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邓姗[1](2021)在《水资源绩效审计研究 ——以B市为例》文中指出如今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生态文明的建设成为首要关注点,不但要体现在经济、社会中还要体现在文化中,构建我们美丽而又文明的中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最重要一点就是要保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行资源环境审计,给政府施加压力,让政府对环境管理加大重视程度,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但是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晚,环境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的还不够并且很多时候还是以合规性审计为主,针对资金进行审计,这并不适用于资源环境审计,不能反映出环境存在的问题和治理后的效果。本文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的方法,以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和水资源管理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水资源绩效审计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就分析出的问题提出建议。本文一共有六章节,第一章主要是介绍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以及相关的方法路线第二章主要是引用的一些文献和整个论文的理论,从可持续发展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和水资源管理理论来构建本文的理论框架。第三章,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分析及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对水资源绩效审计定义进行全面阐述并列出当前水资源绩效审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提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四章,基于DPSIR的水资源绩效审计体系构建。本文主要运用DPSIR模型,构建水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指标赋值采用层次分析法,最后进行评价。第五章,安徽省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对B市水资源绩效审计进行资料数据搜集,运用第四章的评价体系,对B市进行水资源绩效审计。第六章,相关结论与建议,总结案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相关建议。本文重点在于构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同时将该指标运用到B地区水资源审计中,将得出的结论与B地区原本的审计结论进行对比分析,同时提出建议。
侯焮晨[2](2021)在《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及其可持续研究》文中提出在21世纪,资源在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评价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答题。水资源作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评估其可持续利用能力顺理成章成为地区首要目标之一。江苏省经济发达,人口众多,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资源在其发展战略中占据重要地位。水资源促进了江苏省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水资源供需不平衡、污染浪费、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日益突出,反过来又较大限度地制约着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发展。本文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对江苏省2009-2018年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水质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在此基础上推算出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利用效率、生态压力指数以及可持续利用指数;利用Arc GIS10.7软件对江苏省各市2015-2018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余/亏损、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进行空间分析;利用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指数分解模型对水资源超载程度、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以及影响水资源生态足迹增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现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问题,并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分析表明:(1)2009-2018年间,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呈下降趋势,2018年比2011年下降了15.56%。生产用水账户占比最大,其次为生活用水账户,生态用水账户占比最小,多年平均比例为83.50:6.02:1.00,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受当年降水量影响较大,相关系数为0.8858。水资源生态盈亏状况在研究时间内全部为赤字状态,水资源利用不可持续。水质生态足迹、COD排放量和氨氮排放量在2011年达到最高值后,连续7年均处于下降的状态表明江苏省对水资源的保护成效突出,但水污染状况依然严峻。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连续10年呈下降趋势,2018年比2009年下降了64.78%,水资源利用效率显着提高。水资源压力指数先下降后上升,除2015年和2016年外,生态压力均大于2,处于极不安全状态,生态压力十分严峻。(2)在研究时间内,江苏省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苏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连续四年为全省最高值,徐州市在研究时间内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全省最低值,其他城市年际变化幅度不大。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北地区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低于苏南地区和苏中地区。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年际变化与降水量有较强的相关性。除了2018年的徐州市和2015年的淮安市,全省其他城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降水量最多的2016年。各市空间差异较大,常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全省最高,连云港市为全省最低。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南地区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全省最高,其次为苏中地区,苏北地区最低。除2016年的南京市、镇江市、常州市、无锡市、南通市和泰州市以及2015年的南通市和常州市处于人均水资源盈余状态,其余年份所有城市均处于赤字状态。各市空间分布差异显着,苏州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情况最严重,南通市和常州市生态状况较好,在2015年和2016年均达到水资源生态盈余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各市人均水资源生态赤字情况均在2017年和2018年更加严重。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南地区除苏州市外生态赤字状况最优,苏北地区赤字现象最严重。各市万元水资源GDP生态足迹呈逐年下降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各市之间空间差异显着,南京市、无锡市和常州市人均万元水资源GDP生态足迹最低,用水效率最高。淮安市、宿迁市、连云港市和盐城市人均万元水资源GDP生态足迹最高,用水效率最低。从地区角度来看,苏南地区用水效率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最低。(3)研究年份内,江苏省水资源存量资本严重大于水资源足迹广度表征的水资源流量资本的占用水平,及需求量远大于供给量,处于水资源存量不平衡状态,且2017年和2018年有逐渐恶化的趋势。江苏省水资源存量利用状况已经严重超载,水资源问题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隐患。江苏省水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协调程度较弱。研究年份中有6年为弱脱钩,有4年为强脱钩,总体处于弱脱钩状态,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利用协调程度较弱。2014-2016年间水资源与经济发展的脱钩指数为强脱钩状态,2017-2018年下降至弱脱钩状态,应当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尽早实现强脱钩状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解效应中,技术效应平均贡献度最高,为负值,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到了较强的抑制作用;经济效应平均贡献度其次,为正值,起到较强的推动作用;人口效应和结构效应均为正值,但平均贡献度不高,对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增长起到的推动作用不明显。