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域通信网的性能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岳文涛[1](2018)在《基于Java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地域通信网技术的先进性和优异的整体作战性能使其逐渐成为各国在现代军事通信网络研究方面的一个热点,而网络仿真软件是进行地域通信网研究和测试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现有网络仿真软件综合性能较强,但由于系统集成度高、结构复杂、模型固化严重以及大规模网络仿真场景下效率低等问题,导致对于地域通信网络的仿真适应性不高。本文根据地域通信网络的特点,结合已有的网络模型基础(例如:网络节点、传输信道、网络拓扑结构等)实现了对地域通信网的建模,同时基于离散事件系统仿真设计并实现一个针对地域通信网的仿真平台。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现有网络仿真平台在地域通信网仿真方面存在的问题,论文在仿真平台的设计中,采用高内聚低耦合的方法进行设计,增强仿真平台的扩展性和灵活性。为了仿真平台能够满足大规模网络仿真场景的需要,仿真平台采用C/S的架构进行设计,为后期仿真平台接入云平台进行大规模的网络仿真奠定基础。平台的整体设计包括客户端和服务端。其中,客户端主要完成对网络仿真的场景及业务配置以及对服务端返回的仿真数据的处理。服务端是仿真平台的核心部分,网络仿真中大量的逻辑和计算处理以及相关的网络模型都集中在仿真平台的服务端进行实现,服务端采用离散事件驱动的仿真机制实现对地域通信网的仿真,并将仿真结果返回客户端。2.针对地域通信网的结构和特点,基于现有的网络模型实现对地域通信网网络节点、传输信道、随机网络拓扑的建模。根据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案以及相关的网络模型,基于Java语言编程实现了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各个功能模块以及相关的网络模型。3.为了测试仿真平台仿真结果有效性,以DSR路由协议为例对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进行了测试,仿真结果(吞吐量、时延、丢包率等)均符合预期,仿真结果同OPNET网络仿真平台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证明了仿真平台仿真结果的有效性。
郑超[2](2017)在《无人机对地域通信网侦察干扰任务规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相对于地面电子对抗设备,利用电子对抗无人机执行电子侦察干扰任务具有更大的优势。随着军用无人机的广泛应用,地域通信网已经成为重要作战目标之一。而无人机任务规划是确保无人机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对提高电子对抗无人机遂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针对无人机侦察搜索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航路规划与无人机干扰地域通信网任务规划等几项内容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简要介绍了地域通信网的基本组成,并从干线节点的天线特性与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等特点,分析了对其进行侦察与干扰困难的原因。此外还介绍了无人机任务规划的基本概念与具体内容。根据地域通信网的结构特点与无人机的测向定位能力,提出了单无人机与多无人机有效获取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与网络拓扑结构的飞行航路,并明确多无人机干扰地域通信网时的具体要求。其次,从地域通信网对抗在空域、时间域以及能量域的要求出发,定量分析了无人机与干线节点的空间位置关系,为后面的任务规划研究提供模型数据。然后,深入研究无人机侦察搜索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与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的航路规划。分别介绍了单无人机环绕式飞行侦察搜索航路和单无人机交叉式飞行侦察搜索航路的两种侦察搜索航路模型,并定量分析得到保证能获取地域通信网所有干线节点的,且搜索效能最大的具体航路。同时,根据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之间通过定向的无线通信链路相互通信而非独立存在的特点,论文又深入研究了利用多架无人机通过改进遍历搜索算法,侦察搜索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的航路,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策略的有效性与高效性。最后,对多无人机协同干扰地域通信网任务规划进行了研究。由于地域通信网各干线节点之间不仅存在直达路由还存在多条迂回路由,使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论文研究了通过一致性策略控制多架无人机的飞行速度,使多架无人机同时到达可对节点无线通信链路产生有效干扰的起始位置,同时干扰地域通信网单个干线节点所有无线通信链路破坏其正常通信的任务规划方法,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王国民,雷萍,邱恺[3](2015)在《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抗干扰等效推算探析》文中认为首先简要介绍了地域通信网的功能、用途、拓扑结构以及典型的组网方式;接着分析了地域通信网的对抗手段以及外军典型对抗装备;针对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的某型数字微波接力机,采用地面干扰等效推算到电子战飞机的远距离干扰,给出了推算方法与具体推算步骤;对地域通信网的战术配置等作战运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可为类似装备/系统的等效推算方法提供参考与借鉴。
