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流性食管炎胃镜诊断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舒颖,叶石才,吴巍芸,陈立军,潘玉凤,陈秀凤[1](2021)在《食管溃疡207例胃镜诊断结果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食管溃疡207例胃镜诊断结果。方法收集2010年12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胃镜室行胃镜检查确诊为食管溃疡的患者207例,对胃镜诊断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7例患者食管溃疡病因前三位是特发性食管炎、食管物理损伤及反流性食管炎。且经分析发现61~90岁年龄段患者病因首位是食管恶性肿瘤,≤60岁者病因首位是特发性食管炎。食管溃疡集中发病于食管中下段,病因首位是特发性食管炎,而食管上段病因首位是食管物理损伤。食管溃疡主要为单发,病因首位是特发性食管炎,而食管多发溃疡病因首位是反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病灶直径≥2 cm者病因首位是食管恶性肿瘤,而病因最为少见的是反流性食管炎。结论 207例食管溃疡患者经电子胃镜检查确诊,且分析发现该病病因与患者年龄、溃疡发病部位、溃疡数量及直径大小相关。通过电子胃镜诊断确诊,并详加分析食管溃疡不同病因所致特点等,利于较好掌控病症,便于诊治。
李文燕,孟凡冬,王媛,张澍田[2](2021)在《以咽异物感为主诉疑诊胃食管反流病的4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以咽异物感为主诉疑诊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这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就诊、主诉咽异物感、需要与GERD鉴别的4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食管pH阻抗监测、食管测压、胃镜检查等资料。根据症状分为3组:单一咽异物感症状组、伴有GERD食管症状组、伴有其他症状组;比较胃镜、pH阻抗监测、食管压力测定结果;比较阻抗正常与异常组食管测压参数的差异。结果 46例患者临床症状仅存在咽异物感11例,伴有轻度反酸烧心反流症状15例,6例伴有胸痛,其他伴随症状为:嗳气、咳嗽、声嘶等;根据症状分3组,仅有咽异物感症状组11例;伴有GERD食管症状组21例(伴有轻度反酸烧心反流15例,伴有胸痛6例);伴有其他症状组14例(嗳气、咳嗽、声嘶等)。食管pH阻抗监测病理性反流19例(41.3%),其中酸反流11例、弱酸反流7例、非酸反流1例,近端反流40例;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10例; pH阻抗监测或胃镜检查胃食管反流25例; 3组症状组间病理性反流发生率、胃镜下反流性食管炎诊断率无差异。食管测压:上食管括约肌(UES)静息压减低6例、下食管括约肌(LES)静息压减低26例、食管裂孔疝8例、无效食管动力13例、测压2项以上异常14例;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10例。根据伴随症状分组,组间pH阻抗监测和胃镜检查异常率无显着差异,食管pH阻抗异常组(19例)与正常组(27例)比较,食管测压参数存在2项以上异常者增多(P <0.05)。结论以咽异物感为主诉的患者,无典型GERD症状时,食管pH阻抗监测、食管测压参数2项以上异常、胃镜检查对诊断有意义。
闫玲玲[3](2021)在《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及胃镜下黏膜改善情况等,探讨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于2019.11-2020.12在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将符合本研究纳、排标准的80名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患者,在未就诊前先对80例患者进行编码,然后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最终7例脱落未至疗程结束,共73例患者入组。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组给予中药颗粒剂(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采用医学统计软件将观察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黏膜改善情况、反流性疾病问卷评分等指标所记录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停药后第4周RDQ总积分较治疗前降低≤50%者为复发。再据其结果分析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及用药安全性。结果:⑴疗效方面:两组患者经治疗后胃镜下黏膜改善率分别为82.8%(治疗组)、89.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有效率分别为94.3%(治疗组)、76.3%(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RDQ症状有效率分别为91.4%、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发率分别为8.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总积分方面: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总积分及RDQ总评分方面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组间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⑶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方面:治疗后两组中医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两组在改善大便方面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治疗后治疗组胃脘痞满、乏力、纳差积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烧心、泛酸、嗳气或反流、隐痛积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⑷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行相关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且服药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中与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比较,在改善烧心、泛酸、嗳气、隐痛、胃脘痞满、乏力、纳差等临床症状方面疗效确切,复发率低,且安全有效;在改善大便及胃镜下黏膜愈合率方面,两组疗效相当,无明显差别。
