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重点读者服务的实践和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严贝妮,李晓旭[1](2022)在《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战略规划探赜》文中研究表明为对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战略规划进行前瞻性思考,通过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以省级公共图书馆“十三五”战略规划为研究样本,对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的制定和实践进行分析,发现省级公共图书馆在“十四五”战略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应该注意提升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意识、制定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专项计划、推进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创新和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如此才能促进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在“十四五”时期的高质量发展。
罗伊[2](2021)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城是彰显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传统精神的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反应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的实物见证。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日益重视,明确指出保护长城的核心在于对长城价值的保护与展示。而2019年审议通过的《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对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的保护与利用,为长城保护展示工作开启了新任务,提出了新要求。作为战国、秦汉、隋、宋、明等历史时代长城遗址存在的丰厚地区,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美誉,是长城遗址的典型代表之一。但宁夏长城遗址目前存在着保护展示工作尚不充分,缺乏统一展示体系串联整体长城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宁夏长城价值展示内容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本文从文化阐释与标识系统出发展开研究,力图构建与之相适宜的标识与阐释体系。基于叙事学理论和相关规划理论,分析宁夏长城遗址的资源构成要素与价值要素,找出核心文化价值,进行系统化的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设计。通过构建标识与阐释体系,建立完整的宁夏长城标识展示系统,提升公众对与宁夏长城的认知和了解,帮助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更好地建设实施,也有助于带动宁夏旅游业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标识与阐释体系的建立不仅能响应国家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具体要求,也是对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新事物建设与展示利用理论方法的积极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文可主要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及相关理论进行解读与研究,明确相关概念,采用了实地调研与理论分析结合的方式,选取叙事学和符号学的主视角对标识与阐释体系进行分析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对宁夏长城遗址资源构成的历史解读与现状分析,对遗址保护现状进行全面分析,挖掘宁夏长城的发展演变过程与历史格局,提取宁夏长城遗址价值要素,明确宁夏长城遗址目前保护展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三部分着重构建相应的标识与阐释体系,从需求出发,针对展示目标、原则、策略提出相应要求,并根据提炼后的宁夏长城价值要素,构建阐释主题与各类标识的主题框架,并对不同类型的展示标识进行分类讨论;第四部分结合上文内容,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整体的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进行设计,初步构建具体空间格局与展示方式,划定不同层级的标识与阐释展示方式,参照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格局进一步细分层级,开展重点长城段进行规划设计,布置游览线路,并对相关活动策划提出建议。
教育部[3](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4](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陈洁[5](2020)在《科技之美-《Science》杂志封面设计研究(2009-2018)》文中研究指明《Science》杂志创刊于1880年7月3日,是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科学杂志之一,该杂志以传播最前沿的科学研究发现为主要目的,其封面的美学性也领先于其他的同类型的科学期刊,充分地调动了读者的视觉享受。《Science》对于可视化传播技术的运用是业界的典范,成为许多科技期刊提高自身办刊水平和科技传播能力的学习目标。本文选取《Science》(科学)杂志2009-2018年间全部期刊封面为研究对象。从期刊封面视觉特征和艺术特点出发,研究其可视化封面表现规律,探讨科学视觉传播中封面装帧设计的美学要求,并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其构图、文字、图像和色彩等要素之间的建构的方式,进而有助于深入探索科学知识可视化的生成方式以及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内在关系,进一步优化我国科学可视化的质量,以此来提高中国自身的科学传播力量。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基础研究部分:第一章,绪论,概述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综述前人与本论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阐述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以及相较于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创新点。第二章,《Science》杂志概述,是有关于杂志的本体研究。本章详实地介绍了《Science》杂志的诞生与发展,另外,探讨了《Science》封面的商业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理论研究部分:第三章,具体分析了《Science》杂志封面的艺术特性。