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ATLAB与C/C++、FORTRAN语言混合编程(论文文献综述)
杨富强[1](2021)在《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保证核动力装置安全稳定地运行,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需要预先对其进行仿真分析。RELAP5是轻水堆冷却系统事故工况的瞬态行为最佳估算程序,涵盖了整个轻水堆系统的瞬态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核动力装置仿真模拟。但RELAP5程序无法对复杂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且人机交互界面和仿真数据存储方面不够完善。因此,本文设计了基于RELAP5和MATLAB程序的联合仿真系统,其数据交互采用SOCKET方式,利用My SQL数据库存储仿真数据,设计客户端界面提升人机交互属性,并利用设计好的联合仿真系统实现模糊控制算法,验证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及可扩展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的结构,对一回路关键设备进行建模,以秦山核电站为参考对象,使用RELAP5程序对一回路模型进行搭建,并进行了稳态验证计算。然后设计了基于SOCKET的RELAP5与MATLAB程序的数据交互接口,采用UDP协议进行通信,分别在RELAP5端和MATLAB端对数据收发进行了处理。使用My SQL数据库对仿真结果进行存储,同时对部分字段添加索引增加查询速度。设计了基于Qt的仿真系统前端界面,包括用户登录、可视化修改输入、运行或终止程序、仿真结果分析等功能。为了实现远程访问数据库,设计了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器,在浏览器中输入URL后便可远程访问仿真结果,并利用多线程技术优化WEB服务器。将RELAP5中的控制器在SIMULINK中实现,设计了SIMULINK与MATLAB中的Base Workspace实时交互方法,仿真结果验证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利用设计好的联合仿真系统基于模糊控制算法设计蒸汽发生器水位控制器,并在升负荷和降负荷工况验证控制效果,其仿真结果既体现了联合仿真系统的实用性,也体现了其可扩展性。
方勋[2](2020)在《基于混合编程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辅助软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微小型四旋翼无人机作为一种起降灵活、定点悬停的飞行器,在军事和民用两个方面都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价值。在四旋翼的控制中,姿态控制是关键,因此,对其控制参数优化的研究对于提高四旋翼机的控制质量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本课题研究了基于辨识模型的四旋翼无人机PID控制参数优化问题。采用机理建模的方法构建四旋翼无人机的数学模型,为包含其所有飞行状态的非线性状态模型。飞行试验考虑四旋翼在近似悬停的状态下进行输入的激励,用小扰动线性化方法对机理模型进行线性化,简化了非线性系统复杂的求解问题。通过对四旋翼的机理建模,得到了其在各姿态方向上的模型阶数,为基于实验数据的辨识提供模型参考。设计四旋翼无人机的飞行试验,包括采样频率、输入输出的选择,数据预处理等,得到用于开展系统辨识的实验数据。在实验设计过程中,采集和改变四旋翼无人机的输入,使其满足输入信号已知,且在试验中具有变化的多样性,应用最小二乘法开展本研究中的系统辨识,并采用交叉比较的方法验证辨识结果,对辨识模型进行评价。在辨识模型的基础上,用FOLPD模型来近似系统模型,以通过数值方法针对某一优化指标进行优化,获得一组最优化的PID参数,结合Ziegler-Nihcols整定方法进行PID整定,得到满足控制性能要求的控制参数。应用MATLAB与Visual C++混合编程,结合MATLAB在数值计算和算法设计方面的优势与Visual C++在开发用户界面友好方面的优势,设计开发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参数优化辅助软件。在软件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进行系统需求的分析,将软件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子模块,然后设计用户界面、架构软件框架,通过不断完善软件功能及对软件进行调试改进,实现了辅助软件读取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模型辨识、FOLPD近似、最优化PID参数,并在此过程中绘制曲线,分析拟合偏差等功能,最后通过实验和仿真验证辅助软件的功能性能。基于混合编程的辅助设计软件可以通过飞行数据来改善PID参数整定过程,提高PID参数优化的效率。
蒋宽宽[3](2020)在《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利用计算机程序精确地仿真和模拟核动力装置的运行状态,不但可以及时有效地规避运行风险,保证系统的安全,也为先进控制策略的实施提供了测试平台。RELAP5作为专用的核动力装置仿真软件,可针对核动力装置运行的各种典型状态进行高精度的仿真模拟,因而在核动力工程设计中得到广泛应用。由于该软件的设计成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并主要针对核动力装置中热工水力的研究,对于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试的支持较弱,无法满足较为复杂的先进控制系统的仿真和测试需要。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利用标准数据接口技术,通过扩展RELAP5的输入输出功能,构建了基于RELAP5和MATLAB平台的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该系统在前端通过MATLAB构建的图形化界面支持复杂控制系统的构建,在后端利用RELAP5模拟被控过程。通过结合两个软件的优点较好地满足了针对核动力装置的先进控制器的仿真、测试需要。