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进棉花品种病圃抗病性鉴定初报(论文文献综述)
贲海燕,曲红云,霍建飞,姚玉荣,高苇,郝永娟,王万立,张雪岩,胡建坤,黄瑞荣[1](2022)在《茄子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的优化及抗源筛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建立快速、有效的茄子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并对茄子资源进行苗期接种鉴定,为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温室人工接种,分别对茄子黄萎病苗期接种鉴定的接种菌株、浓度、方法、接种苗龄及接种时间进行系统筛选与比较,并应用筛选出的最佳技术对50份不同来源的茄子资源进行抗黄萎病鉴定与评价。【结果】25株强致病力的黄萎病菌株中有7株产孢效率高,从中选取4种不同培养性状的菌株用于接种,最佳接种浓度为106个孢子/mL及以上,其中菌株"2015-61"致病力最强,接种浓度105个孢子/mL的致病结果与其他菌株最佳浓度的接种结果相当,提高了试验整体效率;接种方法以无底钵伤根法为最佳,最适接种苗龄为3~4片真叶期,浸根时间为10 min。利用此抗性鉴定方法从50份不同来源茄子资源中筛选出免疫品种2份,中抗品种3份,耐病品种12份。该优化接种技术的发病情况与田间病圃结果基本一致,较准确地反映了茄子资源对黄萎病的真实抗性。【结论】茄子黄萎病苗期最佳接种技术的确立以及抗黄萎病资源的筛选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
林兆威[2](2019)在《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地毯草黄单胞木薯萎蔫致病变种(Xanthowonas axonopodis pv.manihotis,简称Xam)侵染引起的细菌性萎蔫病(Cassava bacterial blight,CBB)是当前国内木薯生产上最为严重的病害,国内外现有主推品种均表现不同程度感病,鉴选和创制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为经济有效的措施之一。因此本研究开展了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通过田间自然病圃鉴定和室内人工接种抗性评价,明确了国内22份木薯种质对Xam的抗病性水平,其中抗病种质3份(RXC9、RXC10和RXC11)、中抗种质4份,感病种质11份、高感种质4份。田间发病情况调查发现,与感病种质相比,抗病种质初现病症较晚,病斑多呈角斑状且扩展速度慢,病害流行高峰期病情指数较低。物理结构测定结果发现,抗病种质叶片单位面积气孔开口总面积、叶片表面蜡质含量和叶片角质层厚度显着高于感病种质。显微观察发现,抗病种质受Xam侵染后产生的胼胝质比感病种质的早且多,病/健处产生木栓质积累且形成部分侵填体结构。超微观察发现,抗病种质受Xam侵染后叶片细胞表现较好的耐受性,其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核结构均保持较好的完整性,且出现细胞壁加厚、形成乳突结构,叶绿体中嗜锇颗粒少;而感病种质受病原侵染后细胞受损严重,其亚细胞结构不完整,叶绿体中嗜锇颗粒较多,形成较多淀粉粒。抗病种质叶片受病菌侵染后,POD、PPO和PAL活性及H2O2含量显着高于感病种质。利用RT-PCR技术克隆获得木薯NAC家族的MeNAC29和MeNAC30基因。MeNAC29编码区全长888 nt、编码295 aa,MeNAC30编码区全长870 nt、编码289 aa,这2个基因均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以及保守的NAM结构域;对抗感种质受病菌侵染后的MeNAC29、MeNAC30基因及NPR1等抗病相关基因表达特性分析发现,NAC家族的MeNA C29和MeNAC30以及抗病信号传导途径NPR1、PR1、VSP2和EIN2等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量不同程度升高,且抗病种质的诱导表达量显着高于感病种质,MeNAC29和MeNA C30基因参与木薯抗病种质的抗性反应。抗病新种质RXC9农艺性状观察发现,田间种植9个月后,其平均株高为238.1 cm,平均茎粗2.72 cm,单杆不分枝,老熟茎杆外表皮颜色为灰白色,内皮颜色为紫红色;顶端未展开嫩叶颜色为淡紫色,第一片完成展开叶片为紫色,叶片较厚,单株平均结薯6.4条,单株平均产量3.54 kg,折合产量42.48 t/hm2,鲜薯总淀粉含量为30.52%。
方敦煌,肖炳光,焦芳婵,曾建敏,吴兴富[3](2018)在《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现状与展望》文中提出从抗病鉴定方法、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系)抗病鉴定方面概述了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进展。重点评述了烟草苗期菌谷法、游动孢子浸根法和毒素法,烟草成株期人工病圃法,以及分子标记辅助法等抗性鉴定方法进展;回顾了我国烟草种质资源与新品种(系)的抗病鉴定工作历程;针对抗源利用、抗病鉴定技术、工作程序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思路。
