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方法及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1](2021)在《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文中认为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理念及路径在我国得到迅速普及和广泛应用。临床实践表明,ERAS理念及相关路径的实施必须以循证医学及多科室合作为基础,既要体现以快速康复为主要目的的核心理念,也要兼顾病人基础疾病、手术类别、围手术期并发症等具体情况,更需要开展深入的临床研究以论证ERAS相关路径的可行性及必要性。在上述背景下,
高丽红[2](2021)在《气管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气管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在全麻患者苏醒期拔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全麻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40例、利多卡因组(L组)40例。在手术结束前30分钟,经气管内分别给予两组患者右美托咪定0.5 ug/kg和利多卡因1.5 mg/kg。记录给药时刻(D0)、给药后5分钟(D1)、10分钟(D2)、15分钟(D3)时以及拔管时刻(T0)、拔管后1分钟(T1)、2分钟(T2)、5分钟(T3)、10分钟(T4)时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同时记录T0、T1、T2、T3、T4时的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频率(RR)。并观察患者拔管时及拔管后不良反应(包括咳嗽、屏气、躁动、喉痉挛、支气管痉挛、恶心、呕吐)。记录患者的拔管时间和拔管后的镇静评分。结果:在T0、T1、T2时刻,俩组的HR、MAP较基础值均上升,但D组上升幅度明显小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L组相比拔管时间未延长,但D组镇静评分明显高于L组,D组气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管前经气道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均能一定程度减轻患者拔管反应并降低拔管引起的不良反应,且经气道给予右美托咪定效果更佳。
常翰轩[3](2021)在《母子视频通话降低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谵妄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接受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在麻醉恢复室(PACU)复苏期间,令患儿与其母亲进行实时的视频通话,并由母亲承担一部分唤醒和安慰工作,能否降低患儿苏醒期谵妄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方法: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同意和批准了本研究方案后,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扁桃体加腺样体切除术的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ASA分级Ⅰ级,年龄4-12周岁,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名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视频通话组(S组)和常规苏醒组(C组),每组各40例患儿。在麻醉诱导开始之前,由一位不知分组情况的麻醉医师甲为患儿进行焦虑评分,参考使用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两组患儿的术前用药、全麻诱导用药和麻醉维持用药的策略均保持一致,手术结束即停止麻醉维持药物,记录全身麻醉诱导前(t1)、气管插管时(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这四个时间点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进入PACU后,在不进行任何外界刺激的情况下等待患儿苏醒。患儿意识和自主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拔管后1min内,S组在医务人员监护下建立与患儿母亲的实时视频通话并由患儿母亲进行唤醒和安慰,C组则按照常规PACU工作流程进行复苏,由擅长安慰小儿的医务人员乙进行唤醒和安慰,两组患儿在达到PACU离室标准后方可从PACU转入普通病房。由麻醉医师丙根据两组患儿在拔管1min内(P0),拔管后5min(P1)、10min(P2),15min(P3)、20min(P4)、25min(P5)、30min(P6)的情况进行儿童麻醉苏醒期谵妄评分(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在拔管后对两组患儿进行CHIPPS疼痛评分,同时记录患儿拔管即刻(T0)、拔管后1min(T1)、3min(T2),5min(T3)、10min(T4)、20min(T5)、30min(T6)的HR和MAP。若PAED评分>12分,则认定发生苏醒期谵妄并予以1mg/kg丙泊酚进行处理;若CHIPPS评分≥4分,认为镇痛不全,视情况予以0.1μg/kg舒芬太尼进行镇痛处理。在术后第二天回收镇痛泵时,请两组患儿母亲对本次麻醉进行满意度评价。结果:1.两组患儿的基本资料:年龄、身高、体重、m-YPAS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过程中两组患儿四个时间点的HR和MA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拔管后,两组患儿ED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S组;两组患儿各时间点的PAED评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高于S组。4.拔管后,两组患儿的疼痛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在PACU中各时间点的HR和MAP相比较,其中两组患儿MAP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R在拔管即刻、拔管后1min、3min时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之后的时间点差异出现了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大于S组。6.两组患儿的麻醉总时长、停止麻醉到拔管的时长和PACU停留时长相比较,麻醉持续时长和拔管时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ACU停留时长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组大于S组。7.两组患儿母亲对麻醉的满意度评价相比较,S组的患儿母亲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全身麻醉手术的患儿,在气管导管拔除后的苏醒期,令其母亲与其进行实时视频通话并进行唤醒和安慰,可有效降低患儿ED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患儿母亲对麻醉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稳定患儿在苏醒期的心率;减少患儿在PACU中的停留时间。
