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在水-有机溶剂培养基中的催化拆分 (RS)-醋酸环戊烯酮

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在水-有机溶剂培养基中的催化拆分 (RS)-醋酸环戊烯酮

一、水-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殷金岗[1](2016)在《高耐受性(-)-γ-内酰胺酶的发现、改造及其催化制备(+)-γ-文斯内酰胺的研究》文中认为与传统的化学合成反应相比,生物催化反应具有效率高、选择性好、反应条件温和、绿色环保等优点。α/β水解酶作为工业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酶,广泛用于医药、食品、洗涤和造纸等行业。α/β水解酶可以合成多种手性化合物,本文分别研究了 α/β水解酶家族成员(-)-γ-内酰胺酶和l-苯甲酸薄荷酯酯酶的筛选,以及它们在手性医药中间体(+)-γ-内酰胺和天然香料l-薄荷醇中的应用。其中论文的主体部分介绍了通过基因挖掘手段获得的一个(-)-γ-内酰胺水解酶SvGL,它能够立体选择性的水解(-)-γ-内酰胺,合成手性医药中间体(+)-γ-内酰胺;在附录部分介绍了利用鸟枪法从能够对映选择性水解l-苯甲酸薄荷酯的菌株Acinetobacter sp.ECU2040中克隆获得的一个酯酶AbMBH,及其催化对映选择性水解l-苯甲酸薄荷酯合成天然香料l-薄荷醇的过程。第一部分,(-)-γ-内酰胺酶的基因挖掘。以来源于Aureoacterium sp.的(-)-γ-内酰胺酶的蛋白序列为探针,成功地克隆到11个(-)-γ-内酰胺酶。其中,来源于Streptomyces viridochromogenes DSM40736的(-)-γ-内酰胺酶5vGL在活力、立体选择性、底物浓度耐受性和热稳定性四个方面均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因此SvGL被选作目标(-)-γ-内酰胺酶用于进一步的研究。第二部分,SvGL酶学基本性质的表征。(1)SvGL属于酯酶-脂肪酶超家族,具有典型的α/β水解酶结构。保守的GFSMG基序位于97-101位,催化三联体为Ser99、Asp229和His258,Phe33和Met100主链上的氮原子参与氧洞的形成。(2)最适温度40℃,最适pH为8.0。SvGL具有非常好的热稳定性,在70℃的半衰期为13.0 h、T5015值为76.6℃。同时SvGL也具有非常好的pH稳定性,在pH 6.0-9.0的缓冲液中保温24 h后SvGL的活力基本没有变化。对底物γ-内酰胺的KM和kcat值分别为87.4 mM和107 s-1、Kcat/KM为1.22 mM-1 s-1,SvGL对底物γ-内酰胺的比活力达到189 U mg-1。(3)对SvGL的催化混杂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它对pNPA的酯酶活力为9.77 U mg-1、对H2O2的氧化酶活力为10.4 U mg-1、对3,4-二氢香豆素的内酯酶活力为7.67 U mg-1。第三部分,SvGL的分子改造。(1)通过对形成底物结合口袋的氨基酸残基进行定点饱和突变,成功筛选到两个KM值降低的突变体SvGLL130Y和SvGL130i,它们在10 mM底物浓度下对γ-内酰胺的纯酶比活力分别提高2.43倍和1.68倍。动力学参数测定结果表明KM值由野生型的87.4mM分别降低为50.6和67.0mM,kcat值由野生型的107.0s-1分别升高至121.8 s-1和125.7 由野生型的1.22 mM-1 s-1分别升高至2.41 mM-1 s-1和1.88 mM-1 s-1。(2)对突变体结构分析发现130位的亮氨酸残基位于整个蛋白结构中柔性最高的loop上。亮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和酪氨酸后氨基酸残基侧链的空间朝向发生了改变,导致突变体SvGLL130I和SvGLL130Y的底物结合口袋变大。(3)对野生型和两个突变体与目标底物的结合进行了对接模拟,发现突变体SvGLL130Y的r(C-O)略有增大,且其与底物的结合自由能也略有上升,但是其r(N-N)值显着下降,由3.7 A降至2.9 A,减少了 0.8 A。而突变体SvGLL130I没有发生明显变化。(4)突变体SvGLL130Y和SvGLL130I对底物pNPA的酯酶活力分别提高2.55和1.62倍,对底物H2O2的氧化酶活力分别降低11.9倍和2.38倍,对底物3,4-二氢香豆素的内酯酶活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第四部分,(+)-γ-内酰胺的制备反应。虽然突变体SvGLL130Y和SvGLL130I对底物(±)-γ-内酰胺的kcat/KM比SvGL分别提高1.98倍和1.5倍,然而它们的底物耐受性较差,突变体SvGLL130Y存在严重的底物抑制现象,底物浓度为3.0M时转化率只有1%。突变体SvGLL130I在底物浓度达到4.0 M时突变体SvGLL130I的活性受到严重抑制,在7.5 h时转化率为21.8%,即使反应时间延长至10 h时转化率也仅为22.8%,而SvGL在8 h时转化率已达到48.4%。因此,选择SvGL进行了(+)-γ-内酰胺的制备反应,分别以去离子水或磷酸盐缓冲液作为反应介质时,酶的活力和立体选择性均未受影响。仅0.2 g L-1 SvGL冻干细胞破碎液(cell-free extract)在11 h内就可以有效的拆分4.0 M(±)-γ-内酰胺,产物(+)-γ-内酰胺的ee值达到99.4%,分离得率达到48.1%。该反应的底物与催化剂的比例(S/C,gsubstrate gbiocataly st-1)为21 83、时空产率为458 g L-1 d-1、E因子(环境因子)仅为5.7(含反应过程中的水),这些优异的过程参数表明SvGL非常有潜力应用于(+)-γ-内酰胺的工业化生产。

