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黄德生[1](2021)在《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以下简称白对虾),是对虾科、滨对虾属动物。成体最长达23 cm,甲壳较薄,正常体色为青蓝色或浅青灰色,全身不具斑纹,具有可高密度养殖、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适宜海水或淡水高密度养殖,已成为我国对虾养殖的主要品种之一,产量高居世界前列。随着我国白对虾养殖规模的扩大、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养殖池塘的老化,一系列的病害问题也相继出现,严重制约了对虾养殖生产和发展。
孙美超,曹梅,罗楚涵,卢雪旎,钱诗悦,辛益,王兴强,李永[2](2021)在《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概述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概述了近年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白斑综合征的发病原因、发病特征、传播方式和防控措施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
杨慧超[3](2019)在《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的病害调查及其绿斑病病原的PCR检测方法》文中认为紫菜是我国海藻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栽培产量和密度的增加,紫菜病害发生严重,成为重影响产业发展的瓶颈。我国紫菜病害研究起步较晚、基础薄弱,病害种类和病原种类不清楚,病害发生机制不明,病害防控手段缺乏,各方面的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初步调查了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苗期和栽培期的病害,分离鉴定了苗期贝壳丝状体的可培养微生物,进一步分析了贝壳丝状体黄斑病的发病过程和病原种类;建立了一种紫菜绿斑病病原的PCR检测方法。本论文研究结果将为我国紫菜流行病学研究提供数据和支撑。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条斑紫菜苗期和栽培期的病害调查。从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对江苏、浙江、山东的十多个养殖场开展病害调查。育苗期间,多数育苗场都不同程度发生病害,出现黄斑、白斑、鲨皮等病征,以黄斑病最常见,其次为白斑病,有的养殖池同时发生两种病,发病严重的可导致整个养殖场绝收。发病和未发病育苗池的水质理化指标未见显着性差异。栽培期间,赤腐病、拟油壶菌病最常见。在两个发病海区鉴定了两种卵菌病原,分别为腐霉Pythium chondricola、拟油壶菌Olpidiopsis pyropia。2.紫菜育苗期可培养微生物的分析。对2017年9月及2018年10月采集的黄斑病及未发病的育苗池水和贝壳丝状体可培养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共分离得到79属细菌571株,5属放线菌8株,未分离到真菌。可培养微生物丰度依次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81.28%)、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0.25%)、厚壁菌门Firmicutes(6.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1.92%)。比较患黄斑病和未发病样品的细菌种类,发现患病样品分离到的弧菌科(Vibrionaceae)、红杆菌科(Rhodobacteraceae)、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ceae)、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假交替单胞菌科(Pseudoalteromonadaceae)、海洋螺菌科(Oceanospirillaceae)的细菌明显多于未发病样品,未发病样品的红螺菌科(Rhodospirillaceae)和赤杆菌科(Erythrobacteraceae)的细菌明显多于发病样品。对上述菌株的胞外酶产生情况进行分析,发现产生酪蛋白酶、明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琼胶酶的有319株、377株、288株、35株、5株,未见有产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菌株。发现从患黄斑病样品分离得到的菌株多数产生酪蛋白酶、淀粉酶、明胶酶和琼胶酶酶活。3.条斑紫菜丝状体贝壳溶壳条件的筛选。生产上常用溶壳剂溶解紫菜贝壳丝状体来获取丝状体,用以观察紫丝状体的生长和发育情况。为了减少溶壳剂作用强度对丝状体的影响,本研究比较了柏兰尼液和醋酸(7%、10%、15%和20%)两种溶壳剂在不同作用浓度和不同作用时间的溶壳效果、对丝状体形态变化和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柏兰尼液的溶壳效果最好,其作用时间为90 s时,对丝状体形态变化和损伤影响最轻。4.