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对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张勇华[1](2020)在《云南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2012年,中共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向中国人民发出了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时代号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决胜阶段,我国以云南省为代表的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我国其他省份而言仍旧很低。面对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金融作为一国或地区经济的核心,其在加速某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金融发展对提高我国各地区居民收入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有助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本文充分借鉴了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云南省金融发展现状,从现状分析入手再到理论研究最后通过实证分析逐层深入,研究云南省金融发展水平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本文基于市域视角,首先通过欧式空间距离法构建了金融发展指标测算体系,通过测算发现,云南省整体金融发展水平比较低,并且除个别地区(昆明、丽江)外,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失衡现象,金融发展规模、发展效率和发展结构之间并不匹配。接着通过Stata15.0软件,运用面板回归分析法,实证分析了云南省各地区2011-2018年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关系,从实证的角度探讨了金融发展水平对云南省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得出云南通过发展金融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综合以上研究结论,为了通过发展金融来提升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文针对如何提高金融发展的总体水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朱佳佳[2](2020)在《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6州市面板数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金融作为财富创造的有效工具,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但目前,依旧有大量农村居民、弱势群体难以进入传统金融的服务范畴。为了最大限度回应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为了响应并贯彻落实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简称《规划》),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的实施意见正式发布,开启了云南普惠金融发展的新阶段。如何将普惠金融政策真正落实,涉及到对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评估和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此,本文根据金融约束、包容性增长和金融排斥三个理论,选取金融服务地理渗透性、可获得性、使用性三个维度衡量2009-2018年期间云南省各州市普惠金融发展水平。1使用面板数据(panel)分析法分析云南省16个州市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结论如下:1、云南省普惠金融存在环境不完善、发展不均衡、结构不合理、供求不均等问题。2、城乡收入差距对普惠金融发展有负向影响,交通便利程度、教育水平、地区经济水平、就业率、城镇化率、财政支持程度均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有正向效应,而互联网普及程度指标不显着。本文理论上对现阶段云南省各州市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补充,为普惠金融的整体研究提供一定支持。实践上为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基础性的支撑材料,为探寻一条适合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的道路提供一定参考。
付柏羿[3](2019)在《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问题研究》文中指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村的发展、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以及农民生活质量问题历来都是国家和政府关注和工作的焦点。而各地的农村信用社作为直接服务于农村发展、助力农业生产机械化的基层金融机构,自成立以来牢牢把握宗旨并以服务三农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且各地农村经济发展参差不齐,加上农村信用社历史地位、性质、功能的特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竞争格局的大环境下,各种金融风险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层农村信用社服务农村经济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特别是近年来各地农村信用社各类信贷诈骗案件的频频见诸报端,深刻暴露出了当前农村信用社日常信贷管理和内控运行机制方面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防范各类金融风险能力偏低,面对各种金融风险无法靠自身化解且表现为束手无策,导致各类金融案件频频发生。因此,针对农村信用社基于金融风险管控机制存在的问题、原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提出具体和针对性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就变得迫在眉睫。本文以此作为研究的出发点,以金融风险管理相关理论为支撑,选取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作为样本就金融风险管控问题展开针对性的研究。研究中首先在把握金融风险、金融危机及金融安全等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对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普遍存在的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操作风险几大类风险进行理论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A农村信用社目前金融风险管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及其内外部制约因素进行了针对性的总结和分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还通过对美国、德国及日本等先进国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经验、机制的分析和启示,针对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防控提出包括改革和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机制、提高内部审计制度以及加强员工队伍等具体、可行的对策措施。