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腰椎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的横向方法

胸腰椎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的横向方法

一、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论文文献综述)

孙越,王海瑞,刘艳成,张净宇,李爽,胡永成[1](2021)在《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术中的疗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脊柱肿瘤全椎切除术后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脊柱重建的可行性。方法选取11例接受脊柱肿瘤全椎切除术并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脊柱重建的患者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内固定稳定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术前、术后24 h、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并依据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对上述时点脊柱功能进行评估。末次随访时,采用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对脊髓损伤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随访期间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随访8~15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手术时间(320.21±43.21)min、出血量(1 354.28±101.54)mL、住院时间(22.21±10.24)d。11例患者中10例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有至少1个等级的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椎弓根钉位置移动和断裂,假体无脱位。术前、术后24 h及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呈依次降低趋势(P<0.01),但末次随访VAS评分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术前与术后24 h 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外,其余各时点JOA评分呈依次升高趋势(P<0.01);1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3个月复发,1例脊柱继发甲状腺癌患者术后9个月死亡。结论脊柱肿瘤全椎切除术后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稳定性高,并发症少,安全性较高,预后良好。

黄杜军[2](2021)在《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观察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6例脊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5例,女性1例。年龄27~71岁,平均48.5岁。病程3~24个月,平均8.1个月。原发肿瘤3例,其中骨巨细胞瘤2例,神经鞘瘤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肿瘤侵犯C5 1例,T6 2例,T11 1例,T12 1例,L2 1例。对6例脊柱肿瘤患者行肿瘤彻底切除后,3D打印人工椎体辅助内固定重建脊柱稳定性,术后对应放化疗、激素等辅助治疗。观察指标为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脊髓神经功能改变情况、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KPS)、局部肿瘤控制情况、假体稳定与内固定物情况、邻近椎体骨长入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6例均获得随访资料,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4.8个月。手术时间180~525 min,平均338.3 min;术中出血量200~2 800 m L,平均1 316.7 m L。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前VAS评分(5.5±2.2)分(范围3~8分),术后1周为(2.5±1.6)分(范围0~5分),末次随访时为(1.2±1.2)分(范围0~3分),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VAS平均改善率82%,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除1例发生硬膜外血肿致Frankel分级下降外,余5例Frankel分级均无变化(E级);术前KPS评分为(60±16.7分)范围(40-80分),至末次随访,KPS评分(78.3±23.2分)(范围40~100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肿瘤无局部复发迹象,2例术后2周接受化疗,1例术后2周接受手术区域的补充放射治疗,放疗总剂量为35Gy,至末次随访时,无肿瘤复发及远处转移,所有病例均存活;至末次随访,3D打印假体均未出现断裂、位移、下沉,假体高度及上下椎体高度未见丢失,所有患者在术后3月观察到3D打印假体与邻近椎体发生不同程度骨融合,随着术后时间推移周围骨组织进一步长入假体微孔中,重建假体稳定且与骨界面融合良好,内固定物无移位;术后1例出现右侧C5神经根麻痹,对症处理后3月恢复正常;1例术后1月发生硬膜外血肿,表现为突发下肢无力伴腹股沟水平以下感觉减退,予行手术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 3D打印假体应用于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安全可行,早期效果良好,具有可靠的稳定性和支撑性,为脊柱稳定性重建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李韬[3](2021)在《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脊髓损伤有着极高的致残率,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巨大的经济负担。尤其,继发于脊柱外科手术的医源性脊髓损伤是一个灾难性事件,医源性脊髓损伤的发生是一个可能改变患者及医生一生的重要事件。而脊髓血流灌注的变化在脊髓损伤的原发损伤和继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均扮演着极其重要角色。研究表明脊柱短缩可以降低脊柱矫形手术的神经并发症,同时脊柱短缩会影响正常脊髓组织的血流灌注。本研究建立了基于经后路全脊椎切除术(PVCR)的犬动物模型,对脊柱成角前或脊柱成角后进行脊柱短缩,以模拟临床PVCR矫形操作中的脊柱位移,探讨脊柱短缩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对一氧化氮和内皮素的影响;通过差异蛋白质组学的测定,以全景式地揭示其潜在的分子机制;再在临床应用PVCR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以探讨脊柱短缩对临床患者损伤脊髓的血流灌注和神经功能改善的影响。[方 法]1.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后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43只实验犬共纳入本研究,其中3只为空白对照组为0组,仅行PVCR手术而不施加任何干预。其余40只按实验设计和实验目的分为A、B两个大组。A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再行脊柱成角40°。其中A1组:未行脊柱短缩,再成角40°;A2组:先行脊柱短缩达椎节高度1/4组,再成角40°;A3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组,再成角40°;A4组:先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3/4组,再成角40°。B组共20只实验犬,进行脊柱成角造成脊髓损伤后采取不同干预治疗。