]. 张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
- [5]UHPC铺装在提升既有混凝土梁桥承载力中的应用研究[D]. 邹大晴.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6]两种方法加固辽宁省某混凝土简支T梁桥模拟分析[D]. 刘通. 沈阳大学, 2020(08)
- [7]钢桥面高延性水泥基材料铺装结构界面特性研究[D]. 吴淑印. 东南大学, 2019
- [8]简支空心板梁桥病害分析及维修加固研究[D]. 王润年.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9]裕溪河特大桥排水性桥面铺装设计及耐久性评价[D]. 邓欢. 东南大学, 2019(06)
- [10]公路中小跨径斜桥提升荷载等级研究[D]. 李浩师. 长安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