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预防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王成[1](2020)在《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刮板运输机故障诊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故障诊断技术是针对机械设备的异常状态检测、异常状态原因识别及异常状态预测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本文以煤矿刮板输送机传动部为研究对象通过故障诊断技术研究故障数据的准确检测、提取及处理。刮板输送机作为连接工作面与外界的重要纽带,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随着科技不断发展,刮板输送机己经发展到重型化、自动化,由于煤矿井下工作环境恶劣,工作面刮板输送机吨位大,安装工序繁杂,运输线路长系统复杂,刮板输送机长期处于冲击和高负载的情况,内部组件的损耗较快卡链、断链、脱齿、底链落道等故障时常发生,时刻威胁若工作面的生产效率。以华亭煤矿250102-2综采工作面SGZ1000/2×525型中双链前部刮板输送机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了刮板输送机故障诊断技术,以及刮板输送机配套的变频器故障信号处理,研究内容如下:(1)分析刮板输送机内部结构,由机头传动部、机尾传动部和中间部组成,对故障分析得出故障主要发生在减速器,电机、刮板链、链轮轴组。变频器故障主要产生在主回路和控制回路上,并列举刮板输送机变频器的常见故障。(2)探讨第一代小波变换在故障诊断中的局限性,和第二代小波变换可以构造出与信号相匹配波形的优点。应用Matlab软件对轴承内圈故障和齿轮磨损故障波形数据进行三层小波分解重构,得到小波能量图谱判定故障频率范围。(3)对刮板输送机变频器故障信号应用MATLAB进行小波分解,提取变频器三相电流的各相低频能量值,经过归一化处理后得到三个与故障相关的特征向量。(4)研究基于模糊理论的模糊聚类理论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在刮板输送机故障分析的应用,运用模糊聚类对刮板输送机进行故障诊断理论分析。(5)选取减速器和电机的故障监测点,收集监测点故障数据之后提取2个观测点的200组数据,对数据进行归一化的处理。运用MATLAB 的 FCM算法对200 组数据进行了处理,得到了较为直观的FCM聚类结果图,取得了较好的聚类效果。论文以煤矿刮板输送机SGZ1000/2×525为研究对象,针对该输送机的多类故障,利用第二代小波变换得到小波能量图谱判定故障频率范围;引入模糊聚类理论和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FCM)在刮板输送机故障分析的应用;得到较为直观的FCM聚类结果图,取得了较好的聚类效果。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减少运输机故障,给煤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
冯凯[2](2015)在《基于DSP的双PWM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平台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双PWM变频调速系统因其高效节能、调速性能优越、运行可靠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然而,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脆弱性以及长时间运行带来的损耗,使得双PWM变频调速系统容易发生故障,轻则影响生产,重则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因此,对于双PWM变频调速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逐渐被研究者们关注。而大多对双PWM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是基于理论仿真,对实际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较少。另外,由于市场出售的变频系统集成度高,不利于实验环境下对系统故障的研究,故本文重点研究双PWM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平台的设计。本文首先对双PWM变频调速系统的主体结构进行了介绍,推导了电压型PWM整流器在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详细表述了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基本原理。然后,依据系统主体结构搭建了系统主体硬件电路,考虑到实验对数据分析的需求设计了基于浮点型DSP(TMS320F28335)的主控板电路。根据分析的数学模型及SVPWM技术编写了DSP的控制程序。最后,在已完成的系统平台上模拟设置了双PWM变频调速系统常见的几种故障状态,并以其中直流侧滤波电容故障及逆变器IGBT开路故障为例进行了故障诊断的分析研究。
陈庆[3](2014)在《广义解调法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分析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及电气化程度的提高,以变频器和异步电机为主体的变频调速系统因其高效节能、调速性能优越、运行可靠性高而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然而,由于电力电子器件的脆弱性以及电机负载的复杂性,使得调速系统容易发生故障而可能引发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因此,对于变频调速系统的故障检测与诊断技术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调速系统电机状态的监测与分析,可以及时有效的发现故障以及预防故障的进一步恶化,并排除故障而减小损失。当调速系统发生故障时,故障信号中往往会含有大量非线性、时变的成分,传统的信号处理方法如傅里叶变换不能有效地提取故障特征。广义解调算法作为一种时频分析方法,对多分量非平稳信号具有很好的处理效果,考虑到该信号处理方法的优越性,本文研究将广义解调时频分析法应用于变频调速系统的故障诊断中。本文在总结稳态运行情况下鼠笼式异步电动机和变频调速器常见故障的特征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动态调速过程中电动机供电电源时频变化的特点,引入广义解调分析方法,来进行变频器IGBT管断路、电机转子断条、气隙偏心等状态下的故障特征提取。通过建立基于MATLAB的故障仿真模型,将正常以及故障状态下的定子电流信号分别进行广义解调变换,从中提取出故障特征频率,将正常和故障运行过程的频谱图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广义解调时频分析法可以有效的判定电动机的转子断条和气隙偏心故障。最后将Park矢量方法应用于变频调速器动态调速过程中的IGBT开路故障诊断,获取了Park矢量图随着不同部位IGBT故障而发生偏转和变形的规律特征。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
