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内蒙古段凌汛预测预警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建坤,赵建利,徐大鹏,燕宝峰,李忠,隋剑利[1](2021)在《内蒙古电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与应用》文中提出基于GIS技术,通过接入多源气象数据,将气象信息、地理信息和电网设备相结合进行关联分析,由此设计了电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的结构和发布流程,实现了内蒙古电网气象长期预报、中期预报、短期预报、黄河凌汛专题预报、防火专题预报以及气象预警信息预报6类电网气象预警信息的自动发布。该系统可将各类气象信息图形化显示,实现了气象灾害的预报和预警。现场应用效果表明,电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能够为电网安全运行实现精细化管理及提升电网防灾能力提供专业的气象预警支撑。
王仲梅,任艳粉,杨丹[2](2021)在《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黄河宁蒙河段的凌汛灾害比较严重,急需对黄河冰凌灾害影响因子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并凝练凌汛灾害预警指标,建立完善的凌汛预警指标体系。采用资料分析归纳方法分析凌汛灾害影响四大因子,选取黄河宁蒙河段4个典型水文站1957—2020年的凌情资料,分析其气温、水位、流冰密度及冰厚的特点,确定气温、水位、流冰密度、冰厚为预警指标,根据资料分析结果量化预警指标,确定相应的预警阈值,划分蓝、黄、橙、红4个预警等级,为制定科学有效的应急预案、减少经济损失提供依据。
钟震宇[3](2020)在《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流冰情环境检测是获取河流冰情及灾害等监控数据的基础,是水文与冰情灾害预测预报、水环境监测、水工设施安全预警的重要依据。在河流冰情环境检测工作中,利用数据采集、无线传感器网络远程监控实现对河流冰情灾害的实时预测预警十分重要。在实际组成的冰情检测系统中,由于各种新型冰情传感器的使用,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展,以及恶劣工作环境引起的大量奇异(干扰)冰情信号的存在,使得数据采集、现场冰情信号的实时处理以及冰情信号的远距离传输工作量的增大,加重了冰情检测网络的负担,影响数据质量与实时性,亟需研究可以应用于工程现场实际的新型冰情检测设备与冰情数据实时处理算法,引入新的数据通信方式与组网结构,以适应冰情检测的需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移动数据流量有了巨大的增长,这推动了无线网络的巨大的转变。5G网络的发展正是伴随着这种趋势,将通信技术从人与人的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的连接。在5G接入网络技术中,如何为大量用户提供数据密集型和延迟敏感型服务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雾无线接入网络(Fog Radio Access Network,F-RAN)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可以通过将缓存和计算的网络功能从远程云服务器扩展到接近用户设备的边缘,实现减轻回程链路的负担,显着提高网络信息传输的性能。针对现有冰情检测网络的不足,本文将NB-Io 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通信接口技术、5G无线F-RAN网络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引入冰情检测系统中,设计研制了具有NB-Io T物联网通信接口功能的冰情检测传感器;提出了一种基于5G无线F-RAN雾无线网络分层内容分发的数据传输方法,结合冰情检测特定的环境,运用雾无线网络原理去解决数据在现场检测网络分布的检测设备间的传输速率低,分析受限问题。同时,在前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过程中,为了解决调度冲突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方案组建传感器网络。针对前端数据传输过程中数据融合问题,提出改进K-means算法提高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效率。在后端结合采集数据,采用弹性BP网络进行训练建立数据模型库,使数据能够在后端实时解析并判定出河流冰情环境整体的状况。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对课题组多年研究的几类新型冰情检测传感器检测原理及结构进行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将NB-Io T物联网无线通信技术融入冰情检测传感系统中,从通信结构上将传感器改进为可以直接应用于5G网络的新一代智能终端设备,并具有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5G大带宽视频文件传输能力,设计基于新型传感器的5G冰情检测网络系统结构,可实现前端采集、后端分析的目标,为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河流冰情环境检测系统奠定基础。