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实成熟衰老与保护酶系统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黄钰萍,刘青娥[1](2021)在《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贮藏期间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1-甲基环丙烯(l-MCP)对杨梅果实贮藏期间衰老的影响,本试验以"东魁"杨梅为试材,以常规冷藏为对照,研究不同1-MCP处理浓度与处理时间对杨梅果实品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l-MCP处理可有效降低杨梅果实采后腐烂率,抑制H2O2累积,缓解VC和GSH的降解,诱导SOD、CAT和POD活性的升高,且1.0μL/L 1-MCP处理24 h的效果最佳;贮藏15 d时,1.0μL/L 1-MCP熏蒸24 h组的果实腐烂率与H2O2含量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48.25个百分点和128.58 mmol/mg Pro,SOD、CAT、POD活性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56.89、3.04、195.00 U/mg Pro,GSH和VC含量分别升高了18.67 mg/mg Pro和7.71 mg/100 g。由此可见,1-MCP处理可通过提高杨梅果实的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及GSH和VC含量以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从而延缓杨梅果实采后衰老,延长其保鲜时间。
苏金龙[2](2021)在《褪黑素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美味猕猴桃‘徐香’(Actinidia deliciosa cv.‘Xuxiang’)为试材,探究常温贮藏过程中,0.05 mmol L-1褪黑素(MT)处理对果实后熟衰老进程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以期为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进程的影响。结果显示,MT处理抑制了果实的呼吸速率,保持了果实较低的失重率和可溶性固性物含量,减缓了果肉硬度和色泽的损失;MT处理削弱了果实丙酮酸脱羧酶和乙醇脱氢酶活性,抑制了果实中丙酮酸、乙醛和乙醇累积,进而维持了果实的风味和品质。表明MT是一种有效的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延缓因子。2.研究了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呼吸代谢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结果显示,MT处理抑制了果实的细胞色素c氧化酶和琥珀酸脱氢酶活性,同时激活了果实的NAD激酶活性,进而促进了NAD向NADP的转化以及NADPH的累积,使果实呼吸途径由糖酵解-三羧酸循环部分转向磷酸戊糖途径,最终减少了呼吸消耗;MT处理还降低了果实中超氧阴离子、过氧化氢和丙二醛的累积,抑制了磷脂酶D和脂氧合酶的活性,从而减轻了果实的膜脂过氧化。表明MT处理有利于猕猴桃果实保持较低的基础代谢活性及氧化损伤效应,这为后熟衰老的延缓奠定了必要基础。3.研究了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氧化还原平衡态的影响。结果显示,MT处理激活了果实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同时保持了果实较高的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关键酶,主要为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谷胱甘肽还原酶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活性,以及较高的As A和GSH水平;MT处理果实还具有较高的内源MT含量。表明MT处理通过介导猕猴桃果实的氧化还原动态平衡,发挥了后熟衰老延缓功效。4.研究了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酚类物质与脯氨酸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MT处理诱导了果实中酚类物质、脯氨酸合成代谢相关酶,包括莽草酸脱氢酶、苯丙氨酸解氨酶和Δ-1-吡咯琳-5-羧酸合成酶的活化及其分解代谢相关多酚氧化酶和脯氨酸脱氢酶的钝化,进而使果实的总酚和脯氨酸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酚类物质和脯氨酸可作为一道有效防线,通过提供氢和/或分解过氧化物参与活性氧猝灭,在MT处理延缓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中发挥重要作用。
卜红宇[3](2021)在《PBAT基气调呼吸膜对沙葱的保鲜效果及保鲜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沙葱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资源,然而沙葱极易腐烂,货架期短,这制约了沙葱产业的发展。为延缓沙葱贮藏过程中衰老腐败,本文以沙葱为保鲜对象,以自发气调包装的关键因素-气体透过性为根本出发点,以生物可降解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AT)为主体,研究PBAT基气调膜阻隔性与沙葱采后生理特性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制备与沙葱特性匹配的PBAT基气调膜,探讨自发气调呼吸膜对沙葱采后品质、生理生化、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基于广泛靶向代谢物检测技术,从组学角度综合分析PBAT基气调膜包装环境下沙葱的代谢反应,揭示沙葱气调保鲜的潜在机制。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研究PBAT/PBS、PBAT/PCL、PBAT/PLLA、PBAT/PP共混气调呼吸膜对沙葱保鲜效果及保鲜效应的调控,寻找共混膜的阻隔性与沙葱采后生理特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四种材料的阻隔性差异显着,并且材料的阻隔性与沙葱的采后生理特性显着相关。四种材料均可有效降低沙葱的呼吸代谢、蒸腾失水、腐烂率、丙二醛的含量,能够保持沙葱的维生素C含量、叶绿素含量及其形态、色泽和典型气味,具有较高水平的市场可接受度。PBAT/PP气调包装保鲜效果显着优于其它三种气调包装,其能够在袋内形成与沙葱较匹配的气氛环境,O2浓度为0.34%-0.53%,CO2浓度为4.53%-6.13%,能够有效保持沙葱的采后品质,降低沙葱的呼吸代谢及表面微生物数量。2.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和聚丙烯的共混薄膜,探讨不同PBAT添加量及不同薄膜厚度对共混薄膜的相容性、热学性能及阻隔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共混薄膜对沙葱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共混薄膜中PP和PBAT形成了非均相体系;随着PBAT的添加,共混薄膜的CO2和H2O透过性能增强;当PBAT的添加量增加为30%时,CO2透过系数提高了49.7%,CDP/OP提高了53.3%,H2O透过系数提高了145.5%。此外,共混薄膜的阻隔性与薄膜厚度密切相关,35μm厚度共混薄膜的气体阻隔性显着低于25μm厚度的共混薄膜。当共混薄膜PBAT添加量为30%,厚度为35μm时,对沙葱的保鲜效果最优,其能够形成与沙葱匹配的气体环境,O2为0.48-0.66%CO2为5.98-6.53%;有效降低呼吸速率,推迟呼吸高峰;贮藏20 d后感官评分仍大于6分。