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舌系带过短畸形施延长术的适宜年龄(论文文献综述)
李正权[1](2021)在《酞菁类光敏剂用于牙齿漂白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目前的牙齿漂白材料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长期稳定性,但存在牙齿敏感、软组织刺激、釉质表面形态改变等副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五聚赖氨酸酞菁锌光敏剂(pentalysineβ-carbonylphthalocyanine zinc,ZnPc(Lys)5)的体外牙齿漂白效果及其对釉质表面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可选择的漂白方案。材料和方法:本实验收集拔除的人类第三恒磨牙和前磨牙,要求牙齿完整、无龋坏裂纹、颜色分布均匀,vita比色为A2或更深,排除氟斑牙、四环素牙等。使用慢速硬组织切割机将收集的离体牙从釉牙骨质界处截断牙根,沿牙齿近远中方向将牙冠分为颊舌侧,去净冠髓组织,超声荡洗20 min后,使用统一模具将颊舌侧釉质块包埋于自凝树脂中,共制得126个样本。其中36个样本用于探究不同浓度光敏剂的牙齿漂白效果。剩余样本随机分为3组(A、B、C组),分别为阴性对照组(A组,生理盐水)、实验组(B组,ZnPc(Lys)5)和阳性对照组(C组,过氧化氢凝胶)。将各组材料添加在样本表面,采用LED红光光源垂直照射样本,每次30min,每天2次,总光剂量为9 J/cm2,7天为1个周期,共漂白2个周期。分别在漂白前、第一个漂白周期后即刻、第二个漂白周期后即刻、漂白后1周和1个月测量牙齿颜色、表面显微硬度(surface microhardness,SMH)和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SR),并评价3组材料作用于试样表面后的温度变化。每组随机抽取1个样本,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其表面形态和结构的变化。结果:ZnPc(Lys)5具有良好的牙齿漂白能力,其最适宜的漂白浓度是20μM。在两个漂白周期后,B组(7.10±1.03)和C组(12.22±2.35)的颜色变化值(ΔE)明显高于A组(0.93±0.30)(P<0.05),且在漂白结束后1周和1个月未发现明显颜色回复。白度指数方面,B组(66.90±3.42)、C组(71.18±3.23)明显高于基线时(P<0.05),而A组(59.38±3.80)与基线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905)。在SMH方面,A组和B组在漂白前后SMH无显着改变(P>0.05),而C组明显降低(P<0.05)。此外,C组漂白后SR显着性升高(P<0.05),而A组和B组SR无明显变化(P>0.05)。SEM结果同样显示,C组釉质漂白后的表面形貌表现为腐蚀性釉质改变和微观粗糙度增加,A组和B组在实验期间未见形态学改变。三组样本在漂白过程中釉质表面温度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ZnPc(Lys)5具有满意的漂白效果,而且对牙釉质表面没有明显的副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牙齿漂白材料。
高岩林[2](2021)在《包皮环切联合系带延长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包皮环切联合系带延长对早泄合并包皮过长患者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进一步探讨早泄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的早泄合并包皮过长患者60例。将所纳入的60名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全部给予早泄诊断量表(Premature ejaculation diagnostic tool,PEDT)评分,同时调查每例患者3次阴道内射精潜伏期时间(Intra-vaginal ejaculation latency time,IELT),取其平均数为标准。其中试验组予以包皮环切联合系带延长术,对照组予以单纯包皮环切术,并在术后2月、3月门诊或电话随访患者PEDT评分及IELT的变化,观察早泄(Premature ejaculation,PE)的治疗效果。结果:在PEDT评分方面,对照组术前PEDT评分为(14.44±2.28)分,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PEDT评分别降至(10.85±1.99)分、(10.70±2.13)分,术后2次PEDT评分与术前PEDT评分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前PEDT评分为(15.00±1.96)分,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PEDT评分分别降至(9.48±1.53)分、(8.92±1.35)分,同样术后2次PEDT评分与术前PEDT评分均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数据分析显示术后2次PEDT评分同样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在IELT方面,对照组术前IELT为(1.59±1.01)min,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IELT分别增加至(2.52±1.24)min、(2.33±1.58)min,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IELT均与术前IELT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术前IELT为(1.66±0.89)min,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IELT分别增加至(3.88±1.08)min、(4.12±1.37)min,同样结果显示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IELT均与术前IELT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将术后2个月和术后3个月的IELT进行组间比较,试验组与对照组同样具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泄合并包皮过长的患者,包皮环切联合系带延长相较于单纯行包皮环切对于早泄有更好的治疗效果且疗效稳定,同时该手术简单易行,适合推广。
