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永远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一、永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论文文献综述)

董聪慧[1](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观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探索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辗转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人民观,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全人类利益的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具体结合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起步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深化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引社会前进的直接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无疑是思想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基调,经过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以邓小平人民观、江泽民人民观和胡锦涛人民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立足以民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奋斗目标。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人民观;江泽民将人民利益思想纳入改革开放具体过程中,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人民观;胡锦涛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满足落实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人民观。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光辉起点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和满足,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人民观包含民为邦本的主体观,精准扶贫的民生观,知民情、解民意的爱民观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成果,进一步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的奋斗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准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立足人民现实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根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成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各时期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而伟大的历史选择。

陈杰[2](2019)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的工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领导、团结凝聚了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人民群众,铸成了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铜墙铁壁”,汇聚了陷敌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推翻了“三座大山”,赢得了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要相信群众,相信党,中国无论什么事情都能做成。因此,从话语建构视角对群众工作提出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进而窥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三化”历史进程,就有着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包含三层意蕴:一是中国人民有了崭新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二是中国诞生了“为民立命,为民谋利”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三是十月革命提供了依靠人民群众赢得革命胜利的范例。但这里的“新”,也不能忽视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这样一个事实。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跨界融合、创造创新发展的必然结果。换言之,20世纪20年代国际国内特殊的时代语境孕育了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阐发之基,发轫之根。所谓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把能融通党“为民立命、为民谋利”的思想主张、政治观点、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在贯穿党的各领域各方面群众工作实践中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言说与转化的宏大话语有机系统。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具有意识形态性、社会建构性、内容开放性、党群互动性等特性,具备理论的建构与转化、文化的诠释与传承、价值的引导与认同等功能,呈现出政治话语、时代话语、理论话语、大众话语的表现类型,涵盖了话语间性、话语预设、话语内容、话语形式、话语语境、话语交往等要素。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将思想付诸于使用实践力量的人,才能实现转化。这种“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掌握和运用理论的人民群众。只要实现了这种彻底的理论对群众的掌握,也就实现了“理论——群众——物质力量”的转化。那么,问题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如何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实践中实现理论掌握群众,群众运用理论的跨界融构呢?无疑,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就是阐释这一转化发展机制的重要注脚之一。话语体系受制于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又建构着新的社会结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绝不是单纯的理论叠加或话语重塑,而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内外特殊时代语境中孕育而出的知识、话语和信仰体系。它贯穿于“照着说”“接着说”“用着说”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发展理路中,融构于俄式话语向中国话语转换发展的宏大叙事框架中,是党同群众沟通的符号系统,是党群和谐共生的动态系统,更是党对群众思想主导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体系。从此种意义上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在于始终恪守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政治话语,阐释着中国革命实践语境的理论话语,动员群众自觉行动的大众话语。同时,从争取革命胜利的政治问题、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问题、密切党群关系的存亡问题、事关国家民族发展的战略问题等方面对人民群众进行话语主题设置。从完善意识形态话语权主导机制,在保障群众物质利益基础上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以制度认同促进群众的政治参与,区分群众工作对象而实现资源整合与社会认同,导引群众工作认知范式与话语系统,将群众“组织起来”走“延安道路”等方面实现人民群众对“理论”的路径认同,并将这种“理论”掌握群众后产生的“物质力量”纳入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的“道义”范围和话语范式,化作人民群众支持革命与战争的持久力量。简言之,谁拥有了创造话语的权力和选择词汇并赋予其含义的权力,谁就可以向人民大众做出符合自身要求的解释和表达,继而拥有了控制大众思想的权力。这既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过程性与结构性统一的历史视野,也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生成——存在”结构分析法解释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的理论框架。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是一个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同思共构的统一过程。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实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话语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创新发展的结果,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群众——物质力量”创造性转化的结果,更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历史发展的结果。从马克思主义“三化”宏大叙事视角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实践中积累形成了理论自信是前提、人民利益是基础、意识形态是关键、党组织建设是保证、党心民心是根本的基本经验,但也遭受了党内滋生的盲动主义、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等错误倾向的干扰,而产生了值得汲取的历史教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必须要继承和发展“为民立命,为民谋利”核心价值,充分汲取和挖掘民主革命时期党在“理论——群众——物质力量”创造性转化过程中的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设在创新党的领导、坚守人民利益观、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优势、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汲取传统文化精髓等方面提供以资借鉴的智慧、力量和价值。