2.本文通过对前端无线传感器网络组网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方案组建传感器网络,提高传感器节点间数据调度效率。利用多数据融合方法实现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数据的融合,提出改进Kmeans算法提高在传感器簇节点端数据的融合效率。在后端采用弹性BP网络对采集数据进行训练并建立数据模型库,使数据能够在后端实时解析、判定出河流冰情环境整体的状况。该方案整体解决了现有传感器网络在多种传感器节点增加,部署的比较稠密时产生的网络负载增加,网络寿命降低的问题,适用于低温以及复杂环境中的试验研究。通过仿真验证,对比测试,提出的方案能够实现利用现有传感器网络,高效、准确的传递多种类型传感器采集的数据,达到实时检测河流冰情环境的目标。3.以5G雾无线网络传输架构为基础,结合冰情检测特定的环境,提出了一种新的F-RAN分层内容分发数据传输方法。在提出的分层内容分发策略下,具有随机文件请求的C-UE(普通终端设备)和与其关联的BS和FUE(带缓存功能的终端设备)在一定距离的范围内共同和分层地提供服务,使冰情检测网络中视频数据大文件可以在多个终端设备中高效协同传输。依据提出的F-RAN分层内容分发策略的传输理论,推导了在F-RAN中BS的传输概率,然后,在分散概率缓存放置的假设下,进一步推导出F-UE的平均传输概率。在此基础上,推导了网络覆盖概率的解析表达式,通过仿真实例验证了分层内容分发策略模型传输优势,提出的分层内容分发策略可以显着提高数据传输质量,满足冰情检测网络中视频数据大文件在多个终端设备中高效协同传输及回传的需求。
刘子平[4](2019)在《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文中认为黄河内蒙河段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在凌汛期常常会发生严重的冰塞冰坝等凌汛灾害。自龙羊峡与刘家峡两水库实行防凌调度以来,遵循“头大、中平、尾小”的调度原则,以控制下泄流量的方式来减小内蒙河段的凌汛灾害,但这种只考虑水量的调度方式是否会对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河床演变产生影响,本文通过对凌汛期水沙时空变化、凌汛期河床演变特征分析,认为水库防凌调度会对内蒙河段的河床演变产生影响,并得出了以下结论:(1)根据凌汛期的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划分,分析各期水沙量的变化。随着水库的运行,相比天然径流,内蒙河段在流凌期、封冻期、开河期流量均增加,其中流凌期与封冻期流量增加幅度大,整个凌汛期内蒙河段流量平均增幅25%;流凌期巴彦高勒输沙率猛增,封冻期输沙率最大河段为石嘴山河段,开河期巴彦高勒输沙率增加最多,整个凌汛期内蒙河段输沙率平均增加37%;相比水量,沙量增加更明显;(2)随着水库的运行,从凌汛期河槽横断面形态可以看出,内蒙河段巴彦高勒与三湖河口河槽萎缩严重;同等过流面积下,石嘴山河槽宽基本平衡,巴彦高勒为冲刷状态,三湖河口平衡微冲,头道拐平衡微冲;河床比降:石巴河段整体比降不变,巴三河段变缓,有利于输沙的水动力减小,三头河段变陡,有利于输沙的水动力增大;(3)凌汛期全沙冲淤量从天然情况到两库联合调度后的变化情况为:石巴河段由淤积438.2万t变为冲刷431.52万t;巴三河段由冲刷213.28万t变为淤积508万t;三头河段由冲刷122万t变为微淤29万t。推移质冲淤量:石巴河段由淤积7万t变为冲刷0.64万t;巴三河段由不冲不淤变为淤积4.9万t;三头河段由淤积0.11万t变为冲刷0.52万t。(4)从黄河内蒙河段凌汛期水沙的变化、河床形态及河段间冲淤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水库运行使得凌汛期河床演变发生了变化。对河床演变的变化原因进行分析认为:天然情况下开河期石嘴山平均水温为2.74℃,联合调度后,水温升高为5.59℃,使得低温输沙效率减小,不利于河段输沙;三头河段开河期洪水洪量增大,洪水历时增加,有利于输沙;防凌调度后,巴彦高勒与三湖河口的来沙系数增大,水沙不协调,流凌期巴彦高勒进入河段泥沙量大,且水库开河期减小流量,不利于巴三河段输沙,且河段的冲刷能力减弱,使得黄河内蒙巴三河段淤积越来越严重,三头河段呈现微淤趋势。
刘彩凤[5](2017)在《内蒙古境内河流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文中指出内蒙古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凌汛是内蒙古境内河流经常发生的一种灾情,由于低气温持续时间长,冰水经过时使冰面裂开并伴随流冰使河床内形成冰坝,导致河道内水量迅速上涨,形成凌汛。为了有效预防凌汛灾难带来的损失,提出基于小波分析法的内蒙古境内河流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方法。首先,利用小波分析法,对凌汛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模糊集分析法将凌汛现象作为预报对象,为灾情预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选取准确的预报因子,求解预报对象与每个预报因子间的函数关系式,利用互相关统计分析法得出冰情信息与各要素间的关系,将成因分析、统计分析及模糊集分析三者结合,完成对冰凌灾害的预警研究。仿真实验证明,在分析凌汛成因基础上对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的研究,为预判提供理论基础。