周祥月[4](2020)在《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天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及人民社会生活物质不断丰富,中国正经历着从制造到创造的蜕变过程,为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机械压力机及其自动流水线技术在汽车、农业机械、国防等大型工业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对短周期、高效率、高精度加工设备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机械压力机是金属板材压模成型的主要制造设备,紧密关系到我国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各方面。近年来,由于新一代高性能材料的诞生并且投入使用,从而提高了对新能源和原材料的节约意识和强烈的惜时概念,从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性能设计。基于自动控制下的机械压力机可以代替人工手动操作,并且伴随智能化的提高,在提高设备精度的同时、其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也提高,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从而促使现代工业趋向于无人化模式靠拢。同时,对操作人员和投入使用机械设备的实时状态监控和维护管理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在对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以上方方面面的因素,据此在本课题中设计了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大型分布式电气控制调速系统,设计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系统功能控制程序等,并且配备Proface的HMI触摸屏人机界面,编辑出配套的人机界面监控系统。机械压力机设备是由电气控制系统、气路控制系统、油路控制系统共同配合驱动机械硬件来运转,本课题中主要是对电气控制系统的设计,来配合对部分气路控制和油路控制系统工作。整个控制系统分站有电柜主站、变频器分站、立柱操作分站、横梁分站、地坑分站、滑块分站模块、工作台分站等。其设计思路是根据先进压力机的工艺要求对压力机控制方法的确定及整个控制系统控制方案的设计、元件选型设计。控制系统的设计过程包括对主站及各个分站的实际接线设计、控制原理设计、PLC模块的接线图设计;对控制系统各分站电气元件的选型、自动保护控制系统的设计、对机械压力机工艺流程的各动作控制程序的设计及分析;配合编辑的HMI人机界面和最后对控制系统网络组态连接设置。经过本项目的最终调试试验,本控制系统既能满足了工业生产需求的高精度、高效率、高安全性、更灵活可控性,也能使设备管理维护人员更加详细掌握设备在工作中的状态,便于安全高效的运行与维护。
周永刚[5](2020)在《发射场桥式吊车定位防摆控制及监测诊断系统》文中提出目前,发射场桥式吊车控制系统的核心设备主要采用进口产品。虽然具有一定的可靠性,但是在信息安全、产品升级维护、核心技术掌握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事件表明,在工业控制领域我们必须走自主发展的道路,以避免出现核心技术封锁、关键信息泄露、工控设备遭遇远程破坏等情况发生。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推动下,航天发射场地面设施设备开展了大量自主可控方面的研究,对桥式吊车进行自主可控研究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本文针对目前桥式吊车控制效率低、精度差、负载摆动难以控制的现状,根据建立的桥式吊车动力学模型,设计了一种双环PID控制方法,分别对运行机构的位移和负载的摆动角度进行控制,通过调节电动机的输出达到提高吊车定位精度和抑制负载摆动的目的。针对吊车时变性的特点,采用了模糊控制的方法对PID参数进行实时整定,并对不同位移、吊重、绳长参数下的模糊整定PID定位防摆控制系统进行了Simulink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接着对桥式吊车控制系统进行方案设计,系统采用工控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变频器的变频调速控制方案。工控机作为人机交互接口将初始参数传给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PLC执行相应的定位防摆控制程序并将控制信号输出给变频器,变频器按照相应信号对电动机进行速度调节,传感器将位移和摆角信息反馈给PLC,在设计时保留了吊车的手动控制功能。同时对系统的硬件进行分析选型,使之满足自主可控及系统性能的要求,并采用Profibus-DP总线进行硬件组网;对系统软件进行了设计,并对模糊自整定PID控制器的实现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根据设计方案,在某型吊车上进行实物联调,并进行了分组验证。为提高桥式吊车的安全性,设计了吊车监测预警及故障诊断系统,采用传感器对桥式吊车的相关运行参数进行监测,将参数处理后送给预警模块及故障诊断模块进行预警及诊断。先对监测预警部分进行了方案设计、传感器选型,建立了吊车的预警机制,并对运行监测软件的数据采集单元、数据处理及预警处置单元、监测数据及曲线显示单元进行了设计。然后根据运行监测参数,采用故障树分析方法设计了桥式吊车故障分析诊断模块。将运行监测参数和故障树底事件进行关联,使参数异常与故障模式对应起来,实现部分故障的在线诊断处置。并采用发射场历史运行数据对故障诊断模块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证明设计的诊断模块可以对预设故障进行定位及应急处置。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6](2020)在《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根据国家对职业教育深化改革的最新要求,解读当前"三教"改革对于职教教育紧迫性和必要性,本文以3D打印技术专业为切入点,深层次分析3D打印技术专业在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时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并对"三教"改革的一些具体方案可行性和实际效果进行了探讨。
何伟[7](2018)在《数字控制系统在桥式起重机上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桥式起重机作为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物料调运的重要机械设备,用途极为广泛。桥式起重机的稳定可靠运行对于保障工作性能、生产效率、人身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工作环境大多为高温、粉尘、蒸汽等恶劣条件,而传统桥式起重机的控制大多采用继电接触器系统,维护量大、故障率高。另外,桥式起重机的电动机调速方式主要为转子回路串电阻方式,能量损耗大、机械冲击大、技术要求高、工作效率低。传统的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已无法满足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更加先进的起重机调速控制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桥式起重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目标是增强变频调速控制的性能,进行了桥式起重机变频调速控制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变频调速采用闭环控制,控制精度高、节能效果好、平滑调速也减少了制动时对设备的机械振动和冲击,适合用于起重机的恶劣工况;PLC具有通讯方便、使用灵活、可靠性高等优点,替代传统继电接触器控制系统,大大减少继电器数量,查找故障方便,维护工作量小。将PLC和变频调速控制相结合,能够大大提高桥式起重机电气控制系统的工作可靠性,提高电动机控制精度,延长设备工作寿命,降低能源消耗。论文围绕桥式起重机调速控制需求,在详细分析相关方案的优缺点和可行性的基础上,设计了本文的控制方案和系统构成。深入阐述了本系统中桥式起重机起升机构和大小车运行机构的控制方案;确定了PLC型号和配置方式,构建了PLC控制系统;研究了PLC并车控制原理和方案;开发了PLC控制程序和上位机监控软件。