3.分别评价优化后的PP/PBAT气调呼吸膜、微酸性次氯酸水(SAEW)前处理与PP/PBAT气调呼吸膜相结合的两种方式对沙葱的保鲜效果、采后生理的调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PP/PBAT气调呼吸膜能够使包装内形成与沙葱生理特性匹配的气氛环境,通过有效抑制呼吸速率、降低膜脂过氧化及膜损伤、抑制腐败微生物的增殖和侵染来调控沙葱的采后生理,保持沙葱的采后品质。与市售PE保鲜膜比较,沙葱的呼吸速率、腐烂率、丙二醛及相对电导率分别降低了59.6%,83.9%,32.7%及31.7%;同时嗜冷菌和假单胞菌分别降低了1.6 log CFU·g-1和1.87 log CFU·g-1。SAEW处理可以有效降低沙葱的初始微生物负载,却不能抑制微生物数量的增长。通过对沙葱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分析,发现在O2充足的条件下假单胞菌是导致沙葱腐烂的主要微生物,当O2<0.1%时,假单胞菌和梭菌目的丰度均显着增加。4.基于UPLC-MS/MS检测平台,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物检测技术,结合沙葱贮藏期间的表型指标来分析PP/PBAT气调包装与PE对照组的代谢差异。从代谢组学角度综合分析PP/PBAT气调包装条件下沙葱的代谢反应,为沙葱气调包装保鲜机理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研究发现本试验的KEEG通路显着富集为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差异代谢物(DAMs)分类中最多的是“脂质”,分别下调86个,上调3个。5,8-二羟基-9,12-十八碳二烯酸、9,10-二羟基-12,13-环氧十八酸、9(S),12(S),13(S)-三羟基-10(E)-十八烯酸、13-氧代十八碳-9,11-二烯酸、9-过氧-10E,12Z-十八碳二烯酸、13-羟基十八烷基-9,11-二烯酸、9S-羟基-10E,12Z-十八碳二烯酸、9S-氢过氧-10E,12Z-十八碳二烯酸、顺式十八碳-9-烯-12-炔酸、γ-亚麻酸、亚油酸及(9Z,11E)-十八碳二烯酸显着下调;这些化合物参与亚油酸代谢。9-羟基-12-氧代-15(Z)-十八碳烯酸、2-十二烯二酸、12-氧-植物二烯酸、13S-羟基-9Z,11E,15Z-十八碳三烯酸、9-羟基-10,12,15-十八碳三烯酸及9-羟基过氧-10E,12,15Z-十八碳三烯酸显着下调;这些化合物参与α-亚麻酸代谢。推测PP/PBAT气调包装通过调节包装内部的气体组成来调节亚油酸代谢和α-亚麻酸代谢,从而抑制膜脂质过氧化及膜结构的降解,保持膜结构的完整性及采后品质。此外,PP/PBAT气调包装处理中氨基酸呈下调趋势;酚酸类和黄酮类整体下调;糖及糖醇类显着上调。
林福兴[4](2015)在《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龙眼(Dimocarpuslongan Lour.)是热带亚热带名优特产,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然而中国龙眼果实成熟于夏季8~9月高温季节,采后生理代谢旺盛,极易发生果皮褐变等品质劣变现象,严重影响龙眼果实贮藏期和外观品质,并已成为制约龙眼产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以福建省主栽品种‘福眼’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cv.Fuyan)果实为材料,研究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DDTC)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并从活性氧代谢、膜脂代谢、能量代谢、酚类物质代谢等方面研究采前喷布DDTC控制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作用机理。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有效降低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保持最高的龙眼果肉可溶性固形物、总糖、蔗糖、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含量和龙眼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等果皮色素含量,有效抑制龙眼果肉可滴定酸含量的增加,延缓龙眼果皮褐变和果肉自溶,减少龙眼果实失重和腐烂,保持较高的果实好果率。2、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维持较高的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和还原型抗坏血酸(AsA)、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等内源抗氧化物质含量,降低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和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提高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清除能力而降低活性氧的产生和积累,减轻膜脂过氧化作用,较好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3、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磷脂酶D(PLD)、脂酶和脂氧合酶(LOX)等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延缓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等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下降,抑制棕榈酸、硬脂酸和木蜡酸等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增加,维持较高的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和脂肪酸不饱和度(U/S)。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降解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膜脂不饱和脂肪酸的降解,较好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4、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延缓采后龙眼果皮ATP含量、ADP含量和能荷值的下降,保持较高的果皮H+-ATPase、Ca2+-ATPase、Mg2+-ATPase、NADK活性和NADPH、NADP含量,延缓NADH和NAD含量的累积。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维持采后龙眼果实正常生理代谢所需的能量供应,保持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平衡,较好维持果皮细胞膜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5、研究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采前喷布DDTC可有效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保持较高的果皮酚类物质含量。因此认为,采前喷布DDTC通过降低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酚类物质氧化相关酶活性而减少褐变底物酚类物质的氧化,从而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发生。