吴薛明,许婷婷,何冰芳,段金廒[2](2015)在《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中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是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节约资源,循环经济和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针对中药废弃物的转化增效资源化模式,提出中药废弃物的非水相生物转化利用途径,探讨适用于中药废弃物中潜在资源性物质的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介绍耐有机溶剂极端微生物及酶类的筛选与应用,并指出融合非水相生物转化技术是中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重要突破点,为中药废弃物资源化的高效利用提供借鉴和引导。

程咏梅[3](2010)在《化学酶法催化仲醇的动态动力学拆分》文中认为本文对仲醇的动态动力学拆分(DKR)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固体酸催化剂的消旋催化性能及其与脂肪酶耦合在1-苯乙醇及其衍生物的DKR反应体系的应用,取得了以下成果:通过对树脂的筛选,获得了两种催化消旋性能良好的酸性树脂CD550和CD8604,于40℃下能将(S)-1-苯乙醇完全消旋。进一步研究发现,两种树脂均具有强酸性功能基团和丰富的孔道结构,强酸性功能基团保证了其催化消旋的能力,丰富的孔道结构大大的增加了催化剂比表面积,保证了其高效的催化效率。构建了一个高效的1-苯乙醇的DKR反应体系,采用一系列芳香酚(或醇)的乙酸酯取代简单的乙酸乙烯酯和乙酸异丙烯酯作为酰基供体,有效地抑制了树脂催化的转酯化副反应,大大提高了1-苯乙醇DKR反应的结果,获得了高产率和高ee值的产物。在这些酰基供体中,尤以邻苯二酚二乙酸酯、间苯二酚二乙酸酯以及3,5-二甲基苯酚乙酸酯这三种表现最为突出。CD550树脂(底物浓度100mmol/L):以邻苯二酚二乙酸酯为酰基供体时,反应10h,转化率大于99%,eep为90.5%;以间苯二酚二乙酸酯为酰基供体时,反应24h,转化率大于99%,eep为91.9%;以3,5-二甲基苯酚乙酸酯为酰基供体时,反应24h,转化率95.3%,eeP为87.3%。CD8604树脂(底物浓度100mmol/L):以邻苯二酚二乙酸酯为酰基供体时,反应3h,转化率96.2%,eeP,达93.2%;以间苯二酚二乙酸酯为酰基供体时,反应24h,转化率为>99%,eeP,为95.8%;以3,5-二甲基苯酚乙酸酯为酰基供体时,反应8h,转化率>99%,eeP达91.5%。进一步对反应底物的范围进行了拓展,均取得不错的结果,发现带有给电子基团的结构优于带有吸电子基团,邻位带有取代基的反应速度稍慢。以3,5-二甲基苯乙醇的DKR为例(底物浓度100mmol/L),该DKR的最适酰基供体为4-氯苯酚乙酸酯,以CD550为消旋催化剂时,反应24h,底物转化完全,产物ee值为97.4%;以CD8604为消旋催化剂时,反应3h,底物转化完全,产物ee值为96.5%。鉴于树脂优异的消旋化催化性能,进一步制备了具有类似功能基团的固体超强酸Fe2O3/SO42-催化剂,该催化剂具备良好的催化消旋能力,同时完全不溶于有机溶剂,可以耦合脂肪酶催化仲醇的DKR反应。成功构建了固体超强酸Fe2O3/SO42-耦合脂肪酶催化1-苯乙醇的DKR反应体系。当采用乙酸4-氯乙酸苯酯为酰基供体参与反应时(底物浓度100mmol/L),反应3h,底物转化率>99%,产物ee值为95.4%;采用乙酸3,5-二甲基苯酯为酰基供体参与反应时,反应12h,转化率达到90.5%,产物ee值为95.1%。以固体超强酸Fe2O3/SO42-作为消旋催化剂的DKR反应体系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应用于多种芳香仲醇均取得不错的结果。以3,5-二甲基苯乙醇的DKR为例(底物浓度100mmol/L),该DKR的最适酰基供体仍为4-氯苯酚乙酸酯,反应3h,底物转化率>99%,产物ee值为93.7%。利用酶促选择性醇解反应拆分消旋(RS)-炔丙醇酮乙酸酯制备获得高光学纯度的(R)-炔丙醇酮和(S)-炔丙醇酮乙酸酯,奠定了(RS)-炔丙醇酮的动态动力学拆分的酶学基础,同时对产物(R)-炔丙醇酮的消旋进行了研究。