吴意[4](2021)在《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循证的基础上,结合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和层次分析法,全面考虑患者撤机前期和撤机期的护理过程,构建本土化的科学、实用、合理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为国内医院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的质量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利于临床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制定严格的检索策略,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阅读分析,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对不同类型文献的质量评价工具和Johns Hopkins-临床实践指南质量评估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独立评价,根据JBI(2014版)对干预性研究的证据预分级方法及文献证据推荐级别对提取的证据进行对照分级。结合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从结构、过程、结果三个维度,通过小组讨论初步拟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运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括每条具体指标以及其计算公式和资料收集方法。运用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变异系数、协调系数等指标,对函询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来检验专家函询的可靠性和代表性。最后,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各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值。研究结果:1本研究最终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和40项三级指标。两轮专家函询的问卷回收率均为100%,说明专家对本研究的积极性较高;两轮专家的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5、0.875,达到要求,说明专家对有创机械通气相关内容比较熟悉有较大把握,函询结果可信度较高。2在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上,指标重要性赋值均值在4.20-5.00之间;计算公式合理性赋值均数在4.27-5.00之间;资料收集可操作性赋值均数在4.13-5.00之间。表明在两轮专家函询后,各专家的意见趋向集中统一。变异系数(CV)均小于0.25。指标重要性、计算公式合理性、资料收集可操作性的两轮肯德尔和谐系数(W):指标重要性(0.216、0.305)、计算公式合理性(0.205、0.241)、资料收集可操作性(0.193、0.306),P均小于0.01。说明专家函询结果是合理可信的。3以指标的重要性赋值均数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对各级各项指标计算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CR值均小于0.1,说明指标体系的一致性检验结果较为满意。结构指标、过程指标、结果指标的权重值分别为0.1365、0.6250、0.2385,二级指标中权重值较高的分别为院感控制、业务培训考核、护理实施、有创机械通气效果评价等。研究结论:本研究将德尔菲专家函询法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以Donabedian质量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且权重合理。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具体的反映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管理过程,细化危重症护理的质量监测,对改善有创机械通气患者护理服务质量起促进作用。
李轶楠[5](2021)在《机械通气时间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术患儿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研究目的:机械通气时间延长(PMV)是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患儿,行根治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PA/VSD根治手术后PMV的危险因素。研究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220例阜外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PA/VSD根治手术的患者,PMV定义为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超过5天。单因素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和接受者操作特征曲线(ROC)明确PA/VSD根治手术后患者发生PMV的危险因素。此外,本研究还探索了 PMV与PA/VSD根治手术后患儿短期预后的关系。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PA/VSD根治手术后PMV的发生率为39.1%,其独立危险因素包括体外循环(CPB)时间延长(OR,2.51,95%CI,1.33-4.71,P=0.004)、术后侧枝血管介入封堵术(OR,8.06,95%CI,1.94-33.40,P=0.004)和术前白细胞计数异常(OR,2.44,95%CI,1.30-4.58,P=0.005)。快速通道麻醉(UFTA)(OR,0.10,95%CI,0.01-0.86,P=0.038)可使 PMV 发生风险显着降低。Logistic 回归模型的 ROC 下面积(AUC)为 0.72(95%CI,0.65-0.79,P<0.001)。PMV 与院内死亡、肺部并发症、二次气管内导管、肾脏替代治疗(RRT)和其他感染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增高有关。