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黄斑病的病程观察和可疑病原的确定。将患病贝壳丝状与正常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共同培养,7天后可观察到正常贝壳出现零星几个针尖大小的黄色斑点,随着感染时间增加,黄色斑点数量逐渐增加、直径逐渐增大,一般在5-7周病斑出现爆发式增加,病斑可渐渐增大至2mm左右。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病丝状体经历棕红色、橙色、黄色的变化,最后藻丝崩解、内容物消失。从患黄斑病样品分离得到的菌株中选择17株,回接感染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和自由丝状体,有5株菌菌株(Ruegeria,Roseovarius,Marinomonas,Maribacter,Flavobacterium)能引起丝状体出现黄斑的症状。5.条斑紫菜绿斑病病原PCR检测方法的建立。针对条斑紫菜绿斑病病原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tbzcY1的dnaA和dnaN基因,选择保守区设计2对简并引物pw-dnaA和pw-dnaN1,扩增片段分别为1258和1054 bp,通过16S rRNA、dnaA和dnaN基因序列的进化分析比较,确定tbzcY1属于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marina)。选择高变区设计3对特异引物pws-dnaA2、pcs-dnaN2、pws-dnaN13,扩增片段分别为386、253、721 bp,进行特异性和灵敏性试验。结果表明这3对引物均能特异性从22种其他海水细菌中检测到P.marina,其中pws-dnaA2灵敏度最高,检测下限为每反应4 CFU细菌或23.7 fg细菌基因组DNA。P.marina人工侵染条斑紫菜引起绿斑病显微症状后,3对引物均能检出该病原。上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检测由P.marina引起的条斑紫菜绿斑病。
田野,方磊,魏芳芳,郑文炳,王建平[4](2017)在《基于物联网的南美白对虾环境监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美白对虾养殖水环境对南美白对虾的正常生长关系重大。依据分布于各养殖池内的传感器采集养殖水质参数,通过无线测控网络,实现水质参数的信息传输;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开发了南美白对虾环境监控系统,实现水质参数在线监测、养殖知识浏览、课件下载、疾病预警与远程诊断等功能。白斑综合征是南美白对虾养殖最为严重的一种疾病,系统中构建了由水质参数和病源检测参数组成的四级预警指标体系,基于粗糙集理论建立了预警规则,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病害的自动预警,从而提高南美白对虾养殖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朱建林[5](2017)在《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诊断与防治》文中研究表明为有效防治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提高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水平,对如何诊断南美白对虾白斑病进行了介绍,并依此提出了预防和防治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相关措施。
张挺[6](2013)在《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南美白对虾在内陆淡水中的养殖成功,使得南美白对虾(以下简称白对虾)这一高档水产品得以进入寻常百姓家的餐桌。随着白对虾规模化集约化养殖而来的是各种病害,而白斑病毒病目前已成为海、淡水养殖白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若得不到及时治疗,白对虾便出现暴发性死亡,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积极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白斑病的有效方法。近期笔者就当地内陆池塘发生的一起白对虾白斑病进行治疗和病因分析,与广大养殖者分享,希望对养殖者能有所帮助。
张挺[7](2013)在《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防治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就近期当地内陆池塘发生的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治疗和病因分析与广大养殖者分享,希望对养殖者能有所帮助。一、发病时间及症状此次南美白对虾开始发病时间为6月底7月初,因为白斑病病程急,短则2-3天,长则1周可使全池虾死亡,所以南美白对虾早期白斑病的确切诊断至关