孙磊,朱小燕,何冰芳[4](2009)在《脂肪酶促手性拆分中立体选择性的调控因素》文中研究表明脂肪酶催化手性拆分是制备光学活性化合物的重要手段。文章总结了酶法拆分技术近年来的发展,重点探讨了反应溶剂,底物结构,酶的预处理,添加助剂等对酶催化活性及立体选择性的影响规律;以及相关的手性拆分的调控策略。论述了合理利用或调整上述相关因素可有效提高酶促拆分选择性及催化效率。

杨倩[5](2008)在《微生物拆分硫辛酸中间体6-羟基-8-氯辛酸乙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生物催化技术来合成手性化合物,其反应条件温和,选择性强,副反应少,收率相对较高,光学纯度高,环境污染较少,生产成本较低,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对脂肪酶水解拆分外消旋的硫辛酸中间体6-羟基-8-氯辛酸乙酯制备(R)-6-羟基-8-氯辛酸乙酯进行了研究,摘要如下:对本实验室保藏的33株微生物菌株以及市售的8种活性干酵母进行了筛选,建立了土壤中筛选的方法,筛选到了一株能够选择性拆分硫辛酸中间体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微生物菌株T4,并对该菌进行了初步鉴定,为革兰氏阴性,产脂肪酶短杆菌。确定了产脂肪酶菌株T4的酶活定义及测定方法,并在摇瓶中对T4菌株的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筛选了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确定了发酵培养基(g/L):甘油40,豆饼粉20,蛋白胨5,尿素5,KH2PO4 5,MgSO4·7H2O 1。发酵初始的pH为8.0,发酵温度为37℃,发酵时间为24 h。优化了微生物产酶菌株T4拆分外消旋6-羟基-8-氯辛酸乙酯水解反应的反应条件,确定了该菌株催化拆分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0℃,反应体系最适pH为7.0,最适摇床转速为170 r/min。考查了添加剂的影响,确定了有效表面活性剂为CTAB。在此优化条件下反应8 h,水解率和e.e.值分别为72.7%和92.8%,产率为27.3%。并利用6-羟基-8-氯辛酸乙酯和6-羟基-8-氯辛酸在不同pH下的溶解度不同,对转化液进行了初步分离,得到了(R)-6-羟基-8-氯辛酸乙酯,纯度为89.4%,粗品产率为31.5%。考查了微生物产酶菌株T4冻干细胞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进行的催化反应,筛选得到反应介质有机溶剂正辛烷,并考察了其与水相的相体积比为1/1时有利于催化反应的进行。在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的催化反应增加了底物的溶解性,比较适宜的底物浓度是45 mmol/L70 mmol/L。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的反应进程明显快于水相中反应,当反应进行到6h的时候,此时的水解率为76.3%,e.e.值为91.3%,而水相中当反应进行到8 h的时候,水解率为72.7%,e.e.值为84.9%。

王永泽[6](2006)在《离子液体中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合成和拆分的研究》文中认为离子液体具有热稳定性高、蒸汽压低、对环境友好等特点而被研究者称为“绿色”溶剂,同时离子液体强极性的特点也拓宽了酶催化反应介质选择的范围。本论文以三种常用于生物催化的脂肪酶作催化用酶,在“绿色”反应介质—离子液体中实现了香料(乙酸香叶酯)的合成和手性对映体(薄荷醇、烯丙酮醇)的拆分,同时也对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水溶性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BMIM][BF4]])为目标产物,研究了超声合成离子液体的方法。发现通过控制超声处理条件(740 W~760 W,工作时间4秒,间歇时间5秒)和选择适宜超声对象(甲基咪唑和溴代正丁烷)仅用1h左右就能得到反应中间产物1-丁基-3-甲基咪唑溴盐([BMIM][Br])。同时还采用超声处理一锅煮的方法合成了离子液体[BMIM][BF4],水浴温度控制80℃左右超声处理1h左右就能以较高的得率(>50%)得到产物。以固定化的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为催化用酶催化香叶醇和乙酸乙烯酯在离子液体中的酯交换反应,合成了香料乙酸香叶酯,同时通过该反应了解了酶和离子液体的重复利用性。结果发现较优的催化反应条件为:水活度为0.28,底物酯和醇物质量比为9.42,30℃。很难通过过滤来达到离子液体与固定化酶的分离,而连续化的批次反应是一种能重复利用离子液体和酶的手段。在优化后的反应条件下重复利用12次后,离子液体体积和酶的催化活性都没有明显减少。以柱状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cylindracea lipase)为催化用酶催化了薄荷醇在离子液体中的拆分,并通过该拆分反应对提高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选择性的一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适量的丙酸酐浓度(丙酸酐和薄荷醇物质量比为1:1)、合适的酶量(100 U·ml-1)和较低的水活度(水活度小于0.63)有助于提高催化反应的选择性,改善酶在离子液体中对薄荷醇的拆分效果。以洋葱假单胞菌脂肪酶(Pseudomonas cepacia lipase)为催化用酶,实现了外消旋烯丙酮醇在离子液体中的拆分,同时通过该拆分反应了解不同方法(共沉淀、冻干、包被微晶体酶的制备)制备所得到的各种形式的酶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效果。首先对商品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拆分的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以酶在乙酸乙烯酯中的催化作为对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六氟磷酸盐([BMIM][PF6])中脂肪酶具有较高的初始反应速率和热稳定性能,优化的反应条件为:水活度为0.17,温度为40℃,pH7。研究了不同形式的酶在离子液体中对烯丙酮醇的拆分效果,并以商品酶在离子液体中对烯丙酮醇的拆分作对照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以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Span 60)、硬脂酸与酶共沉淀所得到的酶和以β-环糊精(β-cycodextrin)为材料通过两种不同方法(包被微晶体酶的制备和冻干法)制得的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反应时反应的转化率有明显提高。进一步研究了脂肪酶与不同环糊精冻干后所得冻干酶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效果,发现所选用的环糊精和溶剂共同决定了酶催化反应的E值和反应的转化率,当拆分反应在离子液体[BMIM][PF6]中进行时,以羟基-β-环糊精为材料制得的冻干酶能取得较好的催化效果。随着冻干时所加入环糊精的量增加,所得冻干酶催化反应的初始速率急剧增加。

