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焦热点 畅所欲言 促进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曹语涵[1](2021)在《基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朱迪思·朗格(Judith Langer)的文学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进行文学理解的主体。从尊重学生理解差异性的角度思考,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内核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对于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启发意义。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发现当前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仍存在问题。为了推动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发挥小说文体优势,本文以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并以《孔乙己》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进一步完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阐释朱迪思的文学教育理论,阐明“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分析个性化阅读教学特征,探究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从语文课程标准、小说文体特征、初中生心理特点和教学现状四个角度剖析以初中小说为载体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第三部分首先从促进小说教学程序的优化和推动小说教学意识的更新两个角度探讨个性化阅读对于初中小说教学的重要性,接着立足于语言能力、文学思维、审美想象力和文化理解力四个方面,探讨个性化阅读对于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第四部分在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从多元阅读实践以夯实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教师适时指导以消除学生想象构建的阻碍、课堂多重对话以探索小说的可能性视域、不间断评估法以评价学生想象构建的成果和课堂实时互动以完善不合理的个性化见解五个方面提出实施策略,以推动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第五部分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以《孔乙己》为例,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以期为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新思路。结论部分再次强调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对于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启发意义。
王彬彬[2](2021)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文中提出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关注当代地方、国家和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与综合性成为地理学科常学常新、永葆活力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发挥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审视时事热点应用视角和效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探寻高中地理学科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性以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如何发挥其内在优势成为主要问题。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教学专着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并在分析18个教学案例和设计5个教学案例以及实施1个教学案例过程中获得启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选择性必修2为例,结合课程标准9条内容要求和教材11节内容,从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视角分析得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表和基于教材的时事热点体现表以及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二是设计5个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教学案例,分别是“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三是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分别是立足课程标准选定时事热点主题、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和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和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刘世翊[3](2021)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切了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通过线上线下的交流分享、团队协作,以统一形态对内对外发挥作用,有效地推动了社会发展。在教育领域,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以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共同体意识是国内外研究的热门课题。目前,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或网络环境中的研究,鲜有混合式学习环境下的探讨,且多偏于理论、缺少实证,虽然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学习共同体的特征和建构过程,但具体应用效果存在疑问,有待从实践角度进一步完善。本研究在梳理学习共同体和混合式教学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尝试从情境支持、教学交互、共同愿景和文化认同四个维度描述学习共同体。同时,初步提出了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并采用行动研究法将其应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中以检验实际效果,探究其是否有利于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从而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与策略,可为其他教学实践提供一定参考。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结合混合式学习环境的学习共同体建构这一问题展开,主要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理论准备。阐述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框架等;界定本研究的核心概念。通过文献分析法总结国内外的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阐述群体动力学理论、文化历史活动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2)现状调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进行调查,为更好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做准备。(3)理论探索。探索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提出相应的教学流程和建构策略。(4)实证研究。第一轮行动研究采用此初步策略开展教学。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束后,对初步构建的策略进行修改及完善,随后进行第二轮及第三轮行动研究,逐步完善教学流程及总结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有效策略。最后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方式对学习共同体建构成效进行分析。(5)研究结论。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调查结果表明:(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第二,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1)情境生成阶段:关联情境生成、注重动态生成;(2)问题导向阶段:激发学习动机、引发交流讨论、联系社会实践、培养问题意识、均衡问题占比、生发共同愿景;(3)实时交互阶段:密切师生交互、拓展生生交互、深化知识交互;(4)协同探究阶段:培养学习共同体文化、创造协作探究的场域;(5)综合评价阶段: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
陈玉萍[4](2021)在《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中国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兴起,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呈现多发态势,在互联网场域中,此类危机事件被当事人、网民、媒体等主体爆料后,经由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的传播扩散,极易演化为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文以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为研究对象,基于危机管理理论、治理理论、生命周期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系统论等理论基础,综合应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等方法,系统研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演化、影响与治理等核心内容,其理论贡献在于形成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研究的理论体系,也将为应对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保障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体育旅游快速发展促使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增加,体育旅游危机事件显示出环境因素与个体因素交融触发、事发空间从局地性向广域化扩散、事发时间从集中向分散迁移等发展态势。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在互联网场域中极易演变为网络舆情。