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曾智,宋莎,林树杰[1](2022)在《城建档案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文中指出伴随着科技在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技术现在已经渗透到各个行业中,被广泛应用,给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数字城建档案馆的就是依据当前社会互联网技术的进步而建立的,数字城建档案馆保留了城市建设的各类信息和资源,而对于数字城建档案馆来说,其最主要的核心是信息资源的建设,同时,城建档案馆内所存储的信息资源是重要的资产,而且这些存储的信息资源也无疑是城市建设中的无形资产,其价值是永恒且不可外露的。所以对于城建档案馆中这类信息的保护就需要有一定完备的信息安全防护体系。而我馆借搬新馆的契机,重新建设信息系统安全。本文将从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必要性,城建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现状和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策略等角度展开分析,构建相对完善且适用于当地情况的城建档案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
孔斌[2](2021)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社会的迅猛发展,信息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与此同时,在党政机关、军工单位等重点领域部署了很多高安全等级的信息系统。信息系统发挥着支撑、保障、服务、监管等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安全保密隐患,会对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乃至于社会稳定产生严重影响。确保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可靠运行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所以,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成为了研究重点和难点。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根据信息系统在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程度,遭到破坏后对国家安全、社会秩序、公共利益以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危害程度等,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安全保护等级[1]。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特指第三级、第四级和和第五级信息系统。本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理论及方法,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融合了十几年的风险评估经验和案例,优化了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改进了评估过程中每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步骤,保证了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和实用性,提出了切实可行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和管理的合理建议,为深入高效的开展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相关行政部门对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管理决策提供关键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优化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依据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特点及防护要求,选取了风险评估指标,并构建了多层次指标体系。然后基于该指标体系,将博弈理论引入到风险评估中,把评估人员的防御方法与攻击人员的攻击方法作为攻防博弈的基础,通过构建攻防博弈模型,分析了评估人员及攻击人员在攻防过程中获得的收益及付出的开销,并结合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计算得到信息系统的风险值,使得风险评估过程更加科学合理。(2)提出了应用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从虚拟化体系结构入手,全面分析了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存在的脆弱性和引入的安全威胁,在传统矩阵法的基础上融入了序值法、层次分析法,利用基于风险矩阵的信息安全风险模型将分析结果进行量化,引入了合理的权重分配策略,得到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结果,为虚拟化系统在高安全等级网络环境中的定量安全评估提供有力参考[2]。(3)提出了面向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评估模型分析了网络互联互通采用的安全防护技术以及存在的安全问题,在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以及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研究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之间、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等互联互通的风险评估,提出了不同互联互通情况下的风险评估模型,极大地提高了网络互联互通环境的风险控制能力。(4)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系统基于优化完善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以及风险评估模型,设计并实现了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原型系统,从关键评估项入手,量化了不同关键评估项扣分的频次,定位了频繁扣分的关键评估项及其对应的安全隐患。通过多维度的有效的网络特征,实现了同类网络安全隐患的预测。同时,基于采集数据,从常见评估问题入手,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出现这些评估问题的原因,对于指导评估人员工作,简化评估人员的业务量提供理论支持。另外,依据信息系统安全级别、风险等级以及影响程度,划分风险控制区域,制定对应的风险控制策略。
李胜男[3](2020)在《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开始兴起,现已被国内外各级政府所认同。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与推广。电子政务是指各政府部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以确保政府工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准确性。开展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服务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吉林省S市在中央和省级部门的号召与指导下,不断深入发展电子政务工作,使电子政务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到外事工作当中。但是,在电子政务迅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由于外事工作的特殊性,在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低,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电子信息安全网络不完善,安全域划分模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混乱;传统政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等问题导致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电子政务在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分析其原因包括思想意识不到位,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管理制度建设不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吉林省S市应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宣传,注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培训。科学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制度约束力。积极构建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
