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胃肠道时辰节律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林勇,刘婧,李佳[1](2021)在《时间针灸疗法对功能性胃肠病作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文章综述近年来时间针灸疗法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研究文献,总结其实验机制以及临床疗效,发现功能性胃肠病与昼夜节律、时辰变化相关联;在腧穴运用频率中最高的是足阳明胃经的天枢、足三里、上巨虚,足太阴脾经的阴陵泉以及手阳明大肠经的募穴大肠俞;在择时上主要选取卯时、辰时、巳时,分别为大肠经、胃经、脾经气最盛之时,表明了脾、胃、大肠经在治疗功能性胃肠病中的重要作用。
王彤彤[2](2021)在《院前呼救病种与中医时间医学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院前呼救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院前呼救时间与中医时间医学的相关性提供参考,以此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因时制宜的防治措施。方法:选取苏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2月4日-2021年2月2日院前呼救患者9096例,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呼救时间、到达现场时间、疾病类别、初步诊断及症状体征等流行病学资料,应用SPSS 23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1.9096例院前呼救患者中,院前呼救疾病谱前三位分别为损伤、中毒或外因的某些其他后果3610例(占39.69%),神经系统疾病1168例(占12.84%),消化系统疾病684例(占7.52%)。男性4871例,女性4225例,男女比为1.15:1。年龄集中分布在20~79岁。不同年龄组在各疾病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在辰时显着高于其他时辰,消化系统疾病发病在子时显着高于其他时辰,循环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均在巳时显着高于其他时辰,其均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3.死亡病例在不同时辰上无显着差异性,总体来说午时和戌时大于其他时辰。4.神经、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发病时间及死亡时间在不同季节和节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苏州市中医医院2018年2月4日-2021年2月2日院前呼救病例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其中以损伤最为多见;神经、消化、循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时辰分别在辰时、子时、巳时、巳时,提示我们根据其发病规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从而降低其发病率及致死率;其发病时间在四时节气上不存在绝对的高峰期,提示我们一年四季均要积极预防。
孙哲[3](2020)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昼夜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水平的昼夜变化,并分析中医证型及疾病特征对其影响,为强直性脊柱炎时间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9年3月至2019年12月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且符合纳排标准的住院患者60例为试验组(AS组);同时期选择我院健康体检者15例作为对照组。入院查体明确有无外周关节受累,采用Bath强直性脊柱炎疾病活动指数,将试验组分为AS活动组及缓解组;应用中医四诊及主症次症对试验组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行骶髂关节X线进行影像学分级。分别于子时、卯时、午时、酉时采取两组受试者的肘静脉血,分离血清,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TNF-α、IL-6水平,观察其昼夜变化并分析中医证型及疾病特征对其影响;应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认为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正常对照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波动比较平稳且均处于正常范围内,未见明显昼夜变化;试验组(AS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子时达峰值,午时达谷值。2 AS活动组、缓解组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S活动组血清TNF-α、IL-6水平于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AS缓解组血清TNF-α、IL-6水平于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3不同中医证型的AS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NF-α在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在瘀血痹阻证、肾虚督寒证、肝肾亏虚证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血清IL-6水平在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痹阻证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在肾虚督寒证、肝肾亏虚证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4不同影像分级的AS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二者在单侧Ⅲ级、双侧Ⅱ级于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在单侧Ⅳ级、双侧Ⅲ级于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5有无外周关节受累的AS血清TNF-α、IL-6水平在昼夜不同时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外周关节受累时两者均子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无外周关节受累时两者均于卯时达到峰值,午时到达谷值。结论1 AS患者血清TNF-α、IL-6水平存在昼夜变化,子时最高(峰值),午时最低(谷值)。2 AS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疾病特征中血清TNF-α、IL-6水平的昼夜变化存在差异。图10幅;表16个;参125篇。
