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一体化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一体化

一、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的一体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磊[1](2021)在《胶粉沥青路面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文中指出河北省高速路网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同时面临着多因素导致的裂缝、车辙等路面病害问题,传统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对改性沥青路面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如何提升路面使用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迫在眉睫。本文对沥青路面不同面层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需求性进行了分析,对不同面层的胶粉改性沥青、SBS改性沥青和基质沥青混合料性能进行了评价,完成了足尺加载试验路试验方案设计,对监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了不同结构、轴载及车速下的动力响应。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对河北省内典型高速公路进行病害统计分析,得到沥青路面主要病害类型为裂缝和车辙病害,提出了上面层抗开裂,中面层抗车辙和下面层抗疲劳的评价指标,以及上面层低温弯曲试验、中面层车辙试验、下面层四点弯曲疲劳试验的评价方法,并运用有限元软件对不同面层沥青混合料材料的需求性进行了分析。2、基于提出的不同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的评价方法,对上中下面层不同沥青分别进行混合料试验,得到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各方面性能更优,总结分析得到中面层的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和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动稳定度与试验温度方程,下面层的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和基质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方程。3、确立传感器布设原则,分析了不同位置的传感器埋设方法,确定了传感器布设位置。为模拟沥青路面自然环境真实情况,设计了低温、常温以及高温三种不同温度下试验路的加载方案。4、对试验路传感器采集数据分析,得到了胶粉沥青路面下面层压应力比SBS沥青路面大9.2%,建议胶粉沥青路面基层应选用承载能力相对较好的材料;胶粉沥青路面中面层层底的竖向应变相比上面层变化幅度相比低6.2%,抗车辙能力更好。运用有限元软件,得到了胶粉沥青路面结构比SBS路面结构所受的拉应力和剪应力分别降低了10%和30%,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沥青路面不同结构层性能评价指标的准确性。

王霖[2](2021)在《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沥青路面结构在与日俱增的交通量以及重载车辆下的作用下产生路面典型损害,使得当前服役路面结构迅速进入损坏阶段,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本文通过分析长寿命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确定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研究的必要性,进一步提出对寒区沥青路面进行地区特色标定,旨在分析路面结构各结构层力学性能在各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响应,为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优化和路面服役寿命的延长做出指导性研究。本文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典型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进行三维模型构建,对比动静态荷载下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得到动态荷载作用下的幅值与静态作用下的力学响应接近;为接近路面实际情况,采用子程序定义动态荷载分析路面结构相应的力学性能特点,得到典型路面结构符合沥青混合料层层底拉应变和路基顶面圧应变的要求;对路面荷载大小、各层厚度和模量进行多水平对比分析,探究影响因素对路面结构设计指标的影响程度,分析得到路面结构层力学指标在各影响因素变化下的响应规律。根据温度场所需理论,构建半刚性沥青路面的温度场模型,实测寒区夏季典型一天时刻温度变化,对所构建的温度场进行验证;考虑寒区夏季高温条件下的与荷载作用耦合影响,分析典型一天最不利温度时段路面沥青混合料结构层底拉应变以及层顶剪应力,得到变温与荷载共同影响下路面结构在沥青混合料层底拉应变对应高低温时段下的水平在90微应变和80微应变,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荷载耦合作用对路面力学性能的影响高于荷载变化对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动转静的方式对路面结构在荷载累积效应下的路面永久变形做出计算,随着交通量增大不断累积,分别得到在多水平荷载累积作用次数下的永久变形量,发现塑性变形在前期迅速累积,在累积变形量的占比上也大于后期,其中2000万次作用次数下半刚性路面结构变形量在15mm以内。

王林,韦金城,张晓萌,吴文娟,韩文扬[3](2020)在《“四个一体化”破解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瓶颈》文中提出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速公路建设从无到有,公路建设能力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截至2019年12月,我国建成了世界最长的国家高速公路网,有力地支撑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仍面临着设计寿命短、社会与自然资源耗费大、运营维护成本高等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全寿命周期技术经济最优化的要求.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可持续发展亟待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的支撑.要科学构建我国高速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应首先了解高速公路可持续发展对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迫切需求、长寿命沥青路面在我国的实践及发展现状,