刘松[4](2021)在《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与单纯使用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寒热错杂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其可行性,为本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收集的符合纳排标准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口服艾司奥美拉唑肠溶片治疗,每次40mg,每日1次,治疗8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术苓泻心汤口服,每日1剂,治疗8周。治疗前u后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评分与胃镜分级评分,比较两组的复发率,并对其进行安全性评价,综合分析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1.GERDQ量表积分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后GERDQ量表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GERDQ积分,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总积分和疗效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中医症状总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组总积分优n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有效率(91.7%)显着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单项症状积分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前后三项主症(胸骨后灼痛、反酸、胃脘隐痛)和四项次症(食欲不振、神疲乏力、肠鸣便溏、手足不温)各项积分均显着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7项中医症状,治疗组在胸骨后灼痛、反酸、食欲不振、肠鸣便溏、手足不温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而治疗组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4.胃镜积分和疗效比较:分别对比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胃镜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组间对比治疗后两组胃镜积分,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胃镜有效率(80.5%)明显高于对照组(6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复发率的比较:治疗组复发率(14.7%)明显低于对照组(39.4%),提示治疗组复发率低,远期疗效更好(P<0.05)。6.安全性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行血尿便常规、肝肾功、心电图等检查均未出现明显异常,无用药后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可改善患者中医临床证候与内镜下炎症,并降低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王子涵[5](2021)在《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延边地区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确诊的常见消化道疾病的分布特点,为延边地区临床消化道多发疾病的早期防治和卫生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延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的6164名受检者为研究对象。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主要疾病的性别、民族、年龄、疾病检出率的相关性。结果:1.延边地区上消化道疾病常见的主要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息肉、胃癌,其检出率分别为53.89%、14.75%、7.46%、6.36%、5.11%(3.18%、1.93%)、1.09%、0.85%。2.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在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38.65%,男性则为25.85%;胃息肉在女性患者的检出率为11.00%,而男性为3.94%,两种疾病男性检出率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十二指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食管炎、残胃炎、食管胃黏膜异位、食管癌及胃癌女性检出率均低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朝鲜族与汉族患者中,汉族慢性非萎缩性、十二指肠溃疡和Barrett食管所占比值高于朝鲜族,而慢性萎缩性胃炎、食管和或胃底静脉曲张、胃癌、门脉高压性胃病检出水平均低于朝鲜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不同年龄组方面,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溃疡、胃息肉、十二指肠溃疡、食管癌、胃癌检出率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中老年组最多见。另外,恶性肿瘤发病率以老年组最高,检出率为2.51%,中年组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78%,青年组恶性肿瘤检出率为0.08%,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5.以气候统计法将季节分为春夏秋冬,夏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高于春季,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所占比值低于春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秋季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低于夏季,而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及冬季慢性萎缩性胃炎所占比值均高于夏季,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延边地区常见的上消化道疾病有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息肉、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2)各类疾病在45岁及以上人群中有相对较高的检出率,普遍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汉族患者多于朝鲜族患者,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胃息肉女性多于男性。(3)胃癌与食管癌在中老年人群检出率高,明显高于青年组,且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胃癌患病率朝鲜族高于汉族。