王欣[4](2020)在《时辰阴阳调理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时辰阴阳调理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疗效,为慢性失眠障碍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于常州市中医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慢性失眠障碍诊断且辨证为阴虚火旺证的患者共90例。经随机数余数分组法分为三组,西药组、常规服药组和择时服药组,每组各30例。西药组每晚睡前(21:00~22:00)口服艾司唑仑1mg,常规服药组早饭后(07:00~08:00)口服加味百合地黄汤150ml、晚饭后(18:00~19:00)口服安神方150ml,择时服药组酉时(17:00~19:00)口服加味百合地黄汤150ml、亥时(21:00~23:00)口服安神方150ml,三组疗程均为四周。治疗期间观察检验、检查指标及不良反应;治疗结束后将三组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各项目评分、PSQI总评分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评估三种疗法对睡眠质量的改善情况,将三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组内及组间对比评估三种疗法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情况,将三组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评估三种疗法的中医证候疗效的差别。结果:治疗前,将三组PSQI各项目评分、PSQI总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具有可比性(催眠药物为本试验的干预措施,每组患者得分相同,故该项目得分不进行单项比较,只纳入PSQI总评分的比较)。治疗期间及治疗后检验、检查指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治疗四周后,三组的PSQI各项目评分、PSQI总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降低(P<0.05);将六个项目评分进行组间两两比较,三组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项目上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项目评分上有显着性差异(P<0.05);在缩短入睡时间方面,择时服药组和西药组均优于常规服药组(P<0.05),而择时服药组与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方面,择时服药组和常规服药组均优于西药组(P<0.05),两者进一步比较显示,择时服药组优于常规服药组(P<0.05):三组PSQI总评分组间两两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三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择时服药组和常规服药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低于西药组(P<0.05),两者进一步比较,择时服药组低于常规服药组(P<0.05):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西药组治疗后主症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次症仅有手足心热和盗汗两项的积分较前降低(P<0.05),其余症状积分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常规服药组和择时服药组主症、次症积分均较前降低(P<0.05);单项中医证候积分组间比较,主症中,入睡困难的积分比较,择时治疗组与西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低于常规服药组(P<0.05),夜寐不安的积分比较,常规服药组与择时服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彻夜不寐的积分比较,三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次症中,在手足心热,盗汗,口干少津和健忘耳鸣四项积分比较上,常规服药组和择时服药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在腰酸梦遗和心悸不安两项积分比较上,常规服药组和择时服药组均低于西药组(P<0.05),且择时服药组低于常规服药组(P<0.05)。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择时服药组有效率90%和常规服药组有效率76.67%均高于西药组有效率46.67%(P<0.05),且择时服药组有效率90%高于常规服药组有效率76.67%(P<0.05)。结论:加味百合地黄汤和安神方可降低PSQI各项目评分、PSQI总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单项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阴虚火旺症状,疗效确切;依据时辰阴阳调理法择时服药在缩短入睡时间、改善日间功能障碍、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时间服药;加味百合地黄汤和安神方安全性良好。综上可知,时辰阴阳调理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失眠障碍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刘歆玥[5](2020)在《亥时入睡对围青春期IR-PCOS的增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比较子时与亥时入睡对温肾化痰方及二甲双胍治疗围青春期(11-24岁)IR-PCOS的疗效影响,评价中药治疗本病的有效性及亥时入睡对本病药物治疗的增效情况,探寻睡眠节律与本病的相关性。