(4)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较差。除2015年和2016年处于弱不可持续状态外,其他年份均处于中不可持续状态,2013年最差,2016年最优。各市水资源可持续指数大多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空间分布差异较大,常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最好,连云港市和苏州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较差,其余城市年际变化幅度不大。从地区来看,苏南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最高,苏中地区次之,苏北地区最低。江苏省水资源主要存在水资源供需矛盾不断加剧、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用水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加强水污染的治理等措施促进江苏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刘一江[3](2020)在《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充足的水资源是保障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加,有限的水资源量难以承载越来越多的消耗,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水资源承载力不仅是衡量一个地区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作为保障首都水资源安全的重要一环,张家口市长期向北京地区输送了大量的水资源。但近四十多年来,由于气候条件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张家口市面临水资源短缺、水质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如何基于水资源承载力发展社会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是张家口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回答的科学问题。本文在总结梳理国内外水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张家口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建立起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确立指标权重,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2005-2017年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与分析。随后对张家口市2020年、2022年和2035年的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预测与预警,并提出了相应的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措施,以期为本地区水资源合理的开发利用和分配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较差,水资源继续开发潜力较小。经分析发现主要受水资源系统影响,特别是受人均水资源量和产水模数的影响较大,导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等级偏低。(2)2005-2017年间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整体处于上升趋势,但总体状况较差,大部分时间内都处于弱或较弱等级。水资源子系统对其变化起主要作用,其他子系统的影响作用较小。(3)区县尺度上,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分布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东部及南部区县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好;西部及北部区县水资源承载力相对较差,但具有明显的好转趋势;中部市辖区的水资源承载力相对最差。(4)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结果表明:维持现状情境下,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在2020年、2022年、2035年逐步恶化,预警等级由轻警变为重警;而开源节流情境下,预警等级一直处于无警,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渐好转。
钱凯旋[4](2020)在《强化取水许可管理模式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水资源的保护、合理管控配置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取水许可制度作为我国在水资源管理体系中重要的一项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有着显着成效。但仍存在着管好水的账本不清、管好水的手段失效和管好水的经济杠杆弱等方面的问题。在水利行业“强监管”新形势下,为了管控好水资源,强化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迫切需要解决这些问题。目前,关于取水许可制度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问题的梳理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事实上成效较低,制度的实施仍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本文通过对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现状进行分析,梳理存在的问题,基于信息化的手段,提出并设计取水许可制度的强监管模式,并以渭南市取水许可管理为例实现了该强监管模式,以期能够对取水许可制度的实施,水资源的合理管控配置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成果如下:(1)取水许可现状调查分析与存在问题剖析。通过实地调研、参加取水许可相关会议,总结取水许可制度实际实施情况;基于调研总结的情况,查找取水许可相应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分析了取水许可制度取得的成效,剖析了取水许可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2)设计构建了取水许可“强监管”模式。以问题为驱动,以需求为牵引,提出了面向“强监管”的取水许可管理新模式,设计了新模式实现的机制和方法,一是取水许可证照电子化,即以水资源论证制度为许可基础,通过规制理论适应管理中动态变化需求,设计两种电子证照;二是取水口分类管理,即把取水口分为两种,一种是按《水法》规定的自然水体直接取水的取水口,另一类是是从源头用户出发,向下级用户供水的取水口;三是水资源费(税)征收方式,即实施年初按证预征收,年末根据奖惩规制多退少补。(3)设计构建了取水许可动态过程化管理机制。在梳理水源地、取水口、用水户之间关系基础上,通过综合集成平台构建拓扑水网。基于水网融合取水许可各个环节的相关业务,采用电子证照及规制对相关业务进行管理,实现取水许可“一证式”动态过程化监管。通过水资源费(税)收取方式的调整,进一步强化“一证式”监管。针对取水许可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水资源约束条件的变化,在规制的指导下,将问题解决任务分解下发,并跟踪、反馈、评价执行情况,定位仍然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并同时完善取水许可管理规制。如此循环往复,直到问题解决,实现取水许可的动态过程化管理。(4)研究与实现了取水许可动态过程化管理系统。基于知识可视化集成平台,采用组件、Web Service等技术,以业务组件化、效果过程化、方案可视化的设计思想,构建取水许可动态过程化管理系统,实现取水许可电子证照申请、审批、核发,取水口的分类管理,用水过程的可视化管理等功能。并以渭南市取水许可管理为例,进行实例模拟仿真,验证了取水许可“强监管”模式的可行性与先进性,实现了取水许可的动态过程化管理。
邹梦为[5](2020)在《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析》文中研究说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绿色发展,为未来留下更多的生态资产。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需品,水资源资产是发展社会经济不可或缺的稀缺生态资产。但是目前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和水资源资产滥用等困难,这将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持续性。因此,开展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工作非常符合我国目前的现状和基本国情,同时也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是我国国家审计机关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水资源资产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审计,评价其在水资源资产相关活动中应该及时承担管理责任的履行情况。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作为其他地方实施同类型审计项目的参考和借鉴。本文以H市此次实际实施的审计试点为例,总结其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以及其原因,从而提出具体且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希望可以丰富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完善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为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生态文明贡献绵薄之力。首先,本文以我国过去力求发展经济而导致一系列自然资源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分析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研究意义,接着进行相关文献综述,再接着描述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研究内容与框架。