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等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对等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一、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王梦莉[1](2021)在《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文中提出格莱斯(Grice)1967年提出“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其中包括量、质、关系、方式四项准则,并指出交际的双方要采取合作态度并遵循合作原则下的相关准则。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理论皆是语用学研究的重点之一,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通常具有会话含义,这种含义具有可取消性、非规约性、不确定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违反合作原则会话成为维译中的重难点。违反合作原则的会话普遍存在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现实交际场景中,因此探究一套适用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方法策略十分必要。本文在语用翻译观的理论框架下,通过从违反量准则、违反质准则、违反关系准则、违反方式准则这四个方面,对《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进行研究,发现除关系准则外,一般情况下源语与译语违反准则的情况是一致的。译者在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进行维译时,会尽可能的忠实原文保留会话含义,在可以直译的情况下则采用直译法,当直译后的译文不符合译语读者表达习惯,存在语序、表达层次上的障碍时,则从形式上对译语进行调整;当直译后的译文让读者出现理解偏误或难以理解时,则从意义上对译语进行调整。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语用翻译观对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研究,探究出了一套适应于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维译的模式。其中包括重构、糅合/切分、增补、还原、替代、阐释这6种具体的方法,总体可以划分为以意义为主和以形式为主的两类策略。在这两类策略及6种方法基础上归纳出的维译模式,有效地解决了《红楼梦》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在维译时的各种障碍,并为其它文学作品中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提供了参考的可能。

余平[2](2020)在《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翻译的认知研究肇始于20世纪中后期,不过直到21世纪初R.M.Martín提出“认知翻译学”这一术语,认知翻译学才获得了极大关注。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主张将认知科学及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原则和研究方法与翻译研究结合起来,为翻译学的理论发展和应用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范畴与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范畴化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可以有效规避中西传统译论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有助于进一步审思翻译的范畴属性。按照上述思路,很多翻译研究者在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过程以及策略等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局限:(1)以往研究虽能指出翻译是范畴之间的转换活动,但范畴转换的过程和模式仍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挖掘;(2)以往研究以对翻译现象的描写为主,解释性研究较少,即是说,他们并未交代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探讨翻译的范畴转换,旨在构建翻译的范畴转换模式,揭示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通过英汉翻译实例,探讨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这一根本性问题,挖掘翻译范畴转换背后的认知理据,以期拓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认知语言学的应用研究。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讨论和解决以下问题:(1)认知范畴观下,翻译的本质和属性是什么?(2)翻译范畴转换的具体模式是什么?(3)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为什么可以进行范畴转换?其认知基础和认知机制是什么?通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第一,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一项以范畴转换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即是说,翻译是一个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动态转换过程。翻译具有原型范畴属性,翻译的诸多属性和话题都是依据翻译的原型特征界定的。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存在范畴对等、范畴错位和范畴空缺三种范畴关系。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与翻译范畴的文化依存性紧密相关。不同类型文化依存词的形成是由于各民族具身体验的不同。不同的体验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模型和认知方式,这在语言上必然会留下印记,导致不同语言之间表征方式的差异,形成诸多对文化语境和社会语境依赖程度不同的文化依存词,进而导致这三种范畴关系的存在。第二,由源语范畴到目标语范畴的转换模式主要由语言范畴转换模式和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组成。在翻译实践中,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经历了范畴替换、范畴整合、再范畴化和跨范畴化等认知操作过程。该过程以原型范畴和理想化的认知模型为参照。此外,实现源语和目标语的信息对等,不仅需要语言层面(词汇、句法、语义、语用、文体等)的范畴转换,还可能涉及社会、文化等非语言层面的范畴转换。第三,翻译是具有隐喻性和转喻性的范畴转换活动。隐喻性体现在翻译具有隐喻的本质特征,即在范畴转换时需要借助范畴之间的相似性用目标语范畴来解读源语范畴。转喻性体现在翻译范畴转换的过程中。在范畴转换时,译者首先对源语范畴进行理解和解构,然后在目标语中寻找对应的范畴进行建构和表达。这一过程体现了“一范畴代另一范畴”的转喻操作。第四,翻译的范畴转换受具身认知和象似性的制约,并以此为理据。在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对源语范畴和目标语范畴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语言结构,还要考虑概念结构或经验结构,实现源语和目标语概念结构的对等。