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一、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赖文普[1](2020)在《应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及目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是一组起源于成熟T/NK细胞的血液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目前尚无统一的一线治疗方案,预后及疗效较差。近年来,多种新药研发并应用于PTCL,其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i)备受关注。因此,本研究探讨HDACi(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PTCL的临床效果及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8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经组织活检及免疫组化确诊为PTCL的患者42例,并排除年龄小于18岁或诊断为间变性淋巴瘤激酶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ALCL)的患者。研究中收集的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病理诊断、免疫组化、Ann Arbor分期、体能状态、预后评分、肿瘤大小、结外侵犯、治疗反应、总体生存、无进展生存等),治疗方案(是否使用西达本胺、放射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等),实验室资料(血常规、血清β2-微球蛋白、血生化、EBV-DNA、HBV-DNA等)。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定性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绘制生存曲线。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Forward Conditional筛选方法)统计分析各变量的独立性。定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研究结果1.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患者共26例,完全缓解(CR)率为50.0%、总体反应率(ORR)为69.2%,常规化疗治疗初发PTCL患者共16例,CR率为31.3%、ORR为62.5%,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CR率明显高于常规化疗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R:P=0.233;ORR:P=0.653);西达本胺联合化疗与常规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患者的中位PFS时间为11.5个月vs10.0个月,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患者的1年PFS率为47%,1年OS率67%,2年OS率为53%,常规化疗组患者的1年PFS率为25%,1年OS率44%,2年OS率为40%,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的PFS、OS优于常规化疗组,但两组间PFS及OS无统计学差异(PFS:P=0.72;OS:P=0.36);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中,免疫组化CD56阳性的患者ORR为0.0%,CD56阴性的患者ORR为87.5%,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4),其它的免疫表型(包括CD2、CD5、CD20及EBER)的表达,对ORR无统计学差异。西达本胺联合化疗组及常规化疗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乏力、呕吐、肺部感染等,其中III/IV级粒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3.8%vs.62.5%、61.5%vs.75.0%、57.7%vs.68.8%,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2.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分析在单因素分析中,PS评分大于1分(P=0.001)、高血清β2-微球蛋白(血清β2-微球蛋白>3mg/L)(P=0.016)、低血小板(血小板<100×109/L)(P=0.001)、低血清白蛋白(血清白蛋白<35g/L)(P=0.022)是影响PFS的预后不良因素,一线治疗后达完全缓解(6疗程内)(P=0.001)是PFS的预后良好因素;PS评分大于1分(P=0.001)、有B症状(P=0.013)、IPI评分大于2分(P=0.028)、高血清β2-微球蛋白(P=0.012)、低血小板(P=0.001)、低血清白蛋白(P=0.009)、T细胞淋巴瘤预后指数(PIT)大于1分(P=0.016)是OS的预后不良因素,而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P=0.001)是OS的预后良好因素。在多因素分析中,低血小板是PF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RR=3.601,95%CI1.353-9.583;P=0.010),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则是PFS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RR=0.187,95%CI 0.075-0.467;P=0.001);低血小板是OS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RR=2.838,95%CI1.101-7.319;P=0.031),一线治疗达完全缓解则是OS的独立预后良好因素(RR=0.198,95%CI 0.055-0.718;P=0.014)。结论1.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拥有较高的完全缓解率;2.免疫组化不表达CD56阳性的PTCL患者预后良好;3.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PTCL安全性好;4.初发的PTCL一线治疗后,能达到完全缓解的患者有更好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体生存期;5.PTCL患者初诊时血小板减少提示预后不良。

汪洁[2](2020)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UCMSCs)治疗儿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e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后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teroid refractory 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SR-aGVHD)的疗效、安全性和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行allo-HSCT后发生SR-aGVHD 的 59 例患儿病历资料,33 例在二线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加用 UCMSCs,分成UCMSCs组(33例)和常规组(26例)。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SR-aGVHD 治疗效果、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cGVHD)发生率、病毒感染率、复发率、生存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CMSCs组中UCMSCs静脉输注平均细胞数为1.70(0.43~5.78)×106/kg,平均次数为2(1~5)次,均未见输注不良反应。与常规组相比,UCMSCs组在治疗SR-aGVHD的改善中位时间上更短(12d vs 18d,P=0.011);两组之间在治疗SR-aGVHD 的治愈时间,皮肤、肝脏、胃肠道疗效的总体反应率,单器官和多器官受累的SR-aGVHD疗效的完全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UCMSCs组广泛型cGVHD发生率、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率低于常规组(P>0.05),EBV感染率及复发率高于常规组(P>0.05)。结合生存曲线,两组患儿总体累及生存率、Ⅳ度SR-aGVHD患儿累积生存率、多器官SR-aGVHD及单器官SR-aGVHD患儿累及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MSCs治疗儿童移植后SR-aGVHD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改善时间更快,对是否会预防广泛型cGVHD的发生、CMV感染,增加移植后EBV感染率、复发率及能否改善移植后长期生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研究。