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是由客体、主体、本体以及载体等四大要素构成,呈现出主体多元性与社群化、客体破坏性与复杂化、本体隐匿性与无序化、载体交互性与多样化等特征,呈现出网民表达理性化、舆情信息去中心化、传播媒介融合化等演变态势,具有主体需求导向功能、体育旅游产业危机预警功能、网民舆情依赖功能与多利益主体行为监督功能。(2)体育旅游系统由客源地需求系统、目的地接待系统、通道系统与支持保障系统构成。体育旅游系统子系统突变、子系统协同弱化、外部环境变迁冲击等原因引致系统整体紊乱。当紊乱熵值超越临界点之后,系统发生脆性崩塌引致危机事件发生。危机事件完成比特化网络转录后,在事件属性、网络表达平台、网民心理行为、政企调控缺失、媒体注意力聚焦等因素合力作用下,极易发酵演变为网络舆情,进而形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的标志为:(1)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完成从事发地到互联网场域的比特化转录;(2)网民、媒体、意见领袖、政府等利益相关者开始将注意力资源大量投向体育旅游危机事件;(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呈现特定流向规律。(3)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具有时序动态性、多维性、跃变性、衍生性、反馈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它受网络舆情系统中主体子系统、载体子系统、客体子系统的综合影响,外围宏观舆情环境通过主体因素、载体因素、客体因素的中介力量间接推动网络舆情演化。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内源动力包含事件冲击力与当事人牵引力,外源动力则由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网络平台扩散力等构成,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前期演化动力主体为内源动力,后期演化受内源动力与外源动力耦合交互作用。在网民关注力、媒体关注力、政府调控力、意见领袖动员力、当事人牵引力、事件冲击力、公共或个人网络平台扩散力的合力作用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经历酝酿、爆发、成熟与衰退四个生命周期阶段;不同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的各动力源作用强度不同,引致各生命周期阶段呈现出异质的演变规律。(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呈现出宏观、中观、微观多维并举的影响格局。宏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国家形象、国际体育赛事旅游承办、宏观政策制度变迁等方面;中观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体育旅游产业需求、体育旅游产业供给、体育旅游产业区域竞争格局、体育旅游市场规模、体育旅游产业生命周期演化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微观影响主要为对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体育旅游从业人员、体育旅游目的地、网民、媒体等主体的影响。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存在空间溢出与产业溢出效应,对具有地理空间隶属关系的目的地、同质体育旅游目的地、同质旅游危机事件发生地具有空间溢出效应,对目的地体育产业、旅游产业等有产业溢出影响,并通过城市形象受损影响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展。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对线下线上有融合影响作用;其影响场域呈现从体育旅游事发地到体育旅游目的地再到空间关联及产业关联旅游目的地的扩散规律。在各生命周期阶段,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舆情球体”体积发生动态变化,反应舆情热度高低,进而对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产生非均衡的影响强度。(5)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考虑到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不同发展程度、不同治理主体、不同治理手段下,治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在路径与策略上的差异性,特提出协同分异治理的理论范式。建议以制度保障为基础、以组织保障为核心、以资源保障为依托,建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保障体系;同时,建构涵盖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监测预警机制、应急处理机制、恢复与重建机制的协同分异治理机制。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的过程性差异,提出协同分时治理路径及策略。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差异,将网络舆情分成轻微级、警示级、严重级三种等级,提出针对不同级别的协同分级治理路径及策略。从政府、媒体、社区居民、意见领袖、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体育社群等主体出发,提出协同分主体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基于治理方式的刚柔性差异,提出协同分式治理的路径与策略,刚性治理方式表现为强化舆情管控法律与制度建设、提升技术治理能力,柔性治理方式则重在塑造舆情治理理念、培育体育旅游业风险文化、引入社会力量管控、重视网络伦理建设;柔性治理与刚性治理在协同分异治理下的耦合互动,可提升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治理水平,进而有助于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生态改善与体育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苏宝盈[5](2021)在《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媒体时代是指以个人传播为主,以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媒介时代,自媒体对社会的经济、文化、教育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教育方面,最主要的就是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对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有重要的作用。自媒体时代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一方面,自媒体时代下的资源和平台方便了教师构建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自媒体中传播的大众文化冲击着学生的价值观;碎片化的阅读方式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不规范的网络语言以及不良的写作习惯,影响着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读写能力。面对自媒体时代给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带来的影响以及学生阅读和写作习惯、方式的变化,本研究以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进行定位,并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容选择以及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研究。对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旨在利用自媒体时代下的资源和平台来构建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本研究认为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是一种强调将阅读和写作做为整体,合理利用自媒体时代下的平台和资源去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来进行言语技能教学,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宗旨的教学模式。它的特点为读写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读写教学环境的情境性;读写教学过程的平等对话性。结合自媒体时代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此教学模式的特点,本研究将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为激发读写兴趣;立足于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媒介素养。为实现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本研究认为可以从教材和自媒体两方面来选择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容。一方面是从教材中发掘可以与自媒体有交集的读写结合教学内容。本研究以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认为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与自媒体有交集的内容有阅读鉴赏板块中的部分研讨与练习、部分文体和表达交流板块中的部分写作练习。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自媒体,扩充读写结合教学资源。教师首先要合理选择适合用来进行读写教学的自媒体平台。从技术操作层面和需求满足角度来说,本研究认为适合用来进行读写教学的自媒体有QQ、微信和微博。教师还要有效聚焦自媒体资源,例如,新闻热点资源和文化类综艺节目资源等,使这些自媒体资源成为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资源。本研究认为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分为四步:导入读写话题、阅读、写作和评价。这些步骤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变化来适当增删和调整相关的步骤。最后,教师在构建和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时,要注意避免在网络和信息技术世界里迷航;要避免在教学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要解决学生在众多网络信息资源里迷失的问题;要注意处理好此模式和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闫润涵[6](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教育部不断强调以建设“人才强国”、“教育强国”等理念来体现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特点,知识化、信息化、现代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和显着特点,这不仅进一步明确了现代教育的重要性,还越来越规范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知识的更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意识的增强。高中阶段是人生中知识积累的最重要阶段,也是学习方式培养的最重点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时期担任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引导学生在新授课学习的同时合理运用复习课提高学习效率,完成学习计划,达到学习效果是目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重视的问题。