此外,译者还需具备一定的象似性意识,尽可能地挖掘文字背后隐藏的语言象似性特征,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皆似”理想的转换效果。认知翻译学是翻译研究的一种新范式。本研究在该范式下,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和范畴化理论,构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探讨了翻译的范畴转换过程,并揭示了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理据。本研究构建的翻译范畴转换模式是对以往翻译过程研究的有效补充。此外,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作为认知翻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发展和完善认知翻译学理论也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武梦竹[3](2020)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形象比喻的汉译研究》文中提出比喻作为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修辞方式之一,广泛应用于各类文学作品中。而其中形象比喻以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得到了广大文学作者的青睐。形象比喻的产生和发展与民族文化背景紧密相联,是最能反映不同民族之间文化差异的语言现象之一。因此,对俄罗斯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比喻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加直观地了解两国文化差异,促进民族交流。翻译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它离不开译者的再创造,忠实只是再创造的基础。形象比喻作为语言的交际功能和审美功能的有机结合体,是极富语言表现力的修辞方法,其种类繁多,文化差异明显,因此语言间的转换相当复杂,可译程度往往受译者水平的制约。一般来说,形象比喻的翻译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审美性原则。俄罗斯19世纪作家都善用比喻,而这一时期经典作品《当代英雄》和《贵族之家》的两位伟大作家莱蒙托夫和屠格涅夫则尤为擅长运用形象比喻。本文主要选取这两部作品的两个汉译本为例,在文学翻译理论框架内,对形象比喻的翻译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分别总结出了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下的翻译方法,从翻译角度探讨如何跨越不同文化之间的鸿沟去理解和再现原着的艺术形象。

袁浩翔[4](2020)在《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不同文化群体或不同民族在生产生活的交流中产生了许多极具自身文化特色的语言,而文化负载词就是最能反映这些文化群体或民族文化特色的语言层面之一。在翻译时,由于文化负载词的独特性,往往容易使其他文化群体或民族不便理解或产生误解,阻碍了人们之间的交流和学习。因此,如何正确、等效地翻译文化负载词,疏通人们交流的障碍,是一个具有研究意义的议题。《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有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之美称。就目前翻译领域的研究来看,《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成果已经比较丰硕,维译本的研究成果还比较稀少;物质文化词汇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多,其他文化词汇的翻译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选取了《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维吾尔语译文情况进行研究。本研究以等效翻译理论为视角,归纳分析了译者在翻译《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观察了原文文化内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有无发生缺失、增添、变异现象。通过该研究,希望能将文化信息更正确、更全面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文传递给维吾尔族的读者们,同时也为汉维翻译的实践活动提供一些可借鉴之处。本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对象与方法、研究现状和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文化负载词概述:主要界定文化负载词的定义和分类,阐明文化负载词的特点;第三部分为《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及分类统计:主要对生态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界定和《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依据作了详细的说明,并将《红楼梦》中的生态文化负载词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气象类、物象类和地名类五类,而后对这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再进行分类统计;第四部分为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分析:主要对《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及方法进行了统计分析,并运用等效翻译理论对使用各种翻译方法的译文进行了分析;第五部分为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阐述了翻译中几种严重不等效的情况,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语:主要总结了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文的整体翻译情况,不同语义类型文化负载词应采用的翻译方法以及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弋丹[5](2020)在《《国家宝藏》特色用语汉译维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宝藏》是2017年由央视推出的一档文博类节目,央视与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在文博领域进行探索。到目前为止共播出了2017、2018年两季就已经深受大众喜爱。《国家宝藏》从一开始就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结合古代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文化,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引导社会更多的年轻人去关注,也让更多的历史在新时代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真正做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在当今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让那些优秀传统文化重新回归到青年一代人的视野当中。本文以《国家宝藏》中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用语为研究对象,包括成语、俗语、文物专名、色彩类词语、古诗文等。