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楂黄酮酒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张明[1](2014)在《山楂黄酮提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优化山楂果实和叶中黄酮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不同工艺条件对山楂黄酮提取效率的影响,得出最佳提取工艺及相关参数。[结果]试验得出,山楂黄酮提取采用最适宜方法为渗漉法,其最佳工艺参数是:溶剂为50%的乙醇,料液比1∶8 g/ml,浸泡时间72 h,流速为中速(3 ml/min)。[结论]此方法工艺简单,成本低,提取率高,无需加热,剩余物无有害残留,适用于山楂黄酮的大批量提取生产。
安明珠[2](2014)在《蜂花粉黄酮醋饮料的开发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酿醋工艺中的醋醅是分离纯醋酸菌株的优质材料。选取山西农家醋醅为原材料,分离纯化出两株透明圈(HC)较大的醋酸菌株A和B。在产酸定量实验的基础上,将其距紫外灯30cm、253.7nm、15w分别照射13s、25s进行紫外诱变。挑选出HC值明显增大的正向突变菌株A11和B11,又分别进行了甲基磺酸乙酯(EMS)逐级诱变。经初筛与复筛实验后选育出突变菌株A21的产酸量达到46.32g/L,比原始菌株A产酸量提高了68%;突变菌株B21产酸量达到67.80g/L,比原始菌株B产酸量提高了56%。菌株A21、B21为耐高酸醋酸菌。采用温差破壁与超声波破壁相结合的方法提取油菜蜂花粉中的黄酮,根据NaNO2—Al(NO3)3—NaOH显色体系吸光光度法测出总黄酮含量,并计算黄酮得率。结果证明采用温差破壁与超声波破壁相结合的方法使得黄酮提取率明显提高。为了进一步确定酒精浓度、超声功率、料液比及超声时间四个因素对破壁状况和黄酮得率的影响而进行单因素试验。结果证明单因素试验中料液比为1:40,超声时间为4min,超声功率300W,酒精浓度为70%时黄酮得率最高。为进一步优化提取条件,在单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正交实验表L9(34)进行正交实验,以黄酮得率为指标,确定最佳工艺参数。实验结果表明酒精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及超声时间四因素对黄酮得率的影响顺序为:酒精浓度>料液比>超声功率>超声时间。采用新鲜葡萄作为主要原料,对葡萄醋生产中影响醋酸发酵阶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影响因素包括初始酒精度的选择,醋酸发酵温度及醋酸菌的接种量。通过研究确定醋酸发酵的最佳发酵条件为:初始酒精度8.6°,醋酸发酵温度为32℃,醋酸菌接种量为8%,为其工业化生产提供数据支持。利用蜂花粉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对蜂花粉黄酮醋饮料进行调配,确定了最佳调配工艺为葡萄醋的添加量为10%,蜂花粉黄酮提取液的添加量为15%,蔗糖添加量为20%,乙酸的添加量为0.15%。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蜂花粉黄酮醋饮料的体外抗氧化能力,蜂花粉黄酮醋饮料对羟自由基及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5.2%,84%。
黄峰华[3](2006)在《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存在于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及其生物活性,指出了其应用前景。
陈贺[4](2006)在《生理活性黄酮及7-O-糖基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又名生物类黄酮化合物(bioflavoinoids),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饮食中,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一类具有重要生物活性的多羟基酚类物质(羟基大部分是在3、5、7位上出现)。大部分黄酮类化合物常常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各种单糖和双糖与黄酮类化合物形成了黄酮糖苷类化合物这一大家族,目前合成糖基化合物来修饰天然化合物已成为药物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新型黄酮类化合物及7-O-糖基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论文主要涉及到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分类、生物活性、应用、提取方法、合成方法和结构鉴定方法,同时对黄酮苷类化合物的提取方法、合成方法等研究进展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二部分:改良了传统的Baker-Venkatarama重排合成黄酮化合物的方法,实现了在碱性介质中使酯化反应和重排反应一步完成的合成黄酮化合物的路线。