高军[6](2016)在《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应对管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国家之一。因其灾害种类多、影响范围广、发生频率高所以造成损失巨大。处置这些自然灾害事件,需要科学有效的应对和完善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才能更好地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在寒冷地区,河冰现象在调水水利工程一直存在只是严重程度不一。封冻的河流会使航道缩窄,航期缩短,正常的供水和发电将会受到影响,而河流泥沙的运动规律将会变化,水工建筑物所受荷载将被加大,甚至产生冰坝、冰塞等自然灾害,这些都会危及人民生命安全并造成公众财产损失,有了完整的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就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由北亚热带湿润型气候区向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调水,冰期输水问题一定更加严峻。所以非常有必要对这种大型调水工程冬季冰期输水灾害应急管理开展研究。本论文是研究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冬季冰期灾害管理机制,第一章的文献综述主要描述了国内相关政策法规以及国内相关研究的状况;在国外研究进展中,主要研究了灾害法制化比较完备的美国和日本法制建设。在冬季冰期调水工程管理研究中主要研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冰期管理。第二章是借鉴国内外自然灾害管理机制,其中国外自然灾害管理模式,主要介绍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美国、日本和俄罗斯模式。国内介绍的是黄河内蒙古河段凌汛灾害管理机制,黄河凌汛灾害是自然灾害,自古就有,历史上长期存在,现在我国建立的黄河凌汛灾害管理机制执行了多年,并且不断调整完善,所以,它对南水北调中线冬季冰期灾害管理机制建设是非常有启发的。第三章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京石段第一次冬季输水情况,它是京石段冬季应急输水管理机制具体实践。第四章是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包括:加强组织体系建设,完善灾害预测预报机制,完善灾害预警机制,完善灾害信息发布与疏导机制,完善灾害应急资源保障机制,完善灾害后恢复重建机制,以及完善灾害后的评估机制。第五章是总结与展望。本论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研究对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自丹江口水库陶岔闸渠首至北京团城湖,全长约1276.5km。水流由亚热带流向温带地区。输水工程冬季运行时,黄河以北渠道由于受寒冷气温的影响,将有不同程度的冰凌产生。自然环境下的河水冰冻期灾害控制都有研究,也建立了一些灾害应对机制。而人工开挖的大型输水工程冰期灾害控制经验不多,更没有研究建立灾害管理机制,因此本论文对于建立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管理机制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张侃侃[7](2011)在《基于GPRS的黄河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本课题是在2009年度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博导类专项科研基金项目(20091402110004)和2009年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80010402100171)资助下进行的一项技术应用研究。针对黄河中上游冰凌灾害预报系统的建设,本课题研究通过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在黄河冰凌汛期远程获取河道现场实时冰凌图像信息,通过特定图像数据处理进一步获得河面冰凌分布密度和冰凌流速等凌情重要参数,从而为黄河凌汛预警和防凌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为实现这一目的,论文提出利用CCD摄像机采集黄河河道的现场冰凌图像数据,通过GPRS图像数据传输技术实现现场图像数据的无线远程传送,在图像数据处理中心通过专用冰凌图像处理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处理和标定,从而获取黄河河道的实时冰凌分布密度和冰凌流速的技术方案。