希望研究成果能够切实提升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全国其他农村信用社应对和化解金融风险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陈思[4](2019)在《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税收政策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2年,自十八大报告中要求各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以来,我国农业产业化,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步伐不断加快。2011年云南省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从此开始了打造高原特色农产品品牌的经济工作;到2018年,云南省已经创建了如花卉、茶叶、咖啡等10余个具有当地特点的农业分支产业。作为扶持“三农”发展的税收政策,国家和云南省地方都相继出台了众多支持行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创造了相应的专项资金和资金账户。但不难发现,许多政策措施的尝试性、权宜性特征明显,尚未整理形成系统性制度安排。而目前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由政府现行的税收扶持已无法得到健康发展,因此有必要对现有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和相应的税收政策进行了解和分析后,再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政府的对高原特色农业的税收政策措施。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税收政策对其所起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后,提出了较为合理可行的税收措施,为改善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
史秋亚[5](2019)在《云南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影响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期以来,贫困问题一直都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多年来,中国也一直致力于减贫事业,但至今仍然没有从根源上消灭贫困,与此同时,我国依然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拉大的严重问题。作为全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云南省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截至2018年底,云南省仍有贫困县40个,居全国第一,农村贫困人口181万,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13.1%(1)。但是,需要关注的是,我国的减贫工作正在转向全面化和精准化。2016年,我国《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表明,要在普惠金融发展的基础上,全力推动金融服务覆盖到贫困地区的家家户户,成为助力贫困农户脱贫的重要支撑。本文首先对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相关研究进行阐述。其次,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析。再次,运用定量方法对云南省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总结,运用数理化公式推导证明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具有可行性,并从理论上分析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可得性对贫困产生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检验云南省普惠金融对贫困减缓的影响,本文以MPI多维贫困指数为基准,运用云南省2006-2017年相关数据对云南省贫困状况进行测算,并以测算出的云南省贫困指数为因变量,以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广度、深度、可得性为自变量,对云南省普惠金融与贫困之间的关系先后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实证分析,最终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短期看,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的广度、深度对减贫具有积极的正向促进作用,而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则对减贫作用不明显;第二,从长期来看,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对脱贫减贫的影响效应不显着,而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深度的加深在长期却会加重云南省贫困状况,与此不同的是,云南省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在长期则会显着缓解农村贫困状况。最后,从健全多元化金融体系,提高云南省普惠金融覆盖面、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针对性,有效对接农户金融需求、优化普惠金融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提高扶贫精准性和全面性三个角度,给出云南省普惠金融减贫的相关政策建议。
向培[6](2019)在《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云南省农业发展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农村经营主体,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越来越多;各类金融供给主体在农业领域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南省政府发布多个政策文件提出了打高原牌、走特色路的决定。这些都为云南省农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但是金融资源对于农业主体的供给则呈现倒金字塔形,少部分农业龙头企业占据着大部分农村金融资源,而中小微企业和农户虽群体庞大,获取金融资源的难度却很大,金融供给严重不足,制约着农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普惠金融解决各类农业主体金融需求问题。本文通过对普惠金融支持云南农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剖析,阐述了云南省农业发展基本概况以及打造高原特色农业的新格局,并分析云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储蓄、信贷、保险方面来分析普惠金融需求现状;用覆盖广度指标、覆盖深度指标、完整性指标来衡量普惠金融供给现状。在探索与发现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中,深入分析了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商业可持续性问题;金融风险问题;金融创新与金融能力问题;信用制度与金融监管问题五个方面,这些都导致了云南省农业发展金融资源投入不足。通过借鉴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最后得出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的对策。认为,云南省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要从解决金融服务可得性和可持续性问题出发,分散金融风险,提高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提高农业主体的金融能力,建立健全的信用体系,完善金融监管。