李德明[4](2020)在《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信息安全已成为信息时代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与其他安全要素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并上升为直接影响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经济有序发展的全局性战略地位,是国家总体安全的基石。鉴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界性的特点,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具有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泛、重要程度高等特点。信息安全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管理与控制问题。因此,站在更高的层次,从管理学的视角出发,而非单纯的技术视角,全面系统地研究我国信息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和研究价值。本论文首先介绍了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的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目前取得的成就及面临的挑战和威胁。介绍国外发达国家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经验,分析了中外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差异。进而,通过引入政府监管理论,基于政府扮演的双重角色,一是基于履约理论政府与用户存在合同关系,二是政府与用户是不存在合同关系这两种情况下,政府与用户在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中的角色如何定位、收益如何定义、合作关系如何确立,进行博弈分析。包括信息安全监管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及功能,分析了在不同模式下的主客体关系和相应角色。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系统的运行原则及思路,详细介绍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的三个维度和五个层次,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框架并对监管体系的功能及其蕴含的新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然后依据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方案,以减少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使评价更加合理准确,并通过实例研究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可为政府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论文最后主要从组织、管理及技术三个方面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部门提供了一系列有效的政策建议。本论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两点:(1)提出了在多学科有机结合下的系统性的研究方案。本论文对信息安全的整合了成体系的信息安全监管体系理论框架。分析了影响我国信息安全的主要因素,构建了我国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深入剖析其运行机理,并借鉴典型发达国家信息安全监管的基本经验,提出我国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这是理论上的创新。(3)构建了服务政府管理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在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的,既是国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又是关系到我国信息安全的重大理论与社会实践问题。本选题摒弃浮于表面、可操作性差的“建议”形式,而是从机制研究结论和模型仿真结论等理论出发,构建一个模块化、层次化、全方位、多角度、可操作性强的信息安全监管模型,服务于政府管理部门。这是实践上的创新。
廖伟[5](2020)在《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网络信息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改革对政府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并在合理体现公平性、规范化、高效化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政府部门的青睐,而且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认可,成为了政府为人民服务的一大保障。电子政务的构建不仅对原本的治理模式进行调整,同时还在提升信息及时性、流动性的基础上,成为了社会与政府连接的纽带。对此,政府也开始对电子政务给予了较大的关注,并将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现如今,我国电子政务还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不仅存在较多的挑战与威胁,同时也难以为电子政务信息、国家利益的安全性提供保障。武汉市作为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不仅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同时也是联勤保障部队机关驻地、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因而信息安全性与武汉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联系,这就使得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水平的有效提升,已经成为了武汉市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以武汉市为研究对象,对电子信息政务管理进行了针对性的分析,首先,明确武汉市电子新型政务安全管理的发展对国家、武汉市都产生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其次,采用列举国内外优秀成果的方式,对电子政务信息进行全面的研究,从而获取相应的技术方案。本文在对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进行研究时,希望能够采用有效结合风险管理理论、政府再造理论、公共管理的方式,对保障体系建设、人才队伍与风险意识、法律法规体系、信息安全管理体制进行针对性的研究,从而使其在汇总武汉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同时,也能对原因进行相应的分析,从而进一步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性提供相应的保障。武汉市作为我国国务院批复的中部中心城市,涉及到综合交通枢纽、科教基地、工业基地等诸多内容,这就导致信息安全建设成为了武汉市发展与建设的关键所在,云端武汉建设任务的重要性更是不容忽视。本文主要有以下两个创新点:第一,研究主题。武汉市是中部地区重要的新一线城市,政务服务电子化程度高,所以武汉市的电子政务安全管理尤为重要,该主题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第二,对策建议。本文通过实时跟踪国家的新政策,按照国家所提出的新要求,在互联网加还在规划阶段就已经开始筹备写作,并且紧跟国家步伐实施,关注国家政策,为国家政策更好的实施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周彬[6](2020)在《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现如今我国社会已步入互联网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程度也日益增加,现阶段全世界各国地区的人们都因为互联网和信息化而发生了巨变。