叶婵娟[3](2020)在《妊娠期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生物标记物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早产(preterm birth,PTB)指妊娠满28周至不足37周的分娩,是新生儿死亡和发病的主要原因,且一直以来发病率无明显下降。已明确的早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但仍有超过50%的早产没有找到任何确切的危险因素。目前也尚无针对无症状早产的预测方法。有研究提出牙周病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二者之间可能因共同的炎症病理机制而存在关联。牙周病原体可能直接通过血液循环传播至胎儿-胎盘单位,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炎症的牙周组织所产生的炎症介质,也可能经由血液循环传播到胎儿-胎盘单位,使局部炎症介质水平提前到达阈值,从而触发分娩。本研究分析不同妊娠时期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gingival crevicular fluid,GCF)生物标记物水平与早产的相关性,探讨牙周相关检测指标作为预测早产因子的可能性。方法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纳入405名无系统疾病的妊娠36周以内的妇女,根据孕妇纳入孕周分期,检查牙周临床指标:探诊深度(probing depth,PD)、出血指数(bleeding index,BI)、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龈沟液生物标记物水平: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和8-羟基-2-脱氧鸟苷(8-hydroxy-2-deoxyguanosine,8-OHdG);随访其妊娠结局。选择早产者作为研究组,按1:4配比,选择同期足月分娩者为巢式对照组,分析妊娠各期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生物标记物水平。结 果剔除失访、合并妊娠并发症的例数,最终300名孕妇纳入研究,其中早产19名,占6.33%。根据孕妇纳入孕周,分成9-12周、13-23周、24-28周、29-36周四期,龈沟液IL-6和8-OHdG水平在不同孕期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3.40和3.53,P<0.05);孕24-28周,早产组的GI、BI和龈沟液8-OHdG水平显着高于巢式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BI和龈沟液8-OHdG水平是早产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5.90,P=0.025;1.18,P=0.045)。绘制ROC曲线,BI、龈沟液8-OHdG单项和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0.69和0.82,二者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一检测,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BI、龈沟液8-OHdG水平单项检测的界值分别为1.68、35.0lpg/ml,二者联合检测的界值为1.86和33.87pg/ml,根据界值得出BI、龈沟液8-OHdG水平单项和联合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5.7%、71.4%和85.7%,71.4%、64.3%和64.3%,77.1%、65.7%和68.6%。结 论妊娠24-28周BI和龈沟液8-OHdG水平升高是早产的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可能对早产的预测有一定的价值,但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的研究来探讨,从而建立牙周病患者早产预警体系。
洪志薇[4](2020)在《化学机械联合法去除坏死牙周膜对延迟性再植牙愈合效果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延迟性再植指牙齿离体干燥60 min或更长时间的再植,在这种情况下牙根表面的牙周膜细胞基本坏死,当根面残留大量坏死细胞的情况下进行再植,坏死组织和细胞可能激发相关炎性细胞和破骨细胞活性,加速牙根吸收进程,这是导致再植失败的主要原因。国际牙外伤协会2012年治疗指南建议牙齿完全脱位时延迟性再植前应该去净牙根表面的坏死牙周膜,目前去除坏死牙周膜的方法大致分为机械法、化学法。而所有研究均是采用单一的方法来去除牙根表面的坏死牙周膜,尚无研究将机械法、化学法联合应用于同一患牙上。目的观察化学机械联合法去除延迟性再植牙坏死牙周膜效果,以及对延迟性再植牙牙周愈合的影响。材料与方法第一章:观察化学机械联合法去除延迟性再植牙坏死牙周膜效果。搜集临床因正畸需求拔除的前磨牙40颗,室温干燥1小时,亚甲基蓝染色5min。将样本随机分为4组,每组10颗离体牙(n=10):空白对照组、机械组(纱布擦拭去除牙周膜)、化学组(1%次氯酸钠浸泡去除牙周膜)、化学机械联合组(纱布擦拭联合1%次氯酸钠浸泡去除牙周膜),牙根处理时间15min,分别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第二章:观察化学机械联合法中不同浓度次氯酸钠溶液去除延迟性再植牙坏死牙周膜效果。临床搜集近期需做因正畸需求拔除的前磨牙210颗,室温干燥1小时,亚甲基蓝染色5min,将样本随机分为7组(n=30),分别为阴性对照组(纱布擦拭牙根1min后生理盐水浸泡15min)、1%次氯酸钠溶液组、2%次氯酸钠溶液组、5.25%次氯酸钠溶液组、纱布+1%次氯酸钠溶液组、纱布+2%次氯酸钠溶液组、纱布+5.25%次氯酸钠溶液组。分别进行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X射线能谱仪分析以及检测细胞粘附和增殖情况。第三章:建立延迟性再植牙动物模型,观察化学机械联合法对延迟性再植牙牙周愈合的影响。将四周龄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n=6):即刻再植组、阳性对照组(牙根表面不做任何处理再植)、机械组(单纯纱布去除牙周膜后再植)、化学机械联合组(纱布+1%次氯酸钠去除牙周膜后再植),MicroCT扫描牙根进行3D成像,统计牙根位点吸收情况。结果第一章:空白对照组观察到坏死的牙周膜遍及牙根表面,机械组和化学组见牙周膜残留,化学机械联合组未见牙周膜残留,四组牙骨质完整。第二章:纱布+生理盐水组观察到坏死的牙周膜遍及牙根表面,1%次氯酸钠15min组观察到牙周膜残留,牙根表面完整;其余各组未见牙周膜残留,2%次氯酸钠处理10min和5.25%次氯酸钠处理5min的牙根表面见裂纹,化学组与化学机械联合组部分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次氯酸钠作用10min与5.25%次氯酸钠作用5min后牙骨质表面的钠元素、氯元素质量百分比与1%次氯酸钠作用15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钠、氯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与次氯酸钠的浓度呈正相关;2%次氯酸钠作用10min与5.25%次氯酸钠作用5min后牙骨质表面的磷元素、钙元素质量百分比与1%次氯酸钠作用15min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钙、磷元素的质量百分比与次氯酸钠的浓度呈负相关。各组牙骨质片上牙周膜细胞的粘附和增殖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浓度下,化学组与化学机械联合组间的OD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培养24h时,化学组/化学机械联合组与纱布+生理盐水组比较,O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次氯酸钠浓度升高,OD值逐渐降低。