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水系统实时监测方案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郑文[1](2021)在《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油田污水处理系统和注水系统二者均属于油田水系统,是石油开发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生产系统,其目的是将油田产出的含油污水去污以后,经由管道系统输送至注水系统,再由各个注水站将回注污水注入到各个注水井中去,以满足油田正常的生产需要。因为油田水系统规模庞大,节点管线数量众多且分布错综复杂,因此实际生产过程中系统总会出现运行状态不稳定,甚至无法运行等极端状况;另一方面,油田水系统同时也是油田总体系统中的耗能大户,每年因为运行状态无法达到最优或稳定而损失的能量和开支比重很大,并且因为无法保证系统的平稳运行,容易使一定量的回注污水外排到环境中引起污染,问题十分严峻。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在借鉴了经典的油田水系统运行优化方案后,从智能化的角度出发,结合传统水力计算知识进行油田污水-注水系统的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油田水系统管网仿真计算问题,将污水处理系统和注水系统整合起来,一起建立了管网节点单元、管段单元、附属单元以及整体数学模型,对大型非线性方程组主要采用简单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同时对水系统内的重要工作器件水泵进行其特性分析。分别对注水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优化问题进行研究,根据二者的特点,以系统工作所消耗的能量损失量最小为目标,建立相应的优化数学模型,再对模型使用智能化方法进行求解;对污水处理系统,研究其管网系统的调度分配问题,通过数学计算方法获得调节其管路上阀门的方案,使得管网系统能够处于最优运行状态。针对油田实际生产中污水处理系统与注水系统的优化分析一般都是单独进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本文对两个系统进行整合,并对整合后的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进行联合调度优化,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寻找出同时优化两个系统的运行方案,并通过课题组的试验平台进行试验验证方案可行性。最后通过VB.NET语言编译相关软件为生产人员提供技术帮助与支持。
吴磊[2](2021)在《油田注水系统仿真模拟与智能诊断评价》文中指出油田注水管网系统主要由注水站、注水泵、配水间和注水井构成,通过管线进行连接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的网络系统,系统中的节点单元与管线单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为了监控整个注水系统的运行状态,需要对运行数据进行采集,仅通过站、井等节点的数据不足以评价整个管网的运行效果。由于绝大多数的注水管线均埋于地下,难以掌握整个注水管网系统的运行水力状况。另一方面,注水管网长时间的运行,难免会出现结垢、爆管以及漏损等情况。由于管网埋于地下且结构复杂、规模较大,当发生漏损突发事故时,难以快速响应进行补救,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后果。因此,针对上述这些问题,本文在借鉴传统管网研究方法的同时,立足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原理等技术对注水管网运行及数字化管理进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油田注水管网仿真计算等问题,建立了管网节点单元、管段单元、附属单元以及整体数学模型,对大型非线性方程组主要采用简单迭代方法进行求解。同时将相关的理论方法进行转换,编译油田注水管网仿真模拟软件,包含管网结构建模、运行数据提取以及仿真水力计算等功能,基本满足实际工程要求,便于对注水管网运行时水力状况的掌握及分析。借鉴城市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经验方法,提出更适用于注水管网的压力监测点布置方案。整个注水管网按注水半径范围划分成若干个子区域,分别研究各区域压力监测点的合适位置,并对特殊点位置进行调整。理论结合经验,为注水管网实时监控以及智能化诊断提供重要支持。针对管网漏损及突发状况难以定位的问题。搭建三层BP神经网络结构,采用贝叶斯正则化优化手段,将漏损时节点压力变化数据作学习训练参数,利用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对试验管网进行检测,从而判定出漏损节点或漏损区域,避免复杂计算,检测迅速,适用于大型管网进行漏损定位。利用数据可视化手段,借助大屏技术,搭建注水管网可视化平台。运用Echarts图表展示技术将管网运行参数进行展示,便于管网维护操作人员对管网的整体把握,为决策者对管网进行优化改造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也为油田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
王大维[3](2021)在《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数字化油田建设逐步推进的背景下,现场工作人员面对油田注水系统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难以进行观察和使用,工作人员既无法对多种类型数据进行有效的观察和认知,又难以利用这些数据得到有意义的结论。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用户的数据使用体验和工作效率,进而增加了对注水系统进行生产管理和优化决策的难度。由于人在生理上对图像有着较强的认知能力,故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的方式帮助用户降低数据的认知难度。本文为解决该问题,从数据可视化设计的角度出发对油田注水系统及其中各类型数据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剖析了数据可视化应用于油田注水系统的要点。基于以上对于工业背景的调研,展开了对注水系统数据用户的数据可视化需求调查,归纳总结了用户的可视化需求,并结合相关认知理论对用户需求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文从可视化界面层级设计和可视化功能模块设计方向着手,完成了可视化平台的设计实践并进行了理论研究。最后综合研究和设计实践结果,利用计算机技术对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进行了编程实现。