杨华[5](2011)在《短波紫外线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文中研究说明以“大果99”牛角椒果实作为试验材料,以普通紫外杀菌灯为辐射源,用数字式紫外强度计测得灯下36 cm处的辐射强度为0.20 mw/cm2,以灯下照射350、450、500 S,辐射剂量0.7、0.9、1.0 kJ/m2处理牛角椒果实,室温下(25℃左右)贮藏,通过感官指标的测定得出短波紫外线(UV-C)处理最佳辐射剂量。采用最佳辐射剂量,测定牛角椒营养指标(可溶性固形物、还原性维生素C含量)与生理指标(相对膜透性,丙二醛含量,保护酶活性),论证利用UV-C处理延长牛角椒果实贮藏期的可行性,并对其保鲜的生理机制进行初步探讨,以期为短期贮运和延长牛角椒果实货架期提供一种较好的实用技术。试验结果表明:(1)UV-C处理能显着改善牛角椒果实在贮藏期的感官品质,减少果实的腐烂和失重,其中0.9 kJ/m2的辐射剂量处理效果最好。(2)UV-C处理可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等均高于对照。(3)0.9 kJ/m2处理可以保持叶绿素含量,抑制呼吸速率,提高保护酶系统的活性和清除自由基、活性氧的能力,减少MDA的积累,减轻对细胞膜系统的伤害,延长果实货架期。
魏云潇,叶兴乾[6](2009)在《果蔬采后成熟衰老酶与保护酶类系统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果蔬成熟衰老过程中1-氨基环丙烷-1羧酸(ACC)、1-氨基环丙烷-1羧酸氧化酶(ACO)、脂肪氧合酶(LOX)等酶对果蔬衰老起关键作用,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与果蔬衰老的抑制作用有关。本文主要对果蔬衰老过程中ACC合成酶、ACC氧化酶、LOX和保护酶类系统SOD、CAT、POD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情况进行探讨。
林建城,林河通,蔡少芬,陈秋,韩小红,钟建红[7](2008)在《解放钟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的贮藏性与采后生理变化比较》文中提出比较研究解放钟与早钟6号枇杷果实在20℃贮藏条件下果实的贮藏性及采后生理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解放钟枇杷果实比早钟6号枇杷果实较耐贮藏,耐贮藏的解放钟枇杷果实贮藏期间果实失水率较低,保水能力较强。贮藏期间,枇杷果实的总酸含量快速下降,但解放钟枇杷果实能保持较高的总酸含量,而且极显着高于早钟6号枇杷果实;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在贮藏前期(0~5d)略有上升而后缓慢下降;超氧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且有酶活力峰出现,与解放钟枇杷果实相比,早钟6号枇杷果实SOD和CAT活性变化幅度大、酶活力峰提早出现,代谢不稳定;早钟6号枇杷果实H2O2和MDA含量均比解放钟枇杷果实高,表明早钟6号枇杷果实活性氧代谢加强,从而加快果实衰老,缩短果实保鲜期。
林建城[8](2007)在《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贮藏性和采后生物学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对福建省5个主栽枇杷品种果实的形态结构、果实贮藏性及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并选择耐贮藏的“解放钟”和较不耐贮藏的“早钟6号”枇杷果实为材料,比较研究了枇杷果实采后在20℃下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过程,探讨了其不同耐贮性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结果如下:不同品种枇杷果实在果皮厚度、角质层厚度、褐锈斑、外表皮绒毛和果粉、外表皮胞层及排列、果肉质地、外皮层细胞大小及排列、石细胞大小和分布、内皮层胞层及排列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具品种特征。枇杷果实果皮厚、角质层厚、多绒毛且粗壮,果粉多,外表皮胞层多排列紧密,多具褐锈斑,果肉粗,果肉薄壁细胞致密、细胞层紧凑,石细胞大且多分布在果肉表层附近,外皮层胞层多且密集的为耐贮枇杷果实的特征。枇杷果实采后在20℃下贮藏,5个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贮藏性存在差异。“解放钟”枇杷果实最耐贮藏,“白梨”枇杷果实最不耐贮藏。耐贮藏的枇杷果实含水量低、原果胶含量和总酸度高、果实硬度大;总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高低与枇杷果实耐贮性没有直接相关。可溶性固形物、木质素和纤维素主要影响枇杷的食用品质,糖酸比和固酸比主要是作为衡量枇杷果实品质的标志。“解放钟”与“早钟6号”枇杷果实采后贮藏期间,耐贮性好的“解放钟”枇杷果实失水率较低,保水能力强;可滴定酸含量高下降速度快,而糖含量是先略有上升后缓慢下降,有机酸是果实贮藏早期的主要呼吸基质。果实贮藏前期PAL活性有升高趋势,“解放钟”枇杷果实PAL活性增大幅度较大,贮藏后期则呈下降趋势,PAL活性变化与木质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此外,枇杷果实贮藏期间SOD、CAT和POD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现象,有酶活力峰出现。但“早钟6号”比“解放钟”枇杷果实酶活性变化幅度大,代谢不稳定,同时比“解放钟”枇杷果实酶活力峰提前出现;“早钟6号”枇杷果实活性氧H2O2浓度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维持较高水平,果实脂质过氧化水平高,果实衰老速度快,耐贮性较差。
冯云霄,及华,李丽梅[9](2007)在《保护酶与果蔬成熟衰老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果实成熟衰老与活性氧代谢以及膜脂过氧化作用有关。保护酶系统的SOD、POD和CAT可有效地清除活性氧、自由基,保持体内活性氧平衡。贮藏过程中,果蔬中的SOD、POD、CAT活性会发生变化,且在不同种类果蔬中均表现出各异的变化趋势。
熊兴淼[10](2006)在《冷激处理对油桃冷藏保鲜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以“秦光2号”油桃为试材,研究了冷激处理对油桃在冷藏条件下果实品质和呼吸强度、乙烯释放、胞壁物质及相关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并从果实生理生化角度探讨了冷激处理延缓油桃成熟衰老,抑制软化,减轻冷害发生的机理。结果表明:(1)冷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油桃的后熟软化,其中以0℃冷空气处理3.5h为油桃冷激处理的最佳条件,可以使油桃在1±0.5℃冷藏条件下贮藏60天以上,腐烂率为13.6%,比对照果降低了32%。(2)冷激处理降低了油桃果实的呼吸强度,抑制了乙烯的生成和释放,并推迟乙烯释放高峰和呼吸高峰,比对照果延迟了6d出现。(3)油桃常温下后熟软化速度快,冷激处理则明显地抑制了果实的软化,始终保持较好的果肉硬度,这主要是冷激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油桃胞壁物质粗纤维和原果胶的降解,抑制了PG、CX、LOX活性。(4)冷激处理诱导了油桃的耐冷性。对保护酶系统酶活性的研究表明,冷激处理可提高膜脂过氧化保护酶SOD、CAT、POD的活性,降低MDA含量和电解质渗出率,提高内源自由基的清除水平,从而减轻了油桃的膜酯过氧化,较好的维持了细胞膜透性,减轻冷害的发生。贮藏末期时处理果的冷害率为10%,比对照降低了66.7%。(5)冷激处理降低了油桃的失重率,但对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滴定酸含量无明显影响,从而延长了油桃的酸甜适口的风味,保持了果实品质。