研究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CPB时间延长、术后侧枝血管介入封堵术、术前白细胞计数异常和不实施UFTA是PMV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对患儿的炎症状态进行充分和全面的评估,同时,优化术中及术后综合管理策略,减少侧枝血管开放及血流量,或有利于缩短PA/VSD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进而改善其短期预后。第二部分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改善行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手术患儿预后研究目的:本研究目的是探究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EE)是否可改善行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PA/VSD)根治手术患儿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为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了 2016年至2018年间,诊断为PA/VSD,并于我院接受根治手术的儿童患者。本研究采用1:2比例进行倾向性匹配评分(PSM),以调整除拔管因素外,其余可能对组间临床差异造成影响的因素。本研究主要结局指标为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LOIS),住院时间(LOHS)和院内医疗花费,次要结局指标为围术期并发症(如二次气管内导管,二次开胸,院内死亡,心律失常等)。此外,血制品输注情况也是一项重要的观察指标研究结果:在行PSM后,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组患者LOIS(中位数:1.9天vs.4.1天,p=0.039),LOHS(中位数:9天vs.17天,p=0.007)均显着缩短,院内医疗花费(中位数:69.5×1000元vs.1 13.6×1000元,p=0.041)显着降低。在围术期并发症方面,两组之间二次气管插管,二次开胸,院内死亡,心律失常及肾脏替代治疗(RRT)的发生率均无显着差异,但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在EE组中显着降低(p=0.049)。此外,EE组患者的新鲜冰冻血浆(FFP)输注量显着降低(p=0.041),而两组间悬浮红细胞(pRBCs)及血小板输注量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EE可改善行PA/VSD根治手术患儿的短期预后,并减少其院内医疗花费,同时,不会额外增高该类患儿的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综述加速康复外科在儿童心脏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在过去的数十年间,随着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理念的进步,外科手术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显着的提升。而近些年,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的提出和实践使手术患者的围术期管理理念产生变革,进而使其预后获得进一步改善。然而,由于儿童心脏手术患者在自身疾病及社会心理方面较成人心脏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特殊性,直接将成人指南条目全数应用至儿童患者,其依从性及有效性势必都会有所降低。本文将基于目前我国儿童心脏手术的临床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儿童心脏手术ERAS研究的最新结果、成人心脏手术ERAS指南以及其他学科ERAS指南,对ERAS在儿童心脏手术中的应用加以回顾和总结,以进一步促进其在我国儿童心脏外科临床实践中的规范开展及普及应用。
崔朝妹,刘静,庄欣,杜娟,董春晖[6](2021)在《ICU成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最佳证据总结》文中指出目的评价总结ICU成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证据,为护理人员提供临床实践准则。方法基于PIPOST模式确定循证问题,检索ICU成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相关证据,并从中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相关文献,由课题组研究人员(均经过循证培训)对所纳入的循证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证据的归纳总结。结果共纳入证据12篇,包括临床决策3篇、指南4篇、证据总结2篇、系统评价3篇。汇总提取4个维度25条最佳证据,各维度分别为撤机筛查评估、撤机方案实施、气管导管拔除、人员组织管理。结论撤机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临床应制定适合本科室的撤机方案,强化对医护人员撤机知识、方案、程序的规范化培训,以提高撤机成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田雅洁[7](2021)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早期拔管后序贯治疗中的优劣。方法:于2018年9月-2020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医疗病房(RICU)连续收住院的ARDS并且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的患者纳入研究,当“氧合指数≧200mm Hg”时予以拔除气管插管,以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HFNC治疗(即HFNC组),另一组给予NIPPV治疗(即NIPPV组)。记录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拔管后7天两组再插管事件发生率、病死率、HFNC和NIPPV不良事件(如腹胀、误吸、面部压伤、角膜结膜炎、幽闭感等)、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63例,其中HFNC组30例,NIPPV组33例。与NIPPV组比较,HFNC组患者拔管后7天再插管率显着低于NIPPV组[3.3%(1/30)比21.2%(7/33),P<0.05],HFNC组病死率显着低于NIPPV组[3.3%(1/30)比24.2%(8/33),P<0.05],HFNC组RICU住院时间明显低于NIPPV组[(14.63±6.69)d比(20.72±15.52)d,P<0.05],总住院时间明显低于NIPPV组[(22.43±10.33)d比(29.31±13.42)d,P<0.05)],HFNC组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NIPPV组[3.3%(1/30)与36.4%(12/33),P<0.05]。结论:ARDS患者在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贯HFNC可能优于NIPPV,再插管事件减少,病死率降低,ICU住院时间缩短、总住院时间缩短,舒适度高。
