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

一、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介平[1](2021)在《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通过观察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以期为蠲痹颗粒在临床应用中提供新的客观依据,并进一步探讨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课题收集2020年1月起到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都以甲氨蝶呤片作为基础的治疗用药,试验组加服蠲痹颗粒。按照每位患者就诊的先后顺序根据随机数字表入组,治疗8周,分别对患者进行中医疾病疗效判定、ACR20标准达标比较以及甲襞微循环检测等指标进行比较,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进行综合疗效评价。结果:截止2021年1月,共入组63例寒湿痹阻证尪痹患者,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治疗8周后,回访结果对比分析显示:1.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1.29%。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对于尪痹寒湿痹阻证均有疗效,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2.ACR20标准达标率:治疗组达标率为87.50%;对照组达标率为64.52%。说明治疗组及对照组所用药物均可缓解寒尪痹湿痹阻证患者的病情,组间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关节肿胀、疼痛、晨僵、压痛以及关节功能、DAS28疾病活动度、血沉、C反应蛋白等,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甲襞微循环综合判断:治疗组治疗前轻度异常为29例,占90.30%,中度异常为3例,占9.70%;治疗后正常为3例,占9.38%,大致正常为24例,占75.00%,轻度异常为5例,占(15.63%);对照组轻度异常为28例,占90.60%,中度异常为3例,占9.40%;治疗后正常为1例,占(3.23%),大致正常为14例,占(45.16%),轻度异常为14例,占(45.16%),中度异常为2例,占(6.45%)。说明蠲痹颗粒组及对照组均可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但蠲痹颗粒组对甲襞微循环的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蠲痹颗粒可以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甲襞微循环状态,同时甲襞微循环检测也可以佐证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新的客观依据;2、蠲痹颗粒可改善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关节晨僵等临床症状;3、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的血沉和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4、此次临床研究证实蠲痹颗粒是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有效的、安全的药物。

聂红科[2](2021)在《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运用流行病学调查统计方法,调查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信息,初步探讨RA-ILD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以期将中医辨证论治优势充分应用到RA-ILD的规范化诊疗中,为本病的治疗、预防提供参考。方法:根据课题研究目的及临床研究内容,制定临床信息调查表,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云南省中医院医院(光华院区、滇池院区)风湿科360例符合RA-ILD临床诊断标准及病例选择标准的住院患者病例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实验室和辅助检查等,同时收集同期单纯RA患者病例资料360例为对照。运用SPSS 25.0软件并通过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卡方检验、非参数秩和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探讨RA-ILD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结果:1.聚类分析结果显示,360例RA-ILD研究对象中医证候聚为4类最合理,按频数大小依次为风寒湿痹证151例(占总人数41.9%)、痰瘀痹阻证94例(占总人数26.1%)、气血亏虚证58例(占总人数16.1%)、肝肾亏虚证57例(占总人数15.8%)。2.RA-ILD组与RA组一般资料对比,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年龄、病程、吸烟史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性别分布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RA-ILD组与RA组实验室检查对比,结果显示:两组间ESR、CRP、CCP抗体滴度、RF-Ig G滴度、RF-Ig M滴度以及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D-二聚体、C3、C4、ANA初筛、抗SSB抗体、抗Sm抗体、抗PM-Scl抗体、抗Jo-1抗体、抗着丝点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M2抗体、AKA、P-ANCA、RF-Ig A滴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D-二聚体均值均高于正常水平。360例RA-ILD均表现出不同程度肺间质病变表现,其中影像学分期早期136例(37.8%),纤维化期197例(54.7%),蜂窝肺期27例(7.5%)。3.RA-ILD各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在性别分布、吸烟史上,痰瘀痹阻证中男性患者偏多、吸烟者偏多,与气血亏虚证、风寒湿痹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证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痹阻证病程短,与气血亏虚、肝肾亏虚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证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痰瘀痹阻证CRP偏高,与风寒湿痹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证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年龄分布、ESR、D-二聚体、补体C3、补体C4以及CCP、RF-Ig A、RF-Ig G、RF-Ig M滴度、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四证间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HRCT影像学分期上,风寒湿痹证早期患者偏多,与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余证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RA-ILD常见中医证型依次为:风寒湿痹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2.年龄大、病程长、有吸烟史以及ESR、CRP、CCP抗体滴度、RF-Ig G滴度、RF-Ig M滴度偏高可能与继发ILD具有相关性。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抗Ro-52抗体阳性率也可能与发生ILD相关。RA患者与RA-ILD患者机体均呈现不同程度高凝状态。3.病程长者,以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多见;男性、吸烟更易发展为痰瘀痹阻证,且痰瘀痹阻证患者CRP值偏高;HRCT早期偏实证,以风寒湿痹证多见,纤维化期、蜂窝肺期偏虚证夹杂证、虚证,以痰瘀痹阻证、气血亏虚证、肝肾亏虚证居多;可为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窦豆[3](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李晓悦[4](2021)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SS)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包括病变部位、感染病原体分布及常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并探讨pSS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7月入住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197例pSS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52例)和非感染组(145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疾病活动度评分)、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病原学检查结果、治疗及院内转归情况,运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逐步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1)pSS患者感染发生率为26.4%(52/197),最常见的感染部位是呼吸道(52.7%),其次是泌尿道(21.8%),皮肤、软组织感染及败血症也较为常见,发生率分别为12.7%、5.5%。(2)感染病原体中最常见的是细菌35株(62.5%),其次是病毒13株(23.3%)。