方法:(1)中药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研究: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在江苏省中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西医诊断为IR-PCOS,中医辨证属肾虚痰湿证,年龄在11至24岁,且近2年无生育计划的患者。将纳入研究的9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予温肾化痰方口服,对照组予二甲双胍片口服,以3个月为1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并对所有患者进行睡眠指导,要求患者在每日保证7小时连续睡眠下尽早入睡(最晚不得超过次日凌晨1点),分别于初诊、服药6月观察相同入睡时辰下两组患者的糖脂代谢(BMI、WHR、FPG、FINS、HOMA-IR)、性激素水平(T、SHBG、E2、LH、FSH)、AMH、中医证候积分以及安全性指标。(2)探寻入睡时辰对本病疗效的影响:根据患者治疗期间实际入睡时间段,将治疗组、对照组患者分别分为亥时入睡组(北京时间21:00~23:00)及子时入睡组(北京时间23:00~次日01:00),比较不同入睡时辰患者各项指标间的差异,探寻入睡时辰对中西医治疗疗效的影响。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组内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均可有效改善亥时及子时入睡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P<0.05),中医治疗者及亥时入睡西医治疗者疗效更佳(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在改善亥时或子时入睡者的中医证候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1)。(2)糖脂代谢水平: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可有效改善亥时及子时入睡患者BMI及WHR水平(P<0.05),对于接受中医治疗者,亥时入睡可使其在FPG、FINS、及HOMA-IR方面得到额外获益(子时入睡者P>0.05,亥时入睡者P<0.01),对于接受西医治疗者,亥时入睡可使其WHR、BMI、FINS及HOMA-IR获得更好的改善(子时入睡者P<0.05,亥时入睡者P<0.01);组间比较,对照组及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糖脂代谢方面疗效相当(P>0.05)。(3)性激素水平:组内比较,治疗组可降低亥时入睡治疗组患者T、LH/FSH、LH及AMH水平(P<0.05),改善子时入睡治疗组患者LH、LH/FSH、AMH及SHBG水平(P<0.05);组内比较,对照组可显着降低患者的T水平(亥时入睡者P<0.05,子时入睡者P<0.01);组间比较,无论亥时或子时入睡者,两组治疗后性激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经疗效:亥时入睡可有效提高中医及西医治疗本病的有效率,疗效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有效率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中、西医治疗PCOS安全有效:对于相同入睡时辰的患者,治疗组在改善围青春期肾虚痰湿型IR-PCOS患者月经疗效方面总体有效率与对照组相当;在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中、西医用药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2)入睡时辰对中医治疗疗效的影响:与子时入睡相比,亥时入睡可增强中药温肾化痰方在改善患者治疗有效率、中医证候评分及糖脂代谢水平方面的疗效。提倡所有接受中药治疗的患者,在亥时入睡,增加药物治疗疗效。(3)入睡时辰对西医治疗疗效的影响:与子时入睡相比,亥时入睡可增强西药二甲双胍在改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糖脂代谢水平方面的疗效。提倡接受西药治疗的患者,尤其是糖脂代谢紊乱显着的患者,在亥时入睡,增加药物治疗疗效。
冯娟[6](2020)在《基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子午流注理论,将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应用于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探寻一种有利于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的最佳干预方法。[方法]某三甲中医院脾胃科2017年02月-2018年02月收治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根据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患者数量62例,通过随机方式将其划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2组,结合剔除标准,最终入组患者数量为60例。其中实验组(n=30)患者肠镜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诊断为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根据子午流注理论,选择大肠经开放时间(晨间5点至7点)采用生大黄调和薄荷油敷于神阙穴,同时采用胃肠起搏术刺激肠道蠕动,促进生大黄药物吸收;对照组(n=30)患者选取大肠经(晨间5点至7点)开放时间,采用单独大黄外敷神阙穴促进患者肠道蠕动,同时加用腹部顺时针按摩30min。两组患者通过比较首次排便时间、自发性排便次数、粪便性质,填写功能性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将数据收集时间定为干预后2周,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9.0进行结果统计分析,以此来对两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排便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2.