为了实现这一技术方案,本论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1)基于Matlab的数字图像处理工具箱IPT的可行性仿真试验:首先利用Matlab的IPT工具箱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已有的黄河冰凌图片进行处理,从而验证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获取黄河冰凌分布密度和冰凌流速等参数的方案是可行的。(2)摄像机标定实验:由于要进行图像的相关测量,摄像机标定的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了最后测量结果的精度。论文提出在系统设计初期,前端冰凌图像采集装置采用单CCD摄像机固定位置测量系统,而暂不采用云台控制,从而减小在前期的摄像机标定任务工作量。(3)基于华为核心通讯模块GTM900C的GPRS数据传送实验。(4)上位机图像的接收解码和冰凌图像处理方法的效果最优实验。在理论研究与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作者与课题小组共同设计了"GPRS黄河冰凌图像测报处理系统”,2009.12-2010.3采用该系统在内蒙黄河头道拐水文站黄河断面进行了三个月的连续试验,完整观测了黄河河道封河和开河的全过程,获取了大量的黄河冰凌图像数据。对工程试验和获取数据的分析表明,在恶劣的野外工作环境下"GPRS黄河冰凌图像测报处理系统”工作稳定、运行可靠,能够实现冰凌图像的无线远程传送,所编制的冰凌图像处理软件可以准确地获得河道的冰凌分布密度参数,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从试验中也发现新系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由于当前GPRS传输速率的瓶颈,视频图像流不很流畅。(2)由于图像匹配算法的复杂性,冰凌流速参数还不能稳定正确获得。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提出了一些想法和建议,如关于GPRS传送图像数据速率慢,但是随着3G网络覆盖范围的不断完善,这一问题必将得到解决;对于冰凌图像匹配失准,导致冰凌流速参数获取存在困难,作者尝试使用基于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对黄河冰凌图像进行相关匹配仿真实验,从目前的实验结果来看,可以有效地解决冰凌流速问题。作者相信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这些问题完全可以得到解决。
赵锦,何立军,丁慧萍,杨军[8](2008)在《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灾害特点及防御措施》文中认为针对黄河宁蒙河段多年来,凌汛灾害防御措施及其效果加以分析总结,供具有凌汛特点的流域河流制定防凌措施参考。
潘进军,白美兰[9](2008)在《内蒙古黄河凌汛灾害及其防御》文中研究表明凌汛是内蒙古黄河沿河地区频繁发生的一种气象衍生灾害,黄河贯穿内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区,凌汛灾害对这些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造成很大威胁。该文从凌汛灾害的基本特点、形成原因、易发时段、发生趋势预测、风险评估和防御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凌汛是内蒙古黄河沿河地区特有的气候特点和地理特点双重作用的一种自然灾害;凌汛灾害只是在特定地区和黄河开河和封河的特定时段内出现;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开河日期逐年提前,封河日期逐年推后,而流凌期的不断延长,及气温冷暖异常波动,增加了黄河凌汛的自然风险。针对凌汛灾害的特殊性,结合防御现状,应从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两方面加强防御能力建设。
张志红,张浩,高治定[10](2007)在《水库防凌调度在冰凌洪水调度运用中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凌汛规律研究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多,其突发性强,防治凌汛往往处于较为被动局面,常给沿河两岸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水库工程兴建后,为水库下游防凌减灾提供了条件。本文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寒冷地区水库工程的防凌调度研究基础上,提出凌汛期水库防凌调度原则及水库防凌调度运用方式,以便为寒冷地区水库防凌调度设计提供依据。
二、黄河内蒙古段凌汛预测预警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河内蒙古段凌汛预测预警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电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结构及流程设计 |
1.1 系统结构 |
1.1.1 气象数据采集 |
1.1.2 气象数据解析-综合-发布 |
1.1.3 客户应用 |
