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论文文献综述)
裴成国[1](2021)在《中古时期丝绸之路金银货币的流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文中认为中国古代的货币系统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在中古中国的流通就是例证。总体上来说,考古资料所见拜占庭金币流入中国的时间比萨珊银币的时间要晚两百年,数量也远较萨珊银币少得多。与萨珊银币在六世纪中叶之后在西域等地广泛流通不同,拜占庭金币则仅在个别时候作为货币流通。虽然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的仿制品可能大都系粟特地区铸造,但中国发现的两类金属货币仿制品的比例有较大差别,萨珊银币绝大多数都是萨珊波斯铸造的,而拜占庭金币则有相当部分都是仿造的。拜占庭金币和萨珊银币在中国的流通与唐代金开元通宝的铸造应当有直接关系。
马伟[2](2021)在《固原考古所见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萨珊钱币葬俗——兼论萨珊钱币的分布变化及动因》文中研究表明迄今为止,我国境内发现的萨珊钱币数量已相当可观,总数近两千枚,分布范围虽然较广,但总体上都与丝绸之路存在一定联系。这些发现已引起学界较多关注与讨论,内容涉及萨珊钱币的分布、分期、类型、功能以及与丝绸之路的关系等。1但是目前来看,既往研究主要侧重于综合考察,区域性的个案研究相对较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固原地区北魏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陆续出土了一些萨珊钱币,考虑到固原与丝绸之路的特殊关系,这些发现理应受到更多关注,
张重洲[3](2021)在《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昌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佛教势力的发展及寺院经济兴衰问题,一直是吐鲁番佛教史和经济史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研究认为,高昌国建政及对初期佛教的政策,奠定了佛教发展和寺院经济的基本走向。佛教地理决定了寺院经济的根本发展模式和路径,但高昌国佛教经济体制与国家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之间,呈现出相近及相悖的两种趋势。高昌国的寺院经济以佛教主导,同时包含有多种宗教下的经济成分,其在高昌国内兴衰与发展均有一定的必然性因素支撑。高昌国的寺院经济是以佛教寺院和僧尼寺户为主体,围绕这两个主体所产生的各项经济活动,形成了以土地经营为核心的基本经济形态,寺田在性质、数量、来源等方面均与世俗社会保持一致,经营门类和方式也大致相当。寺院经济具有宗教性、社会性、封闭性、地域性四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寺院内部财务收、支平衡,兼营多种经营门类,有完整且成熟的“常住”管理制度与财务核算方法。国家设置有专门的僧务机构,形成了僧官阶层,两种制度和体系共同运行管理寺院财产。此外,还通过《僧尼籍》来管理寺院僧尼及其附属人口,按照一定标准征收赋税劳役,其征收标准随着经济体制而发生改变。寺院内部僧尼群体间地位高低和财产分化明显,存在“中层僧尼”群体,普遍在寺院之外还从事着各自的经济活动,与豪门望族往来密切,深入到基层社会的日常生活中,贯穿社会发展的始终。高度的世俗化产生了强烈的社会效益,尼僧群体、货币支付、国家体制、社会动荡等诸问题均与寺院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均加剧并最终导致了社会形态和寺院经济的固化。唐西州建立后,寺院经济并没有发生“衰落”,而是逐步在改革中转型重构,最终逐渐适应新政权的改革并完成自我革新。总体而言,高昌国寺院经济自身是一个闭环的完整链条,其发展经历了从萌芽到兴盛,最终至衰落的全过程,形成了特有的经济体系,构成了复杂的社会共同体。
樊军,王洋洋[4](2020)在《宁夏固原发现的萨珊银币及相关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来在固原南塬、彭阳海子塬北魏墓相继出土了9枚萨珊银币,可分为卑路斯银币和卡瓦德一世银币两种,检测表明其具有较高的含银量及少量的铜、铅等成分。输入中国境内的卑路斯银币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5世纪末至6世纪中晚期,为其传播的高峰,第二段为6世纪末至7世纪,属于其传播的尾声。萨珊银币的拥有者大致可以分为皇室贵族、与"丝绸之路"有关的官吏、"丝绸之路"沿线中下层民众、粟特人等西域少数民族或外来民族四类。从北魏至隋唐,固原地区出土的萨珊银币在进入墓葬之前,在功能上也存在由流通货币或宝藏转变为装饰品的趋势。这些萨珊银币的发现,反映了固原在北朝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
陈豆豆[5](2020)在《试论新疆境内出土萨珊银币的分期与分类》文中研究指明萨珊王朝地处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在沟通东西方贸易以及文化交流等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萨珊银币作为萨珊王朝的法定货币,不仅见证了萨珊王朝兴衰的历程,也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魏晋至隋唐时期,新疆作为世界唯一的四大文明交汇之地,大批萨珊银币流入其中,成为新疆中古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新疆境内出土的萨珊银币,着重探讨了新疆萨珊银币的分期、分类以及萨珊币面王冠形制的演变问题。