许凤英[6](2021)在《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总结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并进一步分析导致反流性食管炎的相关因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对本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使中医辨证系统更加标准化、客观化,为今后更有效诊疗RE奠定基础。方法:对2020年0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晋江市中医院及泉州市中医院脾胃科门诊及病房符合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的RE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如实填写临床登记表,并根据症状和舌脉进行辨证分型,整理复核收集到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06例RE患者的一般资料:本研究206例RE患者中,男性161例(78.16%),女性45例(21.84%),男女比例约为3.58:1。年龄最大者为70岁,最小者为23岁,平均(43.80±11.98)岁。年龄分组主要以青年人107例(51.94%)及中年人79例(38.35%)为主。病程主要以1~3年68例(33.01%),<1年62例(30.10%)为主。胃镜分级主要以A级102例(49.51%),B级83例(40.29%)为主。HP检测阳性检出率38.83%。发病诱因与本病关系从大到小为:情志不畅>饮食不适>劳逸过度>感受外邪。饮食偏嗜前三位:习惯饮酒、喜食油腻、喜食海鲜。出现典型的反流症状者有178人,所占比例达86.41%。2.206例RE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肝胃郁热证67例(32.52%)>脾胃湿热证57例(27.67%)>胆热犯胃证32例(15.53%)>气郁痰阻证22例(10.68%)>瘀血阻络证15例(7.28%)>中虚气逆证13例(6.31%)。3.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的研究性别:性别与中医证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主要分布在青年组,中虚气逆证主要分布在中、老年组。病程:RE患者病程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病程的相对较短,瘀血阻络证及中虚气逆证的病程相对较长。胃镜分级:RE患者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肝胃郁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B级为主,脾胃湿热证胃镜分级以A级为主,瘀血阻络证胃镜分级以C级为主,D级较少见,主要以中虚气逆证为主。HP感染:HP感染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胃湿热证及肝胃郁热证HP阳性率较高,中虚气逆证HP阳性率最低。诱因:发病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情志不畅是肝胃郁热证的主要诱因;饮食不适是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诱因;劳逸过度是中虚气逆证的主要诱因;感受外邪引起RE发病的情况则较少。RE合并症:RE合并糜烂性胃炎、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泉州地区RE的发病人群中,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发病人群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病程主要在3年之内,且容易复发。2.RE患者中医证型从高到低依次为: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胆热犯胃证>气郁痰阻证>瘀血阻络证>中虚气逆证。RE主要中医证型以实证、热证多见。3.年龄、病程、胃镜分级、HP感染、诱因与中医证型分布具有相关性。4.RE胃镜下合并症:以合并糜烂性胃炎及合并十二指肠溃疡居多。RE合并糜烂性胃炎最常见中医证型为肝胃郁热证,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的中医证型是脾胃湿热证。
郭少楠[7](2021)在《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课题通过观察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患者,收集分析治疗前后患者的反流性疾病问卷(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RDQ)、胃镜下食管黏膜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探讨分析该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患者70例,按先后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5例。治疗组予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予雷贝拉唑钠肠溶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疗程结束后分别对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各项主症和次症积分及中医证候总积分)、RDQ积分、胃镜下分级及积分进行统计分析处理,并统计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1、中医证候综合疗效: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91%和67.65%,比较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2、RDQ总积分比较:组内比较,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降低RDQ总积分(P<0.01);组间比较,治疗后治疗组的RDQ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胃镜下食管黏膜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食管黏膜损伤(P<0.01),治疗组内镜治疗总有效率90.91%,对照组内镜治疗总有效率85.29%,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中医单项证候比较:组内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反酸、泛吐清涎、嗳气、胃脘隐痛、食少纳差、胃脘痞满、神疲乏力、大便稀溏证候均较前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反酸、嗳气、胃脘隐痛、食少纳差、大便稀溏证候均较前改善(P<0.05),泛吐清涎、胃脘痞满、神疲乏力证候较前无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中医各单项证候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治疗后两组均能明显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明显(P<0.01)。