候志超[7](2019)在《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2017年、2018年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之年,打赢脱贫攻坚战、实行精准扶贫、实现精准脱贫已成为云南省各级政府工作的首要工作。党的十九大会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要让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于“三农”,因地制宜提升对“三农”和偏远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覆盖率和满意度,让金融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助力。研究发现金融扶贫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地区发展资金缺口问题,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一直以来,农村金融服务结构不均衡,贫困地区农村金融需求难以满足,导致贫困地区发展资金获取渠道较为狭窄,资金的投放有效性不足,金融服务的供求配比失衡,加之贫困地区农村人口基数较大,使得农户生产经营无法获得有效的金融支持,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农村贫困的现状。近年来,云南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模式有效促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缺口与不足,对扶贫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本文立足于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从云南农村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从金融扶贫效应的角度出发,分析农村金融发展的扶贫绩效与模式,分析制约其发展的原因,探索农村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影响,通过实证结果发现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影响是正向的,但影响程度并不高且后期存在乏力的现象,针对以上现状及结论,最后提出促进金融扶贫绩效的思考和建议。
李晓娜[8](2019)在《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解决农村地区融资难问题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经过全国试点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业务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机制和体系。土地关系到农民的生计保障,关乎农民的根本利益,关乎社会稳定问题,而土地经营权属于用益物权,只拥有部分处置权能,存在其特殊性和局限性,这就给金融机构开展该项业务带来了潜在的风险。金融机构是该项业务的执行者,但金融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进行权衡。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存在高风险,如果全部风险由金融机构承担不具备其合理性。政府是该项业务的推动者,但其受财政收入和财政预算的影响,没有能力托底全部贷款风险。因此,金融机构和政府应共同承担该项业务的风险。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就需要建立风险补偿制度。各个试点也在努力探索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但还未构建出一套完善有效的风险补偿机制,因此这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研究的宏观背景和研究的价值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研究,明确研究的对象和主题,梳理研究内容和思路,选取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以土地“三权分置”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外部性理论为指导,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的金融化及金融属性,研究其实现所具备的法律保障、政策支持和成功的实践探索,并剖析农村土地经营权的特殊性及弱流动性。其次,分析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数理模型对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测算。再次,阐明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分析风险补偿的必要性,借鉴各试点政府风险补偿的做法并从中得到启示,从政府的角度,提出建立风险补偿制度。最后,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对策及建议。第一,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相关法律。包括完善《土地承包法》、《担保法》、《物权法》;建立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的配套制度。第二,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的建设。第三,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尧姝[9](2018)在《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与其他中东部省份相比,很多农业产品在云南省内无法得到符合其生长的条件环境,因此产量不高,农作物的种类也很少,对较大的自然灾害,无法抵抗其侵害,致使大量的农作物依然无法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且由于地形的原因,无法形成强大的农作物生产规模,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不能形成规模化的农业经济,间接影响了云南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本文采用理论联合实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组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我国的云南省作为典型案例,分析了云南省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现状、农业推广领域以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现状,找到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成熟完善;云南省政府没有为农业推广提供相关性支持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间接或直接影响了云南省的农业发展水平。结合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出现的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研究了对策。一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包括分类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建设、丰富农村金融机构主体、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二是充分发挥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中的功能作用,包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行市场引导、提高央行对云南省农业的资金支持额度;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四是建立农业科技风险保障机制,包括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风险保障机制、加强保险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五是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以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推广研究为例,为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提出实用性、科学性、合理性的、符合实际需求的建议和对策,来映射中国其他省份的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以此来促进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顺利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