复习课是一个针对性不强,界定范围较广阔的理论概念,复习课是教育活动的一种类型,而教育活动是教师——在知识、技能、品德、思想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的外在的教育内容和活动方式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智慧、才能和思想,同时又将他们的思想、需求与创造才能外化为他们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过程。复习课就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新知识教授的基础上,通过对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复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其深化对“温故”这一学习过程中重要环节深刻而又正确的认识,培养从复习中“知新”的能力,有效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难题。无论是以教师还是学生为出发点,都需要从容应对从而规范未来教学中关于复习课开展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和模式,消除以往对复习课偏激态度和刻板印象的片面认知。本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对复习课以及思想政治课程复习课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介绍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论述高中政治复习课在建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原则以及合理建构的价值与作用.第三部分通过对3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和10名教师的访谈,进行调查资料的搜集整理,结合调查中列举的一些复习课程中教师授课或者学生听课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分析其出现的原因.第四部分通过对复习内容和复习形式的创新以及科学构建深入研究,结合当下新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提出适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结合的教学手法,帮助学生从观念上重视思想政治复习课,从实际行动上学会利用科学有效的方式达到师生共同追求的教学效果,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养成深度的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为未来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第五部分则按照对策内容结合行之有效的复习课建构模式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实践,客观真实地得到教师和学生的反馈,继续思考总结并不断创新,确保此类课程对于今后继续推广复习课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任风琴[7](2021)在《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新课标、新教材,全新的教材和议题式教学理念对思想政治教师的教法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贯彻新课标,钻研新教材,较好完成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求,达到教育目的和具体教学目标的双重要求是我们“思政人”的责任所在。学为人师,应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紧跟时代的步伐,应该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因此,本文将主要探讨议题式教学新理念的设计和运用,提倡让学生在“议中学”、“议中思”、“议中用”,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在寓教于“议”中掌握知识,内化于心,最后达到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根本目标。五个部分构成本文的主体部分。第一部分,即绪论,该章分为了问题的提出、研究现状(主要是在知网、万方等平台对“议题式教学”进行检索的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做出梳理)、研究意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描述)、研究方法、以及论文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四方面。第二部分,从内涵、设计原则与理论基础三方面展开对议题式教学进行概述。议题式教学是指教师以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立足教学内容,精心设置议题,创设真实情境,设计活动,旨在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启发引导为辅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不仅要体现学科特点,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注重对学生的正向引导,培育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与正确的三观。第三部分,介绍了运用议题式教学方式对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意义,主要从教师和学生两个维度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小组互动中碰撞出思维火花,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效果有着促进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有助于教师与时俱进,转变教学方法,提高业务水平与能力。第四部分,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设计,即对应教学过程的备课环节。议题、情境、活动是议题式教学不可或缺的三元素,因此,该章从如何设置议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展开论述教师对议题式教学的设计,以达到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最后以新教材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三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为例,展示了运用议题式教学的具体设计的操作方法。第五部分,介绍了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即对应教学过程的上课环节。同样,这一部分也是围绕议题、情境、活动三要素展开。主要阐述了议题与子议题的关系、注重议题的正向价值引导与促进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使学生全面、深刻的掌握知识,并且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最后,笔者利用实习期对议题式教学进行了亲身实践,以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四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为例进行呈现。
张玲赟[8](2020)在《《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报纸问政、电视问政、网络问政等不同类型的百姓问政活动悄然兴起,“问政”已然成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门词汇。百姓问政广受欢迎,恰恰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促进政府职能高效运转、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殷切期盼。同时,党和国家不断扩大“百姓问政”在内的人民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发布的《决定》指出:“国家行政管理承担着按照党和国家决策部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大职责。必须坚持一切行政机关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创新行政方式,提高行政效能,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各类百姓问政活动中,包括报纸在内的新闻媒体问政,无论在问政广度上,还是在问政深度上,都具有独特优势。质言之,新闻媒体就像一座桥梁,两头分别衔接着政府和人民群众。一方面,新闻媒体与政府部门紧密相连,不仅为政府决策提供咨政建言方面的有益参考,还能帮助政府做好政策解释和宣传方面的工作,即把“干得好”和“讲得好”统一起来。另一方面,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水乳交融,它通过深入人民群众,有效传递人民群众的诉求,并在第一时间把这种诉求传递给政府部门,从而起到信息沟通和舆论监督的作用。在众多媒体问政实践中,《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是一面鲜艳的旗帜。该栏目从安徽地域特色出发,把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不仅写在报纸上,也通过报纸这个载体,写在江淮大地上。它通过开放的方式,聚焦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话题,鼓励人民群众评议政府工作,同时邀请政府部门回应人民群众的各种问题和诉求。正是在“我做你评”“你问我答”的政民互动和真诚交流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心声被政府部门充分知悉,同时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因为人民群众的鼓励、支持和监督,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质言之,通过《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努力,很大程度上能够让政府部门“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广泛接受批评和监督”,同时还可以“广泛形成人民群众参与各层次管理和治理的机制,有效克服人民群众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治理中无法表达、难以参与的弊端”。毋庸讳言,由于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问政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还存在较大差距。进一步说,为了更好的畅通政民互动渠道,有必要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理论出发,深度发掘掣肘《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的系列制约因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策略。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介绍百姓问政的背景、研究意义和目的,确定合适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而,在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问政、百姓问政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选择支撑本文展开研究的基础理论并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问政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从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出发,深入剖析该栏目的既有问政功能、问政特色和掣肘问政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是在吸收和借鉴其他类似问政栏目有益做法的基础上,针对上述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的若干对策。通过上述研究,本文希望能为《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并给国内其他相类问政栏目提供有益借鉴。