崔龙妹[8](2018)在《适用于变频调速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设计》文中认为两极感应电机有转速高、功率密度大、转动惯量小等显着优点。它与高速负载直接连接时,不但能提高传动效率而且可以减小噪音、增加传动系统可靠性。两极感应电机的笼型转子结构简单、平衡性好,适于高速和高温下长时间持续运行。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变频感应电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振动问题一直是中型两极变频感应电机的突出问题。根据激振力来源,振动可以分为电磁振动和机械振动,电磁激振力主要是气隙磁场主波径向力,机械激振力主要来自转子不平衡、轴承问题等产生的机械外力。研究和降低振动对变频应用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非常重要。本文中对原工频50Hz感应电机进行改造,使其适用于变频调速应用,主要内容包括:(1)分析出感应电机应用于变频调速场合时主要的设计难点为减振。根据电磁负荷和近似的临界转速初步设计出两个样机方案:A样机和B样机。(2)使用解析法分析了气隙中的径向电磁力波及其谐波分量,经过数值计算,选择合适的槽配合来削弱齿谐波电磁力。使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定转子磁密并限制磁密大小,从而降低电磁激振力。(3)使用近似公式法计算转子一阶临界转速从而得到初步样机设计,使用经验公式法精确计算转子前几阶临界转速值,使临界转速计算值满足美国石油协会API541标准,避免共振发生。定性地分析了B样机采用对称风路的优点。优化端盖和机座刚度从而提高整机的固有频率。(4)经过上述的计算分析,选用B样机作变频调速的两极感应电机最终优化方案,在工厂生产和测试。依据试验结果和分析,证明了本论文的设计理念和计算方法具有可行性。
张照彦[9](2017)在《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文中提出定子侧变频调速和转子侧串级调速均属于现代交流调速技术,变频调速从电机定子侧接入,电机输出的功率需要全部流过变频器,称为全功率控制;由于高压大功率电机的电流或电压很高,所以需要很好的解决电力电子元件并联技术或串联技术。串级调速设备从电机转子侧接入,其控制的功率为电机转差功率,最大仅为电机额定功率的14.815%,电机在50%额定转速时,转子电压仅为转子开路电压的50%,并且随着转速的升高,转子电压降低,通常转子电压低于1k V,相比于变频器的6kV或10k V电压等级,则属于低压范畴,设备费用低廉,自身损耗小于电机额定功率的1%,对运行环境要求较低,只需放置在普通厂房即可。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结构简单、安全稳定、可靠性高,即使串级调速设备调速过程中出现故障,异步电机可以完全脱离斩波串级调速装置转换到转子短接全速运行,因而,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在高压大功率电机调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目前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原理性理论研究和仿真建模研究并与工程应用结合很少。由于缺乏系统性的静态、动态和暂态特性研究,系统的设计、控制保护系统设计缺乏基础,造成长期以来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运行稳定性、可靠性得不到保证。论文首次针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动态和暂态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并给出结果,研究和设计了可靠地控制保护系统,结合工程实践确认了上述研究和设计结果的正确性,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系统全面的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启动和正常调速时的动态过程。由于绕线式异步电机启动特性与转子回路串接电阻阻值有直接关系,根据简化的电机机械特性公式,绘制出不同阻值对应的电机转矩-转速曲线;针对风机、泵类平方转矩负载,提出了较精确的绕线式异步电机启动电阻阻值和电机启动时间的计算方法。基于暂态分析,计算出了斩波串级调速主回路各主要电参数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对电感电流和电容电压的纹波特性进行了分析和计算。2、根据异步电机等效电路、参数折算以及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分析,建立了等效的直流电路;根据建立的等效直流电路建立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动态关系的双输入双输出三阶变参数非线性微分方程组;根据状态方程,建立系统的暂态特性结构框图。分析了负载扰动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转速和电流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幅度和恢复时间等抗扰动性能,并进行仿真验证,对比了不同稳定工况下负载扰动前后的动态变化峰值、恢复时间以及稳定后的数据;分析了轻载和过载工况时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运行特点,以及对设备内器件的影响。进行了网压跌落瞬间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暂态分析,并提出了网压跌落的应对措施。3、全面系统分析了调速设备内部多种电力电子器件不同故障时斩波串级调速的暂态特性。首先分析了整流桥故障,根据二极管烧断的情况,分别分析了单管烧断、同侧两只二极管烧断以及不同侧不同桥臂的两只二极管烧断的多种情况;分别分析了IGBT和逆阻二极管断路和短路的故障情况和故障后的暂态波形,以及故障后对其他器件的影响;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逆变桥内晶闸管故障,单只晶闸管断路和短路两种故障下的暂态波形分析。针对高压停电现象,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暂态过程,并进行了理论计算。