郑娟[3](2011)在《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认为人类政治自从出现以来,就与一定形态的政治伦理相伴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发展日新月异,“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协调的方针,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治国方略,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更是明确提出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张和要求。政治伦理作为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价值内核和价值基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日益发挥着应有的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作用。中共三代领导核心都没有明确提出过政治伦理概念,但他们的政治观点与政治主张中却内含着丰富的伦理诉求与价值关怀,因而伦理追求不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显性话语,却是三大理论体系的价值蕴涵。始终关注当代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始终关注当代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问题,一直是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之所以具有浓烈的人文主义关怀和人道主义气息的内蕴所在。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在核心价值理念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肯定为人民服务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价值取向。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三个有利于”的原则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把人民放在了首要的位置,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政治道德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为我国政治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理念。在现代社会中,制度安排不可能无视伦理的考虑,而总是努力使伦理原则在政治体制中得到实行或普及。为了真正作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一生都在追问如何使中国人民拥有最大的民主权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政治制度设计上,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一系列具体政治制度,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邓小平发展了毛泽东民主政治的思想,提出“政治上发展民主”,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邓小平在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根本制度的基础上,确立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法制,而且“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同时,以他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度重视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逐步形成并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鲜明地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制度和程序上确保执政为民。无论是政治价值理念,还是政治制度伦理,最终都必须由人的活动来完成。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干部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提出德才兼备、“红”又“专”的干部选拔标准,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选拔领导干部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四化方针,江泽民提出了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新概念。从政者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要通过政治道德教育和政治道德修养两个途径来实现。加强党的政治道德建设,有助于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深深扎根在党员干部的思想中,落实在党员干部的行动中。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神圣教条,都会随时代变迁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反复强调的。关注、研究、探析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最大的目的决不是仅仅了解它的内容和价值,而是传承它的精髓,并指引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对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刻思考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鲜明地回答了中国要坚定不移地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进一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境界和新局面。

刘娟,权伟太[4](2008)在《略论江泽民关于政党性质的理论》文中提出"建一个什么样的党"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建党学说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对党的性质作出的新的科学概括,"三个代表"科学地概括了党的先进性理论。"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刘晓玲[5](2007)在《“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文中认为新时期我们党提出了“两个先锋队”思想,这引起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也引起了一些同志的担心。有的同志担心这样会不会模糊党的阶级性,影响党的先进性,会不会把我们党变成“全民党"。为此,本文把“两个先锋队”思想摆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现在与未来的总体坐标上进行全方位的研究与探讨,以历史与逻辑、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系统地研究。“两个先锋队”思想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首先,“两个先锋队”思想是对党的性质的新概括。建党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这是正确的。但在理解先锋队的内容上却陷入了阶级范围的思维,认为先锋队天然只属于工人阶级。这种认识势必造成对先锋队内容上的单一理解。“两个先锋队”的提出,表明先锋队已从阶级范围扩展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范围。“两个先锋队”思想从提出到写入新党章,这说明“两个先锋队”思想不是一般的表述创新,而是一个事关党的性质、事关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其次,“两个先锋队”思想是对党的执政规律的新认识。”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执政理念的新觉醒;执政基础的新拓展;执政资源的新发掘;执政安全的新认知;执政使命的新定位。再次,“两个先锋队”思想是对党建理论的新发展。“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不是主观臆想的产物,它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源泉和实践基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思想理论沃土,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是其产生的客观社会现实。“两个先锋队”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全面性,体现了党的本质要求与社会进步要求的一致性,体现了功能性建党、制度性建党和思想建党的统一性。“两个先锋队”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8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对此,本文从积极吸收各方面优秀分子入党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两个方面,研究了党的各个历史时期为保持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而采取的具体政策和举措。建党时期:党提出要创立一个“中国工人阶级的大的群众党”;民主革命时期:党又指出要“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成为执政党后指出要“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分”,为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而斗争;改革开放时期:结合新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党进一步提出要不断坚持与时俱进,夯实党的社会基础,永做“两个先锋队”。其中积极慎重地吸收各方面优秀分子入党和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坚持和体现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的两个重要环节。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阶段,由于党始终抓住这两个环节从而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增强了党的社会基础,党的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党的事业也不断地取得胜利。“两个先锋队”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永葆青春活力的胜利之旗。首先,“两个先锋队”思想是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必由之路。其次,“两个先锋队”思想是应对国内外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法宝。再次,“两个先锋队”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障。新时期要实现“两个先锋队”,就必须始终做到“四个坚持”,才能使我们党永葆“两个先锋队”性质: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坚持从严治党,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刘毅强[6](2005)在《“一切为了人民”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必须永葆“一切为了人民”之宗旨,必须做“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要真正做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必须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落实好[前的利益,处理好局部的利益,把对上与对下负责统一起来。

