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析几道数学题的向量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哈斯塔娜[1](2017)在《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指出:“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本研究从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出发,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我们试图将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之间建立一种关系的方式为学生创新意识奠定基础。通过优化数学问题解决教学过程,渗透“问题意识”是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之需要,也为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实践提供操作策略。数学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在于对其有目的性的培养基础上不断提高数学问题意识水平的过程。所以,自然涉及到数学问题意识之发展水平。本文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意识发展水平模式是从问题解决过程、思维发展层面与问题类型三个维度进行研究的。数学问题意识作为数学问题解决过程的第一环,也是其余各环(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反思问题等)的相互关联的重要起点,同时问题意识也会在每一个环节上得到不断提升,继而进入形成“反思意识”环节后又进入更高水平的问题意识环节。在思维层面的问题意识则是从事实层面、关系层面、方法层面、知识层面、能力层面、思维层面以及理论层面等七个层次分析问题意识水平。为了与创新意识接轨,我们把问题分成必然问题与偶然问题两大类。必然问题的问题意识培养是教师设计培养方案与实施的重点,而偶然问题的问题意识发展水平是学生在必然问题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与探究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和提高的重要所在。从不同发展层面探讨数学问题意识也是数学问题教学研究的一种新途径。最后,针对数学问题意识的系统性与层次性的研究基础上给出了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培养方案设计也是本研究一个要点。在宏观上,从教与学的角度对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方面研究了设计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方案。而在微观上,以初中代数内容之“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为载体给出了详细的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方案。其主导思想为在必然问题与偶然问题等两种问题上,在不同的思维层面执行以问题意识为首的“六步”问题解决步骤。希望本研究对培养数学问题意识的教学过程乃至培养数学能力的教学过程优化以及数学教学问题研究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起到积极地影响。
高敏[2](2015)在《试论数学课堂让学生“讲出来”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各学科教师终生都在追求善教.何谓"善教",我国着名教育家叶圣陶的话是最好的回答:"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而目前中学数学课堂上尚存在"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学、教学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这与"善教"是背道而驰的.为改变这种现象,不少地区倡导"学进去,讲出来",即"讲出来"的教学模式.笔者实施了近一年,深切地
韦有礼[3](2014)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初探》文中研究说明初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已开展多年,日益突出的初、高中数学教学不衔接现象严重影响着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和初中相比,学生在知识、能力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较高的台阶,多数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如何使高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很多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共五章:第一部分从“衔接”研究背景出发,对“衔接”概念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从教材、课程标准、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出发剖析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问题原因。第三部分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了解高一新生数学学习情况,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提出了解决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第五部分阐述本论文研究的结论。本论文研究结果显示只有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师的教法以及学生的学法合理的、有效的结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收益,帮助学生平稳度过初、高中数学的过渡期。
夏文涛[4](2014)在《基于高中数学创新题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国家对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特别是对创新人才的需要更为强烈。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必须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这是一个不断探索、循序渐进的过程。可喜的是,为了有利于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数学高考确定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强调数学能力的考查,全面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此同时,高考数学试题的内容、形式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很多背景新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测评理想的数学创新题,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考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我国高考考试改革的需要,创新题会成为今后的一种趋势和导向。