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立良好工作机制 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浅谈怎样当好行政机关中层领导(论文文献综述)
宋振磊[1](2021)在《Q市J区农村小学中层干部执行力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倩[2](2021)在《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是根本,校长是关键。随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校长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逐渐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成为决定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因素。因此,在中小学校长的培养上,尽管传统的培训方式能够帮助校长快速掌握工作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培养效率,但是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今天,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校长”这一职业的专业发展和社会对校长的期待了,我们需要对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实现校长职前培养的持续化、专业化和个性化。本文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对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进行探索,在以改革开放为时间节点的基础上追溯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两个时期内中小学校长的培养政策和培养制度,并且以哈尔滨市为例,从学历教育、职前教育管理实践和职前教育管理培训、升迁过程这四个维度来了解中小学校长的职前培养现状,发现目前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在校长培养机制、传统管理思想和校长专业发展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在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新机制上,笔者主要从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与微调、高等院校开展专业学习、中小学校创造培养条件和校长人才的自我培养与超越等这五个层面提出系统持续的中小学校长培养新机制,为校长队伍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
夏瑞文[3](2020)在《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为理顺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我国进行了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与商事制度改革,同时也是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和转变政府职能。本文以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为研究对象,以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实践为基础,通过阐明改革的现状、改革的成效、改革后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对基层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并初步提出欠发达基层改革优化思路。文成县是以旅游、农业为主产业的温州欠发达山区,其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从2014年开始,于2015年完成了三局合并,后于2019年组建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至此完成市场监管机构改革和职能整合。改革使文成县市场活力充分激发,同时新兴业态发展,但也使监管压力倍增。执法力量下沉基层,职能整合,带来了监管效能显着提升,但是探索中的改革依然未能解决一些问题,如改革后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晰、机构设置不合理、市场品牌培育难突破、执法依据不完备等。这有监管体制方面的原因,有监管主体的原因,也有监管执行方面的原因,希望能够在后续的改革中得到统筹解决。本文初步提出一些解决优化思路,如强化综合协同监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监管人员素质,提高执法队伍力量,优化品牌产业机制,加强法制机制完善等。希望能够对进一步深化基层市场监管体制改革、落实“大部制”改革的惠民政策、加强市场监管和维护市场秩序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邵小宁[4](2020)在《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以L县C镇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镇政府是我国基层行政机关,与群众关系密切,直接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更加广泛,政府更应该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来满足群众。然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在运行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进一步提升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水平,成为政府实现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课题。论文以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为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主要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访谈法。论文研究了L县C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完备、机构入驻全面、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需要加强和改进的方面,如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管理制度不规范、窗口缺乏统一管理、业务流程繁琐等。最后针对我国其他地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服务现状以及相关经验,借鉴其在管理制度、考核制度、培训宣传等方面的做法,进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包括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健全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规、完善监督考核机制、改进工作流程、上级机关充分赋权和增加主体参与,以推动C镇便民服务中心提高服务水平,推动乡镇政府的职能转变。