细菌感染中以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等革兰氏阴性杆菌最为常见(占35.7%),耐药率>50%的主要有氨苄西林、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环丙沙星、左旋氧氟沙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ESBLs)菌株在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66.7%、75%。(3)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50.0%的主要有青霉素G、苯唑西林、氯洁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等抗菌药物,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和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4)感染组的年龄、病程、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ESSDAI评分(患者客观表现评分)、ESSPRI评分(患者主观症状评分)、干燥程度及疲乏程度、肺脏受累发生率、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率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且感染组的总蛋白及白蛋白含量低于非感染组(P<0.05),pSS疾病高度活动组感染率明显高于病情稳定组与轻度活动组(P<0.05)。(5)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ESSDAI评分、ESSPRI评分、疲乏程度、干燥程度、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C反应蛋白、肺脏受累是pSS合并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ESSDAI评分、干燥程度、血清甘油三酯、肺脏受累是pSS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SS合并感染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感染部位主要在呼吸道和泌尿道,常见病原体是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杆菌等革兰阴性杆菌,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对广谱青霉素类、头孢一代及喹诺酮类等抗生素的耐药率较高,金黄色葡萄球菌则表现出对广谱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明显耐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及时采集相关样本做病原生物学检测与药敏试验,并根据临床疗效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回归分析显示ESSDAI评分、干燥程度、血清甘油三酯、肺部受累是pSS合并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于pSS疾病活动度评分较高、干燥症状比较明显、合并高脂血症或有肺脏累及的患者,应密切监测有无感染发生,并及时采取防治感染的措施。

杨建萍[5](2021)在《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类风湿关节炎作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属于临床难治病,是现代医学界的难题之一,也是中医药研究的重点。中医药辨治RA历史悠久、手段多样、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且无明显毒副作用[1,2]。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着重从阳气立论,不仅着眼于病证本身,更关注人体正气和预后的长远疗效。郭教授辨治的RA患者远期疗效显着,特色鲜明,有必要对其辨治RA的学术思想进行系统整理和研究。研究目的:(1)系统挖掘和整理郭立中教授临床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学术思想。(2)从网络药理学角度阐明郭教授扶阳通痹治法方药(即扶阳通痹基本方)的可能取效机制。研究方法:(1)门诊收集和整理郭立中教授2013年3月—2020年1月门诊诊治的所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案,根据RA相关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最终得到70例344诊次病案信息,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次频率分析、内外关联规则和K-均值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病理因素、方药之间的规律,并结合郭立中教授本人意见,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2)运用现代网络药理学的手段,对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扶阳通痹基本方(“人机结合”研究所得)进行相关分析研究,探讨其取效的可能内在机制。研究结果:(1)郭立中教授辨治的RA患者病案数据挖掘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70例344诊次RA患者病案,其中男性患者12例(占17.14%),共计58诊次(占16.86%);女性患者58例(占82.28%),共计286诊次(83.14%),女性RA患者和诊次远远高于男性。②RA发病的高发年龄主要有两个阶段:50-69 岁,频次为 199(占 57.84%);30-49 岁,频次为 114(占 33.13%)。③RA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其频次(频率)分别是131(占38.08%)、120(占34.88%)、89(占 25.87%)、75(占 21.80%)、74(占 21.51%)、74(占 21.51%)、56(占16.28%)和52(占15.12%)。④RA患者主要舌象为质淡红、质红、质暗红、苔薄白、苔白腻、齿痕舌、苔黄腻、苔白黄腻和苔少,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12(占 32.56%)、100(占 29.07%)、92(占 26.74%)、70(占 20.35%)、68(占 19.77%)、47(占 13.66%)、43(占 12.50%)、24(占 6.98%)和 20(占5.81%)。⑤RA患者的主要脉象有紧、滑、弱、细、沉、虚、浮和弦,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171(占 49.71%)、118(占 34.3%)、113(占 32.85%)、102(占 29.65%)、96(占 27.91%)、77(占 22.38%)、52(占 15.12%)和 31(占9.01%)。⑥RA临床最为常见的病机证候有寒湿凝滞、气血痹阻、筋骨失养、阳虚气弱、肝肾阳虚和阳虚寒凝,其频次(频率)分别为143(占41.57%)、85(占 24.71%)、73(占 21.22%)、68(占 19.77%)、58(占 16.36%)和 42(占12.21%)。⑦虚、寒、湿、瘀、痰是RA最为常见的病理因素,其频次(频率)分别为 259(75.29%)、219(63.66%)、178(51.74%)、125(36.34%)和 41(11.92%)。⑧RA患者所有诊次病案中共计出现中药130种,其中最为常用的中药有炙甘草、附子、淫羊藿、生姜、朱茯神、桂枝、油松节、杜仲、砂仁、白术、黄芪、苍术、威灵仙,巴戟天、刺五加和当归等,其频次(频率)依次是325(94.48%)、282(81.98%)、276(80.23%)、257(74.71%)、228(66.28%)、222(64.53%)、192(55.81%)、188(54.64%)、183(53.20%)、164(47.67%)、149(43.31%)、142(41.28%)、102(29.65%)、94(27.33%)、89(25.87%)和78(22.67%),以温阳、理气健脾、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和补肾添精功效的中药为主。⑨症状内关联规则研究显示:失眠与纳差,畏寒与失眠,失眠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畏寒与四肢多发关节疼痛等症状组合关联度较高。⑩舌象组合关联度较高的有:苔薄腻与质暗红,舌体胖大与质淡红,苔薄白腻与质淡红等。(11)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脉沉与脉弱,脉细与脉紧,脉沉与脉滑等。(12)病机证候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肝肾阳虚与寒湿凝滞,寒湿凝滞与气血痹阻,气血痹阻、寒湿凝滞与肝肾阳虚等。(13)最常用的病理因素组合有寒、虚、湿、瘀等。(14)最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附子、桂枝、炙甘草、生姜、淫羊藿,两两之间有较高的关联性。(15)郭教授临床常用的治法有:补阳气、强筋骨,助阳温通、化痰止咳、宣痹止痛,补益肝肾、祛风除湿、疏筋强骨,补益心脾、温潜浮阳、交通心肾,理气畅中祛痹,祛风湿散寒、补肝肾强筋骨、通经络止痹痛,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扶阳添精等8个聚类治法。(16)郭教授临床从扶阳辨治类风关的基本方:扶阳通痹基本方,由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组成。(2)以郭教授常用的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药物组成:附子、淫羊藿、桂枝、生姜和炙甘草)进行网络药理学分析研究后可知:①扶阳通痹基本方共含有140个有效化合物成分。②扶阳通痹基本方有效成分可以作用104个靶点,扶阳通痹基本方和RA的交集基因靶点有68个,Degree值较高的有细胞肿瘤抗原p53(TP53)、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APK8)、白细胞介素-6(IL-6)、VEGFA、CASP3等靶基因。③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和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DNA结合转录激活物活性、泛素样蛋白连接酶结合、核受体活性、配体激活转录因子活性和RNA聚合酶Ⅱ特异性DNA结合转录因子结合等因素有关。