本章根据笔者收集到的2009-2018年512期封面展开探究,从构图、文字、图像以及色彩四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封面构图,从文字和图像的构图形式到视觉元素之间的平衡感和层次感;第二部分是封面文字的运用,字体风格到和层级分化,展现了文字运用的秩序性和时代感;第三部分是图像的应用,笔者对样本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Science》善于运用摄影可视化、计算机可视化以及绘画等其他材料制作封面图片来展现图像的精确性、技术性和高雅性;第四部分是色彩的选择,《Science》将色彩的象征性和对比性恰到好处地融合于一个画面中,既深化了主题又强化了视觉美感;第五部分根据收集的资料,为《Science》封面提供可践行的建议。总得来说,《Science》封面在十年的更替中,一直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不断完善自身的艺术审美性。第四章,将《Science》与同类型杂志封面视觉设计策略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分析了与《Nature》、《Cell》之间在视觉元素设定安排上的共性与差异。三者之间有共同的联系,但也因品牌的独立性,保有自身特有的视觉特色。应用研究部分:第五章,《Science》杂志封面的文化特性研究。本章首先分析了《Science》对同一研究对象的科学符号应用的区别。紧接着延展到科学可视化、符号化的必然趋势以及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互联互通。第六章,个人实践的应用探索——《科学通报》杂志封面的创新设计。笔者通过发现《科学通报》封面设计原先存在的问题,结合以上对《Science》封面视觉研究,来提供重建方案,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结论部分:第七章是全文的结论与展望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概述总结,并期望为国内的科学杂志封面设计提供切实有效的新思路。
高筱卉[6](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程亮[7](2019)在《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域,满足市民、读者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在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公共图书馆的必然要求。当下,物联网、大数据、云技术,科技的创新、大环境的变迁为图书馆的变革和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同时科技进步,多媒体的快速发展,信息获取渠道的宽度、广度以及便利性也给公共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如何转变重塑服务理念,由“政府端菜”向“百姓点菜”转变;如何运用科技手段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产品和服务创新供给;如何创新管理机制,激发公共图书馆活力;如何建立公共图书馆公众参与的效能评价制度,建立起良好的人才队伍,已经是图书馆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新时期公共文化及公共图书馆的责任和使命为落脚点,以创新发展为着力点,在介绍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新公共管理理论等基本概念基础上,指出了研究我国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的背景和现实意义,并借鉴国内外公共图书馆发展的宝贵经验,以福田区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分析、调查问卷、实地调查、访谈等方式着重对福田区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服务、管理体制、基础设施、科技运用等情况进行调研,在充分肯定成绩,指出好的方面的同时分析现状、指出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进而提出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读者服务内容上虽然在不断拓展,但是服务理念滞后,服务效能低下,提出服务理念重塑,以标准化、科学化管理提升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效能;就图书馆现实情况和读者满意度调查,提出提升优化基础设施,在空间布局上进行创造性重构;提出科技和应用创新有待加强和深化,要更加注重和紧跟人的需求,运用新时代科技飞速发展成果,创新服务手段和方式,提升读者服务内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在管理体制改革深化上,福田区图书馆需要将总分馆改革不断推向深入,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激发图书馆工作人员主动服务和创新服务的活力,促进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服务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本文通过对福田区图书馆进行深入研究,以期为国内欠发达的地区和城市公共图书馆建设提供一面“镜子”,为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贡献一点微末的智慧和力量。
尹佳[8](2019)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化、国际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其形式以外宣翻译为主。因此,外宣翻译实践的成效关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外宣翻译,其中心词为翻译,但“外宣”一词既指出了中译外的方向,也明确了翻译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及动态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及发展是其传播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我国外宣翻译虽然历经了迄今为止60余年的发展,但其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局限于译本语言文字层面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不断尝试将翻译本体论的研究与边缘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注意到语言之外的因素,证明除了语言本身,制约翻译活动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注意。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到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需要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以研究其生产、传播、接受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翻译研究主要采用的各种研究视角中,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能够与外宣翻译研究产生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关联;2)在话语与社会辩证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3)在权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与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外宣翻译要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