并以廉价易得的乙酰芳基酚为起始原料,经过酰化反应、酯化反应和重排反应,以重排反应为关键步骤,三步合成了两个A环带酚羟基的黄酮化合物(5a、5b)。在以查尔酮为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路线中,用氯甲基甲基醚作为保护基,在碱性条件下发生酮醛缩合反应,进行环合之后得到一系列黄酮醇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水解后脱保护得到羟基类黄酮化合物,由此路线合成了6种黄酮类化合物(4c、5c、4d、5d、4e、5e),该合成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处理简单、产率较高的特点。第三部分:针对传统黄酮糖苷的合成方法中合成产率低的缺点,进行合成方法上的改进,设计了一条以无水碳酸钾(K2CO3)为干燥剂,以DMF和丙酮[V(DMF)/V(丙酮)]=(3:2)的混合溶液为溶剂的合成路线,从单糖(如葡萄糖、半乳糖、乳糖)出发,经过乙酰化、溴化、糖苷化、还原等反应步骤,其中在糖苷化反应中是以四丁基溴化铵(TBBA)为相转移催化剂的常温下进行的,而在还原反应中是以弱碱(氨水)存在下进行水解的,由上述所合成的化合物(5a、5b)为反应底物合成了一系列新型7-O-黄酮糖苷类化合物(2m、2n、4m、4n、6m、6n),该合成方法同其他方法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和立体选择性强等优点,且产率也相对较高。本文共合成黄酮类和7-O-黄酮糖苷类化合物22个,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已由质谱(M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等相关谱图所证实,并已送到中科院昆明植物所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活性测试。
赵玉平[5](2004)在《山楂综合利用和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制开发以山楂为主原料的高技术含量制品是果品产业的热门课题,是山楂产区急需解决的大问题。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包括两点,第一是在保存其它营养成分的前提下降低山楂制品中有机酸含量,第二是降低山楂制品中的单宁含量。这两个关键技术的突破将消除食用山楂制品的不良反应--山楂结石问题。 本论文重点研究了山楂果汁降酸技术,发酵型山楂酒的酿制技术,山楂叶黄酮的提取和纯化方法及山楂核中多种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和鉴定。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1] 山楂果汁提取的工艺确定和主要成分分析 通过软化、冷冻和酶法浸提工艺的比较,确定山楂提汁采用酶法浸提工艺。工艺参数为:山楂果:水=1∶1,加入16U/mL果胶酶,50℃,浸提4h,3500r/min离心12min。获得山楂果汁可溶物得率82.5%,黄酮的平均得率84.1%。 山楂汁主要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滴定法测定山楂汁中的总酸含量19.6g/L,TLC法定性其主要的有机酸是柠檬酸,HPLC分析表明其柠檬酸含量16.37g/L,占总酸含量的83.5%,由此确定山楂汁降酸主要是降低柠檬酸含量。山楂汁其它成分和含量分别为:可溶物浓度10.60Bx,山楂总黄酮9.53g/L,单宁5.6g/L,还原糖64.2g/L,维生素C476.8mg/L。 [2] 山楂汁降酸的研究(Ⅰ)--树脂降酸 经过D392、D301R和D301G三种弱碱阴离子交换树脂的反复使用实验,结果表明D301G型树脂吸附有机酸的能力较强,对黄酮的吸附较少,且再生重复使用性强。 再生剂用量、流速、温度对D301G树脂吸附有机酸和黄酮的研究表明,影响大小的顺序为再生时NaOH用量、流速、温度。HPLC分析显示处理后山楂汁中柠檬酸含量显着下降。D301G树脂重复使用,具有较强吸附山楂汁中有机酸的能力而黄酮吸附量较小,吸附量分别为0.256g/g和0.066g/g。 [3] 山楂汁降酸研究(Ⅱ)-酵母菌代谢降酸 通过样品的采集、富集、分离、纯化、筛选,获得编号Y05、Y19、Y21、Y28、Y32、Y366六株菌。根据《The Yeasts,A Taxonomic Study》的鉴定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和筛选,最终确定目标菌株为Pichia ohmeri(Y19)。 研究表明Pichia ohmeri(Y19)菌株在100g/L的柠檬酸富集培养基中仍有一定的降解柠檬酸的能力;还原糖对柠檬酸的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溶氧的增多,降酸速度加快。使用培养18h的酵母菌种子,10%的接种量,250mL摘要 的三角瓶中装液量50mL,发酵96h,山植汁中的柠檬酸完全降解。 