王孟,谢慧,顾黎云[4](2014)在《基于熵值模糊评判法的地域通信网脆弱性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地域通信网作为一种复杂网络系统,具有复杂性、模糊性和多变性等特性,对其脆弱性评估指标赋权时,如果主观性较强,就容易出现与实际数据不相符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提出将熵值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地域通信网脆弱性评估。依据地域通信网的实际情况,建立层次化的脆弱性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模糊集合及隶属度矩阵。运用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依次得到各层指标模糊评价,求得评估结果的数值。该方法充分保证了评估指标权重的客观性,能够更准确、方便地描述地域通信网的脆弱性。
叶礼邦,刘敏,闫京海,任哲[5](2013)在《基于OPNET的地域通信网性能仿真》文中研究指明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试验的地域通信网网络性能评估方法。介绍了地域通信网的特性和地域通信网面临的3种主要干扰威胁,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建立了地域通信网的节点模型、进程模型,并针对地域通信网的一个典型应用建立了网络模型。通过仿真试验,对干线链路或干线节点受干扰时地域通信网的性能进行评估,并提出了提升网络性能的方法。
叶礼邦[6](2012)在《OPNET环境下地域通信网性能的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战场逐渐由“以平台为中心”转向“以网络为中心”,数字化、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战场装备发展的主要趋势。以野战综合通信系统(Field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为骨干,以实现战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一体化为目标,战场指挥控制网络在战争过程的作用日益突出。地域通信网(Area Communications Network)是野战综合通信系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较强的机动性和抗干扰能力,其性能直接影响整个野战综合通信系统的性能。因此,研究地域通信网结构和特点,分析不同干扰下的地域通信网性能,对地域通信网的设计、使用以及对抗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围绕如何利用仿真试验的方法评估地域通信网网络性能,主要内容包括:(1)详细介绍了地域通信网装备组成、网络结构、性能特点,分析了地域通信网的技术弱点,研究了三种主要的人为干扰方式。(2)研究了开展地域通信网的仿真试验方法,详细阐述了网络仿真试验的基本原则、层次划分和基本流程,提出了地域通信网业务性能与网络性能评估指标。(3)利用OPNET网络仿真软件设计并实现了地域通信网的节点模型、进程模型和网络结构模型,详细介绍了仿真试验的节点配置方法、业务配置方法和仿真统计量收集方法,并建立一个网络最小模型,研究了利用实装试验数据对仿真进行校验。(4)针对一种可能的地域通信网使用模式,开展了仿真试验,试验了干线节点间链路受到干扰时地域通信网性能和干线节点故障对地域通信网性能影响,通过分析仿真结果得出了仿真结论,并根据网络仿真结果提出地域通信网的使用建议。
杨杰,李晨[7](2012)在《基于HLA的地域通信网对抗仿真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仿真是研究地域通信网性能的一种有效途径。在研究外军地域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开发了基于HLA和OPNET的地域通信网络仿真系统。通过导调成员、网络仿真成员、对抗成员和显示成员的数据交互,实现了网络对抗仿真的功能。阐述了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仿真系统平台的具体实现方法,并分析了开发的关键技术。仿真结果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价值,为进一步地对抗算法研究提供了平台支撑。