72h时,1%次氯酸钠作用15min与纱布+生理盐水组的OD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次氯酸钠作用10min及5.25%次氯酸钠作用5min的OD值与纱布+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浓度越高,OD值越低。第三章:即刻再植组、阳性对照组、机械组、化学机械联合组这四组的正常牙骨质位点数和牙根外吸收位点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根外吸收位点数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性对照组>机械组>化学机械联合组>即刻再植组。四组的牙根位点吸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高到低依次为:阳性对照组>机械组>化学机械联合组>即刻再植组。结论本研究通过体外、体内实验发现次氯酸钠应用于延迟性再植牙坏死牙周膜去除的安全浓度为1%,作用于牙根表面15min不会引起牙骨质的破坏,与纱布联合可以彻底去除坏死牙周膜,不破坏牙骨质表面结构,不抑制细胞增殖,减少延迟性再植牙根吸收。
姜委杰[5](2019)在《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在矫治力作用下,与上颌窦存在紧密解剖关系的正畸牙齿在受力后的移动情况,以明确上颌窦对牙根进入窦底的牙齿移动的影响,为临床制定诊疗方案、预测疗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于我院正畸科就诊的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根据患者治疗前拍摄的CBCT观察上颌窦与上颌第一磨牙牙根的解剖关系,筛选符合要求的患者。实验组为上颌第一磨牙≥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经观察选出20颗上颌第一磨牙,对照组为第一磨牙牙根均未接触上颌窦底,共15颗上颌第一磨牙。经常规排齐上下牙列,纠正过陡的Spee曲线之后,更换至0.019×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作为主弓丝,被动结扎一个月,记为T0期,使用0.012英寸镍钛拉簧作为力源,从上颌前牙区牵引钩至上颌第一磨牙颊面管,以200g力量滑动内收,关闭拔牙间隙。每4周复诊一次,检测镍钛拉簧力值,持续加力20周,记为T1期。所有患者分别于T0期、T1期拍摄CBCT。将CBCT数据以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DICOM)格式导出,使用Mimicsl5.0三维处理软件进行颌骨和牙齿的三维重建。重新设定冠状面C、矢状面S、水平面H,分别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中颊尖点Cc及近颊根、远颊根、腭根根尖点RM、RD、RP点到冠状面C的水平距离,分析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牙冠和牙根移动量差异,牙轴倾斜度的改变,并通过三维配准观察两组牙牙根的吸收情况。使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正畸加力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的牙冠及牙根均发生近中移动,到C平面水平距离均减小,比较加力前后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加力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冠水平距离变化量均大于牙根的水平距离变化量,同一磨牙的冠、根移动距离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比较,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冠、根移动量差值小于对照组冠、根移动量差值,实验组磨牙近中倾斜的角度较对照组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期内两组上颌第一磨牙根尖仅有轻度的吸收,无严重的牙根的吸收破坏的情况。结论:1.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冠、根均向近中方向发生有效的移动。2.上颌第一磨牙的移动为冠、根同向、冠移动量多于根移动量,牙轴向近中倾斜的移动。3.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吸收主要表现为轻度吸收。
金园园[6](2019)在《微创牙冠延长术改善前牙牙龈美学效果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观的微笑是美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很多因素决定了微笑的整体美观性。然而在其所决定的美观范畴内有一类患者表现为露龈笑、龈缘不齐及牙冠过短等,对微笑美观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微笑美观要求的日益提高,为了解决上述现象,上颌前牙区的牙冠延长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医师的关注。牙冠延长术(surgical crown lengthening,SCL)[1]是通过手术的方式调整牙周软硬组织的位置及形态,来延长临床牙冠,暴露更多健康的牙体组织,以恢复生物学宽度,达到牙周健康的效果。由于前牙区的美观要求高,传统的牙冠延长术因无法精准的去除软硬组织,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在上颌前牙美学区,理想的牙冠延长术应该达到舒适、微创、高效及快速地改善软硬组织的轮廓,以达到牙周美学的治疗效果。目前微创性及量化性的牙周美学诊治,已受到越来越多临床医师的重视。本文是在牙周美学的高要求下,展示了上前牙区的微创牙冠延长术的手术步骤及方法。目的探讨龈-牙性露龈笑患者行微创牙冠延长术后的美学疗效。方法前瞻性观察18例龈-牙性露龈笑患者共94颗患牙,行微创牙冠延长术的临床疗效。用菌斑指数(PLI)、牙松动度(MOB)评价牙龈、牙周情况,用微笑线水平评价患牙治疗前后的美观效果,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的满意度。结果微创牙冠延长术术后1周PLI增高,但经口腔卫生指导后,术后8周、6个月PLI降低。术后1周MOB有加大趋势,于术后8周趋于稳定。患者的微笑线水平术后均达Ⅱ,Ⅲ类标准,患者对前牙牙龈的美学效果较为满意。结论通过适应症的正确选择,手术的精细操作及正规的口腔卫生保健,微创牙冠延长术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张静[7](2018)在《3D打印组织工程复合支架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临床上常见牙周病、外伤、肿瘤、先天性唇腭裂形成的牙槽嵴裂等各种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牙槽骨缺损,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式,才能达到形态、功能和美观的完美修复,这是口腔界的一大难题。目前主要采用骨移植手术对骨缺损部位进行修复。从修复效果看,使用自体骨进行移植修复无疑是首选方案,但自体骨移植手术会因取材,给患者带来二次创伤。