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手术应激对婴幼儿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雷璠[1](2021)在《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通过NF-κB/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Allergic March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邻苯二甲酸酯(phthalic acid esters,PAE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增塑剂中的人造有机化学物质,以增强工业产品的可扩展性和灵活性。其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农药、驱虫剂、地板、食品包装、玩具和医疗设备中,但因为邻苯二甲酸酯会造成肝肾毒性、生殖毒性等各种有害影响,其广泛应用的同时对我们的机体健康也存在着潜在的危害。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isononyl phthalate,DINP)作为一种新型环保增塑剂,因其具有毒性较小的优点,是PAEs中应用前景最好的环保型增塑剂。Allergic March是近年国际上广受关注的一种环境相关性免疫疾病,比较准确的中文翻译为“儿童青少年持久性多种I型超敏反应综合征”,通俗病名为“儿童持久过敏症(Persistent Allergic Symptoms in Children)”。虽然DINP诱导Allergic March的潜在机制尚不清楚,但随着国内外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普遍存在且特别重要的转录因子并且还发现内质网应激在过敏性疾病中的影响。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构建小鼠Allergic March模型,研究了DINP暴露对Allergic March的影响,并通过使用NF-κB信号通路拮抗剂PDTC和内质网应激通路拮抗剂4-PBA探讨了该影响是否与这两种通路有关,希望我们的研究可以为阐明DINP诱发Allergic March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在我们的实验中采用了Allergic March模型,以雄性BALB/c小鼠为受试动物,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20 mg·kg-1DINP组、卵清蛋白(OVA)组、20 mg·kg-1DINP+OVA组、PDTC拮抗组(20 mg·kg-1DINP+OVA+PDTC)和4-PBA拮抗组(20 mg·kg-1DINP+OVA+4-PBA),染毒周期为47 d。首先,我们测量了气道高反应性(AHR),然后进行了肺组织学分析,以研究DINP的毒理学效应。接下来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Ig E、OVA-Ig E和OVA-Ig G1评价机体的炎症因子,以肺组织匀浆测定Th17/Treg免疫平衡细胞因子(IL-17、IL-10、IL-22、IL-6、TGF-β)和NF-κB的水平。同时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及肺组织中Foxp3、TAZ、IL-1β和TNF-α抗体表达和内质网应激水平标志物(IRE1α、ATF6、CHOP)的表达情况。实验结果表明,与生理盐水组比较,OVA组的肺功能、Th17免疫系统功能亢进的分子、NF-κB/内质网应激指标均显着上升并且肺组织病理学损伤都有所加重。与OVA组比较,20 mg·kg-1DINP+OVA组的肺功能、Th17免疫系统功能亢进的分子、NF-κB/内质网应激指标均显着上升且肺组织病理学损伤同样也有所加重。而NF-κB通路阻断剂PDTC组(20 mg·kg-1DINP+OVA+PDTC)以及内质网应激通路阻断剂4-PBA组(20 mg·kg-1DINP+OVA+4-PBA)与20 mg·kg-1DINP+OVA组相比较,其各项指标都有了明显的好转。实验结果表明,20 mg·kg-1的DINP能加重小鼠的Allergic March,NF-κB拮抗剂PDTC以及内质网应激拮抗剂4-PBA可使Allergic March症状减轻,对小鼠肺组织起保护作用,说明NF-κB/内质网应激通路可能介导了DINP所致的Allergic March。
纪巧荣[2](2021)在《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文中提出【背景】近年来,由环境因素导致的胃肠道疾病逐渐被人们所关注,尤其在高海拔的偏远地区,胃肠道疾病和肠道寄生虫病的危害还相当严重。高原环境最主要的特征是低氧,低氧作为疾病最基本的病理环节,可出现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引起人体一系列生理机能的改变。低氧暴露对于呼吸、循环系统等相关研究也较多,而高原低氧环境对肠道免疫系统的影响,仍未受到足够关注。因此,研究高原人群肠道健康相关免疫机制,可为进入高原的人群提供健康保障,也为青藏高原的经济及国防提供有力的卫勤保障。【目的】胃肠道疾病如腹泻是严重危害人健康的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nteropathogenic e.coli,EPEC)及出血性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是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由于高原地区缺氧引起的免疫抑制,尤其在高原地区由EPEC和EHEC引起的腹泻常导致严重的致死性疾病。因此,研究高原低氧影响机体抗感染能力的免疫学调节机制,对于高原感染性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成功建立C.rodentium感染模型的基础上,以低压氧舱模拟海拔5000米作为低氧实验条件,旨在探讨低氧对肠黏膜免疫的影响,且进一步明确低氧下抗原递呈细胞分化亚型、成熟活化状态的改变,以揭示高原低氧环境对机体抗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方法】1.为了研究低氧影响宿主抵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我们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建立低氧下结肠炎小鼠模型。32只雌性、8周龄BALB/c小鼠(18-20 g),随机分为正常组(Normal)及低氧组(Hypoxia),各组内又分为对照及C.rodentium感染组,每组8只小鼠,即共分为四组(n=8),正常对照组(Control)、C.rodentium感染组(C.rodentium)、低氧对照组(Hypoxia)和低氧C.rodentium感染组(Hypoxia+C.rodentium)。结肠炎小鼠通过灌胃C.rodentium(约5×108 CFU/mouse)造模。正常组(Normal)小鼠饲养于IVC鼠笼中(2260 m,大气压582 mm Hg,PO2 121.6 mm Hg,相当于海平面16%O2,中国西宁),低氧组(Hypoxia)小鼠饲养于低压氧舱,模拟海拔高度5000 m(大气压405 mm Hg,PO2 84.7 mm Hg,相当于海平面11%O2),2周后取材。造模期间监测小鼠体重及排菌量,并于取材当天检测Normal组及Hypoxia组小鼠生理指标及血生化参数,包括肺动脉压(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PAP)、心率(heart rate,HR),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Rbc)、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收集结肠进行H.E.染色,观察炎症病理改变,q RT-PCR检测肠黏膜中抗菌肽、炎性因子表达,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MLN)及脾脏(Spleen)CD4+T细胞分型及相关细胞因子表达,并检测血清相关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检测结肠组织HIF-1α及Th1、Th17细胞分化相关元件表达。此外,为明确C.rodentium结肠炎中黏膜屏障的改变,对各组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ZO-1)及MUC2、i NOS进行检测。2.为了探讨低氧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我们采取以下的研究方法:首先,动物分组、模型建立及处理与上一部分一致。取材当天,收集肠系膜淋巴结(MLN)、派尔氏结(Peyer’s Patches),分离、制备单细胞悬液(1×107cells/ml),应用FACS检测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不同分化亚型表达,包括髓系DC(MDC,CD11c+CD11b+CD8α-)及淋巴系DC(LDC,CD11c+CD11b-CD8a+),q RT-PCR检测淋巴细胞表达IL-12、IFN-γ水平。进一步应用FACS检测CD11c+DC表面成熟标志因子(MHC-II、CD80、CD86)表达,分析低氧对DC成熟和活化状态的影响。【结果】低氧处理2周后,Hypoxia组小鼠PAP、Hct、Hb较Normal组明显升高,结肠HIF-1α水平也相应增高,表明低氧模型构建成功。监测小鼠体重、排菌量发现,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体重减轻明显,且粪便排菌量增加。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病理检测表现出更为严重的炎症改变,病理学评分明显升高。与C.rodentium组小鼠比较,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组织抗菌肽Reg 3γ、IL-17、IL-22 m RNA明显降低,且伴有炎性因子TNF-α、IL-6、COX-2 m RNA的增加。Th反应相关因子检测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较C.rodentium组IFN-γ、IL-17、Ig G2a水平明显降低,且q RT-PCR也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结肠IL-12、IL-23p19m RNA降低,且伴有Th1、Th17细胞的分化上游蛋白T-bet及RORγt m RNA的表达下降,提示低氧暴露下Th1及Th17免疫反应下调。此外,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TLR4、NF-κB升高,且伴有炎性因子TNF-α、IL-6、COX-2的明显增多。黏膜屏障相关因子检测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结肠Occludin、ZO-1、MUC2降低,并伴有i NOS的升高。对低氧下树突状细胞状态及表型检测发现,Hypoxia+C.rodentium组较C.rodentium组小鼠LDC亚型表达明显降低,且伴有IL-12、IFN-γ的降低。进一步分析CD11c+DC表面标志成熟因子显示,Hypoxia+C.rodentium组小鼠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MHC-II、CD86较C.rodentium组明显减少。【结论】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建立低氧环境下小鼠C.rodentium结肠炎模型,研究低氧影响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结果发现,低氧暴露下,Th1、Th17免疫反应的下调及肠黏膜屏障的破坏,诱导加重了C.rodentium结肠炎。进一步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研究发现,低氧通过影响树突状细胞成熟、分化亚型的表达,最终诱导T细胞在肠道免疫反应中的功能发挥。