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油田注水系统的可视化相关理论研究与数据可视化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张天赫[4](2020)在《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文中认为确保石油开采的稳定可控是确保石油供应稳定,免受国外市场垄断价格影响的最有效的方法,我国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对石油进行合理开采可以有效的缓解我国对石油能源一直以来大量依赖进口的现状。目前,我国的石油开采已经进入到高含水开发阶段,油田注水系统作为油田注水开采的一个关键环节,其性能的好坏决定了油田注水系统的质量高低,进而严重影响着石油开采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注水系统主要通过本地化操作,注水效率低,且各油田注水压力和流量存在极大的差异,注水压力和流量控制性能差,造成了系统压损严重,能源损耗巨大。针对这一突出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国内外油田注水站存在的问题,设计了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采用上下位机结合的方法,实现了注水系统的自动化和远程监控化。提出了在常规PID控制算法的基础上,引入了模糊控制,构成了注水系统的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实现了注水系统的流量进行精确自动化控制,进而实现注水系统的高效化、精确化和节能化。为建立注水站测控系统,本文设计了注水系统的整体方案及技术架构,对注水站监控系统的总体结构和监控系统实现的核心功能进行了设计。构建了基于S7-300PLC的硬件系统,采用LabVIEW软件作为上位机开发平台,实现了控制算法的交互。提出了基于注水系统流量控制的模糊PID控制算法,设计了模糊规则库,根据注水系统的特点,选取了隶属度函数曲线,并采用了最大隶属度函数法对模糊量进行解析。对比仿真分析了常规PID控制算法和模糊PID控制算法对注水系统的流量的控制效果,仿真发现:相比常规PID控制方法,模糊自整定PID控制算法使得注水流量的超调量明显减小,常规PID的超调量为40%,模糊PID的超调量为13.3%;常规PID的震荡次数为3次,模糊控制器的震荡次数为1次。有效减少了流量的波动,降低了能耗。最后,搭建了基于西门子S7-300PLC的油田注水测控系统,编写了LabVIEW上位机软件,研究了 LabVIEW与西门子PLC的通讯方法,对PLC进行了通讯调试,并进行了试验研究。
杜志民[5](2020)在《智能油田注水井上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说明油田注水作为油田开发中重要的一环,决定着采油的产量和效率。目前,国内很多油田尤其是小型油田仍旧使用人工调节的方式,容易出现注水数据整合困难以及设备控制的信息滞后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集注水信息采集、远程显示及在线控制于一体的油田智能注水系统。首先,在深入研究了油田智能注水监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功能需求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方案,分析了云服务器数据中心软件的结构功能,并规划上位机软件的架构组成。其次,对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了设计。通过比较主流的核心器件,选择了合适的芯片型号,设计了各个模块的核心电路。完成了各个传感器信息的采集、传输和存储功能,保证了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在油田的复杂环境中;按照设计的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分析了网络通信模型,完成了对服务器端管理软件、客户端软件的设计。最后,系统基于注水设备搭建了整个注水监控平台,并对GPRS网络通信、监控终端和数据中心通信延迟、本地服务器实时监控、本地客户端数据显示与在线控制等主要模块进行了测试。实验表明,注水信息上传丢包率为0、数据延迟超过1秒的几率为2%,实现了对注水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和控制的操作要求,对油田注水智能化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李鹏伟[6](2020)在《脉动周期注水配注模型建立及软件设计》文中提出目前多数油田分注井采用桥式偏心或者同心连续分注工艺,该工艺需要定期进行井下调配,井下作业普遍存在不可靠性,而且连续注水在提高注水波及体积方面逐步越来越难,容易形成水窜现象,虽然一些油田采用了周期注水工艺技术,但受配注设备限制,难于精细优化注水周期和配注量。为此,本文利用CAD、INVENTOR设计软件优化设计出地面井口分层流量调配阀、井下分层封隔器,结合井下分层双压力传感系统、物联网技术,提出智能脉动周期循环分层注水工艺技术。该技术免去井下流量调配测试,通过数据控制终端就可以实现一口注水井的配注工作制度的远程控制,可以实现地面、井下协同遥控,达到井口调配分层流量。该技术可以适时监测每个层的脉动周期流静压力数据,并通过嵌入的配注模型及分析软件系统及时评价和反馈注水效果以及实时监控封隔器的密封效果。此外,充分考虑脉动周期循环注水工艺、结合IMEX分析验证的结果,在STARS模块中加入渗透率随压力变化的函数关系来模拟储层物性参数(渗透率、孔隙度)随脉动压力周期性变化的实际开发情况,最终建立考虑脉动瞬变压力-流量之间关系的层段配注模型,优化设计出一套适用于脉动周期循环注水方式的层段实时监测、边测边调的调配方法及相关配注软件。
王琴剑[7](2020)在《基于物联网的分层注水自动配注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分层注水是简便有效的油田二次开采方式,它可以保持油层压力,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是实现原油稳定高产的基础。实时监控、调整分层注水数据信息可以显着提高注水效果,传统分层注水以人工的方式进行现场巡井,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开采的需求。因此设计一套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可以远程监控管理注水工作情况,同时注水系统也可以根据注水需求进行自动调节,实现分层注水智能化管理。分析目前分层注水技术的发展情况,本文设计基于物联网的分层注水自动配注系统。将分层注水自动配注系统划分为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以及综合应用层。感知识别层主要完成井下数据采集,网络构件层实现注水数据的远程传输,综合应用层负责上位机监控管理。针对感知识别层设计了地面控制箱,并制定采集系统的传输协议。针对网络构建层,设计了RTU传输设备,对采集到井下数据经过处理,通过4G无线传输模块将数据发送给综合应用层,用户可在综合应用层的监控中心实时监测现场注水情况。在实际注水过程中随着井下地质条件的改变会产生注水井日配注量不达标的现象,此时需要分析个各层段的实际配注情况进行调节,以满足目标日配注量要求。由此本文设计了分层注水自动配注策略,首先运用熵权法根据已收集到的配注信息制定层段划分策略,以得到注水层段调节的最优顺序,减小层段之间的互相干扰,达到最佳的调节效果。其次使用高斯加权KNN算法预测层段阀门开度,并以预测的开度进行阀门调节,使层段实际流量值最接近目标配注量。若在极限开度依然无法达到配注要求,此时系统进行注水警告,提示工作人员进行检查。在自动配注调节完成后各层段实际流量值在误差允许范围30%以内,满足分层注水合格率,实现注水层段自动调节的目的。