涂宏蕾[3](2020)在《运用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水平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文中指出目的:血液恶性肿瘤的免疫治疗在近几年已经实现了重大的突破。然而,部分患者免疫治疗后出现耐药和复发,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对相同免疫疗法反应不同,存在严重异质性,然而,我们现阶段,对免疫治疗异质性的理解还严重不足。传统的研究方法是基于大样本,从整体水平来研究肿瘤对治疗的反应,而忽视了单个免疫细胞活性状态的差异,免疫突触的形成,免疫细胞对肿瘤靶细胞的识别,以及免疫细胞杀伤效率存在异质性的问题。为了克服这个缺陷,本课题基于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免疫治疗的需求,设计了能在单细胞层面观察免疫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相互识别,相互作用的微流控芯片。运用该微流控芯片,能够精确控制白血病细胞和T细胞的数量和比例,以及所处的内环境,同时,利用微流控芯片高通量的优点,能够一次追踪大量的T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我们期望我们建立的单细胞研究平台在未来,有潜力可以作为辅助诊断工具,更好的评估患者接受过继性免疫细胞疗法的疗效以及异质性,为临床个体化的免疫治疗方案的设计提供技术支持。方法:1.设计并制备一种微流控芯片,与细胞原位孵育系统及显微镜延时成像系统(time-lapse imaging)整合,追踪T细胞和白血病细胞的动态运动轨迹,以定量分析T细胞的效应功能。2.通过调控输入细胞浓度的初始浓度,从1?106/m L-20?106/m L,以及不同的效靶比,以使单个微流控芯片井中获得最佳的T细胞-白血病细胞对。3.选择OT-I_OVA体系用于体外单细胞研究抗原提呈,T细胞活化。细胞分组情况如下:(1)阳性对照组:OT-I_C1498-OVA+;(2)阴性对照组:Na?ve T细胞_C1498-OVA+,Na?ve T来自于普通C57BL/6小鼠的脾脏;(3)阴性对照组:OT-I_C1498-OVA-。4.Fluo-4钙离子荧光探针预处理OT-I细胞,研究T细胞免疫突触形成的异质性。5.充分混合的OT-I细胞和C1498细胞悬浮液中加入小鼠来源抗PD-1抗体,来研究免疫检查点抑制在单细胞水平对AML免疫治疗的影响。实验分两组:(1)治疗组:OT-T_C1498+PD-1抗体;(2)对照组:OT-T_C1498。结果:1.我们发现OT-I_C1498-OVA+组显示出明显更高的细胞死亡,且随时间不断增加,显着高于Na?ve T细胞_C1498-OVA+和OT-I_C1498-OVA-组,5小时内三组的细胞死亡率分别为32.89%,16.09%和14.75%。63.28%的OT-I细胞能够在5小时内杀死了一个或多个OVA+的白血病细胞(C1498),对OVA-的C1498细胞,仅有9.51%的OT-I细胞能够识别并且发挥细胞毒作用,同样,Na?ve T细胞对C1498细胞基本不能识别,仅表现了非特异性杀死,杀伤率为8.30%,后两组比较(OT-I_C1498-OVA-和Na?ve T细胞_C1498-OVA+)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由于T细胞抗原受体的参与和T细胞活化,同一来源的单个T细胞发挥细胞毒性所需的时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51%的OT-I细胞能够在50分钟内杀死白血病C1498细胞。只有16.3%的OT-I细胞能够在20分钟内杀死白血病细胞,在20-30分钟之间杀死白血病细胞的T细胞占14.5%。自T细胞的激活,18.2%的T细胞需要大于等于60分钟才能杀死白血病C1498细胞。3.T细胞发挥杀伤作用时,T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初始距离从0μm到18μm不等。当T细胞和C1498细胞直接接触时,有85%的C1498细胞被杀死,而初始距离在1至15μm之间时,有15%的C1498细胞被杀死。4.同种来源的T细胞杀伤能力的异质性:有54.5%的T细胞在5小时内杀死了1个白血病细胞,而有4.9%的T细胞杀死了2个白血病细胞,只有0.78%的T细胞杀死了3个或更多的白血病细胞,剩余占39.8%的T细胞没有杀死任何白血病细胞。5.从最初的白血病细胞与T细胞相互接触到白血病细胞死亡,我们总共分析了522个被T细胞杀死的白血病细胞。细胞死亡时间从20分钟到300分钟不等,重要的是,自T细胞与靶细胞最初接触,有90%的杀伤发生在相互接触90分钟之后。白血病细胞死亡数量最多是发生在接触后3.5小时到4小时,占死亡总数的22.4%。6.我们分析了对照组中1024个OT-I细胞的杀伤效率和有PD-1抗体的实验组中的777个OT-I细胞的杀伤效率。结果显示:微环境中加入PD-1抗体后,OT-I细胞在5小时内的杀伤效率明显增强,并且PD-1抗体能部分加速T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在3.5小时的时候,对照组和治疗组中OT-I细胞的总杀伤效率分别为37.52%±5.33 vs 61.48%±7.86(p<0.05);在5小时的时候,两组中OT-I细胞的总杀伤效率分别为63.28%±2.93 vs 73.04%±3.7(p<0.05)。7.在5小时内,在对照组中,没有发挥细胞毒性的T细胞占总T细胞的39.8%。而在使用了PD-1抗体的实验组中,仅有27.3%的T细胞没有发挥细胞毒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对照组中,分别杀死1、2和3个白血病C1498细胞的T细胞分别占统计的总的T细胞数量的54.47%,4.92%和0.77%,均明显低于加入了PD-1抗体的治疗组,治疗组结果为:60.77%,10.53%和1.43%。8.在行免疫检查点(PD-1)抑制治疗后,在对照组(没有用PD-1抗体)中,在2小时内被T细胞攻击致死的C1498细胞数量占死亡总数的12.06%,而在治疗组中,2小时内被杀死细胞的比例为30.85%。在治疗组中,当C1498细胞与T细胞接触时间在3-3.5之间,细胞死亡的比例达到最大,比对照组的3.5-4小时达到最大比例提前了半小时。结论:使用我们的微流控芯片和OT-I_OVA系统能够很好的体外观察T细胞的抗原识别,杀伤,具备在单细胞水平研究T细胞-靶细胞相互作用的异质性的可行性。本研究成功阐述了单个免疫细胞-靶细胞的异质性,以及免疫检查点抑制(PD-1/PD-L1)对细胞异质性的影响。此外,从方法学来看,这项研究基于微流控芯片,为探讨细胞间间隙连接,细胞内脂质变化,旁分泌以及细胞耐药提供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此平台具有方便,快速,高通量和易操作的优点。能够为研究疾病的早期诊断以及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提供帮助。该技术平台为在单细胞水平上研究癌症免疫治疗的疗效和耐药性开辟了新的途径,增强我们对癌症免疫治疗基础理论的探索,为设计个性化的癌症免疫疗法提供理论支持。

陈辉[4](2020)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和内容】全血细胞减少症是一些严重的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疾病的重要警示,诊断过程错综复杂,临床上常需要周密的鉴别诊断甚至治疗后长期随访才能最终明确诊断。因为依据临床具体情况不同,治疗与处理计划也需要相应调整,病因学分析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对全血细胞减少症临床特征及病因学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其中所包含的综合征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以期更早的对其进行有效的干预并改善其远期预后。本研究通过分析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谱,探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思路。【方法】选取天津市儿童医院血液科自2013年1月~2019年12月收住院的119位研究对象,均符合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并同意骨髓检查的初诊患者。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完善外周血细胞计数检查及血涂片人工显微镜检查、骨髓穿刺术和血生化检查,流式细胞检测、病原学检查、影像学检查,部分患者行骨髓活组织检查术、骨髓流式细胞检测及基因检查等,总结上述数据分析临床特征及病因谱。【结果】在我们的研究中,119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62例(52.10%),女性患者57例(47.90%),男女比例为1.09:1,年龄6月~13岁,6月~3岁36例(30.25%),3~6岁62例(52.10%),6~13岁21例(17.65%),平均年龄48±8月。最常见的临床特征包括苍白101例(84.87%)、乏力82例(68.91%)、发热81例(68.07%)。54例(45.38%)患者有出血表现。化验结果显示血红蛋白计数范围为21~102g/L(平均63±16 g/L),白细胞计数范围为0.67~3.68×109/L(平均2.45±0.57×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范围为0.17~1.28×109/L(平均0.70±0.32×109/L)。血小板计数范围2~96×109/L(平均值43.58±35.24×109/L),网织红细胞计数范围0.012~0.12×1012/L(平均值0.043±0.038×1012/L)。通过研究我们得出,44例(36.97%)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骨髓增生减低,75例(63.03%)患者为非增生减低骨髓象。研究中全血细胞减少症排在前三位的病因是再生障碍性贫血(30/119,25.21%)、急性白血病(24/119,22.69%)、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11/119,9.24%)。【结论】1、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学分类复杂,除血液系统疾病外还继发于多种非血液系统疾病,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及病因学可以提高诊断水平,进而实现精准治疗。2、本研究显示,全血细胞减少症最常见的病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与国内文献报道大致相同。3、本研究中,戈谢病、范可尼贫血、甲基丙二酸血症、尼曼匹克病等罕见病患者的最终诊断均受益于基因测序检测,成为先天性骨髓衰竭及遗传代谢病等疾病确诊重要的检测手段。4、由于样本数量及地区上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将来希望就此问题设计多中心前瞻性研究。