4、对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内关键器件快恢复二极管特性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快恢复二极管建模方法,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模型。对IGBT器件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全面分析,建立精确的IGBT开通关断过程数学模型;建立的IGBT器件模型可以完全表征实际器件开关暂态时电压、电流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器件的工作特性,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器件的开关特性对系统的影响。5、分析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与水阻启动单元串联和并联连接方式的优缺点;针对并联方式和串联方式分别设计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启动控制逻辑。在串联方式的基础上设计了启动直接进调速的控制及故障控制逻辑,解决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不能启动直接进调速的问题。基于暂态特性分析,首次提出了基于毫秒级分辨率合理的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状态投切控制逻辑,主要包括:全速转调速控制逻辑、调速转全速控制逻辑、调速停车控制逻辑,该逻辑经试验样机波形测试,并得以工程应用验证了其正确性。基于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调速故障下的暂态特性分析,提出毫秒级分辨的接触器动作保护逻辑和快切保护逻辑。基于有源逆变器颠覆故障、高压失电、瞬时停电和供电线路快切的暂态特性分析,提出了接触器动作保护与电子保护相结合的保护方法,并给出了电子保护电路器件的选型依据。最后根据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稳态情况下的主回路动态特性与系统调速特性、机械特性建立其状态平均方法下的微分方程,并推出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转速特性,在此基础上应用二阶、三阶工程最佳法,给出了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转速双闭环控制以及控制器参数的工程计算方法。
王继忠[10](2015)在《热连轧大功率机组交流传动系统网侧谐波分析与仿真研究》文中指出新能源开发与电能质量管理和电能绿色环保技术对现代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电力电子器件的广泛使用,为工业生产过程控制及能量转换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其中交直流调速系统变流器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这些变流器普遍使用也对电力供电系统带来了谐波危害。本文以冶金工业热连轧系统为例,研究了交流传动系统各环节产生网侧谐波机理,并重点对轧机主传动部分的交交变频和双PWM背靠背驱动控制,辅助传动部分的交直交变频驱动控制进行了谐波分析,这些设备虽然节能效果明显,但由于轧钢过程中负荷及负荷变化率大,变流器工作过程中因换相产生的电力谐波不仅对负载侧也对供电电源网侧影响很大,使得电力系统的供电品质变差,还会对控制系统产生干扰。为此,对此类问题的研究可为电能质量控制系统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为了从理论上分析电网的谐波影响,本文系统地研究了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采用Hanning自卷积窗函数的主瓣宽度等于参与卷积的窗函数的主瓣宽度,在主瓣宽度倍频处,Hanning自卷积窗函数的旁瓣电平均低于同宽度的矩形窗函数,而且具有较快的旁瓣衰减速度。本文从理论和仿真两个方面,对于各类变流器所产生的网侧谐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工作。研究的内容包括了变压器、变流器、负载等产生谐波的因素,研究了单相、三相、可控、不可控,交交变频、交直交变频、双PWM背靠背变频等结构所形成的谐波理论模型和仿真模型。重点研究了热连轧主传动、辅传动大型多组的变流器对电网的谐波电流影响。从计算手段上研究了数据移位式分布式计算方法。通过详细的各类系统仿真分析获得了有效的谐波分析研究结果。本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理论研究和归纳分析,提出了单相整流,三相可控、不可控整流以及多种整流器件构成的变流系统产生谐波的等效理论模型。其研究结果促进了各类变流器产生电流谐波影响在理论研究上的系统化。(2)为了克服理论计算的复杂性和精度不高的缺陷,系统地构建了交交、交直交、双PWM背靠背以及各个环节交流传动系统的MATLAB仿真模型及系统。使得各类变流器对网侧的电流谐波分析得以高效率的实现。(3)为了节约计算设备的资源,保证计算的实时性,提高计算效率,在对多机组仿真时,提出了基于数据移位式分布式计算原理,对单机组数据移相处理形成多机组数据,确定出多机组之间的相位差进行仿真分析,大幅度的缩减了仿真时间,节省硬件设备投资,实现计算机仿真精度和效率的有机结合。获得高效率的、高精度的仿真计算结果。本文研究的结果对于大型多组交流传动系统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时,减小谐波对电网的干扰和污染,提高电网的电能质量起到了基础性的指导作用。特别对于热连轧机组谐波对供电电网影响进行的分布式仿真与计算,为使用大功率多组交流传动的冶金工业电力系统设计提供了一种解决谐波计算与治理的分析方法。
二、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预防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刮板运输机故障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模糊故障诊断方法 |
1.3.2 神经网络故障诊断技术 |
1.3.3 专家系统的故障诊断技术 |
1.3.4 其他故障诊断技术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刮板运输机故障分析 |
1.4.2 故障诊断中的信号处理 |
1.4.3 刮板运输机变频器故障诊断分析 |
1.4.4 故障诊断方法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刮板运输机故障分析 |
2.1 刮板运输机内部结构分析 |
2.1.1 机头传动部 |
2.1.2 机尾传动部 |
2.1.3 中间部 |
2.2 刮板运输机故障分析 |
2.3 刮板运输机变频器故障分析 |
2.3.1 主回路常见故障 |
2.3.2 基本控制回路常见故障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小波变换的故障信号特征提取 |
3.1 信号处理 |
3.2 小波变换 |
3.2.1 第一代小波变换在故障诊断中的局限性 |
3.2.2 插值细分法的应用 |
3.2.3 第二代小波变换的多相表示与等效滤波器 |
3.2.4 第二代小波包的分解和重构 |
3.3 刮板输送机传动部分故障信号处理 |
3.4 刮板输送机变频器故障信号处理 |
3.4.1 变频器故障特征提取方法 |
3.4.2 基于小波分解的能量特征提取方法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模糊理论的故障诊断技术 |