李凯赟[5](2020)在《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推进新时代税收现代化建设,更好的发挥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保障性作用,离不开一支专业过硬、勇于创新、敢于拼搏、奋发有为、充满活力的税务干部队伍。特别是2018年税务机构改革后,培养好、管理好、使用好、发展好这支队伍,责任重大,任务艰巨。税务部门一直很重视队伍建设工作,在管理方面多有创新,但是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部分,受体制、观念、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在实施效果方面不太理想。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正步入全新的信息化时代,这也为税务部门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注入了新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推出了数字人事这一创新管理手段。数字人事作为干部综合管理机制,它涵盖了入职、日常考评、组织绩效关联、培训、晋升、奖惩等各个方面,体系庞大,内容众多,层级广泛,它的推行可以有效提升税务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笔者从2014年开始在税务部门专职从事绩效管理工作,从最开始的组织绩效管理到个人绩效管理再到后来的数字人事,亲身参与了税务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特别是绩效管理方面的一步步探索和实践。本文就是立足于笔者自己的工作实际,在学习到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的指导下,立足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基于数字人事分析该局目前在传统人事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同时结合这一创新手段,开展其对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有效性分析,最后从数字人事的先进理念引导、信息化改进、个人成长账户建设、客观数据运用、智能化分析等角度,提出对该局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的对策建议。笔者选用数字人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的切入点,是因为虽然它目前仅在税务部门推行,但它所蕴含的现代管理理念和采用的新信息化手段,对整个行政机关干部管理体系的改革都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当下,乘着国家大数据战略东风,通过数字人事这一先进手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正当其时。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可以对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完善提供帮助,特别是在解决机构改革后干部队伍管理问题方面起到作用,着力实现税务部门人才管理的高效化、智能化、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助力新时代高质量税收现代化建设。
李鑫灏[6](2020)在《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方略研究 ——基于广东省党政机关624个样本》文中研究说明副职领导是我国党政机关内部的行政领导职务,肩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既要辅佐好正职领导,又要体恤部属职工,在一定程度上,将副职领导当作单位内部组织管理运行的“润滑剂”、“中介器”一点也不为过,能有效激发党政机关生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所以一直以来,副职领导的重要性在各种文献和研究中一直在强调,然而副职领导往往没有意识到自身的定位价值,副职领导应该如何将优势和长处无法集中发挥出来均没有得到高度的关注。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领导干部政治思想、理论运用、领导能力、纪律教育等要求日益严格,身处其中的副职领导行政责任也在日趋加重,从而副职领导显现出越来越强的负能量,长期积累起来便演化成具有普遍性、独特性、连续性、长远性等特征的负向辨识度,损伤了副职领导的形象和魅力建立与维护,挫败了副职领导的工作积极性和生活幸福感。本论文以广东省为例,抽样采集了遍及省属21个地级市不同级别党政机关624个副职领导样本,依据领导特质理论、正副职领导权力距离维度理论、情境型领导理论,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定性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建立起本论文的理论内涵与依据、分析策略制定必要性和可行性、阐述样本基本情况、开展实证分析、制定具体策略,试图让比较抽象、晦涩的负向辨识度概念变得更加量化、细化和具体化。首先,通过对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等概念的研究,更加明确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其次,通过从抽样样本获取的直观数据,客观地从副职领导对负向辨识度的了解、晋升自信、上下级关系等一些侧面角度出发,探寻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现状;接着,依据相关文献资料设立机构设置、压力来源、工作状况、生活状态、资源获取、领导认可、权益保障这几个自变量,主要采取SPSS中聚类和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分析自变量与负向辨识度的关系,对不同程度的负向辨识度进行分析;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关的应对优化策略,提高规避副职领导的负向辨识度的执行力。
倪猛猛[7](2020)在《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自2014年以来,中国国家税务总局全面推行税务系统绩效管理改革,然而推进这项新生事物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任务:一方面中国税务干部人数众多,税务系统有近80万名税务干部,约占中国公务员总数的十分之一;另一方面税务工作是国家极重要的政府职能,税务机关征收财政资金,引导经济社会发展,调节贫富差距,可以说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税务系统急需引进绩效管理这种高效的管理模式,充分激发税务机关潜能,提高全体税务干部战斗力,齐心协力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从2013年底开始,中国税务机关立足税务系统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内外各大学者关于服务型政府和公共行政部门绩效管理的研究成果,对实施绩效管理理论进行了研究探索。我们可以肯定税务系统利用目标管理理论、关键指标理论、成就激励理论和PDCA循环理论等管理理论相结合,经过与实际工作不断磨合升级,已经取得了举世曙目的成绩。税务机关现在实行的这种多个管理理论相结合组成的绩效管理模型,优缺点互补,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2018年中国税务系统的绩效管理改革入选世界银行公共部门全球绩效报告优秀案例。D市C县税务局作为税务系统的基层局,以绩效考核为抓手,平稳高效的完成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金税三期上线、国地税机构改革和减税降费等一系列历史性税务任务,但是绩效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研究并解决。本文以D市C县税务局为研究对象,对基层税务局实行绩效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优化建议,通过绩效考核在该局的实际运行情况,结合问卷和访谈等调查方式,分析归纳出绩效管理考核在指标编制中的问题、绩效管理考核评估环节的问题、绩效管理结果的运用、激励问题和绩效管理“灵魂层次”的文化建设问题。结合这些实际问题利用各类理论,提出了通过改进绩效考核指标、创新绩效考评方法、公平绩效结果应用、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绩效文化建设等措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从而促进税务部门职能转变,提升税务系统行政效能,以此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和发展。