杨小静[5](2019)在《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分布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在骨髄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的分布及危险因素研究目的: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MDS)患者中分析抗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抗体阳性的分布情况、产生抗HLA抗体的危险因素,以改善MDS患者移植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29日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MDS患者180例,通过患者骨髓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MICM)等资料以明确患者疾病诊断,并按照2016WHO指南进行疾病分型。采用流式液相芯片(Luminex)技术平台进行抗HLA抗体初筛检测,以实验室建立的平均荧光强度(MFI)值≥1000作为判断抗体阳性的标准。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HLA抗体阳性与MDS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结果:180例入组MDS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患者60例(33.3%),阴性患者120例(66.7%),在180例入组患者中,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的患者23例(12.8%),抗HLA-Ⅱ抗体阳性的患者10例(5.5%),抗HLA-Ⅰ类和Ⅱ抗体均阳性的患者27例(15.0%)。在66例女性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34例(51.5%),14例IPSS预后分层高危组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10例(71.4%)。对180例MDS患者抗HLA抗体阳性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1)有妊娠史的女性(P=0.001,OR=6.043,95%CI 2.001-18.252)、有输血史(P=0.006,OR=5.149,95%CI 1.616-16.411)、病程≥2.0 月(P=0.024,OR=2.910,95%CI 1.147-7.380)、IPSS 预后分层高危组(P=0.013,OR=8.224,95%CI 1.549-43.647)为抗HLA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2)有妊娠史 的女性(P=0.001,OR=22.824,95%CI 3.727-139.766)、有输血史(P=0.032,OR=9.830,95%CI 1.212-79.717)、病程 ≥2.0 月(P=0.015,OR=8.250,95%CI 1.516-44.882)、IPSS 高危组(P=0.010,OR=50.901,95%CI 2.557-1013.099)为抗 HLA-Ⅰ+Ⅱ类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3)妊娠次数≥2次的女性为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OR=4.859,95%CI 1.353-17.444)。(4)IPSS 预后分层高危组为抗 HLA-Ⅱ类抗体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44,OR=27.613,95%CI1.099-693.737)。(5)随着妊娠次数增加,抗HLA抗体阳性风险增大。结论:在MDS患者中抗HLA抗体阳性率约33.3%,女性患者、IPSS预后分层高危组患者抗HLA抗体阳性率较高。IPSS预后分层为高危组患者、疾病病程≥2.0月、既往有输血史和妊娠史的女性为抗HLA抗体阳性的高危因素。第二部分抗HLA抗体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研究目的:分析抗HLA抗体与MDS患者接受allo-HSCT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生存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更好地评估移植预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29日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all-HSCT的MDS患者107例。入组107例患者中,接受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25例,无关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66例。所有患者移植前均已完成抗HLA抗体初筛检测,部分患者在移植前后进行特异性抗体动态检测,及供患者的HLA高分辨基因确认分型。根据患者移植后相关指标,分析抗HLA抗体对移植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07例MDS(包括转化为AML)患者中,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阳性患者37例(34.6%),阴性患者70例(65.4%)。抗HLA抗体阳性患者中,13例(35.1%)患者抗HLA-Ⅰ类抗体阳性,8例(21.6%)抗HLA-Ⅱ类抗体阳性,16例(43.3%)抗HLA-Ⅰ类和抗HLA-Ⅱ类抗体均阳性。女性患者在抗体阳性组中比例高于抗体阴性组(56.8%vs.35.7%,P=0.037),而且抗体阳性组中女性有妊娠史的患者多于阴性组(51.4%vs.26.1%,P=0.034),两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存抗体阳性组疾病诊断分型为MDS-EB2的患者比例高于阴性(56.8%vs.27.1%,P=0.0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在移植后粒系造血重建中位时间分别为12(10-20)天、12(9-19)天,两组之间在粒系造血重建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216);在巨核系造血重建中位时间为15(9-104)天、14(9-30)天,两组患者在巨核系造血重建时间上无统计学差异(P=0.209)。巨核系重建时间≥28天预存抗HLA抗体阴性患者为4.4%(3/68)、中位时间为29(29-30)天;抗HLA抗体阳性患者为13.9%(5/36)、中位时间为68(29-104)天,两者之间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93)。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在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42%vs.35.6%,P=0.498),复发(14.3%vs.6.5%,P=0.757),TRM(9.7%vs.14.3%,P=0.982)均无统计学差异。预存抗HLA-Ⅰ类抗体阳性与阴性组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3),预存抗HLA-Ⅱ类抗体阳性与阴性组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预存抗HLA-Ⅰ+Ⅱ类抗体阳性与阴性组Ⅱ-Ⅳ度aGVHD累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8)。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移植后2年的OS分别77.6%和83.6%(P=0.823)。预存抗HLA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移植后2年的DFS分别为67.4%和79.6%(P=0.888).预存抗HLA抗体程度为强阳性、阳性组患者移植后的2年的OS分别为69.9%和66.7%,均低于预存抗体阴性组83.6%,但无统计学意义(P=0.958)。预存抗HLA-Ⅰ类抗体阳性、抗HLA-Ⅱ类抗体阳性、抗体HLA-Ⅰ和Ⅱ类抗体均阳性患者,移植后的2年的OS分别为92.3%、85.7%和59.2%,但无统计学差异(P=0.808)。预存抗HLA-Ⅰ类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48)。预存抗HLA-Ⅱ类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66)。预存抗HLA-Ⅰ和Ⅱ类均阳性组与阴性组OS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375)。