方国强[8](2021)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FNC)与无创正压通气(NIPPV)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所致急性呼吸衰竭(ARF)患者早期拔除气管插管后序惯性治疗的比较。方法:于2019年01月-2020年0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加强医疗病房(RICU)连续收入院的AECOPD所致ARF患者中,纳入气管插管机械通气(ETI-MV)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当出现“肺部感染控制窗”(PIC窗),但自主呼吸试验(SBT)失败时,拔除气管插管,然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给予HFNC治疗,为HFNC组,另一组给予NIPPV治疗,为NIPPV组。比较两组拔管后7天内再插管事件发生率、HFNC与NIPPV并发症发生率(如压伤、胃胀以及误吸等)、病死率、RICU住院时间及总住院时间等。结果:有44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HFNC组有20例,NIPPV组有24例。HFNC组患者7天内再插管率显着高于NIPPV组[35%(7/20)比4.16%(1/24),P<0.05)],但HFNC并发症明显低于NIPPV[(0比25%(6/24),P<0.05)]。与NIPPV组比较,HFNC组病死率无明显变化[(5%(1/20)比4.2%(1/24),P>0.05)],R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也无显着差异(天:分别为19.45±10.81比15.54±7.21,27.35±12.21比23.33±10.87,所有P>0.05)。结论:AECOPD所致ARF患者早期拔管后序惯HFNC疗效可能劣于NIPPV,但患者顺应性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张雨洁,高颖,庞歆桥,田鸣[9](2020)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价值》文中提出目的评价复方利多卡因(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择期全静脉麻醉下行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患者80例,根据术中是否使用EMLA乳膏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于术前在双腔气管插管大、小套囊处涂抹EMLA乳膏,对照组在套囊处以医用石蜡油润滑。回顾2组患者年龄、性别、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等一般情况,术前(T0)收缩压(SBP)、舒张压(DPB)、心率(HR),术中全身麻醉诱导插管后患者翻身侧卧(T1)、肺楔形切除(T2)、术毕恢复平卧(T3)、拔除气管导管(T4)时SBP、DBP、HR及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发生率、全身麻醉药用量、气管黏膜损伤情况,术后拔管期咳嗽情况及术后1 d随访情况。结果 2组术中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瑞芬太尼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拔管期咳嗽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17.50%比55.00%,χ2=12.170,P<0.01)。观察组T0、T1、T3时SBP、DBP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T4时SBP、DBP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2组T0、T1、T2、T3、T4时H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时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20.00%比60.00%,χ2=13.333,P<0.01)。2组患者术后1 d并未出现喘鸣、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喉痉挛、饮水呛咳等并发症。结论 EMLA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中能有效减轻双腔气管导管移位时对气管内膜的刺激,降低拔管期咳嗽发生率及循环反应阳性发生率,且安全性较好。
闫春伶,张加强,马武华,左明章[10](2020)在《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建议》文中研究说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已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照甲类传染病管理[1-2],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也可经气溶胶传播[3]。疫情期间疑似或确诊COVID-19患者的急诊和限期手术需在全麻下完成,而气管插管和拔管可能会导致病毒医源性传播。现将相关文献综合整理并解读,以供临床麻醉科医师参考。1 感染防控全麻气管插管和拔
二、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方法及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方法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总论 |
1.1 ERAS定义 |
1.2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 |
1.2.1 术前宣教 |
1.2.2 术前戒烟、戒酒 |
1.2.3 术前访视与评估 |
1.2.4 预康复 |
1.2.5 术前营养支持 |
1.2.6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1.2.7 术前禁食禁饮 |
1.2.8 术前肠道准备 |
1.2.9 术前麻醉用药 |
1.3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中部分 |
1.3.1 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与皮肤准备 |
1.3.2 麻醉方法、麻醉药物与抗应激管理 |
1.3.3 术中低阿片多模式镇痛策略 |
1.3.4 炎症管理 |
1.3.5 气道管理与肺保护策略 |
1.3.6 脑保护策略 |
1.3.7 术中输液及循环管理 |
1.3.8术中体温管理 |
1.3.9 手术方式与手术质量 |
1.3.1 0 围手术期血糖控制 |