王天东[9](2020)在《积极领导力对新企业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20新年伊始的“新冠肺炎”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企业由于其“新生弱性”和“小而弱性”的特点,生存发展也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有研究显示,因为疫情迫使企业停工停产,导致超过70%的中小企业难以支撑3个月。越是艰难时刻,新企业领导者作为新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舵手”和“关键人物”,其行为和态度对新企业团队成员越能够产生更大的影响,就更需要体现领导力的“积极性”。积极领导力作为领导力研究的新方向,对新企业积极应对动态环境,引导团队成员产生积极情感和积极行为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关于积极领导力的研究仍然较为匮乏(Gladis,2013),与其它领导力的概念含混不清,同时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积极领导力对组织与个体层面影响的结果和机制(Malinga等,2019),团队层面研究尚未得到充分重视,积极领导力如何应用于创业情景等问题也尚未回答。因此,研究积极领导力是一个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前沿科学问题,既能从团队这一新层次丰富积极领导力研究,还能拓展积极领导力在创业情景下的发展。在积极领导力可能影响的团队结果中,团队创造力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团队创造力是新企业开展创业活动的源泉和构建竞争优势的关键,这在大多数成功创业企业的实践中得到印证(Watson,1995)。如寒武纪科技的学术创业团队,秉持其开放和创造的精神,自2016年创立后迅速成长为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域首个独角兽企业,又如创立于2014年的商汤科技,充分发挥其团队创造力,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创造性结合,三年时间就成长为中国最大新锐人工智能公司。这些新企业团队的成功路径虽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其创业过程都凸显了团队“创造”的巨大作用。现有研究发现变革领导力、共享型领导力等领导类型对团队创造力能够产生影响(朱秀梅等,2015;刘雪梅和刘铮,2019),积极领导力作为与这些领导力相联系的领导力类型,也可能是团队创造力重要的影响因素。然而,积极领导力如何影响团队创造力这一关键问题仍不十分明晰,存在巨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基于此,本文提出并研究了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解释和预测作用,探究两者之间的作用机制。团队成员认知与情感状态是影响团队创造的重要因素(Tsai等,2012;张宁俊等,2019)。因此,本文通过团队认知与情感过程揭示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过程,具体考察了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和团队创业激情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关系中的复杂中介作用。此外,团队反思可以有效规避团队内部过度的一致性而导致的团队创造过程中的“团队思维”等问题,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团队创造力。因此,本文构建了积极领导力、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团队创业激情、团队反思和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模型,旨在揭示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直接作用,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以及团队创业激情的中介作用,以及团队反思对有关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总的来说,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在新企业中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影响机制当中的相关理论基础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在理论综述部分对社会认知理论、自我决定理论以及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进行梳理,同时对积极领导力、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团队创业激情、团队反思以及团队创造力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为假设提出和模型构建奠定理论基础。第二,本文在案例研究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积极领导力、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团队创业激情、团队反思和团队创造力的概念做出界定,利用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建立起新企业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17条研究假设,深入揭示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的关系中,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团队创业激情的三重中介作用,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创业激情、团队促进定向与团队创业激情的两个连续中介作用,以及团队反思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创造力、团队创业激情与团队创造力、团队促进定向与团队创造力三个关系当中起到的调节作用。第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配合观察法和访谈法等,在借鉴各变量现有成熟测量量表的基础上,遵守调查问卷设计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优化调整问卷设计内容,收集来自长春市、白山市、济南市、青岛市和北京市95家新企业的95个新企业团队的有效的大样本调研数据,利用SPSS24.0和MPLUS7.4软件进行样本描述性统计、验证性因子分析、聚合分析检验数据质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6个假设通过检验,另有1个假设未获得通过。第四,本文在实证检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地讨论和分析,深入解析假设成立的理由和假设未成立背后的可能原因,总结相关结论,找出研究创新点,探讨研究对企业实践的实践意义,并提出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未来的研究展望。本文旨在从认知与情感视角探究动态情境中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主要创新点以及理论贡献有以下几点:首先,本文丰富了积极领导力研究,将积极领导力研究拓展到团队层面和创业领域,回应了Malinga等(2019)加强对积极领导力研究的呼吁。基于社会认知理论、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建立起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模型,证实了创业情境下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具有正向影响,将积极领导力的有效性研究延伸到新企业团队层面。其次,本文以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构建了所有研究变量之间的整体逻辑,以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剖析了关键研究变量之间的内在机理,完整地揭示了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本文一方面通过社会认知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分别验证了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与团队创业激情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多重中介作用,即积极领导力分别通过团队心理安全增加团队成员积极心理资源,通过团队促进定向增加团队成员激励动机,通过团队创业激情增强团队成员工作情感,进而对团队创造力产生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以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为指导,验证了“积极事件—认知单元—情感单元—行为选择”过程在解释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链式中介时的有效性,分别以团队心理安全、团队促进定向的变化体现团队成员认知单元的作用,以团队创业激情体现团队成员情感单元的波动,进而从变量内在机理与模型整体逻辑两个层面,从“团队认知”和“团队情感”两个子过程更完整地阐述了积极领导力对团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拓展了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复杂中介效应的研究。最后,本文对团队反思的相关研究做出一定贡献,研究探讨了团队反思如何有效的作用于团队创造力的条件,展现了新企业团队认知与团队情感如何更有效地影响团队创造力的过程。研究发现,团队反思对团队创业激情与团队创造力、团队促进定向与团队创造力这两组之间的关系起到正向调节作用,这有助于更精细地理解团队反思的发生机制和边界作用。