其次,阐述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概述,其中着重叙述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最后,对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案例进行详细阐述,按照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改进措施的思路,针对H市实施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有效措施,借此希望为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进一步工作提供点滴的实践经验。全文共六章,除第一章引言和第六章结语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和关键。第二章是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概述,首先阐述其概念与特征、主体与客体、审计内容以及审计方法,接着有序介绍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理论基础,即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其中,公共受托责任理论主要是分析我国水资源资产的受托经济责任关系产生的原因,可持续发展理论主要是站在经济、社会和自然三者的交界点分析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必要性,生态经济理论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和经济活动互相作用和制约来强化人们对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认识。第三章是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介绍,首先详细介绍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的基本情况,接着阐述审计过程,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审计证据收集不充分、审计评价指标不全面、审计重点不明确、审计责任落实不到位以及审计偏向财务收支及合规审计。第四章是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主要包括审计证据获取片面、审计范围狭窄、审计力量薄弱、缺乏规范统一的评价指标以及未有效运用审计结果,这五个方面共同影响审计的效率,导致审计的结果差强人意。第五章是改进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措施,首先,审计证据方面,通过创新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取证方法,尤其是加深数据深入分析和实现信息共享机制。其次,应该重视绩效审计,实现审计绩效与履职尽责相结合,重点加强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绩效审计、坚持权责一致及准确界定责任、明确划定生态红线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再次,加强审计力量建设,提升总体审计能力,应该加快审计人才培养及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建立联合审计机制,加强水利技术建设,整合审计资源,灵活利用外部专家的协助,灵活采用多种审计方法、辅助软件。然后,审计评价指标方面,通过建立合理的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尤其是完善审计评价指标设定的依据、明确审计评价指标目标和健全审计评价指标。最后,完善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机制,重点建立审计档案管理机制、健全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及建立审计结果披露机制。
褚英敏[6](2020)在《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湿地,是地球上三大生态系统之一,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调节功能,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湿地旅游受到了人们的青睐,但由于人类对湿地资源的过度开发,过分注重景区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生态效益,许多湿地景区遭到了严重干扰与破坏,湿地旅游发展前景堪忧。湿地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已成为旅游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如何平衡湿地景区生态保护与旅游经济创收的关系?景区旅游接待规模是否合理?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华北最大的淡水湿地,近年来,白洋淀景区旅游开发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湿地的生态环境,加上水源不足,水位不稳、干淀现象频繁、水体污染严重,白洋淀的生态功能正在衰退。目前,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为白洋淀景区旅游业带来了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本文以白洋淀为研究区,基于生态足迹、水足迹、碳足迹等模型与方法,分析了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旅游碳足迹和旅游水足迹,综合评价了景区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探讨了白洋淀湿地景区旅游合理接待量,为制定合理的景区旅游规划提供决策依据,也为其它湿地景区的旅游管理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问卷与实地调查资料与白洋淀旅游统计数据,估算了白洋淀景区旅游各环节的旅游碳足迹、旅游水足迹与旅游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白洋淀景区2016年旅游碳足迹总量约为1.73×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碳足迹和旅游住宿碳足迹所占比重最大,游客人均碳足迹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白洋淀景区2016年的旅游水足迹总量达0.40×104 hm2,其中旅游餐饮水足迹所占旅游水足迹总量比重最大,旅游水足迹强度低于河北省水足迹强度。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达4.76×104 hm2,其中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旅游淡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所占总旅游生态足迹比重较大。(2)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超过了其旅游生态承载力,出现了生态赤字。但景区的碳承载力大于旅游碳足迹,景区的水资源承载力也略大于旅游水足迹,因此,旅游生态足迹是制约白洋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运用Dematel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影响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游客人数、景区宾馆规模、游客逗留时间以及游客出行方式。由此开展情景分析发现,当游客人数约减少15%时,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持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白洋淀景区宾馆规模缩小10%,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约减少2.5%,旅游碳足迹约减少3.6%,旅游水足迹约减少0.9%;当游客在白洋淀景区逗留时间减少1/3时,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15%、旅游碳足迹将减少约21%、旅游水足迹将减少约32%;如90%的游客乘坐大巴车前往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减少约25%,总旅游碳足迹减少约27%;如90%的游客乘坐私家车出行,则白洋淀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将增加约24%,旅游碳足迹增加约27%。(3)探讨了白洋淀景区旅游适宜接待规模,找到了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量阈值,即旅游全年接待人数约200~210万,平均逗留时间在36小时以内,45%~60%的游客大巴出行,这种情况下,白洋淀景区的旅游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持平,从而保障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在以上研究基础上,最后提出促进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景区管理,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2)低碳出行,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3)节约用水,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4)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5)通过一系列修复保护工作,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6)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夏晴[7](2020)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作为严重缺水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水环境污染不仅制约着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威胁着公众健康。因此,加强水环境治理刻不容缓。