4.1 模糊理论 |
4.2 模糊聚类 |
4.2.1 聚类分析 |
4.2.2 模糊聚类分析 |
4.3 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5 模糊理论在刮板输送机故障诊断上的应用 |
5.1 刮板输送机故障点的选取 |
5.1.1 减速器故障点的选取 |
5.1.2 电机故障点选取 |
5.2 刮板输送机故障数据处理 |
5.3 刮板输送机故障诊断 |
5.3.1 基于模糊聚类的故障诊断结构 |
5.3.2 基于模糊聚类的故障诊断的应用 |
5.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DSP的双PWM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平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2章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 |
2.1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的拓扑结构 |
2.2 PWM 整流器 |
2.3 电压型 PWM 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2.3.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 PWM 变频器数学模型 |
2.3.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 PWM 变频器数学模型 |
2.4 PWM 逆变器 |
2.5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 |
2.5.1 SVPWM 的基本原理 |
2.5.2 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的实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实验平台搭建 |
3.1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硬件设计 |
3.1.1 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简介 |
3.1.2 控制板电源系统设计 |
3.1.3 电压电流采样电路 |
3.1.4 PWM 信号产生电路 |
3.1.5 外部通讯电路设计 |
3.1.6 双 DSP 之间的通讯电路设计 |
3.1.7 实验平台实物图 |
3.2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软件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实验平台的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 |
4.1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分析 |
4.2 实验平台故障设置 |
4.2.1 桥臂开路故障设置和 IGBT 短路故障设置 |
4.2.2 IGBT 管开路故障设置 |
4.2.3 IGBT 管高阻故障设置 |
4.2.4 直流侧滤波电容故障设置 |
4.3 双 PWM 变频调速系统直流侧滤波电容故障诊断 |
4.3.1 电容故障诊断的监测原理 |
4.3.2 电容故障诊断的方法 |
4.3.3 电容状态监测实验 |
4.4 逆变器 IGBT 管开路故障诊断 |
4.4.1 逆变器 IGBT 管开路故障分析 |
4.4.2 Park 矢量法 |
4.4.3 逆变器 IGBT 开路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详细摘要 |
(3)广义解调法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分析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故障诊断学科的发展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1 故障诊断学科的发展历程 |
1.2.2 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基本原理方法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变频调速系统原理及常见故障特征分析 |
2.1 变频调速系统工作原理 |
2.2 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分析 |
2.2.1 电机侧转子断条故障特征的分析 |
2.2.2 电机侧气隙偏心故障特征的分析 |
2.2.3 逆变器断路故障特征的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义解调时频分析法基本原理 |
3.1 瞬时频率的概念 |
3.2 广义傅里叶算法 |
3.3 广义解调时频算法的步骤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义解调时频算法在电机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4.1 动态调速状态下转子断条与气隙偏心故障分量的公式推理 |
4.2 转子断条故障仿真 |
4.3 气隙偏心故障仿真 |
4.4 同时存在断条及偏心故障的仿真研究 |
4.5 数学模型正确性的探讨 |
4.5.1 变频器谐波分析 |
4.5.2 故障信号幅值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义解调时频算法与 PARK 矢量法在变频器故障诊断中的应用 |
5.1 逆变器 IGBT 管断路仿真研究 |
5.2 恒频运行状态 IGBT 管断路故障分析 |
5.3 变频运行状态 IGBT 管断路故障分析 |
5.4 逆变器 IGBT 管断路实验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6.2 论文仍需完善的方面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详细摘要 |
(4)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压力机分类及发展概况 |
1.2.1 压力机分类 |
1.2.2 发展概况 |
1.3 控制系统方案提出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1 主要研究与设计内容 |
1.4.2 本文结构思路 |
第2章 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机械压力机及其控制系统概述 |
2.1.1 主要组成结构部件 |
2.1.2 机械压力机工作性能分析 |
2.1.3 工艺流程 |
2.2 机械压力机技术方案 |
2.2.1 机械压力机安装布置规划 |
2.2.2 机械压力机技术参数选取 |
2.3 系统设计原则 |
2.3.1 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
2.3.2 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2.3.3 通信系统设计原则 |
2.4 主要组成部件的机电安装布置设计 |
2.4.1 横梁部件 |
2.4.2 滑块部件 |
2.4.3 移动工作台 |
2.5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的构架设计 |