④KEGG生物通路富集分析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机制,可能与乙型肝炎、前列腺癌、卡波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感染、细胞凋亡通路、胰腺癌、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等密切相关。研究结论:(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以中老年女性为主;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四肢多发关节疼痛、失眠、畏寒、口干不欲饮、疲劳、咳嗽、自汗、便溏、舌(淡)红、脉紧等;症状涉及肢体关节、肝肾、心(神)、肺系和脾胃系统症状;病性总属本虚标实,阳虚气弱、肝肾阳虚为本虚,寒湿凝滞、气血痹阻为标实;治疗上遵循“建极先建中,建中先拨通”治分次第的医学理念,温通解表、散寒祛湿法等八法循序渐进,各有侧重,主次分明;用药上以温通阳气祛寒湿、温补阳气、活血通络等药物为主;附子、(生、干、炮)姜等用量打破常规,高效且无毒。(2)网络药理学研究显示,扶阳通痹基本方(FYTBF)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协同调控的结果。扶阳通痹基本方中140个活性成分(如山柰酚、槲皮素等)多数具有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功能,可交叉调控RA相关的68个靶点,通过影响各类转录因子活性,可以直接或间接调控炎症通路(如NF-kB信号通路、IL-6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凋亡通路(如TP53信号通路、AGE-RAGE 通路等)。

李玲[6](2020)在《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探析及前瞻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以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CTD-ILD)的门诊医案为研究资料,归纳总结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辨治思路和用药经验,为临床治疗CTD-ILD提供指导。(2)提取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核心方药进行临床研究,观察对临床症状和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探讨该方药的疗效机制。方法:(1)收集并整理1995-2014年周仲瑛教授诊治的CTD-ILD门诊病案,根据纳排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纳入128诊次病案,建立病案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病案中症状、舌象、脉象、病机、方药之间的规律,结合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归纳。(2)采用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的核心方”润肺化瘀汤”,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6月在泰州市中医院风湿科及呼吸科病房及门诊共收集63例CTD-ILD痰瘀阻肺,气阴两伤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仅用西药治疗,治疗组予润肺化瘀汤+西药联合治疗,疗程为3个月,于治疗前、治疗3月后采集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Th17、Treg细胞、血清KL-6、TGF-β1、GM-CSF、IL-17A指标,采集肺功能FVC、DLCO指标,运用spss25.0软件分析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疗效评价。结果:(1)数据挖掘部分:共收集周仲瑛教授治疗CTD-ILD病案19例,其中男性患者9例,女性患者10例,总共128诊次。在所有诊次中频率较高的症状依次为咳嗽、口干、气喘、胸闷、痰多、关节疼痛、痰粘、疲劳乏力、咯痰、咽痒、纳差、便溏、下肢浮肿,主要舌象为舌质暗、苔薄黄腻、舌裂纹、少苔、有齿印,主要脉象为脉细滑、脉细、脉小滑数、脉小弦;常见病机可归纳为气阴两伤、痰瘀阻肺、肺虚热郁、肝肾亏虚、脾虚肺弱、肺气失宣、风湿痹阻;所有诊次中常用的药物有中药分别为南沙参、北沙参、麦冬、苏子、太子参、炙僵蚕、桃仁、生黄芪、老鹳草。关联规则研究显示,症状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是口干与咳嗽,气喘与咳嗽,咯痰与气喘,咳嗽与胸闷;舌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分别是舌质暗与苔薄黄腻,舌裂纹与舌质暗,舌裂纹与苔薄黄腻,舌裂纹、舌质暗与少苔;脉象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有滑脉与数脉,滑脉与弦脉;病机关联度较高的组合气阴两伤与痰瘀阻肺,气阴两伤与肺虚热郁,气阴两伤与脾虚肺弱,痰瘀阻肺与肝肾亏虚;在药物关联度方面,北沙参,南沙参、麦冬、苏子、桃仁、太子参、炙僵蚕药物之间均有较强关联性。通过聚类分析,提取核心方——润肺化瘀汤。(2)临床研究部分:治疗前,两组 Th17、Treg、KL-6、TGF-β1、GM-CSF、IL-17A均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Th17细胞数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组Treg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KL-6、TGF-β1、GM-CSF、IL-17A均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肺功能指标都有所改善,其中治疗组的FVC、DLCO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中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小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相关性分析方面,研究发现肺功能中FVC和TGF-β1、IL-17A、TH17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FVC和Treg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DLCO和KL-6、TGF-β1、IL-17A、TH17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DLCO和Treg之间存在正相关(P<0.05);TH17和中医证候积分、TGF-β1、GM-CSF、IL-17A 存在正相关(P<0.05);Treg 和中医证候积分、TGF-β1、GM-CSF、IL-17A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1)通过数据挖掘周仲瑛教授CTD-ILD诊治医案,总结出周老治疗CTD-ILD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CTD-ILD的病理性质多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要以肺脾肾亏虚为本,痰瘀互结,痹阻络脉为标。临床多用益气养阴药、活血化瘀药、止咳祛痰药、祛风除湿药治疗该病;抓住复合病机的辨治,针对气阴两伤、痰瘀阻肺的CTD-ILD患者,提取其核心方——润肺化瘀汤。(2)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润肺化瘀汤可有效改善CTD-ILD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肺功能(FVC、DLCO),降低患者血清中KL-6、TGF-β1、GM-CSF、IL-17A水平,调节Th 17/Treg的平衡。润肺化瘀汤联合西药治疗CTD-ILD的疗效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细胞水平,调节免疫细胞平衡有关,通过降低TGF-β1、GM-CSF、IL-17A、KL-6,调整Th17/Treg细胞平衡,从而起到调节免疫,改善症状的作用。

田秋红[7](2020)在《清热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系统评价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临床疗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清热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RA-IL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研究一:检索CNKI、Wan Fang、VIP、CBM、Pub 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中药复方治疗RA-ILD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9年8月1日。检索词为:“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间质性肺病”、“中药”、“Rheumatoid Arthritis”、“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s、“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等。研究二:纳入符合标准的RA-ILD患者共60例,试验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西药治疗(治疗用药中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可根据患者病情及经医师判断酌情选用)。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清热解毒、化痰通络的中药复方:白花蛇舌草30g、黄芩20g、贝母10g、瓜蒌20g、橘红10g、丹参20g、姜黄10g、豨莶草15g、知母10g、桔梗10g、防风10g、生甘草6g。