二、果实成熟衰老与保护酶系统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实成熟衰老与保护酶系统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贮藏期间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设备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与设备 |
1.2 方法 |
1.2.1 样品处理 |
1.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2.2. 1 腐烂率 |
1.2.2. 2 生理生化指标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腐烂率的影响 |
2.2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H2O2含量的影响 |
2.3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VC含量的影响 |
2.4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SOD活性的影响 |
2.5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CAT活性的影响 |
2.6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POD活性的影响 |
2.7 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GSH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2)褪黑素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用语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猕猴桃生产概况 |
1.2 猕猴桃果实采后生理研究进展 |
1.2.1 软化 |
1.2.2 呼吸和乙烯代谢 |
1.2.3 活性氧与膜脂过氧化 |
1.2.4 氧化还原平衡态 |
1.2.5 酚类物质和脯氨酸代谢 |
1.2.6 乙醇代谢 |
1.2.7 其他代谢途径 |
1.3 猕猴桃果实化学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3.1 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 |
1.3.2 水杨酸(SA)处理 |
1.3.3 一氧化氮(NO)处理 |
1.3.4 草酸(OA)处理 |
1.3.5 油菜素内酯(BRs)处理 |
1.3.6 其他化学保鲜技术 |
1.4 褪黑素及其在果实采后贮藏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
1.4.1 褪黑素简介 |
1.4.2 MT用于果实采后贮藏保鲜的研究进展 |
1.4.2.1 MT对果实采后成熟和衰老的影响 |
1.4.2.2 MT对果实采后品质的影响 |
1.4.2.3 MT对果实采后冷害的影响 |
1.5 立项依据与研究内容 |
1.5.1 立项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进程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失重率和呼吸速率测定 |
2.3.2 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测定 |
2.3.3 果实果肉色值测定 |
2.3.4 丙酮酸、乙醛和乙醇含量测定 |
2.3.5 PDC和 ADH活性测定 |
2.3.6 数据统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失重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 |
2.4.2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2.4.3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果肉颜色的影响 |
2.4.4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丙酮酸、乙醛和乙醇含量的影响 |
2.4.5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PDC和 ADH活性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小结 |
第三章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呼吸代谢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3.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3.1 CCO和 SDH活性测定 |
3.3.2 NADK活性测定 |
3.3.3 NAD、NADH、NADP和 NADPH含量测定 |
3.3.4 PLD和 LOX活性测定 |
3.3.5 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测定 |
3.3.6 MDA含量测定 |
3.3.7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MT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CCO和 SDH活性的影响 |
3.4.2 MT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NADK活性的影响 |
3.4.3 MT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NAD、NADH、NADP和 NADPH含量的影响 |
3.4.4 MT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PLD和 LOX活性的影响 |
3.4.5 MT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O_2~(·-)产生速率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4.6 MT处理对采后猕猴桃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氧化还原平衡态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4.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4.3.1 内源MT含量测定 |
4.3.2 SOD、CAT和 POD活性测定 |
4.3.3 G-6-PDH+6-PGDH活性测定 |
4.3.4 As 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测定 |
4.3.5 GSH、GSSG、As A和 DHA含量测定 |
4.3.6 数据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内源MT含量的影响 |
4.4.2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SOD、CAT和 POD活性的影响 |
4.4.3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G-6-PDH+6-PGDH活性的影响 |
4.4.4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s A-GSH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4.4.5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GSH、GSSG、As A和 DHA含量的影响 |