首次排便时间:治疗前两组患者在首次排便时间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实验组首次排便时间高于对照组,两组首次排便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自发性排便次数:治疗前两组患者在自发性排便次数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两周后,实验组排便次数高于对照组,两组自发性排便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粪便性质:治疗前,两组粪便性质得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周后,两组粪便性质得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粪便性质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得分:治疗前,两组患者在便秘生活质量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分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本研究表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术能刺激肠道蠕动增强,促进大黄药物吸收,有效提高首次排便时间,促进自发性排便次数,有效改善粪便性质;2.本研究表明:采用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优于单独使用大黄外敷神阙穴,能够更加有效的持续的改善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生存质量,改善生活状态,提高其舒适度。不过因为研究时间整体不长,在大样本数据方面比较欠缺,因此是否具备长期治疗效果,需要进行后续的长期观察。
卜思媛[7](2019)在《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基于子午流注理论,观察不同时间灌肠对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探讨不同时间用药对疾病治疗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证明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材料与方法:将90例轻、中度活动期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卯时组、酉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30例。治疗期间卯时组选择在卯时(早5点7点)予通灌液联合止血灌肠散灌肠治疗,酉时组选择酉时(晚5点7点)予通灌液联合止血灌肠散灌肠治疗,常规组则在常规灌肠时间(早8点半9点半)予通灌液联合止血灌肠散灌肠治疗。疗程为21天。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的改善情况及复发情况,对治疗后中医总体症状改善情况、中医各主要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分,计算治疗后中医症状改善有效率。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卯时组总有效率为90.00%;酉时组总有效率为83.33%;常规组总有效率为86.67%;经秩和检验,治疗后在中医证候疗效情况上,卯时组优于酉时组、常规组,结果具有差异性(P<0.05)。2.中医症状改善比较:在中医症状改善总积分上,三组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卯时组优于酉时组、常规组(P<0.05);而酉时组、常规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卯时组改善患者腹痛、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方面,优于酉时组(P<0.05);治疗后卯时组改善患者里急后重、口干苦方面,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酉时组和常规组在中医各症状的改善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O.O5)。3.治疗后1个月后进行随访,卯时组有2人复发,酉时组有3人复发,常规用药组有2人复发,复发率分别为7.41%,12.00%和7.69%.4.治疗过程中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在疗程期间的血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结果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不同时间进行中药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具有明显疗效差异,在卯时灌肠治疗效果优于酉时组和常规组。在对患者进行灌肠治疗时,应尽量选取大肠经最旺的卯时。2.在本次临床研究中以子午流注理论为基础,根据十二时辰气血灌注盛衰择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体体现了中医诊疗的特色,对于临床指导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显着作用。
孔小洁[8](2019)在《基于胃肠电图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胃经在经脉气血的辰时(胃经气血旺盛时辰即开时)和巳时(胃经气血未盛时辰即非开时)的两种不同状态时,电针足三里并对比不同时辰的胃肠电图的差异,同步监测受试者的胃肠活动的变化。探讨人体是否存在“开时”电针经脉疗效优于“非开时”的现象及不同时辰的经脉-脏腑相关性,为子午流注纳子法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方法:应用EGEG-8D胃肠电图仪,分别在胃经的开时和非开时电针足三里,记录30名健康志愿者的胃经不同时辰胃部(胃体、胃窦)和肠部(升结肠、降结肠)4个检测点在自然状态10分钟、电针20分钟、电针后10分钟的胃肠电图,分析并比较健康人在不同时辰不同电针状态下的胃肠功能状态的差异。结果:1.自然状态下,胃经不同时辰健康人的胃肠电图的表现及特征(1)无论是胃经开时还是非开时,受试者自然状态下的胃肠电图的特征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整体水平偏低且节律稳定;二是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整体水平偏高,节律基本稳定;三是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呈明显动态变化,时高时低,节律不稳定。(2)胃经开时和非开时受试者的胃体、胃窦、升结肠、降结肠等检测点的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时健康人胃肠电图的表现及特征(1)从胃肠电图各导联幅值和面积的反应来看,开时和非开时的胃部(胃体、胃窦)和肠部(升结肠、降结肠)的升降情况相似。(2)电针20分钟过程中,胃经开时和非开时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均同步双向改变。