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土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土建类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刘果,黄志甲,陈德鹏,于峰[1](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公共平台的建设与实践》文中提出新工科是创新工程人才培养,主动适应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略。实施土建类专业新工科建设是响应国家"两新一重"建设的内在要求。公共平台是多专业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对支撑新工科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从组织保障、课程群、跨专业教师团队、实践平台和评价体系5个方面探索了土建类多专业交叉融合公共平台建设,以期为深化地方高校新工科建设提供参考。

李辉政[2](2021)在《“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与实施方略——以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实施"1+X证书"制度,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推动"学分银行"平台建设,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分类培养"。核心课程建设是"1+X证书"制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筑结构课程是高职土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1+X证书"框架下建筑结构课程建设,主要围绕"谁来建""建什么""怎么建"等重点问题展开,厘清建设逻辑,探索建设路径,完善建设内容,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土建行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顾国庆,蔡中兵,佘斌,郭磊,孔海陵,王路珍[3](2021)在《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力学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以盐城工学院基础力学课程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对基础力学课程教学中的理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形式和考核评价机制等进行了改革与探索,寻找提高工科学生力学素质,改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陈朝晖,李正良[4](2020)在《“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筑力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专业基础课教学如何适应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一线教师如何平衡个人发展与教学工作的矛盾、回归高等教育本位,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难题之一。为此,重庆大学建筑力学教学团队通过把握土木工程背景下建筑力学的工程科学内涵,确立"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筑力学教学理念,探索"融工程于力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围绕学生力学思维与综合能力的养成,建设了递进式土木工程学科复合型人才力学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了一条人才培养、教学团队与学科建设协调发展之路,以期对其他工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及教学团队建设有所裨益。

惠存,祝彦知[5](2018)在《土建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改革与探索》文中认为土建类专业必须突破传统实践教学模式,依托多媒体、网络通信和虚拟仿真等现代技术,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实验环境和实验对象,实现虚拟仿真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补充,使学生通过虚拟仿真教学达到专业认证评估要求。本研究通过探究笔者所在学校力学与工程结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改革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在土建类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使用效率,加强土建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推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蒋建清,曹国辉,陈东海,贺冉,何敏[6](2018)在《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文中指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应用于土木工程教学领域,可以解决传统土木工程实践教学与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一些突出矛盾。结合地方高校对接产业发展和行业需求、面向工程实践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现实需要,论述了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理念和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分析了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平台的功能和组构模式。实践表明,为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综合素质和自主实验的学习兴趣,提高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效,地方高校应校企合作开发"层次化、模块化、体系化"的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资源,建立"高度仿真、虚实结合、开放共享"的应用型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积极开展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

张琛宁[7](2017)在《高职土建类人才工匠与敬业精神培育研究》文中指出高职教育是专业教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工程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培养来源。我国职业教育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较快,而其中土建类专业又是发展最快的一个专业。随着国内大规模的建设工程的开展,土建类专业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成为许多高职工科院校发展的重点专业之一。但是,新的经济形势下,房地产建设的退热使得土建类人才的就业面临挑战,如何提高高职土建类人才的素质成为高职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从教育学角度出发,以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以及劳动力素质理论为基础,研究高职土建类人才敬业精神这一关键素质的培养的现状以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论文首先从当代土建行业的特点及其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着手,然后指出了当前高职土建类毕业生进入职场后出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人才自身素质方面的分析,总结了人才自身在知识、沟通能力与意志力、观念、外在环境4个方面对其敬业精神的影响因素。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高职土建类人才敬业精神影响因素评估模型,以工匠精神与敬业精神两方面准则评估高职土建人才自身各方面素质要素对其的影响,并且进行权重量化与综合排序。最后,在层次分析权重排序的基础上,提出了高职土建人才敬业精神培养对策,总共包括主要5个方面的对策。根据层次分析对影响因素量化评估的结果表明,对敬业精神的影响从高到低的影响要素分别为价值观、意志品质、人生观、专业知识、基础知识、学校表现、家庭教育、沟通能力。将其中可以合并引导的要素整合,提出了5项培养对策,分别是观念与家庭因素影响、毅力与技能培养、基础知识培养、学校表现影响与沟通能力培养以及师资团队的建设。