在传统环境治理模式中,政府全权负责环境治理的费用及管理工作,不仅导致政府承受巨大的财政压力,还对政府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水环境治理涉及许多诸如污水处理、生态修复、景观绿化等公众基础设施项目,加之专业化程度较高,仅由政府负责,很难保证其治理效果。因此有必要在水环境治理领域引入PPP模式,借助社会资本的力量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优势,提高治理效率,提升水环境治理水平。然而由于社会资本的逐利性,将投资集中在能带来经济回报的设施,忽视了对环境保护、员工安全与福利、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投入,因此不利于PPP项目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各国政府、组织和行业都渴望遵守的发展路径。然而,要使这一概念成为现实,就需要明确到底什么样的项目才是可持续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展开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研究。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1)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特点,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五个方面,初步选取了36项影响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的因素,利用SPSS 22.0软件对可持续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最终确定了5个公因子,27个指标;利用AMOS 22.0软件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测量模型进行验证和进一步的修正,最终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2)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构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涉及范围广,可持续性影响因素多且多为定性指标,考虑评价因素的模糊性和相互影响关系,通过对评价方法的对比分析,选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相互影响权重,引入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3)实例分析。为进一步验证评价模型的有效性,本文将构建的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应用到许昌市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中,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本文通过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研究分析,创新性地构建了涵盖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五个维度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考虑评价因素的模糊性和相互影响关系,构建基于ANP-Fuzzy的综合评价模型。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评价方法,有助于提高项目决策水平,对于改善我国水环境治理现状和推动水环境治理PPP项目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富云祥[8](2020)在《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区域水权交易是解决我国目前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最有效途径。我国在水权交易制度建设方面起步较晚,但一直处在积极探索阶段,区域水权交易案例逐年增多,特别是2014年水利部在七个省级区域开展水权交易试点以来,我国水权交易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但我国目前区域水权交易制度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法律法规不健全、水权定义不明确、纠纷处理机制不完善、价格体系不完整、监督管理制度薄弱、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等,以上问题的解决,除了总结国内在水权交易实践中的优秀经验,还应借鉴西方较成熟的水权制度,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区域水权交易制度,总体来说,应当以建立完善的水权交易立法体系为基础,配合建立资源、工程、环境并重的交易水价机制,建立群众参与的多元化监督管理机制,给水权交易双方更多权益保障的纠纷处理机制,探索推行生态补偿型水权交易模式等。只有通过不断完善的制度引领才能更好激发水权交易市场的活力,加快推进我国水权交易的步伐。此外,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的加快推进还应注重水权交易形式的创新。
李骥飞[9](2020)在《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题目: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研究学科专业:自然地理学学位申请人:李骥飞指导教师:贾铁飞教授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中国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口、产业的高度集中以及局部地区水质恶化,使得水资源成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区域人民正常生活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承载力作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指标,目前已经成为水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基于此,本文选取涵盖社会、经济、水资源和生态等四个方面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构建评价体系,构建变异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法的综合评价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时空分异进行综合评价;最后,结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了长三角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实现长三角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获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参考大量文献和相关资料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法,鉴于长三角水资源水质性缺水问题较为突出的特点,构建了“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四维评价指标的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2)构建变异系数法-灰色关联模型对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研究显示:水资源承载力时间维度上,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呈上升趋势;横向空间维度上,长三角各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差距较大。水资源承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长三角41个地级以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处于Ⅱ级、Ⅲ级,其中属于Ⅱ级水平的有11个,属于Ⅲ级标准的30个城市,表明长三角地区水资源与社会经济基本处于平衡状态,水资源能基本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3)水资源承载力是由水资源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通过引入协调发展模型对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的测算,推动了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向更深层面发展。研究显示:长三角地区水资源复合系统时间序列上协调度呈略微下降的趋势,系统协调发展度整体上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水资源承载力的发展是系统协调发展度的上升的主要动力;长三角地区41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协调度属于优质协调的城市有6个,良好协调的城市有27个,属于中级协调的城市有8个;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协调发展度均处于可接受区间,属于中级协调水平的城市有10个,属于初级协调发展水平的城市有31个。(4)最后,在分析一些成果的基础上,包括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等几个方面的现实状况,提出了提升长三角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策。