孙凯[8](2020)在《油田注水管网病态参数修正及状态估计研究》文中指出油田注水管网建立的目的是将水从注水泵站按照生产实际需要分配给各注水井,满足各注水井对注入水压力、流量方面的需要。注水管网在长期运行中内部会出现较为严重的结垢、腐蚀、穿孔等病态现象,使其摩阻系数及管内径发生较大改变,导致其仿真计算及优化调度出现较大误差;另一方面,为了监控整个注水系统的运行状况及采集注水数据,我们需要在管网各个节点安装压力和流量传感装置,但受投资成本和技术方面的限制,实时信息监测系统仅在主要节点安装传感装置,如何通过有限节点的检测数据来估算出整个管网系统各部分节点的压力和流量值是油田生产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选取病态管网的实际参数为反演对象,以采集到的节点实际压力和流量为依据,通过合理的反演算法求解出较为正确的管网当量参数(为了简化起见,将所有病态参数的影响归结为当量摩阻系数的改变),为管网的仿真计算提供正确的建模数据。在此基础上,研究利用管网部分已知节点压力流量数据来估算整个管网节点压力状态的算法,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管网状态估计中。本文主要研究了以下内容。针对油田注水管网仿真计算求解问题,建立注水系统管网平差计算数学模型。提出分别用拟牛顿法和最小二乘法对理想管网数学模型进行优化,从而训练出最好解。针对有限压力测试点的分布规律研究问题,建立管网系统压力检测点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模糊聚类方法,确定压力检测点的最优分类。针对节点压力部分未知的管网病态参数修正问题即管网管元摩阻系数反演问题,建立油田注水管网摩阻系数反演目标函数模型。采用粒子群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对多变量、多参数管网摩阻系数反演问题进行迭代寻优。针对实时信息监测系统仅在主要节点安装压力、流量监测装置这一问题,建立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数学模型。分别采用禁忌搜索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迭代求解。计算结果表明,由部分已知节点参数估算管网运行状态是可行的。建立了一套油田注水模拟装置,将上述管网参数修正算法和状态估计方法应用到该装置上,利用该模拟装置的实测数据对算法进行了修正和验证,证明算法的正确性。
刘文琦[9](2019)在《基于实时数据的注采生产动态分析与优化》文中指出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水井、油藏、采油井构成了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在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采油井、注水井的单井生产优化,还需要研究如何利用油田生产的海量数据使油水井进行合理调整,从而实现注采系统的动态平衡。同时,在地面采油设备、供水设备及注水能力等约束条件下,如何经济高效的进行采油井产液量和注水井配水量的分配,实现油田区块的整体生产优化,是有待研究的重要课题。针对上述问题,以X区块中的采油井与注水井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该区块注水开发效果评价和油水井节能潜力分析,用以评价油田注水开发现状和节能空间。同时,基于区块整体能耗最低和注采动态平衡,满足地面注水压力、区块总配产、油井采液能力等约束条件,建立了基于区块整体能耗的注采系统生产优化模型,该模型把复杂、动态的油藏作为黑箱、油田海量生产数据为依据,深度挖掘数据背后的注采系统联动关系,并进行注采系统整体优化,以达到区块总能耗最低、经济效益最优的目的。为了便于模型求解,运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解决非线性优化问题,通过在某个近似解处逐次求解二次规划子问题获得优化变量的搜索方向及拉格朗日乘子变量从而逼近最优解,并编制了计算软件。研究结果表明,X区块含水率在95%以上,注采比和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存水率缓慢降低;注水系统平均节能潜力为4.49%,抽油机井平均节能潜力为25.23%,注采系统仍具有一定的节能空间;通过注采系统生产优化模型求解,区块总功率共减少10.47×104k W,区块整体月功率平均减少约0.455×104 k W,节电率为20.71%。
冯国强[10](2018)在《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海上油田的开发逐渐进入中后期,为保证油田的高效开发,开展了一系列井网综合调整配套、层系重组及综合挖潜工艺技术等措施,海上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各生产子系统之间的矛盾也慢慢暴露出来,井筒举升系统是海上油田生产的核心组成,随着井网加密、层系重组等措施的实施,必然引起油井的主要生产指标:产量、压力及含水率等的变化,油井举升系统和油藏系统之间产生了矛盾,同时井筒举升系统产量还受到集输处理系统处理能力的约束,按照水上服从水下的基本原则,需要对举升系统进行优化,以实现油井举升系统与油藏流动系统的协调,在保证完成产量指标的前提下,达到生产运行成本最低,对于提高海上油田的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针对海上油田开发调整过程中存在的矛盾,以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多目标优化决策模型,综合考虑了经济、生产、能耗等指标,研制了潜油电泵井工况参数检测系统和海上平台海上平台智能优化实验装置,系统研究了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智能优化方法和一体化优化技术,以渤海某油田为目标油田对建立的模型及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本文首先系统开展了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油井流入动态、井筒多相流、井筒温度场、井筒流体乳化修正、嘴流规律等海上油田井筒举升关键理论数学模型的研究,同时系统研究了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生产优化方法(智能无模型一体化优化、基于ANN数学模型的遗传算法优化),建立了多目标优化模型,为进行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针对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井下设备工况参数获取难度大的问题,本文建立了基于电参数获取电机转速、转矩的数学模型,研制了潜油电泵井工况参数检测系统,通过实例验证,该系统检测数据精度满足油田生产管理需求,能够真实地反映油井的实际工作状况,可以利用该系统检测数据进行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为了解决理论模型的建模局限性,设计并制造了海上平台注采动态模拟装置,利用该装置结合海上油田的实际生产数据,以及根据数据检测得到的对应的产液量、流压、泵入口压力、泵出口压力、油压、回压以及物性参数、电泵参数,对油井产能预测模型、井筒管流模型、潜油电泵特性曲线模型、油嘴嘴流模型等进行了修正,同时完成了优化方法及优化方案的实验验证,表明本文建立的优化模型及研究的优化方法可用于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的工况优化。