引入外宣翻译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重点分析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所选语料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既蕴含大量意识形态内容,又以实现译入语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要求,既讲求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又要对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给予关注,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探索无法满足以上多维度的需求,传统的归化或异化策略无法适应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辩证的、动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对语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从译本、翻译的传播实践以及翻译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一框架中,第一维度为译本:涉及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第二维度为翻译的传播实践,包括翻译的生产、翻译的传播与翻译的接受;第三维度为翻译的社会实践,包括翻译与权力关系,翻译与社会身份,以及翻译与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审视外宣翻译,探索外宣翻译话语实践的传播属性。研究发现:1)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审视外宣翻译,能够有效突破语言文字分析的局限性,凸显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性;2)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国际传播实践过程,对赞助人、译者、传媒以及读者的多维度思考是一种主体间性意识,这反映出信息传播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意义,对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话语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使用的话语策略密不可分,本研究从读者接受与读者反应的角度进行探索,丰富了外宣翻译的话语传播策略。
李晶晶[9](2019)在《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高校图书馆网站发展日趋完善的同时,高中图书馆网站也抓紧建设的步伐,高中图书馆网站作为中学信息服务的提供平台,其信息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老师的科研进展和学生的求知欲。目前,由于高中图书馆网站大多数都依附在学校官网中发展,建设时间较短,往往出现信息资源不足、信息检索故障以及页面十分简单等状况。所以对高中图书馆网站的信息服务质量进行科学和客观的评价极为重要,有助于改进高中图书馆网站建设的现状,从而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本研究以福建省和台湾地区的部分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高校图书馆网站和公共图书馆网站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并依据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的调研情况,同时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更加深入地制定和完善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总共有4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以及29个三级指标。从层次分析法角度出发,利用相应的问卷调查确定了各指标权重。本研究针对闽台地区28个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进行评价,对评分结果定级并进行分析,在借鉴台湾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发展优势的基础上,最后为福建省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的信息服务质量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李建红[10](2017)在《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文中认为“主题出版”的正式提法源于2003年新闻出版总署的主题出版工程。此后的十四年间,主题出版围绕着党和国家工作不同时期的工作主线,出版了一系列主题出版物,既不乏精品力作,又打造了诸多畅销图书。主题出版影响力与日俱增,双效益也在力求最大发挥,目前业界已经出现相关研究,但缺乏一定的历史性和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文系统考察了主题出版的内涵、特征与意义,认为体现国家意志是主题出版的内涵;主题出版活动由来已久,几乎与整个人类文明史相同步,与人类出版史相伴随,存在于每一个比较完整的社会形态之中,并在每个历史阶段担负着重要使命,尤其在中国共产党作为革命党和执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体现了其在党的事业发展中的不可或缺性,实现了其肩负的党的理论创新和理论传播的重要使命。本文创新性地把2003年以来的主题出版分为初始期(2003-2006年)、成长期(2007-2012年)、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三个阶段,总结了政府管理层面、行业层面、企业层面、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并尝试总结出主题出版的规律性,认为主题出版具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认为主题出版要长期发展必须解决好以下矛盾:一是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二是学术性与大众化的矛盾,三是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四是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最后,文章预测了中国主题出版的七个发展趋势,认为未来政府管理部门对主题出版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强;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主题出版影响更加持久、广泛。由此给出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即国家管理层面要对主题出版做好“顶层设计”;出版企业层面要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出版科研层面要密切关注主题出版实践,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二、对重点读者服务的实践和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重点读者服务的实践和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战略规划探赜(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内容解析 |