6、服药期间,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中医证候疗效方面,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能明显改善中虚气逆证各项中医证候,显着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且效果均优于单纯西药组。2、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肠溶胶囊能明显改善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促进食管黏膜损伤修复,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周慧玲[8](2021)在《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为临床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提供新思路。方法:将所纳入来源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肝脾胃病科门诊的72例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治疗,治疗组给予中药汤剂三香汤加味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口服治疗,两组疗程均为8周。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积分、胃镜下食管黏膜分级,用统计软件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肝胃郁热型反流性食炎的临床效果。结果:本研究共入组72例患者,在试验过程中,共脱落5例,完成试验的病例共67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对67例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食管黏膜分级等数据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1)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组烧心、反酸、胃脘灼痛、嗳气反食、嘈杂易饥、心烦易怒症状改善较对照组明显(P<0.05),对照组胸骨后灼痛、胃脘灼痛、脘腹胀满症状有所改善(P<0.05),胸骨后灼痛、脘腹胀满症状,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2)胃镜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73%;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治疗组胃镜下食管黏膜改善情况疗效优于对照组;(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4.8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安全性: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良反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三香汤加味联合雷贝拉唑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在改善症状、胃镜下食管黏膜情况方面,疗效优于雷贝拉唑,并且具有安全性,值得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吕晶晶[9](2021)在《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总结、归纳、浓缩内镜下RE的辨证规律,以期为RE的中医辨证增加客观依据;探析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深化中医对RE病因病机的认识,以期为临床诊治RE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福州市中医院,经胃镜诊断为RE,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80人,收集和整理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胃镜下食管黏膜的洛杉矶(Los Angeles,LA)分级、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情况、镜下合并症、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评分,并运用SPSS2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在性别上,RE患者男女比例约为1.43:1;在年龄上,本研究所纳入的RE患者年龄在18-65岁之间,其中46-55岁这一年龄层为发病高峰;在BMI上,超重患者所占比重最大,约占总人数的46.1%。2、中医证型分布:肝胃郁热证(18.9%)>脾胃湿热证(17.8%)>气郁痰阻证(17.2%)>中虚气逆证(15.5%)>胆热犯胃证(15.6%)>瘀血阻络证(15%)。3、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相关性:RE不同证型与年龄无明显相关(P>0.05),但在性别构成及BMI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P<0.01),其中男性以肝胃郁热证为主,女性以气郁痰阻证为主,脾胃湿热证患者BMI指数最高。4、中医证型与胃镜下表现的相关性:①RE不同证型间LA分级情况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脾胃湿热证患者在A级分布的人数最多,约占65.6%;B级患者中肝胃郁热证及胆热犯胃证升高最为明显,约55.9%及57.1%;C级及D级患者均以中虚气逆证为主。②RE不同证型间Hp感染情况具有明显差异(P<0.05),其中脾胃湿热证患者Hp阳性率最高。5、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①RE证型与患者是否合并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其中气郁痰阻证与肝胃郁热证患者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占比均明显高于其余四个证型。②RE不同证型的焦虑、抑郁程度具有显着差异(P<0.01),其中气郁痰阻证与肝胃郁热证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明显高于胆热犯胃证、脾胃湿热证、瘀血阻络证及中虚气逆证。结论:1、评估RE患者LA分级及Hp感染情况有助于为其中医辨证提供客观依据。①RE不同中医证型与LA分级具有显着差异性(P<0.01),随着中医证型的由实转虚,食管炎严重程度由轻向重转变。②RE不同中医证型间Hp感染情况具有显着差异性,其中脾胃湿热证Hp阳性率最高。2、RE不同中医证型的焦虑、抑郁状态具有显着差异性(P<0.05),其中肝胃郁热证及气郁痰阻证患者更具有焦虑、抑郁倾向。研究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有助于在临床中对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RE患者做到早发现、早干预,以期提高RE的疗效。