在理论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以渤海某油田为目标油田,利用建立的工况分析方法,对其生产工况进行了分析,针对各油井油嘴均未达到临界流动,产生的较严重的井间干扰问题,采用一体化优化技术,应用多目标遗传算法(NSGA-2)分两个层次(油嘴调节、重新选泵优化)对目标油田进行了工况优化,取得了较好的优化结果,验证了本文建立的理论模型及优化方法的可靠性。本文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用于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的方法,通过实现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整体优化协调生产,为海上油田生产系统能耗与效益的最佳组合奠定了基础,充分考虑海上油田生产的客观条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的整体潜力,发挥系统优势,在最低能耗条件下,实现生产方式整体最优,达到效益最大化。
二、注水系统实时监测方案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注水系统实时监测方案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油田水系统管网仿真研究现状 |
1.2.2 油田水系统优化调度研究现状 |
1.2.3 结合现代先进技术的油田水系统发展研究 |
1.3 应对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管网水力仿真计算 |
2.1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组成及工艺流程 |
2.1.1 污水系统组成 |
2.1.2 注水系统组成 |
2.1.3 污水-注水系统工艺流程 |
2.2 管网参数计算数学模型 |
2.2.1 管元的数学模型 |
2.2.2 附属单元的数学模型 |
2.2.3 节点单元模型 |
2.3 仿真模型解算 |
2.3.1 仿真模型的简化 |
2.3.2 仿真模型解算方法 |
2.4 水泵的特性研究 |
2.4.1 注水泵的分类 |
2.4.2 水泵的特性曲线 |
2.4.3 水泵工况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水系统调度优化研究 |
3.1 注水系统运行要求及特点 |
3.2 油田注水系统优化调度数学模型建立 |
3.2.1 注水系统运行参数优化 |
3.2.3 注水系统运行方案优化 |
3.3 智能优化算法求解 |
3.3.1 约束条件的处理 |
3.3.2 粒子群算法 |
3.3.3 差分进化算法 |
3.3.4 PSO-DE混合智能优化算法 |
3.4 实例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污水处理系统调度优化研究 |
4.1 污水处理系统介绍及其运行要求 |
4.1.1 污水处理系统介绍 |
4.1.2 污水处理系统调水原则 |
4.2 污水处理系统调度优化技术研究 |
4.2.1 调度优化准备工作 |
4.2.2 污水处理系统调度优化方案确定 |
4.2.3 计算步骤 |
4.2.4 调度优化过程可调节阀门的选择 |
4.2.5 调度优化过程中节点的管网平差计算 |
4.2.6 阀门开启度大小的确定 |
4.3 实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调度优化运行技术研究 |
5.1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运行工艺介绍 |
5.1.1 污水-注水系统运行工艺流程 |
5.1.2 污水系统与注水系统整合的意义 |
5.2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研究 |
5.2.1 油田注水-污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思路 |
5.2.2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联合调度优化技术研究 |
5.2.3 联合调度优化模拟设备 |
5.2.4 基于模拟试验平台的联合调度优化实例计算 |
5.2.5 优化前后对比及结果分析 |
5.3 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软件平台 |
5.3.1 软件总体设计思想与原理 |
5.3.2 系统的界面展示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2)油田注水系统仿真模拟与智能诊断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油田注水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油田注水管网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油田注水仿真工程软件研究现状 |
1.2.4 油田注水系统发展趋势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注水管网仿真模拟技术 |
2.1 注水管网拓扑结构 |
2.2 注水管网系统数学模型 |
2.2.1 管段单元数学模型 |
2.2.2 节点单元数学模型 |
2.2.3 附属单元数学模型 |
2.2.4 管网整体数学模型 |
2.3 模型简化及管网计算方法 |
2.3.1 管网简化方法 |
2.3.2 常用管网水力计算方法 |
2.3.3 仿真模型的解算 |
2.4 注水系统仿真软件编译 |
2.4.1 仿真软件系统组成 |
2.4.2 仿真系统功能模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注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 |
3.1 油田注水管网与城市供水管网结构差异 |
3.2 注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 |
3.2.1 注水管网压力监测点经验法布置原则 |
3.2.2 注水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流程 |
3.2.3 注水管网结构拆分 |
3.2.4 影响系数的计算 |
3.2.5 特殊节点处理 |
3.3 示例管网压力监测点布置 |
3.4 注水管网实验模拟平台 |
3.4.1 注水管网装置结构 |
3.4.2 注水管网实验装置数据采集 |
3.4.3 电控柜的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水管网系统智能诊断 |
4.1 管网漏损诊断现状 |
4.2 常用管网漏损检测设备 |