对其进行分类及翻译分析研究,发现特色用语的翻译具有“非对应性大于对应性”的特征,在忠实原文、文化传递、简洁通顺的原则基础上提出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总结分析各类特色用语的翻译方法,提出对于《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可尝试走出传统翻译方法的圈子,从俗、雅、白三个视角出发。本文发现特色用语在翻译过程中存在文化意象不对等、词汇不对应以及译者素养的问题,并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对于《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要求翻译成果在准确传达出语言的表面意义的同时,也要传递能够容易接受的文化信息和内涵,更要使译语对象领会其交际意图。而翻译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语码转换,更是一种多维度、多空间的活动,需要从多维度出发寻找最合适的译文。最后结合生态翻译学理论针对《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提出创新的“三个三”,既空间之“三维”——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方法之“三译”——俗译俗、雅译雅、白译白;以及启示之“三论”——异化为主、意义优先、文化补偿。以期通过研究能够丰富文化类节目的翻译实践,让文博类节目能够更好地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除前言与结语外,本文分为五章。前言部分,主要从研究意义与价值、研究现状与动态、研究方法与路径、创新之处进行阐述,通过归纳总结学者们对特色用语本体研究、特色用语的翻译研究以及对传统文化用语的翻译研究,为后文的思路及写作提供参考与帮助。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介绍《国家宝藏》节目与特色用语及分类。第二章归纳总结《国家宝藏》中特色用语的翻译策略、原则及方法。第三章对《国家宝藏》中的特色用语翻译状况进行概述,探讨特色用语的文学性之别、可译性限度以及分析总结这类特色用语在翻译时产生的问题和可能的诱因。第四章本章节在对《国家宝藏》中的特色用语进行归纳总结、实践翻译、问题探讨环节的基础上提出“三维”“三译”的观点。第五章结合前两章提出关于《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三论”的启示。本文前一章的“三维”与“三译”以及本章的“三论”是本文的创新之处和重点所在。结语部分,对以上内容进行梳理,总结全文的安排及思路,以及写作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之处。

候蔚然[6](2020)在《十九大报告排比辞格维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以下简称十九大报告),内涵丰富、鼓舞人心,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笔者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的过程中,感受到大会报告不仅内容构思巧妙、博大精深、高屋建瓴,而且语言风格极具特色,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排比辞格也是普遍存在,数量可观,经过文献阅读,较穷尽地统计、分析后,得出共有152处排比辞格,按黄伯荣,廖旭东(2018)的观点初步分类,句子排比25处,句法成分排比127处。本文以十九大报告(单行本、维译本)为学习研究对象,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知识,首先在语义层面阐释了排比辞格在汉语中语义的意指范畴相同、不同以及整体语义叠进的特点。其次,在语法层面结合现代汉语相关理论,论证了排比辞格具有相似组构项和平行组构形式的特点。最后,在语用层面,译者采用了语用整合、语用顺应和语用显化这三种手段以期达到与汉语相同的语用效果。通过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发现,在报告文本维译时主要采取的翻译方法是直译,占比60%,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次之,占比26%,意译占比14%。报告中采用的翻译技巧有语序转换法、逐词翻译法、重构法、增译法、减译法。在运用以上技巧翻译时,译者首先考虑的是功能对等理论中的精确达意,排比的形式与读者反应类似是次考虑的,符合政治文献翻译的科学性与严谨性。因此,在汉维翻译实践中应结合具体实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形”“神”兼顾,方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译文与原文的语义逻辑相同、语法手段类似以及语用效果等值。

罗珍[7](2020)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彝译的可译性限度研究》文中认为翻译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等操不同语言的人们进行交流交往的桥梁,翻译的发展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使人们更好地了解彼此,因而翻译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就汉彝两个民族而言,二者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文化在不断融合,汉彝翻译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是可以翻译的,但不可能完全实现其有效转换。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语言结构、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结构以及不同的地域环境等复杂性情况,语言的转换中会存在或多或少的限制因素,即可译性限度。而且其限度的大小主要在于译者,只要译者掌握文字能力并积累丰富经验,就可以寻找各种补偿办法进行表达,缩小其限度,不断向完全可译靠近,从而提高译文质量。目前在汉彝翻译界,虽然有不少优秀的翻译作品不断涌现,但译文质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换句话说,翻译作品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再者,由于奈达所说的对等并不是“完全等同”而是“基本相似”。所以,功能对等理论中的“基本相似”为可译性限度中存在的限制因素的研究提供了空间,但目前译界很少从这一新的视角去研究可译性限度。基于此,本文将对此做些力所能及的研究。本文首先以功能对等理论为依据,并以汉语彝译为例,通过其语言与文化两个方面的差异探讨汉彝翻译的限度问题,并证实汉彝翻译中存在一定的限度问题。其次,在汉彝翻译领域,译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译文质量的不断提高都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为了提高汉彝翻译质量,使汉彝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更上一层楼,笔者试图寻求补偿可译性限度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地向原文靠近,从而进一步促进汉彝文化的交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等方法来对汉彝翻译中的可译性限度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本文的背景和意义,综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可译性的相关问题、汉彝翻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创新点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正文的第一章,概述了功能对等理论和有关可译性限度的理论基础,为后文的写作做铺垫;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根据汉彝两种语言的特点,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探讨汉彝翻译的限度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汉彝翻译中存在的限度问题,试图提出补偿汉彝翻译限度的手段,从而使源语和目的语尽可能地相似,提高译文质量,使汉彝两个民族的文化交流更加顺畅和完善,并对汉彝翻译的理论和实践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第五部分是对文章的一个总结。