王雪[3](2021)在《热敏灸干预过敏性鼻炎大鼠Th1/Th2免疫失衡调节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陈日新教授针对过敏性疾病,提出的“无虚不作敏”的学术思想,采用热敏灸治疗过敏性疾病达到扶正息敏的临床疗效。大量循证研究显示,热敏灸治疗过敏性鼻炎(AR)具有明确的临床疗效,与西医常规治疗相比有独特的疗效优势。但是内在机理尚没有阐明,相关研究也比较匮乏。因此,本研究从经典免疫致敏角度,探索热敏灸调节过敏性鼻炎Th1/Th2免疫失衡机制。目的:以Th1/Th2经典免疫机制相关细胞因子为切入点,运用HE切片染色、ELISA、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等多种现代技术手段,探索热敏灸减轻AR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机制以及对AR大鼠鼻腔局部免疫环境的影响,为解释热敏灸干预AR机制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60只雄性SD大鼠,体重180~220g。根据Excel表格RAND函数生成随机序列,按照体重大小,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造模组50只。致敏方法:采用经典的卵蛋白(OVA)致敏法构建AR模型。在正式造模前有为期14天的致敏,OVA 0.3mg、氢氧化铝30mg、生理盐水1ml,三者经高速振荡后混匀,进行腹腔注射。从第15天起,用OVA配制5%的溶液滴鼻,激发10天,每只大鼠予以OVA混悬液50μl(侧·天)。在28天的干预阶段中,予以5%OVA隔天长期缓慢滴鼻25μl(侧·天)。空白组(K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进行滴鼻。建模成功后,造模组50只随机分为艾灸治疗组30只和模型组10只、西药组10只。艾灸组悬灸“肺俞”穴,1次/天,40min/次。在大鼠尾根部测温,5min一测,并记录。艾灸治疗组根据大鼠尾温变化,有热敏灸感的为热敏灸组,无热敏灸感的为非热敏灸组。西药组用丙酸氟替卡松鼻喷雾剂按50μg(侧·天)滴鼻,1次/天,共28天。实验期间随时注意大鼠的生活状况。制作切片观察鼻黏膜改变。ELISA法检测IFN-γ、IL-12、IL-4、IL-5、IL-13、Ig E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鼻黏膜IL-4、IFN-γ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Th1/Th2亚群细胞比例。结果:1.大鼠行为学评分:干预前,造模组行为评分(5.44±0.50)均达到或超过5分,表明造模成功。治疗措施完成后,西药组(2.9±0.57)、非热敏灸组(3.3±0.67)、热敏灸组(2.8±0.42)与模型组(5.1±1.29)对比,评分均与干预前降低,但治疗组在干预后,评分低于5分,低于模型组。这表明经治疗后,各组大鼠AR症状得到明显改善。2.鼻黏膜HE染色病理学观察:大鼠黏膜病理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黏膜上皮组织增厚,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黏膜上皮结构紊乱坏死、不连续。空白组上皮细胞排列整齐,黏膜组织结构清晰,无明显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其余各治疗组经过治疗后,嗜酸性粒细胞聚集明显减少,仅有轻微毛细血管扩张。3.血清ELISA检测结果:3.1促进炎症反应细胞因子:(1)Ig E:与模型组比较,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经干预后,血清Ig E含量减少。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热敏灸组Ig E含量比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低,表明热敏灸治疗后,更能降低大鼠血清中Ig E水平。(2)IL-4: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意义,均较模型组降低,提示治疗有效。与西药组相比,非热敏灸组有统计学意义,西药组IL-4含量比非热敏灸组低。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数值差异无意义,表明热敏灸与西药均可降低血清中IL-4含量。(3)IL-5:经治疗措施干预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意义。西药组与非热敏灸组比较,两组数值差异无意义。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促炎细胞因子IL-5水平热敏灸组低于西药组,表明热敏灸可以降低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5水平。(4)IL-13:经治疗措施干预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13促炎细胞因子含量减少。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统计学有意义。非热敏灸组大鼠IL-13促炎细胞因子含量高,与热敏灸组比较,统计学有意义。表明三者均可降低IL-13水平,但热敏灸优于西药组和非热敏灸组。3.2抑制炎症反应细胞因子:(1)IL-12:经治疗措施干预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血清中IL-12增多。非热敏灸组与西药组相比,两组数值无统计学意义。热敏灸组与西药组比较,两组数值差异无意义。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热敏灸组IL-12含量较非热敏灸组高,表明经热敏灸干预后,增强IL-12抑炎细胞因子分泌。(2)IFN-γ:与模型组相比,其余各组IFN-γ的含量均较模型组升高。与西药组相比,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大鼠IFN-γ抑炎细胞因子含量差异有意义。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两组抑炎细胞因子数值差异有意义。表明经热敏灸、西药和非热敏灸治疗后,均可增加血清中IFN-γ含量,但热敏灸更能增加IFN-γ的分泌。4.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经过治疗后,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大鼠鼻黏膜中IL-4表达下降,IFN-γ表达明显增多,表明热敏灸一定程度上可以逆转Th1/Th2免疫失衡。5.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大鼠外周血中,模型组CD3+CD4+Th1细胞百分比最低,为4.30±0.52。干预措施完成后,西药组(6.30±1.47)、非热敏灸组(6.11±1.10)、热敏灸组(7.06±1.39)外周血中抑炎细胞因子百分比不同程度上升,与模型组差异有意义。表明干预措施有效。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相比差异有意义,表明热敏灸比西药更能增加大鼠外周血中Th1细胞相关抑炎细胞亚群百分比。模型组外周血中CD3+CD4+Th2百分比为4.43±2.80,西药组、非热敏灸组、热敏灸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意义,三组促炎细胞因子百分比不同程度降低。表明干预治疗后,外周血炎性细胞减少。西药组、非热敏灸组与热敏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三者均可降低大鼠外周血Th2细胞促炎细胞亚群百分比。结论:(1)热敏灸可以明显改善AR大鼠的行为学表现,减少AR大鼠打喷嚏、抓鼻次数。(2)热敏灸可以减少AR大鼠鼻腔毛细血管扩张,减少炎症细胞浸润。(3)热敏灸可以减少AR大鼠血清中Ig E含量,减少Ig E的合成。逆转Th1/Th2免疫失衡,降低Th2相关促炎细胞因子(IL-4、IL-5、IL-13)含量,增加Th1相关抑炎细胞因子(IL-12、IFN-γ)含量,减少大鼠鼻黏膜中相关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从而改善AR症状。
周燕楠[4](2021)在《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哮喘SD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索及筛选一种适用于幼年SD大鼠的哮喘模型建立方法,并观察不同浓度七氟烷对该模型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幼年SD大鼠哮喘模型建立的探索及筛选1.模型探索阶段将14天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模型组于鼠龄第14、15、16、24天以OVA腹腔注射致敏,于第32-34天鼻内滴注激发建立哮喘模型;对照组以等量PBS液相同方式处理。通过HE染色肺组织观察气道病理改变、ELISA法测肺组织炎症因子IL-4、IL-5。2.模型筛选阶段将14天雌性SD大鼠分为模型组及空白组(Con组);模型组根据激发方式不同分为鼻内组(Nas组)及雾化组(Ato组);根据致敏阶段OVA腹腔注射浓度高低又分为高浓度致敏鼻内滴注组(H-Nas组)、低浓度致敏鼻内滴注组(L-Nas组)、高浓度致敏雾化组(H-Ato组)、低浓度致敏雾化组(L-Ato组)。Nas组于第14、20天以不同浓度OVA腹腔注射致敏后,鼻内滴注激发;Ato组于鼠龄第27-33天以不同浓度OVA腹腔注射致敏后,通过雾化激发;Con组致敏期以等量PBS液处理后同等条件饲养。记录各组大鼠体重;采腹主动脉血行血气分析;通过HE染色肺组织观察气道病理改变及ELISA法检测肺组织炎性因子IL-4;ELISA法检测血浆OVAs Ig E表达量。第二部分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哮喘SD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将14天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Con组)、哮喘组(OVA组)、七氟烷组(Sev组);Sev组根据干预七氟烷浓度不同分为0.4%七氟烷组(0.4%Sev组)、0.8%七氟烷组(0.8%Sev组)、1.6%七氟烷组(1.6%Sev组)、3.2%七氟烷组(3.2%Sev组)。依据第一部分结果,选取0.1 mg/g OVA致敏并以2%OVA雾化激发建立哮喘模型,Con组及OVA组在每次激发前吸入空氧30 min,各Sev组以对应浓度七氟烷干预30 min。记录各组大鼠体重及行为学;取腹主动脉血行血气分析;通过肺组织HE染色观察气道病理改变及ELISA法检测炎性因子IL-4;ELISA法检测血浆Ig E表达量。结果:第一部分幼年SD大鼠哮喘模型建立的探索及筛选1.模型探索阶段:模型组气道炎症病理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模型组与对照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肺组织炎症因子IL-4、IL-5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筛选阶段:各组致敏前体重比较,H-Nas低于Con组(P<0.05)。各模型组取材前体重低于Con组(P<0.05)。各模型组体重增长小于Con组(P<0.05);H-Ato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Con组(P<0.05)。L-Ato组PH值高于Con组(P<0.05)。H-Nas组、L-Ato组气道炎症病理评分高于Con组(P<0.05);H-Nas组高于L-Nas组(P<0.05)。