王琳琇[6](2020)在《文化交流背景下隋唐饮具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隋唐时期,得益于强盛的社会经济、开放的政策环境与发达的丝路交通,中外文化交往进入了繁荣期。粟特、波斯萨珊、罗马-拜占庭、伊斯兰等外来文化在与隋唐帝国的互动中相互渗透,融入彼此的历史轨迹。作为时代精神与文化物质载体之一的饮具造物,随着中西文化融动过程中外域器物的内流得以不断推陈出新。技术层面,金银、陶瓷质饮具展现了当时极高的造物水平;艺术层面,外来文化影响之下产生了许多不见于中国传统的新器形,一方面体现了人们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另一方面展现了中国文化强大的内在改造动力,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全文以文化交流背景下的隋唐饮具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历史学与文化学从政治、经济、文化与技术角度阐述该时期的中西交往概况。其次,在实地调研、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饮具样本采集,从类型学角度以功能与质料为基础展开分类梳理,将隋唐饮具纳入执拿入口与盛装两大类型,并基于定性分析考察不同器形的发展规律,以及从金银器到陶瓷器等的材质迁移过程。进而,总结萨珊、粟特、罗马-拜占庭、伊斯兰文化影响下的主要外来饮具样式,重点对多曲器、高足器、带把器进行分型分式,从设计学、艺术学角度考量外来文化影响下的饮具形态共生、纹饰演变与工艺借鉴。通过评述外来形制、纹饰布局、金银器捶揲工艺与之催生的陶瓷器内模法,分析传统饮具对外来器形“模仿、突破、革新”的动态过程。从而通过挖掘饮具设计中新旧范式建构所映射的造物行为,探究这一时期的文化审美思维与美学风格的融合与转型。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对文化融合创意产品的实际需求,提出聚合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外来文化因子的设计启示。并基于用户调研及感性工学、层次分析法展开茶饮文化创意包装设计、系列衍生品设计及利于传统造物成果传播的App界面设计,为提升优秀传统造物文化活力与推动现代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提供方法参考。
张翠玲,程永建[7](2018)在《洛阳地区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在东西方文化、经济交往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发现了丰富的与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历史文物,而丝绸之路钱币最为丰富。这些丝绸之路货币的发现,既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洛阳与西域各国之间进行广泛经贸交流的事实,也是丝绸之路东端起点和重要节点最直接的物证。
李锦绣[8](2018)在《从漠北到河东:萨珊银币与草原丝绸之路》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唐河东九姓纳"羊钱"为中心,结合蒙古国新发现的萨珊银币,对草原丝绸之路上萨珊银币贸易圈问题进行补充研究。指出河东九姓内附后税银、羊,是对漠北税制、币制的延续。随着九姓的迁徒,他们将漠北的货币形态带入太原以北,这不但使草原丝绸之路向更广阔范围内发展,而且也将萨珊银币的行用范围扩展到唐农耕区的边缘,逐步进入唐朝腹地。草原银币贸易圈的出现与扩展,体现了游牧民族对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贡献。
李锦绣[9](2017)在《古代“丝瓷之路”综论》文中研究表明"丝瓷之路"是自古以来连接东西方海陆两路交通的要道,涵盖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文本对"丝瓷之路"的研究内容、发展阶段以及陆海丝绸之路的差异与联系进行了综合论说,指出"丝瓷之路"是东西方文明通过海陆两路进行交通、交流、互动与融合的道路,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族、社会、地理与自然科学等诸多方面,而不仅仅是商品流通之路。"丝瓷之路"概念的提出,其本身就有强调"丝路"和"瓷路"关系研究的作用,以往研究者将两者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的状况应有所改变。
马建军[10](2016)在《宁夏境内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古国金银币简考》文中研究说明宁夏作为丝绸之路主干线沙漠绿洲一线的必经之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其墓藏就不断出土北朝至隋唐时期众多中西亚风格的金银器,其中有诸多萨珊银币、东罗马金币及仿制品。这些实物证明丝绸之路上宁夏境内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一并呈现出繁荣景象,且蕴含着当时商品贸易、经济往来的大量信息,是丝路遗珍的重要组成部分。1897年,俄国人古德弗雷(Godfrey)在新疆和田古城废墟中发现中国境内第一枚东罗
二、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1)中古时期丝绸之路金银货币的流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金银货币的来源及流通 |
二、中国境内拜占庭金币与萨珊波斯银币的比较研究 |
来源不同 |
流通情况不同 |
三、西方金银货币流通对中古中国的影响 |
(3)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史概述 |
第三节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高昌国佛教及寺院经济的结构 |
第一节 高昌建国前后对佛教的政策 |
第二节 寺院经济与佛教地理 |
第三节 寺院经济的概念及与其他宗教 |
小结 |