王鹏程[4](2020)在《基于路基路面结构一体化的路床加筋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重庆潼南某市政道路H5路面大修的高填方路基沉降处理为依托,提出采用路床加筋减小高填方路段大中修路面沉降的方法,采用数值分析研究了路床加筋的最佳加筋方式,以及软土路基路床加筋对沥青路面结构层的影响,从路床加筋设计状态入手,研究路床加筋与路面结构设计一体化的设计方法。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取得研究成果如下:(1)为了找出最佳加筋方式和加筋位置,建立不同的路床加筋方式的数值模型,发现首先要明确合适的加筋位置,其次增加加筋层数才有意义,单纯增加加筋层数不一定达到理想的加筋效果;合理的加筋方式是上路床从下往上加筋3层,加筋间距为10cm。筋材的网眼大小和模量会对沥青路面结构各项指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分析结果结合实际工程条件,推荐采用网眼尺寸为40~60mm,筋材模量为600~800MPa的土工格栅进行路床加筋。(2)为了研究软基上路床加筋对路面结构层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建立了软基上路床加筋前后两种状态,分析其沥青路面的面层拉应力、拉应变、剪应力、路表弯沉及下路床顶面压应变等的力学响应,发现软基路床加筋有效限制了土体的侧向位移,提高了路基的整体刚度和强度,使得上路床获得了较好的整体性,从而使得面层拉应力拉应变都有了大幅度的降低,说明,路床加筋可以改善路面结构的抗弯拉疲劳性能,从而减少沥青路面车辙的产生。同时加筋使得上路床的弹性模量和整体性有了较高的提高,增大了产生拉应变的范围,有效的消除了软土路基的不均匀沉降。(3)从路床加筋的设计状态入手,介绍了路床加筋的设计计算理论、设计指标和标准,用土工试验等试验确定地基土和填料的设计参数,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确定筋土界面设计参数后,探讨了加筋路床与路面结构一体化设计的方法,结合实际依托工程,介绍了加筋路床与路面一体化结构设计及在高填方路基路面沉降处理中的应用。(4)从施工准备、填前基底处理、加筋路床施工技术、质量控制措施等方面系统的总结了路床加筋施工时的施工程序和注意事项。较为系统和完整的归纳了土工格栅加筋路床时的施工工序,严格每一道施工程序的把关,联系路床加筋的理论分析和数值成果,使得土工格栅加筋土的作用发挥的更加出色。

唐樊龙[5](2020)在《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十年来,BIM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然而当前道路领域在学习与引进BIM技术同时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高速公路的设计不仅包括线形设计,路面设计也是重要环节。路面设计离不开结构分析,目前BIM环境中却缺少与设计同步的沥青路面结构分析功能。另一方面,在施工中更多的是利用BIM进行动态模拟与过程展示,却很少建立BIM为基础的可视化施工质量管控,以及相应的质量预警体系,很难应对工程后期频繁的变更以及施工质量问题。在养护阶段,由于病害数据量大,信息存储困难,文本调阅耗时,很难建立合理有效的成本估算。此外,对于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整合,模型归档,统一管理,依然缺少完善系统的信息平台,使得高速公路服役后期管理难度大,数据调取困难。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当前道路BIM技术发展的实际需要,分别从设计阶段,施工阶段,养护阶段,以及搭建信息平台等四个方面展开了系统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开展了基于BIM的典型沥青路面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研究。首先确立Revit作为主要建模软件,通过建立公制常规模型族的方式完成了沥青路面基础模型的创建。然后总结了国内典型沥青路面组合形式,并通过基础模型的参数调整完成了典型沥青路面的三维结构设计。在此基础上,利用Dynamo编程进行了BIM软件的二次开发,完成了在BIM中的三维路线自动设计,然后将结构分析公式以Python语言的方式写入Dynamo程序中,并将设计参数与结构分析参数进行串联,实现了在BIM环境中设计与结构分析的同步进行。此外,为了获取更加准确的结构分析结果,本研究进一步提出了建立数据中转接口,将参数化的BIM模型以数据文件格式导入ABAQUS中,通过借助外部有限元软件计算的方式实现了基于BIM-ABAQUS的典型沥青路面结构的精确分析。(2)进行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研究。首先采用Dynamo编程创建了能够从Excel自动读取数据的节点程序完成了地质模型创建,然后进行场地模型布置,最后通过Navisworks完成沥青路面施工的模拟。接下来以智能压实技术为基础,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压实质量评价体系。首先通过MATLAB用最小标准差的方式将压实参数进行区域划分,以代表性压实度参数建立了基于BIM-GIS的沥青路面的压实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将智能压实获取的质量参数以直观可视的图像表达取代传统的数据繁多读取困难的Excel表达。然后采用层次分析法以专家打分的方式通过C#语言编程建立了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可视化评估程序。最后本文针对沥青路面施工过程中典型的级配离析病害为研究对象,结合图像处理采用基尼不纯度模型建立了基于图像识别的沥青路面级配离析病害参数获取,并将图像识别结果反馈到三维的BIM模型中建立预警提示,建立了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离析质量状况预警体系。(3)针对养护阶段的BIM技术应用不足,开展了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研究。为构建基于BIM的参数化病害模型,首先采用Context Capture利用三维重构技术重构了沥青路面病害的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局部病害利用Revit建立基础参数模型的功能,直接在BIM模型中建立三维的病害模型然后进行病害纹理贴图,实现病害的精细建模。然后将完成的参数模型导入到道路总体模型中,实现病害尺寸参数在BIM模型中直接测量获取,同时建立关注点,详细记录病害的其他关键信息方便后期查询。在此基础上,接下来是建立基于BIM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首先结合江苏省历年的养护资料建立不同养护措施的平均费率,通过三维道路模型中的病害信息建立养护成本估算程序。然后结合公路技术状况评定标准与养护设计规范,以SRI、RQI、PCI、RDI等公路技术状况评价指标对上述建立的养护成本估算程序进行了优化,最终建立了基于数据式与三维病害图像相结合的沥青路面自主养护决策模型。(4)开展了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信息平台的研究。建立了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采集模式,并对采集的数据建立了基于IFC格式的信息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通过DW网页编程软件,建立了基于全生命周期BIM式数据采集的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信息平台主体部分包括密码式的加密窗口登录界面,平台主页总体信息概况以及大类目录标签,视频与模型文件存储查询专区,数据文件详细资料归类专区等。

徐希忠[6](2020)在《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交通运输结构呈现新的特点,道路交通荷载与交通流量与日俱增,使得高速公路早期损坏日趋严重,道路服役性能急剧下降,频繁的养护、改建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给交通带来极大不便。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是解决现有沥青路面早期损坏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随着重载、渠化交通的快速增多,全厚式沥青路面也表现出整体强度不足,易产生结构性变形等缺陷,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结构有机结合,既可满足结构强度的要求,又可同时发挥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双重优势。基于此,本文在充分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调研、室内试验、理论分析等技术手段,遵循“材料性能分析-设计参数确定-力学响应计算-路面结构设计-现场应用验证”的研究主线,首先基于室内试验,设计了符合法国标准性能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其次,采用法国两点弯曲试验机和简单性能试验机SPT,对EME-14(连续和间断)、EME-20三种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进行了室内动态模量试验,采用两点弯曲试验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构建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混合料的动态模量主曲线和疲劳曲线;再次,采用法国路面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模块,进行了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然后,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框架,结合课题试验路,给出了具体设计实例,最后,采用净现值和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经济效益分析。