降酸放大实验表明,20℃、溶氧30%礴O%、发酵72h,山植汁中柠檬酸全 部降解,比三角瓶中的优化条件下缩短了24h,苹果酸大部分降解,总酸由 19.6留L下降到3.52岁L;还原糖含量由64.2留L降至42.39/L,降低了34.75%; 单宁由5.61叭下降到3.92叭。黄酮含量由9.53叭降低到7.86泌,降低了 17.53%,降酸发酵后的山植汁具有良好的酒香味和口感。 [4』发酵山植酒酿造和主要成分变化分析 发酵条件研究表明:初始总酸量8留L的山植汁,两次补加176岁L蔗糖, 加入loomg几502,接种量o.75g/L活性干酵母,25oC发酵,发酵周期16d。 稳定性研究表明,热处理、冷处理和加胶处理能有效降低山植汁的单宁含量, 增加酒的稳定性,改善口感。 山植酒中还原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还原糖总量14.2岁L,比干酒标准中还 原糖含量高。半乳糖醛酸是影响山植酒中还原糖测定的主要物质,其含量8.10岁L,相当于7.53岁L的还原糖,黄酮也是影响还原糖测定的较重要物质,4.33叭的黄酮相当于3.70叭的还原糖。山植酒中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只有2.97创L,符合干酒标准对还原糖的要求。 研究分析表明,山植汁中的维生素C在酿酒的过程中全部被分解,主要的黄酮物质保持不变;山植酒有非常强的清除经基自由基的能力。 协」山植叶黄酮的提取和纯化研究 山植叶黄酮的提取:采用超声波处理方法,工艺参数为:叶液比=卜17,浸提液为65%乙醇,浸泡Zh,300w超声波处理40min,黄酮得率为95.45%,提取纯度为32.65%。 山植叶黄酮的纯化:回收乙醇后的黄酮提取液,加蒸馏水溶解,离心得上清液。上清液以IOBV爪速度过D101树脂柱,收集流出液,测定黄酮含量,当有黄酮流出时停止进样。采用18%的乙醇为洗涤液洗涤12BV,用65%的乙醇进行洗脱,经干制,再溶解,测定黄酮纯度为80.3%,黄酮得率为75.6%。 【6]从山碴核中分离到单体物质有山碴酸、正二十四醇、8一甲氧基山蔡酚、山蔡酚、淫羊霍营、3一0一p一D一毗喃半乳糖棚皮素、3一0一p一D一毗喃葡萄糖(6l)-。一L一鼠李糖懈皮素、7一a一L一鼠李糖一3一O一p一D一毗喃葡萄糖山蔡酚、儿茶素、柠檬酸甲基乙基醋、柠檬酸。
苏刚[6](2000)在《山楂黄酮酒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山楂叶中总黄酮的提取方法, 阐述山楂酒的生产工艺和山楂黄酮酒的勾调技术,对山楂黄酮酒的质量进行了评估,并确定了产品质量标准。山楂黄酮酒的研制为山楂黄酮的开发,为果露酒、保健酒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将大大促进林果产业的发展。
二、山楂黄酮酒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山楂黄酮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山楂黄酮提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原料及试剂。 |
1.1.2 仪器及设备。 |
1.2 方法 |
1.2.1 原料预处理。 |
1.2.2 标准曲线制作。 |
1.2.3 不同提取方法单因素提取。 |
1.2.3.1 回流提取。 |
1.2.3.2 冷浸提取。 |
1.2.3.3 渗漉法提取。 |
1.2.4 渗漉法操作流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 |
2.2 正交试验结果[6] |
3 结论 |
(2)蜂花粉黄酮醋饮料的开发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醋酸菌概述 |
1.1.1 醋酸菌培养条件 |
1.1.2 醋酸发酵机理 |
1.1.3 食醋的营养保健功能 |
1.1.4 果醋的营养保健功能 |
1.1.5 原料及菌种的选择 |
1.1.6 菌种诱变 |
1.2 蜂花粉的研究动态 |
1.2.1 蜂花粉的来源 |
1.2.2 蜂花粉的营养价值 |
1.2.3 蜂花粉的应用 |
1.3 蜂花粉中黄酮类物质的研究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简介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
1.3.3 黄酮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
1.3.4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
1.3.5 超声波作用原理 |
1.3.6 超声波技术的优势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耐高酸醋酸菌的选育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醋醅中菌种的分离与提纯 |
2.3.3 醋酸菌的定性试验 |
2.3.4 诱变致死率曲线 |
2.3.5 诱变后菌种筛选 |
2.3.6 诱变对菌种产酸量的影响 |
3 蜂花粉黄酮的提取及果醋的酿造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蜂花粉黄酮提取单因素实验结果 |