1.2 流程设计 |
2 系统应用 |
2.1 电网气象长期预报 |
2.2 电网气象中期预报 |
2.3 电网气象短期预报 |
2.4 黄河凌汛专题 |
2.5 电网线路防火专题 |
2.6 气象预警信息 |
3 应用案例 |
4 结束语 |
(2)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凌汛灾害影响因子分析 |
1.1 河势因素 |
1.2 热力因素 |
1.3 动力因素 |
1.4 人类活动影响 |
2 宁蒙河段凌汛情况分析 |
2.1 气温特征分析 |
2.2 凌汛水位分析 |
2.3 封开河流凌密度分析 |
2.4 封冻期间冰厚分析 |
3 凌汛灾害预警指标体系 |
3.1 凌汛预警指标阈值确定 |
(1)气温指标。 |
(2)水位指标。 |
(3)流凌密度指标。 |
(4)冰厚指标。 |
3.2 凌汛预警指标体系建立 |
4 结 语 |
(3)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冰情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冰层厚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2 积雪深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3 静冰压力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2.4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
1.3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 |
1.3.1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发展历程 |
1.3.2 移动通信网络发展历程 |
1.3.3 5G移动通信网络研究现状 |
1.3.4 通信网络传输技术在冰情检测领域的应用现状 |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冰情检测方法及具有5G网络入网功能的冰情检测传感系统设计 |
2.1 引言 |
2.2 具有5G网络入网功能的冰情检测系统设计 |
2.2.1 NB-IoT技术发展历程 |
2.2.2 NB-IoT模块结构 |
2.2.3 基于NB-IoT与5G网络数据传输技术的冰情检测系统设计 |
2.3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 |
2.3.1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的基本原理 |
2.3.2 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 |
2.3.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冰层厚度及冰下水位检测传感器设计 |
2.4 积雪深度检测传感器 |
2.4.1 积雪深度检测的基本工作原理 |
2.4.2 积雪深度检测传感器 |
2.4.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积雪深度传感器电路设计 |
2.5 静冰压力检测传感装置 |
2.5.1 静冰压力检测的基本原理 |
2.5.2 光纤传感器基本工作原理 |
2.5.3 基于NB-IoT接口技术的多通道光纤静冰压力检测传感装置设计 |
2.6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 |
2.6.1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系统设计 |
2.6.2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系统及检测数据传输原理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冰情检测传感系统动态优先级调度的分簇组网技术 |
3.1 引言 |
3.2 无线传感器系统组网方法及调度算法原理 |
3.2.1 无线传感器系统组网方法 |
3.2.2 无线传感器系统调度算法原理 |
3.3 基于分簇组网的冰情检测网络 |
3.3.1 基于分簇组网的冰情检测传感器网络结构 |
3.3.2 基于Zig Bee的冰情检测网络内部传输功能设计 |
3.3.3 动态优先级分配的冰情检测网络调度算法 |
3.4 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的分簇组网冰情检测传输技术仿真分析 |
3.4.1 基于动态优先级分配算法仿真参数设置 |
3.4.2 仿真测试及结果分析 |
3.5 改进的K-means冰情检测数据融合算法理论研究 |
3.5.1 数据融合理论模型 |
3.5.2 改进的基于距离代价函数的K-means算法 |
3.6 基于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K-means算法的冰情检测数据分析 |
3.6.1 BP神经网络算法原理 |
3.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冰情检测数据分析 |