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参考国内外相关资料,梳理了法国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和体系,结合我国工程实际,设计了满足法国性能标准要求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分析了其路用性能,对比了与常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在路用性能方面除了低温性能较常规沥青混合料差以外,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均优于常规沥青混合料。(2)采用两点弯曲试验仪2PT,测试了不同温度、频率下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复数模量、存储模量、损失模量及相位角,利用SPT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不同温度、频率下的动态模量和相位角,绘制了主曲线;对比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与常规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差异及不同测试方法动态模量的数值差别,分析了原因。利用两点疲劳试验机,测试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的疲劳性能,分析了不同应变条件下劲度模量衰变规律,绘制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获取了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结果表明: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随温度和频率的变化规律与常规沥青混合料相似,只是在数值上较大;由于受力机制不同,梯形梁两点弯曲动态模量要比单轴压缩模量小;在疲劳试验中,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EME-14-连续级配沥青混凝土疲劳斜率曲线斜率最小。(3)基于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软件LCPC Alize中力学计算版块中的特殊荷载模块,分析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不同层位的力学响应,以响应改变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用于全厚式沥青路面的合理层位,采用正交试验,分析了不同层位模量对力学响应的影响,提出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的建议,探讨了层间结合状态、温度场对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并对不同路面结构进行了性能及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从理论计算角度来讲,高模量沥青混凝土层位于下面层和底基层最为合理,可通过提升土基品质,采用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及富油疲劳层实现耐久性沥青路面;温度场、层间结合状态对路面性能影响显着,在设计时应当予以考虑;从理论分析角度来说,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最好,疲劳寿命最高。(4)基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结论,结合国内外柔性基层沥青路面调研分析结果,初步构建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框架,给出了设计指标和步骤,依托工程实例,采用现场轴载谱测试结果获取的交通参数,进行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并采用法国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进行了验证分析。(5)采用全寿命周期分析方法,以总造价、养护费用、用户费用等综合评价指标,构建全寿命周期费用评价模型,对比分析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与半刚性路面及全厚式普通路面的全寿命周期经济效益,从经济角度评价了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的结构优越性,结果表明: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具有最佳的经济效益。

王冲[7](2019)在《地基-路堤-路面协同变形机理及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软土地基上的高等级公路常因软基不均匀沉降导致路面服务性能降低甚至结构性破坏。目前主要研究集中在软土地基处理,路堤和面层仍多采用传统方法修建,路面、路堤、地基等专业人员各司其职,缺少完整的设计体系。不良地质软土道路设计时仍采用传统道路设计方法,并未进行整体性的改善。为了研究软土地基病害和其不均匀变形在道路面层结构中的传递机理,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地基-路堤-路面协同作用的力学模型,分析了不同路堤填料路堤在不同车辆荷载、填筑高度及填料模量下的变形规律,并提出了一种基于三者组合的变形协同机理针对软土地基的道路一体化设计方法。具体研究过程如下:首先,考虑路堤材料参数及结构形式对路堤变形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类型的路堤-路面相互作用数值模型,并分别选择D-P模型、线弹性模型作为土石混合料路堤、轻质填料路基的材料本构模型。对于填土、土石和填石三种路堤,荷载作用下的路堤沉降集中在道路中心荷载下的位置,向四周扩散作用不明显;对于轻质路堤,荷载作用下的路堤沉降的扩散大于其它三种路堤形式;在增加一定路堤填筑高度条件下,三种土石混合料路堤沉降量的变化大小为:填石类>土石类>填土类。其次,基于建立的路堤-路面数值模型进行分析不同路堤填料的路堤在不同车辆荷载、填筑高度及填料模量下的变形规律。研究表明,最大沉降量和车辆轴载及路堤填筑高度均成正比;沉降量随着填筑材料模量的增加不断减小,且减慢速率不断减小。在此基础上引入软土地基建立地基-路堤-路面一体化模型,分析了沉降随施工进行、软基模量、车辆荷载和刚性夹层改变的变化规律。发现沉降量在道路结构中向上传递会叠加路堤压缩变形以及道路结构层的厚度变化,且随高度逐渐减小的协同变形。路堤与面层为适应地基沉降发生协调变形:路面结构在荷载和自重作用下,产生层间协调变形以填充路堤固结沉降产生的空间,但是由于结构层变厚软基沉降量向上传递时表现为不断减小。然后,在数值模型分析基础上,利用正交设计试验对软基不均匀沉降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出影响路面不均匀沉降的主要因素,可知软基模量、车辆荷载和路堤与面层重度是对路面不均匀沉降贡献度最大的四个因素,其中软基模量的影响程度约为面层重度的6倍,车辆荷载的影响程度约为面层重度的4倍,路堤重度对不均匀沉降的贡献与面层重度基本相同;同时,使用差分进化算法回归出路表不均匀沉降预测力学-经验模型。最后,基于以上建立的地基-路堤-路面数值分析模型和理论经验预测模型,考虑到路基不均匀变形引起的路面线形设计的阈值问题,结合路面设计标准及功能性需求提出了以容许工后不均匀沉降、软基模量和路堤路面重度为设计控制指标,考虑地基、路堤和路面协调变形的针对不良地质的道路完整一体化设计体系。综上所述,本文研究内容可为不良地质(如软土地质)地区的道路工程中路面结构的一体化设计提供理论方法,从而达到提高软土地基道路工程的结构质量,并为完善现有的地基处理、路堤设计和路面设计的相关标准给与理论参考。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8](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认为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周泽洪[9](2015)在《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是我国应用最为广泛的路面类型。