梁利国[8](2011)在《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及防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又称梭子蟹、枪蟹、海螃蟹,隶属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梭子蟹科(Portunidae),梭子蟹属(Portunus),在我国主要集中于山东和江浙沿海海域,是一种食用与药用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经济蟹类。然而近年来海洋环境受到污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随着梭子蟹的养殖规模的逐渐增大,各种病害开始接踵而来,并呈现大规模暴发和流行的趋势,特别是细菌性疾病,给三疣梭子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为了进一步弄清导致养殖梭子蟹死亡的病因及其致病机理,并找到有效的检测手段和防治方法,本文以具有典型病症的病蟹作为材料,通过对病原的分离鉴定、人工回感试验、组织病理观察并结合常规的生理生化反应特性及分子生物学特性,对梭子蟹的病原进行了初步研究;同时建立了病原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筛选了防治药物,以期为梭子蟹细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2009-2010年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等地养殖的梭子蟹出现大量死亡,病蟹主要症状为蟹体消瘦,不摄食、行动缓慢,严重者浮出水面或爬在池边,对外界的刺激反应迟钝;掀开头胸甲可见肝胰腺、肌肉组织水肿,并有大量浑浊的积液,严重者肌肉糜烂并伴有腐臭的气味。从濒死的梭子蟹体内无菌操作分离得到两株优势菌。人工感染试验表明所分离的菌株JG091120-1对三疣梭子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均有明显的致病作用,而另一株菌JG091120-2无致病作用,由此表明菌JG091120-1为本次梭子蟹的致病菌。通过菌体观察、培养特性及生理生化鉴定并结合系统发育学等分子手段,鉴定该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弗氏柠檬酸杆菌隶属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枸橼酸杆菌属(Citrobacter)。该菌革兰氏阴性,需氧或兼性厌氧,为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是人和动物(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及两栖类)肠道内正常的菌群。该菌可导致河蟹、乌鳢、红螯螯虾、尼罗罗非鱼等水产动物暴发疾病。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该致病菌对氟罗沙星、头孢曲松、环丙沙星、恩诺沙星、依诺沙星、氧氟沙星、左氟沙星等7种抗生素高度敏感。运用石蜡包埋及组织切片技术对患病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螯足肌肉、肠道、心肌等组织进行了病理学研究,同时对其致病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其病症主要表现为:肌细胞破损、坏死,部分细胞细胞核出现萎缩或肿胀,血细胞凝集,肝胰腺细胞严重坏死。进行了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防治药物的筛选工作,选择市场中常用渔用抗生素及中草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抑菌净、恩诺沙星、氟哌酸、复方磺胺甲恶唑、苏木、五倍子、五味子、大黄、黄柏、黄连等抗菌效果十分显着。本论文基于定居因子抗原cfa基因序列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一种弗氏柠檬酸杆菌快速、准确的PCR检测方法,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该PCR方法最低能检测6.47×103CFU/mL菌体浓度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其菌体模板DNA的检出极限为0.1468ng/μL;采用此方法对发病梭子蟹、中国对虾,泥蚶(Tegillarca granosa)、扇贝(Placopecta magellanicus)等海产品和养殖水体进行了检测,可从呈阳性反应的样品中分离出优势生长的弗氏柠檬酸杆菌,因此,实验所建立的基于cfa基因的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弗氏柠檬酸杆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
章秋虎,叶键,孙逢明,王力,卜利源,姜路辛[9](2011)在《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病原检测与发病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头小身大,出肉率高,口味鲜美,作为海虾淡养的优良品种在全市得到了大力推广和迅猛发展。在杭州地区自2000年的1000多亩发展到2009年的10.6万亩,2009年全市南美白对虾总产量达到3.5万吨,