Kerimova Polina[8](2020)在《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企业商业广告宣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广告让广大的消费者了解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并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公司产品、服务的决定,促进企业产品或者服务市场营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商业广告翻译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广大受众者的情感需求,只有消费者从情感上认同了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才有可能促进商品交易的达成。商业广告翻译必须要充分考虑受众的需求特点,比如,文化、情感、消费理念等等,这样才能够确保在保持商业广告“原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得到目标消费群体的认同,从而为促进产品或者服务市场营销活动的开展、市场营销战略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中,以情感理论作为指导,研究、分析商业广告翻译策略问题,全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首先,介绍了全文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情感理论的由来与内容以及概述了商业广告翻译的基本内容。其次,基于情感理论视角对商业广告的意图、价值、交际进行了解读;并影响商业广告翻译的因素、情感关联以及语言描述等内容;阐述了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应遵循的以人为本、价值传递、重点强化等基本原则,提出商业广告翻译应重点从修辞角度、文化角度进行关联的具体策略。最后,结合几个比较典型的商业广告翻译案例,从情感理论的维度分析了商业广告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这对于激发目标全体的消费欲望、获得他们的认同感以及促进商业广告营销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广告注重等效翻译,即使译语受众获得语境效果同原语受众获得的语境效果一致,最终目的要达到广告交际意图。为此,译者需考虑译语受众的情感需求,只有公众从情感、认知方面接受了广告,才能够为商业广告推介、营销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

李智[9](2019)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翻译理论产生以来,文学翻译研究就一直成为中西方学者倍感兴趣的话题。研究方法多种多样,研究视角层出不穷,从语义学、语用学到语篇分析,从文化学到社会学,不一而足。研究内容从文本分析到对社会文化因素的探讨,从词、句、篇的微观研究到对译者伦理道德和责任考察等等。翻译美学是翻译学的一个分支和一门学科,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翻译美学不是翻译学和美学两个概念的简单叠加,而是翻译学的美学观,即美学是翻译学进行学科探索的方法论。过去三十年,翻译美学的跨越式发展与文学翻译的联姻有着极大的关系。换言之,翻译美学丰富了文学翻译的研究视角,验证了文学翻译的本质属性—审美性。文学翻译的多视角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翻译美学的发展。文学翻译审美选择主要指译者翻译过程中的审美选择行为,研究范围包括:文学翻译的本质、影响译者审美选择的影响要素、译者所信奉的审美原则、译者所制定的翻译策略、译者在语言选择上的审美倾向。本文运用描写性和规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选择问题。研究内容分为三部分:理论探讨、实例分析和研究结论。为此,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研究问题:(1)文学翻译与审美选择有何关系?翻译审美选择是否意味着对译语的优化?(2)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有哪些原则?这些原则必须要遵循的,还是可选的?(3)影响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的要素有哪些?译者的翻译观念对文本翻译有何影响,对译者策略的制定有何影响?译者在语言选择上是否存在某种倾向?为了回答以上这些问题,追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行为,本文选择英国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的三个中译本,从词汇、句子、语篇和语体四个层面展开,以经典结构、戏剧性结构、对话体和书信体为实例分析三位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环境、翻译策略、翻译观念、翻译原则以及语言选择。通过理论探究和实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审美选择活动。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涉及翻译活动的诸多要素:语言的构成、文化的影响、审美认知取向、接受方式、评价标准、价值体系,等等;作者、译者、接受者、源文本、译文本之间构成一个动态的文学翻译美学生态系统。文学翻译的价值在于审美和真理的统一。本研究阐释了中国传统译学中有关审美选择的命题,如“雅”的动态性研究与译者审美性选择(语言、结构、文体)关联性;首次将文学翻译的美学问题与选择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性研究,为翻译美学体系的建构增添新内容;提出译文本的生成过程为译者的审美性选择过程,译者不仅再现原作审美品质,而且还创造译文的审美价值。文学翻译是译者审美选择的结果,是外部性与内部性结合的终端产品。(2)文学翻译审美本质的三对命题即“言与意”“形与神”及“异与同”的内部逻辑关系。每一对命题均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各命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言与意”和“形与神”在理论上体现为译学思想的审美取向,在实践上体现为文本构成要素和译者的审美追求。实现言意合一、形神兼备、保持“异国情调”则需要坚持“以信文本”“尚美求真”相结合的审美标准。(3)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受到外部和内部两重因素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遵循三个宏观审美原则(形式与内容统一、整体与局部统一、文内语境与文外语境统一)和四个微观审美操作原则(得体、准确、经济和形象原则,也称4Y原则)。外部环境包括指译者所处时代的社会语境即意识形态、主流诗学、读者等因素,内部环境包括译者的翻译观念、审美倾向等因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制定相应的翻译策略:总体策略和局部策略。(4)实例分析发现,所选译本译者持有明确的翻译观念。译者在词项选择和句型结构配置方面有共同的倾向: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和语言风格的前提下,对关键词汇和短语的表达尽量优化,以确保译文审美品质的最大化。为了尽量传达原文语义信息,在可能的情况下,译者对原文句型结构多采用切分与重新配置的策略。译者在译文中大量使用四字组合,力图将原作的审美要素再现于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不同的“刺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译者在保留原文“洋味”的同时,在语言选择上有范化(规范化)倾向。