汤天羽[7](2006)在《组合固定化技术在水相与非水相体系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固定化技术自问世以来,其应用已涉及食品、化工、医药、化学分析、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但是国内外在固定化水平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国外固定化技术已经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且部分固定化酶或细胞的运行周期很长。而国内固定化技术起步较晚,采用固定化方法进行生物催化转化的企业为数不多,这是由于单一固定化技术的酶活回收率不高、可反应性差,因此进一步研究固定化技术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组合固定化技术是在传统固定化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组合其它固定化技术或者添加某些物质形成组合固定化体系,构造出适合生物活性物质稳定存在的微环境,使处于其中的生物催化剂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最大程度地保持酶原有的结构和功能,长久发挥酶的催化能力,克服单一固定化技术存在的不足,得到高稳定性,高酶活转化率的固定化酶或细胞,应用于工业化生产中。研究首先通过在混合凝胶中加入不同的添加剂和酶保护剂等方法优化卡拉胶固定化凝胶,降低卡拉胶凝胶凝固点,保护酶活力,提高酶活回收率。当卡拉胶与明胶的比例为3.5:0.5,海藻糖的添加量为0.05mol/L以及加入的镁离子浓度为2×10-3mol/L时,将该组合固定化技术应用于L-苯丙氨酸的生产中,结果表明该法显着保护了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活性,提高了酶活回收率,天冬氨酸转氨酶的酶活回收率高达93.6%,凝胶强度达到了约800g/cm2,10批后天冬氨酸转氨酶的活力仍保持在87.8%,最终动力学研究表明反应体系米氏常数Km为0.237mol/L,最大反应速率rmax为47.5×10-3mol/L·g·h,Cpm为0.275mol/L。同时,研究对胶原蛋白膜进行改性,增加膜的耐水性能。结果表明甲醛改性膜的耐水性以及通透性良好,能够替代天然胶原蛋白膜。而卡拉胶与甲醛改性膜的组合固定化技术得到的天冬氨酸转氨酶相对酶活力效果也较优,为82.1%。将甲醛改性膜与100μmol/L 5’-磷酸吡哆醛与卡拉胶直接固定化的颗粒组成的组合固定化技术其天冬氨酸相对转氨酶活力达到了91.3%。非水相体系中,当烯丙醇酮与醋酸乙烯酯的摩尔比值为1:1.2时,温度为40℃,pH值5.5,转速为200r/min,酶量为1.2g,微量水含量为0.025(v/v),此时

陈亚,许建和,潘江,徐毅[8](2004)在《水-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文中认为不动杆菌CGMCC 0 789的海藻酸凝胶包埋固定化细胞可高对映选择性地水解拆分环戊烯酮 (简称HMPC)乙酸酯。异丙醇对固定化细胞的活力和对映选择性有显着提高。反应体系中异丙醇浓度为 10 % (体积分数 ,全文同 )时 ,固定化细胞的活力最高 ,为 6 2 2mmol/ (L·min·g)细胞干重 ,是未添加异丙醇的对照组的 15 0 %。此时E值为 94± 6 ,是对照组的 1 7倍。以光学纯环戊烯酮乙酸酯为底物 ,对部分纯化的不动杆菌酯酶进行了动力学考察。通过动力学参数推算 ,10 %异丙醇存在时 ,酯酶的对映选择性 (E值 )为 36 5 ,是空白的 2 3倍。 10 %异丙醇存在下 ,固定化细胞仍具有良好的操作稳定性。连续反应 10批 ,固定化细胞的活力保持良好