查娜[10](2019)在《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关系到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供水和粮食安全,影响着国家政治与经济安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口与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凸显,水资源短缺现象严重,水资源利用及利用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党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对我国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作出了重要指示。2014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明确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思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并指出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水资源作为我国最短缺的资源之一,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管理效率具有重大意义。呼和浩特市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是内蒙古的经济、文化、科教和金融中心。近年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水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呼和浩特市发展的瓶颈。2017年,呼和浩特市常住人口311.48万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255.88m3,仅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2074.5m3)的10.9%,水资源利用管理效率相对低下加剧了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加强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加强,在促进呼和浩特市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同时,对其他中西部地区、水资源短缺地区加强水资源管理具有较强的借鉴价值。论文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对水资源利用管理进行了界定,采用比较分析法、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法等方法,对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禀赋、开发与利用状况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研究发现,呼和浩特市为保障用水安全,采取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政策措施加强水资源利用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水资源承载力仍很低,水资源开发利用仍需加强。在水资源利用上仍面临水资源承载力低下、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的困境,在水资源利用管理上主要存在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管理机制不完善、公众参与程度低节水意识低等问题。为提高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效率,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高科学合理开发、规划利用的水平;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大水资源管理多方投入力度;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二、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水资源绩效审计研究 ——以B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水资源审计 |
二、水资源绩效审计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点与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水资源审计的基本概念 |
二、水资源绩效审计的基本概念 |
三、DPSIR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水资源管理理论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资源与环境价值理论 |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三章 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分析及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一节 水资源绩效审计理论分析 |
一、水资源绩效审计主体 |
二、水资源绩效审计客体 |
三、水资源绩效审计对象和内容 |
四、水资源绩效审计目标 |
五、水资源绩效审计标准 |
六、水资源绩效审计程序 |
七、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
八、水资源绩效审计结果及运用 |
第二节 水资源绩效审计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水资源绩效审计现状 |
二、水资源绩效审计的特点 |
三、水资源绩效审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四章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
第一节 DPSIR模型用于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
一、DPSIR模型的演化及基本原理 |
二、DPSIR模型用于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可行性 |
第二节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构建 |
一、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
二、驱动力指标的构建 |
三、压力指标的构建 |
四、状态指标的构建 |
五、响应指标的构建 |
六、影响指标的构建 |
七、本文构建的指标与目前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对比 |
第三节 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绩效审计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一、层次分析法模型 |
二、层次分析法确定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
第四节 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评分标准 |
一、定性指标评价标准 |
二、定量指标的评分标准 |
第五章 安徽省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 |
第一节 B地区的相关介绍及资料来源 |
一、基本情况 |
二、资料来源 |
第二节 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 |
一、B地区水资源审计基本情况及审计评价结果 |
二、B地区基于DPSIR模型的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各项指标的权重 |
三、B地区驱动力准则层下的指标评价结果 |
四、B地区压力准则层下的指标评价结果 |
五、B地区状态准则层下的指标评价结果 |
六、B地区影响准则层下的指标评价结果 |
七、B地区响应准则层下的指标评价结果 |
八、公民满意度,饮水质量提升,普及到位程度等的情况 |
第三节 基于DPSIR模型的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结果 |
一、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结果 |
二、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案例分析 |
三、B地区水资源绩效审计使用指标评价的优势 |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
第一节 相关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明确水资源管理法律、法规详细标准 |
二、发展水资源绩效审计的人才战略 |
三、构建水资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调查问卷表 |
附录B 社会效益调查问卷表 |
致谢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2)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及其可持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际研究背景 |
1.1.2 国内研究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生态足迹的基本理论 |
1.2.2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外研究现状 |
1.2.3 水资源生态足迹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实用价值、内容与技术流程、数据来源 |
1.3.1 研究实用价值 |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流程图 |
1.3.3 数据来源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概况 |
2.1.1 自然状况 |
2.1.2 社会经济状况 |
2.1.3 水资源状况 |
2.2 研究方法 |
2.2.1 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
2.2.2 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 |
2.2.3 水质生态足迹模型 |
2.2.4 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模型 |
2.2.5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
2.2.6 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数 |
2.2.7 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 |
2.2.8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 |
2.2.9 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 |