四川地域辽阔,路面以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为主,各地路面修筑条件差距甚远,客观上又加剧了设计与施工的困难。目前沥青路面规范在气候、轴载条件与材料设计相联系的设计方法上存在不足,导致沥青路面耐久性差。因此,开展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设计研究,构建控制基层开裂与面层车辙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方法,提出适用于四川不同分区的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标准和水泥稳定碎石强度设计标准,对防止四川地区沥青路面的车辙与开裂、提高其耐久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本文首先对四川地区的气候条件、路面结构及使用状况展开了调查,提出了四川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通过调查发现面层车辙和基层开裂是四川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的主要病害。采用振动法设计水泥稳定碎石,研究了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特性、疲劳特性,建立了强度增长模型、力学指标间的关系及疲劳方程;提出了水泥稳定碎石的路面结构设计参数,提高了路面结构设计的可靠性;研究了基于疲劳破坏的水泥稳定碎石强度设计标准、提出了控制收缩开裂的水泥稳定碎石骨架密实级配,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抗裂水泥稳定碎石的设计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力学响应分析等,建立了沥青混合料的车辙预估模型,并基于MEPDG车辙非线性叠加方法提出了路面车辙预估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标准的确定方法,采用该方法确定的动稳定度标准与温度、交通量、层位、力学响应及行车速度相关联。分析了我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存在的缺陷,提出了控制基层开裂和面层车辙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设计示例;推荐了不同土基回弹模量下的水稳基层的强度设计标准、不同分区不同沥青面层层位的动稳定度容许值,为四川不同分区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提供参考。

侯月琴[10](2014)在《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每年会产生大量废弃混凝土;另外公路沥青路面建设需要消耗大量优质碎石。在沥青路面中利用部分废弃混凝土再生骨料,不但能够缓解天然集料紧缺的情况,同时也有助于解决建筑垃圾的处理问题。本文对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展开研究,从再生骨料的破碎与生产工艺、再生骨料的强化及性能评价、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性能及设计参数、沥青稳定再生集料的性能及设计参数等方面展开研究,为实现水泥混凝土再生骨料在公路沥青路面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本文首先建立基于平均颗粒尺寸的废弃混凝土的破碎方程,提出了废弃混凝土破碎比的标准,为确定物料预处理尺寸提供依据;采用一级破碎、二级破碎和三级破碎工艺进行破碎,对比测试再生骨料的工程性质并分析其适用层位;基于分类废旧混凝土的组成特性,提出了分类化的再生骨料生产工艺。采用自轧制的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借助X-raySEM和FIRT研究再生骨料的微观特性与化学组成,并测试其工程技术性质,结果表明再生骨料存在空隙和微裂缝,导致其吸水率和压碎值偏高、密度和强度偏低。选用有机硅树脂、硅烷偶联剂、钛酸酯偶联剂进行强化,基于综合路用性能优选有机硅树脂为最佳强化剂,经有机硅强化后,RCA压碎值和吸水率降低,可用于各等级公路的任意层位。设计了不同RCA掺量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CSRCA),测试无侧限抗压强度、抗压回弹模量、劈裂强度、弯拉强度和疲劳特性;建立各力学指标的增长模型、力学指标关系模型与疲劳方程;基于路面荷载响应、CSRCA的强度特性及疲劳特性,提出控制疲劳开裂的强度设计标准及方法;提出CSRCA的路面结构设计参数。设计了不同RCA掺量的的沥青稳定再生集料(ATRCA),测试其Marshall指标、高温性能、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和疲劳性能;借助表面能理论研究RCA与沥青的粘附性;提出ATRCA的路面结构设计参数与高温性能标准。构建了CSRCA基层(底基层)、ATRCA下面层的结构与材料的一体化设计方法,并给出设计示例。

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的一体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的一体化(论文提纲范文)

(1)胶粉沥青路面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1.2.2 胶粉改性沥青研究现状
        1.2.3 加速加载试验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评价指标与基本理论
    2.1 河北省沥青路面主要病害类型
        2.1.1 病害分类
        2.1.2 沥青路面病害统计
    2.2 沥青路面长期性能评价方法
        2.2.1 基于抗开裂性能的沥青路面上面层评价方法
        2.2.2 基于抗车辙性能的沥青路面中面层评价方法
        2.2.3 基于抗疲劳性能的沥青路面下面层评价方法
    2.3 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基本理论
        2.3.1 沥青路面抗开裂性能基本理论
        2.3.2 沥青路面抗车辙性能基本理论
        2.3.3 沥青路面抗疲劳性能基本理论
    2.4 小结
第三章 河北省自然地理气候水文与路用材料需求分析
    3.1 河北省自然地理概况
        3.1.1 地理地貌
        3.1.2 气候特点
        3.1.3 水文条件
    3.2 路用材料需求分析
        3.2.1 沥青路面上面层抗开裂性能需求分析
        3.2.2 沥青路面中面层抗车辙性能需求分析
        3.2.3 沥青路面下面层抗疲劳性能需求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胶粉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试验研究
    4.1 原材料技术指标
        4.1.1 沥青
        4.1.2 胶粉
        4.1.3 集料
        4.1.4 矿粉
        4.1.5 改性剂
        4.1.6 木质纤维
    4.2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1 SMA-13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2 ARHM-20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2.3 ATB-25 沥青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4.3 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4.3.1 上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4.3.2 中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4.3.3 下面层沥青混合料性能试验
    4.4 小结
第五章 胶粉沥青路面结构加速加载试验方案设计
    5.1 工程背景
    5.2 试验路路面结构设计
        5.2.1 材料层设计参数
        5.2.2 试验路设计验算
    5.3 试验路监测方案布设
        5.3.1 传感器布设原则