为了更好地实施课程改革,数学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数学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和提高自身的数学专业素质。目前,高考制度还在不断完善中,应试教育在中学依然存在巨大的市场,教师需要兼顾数学成绩的提高与学生素质的发展。面对这个困境,教师通过创新题实现“素质”和“应试”双赢,同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因此,本研究就是以数学创新题为视角,探析通过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采用了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个案研究等研究方法。具体的研究过程是:(1)在文献分析基础上,对数学创新题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而界定它们的概念;(2)通过问卷调查,宏观上了解当前高中数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观念、途径以及困难和障碍,也了解高中数学教师进行数学创新题设计的现状;(3)通过个案研究,微观上了解、探究研究对象通过数学创新题设计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及其原因。最后,得出研究结果:(1)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2)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3)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教育专业能力的提升;(4)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教育专业自我的发展。同时,结合数学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提出了教师通过创新题设计实现专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朱擎天[5](2013)在《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实证研究》文中提出注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新课程的导向;培养具有良好思维能力的高中生,是我们数学教学的追求。但是,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活动中哪些能力表现才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究竟有哪些维度?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实表现如何?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为了探讨上述问题,本研究在对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自编的一套试题,在两个学校对高中生进行了测试,借此了解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的现状,并提出笔者的建议。除了绪论外,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在绪论部分,笔者首先介绍了本研究中问题选定的缘由,问题研究的现实意义。接着以时间为顺序,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历史进程进行了梳理与评价,并对各种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在绪论的最后部分,笔者提出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思路。论文的第一章是全文的第一部分,是理论分析。这一章笔者介绍了一些国内学者对数学思维、数学思维能力的认识,在他们定义比较的基础上笔者界定了什么是数学思维能力,数学思维能力表现维度。第二章是实证研究,是论文的第二部分。在这部分笔者首先介绍了本次调查测试的目的、方法、思路及程序,并以前面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为指导,对测试问卷试题进行了编制,设置,并开展调查研究。随后,笔者对实证研究的结果进行了呈现与分析,最后给予了笔者测试的结论和建议。第三章是研究评价,是论文的第三部分。在这一部分,笔者结合数学思维能力的四个维度,对此前的实证研究进行了评价,对高中生的数学思维现状进行了概述。第四章是研究建议,是论文的第四部分。在这一部分,笔者给出了本次实证研究的启示和建议。
方勤华[6](2009)在《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关于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数学新课程改革,使提升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问题成了数学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领域倍受关注的焦点。而提高教师数学专业素养,首先需要明确高质量数学教学对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要求。对此问题,我国目前理论的和经验的研究都比较少,系统的研究也十分缺乏。这已经成了改进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障碍。本研究,为全面理解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提供了具体的认知;为进一步发展、测量和评价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理论框架;为教师和教师教育者提供了一种共同的话语系统,引领他们更好地规范和改善教学实践。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问题展开:(1)确认高质量数学教学对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具体要求;(2)测定教师(以河南省高中数学教师为例)对这些素养内容的“重要程度”和他们“具备程度”的认识;(3)测定教师专业背景变量(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对“重要程度”和“具备程度”认识的影响;(4)建构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框架,并阐释其内容。为此,研究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收集数据。研究主要分三个阶段:(1)根据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建构的思想框架,及对4位高校数学教师教育专家和4位中学数学教师专家进行访谈的结果,还有预调查,开发了收集数据的工具——教师问卷;(2)对分层随机抽样选取的河南省679名(其中有效样本637名)高中数学教师,施行问卷调查,收集数据,用SPSS15.0分析量化数据,并对教师认为需要添加和修改的内容进行编码整理;(3)进行理论研究,解释分析(1)、(2)两个阶段研究结果,确定并阐释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框架内容。