和双翼[10](2018)在《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临沧市及德宏州调研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在我国经济新常态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尽快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与人口的贫困问题并使之尽快脱贫,是党中央、国务院近年来开展“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目标与任务。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摆脱贫困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因此,做好精准扶贫,使贫困农户尽早脱贫,是“三农”发展的根本和关键,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意义。而在精准扶贫中,金融精准扶贫至为重要。云南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要想不拖全国的“后腿”,就要动员一切力量与资源,积极开展金融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工作提质增效。本文重点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及德宏州的深入调研,以此作为调研个案,再结合全省的一般情况,由点及面地对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现状及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调研中,主要收集了包括财政支农资金、支农再贷款、涉农贷款、金融服务网点数量、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政策性农业保险等经济金融数据。调研发现,目前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存在贫困人口金融意识匮乏,自身金融需求不足;地方政府扶持有限,政策落实还不到位;金融机构积极性不太高,金融服务手段较为单一;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农村产业基础薄弱,融资出现“两难”困境;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金融精准扶贫难度大等问题,这些都制约了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系统比较了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主要模式,认为目前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仍以政府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及产业金融精准扶贫模式为主,主要还是依托信贷单方面发力,保险方面和资本市场方面仍未很好地融入参与进来,以银行金融机构主导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担保模式应进一步挖掘。本文最后针对目前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贫困人口、地方政府、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以期为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快速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对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对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金融发展的概念界定 |
二、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研究 |
三、金融影响居民收入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框架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收入的相关理论介绍 |
第一节 金融发展概述与发展历程 |
第二节 金融发展影响居民收入的内在机理 |
一、金融发展对投资的门槛效应 |
二、金融发展的排斥效应 |
三、金融发展的减困效应 |
四、金融发展的涓滴效益 |
第三章 云南省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金融发展的指标体系 |
一、金融发展规模 |
二、金融发展效率 |
三、金融发展结构 |
第二节 云南省金融供给现状 |
第三节 云南省金融需求现状 |
第四章 云南省各州(市)金融发展水平的测度和分析 |
第一节 金融发展水平测度方法 |
第二节 云南省各州(市)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结果分析 |
一、各州(市)金融发展水平测度结果 |
二、各州(市)金融发展差异分析 |
第五章 云南省金融发展对居民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二、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三、模型设定 |
第二节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面板平稳性检验 |
二、面板协整检验 |
三、实证分析结果 |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一、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
二、有的放矢,扩大区域金融发展规模 |
三、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充分利用金融资源 |
四、优化金融发展结构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6州市面板数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研究 |
二、普惠金融测度研究 |
三、影响一国(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研究 |
四、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
第一节 定义与特征 |
一、普惠金融定义 |
二、普惠金融特征 |
三、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第二节 相关理论 |
一、金融约束理论 |
二、包容性增长理论 |
三、金融排斥理论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云南省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普惠金融现状的供求分析 |
一、普惠金融需求现状 |
二、普惠金融供给现状 |
第二节 普惠金融的实践经验 |
一、富滇银行——格莱珉模式 |
二、建设银行——“小微快贷” |
第三节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分析 |
第一节 普惠金融测度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二节 普惠金融指数构建 |
一、确定维度与指标 |
二、确定指标衡量程度 |
三、综合普惠金融指数测算 |
第三节 普惠金融指数计算 |
一、指标选取 |
二、数据来源 |
三、权重确定 |
四、计算方法与结果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择及说明 |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检验 |
一、模型设定 |
二、描述性统计 |
三、数据检验 |
四、普惠金融的影响因素分析 |
五、稳健性检验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具体建议 |
一、广泛开展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活动 |
二、建立有效的普惠金融制度 |
三、发展多元化的普惠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 |
四、积极创新普惠金融工具 |
五、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距 |