王炳然[10](2021)在《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反流性食管炎(RE)是一种由胃、十二指肠中的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造成食管黏膜损伤而引起的食管炎症性病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并且近些年的发病逐渐升高,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RE的首选药物,它起效较快,但副作用较多,停药后复发率较高。中医药治疗RE能够在缓解临床症状和降低复发率等方面显示出一定优势,已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研究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献研究,主要阐述RE的中、西医研究进展;第二部分是临床疗效研究,验证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临床疗效,并通过随访,对远期疗效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实验研究,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大鼠造模,从调节cAMP/PKA信号通路及上下游相关蛋白表达的角度探讨健脾降逆方治疗RE的机制。研究方法临床研究:纳入131例中虚气逆型RE病例,其中对照组64例、治疗组67例。治疗组予健脾降逆方颗粒剂口服,每日2次,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20mg/每次,2次/每日。服药周期均为8周,在治疗前后对两组进行安全性检查,对治疗组治疗前后MTL、VIP、Ghrelin进行对比,并分别于停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进行问卷随访。实验研究:选用8周龄SD大鼠,使用贲门肌切开结合幽门部半结扎的方法进行RE造模,于造模后进行分组,共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对照组、中药高剂量组、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予蒸馏水灌胃,对照组予奥美拉唑肠溶片药液灌胃,中药组分别以不同浓度的健脾降逆方灌胃,灌胃14天后进行取材,应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VIP、Ghrelin含量;PCR法检测下段食管组织中VIP、VPAC2、Ghrelin、GHSR、cAMP、PKA mRNA 表达;Western Blot 法测定下段食管组织中cAMP、PKA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ROCK1、MLC阳性表达。研究结果临床研究部分:(1)对于GerdQ量表评分而言,在服药8周后,健脾降逆方和奥美拉唑均能有效降低总分,两者未显示出明显差异,但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6个月的远期效果均优于奥美拉唑,并且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之间未体现出明显差异,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2)根据GerdQ量表判断复发率,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与远期疗效对比的结果一致。(3)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主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并在远期疗效上显示出与GerdQ量表同样的趋势:健脾降逆方在停药3个月和停药6个月并未体现出明显差异,至停药12个月时,才出现明显的疗效下降,体现了对疗效具有较好的保持效果。而奥美拉唑在停药3个月便出现症状反复。(4)对于中医症状分级量表中的次要症状评分而言,健脾降逆方的疗效在治疗后、停药3个月、停药6个月、停药12个月均优于奥美拉唑。(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MTL含量较治疗前升高,血清VIP含量较治疗前降低,胃底Ghrelin表达较治疗前增多。实验研究部分:(1)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在毛发光泽、行动、进食饮水量等方面均优于其余5组。在手术后第7天,随机选择2只非假手术组大鼠取材,HE染色后观察食管大体及病理形态,验证造模成功。(2)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减少VIP及受体VPAC2mRNA表达;中药高、中剂量组较对照组和中药低剂量组而言,均能有效增加Ghrelin及受体GHSR mRNA表达。(3)中药高、中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cAMP、PKA mRNA表达水平。(4)中药高剂量组能够显着增加ROCK1、MLC表达,中剂量组能显着增加ROCK1表达,但MLC的表达仅有升高趋势。结论在本次研究中,验证了健脾降逆方对于RE典型症状的短期疗效(8周内)与奥美拉唑相当,同时在缓解非典型症状上疗效显着,且对停药后的疗效维持具有明显优势,这与健脾降逆方益气健脾,和降胃气,治本顾标的功效相适应。在观察到健脾降逆方对于RE的临床疗效后,通过动物实验验证健脾降逆方能够调节VIP、Ghrelin分泌,减轻食管黏膜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cAMP/PKA信号通路活性,增加下游蛋白ROCK1、MLC表达,增强平滑肌收缩,促进胃排空有关。
二、反流性食管炎胃镜诊断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反流性食管炎胃镜诊断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食管溃疡207例胃镜诊断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分析207例患者病因及其与年龄的关系 |
2.2 分析207例患者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
2.3 分析207例患者病因与溃疡数量的关系 |
2.4 分析207例患者病因与溃疡大小的关系 |
3 讨论 |
(2)以咽异物感为主诉疑诊胃食管反流病的4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研究方法 |