李泓兴[8](2011)在《基于着色图的异质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战争对信息传递的要求,使军事通信系统成为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通信网作为战术(役)通信网的主体和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世界各国在军事通信领域的研究重点。本文以可靠性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图论、概率论、计算机仿真等学科领域知识,针对异质地域通信网在特殊任务约束下的可靠性进行研究。论文首先总结了地域通信网的定义及发展历史,明确其在整个军事通信装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地域通信网的结构特点,重点归纳了其网络组成单元以及优缺点,为建立网络模型提供了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地域通信网的节点类型以及节点间的通信方式,得出地域通信网是一个节点和边均有属性差异的异质网络。在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分析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其网络组成单元的特点和任务目标,考虑节点间距离与通信倾向性之间的关系,节点的通信半径以及最大中继方向约束,指挥所入网节点的数量以及位置要素,入口节点根据作战任务人为部署等因素,建立了基于节点平均度的改进干线节点网络模型以及入口节点网络模型。然后考虑网络组成单元的异质性,借鉴着色图中点着色的相关理论,引入地域通信网点着色概念,建立地域通信网的着色网络模型。针对地域通信网通信任务中的两类现实问题,提出了两种任务约束模型:N选K约束模型、秩序约束模型,并将其转化为异质地域通信的着色网络模型上对应的路径颜色约束,建立了基于任务约束的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模型,提出了路径颜色约束条件下的着色网络端端可靠度求解算法。以美军MSE系统的相关资料为基础,给出了应用案例,包括战场想定以及任务约束,然后根在第三章的着色网络模型以及第四章的基于任务约束的可靠性模型基础上,对案例进行网络拓扑结构分析和网络可靠性分析。本文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尚未解决的问题和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乔晓东[9](2011)在《基于路径的加权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文中指出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加快了网络化进程。从Internet到www,从交通网络到通信网络,从电力网络到物流网络……可以说,我们被网络包围,几乎所有的复杂系统都可以抽象成网络模型,这些网络往往有着大量的节点,节点之间有着复杂的连接关系,网络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网络研究的兴起,作为网络最重要的研究问题之一,网络可靠性研究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也日益凸显出来。网络可靠性的研究随着通信网络、电力网络以及交通网络等的蓬勃发展,逐步成熟。特别是近几年来,网络的定性与定量特征的科学理解已成为网络时代科学研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挑战课题甚至被称为“网络的新科学”。本文以地域通信网为研究背景,理论结合实际,以复杂网络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图论、概率论、数理统计、模糊数学、计算机仿真等多学科领域知识,从路径的角度出发,整理总结了基于路径的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现状,介绍了地域通信网的结构及其特点,并对其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深入研究了加权二态网络、加权多状态网络端端可靠性的建模,分析及应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建立了基于路径的多约束条件下的加权地域通信网络端端可靠性模型。针对传统算法考虑因素不足及算法效率低的现状,本文综合考虑地域通信网网络部件上的容量、时延、可靠度等权重,考虑网络中传输的数据流以及作战过程中任务需要和作战用户需求,并将这些约束条件分为瞬时权约束、累加和权约束和累加积权约束,通过改进节点遍历法,将满足三种权值约束的有效端端最小路集输出,通过BDD(Binary Decision Diagram)不交化求出网络端端可靠度。2、建立了基于路径的多状态加权地域通信网络端端可靠性模型。针对地域通信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多状态网络的现实情况,本文考虑未来作战对通信网络时效性的高要求,研究k路径分包传输数据的多状态网络端端可靠度计算方法,假设只有网络边的容量为多状态,通过时间约束条件将约束转化到对容量的约束,从而计算出满足约束条件的容量下界向量,最后通过不交化原理计算多状态网络的端端可靠度。3、分析了地域通信网络的结构特性和可靠性通过科学、合理的作战想定以及网络想定,构建符合实际作战情况的地域通信网络。分析了该网络平均最短路长、效率、积聚系数、度分布以及节点重要度等统计描述属性,结果表明该地域通信网络互通程度高,各节点间既有直达路由,又有迂回路由,“通行能力”较强。首次将加权、多状态网络模型应用到地域通信网络可靠性研究中,仿真结果表明随着约束条件的加强,网络端端的有效最小路集将减少,相应的网络可靠度随着降低。