3.3.2 蜂花粉黄酮提取的正交实验结果与分析 |
3.3.3 果醋酿造工艺参数的确定 |
3.4 小结 |
4 蜂花粉黄酮醋饮料的调配及体外抗氧化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葡萄醋添加量的确定 |
4.3.2 蜂花粉黄酮提取液添加量的确定 |
4.3.3 蔗糖添加量的确定 |
4.3.4 乙酸添加量的确定 |
4.3.5 微生物检测 |
4.3.6 蜂花粉黄酮醋饮料清除羟自由基(·OH)的能力 |
4.3.7 蜂花粉黄酮醋饮料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的能力 |
4.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黄酮果汁、饮料类 |
1.1 柑桔产品 |
1.2 山楂产品中的黄酮类物质 |
2 酒类 |
2.1 山楂酮酒 |
2.2 葡萄酒 |
3 黄酮医药品类 |
3.1 沙棘黄酮 |
3.2 葡萄籽总黄酮 |
4 作为抗氧化剂 |
4.1 果树叶片黄酮抗氧化剂 |
4.2 柑桔类黄酮 |
5 作为饲料添加剂 |
6 结论 |
(4)生理活性黄酮及7-O-糖基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分类 |
1.3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
1.3.1 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1.3.2 黄酮类化合物的应用 |
1.4 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
1.4.1 查尔酮路线合成黄酮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4.2 查尔酮路线合成黄酮醇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
1.5 糖和糖苷的生物学意义及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
1.5.1 糖和糖苷的生物学意义 |
1.5.2 糖苷对生物活性物质的化学修饰 |
1.5.3 天然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 |
1.6 本论文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章 两种不同方法进行系列新型黄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
2.1 目标化合物的确定 |
2.2 7-羟基黄酮及其衍生物的合成路线 |
2.3 实验部分 |
2.4 结果与讨论 |
2.5 系列黄酮醇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
2.6 实验部分 |
2.7 结果与讨论 |
2.8 小结 |
第3章 六种新型7-O-糖基黄酮苷的合成 |
3.1 目标化合物的确定 |
3.2 合成路线设计 |
3.3 实验部分 |
3.4 结果与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合成化合物一览表 |
附录C 合成的化合物的谱图 |
(5)山楂综合利用和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山楂植物概述 |
1.2 山楂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
1.2.1 主要成分与无机盐 |
1.2.2 氨基酸 |
1.2.3 山楂果中有机酸的种类 |
1.2.4 山楂果中的黄酮类化合物 |
1.3 山楂药理研究进展 |
1.3.1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3.2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1.3.3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3.4 利尿作用 |
1.3.5 耐缺氧作用 |
1.3.6 抗氧化作用 |
1.3.7 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
1.3.8 抗癌、防癌作用 |
1.3.9 抗过敏作用 |
1.3.10 抗菌作用 |
1.3.11 毒性 |
1.3.12 食用山楂果的不良反应 |
1.3.13 山楂叶药理研究 |
1.3.14 山楂核药理研究 |
1.4 山楂总黄酮测定方法的研究 |
1.4.1 分光光度法 |
1.4.2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4.3 薄层扫描法 |
1.4.4 极谱法 |
1.4.5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5 山楂制品的现状与分析 |
1.5.1 传统的山楂食品 |
1.5.2 现代山楂食品 |
1.5.3 山楂叶制品 |
1.5.4 山楂核制品 |
1.6 本论文立题意义 |
1.6.1 目前我国山楂行业存在的问题 |