各模型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评分均高于Con组(P<0.05);L-Ato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高于H-Ato组(P<0.05)。各模型组OVAs Ig E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on组(P<0.05);各模型组IL-4含量均高于Con组(P<0.05);Nas组IL-4含量高于Ato组(P<0.05)。第二部分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哮喘SD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各组大鼠致敏前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取材前体重及体重增长比较,OVA组及各Sev组均低于Con组,0.4%Sev组、0.8%Sev组、1.6%Sev组均低于OVA组(P<0.05)。各组呼吸频率比较,OVA组、0.4%Sev组快于Con组,3.2%Sev组慢于Con组,1.6%Sev组、3.2%Sev组慢于OVA组(P<0.05);各组抓鼻/挠耳次数比较,OVA组多于Con组,0.8%Sev组、1.6%组少于OVA组(P<0.05);各组喷嚏次数比较,OVA组及Sev组均多于Con组,1.6%Sev组多于OVA组(P<0.05)。OVA组和各Sev组氧合指数及氧分压比较均低于Con组,0.4%Sev组氧合指数及氧分压明显低于OVA组(P<0.05);各组二氧化碳分压比较,各Sev组均高于Con组,0.4%Sev组、0.8%Sev组、3.2%Sev组均高于OVA组(P<0.05);OVA组及各Sev组PH值均低于Con组(P<0.05);各组气道炎症评分比较中,OVA组、0.4%Sev组、0.8%Sev组均高于Con组(P<0.05),1.6%Sev组、3.2%Sev组与Con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及嗜酸性粒细胞评分比较,OVA组及各Sev组均高于Con组(P<0.05)。各组IL-4含量比较,OVA组及各Sev组均高于Con组,0.4%Sev组、0.8%Sev组、1.6%Sev组高于OVA组(P<0.05)。各组血浆Ig E含量比较,OVA组、0.4%Sev组、0.8%Sev组均高于Con组,0.4%Sev组、0.8%Sev组高于OVA组(P<0.05)。结论:1.0.1 mg/g OVA配伍0.5mg/g Al(OH)3腹腔致敏并以2%OVA雾化激发,适用于建立幼年SD大鼠哮喘模型,且凝胶状的氢氧化铝是建模成功的关键佐剂。2.不同浓度七氟烷作用于幼年哮喘大鼠气道存在双向作用:低浓度七氟烷可导致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加重,存在伤害性作用,高浓度七氟烷可减轻哮喘大鼠气道炎症,存在保护性作用。
孙春元[5](2021)在《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使用康复新液冲洗及蘸有康复新液的无菌纱条填塞治疗低位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术后创面,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创面的愈合质量及检测相关炎性细胞因子水平、Th1/Th2平衡指数等指标,从而对康复新液在促进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及相关机制做进一步探讨。方法:纳入60例2019年11月至2021年01月住院于安徽省中医院肛肠科的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及康复新液组30例,两组患者于术后1d开始换药,换药前两组患者均用痔瘘洗剂坐浴熏洗10min,每天2次换药直至创面完全愈合,对照组使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创面后用凡士林纱条引流,康复新液组使用康复新液彻底冲洗后用蘸有康复新液的无菌纱条引流,对比术后1月的治疗有效率,术后3d、7d、14d、21d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术前1d、术后1d、术后7d时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及Th1/Th2平衡指数。结果:(1)术后1月,康复新液组总有效率(93.33%)比对照组总有效率(73.33%)显着升高(P<0.05)。(2)组间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14d及21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愈合质量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d与对照组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愈合质量评分无显着差异(P均>0.05)。(3)对创面VAS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3d、7d、14d及21d,对照组患者创面VAS评分在依次显着降低,组内差异均有意义(P均<0.05)。术后3d、7d、14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VAS评分依次显着降低(P均<0.05),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VAS评分差异并不显着(P>0.05)。(4)对分泌物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对照组患者分泌物评分虽有所降低但差异均并不显着(P>0.05);术后14d、21d分别与术后3d、7d相比,对照组患者分泌物评分均显着降低(P均<0.05)。术后3d、7d、14d,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依次显着降低(P均<0.05);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创面分泌物评分相比差异不显着(P>0.05)。(5)对肉芽组织评分进行组内比较结果提示,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对照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d、21d分别与术后3d、7d相比,对照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均降低明显(P均<0.05)。术后7d与术后3d相比,康复新液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14d与术后7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14d相比,康复新液组肉芽组织评分相比差异均不显着(P均>0.05),但术后14d与术后3d相比及术后21d与术后3d、7d相比,康复新液组肉芽组织评分均降低明显(P均<0.05)。(6)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而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术后1d与术前1d,两组患者促炎、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1d与术前1d相比,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d与术前1d和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降低更为显着(P均<0.05),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升高更为显着(P均<0.05)。(7)术前1d、术后1d及术后7d,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IL-4/IFN-γ)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趋势。术后1d与术前1d,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术后1d与术前1d相比,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内相比均明显降低(P均<0.05);术后7d与术前1d和术后1d相比,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组内相比升高明显(P均<0.05);且康复新液组升高更显着(P均<0.05)。结论:在促进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治疗中,使用康复新液冲洗联合纱条填塞创口的治疗方法提高了治疗的总有效率,缓解了创面的疼痛程度、减少了分泌物的产生及促进创面新鲜肉芽组织的生成,而且又调节术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以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同时又通过维持机体Th1/Th2细胞免疫平衡以利于机体免疫应答趋于稳态,在治疗后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过程中疗效显着。
郭琼梅,刘秀叶,卢学姿,王莉[6](2020)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手术患儿Th1/Th2平衡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手术患儿辅助性T细胞(helper T cell,Th)1/Th2平衡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CPB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患儿80例,年龄4~8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右美托咪定组,每组40例。所有患儿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15 mg/kg,舒芬太尼1μg/kg,依托咪酯0.3 mg/kg,罗库溴铵0.6 mg/kg麻醉诱导,右美托咪定组给予初始剂量1μg/kg右美托咪定泵注(给药时间>10 min),然后以0.5μg·kg-1·h-1的速率维持至术毕,对照组同样的方法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开始前(T1)、CPB开始后30 min(T2)、CPB停止即刻(T3)、CPB停止后24 h(T4)和CPB停止后72 h(T5)采集动脉血样,流式细胞术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IL-4的水平。结果 2组患儿血浆IL-4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右美托咪定组IL-4水平在T2~4时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血浆IFN-γ、IFN-γ/IL-4水平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右美托咪定组IFN-γ、IFN-γ/IL-4水平在T2~4时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右美托咪定组TNF-α、IL-6水平在T2~4时低于对照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能够减轻CPB引起的Th1/Th2向Th2漂移,缓解机体免疫抑制状态,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