研究得到主要结果有以下几点:(1)建构了由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意3个维度、8个类型、47项目组成的教师数学专业素养框架,并对框架内容及组织方式进行了阐释;(2)观察教师对各项素养内容“重要程度”排名前10位和后10位的项目发现,教师认为比较重要的数学专业素养,主要是传统数学教学大纲中的一些要求,如“空间想像能力(排名第一)”和“运算求解能力(排名第二)”,而被教师认为较不重要的数学专业素养,主要是关于数学观念的知识,如“关于数学本质的知识(倒数第一)”和“技术的发展引起数学本质变化的知识(倒数第二)”;各项目的“重要程度”与“具备程度”高度正相关(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为.954;显着性水平为.01);每一个项目平均得分“重要程度”都比“具备程度”高,且差异都达到了显着水平(在.01水平上);(3)教师经验变量(年龄、教龄、职称、学历)对“重要程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而对一些项目(7个)“具备程度”的影响,差异达显着水平(在.01水平上)。研究结果启示教师或教师教育者:(1)要全面提升教师数学专业素养;(2)要继续培养教师认为重要的数学专业素养成分;(3)要重视数学观念知识和数学结构知识的形成;(4)应该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学和技术有关知识学习;(5)开发数学知识向应用数学的能力转化的策略;(6)挖掘“经验变量”对数学专业素养形成的潜力。研究的理论创新之处,主要在于:(1)建构了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概念:由数学知识、数学能力和数学情意构成的三维度综合统一体;确定了教师数学知识的构成成分:数学内容及其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知识,数学观念和数学结构知识;数学能力的构成成分:基本数学能力,提出、分析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处理并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数学情意的构成成分:数学学习倾向和数学专业自我;(2)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描述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的理论体系;(3)得出了6点基于本研究经验的、对教师、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者的启示。
钱江[7](2008)在《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文中认为探究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运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的变革。由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高中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体验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对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内涵、意义、特征、条件等相关理论作了一定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湖北、广东、上海、全国优秀课比赛等教师公开课的观摩、学习、交流,分析现状,查找原因,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最后通过半年的教学实验,进行探究教学效果的检验。本文共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提出的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概述;第三部分:数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第四部分: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调查;第五部分: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施的条件和原则;第六部分: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第七部分: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验;笔者认为全文的核心应该是第四部关于探究教学的调查及第六部分的探究教学的策略。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比较真实的反映出目前湖北、广东、上海等地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并对出现的问题作了相应的分析,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了一些可行的探究教学策略,也为笔者今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林艳莉[8](2007)在《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文中研究指明本学位论文旨在研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本学位论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构建案例并展开整个研究过程。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通过分析现实及理论背景,指出研究的必要性;第二章构建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实例分析,阐述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实践的原则、类型与策略;第四章通过设计试验、分析变量和实施试验,验证了创设数学教学情境的教学效果,继而科学地分析试验数据,证明试验假设;第五章揭示了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情境教学探索,提出一些建议。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数学情境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成效。
舒敬华[9](2004)在《赏析几道数学题的向量解法》文中研究表明 高中《数学》(试验修订本)中新增加了向量知识,它为几何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一向量法.笔者现用向量法证明几道数学名题,供大家欣赏. 题1如果四边形ACPH、AMBE、AHBT、BKXM、CKXP都是平行四边形.证明:ABTE也是平行四边形(各四边形的顶点都按逆时针方向给出).
二、赏析几道数学题的向量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赏析几道数学题的向量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问题 |