2.5.1 电气控制方法的选择 |
2.5.2 电气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3.1 主电源供电线路设计 |
3.2 控制系统元件选型 |
3.2.1 PLC控制器 |
3.2.2 变频器调速装置 |
3.2.3 触摸屏选型 |
3.2.4 辅助电器元件选型 |
3.3 控制系统主要工作站设计 |
3.3.1 立柱操作站 |
3.3.2 电气控制柜工作站 |
3.3.3 横梁分站 |
3.3.4 地坑分站 |
3.3.5 左工作台分站 |
3.3.6 滑块分站模块 |
3.4 主电动机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设计 |
3.4.1 三项异步电动机的功率计算 |
3.4.2 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原理 |
3.4.3 变频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 |
3.5 安全自动保护控制系统设计 |
3.5.1 安全保护系统结构概述 |
3.5.2 光电保护系统设计 |
3.5.3 离合器-制动器安全控制设计 |
3.6 ADC自动换模控制系统设计 |
3.7 控制系统网络通讯 |
3.7.1 Profibus-DP总线通信 |
3.7.2 工业以太网通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PLC的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4.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程序设计 |
4.2 润滑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4.3 滑块装模高度调整控制程序设计 |
4.4 移动工作台控制程序设计 |
4.5 压力机行程控制 |
4.6 同ROBOT自动化数据交换程序设计 |
4.7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程序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HMI人机界面设计 |
5.1 HMI人机界面设计原理与重点 |
5.1.1 设计原理 |
5.1.2 设计重点 |
5.2 HMI人机界面对主要模块动作的流程图设计 |
5.2.1 主电动机运行控制流程 |
5.2.2 润滑系统控制流程 |
5.2.3 装模高度调整控制流程 |
5.2.4 ADC自动换模功能控制流程 |
5.3 HMI对控制系统参数与状态的设置及显示设计 |
5.3.1 润滑系统监控画面 |
5.3.2 机床状态画面 |
5.3.3 模具参数设置与更换 |
5.3.4 DP总线网络监控画面 |
5.4 故障报警履历存档与查看功能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运行调试与故障分析 |
6.1 控制系统的通信调试 |
6.1.1 PLC控制器与各分站单元的Profibus-DP组态设置 |
6.1.2 PLC控制器、HMI触摸屏及上位机PC的 Ethernet联网设置 |
6.2 变频器优化调试 |
6.3 机械压力机电气控制系统主要功能调试 |
6.3.1 设备调试前准备工作 |
6.3.2 基本功能 |
6.3.3 装模高度调整调试 |
6.3.4 ADC自动换模运行调试 |
6.3.5 行程运行控制 |
6.4 故障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5)发射场桥式吊车定位防摆控制及监测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章节安排 |
第2章 桥式吊车定位防摆控制 |
2.1 桥式吊车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
2.2 桥式吊车系统的动力学模型 |
2.2.1 拉格朗日方程介绍 |
2.2.2 桥式吊车的动力学模型 |
2.2.3 系统开环仿真 |
2.3 基于PID控制的定位防摆方法 |
2.4 基于模糊规则的PID参数整定 |
2.4.1 输入输出变量的选取和模糊化 |
2.4.2 桥式吊车模糊PID防摆控制系统Simulink仿真 |
2.4.3 仿真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控制系统设计实现 |
3.1 桥式吊车控制系统方案设计 |
3.2 组网方案及网络结构 |
3.3 硬件系统组成 |
3.4 软件系统设计 |
3.5验证实验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桥式吊车运行监测及预警模块 |
4.1 监测预警模块方案设计 |
4.2 状态监控传感器选择 |
4.2.1 起吊重量传感器选型 |
4.2.2 起升高度、速度和运行机构位置检测传感器选型 |
4.2.3 起升电机的轴承温度和振动传感器选型 |
4.3 安全预警模块 |
4.3.1 运行监测参数的弱化处理 |
4.3.2 运行监测参数综合分析 |
4.4 运行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5 监测预警模块验证试验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故障树分析法的故障诊断模块 |
5.1 故障树分析方法 |
5.2 桥式吊车常见故障分析 |
5.2.1 小车运行机构故障 |
5.2.2 大车运行机构故障 |
5.2.3 起升机构故障 |
5.2.4 桥式吊车常见电气故障 |
5.3 桥式吊车故障树建立与分析 |
5.3.1 建立桥式吊车故障树 |
5.3.2 依据建立故障树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
5.4 故障树底事件与运行监测参数关联 |
5.4.1 故障树底事件与参数关联 |
5.4.2 对参数进行识别 |
5.5 故障诊断流程 |
5.6 故障诊断模块验证试验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面临的突出问题 |
1.1 师资团队的教学素养相对偏差 |
1.2 3D打印技术专业教材不成体系,资源匮乏 |
1.3 教法难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
2 3D打印技术应用专业“三教”改革措施 |
2.1 通过“名师引领、双元结构、分工协作”的准则塑造团队 |
2.1.1 依托有较强影响力的带头人,有效开发名师所具备的引领示范效果 |
2.1.2 邀请大师授教,提升人才的技术与技能水准 |
2.2 推进“学生主体、育训结合、因材施教”的教材变革 |
2.2.1 设计活页式3D打印教材 |
2.2.2 灵活使用信息化技术,形成立体化的教学 |
2.3 创新推行“三个课堂”教学模式,推进教法改革 |
2.3.1 采取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法 |
2.3.2 构建与推进更具创新性的“三个课堂”模式 |
(7)数字控制系统在桥式起重机上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桥式起重机控制系统整体设计 |
2.1 桥式起重机基本构造与参数 |
2.1.1 桥式起重机基本构造 |
2.1.2 桥式起重机控制要求 |
2.1.3 桥式起重机参数 |
2.2 桥式起重机传动控制方案 |
2.2.1 桥式起重机的变频调速控制 |
2.2.2 起升机构传动控制 |
2.2.3 运行机构传动控制 |
2.3 电气部件设计与选型 |
2.3.1 电动机的选型 |
2.3.2 变频器的选型 |