陈亚,许建和,潘江,徐毅[9](2004)在《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4-羟基-3-甲基-2-(2’-烯丙基)-2-环戊烯酮(简称烯丙醇酮,英文缩写HMPC)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的重要中间体。本实验室用海藻酸凝胶包埋的不动杆菌CGMCC 0789细胞成功实现了烯丙醇酮乙酸酯[(R,S)-HMPCAc]的对映体拆分。添加有机助溶剂异丙醇对固定化细胞的活力和对映选择性有显着影响。当异丙醇浓

二、水-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高耐受性(-)-γ-内酰胺酶的发现、改造及其催化制备(+)-γ-文斯内酰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γ-内酰胺简介
    1.2 γ-内酰胺的化学合成研究
        1.2.1 甲苯磺酰氰与环戊二烯的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
        1.2.2 氯磺酰异氰酸酯与环戊二烯的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
        1.2.3 甲磺酰氰与环戊二烯的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
    1.3 光学纯γ-内酰胺的制备研究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构型反转
        1.3.4 生物法不对称水解γ-内酰胺
    1.4 γ-内酰胺酶的晶体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
        1.4.1 (+)-γ-内酰胺酶的晶体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
        1.4.2 (-)-γ-内酰胺酶的晶体结构与反应机理研究
    1.5 酶的蛋白质改造研究
        1.5.1 酶的改造方法
        1.5.2 α/β水解酶的改造
    1.6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
    1.7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γ-内酰胺酶的基因挖掘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
        2.2.1 主要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培养基
        2.2.4 菌株与质粒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菌基因组与质粒DNA的提取
        2.3.2 细菌质粒DNA的提取
        2.3.3 (-)-γ-内酰胺酶的克隆
        2.3.4 重组质粒的构建
        2.3.5 重组质粒的转化
        2.3.6 重组(-)-γ-内酰胺酶的表达
        2.3.7 蛋白含量测定
        2.3.8 琼脂糖凝胶电泳与蛋白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9 重组(-)-γ-内酰胺酶的活力测定
        2.3.10 重组(-)-γ-内酰胺酶的立体选择性测定
        2.3.11 重组(-)-γ-内酰胺酶底物浓度耐受性的筛选
        2.3.12 重组(-)-γ-内酰胺酶的热稳定性考察
        2.3.13 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γ-内酰胺酶的筛选
        2.4.2 (-)-γ-内酰胺酶的克隆与表达
        2.4.3 (-)-γ-内酰胺酶的活力考察
        2.4.4 (-)-γ-内酰胺酶的立体选择性
        2.4.5 (-)-γ-内酰胺酶的底物耐受性
        2.4.6 (-)-γ-内酰胺酶的热稳定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γ-内酰胺酶SvGL的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目标蛋白SvGL的纯化
        3.3.2 SvGL的纯度与蛋白浓度的测定
        3.3.3 SvGL的(-)-γ-内酰胺酶活力测定
        3.3.4 温度对SvGL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3.3.5 pH对SvGL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3.3.6 动力学参数测定
        3.3.7 SvGL催化混杂性的活力测定
        3.3.8 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SvGL的氨基酸序列分析
        3.4.2 目标蛋白SvGL的纯化
        3.4.3 温度对SvGL活力和稳定性的影响
        3.4.4 pH对SvGL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3.4.5 动力学参数测定
        3.4.6 SvGL的催化混杂性活力测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γ-内酰胺酶SvGL的分子改造初探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主要试剂
        4.2.2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4.3.2 突变位点的选择
        4.3.3 饱和突变库的构建
        4.3.4 饱和突变库高通量筛选方法
        4.3.5 突变体的表达与纯化
        4.3.6 突变体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4.3.7 T_(50)~(15)测定
        4.3.8 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4.4.2 饱和突变突变库的高通量结果
        4.4.3 蛋白表达与纯化
        4.4.4 突变体内酰胺酶动力学参数测定
        4.4.5 突变体结构分析
        4.4.6 突变体对SvGL催化混杂性的酯酶活力影响
        4.4.7 突变体对SvGL催化混杂性的卤过氧化物酶活力影响
        4.4.8 突变体对SvGL催化混杂性的内酯酶活力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γ-内酰胺的酶促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
        5.2.1 主要试剂
        5.2.2 主要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SvGL与突变体SvGL_(L130Y)和SvGL_(L130I)的反应效果比较
        5.3.2 SvGL底物浓度的优化
        5.3.3 冻干酶粉的制备
        5.3.4 SvGL制备合成(+)-γ-内酰胺的性能的研究
        5.3.5 产物分离提取
        5.3.6 旋光性与比旋光值测定
        5.3.7 核磁
        5.3.8 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SvGL与突变体SvGL_(L130Y)和SvGL_(L130I)的反应效果比较
        5.4.2 SvGL底物浓度的优化
        5.4.3 SvGL催化制备(+)-γ-内酰胺的性能研究
        5.4.4 SvGL与已报道γ-内酰胺酶的催化性能比较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不动杆菌ECU2040 l-苯甲酸薄荷酯酯酶的克隆、表达与表征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情况
致谢

(2)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的建立
    1.1 水互溶有机溶剂单相体系
    1.2 液-液两相体系
    1.3 固-液两相体系
2 非水相酶的筛选与开发
3 非水相生物转化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
4 中药废弃物非水相生物转化的展望