宋学贞,杨国正[4](2013)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归纳了近十年来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指出目前防治黄萎病最有效、最可行的方法就是培育棉花的抗病品种,分析了抗病育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目前主要存在的5大问题:(1)缺乏陆地棉高抗抗源;(2)抗黄萎病育种周期长,且方法单一;(3)抗性遗传规律不清、基础狭窄;(4)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抗病育种中的局限性;(5)抗病性鉴定方法欠缺。探讨了对现存问题的解决方法,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1)通过远缘杂交,并结合多代回交和定向选择的方法创造新物种;(2)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分子诱变等手段创造新材料;(3)可以通过现代生物技术,培育抗性材料;(4)可以只导入所需的抗性基因或采用RNAi技术培育抗性植株。同时对今后育种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国内外研究者已经通过各种育种手段培育出抗病品种,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至今尚无可以应用于生产实践的真正意义上的高抗黄萎病陆地棉品种。
顾爱星[5](2013)在《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文中指出本研究对31个不同黄萎病抗性的棉花品种(系)和两个杂交群体:硕丰1号//新海20号杂交群体M37,军棉1号//辽棉18号杂交群体M44,探索室内快速、简便、有效的棉花黄萎病菌接种方法;分析棉花品种组织结构与抗性的关系;探索黄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分析黄萎病抗性与棉花田间农艺性状、经济性状的关系;对杂交群体M37和M44及其各自亲本,进行分子标记研究,寻找与黄萎病抗性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并使用与黄萎病抗性相关影响因子的引物和分子标记对棉花品种进行PCR扩增,不仅筛选到室内快速、简便、有效、大群体的鉴定方法,缩短抗病性鉴定时间,节约选种时间,提高育种效率,而且对棉花抗病育种工作和提高病害综合防治成效都提供理论、方法和依据。结果表明:1.对比5种接种鉴定方法,出现感病症状的时间由短到长的顺序为叶片针刺涂抹法、切根蘸菌法、定量注菌法、菌液浇根法。叶片针刺涂抹法操作简便,适宜短期处理大批棉株,快速鉴定棉花对黄萎病抗性;与病圃剖秆鉴定法的一致性达到70.83%。切根蘸菌法和定量注菌法能反应多个棉花品种在田间的黄萎病抗性情况。2.棉花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有相关关系。海岛棉品种抗病性普遍较高,陆地棉品种对黄萎病抗性较低。海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的抗性比陆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的抗性普遍高。陆地棉品种中,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的有效果枝数、单株有效铃数多;陆陆杂交群体M44中,抗病株系比感病株系有效果枝数、单株结铃数、单株有效铃数多。黄萎病发病越严重,单株成铃性就越小。在海岛棉品种中,随相对病情指数增加,株高呈显着矮化,海岛棉的株高普遍高于陆地棉;海陆杂交群体中,随相对病情指数增加,植株矮化。3.抗病棉花品种(株系)与感病棉花品种(株系)的根、茎、叶部细胞结构存在差异。高抗棉花品种(株系)的根、茎部表皮细胞、薄壁组织细胞、导管细胞和木质部细胞都最小;而感病棉花品种(株系)的茎部表皮细胞、根、茎部薄壁组织细胞、茎部导管细胞和木质部细胞都最大。高抗品种的叶部上表皮细胞面积、薄壁组织细胞面积、下表皮细胞面积比感病品种小,抗病、耐病品种依次介于两者之间,抗病薄壁细胞面积较耐病的高。茎部表皮细胞面积比根部、叶部表皮细胞均小,与抗病性相关系数比根部、叶部表皮细胞与抗病性相关系数均大。4.抗病棉花品种(株系)与感病棉花品种(株系)的SOD、POD、PAL活性存在差异。10:00测定苗期第一片真叶,高抗、抗病品种(株系)SOD活性相对较高,感病品种(株系)SOD活性比其他品种(株系)低,感病性越高SOD活性越低,酶活性变化与品种感病性基本一致。抗病品种(株系)POD活性最高,耐病品种(株系)、感病品种(株系)POD活性普遍较低。感病性越高,PAL活性越低。5.利用抗病品种海岛棉新海20号、感病品种陆地棉硕丰1号及杂交群体M37后代的总DNA为材料,分别使用78对SRAP引物进行筛选,得到与黄萎病抗性相关的4个SRAP标记,分别是me1×em3, me1×em11, me4×em11和me5×em7,用这4对SRAP引物较易筛选出与田间抗病性符合的棉花材料。在抗病新海20号、感病硕丰1号及抗病辽棉18号与感病军棉1号间得到3对RGA多态性引物,分别是Gbrga18、Gbrga8、Gbrga42;得到4对SSR多态性引物分别是BNL3558、BNL1414、BNL1681、BNL1721;得到3对SRAP多态性引物,分别是me1×em3、me1×em5、me6×em2。以新海20号、硕丰1号以及新海20号×硕丰1号的杂交后代M37株系为材料,有3对引物在抗、感基因池中存在多态性条带,分别是SRAP引物me1×em3、 me1×em11、 me4×em11。引物me1×em3扩增出的差异带的大小在113bp,引物me1×em11扩增差异带的大小在1366bp,me4×em11扩增出的差异带的大小在126bp。6.使用38对黄萎病抗性相关影响因子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后,VM13、VM23、 VM25、BNL0946、 BNL1414、 BNL1721、 em6×me2和em1×me5这8对引物进行PCR扩增出不同的条带。来源于抗病相关基因的蛋白、染色体、mRNA序列、SSR和SRAP引物。引物VM13、BNL1414、em6×me2扩增条带与抗病品种符合率高于0.857,与感病品种符合率低于0.25,这3种引物的扩增条带可以作为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鉴定指标。新疆自育品种较多出现的扩增条带,与新疆自育品种符合率介于0.364~0.727之间,平均值为0.515;与其它地区所育品种的符合率介于0.111~0.666之间,平均值为0.419,与新疆自育品种符合率略高于与其它地区所育品种的符合率。