付建勇[8](2020)在《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文中指出我国各学段校长专业标准落地实践以来,校长专业发展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西部农村校长坚守着农村教育的主阵地,他们的专业发展水平对实现教育公平、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研究这一群体的专业发展状况,真实地了解他们的成长需求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我国中西部农村校长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其中,调查研究部分对来自我国中西部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农村校长进行调研,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83份;结合问卷调研情况选取9位校长作为访谈对象。结合问卷调研部分和访谈调研部分对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整体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通过调研发现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成长情况:在对校长专业理解和专业认识方面:职业动机明确、教育目标突出儿童成长、办学目标符合社会主义办学要求;在专业知识与专业方法方面:校长职责知识多样化、教育决策权力有限;在专业能力与专业行为上工作时间繁重且分配不合理,与学生和家长接触时间占比低,能够用于自我提高的时间较短和自我发展的机会较少。本文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和访谈结果,并结合中西部农村校长的特点、成长需求和困惑之处,提出提升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能力的建议:中央政府做好顶层设计,保障教育投入;地方政府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配套设施;相关高校做好理论指导,完善培训体系;社会团体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个体层面树立教育理想,促进自我发展。
孟维飞[9](2019)在《基于目标管理的S监狱警察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发展期各类矛盾凸显,监狱在押犯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且罪犯的年龄结构、教育程度、犯罪手段不断变化,监狱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监狱针对罪犯的改造手段已经从过去的劳动改造转向以政治改造为主,改造任务逐渐转为对罪犯世界观、价值观的改造,提升他们对党、对国家、对民族、对宪法和法律的认同感。由此一来,监狱警察的工作性质和方法发生了转变,对其岗位职责的要求也势必发生变化。因此,构建一套基于目标管理的监狱警察绩效考评体系,是建设一支专业化监狱警察队伍的客观要求,是实现“打造世界最安全监狱”目标的必然选择。论文对S监狱警察绩效考核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将监狱主体责任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在明确权重占比,完善考核的标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考核体系的5个一级指标、15个二级指标,按照监狱警察职级做权重分配,在此基础上,利用360考核法对新构建的监狱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摸底检验,以此解决以往绩效考核中出现的考核指标模糊、形式单一、内容泛化等问题,从而提高警察参与度,持久激发警察工作活力,同时采取激励保障措施,为方案实施提供政策支持。
郜清攀[10](2019)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推动农民群体的公共服务需求不断升级。而当前中国农村地区相对落后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却愈益无法满足农民群体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要。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农业农村进一步发展的战略目标的同时,也为当前农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事业提出了一系列新目标、新要求,使人们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认识水平上升至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乡镇政府处于国家与农村社会交互作用的关键节点,是连接政府与农民的中枢和纽带。乡镇政府作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组织者、协调者和践行者,不仅负责各项具体农村公共服务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决定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发展方向和总体水平。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对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乃至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现阶段,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服务内容结构性失衡、服务供需脱节以及服务效能滞后,成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现农业农村全面振兴的制约因素。鉴于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从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意义出发,以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为依据,系统分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现状及能力不足表现的考察,从不同视角探析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内外加强基层政府改革的实践经验,以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指导,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本文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对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等进行了阐释。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由五章内容构成。第一章,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理论成果,详细考察了政府、乡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概念。基于乡村振兴的概念、内涵与基本要求,全面考察了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历史渊源、现实依据、时代背景及其意义。并从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服务型政府理论以及治理和善治理论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从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以及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三个方面系统阐释了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第二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分析。基于“要素构成—内部结构—外显结构”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两个维度系统考察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结构,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要素条件的检视,深入透析了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与其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之间的互动机理。在此基础上,以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目标和理念为指导,从静态(结果)和动态(过程)两个维度设计了一套用以测量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章,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基层群众的服务需求、满意度和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三个方面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在不同服务领域的具体表现进行系统考察。