3.6.3 基于BP神经网络及改进型K-means算法的仿真测试与实验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的5G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及其在河道流凌密度检测应用中建模及仿真研究 |
4.1 引言 |
4.2 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 |
4.2.1 5G网络架构及关键技术 |
4.2.2 雾无线接入网络架构 |
4.2.3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的F-RAN网络原理 |
4.3 河道流凌检测传输系统模型 |
4.3.1 F-RAN传输系统模型 |
4.3.2 分层内容分发策略模型 |
4.4 河道流凌检测雾无线网络BS和F-UE的传输概率模型 |
4.4.1 BS的传输概率理论模型 |
4.4.2 F-UE的传输概率理论模型 |
4.5 基于分层内容分发雾无线网络的河道流凌密度数据传输技术仿真分析 |
4.5.1 BS提供服务的河道流凌密度检测C-UE设备的SCDP |
4.5.2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F-UE提供服务的C-UE的SCDP |
4.5.3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C-UE的均值SCDP |
4.5.4 河道流凌密度检测数据传输方案数值模拟及仿真结果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研究工作总结 |
5.2 研究工作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内蒙河道冰凌的形成机理 |
1.2.2 冰凌形成的灾害 |
1.2.3 冰凌下的输沙 |
1.2.4 凌汛期河床形态的变化 |
1.2.5 水库防凌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黄河内蒙河段研究区域概况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1.1 地理位置 |
2.1.2 地形特点 |
2.1.3 植被土壤 |
2.2 区域水沙来源概况 |
2.2.1 区域水量概况 |
2.2.2 区域来沙概况 |
2.3 区域水文站概况 |
2.4 上游水利工程概况 |
2.4.1 水库概况 |
2.4.2 引水工程概况 |
2.4.3 应急滞洪区概况 |
2.5 凌汛灾害及防治措施 |
2.4.1 凌汛灾害 |
2.4.2 防治措施 |
3 黄河内蒙段凌汛期水沙条件的时空变化及河床演变特征 |
3.1 凌汛期输沙特征的变化 |
3.1.1 流速 |
3.1.2 泥沙粒径 |
3.1.3 输沙特点 |
3.2 水沙条件的时空变化 |
3.2.1 凌汛期流量的变化 |
3.2.2 凌汛期输沙率的变化 |
3.3 河床演变特征 |
3.3.1 河道横断面形态的变化 |
3.3.2 凌汛期河槽宽的变化 |
3.3.3 凌汛期河床比降的变化 |
3.4 小结 |
4 凌汛期冲淤量的变化分析 |
4.1 凌汛期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
4.1.1 低水温沉速试验 |
4.1.2 等效粒径的计算 |
4.1.3 推移质输沙量公式介绍 |
4.1.4 推移质输沙量计算 |
4.2 凌汛期悬移质输沙量 |
4.3 凌汛期河段的冲淤量变化 |
4.3.1 全沙冲淤量变化 |
4.3.2 推移质冲淤量变化 |
4.4 累积冲淤量的趋势分析 |
4.4.1 全沙累积冲淤量趋势变化 |
4.4.2 推移质累积冲淤量趋势变化 |
4.5 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
4.5.1 全沙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
4.5.2 推移质冲淤量的突变分析 |
4.6 小结 |
5 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段河床演变的影响 |
5.1 防凌调度规则 |
5.2 建库后水温、流量对河床形态的影响 |
5.2.1 开河期水温变化 |
5.2.2 石嘴山月平均流量变化 |
5.3 建库后开河期洪水特征变化对河床形态影响 |
5.4 变化原因分析 |
5.4.1 防凌调度后水沙协调性 |
5.4.2 建库前后河段冲刷能力的变化 |
5.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内蒙古境内河流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1 内蒙古境内河流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 |
2 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模型建立 |
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应对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
1.1.2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 |
1.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应对自然灾害管理法律法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应对自然灾害管理法律法规研究现状 |