1.3.1 1 鼻胃管的留置 |
1.3.1 2 腹腔引流 |
1.3.1 3 导尿管的留置 |
1.4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 |
1.5 ERAS的核心项目及措施:术后部分 |
1.5.1 术后疼痛管理 |
1.5.2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1.5.3 术后饮食 |
1.5.4 术后贫血 |
1.5.5 术后早期下床活动 |
1.5.6 出院基本标准 |
1.5.7 随访及结果评估 |
1.6 建立ERAS评估系统 |
2 肝胆外科手术部分 |
2.1 术前宣教 |
2.2 多学科评估 |
2.3 专科评估 |
2.4 手术规划 |
2.5 控制术中出血 |
2.5.1 入肝血流阻断法 |
2.5.2 控制性低中心静脉压(controlled low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LCVP) |
2.5.3 肝下下腔静脉阻断法 |
2.6 损伤与感染控制 |
2.7 控制手术时间 |
2.8 肝胆外科手术麻醉方法与术后镇痛策略 |
2.9 术中CLCVP、循环及容量管理 |
2.9.1 实施CLCVP的方法与路径 |
2.9.2 CLCVP并发症及其防治 |
2.1 0 肝胆外科手术病人围手术期血糖管理与抗炎策略 |
2.1 1 早期活动与进食 |
2.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2.1 3 围手术期抗生素应用 |
2.1 4 凝血功能紊乱与预防静脉血栓的管理 |
2.1 5 引流管管理 |
2.16术后并发症的处理 |
2.17出院标准 |
3 胰腺外科手术部分 |
3.1 术前宣教及医患沟通 |
3.2 术前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ulti-diciplinary team,MDT)诊疗模式的应用 |
3.3 预康复 |
3.4 术前胆管引流 |
3.5 术前营养支持治疗 |
3.6 术前肠道准备 |
3.7 术前禁食的必要性及碳水化合物治疗的可行性 |
3.8 麻醉方法的选择 |
3.9 术中液体治疗 |
3.1 0 围手术期呼吸管理胰腺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 |
3.1 1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PD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2 开放与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DP手术的选择与评价 |
3.1 3 围手术期疼痛管理 |
3.1 4 术后恶心呕吐的防治 |
3.1 5 PD术后鼻胃管留置的必要性评价 |
3.16术后应用生长抑素的作用评价 |
3.17术后留置腹腔引流管的必要性 |
3.18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胃排空延迟的防治 |
3.19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支持治疗 |
3.20出院标准与指征 |
4 胃外科手术和减重与代谢外科手术部分 |
4.1 术前宣教 |
4.2 预康复 |
4.2.1 术前营养评估和治疗 |
4.2.2 减重手术术前饮食管理 |
4.2.3 减重手术术前血糖管理 |
4.2.4 术前呼吸系统管理及预康复参见总论部分。 |
4.2.5 合并幽门梗阻病人的术前处理 |
4.3 术前禁食禁饮及肠道准备 |
4.4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 |
4.5 麻醉方案及管理 |
4.5.1 术中麻醉方式选择及区域神经阻滞 |
4.5.2 腹腔镜手术肌松管理 |
4.5.3 内环境的管理 |
4.5.4 目标导向的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4.6 手术方式 |
4.6.1 腹腔镜手术 |
4.6.2 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荧光腹腔镜手术 |
4.6.3 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 |
4.7 行减重手术的肥胖病人的术后呼吸管理 |
4.8 减重手术病人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术后管理 |
4.9 术后胃管的留置 |
4.1 0 术后饮食管理与营养 |
4.1 1 围手术期静脉血栓预防 |
4.1 2 术后镇痛及止吐管理 |
4.1 3 术后急性胃黏膜病变的预防 |
4.1 4 术后切口及引流管道的管理 |
4.1 5 出院标准 |
5 结直肠外科手术部分 |
5.1 术前宣教 |
5.2 预康复 |
5.2.1 术前风险评估 |
5.2.2 预康复 |
5.2.3 预防性抗血栓治疗 |
5.3 术前肠道准备 |
5.4 术前禁食及口服碳水化合物清饮料 |
5.5 麻醉前用药 |
5.6 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参见总论部分。 |
5.7 麻醉方案及管理 |
5.8 PONV的防治 |
5.9 手术方式的选择 |
5.9.1 腹腔镜技术 |
5.9.2 机器人辅助手术技术 |
5.9.3 经肛全直肠系膜切除(transanal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a TME) |
5.9.4 腹腔镜及机器人辅助结直肠癌肝转移手术 |
5.9.5 转流性造口 |
5.1 0 鼻胃管 |
5.1 1 预防术中低体温 |
5.1 2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 |
5.1 3 腹腔或盆腔引流管的管理 |
5.1 4 导尿管 |
5.1 5 预防术后肠麻痹 |
5.16低位前切除术后综合征(low anterior resection syndrome,LARS)、肛门功能保护与评估 |
5.17术后镇痛 |
5.17.1硬膜外镇痛(epidural analgesia,EA)胸段硬膜外镇痛(thoracic epidural analgesia,TEA)存在术后低血压和尿潴留的风险,对腹腔镜结直肠手术病人镇痛获益不大,甚至可能延长住院时间。 |
5.17.2 NSAIDs NSAIDs是多模式镇痛的重要措施之一。 |
5.17.3外周神经阻滞 |
5.17.4镇痛辅助用药 |
5.18围手术期营养状态的评估及营养支持治疗 |
5.19术后早期活动与康复训练 |
5.20评估及审查制度 |
5.21出院标准及随访 |
(2)气管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指数(BMI)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的心率的比较 |
2.3 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的比较 |
2.4 两组患者呼吸频率的比较 |
2.5 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的比较 |
2.6 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 |
2.7 拔管后镇静评分的比较 |