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网络化的覆盖面越来越广泛,使得我们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即电子政务。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电子政务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实现现代化管理的必然选择。尽管政府在行使职能时会采用信息化的管理方式,但是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而服务型政府才是其最终的目标,这其中政务公开是加快政府实现这一目标的捷径手段之一,进而形成了电子化的服务型政府。但在此过程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山西省为例,剖析省级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7](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黄珊珊[9](2020)在《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科学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速度飞快,信息安全与以往的信息安全有着显着的历史逻辑延续性,但是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其风险链、风险域以及风险度都有了很多新的变化。如今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档案事业获取新的发展机遇,档案信息化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档案信息安全更加不容忽视。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形成网络空间多极治理体系,搭建档案信息共享共治平台。本文重视档案信息安全思想的融入,一方面使得档案信息安全制度得以完善;另一方面使得相关主体的利益获得协调,实现多种信息安全手段的融合,最终形成一个全面的档案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确保档案信息的完整和有序。现如今档案信息的利用率提升,人们对档案信息的收集、管理也在逐步提高,因此档案信息的安全也会存在一些隐患。目前电子档案逐渐替代了传统纸媒档案,后者主要是安全指数低、保存难度高、管理成本高,这也使得电子档案的优点得到了彰显。故此需要在管理制度上实现二者的融合,实现同步管理,在被利用的档案与技术文件收集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档案的存储和管理,对一些原件,也应当进行妥善的保管。本文对档案信息安全的治理进行深度研究,从治理的理念、治理的必要性、治理的手段这三方面着重进行分析。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存在的理论空白和不足,分析现有技术、制度、人才培养等方面不健全的原因,提出建立新型的、全面的学术构想,丰富相关理论研究。
王旭[10](2019)在《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截至2018年底,我国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8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58%,使用网络购物和移动支付的网络用户占比超过70%。我国在国际互联网经济规模指数方面早已成为世界第一,如此庞大的网络生态都需要建立在网络基础服务和网络安全服务的保障之上。但是新技术伴随新风险,随着诸如大数据、云计算服务、物联网等新兴信息化技术的广泛推进,对于我国众多服务于基础互联网业务的企业来说,快速有效的构建基于新型网络服务模式下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已成为保障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本文的理论研究部分以系统论为核心思想,木桶理论为保障方法,PDCA循环理论为推进工具。首先通过对云服务发展特点和风险的分析,研究云服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安全管理的保障框架。之后探讨了云安全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相关性,等级保护制度是我国网络安全的法律基准,而等级保护体系标准面对网络安全新威胁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通过梳理等级保护体系针对云计算新技术的标准发展,明确了“云等保”新标准。并提出“云等保”是指导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理想方法。最后以理论研究为指导,运用“云等保”标准指导S公司构建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改进优化方案实践。改进方案落实后,S公司云服务系统顺利通过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三级测评,成功解决了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问题和发展挑战,促进S公司云服务的信息安全管理能力和保障水平的有效提升,同时也满足了国家网络安全政策的合规要求。希望本次依据新标准解决新问题的成功案例,对其他企业实践云服务安全管理工作起到参考和借鉴作用。
二、浅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城建档案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立信息安全体系的必要性 |
(1)城建档案数据资源作为一种电子文件,其所具有的这种独特属性,就决定其必须要具有一个特定的生存环境的安全来为其提供保障。 |
(2)城建档案馆内所储藏的数字资源是城建档案馆的核心,其信息安全是数字城建档案馆建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
2 城建档案信息安全建设的现状 |
(1)对数字信息资源的保护意识不强 |
(2)信息保护方式过于单一 |
(3)资金投入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 |
3 信息资源建设实践策略 |
(1)提高思想认识 |
(2)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
(3)管理与技术并重 |
(4)实现多重防护与保护手段并重的综合管理 |
(2)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风险评估标准及方法研究现状 |
1.2.2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2.3 工业控制系统风险评估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2 基础理论及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 |
2.1.2 虚拟化技术 |
2.1.3 工业控制系统 |
2.2 方法理论概述 |
2.2.1 层次分析法 |
2.2.2 模糊综合评判法 |
2.2.3 博弈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传统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挑战 |
3.1 传统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3.1.1 风险评估基本原理 |
3.1.2 存在的不足之处 |
3.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变化 |
3.2.1 虚拟化技术对传统信息系统的影响 |
3.2.2 虚拟化技术带来的安全风险 |
3.2.3 虚拟化技术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3 互联互通带来的变化 |
3.3.1 互联互通对网络结构的影响 |
3.3.2 互联互通带来的安全风险 |
3.3.3 互联互通对风险评估的影响 |
3.4 研究问题及解决办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博弈论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及特点 |
4.1.1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界定 |
4.1.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特点 |
4.1.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的防护要求 |
4.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指标选取 |
4.2.1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及优化原则 |
4.2.2 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步骤 |