1.2.3 项目管理 |
1.2.4 自然灾害风险管理 |
1.2.5 冬季冰期灾害管理 |
1.2.6 南水北调冬季输水研究 |
第2章 国内外灾害管理机制的借鉴 |
2.1 国外自然灾害的管理 |
2.1.1 建立有灾害应急专门管理机构 |
2.1.2 建立统一的灾害信息系统 |
2.1.3 灾害应急管理机制逐步完备 |
2.1.4 培养经常化、制度化、法定化的危机防范与应对能力和意识 |
2.2 黄河凌汛灾害管理机制的借鉴 |
2.2.1 黄河在内蒙古河套地区形成冰情灾害的原因分析 |
2.2.2 黄河内蒙古河段典型年分冰情灾害分析 |
2.2.3 黄河冬季凌汛灾害管理机制 |
第3章 南水北调京石段冬季应急供水的管理实践 |
3.1 冰期供水特点和供水目标 |
3.2 京石段在冬季应急供水时输水技术措施 |
3.3 冬季京石段应急供水输水工程措施 |
3.3.1 设计措施 |
3.3.2 工程临时措施 |
3.3.3 调度措施 |
3.3.4 管理措施 |
3.3.5 应急措施 |
3.4 京石段临时供水冬季冰期运行实践总结 |
3.4.1 冰期输水防冰凌措施经验 |
3.4.2 科学的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
第4章 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管理机制建设的建议 |
4.1 加强组织体系建设 |
4.2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应对灾害预测预报机制 |
4.3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预警机制 |
4.4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管理信息发布机制 |
4.5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应对灾害科学调度机制 |
4.6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管理应急资源保障机制 |
4.6.1 人力资源保障 |
4.6.2 财力及物资保障 |
4.6.3 医疗卫生和交通运输保障 |
4.6.4 维护社会治安和信息通信保障 |
4.6.5 科技支撑的作用 |
4.7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后损失评估机制 |
4.8 完善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后恢复重建机制 |
4.8.1 短期援救 |
4.8.2 长期重建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基于GPRS的黄河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相关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冰凌测报技术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简介 |
第二章 冰凌图像处理的原理研究 |
2.1 CCD图像传感器的相关参数 |
2.1.1 半导体成像器件及其参数 |
2.1.2 镜头的参数 |
2.2 摄像机标定 |
2.2.1 摄像机标定算法 |
2.2.2 摄像机的标定原理 |
2.3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础知识 |
2.3.1 图像坐标系约定和图像的数字化矩阵表示 |
2.3.2 视觉三基色假说——格拉斯曼定律 |
2.3.3 彩色空间 |
2.3.4 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步骤 |
2.4 基于Matlab获取黄河冰凌流速和江面分布密度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
2.4.1 空间几何变化及其变换矩阵 |
2.4.2 Matlab中关于数字图像处理的IPT工具箱 |
2.4.3 运用Matlab对黄河冰凌图像进行轮廓提取 |
2.5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GPRS的黄河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 |
3.1 GPRS技术现状以及3G技术的发展趋势 |
3.1.1 GPRS技术现状 |
3.1.2 3G通信技术 |
3.2 冰凌图像远程测报总系统框图 |
3.3 测报系统单元电路设计 |
3.3.1 ARM7TDMI内核的S3C44B0最小系统电路 |
3.3.2 前端图像采集传感器选型 |
3.3.3 基于FAT32的图像数据存储电路 |
3.3.4 键盘与液晶显示电路 |
3.3.5 基于GPRS的冰凌图像无线远程传输模块选型 |
3.3.6 太阳能供电及电源控制电路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基于GPRS的黄河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前端数字图像采集采用uCLinux操作系统 |
4.1.1 嵌入式Linux版本 |