治疗疗程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要素改善情况、DAS28评分、HAQ评分、RF、CCP、ESR、Ig G、Ig A、Ig M、安全性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一:纳入12篇RCT研究,共76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402人,对照组360人。试验组中1项研究为单纯中药复方治疗,其余均为中药复方联合西药治疗,对照组均为为常规西药治疗,Meta分析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RR=1.43,95%CI(1.28,1.60),P<0.00001,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胸部HRCT评分:合并发现异质性较大,未进行合并,6项研究结果均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3)实验室指标:在ESR方面:MD=-8.36,95%CI(-13.45,-3.26),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RP方面:MD=-0.76,95%CI(-1.99,0.48),P=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RF方面:合并发现异质性较大,未进行合并分析,3项研究结果均显示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共1项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4)肺功能:在FVC%方面:MD=7.40,95%CI(1.24,13.57),P=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VC%方面:MD=5.98,95%CI(1.94,10.03),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TLC%方面:MD=6.56,95%CI(3.24,9.87),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EV1%方面:因干预措施不同未进行合并分析,结果均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DLCO%方面:MD=8.03,95%CI(2.25,13.81),P=0.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Pa O2方面:合并发现异质性较大,未对其合并分析,2项研究结果均显示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5)不良反应:RR=0.48,95%CI(0.21,1.12),P=0.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二:两组均各脱落1例,未纳入统计分析,各研究结果如下:(1)疾病疗效:试验组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10%;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17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9.31%。两组疾病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胸部HRCT评分改善情况: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86.66%,对照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5.52%。(4)中医证候要素改善情况:试验组在咳嗽、咳痰、胸闷、气短、乏力、呼吸困难、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压痛、关节屈伸不利、晨僵时间、口渴、汗出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发热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咳嗽、气短、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时间、口渴、汗出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咳痰、胸闷、乏力、呼吸困难、关节压痛、发热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在改善乏力、呼吸困难、关节压痛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改善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关节屈伸不利、晨僵时间、发热、口渴、汗出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DAS28评分改善情况: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DAS28评分总有效率为86.21%,对照组DAS28评分总有效率为72.41%。(6)实验室指标改善情况:RF、Ig M改善方面:试验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R、Ig A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CCP抗体、Ig G改善方面:两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在RF、抗CCP抗体、ESR、ESR、Ig A、Ig M改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生活质量评价HAQ评分改善情况:两组组治疗后较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安全性指标:两组总体不良反应情况比较经?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2=1.137)。结论:研究一:本研究证实单纯中药复方或联合西药治疗RA-ILD中具有一定优势,在总有效率、HRCT评分、ESR、肺功能指标FVC%、VC%、TLC%、FEV1%、DLCO%方面优于单纯西药。研究二:清热解毒、化痰通络法的中药复方治疗RA-ILD中具有一定优势,能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胸部HRCT评分、DAS28评分,改善乏力、呼吸困难、关节压痛,降低RF、ESR、Ig A、Ig M及HAQ评分方面优势显着。

樊波[8](2020)在《西藏藏族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西藏藏族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rheumatoid arthritis-associated 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RA-ILD)的危险因素和肺部CT影像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并确诊的245例西藏藏族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肺部CT检查结果,分为RA合并ILD组、RA不合并ILD组。收集这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吸烟史;临床表现,包括呼吸系统表现、关节晨僵时间、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甲氨蝶呤及来氟米特用药史;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抗CCP抗体)、乳酸脱氢酶(LDH)、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等,比较这些项目在两组间的差异。结果:245例西藏藏族RA患者中,RA合并ILD的患者46例(46/245,18.8%),RA不合并ILD的患者199例(199/245,81.2%)。RA合并ILD组与RA不合并ILD组患者的平均年龄(50.30±10.62vs46.44±10.97岁,P<0.05)、平均病程(8.35±6.35vs4.94±3.89年,P<0.05)、吸烟率(13.0%vs3.5%,P<0.05)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RA合并ILD组男性比例较RA不合并ILD组高(17.4%vs9.5%,P>0.0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合并ILD组与R A不合并ILD组患者的晨僵时间(2.35±4.3 9 v s 4.4 8±1 1.4 1小时,P>0.0 5)、关节肿胀数(5.7 4±2.8 6 v s 5.9 2±3.0 5个,P>0.0 5)、关节压痛数(1 2.8 7±3.75vs12.86±5.28个,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合并ILD组患者呼吸系统表现占比明显高于单纯RA组(41.3%vs19.6%,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合并ILD组与RA不合并ILD组患者使用药物来氟米特占比(56.5%vs58.8%,P>0.05)、甲氨蝶呤占比(17.4%vs22.1%,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A合并ILD组与RA不合并ILD组的RF[255.9(140.0)vs123.6(153.9)IU/ml,P<0.05]、抗CCP抗体水平[167.91(291.93)vs89.46(121.67)RU/ml,P<0.05]、AKA阳性率(58.7%vs41.7%,P<0.05)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A合并ILD组与RA不合并RA组的Hb(143.60±17.26vs141.30±21.92g/L,P>0.05)、ESR升高(63.0%vs61.8%,P>0.05)、CRP[20.23(29.39)vs19.34(22.78)mg/L,P>0.05]、LDH(203.36±63.26vs184.78±51.92 U/L,P>0.05)、免疫学指标Ig A(3.13±1.14vs3.33±1.29 U/L,P>0.05)、Ig G(14.98±3.68vs15.85±3.42 U/L,P>0.05)、Ig M(2.05±0.77vs1.84±0.80 U/L,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根据是否合并ILD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长、高滴度的RF和高滴度抗CCP抗体是本研究中西藏藏族RA合并ILD的独立危险因素。46例西藏藏族RA合并ILD患者胸部CT表现中,网格影、磨玻璃影及蜂窝状影较为常见,斑片浸润或实变影其次,结节影少见。46例西藏藏族RA合并ILD患者的间质性肺疾病影像学亚型,最常见的类型为UIP,其次为NSIP。结论:1.RA合并ILD组与RA不合并ILD组两组间,年龄、病程、吸烟史、RF、抗CCP抗体、AKA有差异。2.病程长、高滴度RF和高滴度抗CCP抗体是西藏藏族RA-ILD的独立危险因素。3.病程长、高滴度RF、高滴度抗CCP抗体的西藏藏族患者,应早期完善肺部CT检查。