六、增加政策扶植力度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3)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简要评析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金融风险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金融危机、金融风险和金融安全的概念 |
二、金融风险基本理论 |
三、金融风险管理概念及程序 |
四、金融风险管理理论 |
第二节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 |
第三节 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类型 |
一、信用风险 |
二、流动性风险 |
三、操作风险 |
四、利率风险 |
第三章 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现状 |
第一节 A农村信用社经营发展现状 |
一、法人治理结构 |
二、存贷款业务总量 |
三、资本约束能力和拨备覆盖水平 |
四、资产质量 |
五、金融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 |
第二节 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分析 |
一、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分析 |
二、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的流动性风险分析 |
三、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的市场风险分析 |
四、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的操作风险分析 |
第三节 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现状 |
一、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信用风险管控现状 |
二、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管控现状 |
三、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市场风险管控现状 |
四、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操作风险管控现状 |
第四章 A农村信用社目前金融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经营范围狭窄,金融风险集中度高 |
二、风险管理文化建设落后意识低下缺乏系统性 |
三、缺乏独立和权威性的风险管理部门 |
四、不良贷款清收能力欠缺 |
第二节 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外部环境因素 |
二、内部环境因素 |
第五章 国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经验借鉴与启示 |
第一节 美国金融机构风险防范 |
第二节 德国金融风险防范的做法 |
第三节 日本农村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防范 |
第四节 国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风险防范对我国启示 |
一、明晰的产权关系完善的组织体系 |
二、完善的农业保障机制良好农业生产环境 |
三、强大的财政政策的扶持 |
第六章 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的对策 |
第一节 改革信贷管理体制,提升信用风险防范能力 |
第二节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提升员工抵御风险素质 |
第三节 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
第四节 开展资金业务等其他经营领域 |
第五节 地方政府予以重点扶持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税收政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研究综评 |
四、研究方法和内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
一、相关概念 |
(一) 高原特色农业的内涵 |
(二)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 |
(三) 税收政策的界定 |
二、相关理论 |
(一)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二) 农村金融理论 |
(三)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
第二章 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及其税收政策的现状 |
一、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
(一) 高原特色农业产业的布局基本形成 |
(二) 高原特色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效应明显 |
(三) 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升 |
(四) 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 |
(五) 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
二、云南省相关高原特色农业税收政策的现状 |
(一) 支持高原特色农业的税收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
(二) 高原特色农业金融支持格局初具雏形 |
(三) 农业供应链金融已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呈现良好开端 |
第三章 云南省相关高原特色农业税收政策的影响和原因 |
一、一般性税收政策对云南省高原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未成体系 |
(二)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设置上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
(三) 农产品税负不合理 |
(四) 信贷服务税收优惠力度不足 |
二、云南省现有主要自行税收政策对高原农业发展的影响 |
(一) 税收优惠对农业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不强 |
(二) 机关部门税收管理不到位 |
(三) 缺乏相关产业的对口税惠政策 |
(四) 农产品市场未在新兴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
三、一般性税收政策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的原因分析 |
(一) 农产品征税范围难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
(二) 现行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设置上不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 |
(三) 农产品税负不合理 |
(四) 信贷服务税收优惠力度不足 |
四、云南省税收政策未能充分发挥效益的原因 |
(一) 对于税收优惠对农业产业投资引导不强的原因 |
(二) 机关部门服务意识不强 |
(三) 地方税种存在缺失现象 |
(四) 电子商务征管未明确,农村信息应用难推广 |
第四章 改进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
(一) 调整农产品征税范围,以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 |
(二) 完善企业所得税和个税对农产品企业的优惠和激励 |
(三) 完善农产品税收制度 |
(四) 发展涉农贷款共担,提高农村信贷服务水平 |
(五) 完善涉农税收优惠政策,加强投资引导作用 |
(六) 转变税务机关的工作作风 |
(七) 开展产业政策性扶持,促进对口产业的发展 |