1.6.2 山楂开发的关键技术问题 |
1.6.3 本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 |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1.8 论文撰写说明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山楂果汁研制和主要成分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2.3 山楂汁的提取工艺 |
2.2.4 分析方法 |
2.2.4.1 总酸测定 |
2.2.4.2 有机酸分析-纸层析法 |
2.2.4.3 有机酸定量分析-HPLC法 |
2.2.4.4 山楂果总黄酮的测定 |
2.2.4.5 单宁测定 |
2.2.4.6 还原糖测定 |
2.2.4.7 山楂果及其汁中可溶性固形物测定 |
2.2.4.8 感官评定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软化浸提工艺条件的优化 |
2.3.2 冷冻浸提工艺 |
2.3.3 酶法浸提工艺分析 |
2.3.4 浸提工艺提取效率比较 |
2.3.5 山楂汁中有机酸的分析 |
2.3.5.1 定性分析 |
2.3.5.2 HPLC对山楂汁中有机酸定量分析 |
2.3.6 山楂汁中其它成分的测定 |
2.3.6.1 单宁含量 |
2.3.6.2 还原糖测定 |
2.3.6.3 感官评定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山楂汁降酸研究(Ⅰ)-树脂降酸 |
3.1 引言 |
3.1.1 柠檬酸概述 |
3.1.2 物理化学法降低果汁或果酒中有机酸方法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材料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树脂使用方法 |
3.2.2.2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降酸树脂的筛选 |
3.3.1.1 树脂种类确定 |
3.3.1.2 弱碱阴离子交换树脂选择 |
3.3.2 D301G树脂吸附山楂汁中有机酸和黄酮的研究 |
3.3.2.1 重复使用对树脂吸附的影响 |
3.3.2.2 再生程度对树脂吸附的影响 |
3.3.2.3 流速对树脂吸附的影响 |
3.3.2.4 温度对树脂吸附的影响 |
3.3.3 树脂降酸对山楂汁品质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山楂汁降酸研究(Ⅱ)-酵母菌降酸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酵母菌的筛选 |
4.2.2 菌种鉴定 |
4.2.3 发酵条件研究 |
4.2.4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含有目的菌株样品的采集 |
4.3.2 酵母菌富集培养基成分的选择 |
4.3.3 酵母菌的筛选 |
4.3.3.1 富集培养 |
4.3.3.2 分离与纯化 |
4.3.3.3 酵母菌降解柠檬酸能力的筛选 |
4.3.3.4 酵母菌降解山楂黄酮能力筛选 |
4.3.3.5 酵母菌降解山楂汁有机酸能力筛选 |
4.3.3.6 酵母菌根据发酵后山楂汁主要成分的变化筛选 |
4.3.3.7 酵母菌根据发酵降酸后山楂汁风味的筛选 |
4.3.3.8 酵母菌根据降酸后山楂汁与菌体分离的角度筛选 |
4.3.3.9 所筛选的酵母菌的合并 |
4.3.4 酵母菌的鉴定结果 |
4.3.4.1 形态特征 |
4.3.4.2 生理生化特征 |
4.3.5 菌种的确定 |
4.3.6 Pichiaohmeri(Y19)降酸研究 |
4.3.6.1 Pichiaohmeri(Y19)生长曲线 |
4.3.6.2 SO_2对Pichiaohmeri(Y19)降酸的影响 |
4.3.6.3 柠檬酸含量对Pichiaohmeri(Y19)降酸的影响 |
4.3.6.4 接种量对Pichiaohmeri(Y19)降酸的影响 |
4.3.7 不同发酵条件对山楂汁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
4.3.8 发酵罐扩大实验结果分析 |
4.3.8.1 发酵前后山楂汁中有机酸组分分析 |
4.3.8.2 发酵过程中山楂汁总酸变化 |
4.3.8.3 山楂汁在发酵过程中总酸与柠檬酸变化 |
4.3.8.4 发酵过程中有机酸变化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
4.3.8.5 发酵过程中山楂汁中黄酮的变化 |
4.3.8.6 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4.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发酵山楂酒酿造及其主要成分变化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菌种来源 |
5.2.2 仪器和材料 |
5.2.3 山楂酒酿造工艺 |
5.2.4 山楂酒的稳定性试验 |
5.2.5 分析方法 |
5.2.6 样品中主要黄酮分析 |