王聃[9](2020)在《我国川东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RA伴发血液系统受损患者、RA伴发肺间质病变(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RA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RA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1.收集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就诊于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部的1509例RA患者资料,根据性别将其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比较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2.将上述1509例RA患者分为血液系统受损组与非血液系统受损组、肺间质病变(ILD)组与非肺间质性病变(NILD)组、恶性肿瘤患者组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组,回顾性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实验室指标,并采用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3.采用t检验、Mann-Whitney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二元Log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我国川东北地区不同性别RA患者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分析:(1)女性RA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发病率,男女比约1:2.92;(2)男性RA患者年龄、吸烟史比率及饮酒史比率大于女性RA患者,病程短于女性RA患者(P均<0.05),两组患者RA家族史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女性RA患者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消化系统受损及继发干燥综合征比率明显高于男性RA患者(P均<0.05);男女RA患者关节畸形均主要表现为腕/肘强直、尺侧偏斜,其次分别为天鹅颈、纽扣花样、掌指关节半脱位;男性RA患者出现ILD、胸部病变、咳嗽、咳痰比率高于女性RA患者(P均<0.05);(4)男性RA患者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GB)、肌酐(Crea)、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类风湿因子/IgM(RF/IgM)水平高于女性RA患者,白蛋白(ALB)水平低于女性RA患者。2.我国川东北地区RA患者伴发血液系统受损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1)血液系统受损组(904)病程较无血液系统受损组(605)长(P<0.05),两组在年龄分布、性别构成、吸烟史、饮酒史、RA家族史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液系统受损以一系受损(贫血)常见,主要表现为轻中度贫血;(2)血液系统受损组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晨僵时间、DAS28评分、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及出现全身症状、消化系统受损、肾脏受损发生率高于无血液系统受损组(P均<0.05);(3)血液系统受损组WBC、HGB、ALB、骨密度水平低于无血液系统受损组(P均<0.05),血小板(PLT)、免疫球蛋白(GLOB)、Cysc、血沉(ESR)、hsCRP、RF/IgM、抗CCP水平高于无血液系统受损组(P均<0.05);(4)二元 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 Cysc(OR 1.161,95%CI 1.006-1.339)、ESR(OR 1.007,95%CI1.001-1.013)、hsCRP(OR 1.006,95%CI1.002-1.009)升高是反应RA伴发血液系统受损病情的危险因素,ALB(OR 1.031,95%CI 1.016-1.046)升高是反应RA伴发血液系统受损病情的保护因素。3.我国川东北地区RA患者伴发ILD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1)ILD组(1091例)年龄、病程、性别构成、饮酒史水平较NILD组(418例)高(P均<0.05),两组在吸烟史、RA家族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ILD组晨僵时间、DAS28评分及出现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症状和心血管系统受损、胸部病变、消化系统受损、肾脏受损发生率高于NILD组(P均<0.05);(3)ILD组ALB、骨密度水平低于 NILD 组(P均<0.05),肌酐(Crea)、Cysc、ESR、RF/IgM、抗CCP水平较NILD组高(P均<0.05);(4)ILD组肺部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HRCT)主要以条索状、斑片影、结节影、网格状影、磨玻璃影为主要表现;(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 1.031,95%CI 1.016-1.046)、畸形(OR 1.582,95%CI 1.143-2.191)、心血管系统受损(OR 1.935,95%CI1.376-2.720)、胸部病变(OR 3.363,95%CI2.077-5.446)、咳痰(OR 8.861,95%CI2.415-32.513)、Crea 升高(OR 1.001,95%CI 1.001-1.020)、抗 CCP 高滴度(OR 1.002,95%CI1.001-1.003)是反应RA伴发ILD病情的危险因素。4.我国川东北地区RA患者伴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与相关因素:(1)伴发恶性肿瘤组(22例)与不伴发恶性肿瘤组(1487例)年龄、病程、性别构成、吸烟史、饮酒史、RA家族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22例恶性肿瘤以肺癌最多见(7/22),其次为食管癌(5/22);(3)伴发恶性肿瘤患者咳痰发生率高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P=0.049),余临床症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伴发恶性肿瘤患者骨密度明显低于不伴发恶性肿瘤患者(P=0.001);(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尚未发现反应RA伴发恶性肿瘤病情的危险因素,仅发现骨密度与伴发恶性肿瘤呈负相关(OR0.574,95%CI0.404-0.816)。结论:1.RA在女性中发病率较高;2.RA男性患者发病年龄大、病程短,常合并吸烟史及饮酒史;3.性别不同的RA患者在关节表现、关节外表现、实验室指标均有不同;4.RA中出现的血液系统受损以贫血为主,其伴发血液系统受损患者病程长,关节症状重,且易出现全身症状、消化系统受损及肾脏受损等关节外表现;5.反应RA伴发血液系统受损病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Cysc、ESR、hsCRP升高,对表现上述血清学结果的RA患者需密切监测血常规;6.RA系统受累中以ILD发生率高;7.反应RA伴发ILD病情的危险因素可能有年龄大、关节畸形/功能障碍、咳痰及出现胸部病变、心血管系统受损和Crea、抗CCP升高,对出现上述症状及实验室结果的RA患者需密切监测肺功能及肺部HRCT;8.RA伴发恶性肿瘤临床类型中以肺癌最常见;9.RA伴发恶性肿瘤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指标常不典型,其骨密度明显降低,对于出现上述指标的RA患者需密切进行恶性肿瘤筛查。

马兰兰[10](2020)在《不同发病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学指标间的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不同发病年龄R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免疫学指标,为临床日常诊疗提供借鉴。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6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明确诊断为RA的住院病例约3915例,用等距抽样的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纳入研究对象共459例,对选取住院病例以发病年龄为标准进行分组:发病年龄<45岁为青年组,45岁≤发病年龄<60岁为中年组,发病年龄≥60岁为老年组。收集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合并症、首发受累关节、一般实验室检验资料、免疫学指标、炎性指标、影像学检查等临床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结果和结论。结果1.一般资料:(1)459例RA患者中,青年组219例,中年组185例,老年组55例,其中发病年龄频率最高为45-60岁[174例(37.9%];(2)在男女发病的性别构成比上,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存在差异,分别为1∶5.6、1∶3.1、1∶2.9(P<0.001),女性均高于男性;(3)青年组BMI平均水平最高、中年组居中、老年组最低[青年组(22.69±2.79kg/m2)、中年组(22.32±2.40kg/m2)、老年组(21.29±1.74 kg/m2),P<0.05]。