立足于实证分析的成果,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当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困境,从政府职能定位、财权与事权关系、考评机制、供给方式、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系统阐释了造成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第四章,对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的分析。基于比较研究的视角,结合国内外不同地区的实践,详细探讨了国内一些乡镇政府在公共服务集约化、市场化、民主化、信息化等多个方面的改革实践,以部分西方发达国家为例,从政府向市场放权、政府之间放权、政府向社会放权三个维度,系统考察了西方发达国家在公共服务市场化、分权化、社会化改革等领域的实践创新。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了上述实践在政府组织机构改革、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间权责划分以及社会组织培养等方面对现阶段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启示。第五章,以乡村振兴战略的若干发展理念为指导,明确加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和基本原则,进而从乡镇政府的行政体制改革、财政管理体制、人才队伍建设、服务供给机制、服务供给模式等多个层面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出针对性措施。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从整体上对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了概况、总结及展望。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可分为内部结构和外显结构。内部结构是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本身所凭借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要素。外显结构表现为两个方面:从服务结果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社会保障服务能力、文化教育服务能力、生态环境服务能力、基础设施服务能力和公共安全服务能力。从服务过程来看,包括乡镇政府的民意聚合与甄别能力、资源获取与配置能力、公共决策和执行能力、监督问责与评估能力、民意诉求回应能力。第二,影响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要素条件包括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策略性要素四个方面。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形成就是通过乡镇政府的体制性要素、制度性要素、主体性要素以及策略性要素的有机结合和共同作用,将政府潜在的权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种资源转化为政府各种外显公共服务能力的过程。第三,通过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现状的分析可知:从服务内容来看,首先,医疗卫生条件、养老保障服务、公共卫生安全以及污水治理属于基层群众最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的领域;其次,道路交通、基础教育、合作医疗保险属于基层群众比较关心,同时也是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强的领域;再次,在水电气供给、社会治安、生产安全、贫困救助、农田水利、垃圾处理、自然灾害防治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但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良好;最后,在法律援助、失业救济、公共文化、环境绿化等领域,基层群众的需求不显着,同时乡镇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表现较差。从服务过程来看,乡镇政府在民意聚合与甄别、公共决策与执行、监督问责与评估、对民意诉求的回应等方面的能力表现尽管较为平衡,但普遍偏低,在资源获取与配置方面的能力存在明显不足。第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具体表现在:一是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规模不足,二是服务内容存在着结构性失衡,三是乡镇政府对公共服务职能的认识模糊清晰,四是服务供给脱离农村基层社会的实际需要,五是乡镇政府应对基层群众服务需求升级的能力不足。究其原因,制约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体制性因素包括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财权与事权不匹配;制度性因素主要表现为绩效考核与评估机制不健全;主体性因素主要是指乡镇政府服务人员的结构不合理以及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欠缺;策略性因素主要表现为乡镇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一。第五,针对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路径,应当以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为目标要求,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促进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基本原则,逐步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具体而言,一是推进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二是完善以服务为导向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三是加强乡镇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建立群众广泛参与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五是探索多元主体协同的服务供给模式。
二、建立良好工作机制 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浅谈怎样当好行政机关中层领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良好工作机制 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浅谈怎样当好行政机关中层领导(论文提纲范文)
(2)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问题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的问题 |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理论基础 |
(一)校长成长阶段理论 |
(二)专业发展理论 |
(三)社会升迁理论 |
五、概念界定 |
(一)中小学校长 |
(二)培养机制 |
六、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七、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我国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的发展历程 |
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阶段 |
(一)任用标准 |
(二)选拔方式 |
(三)培训工作 |
二、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 |
(一)任用标准 |
(二)选拔制度 |
(三)培训制度 |
第三章 哈尔滨市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调查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设计 |
(二)调查实施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一)中小学校长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三)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的整体情况 |