刘志勇,牛鸿蕾[8](2016)在《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文中提出紧紧围绕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所具备的特点,分别结合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对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详细阐述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思路,然后以徐州工程学院为例,介绍土建类专业尤其是土木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为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提供参考。

刘汉龙,李英民,阴可,夏洪流,李正良,张川,奉飞[9](2015)在《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学科方向齐全,培养体系完善和培养规模较大的特点,以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为先导,在总结"创新拔尖人才"、"订单式人才"等培养模式经验基础上,积极构建与完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以加强课程建设为手段,为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经验。

段德罡[10](2015)在《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城市规划学科、专业发生巨变。2006年新版《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宣告了“城市规划正在由技术手段走向公共政策”;2008年《城乡规划法》揭示了“城乡由二元结构走向城乡一体”;2011年一级学科设置,改变城乡规划与建筑学的学科从属关系;2012年专业名称被调整为“城乡规划专业”;2013年,新版《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出台……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2011年我国城镇化水平超过了50%进入了“城市时代”;一直以来对“土地财政”的依赖催生大量低质低效的城市空间,导致了严重的城市及环境问题,十八大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2013年中央城镇化会议明确提出城市规划与建设走进“存量时代”;……在城乡规划学科迅猛发展、城乡建设事业面临转型的历史时期,城规专业到底该如何展开专业教育?特别是工科院校一直以来与建筑学同平台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该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成为了城乡规划学界、教育界将持续讨论的课题。本文针对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中存在及面临的问题,首先研究了“城市”与“乡村”的本质,指出二者存在的意义是提供了“人”的生活场所,而城乡的区别在于二者承载了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其次研究了“城乡规划”的实质,明确了城乡规划首先是一个以“人”和“人的生活”为服务对象、以城乡空间为工作对象、在科学预测的前提下制定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职业,围绕着对该工作领域的研究形成了城乡规划学科,发展了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进而基于大学教育本质的研究,指出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要立足于“人”的培养,做到“育人”与“育才”并重。最后,文章以工科背景的西建大教改实践为例,探讨了在各种现实因素制约下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的建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环节等内容,进行了将规划思维教学贯穿专业教学始终的尝试,并以规划设计基础课为主线探讨了专业基础教学如何回应教育的本质、把握学科发展趋势及满足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育的要求。本研究的意义在于推动了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育如何适应学科发展的探讨,促进了多年来依托于建筑学展开的专业基础教学逐步回归城乡规划学科站点;同时也在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功利化的大背景下进行了回归大学教育本质的探索。针对新时期我国城乡建设事业的发展、行业分工细化的新形势,提出专业基础教学在确保基本专业素质培养的前提下无须统一标准,各校应致力于建构符合社会需求、各具特色的专业基础教学模式。

二、土建类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土建类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公共平台的建设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公共平台的建设目标与实施路径
    1.1 建设目标
    1.2 实施路径
        1)优化组织模式,组建跨学科的公共平台组织机构。
        2)打破学科藩篱,开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大类平台课程。
        3)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提升公共平台的师资力量。
        4)整合硬件资源,优化多学科交叉的公共实践平台。
        5)建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能力达成监控评价体系。
2 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公共平台的实践与成效
    2.1 探索实践
        1)在组织形式上拟构建具有行政和业务功能的公共平台机构。
        2)优化学科结构,改革课程体系,构建面向复杂工程问题的课程群。
        3)组建跨学科教学团队。
        4)整合资源,破除平台专业壁垒。
        5)完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评价体系。
    2.2 实践成效
        1)有效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融合。
        2)有效支撑了教研融合。
        3)融通了多专业交叉融合通道。
3 结束语

(2)“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与实施方略——以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职业教育推行“1+X证书”制度的主要意义与现实需求
    (一)促进职业教育“分类培养”的推广与实施
    (二)推动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平台建设与完善
    (三)推动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二、“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
    (一)梳理课程体系,界定专业核心课程
    (二)明确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三)厘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路径
        1. 构建和完善专业课程体系
        2. 精简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模式
        3. 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合作
三、“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问题与诉求
    (一)“1”与“X”的衔接部署问题
    (二)“双师型”教师的来源问题
    (三)产教融合与校企实际性合作问题
四、“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实践方略
    (一)重视专业特点,明确课程建设主体,解决“谁来建”
        1. 构建专业技术团队,实施课程负责人责任制
        2. 促进人才流动,拓宽“双师型”教师来源路径
    (二)梳理建设内容,丰富建设内涵,解决“建什么”
        1. 依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2. 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丰富课程建设内涵
        3. 完善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法,科学施教
        4. 成立土建专业产教学院,构建实习实训基地
    (三)基于产教融合、遵循职教规律、强化过程监管,解决“怎么建”
        1. 构建职业教育产教学院,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2. 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强化过程监管
        3. 确保建设质量,强化核心技能
五、结语