107例入组患者中,41例接受HLA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年OS为83.5%,66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2年OS为77.1%(P=0.575)。69例移植后未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2年OS为90.1%,35例移植后发生Ⅱ-Ⅳ度aGVHD的患者2年OS为64.4%(P=0.157)。除外抗HLA抗体以外的单因素分析,移植后患有Ⅱ-Ⅳ度aGVHD的患者发生TRM风险增高(P=0.04,HR=3.633,95%CI 1.060-12.449)。对27例患者分析移植前后动态检测HLA抗体结果,移植前后抗体持续阳性组患者2年OS为70%,抗体持续阴性组和抗体MFI下降至阴性组2年OS均为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HLA抗体持续阴性与持续阳性组OS有统计学差异(P=0.037)。HLA抗体持续阴性组、持续阳性组、抗体滴度下降至阴性组2年DFS分别为90%、60%、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持续阴性与持续阳性组DFS无统计学差异(P=0.083)。结论:在MDS患者中移植前预存抗HLA抗体阳性可能是影响allo-HSCT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移植前后抗HLA抗体持续阳性患者移植后OS、DFS降低,故移植前检测抗HLA抗体及移植后动态随访监测抗体水平尤为重要。

杨小冬[6](2019)在《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常规化疗、微移植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治疗对于非难治性成人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血液科诊治的204例成人低危组AML患者病例资料,比较接受不同治疗患者的复发率及生存期之间的差异。[结果]204例患者中,男性102例,女性102例,中位年龄38(18~60)岁,204例患者中,细胞遗传学分析显示,伴有t(8;21)易位的有68人,伴有t(16;16)/inv(16)的患者有50人,CEBPA等位基因双突变的有46人,NPM1阳性的患者有40人。204例低危AML患者被分为4组,化疗组67人,微移植组36人,自体移植组27人,异基因移植组74人。微移植组年龄分布大于其他组,差异显着。至随访终点,共有36例患者复发,复发中位时间为13.3(1.4-51.6)个月。其中化疗组67例中19例复发,5年CIR为39.8%;27例自体移植组中6例复发,5年CIR为22.2%;74例异基因移植组中4例复发,5年CIR为6.2%;微移植组36例患者中7例复发,5年估计CIR为20.8%。四组患者疾病累积复发率(CI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01)。204例患者中共25例发生NRM,其中位时间为11.5(2.3-59.9)个月。67例化疗组患者中8例发生NRM,5年NRM率为14.3%;27例自体移植组患者中3例发生NRM,5年NRM率为17.0%;74例异基因移植组中10例发生NRM,5年NRM率为17.3%;微移植组36例患者中4例发生NRM,5年估计NRM率为11.8%。四组患者NRM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930)。化疗组、微移植组、自体移植组及异基因移植组5年估计EFS率分别为45.9%、67.3%、60.8%及76.5%。将不同治疗组之间互相比较,Allo-HSCT组EFS优于Chemo组(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ST组EFS率有优于Chemo组趋势(P=0.069),而MST、Auto-HSCT、Allo-HSCT组EFS相近(P>0.05)。化疗组、微移植组、自体移植组、异基因移植组5年估计OS率分别为52.3%、82.9%、62.0%和77.3%。Allo-HSCT、MST组OS优于Chemo组(P<0.05),Auto-HSCT与Chemo组OS相近(P>0.05)。[结论]1.与HD-Ara-C巩固化疗相比,Allo-HSCT明显降低复发率(CIR),改善EFS率,仍是目前控制复发的主要手段,但NRM相对较高,随着移植水平的进步,CR1状态下直接移植尚需研究进一步佐证。2.自体移植(Auto-HSCT)疗效与HD-Ara-C巩固化疗相当,可作为低危组AML巩固治疗一种选择。3.微移植(MST)与HD-Ara-C化疗相比有获益,具低CIR、低治疗相关死亡率(TRM),对于年龄偏大患者尤为合适,值得推荐。4.低危组AML的预后具有异质性,远期复发率约40%~50%,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危险分层治疗,进一步提高根治率。

董振坤[7](2019)在《97例髓系肉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髓系肉瘤(myeloid sarcoma,MS),又称粒细胞肉瘤或绿色瘤,是由恶性血液系统肿瘤细胞在髓外聚集形成的肿块,是罕见的髓外病变。1811年Burns首次描述其病理特征,因未成熟髓系前体细胞内含过氧化物酶颗粒,故在空气中肿块切面呈绿色,遂称为绿色瘤。后其诊断历经了粒细胞肉瘤、髓外髓细胞肿瘤,至2001年被WHO正式命名为髓系肉瘤,并于2009年被归类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一个亚型[1]。髓系肉瘤的出现与白血病细胞相关,常见发生于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其他骨髓增殖性疾病中也偶有发生。欧洲血液协会将髓系肉瘤分为四种类型:1.既往或诊断时未合并AML或其他髓系疾病的MS;2.与AML同时发生伴染色体核型或分子学异常的MS;3.合并AML且无重现性遗传学异常;4.作为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或MDS转化标志的MS。若MS起病后30天内骨髓涂片及活检无髓系疾病证据,既往无髓系疾病病史,仅表现为局限性肿块,且体检、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证实髓外是唯一肿瘤部位,即称为原发性MS。原发性MS较少见,大多数患者在数月或数年内出现骨髓侵犯。早期明确诊断并给予治疗非常重要。然而临床表现不特异且缺乏特异性的实验室证据常常给MS的诊断带来了困难,导致误诊率较高。文献报道MS往往预后不良。多个回顾性分析显示合并MS患者的血液学反应率及OS明显低于无MS患者。由于其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大多数文献报道均为个案或小样本回顾性分析,且其治疗需同时考虑肿块部位及大小、其与组织的关系、患者年龄和疾病状态,目前缺乏标准的治疗手段,亟待寻求一种能改善患者不良预后、延长患者生存的治疗方式。目的观察并总结髓系肉瘤临床特征,比较不同治疗手段效果,分析髓系肉瘤预后因素,给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1日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MS患者97例,统计性别、年龄、发病部位、免疫组化、诊断、治疗、随访时间、结局等临床资料,分析影响预后危险因素。结果1.97例MS患者,其中男性57例,女性40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43:1,发病中位年龄为46(181)岁。最常见发病部位为软组织,占30.2%(32/106);其次为淋巴结,占25.5%(27/106);男女生殖系统(宫颈、卵巢、睾丸、附睾、精索)占10.3%(11/106);也有发生于眼睛、脾脏、胃、食管等,但较少见。2.在免疫表型方面,97例患者中,MPO是阳性率最高的指标,其阳性率为87.5%(84/96);CD43阳性率为86.7%(52/60);CD34阳性率为51.4%(19/37);CD117阳性率为65.2%(30/46);CD123阳性率29.2%(7/24)。淋系标志也有表达,其中CD7阳性率41.9%(13/31);CD5阳性率40%(4/10);TdT阳性率为31.7%(20/63);CD3阳性率30.1%(28/93);CD79a阳性率为27.7%(13/47);CD20阳性率为13.8%(13/94);CD10阳性率为10.8%(4/37)。Ki-67指数中位数为60%(10%90%)。3.97例患者中,21例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其中8例(38.1%)异常,且其中4例存在t(8;21)易位。21例行髓系突变基因筛查,其中13例(61.9%)有异常。4.5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出现的MS,其中位发病时间为移植后36(1438)个月。5.89例患者中,单纯行局部治疗者25例,中位随访时间3(110)个月。56例行化疗联合局部治疗,中位随访时间为5.5(160)个月;8例诱导治疗完全缓解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随访时间为15.5(824)个月,其中3例于移植后应用地西他滨维持治疗,分别随访至确诊后10个月、20个月、24个月。6.性别、年龄、Ki-67指数、单部位与多部位、染色体有无异常、有无淋巴细胞标志表达对预后的影响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422、0.713、0.479、0.316、0.064。染色体预后分层、免疫表型有无T/B细胞标志表达对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227、0.326。诊断及治疗手段对预后的影响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13、0.003,治疗采用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位生存时间较长,原发性MS生存时间较短。以随访时间为因变量,以诊断和治疗方式为自变量进行COX生存分析,提示治疗方案与临床结局有显着统计学关联。结论1.髓系肉瘤发病部位不特异,生存时间短,中位生存时间为5个月。2.继发于造血干细胞移植的MS多发生于移植1年后,需注意移植晚期MS的出现。3.性别、年龄、单发或多发、Ki-67指数、免疫表型有无T/B淋巴细胞标志表达不影响MS预后。染色体有无异常及分层也可能不影响MS预后,但例数较少,需增加样本量后进一步证实。4.化疗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MS的有效手段,复发是影响移植效果的主要原因。地西他滨在MS移植后的维持治疗可能起到重要作用,但尚需大样本临床试验证实。