本文首先研究了核动力反应堆、自然循环式蒸汽发生器及稳压器的结构特点并建立对应的数学模型,参考秦山一期工程的模型参数,在RELAP5仿真软件中分别搭建了反应堆堆芯、蒸汽发生器、稳压器等模型后,将其联立构成一回路仿真系统,并对该仿真系统进行测试,验证了所建系统的合理性。然后通过解析RELAP5技术文档,在掌握RELAP5软件的构架及设计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新的RELAP5子函数,利用SIMULINK中的接口函数实现了RELAP5与MATLAB/SIMULINK的数据交互。为实现仿真数据的实时存储,利用C++的混合编程技术实现了RELAP5在MySQL数据库中的数据存储功能。利用MATLAB的GUI函数建立联合仿真系统的前端界面,实现输入文件的读入、仿真程序的运行、数据显示及生成仿真曲线等控制功能,并完成了联合仿真系统的构建。将联合仿真系统用于一回路仿真系统的控制器测试,其仿真结果表明联合仿真系统在仿真速度与精度上与RELAP5几乎相同,而在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较RELAP5有明显的优势。
张婕[4](2020)在《基于SAGA和BP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在面向现代工程问题的优化模型研究中,许多实际问题最后都抽象成了“产量最大”、“成本最低”、“效益最好”等优化问题,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一些极值求取问题,因此如何快速准确的求得最优极值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最优极值的求取过程变得越来越复杂,其中就有一类非线性问题,这类问题的函数非常复杂甚至难以用数学函数表示出来,已知的条件只有一些离散的输入输出数据,单靠这些数据难以得到问题的极值,并且这类问题常常还会存在多个局部极值,因此很难求得问题的最优极值以及取得极值的条件。针对这类问题,本文提出了正弦自适应遗传算法双重优化BP网络的极值求取算法,并采用VC++和MATLAB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一个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系统。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了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问题的研究现状和最优化理论,对BP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的结构以及特点进行了探究。2.利用BP神经网络的拟合预测能力和遗传算法(GA)的全局寻优能力,给出了正弦自适应遗传算法(SAGA)双重优化BP神经网络的最优极值求取算法。算法以BP神经网络训练拟合问题函数为中心,并根据遗传算法在搜索速度、收敛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遗传算法中引入了正弦自适应的交叉率和变异率计算方法,得到了SAGA,并且将SAGA用在了优化BP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阈值以及最后的最优极值求取两方面。为了测试算法模型的性能,将传统的GABP方法、GA算法双重优化BP神经网络方法和SAGA算法双重优化BP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仿真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算法能有效提高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的精度。3.使用VC++和MATLAB的混合编程技术开发了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系统,在系统中用VC++实现了图形化界面,通过调用MATLAB引擎中的神经网络及遗传算法的接口函数实现了极值求取算法。用户只需要在系统界面中进行相应的参数设置,就可以求得系统的最优极值以及取得极值的点。
曲梓瑄[5](2019)在《多源模型资源联合试验平台接口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工大研发了H-JTP联合试验平台,将那些具有不同功能、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资源联合起来,对复杂作战及试验环境进行模拟,完成武器装备的测试任务。试验资源是构建联合试验系统的基础,在联合试验构建任务中,需要引入各种虚拟的、实装的及构造的资源,这些资源要依靠大量的数学模型进行构建。目前被广泛应用的仿真平台MATLAB、Simulink和数理统计平台SPSS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包括了大量的成熟模型,为了将这些异构模型引入H-JTP平台,现亟需开发用于多源模型的联合试验平台资源封装工具。通过对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提出采用混合编程方式,以MATLAB Engine作为控制接口,实现对MATLAB、Simulink模型运行状态的控制,利用MATLAB库函数实现联合试验平台与MATLAB模型间的信息交互,以共享内存的方式实现与Simulink模型间的信息交互。针对单个Simulink模块构成的简单模型,以RTW工具将其转译为平台可用的动态链接库文件(DLL)。对于SPSS统计模型,提出基于JAVA开发SPSS数据处理器控制接口转换软件,控制程序以spssjavaplugin.jar为接口控制处理器的运行,同时通过JNI接口与联合试验平台进行信息交互,获取控制指令。针对SPSS模型输出结果格式的特异性,提出以共享文件的方式实现数据交互。通过对上述三种模型接口规范的研究,提出各个模型的资源封装方法,并基于这些方法开发了模型封装工具。支持联合试验人员对已有仿真模型及统计模型进行封装,将模型转化为试验资源,实现了异构模型资源的引入。最后,利用封装工具,对大气仿真模型、浮空器仿真模型、数据分析统计模型等进行封装,生成相应的资源组件,借助H-JTP平台搭建了联合试验系统,对浮空器模型在复杂大气环境下的工作状态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各模型封装工具能正常工作,可以辅助联合试验人员快速构建试验资源,完成联合试验。