4.4.6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As A/DHA和 GSH/GSSG比值的影响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酚类物质和脯氨酸代谢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及处理方法 |
5.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5.3.1 SKDH、PAL和 PPO活性的测定 |
5.3.2 总酚含量的测定 |
5.3.3 P5CS和 PDH活性的测定 |
5.3.4 脯氨酸含量测定 |
5.3.5 数据统计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SKDH、PAL和 PPO活性的影响 |
5.4.2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总酚含量的影响 |
5.4.3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P5CS和 PDH活性的影响 |
5.4.4 MT处理对猕猴桃果实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PBAT基气调呼吸膜对沙葱的保鲜效果及保鲜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沙葱的研究进展 |
1.1.1 沙葱的营养价值 |
1.1.2 沙葱的生物学功效 |
1.1.3 沙葱的采后保鲜 |
1.2 生鲜果蔬采后品质劣变机制 |
1.2.1 呼吸作用与衰老 |
1.2.2 蒸腾作用与衰老 |
1.2.3 活性氧伤害与衰老 |
1.2.4 微生物腐败 |
1.3 国内外果蔬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
1.3.1 低温保鲜 |
1.3.2 气调保鲜 |
1.3.3 化学保鲜 |
1.3.4 生物保鲜 |
1.3.5 电子保鲜 |
1.4 高分子材料在生鲜食品保鲜中的应用 |
1.4.1 通用塑料包装材料 |
1.4.2 生物可降解材料概述 |
1.4.3 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
1.5 立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
1.5.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不同阻隔性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对沙葱保鲜效应的调控 |
2.1 引言 |
2.2 试验材料与主要设备 |
2.2.1 试验材料和主要试剂 |
2.2.2 仪器与设备 |
2.3 试验方法 |
2.3.1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的制备 |
2.3.2 沙葱贮藏包装处理 |
2.3.3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气体透过性 |
2.3.4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水蒸气透过性 |
2.3.5 沙葱包装袋内气氛组成的测定 |
2.3.6 沙葱贮藏期间感官评定 |
2.3.7 沙葱采后生理生化指标测定 |
2.3.8 沙葱贮藏期间微生物菌相结构的测定 |
2.3.9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的气体透过性能 |
2.4.2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的水蒸气透过性能 |
2.4.3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阻隔性对包装袋内顶空气体组成的影响 |
2.4.4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阻隔性对沙葱感官品质的影响 |
2.4.5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阻隔性对沙葱采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2.4.6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阻隔性对沙葱菌相结构的影响 |
2.4.7 PBAT共混气调呼吸膜阻隔性与袋内气体组成及沙葱品质相关性分析 |
2.5 小结 |
3 PP/PBAT自发气调呼吸膜的制备及其相分离结构对包装性能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备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主要仪器 |
3.3 试验方法 |
3.3.1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制备 |
3.3.2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结构表征 |
3.3.3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阻隔性能测试 |
3.3.4 沙葱贮藏包装处理 |
3.3.5 沙葱包装内部顶空气体组成的测定 |
3.3.6 沙葱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的测定 |
3.3.7 沙葱贮藏期间感官评分的测定 |
3.3.8 数据处理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
3.4.2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POM分析 |
3.4.3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热学性能分析 |
3.4.4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气体透过性能分析 |
3.4.5 PP/PBAT气调呼吸膜的水蒸气透过性能分析 |
3.4.6 沙葱包装袋内顶空气体组成的分析 |
3.4.7 沙葱贮藏期间呼吸速率的分析 |
3.4.8 沙葱贮藏期间感官评定的分析 |
3.5 小结 |
4 PP/PBAT气调呼吸膜对沙葱采后生理及微生物多样性的调控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主要仪器 |
4.3 试验方法 |
4.3.1 包装袋的制备 |
4.3.2 沙葱包装处理 |
4.3.3 沙葱包装袋内气氛组成的测定 |
4.3.4 沙葱采后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4.3.5 沙葱贮藏期间细胞膜透性和脂质过氧化的测定 |
4.3.6 沙葱贮藏期间微生物菌相结构的测定 |
4.3.7 沙葱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定 |
4.3.8 数据处理与生物学信息分析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沙葱包装袋内顶空气体组成分析 |
4.4.2 沙葱采后生理生化指标分析 |
4.4.3 沙葱贮藏期间细胞膜透性和脂质过氧化分析 |
4.4.4 沙葱贮藏期间微生物菌相结构变化的分析 |
4.4.5 沙葱贮藏期间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
4.5 小结 |
5 基于代谢组学研究PP/PBAT气调膜对沙葱保鲜的潜在机制 |
5.1 引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原料 |
5.2.2 试验主要仪器与试剂 |
5.3 试验方法 |
5.3.1 包装袋的制备 |
5.3.2 样品气调包装处理 |
5.3.3 贮藏期间包装内部沙葱拍照 |
5.3.4 贮藏期间包装内部CO_2和O_2含量的测定 |
5.3.5 贮藏期间沙葱表型指标的测定 |
5.3.6 沙葱代谢组学的测定分析 |