刘海洋,努尔孜亚,毕海燕,郭天凤,武刚,姚举[6](2012)在《新疆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与评价》文中认为【目的】对新疆生产上主栽以及参加生产示范的棉花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进行鉴定,为棉花生产提供指导。【方法】利用发病均匀的自然病圃对棉花品种的黄萎病抗性进行鉴定。【结果】通过对南、北部棉区的主栽以及参加生产示范及常规区试的120份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鉴定发现,抗黄萎病的棉花品种较少,主要以耐黄萎病和感黄萎病品种为主。只鉴定出一个抗黄萎病品种01-2,其病情指数较高为20.0,达到抗病与耐病的临界值。耐黄萎病品种较多占到44.2%,包括81-3等种植多年的老品种。【结论】目前新疆棉花以耐黄萎病品种为主,缺乏抗黄萎病品种,亟需培育新的抗病品种。
付慧娟[7](2011)在《陆地棉野生种系抗黄萎病筛选及抗性机制初步研究》文中认为陆地棉野生种系又称半野生棉,原产于美洲墨西哥等地,是未栽培驯化的野生材料,具有良好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为棉花育种的重要遗传资源。黄萎病是世界性的棉花重大病害,严重威胁和阻碍棉花生产的发展。目前为止,棉花高抗黄萎病的抗源材料是十分缺乏的,因此,寻找新的抗黄萎病种质资源并研究其抗病机制成为黄萎病育种研究的必需途径。本文对220份陆地棉7个野生种系进行黄萎病菌的抗性筛选,用8份不同抗性材料进行了黄萎病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萎病抗性筛选得到抗病材料18份,包括高抗材料1份,耐病材料30份。18份抗病材料中,阔叶棉16份,尤卡坦棉1份,尖斑棉1份。30份耐病材料中,阔叶棉28份,尖斑棉1份,马利加朗特棉1份。对其中的8份抗病材料做了病圃鉴定,除阔叶棉40,阔叶棉44,阔叶棉45田间校正病指表现为耐病水平,其余5份与温室鉴定结果一致,均为抗病水平。2.利用针刺接种法对黄萎病菌在陆地棉野生种系感抗材料茎中扩展速度进行了研究,发现黄萎病菌在抗病材料茎中扩展速度比在感病材料中慢。本研究结果支持了棉花对黄萎病菌的组织结构抗性理论,也证明了抗病材料的抗扩展性。3.测定陆地棉野生种系材料根系与黄萎病菌孢子亲和性发现,抗病材料根系与黄萎病菌亲和性低,而感病材料根系与黄萎病菌亲和性较高。本研究结果从侧面证明了抗病材料的抗侵染性。4.对陆地棉野生种系根系分泌物中可溶性糖的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抗病材料和感病材料中糖种类没有区别,均含有葡萄糖、蔗糖和果糖三种。但抗病材料根系分泌物中糖含量显着少于感病材料。由此可见,根系分泌物中糖的含量与材料抗病性相关,糖含量多,抗病力弱。5.对陆地棉野生种系根系分泌物中氨基酸种类及含量进行测定发现,抗病材料在氨基酸的种类上少于感病材料。其中,精氨酸为抗病材料特有氨基酸。在氨基酸含量上,抗病材料显着低于感病材料。一般来说,氨基酸种类少,含量低,材料抗病力强。6.研究陆地棉野生种系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发现,抗病材料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感病材料对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有刺激作用。7.本实验将陆地棉野生种系与陆地棉对照(冀棉11和中棉所41)比较,发现陆地棉野生种系与陆地棉在所研究的抗性机制中没有区别。由此可以推断,棉花抗黄萎病机制可能只与材料的抗病性相关,而与材料种类无关。
刘艳[8](2009)在《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及抗病性分子标记的筛选》文中研究说明棉花是我国主要的纺织工业原料,是世界重要的纤维作物。棉花黄萎病是危害棉花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萎病在我国不断蔓延,且逐年加重,成为影响我国棉花高产稳产的主要障碍。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棉花黄萎病的致病力分化、抗病机制、抗性遗传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较多,利用分子标记方法研究作物抗病性己在许多作物中广泛展开,但在棉花中起步较晚。本实验是利用两组杂交组合,陆地棉军棉1号和辽棉18、海岛棉新海20和陆地棉硕丰1号杂交产生的群体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接种方法,调查亲本及后代的抗病性,研究其遗传规律。通过分子水平的研究,基本确定了无论是陆陆杂交,还是海陆杂交,均能出现和抗黄萎病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以下为本实验的主要结果:1.通过对两对亲本和群体的抗性遗传的研究,陆地棉种内杂交对黄萎病的抗性为数量性状遗传,受多基因或微效多基因控制;海岛棉的抗病性对陆地棉的感病性受显性单基因控制。2.抗病基因存在保守序列,如NBS、NBS-LRR等,通过基因序列对比软件Dnaman,找到保守区域,根据引物设计主要的参数:引物长度1824bp,以20bp为最佳,产物长度100500bp,最佳退火温度为60℃,GC含量为4555%,以50%为最佳。再利用设计引物的常用软件Primer Premier 3.0和Oligo 6.0,得到107对RGA简并引物。3.对辽棉18和军棉1号两亲本及群体分别进行SRAP和RGA引物的筛选,得到与抗病性相关的3个SRAP标记,分别是e6m6、e6m10、e8m8,3个RGA标记Gbrga2、Gbrga10、Gbrga103。