2.1 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主要目标 |
2.1.1 宏观目标 |
2.1.2 具体指标 |
2.2 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重点任务 |
2.2.1 提高文献资源保障能力 |
2.2.2 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机制 |
2.2.3 提升人才队伍学术水平 |
2.2.4 推进古籍文献保护工作 |
2.2.5 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
2.2.6 引领国内外文化交流与合作 |
2.2.7 繁荣全省公共图书馆事业 |
2.2.8 促进图书馆实体空间建设 |
2.3 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保障措施 |
3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实践评介 |
3.1 资源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馆藏资源结构有待优化 |
3.2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学术科研交流仍需加强 |
3.3 公共文化基础服务夯实,创新文化服务有所欠缺 |
3.4 省级馆引领作用得以发挥,总分馆制度建设不够健全 |
4 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战略规划的建议 |
4.1 提升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意识 |
4.2 制定省级公共图书馆战略规划专项计划 |
4.3 推进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方式创新 |
4.4 强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2)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新时代国家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新要求 |
1.1.2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给出新任务 |
1.1.3 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产业建设的迫切需求 |
1.1.4 统一标识背景下特色标识与阐释体系亟需研究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标识 |
1.3.2 阐释 |
1.3.3 展示 |
1.3.4 标识与阐释系统 |
1.3.5 国家文化公园 |
1.4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1 国内相关研究 |
1.4.2 国外相关研究 |
1.4.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1 研究思路 |
1.6.2 研究方法 |
1.6.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标识与阐释相关理论 |
2.1 叙事学相关理论 |
2.1.1 叙事学概述与发展历程 |
2.1.2 叙事学基本要素 |
2.1.3 叙事学理论相关应用 |
2.2 符号学相关理论 |
2.2.1 符号学理论概述 |
2.2.2 符号的具体感知 |
2.2.3 符号的叙事转译 |
2.3 展示价值及其他相关理论 |
2.3.1 展示价值理论 |
2.3.2 场所精神理论 |
2.4 文化感知相关理论 |
2.4.1 认知心理学理论 |
2.4.2 沉浸理论 |
2.5 环境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理论 |
2.5.1 环境心理学理论 |
2.5.2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
第三章 宁夏长城遗址历史变迁及资源构成 |
3.1 宁夏长城历史发展变迁 |
3.1.1 战国秦长城 |
3.1.2 秦、汉长城 |
3.1.3 宋代长城 |
3.1.4 明代长城 |
3.2 宁夏长城遗址资源构成 |
3.2.1 宁夏长城本体资源概况 |
3.2.2 宁夏长城本体资源分布情况 |
3.2.3 宁夏长城遗址资源构成要素 |
3.3 宁夏长城遗址价值要素构成 |
3.3.1 整体价值要素陈述 |
3.3.2 宁夏长城各类遗址价值解析 |
3.3.3 宁夏长城遗址价值要素选取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宁夏长城遗址保护与展示现状分析 |
4.1 宁夏长城遗址保护现状概况 |
4.1.1 宁夏自然背景概况 |
4.1.2 宁夏长城遗址保存现状概况 |
4.1.3 宁夏长城遗址保护现状分析 |
4.1.4 与周边环境关系现状分析 |
4.1.5 保护管理现状分析 |
4.2 宁夏长城遗址展示利用现状概况 |
4.2.1 宁夏长城遗址利用现状概况 |
4.2.2 宁夏长城遗址展示与价值阐释现状分析 |
4.3 现状问题总结 |
4.3.1 长城保护与展示工作存在挑战 |
4.3.2 保护利用与资源开发结合不足 |
4.3.3 缺乏统一展示体系将宁夏长城进行串联 |
4.3.4 没有突出各类型长城的不同展示方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标识与阐释体系研究框架 |
5.1 标识体系构建需求 |
5.1.1 相关规划与文件对标识展示的要求 |
5.1.2 促进宁夏旅游业发展的需求 |
5.1.3 各类利益主体对于宁夏长城标识展示的需求 |
5.2 标识与阐释体系展示目标 |
5.2.1 准确阐释长城信息,科学展示遗址文化 |
5.2.2 助力社会经济发展,完善旅游系统建设 |
5.2.3 构建标识展示系统,打造宁夏特色品牌 |
5.3 标识与阐释体系构建原则 |
5.3.1 保护优先,系统挖掘整体价值 |
5.3.2 文化引领,合理阐释长城特色 |
5.3.3 整体展示,重点打造主题叙事 |
5.4 标识与阐释体系展示策略 |
5.4.1 线型叙事,明晰整体空间布局组织 |
5.4.2 主题明确,文化主导阐释当地特色 |
5.4.3 形式灵活,多样呈现标识阐释方式 |
5.4.4 多元共生,协同现有景区联合展示 |
5.5 叙事视角下阐释主题框架构建 |
5.5.1 主体展示对象划定 |
5.5.2 宁夏长城阐释内容提炼 |
5.5.3 宁夏长城主题阐释主题框架构建 |
5.6 标识与阐释体系展示类别 |
5.6.1 长城遗址格局标识展示 |
5.6.2 长城遗址本体标识展示 |
5.6.3 长城遗址价值阐释展示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 |
6.1 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总体要求 |
6.1.1 确保长城遗址本体安全 |
6.1.2 深入挖掘长城遗产价值 |
6.1.3 弘扬长城遗址核心文化 |
6.1.4 建立完整标识展示体系 |
6.1.5 强化完善阐释叙事逻辑 |
6.1.6 形成宁夏特色展示模板 |
6.2 标识与阐释体系基本空间格局 |
6.2.1 标识系统基本构建 |
6.2.2 长城标识体系层级划定 |
6.2.3 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层级划定 |
6.2.4 构建标识与阐释体系空间格局 |
6.2.5 标识阐释体系建设时序 |
6.3 标识与阐释体系整体展示方式 |
6.3.1 标识与阐释方式主要影响因素 |
6.3.2 遗址展示方式与标识类型 |
6.3.3 核心展示园的标识阐释展示方式 |
6.3.4 集中展示带的标识阐释展示方式 |
6.3.5 特色展示点的标识阐释展示方式 |
6.4 标识与阐释特色文化线路规划 |
6.4.1 文化阐释线路规划思路 |
6.4.2 特色文化阐释线路分类 |
6.4.3 综合线路服务设施组织规划 |
6.5 长城文化阐释相关活动策划 |
6.5.1 参与模拟考古科普 |
6.5.2 长城生活文化体验活动 |
6.5.3 长城联合展出活动 |
6.5.4 数字化展示与体验 |
6.6 重点段落标识空间规划与设计 |
6.6.1 整体空间结构规划 |
6.6.2 主要标识展示内容 |