张健[10](2019)在《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问题与对策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学学习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的基础阶段,学生终身学习这座“摩天大厦”的地基。课堂教学是小学生汲取知识的主场,而教师和学生是组成课堂的核心构成要素。故而,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性不辨自明。然而,小学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现状中依然存在着亟待分析和解决问题与不足的情况。其阻碍了小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抑制到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率的实现。笔者运用文献分析法经过认真详实地查阅和梳理国内外师生互动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相关的文献资料,随后以人本主义教育观理念为视角和切入点,选取天津市某某小学师生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运用了课堂观察法、教师访谈调查法对其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现状的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发现该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点集中于: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师生“双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化;课堂师生互动程度过于“泡沫化”、功利化;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机会的不均等化;课堂师生互动方式过于单一化;课堂师生互动交流中真情实感的缺失化。笔者经过针对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中的问题,结合人本主义教育观理论从提出了相应的措施策略。笔者认为要到达提升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理想效果的实现,需采取以下的措施和策略:课堂师生互动中“双主体”地位的平等化;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去泡沫化”,增强互动的实效性和合理性;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机会的均等化;课堂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课堂师生互动中真情实感的情感化等。与此同时对教师、学校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以期助力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高效实施。
二、聚焦热点 畅所欲言 促进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焦热点 畅所欲言 促进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1.选题背景 |
2.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关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文献综述 |
2.关于初中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文献综述 |
3.关于初中小说教学的文献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四)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一、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 |
(一)朱迪思·朗格的文学教育理论 |
1.想象构建 |
2.探索可能性视域 |
3.不间断评估法 |
4.文学素养与文学思维 |
(二)个性化阅读与个性化阅读教学 |
1.个性化阅读的概念界定 |
2.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概念界定 |
3.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特征 |
(三)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与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系 |
1.想象构建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关键 |
2.探索可能性视域体现个性化阅读教学的本质特征 |
3.不间断评估法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保障 |
4.文学素养与文学思维是个性化阅读教学的目标 |
二、以初中小说为载体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
(一)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
1.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要求 |
2.为高中阶段的个性化阅读活动奠定基础 |
(二)符合小说文体教学的需要 |
1.小说叙事的虚构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2.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3.故事情节的曲折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4.人文主题的多元性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呼唤 |
(三)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特点 |
1.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2.抽象逻辑思维的锻炼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3.社会高级情感的培育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四)符合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现状的要求 |
1.学生想象构建基础薄弱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2.个性化解读固化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3.个性化解读随意化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4.阅读指导有待加强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5.课堂即时评价缺乏对个性化阅读教学的要求 |
三、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
(一)促进小说阅读教学的完善 |
1.促进小说教学程序的优化 |
2.推动小说教学意识的更新 |
(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
1.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
2.锻炼学生的文学思维 |
3.提升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
4.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力 |
四、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实施策略 |
(一)多元阅读实践以夯实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1.多维课外阅读以拓宽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2.多向分享活动以奠定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3.多元实践活动以巩固学生想象构建的基础 |
(二)教师适时指导以消除学生想象构建的阻碍 |
1.巧设试探性问题 |
2.精选针对性问题 |
3.提供合适的资料 |
4.联系叙事学知识 |
5.超越已构建想象 |
(三)课堂多重对话以探索小说的可能性视域 |
1.生本对话以促进合理化解读 |
2.师生对话以深化个性化解读 |
3.生生对话以丰富个性化解读 |
4.自我对话以完善个性化解读 |
(四)不间断评估法以评价学生想象构建的成果 |
1.设计个性化评估目标 |
2.确定立体化评估内容 |
3.选择多元化评估主体 |
(五)课堂实时互动以完善不合理的个性化见解 |
五、基于朱迪思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设计 |
《孔乙己》教学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小说篇目统计 |
附录 B 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名着导读模块推荐的小说篇目统计 |
附录 C 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篇) |
附录 D 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篇) |
致谢 |
(2)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
1.研究背景 |
2.研究现状 |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研究方法 |
2.技术路线 |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
(一)理论基础 |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二)概念界定 |
二、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
(一)时事热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分析 |
(二)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分析 |
(三)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三、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一)案例组成说明 |
1.案例来源与遴选 |
2.案例分析的目的 |
3.案例分析的视角 |
4.案例分析的方法 |
(二)案例分析过程 |
1.案例来源说明 |
2.案例分析过程 |
(三)案例分析启示 |
1.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
2.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视角 |
3.时事热点与地理活动的结合方式 |
4.时事热点与教学评价的联结手段 |
四、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
1.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 |
2.依据时事热点的特性 |
3.依据BOPPPS教学模型 |
(三)案例设计的呈现 |
1.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
2.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
3.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 |
(四)案例设计的分析 |
1.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
2.案例中时事热点选择分析 |
3.案例中时事热点应用分析 |
4.案例中课堂总结设计分析 |
五、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实施 |
(一)案例实施过程 |
1.实施准备 |
2.实施过程 |
3.实施评价 |
(二)案例实施启示 |
1.丰富融合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手段 |
2.设计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线索的学案 |
3.充分预设时事热点中开放问题的生成 |
4.注重挖掘时事热点中深层思想的体现 |
六、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 |
1.立足课标选定时事热点主题 |
2.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 |
3.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
4.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 |
(二)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 |
1.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 |
