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外伤32例观察与护理

颅脑外伤32例观察与护理

一、32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敏[1](2022)在《心理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应用心理护理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110例颅脑外伤患者,自愿配合研究,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每组5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效果、患者对护理满意度,行 x2 检验,护理前后焦虑、抑郁、生活质量评分,行 t 检验。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着(P<0.05);护理前,焦虑与抑郁评分两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更低,差异显着(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在躯体功能、物质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各项指标评分更高(P<0.05)。结论颅脑外伤患者加强心理护理,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缓解负面情绪,提高疗效,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对护理服务更满意。

黄志兰,郑素芳[2](2021)在《优质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急诊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评估在颅脑外伤急诊抢救与护理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择该院在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期间接诊的80例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应用优质护理干预,将两组颅脑外伤急诊抢救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缴费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备皮时间、急诊至手术室转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50%)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8,P<0.05)。结论 颅脑外伤急诊抢救中配合优质护理干预的效果显着,值得在临床中予以推广使用。

王群,汪仁莉[3](2021)在《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负性心理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号编号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50)与试验组(n=50)。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两组的SAS、SD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的Barthel、FMA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能够更好地减轻负性心理,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运动能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李雪梅,李湘,张余[4](2021)在《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在急诊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护理在急诊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80例急诊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外伤急救护理,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危机管理。分析2组患者的并发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联合组患者护理后的并发症总发生率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均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护理在急诊颅脑外伤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且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陈波,郑丹萍,郑亚平,潘建芬[5](2021)在《阶段式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阶段式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医院的108例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取阶段式康复护理,比较两组的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1个月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下肢FMA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阶段式康复护理应用于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谷晓柯[6](2021)在《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快捷临床护理路径的体会》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急诊快捷临床护理路径的临床价值。方法方便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该院收治的140例颅脑外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急诊快捷临床护理路径)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各70例。对比两组护理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31、5.574,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00%)较高,病死率(4.29%)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25、5.079,P<0.05);观察组GCS评分(12.51±1.30)分低于对照组(6.35±1.2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生理功能、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总体健康各生活质量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急诊快捷临床护理路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状况,缩短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病死率,同时可以促进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显着改善。

孟迪,刘玲,王紫唐[7](2021)在《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对其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在特定时间段(2020年10月~2021年5月)内,选取本院收治的52例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抽样法分成对照组(n=26)、观察组(n=26),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运动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相比较(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均比对照组更低(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运动功能评估(FMA)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对照组更低,且FMA评分更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行早期康复护理,不仅能够缓解患者的负性情绪,降低神经缺损程度,还能有效提高运动功能、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

潘玉倩[8](2021)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7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南阳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10例颅脑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110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手术治疗及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比较干预前及出院1个月后两组患者的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出院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CD4+、CD8+、CD4+/CD8+水平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均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干预后的CD4+、CD8+水平较干预前升高;两组的NIHSS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上、下肢的Fugl-Meyer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采用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对颅脑外伤患者进行干预,有利于促进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并促进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改善。

赖华淼[9](2021)在《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36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和护理12周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评分、Barthel指数、护理满意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12周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和FM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59%,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41%,低于对照组的16.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Barthel指数、FMA评分和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习书晗[10](2021)在《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回顾性资料研究,分析患者的一般特征、受伤原因、损伤类型等临床数据,以期为总结颅脑损伤的发生类别及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提供参考。明确针刺结合现代医学、现代康复等治疗方法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作用,判断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的具体改善情况,为针刺运用于该类疾病的救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1.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以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加常规西医治疗,不限定选穴、补泻手法、留针时间及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检索中英文数据库,依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最后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样本量、随机方法、治疗方案、结局指标、治疗时间、病程、随访等,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4版软件进行Meta分析。2.2376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近5年来颅脑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等)、受伤原因、主要诊断、入院后治疗方式、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等信息。使用SAS9.4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3.针刺对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促醒作用的临床研究采用临床研究,以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63例患者,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试验组(31例)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加常规西医治疗,针刺方案为针刺内关、人中、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取穴操作参照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刺法,实施手法后,留针30min。每天1次,每周6次,治疗周期为4周一疗程,治疗一疗程后以GCS评分为主要结局指标,CRS-R评分、苏醒率、苏醒时间为次要指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及安全性,3个月后,以有效率评价两组的治疗疗效。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两组结果。结果:1.Meta分析结果初步检索得到文献894篇,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最终纳入13篇随机对照研究,共861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Meta结果显示:针刺结合常规西医治疗的临床总有效率、GCS评分、苏醒率均优于单纯常规西医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特征分析及量表评分分析结果疾病特征分析结果:共纳入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男性患者约为女性患者的4.2倍,其中青春期至青年晚期患者(14岁~45岁)所占比例最高(52.9%)。职业方面,工人最多,所占比例为49.62%;文化程度方面,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患者最多,所占比例为79.5%;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所占比例为91.16%。损伤类型方面,占位性血肿占比最高,为37.3%,其次是脑挫裂伤、蛛网膜下腔出血、弥漫性轴索损伤、颅骨骨折等;接近50%的患者同时存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损伤类型。在急性期,有42.5%的患者接受过神经外科手术,44.2%的患者曾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63%的患者曾行胃管插管,48.4%的患者曾行尿管插管。出院时,超过86.48%的患者出院时情况好转,13.51%的患者未愈。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结果:不同性别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患者在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起立-行走”计时测试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职业的颅脑损伤患者所有量表评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睁眼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分、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患者在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评分和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病程的颅脑损伤患者在所有量表评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084例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差值对比分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各量表评分差值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评分、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外伤原因的颅脑损伤住院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言语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运动反应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差值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住院患者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分析: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进行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重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各项评分上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显示:1.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基本数据比较(年龄、性别、病程等)各项对比均没有明显差异(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试验组和对照组经过治疗后,两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和有效率在治疗前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经过治疗后,意识恢复量表(CRS-R)评分在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经过治疗后,试验组的苏醒率高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苏醒时间小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资料显示: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以男性居多,以处于青春期至青年晚期的中青年患者为主,职业以工人为主,文化程度以初中以下为主,受伤原因以车祸为主。因此,应加大对文化程度为初中以下的中青年男性群体的道路安全宣传。住院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合并症较多,急性期临床表现比较严重。2.针刺不仅能够治疗颅脑损伤后肢体功能障碍、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后遗症,还对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具有一定的促醒作用。3.针刺能够提高颅脑损伤后急性期昏迷患者苏醒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使用价值。