其中B1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单纯脊柱复位;B2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单纯脊柱复位并甲强龙冲击治疗;B3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B4组: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行脊柱复位后再行脊柱短缩达短缩椎节高度2/4并甲强龙冲击治疗;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各组中实验干预各时相的脊髓微循环血流灌注量。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及脊髓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2.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取不同干预下的各组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脊髓组织总一氧化氮浓度(NO);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脊髓组织内皮素-1(ET-1)浓度。分析不同程度脊柱短缩后对脊柱成角下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及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不同干预治疗方案对脊髓组织、NO和ET-1的影响。3.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取A1组与A3组,及B1组与B3组脊髓组织标本,应用TMT蛋白质组学技术分别检测两组间的蛋白数量,取差异倍数>1.3鉴定差异上调及下调蛋白。查阅生物信息数据库,对差异表达的蛋白的功能、定位及信号通路等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4.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纳入在本单位接收PVCR并脊柱短缩和单纯减压的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信息、手术信息、影像学资料和术前及术后1年神经功能AISA分级。同时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仪监测行PVCR并脊柱短缩组患者术中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量,分析各时相脊髓血流灌注变化。[结 果]1.A组各亚组实验犬在进行不同程度短缩及成角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干预前均有下降,且统计学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A4组和A1组血流灌注较A3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较A2组也有统计学差异(p<0.05)。A4组和A1组两组间血流灌注无统计学差异(p>0.05)。A3组脊髓血流灌注下降最少,仅下降10.6%。B组在给予4个亚组分别行脊柱成角脊髓损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前均有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显着差异(p<0.05)。不同干预后脊髓血流灌注较损伤后均有明显回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亚组间脊髓血流灌注回升存在差异,B3组和B4组回升最为明显,较B1组和B2组两两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B3组和B4组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B1组和B2组两组间回升后的脊髓血流灌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2.无论在A组或B组实验动物,脊柱短缩2/4下组织学观察脊髓损伤程度最轻。0组NO值为29.3±3.3mmol/L。以0组为对照组,A组4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A3组与0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3组与0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A4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5.3±4.2 mmol/L;其次为A1组,NO为41.6±4.1 mmol/L,两组NO值较A3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0组ET-1值为2.4±0.3 ug/g。与0组比较,除A3组ET-1下降外(2.3±0.2 ug/g),其他3组ET-1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A4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4.8±0.3 ug/g,其次为A1组,ET-1为3.9±0.2 ug/g。两组均较0照组明显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0组相比,B组各亚组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B1组NO升高最为明显,为41.4±4.8 mmol/L;其次为B2组NO,为38.7±4.1 mmol/L,两组NO值与0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以B3组和B4组NO升高较少,分别为为33.4±3.8 mmol/L和32.1±4.2 mmol/L,两组NO较0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以0组相比,B组各亚组ET-1均升高,且较0组升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以B1组ET-1升高最为明显,为 4.5±0.6 ug/g;B4 组 ET-1 升高最少,为 3.2±0.4 ug/g。B1 组和 B2组ET-1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B3组和B4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B3组ET-1较B1组ET-1有统计学差异(p<0.05);B4组较B1组及B2组ET-1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3.A1组与A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99个,下调蛋白有48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纤维蛋白、糖蛋白、触珠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胶原蛋白、氨基酸转运蛋白、纤颤蛋白等。根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补体和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激活等信号通路。B1组与B3组比较,结果发现上调蛋白有72个,下调蛋白有17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蛋白聚糖连接蛋白、膜联蛋白、脂蛋白和组蛋白等;下调蛋白主要参与的功能有:乳转铁蛋白、膜联蛋白、载脂蛋白和髓磷脂碱性蛋白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在未行脊柱短缩处理下激活比较明显的信号通路包括铁死亡、紧密链接和补体和凝血级联等信号通路。4.PVCR并短缩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7例,单纯减压组最后共纳入病例1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损伤机制,损伤类型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术前AISA分级等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两组患者,单纯减压组手术失血量、手术时间及固定融合节段均较PVCR短缩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脊椎切除后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水平平均上升约123%,之后每次短缩均会伴有脊髓血流灌注的上升,第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0%,最后一次短缩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59%。