6.6.3 相关展示活动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讨论 |
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
不足之处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5)科技之美-《Science》杂志封面设计研究(2009-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Science》杂志封面设计相关的国内研究现状 |
1.3.2 《Science》杂志封面设计相关的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Science》杂志概述 |
2.1 《Science》杂志的诞生与发展 |
2.2 《Science》杂志封面概述 |
2.2.1 《Science》杂志封面的商业性 |
2.2.2 《Science》杂志封面的科学性 |
2.2.2.1 科学创意的真实性 |
2.2.2.2 学术研究的理解性 |
2.2.3 《Science》杂志封面的艺术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cience》杂志封面视觉特性分析 |
3.1 《Science》杂志封面构图编排 |
3.1.1 字体排版的规整性 |
3.1.2 图像构成的丰富性 |
3.1.3 画面布局的平衡感 |
3.1.4 图文编排的层次感 |
3.2 《Science》杂志封面文字运用 |
3.2.1 紧随时代的字体风格 |
3.2.2 主次分明的文字信息 |
3.3 《Science》杂志封面图像应用 |
3.3.1 以摄影照片展现精确性 |
3.3.2 以计算机增加技术性 |
3.3.3 以绘画等其他材料提升高雅性 |
3.4 《Science》杂志封面色彩选用 |
3.4.1 色彩象征意义的多元性 |
3.4.2 色彩对比的协调性 |
3.5 《Science》封面的不足与建议 |
3.5.1 提升图文编排的多样性 |
3.5.2 构建图像的民族特色 |
3.5.3 增加图形的创意方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cience》与同类型杂志封面视觉设计策略的对比分析 |
4.1 《Nature》和《Cell》杂志概述 |
4.2 《Science》、《Nature》和《Cell》杂志封面视觉设计策略的共性与差异 |
4.2.1 封面构图的共性和差异 |
4.2.2 封面文字的共性与差异 |
4.2.3 封面图像的共性与差异 |
4.2.4 封面色彩的共性与差异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cience》杂志封面的文化特性研究 |
5.1 《Science》杂志封面设计中的科学原理多种表现的对比分析 |
5.1.1 生命的本源——DNA |
5.1.2 功能分子与信息分子——RNA |
5.1.3 认知和行为的中枢——大脑 |
5.1.4 高强度超导材料——石墨烯 |
5.1.5 生存的源泉——农作物 |
5.2 科学与艺术之间的共通与融合 |
5.2.1 科学可视化趋势 |
5.2.2 科学传播的符号化倾向 |
5.2.3 科学与艺术的联谊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个人实践的应用探索——《科学通报》杂志封面的创新设计 |
6.1 《科学通报》封面设计特点及存在问题 |
6.2 个人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
6.2.1 《科学通报》杂志封面的选题——“孤独症” |
6.2.2 《科学通报》封面设计思路与设计理念 |
6.2.3 《科学通报》封面风格拟定 |
6.2.4 《科学通报》封面设计实践 |
6.2.4.1 “孤独症”系列封面视觉元素提取 |
6.2.4.2 “孤独症”系列封面文字信息 |
6.2.4.3 “孤独症”系列封面视觉设计 |
6.3 《科学通报》封面设计创作的心得体会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国内科学杂志封面设计的启发与展望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攻读艺术硕士研究生期间部分作品 |
致谢 |
(6)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和主题 |
1.2 现状和不足 |
1.3 范围和角度 |
1.4 设想和框架 |
1.5 研究方法 |
1.6 结果和意义 |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
2.1 术语 |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
2.3 理论基础 |
3 SC教学设计模式 |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
3.2 通用模式 |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
3.6 总结 |
4 SC大学教学方法 |
4.1 问题与方法 |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
4.4 合作学习方法 |
4.5 通识学习方法 |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
4.7 积极讲座法 |
5 简要总结 |
5.1 背景与目标 |
5.2 理论与方法 |
5.3 基本内容 |
5.4 主要创新 |
5.5 局限性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
(7)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对公共图书馆的研究 |
二、国内对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 |
三、研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关键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关键概念 |
一、公共图书馆及创新 |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三、总分馆制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二、新公共服务与图书馆的创新发展 |
第三章 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历程及现状 |
第一节 福田区图书馆概况 |
第二节 福田区图书馆功能定位及职责 |
一、角色定位:多元文化服务的提供者 |
二、职能定位:知识信息服务支撑者 |
三、资源定位:信息资源集聚和服务阵地 |
第四章 福田图书馆创新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福田图书馆创新实践的亮点 |
一、以读者为中心建立多元服务体系 |
二、打造立体化阅读空间创新体验式阅读 |
三、引入社会力量探索多元合作 |
四、运用实现互联网+实现数字化阅读 |
第二节 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实践的不足 |
一、服务理念、标准与文化强区目标尚有差距 |
二、管理模式和科技运用还需深化 |
三、图书馆专业人才成长与发展机制还需健全 |
第五章 优化建议 |
第一节 践行服务理念,增强读者满意度 |
一、探索个性化、泛在化服务 |
二、向需求靠拢,让读者“点菜”下单 |
三、倡导科学管理,激发内外动能 |
第二节 多层次着手提升服务效能 |
一、强化硬件基础,提升服务水平 |
二、寻求政府支持,推进“理事会”改革走向深入 |
三、继续深化科技创新,创造读者需求 |
四、拓展宣传营销,增强活动影响力 |
第三节 加强队伍人才建设 |
一、重视人才培养,加大经费投入保障 |
二、创新人才机制,深化激励改革 |
三、筑巢引凤,加强人才引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福田区图书馆读者满意度调查表 |
附录2 福田区社区图书馆阅读推广问卷调查表 |
附录3 福田区图书馆“选书帮”服务项目调查问卷 |
附录4 对福田区图书馆领导、工作人员的访谈纲要 |