4.2.3 风险评估指标的合理性分析 |
4.3 基于博弈论的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1 风险评估流程 |
4.3.2 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4.3.3 风险评估模型分析 |
4.3.4 信息系统风险计算 |
4.3.5 风险评估模型对比 |
4.3.6 实验与分析 |
4.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4.4.1 检测结果判定 |
4.4.2 专家评估意见 |
4.4.3 评估结论判定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虚拟化技术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模型构建 |
5.1 虚拟化系统风险评估相关工作 |
5.2 虚拟化系统脆弱性分析 |
5.2.1 虚拟机及内部系统 |
5.2.2 虚拟机监控器 |
5.2.3 虚拟网络 |
5.2.4 虚拟化资源管理系统 |
5.3 虚拟化系统威胁分析 |
5.4 虚拟化系统的风险评估过程 |
5.4.1 确定风险评估指标 |
5.4.2 构建专家二维矩阵 |
5.4.3 风险等级的确定 |
5.4.4 风险量化模型 |
5.5 虚拟化系统评估结果判定 |
5.6 本章小结 |
6 面向互联互通的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风险评估 |
6.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及防护要求 |
6.1.1 互联互通系统架构 |
6.1.2 互联互通防护要求 |
6.2 互联互通的安全分析 |
6.2.1 互联互通的风险点 |
6.2.2 互联互通的应用场景 |
6.3 不同应用场景的互联互通风险评估 |
6.3.1 多个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
6.3.2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虚拟化系统互联互通 |
6.3.3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与工业控制系统互联互通 |
6.3.4 风险评估策略及结果判定 |
6.4 本章小结 |
7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密风险评估系统的设计 |
7.1 信息系统评估内容的关联分析 |
7.1.1 模型构建 |
7.1.2 关联分析方法 |
7.1.3 关联分析结果 |
7.1.4 结论 |
7.2 评估团队能力评估 |
7.2.1 已有相关研究工作 |
7.2.2 模型构建 |
7.2.3 能力分析 |
7.2.4 结论 |
7.3 信息系统安全隐患的关联分析 |
7.3.1 关键评估项分析与感知 |
7.3.2 常见安全隐患的分析与感知 |
7.3.3 结论 |
7.4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建议 |
7.4.1 风险控制策略 |
7.4.2 风险控制应用实例 |
7.5 本章小结 |
8 总结与展望 |
8.1 研究总结 |
8.1.1 风险评估模型总结分析 |
8.1.2 研究结论 |
8.1.3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 |
附录 B 全国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安全保障评价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
附录 C 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保密管理情况检查表 |
附录 D 评分对照表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一)相关概念 |
1、电子政务 |
2、电子政务信息 |
3、信息安全 |
4、外事工作 |
(二)相关理论基础 |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理论 |
2、其他相关理论 |
二、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应用现状 |
(一)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应用的整体情况 |
(二)初步建立了信息化体系 |
1、门户网站的建设 |
2、边界系统 |
3、对华签证邀请系统 |
4、外部系统、内部系统与涉密系统 |
三、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原因 |
(一)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和挑战 |
1、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相应技术人员 |
2、电子信息网络安全域的控制和划分模糊 |
3、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混乱 |
4、传统政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
(二)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
1、思想意识跟不上电子政务的发展 |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
3、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
4、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盲区 |
四、外事工作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
(一)增强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转变传统政务观念 |
1、加强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的宣传 |
2、注重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培训 |
(二)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
1、科学制定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 |
2、促进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制度标准化 |
3、将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约束力 |
(三)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完善 |
(四)构建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人才队伍 |
1、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
2、创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人才引进战略 |
3、加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为选拔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
(五)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 |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的研究方案及方法 |
1.3.1 研究方案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2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案 |
2.1 信息安全理论 |
2.1.1 信息安全 |
2.1.2 国家信息安全 |
2.2 政府监管理论 |
2.2.1 政府监管概述 |
2.2.2 政府承担信息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 |
2.3 信息自由相关理论 |
2.3.1 获取信息自由权 |
2.3.2 网络言论自由权 |
2.3.3 网络隐私权 |
2.3.4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 |
2.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 |
2.3.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3 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
3.1 研究问题分析 |
3.2 协议前履约关系 |
3.2.1 政府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
3.2.2 用户的收益与反应函数 |
3.2.3 政府与用户间的动态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