当终末固定手术结束时脊髓血流灌注较基线平均上升约149%。对比两组恢复率仍然可发现其差异有临床意义:PVCR短缩组平均恢复1.65级,而单纯减压组平均恢复1.25级。PVCR短缩组82%的患者至少1级恢复,而单纯减压组至少1级恢复的患者仅为75%。PVCR短缩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占比29.4%;单纯减压组神经功能完全恢复仅占比18.8%。[结 论]1.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保护矫形过程中脊柱成角状态下的脊髓血流灌注;同时在发生脊柱成角导致的脊髓损伤时,除常规操作外可通过增加适当的脊柱短缩来改善脊髓血流灌注,以减轻脊髓缺血损伤。2.适当的脊柱短缩可以限制矫形中脊柱成角下脊髓局部NO和ET-1的过量释放,从而减轻脊髓损伤后的的继发病理生理过程而减轻脊髓损伤的程度。3.未短缩脊柱与缩短相比在脊柱成角情况下脊髓有明显的差异蛋白表达,差异蛋白主要富集在铁死亡信号通路和补体和凝血级联信号通路,这提示我们适当的脊柱短缩有益于避免脊髓神经细胞发生铁死亡,从而对脊髓起到保护作用。4.PVCR并脊柱短缩有利于改善胸、腰椎骨折损伤脊髓术中的血流灌注,同时能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张亚,孙允龙,熊伟,方忠,王伟,石志良,李锋[4](2021)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接受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胸腰椎肿瘤患者28例,分为2组,每组14例。其中3D组使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重建,常规组使用钛笼重建。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情况,测量节段高度及角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8例患者Frankel评分获得一个等级的改善(28.6%)。3D组椎间高度丢失(1.9±2.2)mm,内植物沉降2例,沉降率14.3%;常规组椎间高度丢失(6.6±5.5)mm,内植物沉降8例,沉降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节段角度丢失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71)。3D组所有患者内固定良好,常规组1例患者发生断棒情况。结论 3D打印人工椎体可以更好地维持节段高度,降低椎间隙塌陷和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杨正伟[5](2020)在《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腰椎感染是一种严重而复杂的疾病,是指病原微生物引起腰椎间盘、相邻椎体及椎体周围软组织感染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低、早期诊断困难、治疗周期长、临床症状重等特点。腰椎感染在脊柱感染中最常见,占50%左右。随着腰椎侵入性检查和治疗手段的增加,以及高龄、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不全等易感因素的增多,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腰椎感染多以原发性血行感染多见,少部分为继发性感染,患者通常年龄大,伴有多种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手术耐受性较差。临床上绝大部分腰椎感染可经保守治疗痊愈,对保守治疗无效,如症状进行性加重,出现腰椎不稳或脊柱畸形、椎管脓肿形成及神经受压的患者,需尽早手术干预。手术的目的是清除病灶、控制感染与重建脊柱稳定及其功能。尽管已有多种手术方式用于腰椎感染的治疗,目前仍以脊柱融合术为标准方式。传统开放手术行病灶清除和椎间植骨融合是治疗腰椎感染的主要方式,虽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但均存在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出血多、并发症多、术后恢复慢等缺点。对于部分需手术干预但难以耐受常规手术者,急需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解决同样问题。微创手术是外科发展的基本方向,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微创条件下进行腰椎感染的外科治疗已成为可能。临床上已成功运用CT或内镜介导微创病灶清除和置管引流,但病灶清除不够彻底,部分患者迁延不愈最终需再次翻修手术,并且治愈率偏低,同时还可能增加感染扩散、脊柱失稳、畸形形成等风险,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无论采取开放还是微创手术,实现感染病灶彻底清除和脊柱融合仍是目前治疗腰椎感染的共识,因此,探讨微创条件下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的通过评估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总结其功能性和影像学评价指标及其特点,为临床应用XLIF技术治疗腰椎感染奠定理论基础并提供实践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2018年本院开展的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化脓性腰椎感染病例,对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病原菌培养,抗生素管理及并发症等临床资料进行记录。通过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腰椎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神经损伤ASIA(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分级、改良的Macnab疗效评价及炎性指标转归来评估功能性临床疗效,通过手术前后腰椎X线片(X-ray)和三维CT(Computed Tomography,CT)扫描来评估骨融合率、矢状位平衡纠正及间接减压结果的影像学指标及其特点。结果纳入病例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2.8岁(18岁-68岁),平均随访27.6个月(18-56个月)。共实施手术33节段,其中单节段27例,双节段3例,置入聚醚醚酮(Peek)椎间融合器(Cage)29枚,自体髂骨块4枚。单节段平均手术时间(273.8±54.1)分钟,出血量(250.0±58.6)毫升,术后卧床(4.3±2.4)天,细菌培养阳性率36.7%(11/30),抗感染总疗程19-24周,平均21周。末次随访腰部VAS评分(0.6±0.5)分、ODI评分(10.7±3.0)%,均显着低于术前的(6.8±1.0)分和(78.6±8.9)%(P<0.01)。末次随访腰椎整体前凸角和局部前凸角分别增加15.2%(6.4°)和64.1%(4.1°)(P<0.01),局部后凸畸形得到纠正,腰椎矢状位平衡得到有效改善。术后间接减压指标较术前均显着提高(P<0.01),其中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分别增加101.4%(7.2mm)和68.6%(3.5mm),左、右侧椎间孔高度分别增加28.6%(3.6mm)和26.0%(3.3mm),左、右侧椎间孔面积分别增加18.1%(12.3mm2)和22.7%(15.1mm2),椎管面积增加24.8%(24.3mm2),椎管中央矢状径增加25.2%(3.0mm),ASIA神经损伤等级全部恢复到E级,间接减压效果好。术后3个月复查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性指标恢复正常水平。总体并发症23.3%(7/30),其中腹胀3例(其中1例伴左侧输尿管挫伤),股前区疼痛/麻木2例,经对症治疗均获痊愈。Cage下沉2例,无相关临床症状无需处理。此外,术中无内脏穿孔、大血管破裂及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未发现Cage移位、钉棒松动及断裂等不良事件。植骨均获融合,末次随访改良Macnab评价手术疗效优15例,良15例,手术优良率100%,无感染复发需再次手术病例。结论对于选择合适的患者,XLIF联合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化脓性腰椎感染,可以在直视下实现病灶彻底清除的同时获得脊柱的即刻稳定性,术后临床症状得到迅速而持久的缓解,腰椎矢状位平衡和间接减压等影像学指标均显着改善。联合合理的抗感染治疗方案,未发现严重并发症及感染复发病例,植骨均获融合。研究表明,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XLIF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腰椎感染手术方式。