电针可以使得受试者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偏低的明显升高,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偏高的明显降低,自然状态下节律杂乱者趋向于规则有序。(3)胃经开时和非开时电针足三里对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的影响有所不同,与电针前比,胃经开时电针对健康人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变化有非常显着的差异(p<0.01);而胃经非开时电针对健康人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变化也有显着差异(p<0.05),即胃经开时电针对健康人胃肠功能的影响较胃经非开时更明显。3.不同时辰停止电针后的胃肠电图的表现及特征(1)停止电针后,其即刻效应减弱,胃经开时和非开时的胃肠电图会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电针时胃肠功能上升的受试者在电针后会持续一段时间再回落,与自然状态时比较时,却无明显差异(p>0.05)。(2)电针时胃肠功能下降的受试者在电针后基本呈继续下降的趋势,与自然状态比较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两种下降形式到达一定水平时均会进入相对稳定的状态,不再继续下降,这说明存在电针作用的后效应,且这种后效应在持续一定时间后进入平台期。4.不同时辰电针对健康人胃肠电图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变化率影响的比较(1)从差值来看,胃经开时电针时的各部位的平均幅值和反应面积的变化幅度均较胃经非开时大,但总体统计学意义不显着,这说明开时取穴的电针疗效较非开时有一定优势,但针刺对机体处在平衡稳定的健康状态的调节作用有限。结论:(1)自然状态下,胃经开时与非开时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表现无明显差异。(2)电针足三里可使自然状态下亢进的胃肠功能减弱,亦可升高自然状态下偏低的胃肠功能,促使它们向平衡状态趋近;这某种意义上体现了电针可以双向调节脏腑机能,而该调节功能与机体本身状态有关。(3)针刺作用存在后效应,且作用时间有限;机体的自组织系统能根据人体需要的功能状态做出适当的自主调节。(4)胃经开时电针足三里比非开时对健康人的胃肠功能调节作用明显,体现了电针治疗具有时间特异性,经脉气血旺盛时辰电针效果优于经脉气血未盛之时。
周敏杰[9](2019)在《不同时间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相位的SCN蛋白磷酸化修饰组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不同时间针刺对Barb/c小鼠自发活动近似昼夜节律的时相特征改变及SCN全蛋白磷酸化的机制方法将108只雄性Barb/c小鼠按六个时间点分为6组,即CT0组、CT4组、CT8组、CT12组、CT16组、CT20组。每组内又分为电针组、假穴组、空白组。每只小鼠单独放置在节律室的隔离单元格内进行驯化,运用电脑进行自动光-暗控制LD 12:12,驯养10天后小鼠的自发活动节律与光暗周期同步,将光照转为恒定黑暗。(1)实验一:小鼠进入自由运行10天后,进行导引实验,电针组在相应时间电针小鼠百会、长强穴,为了电流局限在穴位,两穴位近旁各浅刺一针,以刺入皮下为度。电流频率2/15 Hz、疏密波,电流0.5 mA,每次15 min;假穴组在小鼠右侧胁肋下非经非穴处(右侧腋中线与髂嵴上10 mm做一横线的交点)电针刺激,在假穴旁再浅刺一针,电针刺激参数同电针组;空白组不予针刺及捆绑,暗置处理。每只小鼠处理完后,继续放回隔离单元格内饲养,所有动物的自发活动数据全程通过ClockLab采集分析软件记录。分析动物自发转轮活动数据,计算每日小鼠活动的峰相位、活动量、起止活动时间等。观察不同处理方式后小鼠自发活动近似昼夜节律的时相特征改变。(2)实验二:导引刺激后小鼠继续暗置,10天后进行第二次实验处理,每组小鼠实验处理同实验一,在每只小鼠针刺时间对应的2小时后,取出含SCN的脑组织,采集108个样本后,送样检测;应用TMT标记磷酸化修饰组(IMAC富集)学分析SCN全蛋白的磷酸化修饰水平,明确不同时间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的SCN核蛋白质磷酸化的机制。结果(1)电针能调整小鼠自发活动节律的起始活动时间,表现为CT4、CT8电针,电针组起始活动时间超前,电针组起始活动时间与假穴组相比P<0.05,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CT16电针组起始活动时间迟后,电针组与假穴组相比P<0.05,与空白组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点电针后起始活动时间转移变化无统计学意义。(2)通过不同时间点的蛋白磷酸化修饰差异水平聚类分析,在CT8、CT16的聚类趋势有特征性变化,Cluster1、Cluster2中CT8均为折线图的最低点,CT16为折线图的最高点。(3)以1.2倍为变化阈值,取两次重复实验中共同上调和共同下调的差异位点,本研究一共鉴定到位于3078个蛋白上的11232个磷酸化位点,其中2651个蛋白的7633个位点包含定量信息。以定位概率>0.75的标准进行过滤后,一共鉴定到2829个蛋白上的7605个磷酸化位点,其中2488个蛋白的6192个位点包含定量信息。(4)通过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可知,CT8时间点电针组/空白组差异修饰位点对应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有25条,显着性富集的有5条,CT8时间点电针组/假穴组差异修饰位点对应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有46条,显着性富集的通路有11条。CT16时间点电针组/空白组差异修饰位点对应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有41条,显着性富集的有10条,CT16时间点,电针组/假穴组差异修饰位点对应蛋白富集的信号通路有17条,显着性富集的有1条。结论(1)电针能调整Barb/c小鼠自发活动节律的起始活动时间,具有明显的依时相性,表现为CT4、CT8电针,起始活动时间超前,CT16电针后起始活动时间迟后。(2)从蛋白修饰水平分析,CT8针刺调整自发活动相位超前,可能与GABA能突触信号通路中的GABAB受体、Gi/o蛋白磷酸化修饰水平下调有关。CT16针刺自发活动相位迟后,可能与胰岛素信号通路中,AC蛋白修饰水平上调,抑制胰岛素分泌有关。