薛寒冰[6](2019)在《有限变形下三维多晶金属弹塑性的随机数值均化分析》文中提出细观尺度下几乎所有材料均会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非均匀性质,且有研究已表明材料细观上的非均质特性对其宏观力学性质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材料宏细观尺度之间的力学性质关系的研究已成为近些年来非均质材料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以体心立方铁素体钢DC04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合理的多晶体几何模型和材料模型,基于有限元法、晶体塑性理论和多尺度均化理论对DC04钢在不同载荷作用下产生的有限变形进行了模拟,并对其宏观有效的力学性质进行了随机数值均化模拟和分析。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由于本文将采用具有完善均化分析模块的FEAP(Finite Element Analysis Program)软件对多晶金属材料的均化问题进行模拟分析。故首先在掌握FEAP程序的总体结构和开发方法的前提下,基于晶体塑性理论和标准接口程序UMATIn、UMATLn,采用Fortran语言完成剪切滑移变形机制为主的晶体弹塑性模型用户子程序的开发工作;此外,基于Voronoi拓扑原理,采用Matlab、Ansys APDL、Python语言进行混合编程,分别构建了精确和简化的两种多晶体几何模型,为完成多晶体金属材料均化分析奠定了模型基础。其次,对所建两种多晶体几何模型进行了力学模拟测试并比较两种几何模型的测试结果,结果表明:两种多晶体几何模型所获得的可反映多晶体材料力学性质的结果相似,且简化多晶体几何模型具有有限元计算稳定性高和收敛性好的特点,因此选择简化多晶体几何模型作为后续均化研究的材料几何模型;之后,从网格尺寸、晶粒平均尺寸、晶粒取向三方面对简化多晶几何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网格尺寸对结果的影响较小,晶粒平均尺寸和晶粒取向对多晶体力学性质影响较大,该结论也为后续均化工作确定表征体积单元(RVE:Representative Volume Element)的尺寸确定提供了计算依据。最后,采用多尺度均化理论和适当的收敛判据,对多组随机微观结构多晶体模型进行了均化测试,并对其均化应力张量主要分量的敛散性进行了统计计算并确定出合适的RVE模型;之后,考虑材料参数具有随机性和相关性的情况下,将载荷转化为对应载荷形式的位移梯度并按照均匀位移边界条件施加在RVE模型上,通过最小二乘拟合算法基于各子样本的均化应力计算获得子样本对应有效材料模型(Von-Mises模型和Hill模型)的有效材料参数集,并统计分析不同相关系数下每一种有效材料参数的数字特征值与输入材料参数随机性和相关性之间的关系;最后,在采用单轴拉伸、简单剪切、三向剪切三种载荷类型时,将对应的有效材料参数代入有效材料模型进行均化计算,将获得的均化力学响应与RVE模型均化力学响应进行对比分析,综上结果表明:给定有效材料模型情况下,其有效材料参数集的变化不仅与选取的测试载荷类型有关,而且与微观材料参数的随机不确定性有关。
唐曦[7](2019)在《计入热弹流润滑作用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研究及软件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滚动轴承—转子系统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传动系统。在过去以往的研究中,滚动轴承—转子系统的摩擦学与动力学性能往往是孤立进行的。要深入研究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有必要从系统的角度从出发,并考虑滚动轴承热弹流润的影响。本文立足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入转子动力学性能影响的高速滚动轴承多体润滑及热特性研究”(资助号为51775067),对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耦合研究及软件开发,旨在为分析该系统性能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与分析手段。论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建立了计入油膜力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预测油膜力的方法,以加速模型求解。基于MATLAB搭建了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块。该模块与径向基神经网络模块进行耦合,共同实现了对该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的求解分析。其次,在计入油膜力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模型基础上对该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进行了耦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载荷突变激励下,系统振动过程中,最小膜厚、中心膜厚、最大油膜压力和最大油膜温度均出现拐点,该拐点出现的位置与润滑方程中瞬态项影响的强弱有关;在各润滑参数随着径向振动位移变化的轨迹中,会出现环状结构。该环状结构覆盖范围会随着转子径向刚度增加而减小,随着径向载荷或转子偏心距增加而增大;该环状结构形状会随着径向阻尼增加而变稀疏,随着转子转速增加而与稳态结果形状趋近。另外,转子转速增加,会导致径向振动位移幅值、扭转振动位移幅值和系统达到稳定的时间增加,而油膜摩擦力降低;轴承滚动体个数增加,会导致径向振动位移与油膜摩擦力降低,而系统振动频率增大。再次,基于遗传算法与多目标优化理论,以径向振动位移幅值、油膜温度和油膜摩擦力最小为优化目标,以轴承几何参数、系统工况与润滑剂参数为优化参数,建立了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协同优化模型。该优化模型克服了由于以往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模型未考虑热弹流润滑的影响,不能准确进行系统性能优化的局限。研究中通过分步优化主要影响参数,并将多目标优化转化为了单目标的优化,从而提高了优化效率。通过上述处理,可显着降低转子径向振动位移幅值、油膜温度和轴承摩擦力。最后,基于VB与Fortran混合编程,开发出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及优化分析软件。该软件由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设计两大模块组成,具有数值求解、数据导出和图形查看等功能,可实现计入热弹流润滑作用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分析及优化设计,该软件已交付有关应用单位。