孙允龙[6](2019)在《增材制造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章:选区激光熔融技术制备的复合孔隙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力学性能及成骨能力评价目的:评价选区激光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备的复合孔隙多孔钛合金(Ti6Al4V)支架的力学性能及成骨能力。方法:借助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ssisted design,CAD)软件通过布尔并集运算将同一晶胞来源的两种不同规格的单一孔隙结构组合成为一种新型的复合孔隙结构。基于这种思路利用选区激光熔融技术制备四种不同的多孔钛合金支架,分别命名为A、B、C、D,其中A、B为均一孔隙组,C、D为复合孔隙组,选用传统锻造钛合金试样作为对照组。分别从力学性能、体外细胞相容性和体内骨整合能力、抗拔出力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与传统锻件相比,4组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更接近人体正常骨组织,且复合组的弹性模量高于均一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相容性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间充质干细胞数量在每组多孔支架上均有增加,但每组多孔钛合金支架上的细胞数目在第5D时出现差异。在第10D时,D组复合孔隙支架上的细胞数量最多(P<0.05)。且该组在成骨分化实验的第14D也具有更高的ALP活性(P<0.05)。参照体外细胞试验的结果并最终选择B、D两组结构制成体内植入物植入兔股骨远端。体内植入实验表明,3个月时,B、D两组间骨体积分数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拔出力试验提示D优于B,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基于SLM制备的复合孔隙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弹性模量适宜,具有令人满意的骨整合能力,为个性化植入物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选择。第二章:基于磁共振数据重建三维模型的精确性评价及其临床应用第一节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磁共振图像数据是否适合3D打印模型的重建。方法:借助CAD软件设计一款模型,该模型由三个相互垂直的中空圆柱体构成,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四种不同的规格,并向其内部灌入稀释对比剂。针对同一模型分别进行CT及不同种类MRI序列扫描,获得相应的三维模型。选取的MRI序列分别为常规T1WI序列、常规T2WI序列、3D-Vibe各项同性序列、3D-Vibe各项异性序列、3D-Dess各项同性序列、3D-Dess各项异性序列、3D-Space各项同性序列、3D-Space各项异性序列。将利用CT数据重建的模型选为对照组,并将其与利用MRI重建的模型置于同一坐标系中,经过相互配准后计算两种模型间的匹配度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常规序列相比,3D序列更适于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其匹配度间差异存在显着性意义(P<0.01)。3D各项同性序列与各项异性序列的匹配度进行对比时,可以发现,当模型体积较小时,两者匹配度间存在显着性差异(P<0.01),随着模型体积的增大,两者间匹配度的差异逐渐缩小。一致性检验提示3D磁共振各项同性序列所获模型与CT所获模型间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3D磁共振各项同性序列适宜进行三维模型的重建。第二节目的:我们将第一节筛选出的磁共振序列用于实际的模型重建过程中,并总结出利用CT、MRI数据进行复合建模并最终通过3D打印制备医学模型的一般流程。方法:利用VX2细胞构建载瘤兔模型,分别于术后2周及4周对病灶进行CT及MRI扫描。将CT所获得的股骨模型与MRI所获得的股骨模型进行配准并计算匹配度。配准完成后将CT所获股骨模型与MRI所获肿瘤模型进行布尔运算得到复合模型。结果:本节中通过对动物模型的重建证明第一节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基于3D各项同性磁共振序列图像数据所或模型较真实的反应了股骨的实际形态,与CT数据相结合后可以更加逼真的重建病灶的轮廓及细节。结论:通过实际建模操作,再次证明了利用MRI数据进行骨与关节模型精确重建的可能性。第三章:增材制造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用于胸腰椎肿瘤切除后的稳定性重建目的:通过一系列病例介绍原发性胸腰段肿瘤切除术后使用增材制造人工椎体植入物进行前柱重建的初步结果。方法:经过充分告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后,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共有8名患者自愿接受增材制造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植入手术。术后分别于3个月、6个月、9个月时进行随访并获取患者相应的影像学资料,与术前资料进行对比后得出相应的结论。结果:经过最长10个月的临床随访,在所有患者中均未出现植入物的下沉、移动及断裂,植入单节段增材制造个性化植入物平均用时(4.5±0.9)分钟,所需X线曝光次数为(3.5±0.7)次。多节段用时(7.5±0.5)分钟,所需X线曝光次数为(4.5±0.5)次。结论:增材制造人工椎体植入物满足脊柱重建的需求,是脊柱肿瘤切除后稳定性重建的新选择。