时长江,宋斌,金劲彪[7](2004)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文中提出执政为民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结合社会变化的新实际,对党的根本宗旨作出的新的理论概括。我们党之所以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因为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党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已的特殊利益。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只有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艾有福[8](2004)在《江泽民政治伦理思想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标志 ,江泽民的政治伦理思想逐步走向成熟。“以德治国”的行政理念 ,“三个代表”的价值标准 ,“永做人民公仆”的伦理德性等 ,构成了江泽民政治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并成为其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关登伏[9](2003)在《论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文中研究说明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党要努力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人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问题。

郝立忠,张鹏程[10](2003)在《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三个代表”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贯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党的宗旨化为全党上下一致的行动 ,是“三个代表”的精髓所在。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是其他“两个代表”的基础。是否符合党的宗旨是评价党的建设和党员实践的最高标准 ,坚持党的宗旨是实践“三个代表”、改进党的作风的根本保证

二、永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永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人民观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变迁
        (一)人民与群众的概念关联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注释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源起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
        (一)从现实社会角度对人民观进行初步探索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民观进行深入探索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维护基本人权
        (二)人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解放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情怀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视
        (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注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发展
        (一)通过民族自决保障人民权利
        (二)通过土地革命维护人民权益
        (三)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保障
    注释
第三章 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创立
        (一)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阶级条件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主体条件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在革命形势下深化对人民的认知
        (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体现形式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人民有了更强大的依靠力量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三)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方式
        (四)人民当家作主及各种权利纳入宪法保障
    注释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创立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起点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发展历程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时代进步性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人民富裕观
        (二)江泽民人民利益观
        (三)胡锦涛人民本位观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发展根基
        (二)为实现人民全面小康开拓发展路径
        (三)为实现人民民主奠定政治保障
    注释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创立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需求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探索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核心观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主体思想
        (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民关系
        (四)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中国梦”愿景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一)引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多彩的现实世界
        (三)率领人民铸就更显赫的时代辉煌
        (四)统领人民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
    注释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时代意蕴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
        (三)习近平人民观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强起来”
        (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百年奋斗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二)始终秉承人民至上原则
        (三)始终尊重人民的道路选择
        (四)始终为了人民的复兴梦想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科学实践指南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注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 话语体系的要义把握
    2.1 话语及话语体系的基本概述
        2.1.1 话语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2.1.2 话语体系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2.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的原初语境及中国逻辑
        2.2.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的原初语境
        2.2.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的中国逻辑
    2.3 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概念厘定
        2.3.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概念
        2.3.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类型要素
        2.3.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主要内涵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理论溯源
    3.1 理论依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群众工作话语梳理
        3.1.1 马克思主义群众工作话语论述
        3.1.2 列宁主义群众工作话语论述
    3.2 历史借鉴: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滋养启示
        3.2.1 传统民本思想对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滋养
        3.2.2 辛亥革命对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形成发展的启示
第4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历史发轫