4.3 注水管网漏损状态模拟 |
4.4 贝叶斯正则化优化BP神经网络 |
4.4.1 BP神经网络及其特点 |
4.4.2 BP神经网络算法实现 |
4.4.3 贝叶斯正则化算法优化 |
4.5 管网漏损点定位 |
4.6 管网漏损检测模拟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水管网评价方法 |
5.1 注水管网评价基本原则 |
5.1.1 注水管网可靠性评价标准 |
5.1.2 注水管网充分性评价标准 |
5.1.3 注水管网有效性评价标准 |
5.2 注水系统能耗计算方法及效率分析 |
5.3 注水管网系统智能化平台 |
5.3.1 注水系统数字建设 |
5.3.2 注水系统数字化管理平台架构 |
5.3.3 注水管网可视化展示平台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3)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 |
1.3.2 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田注水系统研究 |
2.1 油田注水系统概述 |
2.2 空间地理节点 |
2.2.1 生产节点 |
2.2.2 注水管网 |
2.3 重要生产节点概述 |
2.3.1 注水站 |
2.3.2 配水间 |
2.3.3 注水井 |
2.4 注水系统数据特征总结 |
第三章 油田注水系统中的数据可视化研究 |
3.1 数据可视化认知模式 |
3.1.1 人的认知模式 |
3.1.2 用户的可视化需求 |
3.1.3 数据可视化中的注意力引导 |
3.2 用户研究与分析 |
3.2.1 问卷调查 |
3.2.2 访谈调查 |
3.2.3 需求分析 |
3.3 油田注水系统的数据可视化方法 |
3.3.1 数据与图元的映射 |
3.3.2 空间地理数据的可视化 |
3.3.3 生产数据的可视化 |
第四章 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界面设计实践 |
4.1 界面层级、模块与交互流程 |
4.1.1 界面层级规划 |
4.1.2 功能模块划分 |
4.1.3 交互要点 |
4.2 图元映射与可视化模块设计 |
4.2.1 图元映射与可视化模块设计概述 |
4.2.2 检索模块设计 |
4.2.3 地理数据模块 |
4.2.4 生产数据可视化模块设计 |
4.3 布局优化与原型图制作 |
第五章 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的实现 |
5.1 平台架构与技术应用 |
5.1.1 html5与B/S架构 |
5.1.2 Echarts |
5.1.3 Vue.js框架 |
5.2 技术路线 |
5.3 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的实现 |
5.3.1 地理数据模块的实现 |
5.3.2 生产节点模式切换的实现 |
5.3.3 检索模块的实现 |
5.3.4 实时生产数据可视化的实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某油田注水系统生产数据使用现状问卷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4)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油田注水系统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原理及硬件设计 |
2.1 注水站系统工作原理 |
2.1.1 注水过程及流量设定原则 |
2.1.2 关键参数计算原理 |
2.2 注水系统数学模型分析 |
2.3 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原理 |
2.4 注水站测控系统关键硬件选型 |
2.4.1 触控系统硬件选取 |
2.4.2 下位机PLC设备选型 |
2.4.3 核心外围器件选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注水站流量控制算法的研究 |
3.1 常规PID算法原理 |
3.2 常规PID算法仿真分析 |
3.3 模糊PID算法设计 |
3.3.1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结构设计 |
3.3.2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 |
3.3.3 注水系统模糊PID模糊集合和隶属度函数确定 |
3.3.4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规则库的建立 |
3.3.5 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器模糊量的清晰化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注水站模糊PID控制算法仿真分析 |
4.1 油田注水系统的模糊PID仿真实现方法 |
4.2 基于LabVIEW的油田注水系统模糊PID控制程序建立 |
4.3 具有LabVIEW接口的油田注水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
4.4 仿真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PLC的注水站试验研究 |
5.1 PLC硬件接口设计 |
5.1.1 测试环境搭建 |
5.1.2 PLC系统通讯设计 |
5.1.3 PLC与工控机通讯设计 |
5.1.4 MPI网络配置设计 |
5.2 基于西门子PLC的程序设计 |
5.2.1 下位主程序设计 |
5.2.2 触控主界面交互功能设计 |
5.2.3 注水站注水主界面设计 |
5.3 含模糊PID的注水系统LabVIEW软件程序设计 |
5.4 LabVIEW与PLC通讯方法研究 |
5.5 试验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附录 |
(5)智能油田注水井上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油田注水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的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体系结构 |
2.3 注水控制系统各模块功能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3 油田注水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3.1 主控模块 |
3.2 电源模块 |
3.3 网络通信模块 |
3.4 Flash模块 |
3.5 数据通信模块 |
3.6 PCB及实物图 |
3.7 本章小结 |
4 油田注水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1 硬件系统的软件设计 |
4.2 数据中心软件设计 |
4.3 本地服务器软件的开发设计 |
4.4 本地客户端软件的开发设计 |
4.5 MySQL数据库设计 |
4.6 通信协议的制定 |
4.7 本章小结 |
5 系统测试及分析 |
5.1 实验平台搭建 |
5.2 GPRS网络通信测试 |