为减轻患者的创伤痛苦,临床上采用同种异体骨、异种骨、以及金属合金、高分子聚合物等人工骨作为代替材料进行移植修复,达到了一定的修复目的,但同时也需要面对相应的免疫排斥、组织相容、疾病交叉传播、以及材料生物学或力学性能等方面潜在的问题。骨组织工程为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骨组织工程是将医学原理与工程技术结合,在各种因子的诱导下,使接种于支架材料上的细胞不断增殖,逐渐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其关键要素为细胞、支架、诱导因子。相关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细胞可在适宜的条件下分化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肉细胞等,是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但如何调控定向分化仍属难题。生物玻璃在促进组织修复方面具有突出的理化性能,采用纤维沉积设备打印溶胶-凝胶型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可以在保证力学性能的前提下,通过微玻璃球堆叠自然形成微纳米级孔隙,有利于促进细胞的黏附、迁移和分化,赋予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更优异的性能;同时纤维沉积技术避免了常规的热熔,有利于保留材料的生物活性或可能添加的生物因子;3D打印可以制备具有特定几何形状、尺寸和内部级孔结构多样化的三维支架,以满足临床上的不同需求。壳聚糖(ChitosanCS)是一种具有生物特性的优质载体,神经表皮生长因子样蛋白-1(Nel-liketypeⅠmolecular-1,NELL1)是一个新型有效的成骨因子,其相关研究正在探索完善中。本实验构建负载NELL-1的DNA(pDNA-NELLl)的CS纳米粒,将此纳米粒与3D打印的溶胶-凝胶型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3D printed and sol-gel micro-nano bioactive glasses,BG)进行复合,以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作为种子细胞、pDNA-NELL1 作为诱导因子、BG为支架,复合构成组织工程骨材料,植入到已制备的恒河猴牙槽骨缺损区模型中,以评价该组织工程植骨材料的原位成骨能力,观察BMSCs介导下基因修饰型微纳米生物玻璃复合材料对恒河猴牙槽大面积骨缺损的再生修复效果,以及检测再生部位牙槽骨的骨修复情况,以期为临床上修复不同几何形状、不同尺寸大小的牙槽骨、乃至其他部位的骨缺损,提供一种更有效、可行的组织工程骨材料,使组织工程骨修复向个性化的发展迈出一大步。本实验分为以下两个部分:第一部分BMSCs介导3D打印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复合NELL1-DNA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目的:构建和制备新型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BMSCs介导3D打印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复合NELL1-DNA的组织工程骨(BGCSn(pDNA-NELL1)+BMSCs),并完成实验分组。方法:1.本实验中所用的3D打印微纳米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是由华南理工大学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供,针对本实验的特殊性和要求,综合采用溶胶-凝胶技术与有机模板自组装技术制备介孔生物玻璃微球,以直径为350 nm左右的生物活性玻璃微球为打印材料、聚乙烯醇为粘结剂,采用纤维沉积设备打印生物活性玻璃三维多孔支架,成功制备出10mm×10mm×5mm长方体生物玻璃支架,孔径长宽为250 μm,并在支架表面涂覆高浓度PBS缓冲液和海藻酸钠磷酸盐复合液形成K3CaH(P04)2沉积表面,以最大程度的增强生物活性玻璃支架材料的抗压强度,并具有良好的体外磷灰石形成活性。该生物活性玻璃支架能够提供骨组织修复过程中促进骨细胞增殖需要的微孔尺寸在150-500 μ m范围内、孔隙率不小于40%的连通多孔的三维环境,且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和可降解性,其相关性能该研究中心已做过完善的实验及研究并已发表成果。2.培养恒河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穿刺抽取恒河猴骨髓,将其放在含有10%的胎牛血清和1%的双抗的DMEM/F12的培养基进行培养,使骨髓组织贴壁生长,收集传代培养第3、4代细胞。显微镜下观察BMSCs的生长方式及形态学变化、染色实验检测BMSCs成骨分化能力,CCK-8实验评价细胞增殖能力。3.制备壳聚糖包载pDNA-NELL1纳米粒:将10g壳聚糖溶于360mL的NMP(1-甲基-2-吡略烷酮),搅拌下加入35mL15%NaOH、57.5mLCH3I。经过沉淀获取TMC。取0.4 mL pDNA-NELL1溶于骨涎蛋白溶液(BSP)中,配成浓度为0.5mg/mL的DNA溶液,将0.4mL此溶液加入离心管中,然后加入1.2mL浓度1mg/mL TMC的BSP溶液,混合震荡后制备出N/P值为10的载pDNA-NELL1的纳米颗粒溶液(CSn)。4.BMSCs介导3D打印溶胶-凝胶型生物活性玻璃三维支架复合NELL1组织工程骨材料的制备,实验分组。所有支架均经过预处理,准备浓度为1mg/mL的壳聚糖溶液、浓度为5×106 cells/mL的BMSCs细胞悬浮液,开始分组制备组织工程骨。实验分4组,对照组3组和实验组。Ⅰ.对照组1(BG):220 μL生理盐水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生理盐水(与下面各组滴加的细胞悬浮液等量)。Ⅱ.对照组2(BG+BMSCs):220 μL生理盐水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 BMSCs细胞悬浮液。Ⅲ.对照组3(BGCSn+BMSCs):先混合200 μL壳聚糖溶液和20 μL生理盐水,涡旋震荡30秒,将混合液220 μL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 BMSCs细胞悬浮液。Ⅳ.实验组(BGCSn(pDNA-NELL1)+BMSCs):先混合200 μL壳聚糖溶液和20 μ L壳聚糖包载的pDNA-NELL1纳米粒混合液,涡旋震荡30秒,将此混合液220 μL滴加到BG支架上,浸润4-6个小时,接着滴加200 μL BMSCs细胞悬浮液。上述操作步骤保障对照组2、3和实验组的支架材料中均种有1 × 106个细胞。结果:1.电镜下支架成微球状排列,BG微球表明粗糙,BMSCs细胞粘附于支架。2.显微镜下观察恒河猴BMSCs体外培养期细胞形态变化,细胞传代至第三代时细胞呈纺锤样,形成辐射或旋涡样的紧密排列。碱性磷酸酶、茜素红染色实验均呈阳性,证明BMSCs在体外诱导成功向成骨细胞分化。3.成功制备大小为10mm×10mm×5mm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并分为4组,BG、BG+BMSCs、BGCSn + BMSCs、BGCSn(pDNA-NELL1)+BMSCs。结论:以恒河猴BMSCs作为种子细胞、NELL1作为细胞因子、3D打印的溶胶-凝胶型生物活性BG为支架,可制备出新型的BMSCs介导3D打印生物活性玻璃三维支架复合NELL1基因的组织工程牙槽骨骨材料。