二、32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32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心理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对比
    2.3 两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对比
    2.4 两组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2)优质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急诊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1.2.2 观察组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颅脑外伤急诊患者的缴费时间、急诊停留时间、备皮时间、急诊至手术室转移时间对比
    2.2 两组颅脑外伤急诊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2.3 两组颅脑外伤急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比
3 讨论

(3)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负性心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状态比较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日常生活能力及运动能力比较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4)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在急诊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护理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联合组:
    1.4 观察指标
        1.4.1 并发症发生率:
        1.4.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1.4.3 护理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2 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比较
    2.3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5)阶段式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评价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神经功能
    2.2 运动功能
    2.3 并发症
3 讨论

(6)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快捷临床护理路径的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对比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
    2.3 两组病死率对比
    2.4 两组GCS评分对比
    2.5 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3 讨论

(7)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理状态
    2.2 评估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运动功能情况
    2.3 评估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
    2.4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3 讨论

(9)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FMA评分和Barthel指数比较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10)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流行病学研究
        二、颅脑损伤的病因研究
        三、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四、颅脑损伤的临床表现
        五、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六、现代医学对颅脑损伤的治疗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颅脑损伤的认识
        一、颅脑损伤的病因病机
        二、颅脑损伤的辨证分型
        三、颅脑损伤的中药治疗
        四、颅脑损伤的针刺治疗
        五、颅脑损伤的其他针灸治疗
第二章 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目的
    第二节 资料与方法
        一、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二、研究对象
        三、干预措施
        四、文献检索
        五、检索方法
        六、数据收集与提取
        七、统计分析方法
    第三节 结果
        一、文献检索流程与结果
        二、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三、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四、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结果分析
        二、存在问题
        三、展望
第三章 疾病特征及量表评分分析研究
    第一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第二节 2376例颅脑损伤患者入院时各量表评分分析
        一、各量表基本描述
        二、不同性别量表分析
        三、不同年龄量表分析
        四、不同职业量表分析
        五、不同外伤原因量表分析
        六、不同文化程度量表分析
        七、不同病程量表分析
        八、讨论
    第三节 1084例颅脑损伤患者治疗前后各类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一、综合治疗前后各量表的差值对比分析
        二、不同性别综合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三、不同年龄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四、不同职业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五、不同文化程度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六、不同外伤原因治疗前后量表评分差值分析
        七、讨论
    第四节 832例颅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分析
第四章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后昏迷患者的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三、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剔除或脱落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样本量估算
        二、分组方案
        三、盲法实施
        四、治疗方案
        五、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六、研究流程图
        七、统计学方法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比较
        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比较
        三、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RS-R评分比较
        四、两组患者治疗后苏醒率及苏醒时间的比较
        五、有效率
        六、不良事件及安全性报告
        七、脱落报道
    第四节 讨论
        一、针刺治疗颅脑损伤后昏迷的可能机制
        二、醒脑开窍针法的选取
        三、醒脑开窍针法应用于颅脑损伤后昏迷的治疗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四、32例颅脑外伤的观察与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心理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的影响[J]. 李明敏. 心理月刊, 2022(03)
  • [2]优质护理干预在颅脑外伤急诊抢救及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 黄志兰,郑素芳. 中外医疗, 2021(36)
  • [3]目标性心理护理干预对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恢复期负性心理的影响[J]. 王群,汪仁莉.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1(36)
  • [4]危机管理联合外伤急救在急诊颅脑外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J]. 李雪梅,李湘,张余. 河北医药, 2021(21)
  • [5]阶段式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陈波,郑丹萍,郑亚平,潘建芬. 医疗装备, 2021(19)
  • [6]颅脑外伤患者行急诊快捷临床护理路径的体会[J]. 谷晓柯. 中外医疗, 2021(23)
  • [7]早期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术后运动障碍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的影响[J]. 孟迪,刘玲,王紫唐. 心理月刊, 2021(21)
  • [8]膳食干预联合阶段式康复护理对颅脑外伤患者免疫功能、神经功能及运动功能的影响[J]. 潘玉倩.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21(14)
  • [9]早期康复护理在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 赖华淼. 中国民康医学, 2021(12)
  • [10]颅脑损伤患者的疾病特征分析及针刺疗效评估研究[D]. 习书晗.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标签:;  ;  ;  

颅脑外伤32例观察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