        5.3.2 传感器埋设
    5.4 试验路加载方案设计
    5.5 试验路铺设
        5.5.1 试验路施工
        5.5.2 试验路路面初始性能检测
    5.6 小结
第六章 胶粉沥青试验路加载试验分析与数值仿真模拟
    6.1 足尺加载试验数据分析
    6.2 沥青路面结构模型建立
        6.2.1 路面结构及材料参数
        6.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6.2.3 有限元模型验证
    6.3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6.3.1 不同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6.3.2 不同轴载对胶粉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6.3.3 不同车速对胶粉沥青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长寿命路面理念与发展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章小结
    1.5 论文研究的目标与主要内容
    1.6 论文所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路面结构分析理论
    2.1 概述
        2.1.1 有限单元法核心理念
        2.1.2 有限元软件介绍
    2.2 弹性层状体系假设
    2.3 路面损坏类型和原因分析
        2.3.1 裂缝
        2.3.2 永久变形
    2.4 力学评价指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构建分析
    3.1 有限元路面模型构建
        3.1.1 路面结构及参数选定
        3.1.2 荷载接触的等效转化
        3.1.3 有限元几何模型
        3.1.4 荷载施加方式
    3.2 结果分析
    3.3 动态荷载与静态荷载对比
    3.4 影响因素分析
        3.4.1 厚度影响
        3.4.2 模量影响
        3.4.3 荷载大小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温度变化对半刚性路面力学响应的影响
    4.1 温度场计算分析概述
    4.2 温度场建立
        4.2.1 有限元模型构建
        4.2.2 材料热参数
        4.2.3 温度场中温度的确定
        4.2.4 温度场结果分析
    4.3 考虑荷载情况下的力学响应
        4.3.1 材料本构关系
        4.3.2 路面结构材料参数
    4.4 变形的计算分析
        4.4.1 交通量的确定
        4.4.2 轮载作用时间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的主要结论
    5.2 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3)“四个一体化”破解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瓶颈(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高速公路长寿命沥青路面的若干重大需求问题
    1.1严酷重载交通和复杂自然环境的需求与沥青路面寿命不足的矛盾
    1.2节能环保需求与沥青路面周期性重建巨大资源消耗的矛盾
    1.3全寿命周期理念需求与沥青路面建管养失衡的矛盾
2长寿命沥青路面在我国的实践及发展现状
    2.1长寿命沥青路面试验路
    2.2山东省长寿命沥青路面实体工程实践
    2.3长寿命路面结构设计方法及标准体系现状
3长寿命沥青路面的基础科学问题、关键技术问题
    3.1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损伤机理
    3.2长寿命沥青路面设计理论与方法
    3.3长寿命沥青路面服役性能监测和评估技术
    3.4长寿命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4“四个一体化”构建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体系展望
    4.1路基与路面一体化
    4.2结构与材料一体化
    4.3设计与施工一体化
    4.4建设与养护一体化
5总结
推荐阅读文献

(4)基于路基路面结构一体化的路床加筋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2 国内外加筋技术研究现状
        1.2.1 软基处理及不均匀沉降研究现状
        1.2.2 加筋技术研究现状
        1.2.3 加筋土数值分析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路床加筋的最佳布设方法研究
    2.1 路床加筋有限元非线性分析
    2.2 ABAQUS概述及其计算流程
    2.3 基本假定与路面结构参数
    2.4 路床加筋力学分析
    2.5 筋材结构参数对路面各结构力学响应的影响
        2.5.1 筋材网眼尺寸影响分析
        2.5.2 筋材模量的影响分析
    2.6 小结
第三章 软基路段的路床加筋对路面结构受力的影响研究
    3.1 基本假定与路面结构参数
    3.2 建立有限元模型
    3.3 不同路床沥青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特点分析
        3.3.1 路表垂直变形响应分布特性
        3.3.2 沥青面层应力及应变分布特性
        3.3.3 上路床拉应力响应分布特性
        3.3.4 下路床顶面压应变响应分布特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加筋路床与路面一体化结构设计研究
    4.1 典型路床加筋的设计状态
        4.1.1 路床加筋的失效模式
        4.1.2 路床加筋的设计状态
    4.2 路床加筋设计计算
        4.2.1 设计计算理论
        4.2.2 容许残余变形研究
        4.2.3 设计流程及步骤
    4.3 设计指标和标准
    4.4 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
        4.4.1 地基土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方法
        4.4.2 填料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方法
        4.4.3 筋材设计参数的确定和取值方法
        4.4.4 确定筋土界面设计参数和取值方法
    4.5 设计示例
    4.6 加筋路床加固软基路面应用案例
        4.6.1 工程项目背景
        4.6.2 旧路面病害技术状况调查
        4.6.3 高填方沉降路段的加筋路床路面结构设计研究
    4.7 小结
第五章 加筋的路床施工
    5.1 施工准备
    5.2 基底处理技术
        5.2.1 除根、伐树及表土处理
        5.2.2 加筋土结构基底处理的施工技术
    5.3 加筋土路床施工技术
        5.3.1 第一层土工格栅加筋材料铺设方法
        5.3.2 填料的摊铺与压实
        5.3.3 土工格室反包与连接
    5.4 质量控制措施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5)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BIM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设计阶段的研究现状
        1.2.3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施工阶段的研究现状
        1.2.4 BIM技术在道路工程管养阶段的研究现状
        1.2.5 基于BIM信息数据平台研发的相关研究
    1.3 当前公路工程全生命周期运维管养面临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典型沥青路面的参数化建模与结构分析
    2.1 参数化模型建立
        2.1.1 Revit简介
        2.1.2 族构件创建