    4.1 催生马克思主义话语传播并与群众实践结合的国内语境
        4.1.1 “五四”时期群众性运动的实践洗礼
        4.1.2 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传播与论战
    4.2 唤起中国人民觉醒并推动革命运动高涨的国外语境
        4.2.1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及人民群众的影响
        4.2.2 十月革命、共产国际对中国及先进知识分子的影响
第5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形成发展
    5.1 “照着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移植与实践(1921.7-1927.7)
        5.1.1 “工人运动的怒涛”中俄式话语的全面植入
        5.1.2 “打倒列强除军阀”对俄式话语的适应性嬗变
        5.1.3 “农民运动‘好得很’”中国共产党群众观初步萌发
    5.2 “接着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探索与转换(1927.8-1938.11)
        5.2.1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苏维埃革命话语建构
        5.2.2 “百分之百布尔什维克”对中国革命实际的背离
        5.2.3 “发展群众创立新苏区”长征时期的话语调适
        5.2.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主导权的成功转化
    5.3 “用着说”——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再造与认同(1938.12—1949.9)
        5.3.1 “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话语实践
        5.3.2 “群众路线”话语的创造性表述
        5.3.3 “人民斗争的新高涨”迎接解放区群众工作话语新发展
        5.3.4 “第二条战线”开辟蒋管区群众工作话语新阵地
        5.3.5 “学会管理城市”面临城市群众工作话语新挑战
第6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 话语体系:价值、主题和路径
    6.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价值意蕴
        6.1.1 恪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政治话语
        6.1.2 阐释中国革命实践语境的理论话语
        6.1.3 动员群众自觉行动实践的大众话语
    6.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主题设置
        6.2.1 争取革命胜利的政治主题
        6.2.2 保障群众根本利益的民生主题
        6.2.3 密切政党与群众血肉联系的存亡主题
        6.2.4 事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的战略主题
    6.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认同路径
        6.3.1 强化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嵌入及主导作用
        6.3.2 满足群众物质利益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6.3.3 注重制度建设以实现群众有效政治参与和政治认同
        6.3.4 区分不同阶级阶层群众的资源整合与社会认同
        6.3.5 以群众路线导引群众工作认知范式与话语系统
        6.3.6 将群众“组织起来”走“延安道路”
第7章 马克思主义“三化”进程中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的经验、反思和启示
    7.1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基本经验
        7.1.1 坚定和笃信理论自信是前提
        7.1.2 实现和扞卫群众利益是基础
        7.1.3 创新和强化意识形态建设是关键
        7.1.4 建设和净化党政组织是保证
        7.1.5 凝聚和赢取党心民心是根本
    7.2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历史反思
        7.2.1 话语体系模式化与群众工作中的盲动主义
        7.2.2 话语体系僵化与群众工作中的教条主义
        7.2.3 话语体系神圣化与群众工作中的个人崇拜
    7.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建构的现实启示
        7.3.1 坚持中国共产党在群众工作中的创造性领导
        7.3.2 树立正确人民利益观是群众工作话语体系合法性的根本所在
        7.3.3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本质在于永远保持党同群众的血肉联系
        7.3.4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引领与政治认同的话语优势
        7.3.5 提升话语传播能力适时抢占群众工作意识形态制高点
        7.3.6 立足国情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以涵养群众工作话语体系
结语 群众工作话语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3)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政治伦理研究的理论视域
        一、政治伦理何以可能
        二、政治伦理的概念界定
        三、政治伦理研究视域
    第三节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思想及其伦理意义
        一、理论基础
        二、政治思想蕴含的伦理意义
    第四节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状况综述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三、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价值观
    第一节 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观
    第二节 第一代领导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价值观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执政的根本宗旨
        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核心以民为本的政治价值观
        一、"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是以民为本思想的核心
        二、富民思想是以民为本思想的体现
        三、"四有"新人是新时代的价值要求
        四、三个有利于: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价值标准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核心执政为民的政治价值观
        一、努力把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
        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第二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制度伦理思想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德价值
    第二节 第一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探索
        一、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学说
        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三、独具特色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四、卓有成效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正确处理两类不同的矛盾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探索及历史的超越
        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二、发展民主的保障:法制建设
        三、发展民主的必由之路:政治体制改革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核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贡献
        一、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新战略
        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第三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
    第一节 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论
    第二节 第一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
        一、树立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第三节 第二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
        一、"领导就是服务"
        二、"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第四节 第三代领导核心的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二、"永做人民的公仆"
        三、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第四章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的比较和启示
    第一节 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政治伦理体系