1.3.1 收集患者资料 |
1.3.2 食管测压 |
1.3.3 食管24 h p H阻抗监测 |
1.3.4 胃镜检查及喉镜结果 |
1.3.5 观察指标及评价方法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临床症状 |
2.2 一般资料 |
2.3 食管24 h p H阻抗监测 |
2.4 胃镜结果 |
2.5 胃镜联合p H阻抗监测 |
2.6食管压力测定 |
2.7 按照是否存在病理性反流分组 |
2.8 喉镜检查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3)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2.研究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分析 |
5.结果 |
讨论 |
1.中医对RE的相关性论述 |
2.选用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本病依据 |
3.对照药物选择依据 |
4.临床结果分析 |
5.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胃镜检出疾病的一般分布 |
3.2 胃镜检出疾病的种类及性别分布 |
3.3 胃镜检出疾病的朝鲜族与汉族分布 |
3.4 胃镜检出疾病的年龄差异分布 |
3.5 胃镜检出的疾病的季节差异分布 |
3.6 同一患者一年内重复胃镜检查分布情况 |
第四章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胃息肉发生相关危险因素及恶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
(6)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资料与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HP感染的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脱落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调查表的设计 |
4.2 调查表的内容 |
4.3 调查步骤 |
4.4 病例筛选质量把控 |
4.5 数据整理 |
4.6 统计学分析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 |
1.1 性别分布规律 |
1.2 年龄分布规律 |
1.3 病程分布规律 |
1.4 是否为首次发病 |
1.5 胃镜分级分布规律 |
1.6 诱因分布规律 |
1.7 饮食偏嗜分布规律 |
1.8 主要症状分布 |
1.9 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
2 中医证型分布与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 |
2.1 性别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2 年龄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3 病程分组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4 胃镜分级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5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2.6 诱因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3 RE伴胃镜下其他并发症与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 |
3.1 RE合并症分布情况 |
3.2 RE合并糜烂性胃炎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3 RE合并十二指肠溃疡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讨论 |
1 中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1.1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病名 |
1.2 古今医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辨证分型 |
1.4 治疗 |
2 西医对反流性食管炎的研究 |
2.1 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机制 |
2.2 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疗 |
3 结果讨论 |
3.1 性别、年龄、病程、胃镜下分级分布特点 |
3.2 发病诱因、饮食偏嗜分布 |
3.3 临床症状分布 |
3.4 RE中医证型分布 |
3.5 RE性别、年龄、病程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6 RE胃镜下分级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7 HP感染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8 诱因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3.9 RE合并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1.7 终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判定 |
3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
2 一般资料分析 |
3 治疗前各组比较 |
4 治疗后指标的分析比较 |
4.1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4.2 内镜疗效分析 |
4.3 RDQ疗效分析 |
5 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1.1 古代医家对RE的认识 |
1.2 现代医家对RE的认识 |
1.3 导师对反流性食管炎的认识 |
2 方案的确立 |
2.1 选用健脾平逆汤的原因 |
2.2 选用雷贝拉唑的依据 |
3 健脾平逆汤方剂配伍特点及现代药理研究 |
3.1 方剂配伍特点 |
3.2 现代药理研究 |
4 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综合疗效比较 |
4.3 RDQ积分疗效比较 |
4.4 胃镜下食管黏膜疗效评价 |
5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知情同意书 |
附录 B 反流性疾病问卷(RDQ量表) |
附录 C 中医证候积分量化表 |
附录 D 反流性食管炎胃镜下分级及积分 |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文献综述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观察指标 |
3 疗效评定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统计方法 |