陈涛[10](2011)在《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及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战争对军事通信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军事通信网正向着数字化、综合化、智能化、宽带化等方面发展。野战地域通信网作为战役、战术级军事通信网的主体和主要发展方向,是目前军事通信网领域的研究热点,而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是研究评估野战地域通信网技术的主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挑战。论文首先建立了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的指标体系。通过分析野战地域通信网的内外影响因素,确定可靠性测度的层次划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层次对应的研究内容,给出对应的测度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最后构建了完整的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指标体系框架,并对该框架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随后,针对评估野战地域通信网过程会遇到的不确定性因素,主要是对各指标评估值的模糊不确定性,包括信息的不完全性,论文应用证据推理方法来解决这种不确定性,对证据推理方法进行详细的描述和介绍,建立了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的证据推理方法评估模型。最后,论文以美军MSE系统作为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指标体系的应用背景,通过层次分析确定测度指标体系的权重,设计模拟数据作为各指标的取值输入。基于.net环境开发实验平台,分别计算四套模拟数据下对应的MSE系统的可靠性,并对结果进行了优劣排序分析。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了一套相对比较实用且全面的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的指标体系;二是针对前面建立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证据推理方法的评估模型,并通过简单的实验平台,验证了模型求解的可行性。论文提出的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为我军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地域通信网的性能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域通信网的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Java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网络仿真软件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内研究动态 |
1.2.2 国外研究动态 |
1.3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地域通信网概述及离散系统仿真介绍 |
2.1 地域通信网的定义 |
2.2 地域通信网的组成结构 |
2.3 地域通信网组网模型 |
2.3.1 以干线节点为主的组网模型 |
2.3.2 混合组网模型 |
2.3.3 用户节点自组网模型 |
2.4 离散事件系统仿真介绍 |
2.4.1 离散事件系统介绍 |
2.4.2 事件调度法仿真机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及建模 |
3.1 仿真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
3.2 仿真平台设计 |
3.2.1 仿真平台总体框架设计 |
3.2.2 仿真平台客户端设计 |
3.2.3 仿真平台服务端设计 |
3.3 网络节点建模 |
3.3.1 干线节点(交换机)建模 |
3.3.2 固定用户节点建模 |
3.3.3 移动用户节点建模 |
3.3.4 节点移动性建模 |
3.4 无线信道建模 |
3.4.1 自由空间信道模型 |
3.4.2 双径地面反射信道模型 |
3.4.3 正态阴影衰落信道模型 |
3.5 随机网络拓扑建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实现 |
4.1 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实现原理 |
4.2 仿真平台客户端实现 |
4.2.1 基本配置模块实现 |
4.2.2 网络协议选择模块实现 |
4.2.3 节点及链路配置模块实现 |
4.2.4 网络拓扑模块实现 |
4.2.5 性能指标选择模块实现 |
4.2.6 仿真业务配置模块实现 |
4.3 仿真平台服务端实现 |
4.3.1 数据解析模块实现 |
4.3.2 网络仿真场景生成模块实现 |
4.3.3 仿真处理模块的实现 |
4.3.4 性能指标统计模块实现 |
4.4 仿真平台的特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仿真平台的测试 |
5.1 DSR协议介绍 |
5.2 DSR协议性能仿真测试 |
5.2.1 仿真网络环境配置及仿真结果预期 |
5.2.2 仿真平台测试结果分析 |
5.3 分组负载扩展仿真测试 |
5.3.1 分组负载扩展环境配置及仿真结果预期 |
5.3.2 仿真测试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