(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基础力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二)成效导向不突出
    (三)实验内容欠更新
三、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应对策略
    (一)完善力学课程体系建设
    (二)丰富力学课程教学模式
    (三)创新力学课程教学方法
    (四)改革力学实验教学形式
    (五)建立力学课程成效评价机制
四、结束语

(4)“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筑力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立足工程科学内涵的“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
二、“融工程于力学、以科研促教学”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
三、面向复合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多维度建筑力学课程体系
四、递进式建筑力学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模式
五、结语

(5)土建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改革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状分析
二、改革内容和发展方向
    (一) 结合土建类专业特点, 建立健全机构运行管理体系
    (二) 明确建设理念和思路, 强化“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基本原则
    (三) 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四) 构建面向实际工程的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三、研究方案和实施办法
四、改革目标
五、结语

(6)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建设理念和思路
2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
3 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平台
    3.1 基础型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平台
    3.2 专业型虚拟仿真实验资源平台
    3.3 综合型虚拟仿真实验平台
4 中心发展历程与教学成效
5 结语

(7)高职土建类人才工匠与敬业精神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
    2.1 教育学理论
        2.1.1 职业教育学理论
        2.1.2 土建专业教育
    2.2 劳动力相关理论
        2.2.1 劳动力概念
        2.2.2 劳动力市场供需理论
    2.3 劳动力素质理论
        2.3.1 敬业精神
        2.3.2 工匠精神
第三章 高职土建类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3.1 土建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对人才的要求
        3.1.1 土建行业的发展趋势
        3.1.2 新形势下土建类人才的培养要求
    3.2 高职土建类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 缺乏工匠精神
        3.2.2 敬业程度不高
        3.2.3 跳槽率较高
    3.3 高职土建人才缺乏工匠与敬业精神原因分析
        3.3.1 知识
        3.3.2 沟通能力与意志力
        3.3.3 观念
        3.3.4 外在环境
第四章 高职在校生工匠精神与敬业精神评估模型及培育对策
    4.1 AHP法概述
    4.2 工匠精神与敬业精神评估模型
        4.2.1 评分原则
        4.2.2 层次分析
        4.2.3 评估模型的构建
    4.3 案例评估
    4.4 高职在校生工匠精神与敬业精神培养对策
        4.4.1 价值观与性格培育对策
        4.4.2 学校表现与沟通能力培养对策
        4.4.3 基础知识培养对策
        4.4.4 毅力与技能培养对策
        4.4.5 师资团队建设与校训教育
第五章 结论
    5.1 总结
    5.2 进一步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评分问卷
致谢

(8)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理论课程体系构建
    (一)总体要求
    (二)基本思路与主要举措
二、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总体要求
    (二)基本思路与主要举措
三、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培养方案设计
    (二)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成效

(9)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才培养理念与目标转变
二、本科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构建与完善
    1. 开展土木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
    2. 土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
    3. 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四、结语