强兆楠[10](2019)在《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冠村随笔》之汉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功能对等理论”是由美国着名的翻译学家、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该理论所强调的是要使译文读者获得和原文读者相类似的阅读感受。小说翻译则要求译者在忠实地传达原作的信息内容的基础上,再现原作的艺术风格,让译文读者能充分感受到与原作相类似的艺术魅力。小说翻译的这一要求与尤金?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是相一致的。本论文以“功能对等理论”为理论基础,以韩国小说《冠村随笔》的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文学、文化三大层面出发,探讨译者金冉在翻译过程中运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其中,语言层面的分析分为词汇和句子两个版块,文学层面的分析分为环境描写、人物描写与心理描写三个版块,文化层面的分析则分主要分为传统文化与特殊年代文化两个版块。通过列举这些版块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分析译者所运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经过分析,笔者得出了以下结论: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恰当地运用了直译、意译、增译、减译、分译、变换语序等翻译方法与技巧,忠实地再现了原作的信息内容和艺术风格,实现了功能对等。同时,本论文的分析也证明了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小说翻译具有指导作用,该理论也适用于对韩国文学作品的汉译研究上。

二、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1)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摘要
引言
第一章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解读
    第一节 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一、国外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二、国内典型的语用翻译观
    第二节 违反合作原则的话语
        一、合作原则的语用学渊源
        二、合作原则的违反
    第三节 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语用翻译观
        一、违反原则话语解析的语用观
        二、语用翻译观的实例应用
    小结
第二章 《红楼梦》中违反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量多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量少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三章 《红楼梦》中违反质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为使对方上当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不便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维护礼貌原则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四章 《红楼梦》中违反关系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转移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为表达不满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为终止话题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第五章 《红楼梦》中违反方式准则会话的维译
    第一节 因寓意言谈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二节 因笼统模糊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意义为主的维译策略
    第三节 因间接表述而违反准则
        一、原文解析及其维译
        二、以形式为主的维译策略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2)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转向
        1.1.2 翻译研究的认知转向
        1.1.3 范畴化与翻译研究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 研究意义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语言学范式的嬗变与翻译研究
        2.2.1 结构主义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2 转换生成语法与翻译研究
        2.2.3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2.4 语用学与翻译研究
    2.3 认知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3.1 翻译的认知研究
        2.3.2 认知翻译的知识图谱研究
        2.3.3 认知翻译学
        2.3.4 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
    2.4 范畴化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2.4.1 翻译语篇类型研究
        2.4.2 翻译的基本问题研究
        2.4.3 翻译实践研究
        2.4.4 翻译过程中范畴对应现象研究
第3章 理论基础
    3.1 引言
    3.2 经典范畴理论
        3.2.1 经典范畴理论的主要内容
        3.2.2 经典范畴理论存在的问题
    3.3 原型范畴理论
        3.3.1 原型范畴理论提出的背景
        3.3.2 原型结构的特征
    3.4 范畴化的层次
        3.4.1 基本层次范畴
        3.4.2 上位层次范畴
        3.4.3 下位层次范畴
    3.5 范畴的分类及其属性特征
    3.6 小结
第4章 翻译的原型属性与范畴关系
    4.1 引言
    4.2 翻译范畴的原型属性
        4.2.1 翻译的界定
        4.2.2 翻译范畴的边界
        4.2.3 翻译研究的话题
    4.3 源语与目标语的范畴关系
        4.3.1 范畴对等
        4.3.2 范畴错位
        4.3.3 范畴空缺
    4.4 小结
第5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模式
    5.1 引言