3.2.4 政府与用户间的博弈模型及其求解 |
3.3 协议后履约关系 |
3.3.1 博弈双方的收益函数 |
3.3.2 博弈模型构建 |
3.3.3 博弈均衡的确定 |
3.4 研究结论 |
3.4.1 政府对网络使用权的优惠对于信息安全监管的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4 无合同关系下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研究 |
4.1 研究问题分析 |
4.2 委托代理关系下模型的建立 |
4.2.1 模型的影响因素 |
4.2.2 模型的数学描述 |
4.2.3 模型的建立 |
4.3 模型求解 |
4.4 模型分析与讨论 |
4.5 研究结论 |
4.6 本章小结 |
5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
5.1 不存在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
5.2 考虑任务重叠的多任务委托代理 |
5.3 政府作为代理人的进一步讨论 |
5.4 各主体关系博弈给监管体系构建思路探索 |
5.5 技术层面上安全监管的难点分析 |
6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研究 |
6.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构建思路 |
6.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构建 |
6.2.1 整体框架 |
6.2.2 三个维度 |
6.2.3 五个层次 |
6.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模型运行步骤 |
6.3.1 信息源采集 |
6.3.2 网络信息安全评估 |
6.3.3 网络信息安全预警 |
6.3.4 网络信息安全控制 |
6.3.5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
6.4 我国网络网络信息安全监管平台设计 |
6.4.1 总体架构 |
6.4.2 操作子平台 |
6.4.3 分析子平台 |
6.4.4 决策子平台 |
6.5 本章小结 |
7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 |
7.1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主体评价体系构建 |
7.1.1 构建目的 |
7.1.2 构建原则 |
7.2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2.1 指标体系 |
7.2.2 监管组织 |
7.2.3 监管机制 |
7.2.4 监管技术 |
7.3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7.3.1 评价思路 |
7.3.2 权重赋值 |
7.3.3 评价过程 |
7.4 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
7.4.1 基于AHP的指标权重确定 |
7.4.2 熵权法修正指标权重 |
7.4.3 计算指标隶属度 |
7.4.4 监管效果综合评价 |
7.5 本章小结 |
8 网络信息安全监管政策建议 |
8.1 监管组织政策建议 |
8.1.1 提高安全意识 |
8.1.2 重视人才培养 |
8.2 监管机制政策建议 |
8.2.1 加强顶层设计 |
8.2.2 完善法律法规 |
8.3 监管技术政策建议 |
8.3.1 优化安全技术 |
8.3.2 践行主动防御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问题提出 |
1.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状况 |
1.3.2 国外研究状况 |
1.3.3 简要的评价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政务 |
2.1.2 信息安全 |
2.1.3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 |
2.2 相关理论 |
2.2.1 政府再造理论 |
2.2.2 风险管理理论 |
第3章 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现状、问题及原因 |
3.1 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3.1.1 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3.1.2 政务业务应用情况 |
3.1.3 公共服务创新情况 |
3.1.4 信息安全保障的做法 |
3.2 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现有问题 |
3.2.1 相关机构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
3.2.2 信息安全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3.2.3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工作者的风险意识较低 |
3.2.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人才匮乏 |
3.2.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措施不完善 |
3.3 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原因分析 |
3.3.1 机构之间缺乏相关制度管理 |
3.3.2 缺少相关信息安全管理法律法规 |
3.3.3 缺少对信息安全风险意识培养 |
3.3.4 专业人才资源管理制度缺失 |
3.3.5 缺少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
第4章 其他省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介绍 |
4.1 北京 |
4.2 深圳 |
4.3 澳门 |
4.4 经验借鉴 |
第5章 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完善措施 |
5.1 不断优化管理体制 |
5.2 建立健全政策法规 |
5.3 注重提升安全意识 |
5.4 着力培养管理人才 |
5.5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研究背景 |
研究意义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国外研究情况 |
国内研究情况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
1.1 电子政务的定义与模式 |
1.1.1 电子政务的定义 |
1.1.2 电子政务的应用模式 |
1.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概述 |
1.2.1 信息安全的概念 |
1.2.2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的特征 |
1.3 相关理论基础 |
1.3.1 政务公开 |
1.3.2 新公共服务与政务公开 |
1.3.3 服务型政府与政务公开 |
第二章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现状 |
2.1 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2.1.1 我国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
2.1.2 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
2.2 山西省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信息安全风险 |
2.2.1 可能遭遇网络攻击的风险 |
2.2.2 云平台建设带来的数据安全隐患 |
2.2.3 网络结构等更新速度加快 |
2.3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成效 |
2.3.1 初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信息化体系 |
2.3.2 基本构建了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框架和主体 |
2.3.3 信息安全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
第三章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原因 |
3.1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 |
3.1.1 部门间协同共享还不够好 |
3.1.2 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
3.1.3 从业人员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提升 |
3.1.4 信息安全管理具体措施不完善 |