杨邹宇[8](2019)在《基于Visual Basic和Fortran混合编程的有机光敏二极管相关问题建模仿真研究》文中指出近三十年来,有机光敏二极管已成为国际前沿科学领域。相对于其他的光电探测器,有机光敏二极管具有功能材料种类丰富、光敏波长可调控、成本低和可在柔性基底上制备等优点,在图像传感、光学通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然而,与有机光敏二极管的实验相比,有机光敏二极管的理论研究还远远不够。目前,有关电流密度,陷阱密度,迁移率和光敏性等器件数值计算模型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陷阱密度对有机器件电流密度值的影响拟合出迁移率参数,并通过改变有机光敏二极管的输入参数对器件的光敏性进行模拟计算。本论文取得的主要结论和创新如下:(1)通过VB调用Fortran进行混合编程,搭建人机交互友好的数据输入显示界面。(2)根据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理论分析了单能级陷阱与Frenkel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两种迁移率拟合模型。在混合编程显示界面输入器件相关参数,将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进行拟合,计算得出载流子迁移率。(3)通过分析并获得了随光强变化的有机光敏二极管电压电流特性计算模型,并且实验制备了酞菁铜-C60异质结光敏二极管作为比较。通过数据拟合获得了与实际数值相近的计算结果,并对器件的光敏性能进行一定的分析。通过本文建立的仿真模型软件,就可以获得与实验结果相近似的计算数值。这对器件结构分析、有机材料分析、器件的选型选材等具有实际应用意义。
李中科,赵慧娟,苏晓萍[9](2018)在《基于OpenCV的C/C++和Matlab计算机视觉混合编程》文中认为在计算机视觉研究领域,目前很多Matlab开源代码会调用依赖于Open CV采用C/C++语言编写编译生成的动态链接库。但因运行环境的差异,这些代码的运行往往需要重新编译生成新的动态链接库。由于涉及Matlab和Visual Studio两个工具混合编程,同时还有对Open CV库函数的依赖,重新编译相关的设置会给初学者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以具体实例给出几者混合编程和调试的步骤及注意事项,以期给初学者一个可操作的混合编程入门指导,使他们可以轻松实现混合编程,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以提高研究工作的效率。
宋金升[10](2018)在《海底输气管道的泄漏扩散模拟及可视化仿真软件开发》文中认为海底管道的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海底输气管道一旦发生泄漏将严重影响生产安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并产生极恶劣的社会影响。然而目前针对输气管道的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国内针对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问题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针对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规律进行研究,为海洋油气泄漏事故风险评估与应急处理提供依据。本文针对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问题展开相关研究,进行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并以此为基础开发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首先根据计算流体力学及生产实际建立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模型,以泄漏速度、泄漏孔径尺寸及洋流速度为影响因素,使用正交试验法设计了模拟试验方案,使用Fluent软件进行了试验模拟,模拟结果表明:泄漏气体的扩散运动规律与气泡羽流理论描述相符,在泄漏初始阶段,泄漏气体在泄漏孔上方积聚成气团,随着泄漏气体量的增加,气团向上运动并破碎成为与海水混杂的气泡羽流,水体中气体分布呈现清晰的气泡羽流特征。泄漏孔径尺寸及泄漏速度与初始气团大小呈正相关,与气泡羽流与海水的混杂程度呈负相关,其中泄漏孔径尺寸影响作用较明显。洋流速度对初始气团大小与气泡羽流混杂程度影响不明显。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泄漏速度与泄漏孔径尺寸为影响泄漏气体到达海面时间的显着因素;洋流速度与泄漏孔径尺寸均对泄漏气体扩散范围有影响,但均为非显着因素;对综合试验指标,泄漏孔径尺寸与洋流速度为显着因素,泄漏速度为非显着因素。其次,本文根据Fluent模拟结果建立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数据库,编写了Matlab程序对泄漏扩散模拟数据进行处理,简化了Fluent输出的ASCII码文件,生成了泄漏气体扩散影响范围数据点矩阵。同时,为了更精确地描述泄漏气体影响范围,引入边缘曲线修正系数,对泄漏影响范围边界曲线进行了修正,编写了边缘曲线拟合程序,实现了对查询区域是否受泄漏影响的判断。最后,对可视化仿真软件进行了功能模块划分,使用Matlab生成相应动态链接库文件,设置了软件开发环境,使用Matlab/C++混合编程方法,完成了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开发。
二、MATLAB与C/C++、FORTRAN语言混合编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ATLAB与C/C++、FORTRAN语言混合编程(论文提纲范文)
(1)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RELAP5 的应用与功能扩展 |