    5.2 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2.1 词类范畴转换
        5.2.2 时体态范畴转换
        5.2.3 句法范畴转换
        5.2.4 语义范畴转换
        5.2.5 语用范畴转换
        5.2.6 文体范畴转换
    5.3 非语言范畴转换模式
        5.3.1 对等范畴转换
        5.3.2 错位范畴转换
        5.3.3 空缺范畴转换
    5.4 小结
第6章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及认知机制
    6.1 引言
    6.2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基础
        6.2.1 具身认知
        6.2.2 文化模型
    6.3 翻译范畴转换的认知机制
        6.3.1 隐喻
        6.3.2 转喻
        6.3.3 象似性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发现和主要贡献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形象比喻的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本课题研究的国外现状
        1.2.2 本课题研究的国内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文学中的形象比喻
    2.1 形象比喻的概念和功能
        2.1.1 形象比喻的概念
        2.1.2 形象比喻的功能
    2.2 形象比喻的喻体种类
        2.2.1 自然景物
        2.2.2 动物名称
        2.2.3 植物名称
        2.2.4 人物特征
        2.2.5 身体部位
        2.2.6 人体器官
    2.3 俄汉语形象比喻的文化差异
        2.3.1 地域空间
        2.3.2 历史典故
        2.3.3 风俗习惯
        2.3.4 宗教信仰
        2.3.5 社会心理
    本章小结
第3章 形象比喻的翻译理论基础
    3.1 文学翻译的标准
    3.2 形象比喻的可译性限度
    3.3 形象比喻的翻译原则
        3.3.1 忠实性原则
        3.3.2 创造性原则
        3.3.3 审美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4章 形象比喻的翻译策略
    4.1 归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4.1.1 转换法
        4.1.2 意译法
        4.1.3 增译法
    4.2 异化策略下的翻译方法
        4.2.1 移植法
        4.2.2 注释法
        4.2.3 补偿法
    4.3 误译分析
        4.3.1 对喻体形象理解有误
        4.3.2 喻体形象表述不当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例证来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现状
        1.3.1 《红楼梦》文化负载词翻译研究现状
        1.3.2 《红楼梦》维译本研究现状
        1.3.3 等效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1.4 理论基础
        1.4.1 等效翻译理论
        1.4.2 翻译策略与方法
2 文化负载词概述
    2.1 文化负载词的定义
    2.2 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2.3 文化负载词的特点
3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及分类统计
    3.1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
        3.1.1 生态文化负载词的概念界定
        3.1.2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选取依据
    3.2 《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分类
        3.2.1 动物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2 植物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3 气象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4 物象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3.2.5 地名类生态文化负载词
4 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分析
    4.1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策略及方法简析
    4.2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异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4.2.1 直译
        4.2.2 音译
        4.2.3 音译+直译
        4.2.4 小结
    4.3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归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4.3.1 意译
        4.3.2 仿译
        4.3.3 套译+仿译
        4.3.4 小结
    4.4 等效翻译视角下以异化策略+归化策略处理的生态文化负载词译析
        4.4.1 音译+套译
        4.4.2 音译+仿译
        4.4.3 小结
5 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5.1 由文化缺失造成的不等效
        5.1.1 理解缺失型文化缺失
        5.1.2 理解偏误型文化缺失
    5.2 由文化偏移造成的不等效
        5.2.1 理解缺失型文化偏移
        5.2.2 理解偏误型文化偏移
    5.3 由文化变异造成的不等效
结语
附录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界定参照表
    《红楼梦》生态文化负载词汉维翻译对照表
参考文献
后记

(5)《国家宝藏》特色用语汉译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0.1 研究目的与意义
    0.2 研究动态与现状
    0.3 研究方法与路径
    0.4 创新之处
    0.5 生态翻译学之“三维转换”
第一章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简述及分类
    1.1 《国家宝藏》简介
    1.2 特色用语概述
    1.3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分类
第二章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策略、原则及方法
    2.1 翻译策略
    2.2 翻译原则
    2.3 翻译方法
第三章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述要
    3.1 文学与非文学之别
    3.2 可译与不可译探讨
    3.3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问题
    3.4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诱因