分子标记与棉花黄萎病抗性的交换值分别为14.5%、18.5%、12.9%、15.9%、16.1%、12.1%,与抗黄萎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4.9cM、19.5cM、13.4cM、17.3cM、18.3cM、12.4cM。4.对新海20和硕丰1号两亲本及群体分别进行SRAP和RGA引物的筛选,得到与抗病性相关的2个SRAP标记,分别是e3m9、e6m10,3个RGA标记Gbrga54、Gbrga70、Gbrga103。分子标记与棉花黄萎病抗性的交换值分别为15.7%、18.2%、19.2%、22.6%、12.6%,与抗黄萎病基因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6.1cM、19.2cM、20.2cM、24.4cM、12.9cM。5.通过RGA和SRAP引物对亲本及其群体扩增的结果表明,SRAP标记中的e6m10在两组杂交品种中均能扩增出多态性条带; RGA标记中的Gbrga103在两组杂交品种中也能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可以看出上述的两个引物,无论是对陆陆杂交还是对海陆杂交,都是与黄萎病抗性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
张兴华,李捷[9](2008)在《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其抗性鉴定方法》文中认为概述了我国抗枯、黄萎病种质资源材料、棉花新品种(系)、不同熟性品种和品种地区差异、抗虫棉及育种上的抗病鉴定工作研究进展。在抗病鉴定方法上,棉苗期可用人工病圃法、营养钵法、病菌毒素法,棉成株期宜用人工病圃法。
危晓薇,师维军,葛峰,徐利民,王义琴,黄全生,吾买尔江[10](2007)在《新疆陆地棉转基因抗病品系材料的获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麻抗真菌蛋白(gastrodia antifungal protein简称GAFP)是从我国传统中药天麻(Gastrodia elata Bl.)中分离得到的一种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蛋白质,它对许多植物真菌病的致病菌离体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研究将所获得的转GAFP基因的陆地棉经Southern点杂交,证实得到了2株高抗枯、黄萎病的转基因植株。其后代经过进一步的抗病性筛选、PCR鉴定、选育和扩繁,发现转基因陆地棉后代具有稳定的、较强抗枯、黄萎病能力。研究为新疆陆地棉通过植物抗病基因工程的方法进行抗病品种选育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二、引进棉花品种病圃抗病性鉴定初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引进棉花品种病圃抗病性鉴定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茄子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的优化及抗源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验材料 |
1.2茄子黄萎病菌产孢力的测定 |
1.3茄子黄萎病菌最佳接种浓度的筛选 |
1.4茄子黄萎病菌接种方法的筛选 |
1.5无底钵伤根法接种苗龄的筛选 |
1.6无底钵伤根法最佳接种时间的筛选 |
1.7病情调查及分级标准 |
1.8茄子黄萎病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
1.9统计分析 |
2结果与分析 |
2.1茄子黄萎病菌株类型的筛选 |
2.2茄子黄萎病菌接种浓度的筛选 |
2.3茄子黄萎病菌接种方法的筛选 |
2.4无底钵伤根法不同接种苗龄对发病的影响 |
2.5无底钵伤根法不同接种时间对发病的影响 |
2.6茄子黄萎病抗病性鉴定与评价 |
3结论与讨论 |
(2)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木薯及细菌性萎蔫病 |
1.1.1 木薯及其产业发展 |
1.1.2 木薯细菌性萎蔫病 |
1.2 植物抗病性鉴定 |
1.2.1 植物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应用 |
1.2.2 木薯抗病性鉴定方法及应用 |
1.3 木薯细菌性萎蔫病抗病机理研究进展 |
1.4 植物抗病生物学研究进展 |
1.4.1 植物被动物理结构抗性 |
1.4.2 植物主动抗病性 |
1.4.3 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防卫反应信号转导途径 |
1.4.4 植物NAC家族与抗病性的关系 |
1.5 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病原菌菌株和木薯种质材料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的筛选 |
2.2.2 木薯种质理化抗性测定 |
2.2.3 木薯抗病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表达分析 |
2.2.4 RXC9农艺性状观察 |
2.2.5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 |
3.1.1 木薯种质田间自然病圃鉴定 |
3.1.2 室内人工接种抗性评价 |
3.2 木薯抗感种质理化抗性测定 |
3.2.1 木薯抗感种质结构抗性测定 |
3.2.2 木薯抗感种质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
3.3 木薯抗病相关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 |