5.3 系统调试与运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脉动周期注水配注模型建立及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水工艺研究现状 |
1.2.2 油田分层配注研究进展 |
1.3 本文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脉动注水工艺系统设计及工作原理 |
2.1 脉动注水工艺系统设计 |
2.1.1 脉动注水信息采集系统 |
2.1.2 脉动注水信息采集运行系统 |
2.2 井口压力波发生器及控制系统 |
2.3 井下智能分层脉动注水开关器 |
2.4 脉动周期注水工艺可行性分析 |
2.5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增油方式 |
2.6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工作方式 |
2.7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配注方式 |
2.7.1 理论依据 |
2.7.2 脉动周期注水压力分析方法 |
2.7.3 脉动周期注水工作流程的确定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均质油藏的脉动周期注水配注制度分析 |
3.1 注水制度调控参数的确定 |
3.2 建立数模理想模型及相关注水制度设定 |
3.2.1 模型基础数据 |
3.2.2 工作制度描述 |
3.3 考虑不同渗透率、不同注水制度下的情况 |
3.4 考虑不同渗透率下的分层注水的情况 |
3.5 考虑加大注入量的分层注水的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压敏影响下的脉动周期配注分析 |
4.1 利用STARS模型对IMEX验证结果进行分析 |
4.1.1 建立STARS理想模型 |
4.1.2 对“开1h关3h”的注水制度情况验证 |
4.1.3 对“开1h关3h”隔层注入的情况验证 |
4.2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物理模型建立 |
4.3 脉动周期注水层段配注模型建立 |
4.3.1 脉动注水层段性质评价划分 |
4.3.2 强、弱注水效果评价 |
4.3.3 脉动周期注水单层模型建立 |
4.4 脉动注水油水推进效率预测模型 |
4.4.1 脉动注入单层-储层两相渗流模型 |
4.4.2 脉动注水相关渗流条件确定 |
4.4.3 脉动水驱前缘速率的确定及油水混相区渗流分布求解 |
4.5 实例分析 |
4.5.1 求解数学模型对实例分析 |
4.5.2 利用STARS模块对实例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脉动周期循环注水软件设计 |
5.1 脉动注水软件开发环境 |
5.2 脉动注水软件结构 |
5.3 脉动注水软件功能 |
5.3.1 主页面介绍 |
5.3.2 脉动注水开关信号控制 |
5.3.3 脉动注水层段注入量及跳跃控制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本文常用符号及其说明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7)基于物联网的分层注水自动配注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分层注水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2.1 物联网油田监控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2 分层注水自动配水技术的发展及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物联网的分层注水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分层注水物联网系统需求分析 |
2.2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2.3 物联网分层注水系统各部分设计方案 |
2.3.1 井下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 |
2.3.2 无线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 |
2.3.3 远程监控系统的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层注水物联网系统感知层与网络层设计 |
3.1 感知识别层采集系统的设计 |
3.1.1 采集系统的井下传感器的选择 |
3.1.2 采集系统地面控制箱的设计 |
3.1.3 数据采集传输协议的设计 |
3.2 网络传输层硬件系统设计 |
3.2.1 主控电源模块设计 |
3.2.2 RS485通信端口设计 |
3.2.3 无线传输模块 |
3.3 网络传输层软件系统设计 |
3.3.1 数据无线传输功能 |
3.3.2 注水控制功能设计 |
3.4 网络传输层系统测试与改进 |
3.4.1 网络层抗干扰设计与测试 |
3.4.2 无线通信策略改进与可靠性测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分层注水物联网系统应用层的设计与实现 |
4.1 分层注水系统应用层软件设计 |
4.1.1 数据显示模块设计 |
4.1.2 注水控制模块设计 |
4.2 分层注水层段划分策略研究 |
4.2.1 基于K-means的注水层段划分策略研究 |
4.2.2 基于熵权法的注水层段划分策略研究 |
4.3 层段流量调节策略研究 |
4.3.1 基于高斯加权KNN的层段流量调节策略 |
4.3.2 极限开度流量调节策略 |
4.4 实验验证 |
4.4.1 层段优先级划分 |
4.4.2 层段流量调节 |
4.4.3 注水井自动配注调节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油田注水管网病态参数修正及状态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田注水系统模拟装置建立 |
2.1 油田注水系统模拟装置设计 |
2.1.1 管网系统所需材料 |
2.1.2 上层模拟管网系统 |
2.1.3 中间模拟井装置 |
2.1.4 下层回水管网设计 |
2.1.5 其它结构设计 |
2.2 数据采集与控制 |
2.2.1 控制原理与方法 |
2.2.2 油田注水装置数据获取 |
2.2.3 电控柜设计 |
2.3 油田注水管网实物模型 |
第三章 油田注水管网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管元数学模型 |
3.2 单元的数学模型 |
3.3 油田注水管网系统的总体方程 |
第四章 油田注水管网系统仿真计算 |
4.1 拟牛顿法 |
4.2 最小二乘法 |
4.3 实例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油田注水管网病态参数修正 |
5.1 油田注水管网参数反演的数学模型建立 |
5.1.1 油田注水管网反演方程的建立 |
5.1.2 压力测试点的分布规律研究 |
5.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摩阻系数反演 |
5.2.1 粒子群算法概述 |