张弘[8](2021)在《澳洲茄碱通过AMPK/FOXO3A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类起源于髓系造血干细胞,在病理生理、临床、细胞遗传和分子生物学特征上具有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其特征是髓系来源的原始细胞不受控制的克隆扩增导致正常造血功能受损,引起严重的感染、贫血和出血,甚至出现骨髓衰竭。AML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在68岁。尽管近几十年来我们对AML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越来越多的新药运用于临床,但患者总体预后仍较差,5年的总生存率约为20-25%。因此,迫切需要深入研究AML的发病机制寻找一种治疗药物成为当下治疗AML的重点。澳洲茄碱是来源于中药龙葵的甾体类生物碱,具有很好的抗肿瘤作用,尤其对于实体瘤,但对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拟通过体内体外两种手段探讨澳洲茄碱抗AML的作用,并寻找其潜在的治疗靶点,为治疗AML提供理论依据及参考价值。研究方法体外实验内容:1.不同浓度澳洲茄碱干预7种急性白血病细胞株(THP-1、MV4-11、NB-4、HL-60、HEL、Raji和Jurkat)24 h,CCK-8实验检测其抑制作用计算IC50值,并从中发现最敏感细胞株为THP-1、MV4-11。随后对THP-1、MV4-11行澳洲茄碱24h及48 h干预,CCK-8实验检测其抑制作用,计算抑制率。通过转录组测序技术检测澳洲茄碱对THP-1细胞基因表达、KEGG通路富集及GO功能富集的影响。2.采用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ting和TUNEL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澳洲茄碱对THP-1和MV4-11细胞株凋亡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不同浓度澳洲茄碱对THP-1和MV4-11细胞株周期的影响。3.通过qRT-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澳洲茄碱对AMPK/FOX03A通路相关mRNA、蛋白表达及亚细胞定位的影响。使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干预澳洲茄碱预处理的THP-1和MV4-11细胞,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澳洲茄碱是否通过AMPK/FOXO3A通路诱导周期阻滞及细胞凋亡。体内实验内容:1.构建THP-1细胞裸鼠皮下异种移植模型,腹腔注射不同浓度澳洲茄碱,观察澳洲茄碱对皮下移植瘤的生长抑制情况,对剥离的瘤体进行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实验,观察澳洲茄碱对皮下瘤的抑制作用、周期阻滞及凋亡诱导作用,以及初步探讨与AMPK/FOXO3A信号通路的相关性。2.构建THP-1细胞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选取浸泡给药的方式,探索澳洲茄碱的最大安全剂量,观察澳洲茄碱对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体内肿瘤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生存时间的影响。研究结果体外实验结果:1.澳洲茄碱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尤其对AML细胞株最敏感。对AML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及时间依赖性,浓度越大时间越长,抑制作用越强(P<0.05或P<0.01)。2.澳洲茄碱诱导AML细胞株凋亡。通过流式细胞术发现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凋亡率逐渐提高(P<0.05或P<0.01);通过TUNEL实验观察到澳洲茄碱可使核内断裂的DNA双链染成红色;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到随着澳洲茄碱浓度的升高,凋亡启动类caspase蛋白剪切体cleaved-caspase 9,凋亡效应类关键蛋白剪切体cleaved-caspased 3、cleaves-PARP以及促凋亡关键蛋白Bax表达升高,而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随着澳洲茄碱浓度的升高反而下降(P<0.05或P<0.01)。3.澳洲茄碱阻滞AML细胞株周期于G2/M期。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到,随着澳洲茄碱浓度的升高,G2/M期细胞数量逐渐增多(P<0.05或P<0.01);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到随着澳洲茄碱浓度的升高,P-CDK1表达提高,Cyclin B1表达下降(P<0.05或P<0.01)。4.澳洲茄碱激活AMPK/FOXO3A通路。通过二代测序观察到,澳洲茄碱处理THP-1细胞,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AMPK/FOXO3A;采用qRT-PCR及Western Blotting实验再次验证,澳洲茄碱可以提高AMPK及FOXO3A的mRNA表达、P-AMPK蛋白表达及降低胞内FOXO3A蛋白表达而升高核内FOXO3A蛋白表达(P<0.05或P<0.01);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澳洲茄碱可使FOXO3A出现核易位。5.澳洲茄碱通过AMPK/FOXO3A通路诱导AML细胞株凋亡及阻滞周期于G2/M期。AMPK抑制剂Compound C(2 μM)预处理THP-1和MV4-11细胞株2 h后澳洲茄碱(8 μM)干预细胞24 h,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观察到,Compound C减少P-AMPK的蛋白表达,抑制澳洲茄碱诱导的FOXO3A核易位,同时降低了澳洲茄碱诱导的促凋亡蛋白Bax,凋亡效应类蛋白剪切体cleaved-PARP及凋亡启动类蛋白剪切体cleaved-caspase 9的蛋白表达,而抗凋亡蛋白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或P<0.01)。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到,Compound C降低了澳洲茄碱诱导的细胞凋亡率,同时降低了澳洲茄碱诱导的G2/M期细胞数量(P<0.05 或 P<0.01)。体内实验结果:1.THP-1细胞裸鼠皮下异种移植模型实验结果:随着澳洲茄碱浓度的升高,皮下移植瘤组织不断缩小,瘤体重量逐渐减轻,瘤体积增长趋势变缓(P<0.05或P<0.01),实验过程中对裸鼠体重进行观察,发现未见明显下降(P>0.05)。同时对瘤体进行了 Western Blotting及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发现,促凋亡蛋白Bax表达提高,抗凋亡蛋白Bcl-2表达下降,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B1表达下降,P-CDK1表达升高,通路相关P-AMPK表达下降,FOXO3A出现了核易位(P<0.05或P<0.01)。2.THP-1细胞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实验结果:通过对最大安全剂量的摸索,我们发现澳洲茄碱对斑马鱼的最大安全剂量是10 μM,阳性药阿糖胞苷的最大安全剂量是4μ.M;澳洲茄碱降低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的荧光强度以及向斑马鱼尾部和全身转移的现象(P<0.05),延长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的生存时间,生存率分别是60%及75%(P<0.001)。研究结论1.本研究体外细胞实验验证了澳洲茄碱对AML细胞株THP-1和MV4-11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诱导凋亡和周期阻滞;2.通过转录组测序,初步推测澳洲茄碱激活AMPK/FOXO3 A信号通路,通过Compound C化合物抑制AMPK,发现澳洲茄碱通过AMPK/FOXO3A信号通路诱导凋亡和周期阻滞;3.本研究体内动物实验验证了澳洲茄碱对荷瘤裸鼠皮下移植瘤及荷瘤斑马鱼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何骁[9](2019)在《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可塑性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转化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组存在于多种机体组织中的多能成体干细胞,能够分化为几种不同的细胞类型。除了能够促进组织再生和修复外,MSCs还具有免疫调节能力,可以调节免疫和炎症反应。外源性给予的MSCs可以迁移到受损组织部位,参与组织修复。