第二部分组织工程骨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动物实验实验一:动物实验—恒河猴牙槽骨缺损模型的组织工程修复目的:恒河猴牙槽骨缺损模型的组织工程修复,用于检测组织工程材料修复牙槽骨缺失模型的可行性,以及为后续观察和评价组织工程牙槽骨的修复能力建造平台。方法:1.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4只成年雌性恒河猴,随机编号A、B、C、D号,上下左右颌骨按照口腔国际区域编码为1、2、3、4四个象限,共计16个牙槽骨实验区。术前24小时禁食禁水,全身麻醉,消毒,分别拔除ABCD猴的四个象限的第一、二前磨牙,磨除拔牙窝周边骨及颊侧骨皮质,保留舌侧的骨皮质,建立约10mm×10mm×5mm大小的、共计16个的牙槽骨缺损区。2.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植入手术:在ABCD猴的4个牙槽骨缺损区分别随机植入4种骨材料(BG、BG+BMSCs、BGCSn+BMSCs、BGCSn(pDNA-NELL1)+BMSCs),但保证每只恒河猴的每个牙槽骨缺损区植入的骨材料是不同的,以消除不同猴之间、不同牙槽骨缺损区之间的差异。植入组织工程骨后,缺损缝合,严密覆盖植入的组织工程牙槽骨。3.术后行X光检查,检查植骨材料的植入情况。4.术后护理:牙龈缝合后局部消毒,术后2周给予软食。术后连续7天全身用药抗感染。术后每天两次用2%洗必泰50 mL口腔冲洗和手术部位消毒,持续2周。5.术后观察:ABCD猴的日常活动、饮食、情绪有无异常,伤口有无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以及有无化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若无异常,2周后拆线。结果:1.在A、B、C、D猴的四个象限分别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并将4种骨材料(BG、BG+BMSCs、BGCSn+BMSCs、BGCSn(pDNA-NELL1)+BMSCs)分别成功植入牙槽骨缺损区,每只猴的每个象限所植入的材料均不同。2.X光片示:ABCD猴的4个牙槽骨缺损区均有骨材料植入。3.术后2周加强护理,2周内观察到ABCD猴的日常活动、饮食、情绪无异常,伤口无红肿、渗出等炎症反应,无化脓、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2周后拆线。结论:成功在ABCD猴的四个象限建立牙槽骨缺损模型,并将4种骨材料(BG、BG+BMSCs、BGCSn+BMSCs、BGCSn(pDNA-NELL1)+BMSCs)分别植入牙槽骨缺损区,术后两周无炎症反应和并发症发生。实验二: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的评价目的: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植入恒河猴牙槽骨缺损区术后12周,二次手术,观察、检测新型组织工程骨材料对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修复效果,评价其成骨性能。方法:1.植入材料术后12周,植骨区拍摄X光片。2.二次手术,术中观察植骨区,并取ABCD猴的四个象限的植骨区骨:术前24小时禁食禁水,全身麻醉,消毒,分别拔除ABCD猴的四个象限的尖牙,翻瓣后观察植骨区,然后取骨,取骨的范围大于第一次手术的植骨区,分离出15mm×12mm×7mm大小骨块,标号。3.Micro-CT三维重建以观测骨组织内部的修复情况。4.组织学检查:将标本置于10%甲醛水溶液中固定7天。共计16个骨标本。固定后包埋切片,HE染色。结果:1.X线结果:实验组(BGCSn(pDNA-NELL1)+BMSCs)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不清,植骨材料几乎被完全吸收改建,骨小梁结构清晰,数目较多,呈网状结构均匀排列,骨皮质比较均匀连续,牙槽嵴高度比对照组都高,牙槽嵴顶高度几乎与周边自体骨相一致,植骨区呈大范围的高密度阻射阴影区。对照组1(BG)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较清楚。越接近周边骨的材料吸收改建,可见稀松的骨小梁结构散在排列。近牙槽嵴顶可清晰看到植骨材料。对照组2(BG+BMSCs)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不清,植骨材料几乎被完全吸收改建,骨小梁结构清晰,但数目较少,散在排列。牙槽嵴顶呈U型,最凹处低于周围自体骨高度。对照组3(BGCSn+BMSCs)显示植骨材料与周边骨界线不清,植骨材料几乎被完全吸收改建,骨小梁结果清晰,数目较少但比BG+BMSCs组多,散在排列。牙槽嵴顶呈U型,最凹处低于周围自体骨高度,植骨区阻射阴影密度高于BG+BMSCs组。2.术中翻瓣后,肉眼可观察到有新骨形成,新骨的大小和植入材料相类似,可观察到新生骨与周围正常骨组织分界不明显,新骨表面较光滑平整没有明显的凹陷或者凸起,表面并有骨膜覆盖。3.Micro-CT三维重建图像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都有新骨生成,实验组比对照组骨小梁更加粗大,骨小梁排列更紧密,骨密度更高。BG组见骨小梁形成凌乱稀疏无规则,可观察到有空洞形成。BG+BMSCs组和BGCSn+BMSCs组植骨区骨小梁结构清晰,数量较多,均未发现空洞,新骨与周边骨形成整合,观察不到明显界线,骨缺损愈合良好。4.组织切片HE显示,实验组(BGCSn(pDNA-NELL1)+BMSCs)显示新生骨组织与周边骨完全融合,形成致密的新骨,有大量成熟的骨细胞。BG组新骨形成有大量的空腔和结缔组织,骨细胞形成数量少,位置比较稀疏。BG+BMSCs组和BGCSn+BMSCs组新骨密度、数量低于实验组,但都高于BG组,空腔和结缔组织的数量小于BG组。结论: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材料BGCSn(pDNA-NELL1)+BMSCs植入恒河猴牙槽骨缺损区实验中,肉眼、X-ray及Micro-CT观察显示新生骨量、密度、硬度、结构与正常骨极为接近,骨皮质光滑与周边正常骨连接紧密。组织学观察显示缺损区炎反应小,新生组织结果接近正常骨,有效促进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修复。
胡芳[8](2018)在《美学牙冠延长术治疗露龈笑的临床效果观察附20例临床病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微笑被认为是魅力与美丽的重要指标,它影响着社会交往、人际交往的成功,影响着人的自信和工作表现。本文对14位露龈笑患者进行美学牙冠延长术治疗,对术后效果进行评价,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方法14位女性的84颗患牙入选研究项目,平均年龄1840y,其均表现为牙齿唇面比例不协调,临床牙冠较短,冠根比例协调,均有前牙露龈笑美学修复的要求,且全身情况良好。对引起此14位女性露龈笑的原因进行详尽分析,对于被动萌出不足的患者行美学牙冠延长术。术前术后均拍摄息止颌位、微笑和口内照片,拍摄术前X线片,检查患牙牙根及牙槽骨情况,分析患者目前相关的面部美学特征,设计详细治疗方案,根据特定的治疗方案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通过上前牙临床牙冠长度及宽长比变化,牙龈暴露量变化和Kay牙齿美学分类变化对患者术后进行临床效果评价,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结果14位露龈笑患者共84颗牙齿经过美学牙冠延长术后,上颌前牙宽长比例失调和微笑时暴露牙龈过多的现象均得到明显改善。患者术前为KAY美学分类Ⅱ类,牙冠延长术治疗后,均达到Kay牙齿美学分类Class II-I(化妆)或Class II-I标准。患者的牙龈美学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升。结论本文通过对14位露龈笑患者的84颗上颌前牙进行美学牙冠延长术治疗,术后效果表明,美学牙冠延长术可有效的改善因被动萌出不足而导致的露龈笑的情况,术后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