        2.1.3 参数化模型创建
    2.2 典型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2.2.1 沥青路面组合类型
        2.2.2 典型路面结构组合
        2.2.3 代表性道路的参数化建模
    2.3 基于Dynamo的沥青路面自动化设计与结构分析
        2.3.1 利用Dynamo实现路面参数可控的三维道路
        2.3.2 结构分析的参数准备
        2.3.3 基于Dynamo的路面结构分析
    2.4 基于BIM的数据中转系统的研发
        2.4.1 数据转换方法
        2.4.2 数据转换接口的研发
    2.5 基于ABAQUS-BIM模型的力学性能验算
        2.5.1 基于BIM-ABAQUS转换接口的参数化模型数据转换
        2.5.2 典型路面的ABAQUS结构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过程模拟与关键参数集成
    3.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技术
        3.1.1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的施工
        3.1.2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要点
        3.1.3 当前施工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2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可视化施工模拟
        3.2.1 施工模拟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3.2.2 基于BIM的施工场景构建
        3.2.3 基于BIM的施工过程模拟
    3.3 基于BIM的路基施工质量管控
        3.3.1 高速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3.3.2 路基压实度对路面性能的影响
        3.3.3 确立压实度作为施工质量评定标准
        3.3.4 基于BIM-ArcGIS的智能压实质量的可视化监控
    3.4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信息集成与质量性能评价
        3.4.1 沥青路面施工信息的参数化集成
        3.4.2 层次分析法方法介绍
        3.4.3 基于层次分析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评价
    3.5 基于BIM的沥青路面施工质量预警
        3.5.1 沥青混合料离析的相关研究
        3.5.2 集料的边缘检测
        3.5.3 集料图像分割
        3.5.4 沥青混合料的离析程度表征
        3.5.5 基于BIM的可视化呈现与预警机制的建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沥青路面病害的BIM参数化集成与成本模型构建
    4.1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4.1.1 三维重构技术的基本原理与简介
        4.1.2 基于Context Caputer的沥青路面病害三维模型重构
    4.2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参数化建模
        4.2.1 Revit中的基础病害模型制作
        4.2.2 病害纹理贴图
        4.2.3 病害模型融入到BIM模型中
    4.3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与管理
        4.3.1 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的存储备案
        4.3.2 基于BIM模式的沥青路面病害信息管理
    4.4 基于BIM模式的养护成本估算
        4.4.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框架
        4.4.2 沥青路面养护阶段的成本分析
        4.4.3 基于模型的养护成本估算
    4.5 基于BIM的养护自主决策模型建立
        4.5.1 预防性养护决策的方法与过程
        4.5.2 基于BIM的养护决策分析
        4.5.3 养护自主决策模型的建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BIM的建管养一体化运维管理平台研发
    5.1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采集
    5.2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数据的处理与表达
        5.2.1 IFC标准的信息表达方式
        5.2.2 基于IFC格式的数据表达
    5.3 信息的上传与导入
        5.3.1 信息创建过程
        5.3.2 信息的传递与存储
        5.3.3 信息共享与协同工作
    5.4 一体化信息平台的研发
        5.4.1 开发平台介绍
        5.4.2 平台的总体设计
        5.4.3 平台的可视化展示与功能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申请

(6)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设计现状
        1.2.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研究现状
        1.2.3 全厚式沥青路面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法国标准的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1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方法介绍
        2.1.1 总体设计步骤
        2.1.2 配合比设计方法
    2.2 试验原材料性能分析
        2.2.1 沥青胶结料
        2.2.2 矿质集料
    2.3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设计
        2.3.1 级配设计
        2.3.2 沥青含量确定
        2.3.3 孔隙率测试
        2.3.4 水敏感性试验结果
        2.3.5 大型车辙试验结果
        2.3.6 模量和疲劳试验结果
        2.3.7 基于我国试验方法的路用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试验研究
    3.1 动态模量概念及试验方法
        3.1.1 动态模量概念
        3.1.2 动态模量试验方法
    3.2 试验设备、加载原理及试验方案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加载原理
        3.2.3 试验方案
    3.3 试验结果分析
        3.3.1 温度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2 频率对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的影响
        3.3.3 动态模量对比分析
    3.4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疲劳性能研究
    4.1 沥青混合料疲劳概念及试验方法
    4.2 试验仪器及试验方案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疲劳寿命分析
        4.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劲度模量衰变规律
    4.4 沥青混合料疲劳曲线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力学响应及性能分析
    5.1 程序简介及分析方法
        5.1.1 程序简介
        5.1.2 分析方法
    5.2 数值模型与参数