(八) 加快建设电子商务在农产品领域的税收征管工作的实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云南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影响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存在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一、本文的创新之处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 |
第二章 云南省普惠金融减贫理论研究 |
第一节 贫困的概念、测度与界定 |
一、贫困的概念 |
(一)贫困内涵 |
(二)贫困分类 |
二、贫困的测度 |
三、贫困在本文中的界定 |
第二节 普惠金融的内涵与服务对象 |
一、普惠金融的内涵 |
(一)普惠金融的定义 |
(二)普惠金融的特点 |
二、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 |
第三节 反贫困理论与金融发展减贫理论 |
一、反贫困理论 |
(一)缪尔达尔“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
(二)马尔萨斯人口抑制反贫论 |
(三)马克思反贫困理论 |
(四)罗森斯坦·罗丹和纳克斯的平衡增长反贫困理论 |
(五)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
(六)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 |
(七)阿玛蒂亚·森的“赋权”反贫困理论 |
二、金融发展减贫理论 |
(一)金融结构论 |
(二)金融抑制论 |
(三)金融深化论 |
(四)金融排斥理论 |
(五)农村金融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及其对减贫的影响 |
第一节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一、云南省金融机构农村网点数情况 |
(一)云南省金融机构农村网点数的总量分析 |
(二)云南省金融机构农村网点数的人口密度分析 |
(三)云南省金融机构农村网点数的地理密度分析 |
二、金融机构涉农存贷款情况 |
第二节 云南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影响分析 |
一、云南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可行性分析 |
二、云南省普惠金融广度对减贫的影响 |
三、云南省普惠金融深度对减贫的影响 |
四、云南省普惠金融可得性对减贫的影响 |
(一)支付体系完善对减贫的影响 |
(二)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对减贫的影响 |
第四章 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减贫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云南省多维贫困程度的测算 |
一、维度和指标的选取 |
(一)生活水平维度 |
(二)健康维度 |
(三)教育维度 |
(四)医疗机构条件维度 |
二、数据说明与分析 |
(一)数据来源 |
(二)数据分析 |
三、云南省多维贫困指数的测算 |
第二节 模型构建 |
一、模型构建 |
二、指标确定 |
(一)贫困程度指标(Pov) |
(二)普惠金融服务广度(Fsu) |
(三)普惠金融服务深度(Fsd) |
(四)普惠金融服务可得性(Fsa) |
三、数据来源 |
(一)数据来源 |
(二)样本统计特征 |
四、实证分析过程 |
(一)ADF单位根检验 |
(二)Johansen协整检验 |
(三)向量自回归(VAR)模型 |
(四)Granger因果检验 |
(五)脉冲响应函数 |
五、实证结果总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一、主要结论 |
二、云南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策建议 |
(一)健全多元化金融体系,提高云南省普惠金融覆盖面 |
(二)提高普惠金融服务对象针对性,有效对接农户金融需求 |
(三)优化普惠金融发展基础设施环境,提高扶贫精准性和全面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6)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普惠金融 |
二、数字普惠金融 |
三、“最后一公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金融抑制理论 |
二、金融创新理论 |
三、农业信贷补贴论 |
四、农村金融市场论 |
五、微笑曲线理论 |
第三章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农业发展基本状况 |
一、云南省农业发展条件 |
二、云南省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
三、云南省农业发展新格局 |
四、云南省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二节 云南省农业普惠金融需求现状 |
一、储蓄需求 |
二、信贷需求 |
三、保险需求 |
第三节 云南省农业普惠金融供给现状 |
一、覆盖广度指标 |
二、覆盖深度指标 |
三、完整性指标 |
第四章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金融服务可得性问题 |
一、普惠金融组织职能不完善 |
二、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
第二节 金融服务可持续性问题 |
一、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较高 |
二、普惠金融的性质与金融机构的盈利性存在矛盾 |
第三节 金融风险分散问题 |
一、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 |
二、农业保险发展相对滞后 |
第四节 金融创新与金融能力问题 |
一、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够 |
二、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能力不高 |
第五节 信用制度建设与政策和金融监管问题 |
一、农村信用制度建设不健全 |
二、政策与监管不到位 |
第五章 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实践与启示 |
第一节 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实践 |
一、甘肃省“双联”贷款模式对农业的支持 |
二、河北省资金互助社模式对农业的支持 |
三、安徽省互联网金融组织模式对农业的支持 |
第二节 国内主要省份普惠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启示 |
一、建立健全的担保机制 |
二、创新信贷融资模式 |
三、重视互联网金融对农业的支持 |
第六章 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对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普惠金融机构职能与增加普惠金融供给 |
一、完善普惠金融机构职能 |
二、增加普惠金融供给 |
第二节 降低融资成本与运营成本 |
一、降低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成本 |
二、降低普惠金融机构运营成本 |
第三节 探索抵押担保方式与建立农业保险机制 |
一、探索抵押担保方式 |
二、加快农业保险发展 |
第四节 加快金融创新与提升金融能力 |
一、推进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创新 |
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金融能力 |
第五节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与完善相关政策和监管 |
一、建立健全的普惠金融信用体系 |
二、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与完善普惠金融监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作用研究 |
二、农村金融扶贫模式发展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三节 论文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四节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农村金融 |
二、贫困 |