肖卫棉[7](2020)在《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分析及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收治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住院病例,系统归纳其临床发病特点,并总结评估中药复方淮莲饮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的实际临床干预效果及优势所在,为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诊疗提供切实经验借鉴和参考。2.通过中药复方淮莲饮干预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从小鼠皮损评分、搔抓次数、耳廓肿胀度、皮肤组织病理、血清及皮损辅助性T细胞(Th)相关炎症因子、脾脏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及辅助性T细胞17(Th17)、辅助性T细胞9(Th9)表达水平等方面探讨淮莲饮影响特应性皮炎免疫调控的可能机制。方法:1.回顾性临床研究:收集2014年1月到2018年1月间收住入院的中重度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病例信息,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合格研究对象共117人,设计病例信息采集表,建立数据库来进行统计分析。对患者的整体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首次发病时间、病程、临床分期、发病季节、诱发因素、临床特征、个人及家族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等进行列表统计、多维回顾分析,并根据治疗方法有无淮莲饮内服干预措施来设置病例对照,其中采用淮莲饮+西医常规治疗者73人,设置为中西医结合组,仅应用西医常规治疗者共44人,设置为西医对照组,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复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观察患者入院前及出院时的研究者整体评价(IGA)评分、特应性皮炎严重指数评分(SCORAD)变化。2.动物实验:(1)将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4组(n=8),即空白对照组、模型组、淮莲饮低剂量组(临床等效剂量,2.6g/kg·d)、淮莲饮高剂量组(临床二倍剂量,5.2g/kg·d)。(2)除空白对照组外,模型组和淮莲饮高、低剂量组均需要造模,采用2,4-二硝基氯苯(即DNCB法)反复刺激的诱导方法建立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在造模前先给小鼠背部备皮(面积大小约为2.0cmx1.5cm),造模第1天开始在小鼠背部备皮区、右耳背侧皮肤用移液器外涂1%DNCB溶液来帮助初次致敏,其中背部备皮区DNCB用量为150ul,右耳背侧皮肤10 ul,连续2天,间隔4天,其后在第7天、第9天、第11天、第13天在小鼠背部备皮区、右耳背面皮肤分别外涂0.2%的DNCB溶液100ul、10ul,反复刺激致敏皮肤(二次致敏),维持AD样炎症反应,小鼠左耳背面外涂同量的1:4的丙酮和橄榄油基质溶液作为对照。空白对照组给予脱毛,仅外涂1:4的丙酮和橄榄油混合液,涂擦时间及徐擦剂量与其余组别相同。(3)边造模边给药,即在造模第一天开始用药,连续给药14天。其给药方式均为灌胃,淮莲饮高、低剂量组给予高、低浓度淮莲饮治疗,空白对照组和模型组均给予相同体积的蒸馏水。(4)在实验第1天、第8天、第15天时分别观察记录各组小鼠的搔抓次数、皮损评分;(5)予眼球摘除法在实验结束后24小时内(第15天)处死小鼠,双侧耳廓中部对应部分采用6mm小鼠打孔器获取耳片,分析天平检测耳片质量,计算耳廓肿胀度;取其背部及右耳廓皮损行皮肤常规病理组织检查,且采用甲苯胺蓝染色计数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情况;(6)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血清炎症因子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7(IL-17)、白介素9(IL-9)、免疫球蛋白E(Ig E)水平;应用Trizol法提取小鼠背部皮损组织总RNA,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扩増后检测皮损组织中IL-4、IFN-γ、IL-10、IL-17、IL-9m RNA表达水平;(7)取小鼠脾脏,制备脾脏单细胞悬液,分离脾脏淋巴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9、Th17、Treg细胞表达水平。结果:1.回顾性临床研究:(1)117例纳入研究的特应性皮炎住院病例均为青少年及成人期中重度患者,女多于男(1.39:1),平均年龄为(23.08±6.28)岁,发病年龄较早,在1岁以内发病的占77.78%;(2)患者多于夏、冬两季病情加重入院,大多无明显诱因;70.94%的患者有个人或家族过敏史;多数患者血清总Ig E水平增高(67.52%)及EOS计数增高(69.23%),血清特异性Ig E阳性以吸入组过敏原的屋尘螨/粉尘螨组合出现频次最高;(3)一些具有临床诊断价值的临床特征,117例中重度AD患者依次以全身皮肤干燥(109例)、四肢屈侧皮炎/湿疹(100例)、出汗时瘙痒(80例)、面部红斑(69例)、皮肤白色划痕征(65例)最常见。(4)中西医结合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复发再次入院率分别为86.30%、10.96%及28.77%,优于对照组的70.45%、31.82%及54.5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相比,中西医结合组IGA评分、SCORAD积分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亦明显下降(P<0.05)。2.动物实验:(1)造模结束后,模型组小鼠搔抓次数、皮损评分、耳廓肿胀度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低、高剂量淮莲饮灌胃干预治疗的用药组小鼠搔抓次数、皮损评分、耳廓肿胀度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淮莲饮低、高剂量组皮肤组织病理示棘层肥厚程度较模型组减轻,皮损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减少,肥大细胞计数亦显着降低(P<0.0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Ig E、IL-4、IL-17、IL-9含量明显増加(P<0.01),血清IFN-γ、IL-10未见明显改变(P>0.05),给予低、高剂量淮莲饮治疗的用药组小鼠血清Ig E、IL-4、IL-17、IL-9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下降(P<0.01),其中IL-4、IL-9接近空白对照组水平,而血清IFN-γ、IL-10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3)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结果示模型组小鼠背部皮损IL-4、IL-9、IL-17及IFN-γ的m RNA表达水平均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升高(P<0.01),IL-10m RNA表达水平则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淮莲饮低、高剂量用药组小鼠背部皮损IL-4、IL-9、IL-17、IFN-γ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淮莲饮高剂量组皮损IL-10m 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淮莲饮低剂量组皮损IL-10m RNA表达升高,但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淮莲饮用药组于提升皮损IL-10m RNA表达水平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4)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细胞(Tregs)占CD4+T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CD4+IL-17+(Th17)细胞比例则显着上升(P<0.01),CD4+IL-9+(Th9)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P>0.05);淮莲饮低、高剂量用药组与模型组比较,脾脏Treg细胞比例显着升高(P<0.01),而脾脏Th17细胞比例明显下降(P<0.01),Th9细胞比例较模型组稍下降,与之比较无统计学上差异(P>0.05)。结论:1.(1)AD住院病例往往为青少年及成人期中重度患者,早年发病,病史较长,多数患者具有特应性体质,存在一些具有诊断价值的临床特征性表现;(2)应用中药复方淮莲饮干预治疗中重度特应性皮炎,能改善病情、缩短住院时间、减缓复发、并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广泛应用及推广。2.(1)通过DNCB外源性诱导刺激BALB/c小鼠,成功制备了特应性皮炎样模型小鼠;在临床表现、免疫血清学及皮肤组织病理等方面均可以看出,中药复方淮莲饮可有效的改善AD样小鼠模型的皮损情况,减轻搔抓症状,同时也减少皮肤炎性细胞的浸润;(2)淮莲饮的治疗机制之一在于下调血清Ig E、IL-4、IL-17、IL-9含量和皮损IL-4、IFN-γ、IL-17、IL-9m RNA表达水平、增强皮损IL-10m RNA表达,纠正上述细胞因子紊乱、以恢复体内免疫稳态;(3)淮莲饮低、高剂量组小鼠脾脏Treg细胞比例显着上升,而Th17细胞比例显着下降,表明淮莲饮还可能通过增强体内负向免疫调控机制,调节Th17/Treg失衡,发挥多靶点的综合治疗作用。