2.2.10 LMDI指数分解模型 |
2.2.11 Tapio脱钩模型 |
2.2.12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章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 |
3.1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年际分析 |
3.1.1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
3.1.2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分析 |
3.1.3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盈余/赤字分析 |
3.1.4 江苏省水质生态足迹分析 |
3.1.5 江苏省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 |
3.1.6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分析 |
3.2 江苏省各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
3.2.1 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
3.2.2 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分析 |
3.2.3 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空间差异分析 |
3.2.4 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空间差异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分析 |
4.1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深度分析 |
4.2 江苏省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分析 |
4.3 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影响因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
5.1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分析 |
5.1.1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程度分析 |
5.1.2 江苏省各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空间差异分析 |
5.2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
5.2.1 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
5.2.2 水资源污染现象严重 |
5.2.3 用水结构不合理 |
5.3 江苏省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
5.3.1 提升水资源供给能力 |
5.3.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
5.3.3 强化水污染的治理 |
5.3.4 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3)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进展 |
1.2.2 水资源承载力预警研究进展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张家口地区水资源概况及现状分析 |
2.1 张家口市区域概况 |
2.1.1 自然地理 |
2.1.2 社会经济 |
2.2 张家口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
2.2.1 地表水资源量 |
2.2.2 地下水资源量 |
2.2.3 水资源总量 |
2.3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
2.3.1 水库工程 |
2.3.2 农田灌溉工程 |
2.3.3 河道治理工程 |
2.4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
2.4.1 张家口市现状年供用水情况 |
2.4.2 张家口市供用水量变化趋势 |
2.5 本章小结 |
3.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构建 |
3.1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1.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
3.1.2 指标的选择 |
3.2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 |
3.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2.2 评价指标分级 |
3.2.3 计算隶属度函数 |
3.3 指标权重确定 |
3.3.1 层次分析法 |
3.3.2 熵权法 |
3.3.3 指标综合权重 |
3.4 本章小结 |
4.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
4.1 数据来源 |
4.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现状评价 |
4.2.1 张家口市现状年评价指标的实际值 |
4.2.2 计算隶属度函数 |
4.2.3 确定权重 |
4.2.4 现状评价 |
4.3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空演变 |
4.3.1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时间变化 |
4.3.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5.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分析 |
5.1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及警度划分 |
5.1.1 预警指标的选择 |
5.1.2 确立警度 |
5.2 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预警指标预测 |
5.2.1 水资源供给指标预测 |
5.2.2 水资源需求指标预测 |
5.3 不同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3.1 维持现状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3.2 开源节流情景下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
5.4 对策与建议 |
5.4.1 水资源子系统 |
5.4.2 经济子系统 |
5.4.3 社会子系统 |
5.4.4 生态子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6.3 创新与不足 |
6.3.1 创新之处 |
6.3.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4)强化取水许可管理模式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取水许可研究进展 |
1.3.2 国内取水许可研究进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2 取水许可现状调查与问题剖析 |
2.1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现状 |
2.1.1 取水许可制度的提出 |
2.1.2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阶段 |
2.1.3 取水许可制度实施情况调研 |
2.2 取水许可的成效分析 |
2.3 取水许可管理存在问题剖析 |
2.3.1 制度设计层面问题 |
2.3.2 技术层面问题 |
2.3.3 监管层面问题 |
2.3.4 问题产生的原因剖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取水许可“强监管”模式设计 |
3.1 取水许可强监管模式提出 |
3.1.1 设计理念 |
3.1.2 模式框架 |
3.1.3 模式特点 |
3.2 取水许可电子证照设计与应用 |
3.2.1 取水权量化 |
3.2.2 电子证照的设计使用 |
3.3 取水口管理方式设计 |
3.3.1 取水口管理现状 |
3.3.2 取水口分类管理 |
3.4 取水许可奖惩机制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取水许可动态过程化管理机制设计 |
4.1 过程化服务设计 |
4.1.1 事前问题识别 |
4.1.2 事中联动指派 |
4.1.3 事后考核评估 |
4.2 动态过程化管理流程设计 |
4.3 动态过程化管理的辅助措施 |
4.4 动态过程化管理的优势 |
4.5 本章小结 |
5 取水许可强监管系统实现 |
5.1 综合集成平台及关键技术 |
5.1.1 综合集成平台 |
5.1.2 关键技术 |
5.2 系统功能设计及实现 |
5.2.1 系统功能设计 |
5.2.2 系统功能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要素研究 |
1.2.2 关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 |
1.2.3 关于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研究 |
1.2.4 关于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践研究 |
1.2.5 文献简评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本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本文框架 |
2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概述 |
2.1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概念与特征 |
2.1.1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概念 |
2.1.2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
2.2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主体与客体 |
2.2.1 审计主体 |
2.2.2 审计客体 |