刘宽奇,金风[10](2019)在《时辰放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证明生物节律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如细胞周期和激素分泌。近年来生物节律已逐渐应用于肿瘤的治疗中,将生物时间节律与放射治疗结合的治疗方式称之为时辰放疗。该治疗的方式是以生物节律为基础,在肿瘤细胞与正常细胞放射敏感性的最佳时机给予放疗以达到不减低疗效的情况下降低毒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率、提高生活质量。时辰放疗是否在增加放疗敏感性、减轻毒副反应、提高疗效及生存率等方面优越于常规放疗?相关研究国内外较少报道,本文就时辰放疗在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为时辰放疗这种治疗方式是否能作为恶性肿瘤更有效的放射治疗模式提供研究数据及新的思路。
二、胃肠道时辰节律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胃肠道时辰节律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时间针灸疗法对功能性胃肠病作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实验研究 |
临床研究 |
讨论 |
(2)院前呼救病种与中医时间医学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时间医学及其临床研究 |
1. 中医时间医学的起源 |
2. 子午流注理论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2.1 子午流注理论概述 |
2.2 子午流注理论临床应用 |
3. 四时节气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3.1 四时节气概述 |
3.2 四时节气与生理相应 |
3.3 四时节气与疾病诊治 |
4. 十二时辰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4.1 十二时辰概述 |
4.2 十二时辰与人体生理病理节律 |
4.3 十二时辰与疾病诊治 |
5. 六经病欲解时与疾病的相关性研究 |
综述二 西医时间医学及其临床研究 |
1. 西医时间医学概述 |
2. 西医时间医学与疾病的相关性 |
2.1 循环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
2.2 神经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
2.3 消化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
2.4 泌尿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
2.5 内分泌系统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
2.6 肿瘤与西医时间医学相关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调查研究内容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院前呼救患者的疾病谱构成 |
4.2 不同性别院前呼救疾病谱构成 |
4.3 不同年龄组院前呼救疾病谱构成 |
4.4 疾病发病与各时辰的关系 |
4.5 疾病与季节的关系 |
4.6 疾病与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
5. 讨论 |
5.1 院前呼救患者疾病谱构成分析 |
5.2 不同性别、年龄组院前呼救疾病谱构成分析 |
5.3 疾病与时间医学的相关性分析 |
5.4 疾病的预防调摄 |
5.5 中西医时间医学理论差异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昼夜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1.1 研究对象 |
1.1.2 诊断标准 |
1.1.3 受试者纳入标准 |
1.1.4 受试者排除标准 |
1.1.5 受试者剔除标准 |
1.1.6 受试者脱落标准 |
1.1.7 研究方法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研究结果 |
1.2.1 一般资料比较 |
1.2.2 AS组、对照组血清TNF-a、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3 AS活动组、缓解组血清TNF-a、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4 不同中医证型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5 不同影像学分级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2.6 外周关节受累时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3 讨论 |
1.3.1 AS相关细胞因子及其昼夜变化规律 |
1.3.2 AS中医证型与TNF-α、IL-6 水平变化的关系 |
1.3.3 从中医阴阳学说角度认识AS血清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 |
1.3.4 AS疾病特征与TNF-α、IL-6 水平昼夜变化的分析 |
1.3.5 时间治疗在AS中的应用 |
1.3.6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
2.1 对脊柱关节炎的认识 |
2.2 脊柱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 |
2.3 时间医学-昼夜节律 |
2.4 脊柱关节炎的昼夜节律 |
2.4.1 脊柱关节炎疼痛的昼夜变化 |
2.4.2 脊柱关节炎相关细胞因子的昼夜变化 |
2.5 脊柱关节炎的时间治疗学 |
2.5.1 非甾体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
2.5.2 缓解病情的抗风湿药物(disease 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 |
2.5.3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 |
2.5.4 生物制剂 |
2.6 中医对脊柱关节炎的认识 |
2.6.1 中医病名的认识 |
2.6.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
2.7 中医时间医学 |
2.7.1 中医时间医学对生理节律性认识 |
2.7.2 中医时间医学对疾病节律性认识 |
2.8 中医因时治疗 |
2.8.1 择时用药 |
2.8.2 中药在脊柱关节炎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病历报告登记表 |
附录B 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时辰阴阳调理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 疾病的概述 |