5.2.2 粒子群算法及其改进 |
5.2.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摩阻系数反演实现步骤 |
5.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摩阻系数反演 |
5.3.1 模拟退火算法概述 |
5.3.2 模拟退火算法及其参数说明 |
5.3.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摩阻系数反演实现步骤 |
5.4 实例计算I |
5.4.1 粒子群算法对摩阻系数反演 |
5.4.2 模拟退火算法对摩阻系数反演 |
5.5 实例计算II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 |
6.1 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目标函数的选择 |
6.2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 |
6.2.1 禁忌搜索算法概述 |
6.2.2 禁忌搜索算法关键参数说明 |
6.2.3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实现步骤 |
6.3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 |
6.4 实例计算I |
6.4.1 基于禁忌搜索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 |
6.4.2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油田注水管网状态估计 |
6.5 实例计算II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录 |
致谢 |
(9)基于实时数据的注采生产动态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
1.2.2 注水系统能效计算模型研究现状 |
1.2.3 抽油机井系统能效计算模型研究 |
1.2.4 注采系统模型整体优化研究 |
1.2.5 数据挖掘技术在油田应用现状研究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性 |
第2章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 |
2.1 注水开发效果评价方法 |
2.1.1 存水率 |
2.1.2 含水率 |
2.1.3 水驱指数 |
2.1.4 注入倍数与注入倍数增长率 |
2.1.5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合理性评价 |
2.1.6 综合评价法 |
2.2 计算分析 |
2.2.1 存水率计算与分析 |
2.2.2 含水率计算与分析 |
2.2.3 水驱指数计算与分析 |
2.2.4 注入倍数和注入倍数增长率计算与分析 |
2.2.5 地层压力保持水平评价 |
2.2.6 综合评价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注采系统节点能效评价模型 |
3.1 基于节能降耗潜力的注采系统能效评价模型 |
3.2 注水系统实时能效评价指标与计算模型 |
3.2.1 注水系统效率 |
3.2.2 注水站效率 |
3.2.3 注水井筒效率 |
3.3 抽油机系统实时能效评价指标与计算模型 |
3.3.1 系统效率 |
3.3.2 油井水力功率 |
3.3.3 油井光杆功率 |
3.3.4 油井输入功率 |
3.3.5 井下效率 |
3.3.6 地面效率 |
3.3.7 系统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3.4 计算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注采生产系统动态关联优化模型 |
4.1 影响注采系统能效的主控因素 |
4.1.1 注水系统能效指标及其影响因素 |
4.1.2 机采系统能效指标及其影响参数 |
4.1.3 各能效指标影响程度的灰色关联分析 |
4.1.4 注采连通关系 |
4.2 基于区块整体能耗的注采系统生产优化设计模型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2.3 单井最低能耗与产液量、注水量的回归模型 |
4.2.4 序列二次规划算法 |
4.3 计算与分析 |
4.3.1 注采系统能效主控因素分析 |
4.3.2 单井能耗回归模型与拟合精度分析 |
4.3.3 区块整体优化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软件研发 |
5.1 软件设计 |
5.1.1 软件基础信息简介 |
5.1.2 软件功能分析 |
5.2 软件使用界面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10)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潜油电泵生产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潜油电泵工况分析及诊断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油田开发生产优化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4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智能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 海上油田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1.4.4 创新点 |
第2章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基础理论模型研究 |
2.1 油井流入动态模型 |
2.2 井筒多相流模型 |
2.2.1 相平衡计算 |
2.2.2 能量平衡方程 |
2.3 温度场与压力耦合计算模型 |
2.3.1 油层中部至电机段的温度计算 |
2.3.2 电泵及流体增温计算 |
2.3.3 电机及流体增温计算 |
2.3.4 温度压力耦合计算 |
2.4 泵特性曲线校正模型 |
2.4.1 粘度(含水及温度)校正 |
2.4.2 含气量校正 |
2.4.3 泵特性曲线校正实例 |
2.5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井下机组受力分析模型 |
2.5.1 刚度分析 |
2.5.2 算例及分析 |
2.6 井眼轨迹对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井下机组工作的影响 |
2.7 油嘴流动模型 |
2.7.1 数学模型 |
2.7.2 算例及分析 |
2.8 本章小结 |
第3章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技术研究 |
3.1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参数检测系统设计 |
3.1.1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检测系统总体设计 |