根据其类型和强度,炎症刺激能够在某些情况下赋予MSCs抑制免疫反应或增强免疫反应的能力。MSCs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功能状态进而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的分泌,在炎症相关疾病的再生医学和免疫治疗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脓毒症是由感染因素引发的全身过度炎症反应综合征,常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ICU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率高达50?70%。除激素抗炎、抗生素杀菌和对症支持治疗外,目前仍无有效的治疗办法。而“菌、毒、炎和组织修复”并治的综合策略被认为是脓毒症治疗的最优方案。鉴于MSCs除具有组织再生修复功能外,还有强大的抗炎和抗菌能力,且动物实验已证实MSCs可显着降低脓毒症小鼠死亡率,因此其被认为是脓毒症救治的新希望。然而,目前关于MSCs救治脓毒症的临床转化研究仍未见报道。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慢性侵蚀性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临床常用激素、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或生物制剂等进行抗炎对症治疗,但仍有超过50%的RA患者未能达到临床缓解。此外上述治疗措施虽能短期内改善关节炎的临床症状,但仍无法达到长期临床缓解乃至治愈的目标,患者远期预后较差,且病情常反复发作。因此探索一种可治愈RA的有效策略仍是该领域需要攻克的难点。鉴于MSCs除具有组织再生修复功能外,还有强大的抗炎和免疫调节能力,因此理论上MSCs对RA的治疗可从根本上调节失衡的免疫系统进而治愈该疾病。研究目的1.探讨TNF-α联合IFN-γ调节MSCs免疫可塑性(PD-L1表达)的分子机制。2.率先开展一项针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单剂量静脉内注射,剂量递增的MSCs单中心和开放标签的I期临床试验,系统性测试单剂量同种异基因脐带来源的MSCs在严重脓毒症患者中的安全性和可行性。3.探讨影响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治疗RA发挥临床疗效的机制或者因素,为临床MSCT治疗RA患者纳入和疗效预测提供可靠的血清生物标志物。4.通过一项临床前和临床研究,评估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重组人IFN-γ对RA患者免疫失衡和炎症反应的调节能力,以及机能损伤保护和修复效应,及其治疗RA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数据,从而探寻有效治疗RA的新疗法。研究方法1.采用qPCR、WB和流式细胞术检测MSCs经过TNF-α、IFN-γ以及TNF-α联合IFN-γ等不同处理对PD-L1及相关分子通路的表达变化的影响,并结合特异性抑制剂探讨TNF-α协同IFN-γ通过翻译水平上调间充质干细胞PD-L1表达的分子机制。2.我们招募严重脓毒症患者15名,平均分配至MSCs低剂量组(1×106细胞/kg)、中等剂量组(2×106细胞/kg)和高剂量组(3×106细胞/kg)。主要结局包括输注相关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次要结局包括系统终点、死亡率和炎症生物标志物。本研究将历史病例匹配比较组设为试验的对照组。3.将105例处于疾病活动状态的RA患者随机分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MSCT)组和对照组。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AQ)、血清学指标、调节性T细胞(Treg)与T辅助细胞17(Th17)的细胞比例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评估结果。MSCT治疗12周后,根据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反应标准评估MSCT后的疗效,并将具有良好或中等反应的患者纳入有效组,无反应的患者纳入无效组。4.分别将mBMMSCs和IFN-γR-/-mBMMSCs通过尾静脉注射的方式移植至CIA小鼠模型,通过临床关节炎评分系统、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的方法评估小鼠关节炎的严重程度。将60例处于疾病活动状态的RA患者随机分为间充质干细胞(MSCs)组和间充质干细胞联合IFN-γ治疗组(MSCs+IFN-γ)组。采用28个关节疾病活动评分(DAS28)和健康评估问卷(HAQ)、血清学指标、调节性T细胞(Treg)与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细胞比例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评估结果。MSCT治疗12周后,根据欧洲风湿病联盟(EULAR)反应标准评估各组治疗后的疗效,并将具有良好或中等反应的患者定义为有效,无反应的患者定义为无效,比较两组间有效率的差异,并进一步进行疾病活动度分群评估。研究结果1.我们的研究发现,TNF-α通过活化翻译相关mTORC1-S6K和Ras-MAPK信号通路进而活化eIF4E,增加活性真核翻译起始复合物eIF4F的形成,同时显着提高多聚核糖体polysome中IFN-γ诱导的MSCs PD-L1的mRNA水平,通过转录后调节的方式在翻译水平显着上调IFN-γ诱导的间充质干细胞PD-L1的表达,增强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能力。2.本研究招募了15名严重脓毒症患者(10名男性和5名女性),平均年龄为58岁。与历史病例对照组相比,本试验15例患者经MSCT治疗后,未发生任何输注相关的严重事件或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没有确切的有效性结果,所检测的炎症细胞因子也没有显着性差异。3.两个MSCT治疗的RA亚组均未报告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有效组28例,无效组24例)。在未连续给药的情况下治疗效果可持续48周。值得注意的是,在有效组中观察到血清IFN-γ水平的瞬时增加(>2 pg/ml),但在无效组中没有观察到此现象。此外,在短暂的IFN-γ增加后2-3周内,患者血清IL-10水平和Treg/Th17比例增加,IL-6水平降低。4.动物实验的结果发现WT-MSCs可以显着改善CIA小鼠的临床严重程度,而IFN-γR-/-MSCs移植后的CIA小鼠的关节滑膜炎、关节破坏和软骨破坏均有明显加重。临床试验结果发现与单独MSCs治疗相比,MSCs+IFN-γ联合治疗可显着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疾病活动度,显着提高有效率以及明显改善疾病活动度分群。研究结论1.TNF-α通过转录后调节的方式在翻译水平协同IFN-γ显着上调间充质干细胞PD-L1的表达,进一步增强了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新机制。2.15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单次静脉输注同种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最大剂量为3×106细胞/kg。3.异基因MSCT治疗RA患者安全有效。此外,我们认为高水平的血清IFN-γ可以作为患者纳入和预测MSCT疗效的生物标志物。4.本研究结合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首次证明IFN-γ是决定MSCs移植治疗RA疗效的关键因素,并首次提出MSCs+IFN-γ联合治疗RA的临床治疗新策略,并证实此策略可极大地提高MSCs移植治疗RA的临床疗效,有效性达93.3%。

施盛[10](2018)在《Shh基因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探究》文中认为背景: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在一定的诱导条件下它能够分化为脂肪细胞、成骨细胞、内皮细胞以及平滑肌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的多能干细胞,并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诱导血管生成。这使得间充质干细胞在再生医学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利用干细胞移植技术治疗缺血性疾病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经被不同的研究证实。MSCs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其原理是通过移植或动员干细胞进入缺血性的心肌组织,增加梗死区域心肌样细胞数量及毛细血管数量,逆转心脏重构,进而改善心功能。虽然MSCs向心肌细胞分化能力还存有争议,但MSCs向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或血管周细胞的分化能力已得到证实。血管生成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增加血管数量,从而改善心脏功能。MSCs移植可以通过刺激血管生成来促进心肌的修复,是一种有前景的缺血性心脏病治疗的细胞类型。Hedgehog(Hh)蛋白是一种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成形素,它们控制着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同的组织和器官的发育模式。