1.2 流行病学 |
1.3 发病机制 |
1.4 治疗 |
2. 中医学研究进展 |
2.1 中医病因病机 |
2.2 中医辨证分型 |
2.3 中医治疗 |
3. 时间医学的研究进展 |
3.1 现代时间医学的研究 |
3.2 中医时辰医学的研究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病例脱落与处理 |
1.6 病例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方法 |
2.2 观察指标 |
3. 统计分析方法 |
4. 研究结果 |
4.1 基础资料分析 |
4.2 三组PSQI各项目评分及总评分的比较 |
4.3 三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单项证候积分的比较 |
4.4 三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张琪教授对于失眠的认识 |
2. 时辰阴阳调理法的理法方药探讨 |
2.1 时辰阴阳调理法的立法依据 |
2.2 加味百合地黄汤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
2.3 安神方立方依据及组方分析 |
2.4 两方组方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
3. 结果分析 |
3.1 安全性分析 |
3.2 PSQI的比较分析 |
3.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 结论 |
5.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亥时入睡对围青春期IR-PCOS的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防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理论研究 |
1.1 谨守节律 |
1.2 “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的中医防治方案 |
1.3 论日节律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 |
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2.1 病因与发病特点 |
2.2 西医治疗 |
2.3 睡眠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分组 |
1.3 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内容 |
2.1 研究目的 |
2.2 治疗方案 |
2.3 临床疗效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不同入睡时辰患者初始病情的评估 |
3.3 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亚组内及亚组间对比 |
3.4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疗效的亚组内及亚组间对比 |
3.5 两组患者治疗疗效的组间对比 |
3.6 安全性指标观察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方药解析 |
2.1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
2.2 以心为主导,心肾同调 |
3. 从日钟分析子午流注对女性月经的影响 |
3.1 中医子午流注的源流 |
3.2 人体内源性日钟对女性月经周期的影响 |
3.3 日钟对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影响 |
4. 对“围青春期”的理解 |
5. 试验结果分析 |
5.1 对中医证候积分的结果分析 |
5.2 对糖脂代谢的影响分析 |
5.3 对性激素的水平的影响分析 |
5.4 月经疗效分析 |
6. 结论 |
7. 创新点 |
8. 不足与展望 |
8.1 前瞻性研究部分 |
8.2 回顾性研究部分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功能性便秘定义及诊断 |
1.1.2 功能性便秘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治疗现状 |
1.1.4 子午流注理论在现代护理中的应用 |
1.1.5 大黄外敷神阙穴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
1.1.6 胃肠起搏对功能性便秘的影响 |
1.1.7 前景:临床面临现状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理论依据 |
1.3.1 老年功能性便秘 |
1.3.2 子午流注 |
1.3.3 神阙穴定位及作用 |
1.3.4 胃肠起搏 |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对象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1.1 病例来源 |
2.1.2 一般资料 |
2.2 选择标准 |
2.2.1 功能性便秘诊断标准 |
2.2.2 功能性便秘临床症状评定表 |
2.2.3 纳入标准 |
2.2.4 排除标准 |
2.2.5 剔除标准 |
2.3 随机方法及分组 |
2.4 资料收集 |
2.4.1 资料收集时间 |
2.4.2 资料收集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5.1 干预前准备阶段 |
2.5.2 干预阶段 |
2.5.3 资料收集阶段 |
2.5.4 资料录入阶段 |
2.6 伦理问题 |
2.6.1 遵循自愿原则 |
2.6.2 遵循保密原则 |
2.6.3 遵循公平原则 |
2.7 研究方法 |
2.8 观察指标 |
2.8.1 首次排便时间 |
2.8.2 自发性排便次数 |
2.8.3 排便性质 |
2.8.4 患者生活质量自评量表(PAC-QOL) |
2.9 数据管理与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者疾病情况比较 |
3.1.1 患者年龄情况 |
3.1.2 患者性别情况 |
3.1.3 患者便秘症状积分情况 |
3.2 研究结果比较 |
3.2.1 首次排便时间及自发性排便次数对比 |
3.2.2 患者粪排便性质 |
3.2.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
第四章 讨论 |
4.1 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治疗功能性便秘优点 |
4.2 子午流注理论应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意义 |