付聪聪[7](2018)在《经后路脊柱重建治疗老年Magerl B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后路脊柱重建治疗老年Magerl B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老年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86例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经后路椎管探查减压,椎体内植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手术前后行CT检查计算伤椎椎管狭窄率,根据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变化评估椎体高度恢复、用Cobb角变化评估后凸矫正情况,Frankel分级标准变化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腰背部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变化情况。结果 86例患者经24~32个月随访,术后1周、1、2年CT检查提示伤椎骨折愈合,植骨满意,无断钉断棒。术前、术后1周、术后1和2年后椎管狭窄率、伤椎相对高度比、Cobb角较术前均显着改善(P<0.05),干预后1周、干预后1及2年后,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对Magerl B型胸腰椎骨折可单纯经后路固定、前柱结构重建并椎管减压,为该类型的胸腰椎骨折提供了一个相对微创、安全、效果可靠的手术方式。

黄稳定,魏海峰,严望军,蔡维泺,许炜,杨兴海,吴志鹏,刘铁龙,黄权,肖建如[8](2018)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L4椎体肿瘤的临床经验》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L4椎体肿瘤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评估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12月经后路实施全脊椎整块切除的21例L4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9例,女12例;年龄15~71岁,平均(47.1±15.6)岁。原发性肿瘤12例,转移性肿瘤9例,所有患者均为孤立性病灶。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影像学评估,严格筛选患者。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肿瘤切缘、并发症、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变情况、术前术后VSA评分、局部控制率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手术时间225~420min,平均(297.6±44.6)min。术中出血量为900~4100 ml,平均(2 247.1±904.5)ml。广泛切除者7例,边缘切除者9例,经瘤切除者5例。术后4例(19.0%)患者出现脑脊液漏,发生L4神经根麻痹者5例(23.8%),术后2~4周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6个月恢复至术前或正常水平。术后随访24~79个月,平均(50.4±17.1)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为(6.2±1.6)分,术后平均为(1.5±1.4)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疼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随访期内死亡3人,均为转移癌患者。钛网下沉7例(33.3%),无因内固定失败需要翻修的病例。结论单纯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L4椎体肿瘤是可行的,但术中神经并发症较多,手术适应证较窄,对病例的选择有严格要求。