3.3.1 MeNAC29与MeNAC30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
3.3.2 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3.4 抗细菌性萎蔫病木薯新种质RXC9农艺性状 |
4. 讨论 |
4.1 抗细菌性萎蔫病木薯种质鉴选 |
4.2 木薯种质叶片结构特征与抗病反应 |
4.3 POD、PPO和PAL等防御酶及H2O2与木薯抗病反应 |
4.4 木薯NAC家族MeNA C29、MeNA C30基因与抗病反应 |
4.5 抗病种质RXC9的培育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抗性鉴定方法研究进展 |
1.1 苗期鉴定 |
1.1.1 菌谷法 |
1.1.2 游动孢子浸根法 |
1.1.3 毒素法 |
1.2 成株期鉴定 |
1.3 分子标记辅助抗性鉴定 |
2 种质资源与新品种 (系) 的抗病鉴定 |
2.1 种质资源的抗病性 |
2.2 新品种 (系) 的抗病鉴定 |
3 问题与展望 |
3.1 抗源利用不足, 抗性和品质难以兼顾 |
3.2 鉴定方法的技术细节需进一步明确 |
3.3 鉴定工作程序尚需完善 |
(4)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棉花黄萎病的抗性机理 |
1.1 组织结构抗性 |
1.1.1 固有的组织结构抗性 |
1.1.2诱导的组织结构抗性 |
1.2 生理生化抗性 |
1.2.1 抗毒素 |
1.2.2酶类 |
1.2.3可溶性糖 |
1.2.4激素 |
2 棉花抗病性的鉴定方法 |
2.1 病圃鉴定 |
2.2 苗期营养钵抗病鉴定 |
2.3 黄萎病菌毒素鉴定 |
2.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3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方法 |
3.1 杂交育种 |
3.2 杂种优势利用 |
3.3 基因工程 |
3.4 系统选育 |
3.5 组织培养 |
3.6 诱变育种 |
3.7 将棉花体细胞培养与抗病育种结合起来研究, 筛选抗病突变体 |
4 抗黄萎病育种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陆地棉中对黄萎病高抗的抗源比较缺乏 |
4.2 抗病育种的周期较长, 且育种方法较单一 |
4.3 抗性遗传规律不清, 黄萎病抗性遗传基础狭窄 |
4.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在棉花抗黄萎病育种中的局限性 |
4.5 鉴定抗病性的方法较欠缺 |
4.6 存在的其他相关问题 |
5 解决方法及展望 |
(5)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棉花黄萎病病原及致病机制 |
1.2.1 棉花黄萎病菌分类地位 |
1.2.2 棉花黄萎病菌系的生理型鉴定方法 |
1.2.3 棉花黄萎病菌的致病机制 |
1.3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抗性机制及抗性遗传规律 |
1.3.1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鉴定方法 |
1.3.2 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的研究 |
1.3.3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规律 |
1.4 棉花的抗病基因 |
1.4.1 R 基因(Resistance 基因) |
1.4.2 棉花抗病基因来源 |
1.4.3 R 基因同源序列法(Resistance Gene Analogs,RGA) |
1.4.4 RGA 的应用现状 |
1.4.5 病程相关蛋白的应用现状 |
1.4.6 蛋白激酶基因的应用现状 |
1.5 国内外棉花分子标记研究进展 |
1.5.1 DNA 分子标记 |
1.5.2 DNA 分子标记在棉花中的应用 |
1.5.3 构建棉花分子图谱 |
1.6 抗病基因表达差异 |
1.7 本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
第2章 不同黄萎病抗性棉花品种的室内接种方法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4 种温室接种方法的显症时间比较 |
2.2.2 4 种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的抗病性鉴定结果 |
2.2.3 5 种接种鉴定方法相对病情指数平均值的比较 |
2.2.4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的一致性 |
2.2.5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海岛棉品种的一致性 |
2.2.6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陆地棉品种的一致性 |
2.2.7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方法的相关关系 |
2.3 讨论 |
2.3.1 4 种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所用时间的不同 |
2.3.2 发病时间的长短 |
2.3.3 4 种温室鉴定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得出的相对病情指数范围 |
2.3.4 4 种温室鉴定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法的抗病结果一致性 |
2.3.5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海岛棉品种的一致性 |