周贵霞[9](2018)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附20例临床病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与正常儿童相比,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儿童口腔疾病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有其特殊之处。本文通过对健康儿童和ALL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对两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ALL儿童日常口腔卫生维护情况及饮食情况,比较两组儿童在牙体及牙周组织健康方面的差异,了解ALL儿童口腔健康状况。同时,了解ALL儿童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及对口腔健康知识的知晓情况,为ALL儿童口腔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选取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小儿血液科接受治疗的73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73名同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儿童进行口腔检查,比较两组儿童患龋率、龋均、龋齿充填率、软垢指数(debris index,DI)、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LI)及改良牙龈指数(modified gingival index,MGI)等的差异;同时对两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口腔保健知识、口腔保健行为(两组儿童的刷牙情况、饮食习惯、定期口腔检查情况等)等,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儿童的龋均及患龋率均略高于对照组,而龋齿充填率显着低于对照组。ALL儿童的龋齿发病状况与患儿性别无关,但是受患儿年龄,不同地区、口腔保健行为及饮食习惯的影响。2)观察组儿童的软垢指数(DI)、菌斑指数(PLI)及改良牙龈指数(MGI)评分均普遍高于对照组。ALL儿童的牙周健康状况与患儿性别无关,但是受患儿年龄,不同地区及口腔保健行为的影响。3)两组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均较差,对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均较低,在获得口腔保健知识途径方面也无明显差异。4)ALL儿童在甜食控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ALL儿童的口腔清洁方式与对照组明显不同,两组儿童均较少使用牙线及含氟牙膏,且家长在孩子刷牙时均较少提供帮助。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较正常儿童差,口腔卫生维护不到位,ALL儿童家长的口腔保意识不强,对口腔健知识认知率较低,重视ALL儿童龋病和牙周病的防治非常必要。应加强对ALL儿童及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适时给予口腔卫生指导及饮食指导,提高ALL儿童家长的口腔保健意识,改善ALL儿童的口腔健康状况。
龚闻涛[10](2018)在《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原发性早泄诊断及外科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原发性早泄(LPE)诊断及外科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在我科门诊就诊的227例LPE患者行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记录其阴茎头体感诱发电位(GPSEP)、阴茎背神经体感诱发电位(DNSEP)及阴茎交感皮肤反应(PSSR)潜伏期,并根据上述潜伏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将LPE患者划分为阴茎高敏感型、交感高兴奋型、混合型及其他类型。对GPSEP和(或)DNSEP潜伏期缩短、而PSSR潜伏期正常对GPSEP潜伏期<40.83ms(即其潜伏期缩短)且(或)DNSEP潜伏期<39.03ms(即其潜伏期缩短)而PSSR潜伏期≥1184.6ms(即其潜伏期正常)的患者,即阴茎高敏感型LPE患者行阴茎头、阴茎体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以下简称乳膏)涂抹,1Omin后复测阴茎神经电生理,记录GPSEP及DNSEP潜伏期,并与涂抹乳膏前的相应数值作比较。第二部分:2015年9月至2017年10月,予乳膏治疗上述检查中GPSEP和(或)DNSEP潜伏期缩短、而PSSR潜伏期正常的106例LPE患者,使用方法为性交前1Omin将乳膏均匀涂抹于阴茎头及阴茎体,插入阴道前洗净,观察时间为1个月。记录并比较治疗前后的阴道内潜伏射精时间(IELT)、早泄诊断工具(PDET)评分、性生活满意度(SLS)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筛选出乳膏治疗有效(以IELT延长至2min或以上、PEDT评分降低至8分或以下、SLS评分较治疗前提高2分或以上为判定有效的标准)的患者。第三部分:2015年12月至2018年1月,对乳膏治疗有效、因难以耐受乳膏副作用或不能坚持长期使用而要求接受进一步治疗的30例患者[所有患者都曾接受其他药物治疗但无效或效果不佳、同时经询问病史和相关问卷表评分排除勃起功能障碍(ED)等合并症]行阴茎背神经选择性切断术(SDN)。患者于手术后1个月开始性生活,手术后3个月回我科门诊复查。记录并比较手术前后IELT、GPSEP及DNSEP潜伏期、患者及性伴侣SLS评分、PEDT评分、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问卷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同时观察术后住院期间及出院后随访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第一部分:227例LPE患者中,GPSEP和(或)DNSEP潜伏期缩短、PSSR潜伏期正常者(即阴茎高敏感型LPE患者)106例(46.7%),GPSEP和DNSEP潜伏期正常、PSSR潜伏期缩短者(即交感高兴奋型LPE患者)44例(19.4%),GPSEP潜伏期和(或)DNSEP潜伏期缩短、PSSR潜伏期缩短者(即混合型LPE患者)33例(14.5%),GPSEP、DNSEP、PSSR潜伏期均正常者26例(11.5%);GPSEP和(或)DNSEP潜伏期缩短、PSSR未引出者10例(4.4%);GPSEP和DNSEP潜伏期正常、PSSR未引出者8例(3.5%)。