王增平[9](2017)在《前路内镜辅助下后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前路内镜辅助下后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方法:2014年1月2016年12月采用前路内镜辅助下后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手术治疗胸、腰椎肿瘤患者共8例,其中男3例,女5例,平均年龄44(1665)岁;病程4.03(0.724)个月。病变累及胸椎6例(T4 1例,T6 1例,T7 1例,T10 2例,T78双节段1例),腰椎2例(L2、L4各1例)。肿瘤类型:原发性肿瘤5例(副神经节瘤、侵袭性血管瘤、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骨巨细胞瘤、滑膜肉瘤各1例);转移性肿瘤3例(肺癌、前列腺癌、乳腺癌来源各1例)。Tomita分期:I期1例,II期3例,IV期1例,V期2例,VI期1例。WBB分期:肿瘤位于49区(椎体)2例,累及椎体且超过一侧4区或9区5例,同时超过双侧4区和9区者1例。患者脊髓功能按Frankel分级评估:C级1例,D级7例。术前疼痛按视觉模拟评分法平均6.1分。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为孤立型骨转移,按Tomita转移瘤评分分别为2分、2分和4分,按Tokuhashi评分患者预期寿命均超过6个月,且符合全脊柱整块切除手术适应症。观察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并发症、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和VAS评分、局部肿瘤复发、内固定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全程行皮层体感诱发电位脊髓功能检测。平均手术时间为277.63(249320)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1195.0(8501550)ml,平均输血量为650(3001000)ml。手术前后病理结果一致。平均随访16.11(1318)个月,术后6个月VAS评分:优7例,良1例。术后12个月,2例术前Frankel D级患者仍为D级,其余患者(包括术前C级)均恢复至E级。新发脊柱侧弯和原有脊柱侧弯加重各1例,对外观和生活无影响;术后肺部感染2例,经积极抗感染后好转;肋间神经痛和取骨区疼痛各1例;胸腔积液2例,经预防感染,延迟拔出胸腔闭式引流管等处理后好转。所有患者未见主要血管、神经脊髓、脏器损伤和脑脊液漏发生。毛细血管扩张性骨肉瘤患者术后13个月时肿瘤复发,行病灶清除+局部放疗,并于首次术后16个月,第2次术后3个月因肿瘤再次复发而死亡。随访期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及钛网下沉等。结论:虽然经典的全脊柱整块切除术能够降低脊柱肿瘤局部复发率,延长患者寿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实施手术面临出血多、难度大、风险高等难题。将内窥镜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病椎周围软组织分离,椎体节段血管结扎,大血管(胸、腹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的保护,避免了大血管的损伤,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减轻了手术创伤。对全脊柱整块切除术进行了技术和器械的改进,实现了全脊柱整块切除的微创化,避免了神经脊髓损伤,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术中需要变换体位,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麻醉风险。本研究病例数较少,大宗病例的对照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主要内容。