2.3.6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鉴定方法对陆地棉品种的一致性 |
2.3.7 温室接种方法与病圃剖秆鉴定方法的相关关系 |
第3章 不同棉花品种(系)的黄萎病抗性及其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棉花材料 |
3.1.2 农艺性状调查方法 |
3.1.3 田间病情调查和统计方法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棉花品种(系)及杂交群体的病情调查 |
3.2.2 棉花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海岛棉与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差异 |
3.3.2 海陆杂交群体与陆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抗性的差异 |
3.3.3 陆地棉和陆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3.3.4 海岛棉和海陆杂交群体对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3.3.5 棉花品种对黄萎病抗性与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4章 棉花组织结构与黄萎病抗性的关系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1.3 数据处理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棉花品种(系)黄萎病抗性 |
4.2.2 棉花黄萎病抗性与组织结构的关系 |
4.2.3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根部、茎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2.4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叶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2.5 根、茎、叶部组织结构与相对病情的相关关系 |
4.3 讨论 |
4.3.1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根部、茎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3.2 棉花不同抗性品种叶部组织结构的比较 |
4.3.3 根、茎、叶部组织结构与相对病情的相关关系 |
4.3.4 细胞面积大小的遗传规律 |
第5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计算公式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病圃鉴定的结果 |
5.2.2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的 SOD 活性、POD 活性和 PAL 活性测定结果 |
5.2.3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相关关系 |
5.2.4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多重比较 |
5.3 讨论 |
5.3.1 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的 SOD 酶活性 |
5.3.2 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的 POD 酶活性 |
5.3.3 不同抗病性棉花品种的 PAL 酶活性 |
5.3.4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相关关系 |
5.3.5 不同病级棉花品种(株系)SOD 活性、POD 活性、PAL 活性与抗病性的多重比较 |
第6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SRAP-PCR 产物统计 |
6.1.4 SRAP 差异条带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M37 单株田间抗病性调查结果 |
6.2.2 M37 单株株高 |
6.2.3 两个亲本筛选引物 |
6.2.4 多态性引物在群体单株的验证 |
6.2.5 SRAP-PCR 产物统计结果 |
6.2.6 M37 扩增结果与抗病性符合率及株高符合率的相关关系 |
6.2.7 M37 株系病情调查结果 |
6.2.8 DNA 检测结果 |
6.2.9 在亲本间扩增出多态性的引物筛选结果 |
6.2.10 SRAP 多态性引物在抗感基因池中的检测 |
6.2.11 差异片段二次 PCR 扩增后的检测 |
6.2.12 差异片段二次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 |
6.3 讨论 |
6.3.1 抗病性常规鉴定方法与分子标记鉴定方法结果的差异 |
6.3.2 亲本 PCR 扩增产物之间差异带的判断 |
6.3.3 杂交后代抗、感基因池多态性条带的克隆成败原因 |
第7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筛选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材料 |
7.1.2 试验方法 |
7.1.3 PCR 产物统计 |
7.2 结果与分析 |
7.2.1 棉花品种的病情调查 |
7.2.2 PCR 扩增产物电泳图 |
7.2.3 PCR 扩增产物的条带 |
7.2.4 扩增出条带的各抗病性分子标记的来源 |
7.2.5 各抗病性分子标记与黄萎病抗性的符合程度 |