(3)化学酶法催化仲醇的动态动力学拆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DKR的基本要求
    1.3 消旋方法概述
    1.4 动态动力学拆分进展(DKR)
        1.4.1 使用非金属消旋方法的化学-酶法DKR
        1.4.2 过渡金属催化消旋的化学-酶法DKR
        1.4.2.1 仲醇及其衍生物的DKR
        1.4.2.2 其它手性化合物的DKR
        1.4.3 多酶催化的DKR
    1.5 消旋催化剂催化消旋机理研究
        1.5.1 主要消旋催化剂催化仲醇消旋机理研究
        1.5.2 主要消旋催化剂催化胺消旋机理研究
    1.6 本文研究思路
第二章 消旋催化剂的选择及其对单一构型仲醇消旋的初步探索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S)-1-苯乙醇的消旋反应
        2.2.2 1-苯乙醇的DKR反应
        2.2.3 其它底物的DKR反应
        2.2.4 分析条件
    2.3 消旋催化剂的初步筛选
    2.4 酸性树脂作为消旋催化剂的探索
        2.4.1 树脂的预处理
        2.4.2 消旋催化剂的筛选
        2.4.3 消旋催化剂的性能考察
        2.4.3.1 溶剂对树脂催化消旋的影响
        2.4.3.2 底物浓度对树脂催化消旋的影响
        2.4.3.3 催化剂量对树脂催化消旋的影响
        2.4.3.4 温度对树脂催化消旋的影响
        2.4.3.5 酸性树脂催化消旋的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脂肪酶-酸性树脂耦合催化1-苯乙醇DKR的研究
    3.1 引言
    3.2 脂肪酶Novozym435催化的1-苯乙醇的动力学拆分
        3.2.1 无溶剂体系1-苯乙醇的动力学拆分
        3.2.2 溶剂对酶催化1-苯乙醇动力学拆分的影响
        3.2.3 底物浓度对酶催化1-苯乙醇动力学拆分的影响
        3.2.4 酶浓度对酶催化1-苯乙醇动力学拆分的影响
        3.2.5 温度对酶催化1-苯乙醇动力学拆分的影响
    3.3 脂肪酶Novozym435-酸性树脂耦合催化1-苯乙醇的DKR的初步研究
        3.3.1 1-苯乙醇的DKR的初步探索
        3.3.2 酸性树脂催化的底物无选择性酯化
        3.3.3 1-苯乙醇的DKR反应的改善
        3.3.3.1 酰基供体的用量改变对1-苯乙醇DKR反应的改善
        3.3.3.2 酰基供体的种类改变对1-苯乙醇DKR反应的改善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脂肪酶-酸性树脂耦合催化不同芳香仲醇的DKR反应
    4.1 引言
    4.2 底物分析方法的建立
    4.3 不同底物的酶催化动力学拆分
    4.4 酶-树脂耦合催化不同底物的动态动力学拆分
        4.4.1 酶-树脂耦合催化4-甲基苯乙醇的DKR反应
        4.4.2 酶-树脂耦合催化3,5-二甲基苯乙醇的DKR反应
        4.4.3 酶-树脂耦合催化2,5-二甲基苯乙醇的DKR反应
        4.4.4 酶-树脂耦合催化2-氯苯乙醇的DKR反应
        4.4.5 酶-树脂耦合催化3-氯苯乙醇的DKR反应
        4.4.6 酶-树脂耦合催化4-氯苯乙醇的DKR反应
        4.4.7 酶-树脂耦合催化4-氟苯乙醇的DKR反应
        4.4.8 酶-树脂耦合催化不同底物DKR反应总结
        4.4.9 酶-树脂耦合反应体系操作稳定性的考察
        4.4.10 产物的表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体超强酸在仲醇的DKR反应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固体超强酸Fe_2O_3/SO_4~(2-)的制备、性能考察及表征
        5.2.1 消旋催化剂Fe_2O_3/SO_4~(2-)的制备
        5.2.1.1 硫酸浓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5.2.1.2 酸处理时间对催化剂的影响
        5.2.1.3 催化剂焙烧时间对催化剂的影响
        5.2.1.4 不同催化剂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影响
        5.2.2 不同反应溶剂对催化剂催化消旋的影响
        5.2.3 反应温度对催化剂催化消旋的影响
        5.2.4 Fe_2O_3/SO_4~(2-)催化剂表征
    5.3 脂肪酶-固体超强酸Fe_2O_3/SO_4~(2-)耦合催化1-苯乙醇的DKR反应
    5.4 脂肪酶-固体超强酸Fe_2O_3/SO_4~(2-)耦合催化不同芳香仲醇的DKR反应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脂肪酶催化炔丙醇酮乙酸酯的醇解动力学拆分及反应产物的消旋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醇解反应
        6.2.2 产物分析
    6.3 溶剂和碱添加剂对反应的影响
    6.4 不同醇(酰基受体)对反应的影响
    6.5 内扩散对反应的影响
    6.6 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6.7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6.8 对反应产物消旋的尝试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研究成果