3.1.5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技术水平不够高 |
3.2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原因 |
3.2.1 各部门缺乏协同管理的体系建设基础 |
3.2.2 法律法规体系及标准体系有盲区 |
3.2.3 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
3.2.4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防御和保障体系建设完善力度不够大 |
3.2.5 信息安全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
第四章 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的对策建议 |
4.1 完善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体制 |
4.2 建立完善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地方性法规及相关标准 |
4.2.1 完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 |
4.2.2 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标准化 |
4.3 着力提升信息安全风险意识 |
4.4 加大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投入和力度 |
4.5 加大国产信息技术及设备的更换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课题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课题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课题研究重点、难点 |
(二)课题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及体系构成 |
第一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的必要性分析 |
一、档案信息安全威胁的存在 |
二、档案信息共享与服务的需求 |
第二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体系 |
一、档案信息安全的内涵 |
二、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体系构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理念及主体构成 |
第一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理念 |
一、多利益相关方治理理念 |
二、一体化发展理念 |
三、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 |
四、总体国家安全观理念 |
第二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主体 |
一、政府主体 |
二、非政府主体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手段及人才培养 |
第一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手段 |
一、技术手段 |
二、法律手段 |
三、经济手段 |
第二节 档案信息安全治理人才培养 |
一、专业人才培养 |
二、大众普及教育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10)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
2.1.1 信息安全 |
2.1.2 云服务安全 |
2.1.3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 |
2.1.4 系统论 |
2.1.5 木桶理论 |
2.1.6 PDCA循环理论 |
2.2 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 |
2.2.1 云服务安全保障 |
2.2.2 云服务安全与等级保护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章 S公司云业务信息安全现状和挑战 |
3.1 S公司简介 |
3.2 S公司业务发展概况 |
3.3 S公司信息安全的管理现状 |
3.4 S公司信息安全的技术现状 |
3.5 基于云等保的S公司信息安全差距对标分析 |
3.5.1 信息安全管理差距分析方法 |
3.5.2 S公司信息安全调研 |
3.5.3 云等保三级防护差距对标分析 |
3.6 S公司云服务面临的安全挑战 |
3.6.1 缺乏信息安全战略和制度体系支持 |
3.6.2 安全管理组织和人员安全技能不健全 |
3.6.3 系统安全建设缺乏体系化管理 |
3.6.4 信息安全技术能力有待加强 |
3.6.5 信息安全的运维体系和措施不完善 |
3.6.6 信息安全的评估和改进需要加强 |
第四章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方案 |
4.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思路 |
4.1.1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目标 |
4.1.2 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方法 |
4.1.3 云等保指导信息安全管理优化的框架和流程 |
4.2 S公司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和备案 |
4.2.1 云服务系统安全定级 |
4.2.2 云服务系统安全备案 |
4.3 云服务的管理安全改进方案 |
4.3.1 构建安全政策改进方案 |
4.3.2 完善安全组织改进方案 |
4.3.3 规划安全建设管理体系 |
4.3.4 完善安全运维管理体系 |
4.4 云服务的技术安全改进方案 |
4.4.1 优化物理环境改进方案 |
4.4.2 规划安全通信改进方案 |
4.4.3 构建主机设备安全改进方案 |
4.4.4 应用和数据安全改进方案 |
4.5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的优化实施和等级保护测评 |
4.6 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优化成果和评价 |
4.6.1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成果 |
4.6.2 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优化评价 |
第五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信息安全访谈记录表 |
附录2 信息安全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四、浅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建档案馆信息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J]. 曾智,宋莎,林树杰.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2(02)
- [2]高安全等级信息系统的风险评估研究[D]. 孔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6)
- [3]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D]. 李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4)
- [4]我国网络信息安全监管体系及各主体博弈研究[D]. 李德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6)
- [5]武汉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廖伟.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6]山西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周彬. 山西大学, 2020(01)
- [7]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档案信息安全治理研究[D]. 黄珊珊.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10]S公司云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研究[D]. 王旭.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2)
标签:信息安全论文; 电子政务论文; 风险评估论文;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论文; 信息安全标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