2.合并症:(1)中年组和老年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高于青年组[青年组70例(32.0%)、中年组82例(44.3%)、老年组30例(54.5%),P<0.05];(2)中年组和老年组合并冠心病的比例高于青年组[青年组49例(22.4%)、中年组72例(38.9%)、老年组33例(40.3%),P<0.05];(3)老年组合并骨关节炎的比例高于青年组、中年组[青年组58例(26.5%)、中年组48例(25.9%)、老年组24例(43.6%),P<0.05]。3.首发受累关节:(1)青年组和中年组首发受累关节表现在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的高于老年组[青年组71例(49.3%)、中年组68例(47.2%)、老年组5例(3.5%);青年组70例(60.9%)、中年组43例(50.6%)、老年组32例(22.1%),P<0.001];(2)青年组首发受累关节表现为腕关节的高于中、老年组[青年组15例(65.2%)、中年组3例(13.0%)、老年组5例(21.7%),P<0.001]。4.一般实验室检验资料:老年组WBC中位水平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青年组6.20(4.81,7.76)×109/L、中年组6.35(5.05,7.725)×109/L、老年组7.17(6.13,8.11)×109/L,P<0.05]。5.炎性指标:老年组CRP中位水平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青年组3.9(2.97,36.5mg/L)、中年组18.1(4.18,39.85mg/L)、老年组24.1(9.98,43.7)P<0.05]。6.免疫学指标:青年组抗CCP抗体阳性率高于中年组、老年组[青年组124例(56.6%)、中年组98例(53.0%)、老年组18例(32.7%),P<0.05]。7.影像学表现:老年组合并肺间质病变比例高于青年组和中年组[青年组65例(35.33%)、中年组41(34.17%)、老年组22(62.86%),P<0.05]。结论1.RA以45-60岁女性多见,随着年龄增大,男性发病率逐渐升高。2.青年组RA患者首发关节为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青年组RA患者BMI高于老年组。3.中年组RA患者首发关节为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中、老年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比例高于青年组。4.老年组RA患者CRP、合并骨关节炎、并发肺间质病变比例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

二、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中医诊断标准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见表 1-3)
        1.4 病例排除标准(见表 1-4)
        1.5 终止临床试验标准(见表 1-5)
        1.6 病例脱落标准
        1.7 病例剔除标准(见表 1-6)
        1.8 患者入选情况
    2.研究方法
        2.1 药品来源
        2.2 药品分配
        2.3 用药方法
        2.4 用药疗程
        2.5 合并用药
        2.6 停药或减量
        2.7 依从性及药品清点
        2.8 药品保存
    3.观测指标
        3.1 一般观测项目
        3.2 疗效性观测指标
        3.3 安全性观测指标
        3.4 观测时点
    4.疗效评价标准
        4.1 中医疾病疗效判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4.3 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评定标准
        4.4 EULAR DAS28 评定标准
        4.5 甲襞微循环检测评定标准
        4.6 关节压痛数、肿胀数(个)
        4.7 晨僵时间
        4.8 关节功能分级
        4.9 VAS评分
        4.10 健康评估调查表(HAQ)(见附表3)
    5.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5.1 不良事件判断标准
        5.2 不良事件的处理
    6.伦理性原则
    7.数据统计处理
研究结果
    1.入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
        1.1 性别分布比较
        1.2 两组年龄分布比较
        1.3 两组病程分布比较
        1.4 两组RF(IgM)、CCP构成比较
    2.疗效评估
        2.1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2.2 两组中医疾病疗效比较
        2.3 两组治疗前后DAS28疾病活动度比较
        2.4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肿胀比较
        2.5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压痛比较
        2.6 两组治疗前后晨僵持续时间比较
        2.7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功能分级比较
        2.8 两组治疗前后健康问卷调查(HAQ)比较
        2.9 两组治疗前后关节疼痛VAS评分比较
        2.10 两组达到ACR20 标准比较
        2.11 两组血沉、C反应蛋白变化比较
        2.12 两组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比较
    3.安全性评价
    4.不良反应的处理
讨论
    1.中医尪痹病名的由来
    2.中医对尪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3.现代医家对尪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4.阳虚邪凑是尪痹寒湿痹阻证发生的病机关键
    5.蠲痹颗粒的药物组成与分析
        5.1 蠲痹颗粒的药物组成
        5.2 蠲痹颗粒的功效
        5.3 蠲痹颗粒的药物功效分析
        5.4 方义分析
        5.5 现代药理研究
    6.甲襞微循环的结果分析
    7.甲氨蝶呤片与叶酸片的治疗作用与机理
    8.醋氯芬酸片的作用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蠲痹颗粒治疗尪痹寒湿痹阻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甲襞微循环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
附表1 中医证候积分分级量化评分表
附表2 压痛/肿胀关节计数
附表3 健康评估调查表
附表4 实验室检查
附表5 合并用药登记卡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RA-ILD中医证候研究
        3 RA-ILD中医证型及相关因素研究
    (三)讨论与分析
        1 RA-ILD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2 RA-ILD的相关因素分析
        3 RA-ILD中医证型与相关因素分析
    (四)结论
    (五)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文献综述
    综述一: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综述二: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发病相关因素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1 版本校勘
        2 字义考证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4 医案分析
        5 小结
    第七节 上篇总结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4 小结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第四节 下篇总结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第一节 研究背景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方法
    第三节 结果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2 生物信息分析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4 本研究的结论
    第五节 附篇总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内容
    2.统计学处理
结果
    pSS 合并感染的发生率及感染部位分布
    2. pSS 合并感染的病原体分布
    3.感染组的 4 种常见细菌的耐药性分析
    4.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各项指标的比较
    5.可疑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回归分析
    6.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 B 2002 年美欧修订的 SS 国际分类标准(American and European Consensus Group,AECG 标准)
附录 C 患者主观症状评分(ESSPRI 评分)
附录 D 患者客观表现评分(ESSDAI 评分)
附录 E 个人简历
附录 F 综述 三种常见结缔组织病合并感染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5)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与文献研究进展