2.1.2 数学问题 |
2.1.3 问题意识 |
2.1.4 数学问题意识 |
2.1.5 发现问题 |
2.1.6 提出问题 |
2.1.7 分析问题 |
2.1.8 解决问题 |
2.1.9 反思问题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数学方法论 |
2.2.2 认知心理理论 |
2.2.3 脑科学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水平调查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及其选取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研究过程 |
3.2.1 编制问卷的维度与方法 |
3.2.2 问卷的编制 |
3.2.3 调查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
第4章 问题意识是始亦是终 |
4.1 旧问题解决模式的教学实践误区 |
4.1.1“发现问题”的忽略 |
4.1.2“提出问题”的误区 |
4.1.3“反思问题”的省略 |
4.2“六步”问题解决模式之重要意义 |
4.2.1 问题意识与“六步”问题解决模式的联系 |
4.2.2 以问题意识为首的“六步”问题解决模式的时代需要 |
第5章 问题意识逐层递进 |
5.1 问题意识在问题解决过程中逐层递进 |
5.1.1 问题意识之最初状态 |
5.1.2 问题意识之发现意识 |
5.1.3 问题意识之提出意识 |
5.1.4 问题意识之分析意识 |
5.1.5 问题意识之解决意识 |
5.1.6 问题意识之反思意识 |
5.2 问题意识在思维发展层面上逐层递进 |
5.2.1 事实层面的问题意识 |
5.2.2 关系层面的问题意识 |
5.2.3 方法层面的问题意识 |
5.2.4 知识层面的问题意识 |
5.2.5 思维层面的问题意识 |
5.2.6 能力层面的问题意识 |
5.2.7 理论层面的问题意识 |
5.3 问题意识在问题类型上逐层递进 |
5.3.1 必然问题的问题意识 |
5.3.2 偶然问题的问题意识 |
第6章 问题意识培养方案设计 |
6.1 宏观方案设计 |
6.1.1 教师方面 |
6.1.2 学生方面 |
6.2 微观方案设计 |
6.2.1 三维问题意识发展水平模式与代数教学 |
6.2.2“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设计方案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水平调查之学生问卷 |
附录2 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水平调查之教师问卷问卷 |
附录3 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水平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2)试论数学课堂让学生“讲出来”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让学生“讲出来”的教育价值 |
1.1通过“讲”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 |
1.2通过“讲”优化学生的数学素养 |
1.3通过“讲”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
2让学生“讲出来”的实施案例 |
2.1通过学生“讲”构建“双基” |
2.2通过学生“讲”突破难点 |
2.3通过学生“讲”激活思维 |
2.4通过学生“讲”引起争论 |
2.5通过学生“讲”辩误纠错 |
(3)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研究背景 |
1.2.1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研究的基本情况[2] |
1.2.2 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结构[4]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法 |
1.4.3 统计法 |
1.5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6 衔接的概念界定 |
第二章 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存在的原因 |
2.1 教材、课程标准方面 |
2.1.1 初高中数学知识上的差异 |
2.1.2 初高中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
2.1.3 定量与变量的差异 |
2.1.4 初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比较 |
2.2 教师方面的因素 |
2.3 学生方面的因素 |
2.3.1 初高中数学思维习惯上的差异 |
2.3.2 学习方法以及自学能力的差异 |
第三章 高中新生数学学习情况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3.1 问卷设计 |
3.2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 |
3.2.1 学习方法方面 |
3.2.2 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方面 |
3.2.3 数学学习以及心理状态方面 |
第四章 新课程背景下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思考 |
4.1 教师教法上的衔接 |
4.1.1 课堂解题教学中,注重揭示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和解题习惯的培养 |
4.1.2 加强数学思想方法渗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其抽象思维水平 |
4.1.3 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4.2 教材内容上的衔接 |
4.2.1 初中数学与高中数学衔接紧密的知识点 |
4.2.2 编制衔接校本教材 |
4.2.3 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间交流、研讨 |
4.3 学生学法上的衔接 |
第五章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施 |
5.2.1 实验前期测试 |
5.2.2 实验后期测试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5.5 实验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2013 级新生问卷调查统计结果 |
致谢 |
(4)基于高中数学创新题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
1.1.2 试题研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视角 |
1.1.3 高中数学创新题设计拓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个案研究法 |
1.4.4 比较研究法 |
1.4.5 个人访谈法 |
1.5 研究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高中数学创新题研究 |
2.1.1 高中数学创新题内涵的研究 |