赵慧[8](2020)在《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脑卒中后脑内炎症反应参与损伤级联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但其特点与直接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注射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增强脑缺血或出血后脑内炎症反应,观察脑内炎症特点、病理变化及临床结局,明确脑卒中后脑内炎症的直接作用。在细胞调节水平,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亚群对脑卒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研究以2型为代表的ILC及其调节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对脑卒中的影响,以明确脑卒中后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特征与机制,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100只,雄性,予以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CAO组)、PTx处理脑缺血组(20μg/kg PTx+MCAO组)、脑出血组(ICH组)、PTx处理脑出血组(20μg/kg PTx+ICH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对野生型C57BL/6小鼠建立60分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胶原酶微量泵注射法制备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棒疲劳实验检测第1-3天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的病灶侧脑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中枢活性氧进行标记示踪;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ZO-1、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共染,观察第3天各组小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第二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4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与脑缺血组(MCAO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流式细胞分析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3天脑、脾、外周血的ILC2计数;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IL-33表达水平。应用药理学干预和转基因动物,研究删除、转输或活化ILC2细胞对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的影响:分组1)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删除ILC2组(anti-CD90.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2)应用免疫缺陷的Rag2-/-γc-/-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C2转输组(ILC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3)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33处理组(IL-33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应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T2成像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脑梗死病灶体积;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角实验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与MCAO组相比,第1-3天20μg/kg PTx+MCAO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小鼠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ICH组相比,20μg/kg PTx+ICH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2)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与Sham组相比,MCAO组与ICH组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显着增多(*P<0.05)。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5)。此外,分别与MCAO、20μg/kg PTx+MCAO组相比,ICH、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明显减少(*P<0.05)。(3)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活性氧产生显着增多,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高(*P<0.05)。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氧化应激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增高(*P<0.05)。(4)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显着减少。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进一步减少。第二部分:(1)与Sham组相比,MCAO组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内ILC2计数明显增多(**P<0.01),脾与外周血中ILC2计数明显减少(*P<0.05),提示脑缺血后ILC2向中枢浸润增多。(2)为研究ILC2是否影响脑卒中病理进程,我们利用抗CD90.2单抗删除ILC2及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无T、B、NK细胞)体内,经核磁影像与神经功能评分阐述ILC2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3天,抗CD90.2抗体删除ILC2显着增加小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而通过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可有效降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上述结果表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3)继而,我们利用病理切片染色发现,少突胶质细胞是表达IL-33的主要细胞,且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显着上调(*P<0.05)。推测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脑部ILC2细胞存活与活化的主要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体内给予IL-33能够扩增ILC2数量,减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结论:第一部分:PTx引起的系统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加重小鼠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体现为:中枢内小胶质细胞活化,髓系与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多;PTx引起的免疫炎症过程可能与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在中枢内浸润增高有关,而与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中枢浸润关系不密切。相比ICH模型,MCAO模型以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的中枢浸润为主,提示天然免疫可能主要参与了脑缺血急性期损伤加重。PTx对小鼠脑内活性氧的产生及其氧化应激水平有进一步放大作用。PTx诱发的炎症反应下调脑卒中后第3天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使其破坏加重,进一步扩大脑内免疫炎症反应水平。第二部分:MCAO小鼠脑内有大量的ILC2浸润,而外周ILC2显着减少,提示外周ILC2可能在脑缺血后迁移至脑损伤部位。通过删除或转输ILC2的相关实验提示ILC2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功能损伤和病灶体积,证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保护作用。IL-33可在体内扩增ILC2,表明脑内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ILC2细胞活化的关键分子。ILC2减小梗死体积、帮助神经功能的修复可能是通过其上游的IL-33调节作用完成,其中少突胶质细胞可能是IL-33的主要来源。
林成创[9](2020)在《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支气管哮喘(以下简称哮喘)是最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之一,据统计,哮喘作为一个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影响3亿左右人口,不同国家和地区患病率有所不同,中国大陆地区哮喘患病率为1.24%,约有3000万哮喘患者,且多数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欠佳,容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目前治疗哮喘的一线药物仍以糖皮质激素为主,此类药物虽可以相对较好地控制哮喘,但该类药物治疗周期长,长期使用可引起多种副作用。此外,仍有约40%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不敏感,临床治疗亟需新研发的、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近年来发现Th17/Treg细胞失衡在哮喘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这为哮喘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使用卵清蛋白(OVA)及氢氧化铝(AL(OH)3)腹腔注射致敏加雾化激发的方式建立BALB/c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以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rLZ-8)进行干预,并与正常小鼠、模型组小鼠及地塞米松干预组小鼠对比,明确rLZ-8对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干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同时使用rLZ-8对体外培养小鼠脾脏T细胞进行干预,观察其对T细胞增殖分化影响,探究rLZ-8对哮喘的作用及其免疫调节机制,以期为哮喘的更多治疗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建立小鼠哮喘气道炎症模型和观察药物治疗效果:将BALB/c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Control)组,模型(Model)组,地塞米松注射液(DEX)组,rLZ-8组,每组8只。以OVA和AL(OH)3混合致敏液在第0、7、13天腹腔注射致敏,第19天至32天予OVA溶液雾化激发的方法诱导建立哮喘模型,并从第19天开始分别给予生理盐水、DEX、rLZ-8等对应药物干预2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细胞因子IL-17A、IL-10、IFN-γ和IL-4的水平,HE染色观察肺组织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组织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及成熟树突状细胞(DC)表面分子(CD11c和CD86)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11c-CD80+成熟DC和CD11c+CD86+成熟DC的比例。