第四章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三维”与“三译”
    4.1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之“三维”
    4.2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之“三译”
第五章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翻译启示之“三论”
    5.1 异化为主,归化为辅,择优而用
    5.2 意义优先,形式兼之,因材各选
    5.3 提升文学素养,加大文化补偿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维吾尔文国际音标对照表
附录2
    《国家宝藏》特色用语微语料库
致谢
作者简介
伊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6)十九大报告排比辞格维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语料来源
第一章 功能对等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功能对等理论简述
    第二节 功能对等理论与排比辞格维译实例
        一、排比辞格中的句子排比维译实例
        二、排比辞格中的句法成分排比维译实例
    小结
第二章 十九大报告中排比辞格的语义特点及其维译表现形式
    第一节 排比辞格意指范畴相同及其维译
        一、时间范畴
        二、情态范畴
        三、意念范畴
    第二节 排比辞格意指对象不同及其维译实例
    第三节 排比辞格整体语义叠进及其维译实例
        一、语义重复
        二、语义叠进
    小结
第三章 十九大报告中排比辞格的语法特点及其维译表现形式
    第一节 排比辞格相似的特定组构项及其维译实例
        一、同层关系
        二、同构关系
    第二节 排比辞格的平行组构形式及其维译实例
        一、并列聚合
        二、连贯接续
    小结
第四章 十九大报告中排比辞格维译时的语用对等
    第一节 整合翻译与语用对等
    第二节 顺应翻译与语用对等
    第三节 显化翻译与语用对等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彝译的可译性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功能对等理论及可译性限度相关理论
    第一节 功能对等理论概述
        一、“动态对等”向“功能对等”的转换
        二、对等而非等同
        三、力求再现原语信息
        四、内容或语义优先于形式
        五、不同层级上的对等
    第二节 可译性限度相关理论概述
        一、可译性理论基础
        二、可译性限度理论基础
        三、可译性与可译性限度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语彝译的可译性限度
    第一节 汉语彝译中语言方面的可译性限度
        一、汉语彝译中语音的可译性限度
        二、汉语彝译中词汇的可译性限度
        三、汉语彝译中语法的可译性限度
        四、汉语彝译中修辞格的可译性限度
        五、汉语彝译中文体风格的可译性限度
    第二节 汉语彝译中文化方面的可译性限度
        一、汉语彝译中语言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二、汉语彝译中地域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三、汉语彝译中习俗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四、汉语彝译中宗教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五、汉语彝译中饮食文化的可译性限度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语彝译中可译性限度的补偿策略
    第一节 语言方面的补偿策略
        一、意译法
        二、直译法
        三、综合译法
        四、音译法
        五、语素对译法
        六、解释性译法
        七、替代法
    第二节 文化方面的补偿策略
        一、归化兼异化法
        二、变通译法
        三、显影译法
        四、加注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ACKNOWLEDGEMENTS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商业广告翻译现状及特点的研究
        (二)商业广告翻译策略相关的研究
        (三)与商业广告翻译相关的理论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本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
        (一)本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情感理论及商业广告翻译概述
    第一节 情感理论概述
        一、情感理论的由来
        二、情感理论的发展
        三、情感理论的应用
    第二节 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情感因素概述
        一、商业广告概述
        二、商业广告的目的与功能
        三、商业广告中的情感考量
第二章 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及其翻译
    第一节 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的解读
        一、商业广告的意图
        二、商业广告的价值
        三、商业广告的交际
    第二节 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的翻译
        一、影响商业广告翻译的因素
        二、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情感关联
        三、商业广告翻译中的语言描述
第三章 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的具体策略
    第一节 基于情感理论的商业广告翻译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二、价值传递的原则
        三、重点强化的原则
    第二节 情感视角下的广告修辞翻译策略
        一、PAD三维情感模型在商业广告修辞翻译中应用分析
        二、PAD三维情感模型在商业广告修辞翻译中应用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 情感视角下广告文化元素的翻译策略
        一、文化元素的直译
        二、文化元素的意译
        三、音意结合
第四章 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案例分析
    第一节 情感理论在商业广告翻译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商业广告翻译应考虑目标对象的情感接受
        二、商业广告翻译要考虑目标对象的追求
        三、商业广告翻译应考虑将产品“品质”与目标对象的消费理念相融合
        四、商业广告翻译应考虑文化情感的关联
    第二节 商业广告翻译中情感融入的具体策略
        一、借助“联想”激发消费者认知的欲望
        二、实施差异化广告“翻译”,获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