(2)无人机对地域通信网侦察干扰任务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对地域通信网侦察干扰的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2.3 无人机任务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问题描述 |
2.1 地域通信网概述 |
2.1.1 地域通信网基本组成 |
2.1.2 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特点 |
2.1.3 地域通信网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及对抗方法 |
2.2 无人机任务规划概述 |
2.2.1 无人机任务分配 |
2.2.2 无人机航路规划 |
2.3 研究问题描述 |
2.3.1 侦察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 |
2.3.2 对地域通信网电子干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侦察干扰任务模型与仿真 |
3.1 无人机对干线节点的侦察模型 |
3.1.1 最大侦察距离与盲区侦察距离分析 |
3.1.2 仿真实验分析 |
3.2 无人机对干线节点的定位模型 |
3.2.1 无源交叉定位原理 |
3.2.2 对邻接节点的测向定位 |
3.2.3 仿真实验分析 |
3.3 无人机对干线节点的干扰模型 |
3.3.1 有效压制干扰距离 |
3.3.2 实验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架无人机侦察搜索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航路规划 |
4.1 无人机环绕式飞行侦察搜索航路 |
4.1.1 可靠侦察区域 |
4.1.2 环绕式侦察搜索航路内地域通信网拓扑结构分析 |
4.1.3 仿真实验分析 |
4.2 无人机交叉式侦察搜索航路 |
4.2.1 侦察模型 |
4.2.2 以交叉式航路覆盖搜索地域通信网的航路规划方法 |
4.2.3 仿真实验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无人机侦察搜索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航路规划 |
5.1 地域通信网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
5.1.1 网络拓扑结构图与邻接矩阵 |
5.1.2 无人机访问干线节点 |
5.2 改进遍历搜索算法 |
5.2.1 基本遍历搜索算法 |
5.2.2 对基本遍历搜索算法的改进 |
5.3 无人机飞往最大曲率圆的Dubins航路分析 |
5.3.1 Dubins飞行航路 |
5.3.2 逆直逆Dubins飞行航路 |
5.4 仿真实验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多无人机协同干扰地域通信网任务规划 |
6.1 多无人机压制干扰干线节点模型 |
6.2 基于改进差额法的多无人机多任务分配 |
6.2.1 分配问题 |
6.2.2 改进差额法的分配模型 |
6.3 基于一致性算法的多无人机同时到达问题分析 |
6.3.1 绕圈等待策略 |
6.3.2 无人机模型 |
6.3.3 一致性算法 |
6.3.4 协同控制策略 |
6.4 仿真实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3)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抗干扰等效推算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
2地域通信网的对抗手段与典型装备 |
2.1地域通信网的对抗手段 |
2.2外军典型对抗装备 |
2.2.1“狼群”电子战系统 |
2.2.2EC-130H电子战飞机 |
3等效推算 |
3.1外推需要的条件 |
3.2外推步骤 |
3.2.1计算通信信号接收功率 |
3.2.2计算最大干扰功率 |
3.2.3计算干扰距离 |
3.3信道模型选择 |
3.3.1地-地信道模型 |
3.3.2空-地信道模型 |
4等效推算的仿真分析 |
4.1仿真条件 |
4.1.1确定传播模型 |
4.1.2假定接力机工作参数 |
4.1.3给定敌电子战飞机工作参数 |
4.2推算结果 |
5结束语 |
(6)OPNET环境下地域通信网性能的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域通信网发展现状 |
1.2.2 网络仿真技术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文档结构 |
1.4 小结 |
第二章 地域通信网及其面临的主要威胁 |
2.1 地域通信网结构与特点 |
2.1.1 地域通信网装备组成 |
2.1.2 地域通信网网络结构 |
2.1.3 地域通信网的技术体制 |
2.1.4 地域通信网特点 |
2.2 地域通信网脆弱性分析 |
2.3 地域通信网的面临的主要威胁 |
2.3.1 干线节点受干扰 |
2.3.2 无线延伸节点受干扰 |
2.3.3 移动终端受干扰 |
2.4 小结 |
第三章 地域通信网仿真试验与评估方法研究 |
3.1 通信网仿真试验的基本原则 |
3.2 通信网仿真试验的层次划分 |
3.3 通信网仿真试验的基本流程 |
3.4 地域通信网性能评估指标 |
3.4.1 业务性能评估指标 |
3.4.2 网络性能评估指标 |
3.4.2.1 网络连通性 |
3.4.2.2 网络有效性 |
3.5 小结 |
第四章 地域通信网仿真模型设计与实现 |
4.1 基于OPNET的网络建模与仿真方法 |
4.1.1 OPNET仿真平台概述 |