VEGF信号通路是调节血管发育和内皮细胞分化的重要信号通路之一,VEGF诱导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的确切调控机制还未明确。Shh与多种血管生成因子相关,能促进VEGF的表达,参与血管的新生,对急性及慢性心肌缺血模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有明显的治疗作用。Shh可以通过激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促进血管生成,因此Shh可能是血管生成的关键调控分子之一,因此也被认为是增强血管生成较有前景的治疗分子。第一部分过表达Shh基因的大鼠BMSCs的构建目的:从大鼠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利用慢病毒系统构建Shh过表达的MSCs细胞株。方法:首先从幼龄大鼠中分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传至第三代的细胞,流式细胞技术对表面相关标记分子进行检测。然后利用PCR扩增技术成功的克隆出了Shh基因,并利用慢病毒系统将Shh基因在BMSCs细胞中稳定过表达。结果:检测结果显示,CD90、CD29抗原在细胞表面高表达,MHC II和CD11b/c在细胞表面不表达,表明我们分离培养的细胞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T-q PCR检测发现,MSCs中Shh m RNA的表达水平上调,且Shh m RNA表达水平在转染后3天和7天中增加了约3000倍和5000倍。结论:成功的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并成功的构建过表达Shh基因的MSCs细胞株。第二部分Shh基因促进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目的:体外实验验证过表达Shh基因后,对于MSC向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利用RT-q PCR分别检测Shh转染3天和7天后MSCs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分子Ptch1、IGF1、HGF、Ang-1以及VEGF-A的表达水平,并在分别使用管样形成实验、Transwell迁移实验和体内胶栓实验,检测了MSCShh管样形成能力、细胞的迁移能力和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结果:过表达Shh后,MSCs细胞中促血管生成分子表达水平上调,MSCShh的管样形成能力、迁移能力和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显着高于MSCNC对照组。而且转染后7天的MSCShh细胞的成管长度和节点数量以及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明显高于转染后3天的细胞。结论:过表达Shh基因后,MSCs中促血管生成生长因子的表达增加,体外迁移能力、成管能力增强以及血管新生的能力增强。第三部分过表达Shh基因的BMSCs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探究目的:大鼠心梗模型中验证过表达Shh基因后,MSC对心梗的修复效果。方法:将Shh过表达前后的MSC细胞,移植到大鼠心梗模型中。心超检测心功能的恢复情况,Masson染色观察纤维化心梗后的纤维化面积。结果:MSCNC以及MSCShh均能够修复心梗后的心功能,且向较于MSCNC组,MSCShh组的修复效果更加明显。结论:过表达Shh基因后,MSC细胞能更有效地减少梗死区域面积,改善心功能。第四部分Shh基因促进BMSCs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机制探讨目的: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过表达Shh基因的MSCs细胞向内皮分化的具体机制。方法:将MSCNC和MSCShh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测序结果进行初步分析,找出差异表达的基因,筛选靶基因。利用si RNA技术,将靶基因沉默后分别验证MSCNC细胞的成管能力和心梗修复的能力。结果:结果发现MSCShh中,VEGF-D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基因的表达远高于在MSCNC中的表达。特别是在过表达Shh后VEGF-D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提示Shh分子可能通过促进VEGF-D的表达进而促进血管新生。并进一步分别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上对此进行验证。用si RNA抑制VEGF-D的表达后,MSCShh的成管能力下降,体内实验发现其心梗后的修复效果受到抑制。结论:Shh基因可以通过Shh/VEGF-D信号轴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向内皮分化。

二、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应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初发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疗效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总结
第二部分 外周T细胞淋巴瘤预后分析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总结
全文总结
课题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的诊治与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入组标准、排除标准和分组
    3. 预处理方案
    4. 供者来源、HLA配型及血型
    5. 造血干细胞的动员、采集和输注
    6.aGVHD的预防
    7.SR-aGVHD的发生情况
    8.SR-aGVHD 的治疗
    9. 观察指标
    10. 造血重建及植入证据检测
    11. 并发症的预防和支持治疗
    12. UCMSCs的制备
    13. UCMSCs的输注
    1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两组患儿病例特点
    2 两组患儿SR-aGVHD的疗效观察
    3.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输注治疗的安全性
    4.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发生情况
    5. 病毒感染发生情况
    6. 原发病复发及生存情况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相关并发症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致谢

(3)运用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水平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简表
1 引言
第一部分 用于AML单细胞研究的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优化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3 结果
        3.1 芯片的结构和尺寸
        3.2 实验的设置
        3.3 芯片内细胞分布
    4 讨论
第二部分 运用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水平研究AML免疫治疗的异质性
    5 材料与方法
        5.1 材料
        5.2 方法
    6 结果
        6.1 本课题中OT-I_OVA细胞体系的选择与验证
        6.2 在微流控芯片上研究T细胞免疫突触形成的异质性
        6.3 T细胞与靶细胞的初始距离对T细胞细胞毒性的影响
        6.4 T细胞与癌细胞的初始比例对T细胞杀伤效率的影响
    7 讨论
第三部分 免疫检查点(PD-1/PD-L1)抑制在单细胞水平对AML免疫治疗的影响
    8 材料与方法
        8.1 材料
        8.2 方法
    9 结果
        9.1 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后,T细胞杀伤效率的评估
        9.2 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对单个T细胞杀伤能力的影响
        9.3 免疫检查点(PD-1)抑制对单个白血病细胞死亡时间的影响
    10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AML患者的免疫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4)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对象
    1.1.2 方法
    1.1.3 诊断标准
1.2 结果
    1.2.1 临床一般特征
    1.2.2 血液学参数
    1.2.3 骨髓增生情况和外周血的联系
    1.2.4 病因学分析
    1.2.5 诊断分析
1.3 讨论
    1.3.1 临床特征分析
    1.3.2 病因谱分析
    1.3.3 探讨诊断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髓衰竭的病因学新知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分布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的分布情况及危险因素