2.3.3 常用附件的选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变频调速系统硬件构成与起重机并车控制 |
3.1 PLC工作原理与选型 |
3.1.1 PLC概述 |
3.1.2 PLC工作原理 |
3.1.3 PLC选型 |
3.2 PLC硬件组态 |
3.2.1 PLC配置 |
3.2.2 电气系统 |
3.2.3 I/O点分配 |
3.2.4 PLC与变频器通信 |
3.3 起重机并车控制 |
3.3.1 并车控制概述 |
3.3.2 PLC并车控制原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桥式起重机变频调速系统软件开发 |
4.1 PLC程序设计 |
4.1.1 主程序设计 |
4.1.2 公用程序设计 |
4.1.3 大小车机构程序设计 |
4.1.4 起升机构程序设计 |
4.2 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 |
4.2.1 上位机结构及功能 |
4.2.2 监控组态软件 |
4.2.3 监控画面开发 |
4.3 系统运行情况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适用于变频调速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型两极感应电机应用和研究现状 |
1.2 变频调速下的感应电机 |
1.2.1 变频调速系统对感应电机的影响 |
1.2.2 适用于变频调速的感应电机的设计要点 |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和任务 |
第二章 感应电机设计要求和难点 |
2.1 中型两极感应电机的振动问题 |
2.1.1 感应电机振动问题的危害 |
2.1.2 振动原因分析和控制措施 |
2.1.3 感应电机振动的国际标准 |
2.1.4 临界转速的国际标准 |
2.2 感应电机主要性能要求与设计难点 |
2.2.1 感应电机主要性能要求 |
2.2.2 感应电机设计难点 |
2.3 感应电机设计方法研究 |
2.4 初始的样机设计方案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磁设计中的减振措施 |
3.1 磁势磁导法分析径向电磁力波 |
3.1.1 磁势磁导决定的气隙磁场 |
3.1.2 径向电磁力波的解析分析 |
3.1.3 力波阶数计算和抑制齿谐波的槽配合选择 |
3.2 有限元法分析优化定转子磁密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构设计中的减振与风路优化 |
4.1 刚性转子样机的临界转速计算 |
4.1.1 近似法计算轴的一阶临界转速 |
4.1.2 经验公式法精确计算轴的前几阶临界转速 |
4.2 滑动轴承与对称风路 |
4.2.1 对称风路设计 |
4.2.2 轴承油温计算与管风冷设计 |
4.3 降低振动的其他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5.1 效率和温升 |
5.1.1 损耗和效率试验结果 |
5.1.2 电机温升试验结果 |
5.2 轴承测温试验 |
5.2.1 轴承测温试验说明 |
5.2.2 轴承测温试验结果与分析 |
5.3 振动试验 |
5.3.1 振动速度传感器测振 |
5.3.2 接近式位移传感器测振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2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斩波串级调速技术 |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1.4 课题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课题研究意义 |
1.4.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1.4.3 课题创新点 |
第2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运行过程的电路分析 |
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的工作原理 |
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启动过程的分析 |
2.2.1 绕线式异步电机基本方程和等效电路 |
2.2.2 绕线式异步电机电磁转矩和机械特性 |
2.2.3 异步电机参数计算 |
2.2.4 异步电动机串水阻启动的特性分析 |
2.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调速过程的动态分析 |
2.3.1 调速状态动态分析 |
2.3.2 调速状态下参数的纹波分析 |
2.3.3 仿真与计算数据验证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调速过程暂态分析 |
3.1 暂态的概念 |
3.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升降速暂态分析 |
3.2.1 调速正常升降速分析 |
3.2.2 仿真验证及分析 |
3.3 负载波动对调速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3.3.1 负载波动时调速系统暂态分析 |
3.3.2 负载波动的应对措施 |
3.3.3 轻载和过载特性 |
3.4 网压扰动对调速系统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
3.4.1 网压波动时调速系统暂态分析 |
3.4.2 长时低网压对调速系统的影响 |
3.4.3 网压波动的应对措施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故障过程暂态分析 |
4.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整流桥器件故障分析 |
4.1.1 整流桥正常运行时电路分析 |
4.1.2 整流桥单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1.3 整流桥同侧两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1.4 整流桥不同侧不同桥臂两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1.5 整流桥同桥臂两只二极管烧断故障分析 |
4.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器故障分析 |
4.2.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器逆阻二极管故障分析 |
4.2.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斩波器IGBT故障分析 |
4.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逆变桥器件故障分析 |
4.3.1 逆变桥晶闸管断路故障分析 |
4.3.2 逆变桥晶闸管短路故障分析 |
4.4 高压停电故障暂态分析 |
4.4.1 高压停电理论计算 |
4.4.2 高压失电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关键器件特性分析和模型研究 |
5.1 快恢复二极管特性及模型 |
5.1.1 快恢复二极管开关特性 |
5.1.2 快恢复二极管模型 |
5.1.3 仿真及实测验证 |
5.2 IGBT特性及模型 |
5.2.1 IGBT开关特性 |
5.2.2 IGBT模型 |