7.2.6 各抗病性分子标记与品种来源的关系 |
7.3 讨论 |
7.3.1 供试棉花抗病性与分子标记筛选效果的关系 |
7.3.2 供试分子标记的选择 |
7.3.3 分子标记筛选结果与供试棉花品种来源的关系 |
第8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谢辞 |
作者简历 |
(6)新疆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棉花黄萎病的分级与棉花品种抗病类型划分标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棉花品种黄萎病抗性鉴定结果 |
2.2 南、北疆品种抗病情况比较 |
2.3 抗性较好棉花品种 |
3 讨论 |
4 结论 |
(7)陆地棉野生种系抗黄萎病筛选及抗性机制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陆地棉野生种系 |
1.1.1 陆地棉野生种系简介 |
1.1.2 陆地棉野生种系分类 |
1.1.3 我国陆地棉野生种系的引种历史 |
1.1.4 陆地棉野生种系的利用 |
1.2 棉花黄萎病概述 |
1.2.1 棉花黄萎病发生概况 |
1.2.2 棉花抗黄萎病研究进展 |
1.2.3 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方法 |
1.3 棉花黄萎病菌的研究 |
1.3.1 棉花黄萎病菌的分类 |
1.3.2 棉花黄萎病菌概况 |
1.3.3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机理 |
1.4 棉花黄萎病抗病机制研究 |
1.4.1 棉花与黄萎病菌的识别与互作机制 |
1.4.2 组织结构抗性 |
1.4.3 生理生化抗性 |
1.4.4 微生态抗性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棉花材料及病原菌 |
2.1.2 培养基 |
2.1.3 主要实验仪器 |
2.2 抗病性鉴定 |
2.2.1 温室抗病性鉴定 |
2.2.2 田间病圃抗病鉴定 |
2.3 抗黄萎病机制初步研究 |
2.3.1 针刺接菌研究黄萎病菌在感抗材料茎中扩展速度 |
2.3.1.1 材料选取及前期培养 |
2.3.1.2 试验材料的针刺接菌 |
2.3.1.3 实验材料取样培养 |
2.3.2 根与微生物亲和性 |
2.3.3 根系分泌物研究 |
2.3.3.1 根系分泌物的收集及分析 |
2.3.3.2 菌丝生长实验 |
2.3.3.3 孢子萌发实验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陆地棉野生种系材料对黄萎病的抗性 |
3.2 黄萎病菌在陆地棉野生种系感抗材料茎中扩展速度 |
3.2.1 接菌6 小时后材料的取样观察 |
3.2.2 接菌1 天后材料的取样观察 |
3.3 陆地棉野生种系材料根与黄萎病菌亲和性 |
3.4 陆地棉野生种系材料根系分泌物研究 |
3.4.1 不同抗性的半野生棉材料根系分泌物中糖的含量 |
3.4.2 不同抗性的半野生棉材料根系分泌物中的氨基酸含量与种类 |
3.4.3 根系分泌物对黄萎病菌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四章 讨论 |
4.1 试验材料的特点 |
4.2 黄萎病抗性鉴定探讨 |
4.2.1 温室苗期抗性鉴定 |
4.2.2 田间病圃抗性鉴定 |
4.2.3 温室苗期与田间病圃抗性鉴定的比较 |
4.3 棉花黄萎病抗性机制 |
4.3.1 棉花抗性机制研究探讨 |
4.3.1.1 棉花组织结构抗性 |
4.3.1.2 根系分泌物与根际微生物 |
4.3.2 陆地棉野生种系与陆地棉抗性机制的比较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及抗病性分子标记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花黄萎病 |
1.1.1 黄萎病的分布与危害 |
1.1.2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种”的类型 |
1.1.3 我国棉花黄萎病菌生理类型 |
1.1.4 棉花黄萎病菌寄主范围及适宜环境 |
1.1.5 棉花黄萎病致病机制 |
1.1.6 棉花抗黄萎病机制 |
1.1.7 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规律 |
1.2 SRAP 标记及其研究进展 |
1.2.1 SRAP 技术的设计原理与特点 |
1.2.2 SRAP 标记应用研究进展 |
1.3 抗病基因 |
1.3.1 R 基因 |
1.3.2 RGA 的研究进展 |
1.3.3 RGA 的应用现状 |
1.4 棉花黄病抗性的分子标记 |
1.4.1 分子标记的种类 |
1.4.2 分子标记在棉花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1.5 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的发展 |
1.6 我国棉花抗黄萎病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
1.6.1 存在的问题 |
1.6.2 对策 |
第二章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棉花品种 |
2.1.2 杂交组合 |
2.1.3 抗性鉴定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亲本的抗病性鉴定 |
2.2.2 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的分析 |
2.3 讨论 |
2.3.1 棉花抗黄萎病性鉴定 |
2.3.2 抗病性鉴定的时期 |
2.3.3 棉花黄萎病抗性的遗传方式 |