4.1.2 OPNET仿真平台特点 |
4.1.3 OPNET网络仿真建模流程 |
4.2 地域通信网进程模型设计与实现 |
4.2.1 应用层进程模型 |
4.2.2 ATM信令模型 |
4.2.3 ATM适配层进程模型 |
4.3 地域通信网节点模型设计与实现 |
4.3.1 交换机节点 |
4.3.2 用户终端 |
4.3.2.1 数据终端 |
4.3.2.2 话音终端 |
4.4 网络业务模型设计与实现 |
4.5 地域通信网网络关键节点配置 |
4.5.1 交换机节点配置 |
4.5.2 业务终端配置 |
4.6 仿真统计量收集 |
4.7 仿真模型校验方法 |
4.7.1 仿真模型校验方法 |
4.7.2 仿真验证试验场景建模 |
4.7.3 仿真验证试验 |
4.7.4 结论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试验 |
5.1 仿真试验设计 |
5.1.1 干线节点间链路受到干扰时地域通信网性能 |
5.1.2 干线节点故障时地域通信网性能 |
5.2 网络仿真场景的设计与实现 |
5.2.1 地域通信网网络结构配置 |
5.2.2 地域通信网网络仿真场景仿真实现 |
5.3 仿真试验 |
5.3.1 干线节点间链路受干扰仿真试验 |
5.3.2 干线节点故障仿真试验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已完成的工作 |
6.2 下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8)基于着色图的异质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2 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现状 |
1.2.3 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3.3 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地域通信网及特性分析 |
2.1 地域通信网概述 |
2.1.1 定义及发展历史 |
2.1.2 地域通信网的结构 |
2.1.3 地域通信网的优缺点 |
2.2 地域通信网特性分析 |
2.2.1 地域通信网结构特性分析 |
2.2.2 地域通信网异质性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着色图的异质地域通信网建模 |
3.1 地域通信网网络模型 |
3.1.1 干线节点网络模型 |
3.1.2 入口节点网络模型 |
3.2 异质地域通信网的着色模型 |
3.2.1 预备知识 |
3.2.2 地域通信网点着色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着色图的异质地域通信网可靠性建模分析 |
4.1 基于着色图的异质地域通信网任务约束描述 |
4.1.1 N 选K 约束 |
4.1.2 秩序约束 |
4.2 基于路径颜色约束的网络端端可靠度求解算法 |
4.2.1 预备知识 |
4.2.2 算法思想 |
4.2.3 算法流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案例研究 |
5.1 案例想定 |
5.2 案例分析 |
5.2.1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5.2.2 网络可靠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9)基于路径的加权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1 研究背景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基于路径的网络可靠性研究现状 |
1.3.2 基于路径的加权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 |
1.3.3 基于路径的多状态网络可靠性研究 |
1.3.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主要工作 |
1.4.1 研究思路 |
1.4.2 主要创新点 |
1.4.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地域通信网概述及其模型 |
2.1 地域通信网概念及其发展 |
2.1.1 地域通信网的定义 |
2.1.2 地域通信网的发展沿革 |
2.2 地域通信网的结构特点 |
2.2.1 地域通信网的结构组成 |
2.2.2 地域通信网的特点分析 |
2.3 地域通信网模型 |
2.3.1 以干线节点为主的组网网络模型 |
2.3.2 混合组网网络模型 |
2.3.3 用户节点自组网网络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路径的加权二状态网络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3.1 加权地域通信网权值属性研究 |
3.1.1 网络单元权值分析 |
3.1.2 网络权值分类 |
3.2 算法理论基础 |
3.2.1 最小路集求法 |
3.2.2 最小路集的不交化方法 |
3.3 考虑容量、时间以及可靠度约束的网络端端可靠度计算 |
3.3.1 引言 |
3.3.2 相关概念及基本假设 |
3.3.3 问题描述及算法思想 |
3.3.4 算法参数说明与流程图 |
3.3.5 算法步骤 |
3.4 算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路径的加权多状态网络可靠性建模与分析 |
4.1 多状态网络的分类 |
4.1.1 边多状态网络 |
4.1.2 点多状态网络 |
4.1.3 流多状态网络 |