三、金融扶贫与金融精准扶贫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三、普惠金融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贫困及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农村贫困现状 |
一、云南省农村贫困规模 |
二、云南省城乡收入差距分析 |
第二节 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情况 |
一、云南省金融发展总体情况 |
二、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
三、主要涉农贷款金融机构情况 |
第三节 云南省金融扶贫的现状 |
第四章 农村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影响机制 |
第一节 直接路径 |
一、提供存款服务 |
二、资金信贷、融资服务 |
三、保险、基金等金融产品 |
第二节 间接路径 |
一、农村经济增长与扶贫效应 |
二、收入分配与扶贫效应 |
第五章 金融扶贫绩效评价与影响程度分析 |
第一节 模型设立与变量选择 |
一、模型设立 |
二、变量说明和数据选择 |
第二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过程 |
一、ADF单位根检验 |
二、模型稳定性检验 |
三、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
四、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
五、方差分解 |
第六章 结论及相关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相关建议 |
一、形成高效的政银企担保机制 |
二、加大金融对贫困地区产业的扶持力度 |
三、引入供应链金融的运作模式 |
四、借鉴格莱珉银行成功经验 |
五、完善农村金融扶贫政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论文的创新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理论基础及相关问题 |
第一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理论基础 |
一、土地“三权分置”理论 |
二、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三、外部性理论 |
第二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的金融化及金融属性 |
一、用益物权的金融属性 |
二、作为用益物权的土地经营权的金融化 |
三、土地经营权的抵押担保权能 |
四、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物的特殊性及弱流动性 |
第三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实现条件 |
一、政策的支持 |
二、法律的保障 |
三、实践的成功探索 |
第四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的基本情况 |
二、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满意度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满意度分析 |
一、云南沿边三县及其金融服务基本情况 |
二、样本数据特征 |
三、模型的构建 |
四、变量的设定 |
五、实证分析 |
第二节 小结 |
第四章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问题 |
第一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析 |
一、法律和制度风险 |
二、操作风险 |
三、信用风险 |
四、抵押物评估和处置风险 |
第二节 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银政”共担 |
一、银行:不应承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部风险 |
二、政府:不应承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全部风险 |
三、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银政”共担 |
第三节 政府建立风险补偿制度 |
一、各地政府风险补偿做法及启示 |
二、政府风险补偿制度的建立 |
三、风险补偿基金运作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总结及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总结 |
一、充分肯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创新的价值与作用 |
二、为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度的实施“保驾护航”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完善风险补偿机制的配套制度 |
二、完善土地经营权抵押相关制度和配套设施的建设 |
三、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9)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村金融机构 |
2.1.2 农业科技 |
2.1.3 农业科技推广 |
2.1.4 农业科技推广评价指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村金融理论 |
2.2.2 农业推广理论 |
2.3 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常态模式 |
2.3.1 信贷模式 |
2.3.2 证券市场募集融资模式 |
2.3.3 风险投资模式 |
2.3.4 民间借贷模式 |
3 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现状和存在问题 |
3.1 云南省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
3.1.1 云南省农业科研资金投入现状 |
3.1.2 云南省农业科技推广领域现状 |
3.2 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成果 |
3.2.1 农村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
3.2.2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启动 |
3.2.3 涉农贷款发放初见成效 |
3.3 云南省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实例 |
3.3.1 云南省中国农业银行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横向比较 |
3.3.2 农业银行服务农业科技推广比较 |
3.4 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存在问题 |
3.4.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成熟完善 |
3.4.2 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服务中未充分发挥 |
3.4.3 农业科技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不足 |
3.4.4 农业科技推广风险意识不强 |
3.4.5 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
4 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问题原因分析 |
4.1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符合农业发展要求 |
4.1.1 农村金融机构信贷管理不专业 |
4.1.2 农村金融机构少、金融服务水平较低端 |
4.1.3 农业金融机构管理体制的制约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的开拓 |
4.2 政府机制缺乏对农村金融服务支持 |
4.2.1 政府缺少对市场的引导 |
4.2.2 项目上缺少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 |
4.2.3 缺少相关政策支持 |
4.3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老化,制约农业科技推广 |
4.3.1 农业科技相关贷款限制较多 |
4.3.2 农村科技信贷形式老化 |
4.4 农业科技推广缺乏保险支持 |