张维军,王晋蜀,申华荣[10](2010)在《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制》文中指出对虾白斑病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急性、综合性病症的传染病,以甲壳上有明显白斑,肝胰脏肿大,来势快,感染率高,死亡快,危害性极大为特征。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病目前已成为海、淡水养殖对虾危害最严重的病毒病,一旦发病可能出现对虾暴发性死亡,给广大养殖者造成惨重损失。所以及早发现,积极采取措施治疗该病是养殖对虾成败的关键。
二、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白对虾白斑病 |
1.1 白斑病类型及传播途径 |
1.2 发病症状 |
2 白对虾白斑病的诊断方法 |
2.1 外形症状初步判断 |
2.2 DNA探刺针高科技诊断方法 |
2.3 免疫荧光方法 |
3 发病原因 |
3.1 虾苗和饲料 |
3.2 环境、水体污染 |
3.3 药物使用不合理 |
4 防治措施 |
4.1 选择优质虾苗 |
4.2 保护环境,改善育苗方式 |
4.3 合理用药,规范投喂 |
(2)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概述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病原因 |
1.1 肠道微生物群落变化 |
1.2 摄食感染 |
1.3 养殖密度 |
1.4 苗种问题 |
1.5 天气原因 |
1.6 养殖水体原因 |
1.7 其他原因 |
2 发病特征(症状) |
3 传播方式 |
3.1 水平传播 |
3.2 垂直传播 |
4 防治措施 |
4.1 苗种选择 |
4.2 清塘消毒 |
4.3 驱逐鸟类 |
4.4 渔具消毒 |
4.5 虾尸处理 |
4.6 建墙隔离 |
4.7 饵料管理 |
4.8 水质管理 |
4.9 增强免疫 |
5 总结与展望 |
(3)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的病害调查及其绿斑病病原的PCR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紫菜概述 |
1.1.1 紫菜的分类及价值 |
1.1.2 紫菜的生活史 |
1.1.3 紫菜的栽培 |
1.2 藻际微生物 |
1.3 常见的紫菜病害 |
1.3.1 细菌病害 |
1.3.2 卵菌病害 |
1.3.3 病毒病害 |
1.3.4 附生藻类病害 |
1.3.5 生物敌害 |
1.3.6 生理性病害 |
1.4 紫菜病原的鉴定与检测 |
1.4.1 紫菜病原的鉴定方法 |
1.4.2 紫菜病原的检测方法 |
1.5 紫菜病害的防治 |
1.5.1 防治方法 |
1.5.2 病害的监测预警 |
1.5.3 抗病品系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条斑紫菜病害调查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样品采集 |
2.1.2 水样理化指标测定 |
2.1.3 患病条斑紫菜组织病理观察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条斑紫菜育苗期病害调查结果 |
2.2.2 条斑紫菜栽培期病害调查结果 |
2.3 讨论 |
2.3.1 条斑紫菜育苗期病害调查 |
2.3.2 条斑紫菜栽培期病害调查 |
2.3.3 紫菜病害防治建议 |
2.4 小结 |
第三章 条斑紫菜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栽培期患病条斑紫菜微生物分离鉴定 |
3.1.2 病原菌的分子鉴定 |
3.1.3 紫菜苗期可培养微生物分离纯化 |
3.1.4 紫菜苗期可培养微生物鉴定保藏 |
3.1.5 紫菜苗期可培养微生物酶活测定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 |
3.2.1 栽培期条斑紫菜病原菌分子鉴定 |
3.2.2 紫菜苗期可培养微生物分离鉴定 |
3.2.3 紫菜苗期可培养微生物酶活测定 |
3.3 讨论 |
3.3.1 栽培期条斑紫菜病原菌分子鉴定 |
3.3.2 紫菜苗期可培养微生物多样性 |
3.4 小结 |
第四章 条斑紫菜贝壳丝状体黄斑病病原的确定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紫菜贝壳丝状体培养 |
4.1.2 溶壳剂的筛选 |
4.1.3 患病贝壳丝状体与正常贝壳丝状体共培养 |
4.1.4 回接感染实验确定黄斑病病原 |
4.2 结果 |
4.2.1 溶壳剂的筛选结果 |
4.2.2 共培养感染实验结果 |
4.2.3 回接感染实验结果 |
4.3 讨论 |
4.3.1 溶壳剂的筛选 |
4.3.2共培养感染实验 |
4.3.3回接感染实验 |
4.4 小结 |
第五章PCR检测条斑紫菜绿斑病病原Pseudoalteromonas marina tbzcY1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菌株及紫菜养殖条件 |
5.1.2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 |
5.1.3 绿斑病病原Pseudoalteromonas marina tbzcY1 的分子鉴定 |
5.1.4 Pseudoalteromonas marina tbzcY1的PCR特异引物设计及反应条件筛选 |
5.1.5 PCR特异性和灵敏性检测 |
5.1.6 PCR检测早期绿斑病 |