第二章 高昌国佛教寺院的经营模式及财务收支 |
第一节 高昌国寺院的基本经济模式 |
第二节 寺院日常收入 |
第三节 寺院日常支出——对《高昌乙酉、丙戌岁某寺条列月用解斗帐历》再探讨 |
小结 |
第三章 高昌国的僧官、僧众和寺户 |
第一节 僧官阶层的执掌及管理 |
第二节 国家政权对僧众的管理及其赋税劳役 |
第三节 寺户制度及依附人口 |
小结 |
第四章 高昌国僧尼的经济活动与日常生活 |
第一节 僧尼个人的私有经济 |
第二节 释门群体与豪门望族间的往来 |
第三节 佛教僧尼的宗教活动与社会角色 |
小结 |
第五章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和衰落 |
第一节 多维视野下的寺院经济与高昌社会 |
第二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的转型 |
第三节 高昌国寺院经济衰落再探讨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4)宁夏固原发现的萨珊银币及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固原地区近来发现的萨珊银币 |
二出土萨珊银币的合金成分及制作工艺分析 |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
1. 卑路斯银币的时空分布 |
2. 萨珊银币的拥有者 |
3. 萨珊银币的功能 |
(5)试论新疆境内出土萨珊银币的分期与分类(论文提纲范文)
一、萨珊银币的基本特征 |
二、新疆境内萨珊银币的发现 |
(一)吐鲁番地区 |
1. 高昌故城窖藏 |
2. 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墓地 |
3. 其他墓地 |
(二)乌恰县 |
三、分期 |
四、分类 |
五、余论 |
附图(3) |
(6)文化交流背景下隋唐饮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隋唐时期的文化交流背景 |
2.1 政治交往 |
2.1.1 兼容并蓄的开放政策 |
2.1.2 使节往来与朝贡体系 |
2.2 经济互通 |
2.2.1 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
2.2.2 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
2.3 文化融汇 |
2.3.1 儒释道的冲突与融合 |
2.3.2 外来文化的影响与借鉴 |
2.4 技术融合 |
2.4.1 工艺技术的西传 |
2.4.2 科学技术的东传 |
2.5 本章小结 |
3 隋唐时期的饮具分类 |
3.1 主要饮具类型 |
3.1.1 执拿入口类——杯、碗、盏 |
3.1.2 盛装类——瓶、壶、罐 |
3.2 主要外来因素 |
3.2.1 萨珊造物样式 |
3.2.2 粟特造物样式 |
3.2.3 罗马拜占庭造物样式 |
3.2.4 伊斯兰造物样式 |
3.3 本章小结 |
4 隋唐时期饮具构造解析 |
4.1 形态共生 |
4.1.1 多曲器 |
4.1.2 高足器 |
4.1.3 带把器 |
4.2 纹饰演变 |
4.2.1 动物纹 |
4.2.2 植物纹 |
4.2.3 其他 |
4.3 工艺借鉴 |
4.3.1 金属 |
4.3.2 陶瓷 |
4.4 本章小结 |
5 文化交流背景下古代饮具的再创与衍生 |
5.1 设计启示 |
5.1.1 双向性——传统与现代的转化共生 |
5.1.2 多元化——民族与外来的互惠交融 |
5.2 设计流程 |
5.2.1 目标用户调研 |
5.2.2 确立文化意象 |
5.2.3 构建分析图谱 |
5.2.4 提取设计元素 |
5.3 设计成果 |
5.3.1 茶文化包装设计 |
5.3.2 办公文具设计 |
5.3.3 生活用品设计 |
5.3.4 App界面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附录1 隋唐饮具文化创意产品调查问卷 |
附录2 隋唐饮具文化感性意象词汇 |
附录3 金银类饮具汇编 |
附录4 陶瓷类饮具汇编 |
附录5 玉器类饮具汇编 |
附录6 玻璃类饮具汇编 |
(8)从漠北到河东:萨珊银币与草原丝绸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河东九姓” |
二、“九姓羊钱” |
三、草原丝绸之路上的银币贸易圈 |
(9)古代“丝瓷之路”综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观沧海, 西望玉门之学 |
(一) 内陆欧亚史 |
(二) 古代中国和地中海世界关系史 |
(三) 环太平洋史 |
二、古代“丝瓷之路”发展的阶段性 |
三、“西域”“南海”的差异与联系 |
四、萨珊银币在中国的分布及其功能(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古时期丝绸之路金银货币的流通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 裴成国. 吐鲁番学研究, 2021(01)
- [2]固原考古所见北魏至隋唐墓葬中的萨珊钱币葬俗——兼论萨珊钱币的分布变化及动因[J]. 马伟. 形象史学, 2021(02)
- [3]高昌国佛教寺院经济研究[D]. 张重洲. 兰州大学, 2021(09)
- [4]宁夏固原发现的萨珊银币及相关问题研究[J]. 樊军,王洋洋. 中原文物, 2020(06)
- [5]试论新疆境内出土萨珊银币的分期与分类[J]. 陈豆豆. 黑龙江史志, 2020(08)
- [6]文化交流背景下隋唐饮具设计研究[D]. 王琳琇. 江苏大学, 2020(05)
- [7]洛阳地区丝绸之路货币与贸易研究[J]. 张翠玲,程永建. 洛阳考古, 2018(01)
- [8]从漠北到河东:萨珊银币与草原丝绸之路[J]. 李锦绣. 青海民族研究, 2018(01)
- [9]古代“丝瓷之路”综论[J]. 李锦绣.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10]宁夏境内考古发现的丝绸之路古国金银币简考[J]. 马建军. 中国钱币, 201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