3.1.2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检测系统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
3.2 潜油电泵井性能检测系统硬件和软件设计与调试 |
3.2.1 工况采集模块的设计 |
3.2.2 GPRS传输模块和服务器硬件的选择 |
3.2.3 采集模块软件设计与调试 |
3.2.4 上位机软件设计与调试 |
3.3 工况参数检测系统数据处理方法研究 |
3.3.1 电流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3.3.2 潜油电机转速计算数学模型 |
3.3.3 潜油电机输出转矩计算模型 |
3.4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工况指标检测与工况分析实例 |
3.4.1 短时工况指标检测与工况分析 |
3.4.2 连续工况指标检测与工况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上平台智能优化实验装置的研制 |
4.1 海上平台智能优化实验装置系统构成 |
4.2 系统控制柜及实验装置控制中心设计 |
4.3 海上平台智能优化实验装置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3.1 流量自动控制系统结构 |
4.3.2 流量自动控制系统的参数配置 |
4.3.3 分布式I/O系统的配置和调试 |
4.3.4 上位机组态和实现 |
4.3.5 流量自动控制系统的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智能优化方法研究 |
5.1 智能优化算法研究 |
5.1.1 海上油田开发生产多目标优化问题 |
5.1.2 多目标进化算法研究 |
5.2 NSGA-2算法在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优化中的应用 |
5.2.1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 |
5.2.2 NSGA-2进化算法参数设置 |
5.2.3 NSGA-2改进算法优化步骤 |
5.2.4 NSGA-2改进算法算例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整体优化技术研究 |
6.1 基于智能无模型梯度的一体化优化研究 |
6.1.1 智能无模型一体化优化目标研究 |
6.1.2 智能无模型一体化优化实施方案 |
6.1.3 智能无模型一体化优化实验结果分析 |
6.2 基于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GA一体化优化研究 |
6.2.1 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建立 |
6.2.2 基于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遗传算法优化方案 |
6.2.3 基于神经网络数学模型的遗传算法优化实验结果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整体优化并行计算平台研究 |
7.1 平台系统构成 |
7.1.1 中心计算机 |
7.1.2 数据库服务器 |
7.1.3 系统测控节点 |
7.1.4 数据终端 |
7.2 工况分析及优化平台系统功能设计 |
7.3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平台工作流程 |
7.4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拟合 |
7.5 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并行工况分析及优化过程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渤海某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 |
8.1 渤海某油田概况 |
8.2 渤海某油田工况分析及优化数据准备 |
8.3 渤海某油田数据拟合及模型校正 |
8.3.1 单井IPR曲线拟合 |
8.3.2 管流计算模型修正 |
8.3.3 泵特性曲线模型修正 |
8.3.4 嘴流模型修正 |
8.4 渤海某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 |
8.4.1 油嘴流态分析 |
8.4.2 潜油电泵可下入深度分析 |
8.4.3 电潜泵泵轴变形及受力分析 |
8.4.4 电潜泵工况分析 |
8.5 渤海某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优化 |
8.5.1 工况结合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油嘴调节) |
8.5.2 工况结合产能进行多目标优化(优化选泵)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9.1 结论 |
9.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注水系统实时监测方案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油田污水-注水系统智能优化运行技术研究[D]. 郑文.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2]油田注水系统仿真模拟与智能诊断评价[D]. 吴磊.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3]油田注水系统数据可视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 王大维. 东北石油大学, 2021
- [4]基于PLC的油田注水站测控系统设计[D]. 张天赫.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4)
- [5]智能油田注水井上控制系统设计[D]. 杜志民.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脉动周期注水配注模型建立及软件设计[D]. 李鹏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7]基于物联网的分层注水自动配注系统设计[D]. 王琴剑.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0(02)
- [8]油田注水管网病态参数修正及状态估计研究[D]. 孙凯.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9]基于实时数据的注采生产动态分析与优化[D]. 刘文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9(09)
- [10]海上油田井筒举升系统工况分析及优化技术研究[D]. 冯国强.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标签:流量计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