(4)脂肪酶促手性拆分中立体选择性的调控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酶法拆分光学活性化合物的进展
2 脂肪酶手性识别的原理
3 手性拆分中脂肪酶催化的立体选择性调控因素
    3.1 反应溶剂对脂肪酶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3.2 底物结构的影响
    3.3 酶的预处理对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3.4 辅助因子对脂肪酶立体选择性的影响
    3.5 酶的来源和选择
    3.6 反应温度的影响
4 结语

(5)微生物拆分硫辛酸中间体6-羟基-8-氯辛酸乙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催化与手性技术概论
        1.1.1 手性的意义
        1.1.2 手性化合物的制备
    1.2 生物法拆分外消旋体制备手性化合物
        1.2.1 生物法拆分对映体的原理
        1.2.2 手性化合物拆分应用
        1.2.3 酶催化和全细胞催化的比较
    1.3 非水相生物催化
    1.4 微生物法拆分硫辛酸的研究进展
        1.4.1 产品概况
        1.4.2 硫辛酸用途及市场概况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1.5.2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产酶微生物菌种的筛选与初步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实验室保藏菌种筛选
        2.3.2 市售活性干酵母的筛选
        2.3.3 土壤中产酶菌株的筛选
        2.3.4 产酶菌株的初步鉴定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脂肪酶菌种的产酶发酵条件优化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培养基碳源筛选
        3.3.2 培养基氮源筛选
        3.3.3 初始pH 对培养基产酶的影响
        3.3.4 培养温度对培养基产酶的影响
        3.3.5 培养时间对培养基产酶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产脂肪酶菌种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转化条件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摇床转速对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反应的影响
        4.3.2 反应温度对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影响
        4.3.3 pH 对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影响
        4.3.4 底物浓度对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影响
        4.3.5 添加剂对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影响
        4.3.6 优化条件下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时间进程
        4.3.7 T4 菌株催化拆分产物(R)-6-羟基-8-氯辛酸乙酯的产物分离提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中T4 菌株催化拆分6-羟基-8-氯辛酸乙酯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有机溶剂的选择
        5.3.2 水/有机溶剂两相体系和水相体系中的拆分反应的比较
        5.3.3 水/有机溶剂的相体积比对反应的影响
        5.3.4 底物浓度对反应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二.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离子液体中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合成和拆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非水相酶催化进展
        1.1.1 非水相介质和非水相反应体系
        1.1.1.1 非水相介质
        1.1.1.2 非水相反应体系
        1.1.2 不同因素对非水相酶催化的影响
        1.1.2.1 冻干保护剂对酶构象的影响
        1.1.2.2 水对非水相酶催化的影响
        1.1.2.3 反应介质对非水相酶催化的影响
        1.1.2.4 载体对非水相酶催化的影响
        1.1.3 非水相酶催化反应中酶活性和催化选择性的调控
        1.1.3.1 通过酶工程方法调控
        1.1.3.2 通过底物工程方法调控
        1.1.3.3 通过介质工程方法调控
        1.1.3.4 通过其它手段调控
    1.2 离子液体中酶催化研究进展
        1.2.1 离子液体的结构及分类
        1.2.2 离子液体的特性
        1.2.3 离子液体的纯化与回收
        1.2.4 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
        1.2.4.1 离子液体对酶催化性质的影响
        1.2.4.2 离子液体中水活的控制对酶催化的影响
        1.2.4.3 不同形式的酶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效果
    1.3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二章 超声辅助合成离子液体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方法
        2.2.2.1 [BMIM][BF_4]的检测
        2.2.2.2 超声两步合成法合成[BMIM][BF_4]
        2.2.2.3 超声一锅煮法合成[BMIM][BF_4]
    2.3 结果及分析
        2.3.1 合成产物的鉴定
        2.3.2 超声两步合成法合成[BMIM][BF_4]
        2.3.3 超声一锅煮法合成[BMIM][BF_4]
    2.4 小结
第三章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在离子液体中催化乙酸香叶酯的合成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方法
        3.2.2.1 水活度的控制
        3.2.2.2 酶初始反应速率测定
        3.2.2.3 不同底物摩尔比的酶催化反应
        3.2.2.4 批次反应条件
        3.2.2.5 GC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酶在离子液体中水活控制及催化
        3.3.2 不同底物摩尔比的催化得率
        3.3.3 不同温度对反应进程的影响
        3.3.4 离子液体及酶的重复利用
    3.4 小结
第四章 Candida cylindracea lipase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薄荷醇的拆分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2.2.1 水活的控制
        4.2.2.2 同工酶的分离和制备
        4.2.2.3 酶蛋白含量测定
        4.2.2.4 酶催化反应
        4.2.2.5 GC检测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酰基供体对薄荷醇拆分反应的影响
        4.3.2 非酶促反应的反应进程
        4.3.3 酸酐浓度对薄荷醇拆分反应的影响
        4.3.4 加碱对薄荷醇拆分反应的影响
        4.3.5 酶量对薄荷醇拆分反应的影响
        4.3.6 不同水活条件下酶的催化选择性
        4.3.7 不同同工酶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选择性
    4.4 小结
第五章 Pseudomonas cepacia lipase在离子液体中催化烯丙酮醇拆分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和方法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水活度控制
        5.2.2.2 pH控制
        5.2.2.3 酶活性测定
        5.2.2.4 动力学参数拟合
        5.2.2.5 酶热稳定性测定
        5.2.2.6 GC分析及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酶在离子液体中拆分反应的动力学模型
        5.3.1.1 不同酶量下的初始反应速率
        5.3.1.2 不同摇床转速下的初始反应速率
        5.3.1.3 动力学模型推导
        5.3.1.4 两种不同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及比较
        5.3.2 酶在离子液体中催化烯丙酮醇的拆分
        5.3.2.1 不同介质对酶性质和对拆分反应的影响
        5.3.2.2 水活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5.3.2.3 温度对消旋烯丙酮醇拆分的影响
        5.3.2.4 pH对消旋烯丙酮醇拆分的影响
        5.3.2.5 共溶剂对消旋烯丙酮醇拆分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Pseudomonas cepacia lipase不同酶形式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和方法
        6.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2.1 加入脂肪酸和表面活性剂和酶共沉淀
        6.2.2.2 加入冻干保护剂或赋形剂和酶冻干
        6.2.2.3 包被微晶体酶的制备
        6.2.2.4 蛋白含量测定
        6.2.2.5 酶催化反应
        6.2.2.6 GC分析与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共沉淀处理后酶的催化效果
        6.3.1.1 表面活性剂及类似物对酶催化反应的影响
        6.3.1.2 共沉淀处理过后酶催化的适宜温度
        6.3.2 冻干酶的催化
        6.3.3 包被微晶体酶的催化
        6.3.4 冻干酶和包被微晶体酶催化反应的对比
    6.4 小结
第七章 Pseudomonas cepacia lipase与环糊精冻干后在离子液体中的催化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和方法
        7.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7.2.2 实验方法
        7.2.2.1 冻干酶的制备
        7.2.2.2 冻干酶pH的控制
        7.2.2.3 酶催化反应
        7.2.2.4 酶热稳定性
        7.2.2.5 GC分析和检测
    7.3 结果与分析
        7.3.1 不同类型的环糊精对催化的影响
        7.3.2 环糊精加入量对催化的影响
        7.3.3 pH对冻干酶活性的影响
        7.3.4 温度对冻干酶活性及稳定性的影响
    7.4 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组合固定化技术在水相与非水相体系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固定化技术的研究概况
        1.1.1 固定化技术的用途及发展前景
        1.1.2 不同固定化方法的比较
    1.2 组合固定化技术在水相体系中的应用
        1.2.1 L-苯丙氨酸的理化性质
        1.2.2 L-苯丙氨酸的用途与市场
        1.2.3 L-苯丙氨酸的制备方法
    1.3 组合固定化技术在非水相体系中的应用
        1.3.1 烯丙醇酮的性质和用途
        1.3.2 烯丙醇酮的制备方法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组合固定化技术在天冬氨酸转氨酶反应体系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凝胶包埋体系的选择
        2.3.2 不同因子对天冬氨酸转氨酶转化的影响
        2.3.3 组合固定化技术对天冬氨酸转氨酶转化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仿生膜的改性及固定化技术在生物转化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仿生膜的改性
        3.3.2 膜固定化技术在L-Phe生产中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膜固定化技术在烯丙醇酮拆分体系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分析方法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烯丙醇酮拆分反应条件的优化
        4.3.2 膜固定化技术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论文期间所获成果
致谢