4.3 老年功能性便秘患者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 |
第五章 结论 |
5.1 本课题研究结论 |
5.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5.3 本研究局限性 |
5.4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功能性便秘相关治疗护理研究进展 |
综述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
附录2 功能性便秘患者一般情况评估表 |
附表3 便秘患者生活质量量表(PAC-QOL) |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论文情况 |
致谢 |
(7)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研究资料 |
研究方法 |
结果分析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8)基于胃肠电图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脱落标准 |
1.5 与实验相关的注意事项 |
2 主要仪器与材料 |
3 研究方法 |
3.1 观察部位 |
3.2 电针穴位 |
3.3 刺激方法 |
3.4 检测时间 |
3.5 观测指标 |
3.6 胃肠电图仪电极体表安置点 |
4 测试方法 |
4.1 胃肠电检测过程及相关要求 |
5 数据统计处理 |
6 技术路线图 |
研究结果 |
1 不同时辰自然状态下健康人胃肠电图的表现及其特征 |
2 不同时辰电针足三里健康人胃肠电图的表现及其特征 |
2.1 胃经开时电针足三里健康人胃肠电图的表现及其特征 |
2.2 胃经非开时电针足三里健康人胃肠电图的表现及其特征 |
3 不同时辰停止电针后与电针前健康人胃肠电图的表现及其特征 |
3.1 胃经开时电针后与电针前健康人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的比较 |
3.2 胃经非开时电针后与电针前健康人胃肠电图的幅值和面积的比较 |
4 不同时辰电针对健康人胃肠电图变化率影响的比较 |
分析与讨论 |
1 研究思路分析 |
1.1 子午流注纳子法理论研究 |
1.2 选择胃经及取穴“足三里”的依据 |
1.3 探究反映胃肠功能脏腑变化的切入点——胃肠电图 |
1.4 关于胃肠各部位体表投影电极的定位研究 |
2 研究结果分析 |
2.1 人体经脉-脏腑具有相关性 |
2.2 人体自组织系统影响针刺作用 |
2.3 针刺对脏腑功能的双向良性调节效应的重要性 |
2.4 针刺作用存在时效关系 |
3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伦理审查批件 |
附录 B 知情同意书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不同时间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相位的SCN蛋白磷酸化修饰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对Barb/c小鼠自发活动近似昼夜节律的时相特征改变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实验结果 |
4.小结 |
实验二 :不同时间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的SCN蛋白磷酸化修饰组学的研究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4.实验结果 |
5.小结 |
讨论 |
1.祖国医学对人体节律的认识 |
2.针刺处方与时相点的选择 |
3.针刺有调整昼夜节律的作用 |
4.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的SCN核蛋白质磷酸化的机制研究 |
4.1 视交叉上核调整昼夜节律的机制 |
4.2 蛋白质磷酸化与昼夜节律的作用 |
4.3 蛋白质磷酸化与行为学的关系 |
4.4 差异修饰位点对应的蛋白GO二级注释分析 |
4.5 SCN蛋白磷酸化修饰参与的相关信号通路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件 |
附件一: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
(10)时辰放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节律概述 |
2 时辰治疗基础背景 |
3 时辰治疗临床运用 |
3.1 头颈部肿瘤 |
3.2 胸部肿瘤 |
3.3 腹部肿瘤 |
3.4 妇科肿瘤 |
4 展望 |
四、胃肠道时辰节律的实验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时间针灸疗法对功能性胃肠病作用的研究进展[J]. 林勇,刘婧,李佳.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21(06)
- [2]院前呼救病种与中医时间医学相关性研究[D]. 王彤彤.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TNF-α、IL-6的昼夜变化及其与中医证型的研究[D]. 孙哲.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时辰阴阳调理法治疗阴虚火旺型慢性失眠障碍的临床研究[D]. 王欣.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亥时入睡对围青春期IR-PCOS的增效研究[D]. 刘歆玥.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基于子午流注择时大黄外敷神阙穴联合胃肠起搏在功能性便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研究[D]. 冯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灌肠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观察[D]. 卜思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8]基于胃肠电图探讨子午流注纳子法对胃肠功能的影响[D]. 孔小洁.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19(08)
- [9]不同时间针刺调整昼夜节律相位的SCN蛋白磷酸化修饰组学研究[D]. 周敏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时辰放疗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刘宽奇,金风. 现代肿瘤医学,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