GPSEP、DNSEP和(或)PSSR潜伏期缩短者占全部受检患者的80.6%(PSSR未引出者无法明确其交感神经兴奋性是否正常,无法确切分型,不予计入)。阴茎高敏感型LPE患者在涂抹乳膏1Omin后测得的GPSEP及DNSEP潜伏期较前显着延长(P<0.05)。第二部分:与未使用乳膏时相比,阴茎高敏感型LPE患者在性生活前使用乳膏后IELT明显延长、PEDT评分显着降低(P<0.05),患者及性伴侣的SLS明显提高(P<0.05)。就每例患者个体而言,予乳膏治疗的106例阴茎高敏感型LPE患者中,共78例有效,有效率为73.6%。第三部分:30例接受SDN的患者中,显效(IELI≥5min)12例(40%),好转(2min≤IELT<5min)16例(53.33%),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术后包皮水肿2例,阴茎麻木感2例,快感下降合并以中途疲软为主要表现的ED1例。手术后GPSEP及DNSEP潜伏期延长,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PEDT评分较术前显着降低(P<0.05),患者及性伴侣的SLS评分较手术前明显提高(P<0.05)。手术前后的IIEF-5评分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根据GPSEP、DNSEP及PSSR潜伏期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将LPE区分为阴茎高敏感型、交感高兴奋型、混合型和其他类型,是一种较为准确客观的、基于病因学的分型诊断方法,对LPE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大多数LPE患者经该检查可发现其在外周神经和(或)交感神经方面存在的致病因素。通过局麻药物或外科手术降低阴茎皮肤的高敏感性是治疗阴茎高敏感型LPE的有效途径。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可客观地筛选出存在阴茎皮肤高敏感性的LPE患者,而乳膏治疗效果的观察可进一步帮助判断阴茎高敏感型LPE患者是否尚存在除阴茎皮肤高敏感性以外的其他重要致病因素,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分型结合乳膏使用疗效的观察能够客观、有效地筛选出符合SDN适应证的LPE患者。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和乳膏治疗的疗效情况应作为判定LPE患者有无手术适应证的重要参考指标。然而,关于SDN术中阴茎背神经分支以切断数目以多少根为适宜,目前仍缺乏有效的判断和监测方法,为优先保证手术的安全性,当前采用的术式对阴茎背神经分支的切除可能偏少,以致大多数患者术后ILET的延长程度和SLS的提高水平较为有限。故现阶段SDN尚不是一项成熟、完善的手术,仍有待进一步的研究、探索和规范化,暂不适宜在临床广泛开展。
二、舌系带过短畸形施延长术的适宜年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舌系带过短畸形施延长术的适宜年龄(论文提纲范文)
(1)酞菁类光敏剂用于牙齿漂白的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浓度光敏剂的漂白效果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光敏剂与过氧化氢凝胶的漂白效果对比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漂白后釉质表面物理变化的检测 |
引言 |
1 实验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病例报告 |
前言 |
病例一 |
病例二 |
病例三 |
病例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激光在牙冠延长术中的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包皮环切联合系带延长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早泄诊断量表(PEDT) |
综述 早泄相关治疗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妊娠期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生物标记物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病例 |
病例1 |
参考文献 |
病例2 |
参考文献 |
病例3 |
参考文献 |
病例4 |
参考文献 |
病例5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4)化学机械联合法去除坏死牙周膜对延迟性再植牙愈合效果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不同方法去除延迟性再植牙坏死牙周膜的效果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章 化学机械联合法中不同浓度次氯酸钠去除延迟性再植牙坏死牙周膜的效率和效果比较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章 动物实验中化学机械联合法去除坏死牙周膜对延迟性再植牙的愈合效果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病例 |
附录 |
成果 |
致谢 |
(5)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 实验材料 |
3 研究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 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移动量 |
2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近远中现移动量 |
3 牙轴倾斜度改变 |
4 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20例)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微创牙冠延长术改善前牙牙龈美学效果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器械与材料 |
2.3 方法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步骤 |
2.3.3 术后护理 |
2.4 随访时间及观测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2.6 典型病例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生物学宽度 |
4.1.1 生物学宽度的差异 |
4.1.2 结合上皮的位置的变化 |
4.2 术前临床检查 |
4.2.1 口外检查 |
4.2.2 口内检查 |
4.3 术前风险评估 |
4.4 适应证的选择至关重要 |
4.5 手术要点分析 |
4.5.1 牙龈切口的设计 |
4.5.2 根向复位瓣术 |
4.6 术后组织的愈合及修复时机 |
4.6.1 组织学愈合过程 |
4.6.2 有利于组织愈合的措施 |
4.6.3 术后修复时机 |
4.7 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