4.4.1 农业收益率低,农民抗风险能力差 |
4.4.2 农业保险保障不充分 |
4.5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发展滞后 |
4.5.1 农村金融服务网点不足 |
4.5.2 农村金融基础建设重视不够 |
5 促进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的对策 |
5.1 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5.1.1 分类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建设 |
5.1.2 丰富农村金融机构主体 |
5.1.3 规范发展农村合作金融 |
5.2 充分发挥政府机制在农村金融中的功能作用 |
5.2.1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进行市场引导 |
5.2.2 提高央行对云南省农业的资金支持额度 |
5.3 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
5.4 建立农业科技风险保障机制 |
5.4.1 加快建立农业科技推广风险保障机制 |
5.4.2 加强保险机构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
5.5 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临沧市及德宏州调研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述评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线 |
第四节 论文可能创新之处及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金融精准扶贫相关基本理论 |
第一节 金融精准扶贫相关概念定义 |
一、贫困 |
二、反贫困 |
三、金融扶贫 |
四、精准扶贫 |
五、金融精准扶贫 |
第二节 金融精准扶贫基础理论 |
一、金融抑制与深化理论 |
二、金融创新理论 |
三、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
四、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五、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第三章 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发展现状 |
第一节 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情况 |
一、云南省贫困总体情况 |
二、云南省近年来金融扶贫政策基本情况 |
三、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情况 |
第二节 云南省临沧市和德宏州金融精准扶贫发展情况 |
一、贫困人口情况 |
二、财政支农资金情况 |
三、支农再贷款情况 |
四、涉农贷款等情况 |
五、金融服务网点建设情况 |
六、金融精准扶贫贷款情况 |
七、政策性农业保险情况 |
第四章 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的主要模式及其比较 |
第一节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的经典模式 |
第二节 云南省主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一、模式一:“企业+基地+农户” |
二、模式二:“政府+企业+合作社+农户” |
三、模式三:“金融机构+企业+合作社+农户” |
第三节 云南省主要金融精准扶贫模式的比较 |
第四节 我国金融精准扶贫经典模式对于云南省的启示 |
一、云南省要选择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金融精准扶贫模式 |
二、云南省应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市场 |
三、云南省要不断加强金融精准扶贫模式创新 |
第五章 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一节 贫困人口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贫困人口脱贫思想较弱 |
二、贫困人口金融意识匮乏 |
三、贫困人口自身金融需求不足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地方政府扶持有限 |
二、政策落实还不到位 |
三、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
第三节 金融机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机构积极性不太高 |
二、贫困地区信贷风险较大 |
三、金融服务手段较为单一 |
第四节 金融市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金融市场发展不充分 |
二、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发展滞后 |
三、农村产业基础薄弱,中小企业发展困难 |
第六章 对策建议 |
第一节 贫困人口方面 |
一、加强宣传提高认识 |
二、不断普及金融知识教育 |
三、增强贫困人口生产发展的能力 |
第二节 地方政府方面 |
一、完善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 |
二、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 |
三、加快扶贫项目库建设 |
第三节 金融机构方面 |
一、进一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
二、不断完善风险分担体系 |
三、充实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
第四节 金融市场等方面 |
一、加强农村金融市场基础建设 |
二、不断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
三、做好产业规划,提升中小企业自身实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本人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对云南省农村金融服务的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金融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D]. 张勇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2]云南省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16州市面板数据分析[D]. 朱佳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云南省A农村信用社金融风险管控问题研究[D]. 付柏羿.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4]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税收政策的研究[D]. 陈思. 云南大学, 2019(03)
- [5]云南省普惠金融对减贫的影响实证研究[D]. 史秋亚.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6]普惠金融支持云南省农业发展问题研究[D]. 向培.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7]云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扶贫效应的影响分析[D]. 候志超.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2)
- [8]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风险补偿研究[D]. 李晓娜. 云南财经大学, 2019(01)
- [9]云南省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农业科技推广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尧姝.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6)
- [10]云南省金融精准扶贫现状与问题研究 ——以临沧市及德宏州调研为例[D]. 和双翼. 云南财经大学, 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