5.2 结果 |
5.2.1 tbzcY1 分子鉴定结果 |
5.2.2 tbzcY1的PCR特异检测引物及最适PCR条件筛选结果 |
5.2.3 tbzcY1的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
5.2.4 tbzcY1的PCR灵敏度检测结果 |
5.2.5 PCR tbzcY1 检测早期绿斑病结果 |
5.3 讨论 |
5.4 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基于物联网的南美白对虾环境监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设计 |
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1.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1.3 现场无线控制中心设计 |
(1)无线网络设备组建模块 |
(2)视频监控模块 |
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白斑病预警模型 |
2.1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预警指标构建 |
2.2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预警处理过程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 结论和展望 |
(5)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诊断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诊断 |
1.1 发病症状 |
1.2 病因 |
1.3 病原 |
2 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预防与防治 |
2.1 预防 |
2.2 防治 |
(6)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时间及症状 |
二、用药及治疗 |
三、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病预防 |
四、白斑病发病原因分析 |
(7)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防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病时间及症状 |
二、用药及治疗 |
三、南美白对虾白斑病毒病预防 |
四、白斑病发病原因分析 |
(8)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及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三疣梭子蟹主要病害研究进展 |
1.1.1 病毒性疾病 |
1.1.2 细菌性疾病 |
1.1.2.1 弧菌病 |
1.1.2.2 丝状细菌病 |
1.1.2.3 甲壳溃疡病 |
1.1.2.4 烂鳃病(或黑鳃病) |
1.1.3 寄生虫性疾病 |
1.1.3.1 才女虫病 |
1.1.3.2 拟阿脑虫病 |
1.1.3.3 卵涡鞭虫病 |
1.1.3.4 固着类纤毛虫病 |
1.1.3.5 其他甲壳动物病 |
1.1.4 其他疾病 |
1.1.4.1 "牛奶病" |
1.1.4.2 掉腿病 |
1.1.4.3 粘抓病 |
1.1.4.4 水肿病 |
1.1.4.5 蜕壳不遂症 |
1.2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章 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方法 |
2.1.1.1 材料来源 |
2.1.1.2 细菌的分离纯化 |
2.1.2 人工感染试验 |
2.1.2.1 试验材料 |
2.1.2.2 成蟹注射感染 |
2.1.2.3 成蟹创伤浸泡感染 |
2.1.2.4 大眼幼体、幼蟹及对虾苗浸泡感染 |
2.1.3 细菌形态特征观察和理化特性鉴定 |
2.1.4 细菌的分子鉴定 |
2.1.4.1 PCR模板DNA制备 |
2.1.4.2 16SrRNA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
2.1.4.3 gyrB基因序列的PCR扩增与测序 |
2.1.4.4 16SrRNA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
2.1.5 病原菌耐药性试验 |
2.1.6 胞外酶定性分析 |
2.1.6.1 蛋白酶活性检测 |
2.1.6.2 脂酶活性检测 |
2.1.6.3 卵磷脂酶活性检测 |
2.1.6.4 淀粉酶活性检测 |
2.1.6.5 尿素酶活性检测 |
2.2 结果 |
2.2.1 病原菌菌落形态及培养特性 |
2.2.2 供试细菌的致病性 |
2.2.2.1 对成蟹的致病性 |
2.2.2.2 对大眼幼体及幼蟹的致病性 |
2.2.3 病原菌生理生化特性 |
2.2.4 16SrRNA和gyrB基因同源性分析 |
2.2.5 药敏试验 |
2.3 讨论 |
第3章 梭子蟹弗氏柠檬酸杆菌病组织病理学初步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用蟹 |
3.1.2 试验方法 |
3.1.2.1 常规解剖观察 |
3.1.2.2 样本组织脱水处理 |
3.1.2.3 样本组织透明处理 |