    1 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流行病学调查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1.3 RA的临床诊断
        1.4 RA的西医治疗
        1.4.1 治疗原则
        1.4.2 一般治疗
        1.4.3 药物治疗
        1.4.4 免疫净化
        1.4.5 外科治疗
        1.4.6 功能锻炼
    2 中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2.1 RA的中医病名探讨
        2.2 RA的病因病机研究
        2.2.1 病因研究
        2.2.2 病机研究
        2.3 RA的中医治疗
        2.3.1 辨证分型论治
        2.3.2 辨证分期论治
        2.3.3 成方及验方治疗
        2.3.4 中成药和中药制剂治疗
        2.3.5 针灸治疗
        2.3.5.1 针刺治疗
        2.3.5.2 艾灸治疗
        2.3.5.3 耳针治疗
        2.3.6 推拿治疗
        2.3.7 药浴、热敷
        2.3.8 穴位贴敷
        2.3.9 穴位注射疗法
        2.3.10 中药离子导入疗法
        2.3.11 中医调护
    3 述评
第二部分 郭立中教授辨治RA的病案数据挖掘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病案资料来源
        2.2 疾病诊断标准
        2.3 病案纳入标准
        2.4 病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病案信息采集
        3.2 病案信息预处理
        3.3 病案数据处理方法
        3.3.1 郭教授辨治RA病案数据库的建立
        3.3.2 病案数据清理
        3.3.3 病案数据术语规范化
        3.4 病案数据挖掘平台的建立
        3.5 病案数据挖掘方法
    4 结果
        4.1 病案一般情况
        4.1.1 性别比例分布
        4.1.2 年龄频次频率分布
        4.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4.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4.4 脉象频次频率分布
        4.5 病机证候频次频率分布
        4.6 病理因素频次频率分布
        4.7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4.8 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 内关联规则数据结果
        4.8.1.1 临床症状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2 舌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3 脉象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4 病机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5 病理因素内关联规则项集
        4.8.1.6 药物内关联规则项集
        4.8.2 外关联规则结果
        4.8.2.1 临床症状与舌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2 临床症状与脉象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3 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4 临床症状与病理因素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5 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6 脉象与病机外关联规则项集
        4.8.2.7 脉象与药物外关联规则项集
        4.9 K-均值聚类分析数据结果
        4.9.1 病机证候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2 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4.9.3 病机证候与药物K-均值聚类分析结果
    5. 讨论
        5.1 阳气多伤的时代背景
        5.2 阳气不足、寒湿凝滞在类风湿关节炎形成中的作用
        5.3 “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数据挖掘结果分析
        5.3.1 一般情况
        5.3.2 临床症状
        5.3.3 舌象
        5.3.4 脉象
        5.3.5 病机与辨证
        5.3.6 病理因素
        5.3.7 聚类处方与治法
        5.3.8 扶阳通痹基本方释义
        5.3.9 常用中药与配伍
        5.3.9.1 单味中药
        5.3.9.2 药对
        5.3.9.3 附子用量与减毒
第三部分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网络药理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有效成分筛选
        1.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预测
        1.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检索
        1.4 绘制RA和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Veen图
        1.5 构建“药物-有效成分-作用靶点-疾病”网络关系图
        1.6 构建蛋白质互作关系网络及筛选核心靶点蛋白
        1.7 GO功能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
    2 结果
        2.1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活性成分
        2.2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
        2.3 RA的疾病相关靶点
        2.4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靶点和RA疾病相关靶点Veen图
        2.5 扶阳通痹基本方的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的网络图
        2.6 绘制PPI关系图和barplot图
        2.7 GO与KEGG富集功能分析
    3 讨论
        3.1 中药活性成分分析
        3.2 关键蛋白和靶基因分析
        3.3 KEGG通路分析
第四部分 典型病案选
    1 寒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2 阳虚阴浮,心肾不交案
    3 痰湿凝滞,气血痹阻案
    4 阳虚寒凝,气血不畅案
    5 心脾阳虚,血不养神案
    6 阳虚气弱,筋骨失养案
    7 肝肾阳虚,寒湿凝滞案
    8 阳虚水停,寒湿凝滞案
    9 阳虚感寒,痰湿内伏案
    10 湿热瘀阻,气血不畅案
结论
本论文创新点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缩写语表
    附表2 临床症状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3 舌象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4 病机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5 药物频次频率分布
    附表6 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7 病机系统聚类分析位点结构
    附表8 病机与药物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附表9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列表
    附表10 扶阳通痹基本方药物作用靶点
    附表11 扶阳通痹基本方治疗RA的可能关键靶标列表
    附表12 PPI中关键靶蛋白Degree值
致谢
个人简介

(6)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探析及前瞻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中医研究
    1. 古代医家对病名及病因病机的认识
        1.1 肺痹说
        1.2 肺痿说
    2. 近现代医家对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辨治研究
        2.1 病因病机
        2.2 治则治法
    3. 总结及展望
第二部分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西医研究
    1. 结缔组织病的定义
    2. 结缔组织病的发病机制
    3. 结缔组织病的肺部表现
    4.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定义
    5.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5.1 致病因素
        5.2 发病机制
    6. 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诊断
        6.1 诊断标准
        6.2 诊断技术
        6.3 血清标志物
    7. 治疗
        7.1 免疫抑制治疗
        7.2 抗纤维化治疗
        7.3 肺移植
    8. 预后