    对象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 抗HLA抗体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结果
    结论
    讨论
    第二部分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致谢

(6)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病例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细胞免疫学分型
    3. 细胞遗传学
    4. 分子生物学
    5. 治疗方案
    6. 随访
    7. 统计处理
结果
    1. 临床与生物学特征
    2. 不同治疗方式对疾病累积复发率(CIR)的影响
    3. 不同治疗方式对非复发死亡(NRM)的影响
    4. 不同治疗方式对无事件生存EFS的影响
    5. 不同治疗方式对总体生存OS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文章
致谢

(7)97例髓系肉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白血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后髓外复发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8)澳洲茄碱通过AMPK/FOXO3A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急性髓系白血病和AMPK/FOXO3A信号通路研究概况
        1.1 急性髓系白血病西医研究概况
        1.2 AMPK/FOXO3A轴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2.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2.1 古代文献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概述
        2.2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2.3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2.4 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现状
        2.5 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机制研究
        2.6 中医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问题与展望
    3. 澳洲茄碱研究进展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一: 澳洲茄碱抑制急性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诱导AML细胞株凋亡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二: 澳洲茄碱阻滞AML细胞株周期于G2/M期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三: 澳洲茄碱抑制AML细胞株增殖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四: 澳洲茄碱对THP-1细胞裸鼠皮下异种移植瘤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实验五: 澳洲茄碱对斑马鱼异种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澳洲茄碱引起细胞周期阻滞是抑制AML细胞株增殖的机制之一
    2. 澳洲茄碱诱导细胞凋亡是抑制AML细胞株增殖的机制之一
    3. 调控AMPK/FOXO3A轴是澳洲茄碱抑制AML细胞株增殖的分子机制之一
    4. 澳洲茄碱抑制裸鼠及斑马鱼异种移植模型中移植瘤生长
第四部分 总结
    1. 结论
    2. 创新性
    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博士期间取得的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9)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可塑性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TNF-α协同IFN-γ在翻译水平上调间充质干细胞PD-L1 表达增强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4.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重组人伽玛干扰素(IFN-γ)应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研究
    5.1 实验材料
    5.2 实验方法
    5.3 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间充质干细胞在炎症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Shh基因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过表达Shh基因的大鼠BMSCs的构建
    1.1 研究背景
    1.2 材料和方法
    1.3 实验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二部分 Shh基因促进BMSCs向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研究
    2.1 研究背景
    2.2 材料和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部分 过表达Shh基因的BMSCs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探究
    3.1 研究背景
    3.2 材料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部分 Shh基因促进BMSCs的内皮细胞分化能力的机制探讨
    4.1 研究背景
    4.2 材料和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一 Shh信号通路在临床的潜在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四、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应用西达本胺联合化疗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疗效观察及预后分析[D]. 赖文普.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2]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激素难治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临床研究[D]. 汪洁. 苏州大学, 2020(02)
  • [3]运用微流控芯片在单细胞水平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与免疫细胞相互作用[D]. 涂宏蕾. 武汉大学, 2020(07)
  • [4]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征及病因分析[D]. 陈辉.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5]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中分析抗HLA抗体阳性分布及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后的影响[D]. 杨小静. 苏州大学, 2019(04)
  • [6]低危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不同巩固治疗方式的疗效分析[D]. 杨小冬. 苏州大学, 2019(04)
  • [7]97例髓系肉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D]. 董振坤. 郑州大学, 2019(08)
  • [8]澳洲茄碱通过AMPK/FOXO3A通路抑制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D]. 张弘.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功能可塑性及其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转化研究[D]. 何骁.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Shh基因过表达的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疗效探究[D]. 施盛. 苏州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表面抗原P43基因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弓形虫感染诊断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