1.2.2 智能控制理论在核动力装置的应用 |
1.2.3 联合仿真系统设计与实现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基于RELAP5 的核反应堆一回路建模 |
2.1 RELAP5 程序结构分析 |
2.1.1 RELAP5 输入卡格式 |
2.1.2 RELAP5 程序整体结构 |
2.2 核反应堆一回路系统模型 |
2.2.1 核动力装置系统结构 |
2.2.2 反应堆原理与动态方程 |
2.2.3 蒸汽发生器原理与动态方程 |
2.2.4 稳压器工作原理 |
2.3 基于RELAP5 的一回路建模 |
2.4 本章小结 |
3 联合仿真系统数据交互与存储 |
3.1 联合仿真系统整体结构 |
3.2 RELAP5与MATLAB程序的数据交互 |
3.2.1 SOCKET通信原理与协议选择 |
3.2.2 RELAP5 程序端实现SOCKET通讯 |
3.2.3 MATLAB端实现SOCKET通讯 |
3.3 基于My SQL的数据存储 |
3.3.1 My SQL数据库特点 |
3.3.2 My SQL数据库实现数据存储 |
3.3.3 My SQL数据库索引优化 |
3.4 本章小结 |
4 联合仿真系统客户端设计 |
4.1 基于Qt的仿真系统前端设计 |
4.1.1 Qt程序使用优势 |
4.1.2 前端界面总体结构 |
4.1.3 登录界面实现 |
4.1.4 输入模块实现 |
4.1.5 运行程序与仿真结果查看 |
4.2 基于HTTP协议的WEB服务器 |
4.2.1 HTTP协议分析 |
4.2.2 WEB服务器实现 |
4.2.3 多线程优化WEB服务器 |
4.3 本章小结 |
5 联合仿真系统控制器设计与验证 |
5.1 RELAP5 原始控制器结构 |
5.2 SIMULINK中 RELAP5 原始控制器的实现 |
5.2.1 SIMULINK与 Base Workspace实时交互 |
5.2.2 联合仿真系统中实现控制器 |
5.2.3 升降负荷过程模拟 |
5.3 基于模糊控制理论的水位控制器设计 |
5.3.1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
5.3.2 水位控制器设计 |
5.4 水位控制器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混合编程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辅助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四旋翼无人机研究现状 |
1.3 关键技术与研究成果 |
1.4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辅助软件系统的整体方案 |
2.1 引言 |
2.2 辅助软件系统功能分析 |
2.2.1 软件概述 |
2.2.2 功能需求 |
2.2.3 开发平台的选择 |
2.3 MATLAB与 VC++混合编程技术 |
2.3.1 VC++调用MATLAB引擎 |
2.3.2 使用MATLAB编译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四旋翼无人机建模 |
3.1 引言 |
3.2 四旋翼飞行原理 |
3.3 四旋翼无人机建模 |
3.3.1 坐标系转换关系 |
3.3.2 外力平衡方程 |
3.3.3 外力矩平衡方程 |
3.3.4 旋翼电机模型 |
3.3.5 四旋翼无人机模型 |
3.4 非线性模型的线性化 |
3.5 姿态角速度传递函数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行实验及辨识设计 |
4.1 引言 |
4.2 飞行试验及数据处理 |
4.3 系统辨识设计 |
4.3.1 系统辨识 |
4.3.2 模型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参数优化辅助软件的设计实现 |
5.1 引言 |
5.2 FOLPD近似及ZIEGLER-NIHCOLS整定 |
5.2.1 FOLPD近似 |
5.2.2 Ziegler-Nihcols整定 |
5.3 PID控制器参数优化 |
5.4 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1 软件界面的设计实现 |
5.4.2 功能模块的设计实现 |
5.4.3 辅助软件的实验验证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未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核动力装置热工水力分析软件及仿真模型 |
1.2.2 基于RELAP5的二次开发 |
1.2.3 联合仿真方法研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核动力装置一回路系统数学模型 |
2.1 反应堆仿真数学模型 |
2.1.1 反应堆主要特点 |
2.1.2 反应堆动态方程 |
2.2 蒸汽发生器仿真数学模型 |
2.2.1 蒸汽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
2.2.2 自然循环蒸汽发生器数学模型 |
2.3 稳压器仿真数学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RELAP5的一回路仿真模型 |
3.1 一回路系统仿真建模 |
3.2 反应堆堆芯模型搭建 |
3.3 蒸汽发生器模型搭建 |
3.4 稳压器模型搭建 |
3.5 模型验证 |
3.6 本章小结 |
4 RELAP5与MATLAB的联合仿真系统设计 |
4.1 联合仿真系统的结构设计 |
4.2 RELAP5程序扩展 |
4.3 Intel Visual Fortran调用MySQL数据库实现 |
4.3.1 Intel Visual Fortran的优势 |
4.3.2 MySQL的优势 |
4.3.3 Intel Visual Fortran调用MySQL |
4.4 MATLAB端功能实现 |
4.5 前端页面的功能实现 |
4.5.1 MATLAB GUI介绍 |
4.5.2 前端主要功能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5 联合仿真系统的验证 |
5.1 典型控制器仿真验证 |
5.1.1 核电站的典型控制方法 |
5.1.2 RELAP5典型控制器 |
5.2 仿真控制系统设计 |
5.3 控制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SAGA和BP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论文主要工作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技术研究 |