2.3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内容 |
2.3.1 规划审计 |
2.3.2 制度审计 |
2.3.3 决策审计 |
2.3.4 绩效审计 |
2.4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方法 |
2.4.1 观察法 |
2.4.2 检查法 |
2.4.3 计算法 |
2.4.4 重新执行 |
2.4.5 分析程序法 |
2.5 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基础 |
2.5.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5.2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5.3 生态经济理论 |
3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案例介绍 |
3.1 H市水资源基本情况 |
3.1.1 水资源分布状况 |
3.1.2 水资源管理状况 |
3.1.3 水资源利用状况 |
3.2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组织基本情况 |
3.2.1 审计组织结构 |
3.2.2 审计组织方式 |
3.2.3 审计人员配备 |
3.3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过程 |
3.3.1 水资源资产法律法规政策遵守执行审计 |
3.3.2 水资源资产开发利用审计 |
3.3.3 水资源资产保护审计 |
3.4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
3.4.1 审计证据收集不充分 |
3.4.2 审计评价指标不全面 |
3.4.3 审计重点不明确 |
3.4.4 审计责任落实不到位 |
3.4.5 审计偏向财务收支及合规审计 |
4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4.1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证据获取片面 |
4.1.1 审计信息整合难度大 |
4.1.2 审计取证方法单一 |
4.1.3 资源管理部门尚未实现信息共享 |
4.2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范围狭窄 |
4.2.1 资金使用审计占据大比重 |
4.2.2 没有关注水资源资产的规划审计 |
4.2.3 没有考虑政策的有效性 |
4.3 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力量薄弱 |
4.3.1 审计行业专长技术能力不够 |
4.3.2 审计小组没有充分利用外部专家工作 |
4.3.3 审计方法滞后 |
4.4 缺乏规范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 |
4.4.1 审计评价指标设定依据不足 |
4.4.2 审计评价指标目标不明确 |
4.4.3 审计评价指标不全面 |
4.5 未有效运用审计结果 |
4.5.1 审计责任界定不清 |
4.5.2 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
4.5.3 没有建立审计结果公告机制 |
5 改进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措施 |
5.1 创新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取证方法 |
5.1.1 加强数据深入分析 |
5.1.2 实现信息共享机制 |
5.2 重视绩效审计,实现审计绩效与履职尽责相结合 |
5.2.1 加强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绩效理念 |
5.2.2 坚持权责一致,准确界定责任 |
5.2.3 明确划定生态红线,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 |
5.3 加强审计力量建设,提升总体审计能力 |
5.3.1 加快审计人才培养,加强审计人员业务培训 |
5.3.2 建立联合审计机制 |
5.3.3 加强水利技术建设 |
5.3.4 整合审计资源,加强审计队伍建设 |
5.3.5 灵活利用外部专家的协助 |
5.3.6 灵活采用多种审计方法、辅助软件 |
5.4 建立合理的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指标 |
5.4.1 完善审计评价指标设定的依据 |
5.4.2 明确审计评价指标目标 |
5.4.3 健全审计评价指标 |
5.5 完善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机制 |
5.5.1 建立审计档案管理机制 |
5.5.2 健全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 |
5.5.3 建立审计结果披露制度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1.5 研究方法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3 文献综述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概况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白洋淀旅游资源环境情况 |
3.3 白洋淀旅游开发状况 |
3.4 白洋淀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
3.5 本章小结 |
4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
4.1 旅游足迹计算方法介绍 |
4.2 问卷调查与分析 |
4.3 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白洋淀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 |
5.1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计算方法 |
5.2 白洋淀旅游环境承载力计算 |
5.3 白洋淀旅游足迹赤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
6.1 白洋淀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6.2 白洋淀旅游开发情景分析 |
6.3 白洋淀旅游合理接待规模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白洋淀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 |
7.1 适当控制旅游开发规模 |
7.2 减少旅游过程中的碳排放 |
7.3 提高旅游水资源利用效率 |
7.4 提倡游客健康饮食与适当住宿 |
7.5 提高旅游环境承载力 |
7.6 多举措促进白洋淀旅游业健康发展 |
7.7 本章小结 |
8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1 现实问题的描述 |
1.2.2 科学问题的凝练 |
1.2.3 关键问题的解构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2 文献综述 |
2.1 水环境治理相关的文献研究 |
2.1.1 水环境概念 |
2.1.2 水环境治理 |
2.1.3 水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
2.2 PPP相关研究综述 |
2.2.1 PPP内涵界定 |
2.2.2 PPP优势分析 |
2.2.3 PPP模式分类 |
2.2.4 PPP模式的演变 |
2.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综述 |
2.3.1 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2.3.2 水环境治理可持续性影响因素 |
2.3.3 可持续性评价方法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设计 |
3.1 理论基础 |
3.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1.2 项目评价理论 |
3.2 整体研究设计 |
3.2.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设计 |
3.2.2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研究设计 |
3.2.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实证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评价指标的初步构建 |
4.2.1 准则层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2 指标层评价指标的选取 |
4.2.3 评价指标体系的内涵 |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检验 |
4.3.1 研究设计 |
4.3.2 问卷分析 |
4.3.3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5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
5.1 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选择 |
5.2 基于ANP-FUZZY的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
5.2.1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分析 |
5.2.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指标评分 |
5.2.3 基于网络层次分析法的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6 实例分析 |
6.1 项目基本情况 |
6.2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 |
6.2.1 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的ANP模型构建 |
6.2.2 构建判断矩阵 |
6.2.3 超矩阵及加权超矩阵建立 |
6.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
6.2.5 模糊综合评价 |
6.2.6 结果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局限与展望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重点及预期效果 |
第一章 区域水权交易的基本理论 |
一、水权的概述 |
(一)水权的概念 |
(二)水资源所有权与水权的法律关系 |