        5.2.1 荷载模型
        5.2.2 材料模型
    5.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分析
        5.3.1 关键力学指标确定
        5.3.2 高模量沥青混合料合理层位分析
        5.3.3 典型结构力学响应对比
    5.4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力学响应影响因素分析
        5.4.1 影响因素的选择
        5.4.2 各层模量的影响
        5.4.3 层间结合状态的影响
        5.4.4 温度场的影响
    5.5 典型路面结构性能及寿命分析
        5.5.1 车辙变形预估
        5.5.2 疲劳寿命预估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设计
    6.1 现有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分析
        6.1.1 国内沥青路面设计简述
        6.1.2 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1.3 中法现行沥青路面设计方法对比
    6.2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设计指标
    6.3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组合
    6.4 设计步骤
    6.5 设计实例
    6.7 路面结构结构经济技术评选
    6.8 采用法国沥青路面设计方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成果及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 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道可道网设计结果

(7)地基-路堤-路面协同变形机理及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软土的定义及分布
        1.2.1 软土的定义
        1.2.2 软土地域分布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地基沉降
        1.3.2 路基路面协同作用
        1.3.3 软土地区的主要路面结构形式
        1.3.4 路面结构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软土地基地区沥青路面结构调研
        1.4.2 不同结构形式路堤的变形性质研究
        1.4.3 地基-路堤-路面三者之间协调变形机理研究
        1.4.4 路基-路堤-路面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第二章 路堤变形性质研究
    2.1 路堤填料类型
    2.2 路堤填料本构模型
    2.3 数值模型建立
    2.4 数值模拟结果
        2.4.1 不同填筑高度与车辆轴载竖向变形规律
        2.4.2 竖向变形随路堤模型变化规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基-路堤-路面协调变形机理研究
    3.1 协调变形数值模型
    3.2 协调变形数值模型计算结果
        3.2.1 路堤不同深度沉降规律
        3.2.2 路堤中心点随时间变化规律
        3.2.3 路堤不同时期沉降量
        3.2.4 路堤填筑高度对沉降的影响分析
        3.2.5 软基模量对路面沉降的影响分析
    3.3 地基-路堤-路面协同作用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路面不均匀沉降预测模型
    4.1 影响因素及主要因素确定
        4.1.1 逐步回归法
        4.1.2 主要因素确定
    4.2 数据选取
        4.2.1 正交试验设计
        4.2.2 选取代表性数据
    4.3 预测模型确定
        4.3.1 算法选择
        4.3.2 回归模型
    4.4 模型检验与确定
        4.4.1 模型检验
        4.4.2 模型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基-路堤-路面一体化设计方法
    5.1 设计控制指标
        5.1.1 容许工后不均匀沉降
        5.1.2 道路结构参数
    5.2 软基-路堤-路面一体化设计方法
        5.2.1 调查与勘察
        5.2.2 初步拟定参数
        5.2.3 参数修订
        5.2.4 结构验算及经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9)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半刚性基层耐久性结构与理论
        1.2.2 沥青面层耐久性结构与理念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四川省沥青路面气候分区及使用状况调查分析
    2.1 四川省沥青路面气候分区
        2.1.1 国家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2.1.2 四川省沥青路面使用性能气候分区
    2.2 四川省沥青路面结构与病害调查
        2.2.1 路面结构调查
        2.2.2 路面主要病害调查及分析
    2.3 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思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疲劳性能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研究
    3.1 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设计状况及开裂机理
    3.2 研究方法
        3.2.1 试验材料及混合料设计
        3.2.2 试验方法
    3.3 VTM水泥稳定碎石的工程特性及设计参数研究
        3.3.1 VTM水泥稳定碎石的击实特性
        3.3.2 VTM水泥稳定碎石的力学特性
        3.3.3 VTM水泥稳定碎石疲劳特性研究
        3.3.4 VTM水泥稳定碎石路面设计参数研究
    3.4 基于疲劳性能的水泥稳定碎石设计方法研究
        3.4.1 Miner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3.4.2 控制疲劳开裂的VTM水泥稳定碎石强度设计标准研究
        3.4.3 控制收缩裂缝的骨架密实级配研究
        3.4.4 基于疲劳性能的水泥稳定碎石VTM设计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设计研究
    4.1 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理
        4.1.1 现行规范的不足
        4.1.2 抗车辙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原理
    4.2 研究方法
        4.2.1 原材料性能及混合料设计
        4.2.2 研究方案
    4.3 沥青混合料的车辙预估模型
        4.3.1 车辙试验结果
        4.3.2 车辙预估模型的建立
    4.4 温度场预估模型的选取
        4.4.1 温度场预估模型的发展
        4.4.2 温度预估模型的评价与选择
    4.5 车辙预估方法
        4.5.1 各亚层车辙性能
        4.5.2 路面车辙的非线性叠加
        4.5.3 长大纵坡路段行车速度确定
    4.6 沥青混合料容许动稳定度的确定方法
        4.6.1 计算路面结构
        4.6.2 计算轴载作用次数
        4.6.3 计算路面温度
        4.6.4 动稳定度容许值确定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研究
    5.1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