2.8 拔管时间的比较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在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应用探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3)母子视频通话降低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谵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英文缩略词表 |
1.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与分组 |
1.1.1 研究对象 |
1.1.2 分组方法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标准 |
1.2 仪器和药品 |
1.2.1 主要仪器设备 |
1.2.2 主要药品 |
1.3 实验步骤 |
1.3.1 术前访视、宣教 |
1.3.2 m-YPAS术前焦虑评分 |
1.3.3 麻醉方案及术中管理 |
1.3.4 PACU中的监护和干预 |
1.3.5 术后满意度调查 |
1.4 观察指标 |
1.4.1 主要观察指标 |
1.4.2 次要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患儿术前一般情况的比较 |
2.2 患儿术中生命体征的比较 |
2.3 患儿复苏期间ED发生率和PAED评分的比较 |
2.4 患儿拔管后生命体征的比较 |
2.5 患儿拔管后CHIPPS疼痛评分的比较 |
2.6 患儿麻醉时长、拔管时长、PACU停留时长的比较 |
2.7 患儿母亲对麻醉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
3.讨论 |
4.结论 |
5.不足与改进 |
6.参考文献 |
7. 综述 小儿全身麻醉苏醒期谵妄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8.附录 |
9.致谢 |
10.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1 绪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现状 |
1.3.1 机械通气相关并发症 |
1.3.2 国内外有创机械通气相关指南 |
1.3.3 国外有创机械通气质量管理 |
1.3.4 国内有创机械通气质量评价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运用循证方法初步形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
1.4.2 运用德尔菲法初步建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1.4.3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体系的权重关系 |
1.5 技术路线图 |
2 相关理论概念 |
2.1 循证护理 |
2.2 德尔菲法概述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撤机期、撤机前期 |
3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 |
3.1 成立研究小组 |
3.2 确定检索策略,进行文献筛选 |
3.2.1 数据库 |
3.2.2 检索词 |
3.2.3 文献筛选 |
3.2.4 检索式 |
3.2.5 文献筛选途径 |
3.3 文献质量及等级评价 |
3.3.1 文献评价方法 |
3.3.2 文献评价结果 |
3.3.3 文献资料提取 |
3.3.4 小组讨论初步构成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3.4 初步拟定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4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 |
4.1 确定函询专家组 |
4.2 德尔菲法实施过程 |
4.2.1 确定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 |
4.2.2 专家函询问卷的发放与收集 |
4.3 指标条目筛选与修改标准 |
4.4 统计学分析 |
4.5 专家函询结果 |
4.5.1 专家的一般情况 |
4.5.2 专家函询可靠性分析 |
4.6 指标筛选修改结果 |
4.6.1 第一轮结果分析 |
4.6.2 第二轮结果分析 |
4.7 形成指标体系 |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立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权重 |
5.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
5.2 构建模型的判断矩阵 |
5.3 指标权重计算及一致性检验 |
5.3.1 一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5.3.2 二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5.3.3 三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结果 |
6 讨论 |
6.1 本研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分析 |
6.1.1 质量控制 |
6.1.2 德尔菲专家函询的科学性 |
6.1.3 指标分级方法的科学性 |
6.1.4 指标权重分布合理性 |
6.2 对确立的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的讨论与分析 |
6.2.1 结构指标分析 |
6.2.2 过程指标分析 |
6.2.3 结局指标分析 |
7 结论及后续研究建议 |
7.1 结论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本研究的不足及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综述 护理质量敏感指标在护理质量改进中的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读研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机械通气时间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术患儿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全文第一部分 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患儿根治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延长的危险因素分析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结果讨论 |
五、局限性 |