二、水权交易的概述 |
(一)水权交易的概念 |
(二)可交易水权的范围 |
三、区域水权交易的概述 |
(一)区域水权交易的概念 |
(二)区域水权交易的类型 |
第二章 国内区域水权交易实践及制度困境 |
一、国内区域水权交易实践考察 |
(一)东阳-义乌跨区域水权交易 |
(二)河南省跨流域水权交易试点 |
(三)广东省上下游水权交易试点 |
二、我国区域水权交易的制度困境 |
(一)水权交易的相关立法不够完善 |
(二)监督管理制度薄弱 |
(三)水资源价格机制不合理 |
(四)水事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 |
(五)区域水权交易中的生态补偿机制有待完善 |
第三章 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实践考察 |
(一)美国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
(二)澳大利亚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
(三)智利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
(四)墨西哥、秘鲁水权交易制度实践 |
二、国外水权交易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一)通过完善的立法规范水权交易活动 |
(二)明晰水资源的权属 |
(三)重视保护水环境和第三方的利益 |
(四)建立合理的水价体系 |
(五)结合本国国情并取得公众支持 |
第四章 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建言 |
一、完善水权交易的立法体系 |
二、健全水权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制度 |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水资源定价机制 |
四、建立完善的水权交易纠纷处理制度 |
五、完善区域水权交易中的生态补偿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水资源承载力及协调性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资源承载力国外研究进展 |
1.2.2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研究进展 |
1.2.3 区域协调发展研究进展 |
1.2.4 研究评述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理论基础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资源稀缺理论 |
2.1.3 自然-社会二元模式下水文循环理论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承载力 |
2.2.2 水资源承载力 |
第3章 长三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利用现状 |
3.1 研究区概况 |
3.2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
3.3 水资源状况 |
3.4 水资源利用现状 |
第4章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
4.1 水资源承载力内涵、特性 |
4.1.1 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 |
4.1.2 水资源承载力的特性 |
4.2 构建“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1 “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内涵 |
4.2.2 指标选取原则 |
4.2.3 指标体系的确定 |
4.2.4 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4.2.5 数据来源 |
4.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
4.3.1 变异系数法 |
4.3.2 灰色关联度法 |
4.4 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和协调发展模型 |
第5章 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时空变化研究 |
5.1 长三角水资源承载力的纵向评价及分析 |
5.1.1 水资源承载力纵向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1.2 水资源承载力纵向评价各分解子系统分析 |
5.2 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的横向评价及分析 |
5.2.1 水资源承载力横向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5.2.2 水资源承载力横向评价各分解子系统分析 |
第6章 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分析 |
6.1 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 |
6.1.1 协调度等级划分标准 |
6.1.2 协调发展度等级划分标准 |
6.2 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度时序演变分析 |
6.2.1 系统协调度时序演变 |
6.2.2 系统协调发展度时序演变 |
6.3 系统协调度、协调发展度空间分异分析 |
6.3.1 系统协调度空间分异特征 |
6.3.2 系统协调发展空间分异特征 |
第7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对策建议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框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框架内容 |
3.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
1.可能的创新之处 |
2.论文的不足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1.水资源 |
2.水资源利用管理 |
3.水资源可持续利用 |
(二)理论基础 |
1.公共产品理论 |
2.可持续发展理论 |
3.政府职能理论 |
二、呼和浩特水资源禀赋与利用管理现状 |
(一)呼和浩特市水资源禀赋 |
1.呼和浩特市地形地势 |
2.呼和浩特市气候概况 |
3.地表水资源概况 |
4.地下水资源概况 |
(二)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现状 |
1.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政策措施 |
2.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成效 |
3.呼和浩特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
三、呼和浩特市水资利用困境与利用管理的问题 |
(一)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的困境 |
1.水资源承载力低下 |
2.水资源利用结构不合理 |
3.水资源重复利用率低 |
(二)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
1.管理机构职责划分不清 |
2.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科学规划 |
3.管理机制不完善 |
4.公众节水意识与参与程度低 |
四、加强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
(一)完善制度体系并促进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
1.完善法律制度及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
2.加强法律法规落实 |
(二)加强宣传教育并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
1.加强宣传教育 |
2.强化公众参与机制 |
3.强化社会监督 |
(三)提高科学合理开发规划利用的水平 |
1.增加蓄水工程建设 |
2.发展节水农业 |
3.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
4.提升中水回用率 |
5.加快建设海绵城市并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
6.运用价格机制引导节约用水 |
(四)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
(五)加大水资源管理多方投入力度 |
1.加大人力资源投入 |
2.加大经济投入 |
3.将产业政策、环境政策以及技术政策结合 |
(六)建立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监测评价体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水资源绩效审计研究 ——以B市为例[D]. 邓姗.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江苏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评价及其可持续研究[D]. 侯焮晨. 西南大学, 2021(01)
- [3]张家口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监测预警研究[D]. 刘一江.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强化取水许可管理模式设计与实现[D]. 钱凯旋. 西安理工大学, 2020
- [5]H市领导干部水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探析[D]. 邹梦为.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6]白洋淀景区旅游足迹测算与环境承载力研究[D]. 褚英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7]水环境治理PPP项目可持续性评价研究[D]. 夏晴.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8]我国区域水权交易制度研究[D]. 富云祥. 烟台大学, 2020(06)
- [9]长三角地区水资源承载力及协调发展研究[D]. 李骥飞.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10]呼和浩特市水资源利用管理研究[D]. 查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