    第二节、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的比较
        一、政治伦理价值观上的比较
        二、民主政治制度设计上的比较
        三、领导干部道德素质观上比较
    第三节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启示
        一、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二、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三、为政以德,加强领导干部道德素质建设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略论江泽民关于政党性质的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
二、“两个先锋队”是对党的性质的科学概括
    1.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
    2. 中国共产党同时也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三、“三个代表”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
    1.“三个代表”突出了执政党的先进性, 并指明了执政党保持先进性的基本要求, 抓住了执政党建设问题的实质
    2.“三个代表”是我们党应对挑战、永葆先进性的客观需要
    3.“三个代表”是我们党与时俱进, 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5)“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两个先锋队”: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
    一、“两个先锋队”:党的性质的新概括
        (一) 党的先锋队性质的基本规定
        (二) 党的性质理论的重大发展
        (三) 坚持“两个先锋队”必须澄清的几种模糊认识
    二、“两个先锋队”: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一) 执政理念的新觉醒
        (二) 执政基础的新拓展
        (三) 执政资源的新发掘
        (四) 执政安全的新认知
        (五) 执政使命的新定位
    三、“两个先锋队”: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一) “两个先锋队”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提出来的
        (二) “两个先锋队”是立足世情、国情、党情变化提出来的
        (三) “两个先锋队”是新时期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
第二章 “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一、创立“中国工人阶级的大的群众党”(1921——1927)
        (一) “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
        (二) 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建党
        (三) “到群众中去”,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
    二、建设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1927—1949)
        (一) 过分强调工人成分的失误
        (二) 吸收大批农民革命分子入党,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三) “建设一个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
    三、“扩大党组织的工人成分”,为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进性而斗争(1949—1978)
        (一) 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为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进性而斗争
        (二) “左”的“阶级成分论”的凸现与失误
    四、与时俱进,夯实党的社会基础,永做“两个先锋队”(1978— )
        (一) 与时俱进,不断扩大党的社会基础
        (二) 努力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永做“两个先锋队”
第三章 “两个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旗
    一、“两个先锋队”: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必由之路
        (一) “两个先锋队”为党的先进性建设指明了方向
        (二) “两个先锋队”为永葆党的先进性强化了基础
        (三) “两个先锋队”为永葆党的先进性提供了动力
    二、“两个先锋队”:应对国内外各种新的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法宝
        (一) 始终做到“两个先锋队”,有利于化解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二) 始终做到“两个先锋队”,有利于化解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三) 始终做到“两个先锋队”,有利于化解社会阶层分化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四) 始终做到“两个先锋队”,有利于化解党内腐败给党长期执政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三、“两个先锋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成为“两个先锋队”的应有之义和庄严使命
        (二) 在带领人民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并做到“两个先锋队”
附论 新时期如何实现“两个先锋队”
    一、坚持与时俱进,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一) 与时俱进: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
        (二)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实现“两个先锋队”的根本
    二、坚持党的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统一
        (一) 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是实现“两个先锋队”的重要前提
        (二) 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是实现“两个先锋队”的必要条件
    三、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的统一
        (一) 党的纲领是党公开树立起来的体现党的性质的一面旗帜
        (二) 永葆“两个先锋队”性质必须牢记党的最高纲领
        (三) 永葆“两个先锋队”性质,必须着力实现党的最低纲领
    四、坚持从严治党,努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一) 实现“两个先锋队”必须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二)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从严治党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民群众是决定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根本力量
二、党除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
三、党忠实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宗旨,是党的全部工作和全部活动的出发点
四、党只有忠实地代表人民的利益,才能巩固执政党的地位

(8)江泽民政治伦理思想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政治伦理理论:“以德治国”
二、政治伦理规范:“三个代表”
三、政治伦理德性:“永做人民的公仆”

四、永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D]. 董聪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话语体系研究[D]. 陈杰.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7)
  • [3]中共三代领导核心的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 郑娟. 复旦大学, 2011(12)
  • [4]略论江泽民关于政党性质的理论[J]. 刘娟,权伟太.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8(06)
  • [5]“两个先锋队”思想的历史地位研究[D]. 刘晓玲. 湖南师范大学, 2007(06)
  • [6]“一切为了人民”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根本[J]. 刘毅强. 桂海论丛, 2005(03)
  • [7]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J]. 时长江,宋斌,金劲彪. 理论月刊, 2004(03)
  • [8]江泽民政治伦理思想探析[J]. 艾有福.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4(01)
  • [9]论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J]. 关登伏. 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03)
  • [10]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出发正确理解“三个代表”的内在关系[J]. 郝立忠,张鹏程.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3(04)

标签:;  ;  ;  ;  ;  

永远做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