第三章 与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相关的RGA 引物的设计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抗病基因序列的查询 |
3.1.2 RGA 引物的设计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搜寻抗病基因家族所有成员序列 |
3.2.2 引物的设计 |
3.2.3 引物的检验 |
3.2.4 PCR 扩增和检测 |
3.3 讨论 |
3.3.1 引物设计的准确性 |
3.3.2 引物设计软件的选择 |
3.3.3 引物的选择 |
3.3.4 PCR 扩增的检测 |
第四章 棉花抗黄萎病的分子标记 |
4.1 实验材料 |
4.1.1 抗、感亲本及其杂交组合 |
4.1.2 试剂的配制 |
4.1.3 棉花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检测 |
4.1.4 抗、感基因池的建立 |
4.1.5 SRAP-PCR 体系 |
4.1.6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4.1.7 RGA 反应条件 |
4.1.8 标记的命名和数据的统计原则及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陆地棉品种间的分子标记分析 |
4.2.2 海岛棉和陆地棉杂交的分子标记分析 |
4.3 讨论 |
4.3.1 材料特点 |
4.3.2 杂交组合的BSA 法对引物的选择 |
4.3.3 引物的选择 |
4.3.4 扩增结果的分析 |
4.3.5 RGA 和SRAP 引物在陆陆杂交和海陆杂交扩增结果的对比 |
第五章 全文总结 |
5.1 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 |
5.2 棉花抗黄萎病的遗传规律 |
5.3 RGA 引物的设计 |
5.4 BSA 法的可靠性 |
5.5 陆地棉品种间的分子标记 |
5.6 海岛棉和陆地棉品种杂交的分子标记 |
5.7 陆陆杂交和海陆杂交引物扩增的对比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其抗性鉴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进展 |
1.1 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的抗病性 |
1.2 棉花新品种 (系) 的抗病性鉴定 |
1.3 不同熟性品种的抗病性和品种抗病性地区差异 |
1.4 抗虫棉抗枯、黄萎病性 |
1.5 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展 |
2 棉花枯、黄萎病抗性鉴定工作技术程序 |
3 棉花枯、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 |
3.1 人工苗床病圃法 人工苗床病圃法具有快速简便、工作效率高等优点。 |
3.1.1 人工苗床病圃 |
3.1.2 土壤灭菌 |
3.1.3 菌种分离培养 |
3.1.4 菌土制作 |
3.1.5 试验管理 |
3.1.6 调查时间 |
3.1.7 棉花枯、黄萎病苗期分级标准 |
3.1.8 抗病指标 |
3.1.9 病圃使用年限 |
3.2 棉苗期室内营养钵抗病鉴定法 |
3.3 枯、黄萎病菌毒素抗病鉴定法 |
3.3.1 枯萎病毒素浸苗抗病鉴定 |
3.3.2 黄萎病菌毒素浸苗抗病鉴定 |
3.4 病菌生理型 |
4 棉花枯、黄萎病成株期鉴定技术 |
4.1 枯、黄萎病症状分类 |
4.1.1 枯萎病 |
4.1.2 黄萎病 |
4.1.3 棉花枯、黄萎病混生型 |
4.2 棉成株期人工病圃法 |
4.3 田间自然病圃法 |
4.4 棉花枯、黄萎病成株期发病抗性分级标准 |
(10)新疆陆地棉转基因抗病品系材料的获得(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2 病圃鉴定 |
1.3 棉花总DNA的提取及Southern点杂交初筛 |
1.4 转基因陆地棉植株后代的PCR检测 |
1.5 转基因陆地棉植株后代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2.2 转基因陆地棉植株后代的PCR检测 |
2.3 转基因陆地棉植株后代的抗病性鉴定和筛选 |
3 小 结 |
3.2 |
3.3 |
四、引进棉花品种病圃抗病性鉴定初报(论文参考文献)
- [1]茄子黄萎病苗期抗性鉴定技术的优化及抗源筛选[J]. 贲海燕,曲红云,霍建飞,姚玉荣,高苇,郝永娟,王万立,张雪岩,胡建坤,黄瑞荣.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22(01)
- [2]木薯抗细菌性萎蔫病种质鉴选及其抗病机理研究[D]. 林兆威. 海南大学, 2019(06)
- [3]烟草黑胫病抗性鉴定研究现状与展望[J]. 方敦煌,肖炳光,焦芳婵,曾建敏,吴兴富. 中国烟草学报, 2018(03)
- [4]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J]. 宋学贞,杨国正. 中国农学通报, 2013(21)
- [5]棉花黄萎病抗病性分析和分子标记筛选[D]. 顾爱星. 新疆农业大学, 2013(11)
- [6]新疆棉花黄萎病抗性鉴定与评价[J]. 刘海洋,努尔孜亚,毕海燕,郭天凤,武刚,姚举. 新疆农业科学, 2012(05)
- [7]陆地棉野生种系抗黄萎病筛选及抗性机制初步研究[D]. 付慧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 [8]棉花黄萎病抗性遗传分析及抗病性分子标记的筛选[D]. 刘艳. 新疆农业大学, 2009(11)
- [9]棉花抗枯、黄萎病研究进展及其抗性鉴定方法[J]. 张兴华,李捷. 江西农业学报, 2008(03)
- [10]新疆陆地棉转基因抗病品系材料的获得[J]. 危晓薇,师维军,葛峰,徐利民,王义琴,黄全生,吾买尔江. 新疆农业科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