5.3.7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PP/PBAT贮藏沙葱效果图 |
5.4.2 PP/PBAT贮藏沙葱的袋内的气体组成 |
5.4.3 PP/PBAT贮藏沙葱的表型指标的变化 |
5.4.4 数据结果评估 |
5.4.5 代谢物定性和定量 |
5.4.6 主成分分析(PCA) |
5.4.7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
5.4.8 层次聚类分析(HCA)和火山图 |
5.4.9 差异代谢物(DAMs)的分类 |
5.4.10 差异代谢物的功能注释和富集分析 |
5.5 小结 |
6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4)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一览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立题依据 |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果实褐变机理 |
2.1 酚—酚酶的区室化分布学说 |
2.1.1 褐变底物(酚类物质) |
2.1.2 与褐变有关的酶 |
2.2 氧自由基伤害假说 |
2.3 保护酶系统假说 |
2.3.1 活性氧清除酶 |
2.3.2 内源抗氧化物质 |
3 控制果实褐变的方法 |
3.1 物理方法 |
3.1.1 低温贮藏 |
3.1.2 气调贮藏 |
3.1.3 热处理 |
3.1.4 高压处理 |
3.1.5 高强度脉冲电场处理 |
3.1.6 臭氧处理 |
3.1.7 辐照处理 |
3.1.8 可食性涂膜处理 |
3.2 化学方法 |
3.2.1 酸处理 |
3.2.2 熏硫及亚硫酸盐处理 |
3.2.3 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和谷胱甘肽处理 |
3.2.4 无机盐处理 |
3.3 生物防治方法 |
4 研究内容、目标及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目标 |
4.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及处理 |
2 测定方法 |
2.1 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指标测定 |
2.1.1 果实呼吸强度测定 |
2.1.2 果皮叶绿素、类胡萝卜素、花青素和类黄酮含量测定 |
2.1.3 果肉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
2.1.4 果实好果率测定 |
2.1.5 果实失重率测定 |
2.1.6 果皮褐变评价 |
2.1.7 果肉自溶评价 |
2.2 龙眼果皮活性氧代谢指标测定 |
2.2.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_2~-·)产生速率测定 |
2.2.2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2.2.3 活性氧清除酶活性测定 |
2.2.4 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测定 |
2.3 龙眼果皮膜脂代谢指标测定 |
2.3.1 细胞膜透性测定 |
2.3.2 脂氧合酶(LOX)活性测定 |
2.3.3 脂酶活性测定 |
2.3.4 磷脂酶D(PLD)活性测定 |
2.3.5 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及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测定 |
2.4 龙眼果皮能量代谢指标测定 |
2.4.1 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测定 |
2.4.2 H~+-ATPase、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测定 |
2.4.3 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测定 |
2.4.4 NAD激酶(NADK)活性测定 |
2.5 龙眼果皮酚类物质代谢指标测定 |
2.5.1 总酚含量测定 |
2.5.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2.5.3 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2.6 龙眼果皮酶提取液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3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1 采前喷布DDTC对龙眼果实采后生理、品质和耐贮性的影响 |
1.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呼吸强度的影响 |
1.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色素含量的影响 |
1.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营养成分含量的影响 |
1.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好果率的影响 |
1.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指数的影响 |
1.6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肉自溶指数的影响 |
1.7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2.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O_2~-·产生速率的影响 |
2.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MDA含量的影响 |
2.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 |
2.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sA和GSH含量的影响 |
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代谢的影响 |
3.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细胞膜相对渗透率的影响 |
3.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脂酶活性的影响 |
3.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LOX活性的影响 |
3.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LD活性的影响 |
3.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3.6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和不饱和度的影响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
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能量代谢的影响 |
4.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ATP、ADP和AMP含量及能荷的影响 |
4.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H~+-ATPase活性的影响 |
4.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Ca~(2+)-ATPase活性的影响 |
4.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Mg~(2+)-ATPase活性的影响 |