2.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
3.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 |
4.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结论 |
1.分析得出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 |
2.设计5 个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
3.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2020 年上半年主要时事热点汇总表 |
附录2 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联系性分析 |
附录3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汇总表 |
附录4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
致谢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1.信息技术融合的政策要求 |
2.混合式教学的模式创新 |
3.共同体意识的迫切需要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学习共同体研究热点 |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研究现状 |
二、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学习共同体 |
2.混合式学习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 |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
1.群体动力学 |
2.文化历史活动理论 |
3.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4.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机制 |
三、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分析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方法 |
1.问卷调查法 |
2.访谈法 |
(三)调查对象 |
(四)问卷设计与分析 |
1.调查问卷设计 |
2.问卷测试发放 |
3.问卷正式发放 |
4.访谈提纲应用 |
(五)调查数据分析 |
1.学生基本信息分析 |
2.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
3.相关分析 |
4.差异性检验 |
(六)调查结论 |
1.学习共同体文化有待培养 |
2.教学交互实质化有待加强 |
3.过程性学习数据有待把握 |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一)课程分析 |
1.教学目标设计 |
2.教学内容分析 |
3.教学对象分析 |
(二)混合式教学流程设计 |
(三)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机制 |
1.文化形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应然要求 |
2.目标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方向 |
3.交往互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源泉 |
(四)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1.情境生成:创设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场域 |
2.问题导向:生发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 |
3.多元互动:促动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进程 |
4.协同探究:深化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场域文化 |
5.综合评价:厘清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 |
五、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的行动研究 |
(一)行动研究前期准备 |
1.建立线上班集体 |
2.完善课件针对性 |
3.设计行动研究方案 |
(二)第一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三)第二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四)第三轮行动研究 |
1.课前计划 |
2.教学行动过程 |
3.观察分析 |
4.课后反思 |
5.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完善 |
6.三轮行动建构策略对比 |
(五)行动研究效果分析 |
1.访谈内容分析 |
2.调查问卷分析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1.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存在问题 |
2.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 |
附录2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3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现状前后测调查问卷 |
附录4 课堂学习评价表 |
附录5 学习共同体建构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6 教学设计方案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风险加剧 |
1.1.2 网络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
1.1.3 旅游网络舆情的深刻影响 |
1.1.4 网络治理现代化新命题的提出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4.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4.3 相关研究评述 |
1.5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5.1 研究对象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
1.6.1 研究重点 |
1.6.2 研究难点 |
1.6.3 研究创新之处 |
1.7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思路 |
1.7.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厘定 |
2.1.1 体育旅游的概念梳理与厘定 |
2.1.2 体育危机事件、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概念梳理与界定 |
2.1.3 网络舆情的概念溯源 |
2.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解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系统理论 |
2.2.2 生命周期理论 |
2.2.3 协同治理理论 |
2.2.4 危机管理理论 |
2.2.5 议程设置理论 |
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构成解析、功能特征与发展态势 |
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构成 |
3.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主体 |
3.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客体 |
3.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本体 |
3.1.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载体 |
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特征 |
3.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特征 |
3.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功能 |
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3.3.1 体育旅游发展态势 |
3.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展态势 |
3.3.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发展态势 |
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诱发分析 |
4.1 体育旅游系统的解构 |
4.1.1 旅游系统理论的流变 |
4.1.2 体育旅游系统的概念界定、功能与解构 |
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发生 |
4.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的特征与分类 |
4.2.2 体育旅游系统紊乱引发危机事件发生的逻辑 |
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 |
4.3.1 系统紊乱、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逻辑 |
4.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发生与网络舆情生成的关系机理 |
4.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及形成 |
4.4.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的定义与特征 |
4.4.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系统构建与构成要素 |
4.4.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萌发与网络舆情系统初步形成 |
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研究 |
5.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起点、概念内涵与特征 |
5.1.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生物性认知:演化的逻辑起点 |
5.1.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概念内涵 |
5.1.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特征 |
5.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影响因素及其演化机理 |
5.2.1 系统论视角下的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演化因素的构成 |
5.2.2 不同演化因素的分解及其对网络舆情演化的作用机理 |
5.2.3 多因素融合叠加主导网络舆情演化的逻辑机理 |
5.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及阶段性演化特征 |
5.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历程 |
5.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分阶段的演化特征与机理 |
6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研究 |