附录5 正文中引用的人物访谈记录表 |
致谢 |
(8)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预期突破 |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 |
2.1.2 外宣翻译的概念及其内涵 |
2.1.3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
2.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
2.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与代表性理论 |
2.2.2 外宣翻译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联 |
2.2.3 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翻译研究成果 |
2.3 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翻译研究 |
2.3.1 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
2.3.2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 |
2.3.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及观察语料 |
3.1 外宣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
3.2 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 |
3.3 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下的外宣翻译过程 |
3.4 观察语料——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 |
3.5 小结 第四章 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1 概念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2 人际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3 语篇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
4.4 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传播实践 |
5.1 翻译的生产 |
5.1.1 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
5.1.2 外宣翻译的主体间性 |
5.1.3 译者对外宣翻译互文性的实践 |
5.2 翻译的传播 |
5.2.1 外宣翻译的传播机制 |
5.2.2 译者的把关人作用 |
5.3 翻译的接受 |
5.3.1 外宣翻译的读者研究 |
5.3.2 外宣翻译的读者关照 |
5.3.3 外宣翻译的读者反应 |
5.4 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 |
6.1 外宣翻译与权力关系之关联 |
6.2 外宣翻译与社会身份之关联 |
6.3 外宣翻译与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之关联 |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
7.1 译本与翻译传播实践之关联 |
7.2 翻译传播实践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
7.3 译本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第八章 结论 |
8.1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
8.2 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之处 |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9)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基础 |
第一节 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已有成果分析 |
一、已有评价指标体系 |
二、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的主要评价方法 |
第二节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 |
一、福建省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 |
二、台湾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建设现状 |
第三节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样本图书馆网站概况 |
一、样本选择 |
二、样本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概况 |
三、样本图书馆网站特征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模型构建 |
第一节 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基础 |
一、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 |
二、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构建的用户调研 |
第二节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一、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初步构建的过程 |
二、初步构建的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一级、二级、三级指标 |
第三节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调整及确立 |
一、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调整 |
二、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确立 |
三、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赋权 |
第一节 一、二级指标的赋权 |
一、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和依据 |
二、构建判断矩阵 |
三、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四、一、二级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二节 三级指标的赋权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分析 |
第一节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综合评价 |
一、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的评分 |
二、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的定级 |
第二节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一、高中教育政策的差距 |
二、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建设规模的差距 |
三、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链接位置设置的差距 |