流式细胞术检测哮喘小鼠脾脏细胞中CD4+IFN-γ+Th1细胞、CD4+IL-4+Th2细胞、CD4+IL-17A+Th17细胞、CD4+Foxp3+ Treg细胞的比例。Real-time PCR检测肺组织中转录因子T-bet、IFN-γ、ROR γ t、Foxp3 mRNA 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 检测肺组织中 STAT3 信号通路表达。2.rLZ-8对哮喘相关T细胞的调节作用分选BALB/c小鼠脾脏CD3+T细胞进行体外培养,用Annexin V/PI法检测rLZ-8对T细胞的毒性并得到实验用药的安全浓度。用CD3CD28抗体刺激CD3+T细胞活化并给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ELISA法检测T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1 β、IL-10和TGF-β 1的表达水平。CFSE标记CD3+T细胞后刺激诱导分化,予DEX和rLZ-8干预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采用Real-time PCR检测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 γ t表达水平,以研究Th17细胞分化情况。流式分选CD4+CD25+T细胞和CD4+CD25-T细胞,用CFSE标记CD4+CD25+Treg细胞后进行体外培养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流式细胞术测定Treg细胞增殖情况。体外诱导CD4+CD25-T细胞分化为Treg,并予DEX和rLZ-8干预,然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CD4+Foxp3+Treg细胞比例以研究Treg细胞分化情况,并提取细胞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STAT3蛋白在各组T细胞中的表达。依据计量资料的正态性,使用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秩和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组间比较采用Dunnett’ sT3法或者LSD法,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rLZ-8对小鼠哮喘的缓解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肺组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OVA诱导建立哮喘模型组小鼠肺部病理出现明显哮喘气道炎症特征,HE染色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轻了小鼠气道炎性浸润,免疫组化结果显示rLZ-8和DEX减少了肺部成熟DC(P<0.01)及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P<0.01),流式检测也显示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中成熟DC细胞(CD11c+CD86+和 CD11c+CD80+DC)的比例(P<0.01)。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BALF上清液IgE的表达水平(P<0.01)和Th17细胞主要效应因子IL-17A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P<0.01),但未改变Th1细胞因子IFN-γ和Th2细胞因子IL-4的水平(P>0.05)。哮喘小鼠肺组织Real-time PCR显示rLZ-8降低了小鼠的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水平(P<0.01)并提高Treg细胞转录因子Foxp3的表达水平(P<0.05),但对Th1细胞转录因子T-bet的水平及Th2相关转录因子GATA3的水平则无影响(P>0.05)。rLZ-8下调小鼠脾脏中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并上调CD4+Foxp3+Treg细胞的比例(P<0.01),但对CD4+IL-4+Th2细胞和CD4+IFN-γ+Th1的细胞比例无显着影响(P>0.05)。此外,rLZ-8抑制肺组织中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2.rLZ-8对T细胞调节作用的体外研究rLZ-8抑制了 CD3+T细胞培养液中Th17相关细胞因子IL-1 β的表达(P<0.01),促进了 Treg细胞因子IL-10和TGF-β 1的表达,(P<0.01)。在体外刺激CD3+T细胞活化的研究中发现rLZ-8降低了 Th17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ROR y tmRNA的表达水平和CD4+IL-17A+Th17细胞的比例(P<0.01),并抑制了 STAT3信号通路的活化(P<0.01),说明Th17细胞的免疫应答受到抑制。CD4+CD25+Treg细胞体外增殖研究和CD4+CD25-T细胞体外分化研究中,发现rLZ-8不能促进CD4+CD25+T细胞的增殖(P>0.05),但是可以诱导CD4+CD25-T细胞向CD4+Foxp3+Treg的分化(P<0.01),而DEX则表现为促进CD4+CD25+T细胞增殖的作用(P<0.01),但不诱导Treg分化(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揭示了rLZ-8具有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方面的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STAT3信号通路,调节Th17/Treg细胞平衡,表现为抑制了 Th17细胞的增殖活化及转录因子ROR γ t、细胞因子IL-17A的释放,同时促进了 CD4+Foxp3+Treg的分化及其转录因子Foxp3和细胞因子IL-10的释放,并抑制了 DC成熟,从而发挥改善哮喘小鼠气道炎症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有良好免疫调节功能的rLZ-8具备成为哮喘治疗药物的可能。
李俊[10](2020)在《IL-6、FeNO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气道高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分析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血清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用于学龄前期儿童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bronchial hyperresponsiveness,BHR)的诊断及预测价值。研究方法选择上饶市人民医院就诊的37岁MP感染儿童、气道高反应性儿童及正常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有气道高反应患儿30例(A组),单纯MP感染患儿30例(B组),未合并MP感染的气道高反应性患儿30例(C组),健康对照组30例(D组)。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进行基本资料收集,采用纳库仑电量传感器检测入院时呼出气一氧化氮。入院后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IL-6及IgE抗体水平,外周静脉血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ic granulocyte,Eos)百分比,采用特布他林为舒张剂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BDT,bronchial dilation test)。采用TAED肺功能检查仪进行肺功能检测。采用SPSS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120例研究对象年龄37岁,平均年龄5.23±1.07岁;男性56例,女性64例。A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5.47±1.18岁;B组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4±0.99岁;C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5.29±0.88岁;D组男性15例,女性15例,平均年龄5.29±1.17岁;不同组儿童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及BMI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2)入院时A组、B组、C组及D组儿童FeNO平均值分别为34.8±11.0、18.5±11.2、35.0±16.5及22.3±9.7,A组与C组儿童FeNO平均值显着高于B组与D组(P<0.05),A组与C组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血清学检测结果显示,AC组儿童循环IL-6水平、IgE水平及Eos水平均显着上升(P<0.05),且IL-6 A组>B组>C组(P<0.05);A组与C组血清IgE、循环Eos比例显着高于B组与D组,且B组显着高于D组(P<0.05)。(4)A组、B组及C组患儿FVC预计值、FEV1预计值、FEV1/FVC预计值、PEP预计值、MEF25预计值、MEF50预计值与最MEF25-75预计值均显着降低,与D组差异显着(P<0.05)。A组患儿FVC预计值、FEV1/FVC预计值、MEF25预计值、MEF50预计值与MEF25-75预计值均显着低于B组(P<0.05)。(5)FeNO与PEF25预计值、MEF50预计值与MEF25-75预计值呈负相关,相关系数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FVC预计值与FEV1/FVC预计值未见统计学相关(P>0.05);血清IL-6与FVC预计值、FMEF25预计值、MEF50预计值、MEF25-75预计值呈负相关(P<0.05)。(6)FeNO与血清IgE及Eos呈中等强度正相关,血清IL-6与血清IgE及Eos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ROC曲线评价结果显示,FeNO用于气道高反应性诊断的AUC=0.787(95%CI:0.7150.859,P<0.001),血清IL-6用于气道高反应性诊断的AUC=0.677(95%CI:0.5960.758,P<0.001),FeNO显着高于血清IL-6(Z=2.082,P=0.037)。其中FeNO最佳截断值=28.5ppb,血清IL-6最佳截断值=245.0pg/ml。FeNO与血清IL-6联合指标预测MP感染后气道高反应性AUC=0.808(95%CI:0.7300.866,P<0.05),显着高于血清IL-6,但与FeNO值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MP感染可导致儿童气道高反应性,出现气道高反应性患儿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IL-6显着上升;(2)呼出气一氧化氮、血清IL-6与患儿肺功能、循环嗜酸性粒细胞、IgE水平存在较高的相关性,可提示患儿呼吸道BHR发生可能;(3)呼出气一氧化氮与血清IL-6可作为MP感染患儿呼吸道BHR预测指标,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以提前诊断、尽早干预。