2.1.2 数学题设计研究 |
2.1.3 数学创新题设计研究 |
2.2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
2.2.1 教师专业发展内涵的研究 |
2.2.2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 |
2.2.3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的研究 |
3 对高中数学创新题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
3.1 高中数学创新题的认识 |
3.1.1 高中数学创新题的概念 |
3.1.2 高中数学创新题的基本特点 |
3.1.3 高中数学创新题的分类 |
3.1.4 高中数学创新题的功能 |
3.2 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 |
3.2.1 数学教师专业理念 |
3.2.2 数学教师专业知识 |
3.2.3 数学教师专业能力 |
3.2.4 数学教师专业自我 |
4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设计创新题情况的调查分析 |
4.1 调查设计 |
4.2 调查分析 |
4.2.1 教师基本情况 |
4.2.2 教师专业发展认识基本情况 |
4.2.3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困难 |
4.2.4 教师的数学题命制情况 |
4.2.5 教师设计数学创新题的情况 |
4.2.6 教师命题体会 |
5 基于高中数学创新题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案研究 |
5.1 研究设计 |
5.1.1 研究方法 |
5.1.2 研究对象 |
5.1.3 研究方案设计 |
5.2 研究过程 |
5.2.1 数学创新题设计与数学专业理念、数学专业知识的关系 |
5.2.2 数学创新题设计研究与数学专业能力的关系 |
5.2.3 数学创新题设计与专业自我的关系 |
5.3 研究结果 |
5.3.1 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理念的更新 |
5.3.2 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构建 |
5.3.3 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 |
5.3.4 数学创新题设计促进教师专业自我的发展 |
6 基于高中数学创新题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建议 |
6.1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数学题资源 |
6.2 教师应该重视学校数学命题、解题教学的交流合作 |
6.3 教师应该做好专业发展规划 |
6.4 教师应该深入学习数学题设计相关知识 |
6.5 教师应该重视对数学题设计实践的反思总结 |
6.6 高中数学创新题的设计建议 |
6.6.1 明确高中数学创新题的设计原则 |
6.6.2 掌握高中数学创新题的设计方法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附录 B 高中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及其设计创新题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 C 基于数学创新题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
致谢 |
(5)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的综述 |
(一) 历史的方法 |
(二) 理论的方法 |
(三) 实践的方法 |
(四) 实验的方法 |
三、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思路 |
第一章 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
二、数学思维能力结构及其表现 |
第二章 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
一、实证研究的目的及方法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方法 |
二、测试对象及实施 |
三、试题设置的总体思路及测试问卷的编制 |
(一) 试题设置的总体思路 |
(二) 测试问卷的编制 |
四、测试结果与初步分析 |
(一) 高中生在一般数学知识中数学思维能力表现 |
(二) 高中生在一般问题情境中数学思维能力表现 |
(三) 高中生在特殊问题情境中思维能力表现 |
(四) 在特定数学知识上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综合表现 |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评价 |
一、高中生判断选择思维能力特点 |
(一) 具有较强的元认知,清楚自己思维能力的优势和不足 |
(二) 在平时学习中有意识选择合理的材料加工方式 |
(三) 有意识的运用归因策略,将陌生问题转化为自己熟悉情境 |
二、高中生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特点 |
(一) 能对知识进行原理性抽象,深入领会知识的逻辑形式 |
(二) 对原理的抽象还不够精确,在复杂情境下会出现偏差 |
三、高中生逻辑推理思维能力特点 |
(一) 高中生必真推理能力表现良好 |
(二) 高中生合情推理能力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有待提高 |
四、高中生探索思维能力特点 |
(一) 高中生对情景性问题探索思维能力 |
(二) 探索开放性情境的思维能力 |
第四章 研究建议 |
一、注重数学技巧的探索和通法的教学 |
二、注重学生理解,让熟知变成真知 |
三、正确认识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形成认知结构 |
四、教学时应注重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
参考文献 |
附录 数学测试卷 |
近三年发表的论文、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研究 |
第一节 数学专业素养内涵及构成 |
第二节 数学知识构成 |
第三节 数学能力构成 |
第四节 数学情意构成 |
第三章 研究的思想框架 |
第一节 基本概念认识 |
第二节 数学专业素养内容选择假设 |
第三节 数学专业素养各成分理论建构 |
第四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一):整体设计与方法 |
第一节 研究整体设计 |
第二节 主体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的限制和局限 |
第五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二):调查问卷的建立 |
第一节 预研究一:专家访谈 |
第二节 预研究二:问卷的评价、预研究和修改 |
第六章 研究结果(一):框架内容确认的统计分析 |
第一节 教师背景资料分析 |
第二节 项目测试结果及各种关系的统计检验 |
第三节 教师对框架内容的修改意见 |
第七章 研究结果(二):框架内容确定及阐释 |
第一节 框架内容确定 |
第二节 框架内容结构及组织方式 |
第三节 框架内容阐释 |
第八章 研究的结论、启示和建议 |
第一节 总结、结论和讨论 |
第二节 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启示 |