6.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多维影响结构图及其解析 |
6.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机理 |
6.2.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宏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2.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中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2.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微观层面的影响机理 |
6.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的溢出效应 |
6.3.1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空间溢出 |
6.3.2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影响效应的产业溢出 |
6.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场域 |
6.4.1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空间虚实性的影响场域 |
6.4.2 基于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波及域时序扩散的影响场域 |
6.5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强度 |
7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研究 |
7.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与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
7.1.1 协同治理理论渊源 |
7.1.2 协同分异治理的提出 |
7.2 协同分异治理的保障体系 |
7.2.1 制度保障是基础 |
7.2.2 组织保障是核心 |
7.2.3 资源保障是依托 |
7.3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机制 |
7.3.1 防微杜渐:预防与应急准备机制 |
7.3.2 未雨绸缪:监测预警机制 |
7.3.3 临危不乱:应急处理机制 |
7.3.4 转危为安:恢复与重建机制 |
7.4 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协同分异治理的路径选择 |
7.4.1 基于网络舆情演化生命周期阶段的协同分时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2 基于网络舆情发展强度的协同分级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3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主体的协同分主体治理及治理路径 |
7.4.4 基于网络舆情治理方式刚柔性的协同分式治理及治理路径 |
8 研究结论与不足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雪乡宰客事件”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变化 |
附录2 典型体育旅游危机事件一览表 |
附录3 部分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网络数据 |
附录4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5)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相关研究及其启示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一)自媒体时代 |
(二)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 |
二、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定位 |
(一)激发读写兴趣 |
(二)立足于学生书面语言的发展 |
(三)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
(四)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
(五)提高媒介素养 |
三、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内容选择 |
(一)从教材中发掘可以与自媒体有交集的读写结合教学内容 |
1.阅读鉴赏板块中部分研讨与练习 |
2.阅读鉴赏板块中部分文体 |
3.表达交流板块中部分写作练习 |
(二)充分利用自媒体,扩充读写结合教学资源 |
1.合理选择自媒体平台 |
2.有效聚焦自媒体资源 |
四、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一)导入读写话题 |
(二)阅读 |
(三)写作 |
(四)评价 |
结语:对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
(一)要注意避免在网络和技术世界里迷失的情况 |
(二)要注意资源建设和认识上的偏差 |
(三)要解决众多网络信息资源下学生的迷失问题 |
(四)要处理好与其他教学模式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6)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选题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国外对于高中课程有效复习的研究 |
2.国内对于高中课程有效复习的研究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1.研究重、难点 |
2.研究创新点 |
一、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科学建构的必要性及原则 |
(一)思想政治复习课的必要性 |
1.是顺应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需要 |
2.是培育核心素养,塑造健全人格的基础保证 |
3.是中学生未来成长成才的关键理论支撑 |
4.是新时代青年奋斗路程的方向指引 |
(二)思想政治复习课科学建构的原则 |
1.系统性原则 |
2.自主性原则 |
3.针对性原则 |
4.实效性原则 |
二、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及原因分析 |
(一)调研情况说明 |
1.研究的学校概况 |
2.问卷调查的对象及样本选取情况 |
3.访谈对象 |
(二)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
1.调查学校复习侧重点略有偏颇且僵化 |
2.课程安排依赖教师讲授且“重知识轻能力”观念严重 |
3.学习自觉性低致使机械记忆成为复习课的主要形式 |
4.师生科学学习策略运用水平有限无法推动共同进步 |
(三)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问题原因剖析 |
1.教学理念认识不足,参差不齐的教学能力导致课程不受重视 |
2.学生任务工作量大且受囿于传统复习课堂 |
3.学生缺乏全面认识,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不到位 |
4.师生共情能力及探究意识意识缺乏,合作型师生关系成为空谈 |
三、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科学构建策略 |
(一)巧妙结合多种复习方式,力图打破僵化模式 |
1.思维导图形式,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
2.串题式法则,提升学生的论证思维能力 |
3.情景带入法,培养学生的创设思维能力 |
(二)教师积极发挥主导作用,努力赋予复习课理论基础新内涵 |
1.建构主义理论引导教师梳理主干,完善知识体系 |
2.信息加工理论聚焦时政热点,优化答题技巧 |
3.遗忘曲线理论有效精准定位,针对性培优补差 |
(三)强化学生复习课学习动机,建立主人翁意识 |
1.正确认识强化理论,自我调节动机水平 |
2.加强深度的学习参与,为高效复习课助力 |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完善复习课评价机制 |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合作探究收获复习课学习成果 |
1.课前协作,回眸考点,规范学科认知 |
2.课堂互动,掌握时机,齐心解决难题 |
3.课后合作,热点聚焦,熟练事例运用 |
4.师生配合,总结反思,实现发展共赢 |
四、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教学实践——以必修二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复习课为例 |
(一)教学背景 |
(二)教学对象 |
(三)教学目标 |
(四)教学过程 |
(五)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7)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概述 |
一、概念界定 |
二、设计原则 |
三、理论基础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意义 |
一、参与课堂焕发学习热情 |
二、解放思想点燃思维火花 |
三、培养意识提高探究能力 |
四、创新方式建设动态课堂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设计 |
一、设置议题架构课堂“骨骼” |
(一)立足教材,巧用单元综合 |
(二)聚焦热点,活用社会话题 |
(三)贴近学生,围绕学子生活 |
二、创设情境立化课堂“血肉” |
(一)情境创设贵在“精” |
(二)情境创设要保“真”唯“实” |
(三)情境创设力求“新” |
三、设计活动增添课堂“温度” |
(一)课内活动共进步 |
(二)课外活动促认知 |
四、培育素养延伸课堂“血脉” |
(一)坚定政治认同 |
(二)树立科学精神 |
(三)培养法治意识 |
(四)实现公共参与 |
附:《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议题式教学设计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的实施 |
一、设计议题导入引发学习动机 |
(一)新闻播报导入议题 |
(二)典型案例切入议题 |
(三)综合探究引入议题 |
(四)作业布置嵌入议题 |
二、针对教学主题丰富教学情境 |
(一)类型百变,开拓思维 |
(二)善用技术,身临其境 |
三、贯穿学生活动鼓励主体表达 |
(一)营造和谐民主的研讨氛围 |
(二)设计开放多样的活动内容 |
四、议题环环相扣内化知识结构 |
(一)主议题统摄全局 |
(二)子议题层层递进 |
五、深化践行议题引领延伸价值 |
(一)扩展迁移,丰富知识 |
(二)综合运用,深化认识 |
(三)深入实践,价值引领 |
附:《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议题式教学课堂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2.1 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 |
1.2.2 公民参与问政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问政 |
2.1.2 百姓问政 |
2.2 理论基础 |
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舆论监督的重要论述 |
2.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 |
2.2.3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 |
第三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现状分析 |
3.1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简介 |
3.1.1 栏目设立背景 |
3.1.2 栏目主要板块 |
3.2 研究样本介绍 |
3.2.1 样本来源 |
3.2.2 样本说明 |
3.2.3 样本分析 |