2.1 VC++和MATLAB混合编程 |
2.1.1 VC++和MATLAB混合编程技术 |
2.1.2 MATLAB混合编程的优点 |
2.2 遗传算法 |
2.2.1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2.2.2 遗传算法的基本操作 |
2.2.3 遗传算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2.3 BP神经网络 |
2.3.1 BP神经网络的结构 |
2.3.2 BP神经网络训练过程 |
2.3.3 BP神经网络的优缺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AGA双重优化BP神经网络极值求取算法研究 |
3.1 正弦自适应遗传算法理论 |
3.2 BP神经网络结构确定 |
3.3 网络拟合和极值寻优求取 |
3.4 三种极值求取算法的实验与结果分析 |
3.4.1 实验准备 |
3.4.2 传统GABP极值求取算法 |
3.4.3 GA双重优化BP神经网络极值求取算法 |
3.4.4 SAGA双重优化BP神经网络极值求取算法 |
3.4.5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系统的实现 |
4.1 系统需求分析 |
4.2 样本数据来源及归一化处理 |
4.3 VC++和MATLAB混合编程的实现 |
4.3.1 VC++与MATLAB环境设置 |
4.3.2 VC++项目的创建 |
4.3.3 MATLAB神经网络函数功能分析 |
4.3.4 VC++与MATLAB接口函数应用分析 |
4.3.5 函数设计分析 |
4.4 极值求取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多源模型资源联合试验平台接口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仿真模型联合试验平台资源封装 |
2.1 引言 |
2.2 仿真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2.2.1 MATLAB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2.2.2 Simulink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2.3 仿真模型封装方法研究 |
2.3.1 MATLAB仿真模型封装 |
2.3.2 Simulink仿真模型封装 |
2.4 仿真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2.4.1 MATLAB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2.4.2 Simulink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统计模型联合试验平台资源封装 |
3.1 引言 |
3.2 统计模型接口规范分析 |
3.3 统计模型封装方法研究 |
3.4 统计模型封装通用DLL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源模型封装工具软件开发 |
4.1 引言 |
4.2 多源模型封装工具通用功能模块开发 |
4.2.1 需求分析 |
4.2.2 软件设计 |
4.3 MATLAB模型封装工具开发 |
4.3.1 需求分析 |
4.3.2 软件设计 |
4.4 Simulink模型封装工具开发 |
4.4.1 需求分析 |
4.4.2 软件设计 |
4.5 SPSS模型封装工具开发 |
4.5.1 需求分析 |
4.5.2 软件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应用验证 |
5.1 引言 |
5.2 应用背景、要求及验证方案 |
5.3 应用验证过程 |
5.3.1 构建试验资源 |
5.3.2 搭建试验系统 |
5.4 应用验证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有限变形下三维多晶金属弹塑性的随机数值均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概述 |
1.1.1 金属晶体结构的分类 |
1.1.2 晶体塑性理论的研究现状 |
1.1.3 非均质材料的研究进展 |
1.2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难点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有限变形下多晶体材料均化的相关理论 |
2.1 引言 |
2.2 晶体塑性变形理论 |
2.2.1 连续介质力学理论框架 |
2.2.2 晶体塑性变形运动学方程 |
2.2.3 本构方程及率相关硬化方程 |
2.3 基于平均场的数值均化理论 |
2.3.1 平均应变理论 |
2.3.2 平均应力理论 |
2.3.3 Hill平均场理论 |
2.4 宏观晶体塑性模型 |
2.4.1 Von-Mises晶体塑性模型 |
2.4.2 Hill晶体塑性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FEAP的多晶体微观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
3.1 引言 |
3.2 Voronoi图基本原理及性质 |
3.3 基于FEAP的多晶体微观结构几何建模 |
3.3.1 基于FEAP的多晶体精确几何模型的构建 |
3.3.2 基于FEAP的多晶体简化几何模型的构建 |
3.4 基于FEAP晶体弹塑性用户材料模型的二次开发 |
3.4.1 FEAP软件平台概述 |
3.4.2 用户材料模型的二次开发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BCC结构多晶体微观结构模型的验证 |
4.1 引言 |
4.2 多晶体晶粒取向定义方法及微观力学参数介绍 |
4.2.1 多晶体晶粒取向的定义方法 |
4.2.2 多晶体微观力学基本参数介绍 |
4.3 基于FEAP验证简化多晶体模型和精确多晶体模型的有效性 |
4.4 基于FEAP验证简化多晶体模型力学性能的影响因素 |