5.2.3 仿真及实测验证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控制和保护设计 |
6.1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启动控制设计 |
6.1.1 并联水阻启动 |
6.1.2 串联水阻启动 |
6.1.3 启动过程中进调速 |
6.2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正常运行控制 |
6.2.1 正常启停控制逻辑的正确设计原则 |
6.2.2 全速转调速控制逻辑设计 |
6.2.3 调速转全速控制逻辑设计 |
6.2.4 调速停车控制逻辑设计 |
6.3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故障下的保护控制及问题 |
6.3.1 原有接触器动作保护设计及问题 |
6.3.2 快切保护设计及问题 |
6.4 斩波串级调速系统电子保护电路 |
6.4.1 电子保护电路原理及设计 |
6.4.2 停电和瞬时停电时电子保护电路投切暂态分析 |
6.4.3 电子保护电路仿真验证 |
6.4.4 电子保护电路工程验证 |
6.5 转速动态特性及转速控制 |
6.5.1 转速动态特性 |
6.5.2 转速双闭环控制 |
6.5.3 实验分析及验证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热连轧大功率机组交流传动系统网侧谐波分析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课题提出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课题研究方案 |
2 谐波研究基础及国内外现状 |
2.1 谐波产生的原因以及电力系统谐波存在情况 |
2.1.1 谐波的定义及产生原因 |
2.1.2 电网中谐波存在的情况 |
2.2 国内外电力谐波研究的现状 |
2.2.1 国外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研究现状 |
2.2.3 电力系统IEC 61000系列标准 |
2.3 电力系统谐波检测与分析方法 |
2.3.1 谐波测量要求 |
2.3.2 谐波测量互感器 |
2.3.3 谐波测量仪器及系统结构 |
2.4 谐波检测方法的工程应用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傅立叶变换的谐波计算方法与仿真研究 |
3.1 傅立叶变换及其优点 |
3.1.1 采用基于傅立叶变换的分析方法之目的 |
3.1.2 傅立叶算法的提出 |
3.1.3 傅立叶级数(周期性连续信号) |
3.2 傅立叶变换的几种形式 |
3.2.1 连续傅立叶变换 |
3.2.2 离散时间傅立叶变换(DTFT) |
3.2.3 离散傅里叶变换 |
3.2.4 序列加窗对DFT的影响 |
3.2.5 DFT快速算法(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
3.2.6 快速傅立叶的优点 |
3.3 本章小结 |
4 交流传动装置谐波对供电电源网侧影响理论分析 |
4.1 交流传动技术历史回顾 |
4.1.1 交流传动技术的特点 |
4.1.2 交流传动装置谐波存在情况 |
4.2 交交变频产生谐波分析 |
4.3 交流感应电动机谐波畸变加权因数分析 |
4.3.1 转子电阻(随频率变化)的谐波畸变 |
4.3.2 转子漏感(随频率变化)影响的谐波畸变 |
4.3.3 考虑定子铜耗的谐波畸变 |
4.4 整流装置产生谐波 |
4.4.1 二极管整流装置产生的谐波分析 |
4.4.2 可控整流装置产生的谐波分析 |
4.4.3 变压器接整流负载时电压谐波分析 |
4.5 逆变器产生谐波情况分析 |
4.5.1 三相桥式标准方波逆变器产生谐波 |
4.5.2 SVPWM逆变器产生谐波分析 |
4.5.3 三电平逆变器产生谐波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热连轧交流调速系统网侧谐波的仿真分析 |
5.1 热连轧传动系统简介 |
5.2 数据移位式分布式计算的目的 |
5.3 单机组变频调速电力谐波分析 |
5.3.1 变压器联接方式以及原副边谐波电流的相位关系 |
5.3.2 仿真变压器参数计算 |
5.3.3 交交变频调速单机组谐波仿真分析 |
5.3.4 交直交变频调速单机组谐波仿真分析 |
5.4 热连轧主传动交交变频调速系统对电网的谐波影响分析 |
5.4.1 多机组数据移位方法的设计依据 |
5.4.2 交交变频器仿真模型 |
5.4.3 仿真过程设置 |
5.4.4 仿真结果分析 |
5.4.5 研究结论 |
5.5 热连轧辅传动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对于电网谐波影响的分析 |
5.5.1 热连轧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应用 |
5.5.2 交直交系统结构与模型 |
5.5.3 仿真过程设置 |
5.5.4 仿真结果分析 |
5.5.5 研究结论 |
5.6 双PWM交直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谐波影响分析 |
5.6.1 双PWM交直交变频调速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
5.6.2 仿真过程设置与仿真结果分析 |
5.7 电力电抗器参数选择对变频调速系统谐波的影响 |
5.8 本章小结 |
6 电力系统谐波常用的抑制方法 |
6.1 系统增加滤波功能器件 |
6.1.1 无源滤波的设计与使用 |
6.1.2 有源滤波器的设计与使用 |
6.2 做好接地装置降低系统谐波 |
6.3 对产生谐波干扰的设备进行屏蔽保护 |
6.4 接整流负载时变压器设计相数增加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变频调速系统常见故障分析和预防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华亭煤矿综采工作面刮板运输机故障诊断研究[D]. 王成.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2)
- [2]基于DSP的双PWM变频调速系统故障诊断实验平台设计[D]. 冯凯. 武汉科技大学, 2015(07)
- [3]广义解调法在异步电机变频调速系统故障分析中的应用[D]. 陈庆. 武汉科技大学, 2014(03)
- [4]机械压力机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的研究[D]. 周祥月.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5]发射场桥式吊车定位防摆控制及监测诊断系统[D]. 周永刚. 吉林大学, 2020(08)
- [6]3D打印技术专业“三教”改革探索[J]. 刘森,张书维,侯玉洁. 数码世界, 2020(04)
- [7]数字控制系统在桥式起重机上的研究与应用[D]. 何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8(02)
- [8]适用于变频调速的中型两极感应电机设计[D]. 崔龙妹.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9]斩波串级调速系统暂态过程分析及控制与保护研究[D]. 张照彦.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1)
- [10]热连轧大功率机组交流传动系统网侧谐波分析与仿真研究[D]. 王继忠. 北京科技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