(四)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现状 |
(五)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的差异分析 |
(六)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四章 现有培养机制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一)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效果不均衡 |
(二)学历教育缺乏专业引领 |
(三)职前教育管理实践相对封闭 |
(四)各类机构的校长培养工作缺乏统筹性 |
二、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校长培养机制不健全 |
(二)传统管理思想的制约 |
(三)校长专业发展实力不足 |
第五章 创新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 |
一、国家制度建设与引领 |
(一)整体规划校长培养路径 |
(二)完善校长管理制度 |
(三)健全动态长效的监测管理体系 |
二、地方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落实与微调 |
(一)确立校长培养机构的责任制度 |
(二)建立区域校长人才储备库 |
(三)整合区域内的校长培养资源 |
(四)积极培育社会培养机构 |
(五)给予校长自我成长的空间 |
三、高等院校引导专业学习 |
(一)课程内容设置合理 |
(二)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
(三)重视专业精神的培养 |
四、中小学校创造培养条件 |
(一)成立学校管理后备人才的“黄埔军校” |
(二)提供岗位实践机会 |
(三)定期举办管理交流分享会 |
五、校长人才的自我培养与超越 |
(一)转变思想观念 |
(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
(三)重视实践反思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中小学校长职前培养机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市场监管 |
2.1.2 市场监管体制 |
2.1.3 政府规制 |
2.1.4 营商环境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政府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公共治理理论 |
3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现状 |
3.1 我国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的历程 |
3.1.1 地方层级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
3.1.2 国家层级的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实践 |
3.2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历程 |
3.2.1 文成县简介 |
3.2.2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之路 |
3.3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内容 |
3.3.1 机构设置 |
3.3.2 职责调整 |
3.3.3 职能配置 |
3.4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成效 |
3.4.1 监管体制得以更加完善 |
3.4.2 食安文成得以深化创建 |
3.4.3 营商环境得以大幅优化 |
3.4.4 掌上执法得以强化效能 |
3.4.5 基层监管得以增加力量 |
3.4.6 维权纠纷得以有效解决 |
4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
4.1.1 机构融合仍需有效磨合 |
4.1.2 执法人员面临超压力 |
4.1.3 市场特色品牌培育难以突破 |
4.1.4 执法依据不完备 |
4.2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监管改革缺少统一标准 |
4.2.2 监管体制仍由政府主导 |
4.2.3 改革后市场缺少事中事后监管 |
4.2.4 执法力量仍较薄弱 |
4.2.5 地方品牌培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
4.2.6 立法滞后于监管体制改革 |
5 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优化对策 |
5.1 构建监管制度保障体系 |
5.1.1 强化综合协同监管 |
5.1.2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
5.2 整合市场监管执法队伍 |
5.2.1 加强监管人员培训 |
5.2.2 推进监管配套建设 |
5.3 推动地方标志品牌建设 |
5.3.1 培育主体品牌意识 |
5.3.2 优化品牌产业机制 |
5.4 更新市场监管法治体系 |
5.4.1 加快法律体系的完善 |
5.4.2 加快法治机制的完善 |
6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以L县C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现状 |
2. 国内研究现状 |
3. 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五)案例背景 |
一、相关概念与相关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1. 乡镇政府 |
2. 乡镇便民服务中心 |
(二)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相关理论 |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 无缝隙政府理论 |
二、C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C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服务的现状 |
1. 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2. 服务部门入驻现状 |
3. 业务流程公开现状 |
4. 管理制度制定现状 |
(二)服务中心开展服务取得的成效 |
1. 改进服务方式 |
2. 健全工作制度 |
3. 规范服务流程 |
4. 成立村级代办 |
(三)C镇便民服务中心服务存在的问题 |
1. 窗口人员服务水平不均 |
2. 窗口人员工作重、激励少 |
3. 管理制度不规范、不统一 |
4. 业务流程繁琐 |
三、C镇便民服务中心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服务人员水平有限 |
1. 观念认识不到位 |
2. 服务能力有限 |
(二)管理制度不完善 |
1. 管理制度松散 |
2. 法律规范不健全 |
(三)监督考核不健全 |
1. 监督机制不健全 |
2. 考核机制不健全 |
(四)工作流程待改进 |
1. 审批流程改造不到位 |
2. 电子政务平台不成熟 |
四、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相关经验借鉴 |
(一)滨州市沾化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做法及启示 |
1. 健全工作人员管理制度 |
2. 完善考核制度与规范 |
3. 定期进行业务培训 |
(二)威海市文登区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做法及启示 |
1. 健全部门协调配合机制 |
2. 注重电子化建设 |
3. 定期开展服务和宣传 |
五、C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对策建议 |
(一)提高服务意识和业务能力 |
1. 提高工作人员服务意识 |
2. 提高工作人员业务能力 |
(二)健全管理制度、法律法规 |
1. 健全管理制度 |
2. 健全法律法规 |
(三)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
1. 加强内部监督与外部监督 |
2. 完善考核、奖励制度 |
(四)改进工作流程、完善电子政务 |
1. 优化办事流程 |
2. 完善互联网服务平台 |
(五)上级机关充分赋权、增加主体参与 |
1. 适当下放审批权限 |
2. 发挥党员、志愿者代办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及理论 |
一 人力资源管理概念 |
二 行政机关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