4.4.1 网格尺寸对多晶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4.4.2 晶粒平均尺寸对多晶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4.4.3 晶粒取向对多晶体力学性质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DC04 钢金属多晶体的随机数值均化分析 |
5.1 引言 |
5.2 DC04 钢多晶体表征体积单元尺寸的确定 |
5.3 基于蒙特卡罗思想的随机数值均化方法 |
5.3.1 材料参数随机不确定性的生成方法 |
5.3.2 获取有效参数的计算方法 |
5.4 不同载荷类型下的有效材料参数集 |
5.4.1 单轴拉伸载荷类型下的有效参数集 |
5.4.2 简单剪切载荷的有效参数集 |
5.4.3 三向剪切载荷的有效参数集 |
5.5 结果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计入热弹流润滑作用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研究及软件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2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建模研究 |
2.1 建模思想 |
2.2 计入油膜力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的动力学方程 |
2.3 计入滚动轴承—转子系统动力学影响的油膜力求解模型 |
2.3.1 油膜承载力求解模型 |
2.3.2 油膜摩擦力矩求解模型 |
2.4 油膜力求解方程的输入参数确定 |
2.4.1 滚动轴承载荷分布确定 |
2.4.2 卷吸速度及滑滚比确定 |
2.5 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确定 |
2.5.1 径向基神经网络结构与原理 |
2.5.2 神经网络输入输出参数确定 |
2.5.3 径向基神经网络有效性分析 |
2.6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耦合仿真模型确定 |
2.7 热弹流润滑模型验证 |
2.8 本章小结 |
3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耦合研究 |
3.1 滚动轴承瞬态润滑性能 |
3.1.1 瞬态油膜压力 |
3.1.2 瞬态油膜厚度 |
3.1.3 瞬态油膜中间层温度 |
3.2 转子径向刚度影响 |
3.3 转子径向阻尼影响 |
3.4 转子径向载荷影响 |
3.5 转子转速影响 |
3.6 轴承滚动体个数影响 |
3.7 转子偏心影响 |
3.8 滚动体角位置影响 |
3.9 本章小结 |
4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性能协同优化研究 |
4.1 协同优化总体思想 |
4.2 滚动轴承几何参数优化 |
4.2.1 多目标优化一般理论 |
4.2.2 以轴承几何参数为自变量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2.3 滚动轴承几何参数优化模型 |
4.3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的遗传算法优化方法 |
4.4 轴承几何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
4.5 分步优化方案验证 |
4.6 系统工况及润滑剂参数优化 |
4.6.1 以系统工况与润滑剂参数为自变量的神经网络预测模型 |
4.6.2 系统工况及润滑剂参数优化模型 |
4.7 系统工况参数与润滑剂参数优化结果分析 |
4.8 优化方法准确性验证 |
4.9 本章小结 |
5 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摩擦学及动力学分析软件实现 |
5.1 软件的总体设计方案 |
5.2 Visual Basic与 Fortran混合编程方法 |
5.3 软件主界面设计 |
5.4 软件输出界面设计 |
5.5 导出分析报告与数据文件设计 |
5.5.1 导出分析报告设计 |
5.5.2 导出数据文件设计 |
5.6 软件操作过程及结果展示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C.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8)基于Visual Basic和Fortran混合编程的有机光敏二极管相关问题建模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有机半导体 |
1.1.1 有机半导体与无机半导体的差别 |
1.1.2 有机半导体的发展 |
1.2 有机光电二极管 |
1.2.1 有机光敏二极管工作原理 |
1.2.2 有机光敏二极管主要性能参数 |
1.3 有机光敏二极管功能材料 |
1.3.1 有机功能材料 |
1.3.2 常用电极的功函数 |
1.4 有机光敏二极管制备 |
1.4.1 有机光敏二极管的结构 |
1.4.2 器件制备过程 |
1.5 混合编程的作用与发展 |
1.6 本文的工作简介 |
2 Fortran6.5与Visual Basic2010 的介绍及其混合编程 |
2.1 Fortran介绍 |
2.1.1 Fortran的编程基础 |
2.1.2 静态链接库的建立方法 |
2.1.3 动态链接库的建立方法 |
2.2 Visual Basic2010 介绍 |
2.2.1 Visual Basic2010 的发展历史 |
2.2.2 Visual Basic2010 的编程基础 |
2.3 Fortran6.5& Visual Basic2010 混合编程 |
2.3.1 VB和 Fortran混合语言编程的要点 |
2.3.2 VB程序调用Fortrab动态链接库 |
2.4 VB计算程序与Excel之间的数据读写设计以及TXT文件的生成 |
2.4.1 Microsoft Office Excel简介 |
2.4.2 VB与 Excel相互间数据的读写设计基本介绍 |
2.4.3 对于VB计算产生的数据处理及txt文件的生成 |
2.5 本章小结 |
3 有机功能薄膜迁移率分析 |
3.1 有机半导体薄膜迁移率的常见测量方法 |
3.1.1 光生载流子的飞行时间法 |
3.1.2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
3.1.3 阻抗谱传输线模型法 |
3.2 指数分布陷阱与陷阱电荷限制电流传导 |
3.3 单能级陷阱与Frenkel空间电荷限制电流传导 |
3.3.1 具有单能级陷阱的空间电荷限制电流[83] |
3.3.2 Frenkel效应 |
3.3.3 具有Frenkel效应的空间电荷电流 |