4.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K活性的影响 |
4.6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NAD、NADH、NADP和NADPH含量的影响 |
5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酚类物质代谢的影响 |
5.1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总酚含量的影响 |
5.2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AL活性的影响 |
5.3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PO活性的影响 |
5.4 采前喷布DDTC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POD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1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活性氧代谢的关系 |
2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膜脂代谢的关系 |
3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能量代谢的关系 |
4 采前喷布DDTC延缓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及其与酚类物质代谢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1 结论 |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短波紫外线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辣椒果实采后贮藏特性 |
1.1.1 采后品质变化 |
1.1.1.1 水分代谢 |
1.1.1.2 采后病害 |
1.1.1.3 营养品质 |
1.1.1.4 叶绿素含量 |
1.1.1.5 呼吸作用 |
1.1.2 衰老生理 |
1.1.2.1 膜脂过氧化 |
1.1.2.2 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保护酶系统 |
1.2 短波紫外线处理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
1.2.1 UV-C 辐照处理的作用机制 |
1.2.2 UV-C 强度的影响因素 |
1.2.3 UV-C 的应用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材料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2.2.1 不同辐射剂量UV-C 处理对牛角椒贮藏品质的影响 |
2.2.2.2 最佳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2.2.2.3 最佳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贮藏生理的影响 |
2.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2.3.1 感官指标的测定 |
2.2.3.2 营养指标的测定 |
2.2.3.3 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辐射剂量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贮藏品质的影响 |
3.1.1 不同辐射剂量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腐烂指数的影响 |
3.1.2 不同辐射剂量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失重率的影响 |
3.2 最佳辐射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贮藏生理的影响 |
3.2.1 最佳辐射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1.1 最佳辐射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影响 |
3.2.1.2 最佳辐射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还原性Vc 含量的影响 |
3.2.2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生理指标的影响 |
3.2.2.1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2.2.2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呼吸速率的影响 |
3.2.2.3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相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
3.2.2.4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2.2.5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UV-C 处理对牛角椒感官品质的影响 |
4.2 最佳辐射剂量UV-C 处理对牛角椒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 最佳辐射剂量UV-C 处理对牛角椒采后生理的影响 |
第五章 结论 |
5.1 短波紫外线(UV-C)处理牛角椒果实的最佳辐射剂量 |
5.2 最佳辐射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5.3 最佳剂量 UV-C 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生理指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解放钟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的贮藏性与采后生理变化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处理 |
1.2 指标测定 |
1.2.1 好果率的统计 |
1.2.2 果实含水量的测定 |
1.2.3 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1.2.4 总酸 (TA) 的测定 |
1.2.5 酶活性的测定 |
1.2.6 H2O2和丙二醛 (MDA) 含量的测定 |
1.2.7 蛋白质含量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好果率的变化 |
2.2 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含水量的变化 |
2.3 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含糖量的变化 |
2.4 枇杷果实贮藏期间总酸含量的变化 |
2.5 枇杷果实贮藏期间SOD和CAT活性的变化 |
2.6 枇杷果实贮藏期间H2O2和MDA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3.1 枇杷果实的品种贮藏性与采后营养代谢差异的关系 |
3.2 枇杷果实的品种贮藏性与采后活性氧代谢差异的关系 |
(8)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贮藏性和采后生物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果实采后生物学 |
1.1 采后果实衰老过程主要品质变化 |
1.2 采后果实衰老过程相关酶生理特性 |