6. 统计结果 |
讨论 |
1 选题背景 |
2 导师治疗RE的学术思想 |
3 三香汤组方分析 |
4 问题与展望 |
5 结果分析 |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9)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及分级标准 |
2.2 中医辨病及辨证标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性别与年龄分布情况 |
1.2 BMI分布情况 |
2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
3 RE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年龄、BMI的关系 |
3.1 RE不同中医证型与性别的关系 |
3.2 RE不同中医证型与年龄的关系 |
3.3 RE不同中医证型与BMI的关系 |
4 RE不同中医证型与LA分级、Hp感染、合并症的相关性 |
4.1 LA分级情况 |
4.2 LA分级与Hp相关性 |
4.3 中医证型与LA分级相关性 |
4.4 中医证型与Hp感染相关性 |
4.5 中医证型与合并症的相关性 |
5 中医证型与焦虑状态的相关性 |
5.1 焦虑状态程度分布情况 |
5.2 RE患者不同证型与焦虑状态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
6 中医证型与抑郁状态的相关性 |
6.1 抑郁状态程度分布情况 |
6.2 RE患者不同证型与抑郁状态严重程度的关联性 |
讨论与分析 |
1 西医对RE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危险因素研究 |
1.3 发病机制研究 |
1.4 西医治疗现状 |
2 中医对RE的认识 |
2.1 中医对RE病名的认识 |
2.2 中医对RE病因病机的认识 |
2.3 中医对RE辨证分型的认识 |
3 课题研究成果分析 |
3.1 RE中医证型分布规律的认识 |
3.2 RE中医证型与一般资料的相关性分析 |
3.3 RE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的相关性分析 |
3.4 RE中医证型与焦虑、抑郁状态相关性分析 |
4 课题不足之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10)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反流性食管炎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中医病名研究 |
2 病因与病机探究 |
3 中医治疗方法 |
4 中医预后与调护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反流性食管炎的西医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特征 |
2 病因和发病机制 |
3 临床表现 |
4 诊断方法 |
5 治疗手段 |
6 讨论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部分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临床资料 |
1 病例来源 |
2 西医诊断标准 |
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4 病例纳入标准 |
5 病例排除标准 |
6 入组病例一般情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计算 |
2 分组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观察指标 |
5 统计分析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结果 |
1 基本情况及安全性指标结果 |
2 GerdQ量表结果 |
3 主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
4 次要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
5 总症状疗效评定结果 |
6 复发率对比 |
7 血清MTL、VIP结果 |
8 胃组织中Ghrelin表达结果 |
第五节 讨论 |
1 组方思路 |
2 脾、肝二脏与RE的关系 |
3 健脾降逆方对中虚气逆型RE的治疗思路 |
4 研究结果分析 |
5 MTL、VIP、Ghrelin与RE的关系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健脾降逆方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四、反流性食管炎胃镜诊断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食管溃疡207例胃镜诊断结果分析[J]. 刘舒颖,叶石才,吴巍芸,陈立军,潘玉凤,陈秀凤. 中国处方药, 2021(10)
- [2]以咽异物感为主诉疑诊胃食管反流病的46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J]. 李文燕,孟凡冬,王媛,张澍田.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1(16)
- [3]外台茯苓饮合乌贝散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中虚气逆证的临床研究[D]. 闫玲玲.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术苓泻心汤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寒热错杂型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D]. 刘松.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5]延边地区6164例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的回顾性分析[D]. 王子涵. 延边大学, 2021(02)
- [6]泉州地区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相关因素研究[D]. 许凤英.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健脾平逆汤联合雷贝拉唑治疗中虚气逆证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观察[D]. 郭少楠.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8]三香汤加味治疗反流性食管炎(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研究[D]. 周慧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证型与镜下表现及焦虑、抑郁状态的相关性研究[D]. 吕晶晶.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健脾降逆方治疗中虚气逆型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及机制研究[D]. 王炳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