        5.1.1 我国现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5.1.2 耐久性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5.2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
        5.2.1 控制水稳基层疲劳开裂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5.2.2 控制面层车辙的一体化设计方法
        5.2.3 设计示例
    5.3 四川省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标准推荐
        5.3.1 水泥稳定基层强度设计标准
        5.3.2 沥青混合料动稳定度标准推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再生骨料的组成、分类及再利用
        1.2.2 再生骨料的加工
        1.2.3 再生骨料的强化
        1.2.4 含建筑垃圾的路面混合料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再生骨料的破碎特性及工艺研究
    2.1 再生骨料的破碎方程及应用
        2.1.1 基于平均颗粒尺寸的破碎方程的建立与求解
        2.1.3 理想颗粒模型的计算
    2.2 基于实际破碎试验的废弃混凝土预处理尺寸
        2.2.1 破碎试验
        2.2.2 破碎比的计算与分析
        2.2.3 破碎比 E 标准的确定
        2.2.4 基于实际破碎比标准的母岩预处理尺寸
    2.3 废弃混凝土的破碎工艺研究
        2.3.1 破碎机械
        2.3.2 不同破碎工艺下的再生骨料性质
    2.4 再生骨料的生产工艺
    2.5 小结
第三章 再生骨料的工程技术性质及强化研究
    3.1 再生骨料的制备及性能评价
        3.1.1 再生骨料制备
        3.1.2 再生骨料的性能评价
    3.2 再生骨料的化学强化研究
        3.2.1 强化剂的选择及强化方法
        3.2.2 强化效果评价及优选
    3.3 再生骨料的适用性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性能及设计参数研究
    4.1 试验材料及方法
        4.1.1 试验原材料
        4.1.2 混合料
        4.1.3 试验方法
    4.2 CSRCA 的力学特性研究
        4.2.1 击实特性
        4.2.2 无侧限抗压强度
        4.2.3 抗压回弹模量
        4.2.4 劈裂强度
        4.2.5 弯拉强度
        4.2.6 CSRCA 力学指标的关系模型
    4.3 CSRCA 的疲劳特性研究
        4.3.1 CSRCA 疲劳试验结果
        4.3.2 CSRCA 劈裂疲劳方程的建立
        4.3.3 CSRCA 疲劳性能的影响因素
    4.4 CSRCA 控制疲劳开裂的强度标准研究
        4.4.1 Miner 疲劳累积损伤理论
        4.4.2 路面荷载响应分析
        4.4.3 CSRCA 抗疲劳开裂的强度设计标准
    4.5 CSRCA 的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研究
        4.5.1 劈裂强度与抗压回弹模量
        4.5.2 抗拉强度结构系数
    4.6 小结
第五章 沥青稳定再生集料的性能及设计参数研究
    5.1 试验材料及方法
        5.1.1 试验原材料
        5.1.2 混合料
        5.1.3 试验方法
    5.2 ATRCA 的油石比及 MARSHALL 指标
        5.2.1 油石比
        5.2.2 ATRCA 的 Marshall 指标
    5.3 ATRCA 的路用性能研究
        5.3.1 高温性能
        5.3.2 低温性能
        5.3.3 水稳定性
    5.4 ATRCA 疲劳性能研究
        5.4.1 疲劳试验结果
        5.4.2 ATRCA 疲劳方程的建立
    5.5 路面结构设计参数研究
        5.5.1 劈裂强度
        5.5.2 抗压回弹模量
        5.5.3 强度结构系数
    5.6 结论
第六章 再生骨料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的研究
    6.1 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原理
        6.1.1 我国现行沥青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6.1.2 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的原理
    6.2 再生骨料路面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的原理
        6.2.1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或底基层)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原理
        6.2.2 沥青稳定再生集料下面层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原理
    6.3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基层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研究
        6.3.1 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力学性能模型与疲劳方程
        6.3.2 CSRCA 强度设计标准的确定方法
        6.3.3 CSRCA 基层(底基层)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
    6.4 沥青稳定再生集料下面层的结构与材料一体化设计研究
        6.4.1 沥青稳定再生集料的车辙预估模型研究
        6.4.2 沥青稳定再生集料动稳定容许值的确定方法
        6.4.3 沥青稳定再生集料下面层的一体化设计
    6.5 小结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主要结论
    创新点
    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沥青路面结构设计和材料设计的一体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胶粉沥青路面足尺加载试验与数值仿真分析[D]. 刘鑫磊. 河北大学, 2021(09)
  • [2]半刚性基层模式下长寿命路面力学效应的数值模拟分析[D]. 王霖. 吉林大学, 2021(01)
  • [3]“四个一体化”破解长寿命沥青路面技术瓶颈[J]. 王林,韦金城,张晓萌,吴文娟,韩文扬. 科学通报, 2020(30)
  • [4]基于路基路面结构一体化的路床加筋设计方法研究[D]. 王鹏程.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BIM技术在沥青路面全寿命周期中的应用研究[D]. 唐樊龙. 东南大学, 2020(02)
  • [6]全厚式高模量沥青路面结构与材料设计研究[D]. 徐希忠.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7]地基-路堤-路面协同变形机理及一体化设计方法研究[D]. 王冲. 东南大学, 2019(05)
  • [8]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9]基于四川气候和轴载要求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设计研究[D]. 周泽洪. 长安大学, 2015(01)
  • [10]水泥混凝土再生集料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研究[D]. 侯月琴. 长安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沥青路面结构设计与材料设计一体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