1.3 不同品种果实衰老过程中活性氧与保护酶活性 |
1.4 采后果实衰老过程膜脂过氧化作用 |
2 影响采后果实贮藏的因素 |
2.1 果实的遗传特性 |
2.2 果实成熟度 |
2.3 贮藏温度 |
2.4 贮藏方式 |
3 果实形态结构与耐贮性 |
3.1 果实显微结构与耐贮性 |
3.2 果实扫描电镜超微结构与耐贮性 |
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形态结构的比较观察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形态结构的比较观察 |
2.1.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在构造上的共同特征 |
2.1.2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形态特征的比较 |
2.1.3 不同品种枇杷果皮显微结构比较 |
2.1.4 不同品种枇杷果肉显微结构比较 |
2.1.5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膜瓣结构比较 |
2.2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超微结构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
2.2.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果皮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
2.2.2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果肉扫描电镜比较观察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性与果实品质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采后贮藏性比较 |
2.2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品质比较 |
2.2.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含水量比较 |
2.2.2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TSS含量和硬度比较 |
2.2.3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果胶、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比较 |
2.2.4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总糖和还原糖比较 |
2.2.5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TA含量和有效酸度比较 |
2.2.6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固酸比及糖酸比比较 |
2.2.7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比较 |
2.3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特征特性比较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采后衰老过程生理生化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相对含水量的变化 |
2.2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采后贮藏期间TSS含量与果实硬度的变化 |
2.3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木质素含量的变化 |
2.4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含糖量的变化 |
2.5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总酸含量的变化 |
2.6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类胡萝卜素和蛋白质含量的变化 |
2.7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PAL活性的变化 |
2.8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POD活性变化 |
2.9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SOD、CAT活性变化 |
2.10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H_2O_2含量的变化 |
2.11 不同品种枇杷果实贮藏期间MDA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保护酶与果蔬成熟衰老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果蔬成熟衰老机制与保护酶的关系 |
2 保护酶对果蔬采后成熟衰老的作用 |
3 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变化 |
3.1 SOD |
3.2 POD |
3.3 CAT |
4 结论 |
(10)冷激处理对油桃冷藏保鲜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果实成熟衰老及软化的机理和研究现状 |
1.2 油桃采后生理及贮藏保鲜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冷激处理在果蔬贮藏保鲜中的应用 |
1.4 果蔬发生冷害的机理及防治措施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2.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果实成熟衰老与保护酶系统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1-MCP处理对杨梅果实贮藏期间品质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J]. 黄钰萍,刘青娥. 保鲜与加工, 2021(09)
- [2]褪黑素对猕猴桃果实后熟衰老的调控及其生理机制研究[D]. 苏金龙. 西北大学, 2021(12)
- [3]PBAT基气调呼吸膜对沙葱的保鲜效果及保鲜机理研究[D]. 卜红宇.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4]采前喷布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对采后龙眼果实果皮褐变的控制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 林福兴.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5]短波紫外线处理对牛角椒果实的保鲜效果及其机制[D]. 杨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05)
- [6]果蔬采后成熟衰老酶与保护酶类系统的研究进展[J]. 魏云潇,叶兴乾. 食品工业科技, 2009(12)
- [7]解放钟和早钟6号枇杷果实的贮藏性与采后生理变化比较[J]. 林建城,林河通,蔡少芬,陈秋,韩小红,钟建红. 热带作物学报, 2008(05)
- [8]不同品种枇杷果实的贮藏性和采后生物学的研究[D]. 林建城. 福建农林大学, 2007(11)
- [9]保护酶与果蔬成熟衰老的关系[J]. 冯云霄,及华,李丽梅. 保鲜与加工, 2007(02)
- [10]冷激处理对油桃冷藏保鲜及其生理生化变化的影响[D]. 熊兴淼.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