3.3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的主要问政功能 |
3.3.1 探“需”于民——诉求表达功能 |
3.3.2 求“智”于民——参与决策功能 |
3.3.3 问“弊”于民——监督追责功能 |
3.3.4 激“力”于民——民主动员功能 |
3.3.5 融“情”于民——构建“政民命运共同体”功能 |
第四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困境 |
4.1 诉求表达形式有待优化 |
4.1.1 基层群众直接表达比率低 |
4.1.2 诉求表达渠道较为单一 |
4.2 参与决策机制有待完善 |
4.2.1 少数主体参与决策意愿较低 |
4.2.2 各方观点需要进一步交锋和协商 |
4.3 监督追责有效性有待提升 |
4.3.1 监督追责的回应性不佳 |
4.3.2 缺乏前瞻性监督 |
4.4 民主动员能力有待加强 |
4.4.1 重物质动员轻精神动员 |
4.4.2 对先进典型的宣传有所欠缺 |
4.5 “政民命运共同体”建设有待深化 |
4.5.1 利益共同体中利益协调有所不足 |
4.5.2 事业共同体中地域特色不明显 |
4.5.3 情感共同体中价值观引领需要加强 |
第五章 其他省级党报问政的经验与启示 |
5.1 《浙江日报·一线调查》栏目:监督追责过程全覆盖 |
5.2 《四川日报·问政四川》栏目:开创网络问政新局面 |
第六章 《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路径分析 |
6.1 优化诉求表达形式 |
6.1.1 加大基层群众直接表达的力度 |
6.1.2 打造融媒体问政平台 |
6.2 提高参与决策水平 |
6.2.1 充分发挥问政者的能动性 |
6.2.2 完善协商对话机制 |
6.3 提升监督追责覆盖度 |
6.3.1 加强舆论监督的回应性 |
6.3.2 打造全流程监督机制 |
6.4 加强民主动员能力 |
6.4.1 注重物质动员和精神动员的平衡 |
6.4.2 提升先进典型的宣传动员能力 |
6.5 深化“政民命运共同体”建设 |
6.5.1 利益共同体建设中加强利益协调 |
6.5.2 事业共同体建设中凸显地域特色 |
6.5.3 情感共同体中加强主流价值观引领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积极领导力对新企业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提出问题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社会认知理论 |
2.1.2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 |
2.1.3 自我决定理论 |
2.2 文献综述 |
2.2.1 积极领导力的相关研究 |
2.2.2 团队心理安全的相关研究 |
2.2.3 团队促进定向的相关研究 |
2.2.4 团队创业激情的相关研究 |
2.2.5 团队反思的相关研究 |
2.2.6 团队创造力的相关研究 |
2.2.7 文献评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案例研究的模型构建 |
3.1 研究设计 |
3.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3.1.2 研究方法选择 |
3.1.3 案例选择 |
3.1.4 数据收集 |
3.2 案例分析 |
3.2.1 信度和效度 |
3.2.2 数据处理与呈现 |
3.3 分析结果 |
3.3.1 核心概念界定 |
3.3.2 基于案例研究的模型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研究假设的提出 |
4.1 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 |
4.2 团队心理安全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4.3 团队促进定向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4.4 团队创业激情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中介作用 |
4.5 团队心理安全、团队创业激情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连续中介作用 |
4.6 团队促进定向、团队创业激情在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之间的连续中介作用 |
4.7 团队反思的调节作用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设计 |
5.1 问卷设计 |
5.2 变量测量 |
5.2.1 积极领导力 |
5.2.2 团队心理安全 |
5.2.3 团队促进定向 |
5.2.4 团队创业激情 |
5.2.5 团队反思 |
5.2.6 团队创造力 |
5.2.7 控制变量 |
5.3 预调研及问卷修正 |
5.4 数据收集与样本特征 |
5.4.1 数据收集 |
5.4.2 样本特征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证分析与结果讨论 |
6.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6.2 描述性统计与聚合分析 |
6.2.1 描述性统计 |
6.2.2 聚合分析 |
6.3 信效度检验 |
6.3.1 信度检验 |
6.3.2 效度检验 |
6.4 假设检验 |
6.4.1 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 |
6.4.2 团队心理安全的中介作用 |
6.4.3 团队促进定向的中介作用 |
6.4.4 团队创业激情的中介作用 |
6.4.5 团队心理安全和团队创业激情的连续中介作用 |
6.4.6 团队促进定向和团队创业激情的连续中介作用 |
6.4.7 团队反思的调节作用 |
6.5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5.1 积极领导力与团队创造力关系讨论 |
6.5.2 团队心理安全的中介作用讨论 |
6.5.3 团队促进定向的中介作用讨论 |
6.5.4 团队创业激情的中介作用讨论 |
6.5.5 团队心理安全和团队创业激情的连续中介作用讨论 |
6.5.6 团队促进定向和团队创业激情的连续中介作用讨论 |
6.5.7 团队反思的调节作用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性 |
7.3 实践启示 |
7.4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问题与对策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1.1 时代背景 |
1.1.2 学科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2.3 研究的思路 |
1.2.4 研究的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互动 |
2.1.2 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教育的历史渊源 |
2.2.2 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意义 |
2.2.3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观点 |
2.3 课堂师生互动与人本主义的契合点 |
第三章 国内外关于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 |
3.1 国外关于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现状 |
3.1.1 师生互动类型的研究 |
3.1.2 师生互动模式的研究 |
3.1.3 师生互动教师领导行为的研究 |
3.2 国内师生互动研究视角的分类 |
3.2.1 从社会学视角研究的师生互动 |
3.2.2 从心理学视角研究的师生互动 |
3.2.3 从教育学视角研究的师生互动 |
3.2.4 从工程学视角研究的师生互动 |
第四章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现状分析 |
4.1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师访谈的研究 |
4.2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观察实录的研究 |
4.3 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现状存在的问题表现 |
4.3.1 师生在互动中的“双主体”地位的不平等化 |
4.3.2 师生互动程度过于“泡沫化” |
4.3.3 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机会的不均等化 |
4.3.4 师生互动方式过于单一化 |
4.3.5 师生互动交流真情实感的缺失化 |
第五章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策略的探讨 |
5.1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课堂师生互动的实施策略和建议 |
5.1.1 课堂师生互动中“双主体”的平等化 |
5.1.2 课堂师生互动中的“去泡沫化” |
5.1.3 课堂师生互动中学生机会的均等化 |
5.1.4 课堂师生互动的方式的多样化 |
5.1.5 课堂师生互动中真情实感的情感化 |
5.2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课堂师生互动对教师的建议 |
5.2.1 积极参加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培训活动 |
5.2.2 持续不断地丰盈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 |
第六章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
6.1 师生互动中教学目标的制定 |
6.2 师生互动中教法和学法的选择 |
6.3 师生互动中教学方式或辅助手段的选择 |
6.4 师生互动中教学环境氛围的营造 |
6.5 师生互动中课堂教学评价的制定 |
6.6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的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案例设计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聚焦热点 畅所欲言 促进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朱迪思·朗格文学教育理论的初中小说个性化阅读教学研究[D]. 曹语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D]. 王彬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混合式学习共同体建构研究 ——以《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课程为例[D]. 刘世翊.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体育旅游危机事件网络舆情诱发、演化与治理研究[D]. 陈玉萍.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5]自媒体时代下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D]. 苏宝盈.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高中思想政治复习课现状与策略研究[D]. 闫润涵.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研究[D]. 任风琴.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安徽日报·百姓问政》栏目问政功能提升研究[D]. 张玲赟. 安徽大学, 2020(07)
- [9]积极领导力对新企业团队创造力的影响研究[D]. 王天东.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小学英语课堂师生互动问题与对策 ——基于人本主义教育观[D]. 张健.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标签:混合式学习论文;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论文; 舆情分析论文; 治理理论论文; 互动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