三 数字人事的基本概念 |
第三节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四 研究的思路框架 |
第二章 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
第一节 S税务局基本情况 |
一 机构设置情况 |
二 人员构成情况 |
第二节 S税务局现行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
一 侧重年轻职工的人才管理规划 |
二 凡进必考的招录选拔机制 |
三 相对完善的职工培训体系 |
四 基本固定的薪酬福利制度 |
五 较为创新的绩效管理模式 |
六 创造性的数字人事管理模式 |
第三章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情况 |
一 问卷调查情况 |
二 实地访谈情况 |
第二节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
一 能力培养体系不健全 |
二 人力资源配置不均衡 |
三 缺乏有效的考评机制 |
四 奖惩激励作用发挥不足 |
五 信息化智能程度还不够 |
第三节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一 管理理念滞后 |
二 行政体制制约 |
三 管理模式弊端 |
四 改革叠加影响 |
第四章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数字人事对人力资源管理优化的有效性分析 |
一 数字人事是转变传统人事管理的有效契机 |
二 数字人事系统是提高管理信息化的有效手段 |
三 数字人事是激发干部个人成长的有效动力 |
四 数字人事是确保科学客观考评的有效保障 |
五 数字人事是充分体现正向激励的有效导向 |
六 数字人事是早日实现智能分析的有效途径 |
第二节 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 |
一 以先进理念为支撑,达到科学化管理流程再造 |
二 以数字系统为切入,着力增强管理信息化水平 |
三 以个人账户为基础,搭建好税务干部成长平台 |
四 以客观数据为保障,努力提升考核考评公正度 |
五 以激励奖惩为重点,打破结果运用的“大锅饭” |
六 以科学分析为突破,实现干部队伍管理智能化 |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实地访谈问题提纲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方略研究 ——基于广东省党政机关624个样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及架构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架构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理论内涵与依据 |
2.1 理论内涵 |
2.1.1 副职领导 |
2.1.2 辨识度 |
2.1.3 负向辨识度 |
2.1.4 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 |
2.2 理论依据 |
2.2.1 领导特质理论 |
2.2.2 正副职领导权力距离维度理论 |
2.2.3 情境型领导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3.1 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必要性 |
3.1.1 为领导形象提升提供理论前提 |
3.1.2 为党政机关发展明确要求 |
3.1.3 为机构改革制度奠定战略导向 |
3.2 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可行性 |
3.2.1 理论可参性 |
3.2.2 策略可采性 |
3.2.3 效果可观性 |
3.2.4 方法可行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党政机关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现实考察 |
4.1 副职领导的基本概况 |
4.2 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基本特征 |
4.2.1 普遍性 |
4.2.2 独特性 |
4.2.3 持续性 |
4.2.4 长远性 |
4.3 党政机关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具体实践 |
4.3.1 把握改革先机撬动人才资源 |
4.3.2 注重科学发展适配正副比例 |
4.3.3 加大管理监督防御稳定显效 |
4.3.4 创新选人用人适应时代需要 |
4.4 党政机关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存在问题 |
4.4.1 内部管理思想传统陈旧 |
4.4.2 个人调适困难和机关不重视 |
4.4.3 相关配套机制不完备 |
4.4.4 推行政策不合理不公平 |
4.4.5 部门间沟通协调不顺畅 |
4.4.6 工作问责考核比较虚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党政机关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问卷调研与统计分析 |
5.1 问卷调研的基本情况 |
5.1.1 样本的选取考虑及调研问卷的内容 |
5.1.2 问卷调研的统计情况 |
5.2 问卷调研的统计分析 |
5.2.1 样本的自变量阐释分析 |
5.2.2 建立影响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自变量的系统结构 |
5.2.3 样本的原始数据转换 |
5.2.4 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广东省党政机关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的优化策略 |
6.1 策略优化的目标与原则 |
6.1.1 策略优化的目标 |
6.1.2 策略优化的原则 |
6.2 策略优化的具体路径 |
6.2.1 党政机关构建更有利于副职领导成长的条件和环境 |
6.2.2 正职领导善用巧用副职领导,发挥更大价值 |
6.2.3 副职领导直面现实表现,争当规避负向辨识度“五大”能手 |
6.2.4 社会公众应提高对副职领导的认可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广东省党政机关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研究调查问卷 |
附表一 广东省党政机关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问卷调查反馈信息表 |
附表二 广东省党政机关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SPSS分析导入信息表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综合论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绩效 |
2.1.2 绩效管理 |
2.1.3 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目标管理理论 |
2.2.2 关键指标理论 |
2.2.3 成就激励理论 |
2.2.4 PDCA循环理论 |
3 D市C县税务系统绩效管理现状分析 |
3.1 D市C县税务局 |
3.1.1 D市C县税务局简介 |
3.1.2 D市C县税务局的机构设置 |
3.2 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体系 |
3.2.1 2019年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基本情况 |
3.2.2 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工作流程 |
3.3 实施绩效管理取得的成效 |
3.3.1 干部队伍作风有效转变 |
3.3.2 纳税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
3.3.3 全面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
3.3.4 为创先评优、选人用人提供了依据 |
4 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现状调查分析 |
4.1.1 问卷调查情况 |
4.1.2 访谈调查情况 |
4.2 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绩效文化氛围不够浓厚 |
4.2.2 考核指标编制不良 |
4.2.3 绩效打分不公平 |
4.2.4 绩效沟通不够到位 |
4.2.5 激励措施缺失 |
4.3 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绩效考核指标可评性不高 |