二、手术应激对婴幼儿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手术应激对婴幼儿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通过NF-κB/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Allergic March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邻苯二甲酸酯的概述 |
1.1 PAEs的简介 |
1.2 人体中PAEs的代谢过程 |
1.3 PAEs的暴露风险 |
2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的概述 |
2.1 DINP的简介 |
2.2 DINP的暴露方式 |
2.3 DINP的毒理学作用研究 |
3 Allergic March概述 |
3.1 Allergic March的定义 |
3.2 Allergic March的发展 |
4 NF-κB/内质网应激通路 |
4.1 NF-κB通路 |
4.2 NF-κB与炎症反应 |
4.3 内质网应激通路 |
4.4 内质网应激与炎症反应 |
5 动物Allergic March模型 |
5.1 常用小鼠 |
5.2 致敏和激发方式 |
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动物 |
2 主要实验试剂与试剂盒 |
3 主要实验仪器 |
4 实验溶液配置 |
5 动物分组、染毒及“儿童持久过敏症”小鼠模型的构建 |
6 气道高反应性(AHR)的检测 |
7 血清和肺组织样品的制备 |
8 肺组织学分析 |
8.1 肺组织包埋以及切片的制备 |
8.2 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
8.3 Masson三色(Masson trichrome,MT)染色 |
9 免疫组化(IHC)制备分析 |
10 酶联免疫吸附剂(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 |
11 统计学分析 |
实验结果 |
1 气道高反应性(AHR)的分析结果 |
2 肺组织学分析 |
3 小鼠血清中气道过敏性炎症的分子标志物检测结果 |
4 肺组织内质网应激分子免疫组化结果 |
5 DINP暴露后的Th17/Treg型免疫细胞因子的测定结果 |
5.1 ELISA测定结果 |
5.2 肺组织Th17/Treg免疫平衡免疫组化结果 |
6 肺组织炎症因子IL-1β、TNF-α免疫组化结果 |
讨论 |
1 Allergic March动物模型成功建立 |
2 DINP暴露与Allergic March之间的关系 |
3 DINP通过NF-κB通路诱导Allergic March的机制研究 |
4 DINP通过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Allergic March的机制研究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Allergic March进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低氧影响宿主抗消化道病原菌感染的免疫反应机制 |
第1章 背景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低氧C.rodentium感染小鼠模型的建立 |
3.2 低氧暴露对C.rodentium结肠炎的影响 |
3.3 低氧下Th免疫反应的改变 |
3.4 低氧对HIF-1α及 Th免疫反应调控的影响 |
3.5 低氧对TLR4/NF-κB炎性通路的影响 |
3.6 低氧C.rodentium结肠炎黏膜屏障的改变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小结 |
第二部分 低氧对黏膜抗原提呈细胞表型和功能的影响 |
第1章 背景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技术路线图 |
2.4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低氧对DC分化亚型的影响 |
3.2 低氧对DC成熟活化状态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低氧与肠道免疫功能改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3)热敏灸干预过敏性鼻炎大鼠Th1/Th2免疫失衡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术语对照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试剂药物 |
1.3 仪器设备 |
2.方法 |
2.1 技术路线图 |
2.2 模型建立 |
2.3 实验动物分组 |
2.4 造模成功评价指标 |
2.5 造模结果 |
2.6 干预方法 |
2.7 标本采集 |
2.8 观察指标与检测 |
3.统计学分析 |
4.结果及分析 |
4.1 一般情况 |
4.2 大鼠行为学评分 |
4.3 大鼠鼻黏膜HE染色病理学观察 |
4.4 血清ELISA测试结果 |
4.5 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鼻黏膜组织中IL-4、IFN-γ表达 |
4.6 大鼠血液中Th1/Th2 细胞亚群细胞比例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选题依据 |
1.1 病种依据 |
1.2 干预因素依据 |
1.3 选穴依据 |
1.4 模型依据 |
2.机制探讨 |
2.1 Th1/Th2 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 |
2.2 Th1/Th2 中关键细胞因子与AR的关系 |
2.3 热敏灸治疗AR的疗效 |
3.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热敏灸对AR大鼠行为学影响 |
3.2 热敏灸对AR大鼠鼻黏膜病理学影响 |
3.3 热敏灸对Th1、Th2 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 |
4.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介 |
(4)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哮喘SD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实验材料 |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七氟烷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气道的影响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2.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2 年龄 |
1.2.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脱落及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
3.1 疗效评价 |
3.2 创面愈合质量(创面VAS、分泌物、肉芽组织)评分 |
3.3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 |
3.4 Th1/Th2平衡指数 |
3.5 统计学方法 |
4 结果 |
4.1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 |
4.2 两组患者创面VAS比较 |
4.3 两组患者分泌物评分比较 |
4.4 两组患者肉芽组织评分比较 |
4.5 两组患者促炎性细胞因子(IFN-γ、IL-12)水平比较 |
4.6 两组患者抗炎性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比较 |
4.7 两组患者Th1/Th2平衡指数比较 |
5 讨论 |
5.1 中医对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5.2 西医对影响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的认识 |
5.2.1 局部微循环障碍 |
5.2.2 创面组织再生能力及重塑障碍 |
5.2.3 创面持续的感染 |
5.2.4 机体的免疫损伤 |
5.2.5 关键生长因子缺乏或分布异常 |
5.3 Th1、Th2细胞因子及免疫平衡与创面愈合的关系 |
5.4 康复新液的药理作用 |
5.4.1 促进创面修复 |
5.4.2 抗炎消肿 |
5.4.3 调节免疫 |
5.4.4 抗肿瘤 |
5.4.5 抗氧化 |
5.5 结果分析 |
5.5.1 临床疗效对比 |
5.5.2 创面愈合质量(创面VAS、分泌物、肉芽形态)评分比较 |
5.5.3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比较 |
5.5.4 Th1/Th2 平衡指数比较 |
6 结论 |
7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综述 中西医促进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治疗 |
2 西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治疗 |
4 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附录 |
(6)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手术患儿Th1/Th2平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 料 与 方 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麻醉方法 |
1.2.2 标本采集与指标检测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2组患儿血清IL-4、IFN-γ、IFN-γ/IL-4比较 |
2.2 2组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比较 |
3 讨 论 |
(7)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分析及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1 特应性皮炎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
1.1.1 特应性皮炎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危害 |
1.1.2 特应性皮炎的发病机制 |
1.1.3 特应性皮炎的治疗进展 |
1.1.4 特应性皮炎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
1.2 中医药对特应性皮炎免疫调节的研究概况 |
1.2.1 中医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 |
1.2.2 中医与免疫 |
1.2.3 皮肤与免疫 |
1.2.4 中医药对AD免疫调节的影响 |
1.3 小结 |
第二部分 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治疗方法 |
2.3 疗效评价 |
2.3.1 治疗前后SCORAD积分及IGA评分比较 |
2.3.2 疗效判定 |
2.4 研究方法 |
2.4.1 资料采集与建立数据库 |
2.4.2 病例分组并对比两组疗效 |
2.5 临床回顾性研究技术路线图 |
2.6 统计学方法 |
2.7 结果 |
2.7.1 一般资料情况 |
2.7.2 病史资料 |
2.7.3 临床特征 |
2.7.4 两组疗效对比 |
2.8 讨论 |
2.8.1 临床资料回顾 |