第三节 对继续研究的建议 |
结语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一):高校教师 |
附录二 专家访谈提纲(二):中学教师 |
附录三 教师问卷调查表 |
附录四 专家访谈录音转换文字资料编码样例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问题提出 |
1.1.1 主要国家及地区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 |
1.1.2 我国对数学探究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2.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概述 |
2.1 探究教学 |
2.2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界定 |
2.3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特征 |
2.3.1 数学探究教学的目标——追求过程知识 |
2.3.2 数学探究教学的基本形式——思维探究 |
2.3.3 数学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解题活动 |
3. 数学探究教学的理论基础 |
3.1 探究教学的心理基础 |
3.1.1 从认知结构理论看数学探究教学 |
3.1.2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数学探究教学 |
3.1.3 从再创造学习理论看数学探究教学 |
3.2 探究教学的教育学理论 |
3.2.1 终身教育理论 |
3.2.2 主体性教育理论 |
4. 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现状的调查 |
4.1 调查目的 |
4.2 调查对象 |
4.3 调查方法 |
4.4 调查分析 |
4.4.1 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
4.4.2 优秀课比赛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
4.4.3 现状分析 |
5. 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实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原则 |
5.1 教学条件 |
5.1.1 难易适度的数学学习内容 |
5.1.2 一定的数学知识量和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
5.1.3 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 |
5.1.4 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
5.1.5 融洽的课堂气氛 |
5.2 教学原则 |
5.2.1 主体性原则 |
5.2.2 主导性原则 |
5.2.3 问题解决原则 |
5.2.4 适应性原则 |
5.2.5 民主性原则 |
6. 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策略 |
6.1 立足探究本质 教学合理定位 |
6.1.1 重视探究教学 结合其他教学方式 |
6.1.2 数学探究教学应“见缝插针” |
6.1.3 数学探究教学的程序灵活多样 |
6.2 把握认知结构 合理转化知识 |
6.3 注重思维探究 培养思维品质 |
6.4 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问题意识 |
6.5 重视基础活动 培养探究精神 |
7. 高中数学探究教学实验 |
7.1 实验目的 |
7.2 实验对象 |
7.3 实验过程、方法 |
7.4 实验分析 |
7.4.1 数学学习情况方面的分析 |
7.4.2 数学学习主体意识的分析 |
7.4.3 数学学习成绩方面的分析 |
7.4.4 实验结论和启示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I |
附录II |
附录III |
(8)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文文摘 |
序言 |
1.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现状 |
2.我国新课程改革现状 |
第一章 情境教学研究综述 |
1.1 情境教学的界定 |
1.2 情境教学的发展 |
1.3 情境教学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数学情境教学的理论基础 |
2.1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
2.2 建构主义理论 |
2.3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
2.4 主体参与理论 |
2.5 弗莱登塔尔的“再创造教学”理论 |
第三章 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的策略 |
3.1 数学情境创设的基本原则 |
3.2 情境创设的常见类型 |
3.3 创设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策略 |
3.3.1 在新课导入处及重难点处创设情境 |
3.3.2 在习题教学中创设情境 |
3.3.3 在编制试题中创设情境 |
第四章 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验研究 |
4.1 试验的内容及目的 |
4.2 试验的研究方法 |
4.3 试验假设 |
4.4 试验的变量 |
4.5 试验步骤 |
4.6 试验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反思 |
5.1 课题的结论 |
5.2 思考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赏析几道数学题的向量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培养研究[D]. 哈斯塔娜.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7(02)
- [2]试论数学课堂让学生“讲出来”的价值[J]. 高敏. 数学教学研究, 2015(10)
- [3]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初探[D]. 韦有礼.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 [4]基于高中数学创新题设计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夏文涛. 重庆师范大学, 2014(12)
- [5]高中生数学思维能力现状实证研究[D]. 朱擎天.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1)
- [6]高中数学教师数学专业素养研究[D]. 方勤华. 西北师范大学, 2009(06)
- [7]关于高中数学探究教学的研究[D]. 钱江. 华中师范大学, 2008(09)
- [8]课程理念下高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和认识[D]. 林艳莉.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7)
- [9]赏析几道数学题的向量解法[J]. 舒敬华. 数学教学, 2004(01)