六、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第二部分 早期拔除气管内导管改善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手术患儿预后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四、结果讨论 |
五、局限性 |
六、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加速康复外科在儿童心脏手术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ICU成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最佳证据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1 方法 |
1.1 问题确立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1.4 文献质量评价 |
1.5 证据分级与推荐级别 |
1.6 资料提取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
2.2.1 指南 |
2.2.2 系统评价 |
2.2.3 随机对照试验 |
2.2.4 队列研究 |
2.3 证据汇总结果 |
3 证据描述 |
3.1 撤机筛查评估 |
3.2撤机方案实施 |
3.3 气管导管拔除 |
3.4 人员组织管理 |
4 结论 |
(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源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主要器材 |
2.2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 |
2.3 拔管时机 |
2.4 SBT试验方法 |
2.5 SBT失败标准 |
2.6 分组 |
2.7 再插管指征 |
2.8 终止HFNC、NIPPV,序贯面罩吸氧时机 |
2.9 观察内容 |
3 内科治疗 |
4 统计学处理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ARDS患者应用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的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8)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资源来源 |
2 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主要器材 |
2.3 机械通气的实施 |
2.4 分组 |
2.5 终止条件 |
2.6 内科治疗 |
2.7 相关定义 |
2.8 观察指标 |
2.9 数据收集 |
3 质量控制 |
4 统计方法 |
5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在呼吸衰竭患者拔管后应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10)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感染防控 |
1.1 医护人员采取三级医疗防护措施 |
1.2 防雾处理 |
1.3 穿防护用品顺序 |
1.4 脱防护用品顺序 |
1.5 注意事项 |
2 全麻插管 |
2.1 插管适应证 |
2.2 插管前准备 |
2.2.1 机器及插管器械准备 |
2.2.2 人员的准备 |
2.2.3 药品准备 |
2.3 气道评估 |
2.3.1 询问病史 |
2.3.2 面诊患者 |
2.3.3 可视软镜评估 |
2.3.4 患者耐缺氧评估 |
2.3.5 评估不完善的准备 |
2.4 气道工具的选择 |
2.5 正常气道患者的麻醉诱导及气管插管 |
2.5.1 插管前准备 |
2.5.2 预吸氧 |
2.5.3 优化患者体位 |
2.5.4 麻醉诱导 |
2.5.5 气管插管 |
2.6 已预料困难气道患者插管 |
2.6.1 诱导插管 |
2.6.2 清醒插管 |
2.6.3 气管切开 |
2.6.4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 ECMO)技术 |
2.7 未预料困难气道患者插管 |
2.8 导管位置确认 |
2.9 插管后气道管理 |
3 全麻后拔管 |
3.1 气管导管拔除标准 |
3.2 拔管前气道评估 |
3.3 拔管前准备 |
3.4 气管拔管 |
3.4.1 低风险拔管 |
3.4.1.1 低风险组深麻醉下拔管 |
3.4.1.2 低风险组清醒拔管 |
3.4.2 高风险拔管 |
3.4.3 延迟拔管 |
4 小结 |
四、拔除气管内导管的方法及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加速康复外科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J]. 曹晖,陈亚进,顾小萍,闵苏,彭书崚,王东信,姚宏伟.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21(09)
- [2]气管内给予右美托咪定和利多卡因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拔管反应的影响[D]. 高丽红.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3]母子视频通话降低全身麻醉患儿苏醒期谵妄的临床研究[D]. 常翰轩. 延安大学, 2021(11)
- [4]有创机械通气护理质量指标体系的构建[D]. 吴意. 湖州师范学院, 2021(12)
- [5]机械通气时间对肺动脉闭锁合并室间隔缺损根治术患儿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D]. 李轶楠.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6]ICU成人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撤机的最佳证据总结[J]. 崔朝妹,刘静,庄欣,杜娟,董春晖. 护理学报, 2021(06)
- [7]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早期拔管后序贯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D]. 田雅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8]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所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早期拔管后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与无创正压通气的比较[D]. 方国强.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内黏膜表面麻醉用于胸腔镜肺楔形切除术的价值[J]. 张雨洁,高颖,庞歆桥,田鸣. 国际呼吸杂志, 2020(21)
- [10]疑似或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气道管理专家建议[J]. 闫春伶,张加强,马武华,左明章. 临床麻醉学杂志,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