四、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栏目名称设置的差距 |
五、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首页布局的差距 |
六、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多媒体设计的差距 |
七、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特色资源的差距 |
八、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检索功能的差距 |
九、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消息更新的差距 |
十、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交互功能的差距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闽台对比的闽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发展策略 |
第一节 闽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设计发展策略 |
一、明确图书馆链接在学校主页的位置 |
二、注重页面设计的合理性与艺术性 |
第二节 闽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内容发展策略 |
一、加强图书馆网站的内容建设 |
二、开展网站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 |
三、树立站内的主打品牌 |
第三节 闽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功能发展策略 |
一、提高信息检索的灵活性 |
二、树立“读者为本”的服务思想 |
三、实时规范的更新维护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1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评价指标访谈提纲 |
附录 2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指标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附录 3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判断矩阵调查 |
附录 4 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评价指标体系三级指标分值比例调查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综述 |
1.3 本研究创新点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2 主题出版:内涵、特征及意义 |
2.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特征 |
2.1.1 主题出版的内涵与外延 |
2.1.2 主题出版的特征 |
2.1.3 主题出版的类型 |
2.1.4 主题出版与专业出版、大众出版、教育出版的关系 |
2.2 主题出版活动的历史 |
2.2.1 人类文明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
2.2.2 中国历史中的主题出版活动 |
2.3 主题出版的功能和意义 |
2.3.1 主题出版体现了思想上层建筑对于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作用 |
2.3.2 主题出版对党的事业发展不可或缺 |
2.3.3 主题出版肩负着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使命 |
3 中国主题出版的现状、经验与规律 |
3.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现状 |
3.1.1 中国主题出版的初始期(2003-2006年) |
3.1.2 中国主题出版的成长期(2007-2012年) |
3.1.3 中国主题出版的快速发展期(2013-2016年) |
3.2 中国主题出版的经验 |
3.2.1 政府管理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2 行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3 企业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2.4 市场层面的主题出版经验 |
3.3 主题出版的规律 |
3.3.1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互动发展规律 |
3.3.2 “有为”在前、“无为”在后的发展规律 |
3.3.3 与精品出版的融合发展规律 |
4 中国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
4.1 主题出版面临的挑战 |
4.1.1 挑战之一:面临数量规模与质量的矛盾 |
4.1.2 挑战之二:面临严肃性与大众化的矛盾 |
4.1.3 挑战之三:面临时效性与长期性的矛盾 |
4.1.4 挑战之四:面临服务政治与服务大局的矛盾 |
4.2 主题出版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主题出版的认识不到位 |
4.2.2 出版行业管理缺乏引导力 |
4.2.3 出版企业缺少发展规划 |
4.2.4 主题出版推广工作不当 |
4.2.5 读者有效需求严重不足 |
5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对策建议 |
5.1 中国主题出版的发展趋势 |
5.1.1 政府管理部门的引导方向更加精准 |
5.1.2 主题出版的作用指向更加清晰 |
5.1.3 泛主题出版对出版机构的驱动作用更明显 |
5.1.4 主题出版将与数字出版更加紧密结合 |
5.1.5 主题出版的需求侧更加稳定 |
5.1.6 主题出版的供给侧更加丰富 |
5.1.7 主题出版的影响更加持久广泛 |
5.2 中国主题出版的对策建议 |
5.2.1 国家管理层面:做好“顶层设计” |
5.2.2 出版企业层面:对接国家战略,结合地方特色 |
5.2.3 出版科研层面:成立专门研究机构 |
6 结论 |
7 参考文献 |
8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对重点读者服务的实践和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省级公共图书馆“十四五”战略规划探赜[J]. 严贝妮,李晓旭. 图书馆建设, 2022(02)
- [2]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标识与阐释体系规划研究[D]. 罗伊. 西北大学, 2021(12)
-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4]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5]科技之美-《Science》杂志封面设计研究(2009-2018)[D]. 陈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深圳市福田区公共图书馆创新研究[D]. 程亮. 深圳大学, 2019(10)
- [8]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D]. 尹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闽台地区重点高中图书馆网站信息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李晶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中国主题出版研究(2003-2016年)[D]. 李建红. 武汉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