5.2.6.1 牡荆素测定 |
5.2.6.2 槲皮素测定 |
5.2.7 维生素C的测定 |
5.2.8 样品清除.OH自由基能力测定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发酵山楂酒发酵条件确定 |
5.3.2 验证实验 |
5.3.3 一次和二次加糖对发酵速度的影响 |
5.3.4 后发酵 |
5.3.5 山楂酒的质量 |
5.3.6 山楂汁酿酒过程中主要成分的变化 |
5.3.6.1 单糖和双糖标准样品的纸层析分析 |
5.3.6.2 山楂汁在降酸过程中糖类的变化 |
5.3.6.3 降酸山楂汁乙醇发酵过程中还原糖变化 |
5.3.6.4 标准样品和山楂汁等在酚水展开剂中的纸上层析 |
5.3.6.5 半乳糖醛酸的酸性检测 |
5.3.6.6 半乳糖醛酸对山楂中还原性测定的影响 |
5.3.6.7 黄酮对山楂酒中还原糖测定的影响 |
5.3.6.8 山楂酒中还原糖测定方法的建立 |
5.3.7 在山楂酒酿造过程中主要黄酮成分的变化 |
5.3.7.1 牡荆素和槲皮素标准曲线的制作 |
5.3.7.2 山楂酒加工过程中牡荆素和槲皮素含量变化 |
5.3.8 山楂酒发酵过程中维生素C的变化 |
5.3.9 山楂酒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 |
5.3.10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山楂叶黄酮的纯化与山楂核成分的分离研究 |
6.1 引言 |
6.2 材料与方法 |
6.2.1 材料 |
6.2.2 山楂叶黄酮的提取与纯化工艺设计 |
6.2.3 分析方法 |
6.2.5 山楂核的提取与分离 |
6.2.6 单体物质的鉴定 |
6.3 结果与讨论 |
6.3.1 山楂叶中黄酮总量的确定 |
6.3.2 山楂叶总黄酮提取单因素分析 |
6.3.3 优选超声波提取工艺条件 |
6.3.4 树脂的静态吸附筛选 |
6.3.5 树脂的动态吸附 |
6.3.5.1 两种树脂对黄酮吸附容量测定 |
6.3.5.2 黄酮浓度对黄酮吸附容量的影响 |
6.3.5.3 流速对黄酮纯度及吸附容量的影响 |
6.3.5.4 pH对黄酮纯度及黄酮吸附容量的影响 |
6.3.6 解吸黄酮实验结果及分析 |
6.3.6.1 洗脱剂浓度对黄酮纯度及树脂吸附容量的影响 |
6.3.6.2 洗涤剂浓度对黄酮纯度及黄酮得率的影响 |
6.3.6.3 洗涤液用量对黄酮纯度和黄酮得率的影响 |
6.3.6.4 提高山楂总黄酮纯度优化实验 |
6.3.6.5 验证实验 |
6.3.6.6 山楂叶提取物和纯化物中牡荆素和槲皮素的变化 |
6.3.7 山楂核成分分离结果 |
6.3.8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本论文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山楂黄酮酒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山楂黄酮酒工艺流程 |
3 工艺技术说明 |
3.1 山楂叶总黄酮的提取技术[1, 2] |
3.1.1 原料分选 |
3.1.2 预处理 |
3.1.3 粉碎[3] |
3.1.4 溶剂的选择[4] |
3.1.5 浸泡 |
3.1.6 第一次提取 |
3.1.7 过滤 |
3.1.8 第二次提取 |
3.1.9 过滤 |
3.1.1 0 黄酮提取液 |
3.2 山楂酒的生产工艺[5, 6] |
3.2.1 分选 |
3.2.2 破碎 |
3.2.3 浸泡工艺 |
3.2.3. 1 酒精处理 |
3.2.3. 2 浸泡 |
3.2.3. 3 下胶、冷冻 |
3.2.3. 4 陈酿 |
3.2.4 发酵工艺 |
3.2.4. 1 人工酵母培养 |
3.2.4. 2 前发酵 |
3.2.4. 3 后发酵 |
3.2.4. 4 贮藏 |
3.2.5 山楂酒调配 |
3.2.6 山楂酒的感官和理化指标 (见表1、表2) |
3.3 山楂黄酮酒的勾调、后处理 |
3.3.1 山楂黄酮酒的勾调 |
3.3.2 净化澄清[7] |
4 山楂黄酮酒营养成分分析 |
5山楂黄酮酒质量标准 |
5.1感官指标 |
5.2理化指标 |
5.3卫生指标 |
四、山楂黄酮酒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山楂黄酮提取工艺研究[J]. 张明.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3)
- [2]蜂花粉黄酮醋饮料的开发与研究[D]. 安明珠. 烟台大学, 2014(01)
- [3]果产品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及应用[J]. 黄峰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06(09)
- [4]生理活性黄酮及7-O-糖基黄酮苷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D]. 陈贺. 湖南大学, 2006(11)
- [5]山楂综合利用和开发研究[D]. 赵玉平. 天津科技大学, 2004(04)
- [6]山楂黄酮酒的研制[J]. 苏刚. 酿酒科技,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