        三、译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
结论
参考文献

(9)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思路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学翻译的界定
    2.2 审美选择的界定
    2.3 文学翻译研究现状
    2.4 20世纪中国译学界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1 “雅”的内涵:审美选择
        2.4.2 “字神”“句神”:林语堂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3 保持“异国情调”:鲁迅“异化”审美选择观
        2.4.4 重神似而不重形似:傅雷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5 整体效果:焦菊隐的翻译审美选择观
        2.4.6 优化:许渊冲的审美选择观
    2.5 小结
第3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影响要素论
    3.1 外部要素
        3.1.1 文化语境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1.2 读者对文本、翻译策略选择的影响
    3.2 内部因素
        3.2.1 译者翻译观念的影响
        3.2.2 译者的审美倾向
    3.3 小结
第4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论
    4.1 言与意
        4.1.1 “言不尽意”与得“意”忘“言”
        4.1.2 现代译学中的言意并重观
    4.2 形与神
        4.2.1 茅盾的“形神观”
        4.2.2 陈西滢与曾虚白的“形神”论
        4.2.3 江枫“以形致神”的译诗观
        4.2.4 互联互动:“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4.3 异与同
        4.3.1 文化层面上的“异”与“同”
        4.3.2 翻译领域中的“异”与“同”
    4.4 小结
第5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论
    5.1 传统翻译审美原则
        5.1.1 忠实与通顺原则
        5.1.2 以“自然”为取向的翻译原则
    5.2 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5.2.1 内容与形式统一
        5.2.2 整体与部分统一
        5.2.3 文本内语境与文本外语境相统一
    5.3 小结
第6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方法论
    6.1 翻译策略述
        6.1.1 翻译策略描述
        6.1.2 翻译策略特征
        6.1.3 翻译策略分类
    6.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策略
        6.2.1 词汇层的翻译策略
        6.2.2 句法层的翻译策略
        6.2.3 语篇层的翻译策略
        6.2.4 语体层的翻译策略
    6.3 小结
第7章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实例分析—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
    7.1 译作审美选择环境
        7.1.1 王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1.2 张、孙译本产生的外部和内部环境
    7.2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本质
        7.2.1 原作的艺术品质
        7.2.2 译作的艺术品质
    7.3 文学翻译审美选择原则
        7.3.1 得体原则(Appropriacy)
        7.3.2 精确原则(Accuracy)
        7.3.3 经济原则(Economy)
        7.3.4 形象原则(Imagery)
    7.4 翻译审美选择方法—《傲慢与偏见》译例分析
        7.4.1 精“译”求精,自然得体—词层的审美选择
        7.4.2 以“变”求“信”,以“变”求美—句层的审美选择
        7.4.3 整体观照,局部参照—语篇层的审美选择
        7.4.4 用语得体,神形毕肖—语体层的审美选择
    7.5 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8.2 本研究对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的启示
    8.3 本研究对翻译教学的启示
    8.4 本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鸣谢

(10)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冠村随笔》之汉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摘要
1.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先行研究
    1.3 研究方法
2.功能对等理论和文学翻译
    2.1 功能对等理论和文学翻译
    2.2 《冠村随笔》作者与译者
3.语言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3.1 词汇翻译
    3.2 句子翻译
4.文学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4.1 环境描写翻译
    4.2 人物描写翻译
    4.3 心理描写翻译
5.文化层面的功能对等翻译
    5.1 传统文化
    5.2 特殊年代文化
6.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四、等效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语用翻译观下违反合作原则会话的维译研究 ——以《红楼梦》为例[D]. 王梦莉. 喀什大学, 2021(07)
  • [2]翻译中范畴转换的认知研究[D]. 余平. 西南大学, 2020(05)
  • [3]俄罗斯文学作品中形象比喻的汉译研究[D]. 武梦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4]等效翻译视角下《红楼梦》中生态文化负载词的维译研究[D]. 袁浩翔.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6)
  • [5]《国家宝藏》特色用语汉译维研究[D]. 弋丹. 伊犁师范大学, 2020(12)
  • [6]十九大报告排比辞格维译研究[D]. 候蔚然. 喀什大学, 2020(07)
  • [7]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汉语彝译的可译性限度研究[D]. 罗珍. 西南民族大学, 2020(04)
  • [8]情感理论视角下商业广告翻译策略研究[D]. Kerimova Polina.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文学翻译审美选择研究 ——以《傲慢与偏见》汉译为例[D]. 李智. 西南大学, 2019(05)
  • [10]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冠村随笔》之汉译研究[D]. 强兆楠.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19(01)

标签:;  ;  ;  ;  ;  

对等翻译中直译与意译的结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