(10)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乡规划本质属性的转变
        1.1.2 城乡规划学科内涵的调整
        1.1.3 城乡建设事业的人才需求
        1.1.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困境
    1.2 问题提出
        1.2.1 当前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现状
        1.2.2 当前我国城规专业教育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范围界定
    1.4 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状况及趋势
        1.4.2 国内研究状况及趋势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城市与乡村的本质研究
    2.1 城市
        2.1.1 定义
        2.1.2 城市的本质
    2.2 乡村
        2.2.1 定义
        2.2.2 乡村的本质
    2.3 城乡的本质
        2.3.1 城乡的构成要素:静态认知
        2.3.2 城乡关系的演变:动态认知
        2.3.3 理想的“城”与“乡”
    2.4 本章小结
3 城乡规划的本质研究
    3.1 规划
    3.2 学科层面的城乡规划
        3.2.1 中西方城乡规划学科的发展历程
        3.2.2 现代城乡规划学科特征及发展趋势
    3.3 专业层面的城乡规划
        3.3.1 中西方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3.2 城乡建设发展不同阶段专业教育的重点
    3.4 城乡规划的本质
        3.4.1 城乡规划的定义
        3.4.2 城乡规划的本质
    3.5 本章小结
4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的本质研究
    4.1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1.1 人才的特征——“树形”结构
        4.1.2 城乡规划人才特征
    4.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2.1 大学教育本质及理念
        4.2.2 城乡规划专业教育
    4.3 本章小结
5 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体系研究
    5.1 面临的主要挑战——现实环境
        5.1.1 公共基础教育的弊端
        5.1.2 大学教育的体制性制约
        5.1.3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功利性
    5.2 基础教学的目标
        5.2.1 大学基础教学之目标
        5.2.2 专业基础教学之目标
    5.3 基础教学体系构建
        5.3.1 公共基础课
        5.3.2 专业基础课
        5.3.3 小结
    5.4 教学组织与实施
        5.4.1 教师队伍建设
        5.4.2 教学组织方式
        5.4.3 教学方法与手段
        5.4.4 教学成果的评估
    5.5 本章小结
6 西建大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实践探索
    6.1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设置
        6.1.1 专业基础课程设置理念
        6.1.2 专业基础课程板块安排
        6.1.3 规划设计基础课程介绍
    6.2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背景
        6.2.1 新的学科内涵
        6.2.2 新的受教育群体
    6.3 城规专业基础课程调整再探索
        6.3.1 课程调整方向
        6.3.2 课程调整介绍
    6.4 城规专业规划设计基础课程再认识
        6.4.1“场”之认知
        6.4.2“人”之需求
        6.4.3 系统与要素
        6.4.4 实现途径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与创新
    7.2 不足与思考
        7.2.1 研究不足
        7.2.2 相关思考
后记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附录 1:我国城乡规划专业院校评估情况统计表
附录 2:转型期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典型案例
    1 同济大学
    2 东南大学
    3 重庆大学
    4 哈尔滨工业大学
    5 天津大学
    6 华南理工大学
    7 南京大学
附录 3: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实践(2006年)
    1 西建大城规专业办学历史及专业特色
    2 西建大城规专业基础教学改革的初衷
        2.1 对专业办学存在问题的反思
        2.2 对城乡建设事业发展的思考
        2.3 对城乡规划学科发展的思考
        2.4 对教育受众人群变化的思考
    3 教改前后低年级设计类课程的变化
    4 西建大城规专业教改前后教学计划表
    5 西建大教改的效果
        5.1 教改后学生的状态
        5.2 教改后的社会反响
作者在读期间相关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着作/教材
    教学平台建设及教改研究课题
    教学表彰/奖励

四、土建类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工科背景下土建类专业公共平台的建设与实践[J]. 刘果,黄志甲,陈德鹏,于峰.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 2021(06)
  • [2]“1+X证书”框架下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逻辑与实施方略——以高职土建类专业建筑结构课程为例[J]. 李辉政.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21(02)
  • [3]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J]. 顾国庆,蔡中兵,佘斌,郭磊,孔海陵,王路珍. 高教学刊, 2021(09)
  • [4]“科研-工程-教学”深度融合的建筑力学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J]. 陈朝晖,李正良. 高等建筑教育, 2020(01)
  • [5]土建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管理模式改革与探索[J]. 惠存,祝彦知. 河南教育(高教), 2018(04)
  • [6]应用型地方高校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探索[J]. 蒋建清,曹国辉,陈东海,贺冉,何敏.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8(02)
  • [7]高职土建类人才工匠与敬业精神培育研究[D]. 张琛宁. 长安大学, 2017(07)
  • [8]新建本科院校土建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J]. 刘志勇,牛鸿蕾. 高等建筑教育, 2016(06)
  • [9]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特色及人才培养实践[J]. 刘汉龙,李英民,阴可,夏洪流,李正良,张川,奉飞. 高等建筑教育, 2015(04)
  • [10]我国城乡规划专业基础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为例[D]. 段德罡.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土木工程力学系列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