黄稳定,严望军,肖建如,管华鹏,许炜,黄权,杨兴海,魏海峰,吴志鹏[10](2015)在《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后脊柱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评估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后不同重建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取8具成人新鲜L1S1节段脊柱标本,完整标本经过测试后建立L4全脊椎整块切除模型。每具标本依次行四种内固定重建:(1)L3L5螺钉+人工椎体短节段固定(SP);(2)L3L5螺钉+人工椎体+侧前方短节段固定(ASP);(3)L2S1螺钉+人工椎体长节段固定(MP);(4)L2S1螺钉+人工椎体+侧前方长节段固定(AMP)。采用非损伤性加载的方式对完整标本和不同重建标本模型进行加载,测试其在六个运动方向上的活动度。结果在屈曲、后伸与侧屈状态下,与完整脊柱标本相比,所有重建后的脊柱标本活动度均减小,附加侧方固定后脊柱活动度较无附加固定者减小。在侧屈状态下,与SP(左3.14°±0.35°,右3.44°±0.34°)相比,ASP(左1.89°±0.37°,右2.08°±0.36°)、MP(左1.87°±0.32°,右1.97°±0.33°)及AMP(左1.32°±0.29°,右1.61°±0.33°)的活动度均明显减小。在旋转状态下,ASP(左4.21°±0.58°,右4.02°±0.59°)、AMP(左3.56°±0.55°,右3.52°±0.48°)的标本活动度均比完整标本(左7.47°±1.00°,右7.57°±0.84°)减小;与SP(左9.28°±1.01°,右9.48°±0.98°)相比,MP(左6.33°±0.71°,右5.88°±0.62°)、ASP及AMP的活动度均明显减小,而AMP的活动度较MP更小。结论多节段固定的稳定性优于短节段固定,附加侧方固定后脊柱的稳定性增强,但后路长节段附加侧方固定并不比短节段的稳定性更好。

二、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论文提纲范文)

(1)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术中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3D打印人工椎体
    1.3 手术方法
    1.4 结果观察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手术一般情况
    2.2VAS、JOA评分
    2.3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2.4并发症
3 讨论