四、水-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耐受性(-)-γ-内酰胺酶的发现、改造及其催化制备(+)-γ-文斯内酰胺的研究[D]. 殷金岗. 华东理工大学, 2016(05)
  • [2]非水相生物转化体系的建立及其在中药废弃物资源化中的应用[J]. 吴薛明,许婷婷,何冰芳,段金廒. 中草药, 2015(03)
  • [3]化学酶法催化仲醇的动态动力学拆分[D]. 程咏梅. 浙江大学, 2010(04)
  • [4]脂肪酶促手性拆分中立体选择性的调控因素[J]. 孙磊,朱小燕,何冰芳. 食品工业科技, 2009(11)
  • [5]微生物拆分硫辛酸中间体6-羟基-8-氯辛酸乙酯[D]. 杨倩. 江南大学, 2008(03)
  • [6]离子液体中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合成和拆分的研究[D]. 王永泽. 浙江大学, 2006(02)
  • [7]组合固定化技术在水相与非水相体系中的应用[D]. 汤天羽.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8]水-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J]. 陈亚,许建和,潘江,徐毅. 生物加工过程, 2004(04)
  • [9]有机溶剂介质中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催化拆分(RS)-环戊烯酮乙酸酯的研究[A]. 陈亚,许建和,潘江,徐毅. 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 2004

标签:;  ;  ;  ;  ;  

固定化不动杆菌细胞在水-有机溶剂培养基中的催化拆分 (RS)-醋酸环戊烯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