4.2 算法理论基础 |
4.3 考虑时间约束的多状态网络端端可靠度计算 |
4.3.1 引言 |
4.3.2 相关概念及基本假设 |
4.3.3 问题描述及算法思想 |
4.3.4 算法参数说明 |
4.3.5 算法步骤 |
4.4 算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实例 |
5.1 案例想定 |
5.1.1 作战想定 |
5.1.2 网络想定 |
5.2 结果分析 |
5.2.1 网络拓扑结构分析 |
5.2.2 网络可靠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论文主要工作 |
6.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0)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 |
1.2.2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指标体系 |
2.1 野战地域通信网的特点 |
2.2 可靠性指标体系建立的一般程序 |
2.3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1 内部影响因素 |
2.3.2 外部影响因素 |
2.4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的层次划分 |
2.5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层次指标研究 |
2.5.1 设备层测度指标 |
2.5.2 拓扑层测度指标 |
2.5.3 路由层测度指标 |
2.5.4 运行层测度指标 |
2.5.5 管理层测度指标 |
2.6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指标体系框架 |
2.7 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测度指标体系合理性分析 |
2.8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基于证据推理的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模型 |
3.1 选择证据推理方法评估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的理由 |
3.2 证据推理方法 |
3.2.1 证据推理方法的基本公理 |
3.2.2 基本评估框架 |
3.2.3 基本证据推理算法 |
3.2.4 改进证据推理算法 |
3.2.5 证据推理方法的期望效用及效用区间 |
3.2.6 证据推理方法的算法流程 |
3.3 基于证据推理的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模型 |
3.4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应用案例 |
4.1 案例描述 |
4.2 实验平台 |
4.3 实验数据 |
4.3.1 指标权重设定 |
4.3.2 评估等级集合 |
4.3.3 指标数据取值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1 设备层可靠性 |
4.4.2 拓扑层可靠性 |
4.4.3 路由层可靠性 |
4.4.4 运行层可靠性 |
4.4.5 管理层可靠性 |
4.4.6 系统可靠性 |
4.5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本文总结 |
5.2 下一步工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地域通信网的性能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Java地域通信网仿真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岳文涛. 重庆邮电大学, 2018(01)
- [2]无人机对地域通信网侦察干扰任务规划研究[D]. 郑超.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3]地域通信网干线节点抗干扰等效推算探析[J]. 王国民,雷萍,邱恺. 电子信息对抗技术, 2015(05)
- [4]基于熵值模糊评判法的地域通信网脆弱性评估[J]. 王孟,谢慧,顾黎云.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4(10)
- [5]基于OPNET的地域通信网性能仿真[A]. 叶礼邦,刘敏,闫京海,任哲. 第七届全国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会刊, 2013
- [6]OPNET环境下地域通信网性能的仿真研究[D]. 叶礼邦.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8)
- [7]基于HLA的地域通信网对抗仿真系统研究[J]. 杨杰,李晨. 系统仿真学报, 2012(03)
- [8]基于着色图的异质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D]. 李泓兴.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9]基于路径的加权地域通信网可靠性研究[D]. 乔晓东.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
- [10]野战地域通信网可靠性评估指标及模型研究[D]. 陈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