3.4 VB-Fortran混合编程SCLC分析软件 |
3.5 NPB薄膜迁移率分析 |
3.5.1 指数分布陷阱SCLC与常数迁移率 |
3.5.2 Frenkel效应SCLC与随电场强度变化的迁移率 |
3.6 本章小结 |
4 光敏二极管电流-电压特性分析 |
4.1 有机光敏二极管等效电路 |
4.2 有机光敏二极管电流电压特性计算 |
4.3 单层有机光敏二极管模型VB显示界面 |
4.4 应用案例——酞菁铜-C60 异质结光敏二极管分析 |
4.4.1 器件结构与电流-电压特性表征 |
4.4.2 电流-电压特性曲线拟合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9)基于OpenCV的C/C++和Matlab计算机视觉混合编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C++文件创建及编译 |
1.1 C/C++Mex文件的创建 |
1.2 mex文件的编译 |
2 MEX类型文件执行和联合调试 |
2.1 在Matlab中调用MEX类型文件 |
2.2 Matlab和VS2012联调C/C++程序 |
3 结束语 |
(10)海底输气管道的泄漏扩散模拟及可视化仿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海底管道泄漏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可视化仿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理论基础研究 |
2.1 气泡羽流理论概述 |
2.2 多相流模型基础 |
2.3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基本方程 |
2.4 海底输气管道气体泄漏速度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数值模拟及分析 |
3.1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模拟试验方案设计 |
3.1.1 正交表的选取 |
3.1.2 泄漏孔径尺寸参数选取 |
3.1.3 泄漏速度参数选取 |
3.1.4 洋流速度参数选取 |
3.2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模拟计算设置 |
3.2.1 泄漏模型及边界条件 |
3.2.2 计算参数设置 |
3.3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3.1 泄漏扩散过程分析 |
3.3.2 各因素对泄漏扩散过程的影响 |
3.3.3 方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值模拟结果处理与编程 |
4.1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数据库的建立 |
4.1.1 Fluent模拟结果后处理方法 |
4.1.2 Fluent模拟结果输出与存储 |
4.1.3 数据库文件的读取与简化 |
4.2 泄漏影响范围边界曲线拟合 |
4.2.1 泄漏气体数据边缘点提取 |
4.2.2 拟合曲线边缘修正 |
4.3 泄漏影响范围判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底输气管道泄漏扩散可视化仿真软件开发 |
5.1 可视化仿真软件的结构设计 |
5.1.1 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
5.1.2 软件功能模块划分 |
5.2 Matlab与 C++混合编程方法 |
5.2.1 C/C++程序调用Matlab |
5.2.2 C/C++程序调用Matlab |
5.3 可视化仿真软件详细设计与实现 |
5.3.1 Matlab生成动态链接库文件 |
5.3.2 项目编译环境配置 |
5.3.3 可视化仿真软件开发 |
5.4 可视化仿真软件操作实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Matlab READ_CASE函数程序 |
附录 B Matlab DATA_PROCESS函数程序 |
附录 C Matlab LEFT_CURVE_MATCH函数程序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四、MATLAB与C/C++、FORTRAN语言混合编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核动力装置联合仿真系统构建与控制器设计[D]. 杨富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混合编程的四旋翼无人机控制器辅助软件设计[D]. 方勋.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1)
- [3]核动力装置一回路联合仿真系统设计[D]. 蒋宽宽.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4]基于SAGA和BP网络的非线性函数极值求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张婕.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5]多源模型资源联合试验平台接口技术研究[D]. 曲梓瑄.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有限变形下三维多晶金属弹塑性的随机数值均化分析[D]. 薛寒冰.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7]计入热弹流润滑作用的滚动轴承—转子系统性能研究及软件实现[D]. 唐曦. 重庆大学, 2019(01)
- [8]基于Visual Basic和Fortran混合编程的有机光敏二极管相关问题建模仿真研究[D]. 杨邹宇. 中国计量大学, 2019(02)
- [9]基于OpenCV的C/C++和Matlab计算机视觉混合编程[J]. 李中科,赵慧娟,苏晓萍. 计算机时代, 2018(07)
- [10]海底输气管道的泄漏扩散模拟及可视化仿真软件开发[D]. 宋金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标签:matlab论文; bp神经网络matlab实例论文; 仿真软件论文; 混合结构论文; 电机转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