4.3.2 绩效管理考评评估环节需要改进 |
4.3.3 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不充分 |
4.3.4 绩效管理理念未深入人心 |
5 完善基层税务部门绩效管理的建议 |
5.1 进一步优化绩效考核指标 |
5.1.1 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应纵横充分双向沟通 |
5.1.2 绩效考核指标应把握关键性 |
5.1.3 绩效考核指标应具针对性、可比性和创新性 |
5.2 灵活进行日常绩效考核管理 |
5.2.1 加强指标节点监控 |
5.2.2 注重绩效考核指标的日常分析 |
5.2.3 强化督导检查和沟通反馈 |
5.3 完善绩效结果应用 |
5.3.1 加强绩效结果反馈 |
5.3.2 充分利用薪酬激励作用 |
5.4 创新绩效管理“灵魂”层次的建设 |
5.4.1 提升绩效考核制度的顶层设计层次 |
5.4.2 重视绩效管理培训的作用 |
5.4.3 “物化”税务系统绩效文化 |
5.4.4 打造专业的绩效管理团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8)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研究背景 |
(一)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政策导向 |
(二)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时代呼唤 |
(三)提升农村校长专业发展水平是现实需求 |
二 研究意义 |
(一)实践意义:探寻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的路径 |
(二)理论意义:探寻不同区域校长群体专业发展规律 |
三 概念界定 |
(一)中西部农村校长 |
(二)校长专业发展 |
(三)校长专业标准 |
四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五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三)案例研究法 |
六 研究框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内容 |
(三)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新时代教育发展与校长专业发展 |
一 新时代教育发展 |
(一)新时代 |
(二)新时代基础教育论述 |
二 校长专业发展 |
(一)校长专业发展基本内涵 |
(二)校长专业发展影响因素 |
(三)校长专业发展的阶段性 |
(四)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联系 |
三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
一 调查问卷的选取与实施 |
(一)问卷基本情况 |
(二)问卷样本情况 |
二 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 |
(一)校长问卷基本情况 |
(二)校长专业发展现状 |
(三)校长参与培训情况 |
三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个案分析 |
一 样本基本情况 |
二 中西部农村校长访谈结果 |
(一)成长通道 |
(二)职前经历 |
(三)任职体验 |
(四)困惑之处 |
(五)发展需求 |
三 中西部农村校长整体情况概述 |
(一)基于校长个体的分析 |
(二)基于校长群体的分析 |
四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一 中央政府:借鉴他国经验,做好顶层设计 |
(一)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实施校长资格证制度 |
(二)完善教育投入机制,向乡村校长群体倾斜 |
(三)稳定农村校长队伍,提升农村校长幸福感 |
二 地方政府:引进优秀人才,完善配套制度 |
(一)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增加校长队伍活力 |
(二)变革校长选拔制度,变任命制为聘任制 |
(三)完善校长发展制度,促进校长专业发展 |
(四)调整校长考核制度,增加校长的获得感 |
(五)减少行政过多干预,发挥校长的自主性 |
三 相关高校:做好理论指导,完善培训体系 |
(一)高校担负重任,理论引领成长 |
(二)号召教师参与,盘活高校资源 |
(三)积极创新模式,增加培训实效 |
四 社会团体:营造良好氛围,搭建交流平台 |
(一)宣传优秀校长榜样,增加校长身份荣誉 |
(二)吸引社会团体关注,营造校长成长氛围 |
(三)搭建校长交流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共通 |
五 个体层面:树立教育理想,促进自我发展 |
(一)强化乡村教育追求,坚持教育信念 |
(二)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努力提升自我 |
(三)及时反思自我成长,实现学校发展 |
六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问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9)基于目标管理的S监狱警察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2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 |
2.1 概念界定 |
2.1.1 公共管理含义 |
2.1.2 绩效管理含义 |
2.1.3 激励理论含义 |
2.1.4 目标管理含义 |
2.2 绩效与政府绩效 |
2.3 监狱警察绩效考核 |
2.3.1 监狱警察 |
2.3.2 监狱属性 |
2.3.3 监狱警察的绩效考核 |
2.4 绩效考核方法 |
2.4.1 目标管理法 |
2.4.2 关键绩效指标法 |
2.4.3 360 度考核法 |
2.4.4 胜任力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S监狱警察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1 S监狱概况 |
3.1.1 S监狱简介 |
3.1.2 组织人员架构 |
3.2 绩效考核现状分析 |
3.2.1 绩效考核工作程序 |
3.2.2 绩效考核方法和标准 |
3.2.3 绩效考核过程和结果 |
3.3 现行绩效考核体系存在的问题 |
3.3.1 内容泛化,考核不够客观 |
3.3.2 方法单一,考核不够完善 |
3.3.3 机制缺失,激励不够有效 |
3.3.4 反馈不足,导向不够明确 |
3.4 绩效考核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4.1 考核体系前期调研不充分 |
3.4.2 人性化管理理念尚未形成 |
3.4.3 指标量化不够科学 |
3.4.4 奖惩机制不够健全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目标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构建 |
4.1 绩效体系构建思路 |
4.1.1 构建新体系的目标 |
4.1.2 绩效体系设计思路 |
4.1.3 构建指标设置原则 |
4.1.4 构建体系的设计方法 |
4.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
4.2.1 总目标的分解 |
4.2.2 指标要素的选取 |
4.3 指标体系设计标准 |
4.3.1 通用指标体系与标准 |
4.3.2 差异化考核指标体系与标准 |
4.3.3 否定性标准 |
4.4 指标权重设定 |
4.4.1 高层领导考核指标权重的设定 |
4.4.2 中层领导考核指标权重的设定 |
4.4.3 一般干警考核指标权重的设定 |
4.5 绩效考核方法 |
4.5.1 评价方法 |
4.5.2 绩效测评表设计 |
4.5.3 绩效考核打分表设计 |
4.6 考核范围和时间的设定 |
4.6.1 考核周期设定 |
4.6.2 考核流程步骤 |
4.7 考核指标体系的检验与修正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S监狱警察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保障 |
5.1 营造良好的绩效考核环境 |
5.2 以目标控制为平台,抓好日常考核 |
5.3 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
5.4 建立绩效考核监督体系 |
5.5 健全考核结果使用制度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创新 |
(二)研究不足 |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基本理论分析 |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乡镇政府、政府能力与公共服务 |