2.8.2 淮莲饮的组方分析 |
2.8.3 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有效的理论基础 |
2.8.4 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安全性评价 |
2.9 小结 |
第三部分 淮莲饮对AD样小鼠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实验主要药品、仪器与试剂 |
3.1.3 分组、建模、给药及检测方法 |
3.2 实验指标 |
3.2.1 皮损评分 |
3.2.2 记录小鼠搔抓次数 |
3.2.3 耳肿胀度评价 |
3.2.4 皮肤常规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计数 |
3.2.5 免疫分子血清学指标 |
3.2.6 背部皮损炎症因子m RNA表达情况 |
3.2.7 脾脏Th17/Treg、Th9 细胞表达水平 |
3.3 统计学方法 |
3.4 结果观察 |
3.4.1 淮莲饮对AD样小鼠模型皮损评分的影响 |
3.4.2 淮莲饮对AD样小鼠搔抓症状及耳廓肿胀度的影响 |
3.4.3 淮莲饮对AD样小鼠皮肤病理及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的影响 |
3.4.4 淮莲饮对AD样小鼠血清学免疫分子的影响 |
3.4.5 淮莲饮对AD样小鼠背部皮损炎症因子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6 淮莲饮对AD样小鼠脾脏Th9、Th17、Treg细胞表达的影响 |
3.5 讨论 |
3.5.1 Th1/Th2、Th17/Treg平衡与AD的关联 |
3.5.2 Th9/IL-9 与AD的关联 |
3.5.3 实验结果分析 |
3.6 小结 |
结语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Tx引发的炎性反应对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
2.2 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 |
2.3 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 |
2.4 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2型固有淋巴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脑与外周ILC2数量变化 |
2.2 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2.3 缺血性脑卒中后第3天小鼠少突胶质细胞是IL-33的主要来源 |
2.4 IL-33能够扩增ILC2细胞数量,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与脑梗死体积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一、古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对哮喘的认识与辨治 |
第二节 哮喘的西医研究进展 |
一、哮喘的定义 |
二、哮喘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三、哮喘的病因 |
四、哮喘的治疗 |
五、哮喘与Th17/Treg细胞平衡 |
第三节 RLZ-8的免疫研究进展 |
一、凝集红细胞作用 |
二、免疫活性 |
三、抑制过敏性反应 |
四、抗癌活性 |
五、抗炎 |
六、其他作用 |
第二章 RLZ-8对哮喘小鼠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
一、实验动物 |
二、主要实验仪器 |
三、实验试剂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
二、实验分组及小鼠哮喘模型的建立 |
三、肺组织组织学检测 |
四、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免疫学检测 |
五、肺组织mRNA提取及Real-time PCR检测 |
六、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脾脏细胞表型 |
七、Western Blotting检测 |
八、统计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rLZ-8降低哮喘小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 |
二、rLZ-8抑制OVA诱导的哮喘小鼠脾脏CD11c~+ DC的成熟 |
三、rLZ-8影响哮喘小鼠BALF细胞因子的水平 |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肺组织mRNA表达 |
五、rLZ-8降低了哮喘小鼠脾脏Th17的比例并增加了Treg细胞的比例 |
六、rLZ-8抑制哮喘小鼠STAT3信号通路活化 |
第四节 讨论 |
一、OVA诱导建立小鼠哮喘模型 |
二、rLZ-8对Th17/Treg细胞平衡的调控作用 |
三、rLZ-8对肺组织相关转录因子的调控作用 |
四、rLZ-8调控哮喘小鼠气道炎症因子的释放 |
五、rLZ-8抑制哮喘小鼠肺部DC成熟 |
六、rLZ-8抑制小鼠肺组织STAT3信号通路 |
第三章 RLZ-8干预哮喘气道炎症的免疫机制体外研究 |
第一节 实验材料及试剂 |
一、实验动物 |
二、实验仪器 |
三、实验试剂 |
第二节 实验方法 |
一、主要试剂的配制 |
二、小鼠脾脏CD3~+T细胞的提取 |
三、Annexin/pi法进行细胞凋亡实验 |
四、ELISA检测CD3~+T细胞培养上清中细胞因子分泌 |
五、rLZ-8对体外CD4~+IL-17A~+ Th17细胞分化影响的体外研究 |
六、小鼠脾脏CD4~+CD25~+ Treg细胞的提取 |
七、CSFE检测rLZ-8对CD4~+CD25~+ Treg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 |
八、小鼠脾脏CD4~+CD25~- T细胞的提取 |
九、流式细胞术检测rLZ-8对Treg的分化影响 |
十、Western Blotting检测CD3~+T淋巴细胞中STAT3的表达 |
十一、统计方法 |
第三节 实验结果 |
一、rLZ-8对CD3~+T细胞毒性 |
二、rLZ-8对CD3~+T细胞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三、rLZ-8抑制Th17的体外活化和增殖 |
四、rLZ-8促进CD4~+Foxp3~+Treg体外分化 |
五、rLZ-8抑制STAT3信号通路在体外的活化 |
第四节 讨论 |
一、rLZ-8直接从细胞层面和转录因子的表达作用于Th17/Treg细胞平衡 |
二、rLZ-8对体外培养T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的影响 |
三、rLZ-8抑制体外培养T细胞STAT3信号通路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IL-6、FeNO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气道高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1.1 肺炎支原体感染流行现状及临床特征 |
1.2 MP感染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 |
1.3 儿童气道高反应性监测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诊断标准 |
2.1.2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
2.1.3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收集 |
2.2.2 Fe NO检测 |
2.2.3 血液学检测 |
2.2.4 肺功能检查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2.4 质量控制方法 |
2.4.1 研究方案设计阶段 |
2.4.2 临床诊疗与资料收集阶段 |
2.4.3 资料的整理、分析阶段 |
2.4.4 研究方案中涉及到的观察指标(见表1) |
第3章 结果 |
3.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
3.2 肺功能检查情况 |
3.3 Fe NO及血液学检测结果 |
3.4 MP感染患儿Fe NO、血清IL-6 与肺功能检测结果相关性 |
3.4.1 MP感染患儿Fe NO与肺功能检测结果相关性 |
3.4.2 MP感染患儿血清IL-6 与肺功能检测结果相关性 |
3.5 Fe NO、血清IL-6 与血清IgE及 Eos的相关性 |
3.6 Fe NO、血清IL-6 用于MP感染患儿气道反应性诊断效果 |
第4章 讨论 |
4.1 Fe NO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诊断价值 |
4.1.1 Fe NO与气道高反应性的相关性 |
4.1.2 Fe NO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诊断价值 |
4.2 血清IL-6 对气道高反应性的诊断价值 |
4.2.1 IL-6在MP感染免疫及炎症损伤中的作用 |
4.2.2 血清IL-6在MP感染相关气道反应性变化的诊断价值 |
4.3 Fe NO与血清IL-6 的联合应用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研究创新性与局限性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四、手术应激对婴幼儿Th1/Th2细胞平衡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通过NF-κB/内质网应激通路诱导Allergic March的机制研究[D]. 雷璠. 湖北科技学院, 2021(07)
- [2]低氧影响小鼠实验性结肠炎发生发展的免疫学机制研究[D]. 纪巧荣. 青海大学, 2021(01)
- [3]热敏灸干预过敏性鼻炎大鼠Th1/Th2免疫失衡调节机制研究[D]. 王雪.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不同浓度七氟烷对幼年哮喘SD大鼠气道炎症的影响[D]. 周燕楠. 遵义医科大学, 2021
- [5]康复新液对马蹄形肛周脓肿术后创面愈合、炎性因子及Th1/Th2细胞免疫平衡的影响[D]. 孙春元.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右美托咪定对体外循环手术患儿Th1/Th2平衡的影响[J]. 郭琼梅,刘秀叶,卢学姿,王莉.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20(12)
- [7]淮莲饮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回顾分析及对特应性皮炎样小鼠模型的免疫干预实验研究[D]. 肖卫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8]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赵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1)
- [9]重组灵芝免疫调节蛋白在支气管哮喘中的作用及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林成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10]IL-6、FeNO对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伴气道高反应临床应用价值探讨[D]. 李俊. 南昌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