第三部分 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辨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病案回顾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2.1 医案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医案纳入标准
        2.4 医案排除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医案的预处理和信息纳入
        3.2 数据规范化
    4. 医案数据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基线分布情况
        5.2 CTD-ILD常见症状的分析
        5.3 CTD-ILD主要病机的分析
        5.4 CTD-ILD用药规律的分析
        5.5 CTD-ILD症状内关联规则结果
        5.6 CTD-ILD病机内关联规则结果
        5.7 CTD-ILD药物内关联规则结果
        5.8 CTD-ILD临床症状与病机外关联结果
        5.9 CTD-ILD临床症状与药物外关联结果
        5.10 CTD-ILD病机与药物外关联结果
        5.11 CTD-ILD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6. 周仲瑛教授治疗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临证经验探析
        6.1 审证施治
        6.2 病机辨识探讨
        6.3 特色用药分析
        6.4 临床用药经验
        6.5 核心方——润肺化瘀汤的方义解析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1. 诊断标准
        1.1 西医诊断标准
        1.2 中医辨证标准
    2. 纳入标准
    3.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治疗
        4.2 疗程和观察指标
    5. 标本采集和操作
        5.1 ELSIA方法检测人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
        5.2 ELSIA方法检测人白介素17A(IL-17A)
        5.3 ELSIA方法检测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
        5.4 ELSIA方法检测人Ⅱ型肺泡细胞表面抗原(KL-6)
        5.5 流式细胞检测Th17细胞、Treg细胞
    6. 统计方法
    7. 结果
        7.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7.2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学指标比较
        7.3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7.4 两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比较
        7.5 治疗组Th17、Treg细胞亚群及细胞因子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7.6 治疗组Th17、Treg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积分及细胞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8. 讨论
        8.1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中医症状、体征
        8.2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可显着改善肺功能
        8.3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能减少炎性细胞因子分泌
        8.4 润肺化瘀汤联合西医治疗能纠正Th17/ Treg细胞失衡
        8.5 TGF-β1、IL-17A、KL-6的升高可加重肺功能恶化
        8.6 调节Th17与Treg细胞亚群平衡可减轻肺功能的损伤
        8.7 Th17协同细胞因子参与致病过程,Treg拮抗细胞因子的致病作用
        8.8 Th17/Treg细胞失衡可加重病情进展
结论
创新点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评分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清热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试验一 中药复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小结
试验二 清热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试验设计
        1.2 病例来源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标准
        1.8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疗程
        2.3 合并用药
        2.4 观察项目
        2.4.1 一般情况
        2.4.2 疗效性指标
        2.4.2.1 影像学疗效评价
        2.4.2.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2.4.2.3 疾病活动度DAS28
        2.4.2.4 实验室血清学检查
        2.4.2.5 生活质量评价
        2.2.3 安全性指标
        2.5 疗效评判标准
        2.5.1 疾病疗效评价
        2.5.2 胸部HRCT评价标准
        2.3.3 中医证候评价标准
        2.5.4 疾病活动度DAS28评价标准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病例入组脱落情况
        3.2 基线资料比较
        3.3 结果比较
        3.4 安全性指标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西藏藏族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分组
    2.3 资料收集
        2.3.1 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指标
        2.3.3 影像学检查方法
    2.4 统计学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表现
    3.3 用药情况(甲氨蝶呤、来氟米特)
    3.4 实验室检查
    3.5 RA-ILD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6 RA-ILD影像学表现
    3.7 RA-ILD肺部CT影像学亚型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我国川东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及实验室数据分析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伴发血液系统受损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我国川东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恶性肿瘤22例临床分析
    研究对象及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类风湿关节炎相关血液系统受损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汉缩略名词对照
个人简历
致谢

(10)不同发病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学指标间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四、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蠲痹颗粒对尪痹寒湿痹阻证患者甲襞微循环影响的临床研究[D]. 张介平.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中医证候分布及相关因素初步研究[D]. 聂红科.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4]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李晓悦.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5]郭立中教授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及扶阳通痹基本方的网络药理学研究[D]. 杨建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国医大师周仲瑛辨机论治结缔组织病合并间质性肺病的经验探析及前瞻性临床研究[D]. 李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清热解毒、化痰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D]. 田秋红.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西藏藏族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间质性肺疾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D]. 樊波. 西藏大学, 2020(02)
  • [9]我国川东北地区类风湿关节炎住院患者临床及实验数据分析[D]. 王聃. 川北医学院, 2020(04)
  • [10]不同发病年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免疫学指标间的比较[D]. 马兰兰.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类风湿关节炎肺部表现34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