(二)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与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
(三)乡村振兴战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
(二)公共产品提供和生产分离理论 |
(三)服务型政府理论 |
(四)治理和善治理论 |
三、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
(一)是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 |
(二)是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三)是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由之路 |
第二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构建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依据 |
(一)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内部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外显结构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形成的要素条件 |
(一)体制性要素 |
(二)制度性要素 |
(三)主体性要素 |
(四)策略性要素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基于结果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二)基于过程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标体系构建 |
第三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归因 |
一、调查数据和资料的来源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调查 |
(三)实地调查 |
二、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发展现状的考察 |
(一)对农民群体公共服务需求的考察 |
(二)基于满意度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基于供给过程的公共服务能力考察 |
三、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综合表现 |
(一)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
(二)服务供给内容的结构性失衡 |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认知模糊 |
(四)脱离农村基层社会实际需要 |
(五)应对服务需求升级能力不足 |
四、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不足的归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发展定位不明确 |
(二)政府的财权和事权不匹配 |
(三)人才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
(四)政府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 |
(五)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不科学 |
第四章 国内外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与经验启示 |
一、国内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政务中心”:公共服务集约化改革 |
(二)“以钱养事”: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三)“民主恳谈”:公共服务民主化改革 |
(四)“互联网+”:公共服务信息化改革 |
二、国外提升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改革实践 |
(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 |
(二)地方政府分权化改革 |
(三)公共服务社会化改革 |
三、国内外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经验启示 |
(一)优化乡镇政府的组织结构 |
(二)促进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 |
(三)合理划分政府间权责关系 |
(四)积极培育服务类社会组织 |
第五章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对策探讨 |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目标要求 |
(一)加快推进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
(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
(三)满足农民群众多元利益诉求 |
(四)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一)以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 |
(二)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前提 |
(三)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为准则 |
(四)以城乡统筹融合发展为宗旨 |
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策略 |
(一)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 |
(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 |
(三)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
(四)革新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
(五)探索多元服务供给模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建立良好工作机制 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浅谈怎样当好行政机关中层领导(论文参考文献)
- [1]Q市J区农村小学中层干部执行力影响因素及发展策略研究[D]. 宋振磊. 青岛大学, 2021
- [2]中小学校长培养机制问题研究 ——以哈尔滨市为例[D]. 赵倩.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文成县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研究[D]. 夏瑞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0(04)
- [4]乡镇便民服务中心提升服务水平的对策研究 ——以L县C镇为例[D]. 邵小宁.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数字人事的S税务局人力资源管理优化对策研究[D]. 李凯赟. 郑州大学, 2020(02)
- [6]规避副职领导负向辨识度方略研究 ——基于广东省党政机关624个样本[D]. 李鑫灏.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D市C县税务局绩效管理研究[D]. 倪猛猛.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3)
- [8]中西部农村校长专业发展现状研究[D]. 付建勇.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基于目标管理的S监狱警察绩效考核体系构建与实施[D]. 孟维飞.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10]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研究[D]. 郜清攀.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标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论文; 公共服务均等化论文;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农村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