4.1.2 uCLinux的启动加载过程 |
4.1.3 动态IP地址的解决办法:花生壳域名解析工具 |
4.2 基于GPRS的无线视频服务器上位接收软件设计 |
4.3 基于VBAPI的上位机黄河冰凌图像处理软件编写 |
4.3.1 冰凌图像处理基本算法 |
4.3.2 VBAPI函数实现常用的图像处理功能 |
4.3.3 冰凌图像数据存储任务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冰凌图像测报系统的试验应用与数据分析 |
5.1 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在黄河河道的试验应用 |
5.2 冰凌图像试验应用数据分析 |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冰凌流速参数获取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在黄河头道拐河道测试数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
(8)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灾害特点及防御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河道概况及其现状 |
2 凌汛特点 |
3 凌汛灾害 |
4 冰凌灾害特点及防御措施 |
4.1 工程措施 |
4.1.1 修筑堤防工程防凌 |
4.1.2 沿黄两岸涵闸分水防凌 |
4.1.3 水库调度防凌 |
4.1.4 爆破防凌 |
4.2 非工程措施 |
5 几点看法 |
(1) 情报预报仍以经验统计方法为主, 技术难度较大。 |
(2) 刘家峡水库用于黄河宁蒙段防凌, 为减免凌汛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 |
(3) 分水防凌在有些年份发挥了重要作用。 |
(4) 爆破防凌, 这种措施对顺利开河有一定的作用。 |
(9)内蒙古黄河凌汛灾害及其防御(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
1 凌汛灾害成因分析 |
2 凌汛灾害易发时段和重点防御区域 |
2.1 凌汛灾害易发时段 |
2.2 重点防御区域 |
3 凌汛灾害发生趋势预测 |
4 凌汛灾害的风险评估 |
5 凌汛灾害防御 |
5.1 凌汛灾害防御现状 |
5.1.1 非工程性灾害防御现状 |
5.1.2 工程性灾害防御现状 |
5.2 凌汛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
5.2.1 加强凌汛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 |
5.2.2 加强凌汛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建设 |
5.2.3 加强凌汛灾害防御管理体系建设 |
5.2.4 加强凌汛灾害防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10)水库防凌调度在冰凌洪水调度运用中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凌汛变化特点 |
2 凌汛灾害及防御措施 |
2.1 凌汛灾害 |
2.2 凌汛灾害防御措施 |
3 水库防凌调度的任务与原则 |
3.1 水库防凌调度任务 |
3.2 水库防凌调度原则 |
4 水库防凌调度运用方式 |
5 水库防凌调度效果 |
四、黄河内蒙古段凌汛预测预警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电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发与应用[J]. 赵建坤,赵建利,徐大鹏,燕宝峰,李忠,隋剑利. 内蒙古电力技术, 2021(04)
- [2]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灾害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 王仲梅,任艳粉,杨丹. 人民黄河, 2021(07)
- [3]冰情检测系统的构建及雾无线网络传输技术研究[D]. 钟震宇.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水库防凌调度对黄河内蒙河段河床演变的影响[D]. 刘子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8)
- [5]内蒙古境内河流凌汛期水位高度远程监控预警[J]. 刘彩凤. 科技通报, 2017(04)
- [6]南水北调冬季冰期灾害应对管理机制研究[D]. 高军. 北京建筑大学, 2016(04)
- [7]基于GPRS的黄河冰凌图像远程测报系统设计[D]. 张侃侃. 太原理工大学, 2011(08)
- [8]黄河宁蒙河段凌汛灾害特点及防御措施[J]. 赵锦,何立军,丁慧萍,杨军.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8(11)
- [9]内蒙古黄河凌汛灾害及其防御[J]. 潘进军,白美兰. 应用气象学报, 2008(01)
- [10]水库防凌调度在冰凌洪水调度运用中的探讨[J]. 张志红,张浩,高治定. 水文, 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