3.1.2.4 样本组织浸蜡处理 |
3.1.2.5 样本组织包埋处理 |
3.1.2.6 切片 |
3.1.2.7 烤片 |
3.1.2.8 H.E染色 |
3.2 结果 |
3.2.1 病蟹的外观及解剖症状 |
3.2.2 组织病理观察 |
3.2.2.1 步足肌肉组织 |
3.2.2.2 螯足肌肉组织 |
3.2.2.3 鳃组织 |
3.2.2.4 心肌组织 |
3.2.2.5 肝胰腺组织 |
3.2.2.6 性腺组织 |
3.3 讨论 |
第4章 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菌株及其来源 |
4.1.2 供试海产品 |
4.1.3 细菌模板DNA的制备 |
4.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
4.1.5 cfa基因序列的扩增 |
4.1.6 PCR产物检测 |
4.1.7 PCR灵敏度检测 |
4.1.8 PCR检测方法的应用 |
4.2 结果 |
4.2.1 PCR最佳反应条件的确立 |
4.2.2 PCR特异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
4.2.3 PCR检测方法灵敏性检测 |
4.2.4 海产品检测结果 |
4.3 讨论 |
第5章 常用中草药对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抑、杀效果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药物及来源 |
5.1.2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
5.1.3 中草药浓缩药液的制备 |
5.1.4 菌液的制备 |
5.1.5 抑菌作用的测定 |
5.1.6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5.1.7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5.2 结果 |
5.2.1 20种中草药煎液的抑菌效果 |
5.2.2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 |
5.3 讨论 |
第6章 常用抗菌药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抗菌效果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材料用品 |
6.1.1.1 营养琼脂培养基 |
6.1.1.2 营养肉汤培养基 |
6.1.1.3 抗菌药物及来源 |
6.1.1.4 供试菌株及其来源 |
6.1.2 菌液的制备 |
6.1.3 抗菌药物药液的配制 |
6.1.4 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 |
6.1.5 最小杀菌浓度的测定 |
6.2 结果 |
6.2.1 十种药物对弗氏柠檬酸杆菌的抗菌效果 |
6.2.1.1 最小抑菌浓度 |
6.2.1.2 最小杀菌浓度 |
6.2.1.3 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比较 |
6.3 讨论 |
6.3.1 常用抗菌药物对病原细菌杀菌效果研究的必要性 |
6.3.2 抗菌药物的对病原细菌的研究分析 |
第7章 结论 |
7.1 研究成果小结 |
7.2 研究展望 |
附录A |
附录B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预防 |
7 控制 |
四、对虾白斑病的诊断和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南美白对虾白斑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J]. 黄德生. 水产养殖, 2021(12)
- [2]凡纳滨对虾白斑综合征概述与防治研究进展[J]. 孙美超,曹梅,罗楚涵,卢雪旎,钱诗悦,辛益,王兴强,李永. 河北渔业, 2021(07)
- [3]条斑紫菜(Pyropia yezoensis)的病害调查及其绿斑病病原的PCR检测方法[D]. 杨慧超. 上海海洋大学, 2019
- [4]基于物联网的南美白对虾环境监控系统设计[J]. 田野,方磊,魏芳芳,郑文炳,王建平.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17(01)
- [5]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诊断与防治[J]. 朱建林. 上海农业科技, 2017(01)
- [6]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的防治分析[J]. 张挺. 科学养鱼, 2013(10)
- [7]一起南美白对虾白斑病防治分析[J]. 张挺. 渔业致富指南, 2013(18)
- [8]三疣梭子蟹病原弗氏柠檬酸杆菌的分离鉴定、检测及防控研究[D]. 梁利国. 南京师范大学, 2011(04)
- [9]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病原检测与发病成因分析及防控对策[J]. 章秋虎,叶键,孙逢明,王力,卜利源,姜路辛. 中国水产, 2011(02)
- [10]对虾白斑综合症的防制[J]. 张维军,王晋蜀,申华荣. 养殖技术顾问, 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