4.8 维持长期的牙周健康美观 |
4.9 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3D打印组织工程复合支架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综述: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一部分 组织工程牙槽骨材料的制备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结论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组织工程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的动物实验 |
实验一: 动物实验——恒河猴牙槽骨缺损模型的组织工程修复 |
1.实验动物和材料 |
2.方法 |
3.结果 |
4.结论 |
5.讨论 |
实验二——组织工程骨修复牙槽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的评价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结论 |
4.讨论 |
全文结论 |
英文论文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 |
SectionⅠ Log case |
Case1 |
References |
病例1 |
参考文献 |
Case2 |
Reference |
病例2 |
参考文献 |
Case3 |
References |
病例3 |
参考文献 |
Case4 |
References |
病例4 |
参考文献 |
Case5 |
References |
病例5 |
参考文献 |
SectionⅡ Standard case |
Research cases |
Group A |
Referances |
Group B |
References |
Group C |
References |
Group D |
References |
Other cases |
申请人简历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在职博士临床工作总结 |
致谢 |
(8)美学牙冠延长术治疗露龈笑的临床效果观察附20例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及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病例样本收集信息及测量指标 |
2.1 患者信息 |
2.2 各项需测量的美学参数 |
2.3 X片或CBCT检查 |
2.4 术前生化检查 |
2.5 确定手术治疗 |
2.6 治疗前测量 |
2.7 诊断及术式的选择 |
3.手术器械准备 |
4.手术具体流程 |
5.术后效果评价及患者满意度调查 |
6.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临床牙冠长度和宽长比变化 |
2.牙龈暴露量变化 |
3.Kay牙齿美学效果评价 |
4.术前术后患者满意度比较 |
讨论 |
1.露龈笑的病因及治疗 |
2.被动萌出不足的原因及分类 |
3.牙冠延长术 |
4.美学修复的评价标准 |
5.研究进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20例病例汇报 |
病例 1:被动萌出不足 |
病例 2:被动萌出不足 |
病例 3:被动萌出不足 |
病例讨论1 |
参考文献1 |
病例 4:牙体缺损 |
病例 5:牙体缺损 |
病例 6:残根 |
病例讨论2 |
参考文献2 |
病例 7:牙周病 |
病例 8:牙周病 |
病例讨论3 |
参考文献3 |
病例 9:后牙深龋 |
病例 10:牙隐裂伴深龋 |
病例讨论4 |
参考文献4 |
病例 11:后牙急性牙髓炎 |
病例 12:后牙急性牙髓炎 |
病例 13:慢性根尖周炎 |
病例分析5 |
参考文献5 |
病例 14:牙折 |
病例讨论6 |
参考文献6 |
病例 15:慢性非特异性唇炎 |
病例 16:盘状红斑狼疮 |
病例讨论7 |
参考文献7 |
病例 17:牙体缺损 |
病例 18:牙列缺损 |
病例分析8 |
参考文献8 |
病例 19:牙列缺损 |
病例 20:牙列缺损 |
病例讨论9 |
参考文献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或缩略词表 |
致谢 |
(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附20例临床病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研究对象及分组 |
2.研究内容 |
2.1 问卷调查 |
2.2 口腔检查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儿童口腔检查表 |
病例汇报 |
病例 1 |
病例 2 |
病例 3 |
病例 4 |
病例 5 |
病例 6 |
病例 7 |
参考文献 1 |
病例 8 |
病例 9 |
参考文献 2 |
病例 10 |
病例 11 |
参考文献 3 |
病例 12 |
病例 13 |
参考文献 4 |
病例 14 |
病例 15 |
病例 16 |
参考文献 5 |
病例 17 |
病例 18 |
参考文献 5 |
病例 19 |
病例 20 |
参考文献 6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原发性早泄诊断及外科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二部分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第三部分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舌系带过短畸形施延长术的适宜年龄(论文参考文献)
- [1]酞菁类光敏剂用于牙齿漂白的体外研究[D]. 李正权.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包皮环切联合系带延长治疗早泄的临床研究[D]. 高岩林.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妊娠期牙周临床指标和龈沟液生物标记物与早产的相关性研究[D]. 叶婵娟.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4]化学机械联合法去除坏死牙周膜对延迟性再植牙愈合效果的探讨[D]. 洪志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上颌窦底对正畸牙齿移动影响的临床研究[D]. 姜委杰. 青岛大学, 2019(02)
- [6]微创牙冠延长术改善前牙牙龈美学效果的临床观察[D]. 金园园. 安徽医科大学, 2019(12)
- [7]3D打印组织工程复合支架修复恒河猴牙槽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 张静. 武汉大学, 2018(01)
- [8]美学牙冠延长术治疗露龈笑的临床效果观察附20例临床病例[D]. 胡芳. 青岛大学, 2018(12)
- [9]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口腔健康状况调查 ——附20例临床病例[D]. 周贵霞. 青岛大学, 2018(12)
- [10]阴茎神经电生理检查在原发性早泄诊断及外科治疗中应用价值的研究[D]. 龚闻涛. 南京大学,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