(2)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方法
    2.1.纳入与排除标准
    2.2.一般资料
    2.3.治疗方法
    2.4.观察指标
    2.5.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4.1.3D打印假体脊柱重建的优势
    4.2.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脊柱重建的疗效
    4.3.3D打印假体的不足及改进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综述 3D打印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第一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血流灌注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脊柱短缩在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中对脊髓NO和ET-1表达的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三部分 脊柱短缩与不短缩犬全脊椎切除脊柱成角的脊髓差异蛋白质学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四部分 全脊椎切除并脊柱短缩治疗伴严重脊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术中脊髓血流灌注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脊髓血流灌注与脊髓损伤的动物实验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
    1.4 手术方法与围术期处理
    1.5 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讨论
    3.1 3D打印人工椎体有利于减少内植物沉降率
    3.2 3D打印人工椎体有助于促进成骨
    3.3 3D打印人工椎体有个体化匹配的优势

(5)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腰椎间隙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6)增材制造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
1.第一章选区激光熔融技术制备的复合孔隙多孔钛合金支架的力学性能及成骨能力评价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2.第二章基于磁共振数据重建三维模型的精确性评价及其临床应用
    第一节 :磁共振图像应用于三维模型重建的可行性分析
        研究目的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节 :基于CT、MRI数据复合建模在医学3D模型重建中的应用
        研究目的
        材料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一:基于CT及 MRI复合数据建立医学3D打印模型的相关流程
    附二:典型病例展示
    参考文献
3.第三章增材制造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用于胸腰椎肿瘤切除后的稳定性重建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4.综述
    参考文献
5.致谢

(7)经后路脊柱重建治疗老年Magerl B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术后处理及随访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1周、1、2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的比较
    2.2 手术前后Frankel分级改变情况
    2.3 干预后不同时间点腰背部疼痛VAS评分变化情况
3 讨论

(9)前路内镜辅助下后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二、临床表现
    三、影像学检查
    四、病理学检查
    五、脊柱肿瘤分期与评分
治疗方法
    一、术前准备
    二、手术方法
    三、术后处理
    四、随访及疗效评估
    五、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手术情况
    二、术后随访情况
讨论
    一、全脊柱整块切除术概述
    二、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与评分系统
    三、内镜辅助下全脊柱整块切除术手术适应症
    四、内镜辅助下全脊柱整块切除术相关解剖及手术入路
    五、内镜辅助下全脊柱整块切除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
    六、内镜辅助下全脊柱整块切除手术的优越性
    七、内镜辅助下全脊柱整块切除手术的并发症
    八、内镜辅助下全脊柱整块切除手术的缺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四、侧方途径切除胸腰椎肿瘤和脊柱重建(论文参考文献)

  • [1]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椎体切除术中的疗效评价[J]. 孙越,王海瑞,刘艳成,张净宇,李爽,胡永成. 天津医药, 2021(11)
  • [2]3D打印假体在脊柱肿瘤切除术后重建的早期效果观察[D]. 黄杜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3]脊柱短缩保护脊髓血流灌注及脊髓差异蛋白质组学的相关研究[D]. 李韬.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应用[J]. 张亚,孙允龙,熊伟,方忠,王伟,石志良,李锋.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2021(01)
  • [5]微创极外侧入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感染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研究[D]. 杨正伟.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增材制造个性化人工椎体植入物在脊柱肿瘤治疗中的应用[D]. 孙允龙.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4)
  • [7]经后路脊柱重建治疗老年Magerl B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J]. 付聪聪. 中国当代医药, 2018(34)
  • [8]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治疗L4椎体肿瘤的临床经验[J]. 黄稳定,魏海峰,严望军,蔡维泺,许炜,杨兴海,吴志鹏,刘铁龙,黄权,肖建如. 中华骨科杂志, 2018(10)
  • [9]前路内镜辅助下后路一期全脊柱整块切除技术在胸、腰椎肿瘤中的应用[D]. 王增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7(08)
  • [10]下腰椎全脊椎整块切除术后脊柱重建的生物力学研究[J]. 黄稳定,严望军,肖建如,管华鹏,许炜,黄权,杨兴海,魏海峰,吴志鹏. 中华骨科杂志, 2015(09)

标签:;  ;  ;  ;  ;  

胸腰椎肿瘤切除和脊柱重建的横向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